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机不可失读后感 > 地图 > 机不可失读后感,2024机不可失读后感
机不可失读后感相关栏目
机不可失读后感热门栏目
机不可失读后感推荐
机不可失读后感

(共 344 篇)

  • 1、 成语故事机不可失读后感300字

    这本书中精选了两百多则常用成语,简明生动,通俗易懂。使我增加了古代社会政治、军事、文化、民俗等各方面的知识,还从中学习借鉴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其中我最喜欢读的是“机不可失”。

    这个故事讲了唐朝初年,李渊为了平定天下,就派大将李靖统率大军去攻打蜀都的萧铣。当他的大军来到江边,只见大浪滔天,势如千军万马,奔腾咆哮,看得人心惊胆颤。这时候有位将军说:“等江水退了,再打过江去吧!”可李靖语气坚定地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敌军一定认为我们被江水阻隔,不会马上进攻,我们必须在他还没有调集兵马之前,趁着这江水猛涨的大好时机迅速渡过江去,攻到城下,这才是用兵的上策。果然,在李靖的强大攻势下,萧铣被打败了。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只要有机会,就一定要牢牢地去把握,这样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失去了,就后悔莫及!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也一定要“机不可失”。

  • 2、 《机不可失》读后感600字

    今天,我打开《小学语文阅读新干线》认真读起来。《机不可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位将军率领士兵们来到江边。对岸的敌人以为江水湍急,这位将军不会打过来,所以不急着调集兵力防御。这位将军抓住了敌人放松警惕的时机,果断地下了决定渡江,杀了个敌人措手不及,取得了胜利。这位将军真善于抓住时机啊!

    但是,我在机会面前,却没有紧紧抓住它。开学以后不久,我们开展了竞选班干部活动。看着同学们一个个上台演讲,我也想上台说一说。可是我又怕难为情。我想:如果我的同桌也上台竞选,我就也上去讲。同桌好像知道了我的心思,走上了讲台。可是,我又想:如果没选上,那多丢人啊!上去,还是不上去?我就一直在犹豫。突然,老师宣布竞选演说结束,开始投票表决了。下课后,老师找我谈话,说:“你很有才华,为什么不大胆地表现呢?”回家以后,妈妈批评了我:“这可是一次很好的锻炼的机会,你为什么不好好把握呢?选得上选不上又有什么要紧呢?”我后悔不迭。

    读完《机不可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岳飞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陆游教育自己的小儿子子聿:“少壮工夫老始成。”妈妈说:“真羡慕你青春年少,精力充足。如果时光能倒流,我还愿意坐在课堂里去学习。可是现在年纪大了,精力不够了,学什么都吃力。你可要珍惜光阴,好好学习呀!”老师说:“现在你们的学习条件越来越好,要珍惜呀!”同学们,让我们都抓住这大好的学习时机,珍惜这良好的学习条件,奋发努力吧!

  • 3、 机不可失——读最大的麦穗有感作文500字
    机不可失——读最大的麦穗有感 人们常说,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说的与最大的麦穗中苏格拉底告诉弟子的一样。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麦地里最大的一个麦穗,只许进不许退,弟子们总认为机会还很多,不许过早定夺。结果,到了麦地尽头时,他们每个人都两手空空。文章最后一句话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读着读着,我联想到我的表哥。我表哥读完大学,考取了本科生。他那时二十多岁,正是志高气昂的时候,他准备以他寒窗苦读十多年学来的东西在社会上打拼出一片新天地。他积极地找工作、面试、他认为他是一个工程师,这门技巧可是很多人没有的,建筑公司抢着要呢!他总嫌人家待遇差,一连找了两年工作,面试了几十家公司,姨妈经常劝他说,找一份好一点的工作就算了,从低层开始,后来表哥终于开窍接受意见了,四年后的今天,他的年薪已是六位之数。做人和拾麦穗一样,机会便是其中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麦穗,就象做作业,做作业是见识试题的机会,看课外书是获得知识的机会,做家务是锻炼独立能力的机会……我们不能好高骛远,要懂得把握住眼前的机会,人生路的确很长,但是这是一条只进不退的路,路上的机会每个人均等,懂得珍惜机会的人才能大展鸿图。相反,那些不懂得把握时机的人只能在他没有珍惜的机会面前抱怨自己不幸运,没有机会。
  • 4、 读成语故事机不可失有感范文300字

    这本书中精选了两百多则常用成语,简明生动,通俗易懂。使我增加了古代社会政治、军事、文化、民俗等各方面的知识,还从中学习借鉴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其中我最喜欢读的是“机不可失”。

    这个故事讲了唐朝初年,李渊为了平定天下,就派大将李靖统率大军去攻打蜀都的萧铣。当他的大军来到江边,只见大浪滔天,势如千军万马,奔腾咆哮,看得人心惊胆颤。这时候有位将军说:“等江水退了,再打过江去吧!”可李靖语气坚定地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敌军一定认为我们被江水阻隔,不会马上进攻,我们必须在他还没有调集兵马之前,趁着这江水猛涨的大好时机迅速渡过江去,攻到城下,这才是用兵的上策。果然,在李靖的强大攻势下,萧铣被打败了。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只要有机会,就一定要牢牢地去把握,这样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失去了,就后悔莫及!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也一定要“机不可失”。

  • 5、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梁田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书友们,大家好!我叫梁田。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吴晓波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古语有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国家历来重视治史,世界几大古代文明,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地延续了下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历来重视从历史中总结治国安邦的经验。吴晓波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出版于2013年,恰与当前我国在30多年改革开放经济大崛起后步入改革深水区的时代背景相应和,与其说是写经济,不如说是通过写经济来写社会和政权的变更。作者通过分析从管仲变法到改革开放2000多年来经济变革成败得失,让读者能够更宏观地认识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当前中国改革难题。

    整本书,内容上从公元前七世纪的"管仲变法","四民分业"思想和盐铁专营政策开始写起;到公元前四世纪的"商鞅变法",土地私有化、郡县制、户籍制、军爵至上;到"汉武帝变法",独尊儒术以达到全民思想控制,围绕产业、流通和货币及财税等核心命题的体制改革;到"王莽变法",一个儒生皇帝的短命古典社会主义试验;到唐宋,唐太宗以历史上最小政府造就最强帝国,开创"贞观之治";宋太祖削藩,并一举化解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北宋后期"王安石变法"更是帝制时期最后一次整体改革,东西方文明至此分道扬镳;再到明清两朝闭关锁国,中国"男耕女织"封闭社会形态形成,科技和经济创新退化,从而掉入长达500年的"高水平停滞"时期;再到晚清洋务运动,为什么晚清和日本明治维新几乎同时起步却造成完全不同的国运;再之后是"两个民国",一个极度自由的市场经济运动,一个是以"统制经济"为名义的集权变革,都以失败告终。1949年之后的二十多年,以消灭私人资本为目标的计划经济大实验以及一系列疯狂的政治运动,将中国拖入停止混乱的泥潭;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又分为"放权让利"和"集权回归"连个阶段,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体制上的羁绊又让社会矛盾和经济发展的前景晦暗不明。

    作者在写这些经济变革史的时候,始终采取了自己的两个分析工具进行分析一是四大利益集团博弈法。作者认为历史上及中国现在所有的问题,都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层和无产阶层四大利益集团互相斗争、博弈和妥协的结果。二是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作者认为2000多年来众多制度创新,主要都是围绕四大基本制度: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这四大

  • 6、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与读后感

    樊子悠

    这是一本我看了之后爱不释手,并且向身边人强烈推荐的书。被称为神作不是没道理的,很少遇到过让我在短时间内反反复复,看了又看,划了又划的书。

    书虽然很薄,可是知识点之密集到让人眼花缭乱的地步,即使你完全不同意书中的观点,你也必须承认看他的书能长很多见识。

    对于汉唐为何而强,明清为何而颓的分析非常到位,所谓的黑暗专制并不是一言两语能说清的,可能更多有当时人的妥协平衡与无奈,能够体会到钱常说的对古人常保留一丝温情和敬意背后的深意。

    严格说起来,钱穆是经学家,而不是专业的史学家,这本书难免会有史料上的未及之处和漏洞,我们看个总体的分析就好。

    从分权和集权的角度

    大体的趋势是地方权力逐渐向中央集权的过程。

    汉代的地方政治制度可能是最优秀的,地方大员和中央官员在待遇和地位上都基体上平级。

    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则比汉代要更政府化一点,地方权力开始减弱。表现在地方大员的下属也必须由中央安排。

    宋代开始向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靠拢,地方官员的权利也进行了分拆,削弱地方财政。

    明代则更加集权,地方官员的权利进一步分拆细化,进一步削弱地方财政

    清代因为是部族统治的缘故,将集权发展到了极致。

    当然分权也不一定是好事,带来的后果也很严重,就是中央一旦衰弱,就无法控制地方的豪强化,进而反过来下克上,造成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乱象。宋代也是总结了这个教训而进行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好处在于使得地方衰弱,无力对抗中央;但在外敌入侵的时候却难以形成凝聚力,一旦中央政府被击破,基本上就是国家的整体灭亡。

    当代商业上可以参考中国移动在各地分公司权力大的时候,展现出的活力和创新力,以及在权力回收总公司后,展现出来的官僚化和迟缓化的表现。

    从皇权和相权的角度

    大体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压倒相权,最后完全吞并相权的过程。

    汉代的皇权相权是共治关系,甚至相权在实权方面更多,管得也更多。

    唐代相权开始削减,从个人负责制,拆分为三个衙门的委员会形式。

    宋代相权进一步削弱,没有兵权、财权、用人权和监察权。

    明代取消了名义上的宰相,要行使宰相的功能则成为了权臣才敢做的事,皇帝只依靠内阁这种秘书处来办公。

    清代在内阁基础上增加了军机处,实行皇帝政务不公开的秘密政治。

    中国的皇相两权,比较类似董事长和ceo的关系,创始人需要有能力的人才为自己和子孙后代服务,然而要担心的是,权力放出去以后,还怎么

  • 7、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2021年3月,杨同学喜获5本新书,好奇的翻了一下,其中有一本钱穆先生的讲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出于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兴趣,借书一阅。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先生16岁时辍学,18岁时到小学任教,工作之余,坚持看书,科学安排时间,学识日益广博精益。后来历任多所大学教授,主讲中国文史课程,1949年去往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也就是后来的香港中文大学,1967年定居台湾。先生之学说和其自学书籍息息相关,从凤凰网卫视点评来看,“史学大家钱穆当然懂得通史致用,考史明变的道理,然而抱守着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面对巨大的时代洪流,钱穆依然选择了纯粹文化意义上的保守态度。”先生执着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研究,作为一个具有“士大夫”品格的知识分子,既不信任无产阶级专政,又指责国民党的腐败统治,确是个性格倔强的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出版于1955年8月,主要内容为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职权分配之演变,内容包括四大范围,即政府的组织、考试和科举、赋税制度、国防和兵役制度。在本书的前言中,作者围绕三大问题向读者进行讲解,第一是对政治的理解,政治本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讲“人事”,一是讲“制度”。书中多讲制度,少讲人事,讲制度本来不易,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的学问。第二是详细讲述了写作思路,共有七大点,主要包括制度与人事、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关于历史的特殊性,政治只是全部文化中一项目,若不深入认识到国家某一民族全部历史之文化意义,就很难孤立抽出其“政治”一项目来讨论其意义与效用。第三分析了关于历代政治的讲解范围,特别强调了纯从历史事实上来比较它的好坏。

    这本书语言结构严谨,文字朴实无华,论证清晰明了。在序言中,作者提到了写书的原因,其一是政治是文化的一部分,在辛亥革命前后,由于革命的宣传,当时将秦以后的政治形容为“专职黑暗”,这是对传统政治的忽视,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其二作者认为,政治制度,不能照搬照套,要和人事相配合,实事求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也是为什么“洋务运动”注定改变不了中国贫苦积弱的社会面貌。

    对于此书,感想有三。首先,加深了我对民国知识分子的了解,他们处于国家动乱的年代,经历了多次社会革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其次要说明一个问题,一定要调查研究,不能主观判断。最后是对政治制度的思考,只要能满足人民对幸福生活的需要,这个制度就

  • 8、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3篇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一)

    ——"自由主义经济学"浅析

    近日读了吴晓波所写《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以下称《历》)一书,在钦佩作者对中国两千多年经济(变革)史所做大量梳理和总结的同时,也为作者并未将所著内容与基本经济学原理做关联而感到遗憾。本文即是希望建立这种关联的一种尝试。

    一。存在"西方的"牛顿力学 和 "东方的"牛顿力学之分吗?

    在自然科学中,恐怕没有人会认为由牛顿(西方人)发现和发明的各种科学定律 和 技术会在东方国家"不适用".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东方国家运用各种(最早)产生自西方的技术顺利地取得了各种成就和进步。

    但是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至今仍然会有很多人会觉得由起源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理论不适合东方国家。当然必须承认东、西方国家由于其各自文化、历史、传统、地理位置等的差异,造成起源于西方国家某些法律、习俗、制度 等不能直接照搬到东方国家,但我认为这些只是东、西方国家在某(些)领域"技术层面"上的方式、方法的差异。从更为根本和宏观的"原理"层面上看,东、西方国家人文和社会学科基本的原理、理念、思想、原则应该是一致的。正如无论东、西方人在外表上的差异有多大,但是从基本的生理结构和特性上看,二者并没有本质区别。

    因此虽然经济学最早起源于西方,但是东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同样摆脱不了基本经济学规律的影响。这就是我读完《历》后最深刻的感受。

    二。"自由主义经济学"在讲什么?

    经济学的开创者亚当·斯密有一本名著《国富论》,这本书介绍了两个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还有其它相关内容):1. 分工;2. 看不见的手。 这两个原理如同两根支柱支撑起了整个经济学这座大厦。但是随着经济学理论发展的日益繁复,人们似乎越来越陷入对于经济学细枝末节的研究,反倒忽视了这两条基本原理对于经济和经济学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就如同人们在同时容易赞叹一棵果树的茂密和 果实的丰盛,反倒忘记了整棵树之所以存在首先是因为有了树根和树干的支撑。 在我看来"分工" 和 "看不见的手"就是经济学这棵大树的树枝和树干。

    《国富论》(英文名:the wealth of nations)最早被翻译成中文时叫做《原富》,其主旨是讨论一个国家的财富的究竟产生自哪里? 亚当·斯密 认为了,"分工" 和 "看不见的手"都是促进一个国家财富增长的重要原因。"分工"能否促进国家财富的增长并不难理解。因为分工能够促进专业化

  • 9、 《不可儿戏》读后感

    他是慧黠犀利的天才者,是超越时代的才情者;是讽刺大师的典范者,是讽刺喜剧的叙述者;是唯美主义的表率者,是文学佳作的缔造者;是风华绝代的书写者,是跨世奇才的代表者;是惊才绝艳的卓越者,是风流自赏的杰出者。他就王尔德,是时光中永远的印记,是历史中永远的烙印,是文学中永远的传奇,是唯美界永远的伟人,是人生中永远的例外,是生活中永远的神话。

    讽刺大师的高帽戴在王尔德的头上,是一种由衷的褒奖,一种高度的赞美,一种真正的认可,一种真挚的敬仰。王尔德总是这样的不屑一顾,这样的与众不同,这样的桀骜不驯,这样的无所畏惧。作为一名同性恋者,他总是在肆意的追求真爱;作为一名社会人,他总是在真诚的怜悯人类;作为一名作家,他总是在勇敢的讽刺世俗陈规;作为一名诗人,他总是在大胆的讥讽黑暗时代;作为一名戏剧家,他总是无惧的揭露社会现实。

    王尔德的思想,王尔德的观念,王尔德的喜剧,王尔德的讽刺,王尔德的伟大,王尔德的才情,在《不可儿戏》这部作品里面体现的淋漓尽致,展现的活灵活现,表露的酣畅淋漓。在这部戏剧之中,王尔德塑造了两对典型的恋人,通过四个人的爱恨情仇,通过众多人物的矛盾冲突,通过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王尔德为作文我们构建了一个既充满乐趣又满含讥讽的故事,既夸张大胆又浮夸颠覆的故事,从而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爱情观有了了解,对那个年代的婚姻观有了认识,对那个时期的王尔德有了解读。

    在这个故事中,两个男主人公为了得到心爱之人,构建了一个冒牌的身份,布下了一个弥天的大谎,虚构了一个虚假的名字。可笑的是,他们以为自己这样的行为是聪明灵敏的,是无可厚非的,是毫无争议的,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当他们用真诚作为自己的假名时,用虚伪作为自己的面具时,用假象作为自己的形象时,用虚假作为自己的真心时,他们就已经失去自我了了,他们就已经丧失自信了,他们就已经抛开真实了,他们就已经丢掉真诚了。事实上,在上帝眼中,不敢面对自我的他们,不敢维护自我的他们,不敢公布真相的他们,是那么的虚假可恨,那么的虚伪可气,那么的可怜可悲。

    王尔德的却是一位才高八斗的跨世奇才,在他的作品当中,他总是可以这样一针见血的揭露社会的本质,这样轻而易举的展现人类的苦痛,这样不留情面的描绘人性的罪恶,这样易如反掌的引起人们的共鸣,这样轻车熟路的唤起人们的反思。所以说,王尔德能在历史上流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无可厚非的,是毫无争议的,是不容置疑的。

  • 10、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500字

    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可以明晰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脉络和历程。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我深刻感受到,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太平盛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民不聊生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特别是中国历史上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哲学思想,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文化根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我们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具有深厚历史底蕴。深入学习、分析和实践历史经验和智慧,有利于我们更加坚定“四个自信”。我们要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我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制度实践中总结有益经验,指导实践,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解决方案,总结实践智慧。

    今天由昨天而来,现代由历史而来,我们要从现在走向未来就不能割断历史,更不能全面否定历史,只有始终怀着对本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我们从何处来,只有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更清醒地看到我们将要往何处去。我们的自信应该从历史所蕴含的优秀文化中来,撷取精华,铭记历史的馈赠与教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昂首挺胸、阔步向前!

  • 2019-09-28

  • 2019-10-29

  • 2021-09-22

  • 2019-10-19

  • 2019-10-28

  • 2019-11-06

  • 2023-05-30

  • 2019-09-23

  • 2022-01-29

  • 2023-05-21

  • 2019-11-06

  • 2021-12-22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09-23

  • 2023-05-11

  • 2023-05-19

  • 2019-09-20

  • 2021-06-11

  • 2019-09-25

  • 2023-06-24

  • 2019-09-20

  • 2021-11-12

  • 2019-10-09

  • 2019-10-20

  • 2023-05-24

  • 2019-11-03

  • 2019-11-11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10-20

  • 2023-02-13

  • 2019-11-06

  • 2019-09-19

  • 2019-09-20

  • 2023-03-03

  • 2023-02-21

  • 2019-09-20

  • 2021-10-02

  • 2019-09-20

机不可失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机不可失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机不可失读后感、2024机不可失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