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荆棘鸟读后感 > 地图 > 荆棘鸟读后感

荆棘鸟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2-05-16 来源:互联网

荆棘鸟饱含激情,富有诗意的读后感600字 (推荐4篇)。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荆棘鸟》是考琳·麦卡洛写的,读后让人很受感动,令人感慨良多,那么该要如何写好《荆棘鸟》读后感呢?下面是由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荆棘鸟饱含激情,富有诗意的读后感6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荆棘鸟饱含激情,富有诗意的读后感600字【篇一】

也许看过这部小说的人会说我小题大作,煽情得有点过。但我在看这本书的大部分时间,眼睛的确是湿润的——这并不需要得到大多数人的相信和理解。我总是惊讶于作者那种行云流水般的文笔和对人性,感情的深刻透漏。我一直在想,这是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天可怜见,看得途中我总是想起这句话。虽然它的大抵意思我并不很了解,但我知道,倘若天可怜见,会喜欢小说里面的每一个人,如果我们也同样以宽容的眼光来看待,不会去恨里面的任何一个人——当然,我还没有看完全部的小说,只是有些话不吐不快。

首先使我触到悲伤的是弗兰克——这个私生子,我总是不可避免把它和希斯克里夫放在一起想象。尽管他们没有任何背景的相似。他的出场也太少,只有几年的时间他的生活对我来说是可知的,它使我悲伤,是因为他对于母亲和妹妹那种不可比拟的爱。我总是细细去品味这一个细节,当在学校被阿加莎鞭打了的梅吉找到弗兰克,扑在他怀里寻求安慰。只有在弗兰克怀里梅吉才能毫无顾忌地哭出来。对于梅吉来讲,弗兰克是她幼年时期的唯一一个可以依靠和信任的港湾吧。

可是弗兰克一出场就注定要走,不只是因为他的身世。更因为他对现有生活的一种厌恶和悲哀,在他心目中,母亲永远像一个女神般美丽,而即使父亲对母亲足够的重视和崇拜,也不能弥补他气质上的差距……在我看来的确如此,一个美丽的贵妇人,一个憨厚老实的长工,完全不是可以生活的人。弗兰克总是固执地认为父亲侵犯了母亲,她在弗兰克明白男女之事后的日子里,每一次怀孕都让弗兰克大为光火——他怎么能忍受一个老大粗骑在自己那高贵的母亲的身上呢?

弗兰克因为身高矮小而自卑,他不得不用强壮的身体来弥补这一不足,于是他成了全镇气力最大的人……这一优势也让他成为打架的一把好手,事实上,他更乐于以此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荆棘鸟饱含激情,富有诗意的读后感600字【篇二】

如果说高中两年学到最多的是什么,大概就是理性以及历史的看待事物。

《荆棘鸟》不只是一本关于爱情的言情小说,更多的守于那遥远而又广袤的生活的展现,守于那段历史的记叙。遥远异国的别样风情始终比那爱情更吸引人。每一页都陌生又异彩纷呈,仿佛自己亲身流连于澳大利雁阔的地界。而更有趣的守于人们,关于那个地方那个年代的男人和女人的想法,关于那时的人们如何看待女人或者是男人,看待他们的爱情的。

生活,一种截然不同却与千万种生活出奇一致的生活。生活总是相似的痛苦又令人乏味,它出其不意而又引人致胜,面对这样的生活,每一个人物都从容不迫的向着某种神秘自然的方向前行着。

而我无法接受的是书中人物面对生活时那种毫无抵抗力,一昧忍受,不断忍受其痛苦却难以用力挣扎的态度,就像荆棘鸟,莫名的陷入命运可悲的轮回无法挣脱改变。无法接受的是人物们对女性的态度和女人们自己一手造就的命运。一个关于女性的悲剧,在文章的开篇就已显现,作者怜悯同时敬佩的着力描绘着她们,栩栩如生。

可是这么多令人冷颤的无奈,它们显得是那么的真实,正是那样的时期那样的环境,历史才有机会造就出那样一批人来,才让这个绝望的悲剧触地生根,叫人怜悯,警醒人们切勿回头。

历史确实总是惊人的相似,但最美好的莫过于当悲剧通过血液一代代相传时,那些异乎寻常的倔强奇迹也在悄然开放,哪怕衷心屈服顺从于命运,哪怕生活局限的令人困于自己的精神牢笼,也还是有美丽的自由之花孱弱但倔强的成长。从弗兰克失败的尝试到朱丝幸福的结局,以及可以预见未来更为现代更为自由的人的诞生,简直让人在玫瑰灰烬中感到温暖。这也是我喜欢这部小说的原因之一,比起那些更著名更具有启蒙意识,女主角纷纷不同凡世的小说,《荆棘鸟》只是描述了真实广大的女性,以悲剧警醒人们,又在绝望中开出一朵花来,告诉我们,一个全新的自由的,不同以往的伟大时代终于来临了。

这本书更多的让我想到《活着》,对于苦难的承受,几乎相似的命运,窒息般的绝望。只是《荆棘鸟》最后是带着希望以及对田园生活结束的讴歌结尾,《活着》就只是活着了。当然他们都没有机会跳出社会鸿沟,看一眼痛苦的源泉,他们勇敢却无力看透支配其命运的巨大社会,可是大多数生活就是这样啊。小说最后,朱丝终于与雷恩结合,这是幸福圆满的,但在朱丝的故事里她或雷恩拼命挣扎,还是让人感到那窒息般的所谓命运始终无法摆脱。这就是从古至今每个仓皇伟大的时代里的故事,生活里不自由的必然性简直叫人绝望,不过没关系,我们始终抱有希望,正直独立即可谓无所不能。

荆棘鸟饱含激情,富有诗意的读后感600字【篇三】

刚拿到《荆棘鸟》的时候,我便被梅吉与拉尔夫之间的爱情所吸引,化身一个小粉丝,期待着这场禁忌之恋终有一天能以一段旷世之恋画上句号。而现实总是那么不尽人意,那个红衣男子真正离开尘世之时,我轻轻合上书页,长吁一口气。终是落下了帷幕,有尘埃落定的放松,有惋惜难过的哀叹,有些事不能改变,却已足够影响一生。

有那么一段时间,不禁开始责备拉尔夫,那个选择去爱却又放不下权势的人。他渴望爬上金字塔的塔尖,却又深爱着塔底那不为人知的一捧沙。爱情终是给不了他抛下一切随你走的勇气。在时光的推移中,那个活泼的梅吉,恐怕早已化成一根羽毛,只在起风的时候轻轻地挠动他尘封已久的心。

尽管在心里一遍遍地猜想:若是他肯放下羁绊他的教主虚名,她也情愿再鼓起勇气等一等他,结局会不会不一样。我却怎么也怨恨不起来那个俊美的红衣男子,那个为爱痴狂的小梅吉。因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路过什么样的风景,拥有什么样的结局。

荆棘鸟饱含激情,富有诗意的读后感600字【篇四】

第一次看到枯叶蝶,是在展览会上——那简直就是一片枯叶!灰黄的翼翅、细若叶脉的纹路、虫斑似的白点,伪装得如此惟妙惟肖!如果不是“树叶”边缘那一双弯曲的触角和灰暗的双眸,我简直不敢相信它是一只蝶。

蝶!是的,枯叶蝶也是蝶。它没有彩蝶那娇美如花的容颜,它没有彩蝶那轻盈曼妙的舞姿,它没有彩蝶那精巧华美的翅膀,它没有彩蝶那临风微颤的触须……一只彩蝶所应拥有的一切,它都没有,与生俱来的只是这么一身憔悴的装束。它是一只蝶,一只失去了美丽的蝶。

为了生存,它宁愿在同伴斑谰的翅影里飘逝成一道灰黄的瓢弧线;为了生存,它宁愿在同伴缤纷的舞姿里论落为一片毫无美感的落叶。

它很明智,就像一位深山中的隐士——那些彩蝶的殒命,往往是因为美,所以,它果断而理智地用美丽换取了生命。

然而,当它栖息在枯枝上,悠然呼吸着自由的空气时,是否会怀念那曾经缤纷的翅影摇曳的舞姿,是否从心底泛起一丝惆怅?

枯叶蝶,一种散淡而凄凉的生命,它,走到了归隐的极致。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荆棘鸟》有感4篇


读《荆棘鸟》有感(篇一)

我曾听说过《荆棘鸟》这个名字,也意识到它绝不是一本讲鸟类的书。但万万没有想到这是一部如此伟大与成功的作品。又大胆地涉足了许多作家所不敢于或不善于书写的内容,以及一些我闻所未闻的生活。

这是一部包含对禁欲与命运的讨论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或新大陆生活的爱情故事。

本书主要讲述了克利里家族三代人的爱情故事。但在主线之外又有着几条线索,包括拉尔夫主教的升迁之路,德罗海达的繁荣与衰落,二战在多个战场进行,一个不知名的纳粹兵士在战后渐渐成为政界重要人物等。

本书虽仅有约50万字,但其时间跨度之大在我所读过的书里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故事主线从1915年的新西兰南岛开始到1969年的梵蒂冈结束,历经55年,涉及十个国家及地区,背景更是可以追溯到1801年。

本书时间跨度之大,剧情之复杂,涉足地区之多都令人望而生畏。但更令人惊叹的是,作者考琳·麦卡洛用她缜密的思维与细腻的笔法使这169年里10个国家或地区发生的事情都离不开主线。

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即便是看似不经意的一笔都有着作者特别的意图,而每句话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比如作者先提及教皇喜欢自己及周边的人说德语,随后几页便有红衣主教们用德语对话的部分,紧接着就是拉尔夫主教在圣彼得大教堂中发现了一个德国士兵,而他就是未来的主角雷纳·哈森。这样的细节数不胜数。

这本书从结构上来看,分为七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一个不同的主人公。虽然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不同的主人公,作者仍保持着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伴随着适当的描写,尤其是心理描写,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立体的,充满生活气息的世界中去。

这种叙事方法可能不是作者所独创的,但在本书如此大的时间跨度下无疑是成功的,且是相当成功的。若要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自然不能将全部的笔墨用在同一个人的身上,一个人是不能代表一个家族的,且易使得剧情单薄。

因此本书随着时间发展带着不一样的主人公,这些人物的情感与性格都十分立体,独一无二,而且伴随着情节发展富于变化。这种设计无疑是十分少见的。其他小说一般采用一个或少数主角在经历了大量事情后性格和世界观发生大转变,而其他人似布景一般没有过大改变。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托夫》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如果时间跨度有本书之大的,一般非主人公仅是一个过客,不会去细致描写。这么做可能更为符合生活实际,但不利于故事的展开与表达效果。很显然作者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出现的主线人物有约20个,可以较为轻松地刻画人物。

本书在荆棘鸟的叫声中开始,也在荆棘鸟的叫声中结束。我认为,这给予了本书标题的同时也揭示了本书所想表达的主题。“最美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正如那将荆棘刺入胸口后奋力歌唱的鸟儿,“那歌声竟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那鸟儿可能正如梅吉爱上将自己完全奉献给上帝的拉尔夫主教的情形。因为爱他但得不到他而嫁给了一个贪小便宜,只会劳作的卢克·奥尼尔,忍受了几年痛苦又冷淡的生活,得到一个完全不爱自己的女儿。终于得到拉尔夫的儿子后,落得一个父死儿殇的结局。

其实,对于这样的一个话题,我或许没有什么发言权的。因为我没有得到什么最美好的东西,更没有经历过什么深痛巨创。也许是我身在福中不知福,而深痛巨创被爱我的人全盘收下了。也许是我并没有完全读懂整部作品!这或许就是读书的乐趣所在,思考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对照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错误、不足,并带着新的眼睛去观察与认识这个世界。

读《荆棘鸟》有感【篇二】

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精灵的歌声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停歇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尖最长的荆棘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反正那个传说就是这样讲的。

荆棘鸟的传说很久以前就听说过,很敬佩那一种一生只唱一次的鸟。直到高中才知道有《荆棘鸟》这本书。我一直以为是一本立志的书,看了之后才意识到或许比立志的书还能使人感到震撼。

许多人都说《荆棘鸟》是一曲美丽而凄婉的爱情悲歌,堪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比肩,我觉得它比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更婉转凄美。

读完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最大的感觉就是震撼,我从来没想过会有那样的事,即使是在书中。《荆棘鸟》是一部有魅力的作品,它的魅力首先来自主题:爱和命运。它讲述的是克利里家族传奇式的家世史。故事开始于20世纪初叶,结束于半个多世纪以后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从帕迪·克利里应无儿无女的老姐姐贵夫人玛丽·卡森之召,携妻子菲奥娜和七个子女从新西兰迁居澳大利亚的德罗海达牧羊场,到帕迪唯一幸存的孙辈才华横溢的演员朱丝婷在遥远的异国他乡确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爱情归宿,整整描述了克利里家族三代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其中最主要的是梅吉与拉尔夫神父之间那场刻骨铭心的爱情。考琳·麦卡洛将人生全部的方方面面都浓缩进了一本杰出的书里。她通过克利里家的沧桑和感情历程揭示这样一个道理:真正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是需要以难以想象的代价去换取的。正如小说的结尾所写的那样“鸟儿胸前带着荆棘,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它被不知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但是,当它们把荆棘扎进胸膛时,它们是知道的。他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它们却依然要这样做。它们依然把荆棘插进胸膛。

《荆棘鸟》的魅力还在于其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作为一部家世小说,《荆棘鸟》里的人物并不算多,但都极具个性。作品为我们展示的是各式各样的奇妙人物:忠厚温雅的帕迪,始终以含蓄的方式爱着“从天上掉下来”的妻子;外表冷漠的菲奥娜,一生未走出早年遭受爱的背叛的阴影;暴烈而备受苦恼折磨的弗兰克,在监狱里埋葬了出人头地的梦想;克利里家其他勤劳的儿子们,将别的男人留给女人的精力和热忱献给了广阔无垠的德罗海达土地;温柔内向而又倔强坚强的梅吉,欲爱不能﹑欲罢也不能的拉尔夫神父,骄横张狂﹑满腹尖酸的玛丽·卡森夫人,还有温和的戴恩和古怪的朱丝婷……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读《荆棘鸟》有感(篇三)

刚借到书的时候,满是兴奋,除了书名,我一无所知。喜欢这种感觉,一个崭新的世界,我一无所知,所有的理解都将来源我的阅读,不受他人影响,只有自己。

开头一幕便是女主4岁时的生活情形,这设计实在巧妙,估计作者考虑到孩子4岁前的记忆大都是模糊的。但儿童时代总有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事,就像梅吉一直记得她的洋娃娃。书中梅吉对洋娃娃的执着可以让人一窥儿童的世界,那些事在旁人眼中也许不可理解,但在孩子的世界自有一套法则,那是举足轻重的

梅吉虽小,但向往美好的事物是人的本性。比如,她中意一套美丽的茶具,尽管这是与她的身份不符的。其实与其说她喜爱那套茶具,不如说,她向往的是那种与茶具相配的生活。自己的家庭也不错,但生命中总有更好的东西值得追求。孩子的童心需要呵护,她的哥哥弗兰克就是这样做的。虽然弗兰克因矮而自卑,希望获得那种父亲不了解的自尊,厌倦终日打铁的生活,身心痛苦,但渴望做出一番事业。有些鸟儿注定是不会待在笼子里的,它们的每一根羽毛都闪耀这自由的光芒。这个青年值得佩服,在逃去当兵被抓回后,有过失落绝望,但当机会再次来临时,义无反顾地冲了出去,真正做到了顺从我心。命运就是如此巧合,成就他的,也是毁了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梅吉有这样的哥哥真是幸运,有人陪伴,有人安慰,这才是真正的“慈父”。但是,即使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父亲有时间和耐心去听四五岁孩子说他自己的想法呢。

小说最出彩的部分就是梅吉和拉尔夫的爱情,这种描写细腻动人,不落俗套,让人读起来身临其境,欲罢不能。梅吉9岁时遇到28岁的拉尔夫,她从来没有这样幸福过,也从来没有这样不幸过。梅吉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没有抱负,也没受过教育,她所期望的就是一个丈夫,孩子,自己的家和来自某个人的一点点爱。就连拉尔夫自己也说,哪怕他一生中将自己的感情仅仅表达一次也好。“所有的快乐我与你分享,所有的苦痛我比你先尝,有什么不好”,字字泣血,道不尽的无奈、伤感,不仅是年龄,更是身份让他们不能在一起。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件幸运的事,但是时间你可真残酷!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些不愿放弃的东西,即使这些东西使我们痛不欲生。但我们终究是我们,就是如此就像古老传说里的那胸前带着荆棘的鸟,泣血而啼,歌尽而死。有些事,有些人,明知行不通,我们还是要做,仍然固执地编织荆棘丛,折磨自己。纵使我们有自知之明,也不愿改变或放弃。唯一能做的就是爱我所爱,尽力追求。

读《荆棘鸟》有感(篇四)

重读《荆棘鸟》是心血来潮之举,也是觉得经典著作总有不可磨灭的光辉。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仔细地阅读每一章,而印象深的还是梅吉与拉尔夫的爱情故事。

我认为作者考琳·麦考洛将人生的全部经验浸入到了这本书里,她试图通过克利里家族的沧桑和女主人公的感情历程,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真正的爱情寄存在上帝那里,人们需要以巨大的代价去换取;那些执着于爱情的人,就是一只只荆棘鸟,最美的歌声只有一次,曲终命竭。因为爱情,所以美好。

梅吉,从她出生的那天起,荆棘就已扎进了她的生命里。因为她是菲奥娜的女儿,菲因爱情而早孕而被逐出家门、下嫁农工,一辈子隐忍、固执又高贵。梅吉十岁那年认识早已成年的教士——拉尔夫。她仰慕拉尔夫的容貌和品质,视他为父为兄,在她初潮出现后,是拉尔夫告诉她长大了,于是她明白了自己和拉尔夫的爱情,从此走上了坎坷之路。

他们之间障碍重重——年龄、信仰等等,而不能逾越的藩篱却是致命的,即拉尔夫是个教士,早已献身上帝。如何从上帝那里将他夺过来,成为梅吉终身的事业。因此,当她意识到对拉尔夫的爱时,她无畏地与上帝抗争,成为家族中第二代“为爱而生”的女人。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漫长之旅。短暂的胜利使梅吉得到了上帝在拉尔夫身上“永远也得不到的东西”——戴恩,她和拉尔夫的儿子。然而,当戴恩长大后因崇拜拉尔夫而立志献身于教会,离开了梅吉,在朝圣的路上离俗世越来越远,离母亲越来越远,最后意外死亡,回到了上帝身边。

为爱情与命运抗争了一生的梅吉,品尝着生命带给她的得与失、苦与乐。在与上帝争夺拉尔夫的战役中,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青春与亲情。在与上帝与命运的较量中,她是失败者也是得胜者。历尽沧桑后,梅吉终于理解了母亲,流露出了与菲奥娜一样的神情,她说:“我已尽我所能,无怨无悔。”

拉尔夫是一个魅力十足的人。他的魅力来自外貌、气质,还来自于人性与神性的统一,而让无数读者心动的也许是他的执着与矛盾。爱情与教会、人性与神性的冲突,如同一根荆棘横亘在他的心里。拉尔夫爱着梅吉,是他给了她父亲般的慈爱,兄长似的关怀,是他陪着她从一个小女孩变成了少女乃至少妇。麦特劳克岛的欢乐让他领悟到:“生活在人世间去追求神性,这不过是一种幻觉。”甚至他坦陈爱梅吉远胜过爱上帝,但他无法抗拒上帝对他的律令,那巨大的规定性的诱惑,最终还是把他拉回到了上帝身边,使他在罗马度过了余生。

男人天生是追名逐利的动物,即使“上帝之子”也不能免俗。他认为,“目的不是一个男人,永远不是一个男人,而是某种伟大得多的东西,某种超乎仅仅成为一个男人命运的东西”。在爱情与教会两个对立面之间,他明白“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于是舍弃爱情,因此一生都在痛苦与折磨中度过。

这个世上没有绝对信仰的人。人性与神性在较量中,最终人性获胜;个体爱情与群体信仰冲突时,爱情的力量更大。正如小说中所展示的事实,戴恩是梅吉与上帝斗争的胜利果实,也是拉尔夫背叛上帝的证据。作者在小说结尾处赞美荆棘鸟,就是在赞美那些世世代代为爱情而抗争的人们,也在鼓励我们坚守人类最为美好的情感。

说不出它哪里好看。

[参考]《荆棘鸟》的读后感4篇


读后感,是我们读完一些书籍或文字带来的启发和心得,也叫作读书笔记,假期我品读了作者的作品,果然收获了很多心得感悟。我们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我们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以下由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荆棘鸟》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荆棘鸟》的读后感【篇1】

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便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创来换取……这就是荆棘鸟的传说。

荆棘鸟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命运,被刺穿身体,被驱感着,唱着歌死去。在我看来,荆刺鸟为唱歌献身,为唱歌而盲目,而人类呢?人类为爱情盲目。

就如同自然规律,没有人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可是,两个世界的人,就算遇到了,心动了,又如何?

但是,当我们把荆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可命运就是这样,它认定的事,又有谁能改变呢?梅吉尽管自己明白,可她还是不顾一切地得到了戴恩,可她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戴恩死了,拉夫尔死了,最后的最后,年迈的的她只能独自生活,拥有建材,却无人陪伴。如果能放弃,放弃对拉夫尔的爱,事情也不会发展成这样,相比之下,梅吉的母亲是纯美的。

可是喜欢一个人,那是说放弃,就能放弃的呢?

就像白蛇和许仙,他明明白白的知道,人妖殊途,可是,她依然选择了感情,别人看来白蛇很傻太过于痴情,可是在我看来,她是勇敢的,如果荆棘鸟不把胸膛扎棘刺,那它就不叫荆棘鸟了。

你看紫霞和至尊宝,凄美的爱情故事不止濡湿了多少痴情者的泪,每一个爱到极致的故事,都有一道无法攀越的屏障,因为爱到极致,所以无所畏惧,无所畏惧所以爱到极致。

看透了人生的规则与伎俩,我们依然这么做,我们依然把荆棘扎进胸膛。

《荆棘鸟》的读后感【篇2】

一开始看整部小说的的时候,是不理解为什么起名为《荆棘鸟》,感觉不怎么搭边。后来看完的时候,才发现再没有比它更贴合的书名了。

荆棘鸟有我们所缺乏的的忠贞、勇敢和执著。在文中每个有各自特点的人身上,都不可避免的发现他们的性格都具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那种不顾一切的态度——飞蛾扑火般致死的执着,就像荆棘鸟一生都在寻找那可能让它以一曲绝唱结束生命的荆棘一样,让人震撼的同时又感动到想哭。荆棘鸟的性格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种悲剧,但也是另一种成全和幸福,只有和着血的歌唱才能打动人心,正如永远追寻着永不消亡的爱情才最经典一样。

心得感悟:

小说和现实还是有所区分的,小说中的某个人可能会有我们活着我们身边某个人的影子,但是我们不是也永远不可能是书中的某某某。作者写了致死的执著,但是却未提笔写道谁谁谁因为忍受不了生活/命运的折磨而选择逃避或者自杀,就连弗兰克那个生活在绝望之中的人作者都未舍得给他一种放弃命运的结局,虽然我觉得他死了可能会比活着更为解脱。

我们需要找到一种让我们的精神不会感到空虚的东西,或者是宗教的信仰,或者是某种理想和梦想,只要是让我们能够对生活有所追求就行。这样我们才不会在碌碌中迷失了本心,我们或平凡或不凡,都是需要一种能让我们不放弃的精神来面对这个浮华的世界。

每个人面临选择时不可能都是从一而终,有诱惑、有迷茫、又不知所措,但是只要我们选择了就勇敢的走下去。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梅吉选择嫁给卢克时,我觉得一瞬间所有的美好都破坏殆尽了。甚至不想再看到那本书,但是,我知道那不是梅吉和拉尔夫的结局,所以我有期待,有纠结。看完整本书时,我真的不知道是作何感想的,只是会经常性的在某个瞬间就想起了书中的故事片段,感觉还不至于那么破碎,因此耐着性子再读了一遍,只能感概不愧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

《荆棘鸟》的读后感【篇3】

勤奋的学习可以愿意教书。每当我们看到一本好书,我们总是忍不住记录内心的灵感和感受。我们可以通读那些从作品中冥想和触摸灵魂的令人震惊的话语,以及从作品中触摸和触摸灵魂的话语。

事实上,我们可以从作者的开场白中深刻理解这种痛苦。有一个传说,有一只鸟一生只唱一次,比世界上所有生物的歌都更美丽。从离开巢穴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休息下来。然后,它把身体绑在最长最尖的棘刺上,在荒野的枝条问题上放开歌声。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越了自己的痛苦,歌声让云雀和夜莺黯然失色。这是一首非常美丽的歌曲,最终死亡。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听着,上帝也在天空中微笑。因为最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反正那个传说是这么说的。” 每次回味这段话,都忍不住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小说是一个经典的爱情故事,也许是因为这是一场爱情悲剧——从他们(拉尔夫和梅吉)相遇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 在我看来, 这本书《荆棘鸟》最大的亮点是生动的人物描写.从菲律宾到梅吉,再到朱丝婷,作者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女性的悲惨或坎坷命运,以及内心的痛苦挣扎;从帕迪到拉尔夫,再到雷恩,三代男人对爱情有不同的诠释;从弗兰克到戴恩,最受欢迎的孩子被母亲留下,但被上帝愚弄了……感人的爱情从门开始,延伸到宗教,爆发在都市.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构思和刻画上的努力.

《荆棘鸟》的读后感【篇4】

传说中有一种鸟,它毕生只歌唱一次,但歌声却比世界上任何生灵的歌声都悦耳,它一旦离巢去找荆棘树,就要找到才肯罢休。它把自己钉在最尖最长的刺上,在蓁蓁树枝间婉转啼鸣。它超脱了垂死的剧痛,歌声胜过百灵和夜莺。一次绝唱,以生命为代价。

拉尔夫,他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都献给上帝的人,将成为红衣主教作为自己人生追求,他早已失去的一个作为普通人的权利,包括爱情。在他遇到梅吉前的二十七八年岁月中,他确是这样度过的。但是在遇到梅吉的那一刻,一切都悄然改变。随着梅吉的长大,这份禁忌之爱带来的痛苦和矛盾与日俱增。最终,他选择了他的上帝,他的教会,远离了梅吉,希望梅吉可以有自己的未来和幸福。有谁能想到,梅吉选择丈夫,居然只是因为他酷似拉尔夫呢?拉尔夫在临终的一刹那,心里才真正放下了梅吉。而梅吉,将要面对的是往后更加孤独的人生,幸好,她一直是个坚强的人。

小时我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孩子,不太领那字里行间透出的深沉的沧桑。无论是帕迪的含蓄温雅,是暴烈渴望的弗兰克,是骄横尖酸的卡森夫人,还是单纯执着的丹尼,或是古怪理智的朱丝婷。直至现在,我依旧是无法完全理解这个家族的命运。脑海里深深记住的,只有梅吉和拉尔夫神父之间的那场刻骨铭心的爱情。

曾经有人把荆棘鸟和枯叶蝶作为对比。荆棘鸟,把所有的生命精彩都演绎在最后的绝唱中,虽然短暂却是绚烂万分;枯叶蝶,在单调宁静中渡过它的一生,虽然单调却是岁月绵延。截然不同的选择,也就注定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而我,愿做一只荆棘鸟,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当一切浮华逝去,剩下的只有泪水,而那些泪水终会随着时间而蒸发,化作一缕无声的水汽,我们所能握住的也不过坚强二字而已吧。

传说中有一种鸟,它毕生只歌唱一次,以生命为代价……

推荐!荆棘鸟读后感6篇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后的想法写下来。读后感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和心得体会。在写读后感时怎样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推荐!荆棘鸟读后感6篇”,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荆棘鸟读后感(篇一)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考林·麦卡洛的长篇小说,小说叙述的是一家祖孙三代人的爱情故事,其中主线是梅吉与拉尔夫的爱情悲剧,作者以一种平铺的文笔演绎了克利里家族及相关人物的命运,其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拉尔夫,一个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都献给上帝的人,一个以成为红衣主教为自己人生追求的人,他不能谈情说爱,在遇到梅吉之前,他做到了,可在遇到梅吉的那一刻,他是内心就发生了巨大变化,伴随着梅吉的长大,他们的感情愈来愈深,矛盾与痛苦也与日俱增,最终拉尔夫选择了他的教会,远离了梅吉。可上天弄人,梅吉结婚之后,他们却又重逢了,而且拉尔夫也理智让位于情感,他们有了自己的儿子,梅吉也因此离开了自己的丈夫,可儿子后来又永远的离开了她,接着是拉尔夫的离去。梅吉,这个痴情的女人,将孤独的过完她的人生。

看完这本书,我不禁地在想:难道美好的东西只能因最深痛的巨创甚至于生命来换取吗?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与织女,外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斯嘉丽与白瑞德,无不如此。那么,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形时,是要一份刻骨铭心的爱,却要受尽磨难,还是要一份平静无波的情感,庸碌地度过一生?我想,我们要解决这问题,应该再不是什么难事,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好时代,我们是幸福的现代人。

荆棘鸟读后感(篇二)

刚拿到《荆棘鸟》的时候,我便被梅吉与拉尔夫之间的爱情所吸引,化身一个小粉丝,期待着这场禁忌之恋终有一天能以一段旷世之恋画上句号。而现实总是那么不尽人意,那个红衣男子真正离开尘世之时,我轻轻合上书页,长吁一口气。终是落下了帷幕,有尘埃落定的放松,有惋惜难过的哀叹,有些事不能改变,却已足够影响一生。

有那么一段时间,不禁开始责备拉尔夫,那个选择去爱却又放不下权势的人。他渴望爬上金字塔的塔尖,却又深爱着塔底那不为人知的一捧沙。爱情终是给不了他抛下一切随你走的勇气。在时光的推移中,那个活泼的梅吉,恐怕早已化成一根羽毛,只在起风的时候轻轻地挠动他尘封已久的心。

尽管在心里一遍遍地猜想:若是他肯放下羁绊他的教主虚名,她也情愿再鼓起勇气等一等他,结局会不会不一样。我却怎么也怨恨不起来那个俊美的红衣男子,那个为爱痴狂的小梅吉。因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路过什么样的风景,拥有什么样的结局。

荆棘鸟读后感(篇三)

我曾听说过《荆棘鸟》这个名字,也意识到它绝不是一本讲鸟类的书。但万万没有想到这是一部如此伟大与成功的作品。又大胆地涉足了许多作家所不敢于或不善于书写的内容,以及一些我闻所未闻的生活。

这是一部包含对禁欲与命运的讨论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或新大陆生活的爱情故事。

本书主要讲述了克利里家族三代人的爱情故事。但在主线之外又有着几条线索,包括拉尔夫主教的升迁之路,德罗海达的繁荣与衰落,二战在多个战场进行,一个不知名的纳粹兵士在战后渐渐成为政界重要人物等。

本书虽仅有约50万字,但其时间跨度之大在我所读过的书里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故事主线从1915年的新西兰南岛开始到1969年的梵蒂冈结束,历经55年,涉及十个国家及地区,背景更是可以追溯到1801年。

本书时间跨度之大,剧情之复杂,涉足地区之多都令人望而生畏。但更令人惊叹的是,作者考琳·麦卡洛用她缜密的思维与细腻的笔法使这169年里10个国家或地区发生的事情都离不开主线。

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即便是看似不经意的一笔都有着作者特别的意图,而每句话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比如作者先提及教皇喜欢自己及周边的人说德语,随后几页便有红衣主教们用德语对话的部分,紧接着就是拉尔夫主教在圣彼得大教堂中发现了一个德国士兵,而他就是未来的主角雷纳·哈森。这样的细节数不胜数。

这本书从结构上来看,分为七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一个不同的主人公。虽然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不同的主人公,作者仍保持着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伴随着适当的描写,尤其是心理描写,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立体的,充满生活气息的世界中去。

这种叙事方法可能不是作者所独创的,但在本书如此大的时间跨度下无疑是成功的,且是相当成功的。若要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自然不能将全部的笔墨用在同一个人的身上,一个人是不能代表一个家族的,且易使得剧情单薄。

因此本书随着时间发展带着不一样的主人公,这些人物的情感与性格都十分立体,独一无二,而且伴随着情节发展富于变化。这种设计无疑是十分少见的。其他小说一般采用一个或少数主角在经历了大量事情后性格和世界观发生大转变,而其他人似布景一般没有过大改变。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托夫》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如果时间跨度有本书之大的,一般非主人公仅是一个过客,不会去细致描写。这么做可能更为符合生活实际,但不利于故事的展开与表达效果。很显然作者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出现的主线人物有约20个,可以较为轻松地刻画人物。

本书在荆棘鸟的叫声中开始,也在荆棘鸟的叫声中结束。我认为,这给予了本书标题的同时也揭示了本书所想表达的主题。“最美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正如那将荆棘刺入胸口后奋力歌唱的鸟儿,“那歌声竟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那鸟儿可能正如梅吉爱上将自己完全奉献给上帝的拉尔夫主教的情形。因为爱他但得不到他而嫁给了一个贪小便宜,只会劳作的卢克·奥尼尔,忍受了几年痛苦又冷淡的生活,得到一个完全不爱自己的女儿。终于得到拉尔夫的儿子后,落得一个父死儿殇的结局。

其实,对于这样的一个话题,我或许没有什么发言权的。因为我没有得到什么最美好的东西,更没有经历过什么深痛巨创。也许是我身在福中不知福,而深痛巨创被爱我的人全盘收下了。也许是我并没有完全读懂整部作品!这或许就是读书的乐趣所在,思考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对照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错误、不足,并带着新的眼睛去观察与认识这个世界。

荆棘鸟读后感【篇四】

正的悲剧是一种微妙的形式,它绝非是原本美的东西结合后又因彼此的冲突而告终的那种,而是当好不容易结合后却时常因外在压力或内心谴责生活在如履薄冰的思想境地中,最终这种因环境或某种特殊原因的压力而在实际上或抽象意义上分开,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白瑞德与斯嘉丽,主人公背负着或沉重或戏谑等特性,在上帝的微笑中悄然而去,留给读者无尽的感伤,同时却使人心灵得以净化。

只有把一种感情放在记忆中或想象中去品味,同时使之在一种被呵护的状态中活在当下,才是最好的,物质的或肉体接触如果稍有不当都是对它的亵渎。与人共享青春,但愿独自苍老是一件很浪漫的事,爱情也一样,如果麦吉和拉尔夫没有结合,悲剧的味道就会冲淡,与人在逝世前仍对他们所憧憬的保留一份绝对的神秘,的确带有淡淡的紫丁香般的哀伤!遗憾的是酸涩的,美却是令人愉悦的,这就是悲剧的魅力。

拉尔夫爱上麦吉源于一种直觉,然而这种感觉却支配着他的一举一动,很难说请一见钟情和理智思考后的真情谁更好,但犹如佛教中的密宗禅宗一样,终能修成正果。

感谢文学殿堂里悲剧的独特的贡献,主人公以其悲壮,作家以其刀笔,直入人的魂魄深处,唤醒人性沉睡的或正要入睡的心底最柔软的部分,从而有了参照物以修正自我,润物细无声的滋养着人的荒芜或即将失去的精神家园,使人高雅起来,悲剧的高尚正在于以其悲成全人类之美!

——至拉尔夫死在麦吉的怀中及文中对战后归来的其弟兄的描写及人物的死亡安排,作者人性化及个性化色彩呼之欲出,跃然纸上,感动之余遂乱写下自己的一点感受,时常感动,学会感恩,让自己成为人!

荆棘鸟读后感【篇五】

这一群荆棘鸟一直在歌唱,荆棘刺入胸膛,鲜血浇灌最美的花朵,歌声成为最美的生命绝唱。荆棘鸟用歌声告诉我们,真正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都需要以难以想象的代价去换取的。

用难以想象的代价去换取真正的爱和美好,这本身不就是一件美好的事吗?可是生活中,更多的也许是妥协、迎合和背叛,于是有了庸常的人生和乏味的尘俗。喜欢今年春晚中的《当你老了》和《从前慢》,喜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慢,喜欢爱上皱纹和白发的温情——这些不需要荆棘刺进胸膛的惨烈,但一样需要有颗对爱和美好执着的心。我相信在喧嚣庸常的世俗生活中,也一定有荆棘鸟在用生命歌唱着,只是我们被蒙蔽的心倾听不到她的声音。

荆棘鸟读后感【篇六】

荆棘鸟这部跨越了三代人,以梅吉和拉尔夫的爱情悲剧为主线,以澳大利亚20世纪初为历史背景,描述了整个家族在动荡年代的抉择与抗争,就像荆棘鸟一样,当经济插入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然而我们却依旧那样做。印象最深的人物就是拉尔夫,他为了权势放弃了梅吉,作为惩罚却永远无法忘记她,两个人的开端显得莫名其妙,但一生的思念纠葛却两人动容。

菲在失去了爱人之后懂得他的重要,朱思婷在彷徨和害怕了很久之后终于获得了她的爱情,也算是有个好的结局。

真正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是需要以难以想象的的代价去换取的。

《荆棘鸟》读后感作文 4篇


《荆棘鸟》读后感作文一

《荆棘鸟》读后感作文二

荆棘鸟读后感作文三

荆棘鸟读后感作文四

2024《荆棘鸟》简短书评 (推荐4篇)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荆棘鸟》是考琳·麦卡洛写的,读后让人很受感动,令人感慨良多,该如何才能将一篇《荆棘鸟》读后感写好呢?请您阅读读后感大全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2024《荆棘鸟》简短书评》,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2024《荆棘鸟》简短书评【篇一】

寒假的时候,朋友介绍了考琳·麦卡洛写的《荆棘鸟》这本书让我看,断断续续的看了很久,直到最近几天才把它看完......

世界上有这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歌,它用它毕生的时间去寻找一根最漂亮,最茁壮的荆棘,等到它找到了,就把自己重重的压上去,让荆棘刺穿它宽阔的胸膛,在那一霎,它放声高歌,伴着自己的痛苦与欢乐,和着自己的幸福和满足,慢慢的,慢慢的,鸟儿开始流血,但它却丝毫没有停止唱歌的意思,歌声反而更加的凄婉动听……

这只鸟儿就叫做荆棘鸟。

它的歌声让所有会歌唱的鸟自惭形秽,一向自比歌王的云雀和夜莺,在它的歌声面前也黯然失色。不久,鸟儿的血流尽了,一曲最美妙的歌声也戛然而止。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着。所有听到歌声的人和鸟儿都在向荆棘鸟致最后的敬意,因为大家都知道,最美好的东西,只有用深痛巨创才能换取

读完这个故事,我一直都在沉思:荆棘鸟是知道的,它寻找荆棘树,就意味着寻找死亡,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就意味着承受连生命都承受不了的痛苦。但是,它还知道,只有承受经历这个无比巨大的痛苦,才能唱出最美妙的歌声。

我在想,我愿意做那个荆棘鸟吗?我如果是那个荆棘鸟,我肯去寻找荆棘树吗?找到了荆棘树,我肯落在最尖最长的荆棘树上吗?

我不敢说,但是,我知道有人愿意做荆棘鸟,而且像荆棘鸟一样给我们留下了最美好的歌声。

2024《荆棘鸟》简短书评【篇二】

《荆棘鸟》终于看完了,我不知道应该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心情,是那种沉重、无奈,还是那种痛,为梅吉的可怜?还是为拉尔夫的可悲?

拉尔夫,他爱着梅吉,从她还是个孩子时就爱着,直到生命完结的那一刻,他们之间本没有任何的阻碍,除了一个原因——他是个教士。可是,为了对权力的追求,在梅吉与教会之间,他还是选择了教会,他得到了一个人应该拥有的一切,金钱、名望、地位,而正因为他的选择,也注定了他的`爱情不会圆满,注定一生要受到灵魂情感的洗理与挣扎。

梅吉,坚韧、忍耐、包容、优雅,一个近乎完美的女性,她最大的痛苦却是她的爱情,她无法与上帝争夺身为教士的拉尔夫。最终,她选择了卢克做为拉尔夫的替身,本想与卢克相安过上一辈子,可是,卢克却是个金钱的崇拜者,一个地道的守财奴,在他心中,梅吉也只不过是个挣钱的机器,他对田地的爱,对甘蔗的爱,远远胜过对梅吉的爱。对于这些,梅吉也以自己特有的坚韧而坚持着。

可是,终有一天,她一直无法忘记的拉尔夫走进了她的生活,那疯狂而甜蜜的天堂般的生活改变了一切,她带着从拉尔夫那里得到的一部分离开了卢克,回到了自己的家。拥有了一个和拉尔夫一样高大、优雅的孩子——戴恩,可是,戴恩却如他父亲一样,选择做一个教士,就在希腊度假时为救两个女郎被海水吞没了,梅吉千方百计从上帝那里偷来的东西就这样回到了上帝的手中。也正因为戴恩的死,为了找回戴恩的尸体,她不得不对拉尔夫说出曾经发誓要保密的事情,戴恩也是拉尔夫的儿子。梅吉说“我所偷来的,我还回去,拉尔夫,我们把你向上帝发过誓的东西偷来了,我们两人都得付出代价!”而这,也正是她与拉尔夫所付出的代价!……

真正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是需要以难以想象的代价去换取——这是一种至高无尚的领悟。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真心的付出!!!

2024《荆棘鸟》简短书评【篇三】

我是在春节期间读的《荆棘鸟》,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一方面是世俗热气腾腾的生活,另一方面是人性挣扎与涅盘的痛苦。当我行走在乡间小道上时,我一边跟亲人闲谈说笑,一边在想着德罗海达牧场的玫瑰。当我坐在觥筹交错的饭桌前,我一边嬉笑喧腾,一边在心中回味着拉尔夫的矛盾与痛苦。——这,是不是一种很美妙的状态?

喜欢读这本书,甚至舍不得看完这本书。广袤美丽而又多灾多难的德罗海达牧场,性情各异而又同样倔强的克利里家族,表面平静实则矛盾痛苦的内心世界,纠结缠绕而又苦苦追寻的复杂人性……细细品味,不忍释卷。

“鸟儿胸前带着荆刺,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在那荆棘刺进的一瞬,她没有意识到死之将临。她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再也唱不出一个音符。但是,当我们把荆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荆刺扎进胸膛。”书的结尾这样写,我的头脑中出现祖孙三代中的三位女性:菲奥娜,梅吉和朱丝婷。

菲奥娜本为贵族之女,因为爱上一位政治家有了身孕不得不下嫁给巡回剪羊毛工帕迪,然后生了一大堆的孩子。她纯洁、高贵、隐忍而又痛苦,一直到她发现帕迪是个值得爱的人时,帕迪却在大火中丧生了。

梅吉与神父拉尔夫相爱,这又是一段不能被世俗承认的爱。拉尔夫在“上帝”与梅吉之间选择了前者,但是内心却又难以割舍梅吉。梅吉为了保全拉尔夫和这份感情,跟相貌与拉尔夫相似的卢克结婚了,卢克却一心只念着他幻想中的土地,一味攒钱,不懂爱与生活。

朱丝婷是梅吉与卢克的女儿,相貌与性情都不像梅吉,但却有着同样的倔强。因为卢克的原因,梅吉对这个女儿有着复杂的感情:又爱又恨。因而两人总是不能融合。而紧接着出生的儿子戴恩因为是梅吉和拉尔夫爱情的结晶,获得了梅吉所有的感情,梅吉甚至都忽视了朱丝婷。朱丝婷自立自强,有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追求,她不想一辈子待在德罗海达牧场。做一个演员,她这样想,也这样做,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是,在爱的能力上,她还是像一只刺猬,一探头便警惕地缩回去,用浓密的刺将自己包裹起来。她与雷纳的相处就是这样,深爱着却一直在逃避着,因为怀疑自己的爱的能力。

2024《荆棘鸟》简短书评【篇四】

第一次看到枯叶蝶,是在展览会上——那简直就是一片枯叶!灰黄的翼翅、细若叶脉的纹路、虫斑似的白点,伪装得如此惟妙惟肖!如果不是“树叶”边缘那一双弯曲的触角和灰暗的双眸,我简直不敢相信它是一只蝶。

蝶!是的,枯叶蝶也是蝶。它没有彩蝶那娇美如花的容颜,它没有彩蝶那轻盈曼妙的舞姿,它没有彩蝶那精巧华美的翅膀,它没有彩蝶那临风微颤的触须……一只彩蝶所应拥有的一切,它都没有,与生俱来的只是这么一身憔悴的装束。它是一只蝶,一只失去了美丽的蝶。

为了生存,它宁愿在同伴斑谰的翅影里飘逝成一道灰黄的瓢弧线;为了生存,它宁愿在同伴缤纷的舞姿里论落为一片毫无美感的落叶。

它很明智,就像一位深山中的隐士——那些彩蝶的殒命,往往是因为美,所以,它果断而理智地用美丽换取了生命。

然而,当它栖息在枯枝上,悠然呼吸着自由的空气时,是否会怀念那曾经缤纷的翅影摇曳的舞姿,是否从心底泛起一丝惆怅?

枯叶蝶,一种散淡而凄凉的生命,它,走到了归隐的极致。

推荐!荆棘鸟读后感汇编


推荐!荆棘鸟读后感汇编

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刺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题记

真正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是需要以难以想象的代价去换取的。但总有人乐此不疲,像是菲奥娜,像是梅格安,像是每一个你。

日薄西山,夕阳沉金。他像梦幻中的人,飘然而来,这是梅格安和拉尔夫第一次见面。梅说:“我在十岁的时候就开始爱他了。”我想,爱这一个令人痛苦而快乐的词,它串联着人与人,它也分离着人与人。它让普罗众生痴迷追寻,至死不渝。直至像荆棘鸟一样觅得那唯一的荆棘树。无论以何种方式,无论以哪种身份,无论是因为什么。

我们也总是这样,总是被一些盲目的自我认知蒙蔽了自己的心,让理智或克制的绳索狠狠勒住自己的感情,直至失去,直至离开,我们才放松痛哭。被勒住的感情才倾泻而下,却毫无用处。像孩子丢失了玩具,像是探险者丢失了珍宝,像是游子失去慈母时悔恨没有在母亲塌前尽孝,像是万物失去最后的太阳。一切都追悔莫及,一切都徒劳无功。那为什么不抓紧时间的绳索,用力的去感受爱呢?为什么不表现出自己的感情呢?相信我,拥有时流露出一份小小的爱也比失去后不止的泪水有价值得多。哪怕像火焰一样燃烧,只剩下灰烬。

拉尔夫终究忘不了梅吉,梅吉也忘不了拉尔夫。虽然是他亲手将梅吉推向卢克那个“骗子”,他总是关心着梅吉,却又从不为她停留。虽然他以1300万镑将梅吉“卖了”背叛了她。可他们依然深深地爱着,纠缠着,痛苦着。令人也随之痛心,像荆棘扎进心脏,痛楚蔓延在每一条神经。

我认为他们是禁忌之爱,亦是真心相爱,无论如何他们的相爱是迟早的。梅,这样一位热爱孩子的女性终于拥有了拉尔夫的孩子——戴恩。她为了他愿不顾一切,几近狂热。“希腊人说,众神认为不可理喻的爱着某种东西是一种有违常理的事,当有人这样爱的时候,众神就会嫉妒起来,而且会在这爱的对象开出怒放的花朵时,将它摧折。”安妮又说:“爱得太深是亵渎神明的。”这真是讽刺,爱本身有什么错呢?它是纯洁的真挚的,又怎么能亵渎神明呢?再说那“至高无上”的神明,难道不是统治者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而创造出来的吗?我相信,真正的神明是普爱他的孩子的,是不愿意他的生灵受苦的。是封建的信义教条,是世俗的眼光,是权力和利益,是他和她无法改变的时代背景阻碍了他们。可笑可悲,戴恩成长为一位极具神性的教士,因救人溺死。在仅26岁的玫瑰年华悄然而逝。这是一种报复吗?梅吉向拉尔夫隐瞒了戴恩,上帝又把梅吉从他那偷走的,又拿了回去。正如尼采所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可是当理由被永远地剥夺了,我不知道梅吉该如何忍受呢。

“追求幸福,免不了要触摸痛苦。”——霍尔特。但这幸福实在是太短暂,要让人用余生来偿还,仍记得在梅吉仍是少女时,她曾在一场大火后从水箱架下面的树丛背后找到唯一一朵半开的浅粉玫瑰。是啊,少女的她像一朵半开的玫瑰。但他们之间的爱情,却只是玫瑰的灰烬。这是一场飞蛾扑火的爱,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从中触摸到了最美好的情感,都给他们带来幸福,哪怕是转瞬即逝的。

荆鸟情深,长荆锥心,心血灌为花。或许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举措,宁化为荆棘鸟,把长长的荆刺扎进心脏,唱出唯一一次也是最凄美的歌声,只为那唯一的荆棘树。而这荆棘树可以是珍宝,权力,智慧,每个人追求的东西。总有一些事物令我们奋不顾身,纵然万劫不复。又像那灰暗岁月中的逐梦少年,又像是为了幸福生活而苦读寒窗的学子。都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欲望付出代价。在这艰苦的泥泞之路,我们却又是清醒的。一如书中所说,“当我们把荆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钉子扎进胸膛。”诚如译者曾胡所说。荆棘鸟“令人掩卷且悲不能抑,感不能竭。”是当之无愧,被誉为澳大利亚的《飘》。

我想拉尔夫早就应该明白了,当他感受到梅吉那双仰望他的银灰色眼睛,像熔融的宝石,闪烁着柔和纯洁的光芒时,他们就已经深爱彼此了。

曾经的荒芜土地,长出了新芽,绽出了鲜花。烈火纵燃之地也恢复了原样,一片祥和。我们曾痛下决心,永勿忘的回忆依然愈合了。尽管他们的爱情是玫瑰的灰烬,我依然记得拉尔夫把梅吉赠予的玫瑰,夹在那本亡父遗留给他的圣经里。于是那朵半开的浅粉玫瑰变成永恒,补了他们缺失的爱情。

叹荆棘之惋伤,哀荆鸟之骊歌,颂绝世之爱恋。

推荐!荆棘鸟读后感汇编

经典的爱情注定以悲剧告终。读完这本书,我的心中百味杂成,各种思绪念头涌了上来,也不知该从何说起。

这本书以三代女人的爱情故事作为主线,即女主人公梅吉,她的母亲菲,以及她的女儿朱丝婷,讲述了交杂着爱情,友情,亲情,人性与命运的三代人的故事。

从梅吉与教士拉尔夫见的第一面起,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就注定发生了。然而拉尔夫在70多岁的爱着他的卡森夫人的一千三百万英镑巨额遗产和名利的诱惑下,背叛了梅吉以及克利里家族。而后梅吉嫁给了长相颇似拉尔夫的剪羊毛工人卢克,当然,这段婚姻注定是不幸福的,唯一使她幸福的是后来拉尔夫去找她的时候她从拉尔夫那“偷”来了一个东西,那就是属于他们的儿子。也许是命运,上帝将梅吉从他那偷走的东西要回去了——他们的儿子戴恩在希腊度假时,为了救两个女人,死于海水中。53岁的梅吉冷静理智地处理了一切,将所有的痛苦深埋于心。用荆棘鸟来比喻她的一生,我想是再合适不过了。

其实当拉尔夫选择了巨额遗产的时候,我也曾经问过自己如果面对着相同处境的时候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当然起码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我可能会选择自己所爱之人,但我又是理解拉尔夫的,作为一个男人,对于事业与名利的追求是再正常不过的,更何况他清楚地知道作为一个教士,他不肯也不可能背叛上帝与梅吉在一起。即使后来情感战胜理智,他和梅吉上床,之后却仍然是痛苦而虔诚地忏悔。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上帝的信仰、对前途的追求,是如此矛盾却又统一在拉尔夫的身上。我又不禁想到如果将他作为一个现代人物放于公共媒体中,估计会有大批女性斥他为“渣男”吧!然而在那样的时代历史背景之下,拉尔夫又似乎别无选择。

而梅吉,她聪明能干,优雅又坚韧。但我不认同的便是她嫁给拉尔夫神父的替代品——工人卢克。也许是因为作为一名现代女性,我认为即使不嫁,也不能委身于一个完全不爱自己的男人,更何况卢克还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守财奴。这一嫁也注定了那几年梅吉远在他乡且只能不停工作,身边连回家的钱都不够的凄惨孤独的生活。而后她对卢克的孩子,也就是女儿朱丝婷的冷漠也是我不认同的地方,也许是因为我仍然幼稚,但我认为作为一个母亲,应当对自己的孩子一视同仁。当然在心灵深处,梅吉和她的女儿都是互相爱着的。

除了两个主人公之外,我最喜欢的角色还有斯图尔特,梅吉的哥哥之一。在读这本书前我做过了一些功课,因为描写他的内容不多——他在二十几岁时就死了,所以并没有看到他人对斯图的评价。但是在我看来他是最与众不同的一个角色,他孤僻、沉默却又充满了温柔善良,以及对家人的爱。小说中他对母亲的爱让我印象很深,尤其是最后描写他被野猪压死的片段——“这种时刻也是他早就料到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从没有过希望、梦想和计划,只是坐在那里,沉迷于生气勃勃的世界,没有时间为自己的命运痛苦悲伤的原因。”即使是当他的心脏爆裂的时候,他心中想着的依然是无法再陪伴母亲。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落泪了,斯图是早熟的,他看透人世,敏感细腻,让人觉得他不适合在德罗海达那样粗犷辽阔的黑土高原生活。他或许更应该做一个诗人。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还萌生了一些对宗教信仰的思考。尽管这本书的重点并不是在于这些,但毕竟梅吉和拉尔夫之间唯一的阻碍便是拉尔夫是一位教士,而梅吉与卢克的婚姻,菲与帕迪的婚姻也都因宗教问题而有过矛盾冲突。我的家庭也是一个普通家庭,从小我便会唱一些诗歌,会背诵一些祷词。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多地相信科学并怀疑存在与否,但我明白的是宗教存在的真正意义是慰藉人们的心灵,劝诫约束我们的所作所为,给人们一种精神寄托。所以我对家乡的一些所谓宗教歧视一直很不理解,我的表姐和她交往两年多的男友,因为一家笃信而另一个家庭则是不信,于是双方家庭都坚决反对,迫于无奈也出于孝顺,他们都选择了自己的亲人。但这件事情却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即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精神文明开化程度却远远不够,甚至是我一直认为相对开明的母亲,在我未来伴侣必须依附xx的问题上也丝毫不肯退让。但不同宗教的存在意义本是相通的呀。

在这本书中我还看出的一点就是对于女性价值地位的变化,由一开始帕迪决定家中一切事情的父权家庭到后来女权意识极强的朱丝婷,跨越了三代,体现了作者对于女性主义的思索。在书中,作者揭露了男权的独断专行,批判其压制女性的一面(在卢克身上尤其体现),宣扬了女性意识的提升,提倡和谐的两性关系。女权问题不仅仅是书中所表现的,更是当代我们所有女性需要争取的,性别歧视的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存在,解决这个问题更是任重道远,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零碎地表达了一些自己尚不成熟的观点,感觉不太像一篇读后感。总而言之,《荆棘鸟》将是一本我会再三拜读的书,不仅仅是由于其凄凉动人的爱情故事,更是因为它在那个时代背景之下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道理。

推荐!荆棘鸟读后感汇编

我曾听说过《荆棘鸟》这个名字,也意识到它绝不是一本讲鸟类的书。但万万没有想到这是一部如此伟大与成功的作品。又大胆地涉足了许多作家所不敢于或不善于书写的内容,以及一些我闻所未闻的生活。

这是一部包含对禁欲与命运的讨论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或新大陆生活的爱情故事。

本书主要讲述了克利里家族三代人的爱情故事。但在主线之外又有着几条线索,包括拉尔夫主教的升迁之路,德罗海达的繁荣与衰落,二战在多个战场进行,一个不知名的纳粹兵士在战后渐渐成为政界重要人物等。

本书虽仅有约50万字,但其时间跨度之大在我所读过的书里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故事主线从1915年的新西兰南岛开始到1969年的梵蒂冈结束,历经55年,涉及十个国家及地区,背景更是可以追溯到1801年。

本书时间跨度之大,剧情之复杂,涉足地区之多都令人望而生畏。但更令人惊叹的是,作者考琳·麦卡洛用她缜密的思维与细腻的笔法使这169年里10个国家或地区发生的事情都离不开主线。

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即便是看似不经意的一笔都有着作者特别的意图,而每句话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比如作者先提及教皇喜欢自己及周边的人说德语,随后几页便有红衣主教们用德语对话的部分,紧接着就是拉尔夫主教在圣彼得大教堂中发现了一个德国士兵,而他就是未来的主角雷纳·哈森。这样的细节数不胜数。

这本书从结构上来看,分为七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一个不同的主人公。虽然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不同的主人公,作者仍保持着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伴随着适当的描写,尤其是心理描写,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立体的,充满生活气息的世界中去。

这种叙事方法可能不是作者所独创的,但在本书如此大的时间跨度下无疑是成功的,且是相当成功的。若要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自然不能将全部的笔墨用在同一个人的身上,一个人是不能代表一个家族的,且易使得剧情单薄。

因此本书随着时间发展带着不一样的主人公,这些人物的情感与性格都十分立体,独一无二,而且伴随着情节发展富于变化。这种设计无疑是十分少见的。其他小说一般采用一个或少数主角在经历了大量事情后性格和世界观发生大转变,而其他人似布景一般没有过大改变。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托夫》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如果时间跨度有本书之大的,一般非主人公仅是一个过客,不会去细致描写。这么做可能更为符合生活实际,但不利于故事的展开与表达效果。很显然作者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出现的主线人物有约20个,可以较为轻松地刻画人物。

本书在荆棘鸟的叫声中开始,也在荆棘鸟的叫声中结束。我认为,这给予了本书标题的同时也揭示了本书所想表达的主题。“最美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正如那将荆棘刺入胸口后奋力歌唱的鸟儿,“那歌声竟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那鸟儿可能正如梅吉爱上将自己完全奉献给上帝的拉尔夫主教的情形。因为爱他但得不到他而嫁给了一个贪小便宜,只会劳作的卢克·奥尼尔,忍受了几年痛苦又冷淡的生活,得到一个完全不爱自己的女儿。终于得到拉尔夫的儿子后,落得一个父死儿殇的结局。

其实,对于这样的一个话题,我或许没有什么发言权的。因为我没有得到什么最美好的东西,更没有经历过什么深痛巨创。也许是我身在福中不知福,而深痛巨创被爱我的人全盘收下了。也许是我并没有完全读懂整部作品!这或许就是读书的乐趣所在,思考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对照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错误、不足,并带着新的眼睛去观察与认识这个世界。

推荐!荆棘鸟读后感汇编

与《飘》一样,《荆棘鸟》是我最爱的一本书,被誉为“澳大利亚的《飘》”。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当代作家考琳·麦卡洛创作的一部家世小说。全书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感情纠葛为线索,从梅吉四岁生日起笔,描写了一家三代人的故事,而这样的时间跨越了半个多世纪。拉尔夫,向往着神圣教会的权力,却爱上了克利里家的少女梅吉,为了他一心追求的“上帝”,他抛弃了世俗的爱情;梅吉,一位普通的少女,也是一只引人注目的荆棘鸟,拉尔夫就是她那根最尖最长的荆棘。此后的几十年中,梅吉也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变成了两个孩子的母亲,失去了曾珍惜的一份感情。

“鸟儿胸前带着荆棘,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其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在那刺进的一瞬,她没有意识到死之将临。她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再也唱不出一个音符。但是,当我们把荆棘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么做。我们依然把荆棘刺扎进胸膛。”

这是文章的最后一段话,似乎在嘲笑梅吉一往情深的可笑,又似乎是在讲述书中数十人可悲的命运。然而,“人都是复杂的”也同样在书中得到了证实。

我们常用黑白来分明一切事物,简单地给生活随意标价,却不经意间违背了事实与命理。有时黑与白难以分辨,渐渐模糊,混合,复杂,也成为了一种不能为世界所看清的颜色,但人性一样复杂,以至于从来没有人探究与反驳,只当视而不见。或是一种更深的谴责,逃避。比如拉尔夫·德·布里萨卡特,他想追逐更高的权力,更大的舞台,得到肯定认同,但在那时,梅吉从他的生活中出现了,也正是因为她,拉夫尔找到了寄托精神与爱的中心,那痛苦也在不久后来临。拉夫尔必须面临选择。看到这许多人指责他的无情与自私,认为他为了野心,放弃了爱情,负了梅吉的青春。但他似乎已没有退路,只好做着这种斗争,以致自己伤痕累累,但又是为什么呢?当拉夫尔不能两全其美时,他已经拥有了金钱,权利,地位,却无时无刻不遗憾和渴求着梅吉的爱,无法遏制,也无法停止。

梅吉,毫无疑问,她是最引人注目的,也是女性角色里最为鲜明的。她的一生,其实非常简单:家人,拉尔夫。但渐渐地,她将重心移到了拉尔夫身上,把他当作自己的初升的太阳。同时,这也可笑,这太阳并不能送走她生活中的所有晦涩与阴暗。是不是像《白夜行》中所说:“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将黑夜当成白天”?她等得有些痴狂,有些盲目,但这一切又像是顺理成章,毫不犹豫,于是,怀着这种心思,她一等就是几十年。最终以自己“失败”告终,然后妥协。梅吉深知命运无法重新轮回,好在她满意着拉尔夫给她的人生。她不去回避,而是,坦然又焦虑地过着平静的生活。

所以,在俩人最后一次相遇,又最后一次分别之后,梅吉也又一次坐在院子里,看着春意盎然,放下女儿的电报,把那捧了一生的“荆棘”放入心中,踏过最后一次的选择,她又该去向何方?考琳·麦卡洛,用他们的爱情与信仰演绎着生命,只因一段不完整的爱无法诠释命运对人生的戏弄。而树上那只荆棘鸟,在灰飞烟灭的最后一秒,毅然将荆棘刺入胸膛,只因荆棘绝唱,却无人旁听。

推荐!荆棘鸟读后感汇编

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刺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题记

真正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是需要以难以想象的代价去换取的。但总有人乐此不疲,像是菲奥娜,像是梅格安,像是每一个你。

日薄西山,夕阳沉金。他像梦幻中的人,飘然而来,这是梅格安和拉尔夫第一次见面。梅说:“我在十岁的时候就开始爱他了。”我想,爱这一个令人痛苦而快乐的词,它串联着人与人,它也分离着人与人。它让普罗众生痴迷追寻,至死不渝。直至像荆棘鸟一样觅得那唯一的荆棘树。无论以何种方式,无论以哪种身份,无论是因为什么。

我们也总是这样,总是被一些盲目的自我认知蒙蔽了自己的心,让理智或克制的绳索狠狠勒住自己的感情,直至失去,直至离开,我们才放松痛哭。被勒住的感情才倾泻而下,却毫无用处。像孩子丢失了玩具,像是探险者丢失了珍宝,像是游子失去慈母时悔恨没有在母亲塌前尽孝,像是万物失去最后的太阳。一切都追悔莫及,一切都徒劳无功。那为什么不抓紧时间的绳索,用力的去感受爱呢?为什么不表现出自己的感情呢?相信我,拥有时流露出一份小小的爱也比失去后不止的泪水有价值得多。哪怕像火焰一样燃烧,只剩下灰烬。

拉尔夫终究忘不了梅吉,梅吉也忘不了拉尔夫。虽然是他亲手将梅吉推向卢克那个“骗子”,他总是关心着梅吉,却又从不为她停留。虽然他以1300万镑将梅吉“卖了”背叛了她。可他们依然深深地爱着,纠缠着,痛苦着。令人也随之痛心,像荆棘扎进心脏,痛楚蔓延在每一条神经。

我认为他们是禁忌之爱,亦是真心相爱,无论如何他们的相爱是迟早的。梅,这样一位热爱孩子的女性终于拥有了拉尔夫的孩子——戴恩。她为了他愿不顾一切,几近狂热。“希腊人说,众神认为不可理喻的爱着某种东西是一种有违常理的事,当有人这样爱的时候,众神就会嫉妒起来,而且会在这爱的对象开出怒放的花朵时,将它摧折。”安妮又说:“爱得太深是亵渎神明的。”这真是讽刺,爱本身有什么错呢?它是纯洁的真挚的,又怎么能亵渎神明呢?再说那“至高无上”的神明,难道不是统治者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而创造出来的吗?我相信,真正的神明是普爱他的孩子的,是不愿意他的生灵受苦的。是封建的信义教条,是世俗的眼光,是权力和利益,是他和她无法改变的时代背景阻碍了他们。可笑可悲,戴恩成长为一位极具神性的教士,因救人溺死。在仅26岁的玫瑰年华悄然而逝。这是一种报复吗?梅吉向拉尔夫隐瞒了戴恩,上帝又把梅吉从他那偷走的,又拿了回去。正如尼采所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可是当理由被永远地剥夺了,我不知道梅吉该如何忍受呢。

“追求幸福,免不了要触摸痛苦。”——霍尔特。但这幸福实在是太短暂,要让人用余生来偿还,仍记得在梅吉仍是少女时,她曾在一场大火后从水箱架下面的树丛背后找到唯一一朵半开的浅粉玫瑰。是啊,少女的她像一朵半开的玫瑰。但他们之间的爱情,却只是玫瑰的灰烬。这是一场飞蛾扑火的爱,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从中触摸到了最美好的情感,都给他们带来幸福,哪怕是转瞬即逝的。

荆鸟情深,长荆锥心,心血灌为花。或许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举措,宁化为荆棘鸟,把长长的荆刺扎进心脏,唱出唯一一次也是最凄美的歌声,只为那唯一的荆棘树。而这荆棘树可以是珍宝,权力,智慧,每个人追求的东西。总有一些事物令我们奋不顾身,纵然万劫不复。又像那灰暗岁月中的逐梦少年,又像是为了幸福生活而苦读寒窗的学子。都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欲望付出代价。在这艰苦的泥泞之路,我们却又是清醒的。一如书中所说,“当我们把荆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钉子扎进胸膛。”诚如译者曾胡所说。荆棘鸟“令人掩卷且悲不能抑,感不能竭。”是当之无愧,被誉为澳大利亚的《飘》。

我想拉尔夫早就应该明白了,当他感受到梅吉那双仰望他的银灰色眼睛,像熔融的宝石,闪烁着柔和纯洁的光芒时,他们就已经深爱彼此了。

曾经的荒芜土地,长出了新芽,绽出了鲜花。烈火纵燃之地也恢复了原样,一片祥和。我们曾痛下决心,永勿忘的回忆依然愈合了。尽管他们的爱情是玫瑰的灰烬,我依然记得拉尔夫把梅吉赠予的玫瑰,夹在那本亡父遗留给他的圣经里。于是那朵半开的浅粉玫瑰变成永恒,补了他们缺失的爱情。

叹荆棘之惋伤,哀荆鸟之骊歌,颂绝世之爱恋。

推荐!荆棘鸟读后感汇编

经典的爱情注定以悲剧告终。读完这本书,我的心中百味杂成,各种思绪念头涌了上来,也不知该从何说起。

这本书以三代女人的爱情故事作为主线,即女主人公梅吉,她的母亲菲,以及她的女儿朱丝婷,讲述了交杂着爱情,友情,亲情,人性与命运的三代人的故事。

从梅吉与教士拉尔夫见的第一面起,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就注定发生了。然而拉尔夫在70多岁的爱着他的卡森夫人的一千三百万英镑巨额遗产和名利的诱惑下,背叛了梅吉以及克利里家族。而后梅吉嫁给了长相颇似拉尔夫的剪羊毛工人卢克,当然,这段婚姻注定是不幸福的,唯一使她幸福的是后来拉尔夫去找她的时候她从拉尔夫那“偷”来了一个东西,那就是属于他们的儿子。也许是命运,上帝将梅吉从他那偷走的东西要回去了——他们的儿子戴恩在希腊度假时,为了救两个女人,死于海水中。53岁的梅吉冷静理智地处理了一切,将所有的痛苦深埋于心。用荆棘鸟来比喻她的一生,我想是再合适不过了。

其实当拉尔夫选择了巨额遗产的时候,我也曾经问过自己如果面对着相同处境的时候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当然起码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我可能会选择自己所爱之人,但我又是理解拉尔夫的,作为一个男人,对于事业与名利的追求是再正常不过的,更何况他清楚地知道作为一个教士,他不肯也不可能背叛上帝与梅吉在一起。即使后来情感战胜理智,他和梅吉上床,之后却仍然是痛苦而虔诚地忏悔。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上帝的信仰、对前途的追求,是如此矛盾却又统一在拉尔夫的身上。我又不禁想到如果将他作为一个现代人物放于公共媒体中,估计会有大批女性斥他为“渣男”吧!然而在那样的时代历史背景之下,拉尔夫又似乎别无选择。

而梅吉,她聪明能干,优雅又坚韧。但我不认同的便是她嫁给拉尔夫神父的替代品——工人卢克。也许是因为作为一名现代女性,我认为即使不嫁,也不能委身于一个完全不爱自己的男人,更何况卢克还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守财奴。这一嫁也注定了那几年梅吉远在他乡且只能不停工作,身边连回家的钱都不够的凄惨孤独的生活。而后她对卢克的孩子,也就是女儿朱丝婷的冷漠也是我不认同的地方,也许是因为我仍然幼稚,但我认为作为一个母亲,应当对自己的孩子一视同仁。当然在心灵深处,梅吉和她的女儿都是互相爱着的。

除了两个主人公之外,我最喜欢的角色还有斯图尔特,梅吉的哥哥之一。在读这本书前我做过了一些功课,因为描写他的内容不多——他在二十几岁时就死了,所以并没有看到他人对斯图的评价。但是在我看来他是最与众不同的一个角色,他孤僻、沉默却又充满了温柔善良,以及对家人的爱。小说中他对母亲的爱让我印象很深,尤其是最后描写他被野猪压死的片段——“这种时刻也是他早就料到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从没有过希望、梦想和计划,只是坐在那里,沉迷于生气勃勃的世界,没有时间为自己的命运痛苦悲伤的原因。”即使是当他的心脏爆裂的时候,他心中想着的依然是无法再陪伴母亲。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落泪了,斯图是早熟的,他看透人世,敏感细腻,让人觉得他不适合在德罗海达那样粗犷辽阔的黑土高原生活。他或许更应该做一个诗人。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还萌生了一些对宗教信仰的思考。尽管这本书的重点并不是在于这些,但毕竟梅吉和拉尔夫之间唯一的阻碍便是拉尔夫是一位教士,而梅吉与卢克的婚姻,菲与帕迪的婚姻也都因宗教问题而有过矛盾冲突。我的家庭也是一个普通家庭,从小我便会唱一些诗歌,会背诵一些祷词。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多地相信科学并怀疑存在与否,但我明白的是宗教存在的真正意义是慰藉人们的心灵,劝诫约束我们的所作所为,给人们一种精神寄托。所以我对家乡的一些所谓宗教歧视一直很不理解,我的表姐和她交往两年多的男友,因为一家笃信而另一个家庭则是不信,于是双方家庭都坚决反对,迫于无奈也出于孝顺,他们都选择了自己的亲人。但这件事情却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即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精神文明开化程度却远远不够,甚至是我一直认为相对开明的母亲,在我未来伴侣必须依附xx的问题上也丝毫不肯退让。但不同宗教的存在意义本是相通的呀。

在这本书中我还看出的一点就是对于女性价值地位的变化,由一开始帕迪决定家中一切事情的父权家庭到后来女权意识极强的朱丝婷,跨越了三代,体现了作者对于女性主义的思索。在书中,作者揭露了男权的独断专行,批判其压制女性的一面(在卢克身上尤其体现),宣扬了女性意识的提升,提倡和谐的两性关系。女权问题不仅仅是书中所表现的,更是当代我们所有女性需要争取的,性别歧视的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存在,解决这个问题更是任重道远,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零碎地表达了一些自己尚不成熟的观点,感觉不太像一篇读后感。总而言之,《荆棘鸟》将是一本我会再三拜读的书,不仅仅是由于其凄凉动人的爱情故事,更是因为它在那个时代背景之下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道理。

推荐!荆棘鸟读后感汇编

我曾听说过《荆棘鸟》这个名字,也意识到它绝不是一本讲鸟类的书。但万万没有想到这是一部如此伟大与成功的作品。又大胆地涉足了许多作家所不敢于或不善于书写的内容,以及一些我闻所未闻的生活。

这是一部包含对禁欲与命运的讨论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或新大陆生活的爱情故事。

本书主要讲述了克利里家族三代人的爱情故事。但在主线之外又有着几条线索,包括拉尔夫主教的升迁之路,德罗海达的繁荣与衰落,二战在多个战场进行,一个不知名的纳粹兵士在战后渐渐成为政界重要人物等。

本书虽仅有约50万字,但其时间跨度之大在我所读过的书里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故事主线从1915年的新西兰南岛开始到1969年的梵蒂冈结束,历经55年,涉及十个国家及地区,背景更是可以追溯到1801年。

本书时间跨度之大,剧情之复杂,涉足地区之多都令人望而生畏。但更令人惊叹的是,作者考琳·麦卡洛用她缜密的思维与细腻的笔法使这169年里10个国家或地区发生的事情都离不开主线。

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即便是看似不经意的一笔都有着作者特别的意图,而每句话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比如作者先提及教皇喜欢自己及周边的人说德语,随后几页便有红衣主教们用德语对话的部分,紧接着就是拉尔夫主教在圣彼得大教堂中发现了一个德国士兵,而他就是未来的主角雷纳·哈森。这样的细节数不胜数。

这本书从结构上来看,分为七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一个不同的主人公。虽然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不同的主人公,作者仍保持着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伴随着适当的描写,尤其是心理描写,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立体的,充满生活气息的世界中去。

这种叙事方法可能不是作者所独创的,但在本书如此大的时间跨度下无疑是成功的,且是相当成功的。若要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自然不能将全部的笔墨用在同一个人的身上,一个人是不能代表一个家族的,且易使得剧情单薄。

因此本书随着时间发展带着不一样的主人公,这些人物的情感与性格都十分立体,独一无二,而且伴随着情节发展富于变化。这种设计无疑是十分少见的。其他小说一般采用一个或少数主角在经历了大量事情后性格和世界观发生大转变,而其他人似布景一般没有过大改变。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托夫》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如果时间跨度有本书之大的,一般非主人公仅是一个过客,不会去细致描写。这么做可能更为符合生活实际,但不利于故事的展开与表达效果。很显然作者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出现的主线人物有约20个,可以较为轻松地刻画人物。

本书在荆棘鸟的叫声中开始,也在荆棘鸟的叫声中结束。我认为,这给予了本书标题的同时也揭示了本书所想表达的主题。“最美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正如那将荆棘刺入胸口后奋力歌唱的鸟儿,“那歌声竟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那鸟儿可能正如梅吉爱上将自己完全奉献给上帝的拉尔夫主教的情形。因为爱他但得不到他而嫁给了一个贪小便宜,只会劳作的卢克·奥尼尔,忍受了几年痛苦又冷淡的生活,得到一个完全不爱自己的女儿。终于得到拉尔夫的儿子后,落得一个父死儿殇的结局。

其实,对于这样的一个话题,我或许没有什么发言权的。因为我没有得到什么最美好的东西,更没有经历过什么深痛巨创。也许是我身在福中不知福,而深痛巨创被爱我的人全盘收下了。也许是我并没有完全读懂整部作品!这或许就是读书的乐趣所在,思考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对照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错误、不足,并带着新的眼睛去观察与认识这个世界。

推荐!荆棘鸟读后感汇编

与《飘》一样,《荆棘鸟》是我最爱的一本书,被誉为“澳大利亚的《飘》”。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当代作家考琳·麦卡洛创作的一部家世小说。全书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感情纠葛为线索,从梅吉四岁生日起笔,描写了一家三代人的故事,而这样的时间跨越了半个多世纪。拉尔夫,向往着神圣教会的权力,却爱上了克利里家的少女梅吉,为了他一心追求的“上帝”,他抛弃了世俗的爱情;梅吉,一位普通的少女,也是一只引人注目的荆棘鸟,拉尔夫就是她那根最尖最长的荆棘。此后的几十年中,梅吉也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变成了两个孩子的母亲,失去了曾珍惜的一份感情。

“鸟儿胸前带着荆棘,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其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在那刺进的一瞬,她没有意识到死之将临。她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再也唱不出一个音符。但是,当我们把荆棘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么做。我们依然把荆棘刺扎进胸膛。”

这是文章的最后一段话,似乎在嘲笑梅吉一往情深的可笑,又似乎是在讲述书中数十人可悲的命运。然而,“人都是复杂的”也同样在书中得到了证实。

我们常用黑白来分明一切事物,简单地给生活随意标价,却不经意间违背了事实与命理。有时黑与白难以分辨,渐渐模糊,混合,复杂,也成为了一种不能为世界所看清的颜色,但人性一样复杂,以至于从来没有人探究与反驳,只当视而不见。或是一种更深的谴责,逃避。比如拉尔夫·德·布里萨卡特,他想追逐更高的权力,更大的舞台,得到肯定认同,但在那时,梅吉从他的生活中出现了,也正是因为她,拉夫尔找到了寄托精神与爱的中心,那痛苦也在不久后来临。拉夫尔必须面临选择。看到这许多人指责他的无情与自私,认为他为了野心,放弃了爱情,负了梅吉的青春。但他似乎已没有退路,只好做着这种斗争,以致自己伤痕累累,但又是为什么呢?当拉夫尔不能两全其美时,他已经拥有了金钱,权利,地位,却无时无刻不遗憾和渴求着梅吉的爱,无法遏制,也无法停止。

梅吉,毫无疑问,她是最引人注目的,也是女性角色里最为鲜明的。她的一生,其实非常简单:家人,拉尔夫。但渐渐地,她将重心移到了拉尔夫身上,把他当作自己的初升的太阳。同时,这也可笑,这太阳并不能送走她生活中的所有晦涩与阴暗。是不是像《白夜行》中所说:“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将黑夜当成白天”?她等得有些痴狂,有些盲目,但这一切又像是顺理成章,毫不犹豫,于是,怀着这种心思,她一等就是几十年。最终以自己“失败”告终,然后妥协。梅吉深知命运无法重新轮回,好在她满意着拉尔夫给她的人生。她不去回避,而是,坦然又焦虑地过着平静的生活。

所以,在俩人最后一次相遇,又最后一次分别之后,梅吉也又一次坐在院子里,看着春意盎然,放下女儿的电报,把那捧了一生的“荆棘”放入心中,踏过最后一次的选择,她又该去向何方?考琳·麦卡洛,用他们的爱情与信仰演绎着生命,只因一段不完整的爱无法诠释命运对人生的戏弄。而树上那只荆棘鸟,在灰飞烟灭的最后一秒,毅然将荆棘刺入胸膛,只因荆棘绝唱,却无人旁听。

推荐!荆棘鸟读后感汇编

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刺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题记

真正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是需要以难以想象的代价去换取的。但总有人乐此不疲,像是菲奥娜,像是梅格安,像是每一个你。

日薄西山,夕阳沉金。他像梦幻中的人,飘然而来,这是梅格安和拉尔夫第一次见面。梅说:“我在十岁的时候就开始爱他了。”我想,爱这一个令人痛苦而快乐的词,它串联着人与人,它也分离着人与人。它让普罗众生痴迷追寻,至死不渝。直至像荆棘鸟一样觅得那唯一的荆棘树。无论以何种方式,无论以哪种身份,无论是因为什么。

我们也总是这样,总是被一些盲目的自我认知蒙蔽了自己的心,让理智或克制的绳索狠狠勒住自己的感情,直至失去,直至离开,我们才放松痛哭。被勒住的感情才倾泻而下,却毫无用处。像孩子丢失了玩具,像是探险者丢失了珍宝,像是游子失去慈母时悔恨没有在母亲塌前尽孝,像是万物失去最后的太阳。一切都追悔莫及,一切都徒劳无功。那为什么不抓紧时间的绳索,用力的去感受爱呢?为什么不表现出自己的感情呢?相信我,拥有时流露出一份小小的爱也比失去后不止的泪水有价值得多。哪怕像火焰一样燃烧,只剩下灰烬。

拉尔夫终究忘不了梅吉,梅吉也忘不了拉尔夫。虽然是他亲手将梅吉推向卢克那个“骗子”,他总是关心着梅吉,却又从不为她停留。虽然他以1300万镑将梅吉“卖了”背叛了她。可他们依然深深地爱着,纠缠着,痛苦着。令人也随之痛心,像荆棘扎进心脏,痛楚蔓延在每一条神经。

我认为他们是禁忌之爱,亦是真心相爱,无论如何他们的相爱是迟早的。梅,这样一位热爱孩子的女性终于拥有了拉尔夫的孩子——戴恩。她为了他愿不顾一切,几近狂热。“希腊人说,众神认为不可理喻的爱着某种东西是一种有违常理的事,当有人这样爱的时候,众神就会嫉妒起来,而且会在这爱的对象开出怒放的花朵时,将它摧折。”安妮又说:“爱得太深是亵渎神明的。”这真是讽刺,爱本身有什么错呢?它是纯洁的真挚的,又怎么能亵渎神明呢?再说那“至高无上”的神明,难道不是统治者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而创造出来的吗?我相信,真正的神明是普爱他的孩子的,是不愿意他的生灵受苦的。是封建的信义教条,是世俗的眼光,是权力和利益,是他和她无法改变的时代背景阻碍了他们。可笑可悲,戴恩成长为一位极具神性的教士,因救人溺死。在仅26岁的玫瑰年华悄然而逝。这是一种报复吗?梅吉向拉尔夫隐瞒了戴恩,上帝又把梅吉从他那偷走的,又拿了回去。正如尼采所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可是当理由被永远地剥夺了,我不知道梅吉该如何忍受呢。

“追求幸福,免不了要触摸痛苦。”——霍尔特。但这幸福实在是太短暂,要让人用余生来偿还,仍记得在梅吉仍是少女时,她曾在一场大火后从水箱架下面的树丛背后找到唯一一朵半开的浅粉玫瑰。是啊,少女的她像一朵半开的玫瑰。但他们之间的爱情,却只是玫瑰的灰烬。这是一场飞蛾扑火的爱,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从中触摸到了最美好的情感,都给他们带来幸福,哪怕是转瞬即逝的。

荆鸟情深,长荆锥心,心血灌为花。或许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举措,宁化为荆棘鸟,把长长的荆刺扎进心脏,唱出唯一一次也是最凄美的歌声,只为那唯一的荆棘树。而这荆棘树可以是珍宝,权力,智慧,每个人追求的东西。总有一些事物令我们奋不顾身,纵然万劫不复。又像那灰暗岁月中的逐梦少年,又像是为了幸福生活而苦读寒窗的学子。都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欲望付出代价。在这艰苦的泥泞之路,我们却又是清醒的。一如书中所说,“当我们把荆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钉子扎进胸膛。”诚如译者曾胡所说。荆棘鸟“令人掩卷且悲不能抑,感不能竭。”是当之无愧,被誉为澳大利亚的《飘》。

我想拉尔夫早就应该明白了,当他感受到梅吉那双仰望他的银灰色眼睛,像熔融的宝石,闪烁着柔和纯洁的光芒时,他们就已经深爱彼此了。

曾经的荒芜土地,长出了新芽,绽出了鲜花。烈火纵燃之地也恢复了原样,一片祥和。我们曾痛下决心,永勿忘的回忆依然愈合了。尽管他们的爱情是玫瑰的灰烬,我依然记得拉尔夫把梅吉赠予的玫瑰,夹在那本亡父遗留给他的圣经里。于是那朵半开的浅粉玫瑰变成永恒,补了他们缺失的爱情。

叹荆棘之惋伤,哀荆鸟之骊歌,颂绝世之爱恋。

推荐!荆棘鸟读后感汇编

经典的爱情注定以悲剧告终。读完这本书,我的心中百味杂成,各种思绪念头涌了上来,也不知该从何说起。

这本书以三代女人的爱情故事作为主线,即女主人公梅吉,她的母亲菲,以及她的女儿朱丝婷,讲述了交杂着爱情,友情,亲情,人性与命运的三代人的故事。

从梅吉与教士拉尔夫见的第一面起,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就注定发生了。然而拉尔夫在70多岁的爱着他的卡森夫人的一千三百万英镑巨额遗产和名利的诱惑下,背叛了梅吉以及克利里家族。而后梅吉嫁给了长相颇似拉尔夫的剪羊毛工人卢克,当然,这段婚姻注定是不幸福的,唯一使她幸福的是后来拉尔夫去找她的时候她从拉尔夫那“偷”来了一个东西,那就是属于他们的儿子。也许是命运,上帝将梅吉从他那偷走的东西要回去了——他们的儿子戴恩在希腊度假时,为了救两个女人,死于海水中。53岁的梅吉冷静理智地处理了一切,将所有的痛苦深埋于心。用荆棘鸟来比喻她的一生,我想是再合适不过了。

其实当拉尔夫选择了巨额遗产的时候,我也曾经问过自己如果面对着相同处境的时候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当然起码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我可能会选择自己所爱之人,但我又是理解拉尔夫的,作为一个男人,对于事业与名利的追求是再正常不过的,更何况他清楚地知道作为一个教士,他不肯也不可能背叛上帝与梅吉在一起。即使后来情感战胜理智,他和梅吉上床,之后却仍然是痛苦而虔诚地忏悔。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上帝的信仰、对前途的追求,是如此矛盾却又统一在拉尔夫的身上。我又不禁想到如果将他作为一个现代人物放于公共媒体中,估计会有大批女性斥他为“渣男”吧!然而在那样的时代历史背景之下,拉尔夫又似乎别无选择。

而梅吉,她聪明能干,优雅又坚韧。但我不认同的便是她嫁给拉尔夫神父的替代品——工人卢克。也许是因为作为一名现代女性,我认为即使不嫁,也不能委身于一个完全不爱自己的男人,更何况卢克还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守财奴。这一嫁也注定了那几年梅吉远在他乡且只能不停工作,身边连回家的钱都不够的凄惨孤独的生活。而后她对卢克的孩子,也就是女儿朱丝婷的冷漠也是我不认同的地方,也许是因为我仍然幼稚,但我认为作为一个母亲,应当对自己的孩子一视同仁。当然在心灵深处,梅吉和她的女儿都是互相爱着的。

除了两个主人公之外,我最喜欢的角色还有斯图尔特,梅吉的哥哥之一。在读这本书前我做过了一些功课,因为描写他的内容不多——他在二十几岁时就死了,所以并没有看到他人对斯图的评价。但是在我看来他是最与众不同的一个角色,他孤僻、沉默却又充满了温柔善良,以及对家人的爱。小说中他对母亲的爱让我印象很深,尤其是最后描写他被野猪压死的片段——“这种时刻也是他早就料到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从没有过希望、梦想和计划,只是坐在那里,沉迷于生气勃勃的世界,没有时间为自己的命运痛苦悲伤的原因。”即使是当他的心脏爆裂的时候,他心中想着的依然是无法再陪伴母亲。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落泪了,斯图是早熟的,他看透人世,敏感细腻,让人觉得他不适合在德罗海达那样粗犷辽阔的黑土高原生活。他或许更应该做一个诗人。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还萌生了一些对宗教信仰的思考。尽管这本书的重点并不是在于这些,但毕竟梅吉和拉尔夫之间唯一的阻碍便是拉尔夫是一位教士,而梅吉与卢克的婚姻,菲与帕迪的婚姻也都因宗教问题而有过矛盾冲突。我的家庭也是一个普通家庭,从小我便会唱一些诗歌,会背诵一些祷词。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多地相信科学并怀疑存在与否,但我明白的是宗教存在的真正意义是慰藉人们的心灵,劝诫约束我们的所作所为,给人们一种精神寄托。所以我对家乡的一些所谓宗教歧视一直很不理解,我的表姐和她交往两年多的男友,因为一家笃信而另一个家庭则是不信,于是双方家庭都坚决反对,迫于无奈也出于孝顺,他们都选择了自己的亲人。但这件事情却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即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精神文明开化程度却远远不够,甚至是我一直认为相对开明的母亲,在我未来伴侣必须依附xx的问题上也丝毫不肯退让。但不同宗教的存在意义本是相通的呀。

在这本书中我还看出的一点就是对于女性价值地位的变化,由一开始帕迪决定家中一切事情的父权家庭到后来女权意识极强的朱丝婷,跨越了三代,体现了作者对于女性主义的思索。在书中,作者揭露了男权的独断专行,批判其压制女性的一面(在卢克身上尤其体现),宣扬了女性意识的提升,提倡和谐的两性关系。女权问题不仅仅是书中所表现的,更是当代我们所有女性需要争取的,性别歧视的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存在,解决这个问题更是任重道远,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零碎地表达了一些自己尚不成熟的观点,感觉不太像一篇读后感。总而言之,《荆棘鸟》将是一本我会再三拜读的书,不仅仅是由于其凄凉动人的爱情故事,更是因为它在那个时代背景之下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道理。

推荐!荆棘鸟读后感汇编

我曾听说过《荆棘鸟》这个名字,也意识到它绝不是一本讲鸟类的书。但万万没有想到这是一部如此伟大与成功的作品。又大胆地涉足了许多作家所不敢于或不善于书写的内容,以及一些我闻所未闻的生活。

这是一部包含对禁欲与命运的讨论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或新大陆生活的爱情故事。

本书主要讲述了克利里家族三代人的爱情故事。但在主线之外又有着几条线索,包括拉尔夫主教的升迁之路,德罗海达的繁荣与衰落,二战在多个战场进行,一个不知名的纳粹兵士在战后渐渐成为政界重要人物等。

本书虽仅有约50万字,但其时间跨度之大在我所读过的书里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故事主线从1915年的新西兰南岛开始到1969年的梵蒂冈结束,历经55年,涉及十个国家及地区,背景更是可以追溯到1801年。

本书时间跨度之大,剧情之复杂,涉足地区之多都令人望而生畏。但更令人惊叹的是,作者考琳·麦卡洛用她缜密的思维与细腻的笔法使这169年里10个国家或地区发生的事情都离不开主线。

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即便是看似不经意的一笔都有着作者特别的意图,而每句话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比如作者先提及教皇喜欢自己及周边的人说德语,随后几页便有红衣主教们用德语对话的部分,紧接着就是拉尔夫主教在圣彼得大教堂中发现了一个德国士兵,而他就是未来的主角雷纳·哈森。这样的细节数不胜数。

这本书从结构上来看,分为七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一个不同的主人公。虽然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不同的主人公,作者仍保持着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伴随着适当的描写,尤其是心理描写,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立体的,充满生活气息的世界中去。

这种叙事方法可能不是作者所独创的,但在本书如此大的时间跨度下无疑是成功的,且是相当成功的。若要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自然不能将全部的笔墨用在同一个人的身上,一个人是不能代表一个家族的,且易使得剧情单薄。

因此本书随着时间发展带着不一样的主人公,这些人物的情感与性格都十分立体,独一无二,而且伴随着情节发展富于变化。这种设计无疑是十分少见的。其他小说一般采用一个或少数主角在经历了大量事情后性格和世界观发生大转变,而其他人似布景一般没有过大改变。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托夫》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如果时间跨度有本书之大的,一般非主人公仅是一个过客,不会去细致描写。这么做可能更为符合生活实际,但不利于故事的展开与表达效果。很显然作者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出现的主线人物有约20个,可以较为轻松地刻画人物。

本书在荆棘鸟的叫声中开始,也在荆棘鸟的叫声中结束。我认为,这给予了本书标题的同时也揭示了本书所想表达的主题。“最美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正如那将荆棘刺入胸口后奋力歌唱的鸟儿,“那歌声竟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那鸟儿可能正如梅吉爱上将自己完全奉献给上帝的拉尔夫主教的情形。因为爱他但得不到他而嫁给了一个贪小便宜,只会劳作的卢克·奥尼尔,忍受了几年痛苦又冷淡的生活,得到一个完全不爱自己的女儿。终于得到拉尔夫的儿子后,落得一个父死儿殇的结局。

其实,对于这样的一个话题,我或许没有什么发言权的。因为我没有得到什么最美好的东西,更没有经历过什么深痛巨创。也许是我身在福中不知福,而深痛巨创被爱我的人全盘收下了。也许是我并没有完全读懂整部作品!这或许就是读书的乐趣所在,思考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对照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错误、不足,并带着新的眼睛去观察与认识这个世界。

推荐!荆棘鸟读后感汇编

与《飘》一样,《荆棘鸟》是我最爱的一本书,被誉为“澳大利亚的《飘》”。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当代作家考琳·麦卡洛创作的一部家世小说。全书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感情纠葛为线索,从梅吉四岁生日起笔,描写了一家三代人的故事,而这样的时间跨越了半个多世纪。拉尔夫,向往着神圣教会的权力,却爱上了克利里家的少女梅吉,为了他一心追求的“上帝”,他抛弃了世俗的爱情;梅吉,一位普通的少女,也是一只引人注目的荆棘鸟,拉尔夫就是她那根最尖最长的荆棘。此后的几十年中,梅吉也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变成了两个孩子的母亲,失去了曾珍惜的一份感情。

“鸟儿胸前带着荆棘,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其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在那刺进的一瞬,她没有意识到死之将临。她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再也唱不出一个音符。但是,当我们把荆棘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么做。我们依然把荆棘刺扎进胸膛。”

这是文章的最后一段话,似乎在嘲笑梅吉一往情深的可笑,又似乎是在讲述书中数十人可悲的命运。然而,“人都是复杂的”也同样在书中得到了证实。

我们常用黑白来分明一切事物,简单地给生活随意标价,却不经意间违背了事实与命理。有时黑与白难以分辨,渐渐模糊,混合,复杂,也成为了一种不能为世界所看清的颜色,但人性一样复杂,以至于从来没有人探究与反驳,只当视而不见。或是一种更深的谴责,逃避。比如拉尔夫·德·布里萨卡特,他想追逐更高的权力,更大的舞台,得到肯定认同,但在那时,梅吉从他的生活中出现了,也正是因为她,拉夫尔找到了寄托精神与爱的中心,那痛苦也在不久后来临。拉夫尔必须面临选择。看到这许多人指责他的无情与自私,认为他为了野心,放弃了爱情,负了梅吉的青春。但他似乎已没有退路,只好做着这种斗争,以致自己伤痕累累,但又是为什么呢?当拉夫尔不能两全其美时,他已经拥有了金钱,权利,地位,却无时无刻不遗憾和渴求着梅吉的爱,无法遏制,也无法停止。

梅吉,毫无疑问,她是最引人注目的,也是女性角色里最为鲜明的。她的一生,其实非常简单:家人,拉尔夫。但渐渐地,她将重心移到了拉尔夫身上,把他当作自己的初升的太阳。同时,这也可笑,这太阳并不能送走她生活中的所有晦涩与阴暗。是不是像《白夜行》中所说:“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将黑夜当成白天”?她等得有些痴狂,有些盲目,但这一切又像是顺理成章,毫不犹豫,于是,怀着这种心思,她一等就是几十年。最终以自己“失败”告终,然后妥协。梅吉深知命运无法重新轮回,好在她满意着拉尔夫给她的人生。她不去回避,而是,坦然又焦虑地过着平静的生活。

所以,在俩人最后一次相遇,又最后一次分别之后,梅吉也又一次坐在院子里,看着春意盎然,放下女儿的电报,把那捧了一生的“荆棘”放入心中,踏过最后一次的选择,她又该去向何方?考琳·麦卡洛,用他们的爱情与信仰演绎着生命,只因一段不完整的爱无法诠释命运对人生的戏弄。而树上那只荆棘鸟,在灰飞烟灭的最后一秒,毅然将荆棘刺入胸膛,只因荆棘绝唱,却无人旁听。

推荐!荆棘鸟读后感汇编

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刺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题记

真正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是需要以难以想象的代价去换取的。但总有人乐此不疲,像是菲奥娜,像是梅格安,像是每一个你。

日薄西山,夕阳沉金。他像梦幻中的人,飘然而来,这是梅格安和拉尔夫第一次见面。梅说:“我在十岁的时候就开始爱他了。”我想,爱这一个令人痛苦而快乐的词,它串联着人与人,它也分离着人与人。它让普罗众生痴迷追寻,至死不渝。直至像荆棘鸟一样觅得那唯一的荆棘树。无论以何种方式,无论以哪种身份,无论是因为什么。

我们也总是这样,总是被一些盲目的自我认知蒙蔽了自己的心,让理智或克制的绳索狠狠勒住自己的感情,直至失去,直至离开,我们才放松痛哭。被勒住的感情才倾泻而下,却毫无用处。像孩子丢失了玩具,像是探险者丢失了珍宝,像是游子失去慈母时悔恨没有在母亲塌前尽孝,像是万物失去最后的太阳。一切都追悔莫及,一切都徒劳无功。那为什么不抓紧时间的绳索,用力的去感受爱呢?为什么不表现出自己的感情呢?相信我,拥有时流露出一份小小的爱也比失去后不止的泪水有价值得多。哪怕像火焰一样燃烧,只剩下灰烬。

拉尔夫终究忘不了梅吉,梅吉也忘不了拉尔夫。虽然是他亲手将梅吉推向卢克那个“骗子”,他总是关心着梅吉,却又从不为她停留。虽然他以1300万镑将梅吉“卖了”背叛了她。可他们依然深深地爱着,纠缠着,痛苦着。令人也随之痛心,像荆棘扎进心脏,痛楚蔓延在每一条神经。

我认为他们是禁忌之爱,亦是真心相爱,无论如何他们的相爱是迟早的。梅,这样一位热爱孩子的女性终于拥有了拉尔夫的孩子——戴恩。她为了他愿不顾一切,几近狂热。“希腊人说,众神认为不可理喻的爱着某种东西是一种有违常理的事,当有人这样爱的时候,众神就会嫉妒起来,而且会在这爱的对象开出怒放的花朵时,将它摧折。”安妮又说:“爱得太深是亵渎神明的。”这真是讽刺,爱本身有什么错呢?它是纯洁的真挚的,又怎么能亵渎神明呢?再说那“至高无上”的神明,难道不是统治者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而创造出来的吗?我相信,真正的神明是普爱他的孩子的,是不愿意他的生灵受苦的。是封建的信义教条,是世俗的眼光,是权力和利益,是他和她无法改变的时代背景阻碍了他们。可笑可悲,戴恩成长为一位极具神性的教士,因救人溺死。在仅26岁的玫瑰年华悄然而逝。这是一种报复吗?梅吉向拉尔夫隐瞒了戴恩,上帝又把梅吉从他那偷走的,又拿了回去。正如尼采所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可是当理由被永远地剥夺了,我不知道梅吉该如何忍受呢。

“追求幸福,免不了要触摸痛苦。”——霍尔特。但这幸福实在是太短暂,要让人用余生来偿还,仍记得在梅吉仍是少女时,她曾在一场大火后从水箱架下面的树丛背后找到唯一一朵半开的浅粉玫瑰。是啊,少女的她像一朵半开的玫瑰。但他们之间的爱情,却只是玫瑰的灰烬。这是一场飞蛾扑火的爱,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从中触摸到了最美好的情感,都给他们带来幸福,哪怕是转瞬即逝的。

荆鸟情深,长荆锥心,心血灌为花。或许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举措,宁化为荆棘鸟,把长长的荆刺扎进心脏,唱出唯一一次也是最凄美的歌声,只为那唯一的荆棘树。而这荆棘树可以是珍宝,权力,智慧,每个人追求的东西。总有一些事物令我们奋不顾身,纵然万劫不复。又像那灰暗岁月中的逐梦少年,又像是为了幸福生活而苦读寒窗的学子。都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欲望付出代价。在这艰苦的泥泞之路,我们却又是清醒的。一如书中所说,“当我们把荆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钉子扎进胸膛。”诚如译者曾胡所说。荆棘鸟“令人掩卷且悲不能抑,感不能竭。”是当之无愧,被誉为澳大利亚的《飘》。

我想拉尔夫早就应该明白了,当他感受到梅吉那双仰望他的银灰色眼睛,像熔融的宝石,闪烁着柔和纯洁的光芒时,他们就已经深爱彼此了。

曾经的荒芜土地,长出了新芽,绽出了鲜花。烈火纵燃之地也恢复了原样,一片祥和。我们曾痛下决心,永勿忘的回忆依然愈合了。尽管他们的爱情是玫瑰的灰烬,我依然记得拉尔夫把梅吉赠予的玫瑰,夹在那本亡父遗留给他的圣经里。于是那朵半开的浅粉玫瑰变成永恒,补了他们缺失的爱情。

叹荆棘之惋伤,哀荆鸟之骊歌,颂绝世之爱恋。

推荐!荆棘鸟读后感汇编

经典的爱情注定以悲剧告终。读完这本书,我的心中百味杂成,各种思绪念头涌了上来,也不知该从何说起。

这本书以三代女人的爱情故事作为主线,即女主人公梅吉,她的母亲菲,以及她的女儿朱丝婷,讲述了交杂着爱情,友情,亲情,人性与命运的三代人的故事。

从梅吉与教士拉尔夫见的第一面起,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就注定发生了。然而拉尔夫在70多岁的爱着他的卡森夫人的一千三百万英镑巨额遗产和名利的诱惑下,背叛了梅吉以及克利里家族。而后梅吉嫁给了长相颇似拉尔夫的剪羊毛工人卢克,当然,这段婚姻注定是不幸福的,唯一使她幸福的是后来拉尔夫去找她的时候她从拉尔夫那“偷”来了一个东西,那就是属于他们的儿子。也许是命运,上帝将梅吉从他那偷走的东西要回去了——他们的儿子戴恩在希腊度假时,为了救两个女人,死于海水中。53岁的梅吉冷静理智地处理了一切,将所有的痛苦深埋于心。用荆棘鸟来比喻她的一生,我想是再合适不过了。

其实当拉尔夫选择了巨额遗产的时候,我也曾经问过自己如果面对着相同处境的时候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当然起码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我可能会选择自己所爱之人,但我又是理解拉尔夫的,作为一个男人,对于事业与名利的追求是再正常不过的,更何况他清楚地知道作为一个教士,他不肯也不可能背叛上帝与梅吉在一起。即使后来情感战胜理智,他和梅吉上床,之后却仍然是痛苦而虔诚地忏悔。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上帝的信仰、对前途的追求,是如此矛盾却又统一在拉尔夫的身上。我又不禁想到如果将他作为一个现代人物放于公共媒体中,估计会有大批女性斥他为“渣男”吧!然而在那样的时代历史背景之下,拉尔夫又似乎别无选择。

而梅吉,她聪明能干,优雅又坚韧。但我不认同的便是她嫁给拉尔夫神父的替代品——工人卢克。也许是因为作为一名现代女性,我认为即使不嫁,也不能委身于一个完全不爱自己的男人,更何况卢克还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守财奴。这一嫁也注定了那几年梅吉远在他乡且只能不停工作,身边连回家的钱都不够的凄惨孤独的生活。而后她对卢克的孩子,也就是女儿朱丝婷的冷漠也是我不认同的地方,也许是因为我仍然幼稚,但我认为作为一个母亲,应当对自己的孩子一视同仁。当然在心灵深处,梅吉和她的女儿都是互相爱着的。

除了两个主人公之外,我最喜欢的角色还有斯图尔特,梅吉的哥哥之一。在读这本书前我做过了一些功课,因为描写他的内容不多——他在二十几岁时就死了,所以并没有看到他人对斯图的评价。但是在我看来他是最与众不同的一个角色,他孤僻、沉默却又充满了温柔善良,以及对家人的爱。小说中他对母亲的爱让我印象很深,尤其是最后描写他被野猪压死的片段——“这种时刻也是他早就料到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从没有过希望、梦想和计划,只是坐在那里,沉迷于生气勃勃的世界,没有时间为自己的命运痛苦悲伤的原因。”即使是当他的心脏爆裂的时候,他心中想着的依然是无法再陪伴母亲。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落泪了,斯图是早熟的,他看透人世,敏感细腻,让人觉得他不适合在德罗海达那样粗犷辽阔的黑土高原生活。他或许更应该做一个诗人。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还萌生了一些对宗教信仰的思考。尽管这本书的重点并不是在于这些,但毕竟梅吉和拉尔夫之间唯一的阻碍便是拉尔夫是一位教士,而梅吉与卢克的婚姻,菲与帕迪的婚姻也都因宗教问题而有过矛盾冲突。我的家庭也是一个普通家庭,从小我便会唱一些诗歌,会背诵一些祷词。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多地相信科学并怀疑存在与否,但我明白的是宗教存在的真正意义是慰藉人们的心灵,劝诫约束我们的所作所为,给人们一种精神寄托。所以我对家乡的一些所谓宗教歧视一直很不理解,我的表姐和她交往两年多的男友,因为一家笃信而另一个家庭则是不信,于是双方家庭都坚决反对,迫于无奈也出于孝顺,他们都选择了自己的亲人。但这件事情却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即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精神文明开化程度却远远不够,甚至是我一直认为相对开明的母亲,在我未来伴侣必须依附xx的问题上也丝毫不肯退让。但不同宗教的存在意义本是相通的呀。

在这本书中我还看出的一点就是对于女性价值地位的变化,由一开始帕迪决定家中一切事情的父权家庭到后来女权意识极强的朱丝婷,跨越了三代,体现了作者对于女性主义的思索。在书中,作者揭露了男权的独断专行,批判其压制女性的一面(在卢克身上尤其体现),宣扬了女性意识的提升,提倡和谐的两性关系。女权问题不仅仅是书中所表现的,更是当代我们所有女性需要争取的,性别歧视的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存在,解决这个问题更是任重道远,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零碎地表达了一些自己尚不成熟的观点,感觉不太像一篇读后感。总而言之,《荆棘鸟》将是一本我会再三拜读的书,不仅仅是由于其凄凉动人的爱情故事,更是因为它在那个时代背景之下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道理。

推荐!荆棘鸟读后感汇编

我曾听说过《荆棘鸟》这个名字,也意识到它绝不是一本讲鸟类的书。但万万没有想到这是一部如此伟大与成功的作品。又大胆地涉足了许多作家所不敢于或不善于书写的内容,以及一些我闻所未闻的生活。

这是一部包含对禁欲与命运的讨论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或新大陆生活的爱情故事。

本书主要讲述了克利里家族三代人的爱情故事。但在主线之外又有着几条线索,包括拉尔夫主教的升迁之路,德罗海达的繁荣与衰落,二战在多个战场进行,一个不知名的纳粹兵士在战后渐渐成为政界重要人物等。

本书虽仅有约50万字,但其时间跨度之大在我所读过的书里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故事主线从1915年的新西兰南岛开始到1969年的梵蒂冈结束,历经55年,涉及十个国家及地区,背景更是可以追溯到1801年。

本书时间跨度之大,剧情之复杂,涉足地区之多都令人望而生畏。但更令人惊叹的是,作者考琳·麦卡洛用她缜密的思维与细腻的笔法使这169年里10个国家或地区发生的事情都离不开主线。

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即便是看似不经意的一笔都有着作者特别的意图,而每句话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比如作者先提及教皇喜欢自己及周边的人说德语,随后几页便有红衣主教们用德语对话的部分,紧接着就是拉尔夫主教在圣彼得大教堂中发现了一个德国士兵,而他就是未来的主角雷纳·哈森。这样的细节数不胜数。

这本书从结构上来看,分为七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一个不同的主人公。虽然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不同的主人公,作者仍保持着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伴随着适当的描写,尤其是心理描写,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立体的,充满生活气息的世界中去。

这种叙事方法可能不是作者所独创的,但在本书如此大的时间跨度下无疑是成功的,且是相当成功的。若要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自然不能将全部的笔墨用在同一个人的身上,一个人是不能代表一个家族的,且易使得剧情单薄。

因此本书随着时间发展带着不一样的主人公,这些人物的情感与性格都十分立体,独一无二,而且伴随着情节发展富于变化。这种设计无疑是十分少见的。其他小说一般采用一个或少数主角在经历了大量事情后性格和世界观发生大转变,而其他人似布景一般没有过大改变。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托夫》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如果时间跨度有本书之大的,一般非主人公仅是一个过客,不会去细致描写。这么做可能更为符合生活实际,但不利于故事的展开与表达效果。很显然作者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出现的主线人物有约20个,可以较为轻松地刻画人物。

本书在荆棘鸟的叫声中开始,也在荆棘鸟的叫声中结束。我认为,这给予了本书标题的同时也揭示了本书所想表达的主题。“最美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正如那将荆棘刺入胸口后奋力歌唱的鸟儿,“那歌声竟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那鸟儿可能正如梅吉爱上将自己完全奉献给上帝的拉尔夫主教的情形。因为爱他但得不到他而嫁给了一个贪小便宜,只会劳作的卢克·奥尼尔,忍受了几年痛苦又冷淡的生活,得到一个完全不爱自己的女儿。终于得到拉尔夫的儿子后,落得一个父死儿殇的结局。

其实,对于这样的一个话题,我或许没有什么发言权的。因为我没有得到什么最美好的东西,更没有经历过什么深痛巨创。也许是我身在福中不知福,而深痛巨创被爱我的人全盘收下了。也许是我并没有完全读懂整部作品!这或许就是读书的乐趣所在,思考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对照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错误、不足,并带着新的眼睛去观察与认识这个世界。

推荐!荆棘鸟读后感汇编

与《飘》一样,《荆棘鸟》是我最爱的一本书,被誉为“澳大利亚的《飘》”。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当代作家考琳·麦卡洛创作的一部家世小说。全书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感情纠葛为线索,从梅吉四岁生日起笔,描写了一家三代人的故事,而这样的时间跨越了半个多世纪。拉尔夫,向往着神圣教会的权力,却爱上了克利里家的少女梅吉,为了他一心追求的“上帝”,他抛弃了世俗的爱情;梅吉,一位普通的少女,也是一只引人注目的荆棘鸟,拉尔夫就是她那根最尖最长的荆棘。此后的几十年中,梅吉也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变成了两个孩子的母亲,失去了曾珍惜的一份感情。

“鸟儿胸前带着荆棘,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其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在那刺进的一瞬,她没有意识到死之将临。她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再也唱不出一个音符。但是,当我们把荆棘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么做。我们依然把荆棘刺扎进胸膛。”

这是文章的最后一段话,似乎在嘲笑梅吉一往情深的可笑,又似乎是在讲述书中数十人可悲的命运。然而,“人都是复杂的”也同样在书中得到了证实。

我们常用黑白来分明一切事物,简单地给生活随意标价,却不经意间违背了事实与命理。有时黑与白难以分辨,渐渐模糊,混合,复杂,也成为了一种不能为世界所看清的颜色,但人性一样复杂,以至于从来没有人探究与反驳,只当视而不见。或是一种更深的谴责,逃避。比如拉尔夫·德·布里萨卡特,他想追逐更高的权力,更大的舞台,得到肯定认同,但在那时,梅吉从他的生活中出现了,也正是因为她,拉夫尔找到了寄托精神与爱的中心,那痛苦也在不久后来临。拉夫尔必须面临选择。看到这许多人指责他的无情与自私,认为他为了野心,放弃了爱情,负了梅吉的青春。但他似乎已没有退路,只好做着这种斗争,以致自己伤痕累累,但又是为什么呢?当拉夫尔不能两全其美时,他已经拥有了金钱,权利,地位,却无时无刻不遗憾和渴求着梅吉的爱,无法遏制,也无法停止。

梅吉,毫无疑问,她是最引人注目的,也是女性角色里最为鲜明的。她的一生,其实非常简单:家人,拉尔夫。但渐渐地,她将重心移到了拉尔夫身上,把他当作自己的初升的太阳。同时,这也可笑,这太阳并不能送走她生活中的所有晦涩与阴暗。是不是像《白夜行》中所说:“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将黑夜当成白天”?她等得有些痴狂,有些盲目,但这一切又像是顺理成章,毫不犹豫,于是,怀着这种心思,她一等就是几十年。最终以自己“失败”告终,然后妥协。梅吉深知命运无法重新轮回,好在她满意着拉尔夫给她的人生。她不去回避,而是,坦然又焦虑地过着平静的生活。

所以,在俩人最后一次相遇,又最后一次分别之后,梅吉也又一次坐在院子里,看着春意盎然,放下女儿的电报,把那捧了一生的“荆棘”放入心中,踏过最后一次的选择,她又该去向何方?考琳·麦卡洛,用他们的爱情与信仰演绎着生命,只因一段不完整的爱无法诠释命运对人生的戏弄。而树上那只荆棘鸟,在灰飞烟灭的最后一秒,毅然将荆棘刺入胸膛,只因荆棘绝唱,却无人旁听。

《荆棘鸟》读后感600字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考林?麦卡洛的长篇小说,小说叙述的是一家祖孙三代人的爱情故事,其中主线是梅吉与拉尔夫的爱情悲剧,作者以一种平铺的文笔演绎了克利里家族及相关人物的命运,其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拉尔夫,一个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都献给上帝的人,一个以成为红衣主教为自己人生追求的人,他不能谈情说爱,在遇到梅吉之前,他做到了,可在遇到梅吉的那一刻,他是内心就发生了巨大变化,伴随着梅吉的长大,他们的感情愈来愈深,矛盾与痛苦也与日俱增,最终拉尔夫选择了他的教会,远离了梅吉。可上天弄人,梅吉结婚之后,他们却又重逢了,而且拉尔夫也理智让位于情感,他们有了自己的儿子,梅吉也因此离开了自己的丈夫,可儿子后来又永远的离开了她,接着是拉尔夫的离去。梅吉,这个痴情的女人,将孤独的过完她的人生。
看完这本书,我不禁地在想:难道美好的东西只能因最深痛的巨创甚至于生命来换取吗?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与织女,外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斯嘉丽与白瑞德,无不如此。那么,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形时,是要一份刻骨铭心的爱,却要受尽磨难,还是要一份平静无波的情感,庸碌地度过一生?我想,我们要解决这问题,应该再不是什么难事,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好时代,我们是幸福的现代人。

编辑推荐:荆棘鸟的读后感范本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编辑推荐:荆棘鸟的读后感范本》,仅供大家参考,如果喜欢可以收藏!

提起书,我便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个少女,她一头红橙色的发如瀑布般披散在肩头,坐在玫瑰丛中显得那么的和谐。一只小鸟儿飞上了枝头,她冲着它甜甜的笑:“喔,朋友,你在干什么呢?”鸟儿不理会她,却把一束荆棘刺入喉咙,开始歌唱那天籁……而那位少女怎么也想不到,她也会像那鸟儿一般:飞蛾扑火却是心甘情愿。

梅格安坐在椅子上,满头的白发中掺杂着几根红橙色的发,她的脸上满布皱纹,嘴角扬起平和的笑,像个孩子一般天真烂漫,不难看出,这位老妇人年轻时是何等惊艳!她眼角带着几滴浑浊的泪,如呓语一般的说:“已经过了这么久了呢!”

梅格安第一次见到教父时,她才刚刚从新西兰来到澳大利亚,一切都让它倍感新奇,比如眼前这个温和儒雅的教父,教父牵起了她的手,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教父叫他骑马,耐心的解答她的所有问题,带她跳第一支舞……他如她的哥哥无微不至的照顾她,可是爱情的种子却悄悄种下了。这在当时是有违道德伦理的!是世人所不容的!可爱情的种子却生根发芽,占据了她全部的心。

这是我最美好的时光了,梅格安想,后来呢?她勾起了苦涩的笑容,白发似乎又白上了几分。

后来教父被调走,她心灰意冷,嫁给了一个男人——一个工人,他长的极像教父,可他并不爱梅格安,或者说他更爱她的钱,在梅格安生女儿时,他竟然看都没来看一眼,梅格安又一次在爱情上受挫(虽说她也并不爱那个男人)这时,教父来看望梅格安,这次他们冲破了世人的舆论与道德伦理编织的那张大网,梅格安与教父依旧没有结婚,可却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

如果故事就此结束,那也算结局圆满。可天有不测风云,他们的儿子夭折了。梅格安的希望再一次的破灭。她自知与教父再无可能,便把所有一切都告诉了教父。不久后,教父去世,梅格安在庄园里慢慢变老,看着故人一个又一个的逝去……

记忆的闸门缓缓关闭,梅格安想:我这一生在苦苦追寻的东西,一样也没有得到,我这一生有意义吗?她很快就有了答案:有的,纵使没有得到,我也已努力过,去追寻过。与其一生平平淡淡的和我不爱的人度过,这样的结局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荆棘丛中,有的人放弃抵抗,在荆棘丛中慢慢死去,最终埋没在泥里,而有的人却选择从丛中挣脱,纵使只有一线生机,纵使满身伤痕也无所畏惧,只为了飞向湛蓝的天空,登上高高的云端。

而我想做第二种人,我不愿一生碌碌无为,我要像小鸟一样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我相信所有的苦与累,所有的伤痕都将会化成翅膀,带我飞向更高更远的天空。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努力,成为我心目中最期待的自己;我要坚强,不被任何的困难所打倒;我要怀着美好的希望,在书海中度过每一天……

2024推荐:《荆棘鸟》读后感范文简短(4篇)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我相信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读后感将自己的见解记录下来。读后感是人们从书中得出的一些启发和心得。那么,一篇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怎么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2024推荐:《荆棘鸟》读后感范文简短(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荆棘鸟》读后感(篇一)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考林·麦卡洛的长篇小说,小说叙述的是一家祖孙三代人的爱情故事,其中主线是梅吉与拉尔夫的爱情悲剧,作者以一种平铺的文笔演绎了克利里家族及相关人物的命运,其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拉尔夫,一个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都献给上帝的人,一个以成为红衣主教为自己人生追求的人,他不能谈情说爱,在遇到梅吉之前,他做到了,可在遇到梅吉的那一刻,他是内心就发生了巨大变化,伴随着梅吉的长大,他们的感情愈来愈深,矛盾与痛苦也与日俱增,最终拉尔夫选择了他的教会,远离了梅吉。可上天弄人,梅吉结婚之后,他们却又重逢了,而且拉尔夫也理智让位于情感,他们有了自己的儿子,梅吉也因此离开了自己的丈夫,可儿子后来又永远的离开了她,接着是拉尔夫的离去。梅吉,这个痴情的女人,将孤独的过完她的人生。

看完这本书,我不禁地在想:难道美好的东西只能因最深痛的巨创甚至于生命来换取吗?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与织女,外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斯嘉丽与白瑞德,无不如此。那么,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形时,是要一份刻骨铭心的爱,却要受尽磨难,还是要一份平静无波的情感,庸碌地度过一生?我想,我们要解决这问题,应该再不是什么难事,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好时代,我们是幸福的现代人。

《荆棘鸟》读后感(篇二)

我曾听说过《荆棘鸟》这个名字,也意识到它绝不是一本讲鸟类的书。但万万没有想到这是一部如此伟大与成功的作品。又大胆地涉足了许多作家所不敢于或不善于书写的内容,以及一些我闻所未闻的生活。

这是一部包含对禁欲与命运的讨论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或新大陆生活的爱情故事。

本书主要讲述了克利里家族三代人的爱情故事。但在主线之外又有着几条线索,包括拉尔夫主教的升迁之路,德罗海达的繁荣与衰落,二战在多个战场进行,一个不知名的纳粹兵士在战后渐渐成为政界重要人物等。

本书虽仅有约50万字,但其时间跨度之大在我所读过的书里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故事主线从1915年的新西兰南岛开始到1969年的梵蒂冈结束,历经55年,涉及十个国家及地区,背景更是可以追溯到1801年。

本书时间跨度之大,剧情之复杂,涉足地区之多都令人望而生畏。但更令人惊叹的是,作者考琳·麦卡洛用她缜密的思维与细腻的笔法使这169年里10个国家或地区发生的事情都离不开主线。

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即便是看似不经意的一笔都有着作者特别的意图,而每句话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比如作者先提及教皇喜欢自己及周边的人说德语,随后几页便有红衣主教们用德语对话的部分,紧接着就是拉尔夫主教在圣彼得大教堂中发现了一个德国士兵,而他就是未来的主角雷纳·哈森。这样的细节数不胜数。

这本书从结构上来看,分为七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一个不同的主人公。虽然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不同的主人公,作者仍保持着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伴随着适当的描写,尤其是心理描写,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立体的,充满生活气息的世界中去。

这种叙事方法可能不是作者所独创的,但在本书如此大的时间跨度下无疑是成功的,且是相当成功的。若要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自然不能将全部的笔墨用在同一个人的身上,一个人是不能代表一个家族的,且易使得剧情单薄。

因此本书随着时间发展带着不一样的主人公,这些人物的情感与性格都十分立体,独一无二,而且伴随着情节发展富于变化。这种设计无疑是十分少见的。其他小说一般采用一个或少数主角在经历了大量事情后性格和世界观发生大转变,而其他人似布景一般没有过大改变。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托夫》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如果时间跨度有本书之大的,一般非主人公仅是一个过客,不会去细致描写。这么做可能更为符合生活实际,但不利于故事的展开与表达效果。很显然作者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出现的主线人物有约20个,可以较为轻松地刻画人物。

本书在荆棘鸟的叫声中开始,也在荆棘鸟的叫声中结束。我认为,这给予了本书标题的同时也揭示了本书所想表达的主题。“最美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正如那将荆棘刺入胸口后奋力歌唱的鸟儿,“那歌声竟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那鸟儿可能正如梅吉爱上将自己完全奉献给上帝的拉尔夫主教的情形。因为爱他但得不到他而嫁给了一个贪小便宜,只会劳作的卢克·奥尼尔,忍受了几年痛苦又冷淡的生活,得到一个完全不爱自己的女儿。终于得到拉尔夫的儿子后,落得一个父死儿殇的结局。

其实,对于这样的一个话题,我或许没有什么发言权的。因为我没有得到什么最美好的东西,更没有经历过什么深痛巨创。也许是我身在福中不知福,而深痛巨创被爱我的人全盘收下了。也许是我并没有完全读懂整部作品!这或许就是读书的乐趣所在,思考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对照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错误、不足,并带着新的眼睛去观察与认识这个世界。

《荆棘鸟》读后感(篇三)

正的悲剧是一种微妙的形式,它绝非是原本美的东西结合后又因彼此的冲突而告终的那种,而是当好不容易结合后却时常因外在压力或内心谴责生活在如履薄冰的思想境地中,最终这种因环境或某种特殊原因的压力而在实际上或抽象意义上分开,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白瑞德与斯嘉丽,主人公背负着或沉重或戏谑等特性,在上帝的微笑中悄然而去,留给读者无尽的感伤,同时却使人心灵得以净化。

只有把一种感情放在记忆中或想象中去品味,同时使之在一种被呵护的状态中活在当下,才是最好的,物质的或肉体接触如果稍有不当都是对它的亵渎。与人共享青春,但愿独自苍老是一件很浪漫的事,爱情也一样,如果麦吉和拉尔夫没有结合,悲剧的味道就会冲淡,与人在逝世前仍对他们所憧憬的保留一份绝对的神秘,的确带有淡淡的紫丁香般的哀伤!遗憾的是酸涩的,美却是令人愉悦的,这就是悲剧的魅力。

拉尔夫爱上麦吉源于一种直觉,然而这种感觉却支配着他的一举一动,很难说请一见钟情和理智思考后的真情谁更好,但犹如佛教中的密宗禅宗一样,终能修成正果。

感谢文学殿堂里悲剧的独特的贡献,主人公以其悲壮,作家以其刀笔,直入人的魂魄深处,唤醒人性沉睡的或正要入睡的心底最柔软的部分,从而有了参照物以修正自我,润物细无声的滋养着人的荒芜或即将失去的精神家园,使人高雅起来,悲剧的高尚正在于以其悲成全人类之美!

——至拉尔夫死在麦吉的怀中及文中对战后归来的其弟兄的描写及人物的死亡安排,作者人性化及个性化色彩呼之欲出,跃然纸上,感动之余遂乱写下自己的一点感受,时常感动,学会感恩,让自己成为人!

《荆棘鸟》读后感(篇四)

这部小说从头至尾都让人的心情处于悲凉的状态。拉夫尔和梅吉注定无法相守,一边是事业,一边是爱情,拉夫尔注定要为事业风险一生,而梅吉注定要为守护心中的爱情孤苦一生。在事业上,拉夫尔是成功的,为了他的上帝,为了他的信仰,他毅然远离梅吉,但是心中却永远充满了内疚与痛苦,他爱梅吉,但是他又无法冲破世俗的束缚,他心中的思念,怜惜,落寞,纠结,梅吉又何尝不知。梅吉对拉夫尔的爱由始至终从没有改变过,她和一个外表酷似拉夫尔的男人结婚,她把他当成自己的心爱之人,就算得不到拉夫尔,也要和他相似的人结婚,那个男人是个地地道道的守财奴,他享受吃苦受累的过程,他是一个无情,贪婪,自私自利之人,同时也是一个可怜之人。

梅吉借丈夫之名与拉夫尔私通,她终于如愿以偿得到拉夫尔的一部分,她把全部的爱都给了他们的儿子戴恩,他是她的希望,她的动力。没有拉夫尔在身边,她有他们的儿子,即使她与现任丈夫有一个女儿。有了拉夫尔的儿子,她毅然回到德罗海庄园,回到她的亲人们身边,在那里,她可以尽情的享受属于她的时光。

他们的儿子长大了,像拉夫尔一样,戴恩信仰上帝,他不想结婚,他是一个活脱脱的拉夫尔翻版。梅吉把他送到拉夫尔身边,成全他的梦想。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戴恩是拉夫尔的儿子,而拉夫尔却至始至终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儿子,而且就在他身边。戴恩在希腊救了两个女子却搭上了自己的性命,他还没来得及知道自己最崇拜的人竟然是自己的父亲,就突然离开了人世。

拉夫尔知道了自己有儿子,而且还是戴恩,但是他却永远见不到他了。他永远也无法原谅自己,这就是命运,他忠于上帝又欺骗了上帝,上帝用他的儿子惩罚了他。在戴恩下葬后的几个小时后,他在梅吉的怀里永远的离开了她,他终于忘了梅吉,他没有死于上帝的怀里,在上帝的光辉下,他死于他最爱之人怀里,他解脱了,这份爱太沉重,太绵长,太痛苦,太纠结了。

荆棘鸟的传说: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便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创来换取……

《荆棘鸟》经典书评大全 (通用4篇)


一本好书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精神,《荆棘鸟》是考琳·麦卡洛写的,读后让人很受感动,令人感慨良多,那么《荆棘鸟》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荆棘鸟》经典书评大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荆棘鸟》经典书评大全【篇一】

提起书,我便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个少女,她一头红橙色的发如瀑布般披散在肩头,坐在玫瑰丛中显得那么的和谐。一只小鸟儿飞上了枝头,她冲着它甜甜的笑:“喔,朋友,你在干什么呢?”鸟儿不理会她,却把一束荆棘刺入喉咙,开始歌唱那天籁……而那位少女怎么也想不到,她也会像那鸟儿一般:飞蛾扑火却是心甘情愿。

梅格安坐在椅子上,满头的白发中掺杂着几根红橙色的发,她的脸上满布皱纹,嘴角扬起平和的笑,像个孩子一般天真烂漫,不难看出,这位老妇人年轻时是何等惊艳!她眼角带着几滴浑浊的泪,如呓语一般的说:“已经过了这么久了呢!”

梅格安第一次见到教父时,她才刚刚从新西兰来到澳大利亚,一切都让它倍感新奇,比如眼前这个温和儒雅的教父,教父牵起了她的手,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教父叫他骑马,耐心的解答她的所有问题,带她跳第一支舞……他如她的哥哥无微不至的照顾她,可是爱情的种子却悄悄种下了。这在当时是有违道德伦理的!是世人所不容的!可爱情的种子却生根发芽,占据了她全部的心。

这是我最美好的时光了,梅格安想,后来呢?她勾起了苦涩的笑容,白发似乎又白上了几分。

后来教父被调走,她心灰意冷,嫁给了一个男人——一个工人,他长的极像教父,可他并不爱梅格安,或者说他更爱她的钱,在梅格安生女儿时,他竟然看都没来看一眼,梅格安又一次在爱情上受挫(虽说她也并不爱那个男人)这时,教父来看望梅格安,这次他们冲破了世人的舆论与道德伦理编织的那张大网,梅格安与教父依旧没有结婚,可却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

如果故事就此结束,那也算结局圆满。可天有不测风云,他们的儿子夭折了。梅格安的希望再一次的破灭。她自知与教父再无可能,便把所有一切都告诉了教父。不久后,教父去世,梅格安在庄园里慢慢变老,看着故人一个又一个的逝去……

记忆的闸门缓缓关闭,梅格安想:我这一生在苦苦追寻的东西,一样也没有得到,我这一生有意义吗?她很快就有了答案:有的,纵使没有得到,我也已努力过,去追寻过。与其一生平平淡淡的和我不爱的人度过,这样的结局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荆棘丛中,有的人放弃抵抗,在荆棘丛中慢慢死去,最终埋没在泥里,而有的人却选择从丛中挣脱,纵使只有一线生机,纵使满身伤痕也无所畏惧,只为了飞向湛蓝的天空,登上高高的云端。

而我想做第二种人,我不愿一生碌碌无为,我要像小鸟一样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我相信所有的苦与累,所有的伤痕都将会化成翅膀,带我飞向更高更远的天空。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努力,成为我心目中最期待的自己;我要坚强,不被任何的困难所打倒;我要怀着美好的希望,在书海中度过每一天……

《荆棘鸟》经典书评大全【篇二】

荆棘鸟在荆棘插进身体最深,最痛的时候发出最响亮,最悲壮的叫声,然而,梅吉和拉尔夫何尝不是呢。

梅吉是一个没有什么大志大理想的典型简单追求小民的简单生活的女人,拉尔夫是一个渴望权力的事业型男人。这样的两个人相爱注定是一种悲剧。梅吉以家庭为中心,爱她身边所有的家人,然而家人的一个个离开,使得她痛苦不堪,更加地渴望得到一种一家圆满的生活。拉尔夫用了一生来追求他的事业,为了得到罗马教会的权力,他不得不放弃对梅吉的爱。我们且不说他们谁对谁错,但他们相爱了是上帝对他们开得最大的玩笑,使相爱的两个人一生都活在折磨与痛苦中。最终梅吉在失去爱子的也在失去爱人的时候,命运可以说的上得到了一种解脱,因为世上的对她来讲最重要的两个人已不再是她的牵挂了。拉尔夫得知死去的戴恩是自己的儿子的时候也已经向命运屈服了,痛苦折磨对他的伤害达到最高境界,最终能死在梅吉怀中可能是最好的结局。

文末,我感叹两个人错误地相爱,幸福永远只能被痛苦淹没。

《荆棘鸟》经典书评大全【篇三】

我读过《鲁滨逊飘流记》、《爱的教育》、《福尔摩斯探索集》……但让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荆棘鸟》。

书中有这么一个传说:有一种荆棘鸟,它从一出生开始就有一个使命——寻找荆棘树。就在找到荆棘树的那一刻,它要把自己的身体插入最长最尖的那根刺里,并放声歌唱,那一刻,百灵与夜莺都黯然失色,整个天地都安静下来,连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直到它唱不出一个音符,反正那个传说是这样的。

之后,我看完了整本书,我的情绪久久不能平静,为何荆棘鸟知道自己是要死去的,还将荆棘插体内,我知道,它是为了完成自己使命,并倒在完成任务之中。

它一生只唱一首歌,并还要把歌奉献给人们,那是一种多么质朴无华、无私奉献的精神啊!我们应该学习荆棘鸟,应该无私奉献着自己的全部,并将自己的一切回报给祖国,回报给社会,回报给自己爱的家园。

没有一种品质比无私奉献更重要,它代表着人类社会的爱。奉献使我们的家园充满爱,让这种品质继续延续下去吧!

《荆棘鸟》经典书评大全【篇四】

当你被一本好书里的情节吸引的时候,是很难把自己置身事外的。

梅吉和卢克的婚姻是不幸的,卢克想从梅吉那里得到钱,而梅吉想要找一个拉尔夫的替代品而又不完全失去他,他们的结合便意味着更多人痛苦的开始。卢克完全不知道梅吉是和她不一样的一个柔弱的需要爱和呵护的女人。他从她身边拿走了所有的钱,连她工作的工资都结在他的账号下。他砍死甘蔗来便把她抛之脑后,总是好长时间不回家看她。他的自私是他不愿意让梅吉有一个孩子,因为会多出一张吃闲饭的嘴!而梅吉多想有一个与拉尔夫有几分相像的孩子聊以慰藉啊!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这一悲剧是他们两个心猿意马的人共同造成的,但即使是这样,如果卢克给梅吉多一点爱,他们一定会生活的幸福的多。

当我看到卢克生病的时候,多希望他就此死去啊!这样梅吉就有理由回到德罗海达去了,就会有机会见到拉尔夫了,就可以重新过上旧生活了。当我看到梅吉生孩子备受折磨的时候,我同样希望她就此死去吧!如此便不需要再经受种种折磨,时间久了,人们也许就会把她这个人连同她曾经遭受过的苦难一同忘掉的。当我看到拉尔夫在梅吉生孩子痛苦难耐最需要他的时候出现时,真是异常欣喜,仿佛拉尔夫真的是一个神,至少真的得到了上帝的指点,就那么从天而降出现在梅吉身边,带给她最深的慰藉。但是,拉尔夫和卢克一样,匆匆离开了。

梅吉对她的孩子朱丝婷的到来远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热切,甚至她是不喜欢这孩子的,甚至在她真正成为母亲的现在,她所体会到的幸福远比不上她还是小姑娘时照顾她的弟弟们来的真切。

当拉尔夫在小岛出现和梅吉见面却相顾无言的时候,作者是怎样的暗于世事才能把两个人物内心的矛盾和纠结刻画得如此淋漓尽致。拉尔夫的孩子让梅吉获得了重生,她的周身有了光芒,也终于让人在她身上看到了生命的迹象和对生活的期待。当她对卢克说出那些决绝的话语,大快人心的同时也让人忍不住可怜起卢克来,如果他们选择的不是彼此,也许会有另一个女人和他尽管不完美却能安然地度过一生。

梅吉最终还是带着拉尔夫的孩子离开了卢克,她应该感谢卢克那和拉尔夫诸多相像的外貌,至少这让戴恩后来26年的生命不被世俗的眼光所不齿。戴恩的出生给梅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生活带来了希望和慰藉,因为戴恩几乎拥有拉尔夫所有的特点和他所没有的优点——戴恩几乎是一个完美的人。完美得连上帝都妒忌的人。所以上帝迫不及待地将他召唤回身边去,在他26岁的年纪!当我看到戴恩死去的情节时,我是多么震惊啊,那么突如其来,那么让人悲痛。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当读者平静地看着战争开始又结束,有的人离开有的人留下,从而觉得故事到这里就会一直平淡无奇地发展下去的时候,又突然出现一个让你把心提到嗓子眼上的情节,让你身临其境地感受书中人的悲哀和无奈。

我很欣赏后来的梅吉看待这件事情的想法,她把戴恩的离谱看作是一种解脱,一种不用再重蹈拉尔夫或者任何人的覆辙的解脱,为此她为戴恩感到欣慰,而读者也为梅吉的心态而欣慰。朱丝婷就不同了,若不是雷纳和梅吉的帮助,她将永远沉浸在对自己没有陪同戴恩去罗马的无谓的自责中。索性,她的妈妈梅吉解救了她,让她终于成为了哈尔森太太,到此,也算是全书中唯一找到幸福的一对人儿。

最新荆棘鸟读后感(精选4篇)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最新荆棘鸟读后感(精选4篇),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新荆棘鸟读后感 篇1

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便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创来换取……这就是荆棘鸟的传说。

荆棘鸟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命运,被刺穿身体,被驱感着,唱着歌死去。在我看来,荆刺鸟为唱歌献身,为唱歌而盲目,而人类呢?人类为爱情盲目。

就如同自然规律,没有人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可是,两个世界的人,就算遇到了,心动了,又如何?

但是,当我们把荆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可命运就是这样,它认定的事,又有谁能改变呢?梅吉尽管自己明白,可她还是不顾一切地得到了戴恩,可她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戴恩死了,拉夫尔死了,最后的最后,年迈的的她只能独自生活,拥有建材,却无人陪伴。如果能放弃,放弃对拉夫尔的爱,事情也不会发展成这样,相比之下,梅吉的母亲是纯美的。

可是喜欢一个人,那是说放弃,就能放弃的呢?

就像白蛇和许仙,他明明白白的知道,人妖殊途,可是,她依然选择了感情,别人看来白蛇很傻太过于痴情,可是在我看来,她是勇敢的,如果荆棘鸟不把胸膛扎棘刺,那它就不叫荆棘鸟了。

你看紫霞和至尊宝,凄美的爱情故事不止濡湿了多少痴情者的泪,每一个爱到极致的故事,都有一道无法攀越的屏障,因为爱到极致,所以无所畏惧,无所畏惧所以爱到极致。

看透了人生的规则与伎俩,我们依然这么做,我们依然把荆棘扎进胸膛。

最新荆棘鸟读后感 篇2

《荆棘鸟》读后感800字

传说中有一种鸟,它毕生只歌唱一次,但歌声却比世界上任何生灵的歌声都悦耳,它一旦离巢去找荆棘树,就要找到才肯罢休。它把自己钉在最尖最长的刺上,在蓁蓁树枝间婉转啼鸣。它超脱了垂死的剧痛,歌声胜过百灵和夜莺。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然而整个世界都在屏息聆听,就连天国里的上帝也开颜欢笑。只有忍受极大的痛苦,才能达到尽善的境界……也许传说就是这样”

拉尔夫,一个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都献给上帝的人,一个以成为红衣主教为自己人生追求的人,他早已失去的一个作为普通人的权利,他不能谈爱情,他也以为自己可以做到。在他遇到梅吉前的二十七八年岁月中,他就是这样度过的。但是在遇到梅吉的那一刻,他的内心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那时的梅吉只是一个9岁的女孩,却照亮了拉尔夫的内心。在梅吉长大成人之前,两人有过一段温馨美好的时光,因为那时可以不必避嫌。但是随着梅吉的长大,痛苦和矛盾也就与日俱增。最终,拉尔夫选择了他的事业,他的上帝,他的教会,远离了梅吉,希望梅吉可以有自己的未来和幸福。但是,谁能想到,梅吉选择的丈夫,居然也只是因为他酷似拉尔夫呢?婚姻自然是不幸的。在这样的境况之下重逢,终于情感战胜了理智,拉尔夫屈从于梅吉的愿望,梅吉也如愿地从上帝那儿偷来了拉尔夫——一个属于他们的儿子。因为她知道拉尔夫永远也不属于他,那么得到他的儿子,就已经是上帝的恩赐了。从此,梅吉离开了她的丈夫,守着一双儿女回到了家乡。结局,偷来的东西自然要还回去的,当他们唯一的儿子也永远离开他们的时候,他们觉得也卸下了心头的包袱。拉尔夫在临终的一刹那,他的心里才真正放下了梅吉。而梅吉,将要面对的是往后更加孤独的人生,幸好,她一直是个坚强的人。

初中时我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孩子,不可能太理会那字里行间透出的深沉的沧桑。无论是帕迪的含蓄温雅,或是菲奥娜的冷漠脆弱;无论是暴烈渴望的弗兰克,或是骄横尖酸的卡森夫人;无论是单纯执着的丹尼,或是古怪理智的朱丝婷。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棱有角的面容交替出现,我却无法真正地感觉到他们的爱恨纠缠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直至现在,我依旧是无法完全理解这个家族的命运。而我所最钟爱也是最痴迷的,只有梅吉和拉尔夫神父之间的那场刻骨铭心的爱情。

作者考琳.麦卡洛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从20世纪初叶到半个多世纪后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澳大利亚广阔恢弘的画面,充斥着克利里家族传奇式的家世历史。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曲折优美的情节发展,刻骨铭心的爱情历程,都深深地把我带入了那个传奇的时代,那片美丽的土地。而到现在,当我重启记忆,当初的那份热情早已冷却,少了些稚气,多了些成熟和理智,也渐渐能从人生的角度来看待这本曾经深深吸引我的小说,最终发现的,也是犹如新大陆般丰盈的感受。这,的确是一本值得读的充满魅力和生命精华的书。

最新荆棘鸟读后感 篇3

勤奋的学习可以愿意教书。每当我们看到一本好书,我们总是忍不住记录内心的灵感和感受。我们可以通读那些从作品中冥想和触摸灵魂的令人震惊的话语,以及从作品中触摸和触摸灵魂的话语。

事实上,我们可以从作者的开场白中深刻理解这种痛苦。有一个传说,有一只鸟一生只唱一次,比世界上所有生物的歌都更美丽。从离开巢穴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休息下来。然后,它把身体绑在最长最尖的棘刺上,在荒野的枝条问题上放开歌声。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越了自己的痛苦,歌声让云雀和夜莺黯然失色。这是一首非常美丽的歌曲,最终死亡。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听着,上帝也在天空中微笑。因为最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反正那个传说是这么说的。” 每次回味这段话,都忍不住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小说是一个经典的爱情故事,也许是因为这是一场爱情悲剧——从他们(拉尔夫和梅吉)相遇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 在我看来, 这本书《荆棘鸟》最大的亮点是生动的人物描写.从菲律宾到梅吉,再到朱丝婷,作者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女性的悲惨或坎坷命运,以及内心的痛苦挣扎;从帕迪到拉尔夫,再到雷恩,三代男人对爱情有不同的诠释;从弗兰克到戴恩,最受欢迎的孩子被母亲留下,但被上帝愚弄了……感人的爱情从门开始,延伸到宗教,爆发在都市.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构思和刻画上的努力.

最新荆棘鸟读后感 篇4

《荆棘鸟》终于看完了,我不知道应该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心情,是那种沉重、无奈,还是那种痛,为梅吉的可怜?还是为拉尔夫的可悲?

拉尔夫,他爱着梅吉,从她还是个孩子时就爱着,直到生命完结的那一刻,他们之间本没有任何的阻碍,除了一个原因——他是个教士。可是,为了对权力的追求,在梅吉与教会之间,他还是选择了教会,他得到了一个人应该拥有的一切,金钱、名望、地位,而正因为他的选择,也注定了他的`爱情不会圆满,注定一生要受到灵魂情感的洗理与挣扎。

梅吉,坚韧、忍耐、包容、优雅,一个近乎完美的女性,她最大的痛苦却是她的爱情,她无法与上帝争夺身为教士的拉尔夫。最终,她选择了卢克做为拉尔夫的替身,本想与卢克相安过上一辈子,可是,卢克却是个金钱的崇拜者,一个地道的守财奴,在他心中,梅吉也只不过是个挣钱的机器,他对田地的爱,对甘蔗的爱,远远胜过对梅吉的爱。对于这些,梅吉也以自己特有的坚韧而坚持着。

可是,终有一天,她一直无法忘记的拉尔夫走进了她的生活,那疯狂而甜蜜的天堂般的生活改变了一切,她带着从拉尔夫那里得到的一部分离开了卢克,回到了自己的家。拥有了一个和拉尔夫一样高大、优雅的孩子——戴恩,可是,戴恩却如他父亲一样,选择做一个教士,就在希腊度假时为救两个女郎被海水吞没了,梅吉千方百计从上帝那里偷来的东西就这样回到了上帝的手中。也正因为戴恩的死,为了找回戴恩的尸体,她不得不对拉尔夫说出曾经发誓要保密的事情,戴恩也是拉尔夫的儿子。梅吉说“我所偷来的,我还回去,拉尔夫,我们把你向上帝发过誓的东西偷来了,我们两人都得付出代价!”而这,也正是她与拉尔夫所付出的代价!……

真正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是需要以难以想象的代价去换取——这是一种至高无尚的领悟。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真心的付出!!!

初中九年级《荆棘鸟》读书心得 (推荐4篇)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在读了考琳·麦卡洛写的《荆棘鸟》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一篇属于自己的《荆棘鸟》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九年级《荆棘鸟》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初中九年级《荆棘鸟》读书心得(篇一)

传说中有一种鸟,它毕生只歌唱一次,但歌声却比世界上任何生灵的歌声都悦耳,它一旦离巢去找荆棘树,就要找到才肯罢休。它把自己钉在最尖最长的刺上,在蓁蓁树枝间婉转啼鸣。它超脱了垂死的剧痛,歌声胜过百灵和夜莺。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然而整个世界都在屏息聆听,就连天国里的上帝也开颜欢笑。只有忍受极大的痛苦,才能达到尽善的境界……也许传说就是这样”

当我第一次看到《荆棘鸟》一书的前引时,我的心就被震撼了。带给我心灵震撼的书有很多,震撼我的不仅是作者那精妙的语言、巧妙的结构、精致的故事,更是作者对哲理人生的深刻思考,像上初中时阅读的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英国女作家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然而这次的震撼只是在我看到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的前引时就产生了。以至于多年后当我申请QQ时就毫不犹豫的给自己取了“荆棘鸟”的网名,在主页说明中也用的是《荆棘鸟》一书的开篇引子。

拉尔夫,一个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都献给上帝的人,一个以成为红衣主教为自己人生追求的人,他早已失去的一个作为普通人的权利,他不能谈爱情,他也以为自己可以做到。在他遇到梅吉前的二十七八年岁月中,他就是这样度过的。但是在遇到梅吉的那一刻,他的内心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那时的梅吉只是一个9岁的女孩,却照亮了拉尔夫的内心。在梅吉长大成人之前,两人有过一段温馨美好的时光,因为那时可以不必避嫌。但是随着梅吉的长大,痛苦和矛盾也就与日俱增。最终,拉尔夫选择了他的事业,他的上帝,他的教会,远离了梅吉,希望梅吉可以有自己的未来和幸福。但是,谁能想到,梅吉选择的丈夫,居然也只是因为他酷似拉尔夫呢?婚姻自然是不幸的。在这样的境况之下重逢,终于情感战胜了理智,拉尔夫屈从于梅吉的愿望,梅吉也如愿地从上帝那儿偷来了拉尔夫——一个属于他们的儿子。因为她知道拉尔夫永远也不属于他,那么得到他的儿子,就已经是上帝的恩赐了。从此,梅吉离开了她的丈夫,守着一双儿女回到了家乡。结局,偷来的东西自然要还回去的,当他们唯一的儿子也永远离开他们的时候,他们觉得也卸下了心头的包袱。拉尔夫在临终的一刹那,他的心里才真正放下了梅吉。而梅吉,将要面对的是往后更加孤独的人生,幸好,她一直是个坚强的人。

初中时我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孩子,不可能太理会那字里行间透出的深沉的沧桑。无论是帕迪的含蓄温雅,或是菲奥娜的冷漠脆弱;无论是暴烈渴望的弗兰克,或是骄横尖酸的卡森夫人;无论是单纯执着的丹尼,或是古怪理智的朱丝婷。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棱有角的面容交替出现,我却无法真正地感觉到他们的爱恨纠缠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直至现在,我依旧是无法完全理解这个家族的命运。而我所最钟爱也是最痴迷的,只有梅吉和拉尔夫神父之间的那场刻骨铭心的爱情。

曾经有人把荆棘鸟和枯叶蝶作为对比。荆棘鸟,把所有的生命精彩都演绎在最后的绝唱中,虽然短暂却是绚烂万分;枯叶蝶,在单调宁静中渡过它的一生,虽然单调却是岁月绵延。截然不同的选择,也就注定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个,缩短了生命,只为了瞬间灿烂;一个,放弃了华丽,只为了延长生命。而这本书,正是说明了荆棘鸟存在的意义,即使付出生命,也要所梦想的一切。

作者考琳.麦卡洛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从20世纪初叶到半个多世纪后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澳大利亚广阔恢弘的画面,充斥着克利里家族传奇式的家世历史。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曲折优美的情节发展,刻骨铭心的爱情历程,都深深地把我带入了那个传奇的时代,那片美丽的土地。而到现在,当我重启记忆,当初的那份热情早已冷却,少了些稚气,多了些成熟和理智,也渐渐能从人生的角度来看待这本曾经深深吸引我的小说,最终发现的,也是犹如新大陆般丰盈的感受。这,的确是一本值得读的充满魅力和生命精华的书。

初中九年级《荆棘鸟》读书心得(篇二)

《荆棘鸟》终于看完了,我不知道应该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心情,是那种沉重、无奈,还是那种痛,为梅吉的可怜?还是为拉尔夫的可悲?

拉尔夫,他爱着梅吉,从她还是个孩子时就爱着,直到生命完结的那一刻,他们之间本没有任何的阻碍,除了一个原因——他是个教士。可是,为了对权力的追求,在梅吉与教会之间,他还是选择了教会,他得到了一个人应该拥有的一切,金钱、名望、地位,而正因为他的选择,也注定了他的`爱情不会圆满,注定一生要受到灵魂情感的洗理与挣扎。

梅吉,坚韧、忍耐、包容、优雅,一个近乎完美的女性,她最大的痛苦却是她的爱情,她无法与上帝争夺身为教士的拉尔夫。最终,她选择了卢克做为拉尔夫的替身,本想与卢克相安过上一辈子,可是,卢克却是个金钱的崇拜者,一个地道的守财奴,在他心中,梅吉也只不过是个挣钱的机器,他对田地的爱,对甘蔗的爱,远远胜过对梅吉的爱。对于这些,梅吉也以自己特有的坚韧而坚持着。

可是,终有一天,她一直无法忘记的拉尔夫走进了她的生活,那疯狂而甜蜜的天堂般的生活改变了一切,她带着从拉尔夫那里得到的一部分离开了卢克,回到了自己的家。拥有了一个和拉尔夫一样高大、优雅的孩子——戴恩,可是,戴恩却如他父亲一样,选择做一个教士,就在希腊度假时为救两个女郎被海水吞没了,梅吉千方百计从上帝那里偷来的东西就这样回到了上帝的手中。也正因为戴恩的死,为了找回戴恩的尸体,她不得不对拉尔夫说出曾经发誓要保密的事情,戴恩也是拉尔夫的儿子。梅吉说“我所偷来的,我还回去,拉尔夫,我们把你向上帝发过誓的东西偷来了,我们两人都得付出代价!”而这,也正是她与拉尔夫所付出的代价!……

真正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是需要以难以想象的代价去换取——这是一种至高无尚的领悟。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真心的付出!!!

初中九年级《荆棘鸟》读书心得(篇三)

荆棘鸟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命运,被刺穿身体,被驱感着,唱着歌死去。在我看来,荆刺鸟为唱歌献身,为唱歌而盲目,而人类呢?人类为爱情盲目。

就如同自然规律,没有人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可是,两个世界的人,就算遇到了,心动了,又如何?

但是,当我们把荆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可命运就是这样,它认定的事,又有谁能改变呢?梅吉尽管自己明白,可她还是不顾一切地得到了戴恩,可她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戴恩死了,拉夫尔死了,最后的最后,年迈的的她只能独自生活,拥有建材,却无人陪伴。如果能放弃,放弃对拉夫尔的爱,事情也不会发展成这样,相比之下,梅吉的母亲是纯美的。

可是喜欢一个人,那是说放弃,就能放弃的呢?

就像白蛇和许仙,他明明白白的知道,人妖殊途,可是,她依然选择了感情,别人看来白蛇很傻太过于痴情,可是在我看来,她是勇敢的,如果荆棘鸟不把胸膛扎棘刺,那它就不叫荆棘鸟了。

你看紫霞和至尊宝,凄美的爱情故事不止濡湿了多少痴情者的泪,每一个爱到极致的故事,都有一道无法攀越的屏障,因为爱到极致,所以无所畏惧,无所畏惧所以爱到极致。

看透了人生的规则与伎俩,我们依然这么做,我们依然把荆棘扎进胸膛。

初中九年级《荆棘鸟》读书心得(篇四)

与《飘》一样,《荆棘鸟》是我最爱的一本书,被誉为“澳大利亚的《飘》”。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当代作家考琳·麦卡洛创作的一部家世小说。全书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感情纠葛为线索,从梅吉四岁生日起笔,描写了一家三代人的故事,而这样的时间跨越了半个多世纪。拉尔夫,向往着神圣教会的权力,却爱上了克利里家的少女梅吉,为了他一心追求的“上帝”,他抛弃了世俗的爱情;梅吉,一位普通的少女,也是一只引人注目的荆棘鸟,拉尔夫就是她那根最尖最长的荆棘。此后的几十年中,梅吉也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变成了两个孩子的母亲,失去了曾珍惜的一份感情。

“鸟儿胸前带着荆棘,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其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在那刺进的一瞬,她没有意识到死之将临。她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再也唱不出一个音符。但是,当我们把荆棘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么做。我们依然把荆棘刺扎进胸膛。”

这是文章的最后一段话,似乎在嘲笑梅吉一往情深的可笑,又似乎是在讲述书中数十人可悲的命运。然而,“人都是复杂的”也同样在书中得到了证实。

我们常用黑白来分明一切事物,简单地给生活随意标价,却不经意间违背了事实与命理。有时黑与白难以分辨,渐渐模糊,混合,复杂,也成为了一种不能为世界所看清的颜色,但人性一样复杂,以至于从来没有人探究与反驳,只当视而不见。或是一种更深的谴责,逃避。比如拉尔夫·德·布里萨卡特,他想追逐更高的权力,更大的舞台,得到肯定认同,但在那时,梅吉从他的生活中出现了,也正是因为她,拉夫尔找到了寄托精神与爱的中心,那痛苦也在不久后来临。拉夫尔必须面临选择。看到这许多人指责他的无情与自私,认为他为了野心,放弃了爱情,负了梅吉的青春。但他似乎已没有退路,只好做着这种斗争,以致自己伤痕累累,但又是为什么呢?当拉夫尔不能两全其美时,他已经拥有了金钱,权利,地位,却无时无刻不遗憾和渴求着梅吉的爱,无法遏制,也无法停止。

梅吉,毫无疑问,她是最引人注目的,也是女性角色里最为鲜明的。她的一生,其实非常简单:家人,拉尔夫。但渐渐地,她将重心移到了拉尔夫身上,把他当作自己的初升的太阳。同时,这也可笑,这太阳并不能送走她生活中的所有晦涩与阴暗。是不是像《白夜行》中所说:“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将黑夜当成白天”?她等得有些痴狂,有些盲目,但这一切又像是顺理成章,毫不犹豫,于是,怀着这种心思,她一等就是几十年。最终以自己“失败”告终,然后妥协。梅吉深知命运无法重新轮回,好在她满意着拉尔夫给她的人生。她不去回避,而是,坦然又焦虑地过着平静的生活。

所以,在俩人最后一次相遇,又最后一次分别之后,梅吉也又一次坐在院子里,看着春意盎然,放下女儿的电报,把那捧了一生的“荆棘”放入心中,踏过最后一次的选择,她又该去向何方?考琳·麦卡洛,用他们的爱情与信仰演绎着生命,只因一段不完整的爱无法诠释命运对人生的戏弄。而树上那只荆棘鸟,在灰飞烟灭的最后一秒,毅然将荆棘刺入胸膛,只因荆棘绝唱,却无人旁听。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荆棘鸟饱含激情,富有诗意的读后感600字 (推荐4篇)”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荆棘鸟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