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童年河读后感 > 地图 > 童年河读后感

童年河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1 来源:互联网

《梁家河》读后感-有心的地方有暖阳。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有些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梁家河》读后感-有心的地方有暖阳”,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梁家河》读后感-有心的地方有暖阳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一个15岁的青年,背井离乡,在一个被撕裂的年代,在一个梦想与现实对视的地方。一切的陌生感并没有将他击退,而是克服重重困难,扎根群众。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不忘修身,在书中汲取精神上的营养。他做到了,也坚持到了。乡亲们已经从心底里接纳了这个北京娃,习近平还成了乡亲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通道、一双眼睛。习近平不仅自己做到了,还影响着身边的人,他为梁家河的百姓们打开了生活之窗,带领他们看到了希望之光。

我不禁想到,咱们项目不就是我的梁家河。此时我的思绪万千,转眼已进入四公司两个多月了,这两个月过的很快,感觉又很慢,快的是一晃眼已是9月,慢的是这两个月经历了很多,从公司到南钦防项目再到荔玉项目,遇见了很多人,也见到了不少事。现在静下心来,我是否还记得当时的初心,是否履行了对自己的承诺。从刚开始的兴奋、激情到现在的平淡、寂静。我想我需要学习的是习近平在梁家河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学习,迎难而上的决心,还有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的坐冷板凳的功夫。

总书记后来说那段时光成为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可以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很多事都历历在目,现在很多思维行动都和那个时候有关联。是的,你的经历会伴随你的一生,可能许多年后,你会忘了那段岁月的具体事件,但是你忘不了那种情怀,忘不了它所带给你的生活感悟和人生启迪。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我想也正是书本给了他力量,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平凡的世界》里有这样一句话。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这个意义上说,在这些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我们的生活是一个小世界,而我们心系的群众生活是一个大世界,只有把自己的小世界打理好才能心系大世界,而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心里装着群众,为人民做实事。我想这也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所在。而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沉下来练就真本领,我坚信不论身处何地,只要用心去对待,这段岁月带给你的终将是惊喜!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梁家河读后感精选


读后感大全精选专题推荐:“梁家河读后感”。

读后感,在于我们去“读”,通过读,抓住原文的重要内容,进行思考。在欣赏完作者写的作品之后,我深深被阅读的魅力所折服。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你读过多少篇作品的读后感呢?经过编辑精心整理,推出梁家河读后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梁家河读后感 篇1

最近在读《梁家河》这本书,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评价:“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我回忆起曾经当村官时呆过的地方高家镇三合村,这也是一个记载了我8年历史的地方。我深深的领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

作为刚出大学校门不久的大学生,我在懵懂之间选择了村官这条道路,正式开启了我与社会接轨的步途。进入到新农村,我了解了村民的生活,我在与村民、村两委班子的接触中,学会了如何与村民打交道,村民的朴实、友爱互助坚定了我选择的这条道路是十分有意义的。作为一个人民的公仆,三合村就是我工作后的第一场舞台,我乐于跟村民打交道,乐于听他们的困惑,也乐于跟他们探讨村里的发展。至今,我离开了一年后的这片舞台,仍有部分村民会时常微信我,时常想念我,有些工作上的同事仍会请教我一些工作方法,每当再一次的接触,我都会感觉我和我的这片舞台仍然没有分离。我是属于村民的,也要为更多的人做事,能多做一件好事就绝不偷懒,能给予大家的帮助我会毫无保留,尽职尽责的做好人民公仆。

梁家河读后感 篇2

对人民群众充满了无限深情的关爱。“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携妻子回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他“几步一停留,一语几深情。梁家河的一山一水、一人一事,都让习近平念念不忘”,习近平仔细察看了坝地的溢洪道和石头垒起来的护坝坡,嘱咐石春阳要加强管理和排查,雨季时要注意大坝的安全。得知梁家河大力推广苹果种植,发展专业化养殖,人均纯收入达到9600元,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和互联网时,习近平舒心地笑了……从木军塬下来时,习近平让司机三次停车,深情地望着梁家河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爱,“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无论我走到那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几多牵挂,几多深情。在习近平心里,梁家河是挥之不去的乡情,是他精神升华的起点,是他为民做事的信念以及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密密交织起来的绵编深情!习近平忘不了梁家河,忘不了陕北这块神奇的土地,忘不了乡亲们曾经的艰难困苦,更忘不了为民做事的信念与担当!“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我们用了30多年时间使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13亿多人摆脱了物质短缺,总体达至小康水平,享有前所未有的尊严和权利。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也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更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要贡献”,大爱无疆满乾坤。

梁家河读后感 篇3

《梁家河》是我所读书目之中叙事手法最为特别的一本,它朴实而又真诚,用看似平淡的语言却道出了真挚的情感。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多年回到梁家河与昔日伙伴回忆青春的故事作为主线。让读者不但被长久可贵的友谊精神感染,也描绘了梁家河在这几十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要以梁家河所著一本书呢?读完之后,我若有所悟。梁家河不仅仅代表着习近平总书记过去为那里人民奋斗的青春岁月,它也代表了中国那一个年代各处都面临的问题:如何让中国人民发展起来?

中国在建国之初和印度是几乎同时解放的,在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还比印度低。但经过了七十年,我们却遥遥领先,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系。在错过了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却能靠短短几十年的自我独立发展,赶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赛道上。如果从宏观调控上来说,这是因为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走出了属于中国自己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果在微观角度上看待中国,我们能够发现是无数个基层党组织充分落实、无私奉献,为人民铺出了前进的道路。《梁家河》就是这么一本描绘了在中国一片落后地区上,人民如何去奋斗,生活是如何改善起来的。改革开放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将原本只能一个只能从事农业的地区,改造和发展了旅游产业,让人民过上了好日子。

如今在外国人眼中,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崛起看似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也对于国家的强大而感到自豪。但我们要知道做到富强不是仅仅说出来就能做到的。《梁家河》真实的描述了干部们繁琐而又困难的基层工作。对于他们来说,做的事一定是比说的多,只有实在才能带给人民真真切切的体会。这更加说明了为“人民做实事”的重要性。习近平在当年说到:“人来到世上,就是要办好事”,感染了很多身边的人。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一传十,十传百。不断被传承和坚持着,正是有了这些默默付出的人们、有了这种高尚的精神,才有了如今不断缔造新突破的中国。

《梁家河》,已经成为了一种奋斗精神的代表。人们在这里传承一代代先辈们的热血意志,坚定着决心,勇敢地向未来前进。(许文浩)

梁家河读后感 篇4

永远的梁家河——《梁家河》读后感2500字:

昨天公司党委给所有的干部党团员发放了一本书叫做《梁家河》,主要讲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报纸上说,5月21日陕西省委中心组集体围绕《梁家河》一书进行交流研讨时,常委们一致认为:梁家河有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中华复兴的梦想,是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教材。

原本想闲了抽时间看看,可看了报纸上的报导,就忍不住“日夜兼程”的看看,快速通读完后很多地方感同身受。我虽然不是那个年代的人,但在很短的时期内感受过陕北的“苦”“乐”滋味。我是七十年代中期出生在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接界的地方,我家属于渭南地区,我外婆家属于延安地区。因为是长孙和长外孙,所以小的时候就经常被大人们当做宝贝疙瘩这几天在我家,那几天在外婆家,以至于我外婆经常说我们家的老头子(我爷爷)不愿意叫他孙子去她们家,可外婆照样过一段时间还是要把我接到她们家。

小时候我感觉陕北还不错,至少那个叫做黄龙山的陕北小村子还不错,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从我们家到外婆家大约要走十五里路,那时候外公外婆还比较年轻,基本上是背着我,架着我去她们家的,外公每次把我放在他们家炕上,气喘吁吁的说我这娃难伺候得很,抱着嫌勒,背着嫌咯,架在脖子上闲高。那时候我才不管外公怎么说呢,因为外婆早就把一碗甜甜糖水端到我跟前了,大口的喝下去真是美极了。那时候人穷,到谁家能有一碗糖水就算是最高规格的接待了。就像我不高兴的时候,他们给我一个糖瓶子,一根筷子,用筷子蘸着糖哄我。

我至现在都不太喜欢吃土豆,当地人叫洋芋。那时候外婆她们那个片地方因为干旱和土质的原因盛产洋芋,所以洋芋既是主食又是菜,有可多种做法。整个的洋芋可以蒸、煮、烤,可以切丝炒菜,可以和面和在一起烙饼子,也可以凉拌或者做成麦饭。因为粮食不够吃,所以大家就变着花样吃洋芋。早上睡在炕上,外婆就会把灶火里烤好的洋芋给我扔到炕上叫“小懒虫”吃,我的早餐基本上是在被窝吃的,吃早饭的时候会用一种叫做炭勺的炒菜器具炒一小份洋芋丝,倒在很小的洋瓷盘里,那时候炒菜就是淋几滴油,(那时候的油很金贵,好一点的家庭会用这个月吃了多少油来表示日子好),但不管怎么吃它还是洋芋,吃多了就吃厌烦了。很小的洋芋就在锅里煮到洋芋皮裂开,然后倒在盆里用木棍捣成泥状喂猪吃,所以我现在看到小土豆炖排骨,我经常说,过去这土豆我们都是喂猪的,多数时候会惹来一脸的惊诧。

陕北的小吃很多,金银馒头就是一种,粮食不够吃,就是用白面和玉米面蒸的馍,还有钢丝饸烙,其实就是玉米面压的很劲道的饸烙,吃多了也不好吃,还有软糜子饼,还有用红薯粉或者洋芋粉做的凉粉等等。

陕北很多地方是缺水的,《梁家河》一书中说到的挑水,当地人叫做担水。有一年放暑假我也主动的加入担水的行列,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到沟里担水,村里的老老少少到沟里一个山泉畔排队担水,早上刚起来水质很清澈,能看见泉底的水草。外婆怕我不会用水担,就给水担上穿了一只棉套袖(陕北人冬天防手腕冻的),我挑着一担水摇摇晃晃的跟在队伍里,慢慢的就落在了后面,去沟里的山路崎岖不平,只有上了沟坡才有平处可以歇脚,可是我不行,累的实在走不动,肩膀也被水担磨红肿了,在半坡上休息,还必须让水担吃上劲,因为地面不平,水桶一半悬空,要保持平衡,否则水就会流出来。就这样走走歇歇总算把水担回去了,到家里也只剩下多半桶了,半路上遇到人家返二趟的就感觉很丢人。山里人很朴实,有的笑着点点头,有的鼓励我说慢慢走,步子要稳,要不然水就漾出来了。就这多半桶水让外公外婆高兴了好长时间,见人就说,我娃长大了,能担水了。

正如《梁家河》里所说的那样,陕北农村的医疗条件很差,很多人病了就是扛着,或者用土办法自己治,我都记得有些小孩子晚上不停地哭,他们就写:“天皇皇地黄黄,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贴在村子人容易看到经过的地方,现在谁都知道肯定是孩子哪里不舒服。我的舅舅也就是在那个医疗条件落后的年代里殁的,其实就是拉痢疾脱水把命要了,等感觉人没有力气,起不了炕,送到乡上卫生院已经晚了。

陕北人很淳朴,很厚道,也老实。用路不拾遗形容那个小村子的人一点也不过分,因为他们就把猪啊羊啊什么的养在大门外,也没有人偷,有时候鸡下蛋下到邻居家院子,他们都会给主人家送回来,村里人去地里干活根本不锁门,害怕牲畜跑院里就在门栓上插个树棍棍就可以了。谁家来亲戚了,邻家会把他们家种的菜送一些,让给客人变饭(就是做好吃的)。谁家有人生病了,她们会用手绢包几个鸡蛋送来看望,或者买一斤白糖或者一把挂面。

外婆家的村子有个小的集会,每月阴历逢4和7过会,周边各村的人都来上会,基本上就是买土特产,布匹,交易牲口,还有卖吃的,那时候就没有假货这一说。我就曾经在集市上卖过水,2分钱和5分钱两种,2分钱的是小杯糖精水,5分钱的是大杯白糖水。卖吃的基本上是油条油糕,饸烙面皮,凉粉等当地的小吃,也有面人、糖人之类的。我最喜欢看的是买卖牲口,当地人不谈价,而是由经纪(就是现在的中间人)把手伸到对方的袖子里捏价钱,我感觉很神奇,摇摇头,点点头,两面就捏合适了,生意就谈妥了。

其实陕北的有些山上有很多宝贝,不纯粹是光秃秃的卯梁,我就跟村里人挖过药材,像黄芪、远志、柴胡等等,还有野酸枣仁也能入药,交给药材店卖钱。晚上拿着手电逮蝎子,蝎子是很贵的,论两卖,一两好几十元呢,不过很不好抓。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政策活了,自留地承包地,小商小贩,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回去看到的是一排排的青砖瓦房,甚至是平房或者二层小楼,陕北人的观念变了,不再认为土窑洞冬暖夏凉是最好的,喜欢住窑洞的也盖成了砖窑、石窑。到处绿茵成林、瓜果飘香、水泥路柏油路、通村客车、各家门口不是小轿车就是农用车,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漂亮的村委会、健身场,父老乡亲,大姑娘小媳妇老太太也跳起了广场舞。

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其实陕北有很多地方和梁家河很像,我想总书记说的大学问,应该是陕北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地方,敢于和天斗和地斗,用自己艰苦的劳作,坚忍不拔的精神,经过长期的奋斗实现了“陕北小江南”的再造;应该是陕北人民在解放后依然保持了昂扬斗志和大无畏精神,把原有的淳朴民风融入到了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中去,甚至激发到中国梦的实现之中去;应该是陕北人民保持和发扬永不褪色的延安精神,始终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始终听党的话跟党走。

梁家河读后感 篇5

《梁家河》读后感500字:向领袖学习,获取精神上的财富!

读完《梁家河》后让我陷入深思,我们如何选择人生道路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封面写的话是:我的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百十页书里淌着坚韧的力量,这股力量渗透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骨子里,也正在这万里河山中生根发芽,并终将在这无垠的土地上蓬勃生长。

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岁月,再对比梁家河的今非昔比的变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人们深深感受到这个坐落在陕西北部的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成为了每个怀揣梦想、甘于奉献的年轻人的向往之地,更是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我们作为当代的青年人更应该有学习的精神。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忙碌的工作中细水长流的充实自己,不断学习新知识、新软件,只有不停的学习才能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才能跟上社会快速前进的步伐。

我们应该有实干精神。笃行务实,切实做好手边的每一件事,面对困难我们不应该被环境左右,应该迎难而上,跟困难正面战斗,在失败与错误中积累,在拼搏与奋斗中沉淀。

我们应该有拼搏的精神。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所以在以后的人生和工作的道路上,只有去努力了,就要努力到无能为力,去奋斗,就要奋斗到感动自己,只有这个样才能昂首阔步,砥砺前行。

梁家河读后感 篇6

《梁家河》读后感1500字:

文:沈髙禾;梁家河,这个坐落于陕北黄土高原上普普通通的偏远贫困村,在习近平的正确领导和指引下,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发展成为人均年收入过万元的致富村,成为中国农村改革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习近平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梁家河”是一种精神,一种攻坚克难、追求真理,不忘初心和使命,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1969年1月,受父亲习仲勋冤案牵连的习近平响应中共中央“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登上北京开往延安的“知青专列”,一路颠簸来到了陕北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上。那时的梁家河贫困、封闭、落后,生存环境恶劣,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下,老乡们吃不饱肚子,要靠出门讨饭才能度过饥荒。初到梁家河的习近平还不满16岁,在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挣扎与思考后,带着父辈们“融入群众、融入乡村,扎根人民、团结群众”的谆谆教诲,立下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在梁家河开始了自我精神上脱胎换骨的洗礼与升华。

干活从不“撒奸儿”的习近平身上没有了“城市味”,很快与乡亲们融为一体,读书多、见识广,且乐于奉献的习近平取得了群众的理解与信任,被举荐为梁家河党支部书记。从此,在人民群众的拥戴下,习近平带领梁家河的父老乡亲们打坝造田,推广沼气技术,开铁业社、代销店,挖水井,办缝纫社、磨房、菜园、扫盲班等等。梁家河的生产力迅速提高,经济内部搞活,群众的生活有了明显地改善,吃饱了肚子,喝上了干净卫生的水,文化知识水平和文明程度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也有了显著提升。

“梁家河”是一种情怀,一种亲民、为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怀。习近平说:“梁家河是一所学校,我在这里收获了很多。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作为共产党人,我们一定要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真正地为他们办实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啊!”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时间里,通过努力,为梁家河干成了多件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大好事,没有一件出于对个人私利的考虑,却是件件事关梁家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改善及经济水平的提高。习近平认为,人民群众的事情就是最重要的事情。梁家河人们常说:“近平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

“梁家河”是一种作风,一种脚踏实地、务实苦干的作风。在梁家河打淤地坝的时候,在抽水泵出水口铲土是最苦的差事,一是速度要快,劳动强度大;二是水会溅湿裤子,很冷。习近平总是主动去水沟旁铲土。打夯、搬石头,这些苦活、重活,他都是抢着干。在他的带动下,乡亲们也拿出了冲天干劲,终于把淤地坝打成了,直到现在,这块坝地仍是梁家河最好、最平整的土地。它是习近平给梁家河留下的一笔丰厚的财富。在推广沼气的过程中,梁家河土壤松软,不适宜挖沼气池,山路蜿蜒狭窄,无法运送水泥沙石,村民居住分散,沼气输送困难,沼气池的池盖没有合适的石材等等难题一个接着一个,远比想象的要多。而实干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事实是最好的辩手。在习近平带领村民们坚持和实干的过程中,难题一个一个解决,新的建池技术被掌握和推广。梁家河在1975年8月共建成沼气池34口,解决了43户社员的点灯做饭问题,基本实现了沼气化。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梁家河”是崇高远大的理想,是坚定不移的信念,是大公无私的奉献。习近平在梁家河的奋斗经历鼓舞和激励着我们:无论一个人身处什么样的逆境当中,只要能积极地面对生活,无私地为他人奉献,抱有远大的理想,那么你无论将来成为工人、农民、学者、医生、教师或是国家干部,都能为人民服务,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直至成为栋梁之材。

梁家河读后感 篇7

读《梁家河》有感450字: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习近平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习仲勋是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就是在沿途张贴的布告里看到习仲勋名字的。

陕北后来成了中共中央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在这块土地上,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找到了抗日救国的策略、方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革命由此转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在,习近平也找到了一个法宝——他的“团结观”。

习近平说:“我父亲经常给我讲团结的道理,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人方便,自己方便’,用他的话讲,就是做每件事不要只考虑自己愿不愿意,还要考虑别人愿不愿意,因为你生活在人群中,什么事情都以自己为主,就是不行的。

习近平相信,黄土地养育了他的父辈,也一定会以宽大的胸襟接纳他。

带着这样的“团结观”,习近平开始将自己融入群众融入乡村。正是这个“团结观”,使他逐渐形成了扎根人民、团结群众的观念。“能团结人”成为他鲜明的领导风格之一。

梁家河读后感 篇8

最近一段时间,在日常工作之余,我静心阅读了《梁家河》一书,当我用了5天时间读完这本小册子合上扉页的那一刻,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闭上眼睛,我满脑子呈现出这样一幅画面:“1973年10月的某个黄昏,青年习近平静静地坐在梁家河村子后边的山梁上一颗杜梨树下,旁边放着一本刚看过一半的前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眼睛出神地望着远处村落里稀稀拉拉的炊烟,眸子里尽是忧郁,他陷入了沉思:‘入党的报告已经提交了3份,可是却如石沉大海,没有消息,难道是因为父亲的原因吗?唉!乡亲们整日地里受苦却吃不饱饭,一定要想办法让乡亲们多打粮食,填饱肚子……’”想到这里,我的眼眶不禁盈满了泪水,我深深为青年习近平的志气所感动,小小年纪即离开亲人从北京来到黄沙漫卷的陕北小村梁家河,成为一名“山顶洞人”,但是他并没有被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当时压抑的政治环境所打倒,反而深深地为乡亲们穷困的生活现状深深担忧,并且迫切希望带领乡亲们改变这种现状。古人常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可青年习近平在穷困时,却并没有选择独善其身,反而更加激发了迫切带领乡亲们求变致富的决心,从后来的他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沼气池、修建公路等事情来看,他确实脚踏实地的一步步带领乡亲们在改变现状。

1975年10月,总书记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梁家河,开启了人生新的征程。可是总书记却把心留在了那里,他的心情时刻关注着那个他曾经战斗过的小山村的发展。

在离开梁家河的40多年里,他为吕侯生花钱治腿,给梁耀才妻子看病寄钱,延安考察期间因为时间紧就邀请当年小伙伴到延安叙旧并询问村子发展情况等小事,可以看出虽然总书记后来已经位高权重,却依旧不改对梁家河相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总书记后来说“那段时光成为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可以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很多事都历历在目,现在很多思维行动都和那个时候有关联。贺敬之那个诗呢‘几回回梦里会延安’,(就是)这样的感情。”20XX年2月当总书记再次回到梁家河时却像一个想家的孩子,一声声呼唤乡亲们的小名,亲切自然用陕北话和乡亲们拉家常,村里的一山一水,一人一事都让他念念不忘。在回答:“有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延安人”的提问时,习近平总书记脱口而出:“我确实把自己当做一个延安人,因为这是我人生中的一个启程点……我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很多基本的特点,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他教了我做什么”。饮水思源,拳拳赤子,不论走的多高多远,心中装着百姓,才能不忘根,不忘本。正是这份不忘初心的赤子之心和平民情怀,才使得总书记对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感同身受,并且时刻铭记自己是黄土地的儿子,从而带领全国人民在决胜全面城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想到这里,我不由地想起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也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出生于80年代关中平原渭水之滨的一个村庄,小的时候也体验过农村的艰苦生活,见识过那个年代父辈们劳作终日却依然穷困的窘迫。受党和政府的培育,我高中毕业参军入伍十二载,后来转业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公务员,这些年里,又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面貌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早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周围人们的整个生活水准都有了质的提升,全国人的腰包都渐渐鼓起来了,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综合国力飞速提升,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也越来越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和维护也越来越需要中国智慧和中国元素……走出国门,中国制造随处可见,在异国他乡的大街上,我们感受的目光更多的是钦佩和赞扬,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的民族自豪感越来越强,我深深的为我们国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骄傲!

可是我们却不能忘了父辈们的艰辛,也不能忽视现在还是有一部分人民还没有实现脱贫致富的现状,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象依然突出,中国梦的实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就需要我们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告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具体于我而言,就是踏实做好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主动融入大西安,加快副中心建设,努力实现追赶超越,并从总书记达则不忘初心,穷亦心怀苍生的处世情怀中汲取不竭动力,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砖加瓦,在努力为人民服务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梁家河读后感 篇9

《梁家河》读后感1000字!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武晖想,他没有辜负生命的意义!这段话出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是当时老师要求学生熟记的内容,希望我们不后悔自己走的路。

习近平第一年来到梁家河时,那里的生活与习近平之前在北京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至给他第一年的插队生活蒙上了阴影,他还因把发霉的面包喂给狗吃引来梁家河人的不解,面对父亲的批判关押、母亲的下放、周围人的质疑,身处他乡的15岁的习近平感到孤独、彷徨,他开始挣扎于“生存还是毁灭?”的追问中。后因派出所的关押,让他知道了自己的心迹,明确了人生轨迹。

当习近平再次回到梁家河时,他不再懒散,不再毫无目标,他坚持为百姓办实事,投身到群众中去,为了百姓的生活,就算走几十里路也要去请教相关人士,挑担子挑到肩磨破一处又一处也不喊疼,手上磨出一个又一个水泡也不喊苦,就是这样一个不撒奸儿,吃苦耐劳的习近平带梁家河的人民过上了好日子。习近平之所以有这样的能力也离不开他好读书的品质,他每日在煤油灯下坚持读书,早上起来脸被熏得黑黑的,甚至吐出的痰也是黑的。我们现在的条件比习近平那时好很多,但我们读的书却不一定比他多,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需要沉下心来读一读好书,来修修身,丰富精神粮食,书中所学到的东西也可以为我们做些沉淀,这些东西积累得越多,在实干的时候才越有东西可以用,也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那么首先就要有理论的存在,才能去付诸实践。

习近平在入团入党的过程中也是非常艰辛的,每次的申请书基本都达到了数十份组织才同意,正是他的坚持与为人民办事的信念使组织相信了他,认可了他。不禁明白了艰难困苦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意志的涵义,如果每次困难都可以努力克服,那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正如习近平所说:“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都说团结就是力量,习近平凭借自己的努力与付出,使梁家河的百姓信赖他,听从他的建议,习近平还总是告诉百姓不要苦干要巧干,所以在后来的发展中,领导者们也更加注重于精细化、科技化、优质化,运用新发展理念,求共同富裕。

插队给习近平带来了插队带来升华与净化,使他走向成熟与成功,我们需要学习习近平的实事求是,多动脑子、多思考、多联系群众,以及众多优良品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总结,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梁家河读后感 篇10

《梁家河》这本书用朴实细腻的笔触、翔实生动的历史细节,全景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和梁家河发生的巨大变化,通过学习,使大家深受感动和教育,更加坚定了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实践行者的决心。从而更好的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坚定信念,提高党性意识,从小事做起,做一名合格党员。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到青年干警读这本书就是要读出青年习近平的这些优秀品质,学到怎样立足自身努力锤炼出这些优秀品质。

一、学习青年习近平的不怕挫折,培养刚毅坚强的品格和吃苦耐劳的作风。

习近平同志由于家庭父母的原因被迫上山下乡,最初是以一种不得已的选择来到了梁家河,因为留在北京的后果可能更差。一个不满16岁的少年从生活优越的大城市,一下子来到插队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没有亲人的陪伴,连饭都吃不饱,常人很难想象这其中的心理落差。但是,他很快适应了农村的生活,一是过了“跳蚤关”,无论跳蚤如何叮咬,照样睡得香甜;二是过了“饮食关”,粗粝的杂粮咽得下、吃得香;三是过了“劳动关”,成了种地的好把式;四是过了“思想关”,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真正融入到乡亲们之中。身处逆境中能够有坚定的意志,殊为不易。联系到自身,大多数我们青年干警的成长经历都相对顺利,遇到挫折相对较少,这尤其需要我们努力学习青年习近平的不怕挫折,勇于正视未来人生可能遇到的低谷和困难,锤炼出刚毅坚强、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二、学习青年习近平的好学进取,做到厚积薄发、聚沙成塔。

读完这本书,青年习近平酷爱读书的好学精神让我汗颜。他到陕北梁家河插队伊始,就带着重重的一箱书。青年习近平在政治、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名篇名著涉猎众多,比如《中国古代思想史》《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等,并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联系到自身,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只要想学,是不愁找不到书籍文章等知识来源的。但是学习又常常是零敲碎打,有时一个月也读不完一本书,把手机阅读成为学习的主要途径和方式,这虽然能较好地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但无疑会对学习的系统性造成影响。学习青年习近平的好学精神,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沉下心来,摒弃浮躁心理和功利主义,安安静静地多读几本好书,多思考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厚积薄发,聚沙成塔,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在知识爆炸年代守住学习的耐力和定力。

《梁家河》读后感1500字


读完《梁家河》一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习近平总书记一心为民的情怀和埋头实干的作风一直萦绕着我的心头。当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最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就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想什么,他就带头做什么,群众盼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于是他就带领村民打井,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等,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照明等问题。他也以干活从不撒奸儿的良好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和真诚拥戴。

梁家河的七年,是习近平世界观形成的七年,是他认识中国社会的七年,也是他树雄心、立壮志的七年。他积极进取,学习、实践、创新,成为党员干部的楷模,成为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亲身在梁家河走过、看过、学过,才能真正感受到梁家河不光是地图上一个简单的坐标、生命中一段曾经的岁月,更是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扎根生长的地方。

什么是梁家河精神?就是习近平同志和其他青年在梁家河生产、劳动所形成的生活态度、劳动观念、个人品质的凝练以及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那一代青年在中国农村实现人生观转变、为改变农村贫困面貌而奋发努力的所有行动的总结。概括起来就是:人民情怀,党性信仰,知识品格,吃苦奉献,责任担当,自强不息。梁家河七年,是习近平世界观形成的七年,是他认识中国社会的七年,也是他树雄心、立壮志的七年。他始终刚健有为、积极进取,学习、实践、创新,成为党员干部的楷模,成为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梁家河七年的生活阅历,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梁家河精神。这些精神应该成为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行动指南,成为普通共产党员学习工作的动力,成为广大青少年服务国家、熟悉和了解中国社会的学习资源。

梁家河精神是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围绕梁家河精神所传播的梁家河故事是真实的、生动的、鲜活的,也是感人至深的。梁家河精神需要理念传播,需要实践传播,需要内心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使梁家河精神成为基层党员干部的行动指南,成为全体党员践行党的宗旨的动力,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树立远大理想、认识中国国情、了解中国社会的人生财富。

吃苦耐劳是人生奋进的风帆。在艰苦环境的大熔炉里,不仅要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雄心,而且要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思想准备和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只有发扬实干精神,梦想才不会成为空想,落实才不会落空。作为青年一代,要到艰苦环境墩苗砺炼,到条件艰苦、矛盾复杂环境中锤炼党性、提升本领、增长才干。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不论世界如何风云变幻,科技如何更新换代,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时代至新,初心依旧!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我愿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将个人奋斗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在实干担当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而炼化支行也将以党建为引领,以发展为核心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始终把党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促进业务稳健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梁家河精神。珍惜并促进来之不易的大好发展局面,弘扬正能量,摒弃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的歪风邪气,丢掉不应有的私心杂念,不整事,干正事,营造风清气正,阳光清爽的工作氛围。

《梁家河》读后感1000字


在我厂开展的读书月活动中,我通过网络平台通读了《梁家河》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朴实无华。除了封面题目梁家河三个大字外,映入眼帘的便是: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习近平曾在梁家河生活的点点滴滴,透射着做人、做事、为官的大道理。我们应当学而鉴之,成为今后的人生指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梁家河,习近平首先要过的就是吃苦关。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捻毛线、补衣服、缝被子等。担粪、担麦把肩膀压的又红又肿,背上风吹日晒,皮脱了一层又一层。在陡得连牛都站不住山上,他还能背上一大捆柴往回走。他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砺,过跳蚤关、饮食观、劳动关、厕所关、洗澡关、思想关,从一名北京娃变成了地地道道的村里娃。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坚强的意志,为将来的工作成就奠定坚实的基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习近平总是秉承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的好学求知精神。不管白天干活多累,他总能挑灯夜读,读书到深夜,常常脸被煤油灯熏黑,连吐的痰都是黑的。为了借《浮士德》这本书,他步行30里地。上山放羊时,他总是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文学的、哲学的、自然科学的,广泛涉猎,刻苦钻研。作为企业职工,我们更应该有学而时习之的精神,利用工作之余,刻苦学习,不能满足于碎片化的学习,要系统,全面掌握知识,掌握各项业务技能,要从周边人和事中学习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

勤政爱民接地气,一心为民办实事。习近平从当年一位十五六岁的北京知青到如今党的总书记,他的信念从未改变。他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他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从梁家河的实际出发,带头打造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缝纫社、经销社、磨坊等,赢得了村民的广泛赞誉。我们一定要学习习总书记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的踏实肯干精神,在工作岗位上立足实际,脚踏实地的干事,真正了解职工所需所求,真心实意为职工解决问题,为企业发展谋未来。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名国家能源集团的基层工作者,我们要以总书记为榜样,积极深入现场,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积极思考,善于发现企业生产运行中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刻苦工作,在平凡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梁家河》读后感 1000字


《梁家河》读后感王芸
初从支部书记手中接过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封皮上习近平总书记和昔日小伙伴在一起的温暖氛围所感染,于是迫不及待的阅读起来,该书语言简朴平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我一口气读完了此书,感悟颇深。
该书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及深刻体悟,对当代青年坚定理想、立志成才有着重要意义。当年的梁家河,老百姓生活十分贫困,习近平同志还不满16岁。一到梁家河这个穷乡僻壤,各种考验便随之而来。书中说,从北京来的青年习近平之前从未见过跳蚤,而梁家河的夏天跳蚤成灾,衣服脱了一抖一大片,被跳蚤咬后一挠,浑身发肿。梁家河的厕所又脏又臭,冬天还四面透风。那个年代粮食也很稀有,只有些粗粝的杂粮,有的时候甚至连吃的都没有,习近平回忆说,曾有三个月没见过一滴油星子。习近平花了好些时日,努力适应这样的饮食,最终甚至喜欢上了陕北酸菜。习近平的这种勇克难关的刚强意志,实在令人钦佩。
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的最大问题。面对此景,习近平自费到四川取经,率领群众建成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陕北耕地少,农业生产条件差,习近平从梁家河实际出发,带领群众打坝淤地,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庄稼。习近平在梁家河与乡亲们同甘共苦,人在一起、心在一起、吃苦流汗在一起的青春岁月,使习近平经受了磨砺,重铸了筋骨和灵魂。在这里他读懂人生,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他的锻炼很大,习近平总书记说:“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这个对人的作用很大。”
如今的梁家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整洁的农家小院,新修的石窑,灰瓦盖顶的平房,柏油铺的路,家家户户过上了好光景。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发展特色农业,拓宽增收渠道,梁家河积极培育苹果产业,一批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新农民成长了起来,在奔小康的路上,梁家河越走越好。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是:我们当代年轻人一定要向总书记学习不怕吃苦的精神,在当时那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落后闭塞的背景下,青年习近平还能因痴迷于读书而废寝忘食,通宵读书甚至到早上鼻孔都被煤油灯熏黑,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并且任何时候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新时代的年青一代,生活条件优越,我们更要学习近平总书记孜孜不断的求学精神,勤读书,在实践中学习,加强工作能力,补足精神之钙。做好本职工作,为公司发展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梁家河》读后感 800字


近日,我用五一劳动节四天假期的业余时间,阅读了记述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纪实文学《梁家河》,读完后我汲取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一种奋斗担当的精神营养。
习近平总书记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我也出身于陕西,我的家乡从小就让我感受到了淳朴的民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老百姓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本书中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梁家河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小村庄,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艰苦知青岁月中的自强不息和对乡亲们的深厚感情。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印在《梁家河》封面上的这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我。作为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我们何尝不是身在“梁家河”?面对困难,我们该如何做?迎难而上,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就是我们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的最好行动。
一、要不忘初心。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陕西是我的根,延安是我的魂”。在习近平总书记最困苦的时候,延安接纳了他,他的很多基本观点和基本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而梁家河就是让习近平总书记锤炼升华的那片热土。企业也是在我们青涩迷茫时接纳了我们,让我们在公司扎根,汲取养分逐渐成长,我们要感恩企业,立足岗位,无私奉献,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要加强学习。“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习近平总书记在艰苦的插队生活中也坚持学习,每天手不离卷,晚上也借着昏黄的灯光读书,这种执着的精神才能铸就他现在的高度。我们青年人更应该把握人生的黄金时期,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将个人成长和公司发展完美结合,厚积薄发,实现共赢。
三、要坚定信念。在梁家河这样的艰苦地方一待就是七年,习近平总书记遭受了多少挫折、面临过多少困难、承受过多大压力,但是他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这是何等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也应该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克服困难,完成我们的业绩、年度目标。
读完《梁家河》,我深深的被书中的艰苦奋斗和真挚感情所感染,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们青年人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定理想,磨练技艺,增长才干,锤炼作风,成为岗位工作上的佼佼者,为公司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青春汗水。面对以后工作中的困难,我们也要毫不畏惧,迎难而上,为公司的发展建言献策,奉献自己的力量。

梁家河的读书笔记


这个四月我阅读了《梁家河》一书,阅读过后,我不禁感到:我们身为新时代青年应该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像是习近平总书记原本的一个北京孩在经过了七年的插队下乡知青生活,脱胎换骨,磨平了北京娃和村里娃的差异,深刻地体会到了贫困人民生活的不易,内心中便立下了决心要从实际出发真正地改善人民的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69年1月去的,75年10月离开陕西,这一段时间就成为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可以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很多事都历历在目,现在有很多思维行动都和那时候有关联。贺敬之那个诗呢‘几回回梦里回延安’,这样的感情。”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对于曾经的梁家河生活的难忘,也正是这段经历,激励了青年时的他练就了过硬的本领,而他为人民奉献的信念也来源于梁家河,7年的知青生活,让年轻时的他就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但是这一切都是来自于习近平总书记内心对党的坚定与认同,即使他青年时因为父亲习仲勋的冤案,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批斗,但他仍不放弃入团入党的理想,虽然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但是他一份一份的不断上交,终于得到了党的认可。面对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就是改变自己未来道路的一把钥匙。

我们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没有经历过老一辈所经历过的苦难,但是我们也应当学习老一辈的精神,能够在内心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我的信念,就像是最近的疫情阻击战,我们看到了无数的医生,志愿者,其中不缺少90后的身影,用青春和热血保卫我们脚下的土地,都在为人民而付出自我,这都是因为他们有着为祖国奋斗的坚定信念。而我们00后,虽然此刻显得弱小,刚刚踏入大学,但是我们也应该停课不停学,在家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学习,努力地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升自我的实践,创新能力,争取能够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出我们的绵薄之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也孕育着伟大的梦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贡献。(张靖乐)

《梁家河》读后感3篇


《梁家河》读后感一

纪实文学《梁家河》用细腻的文笔描写了习近平和梁家河群众的深厚感情,提供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活教材,我们学习研究梁家河蕴含的精神,就是要从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中探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源泉,进而获取投身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从《梁家河》中汲取人民至上的初心力量。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青年习近平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实现了从迷惘、彷徨到充满自信的转变,孕育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从《梁家河》中汲取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丰厚滋养,深入领会总书记立根群众、造福群众的工作方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在实处,在选拔干部时多到基层一线了解干部、观察干部;在制定政策时,多听取各方面意见,综合把握群众意愿,努力提高群众满意度。

从《梁家河》中汲取舍我其谁的担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20岁出头就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件件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以铁一般的担当推动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从中汲取面对困难敢闯会干,敢于担当进取的力量,在选拔任用干部时,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真正把那些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候站得出来、危难时候豁得出来的干部用在关键岗位上。

从《梁家河》中汲取攻坚克难的奋斗力量。苦,是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底色。面对艰难困苦,他没有怨言,而是与群众一起开荒、种地、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打坝,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学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把党赋予的各项工作完成好,以苦干实干成就事业。同时,有意识地把年轻干部选派到急难险重的实践中去淬炼、去升华,让他们在攻坚克难中完善自身、成就人生。

从《梁家河》中汲取向我看齐的表率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就是一部以上率下的奋斗史。在打坝淤地时,水沟旁铲土是谁都不愿干的苦差事,每次习近平同志总是主动去水沟旁铲土。修筑梯田过程中,乡亲们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习近平同志都是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正是他的模范带头,梁家河村先后建成了14座淤地坝,成为了乡亲们收入的聚宝盆。

《梁家河》读后感二

近期读《梁家河》,我最大的感受可以用习近平所写《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的一句来表达: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要为人民做实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习近平同志和社员一道打井、打坝、修公路,带领大家开挖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办铁业社、开代销店等。从15岁来到黄土地时的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黄土地时,他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一步一步都镌刻着要为人民做实事历史印记。

XX村也是一块红色革命土地。作为村支部书记,我要传承习近平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优良传统,把XX村建设得更富裕更美丽。

当年,习近平带领干部群众,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和第一家代销店,体现出习近平同志身上那种敢吃第一只螃蟹的智慧和勇气。当前扶贫进入决战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更要向总书记学习,大力弘扬梁家河蕴含的精神,凡是对老百姓有利的事情,就要勇于创新、敢闯敢干,不断提高发展经济的能力。

当年,习近平同志从梁家河的实际出发,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带领大家打井抗旱、打坝淤地、建沼气池、修筑公路,以敢于啃硬骨头的作风和担当,推动梁家河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就要把当前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件老百姓的关心事做好做实做到心坎上,大力发展特色扶贫产业,把困难群众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切实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

《梁家河》读后感三

阅读纪实文学《梁家河》,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艰苦磨砺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青年习近平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磨砺中脱胎换骨,在逆境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起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那么,我们这一代青年基层党员干部该如何淬炼自己,成为新时代的优秀基层组工干部呢?

我们要向总书记坚如磐石的人生信仰对标看齐,把牢思想之舵。我们要从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深厚养分,寻找力量源泉,多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摸爬摔打,用苦难磨砺自己,在基层干出一片天地。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我们要向总书记博读天下的尚学精神对标看齐,锻造过硬本领。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于读书而废寝忘食。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作为新时代的基层组工干部,我们要学习近平总书记孜孜以求的尚学精神,向书本学习,在实践学习,加强工作能力的学习,补足精神之钙。

我们要向总书记实干攻坚的使命担当对标看齐,坚定扛起责任。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青年习近平带领村民打淤地坝,挖深水井,建沼气池,办铁业社,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作为基层一线的组工干部,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着力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加强各领域党的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突破,体现责任担当。

《梁家河》读后感600字


《梁家河》一书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主要描写其初入梁家河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以及他两次回梁家河的生动场景与梁家河40多年来变化。可以说,在梁家河的山山水水中孕育着党员精神的内核与时代的变迁。

“砥砺、坚守、成长”,这是我在《梁家河》中看到的,贯穿始终的主题。书中所记叙的一个个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时期的奋斗故事生动且朴实,宛如一幅幅画卷徐徐展开。黄土地之上,岁岁年年,理想点灯,熠熠生辉,信念为石,勇往直前。

培养长足、坚定的信念与理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企及,而是需要经年累月精神意志上的磨砺与成长。习近平总书记的故事鞭策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励着党员们在新时代的新浪潮中,砥砺自身,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谱写新篇章。

梁家河这悠悠四十余载的发展与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这里是曾经筑梦的地方,也是梦想成真的地方。站在新时代的当口,回溯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度过的七年铮铮岁月,作为党员的我收获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梁家河”。寻根于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要为人民做实事!如今,社区正如火如荼、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党员下沉活动,这是作为党员履行作为“人民公仆”的责任与义务的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我们当以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迎接新时代、新机遇,在十四五到来之际,以崭新的面貌开启新的征程,奔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彼岸。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彼岸。

有爸爸的地方就有家


有爸爸的地方就有家
曲佳慧


前几天,我读了一篇题为《板车女孩》的故事。最近,我一直被故事的主人公的事迹深深感动着,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板车女孩”是一个叫黄凤的女孩,是安徽蚌埠人,她今年十五岁了。在她六岁的时候,她的爸爸因为一次意外的摔伤,爸爸高位截瘫,从此不能站立,她的奶奶哭 瞎了眼。妈妈因为家里没钱给他爸爸看病也离家出走,当时年仅6岁的安徽女孩黄凤独自撑起一个家。那年的除夕,她给爸爸烧水洗了澡,接着洗衣服,然后搓着已经冻的发木的手,再去给爸爸奶奶做饭,吃完饭她把爸爸冰冷的双脚放在胸前给爸爸暖脚。黄凤8年如一日照顾着瘫痪的爸爸和年迈的奶奶。为了 给父亲治病,2008年5月黄凤用安了轮子的铁板床推着父亲,与奶奶一起踏上了赴上海求医的旅程。在好心司机的帮助下,祖孙三人到达上海,黄凤推着板车在 上海边乞讨边求诊,但在吃尽苦头后未能实现治病的愿望。她拉着破旧的板车靠乞讨到处求医为爸爸看病,时间长了黄凤的肩膀都勒出了血痕,脚也磨出了血泡,但 是她一直没有放弃求医为爸爸治病。黄凤的故事感动了很多好心人,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在这个女孩爱心的呼唤下,在医院、社会的帮助下,2010年4月,黄凤 再次带着父亲到北京求医,武警总医院收治其父黄志仁住院,并成功为他做了神经干细胞手术。手术很才成功。回到家后,黄凤依然精心照顾着受伤的爸爸,现在, 黄凤的爸爸能说话了,能简单的生活能自理了。
面对生活的重担,年幼的黄凤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黄凤的爸爸说“黄凤平时喜欢唱歌,特别是在做饭和喂饭的时候喜欢哼唱流行歌曲”。曾经,黄凤凭借歌曲《隐形的翅膀》获得学校十佳歌手的称号。
当记者采访她的时候,她谈起未来,黄凤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爸爸能够慢慢好起来。“不管多难,我都要好好读书,以后还要带着爸爸读高中,读大学,有爸爸的地方就有家”。黄凤说她以后想读护理专业,希望能更好地护理病床上的爸爸,也为了报答每一个帮助她的人。
“板车女孩”是一个勤劳坚强充满爱心的女孩,她用她瘦弱的肩膀 为爸爸顶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通过这个故事,我在黄凤身上看到了吃苦耐劳,懂事孝顺,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她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我一定要好好向黄凤 学习,我要学习她的勤劳坚强、永不向困难低头的高贵品质,努力做一名自立自强的好少年。

梁家河感受1000字


纪实文学《梁家河》,生动地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插队时的工作生活,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艰苦生活及成长历程,真实记录了几十年来梁家河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是印在《梁家河》封面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时对年轻人和孩子们说的话。

学习和弘扬梁家河精神,就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崇高精神。当前,加强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需要一大批忠于党的事业、有政治担当、履职尽责的基层党员干部。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践行者,肩负时代赋予我们新的历史使命和重任。我们要将《梁家河》精神与工作实际结合,要深刻认识到,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不断转化为我们化工物流企业治理优势、科学管理优势和竞争优势,才能推动化工物流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才能履行好自我的岗位职责和使命。

习近平同志博览群书,酷爱学习,从小就是个书痴。在梁家河被打入谷底的艰苦岁月中,物质绝对匮乏,前途一片暗淡,但少年习近平却表现出穷则益坚,不坠青云志的理想,为自己立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座右铭,既彰显他求知若渴的一面,又显现了永不言弃的高远格局。总书记当年下乡,仅从北京带了两个箱子,而箱子里面装的全是书。平日里他行坐眠食,手不释卷,连放羊时都不忘看书,书读完了,实在找不到书,就读新华字典。从《资本论》到《国家与革命》,从托克维尔到马克思,无不涉猎。艰苦的插队岁月让多少知青河清难俟、蹉跎自误,而习近平却未曾浪掷青春、虚度懈怠,而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日精日进,为将来的宏图大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方面要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政治素养。习近平在前往梁家河时,随身携带着两大箱书籍。可以说,加强思想理论武装是各级党组织提升创造力、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的坚实基础,也是干部职工提高工作能力的客观需要。我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统,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汲取营养,坚定信念,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要以身作则,先学一步、学深一步,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善于运用理论学习的成果解决工作中的新矛盾、新问题,在学习中寻找解决突出问题的有效举措和破除发展障碍的创新之道。

另一方面要强化责任担当,扎实干事创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敢于担当,就是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要从《梁家河》中汲取舍我其谁的担当力量,要把高标准履职尽责作为基本要求,认清责任、主动作为,多一份责任、多一份辛劳、多一份担当,面对深层次矛盾问题要迎难而上、攻坚克难;面对急难险重任务要豁得出来、顶得上去;面对各种歪风邪气要敢于较真、敢抓敢管,尽心尽力地做好各项工作。

《梁家河》读后感(精选7篇)


在阅读了读书感书名后,我被深深地吸引。是时候将内心感受对他人抒发出来了,以下是读后感大全小编花时间整理的《《梁家河》读后感》,敬请您浏览本页内容!

《梁家河》读后感(篇1)

《梁家河》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

各位青年同志们,大家好!非常荣幸和大家一起在这里学习交流纪实文学《梁家河》。首先我谈两点学习体会。第一点体会就是学习《梁家河》后,更懂得了感恩。梁家河历史巨变,是新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梁家河以及我们今天的好日子都来之不易。我们要深怀感恩之心,感恩党和政府以及为之奋斗的所有人、感恩父母感恩同志。

第二点体会就是《梁家河》中折射出的习近平同志的伟大人民观、实践观、奋斗观、发展观等都令我深受教益。

作为人民的领袖,习近平同志一直根植于人民,服务人民,指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全党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青年人更要砥砺奋进、矢志不渝。坚定信念,奋力于“两个一百年”的伟大梦想。这些思想的形成,它的根在人民、在梁家河。

其次,如何来描述我心中的梁家河,我思绪万千。

如果说梁家河是一条河,那她流淌着热血青年火热的青春和奋进的年华;

如果说梁家河是一首歌,她始终吟唱着马列主义及共产主义最有力的强音;

如果说梁家河是一座桥,她一头连着人民,一头连着党的宗旨,一头是贫穷落后,一头通向现代化强国;

如果说梁家河是一部书,她就是讴歌一个东方大国奋进崛起的史诗,是一部有志青年艰苦卓绝、不忘初心的奋进史;

如果说梁家河是一杆秤,人民便是定盘的星,秤砣虽小可压千斤;

这些似乎都不能尽抒心怀,《梁家河》更像是父亲、是母亲、是滋润我们的源泉、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升华的灵魂;

梁家河是一所大学,教我们感恩、创造、心系人民、砥砺奋进!

读完《梁家河》,掩卷闭目久久沉思,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幅山川秀美的画卷。一个个梁家河组成了中国农村的未来。“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作为农科城的青年,三农问题是我们要直面的问题,更是我们要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

中国有梁家河,它是中国农村的缩影,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植人民的精神写照!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梁家河,她是有志青年梦想起飞的地方,也是我们精神之所和梦想家园,她将引领我们走的更远、飞的更高!

最后希望我们杨凌青年,在3631方略的引导下,奋发图强努力作为。用实际行动,祝福祖国越来越好,人民越来越富,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梁家河》读后感(篇2)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40多年前年仅15岁的习近平同志来到陕北延川县梁家河,开启了七年知青岁月。作为一名基层社区党员,近期我认真研读了梁家河,感触颇深,在《梁家河》一书中,我看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真实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这一切都让我不断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崇敬之情。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到梁家河两三年后,习近平已经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延川话。他熟悉梁家河的每一条沟、每一架山,熟悉梁家河村子里的每户人家。20XX年2月13日他回梁家河,即使40年没有联系的人,他一见面就能认出来,大名、小名都能叫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中,与当地父老乡亲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真正了解到了人民疾苦,和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身体力行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在实处,善于接触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做到倾听民声、广聚民智、汇集民力,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作为一名年轻大学生社区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这种不怕苦、不怕累,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重要的地方。激励着我们这代年轻人要敢于到困难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把我们的激情、热情挥洒在基层社区这片热土上去。把心扎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梁家河的几年当中习近平总书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苦干实干,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种种考验,时刻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勇于担当,敢于奉献。我们青年一代更要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发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愿每一位基层党员干部心中都有一条深藏心间的梁家河,不忘本色、本来、本源、本根,一直为心中的世界和梦想而战斗。

 真抓实干,实事求是

真抓实干,实事求是,在梁家河办沼气,试验成功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成立铁业社、代销店,习近平在梁家河先后办起了缝纫社、磨房、菜园。他从梁家河的实际出发,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以实干作风和担当精神使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作为一名来社区工作的大学生党员,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树立的榜样,给我今后干好社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精神源泉,是一盏光辉永照的盏明灯,时刻激励着我、鞭策着我努力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基层社区党员干部。

梁家河,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一个把心留住的地方,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一个能激发我们砥砺奋进的地方。

《梁家河》读后感(篇3)

梁家河读后感心得体会1300字:

我们党支部这个月开展了梁家河精神学习活动,读《梁家河》后我也获益匪浅,感触颇深。书的封面醒目的印着:“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我觉得梁家河精神概括起来就是:崇高远大的理想,是坚定不移的信念,是大公无私的奉献。

梁家河,这个坐落于陕北黄土高原上普普通通的偏远贫困村,因习近平同志曾经在那里生活、生产、劳动七年而成为了梁家河故事的发祥地。在习近平的正确领导和指引下,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发展成为人均年收入过万元的致富村,成为中国农村改革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习近平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他有无比坚定的党性信仰,在梁家河实现了从普通知识青年到共产党员的身份转换。后来因习近平同志表现突出,为乡亲们办了不少好事,1974年1月,组织终于批准他入了党。党性信仰是一名共产党员的根基。身为一名党员,我会不断提高我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一直以来也严格要求自己,励志成为一个要成为有理想信仰,有医术医德,有仁爱之心的人。

“梁家河”是一种作风,一种脚踏实地、务实苦干的作风。在梁家河打淤地坝的时候,在抽水泵出水口铲土是最苦的差事,一是速度要快,劳动强度大;二是水会溅湿裤子,很冷。习近平总是主动去水沟旁铲土。打夯、搬石头,这些苦活、重活,他都是抢着干。在他的带动下,乡亲们也拿出了冲天干劲,终于把淤地坝打成了,直到现在,这块坝地仍是梁家河最好、最平整的土地。它是习近平给梁家河留下的一笔丰厚的财富。知难而进,永不妥协。梁家河生活之苦、自然环境之苦,是苦中之苦。但是习近平同志以苦为荣,无私奉献。

苦难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笔千金不换的财富。当经历了苦难,才会觉得生活可以如此甘甜,只有经历了苦难,才会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苦难是我们的成长路上的礼物,也是苦难点缀了我们的成长之路。“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当选第一年的国家主席对广大青年的五四讲话,也是自己的青春总结。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最好的励志教科书。必将激励无数的年轻人自强不息、激情报国。自强不息也是贯穿在习近平同志整个生活中最可贵的品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以上就是我个人通过对梁家河精神的学习后的收获。围绕梁家河精神所传播的梁家河故事是真实的、生动的、鲜活的,也是感人至深的。习近平在梁家河的奋斗经历鼓舞和激励着我们:无论一个人身处什么样的逆境当中,只要能积极地面对生活,无私地为他人奉献,无论你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位,都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都能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梁家河精神需要理念传播,需要内心感悟,更需要实践传播,我会践行我感悟,将感悟落实在行动上,从生活和工作的点滴做起。切切实实学习和践行梁家河精神!

《梁家河》读后感(篇4)

《梁家河》读后感心得体会800字:

我用了四天的时间,读完了《梁家河》这本书,该书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通读全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学习。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过去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有苦不怕苦,有苦不叫苦,苦中建功业。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逆境中砥砺上进,在实干中树立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说:“当年的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在一个地方,不可能工作一辈子,可能是五年七年,超过十年的很少。在一个地方的服务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人民做更多的实事好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延安梁家河那样一个艰苦的山沟沟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战天斗地,一干就是七年。

今天的工作环境条件,远远好于过去梁家河的那个条件。作为一名中石化的员工,我一定会坚持理想信念,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实事好事。

“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乡”,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留下了魂,留下了根,留下了信念,主席的信念是从农村、农民的生活中留下的,对习近平总书记和梁家河村民的感情和村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热情,不由得让自己也回到了小时候的农村和想起农村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一个个小名叫起来那么亲切,我们黄土地上走出一位为人民服务的主席,激动、感动情真意切的话语,如春风阵阵,拂过乡亲们的心田,也拂过我们每位中国人的心。

结合自身谈感受,工作中,我们压力太大,琐事太多,难免遇到挫折、委屈,也有身累心累、坚持不住、心灰意冷的时候,但是读了《梁家河》这本书后,让我从中汲取了苦而弥坚、克难奋进的精神力量。

《梁家河》读后感(篇5)

梁家河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

《梁家河》是在九月第一天的早晨寄到的,那不算太厚的书册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力量感引我去细细研读。就着和风,翻开书页,我便一头扎进了那遥远岁月中。

梁家河在地图上算是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恰恰也是这个小村庄,为当年知识青年们脱胎换骨的成长提供了广阔土壤。那一个个窑洞里长满了故事,它们见证了在初入陌生环境时少年习近平的迷茫、彷徨,也见证了扎根陕北七年后青年习近平的自信有力、知难而进。一路闯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和“思想关”,无论是城市和农村的差异,还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都没有打倒这个北京来的知识青年。一切的磋磨像是一双无形的大手推着他迈出了人生得第一步,系下了人生的第一粒纽扣。他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脚踏大地,以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信念置身群众。即便是山穷水恶,也大有可为。粮食不够用水难,那就筑坝以灌溉良田,挖井以供水。柴火稀少烧火愁,那就推广科学技术,通过办沼气池来解决民众的烧火点灯问题。创立打铁社、经营代销店、开办缝衣社和磨坊,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从平日生活里的点滴小事出发,切切实实地在解决农民生活上问题的同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升了群众生活的质量。

合上书册,不知不觉中已过去了大半天光,我不禁扪心自省:在那样艰苦卓绝的年代里,年轻的习近平总书记尚能入得尘寰,与众悲欢。物质条件优越的如今,作为新一代青年的我们又是如何呢?是一室不治却妄图兼济天下的好高骛远,还是忽略小事、轻浮大事的眼高手低?古人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世间事无一不是从简单细碎做起的。

刚迈入公司、踏进职场时,我们响应号召服从公司安排来到油站、油库等基层单位轮岗培训的一幕幕画面又进入了脑海。那时的你我是千万加油站中最基层的加油员、最普通的便利店员,每天接触的是加油顾客、是基层同事、是油枪、是收银机……原来我们也曾脚踏实地,用一枪枪的现场加油服务在最平实的岗位上奋斗着,用一次次的办卡充值与零售推销工作贡献着我们微薄的力量。正是往昔岁月洒下的汗水浇灌了当下成长的沃土:加油员的交接班工作让我们学会了使用管控系统与零管系统,为现今服务油站、监督油站日常经营管理打下了基础;读后感·便利店员的销售与充值工作让我们学会了使用卡管系统、海信系统与开票系统,为更好地为油站解决资金监管问题、销售入账核对与日常盘点工作提供了支撑。

斗转星移,春去秋来,时光的流失或许给我们的面容增添了一丝倦色,但是初入公司时在基层岗位上注入的那一抹热血已经渗入了骨髓。从基层油站到机关部门,岗位的变迁或许给我们的心境带来了几分变化,但是为美好生活加油的使命始终铭刻心田不曾忘却。初入公司的五年正赶上江苏石油人新三年奋进目标“1133”计划,职业发展的黄金五年能够与同事们携手共进,能够与公司同呼吸共命运,于我们个人而言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难得机遇,是可以珍藏一生的宝藏。这里就是我们的“梁家河”,是我们踏上漫漫人生路的第一步,是我们系上无悔青春的第一粒纽扣。

《梁家河》读后感(篇6)

《梁家河》读后感心得体会1500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故事,随着时间的积累,岁月的沉淀,这些故事就是一笔珍贵的人生财富。我花了四天时间细细品读了《梁家河》,在习近平总书记7年艰苦的知青岁月故事里,感受他从最初的懵懂、困惑到坚定信念、不畏艰苦,再到最后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的蜕变历程,他之所以能有如此担当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他在梁家河的这段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今天的梁家河村已成为红色教育基地和美丽乡村示范基地,今天的梁家河人也过上了不同于过去的富裕生活,但五十年前的梁家河就是个荒凉、闭塞、贫瘠的陕北小山村。“陌生的环境中,周围遭遇的又是不信任的目光,年仅15岁的我,最初感到十分的孤独。”想想我们15岁的时候都在做什么:享受着恬静美好的校园生活,和亲爱的朋友们聊天、逛街,感受父母家人的关爱和呵护,而不到15岁的习近平,处在那个动荡飘摇的时代,由于受到父亲冤案的牵连,处处受到歧视,小小年纪就尝到了许多苦难,最终当了下乡插队的知青,火车转卡车,从大城市一路颠簸到了千里之外的小山村,努力适应着农村的“原始人”生活,从早到晚干着粗重的体力活:打坝修梯田、农耕,这种生活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体验不到。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总觉得我的母亲没有上进心,不爱学习,直到她给我讲她小时候的经历:“现在的生活条件比我们年轻那会真的好太多了,你们这些年轻人,就没吃过啥苦,我们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多,饭吃不饱,衣服也是捡着穿,穿过以后还要再给弟弟妹妹穿,我的脚长得快,你姥姥给做的布鞋没穿多长时间就不合脚了,那也得继续穿,因为没多余的,读书上学的机会都是留给家里最小的孩子,我是长女,平日里上学前、放学后,还得操心着回家烧火做饭,照顾弟弟妹妹。”是我对我的母亲产生了误解,每个人都是渴望上进的,只是时代和环境的不允许。我的母亲也下过乡插过队,那段时光也造就了她坚韧、宽容、善良的品格。直到现在,她还心心念念着当时对她特别照顾的人家,时不时的要回到那里看看。我想,习近平总书记对梁家河的情谊也是如此的深入骨髓,即便是他离开梁家河那么久,得闲时还会回来看看,还会在各个方面关心和帮助着曾经一起生活过的人们,从未间断。

对书中印象最深的是“修身”这一章节,“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我的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白天还好,在不通电的夜晚,只能靠着自制煤油灯采光,读书成为了他的生活方式,他从“砖头一样厚的书”中汲取到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更是找到了前行道路的明灯,反观现在的我们,能真正静下心认真阅读一本书的能有多少人?电子产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随处可见的“低头族”,年轻人的志向已不再是当老师、医生、科学家,而是当网红、演员、歌手,为了追求表面的风光和虚荣,什么光怪陆离的事都能做的出,一旦离开了手机和网络,世界像要崩塌了一样,大部分的年轻人再难做到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废寝忘食的学习,再难做到家国发展的责任担当。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书中所蕴含的埋头苦干、追求真理、攻坚克难的精神,对于我们年轻一代来说,要继承更要传承,我们要时刻不断提醒鞭策自己,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多思考、勤钻研,努力锤炼意志,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梁家河》读后感(篇7)

读完《梁家河》,被习近平在艰苦环境下实干、奋进的精神触动,他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1969年1月,习近平迈出人生第一步,不到16岁的他从北京来到了中国陕北梁家河当农民。梁家河人住得很原始,窑洞里不仅有虱子、跳蚤、臭虫、老鼠,偶尔还有蝎子,甚至有蛇出没。梁家河也很贫困,有人一年四季只穿一套衣服。为了应对粮食短缺,人们一天早晚两顿吃稀的,中午吃顿干饭,但经常挨不到晚上睡觉腹内已空,挨饿是经常的事情,习近平曾有三个月没见过一滴油星子。

面对逆境,面对艰难的环境,习近平没有退缩,掏地、挑粪、耕种、锄地、收割、担粮,别人怎么做,习近平就跟着学。担粪、担麦把肩膀压得又红又肿,背上风吹日晒,皮脱了一层又一层。打坝造田时,习近平直接用手抓住木夯用力往下砸,一天下来,手上全是泡。第二天再干,泡磨破了,开始流血。但不管多累多苦,习近平一直拼命干。

凭着坚强的意志和战天斗地的精神,习近平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他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对此,习近平说:“后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

20XX年4月,我被组织派到了离市区约60公里的汉滨区流水镇学坊垭村驻村扶贫,当时不会做饭,一到晚上更是难熬。租住的民房经常有老鼠,白天我忙着,它休息,晚上我关灯睡觉,它就出来满屋子跑来跑去,让人睡不了。隔壁房东家有只小猫,胆子也小,任凭老鼠在屋子为非作歹,叫都不敢叫。后来没办法,睡觉的时候我把电脑开着,循环播放猫的叫声,刚开始老鼠还规矩,最后它发现只有叫声,就继续出来作威作福。后来只好把房子里所有的东西都搬出来,让它无藏身之处,这才消停下来。

从事驻村扶贫的五年,有过委屈,有过迷茫,有过彷徨,但面对群众的期盼和组织赋予的使命时,不敢有懈怠心理。尤其是今年,学坊垭社区要整村脱贫,要求很严,时间很紧,任务很重,压力很大,我们只有学习不屈不挠的梁家河精神,以更加“严”和“实”的工作作风,才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年大学习《梁家河》读后感


青年大学习《梁家河》读后感

纪实文学《梁家河》讲述了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延安的一个小山村---梁家河,在那里度过了七年知青岁月,锤炼了顽强意志,铸就了为民造福初心,直到40年后习近平重返梁家河,看望他挂念已久的伙伴们、乡亲们的故事。青年习近平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磨砺中脱胎换骨,在逆境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起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真挚感情令我感动、贴近思想令我共鸣。

不畏艰难、厚道实在、淳朴善良是老一辈们的代名词,书中描述的时代已远去,但它留给我们的精神将随着时光的流失显得弥足珍贵。我们绝不能忘记顽强拼搏、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梁家河精神。书中描述的团结观值得我们学习,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在大众的土壤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团结是正能量的凝聚。一物不知,深以为耻,这是一种对未知世界不竭探求的向上精神,是对崇高理想信念必胜的坚定精神。

那么,我们这一代青年基层管理人员该如何淬炼自己,成为新时代的优秀基层工作者呢?

我们要向总书记坚如磐石的人生信仰对标看齐,把牢思想之舵。端正工作态度,忠诚党的事业,在平凡的工作中体现共党员的先进性。在工作中,要乐于奉献,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遇到困难,冲锋在前,遇到重任,主动担当。

综合办公室工作任务繁重而且要求很高,既要做好日常性工作,还要为机关、为基层搞好服务;既要编写政务信息,还要做好新闻宣传。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对于其他科室、基层单位需要修稿的文字材料,要尽力而为,全力帮助,毫无怨言。

我们要向总书记博读天下的尚学精神对标看齐,锻造过硬本领。创新思路,把握规律,在服务领导决策中体现共产党员应有的素质。在工作中,要重视调查研究,准确把握领导意图,在早、全、深上狠下功夫,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我们要向总书记实干攻坚的使命担当对标看齐,坚定扛起责任。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在敬业奉献中树立了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面对工作量大、任务重的实际情况,要经常加班加点,不叫苦不叫累,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梁家河精神,是我们党的领袖在成长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范,是延安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读《梁家河》,体悟习近平总书记的心路历程,激励我走在成长的道路上,让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梦想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梁家河》读后感 2000字(一)


《梁家河》读后感 一

纸凤銮翔

《梁家河》读后感 二

《梁家河》读后感汇总6篇


读后感大全主题阅读推荐:“《梁家河》读后感”。

《梁家河》读后感【篇1】

近期,《梁家河》一书在全国热学。“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梁家河》封面上的这句话,道出了习近平对梁家河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一种人生观。

根植于百姓,水乳交融 。在梁家河,习近平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从不适应农村的艰苦环境到习惯了一身泥土和粗茶淡饭,习近平是处处留心百姓的困苦,处处用心为百姓办实事的,他留心到了村民生活和劳动中的不便,用尽心思办成了陕北也是陕西第一口沼气池,打了一口甜水井,相继又办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菜园”,实实在在的解决了村民的难题和困扰,也正是这份留心和用心,他和村民们日渐水乳交融。梁家河的农民养育了他,保护过他,在这里他也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

不畏艰苦磨砺,坚定信念。习近平是当时梁家河最年轻的知青,在最贫瘠的地方经历了艰难困苦的考验,入团、入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个知青,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可能就会被击垮或退缩。但在逆境中他始终没有放弃理想和信念,没有放松读书学习,正是这7年的磨砺,使他学到了大学问,使他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也为他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习近平说“梁家河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习近平不忘初心,多次回陕北回梁家河考察和看望乡亲们,时刻惦记着家乡的建设和乡亲们的生活。总书记始终将自己看做是黄土地的儿子,正是从农民中来,从艰苦的地方来,才能始终感知人民的需求,始终感知人民的智慧和学问,始终为了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梁家河》读后感【篇2】

《梁家河》一书讲述了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的一个小村庄梁家河,由一穷二白的封闭落后境况,在习近平同志七年时间的引领下、感召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一个深度贫困村逐步发展成为当今的小康村、旅游村。20XX年梁家河村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2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0826元。

书中简述了习近平同志作为知青,在梁家河下乡七年的峥嵘岁月,真实展现习近平同志扎根农村,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群众谋福利,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感人肺腑的人生经历。1993年在他担任福建省委书记期间,看望了一次梁家河的群众。20XX年在他担任总书记期间,又一次看望了梁家河的群众。习近平同志虽然离开了梁家河,但是他的心一直牵挂着梁家河,他和梁家河的联系从未间断过。我觉得他对梁家河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为梁家河办了一系列好事实事,解决了梁家河群众生产生活中一系列困难和问题,改变了梁家河一穷二白的落后局面,带领梁家河村走上了发展致富的改革开放之路。二是为梁家河村培养出精明强干的干部队伍。三是在梁家河播种下了高尚的、奋进的思想火种。虽然他人离开了梁家河,但是他的思想火种依然熊熊燃烧,时刻激励着、感召着梁家河人自强不息奋斗不止。习近平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还是省委书记,直到党的总书记,无论身居何职,他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高尚的公仆情怀,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起了光辉伟大的典范。看过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村的非凡经历,对我来说有三点启示:一是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在那种艰苦卓绝的日子里,依然坚持秉烛夜读,孜孜以求,乐此不疲。可以说是知识给了他无穷的力量。知识可以使人信念坚定;知识可以使人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选择;知识是智慧的源泉,知识是战胜困难最好的武器。二是真心才能感染人,凝聚人,引领人。他把农民当亲人当朋友,用心交心。他的赤诚之心真是感天地泣鬼神。他和梁家河群众相处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他的确走到了每一个群众的心里,在梁家河群众心里他永远是一座伟岸的丰碑。三是实干才能出成绩,实干才能梦想成真。习近平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三严三实”,低调务实,坚毅奋进成为他的工作作风,成为他的领导风格,也成为他的人格魅力。

《梁家河》这本书,既是一本教科书,亦是一本励志书。这本书必将激励千千万万的党员干部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梁家河》读后感【篇3】

一、志存高远修身修心

总书记从当年一位十五岁的北京知青到如今的党的总书记,他的信念从未改变。他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我如今面临着同总书记当年一样的困惑,迷茫,彷徨,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我要向总书记学习,在成长的过程中为自己树立一个坚定的人生信念,用信念为我们的情绪和欲望指引方向。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除了享受之外,还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总书记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从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

我们还没有平天下的能力,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总书记看书的涉猎面就很宽,就连美术书他都会认真鉴赏。所以,我们也要努力认真的去学跨专业的知识。虽然很难,但是我们要有攻坚克难的精神,总书记都敢去弥补大自然的不足,我们还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

 二、参赞天地之化育

弥补天地造物的不足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而在梁家河,总书记敢于挑战从未有过的事,即使有人对总书记说:“好后生哩,别逞能,四川暖,延川冷,沼气在咱这儿办不成!沼气过不了秦岭”,有的表示怀疑:“挖那么个坑,填上粪,就能着火?不可能!”有的人断言:“要是沼气能点灯煮饭,除非母鸡叫鸣,公鸡下蛋。”正是在各种不赞同的声音下,总书记建起了第一个沼气池,在山沟里打河坝,做坝田,正是敢于攻坚克难,才能弥补天地造物的不足。

我们不能因为有困难,我们就不去做,任何一件没有做过的事都存在着不同大小的困难,经验是在实干中积累出来的,不干永远不知道怎么干,在平日的工作中,如何干好工作,如何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在干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优化的。所以,我们需要考虑清楚面临的问题都可能有什么,如何去解决。

三、最难的“修行”是平等心

总书记还叫小伙伴们的小名,石春阳发言,刚念了开头:“尊敬的习近平副主席——”习近平马上打断他的话,说:“碎娃,你咋也这么称呼我呢!”王宪平说:“那时候咱们年纪都小,不过,我当年要知道你现在能当这么大的官,就不敢和你摔跤了!”总书记哈哈大笑,说:“你看你这是啥话嘛!”总书记并没有因为发小还是村民就高高在上,在总书记的心理,曾经梁家河的村民和他的关系从来没有改变过。

在我们组工这个大家庭里,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有人胖,有人瘦,有人学习成绩好,有人学习成绩差,我们要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善待每一个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总书记讲的“一碗水端平”。

《梁家河》读后感【篇4】

不曾走远的泥土味——《梁家河》读后感1500字:

《梁家河》这本书,昨天办公室一发给我便迫不及待的阅读了。

忘了是谁提过这本书,只记得最近一次提到这本书的人是贾老师。当时,她也是开会时发的这书未曾读完,参加晚上沙龙的间隙她依旧津津有味旁若无人的看着这本书。临了,给在场的友人们推荐了这本书,并说确实值得一读。

一口气读完了《梁家河》,已是晚上十一点。我给身边的孩子说,这本书确实不错值得一读,有时间你也看看。我觉得一本好书不在于他文字的华丽,也不在于他内容的波澜起伏,仅仅在于他能触动人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让你不觉得是在读一本书,而是在读一个生命,这才是一本好书能让人久久回味的地方。

“……当他早晨推开门走出窑洞时,看到院子里、道路旁站满了人——大人、孩子、老人、全村人都来了。大家手里拿着红枣、小米,默默地站着。他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这是他第一次当众流泪。”“这天,村里的人都没有上山干活,他们排着长队为习近平送行,一送送到十多里外……”好多次,这本书的情节让人润湿了眼,你能想象的到在当年那么艰苦的岁月,人与人之间的淳朴本真,没有有意的巴结奉承,反倒是乡亲们的处处维护,他们的善良、憨厚给了习近平一片重塑生命的沃土。他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是啊,十五岁正值青春年少,在当时动荡的年月,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命运转折都是很难预料的。正如“他们说,枪毙够一百次了!”可是,就是他倔强的性格,让他觉得“一百次跟一次没有什么区别,都一百次了还怕什么?”这就是当时的少年,正直、勇敢、担当让他理性的做出来一个正确的选择——去延安。虽然“他们觉得基本上属于流放”,但是,对于习近平来说,那是父亲当年闹革命的地方。

人有时候在最迷茫的时候,最需要的是身边的亲人去帮他拨开眼前的迷离。然而,当年特殊的时代背景,没有现在家庭教育的陪伴,对习近平而言更像是一种“逃离”。这样的逃离让他在十五岁到二十岁这个人生关键的节点,有了脱胎换骨式的成长,并让他这个从北京走来的青年真正的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他待人讲话总是面带笑容,总是很和气,没有高高低低,没有看得起谁,看不起谁。”习近平用他的人格魅力让梁家河的乡亲们从心底里接纳了这个北京娃,他的爱读书、见多识广还成了乡亲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通道、一双眼睛。读到这里,我会对“多读书,读好书”有了全新的认识,不是所有的书都是打开世界的窗。

《梁家河》这部书很平实,没有华丽的语言,更没有一般意义上报告文学的浮夸,更像是一部黑白色的纪实片。你会随着作者的文字不由自主的跟着习近平的脚步去接触他身边梁家河的父老乡亲。跟着他认识“随娃”,认识“黑子”,认识他当年的“小伙伴”。人常说,与凤凰同飞,必是俊鸟;读后感.与虎狼同行,必是猛兽!你能走多远,看你与谁同行!正是因为习近平的下乡,改变了这些小伙伴的认知甚至梁家河整个村民的认知。他们现在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习近平设身处地为他们谋划之外,更多的是他们从习近平身上看到了务实,看到了读书长见识,看到了希望。所以,才有了后来武晖考上了延安师范学校;有了雷平考取了延安大学;有了今天梁家河小河流水潺潺,绿树丛中的农家小院;有了今天衣食无忧梁家河人的日子……

《梁家河》带给我们的没有遥不可及的未来,只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脚踏实地的中国梦。正如武晖想的那样“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让我真在的理解了经历过上山下乡的这代青年,他们对于生命最浅显又最质朴的意义。人在这浮沉俗世走此一遭不就应该如此吗?生于泥土,长于泥土,最后归于泥土,不就应该不枉此生,给这片我们栖息的泥土地留下一片绿色的气息造福子孙!让我们的儿孙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踏踏实实走好人生路,让更多的梁家河这样的美丽画卷遍布整个中国大地。

到那时,是不是正如书里所言:习近平回梁家河,路过这块坝地的时候,在坝边看了很久,坝地里栽种的一排排杨树苗像是等待检阅的士兵,笔直地挺立着……我们终归尘土,就让我们干干净净的来,干干净净的回,不留遗憾,不留悔意。认认真真做好每一天,不辜负每日艳阳的体恤温暖,不忘记曾经艰苦岁月留给我们的泥土味,简单做人,用心做事,用我们的努力奋斗我们的幸福!

《梁家河》读后感【篇5】

梁家河,这个让习近平总书记魂牵梦萦的地方,是陕北一个小小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度过了他青春的七年,从一个外来的北京青年学生变成了受人尊敬的梁家河党支部书记。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并始终为之奋斗。

其实每个人都不是生下来就心怀天下,多半是时代造人。习近平被下放到偏远落后的梁家河,乡亲们对他关怀备至,照顾有加,不因为他的政治成分而另眼看他。其实他也曾迷茫过,中途离开过梁家河,但心中仍放不下梁家河的乡亲们,又毅然决然回来。他回来决心要改善大家的生活,改变梁家河。习近平从成为一个“当地人”开始,他修大坝选择最累的工作去做,大冬天站在泥水里;砍柴挣的工分也能慢慢和当地人相平等等。大家渐渐对习近平这个青年小伙子产生了新印象,不再是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城市娃娃。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习近平为梁家河解决了一系列问题。他当上支部书记后,始终扎根在群众中,因此他才能发现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比如修大坝建肥田。梁家河粮食产量不高,水不够田也贫瘠,于是他实地考察,思考良久才根据实际情况想出让大雨冲刷山坡淤积成沃土肥田。事后证明,梁家河的粮食产量显著提升。还有习近平打下第一口沼气池,并将其推广整个陕北。但事先他远赴四川学习,顶着村民的冷漠,自己成功设计出第一口沼气池,才能有之后的沼气使用推广。他在后来也嘱咐干部要动脑筋,干实事,以好干部的五条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来要求自己。延续了习近平当干部时的好风气,梁家河如今在好干部的带领下成立乡村旅游文化公司,一派活力。新的发展理念让梁家河人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我们步入新时代之际,梁家河,这个中国西北农村的一个小小缩影也走进了新时代。回顾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对比梁家河的今昔变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人们时时感受到,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陕西北部的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成为每个怀揣梦想、甘于奉献的青年人的向往之地,更是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伟大的时代,孕育着伟大的梦想。如今的梁家河,乘着时代的东风,在新征程中破浪启航,驶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彼岸。

《梁家河》读后感【篇6】

《梁家河》读后感800字:

“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这是《梁家河》一书的开篇语,它用红色的纸张特别标注,可以看的出,陕北高原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的特殊意义,在他一生的事业中没有一刻不惦念着这个陕北高原的小村庄。

《梁家河》这本书,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生活和战斗的地方,也可以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第二故乡。那朴实的表述,那至真的表达,仿佛当年的苦与乐都在眼前闪过。当年的中国很贫困,能吃上饱饭的地方就属于幸福的区域,一个北京娃来到最为贫困的地方插队,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尤其是当时还是孩子的习近平总书记的父母受到迫害,当年对这样子女社会是有偏见的,“黑五类”人见人躲,要在一个地方安下心来,认真的成长是需要承受很重的心理压力的。在书中还学习到,年轻时的习近平总书记就是一位吃苦耐劳,下苦功学习,肯思考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乡村干部。从学习制沼气池,到打坝制田,以及农村各种合作社的便民之举,每一样都透着年轻的习近平总书记的智慧和一颗公立的心,书中每字每句都朴实的纪录。

年轻的习近平每天都是想着如何改变延安人民的生活状态,让复杂的事情变简单,办法总是比困难多,在这里是淋漓尽致的体现。

梁家河的影响,对习近平极为深刻,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他当国家领导人以后,中国的贫困人口如何脱贫,始终牵动着他的心。他说:“四十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的引领下,一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在神州大地上打响。据国务院扶贫办负责人表示,2017年中国将确保再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并加大资金投入等工作力度,确保在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梁家河》读后感-有心的地方有暖阳》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童年河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