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读后感 > 地图 > 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读后感,2024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读后感
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读后感相关栏目
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读后感热门栏目
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读后感推荐
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读后感

(共 8470 篇)

  • 1、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

    一、无论是英语教学还是汉语教学,成功教学的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符合儿童心理,迎合儿童需要。

    幼儿园英语教学原则:

    (1)在游戏中教,寓教于乐:情景教学、主题教学

    情景教学(活学活用)是,词汇和词句之间能够建立起生动的联系,让人难以忘怀。

    (2)在生活中教,让语言学习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3)注重孩子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交流的愿望,不要过早和过度苛求语法的正确与发音的准确。虽然我们说为孩子进行第二语言启蒙时要注意准确性,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避免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抠语法、正语音上。

    二、理论就像我们的左手,实践就像我们的右手。

    三、每周四是展示日,孩子们可以从家里带一样自己喜欢的物品来给小朋友们看,并给大家讲解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个物品,它是从哪里来的,它有什么用处等等。

    四、残疾儿童不等于能力落后的儿童=有不同能力的儿童。残疾儿童补偿自己的生理缺陷的能力实在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达到的。

    五、孩子们潜力不同,兴趣有别,不可能个个都成为艺术家,但他们每一个人都会因自己所具有的创造性而一生受益无穷。所以我觉得,技能技巧的培养需要寻找合适的教育时机,而创造性的培养,则应当是幼儿期美术活动的主线。

    六、孩子们得到的自由度应与他们的行为水平相当,常规要在教师的引导和辅助下慢慢地培养。

    幼儿不遵守常规孩子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弱,有时自己管不住自己,有时是忘记了应该怎样做,这是很自然的。

    七、幼儿的大脑容量有限,需要处理的信息量总是大大超出他现有的能力水平,因此孩子必须有选择地接收和处理信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孩子今天学会的东西明天又忘了,或者今天刚提醒过,他明天又违犯常规。

    培养幼儿常规习惯的方法:用不同的铃声或音乐标示着不同的时间,像游戏结束、准备吃点心、上厕所的时间等;或是全班小朋友唱着不同的歌做不同的事。

    八、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是培养独立自主、有责任心、有道德感的一代新人的最佳选择。

    民主型的教师对幼儿的要求明确,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同样的行为标准,为幼儿提供清楚的行为界限与学习目标。

    九、真正的专家都善于把最复杂的道理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专业术语只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而供同行之间交流时使用的,我们说话要看对象,只有让人一听就懂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

    十、幼儿游戏的特点:1.游戏是由儿童内在动机引起的活动,没有人能够强迫或要求儿童去游戏

  • 2、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和孩子一起跳舞》

    我曾经在《早期教育》上看过连载的《我的美国见闻》,读函授本科时听老师们介绍过美国教学方式的点滴。这些认知只能使我对美国的幼教制度、美国的幼教现状以及中美幼教模式等方面有粗浅的认识,那就是开放自主。对于美国老师究竟怎样组织一个个活生生的活动,仍然一无所知。自从我读到吴放老师撰写的书信体笔记《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让我对美国幼教的理念及教育行为有了比较全面、深刻、细致地了解和感悟,我为作者介绍的每个案例而好奇,并为之感动。因为,每个案例都是作者亲身的体验、是作者对中美教育模式的对比与思考,更是作者对幼儿教育如何促进孩子发展的前瞻性的实践研究,让我对开放和自主有了更为深层次的理解。我认为这是一本幼教一线教师的福音。

    其中让我感触最大、影响最深的是第20封信《这是我的配方》。讲的是怎样做好引导者让幼儿通过发现来学习。 教师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去满足孩子的操作需求。书中写道这样一段话:越是看上去乱七八糟的地方,孩子们越感到兴趣,越是能弄个乱七八糟的地方,孩子们越喜欢去搅合。因此,老师为孩子提供了面粉、,油、盐、水、颜料、量杯、勺子、搅拌器等材料,给出了任务是:自己实验,创造你自己独特的面团配方。实验完了,老师写下配方,交流谁的配方和别人不一样。从活动的过程中,我感到老师的隐性指导价值非常大。老师让孩子在这个看似乱的活动中找到乐,从多种多样的材料中找到趣,在搅合中得到或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使乱变成一个充满温馨的经验分享会。透过案例本身,联想到我们面对操作性的探索活动,往往比较追求那种平和、安静、稳定的教学过程。不太乐意向开放式教学挑战,唯恐自己驾驭不了活动,更担心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因此,教师提供的材料往往有较大的暗示作用;组织课程的思路以老师的思维方式进行,很少考虑孩子的思维空间;发现问题急于纠正;教师的主导作用超越孩子主体的地位等等。而吴放老师却将游戏活动和集体活动内容紧紧融合起来,使游戏成为孩子经验的摇篮,让集体活动成为幼儿新旧经验整合的平台。让操作体验成为孩子自主学习的助推器。其中这样一句话也特别发人深省:一般来说,让孩子们通过动手来发明和发现的教学活动大都是以体验操作过程为主要目的,但这并不是说结果不重要,关键是确定一个适当的结果来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从这是我的配方这个活动说起,乍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明确结果的活动,其实是有结果的,那就是每个参与活动的孩子最后都用语

  • 3、 《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

    吴放老师的《 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味道,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芳香达到了高度的契合。这种契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吴放老师所追寻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人性;另一方面,吴放老师弥合人性所凭借的教育理念是和而不同的完美代名词、最佳诠释者。

    在书中,吴放老师从幼儿的现实生存状况出发,探讨如何使幼儿走向完满、和谐的状态,从而使不同的幼儿通过教育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表面上,吴放老师虽然只呈现了短短50封信,引出她的幼儿教育思想,但实质上,其思想的立足点却在于个体生命的存在。所以,抛开作者的宏观目的,其思想体系本身是弥足珍贵、值得体味的。

    薄薄50封书信,字里行间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思想之美,在一遍遍的阅读中,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可以说,作者深刻的思想中折射出的幼儿教育的闪光很美、很美,美就美在和而不同的渗透与彰显。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和,不是同,不是单一的声音,而是强调不同声音的存在,甚至是不同声音的对抗。这样的和而不同是建立在不同与差别基础之上的富于生命力的开放、多元的系统,是真正的和谐、辩证的和谐。这种和谐在于异质要素的统一而非同一,而且,异质要素走向和的前提是不同的真实存在,对不同的充分承认,只有这样,异质才能产生新质,天地万物才能在冲突中达到融合的境界。

    中国古代文化中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性之光,在吴放老师的《 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彰显得淋漓尽致。吴放老师经常让新老师做的一个练习是挑出班上最让人头痛的三个孩子,写出每个孩子的五到十个优点和长处。不少教师写完之后都吃惊地说,想不到这孩子居然有这么多的长处,我以前怎么从来都没有注意到呢?我想,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思维习惯倾向于用比较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一切,这就好比我们只从一个窗口向外看,能够看到的当然就很有限。她强调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打开了许多这样的窗口,我们能够看到的自然就要全面的多了,其解释的就是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教育理念。

    总之,不管是吴放老师整本书所折射出的智性光芒,还是具体层面所流露出的教育光辉和美的光彩,都无不洋溢着一种和而不同的和谐之美。而这种美正是幼儿教育思想的坚实根基,倘若抽掉了这种根基,幼儿教育概念的提出及其论述便是形同虚设,没有分量可言。所以,一切教育之美就美在和而不同 !

  • 4、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曾多次听同行提到吴放教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这本书,今年有幸拜读了,虽未能读完,但已被它那些真实而生动的故事吸引了。正如有位专家所说:在这本书中,吴教授以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的双重身份和经验,适时地为我们架设了一座桥梁。那些在工作中经常遇到、想到,又时时令我们困惑的问题,经吴放教授深入浅出的解剖和分析,变成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蕴含着教育智慧的生动案例,引导着我们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吴教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和照顾。在一个班级中有个别特殊儿童(盲童、肢残)的话,想必对老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会带来很多的麻烦,但书中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吴教授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的那种恋爱和宽容。瑞秋是她接收的第一个盲童,为了迎接瑞秋的到来,教室里的布置、家具的摆设、教具的选择就都要照顾她的特别需要,对于教室里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要拉着她的手在教室里走一圈,为她讲解教室里出现的变化并让她摸一摸,用脚步量一量。尽管瑞秋在生活中需要很多的特殊照顾,但在学习上却没有放低要求,细心的吴教授发现了瑞秋的表达能力特别强,于是就随时把瑞秋的语言记录下来编成她自己的故事,让瑞秋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讲述她的故事,自信的种子在瑞秋的心里开始萌芽,终于瑞秋成为了班里的讲故事大王。盖儿是个生下来双腿就患有肌肉萎缩症的孩子,虽然她需要依靠助行器和金属绑腿来行走,但老师还经常请她帮忙把教室里的玩具搬来搬去,成为颇让同伴们羡慕的小"搬运工"呢!不仅如此,盖儿可以把滑车"开"得和同伴的三轮车一样飞快,盖儿和她的小滑车还成了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这些特殊的孩子在吴教授的班级中尽情的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的影响。吴教授对身有残疾的孩子格外的偏爱,这种偏爱并不是表现在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上,而是始终能平等的对待他们,没有把他们的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培养他们自信、自立、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她眼里他们已经不是"能力落后的儿童",而是"有不同能力的儿童".看到这里,我觉得自己真是非常的惭愧。去年我班来了个曾经做过心脏手术的孩子,当时我是非常的抗拒这样的儿童来班里,尽管孩子的妈妈一再说明她能正常的参加各种活动。但我还是有很多的顾虑,担心她能不能正常的参加户外活动、如果摔跤了、小朋友之间打闹了会怎样等等一系列问题。我想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的话将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承

  • 5、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好书《和孩子一起跳舞》是旅美教育学者吴放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撰写的,作者将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简洁朴素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故事,书信的形式娓娓道来,读起来倍感亲切。读这本书时,我通常是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快速地打开书本,投入地阅读一两篇,调节一下紧张的情绪。书中介绍的一些方法,有时能轻而易举地解决我遇到的一些困惑。文中处处流露出作者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善于倾听与理解儿童;具有敏锐的专业的眼光,仔细观察与及时捕捉生活中的小事,通过环境的创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这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既有精深的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值得我用心去学习与效仿的。

    儿童是聪慧能干的。书中讲了两个残疾儿童的故事,以此来充分说明:每个孩子各有所长。认识有不同能力的儿童,这是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也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诲。陶先生曾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孩子身上有巨大的潜能,只要给他们创造机会,孩子的才能就会展现在你面前。

    儿童是富于想象的。书中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乔嘉,她每天放学离开幼儿园有一个固定节目,扮演各种角色与母亲游戏,通常是小动物,偶尔也会当一两次其它角色。这在孩子们的生活里随处可见,除了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外,孩子也会把各种事物想象成有生命的对象(即泛灵说),孩子还会将一种物品想象成另一种物品,或者做一个动作来代替。正是有丰富的想象,孩子才能顺利地游戏,在想象与游戏中,孩子们的身心是愉悦的。

    “孩子像太阳,每天把光明带给我们;孩子像星星般闪耀,颗颗都放射出它特有的光芒;孩子像花儿朵朵,只要得到足够的时间、关爱与耐心,他们就会绽放;孩子像湿的水泥,千万当心你会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无法磨灭的印记……”孩子就是这样的,需要成人多一些关注,少一些干涉;多一些引导,少一些制止;多一些欣赏,少一些责备,才能长成参天的大树,成为社会的栋梁。

    用书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也祝愿大家拥有美好的心灵,永葆青春的活力。

  • 6、 中国幼儿教师50封信读书心得

    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以下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读书心得》是教师读书心得体会频道为您整理的,希望您对您有所帮助。

    最近,老师们纷纷在博客里发表暑假里的读书心得,看着老师们的日志,暑假里读《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的感受又一一在脑中重现。吴放老师文笔流畅,言语朴实,所用的书信形式更是让人觉得亲切、自然,文中的小故事、小案例,读来让人感觉是那么的真,那么的近。

    书中的第37封信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我产生了共鸣。信中说:我们做老师的大概没有谁不与家长打交道的,也没有谁在与家长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曾遇到过让人头疼,甚至睡不着觉的问题的。做幼儿园管理这么些年了,在这方面真是深有感触,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快,尤其在我们这个地区,外来打工人员快速增长,因此来园就读的外来民工子女也不大断增加,而且这些孩子来自不同的省市,家长们都有着不同的观念和素质,家长工作非常难做,一不注意就会引起误会。另外,在我们本地区往往是六一现象严重,即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所以成人在教育孩子的方面都是比较放任的,家长们是唯恐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受什么委屈,所有,一旦老师对他们不够热情,他们就会误会老师。记得前两年,在一天的放学后,我就接到家长的投诉电话,说孩子的老师对孩子的态度不好,看不到老师的笑脸,对他们家长也爱理不理,而我们的老师则觉得这个家长无理取闹,误会就变得越来越深。可以说吴放老师的经历,与我们老师碰到的是何等相似,关键是我们的老师能不能像吴放老师一样,在与家长的解释中,尊重家长、能从家长的心理出发,关注到家长的内心世界,然后让家长接受你,配合你。

    读了这封信,我深深感到,作为教师在与家长的合作沟通中,首先要尊重家长。比如,孩子刚来小班,家长不放心的心理也是难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时候,他们会利用各种事件偷偷来观察孩子和老师,假如他总是看见老师板着脸,对孩子的态度不够温柔或者亲切的话,产生误会是理所当然的了。那么作为老师,你就必须与家长作好沟通,让他们明白为什么有时候老师是需要严肃的,老师的严肃并不能代表老师就不喜欢孩子了,也可以先前向家长说明一下自己的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可让家长有一些心理准备,沟通也就容易多了。

    另外,教师要与家长保持平等关系。吴放老师的一个比喻打的好,他说:

  • 7、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000字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000字

    我曾经在《早期教育》上看过连载的《我的美国见闻》,读函授本科时听老师们介绍过美国教学方式的点滴。这些认知只能使我对美国的幼教制度、美国的幼教现状以及中美幼教模式等方面有粗浅的认识,那就是开放“自主”。对于美国老师究竟怎样组织一个个活生生的活动,仍然一无所知。自从我读到吴放老师撰写的书信体笔记《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让我对美国幼教的理念及教育行为有了比较全面、深刻、细致地了解和感悟,我为作者介绍的每个案例而好奇,并为之感动。因为,每个案例都是作者亲身的体验、是作者对中美教育模式的对比与思考,更是作者对幼儿教育如何促进孩子发展的前瞻性的实践研究,让我对“开放”和“自主”有了更为深层次的理解。我认为这是一本幼教一线教师的福音。

    其中让我感触最大、影响最深的是第20封信——《这是我的配方》。讲的是“怎样做好引导者让幼儿通过发现来学习”。 教师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去满足孩子的操作需求。书中写道这样一段话:“越是看上去‘乱七八糟’的地方,孩子们越感到兴趣,越是能弄个乱七八糟的地方,孩子们越喜欢去‘搅合’”。因此,老师为孩子提供了面粉、,油、盐、水、颜料、量杯、勺子、搅拌器等材料,给出了任务是:自己实验,创造你自己独特的面团配方。实验完了,老师写下配方,交流谁的配方和别人不一样。从活动的过程中,我感到老师的隐性指导价值非常大。老师让孩子在这个看似“乱”的活动中找到“乐”,从多种多样的材料中找到“趣”,在“搅合”中得到或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使“乱“变成一个充满温馨的经验分享会。

    透过案例本身,联想到我们面对操作性的探索活动,往往比较追求那种平和、安静、稳定的教学过程。不太乐意向开放式教学挑战,唯恐自己驾驭不了活动,更担心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因此,教师提供的材料往往有较大的暗示作用;组织课程的思路以老师的思维方式进行,很少考虑孩子的思维空间;发现问题急于纠正;教师的主导作用超越孩子主体的地位等等。而吴放老师却将游戏活动和集体活动内容紧紧融合起来,使游戏成为孩子经验的摇篮,让集体活动成为幼儿新旧经验整合的平台。让操作体验成为孩子自主学习的助推器。

    其中这样一句话也特别发人深省:“一般来说,让孩子们通过动手来发明和发现的教学活动大都是以体验操作过程为主要目的,但这并不是说结果不重要,关键是确定一个适当的结果

  • 8、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一封给加西亚的信》

    初次听到加西亚的名字是在一次会议上,当我还在纳闷加西亚是谁时,园长介绍了一封给加西亚的信这样一篇文章。才明白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原来不是加西亚而是罗文。回来上网仔细看了这个《一封给加西亚的信》后,觉得这真的是很让人回味的一个故事。

    它说的是在100多年前美国与西班矛之间发生争夺殖民地的战争。美国总统麦金莱意识到,美军若想取得胜利必须马上与反抗西班矛的古巴将军加西亚取得联系。总统要把一封信送给古巴抵抗活动领导人加西亚。但是加西亚隐蔽在古巴辽阔的崇山峻岭中,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这是一个困难得近乎无法完成的任务。有人向总统推荐了罗文。罗文拿到信后放进一个油纸袋里,徒步穿越这个危机四伏的国家,历经各种危难,饱尝千辛万苦, 3个星期后完美地完成了任务。

    故事的中心意思就是罗文这样的人,有高度执行力的人。执行力即一个人的执行力,也就是把想干的事情干成的能力,一旦目标确定,执行力就变得至关重要。没有目标,会失去了方向;而没有执行力,无论事先制定的目标多么宏伟,都无法发挥其自身的全力,也就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

    这让我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幼儿园教师该如何提高执行力。作为一名教师,首要任务就是要积极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完成教学任务的具体目标就是教学管理目标的落实,就是让孩子在教师的实践指导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孩子心情的收获,孩子学习的收获,孩子知识的收获,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教师执行力的高低。

    那么该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的执行力呢?

    首先是学习新知识,转变老观念,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日常工作中,我们在执行上级的

    某项任务时,总会遇到一些问题。遇到问难怎么办?有的人打退堂鼓;有的人会一筹莫展,不思进取,结果是问题依然存在,任务也不会完成。而有的人则不怕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千方百计消灭问题,结果是圆满完成任务。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工作效果。转变观念,才能促进新得教育发展,才能使自己始终充满蓬勃旺盛的精力。

    其次是关注教学细节,教学要跟进、再跟进。目标可以复制,差别就在于执行。教学执行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认真、再认真;跟进、再跟进。关注教学细节,身体力行,要去督促和指导。面对遇到的问题,要有大胆解决问题的勇气,要有脚踏实地解决问题的干劲。任何事物的问题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最后是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树立一种

  • 9、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与幼儿一起探索自然

    翻开首页映入眼帘的就是卡森的一句话:如果一个幼儿要维持他内在的好奇心,那么他至少需要一个成人与他分享,和他一起快乐地、兴奋地探究这个神秘的世界!

    作为守护在孩子身边的幼儿老师,我们都有这样的机会去分享、感受、把握这个和孩子共同快乐的机会!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帮助孩子了解所处的这个世界,而好奇心正是自然科学家的基本心态,当孩子正用尽办法去探索事物时,自然科学家的精神便已悄悄萌芽了。有位科学教育工作者曾说:当孩子问为什么?时,最好的回答便是那你觉得为什么呢?这本书便是希望唤起成人去观察、发现孩子原有的好奇心,依从孩子的好奇心,提供适当的探索环境和引导,培养孩子像自然科学家的精神和态度一样,去学习如何发现和找寻答案。这本书也是老师最佳实用指南,清楚的提供老师在自然探究前的准备,并在不同阶段的探究(开放式探究、主题探究)中,详列出探究的核心概念、教学计划、引导方法和延伸活动,以及讨论时的引导话语。也让老师能在符合个別孩子的发展、兴趣和能力之下,如何从孩子自身的经验,引发他们主动观察环境;如何提供孩子好奇、发问、探索、调查、讨论、反思自己观点的机会,进而了解孩子如何在相互学习中建构概念,发展出科学探究的技巧和态度。此外,书末附有相关资源、表格,可供老师记录孩子的发现和观点,再透过这些档案检讨和发展课程。

    《与幼儿一起探索自然》一书拓展了教师在教育中所扮演的传统角色。这本综合课程能指导教师开展以探究为基础的课程,该课程是以探究为基础的课程,该课程是以幼儿对周围生物世界的自然好奇心为基础的。从在室内养育生物和种植植物,到去室外搜寻动物和他们的栖息环境,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讨论活动,教师们能学到如何为教学活动做好准备,学到如何知道幼儿通过开放式或主体式的科学活动进行学习、学会观察。如果一个幼儿要维持他内在的好奇心,那么他至少需要一个成人与他分享,和他一起快乐地、兴奋地探究这个神秘的世界。这应该是《与幼儿一起探索自然》一书所秉承的理念,同时也符合《纲要》中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思想。幼儿对于自然有着一种天生的探索欲望:看到花草,他们总试图触摸;看到小动物,他们又会满怀好奇地观察;下雨了,他们会穿着雨具,在雨中嬉戏,找寻雨水的奥秘我们要保护幼儿的这种好奇心,我们应该让幼儿在好奇中触摸自然,亲近自然。

    在幼儿共同探究和互动的过程中,他们总会试图搞清楚所见

  • 10、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给幼儿教师的建议》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幼教专业书籍,它概括了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基本准则,还介绍了不同情况下的沟通技巧。如:当孩子不喜欢收拾积木;孩子把喜欢的幼儿园玩具藏在自己的抽屉里时;孩子在幼儿园受和小朋友闹矛盾时;父母和老师的教育方法有分歧时;孩子不小心摔伤时等等都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一些状况。书中对每一个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针对性很强的沟通建议,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以及与家长交流都有很大的启发与帮助。

    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篇文章做个懒一点儿的老师,自从看了这篇文章感觉自己有点豁然开朗。它让我想起了自己曾在《人民教育》看到的一句话 如果你是一个忙碌的老师,你的学生也是忙碌的学生,那你就不是一个优秀的老师!怎样让我们从琐碎繁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事半功倍地完成我们的教育教学任务呢,那该是多么理想一种教师境界啊。

    幼儿园工作繁忙又琐碎,有时候总觉得自己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样,怎样合理安排能让自己可以偷懒呢? 也许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孩子收拾玩具,边收拾边玩,有的还捣乱,结果把框中的玩撒了一地。看到这样的场景真的让老师很无语,也许我们会过去训斥孩子或干脆自己动手收拾,省得让他们添乱。于是,我们也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动手锻炼的机会,养成了孩子懒的行为。其实教师应该把属于孩子的锻炼机会还给孩子,做一个懒动手的老师。 陈鹤琴说过,帮助孩子最好只用一只手。懒动手,以解放孩子灵巧、能干的双手。只有放手让孩子去实践,孩子的能力才能形成和发展。如穿脱衣服,在讲清并示范动作要领后,就棵通过训练、比赛,让孩子学会穿脱衣服,可要求孩子互相帮助,实在不行老师再去帮忙。再如生活角把牛奶壶、点心放在合适的位置,让孩子自己动手倒牛奶、拿点心等,这样,不仅促进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而且有效地增进孩子的食欲。老师包办少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就多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又如在幼儿游戏时,老师也可懒一些,少准备一些成品,多准备一些半成品,让孩子有更多的想象发挥余地

    当然懒还有另外一个方面,懒动脑。懒动脑,以开发孩子们的脑筋,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思考力。有时,孩子们会有许多的问题提出来,我不急于给他们答案,有时候老师也可以佯装不懂,让孩子去寻找答案。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爱动脑筋、爱思考的习惯,还可以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欲望。所以,老师在适当的时候要懒动脑,把机会留给孩子。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去寻求

  • 2019-11-12

  • 2019-11-12

  • 2019-10-19

  • 2019-11-12

  • 2019-10-12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1-12

  • 2019-10-20

  • 2019-09-20

  • 2021-07-07

  • 2019-09-21

  • 2019-09-25

  • 2019-10-29

  • 2019-10-20

  • 2021-07-31

  • 2019-10-28

  • 2019-11-12

  • 2019-10-20

  • 2019-11-11

  • 2021-12-23

  • 2019-10-20

  • 2019-10-29

  • 2019-11-12

  • 2019-10-20

  • 2019-09-22

  • 2019-11-12

  • 2019-09-20

  • 2019-11-12

  • 2021-09-22

  • 2022-02-10

  • 2019-09-20

  • 2019-09-30

  • 2019-09-25

  • 2019-10-11

  • 2019-10-24

  • 2019-09-25

  • 2019-09-25

  • 2023-06-28

  • 2019-11-12

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读后感、2024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