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 地图 >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研究是一门艺术》读书笔记。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这句就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中外经典书籍。读过经典名著的人都知道,每个人在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产生不同的心得体会,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你在写读后感时都会怎样写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研究是一门艺术》读书笔记”,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前些天在逛图书馆的时候发现了此书,想起自己以后也离不开研究,遂借阅了此书。奈何此书实在抽象,想来只有当以后实践之时再来一一印证了。正像夫子身体力行地学习一样,真正的学习不都是学以致用,不都是要在实际中得到体现的吗?

引言

三位作者韦恩C布斯、格雷戈里G卡洛姆和约瑟夫M威廉姆斯强调:无论是撰写学位论文、调研报告,还是撰写一部图书,研究者应突破自我中心,从目标读者的角度出发,来寻找读者关心的话题,用读者接受的语言和文体写作,预见读者可能提出的富有见解而又挑剔的意见并加以回应。成功的论文、研究报告或图书其实是一场在作者与读者间精心组织的对话。虽然我从没写过论文,但是却看过不少,深觉作者言之有理。

作者发现大多数研究生对研究有着刻板印象,他们以为研究就是一个设计问卷或实验展开调查或实验回收问卷或数据清理数据做统计分析书写论文的过程,他们对研究的内涵多不理解甚或误解、曲解。对他们而言,做研究只是一个他们为了求得学位必经的过程,论文对他们而言,是一个缺乏感情、缺乏生命投入的身外之物。

part1:研究、研究者与读者

研究是什么?研究有何意义?广义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在做研究:搜集资料,回答问题以解决难题。我们常常不落笔将其写下来,但是事实上我们正依赖着那些写出研究成果的人。没有这些经过检验、值得信赖而且发表过的研究作为参考,我们将局限在当下的知识经验。做研究的最终追求是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愉悦,发现没有人知道的事物带来的满足感,以及对丰富人类知识与理解贡献一己之力。

正如作者所强调的一样,研究着和读者之间是双向对话的:读者会评判研究者,而深思熟虑的研究者也会借由想象预先评判他的读者:他们是谁?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知道什么?以及,他们有什么需求?然后再利用这些判断来形成他的写作。

对于研究者而言,有三种可能的关系。第一,我找到了一些真的很有趣的东西。第二,对你很重要的实际难题,我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第三,我找到了一个对你而言很重要的问题的答案。对于读者而言,也有互补的三种关系。第一,用一些我不知道但有趣的事情来让我愉悦。第二,帮我解决实际问题。第三,帮助我更了解某些事物。理解这些读者研究者关系如何运作的一个最佳方式,就是团体合作,进行有组织的团体分享。一个团体进行研究的时候,有三种常见的组织方式:分工委派、同步进行和轮流进行。这三种方式各有优缺点,也可以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组合使用。

part2:提问题,找答案

规划研究计划的四个步骤:

1、找到一个题目,而这个题目要具体到你可以掌握足够的相关信息。

2、提出与该题目相关的问题,直到你发现某些引发自己兴趣的问题。

3、决定你的读者会期待你用什么类型的证据来支持你的答案。

4、决定你是否可以找到那些数据的来源。

如何从兴趣过渡到有价值的问题呢?可以尝试沿用以下的思路。

1、你在写些什么你的题目:我在研究

2、你对这题目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你的问题:因为我想要找出

3、为什么你希望读者知道这些你的理由: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

从问题到难题:

很多人的写作方式彷佛只是完成自己分内工作般地回答一个自己恰好感兴趣的问题。他们没有理解到:自己的答案同时必须解决一个对其读者团体而言有重要意义的难题,否则这对于读者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难题分为实际难题和研究难题,二者呈现以下的关系:实际难题激发了研究问题,研究问题界定了研究难题,通过解决研究难题发现研究答案,研究答案有助于解决实际难题。这两种难题有相同的基本结构:一个情景以及这个情景会导致令人不悦的后果,而这样的损失是读者不想承担的。二者的区别正在于损失类型的不同:实际难题的损失通常为经济、效率等实际指标,而研究难题的损失往往只是不知道,不了解而已。此间的区别正界定了纯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本质区别。

从难题到原始资料:

从资料内容的涵盖性出发,原始资料可以分为初级原始资料、二级原始资料和三级原始资料,每一种适合不同水平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适用场合。在信息时代,无论从图书馆还是互联网都能找到大量的资料,不必担心能不能找到资料,反而更需要关注分辨这些资料是否可靠。在寻找原始资料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有些正好符合你的研究主题的书目,而当你找到一篇与你的论文题目相同的论文时,你甚至可能感到一丝恐慌。此刻你会想:这不就是我的题目吗,没什么新东西可说了。你或许说对了,但也可能错了。仔细研究这个原始材料,看看它是否解决了你的难题。如果是,那你就得重拟一个新的难题。但如果你了解该作者是如何探讨你的题目的话,那么你或许可以针对该探究方式做一些补充。如果该作者没能把这个题目处理得很好,那倒是帮你拟定了研究报告的难题及导论部分的主旨。

part3:提出观点并加以支持

提出好的论证:

论证过程包含五个要素:

1、什么是你的观点?

2、什么理由能支持你的观点?

3、什么证据能支持你的理由?

4、你承认这些不同的替代方案或反驳吗?你如何做出回应呢?

5、什么原理/论据能证明你的理由和观点之间的关联呢?

一个好的观点必须是明确的,明确的语言,明确的逻辑,而且是重要的。所谓衡量重要与否的标准是这个新的观点会颠覆原先人们多少固有的观点,然而这也是人们强烈抗拒此类观点的原因,唯有强有力的论证能够使人们信服。

虽然如此,每个观点都会通过一定的模糊限制来承认其限定性,适当不确定性的引入不仅仅不会影响研究的质量,反而会提高研究者在读者心目中的诚信度,因为客观上讲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提出一个绝对的真理。

如上所述,证据支持理由,我们普遍认为证据是确凿的事实,但是当读者质疑这个证据的时候,那么这个证据就变成了理由,这个证据就需要有更深层次的证据去支持。所以,找到读者能够确认的证据是理由成立的重要前提。

这里要强调的是证据和证据报告之间是有着细小但是重要的区别的,每一个人从别人的论文中看到的所谓的证据都只是证据报告,而不是真正的证据。每当研究者报告自己的证据时,同时也改变了证据,通常会让原来的证据比实际上更为清晰,更为倾向于支持他的理由,甚至他能够找到什么证据都是跟研究者密切相关的。这反映了貌似客观的证据之中蕴含着研究者的主观。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李醒民所著书《科学的精神与价值》中所言:主观是客观的,客观是主观的。此言正深深道出了个中道理。人生而主观,以主观之身探寻客观之理,永远不能达到所谓的绝对的客观,只能无限地逼近而已。

读者可能针对研究者的论证提出以下两种问题:

1、读者可能会怀疑研究者的论证自身是否完整:观点的明确度、理由的关联性,以及证据的质量。

2、读者可能会要求研究者考虑替代方案:用不同的方式陈述问题、未曾考虑过的证据,以及研究者可能从没想过的论据。

有三种可以预测的替代方案:

1、除了作者所提出的原因,还有其他的原因;

2、读者发现了反例;

3、读者对概念的定义与研究者不同。

面对读者的质疑,研究者需要决定自己承认什么,回应什么。承认无法回答的问题,回应有依据的问题是每个研究者无法避免的事情。

论据,就是人们平常所谓的不证自明的东西,比如无风不起浪。确凿的论据是理由得以支撑的保证,有以下三个标准可以检验你的论据是否站得住脚。

1、论据是正确的且有适当的限定条件吗?

2、论据可以实际应用于理由和观点吗?

3、论据对读者的研究团体来说是适当的吗?

part4:准备、撰写以及修改草稿

当研究者满足以下的条件时,就是撰写草稿准备就绪的时候:

1、已经理解读者是怎样的一群人,为什么他们会在乎你的难题;你也知道自己所欲扮演的角色为何。

2、能以一两句话概述你想解决的问题,以及这个问题的答案与现有知识或理解的差距。

3、能概述对自己观点的支持:包括主要的理由及证据。

4、对读者可能提出的问题种类、替代方案与反对意见有初步的想法,并能加以回应。

5、能理解必须陈述的以及可能需要加以支持的主要论据。

在组织草稿的时候要避免以下四个陷阱:

1、不要围绕作业来组织调研报告;

2、不要只是概述原始材料;

3、不要围绕数据的主题来组织报告;

4、不要围绕研究中的情节来组织报告。

最需要注意的是千万要避免抄袭!抄袭的严重后果不言而喻,无论是否蓄意,当使用他人的文字或想法却没有注明原作者,从而导致读者认为这些文字是你自己的时,这便构成抄袭,刻意的抄袭便是剽窃。即使你是用另一种方式来阐述别人的文字或者想法而不注明出处,这也是抄袭,只不过是间接抄袭而非直接而已,五十步与百步,有何区别?面对别人的文字和想法,进行恰当的引述或改写是非常的重要的。

在初稿完成时,并不代表论文已经完成,因为还需要经过修改。修改包括修改整体组织架构和修改论证,也要恰当的拟定摘要,其间规范实属繁多,不能一一列出。比如摘要的撰写规范就是:语境+难题+论点。

作者在文末还讨论了关于研究伦理和研究教学相关的问题,在此也不详细展开。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认为这本书和谈恋爱有关的同学,自觉出门右转。

当我满心欢喜的开始系统学习的时候,发现这本书和谈恋爱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但是一点一滴的阅读,却让我重新开始审视“爱”这个话题。

爱一个人并不仅仅是一种感情——这是一个决定,一个判断,一个承诺。如果爱仅仅是一种感情,永远相爱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一种感情能够凭空产生,也能逐渐消失。我们从来没有学习过如何去爱一个人,因为学习如何去爱是如此的荒谬。从出生到死亡,我们被父母所爱,我们爱自己的爱人,我们被子女所爱,我们的人生如果有一颗缺乏爱,那就等同于死亡。但是,什么是爱?爱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要爱?

弗洛姆提出一种新的想法:爱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感受。爱是一门艺术,既需要掌握理论,又需要学会实践,还需要赋予它我们最大的关心,才能让爱最终开花结果。爱一个人,不是因为他(她)是你的唯一,而是因为在恰当的时刻他(她)出现在那里,而你刚好需要爱一个人。

这个理论的提出没有任何严格的证明,而且对解释能够持续吸引异性的人群毫不适用,因为显然他们没有仔细研究过爱的定义。但是,对于持续处于孤独中的人,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也许你感受过,也许你听说过那一时刻,那种偶遇“灵魂伴侣”的时刻:

两个素昧平生的人,有一天突然发现他们之间的隔膜消失了,彼此非常接近,感到有结合为一体的强烈要求,那是人生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两个人彼此越熟悉,他们的结合就越丧失其神奇的魅力,直至最后相互间的反感,失望和厌恶把残存的激动兴奋一扫而光。然而,最初他们不可能遇见这一切,他们互相迷恋来证明爱情的浓烈,但事实上,这恰好表明他们之前是何等的空虚寂寞。读书笔记每天刷朋友圈都会有人在不停的约人,每次都是零回复(包括我)。很多时候都觉得是没有遇到一个对的人,没有刚好在街头遇见一个打着油纸伞的姑娘。如果给爱重新下一个定义的话,也许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如何去爱,因此,我们总是落寞的一个人。在这一点上,弗洛姆说对了一些东西。

如果说到如何去学习爱,真的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就像问一条鱼,什么是水一样。

如果爱真的是一门艺术,那就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和实践,然而实践是离不开具体的对象的。因此,如果弗洛姆可以假设爱是一种能力的话,那我的假设就是爱是一种针对特殊个体的一种能力。我们不仅仅需要内在的强大,才能够有对于一个外在的人进行爱的表达,我们也确确实实需要一点运气,去遇到一个可以让我们爱的人。很遗憾,我还没找到,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到此截止。。。

关于爱的问题,弗洛姆还给了我们其他积极的启示:比如爱的本质是给予而非索取。在沉浸在一段感情中是,只有当我们奉献出自己的时候,我们才会最为感动,我们才会感到爱的存在。如果一味地索取,就像婴儿之于母亲,只有母亲对于婴儿的爱,而婴儿对于母亲有的只是物质上的索取,并不是爱的表示。如果婴儿具有思维之后对于母亲的回馈,另当别论。

弗洛姆的理论基本都是处于自己的解释和观察,在攻击弗洛伊德的过程中,采用了和弗洛伊德一样的不严谨论证方法。虽然关于人类行为的观察值得称道,但是关于两性,同性问题,受限于时代,他的思维在现在看来也几乎不能接受。

《翻译研究》读书笔记好句摘抄


《翻译研究》读书笔记好句摘抄

读书如饮水,爱喝水的人从来杯不离手,读书也同样让人上瘾。许多研究和实验表明,书能对人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还能对人产生生物作用。

好书通常是公认的好书,不会因读者的年龄、社会地位和民族的不同而发生改变。下面要介绍的这本书,绝对称得上是好书,相信对你翻译有帮助。如果你还没有读过,请一定将其加入你的书单,因为读书是人生一大乐事。

1、在坚守“精确”的原则下,译者应该常常自问:“中国人会这样说吗?”如果中国人不这样说,译者至少应该追问自己:“我这样说,一般中国人,一般不懂外文的中国人,能不能理解?”如果两个答案都是否定的,译者就必须另谋出路了。译者追求“精确”,原意是要译文更接近原文,可是不“通顺”的译文,令人根本读不下去,怎能接近原文呢?不“通顺”的“精确”,在文法和修辞上已经是一种病态,要用病态的译文来表达常态的原文是不可能的。理论上说来,好的译文给译文读者的感受,应该向原文给原文读者的感觉。如果原文是清畅的,则不够清畅的译文,无论译得多么“精确”,对原文来说仍是“不忠”,而“不忠”与“精确”恰恰相反。VII

2、这种貌似“精确”实为不通的夹缠句法,不但在译本中早已猖獗,且已渐渐“被转移到”许多作家的笔下。崇拜英文的潜意识,不但使译文亦步亦趋模仿英文的语法,甚且陷一般创作于效颦的丑态。长此以往,优雅的中文岂不要沦为英文的殖民地。IX

3、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4、妙译有赖才学和两种语文上敦厚的修养,虽然应该鼓励,但是无法传授。同时,妙译只能寄望于少数译家,一般译者能做到不错,甚至少错的“稳静”,已经功德无量了。

5、“畸形欧化”是目前中译最严重的“疵静”,究其病源,竟是中文不济,而不是英文不解。事实上,欧化分子的英文往往很好,只是对英文过分崇拜至于泥不能出,加上中文程度有限,在翻译这样的拔河赛中,自然要一面倒向英文。所以欧化分子修改疵译,十之七八实际上是在改中文作文。XI

6、翻译是译句,不是译字,句是活的,字是死的,字必须用在句中,有了上下文,才具生命。欧化分子的毛病是,第一,见字而不见句,第二,以为英文的任何字都可以在中文里找到同义词,第三,以为把英文句子的每一部分都译过来后,就等于把那句子译过来了。事实上,英文里有很多词都没有现成的中文可以对译,而一句英文在译成中文时,往往需要删去徒乱文意的虚字兀词,填满文法或语气上的漏洞,甚至需要大动手术,调整文词的次序。所谓“勿增、勿删、勿改”的诫条,应该是指文意,而不是指文词。文字上的直译、硬译、死译是假精确,不是真精确。XI

7、事实上,今天的读者即使不懂英文,也不至于完全不解“西俗”或“洋务”,无需译者把译文嚼得那么烂去喂他。XIV

8、我认为讲中译英的书该用英文写,写给英文写作能力强,而不大能理解中文特点的人看。p3

9、少数派、求全派、学者,力求语文纯真的人,并不是没有用处的,这些少数和绝大多数不讲究语文纯真的人相对,仍然可以发生作用。就保存一国文化和增进人类互相了解而言,这种人是有功劳的。p5

10、翻译最重要的工作是思想,译而不思,虽然译得久也没有用,不但没有用,反而养成习气。见到一个字就固定给他一个固定的译文,见到一种英文结构,照样套用那个结构;不去细想那个字在那一句到底是什么意思,那句结构怎样改读起来才像中国话。资格越老,毛病越深,所谓思想,就是细心研究英文的原义,细读自己译文的毛病,细听中国人讲的话,细读中国的古文诗词,著小说,如《红楼梦》、《儿女英雄传》。p6

11、理想的译文是这样的,先把原文看懂,照原文译出来,看看念不念得下去,试删掉几个不一定用的着的字,看看是否有损文义和文气。如果有损,再补回来。试把不可少的字加进去,看看是否超出原文范围,增减以后和原文再校对一次。有些地方是否译错,语气的轻重是否恰如其分,原文的弦外之音译文里找不找得到?原文的意思要消化,译文的文字要推敲。p16

12、译者要有对文字的敏感,他要懂得作者在每个字眼,段落上用的心;他要预先感到读者对他的译文的反应,有时在他看来,译文已经好到极点,谁知读者看了,不是不懂,就是觉得好笑,或者以为他别有所指。译者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向人请教、多练习,然后才谈得到有敏感。p33

13、译好就送出去,是很危险的,错落在别人手上,白纸上写黑字,赖都赖不了。p34

14、编百科全书的人,不免有点主观,也不免有错,所以一个题目多查几部百科全书比较有益,以免为别人的先人之见或错误所左右。p41

15、如果不是用英文国家的专门名词,即使那个字像英文字,也不可当它是英文译。办法是请教懂那种文字的人,或者查一本那种文字的字典。p44

16、不管社会民主到什么地步,对某些人有特别的尊敬也是应该的,民族英雄、著名学者、专业人士、教会领袖、妇女,都应该有个“位”。p67

17、他曾经和朋友游瑞士里的“曾经”是用不着的,只要在“游”后面加个“过”字。p71

18、翻译的人遇到对话,尤其要用心念出声来,看看像不像话,我们还不大会说话,第一是不敢,第二是字写不出,第三是不懂口语的特别文法,狄更斯写的对话何尝和英文正规文法,但却是活人所说的(尤其是下流人的),所以读来如闻其声。p97

19、英文在说明变化的程度的时候,往往要把过程叙明。如“河身突然变狭到宽不足一里。”这样译不流畅,我们可以把那个“到”字拿掉,用逗点来代替,意思一样明白。p101

20、“原来”和“因为”有别,这是一个前辈说的。原来可用来译for,“因为”可用来译because。一句用“原来”开头是中文里常见的,“因为”的前面一定要有一句什么话才行。p116

21、or这个平淡无奇的字也有一个陷阱,如bowel or large intestine,这个or不是“或”,而是“就是”,是说bowel就是largeintestine;又如,theRulerofDarknessorSatan,不要译作“黑暗的主宰,或撒旦”,因为黑暗的主宰是撒旦的别名。p128

22、译者的英文程度不管高低,大都可以看出英文里的对话(这是写在引号里的话),就是口语,没有文绉绉的文章,越是教育受的少的人越不文雅。为了传神,不合文法的话也照写下来,读到含糊不清的字要把音节简略,甚至只标出音来。作者有时要讽刺一种人,就故意把他的话说的很文雅,不是表明那人有学问,而是挖苦他。试看狄更斯笔下的Micawber,奥斯丁笔下的Collins,说的话都文绉绉的,就可以知道了。所以要译文贴切,就得要写恰如其分的话,找到口语里的字。如果原作写的是没有受教育的人的话,而译成学究式的不文不白的话,这个译文就要斟酌了。p132

23、英文里。许多场合中一个名词前面少不得加冠词,非a即the。但中文用不着这个冠词。p141

24、现在,我们一切的活动似乎不是“得到”,就是“做成”;不是“给予”,就是“取得”;不是“从事”,就是“进行”;不是“证明”,就是显示;不是“提供”,就是“接受”;不是“试图”就是“坚持”。英文里make,get,take,give,show,prove,provide,accept,attempt,insist等字本有heavydutywords的称谓,但中文里“提供”、“坚持”等字,却绝非三句话离不了的词语。一定拿来大用特用,势必把译文弄得乌烟瘴气,把中文糟蹋了。p144

25、如果曹雪芹的中文还算过得去(事实上大家看《红楼梦》都懂,都喜欢),我们为什么不能用他写的中文翻译外文呢?省去英文你的a,the,my,his,her,I,we,he,she等等字眼,译文的意思仍然毫不糊涂,反而更明白晓畅,他人决不能拿“不忠实”来指谪译者,中国文字绝不在这方面落伍,也不会因为不肯用英文你的冠词和代名词而贫乏。译者如果在这方面多思想,态度就会改变了,译文也更好读了。p147

《语言的艺术》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语言的艺术》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前段时间读完了戴尔·卡耐基丛书系列的《语言的艺术》,一直没有时间写读书笔记所以托到了今天,个人认为这个书名更适合《人性的弱点》这本书。因为《人性的弱点》主要写的是与人沟通的艺术,而《语言的艺术》写的则是演说的艺术。

《语言的艺术》所用的时间是从2018年2月17日到2018年2月28日,为期12天。这本书可以看做是技能型书籍,所以关于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更像是学习笔记,教授的是如何演说。好了,进入主题。

想成为一个好的演说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如何培养勇气和自信:

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抓住“演说”的机会,无论是工作会议发表个人意见的机会,还是生活中对朋友阐述某些道理或事情的机会,从而多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随着反复的训练,能消除对听众恐惧的心理,也能得到自信和勇气。

是什么给我们自信:

自信来源于万全的准备。不只是演说,对于其他方面的自信也是同样的道理。

那么,如何准备呢?每天在生活中发现好的想法、新的灵感、感悟要随时记下来,然后晚上进行筛选、分类、整理,并贯通自己的意见、信念、努力。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去找话题、素材,并加以深思、总结,成为自己的作品。并深思题目和演讲内容,直到融会贯通。随时记录灵感于素材,长久思考,勤加练习。

普通的演说,在一个题目之下,有一两个切题的论点就够了,不要追求多,而要追求精。从听众的利益出发,站在听众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演说。

对与演讲主题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全盘了解,能使人更自信,有了备而不用的材料,可以使演说有声有色又有力道。

找到适合自己的演说方法:

第三章列举了一些名人的演说法,包括演说的计划、演讲的准备、演说稿的整理和一些建议及技巧,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方法,用手机录音再回放找缺点对练习效果是十分有帮助的,多多联系和经历尝试是找出适合自己的演讲方法的唯一方法。

增进记忆力:

全神贯注、集中精力是增强我们记忆的有效方法,林肯总统则经常高声朗读,这样结合了眼、口、耳,更容易记忆。但是考背诵演讲稿的演讲方式是不建议的,通常只要记住主要论点的分论点就好,在演说时伴随着思考,整体的演说效果就会条理清晰,逻辑性十足。强行背诵一来容易因为临场紧张而导致忘记,二来显得生硬刻板。

成功演说的秘诀:

在所有成功的秘诀中,决心是最重要的条件。听起来和“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样熟悉,可能听得耳朵都长茧了,但说到底还真就是那么回事,把这句话敲上也算是提醒自己吧。最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为什么就没有几个人能做到?想起一句话“成功路上并不拥挤,因为能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

最佳的表达方式:

很多时候,对于很多人来讲“说话”很困难。因为很多时候,重点不在说什么,而在于“怎么说”。

一些人认为演说的三个重点依次是:

1.演说者是谁?

2.怎么说?

3.说了些什么?

对于我们演说,第一点没有办法改变了,因为一定是我们自己,最重要的是第二点“怎么说”,这也是我们能控制的,不同的表达方式给人的感觉、印象和造成的影响是大相径庭的。对于第三点我们同样的把控得了,找到合适的材料和论点,涉及到材料的准备,之前也已介绍。

演讲时的语音语调、停顿等掌握到恰到好处后效果是特别好的。

对人的态度与人品:

关于对人的态度与自身人品的重要性,不单是对于演说来讲十分重要,在人生的任何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著名作家哈巴德曾说:“一场好的演说之所以博取听众的心,除去其演说内容不说,实在是在于演说者个性所散发的魅力。”

虽然没见过徐小平前辈本人,但是我能看到的所有关于他的报道、视频,总是能给人以活力四射的感觉。对于演说,同样提倡传达给人以活力、朝气、热劲的感觉。另外,整齐的衣装会给人以自信与力量。

演说的开头:

一个优秀的演说家在演说开始便能抓住听众的情绪,也有一些人善于用幽默的谈吐去吸引听众,但初学的演说者要避免“勉强”制造幽默而造成的尴尬的局面。

切勿以道歉用作开场白,例如“本人不才........还望大家担待。”反而在演说开始就引起大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开头以身边的事情或故事引出即将演说的内容是一个很好的选。开头还可以用提出某个问题、援用一些实物、借用某个名言、说明演讲内容与听众的利害关系等,但最终还是要结合自己所擅长的表达方式和演讲的主要内容去选择和思考哪种开头更适合自己的演说。

演说的结束:

演讲的结尾,可以说是演说中最重要的一环。演讲内容虽然不建议背诵,但是开头和结尾是有必要的,即使不背诵,也要事先想好。

卡内基给出的关于结束演讲的6个要领是:要言不烦;号召行动;给听众呈上衷心的赞赏之词;用幽默的语言博得听众一笑;适当的引用一段诗句;制造高潮;精简。

内容要简明扼要:

首先一点是在合适的场合、面对合适的听众做合适的讲演。从讲演的开始到结束,都不要忘了演讲的目的。关于讲演的目的,必须实现有明确的选定,读书笔记并思考好如何去达到这一目的,而目的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点:想让听众明白某事;感动听众,说服听众;想号召行动;想让听众发生趣味。所有内容直入主题,抓住要点,一切为围绕目的而展开,用比喻帮助说明,深入浅出,并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尽量的把要表达的观点或事物给观众以充分的画面感,不要勉强多说话。重要的事项,有必要重复说明。

如何吸引听众:

人人都明白的道理、了解的事物,用新奇的方式表达出来。几乎所有人都关心和他自己相关的事情,想要吸引听众,演说的内容要想办法联系到听众。适时的融入些趣味性话题亦能立刻深入人心。

关于座谈会和与人聊天,我们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观点,对于别人而言可能不一定意味这什么,或许他会感觉乏味之极,所以要以对方感兴趣的事物为谈话内容,如对方的工作、兴趣、成功的经验等。身边真实的故事,大抵都会引起听众的注意。

谨慎用词:

卡耐基认为,在我们与人接触时,有4件事情容易被人拿来评估我们的价值:

1.我们所做的。

2.我们的面貌。

3.我们所说的话。

4.我们是怎样的说法?

最后引用林肯先生在美国内战中葛底斯堡战役结束后,于宾夕法尼亚州葛底斯堡的葛底斯堡国家公墓揭幕式中发表的演说作为《语言的艺术》读书笔记的结尾:

“八十有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这大路上,建立了一个新国家,在自由之中孕育而成,奉献致力于一个理想;烦人类皆生而平等。现在我们正忙于内战,为了要考验,如此孕育、如此贡献的国家或任何国家能否长存。今天我们在这伟大的战场上相聚。我们来此要将这战场上的一部分土地,奉献给那些为国家生存而捐躯的人们,作为安息之处。这固然是我们的责任和本分,但从大处来看,我们不能奉献——不应奉献——也不配奉献这片土地。曾在此地作战的英勇将士,无论存亡,所贡献的已远超了我们尽力所能做的一切。世界不会留意也永远不会记住我们在此所说的话,但绝不会忘记他们在此地所立的功绩。我们这些存活世上的人,应该将自己奉献给在此作战的将士所努力而未完成的工作。我们应该将自己奉献给当前巨大的事业——由这些光荣的阵亡者,我们应获取对正义更深的信仰,因为他们已为了正义贡献出最大的牺牲——我们应当痛下决心,不让死者做无谓的牺牲——使我们的国家,在上帝的领导下,能使自由重生——不至灭亡——并使它成为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

以后在生活中要抓住有助于锻炼演说能力的机会,一有机会就要勇敢的在各种场合发言,只当做锻炼自己的机会,不用过于在意他人的眼光与评论。作者:苏振朋

《艺术概论》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抄


大家早安~整理出蒋勋先生《艺术概论》中的精华文字,与你一起赏读。

1、美,其实是一种拯救。在人性众多的挫折阻碍之中,在生命众多的困惑迷惘之中,美,使人有反省、有思维、有渴望、有向往、有对伤痛的悲悯,也有对喜悦幸福的期待。

2、王维笃信佛教,他的诗、画都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并不是说他的画都是以佛教为主题,而是说他在山水作品中放进了佛家虚静的心境,使我们产生对现世的反省与检讨,使我们萌生心灵上超脱的渴望。

3、艺术不但需有深刻的思想,也往往要有动人的情操。艺术家是特别具备真情的,但是表现真情的方式又可能非常不一样。以李白、杜甫为例,思想、情操、艺术表现的手法都截然不同,但不影响他们分领中国诗歌艺术的风骚,也不影响我们同时喜爱李白,也敬重杜甫。我们在阅读李白时,满足了自我的解放,我们阅读杜甫时,有更深的对人世的悲悯情怀。他们的艺术也因此帮助我们扩大了思想与情操的领域。

4、中国古代的绘画理论常常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外师造化”就是学习大自然,以大自然为师。然而,艺术除了“外师造化”之外,还必须能“中得心源”。“中得心源”是把大自然的美与自己内在的生命合而为一。我们在自然中感觉到的美,常常是自己生命内在的经验、记忆、渴望或理想。

5、一个在成长中接触过艺术创作的人在色彩、声音、形状、质感、节奏等方面培养起的敏感,正相当于储存的生命潜能被开掘了出来,将来这个人从事任何一种专业,他的生命敏锐度,都会是比较活跃的,这才是艺术创作本质的意义所在。艺术的创作,如果只界定在艺术家的专业工作,它的意义就比较狭窄。艺术创作对每一个人的终极意义,应该是去体验生命力释放的快乐。

6、好的艺术创作往往是创作者个人执著的痴迷。“痴”这个字,在中国艺术中常常被用到,用来形容艺术创作中最动人、最不可解,执著而又专注,以至浑然忘我的那种情境。“痴”是一种状态,是在艺术创作的领域,创作者完全忘掉现实的理知,像一个疯傻的痴呆者一样,一心专注于别人无法了解的领域的一种执著的痴迷。

7、曹雪芹不只提供了他的爱情,其实也使读者在他的世界中经历了每一个人自己的成长与变迁。好的文学与艺术一定会留很多的余裕与空白给欣赏者自己去遨游。读书笔记文学与艺术,借着“欣赏”这样的心情,跨越了创作者与阅读者,跨越了时间与空间,使我们觉得文学与艺术中的事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心事,可以与古人对话,也可以与不同族群、不同文化领域的人对话。

8、真正的批评,也许并不只是表达个人主观的喜恶,而是能深入去了解一件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使用的材料,表达的技法,传达的讯息,美学的风格,时代的意义,在社会中引发的影响等等。也就是说,一件艺术作品,一旦完成,回到大众之间,它就必然会产生可能连创作者都无法预估的反应和结果。这些反应和结果,牵连甚广,有时是社会性的,有时可能牵涉到群众心理,有时是一种观念的革新,有时是媒材的好奇与实验性,这些,经由比较专业的分析和引导,可以有助于我们对艺术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和领悟,这个领域也就是现代一般意义上所称呼的“艺术批评”。

9、好的艺术批评,一般说来,绝不会引导欣赏者走入非“好”即“坏”的两极化情绪中去,而是提供欣赏者更多的可能,更多元化的角度去感受一个创作者思考的过程。

喜欢《《研究是一门艺术》读书笔记》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