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 地图 >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1-08-23 来源:互联网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父母法与民主。

普希金说:“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读书有助于我们成长,而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每个人在阅读的时候,都会与作品产生共鸣。那些收获瞬时涌现,需要即时把它记录下来。优秀的读书笔记有哪些特点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民主的细节》读后感:父母法与民主”,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父母法与民主

我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从未出过国门,甚至连国门是什么样都没亲眼见过,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孤陋寡闻。正因为如此,我曾经很自卑,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太失败了。但是,在思考“父母法”的过程中,我不再自卑了,因为我懂得生命的真谛!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独一无二就是每个人最大的价值!国家是人的国家,我不懂国家大事,我对国家大事的理解都是通过对人的理解推导过去的。之所以很多人说美国好,在我看来,很大程度是因为美国是第一强国,这是客观事实,谁也无法否认。问题是,强国就是好国吗?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始终还是在“成王败寇”的游戏规则下运行。一个人,如果成功了,说话就有分量,哪怕是歪理邪说,也被奉为至理名言;如果失败了,说话很难有分量,即使是真理,也很难产生社会影响力。国家是人的国家,道理相通。

美国能成为第一强国,一定有可取之处,但并不等于都是对的。强盗就很强大,不强大做不了强盗,强盗是学习的榜样吗?强盗也会有文明之举,也会行善,并非时时都在作恶,我这么说,只是比喻,不是说美国就是强盗,而是希望学者分析探讨问题多一些理性再多一些理性!!!

历史悲剧不断重演,谁都痛心,因为人心都是肉长的,人性都是相通的,没有本质区别。既然如此,为什么不从人心和人性问题上分析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呢?每个人都是父母生,都会自然死,都有一个在父母抚养教育下从儿童到成人的成长过程,都只有一辈子,父母问题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为什么学术界始终避而不谈呢?

我也是母亲,孩子是我带来人间,如果孩子不幸福,我就是第一责任人!如果我都可以心安理得,凭什么要求别人不心安理得?如果我都不愿意帮助孩子,凭什么要求国家帮助孩子?请别忘了,国家是每个人的国家而不是某个人的国家!

不管别人怎么看,反正我这么看:如果说美国比中国好,根本原因不在于两党执政而在于美国父母比中国父母尊重孩子;如果说中国不如美国好,根本原因不在于一党执政而在于中国父母比美国父母专制孩子。我说的是如果,我说的是父母整体状况。美国比中国强大,这是客观事实,但美国是否就比中国好,我觉得见仁见智。也有中国父母尊重孩子,也许只是不如美国普遍而已,但也有美国父母专制孩子,也是只是不如中国普遍而已。

既然大家都是人,父母专制孩子居然合法,怎么可能真正民主?民主的定义说清楚了吗?连民主的定义都没说清楚,谈民主的细节有意义吗?请恕我直言,我读刘瑜着《民主的细节——当代美国政治观察随笔》一书,感觉到的不是美国的民主而是美国的荒唐!这让我想起沈群着《美国也荒唐》一书。

每个人都是父母生的公民,但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和养老工具!在法律意义上,孩子和父母完全平等,都是公民!孩子成年前是未独立公民,所以需要父母抚养教育,这是父母的法定义务,做好了是本分,没做好应接受问责!不让问责,不是专制是什么?父母专制是专制的根源,父母民主是民主的出路!父母如何抚养教育孩子成为心智成熟人格健全自食其力的独立公民,这才是民主的细节!

不立“父母法”明确父母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可能真正民主吗?请像刘瑜这样的知名学者站在孩子而非父母的立场上用理性深思啊!请别忘了,父母也是父母之父母的孩子!孩子的立场就是人的立场!以孩子为本就是以人为本!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延伸读

《民主的细节》读书笔记


刘瑜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被人们所熟知,就是因为这本《民主的细节》,那时候她自己也很莫名其妙,她不出名,但是书火了。这体现了大家的民主意识在增强,都想整明白民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是一本刘瑜在各大书刊发表的专栏文章集结,阅读这本书的乐趣之一是,满足一种对美国社会的好奇心,将民主还原到公共生活的柴米油盐中去,用小短文、小故事的方式向我们呈现那些书本里的词汇如何在现实政治中展开。对我这个不懂美国政治的人来说,这本书深入浅出结合案例,很容易看懂。非常不错的一本书。一本好书不在乎多高深的理论,一堆令人看不懂的专业名词,浅显易懂就是一本好书。

在书里,你会发现民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如何在制度和人力的调配下做到民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书里说到的新泽西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州政府和州长为了选民的投票而保证选民的利益做出的一系列努力,虽然说羊毛出来羊身上,但它的政治运作是明白清楚,经过讨论协调的,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她也会拿中国来和美国比较,指出我们政府制度的不足,她说我们的财政权利和财政义务不对称,从而带来腐败,乱收费的现象。

整本书的风格就是这样,举例,分析,比较,阐释,它可能会让你羡慕美国的民众生活在一个民主的国家里,但我想它的目的更在于让你思考怎么让自己更加完善,美国的历史,是民主化进步的历史,这与中国的国情并不相同,如果我们只会一味的去比较去向往,我们永远不会变得好,永远不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开出民主的花宁做美国狗,不做中国人这样幼稚可笑的话,我们在贴吧论坛上常常看到。

读这本书,你对美国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它的国民跟我们一样,有各自的苦恼和迷茫,这个国度一样充满了多数的穷人和少数的富人,我们要真正了解民主的含义,懂得这个社会运行的规律,在这当中,你要去感受那些细微末枝的地方,而不是空谈大谈民主自由然后跑到网上的发帖骂五毛。她在文中说,好的民主鼓励每个人成为他自己,依赖于每个人成为他自己;民主的意义在于通过不同的观念碰撞,使更多不同理性的声音发出来,真正的民主化,不光是一种政体变化,而是政治文化,社会形态的转型。

这本书的大卖,可以说是一个好现象,当大家了解原来在美国言论自由到节目主持人可以骂总统,一个州政府敢给自己加工资遭到了民众的控告,一个连英语都不会说的海地清洁工竟然让哈佛大学向他低头等等事件,我们就会反思为什么在我们国家不可以,为什么我们没有反抗起来的意识,总是在沉默中丢失自己的权利,然后又来抱怨自己的生活不如别人。这本书有着唤起人们民主意识的意义,特别是在众多青少年中,这更是一本必读的人生启蒙之书。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


如果问,当代教师必须读的书有哪些?肯定地说,第1本就应该是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在读到《为什么必须以反省思维作为教育的目的》这一章的时候,不仅为教育的目的所思索,到底什么是教育的目的?有人可能想到了高考,但实际上这个想法会极大地误导我们的学生,那么什么才是目的、什么样的目的才是好的、要完成目的应该怎么做呢?

杜威说到学习的目的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但是这只有在民主的社会中才能实现。我们在探索教育的目的时,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求,但是这也只能在民主的社会中才可能做到。当社会关系还不是完全以对等为基础时,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有可能发生偏差。

首先,目的必须是从自身的经验自由发展而来的,不能由外来的命令决定。这点我觉得在现在的教育中尤为重要,我们在谈到学生学习的目的时经常毫不犹豫地会认为那应当是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考上好的大学。但在我看来这其实是教师自己的目的而已,当然教师的目的本应当与学生的目的相同或相近,但是这对学生来说毕竟是教师或外界强加给他的,不是从自身的经验自由发展而来的。对于学生,他们只模糊的认识到考上大学应该是自己学习的目的所在。所以将教师的目的与学生的目的统一是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过多的去思考学习的目的,大多出于一种盲目的学习状态,这也导致了很多学生学习不努力,甚至厌学。有了目的,学生就会对现在活动的结局有了预见性,就会给予现在的学习活动以方向。

其次,如何确定良好的目的。所确定的目的必须是既有情况的产物。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好的目的绝对不会是高考。当然要想确定一个好的目的并非易事,这需要学生对未来生活有一个思考,对自己将来的生活有一个预见,这种预见决不是空想,而是应当建立在已有的生活上的。所以我觉得学生有必要了解现在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有必要知道人们在进行着什么样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个更直观的认识,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确定一个好的切实可行的目的。

最后,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将学生看作一盆花,那么最后这盆花顺利开花便是我们的目的。其实我们都知道如果想要这盆花开花的话,就要经常的给它浇水,晒晒太阳,如果下雨了就要搬到屋里,如果长虫了就要除虫等等。总之我们在完成目的的过程中所要做的要考虑很多其它的因素,要使花的活动与环境的力量共同协作,而不是互相对抗。如果我们不管天气等因素,自己制定一个计划来让花顺利开花,我想大多数是会失败的。那么我们对待学生也应如此,每个学生都有其特点,如果我们不管这些,而制定一个自以为正确的教育目的,那么最终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教师如果想实现自己的目的,那么就必须先使学生有自己的良好的目的,并不断在教师的引导下改进目的,使学生最后都成为他们自己想成为的人。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杜威认为,民主社会因为平等相待而荣辱与共就会扩大人的胸襟,就会保证自由思想,就会促使新观念、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就会推动历史滚滚向前。

评:杜威先生认为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但是又不是社会的简单照搬或移植。既然如此,杜威先生议论社会准则的这一段话也大致可以搬至学校范围来解释学生创新能力缺乏的原因了。在学校里,提倡师生平等这个口号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不了,至多实现平等的核心内涵相互尊重,这种尊重侧重精神层面,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处在一种被评价的位置,老师则是评价的主体,实际上,各类试卷,尤其是包含主观题的试卷,主观题答案设置死板,不容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能够自圆其说。

这种实际上不够开放的答案设置,使得孩子的思想整齐划一。或者用个比喻句来形容就是,答案是割草工人的割草机,有一些孩子的脑袋瓜里的新鲜想法就是跟其他小草长势不同的草,不管草坪里的草怎么长,终究是要被割草机按统一规格割上一遍吧。思想丧失了表达了自由,久而久之,僵化就成了必然,因此,主观题的命题与答案设置的问题,需要提高到一个重要维度去探讨并建设。

杜威认为,教育的真谛不但是使新生一代适应当前环境,还要养成他们继续不停地适应那向着未来迅速发展的广大世界和日新月异的民主社会。

评:杜威先生的这句话阐释的是教育的归宿或者目标的,它让我想起中国一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现在能应付考试的知识,这只是教育的功利目标或者短期目标;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能利用在学校习得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和个人品质不断完善的能力来应对不断发展的社会的要求才应该是教育的根本追求。

教育的短期目标实际上和终极目标是不相抵触的,个人学习能力的增强自然有助于短期目标的实现,按照杜威先生的理论,不管是哪种目标的实现,都应该在生活实践中得以完成。

民主主义与教育的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篇一:《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

前不久,我去图书馆借了本杜威的《民主与教育》,下面,结合大师们的研究,浅谈一下我的理解。

我非常赞同杜威关于“做中学”的观点,并不是说任何事情都要亲身经历,但若能促进其学习的发生,“做”一下又何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更喜欢游戏或活动,在游戏活动中他们学得更快,并且能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去,紧密地与活相结合。关键是这样的教学方法适合什么阶段的学生,以及活动或游戏的方式。我认为在初级教育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一些实用的知识,这样即使有的学生就此辍学,也不至于与社会脱节;而在中等教育阶段应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高等教育的责任应培养具有社会责任的人,更加联系实际来教授一些理论知识,同时这些理论知识又能回到实际中,对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或方案。每个阶段活动的内容和方式都是不同的,我们不能要求儿童在还没有懂得这个社会的状况前,就去研究政治,这是荒唐可笑的。杜威的实用主义或经验主义我理解为生活主义,中国的成语叫“学以致用”,一种知识学习了如果没有实际的用处,只能作为炫耀或显示地位的东西,这种教育是极其失败的。现今中国的大学教育,文科专业学习的知识与现实脱节,理工科专业学的知识远远落伍于现今的科学发展,这样的教育有何用处?可是要让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际合拍,谈何容易。

首先,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恶习——学而优则仕,学习有了一层功利性的色彩,而不是为了个人价值的实现。

其次,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与实际生活的分离,教育改革只局限于教材不断频繁地变换,而没有触及实质性的东西——教育理念。

最后,要关注的是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们的教师,他们思想的转变直接影响到祖国花朵的培养方式,如果还是老方式,如何能为祖国培养“实用”人才。

杜威的教育思想或者说《民主主义与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思想总纲所表现出来的是通过教育改革创新在美国创立更加适合学生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更多的人能够享有和接受民主的教育。力图实现民有民享民治的资产阶级民主社会。它不同于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力图培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者的哲学王而进行的阶级统治。也不同于卢梭的原著《爱弥尔》缺乏实践的支撑脱离实际,空想式的乌托邦。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及经验,可谓是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纵观杜威的一生,其出生与青少年经历平淡无奇,才资平平。他在小学与大学却也没有学到什么实质意义的东西,倒是在这期间的课外阅读中学到了一些有用的东西。对人生有启迪作用的书籍有大量阅读。因为当时的美国教育已经深陷窠臼,走向僵化机制,已经没有多少吸引人的地方。这让我想到了当前我国的教育,与美国的老式教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之下,学生的成绩为了上好学校在学校里机械的学习,很多学生长期在这种教育作用

下,产生厌学心理,感到身心压力。当然,我们不否定文化课的教与学,但我国何时能够出现一个杜威式的人物来引领中国的教育改革,不仅让学生能够学得更加快乐,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化,真正吸引到学生,而且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老是停留于过去的教育模式。世界的一切都在变,如果不适时做出变革,又如何能跟上时代潮流。我们的学生需要解放,我们的教育需要解放,需要变革。国情当然有,国难当然有,但是我们尽最大努力去做,我相信绝对比现在要好得多。关键是要认真的履行好改革者与教育者的使命。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彻底斩断与利益集团的联系。不是不能做到或者不能完全做到,而是想不想去做,决心与意志有多强大的问题。这些都考验着改革者与教育者的能力与良心。

杜威的教育思想与理论以心理学和教育学为基础,当然也包含哲学、社会学等。其中,杜威早期醉心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发表过一些论文,获得好评。杜威在学校的教学实践中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创办了实验学校,以哲学和心理学为依据,着手教育创新。他把以粉笔和扣讲为形式的课堂变为为儿童的活动而求知的课堂。把儿童静坐听讲的课堂变为儿童为听课而随时移动的课堂。气象一新。在这里,我又想说到我国的教育,教育的改革喊了这么多年,虽然也改,但是请注意他改的只是课堂上课的样式,分数多少的改变。这是过来人所知道的。然而教室上课了的形式和模式是传统和僵化的。固守传统,不知灵活变通。究竟我们的教育是怎么了。难道我们需要培养乖孩子,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吗?

美国人一百多年前就想进行了教育的改革,这也是今天的美国如此强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而我国的教育改革依然固步自封,不求进取,所以这就要我们现在的师范学生学好自身专业。做好本职工作,为了祖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努力奋斗!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篇二: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杜威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是西方教育史上可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并列的伟大作品。

全书共26章,杜威将前24章分为三个部分。最后两章分别论述实用主义的真理论和道德论第一部分:从非正式教育谈到教育的兴起。概述了教育的社会职能和效应指出了当代教育的严重缺陷并指出改革的方向。第二部分:阐述了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明确指出教育即生活,成长,经验的改造的意义。并借助对各种教育理论的批判来论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与优越性。在这部分指出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目的。第三部分:用实用主义哲学来理顺长期以来纯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劳作与休闲,个人与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和教法以新的解释。

在书中杜威大胆的批判了一些传统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批判斯宾塞:“斯宾塞的教育是成人生活教育的准备说。指出这种学说强调把人所需要的知识灌输给缺乏理解力的儿童叫他们痛苦的陷入谜团。乃是满足成人的需要而实于儿童的虐。”批判黑格尔和福禄贝尔:“他们把教育理解成展开儿童先天理性的学说。在黑格尔看来,人类秉承着绝对纯全的理性。教育就是将这种理性由内向外的展开。传统教育外铄的力量,开展说注重由内向外的发展。两者显然不同。不过,开展所指的并不是继续不断的生活或者生长而是将一种神秘难测的理性展开作为教育,实际上这种学说仅仅是成教育的变种,因为天赋的理性和成人的需要都超出了儿童的理解。而且开发天性交给成人生活做准备更加虚幻莫测。”批判洛克:“把教育理解为训练心智的学说;洛克等人认为人们禀赋着记忆,思维,想象等多种心智能力,教育就是培养心智的事体。实际上,人没有这种假定存在的而且彼此分割的心力。脱离现实生活,而孤立的抽象的训练记忆力和思维力,正好像空着肚子训练消化力那样荒唐。”批判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把教育理解为教师按照心理统觉过程向儿童提供教材,从而形成他们观念的学说。杜威认为这说学说忽略了儿童潜在动力和引导他们自觉地探索知识,却把他们看成被动的吸收知识的容器。”

全书第四章的讲述了一个重要观点——教育即生长。也是我读这本书之后理解最深刻的一个点。杜威认为,当时的学校无视儿童天性,他提出“教育即生长”的根本目的在于,将儿童从被动的、被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

杜威详细阐述了生长的首要条件未成熟状态的两个特征依赖性和可塑性,人类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延长婴幼期,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社会的进步。

杜威首先讨论未成熟状态的积极意义,从能量和潜力的双重意义上理解未成熟状态的积极方面,“把能量理解为一种能力,把潜力理解为势力。我们说未成熟状态就是有生长的可能性,即发展的能力。”

杜威认为,不能用比较的观点,而应该用绝对的观点来看,未成熟状态是指一种积极的势力或能力——向上生长的力量。他从未成熟状态的可能性的积极的和建设的方面出发,由此他提出了理解未成熟主体的两个特征:依赖性和可塑性。

接下来杜威阐述了生长的表现,既是习惯。而习惯从可塑性中来。

彻底的无依无靠的依赖,“暗示着具有某种补偿的力量。”他把动物的幼兽和人类的婴儿的能力进行比较,指出婴儿具有动物幼兽所没有的社会能力。儿童具有头等的社交能力,灵活而敏感,无力注意自然界反而强化了他们对成人行

的关注和兴趣。可以说“儿童生来的机制和冲动都有助于敏捷的社会反应。”依赖性是一种力量而非软弱,而且是相互的。未成熟的人为生长而有的特殊的能力,就构成了可塑性。杜威认为可塑性“乃是以从前的经验的结果为基础,改变自己行为的力量,就是发展各种倾向的力量”他与小鸡孵出后几个小时就学会啄食与婴儿出生六个月通过尝试性反应才学会抓东西作比,指出人类学习一种动作必须学会变化动作的因素,并根据情况作出种种因素的联合。能发展方法,应用到其他情境,开辟前进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可塑性,人类养成了学习的习惯。

习惯是一种执行的技能,或工作效率,就是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效控制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杜威解释了适应的概念,他认为适应必须从控制达到目的的手段的主动的意义上来理解。不能把习惯仅仅看作是机体内部引起的变化,而忽视这种变化在于造成环境中以后许多变化的能力,从而不能将适应看作与环境一致。适应是使我们自己切合外部环境为机体内部发生变化提供的目的和标准的固定性。如果把习惯看作“习以为常”的话,那么习惯就是被打与环境保持一致,积极机体变化而忽视了改变周围环境的能力,这种适应,可以称之为迁就,以区别于主动的适应。 主动的适应是持久的适应或是适应平衡,给我们提供一种背景,以备以后调整自己以应对新环境。杜威总结说“所谓适应,即是完美的活动对环境的适应,也是环境对我们自己活动的适应。”他以野蛮部落和文明人对荒漠的应对为例,指出野蛮人顺应环境,习以为常,而文明人则是改造环境。

人们常常把教育解释为获得能使个人适应环境的种种习惯。这个定义表明生长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这个定义中的所谓适应,必须从控制达到目的的手段的主动 的意义上来理解。如果我们把习惯仅仅看作机体内部引起的变化,而忽视这种变化在于造成环境中以后许多变化的能力,就会把“适应”看作与环境一致,正如一块蜡依照印章一样。环境被看作某种固定的东西,这种固定性为有机体内部发生的变化提供目的和标准;所谓适应不过是使我们自己切合外部环境的这种固定性。如果把习惯看作“习以为常”, 确实是比较被动的东西。我们习惯于周围环境--习惯于我们的衣服、我们的鞋子和手套;习惯于相当稳定的气候;习惯于我们的日常朋友等等,这些都含有被动的 性质。和环境保持一致,在有机体内引起变化,而不问改变周围环境的能力,就是这种习以为常的显著特点。我们不能把这种适应(不妨称之为迁就,以别于主动的 适应)的特点转到主动利用周围环境的习惯,除此以外,“习以为常”有两个主要特征值得注意。第一个特征是,我们首先通过使用事物而习惯于这些事物。

简单的说杜威关于教育即生长的观点大体是这样的:某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基本上取决于前一个时代给予儿童的活动指导,这个吵着后来结果的行动的积累运动,就是生长的含义。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那么什么是未成熟状态?所谓未成熟状态是指生长的可能性和生长的潜力。并不是指现在没有能力,到后来才会有,我们表示现在就有的一种确实存在的势力。未成熟状态的可能性的积极的和建设的方面,是理解未成熟状态的可能性的主要特征即可依赖性和可塑性。人的依赖性不是完全的依赖和寄生,因为人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并具有社会的能力依赖是伴随着能力的成长。而塑造性就是认为了生长而有的特殊的适应能力发展它主要地从从经验中学习能力从经验中保持可以用来对付以后情境中的困难的力量。可属性就是以从前的经验的结果为基础。改变自己行为的力量,就是发展各种倾向的力量。保存儿童天性,出儿童天性外,别的都要通过训练搞掉。保存儿童天性但是阻止他们扰乱,胡闹,干蠢事。保存儿童天性,并且

正是按照他们所指的方向,用知识把儿童天性武装起来。

杜威是美国极有影响的教育思想家。他反对“传统教育”,批评“传统教育”的迂腐,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发表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主张。但从整体来讲,他是唯心主义先验论者,实用主义教育学同我们中国学生所亲身经历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说是根本不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民主的历史》读后感1500字


民主是一个过程——《民主的历史》读后感1500字:

文/齐鲁老客;前两天看了许良英、王来棣夫妇合作的《民主的历史》一书,这本书分成国内和国外两部分介绍了民族历史的发展。

国外部分从“民主摇篮”雅典讲起,直到罗斯福新政,中间提到了雅典、民主、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的民主的发展,介绍了资产阶级民主国家英国、荷兰、法国、美国的民主历史的发展。国内篇则主要讲了近代以来中国对西方民主的学习借鉴。

两位先生对民主的历史讲述的已经是非常详细了,我在这里写写我读罢此书后个人感兴趣的一些看法吧。

首先,该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厘清了民主和一些易混淆的观念的区别。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有民主观念?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并且举了以钱穆先生为代表的新儒家的观点,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即是民主,其核心观点主要是:(1)古代实行丞相制,有朝议制度,君主非独裁反而有议事制度(2)通过科举选拔官员,此为“选举”官员(3)学术享有自由。书中对这种观点进行了批驳。其实,稍有常识的话,我们就能发现钱穆先生的观点错谬之处,首先,民主作为一种制度的话,行政首长选举制、任期制几乎是其最低的要求了,而这一点在中国古代是完全没有的,其次,即便作为一种观念,古代有的也仅是“民本”观念,君王作为“天子”是“代天牧民,教化万物”的,这样的一种观念和民主的观念是明显背道而驰的。

其次,书中还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观点,民主不是多数人的暴政,这一点从者的附录中对于卢梭的评论可窥一斑,作者从卢梭的“公意”观念出发,推理出这种抹杀个人自由的“公意”会进一步导致极权主义,并且举了雅各宾党人罗伯斯皮尔的例子,应当说,作者的论述有其合理之处,也看到了卢梭理论中蕴含的危险,我也是第一次意识到卢梭可能是“伪民主”。的确,如果公意意味着必然牺牲少数派的个人自由,那么,这种民主是否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自然也是值得商榷的?所以,我想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所以,什么是民主?民主是不是一种普世价值?书中是这样写的:“民主没有阶级性……,向往民主、自由是人类的普遍天性。”如果说向往民主、自由作为人类的一种天性是立论的依据的话,我想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民主是否没有阶级性?我想,这要分两方面讨论,首先,民主作为一种观念的话,自然是一种普世价值,从民主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读书笔记无论何时,人类对民主的追求是永恒的,但具体到一种民主制度的建设,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民主从来不是所有人享有的,民主制度的发展也说明了这个问题,比如,选举范围就是逐渐扩大的,而不是所有人都享有民主,更不用说,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物质财富的丰裕程度都会影响到个人对民主权利的运用。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如果要决定公共事务,个人必然要让渡公共权力,使“众意”转化为“公意”,而区别在于我们用了一种怎样的制度安排去实现这一过程,由此也就有了专制与民主之分。进一步说,“公意”要得到实行难免不侵犯到少数个人的自由,比如,如果有不同意让渡个人权利者,那他是否还能享受民主?我们是选择撇开这个人去实现“公意”(有多数人的暴政之嫌)还是尊重个人的自由选择而使公意搁置?

民主如果仅仅停留到口号阶段,自然可以要求他无比纯粹,但是,如果要是一种制度安排,她就必然是一个过程。少数人的自由我们应该尊重,但多数人的利益也没有理由得到损伤。我们应该做的是吸取前人的智慧,不断的完善我们的制度安排,在尽量保证少数人的自由的同时,更加充分的实现我们的“公意”。

最后,摘录书中提到的个人认为比较值得思考的句子:

一般哲学家是从被创造的事物开始,笛卡尔是从心灵开始,我则从神开始。——斯宾诺莎

菲尔摩爵士的《父权制》为全人类制备枷锁(指君主制,笔者注),而我却发现,这不过是一条沙制的绳索。—洛克

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陈独秀

你能在所有时刻欺骗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的人,但你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林肯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师读书笔记1000字


读书笔记是读者将自己在阅读时获得的资料或者心得记录下来的一种文体。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读书笔记栏目的小编精心为您准备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教师读书笔记1000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民主主义与教育》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专著,初读时觉得很难理解,但耐心读完后却有很多收获与启发。杜威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的教育观念,他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来解释教育,创造了崭新的教育理论,他利用儿童中心论和做中学冲锋陷阵,使儿童真正从压迫天性的传统教育中获得了解放,学校也大为改观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提出的理论直到现在还是那样的鲜活而有价值,尤其是他关于教学论的阐述,使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的工作。看似正确的话杜威却提出反驳说,犹如由工具箱中取出锯子不是制造工具,从别人口中听来也非真正获得知识。因为儿童坐在固定的座位上,静听讲解和记诵课本,全然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单凭教师灌输去吸取与生活无关的教条,绝谈不到积极自觉、爱好、兴趣,更不能自由探索和启发智慧。这一点我身有感触,有时课堂上无论我怎样投入的去讲、反复讲,可是还是有学生不会做,还是有学生不注意听讲,显然我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就是说教学不应该直接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而有些教师却脱离儿童生活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有的老师把儿童视为容器而以高压手段灌输知识,其结果只能使儿童学而不思和记而不解,或招致学生的反感。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间断的模拟考试、各级统考,迫使老师不得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挤占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等其他课程的时间,学生真的要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了,哪里还有什么自由、兴趣可言。这种忽视学生要求和实际的教学效果肯定是微小的。

杜威说教师应成为儿童活动的伙伴或参加者,而不是儿童活动的监督者和旁观者。这恰恰与我们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处,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数学课上我有意识的把这些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数学知识多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可操作、实验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鼓励学生在活动时开动大脑,运用观察和推测、实验和分析、比较和判断,使他们的手足耳目和头脑等身体器官,成为智慧的源泉。实践证明适当的放手有时课堂会更活跃,学生的思维会更灵活。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探索新知,学生的记忆往往更深刻。教师千万不要怕耽误时间。

杜威的理论是伟大的,他不仅提出教育理想,而且提出教育的起点和过程。他的教育思想在以后很长的时间内,仍然会给我们的教育实践以无穷的指导和力量,读了他的这本书还不能完全理解他的全部教育思想精髓,我还要不断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师读书笔记范文大全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师读书笔记(一)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和政治家,其权威地位是世界教育界一致公认的,他和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即教育社会职能和效用、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教育与职业、实用主义真理论和道德论。书中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包括三大体系: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

一、教育即生活

教育是什么?难道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与课程的完成么?不,教育即生活。身为教师,我们不能把知识以纯客观的形式提供出来,或者作为学生能加于他已有经验之上的一种新的特殊经验。我们不应当把它作为新的教材介绍给学生,而应当作为用来显示已经包含在旧经验的因素,和作为提供更容易、更有效地调整经验的工具。因为我们要明白: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学生本身的社会活动。我们应该让教育还原于生活,让知识还原于生活,让学生成为生活的实践和操作者。首先,杜威对生活这一概念进行了论述。他强调指出:我们使用生活这个词来表示个体的和种族的全部经验。他所提及的生活既包括个人生活,也包括社会生活。但在论述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并提出教育即生活这一观点时,他首先是指社会生活。因为社会生活环境包括促使或阻碍、刺激或抑制人的特有的活动的各种条件。其次,杜威对教育即生活这一观念进行了论述。他强调指出,要使个人的和种族的经验不断更新,并使社会群体的生活延续下去,就必须通过教育。在杜威看来,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育和生活一起开始、继续和终结。既然教育与富有成效和本身有意义的生活的过程是一致的,那么,教育所能提出的唯一最终价值正是生活的过程。第三,杜威对教育本身进行了论述。他把教育分成两种:一种是非正式教育,即与他人共同生活而获得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出于偶然的,但它是自然的和重要的。另一种教育是正式教育,即专门为儿童特别准备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有意识的和直接的,需要通过学校这个专门的结构来进行。

二、教育即生长

从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这一结论出发,杜威自然地从教育即生活转到了教育即生长。 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用教育的术语来说,就是:(1)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2)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摘自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长》 初看这段话,好像很抽象,又好像有点味道。我刚刚看到时也是这种感觉,正由于这点味道,让我一而再、再而三的品味。

再联系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不难发现,有些东西很值得我们去反思,值得我们去品味。

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苏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

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我希望,正如杜威在《教育即生长》一文中所说: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停止。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教师,而教师的教育行为能否达到这一目的,关键在于存在一种评价制度,一种能让教师自身看重自身价值的评价机制。

三、教育即改造

杜威认为:教育应该被认为是经验的继续改造,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也就是说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无目的,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改造和转化的过程。可见,在杜威看来,生长的理想应归结成这样的观点,即教育是经验的不断或改造教育始终有一个当前的目的,即直接转变经验的性质,只要一个活动具有教育的作用,它就达到了这个目的。无论是婴儿、青年,还是成人,他们的经验对教育的作用,都处于相同的水平。也就是说,在经验的任何一个阶段,真正学到的东西,都具有同等的价值。任何一个阶段生活的主要任务,就是使生活过得有助于丰富生活自身可以感觉到的意义。杜威由此得出一个关于教育的专门定义: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生长的能力。

一百年过去了,杜威教育哲学的生活意义依然充溢着思想与智慧之光,我们对它多学习、多体会、多感悟,必能使我们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使自己的求知历程更具理性的品位和价值。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师读书笔记(二)

《民主主义与教育》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专著,初读时觉得很难理解,但耐心读完后却有很多收获与启发。杜威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的教育观念,他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来解释教育,创造了崭新的教育理论,他利用儿童中心论和做中学冲锋陷阵,使儿童真正从压迫天性的传统教育中获得了解放,学校也大为改观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提出的理论直到现在还是那样的鲜活而有价值,尤其是他关于教学论的阐述,使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的工作。看似正确的话杜威却提出反驳说,犹如由工具箱中取出锯子不是制造工具,从别人口中听来也非真正获得知识。因为儿童坐在固定的座位上,静听讲解和记诵课本,全然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单凭教师灌输去吸取与生活无关的教条,绝谈不到积极自觉、爱好、兴趣,更不能自由探索和启发智慧。这一点我身有感触,有时课堂上无论我怎样投入的去讲、反复讲,可是还是有学生不会做,还是有学生不注意听讲,显然我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就是说教学不应该直接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而有些教师却脱离儿童生活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有的老师把儿童视为容器而以高压手段灌输知识,其结果只能使儿童学而不思和记而不解,或招致学生的反感。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间断的模拟考试、各级统考,迫使老师不得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挤占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等其他课程的时间,学生真的要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了,哪里还有什么自由、兴趣可言。这种忽视学生要求和实际的教学效果肯定是微小的。

父母的格局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后,感觉自己少了一份焦虑,多了一份责任感。
自从上五年级后,在学习上督促的比原来多了很多,在写作业的问题上,还是会经常和孩子发生一些冲突。作为父母,我确实没有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有太多的顾虑,从小看着长大,明白他是个记忆力和专注力都很好的孩子,对于学习来讲,应该不会有太大压力。唯一让我和爸爸觉得头痛的就是每天回家写作业战线拉得太长。管理时间的能力和自制力一直是我特别要求的,虽然这学期在时间意识上有了些进步,但还是不尽如人意。读完《父母的格局》后,我发现自己的视野太小了,对孩子关心和关注的内容远远不够。

《父母的格局》第一次让我明白,孩子不单是要学习好,而且要在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及价值观上特别塑造。兴趣爱好可以引领一个人自主自愿的参与并付出,通过实践建立自己的自信心、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在体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找到自己的方向,也会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习力、沟通力、想象力、行动力、领导力和凝聚力等等。

“第三种力量”这个概念是第一次从这本书接触到,它包含但不仅仅限于亲情和友情,诠释了爱的力量,点出了除了父母之爱之外的各种给予孩子内心的力量。一个亲人、一个朋友、一个榜样、一本好书、一个号召、甚至是一个小宠物、一个自然现象,都可能唤起孩子的责任心、爱心、方向感,甚至是信仰。“自我醒悟”是一个人的第三种力量;一个人可以找到自己人生的辅导员;汇集榜样的优点与长处,用他人的优秀挑战自己。

“帮助他人”“参与公益活动”的理念让我联想到了学校每年冬天的衣物捐赠活动。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国际性环保组织“根与芽”,他们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这个世界的环保问题影响和带动着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更多的人明白,热爱环境就是热爱自己。一旦参与其中,还可以激发一个孩子的热情,甚至置入梦想的版图,成为孩子追求发展的原动力之一,这种感觉真的很神奇。

“允许犯错”这个说法让我重新审视和调整了一下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如果长大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插入一些犯错的过程,希望孩子能及早发现自己的错误,然后靠自己的力量去纠正错误。这对于父母来讲是一个痛点,明明知道是一个错误却没办法阻止或改变的时候,要眼睁睁看着孩子在错误中摸索、挣扎、成长。那么,作为父母要做的就是学会让孩子为自己的言行和决定做主,让他们在学习承担后果的同时学习对自己负责。如果不能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苦甜自担,那就暂时没有独立自由可言。

“闲暇时间”体会生活的快乐和学习的意义。比如篮球、足球、网球各种球类运动或游泳、轮滑、爬山、击剑、美术、音乐以及各种户外活动、亲子游戏、课外阅读、创意写作、家庭活动等等,它们能磨练一个孩子的意志力,提升融入集体的速度,学会大胆自如的表达自己的愿望,找到生活的乐趣,同时可以锻炼自己的自控能力、协作能力、思辨能力,提升五项重要的认知领域: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同理心和社交能力。所以,闲暇时间的安排是不可忽视的成长因素。

下面是对我很有触动的几句话,

“我是谁?我对谁负有责任?我要感恩和尊重的人是谁?”;

比学习和工作更重要的是做一个对家庭有责任感的人,做他人的榜样,用别人的优秀挑战自己;

以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苦难和磨练,能在失败时有能力自我疗伤,然后重新出发。

作为父母,要学习和调整的内容很多,跟孩子一起成长,多努力吧。

非常感谢老师和学校的用心良苦,谢谢给我这种不懂得怎么更好的做父母的人提供书籍和学习的机会,希望翰林小学和祖国的教育事业越来越好。

《关注细节》读后感


《关注细节》读后感

在生活中,我们要时刻注意细节问题,尽量避免出现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错误上,很多时候,一些大的灾难发生,就是因为一点点细节的疏忽所造成的,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关注细节》这篇文章里有一个小例子,是这样写的:远洋运输的货轮,性能先进,维护良好,一般不会出什么问题,但是巴西一家远洋运输:公司的海伦却在海上发生了大火,导致沉没,全船人都葬身海底,后果十分严重。后来事故调查者从海轮的遗骸中找到一个密封的瓶子,里面有一张纸条,大概有21句话,看起来是全船人在最后一刻的留言。

人们惊奇的发现,这些水手、大副、二副、管轮、电工、厨师和医生等熟知航海条例的人,竟然私底下干了不少错误的事:有人不该私自买台灯、有人后悔发现消防探头损坏时却没有及时更换,还有人发现救生筏施放器有问题置之不理,有的是例行检查不到位,有的是值班时跑进餐厅等等。在纸条的最后,船长写了这样一句话:发现火灾时,一切都糟透了,平时我们每个人都犯点小错误都没有在意,积累起来就酿成了船毁人亡的大错。

其实在海轮刚刚出发的时候,船长和船员们都能一丝不苟的工作,只不过随着航行的日子一天天过去,船上的人逐渐放松了警惕,从有第一个人开始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开始,慢慢地影响了整条船上所有工作人员工作风气和工作态度,大家接二连三地犯了看似不影响大局的错误,却导致后果难以挽救。

通过这一故事,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示:不要在工作中疏忽大意,不放过每一个容易出错的细节,否则,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让错误操控着我们,最后将会咽下失败的苦水。

结合这些,我也联想到了自己,从早晨课前准备工作到课堂上的环节落实,从班级管理到与学生的策略交流,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的去对待,不应付,不疏忽,细心审度,耐心推进,保证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工作中、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不能忽略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从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失败的原因,但是从细节上我们也可以找到成功的关键所在,不要因细节的疏忽而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而应该利用细节成就全局的完美,带来自己的成功。

《家庭教育与父母教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家庭教育与父母教育》

这两天我进行了断舍离行动,扔掉了一些衣服和女儿的玩具,整理了书桌,把关于教育的书籍放在一起,计划一本接一本重新阅读,写读书笔记。

第一本是陈鹤琴著的《家庭教育与父母教育》。这是我15年在网上买的,之前通读了一遍,现在再看,仍是觉得针对小宝开始的注意事项非常全面。家有小宝的父母可以在网上买本看看。

如果早读他的书几年,可以少走很多弯路,虽然我的女儿已经错过最佳教育时期,我还找到几条她现在还是需要的记录下来,特别提醒自己注意培养好的习惯。这些其实都是父母在做在学,才能真正帮到孩子的。

第一点:做父母的应当教训小孩子顾虑别人的安宁。

第二点:做父母的须禁止小孩子作伪。

第三点:教小孩子服从。

第四点:教小孩子爱人。

全书通俗易懂,讲得都是案例,一百多条举例当中,在儿子一鸣那儿的就占了73条之多,他把学来的家教知识在儿子身上印证,自己的学说也在儿子身上实验,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卡尔·威特的教育。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陈鹤琴先生说不要骤然命令小孩子停止游戏或停止工作。他举了一个例子:

知新的母亲很明白知新的心理;她也很能体贴知新的意思;而知新也很愿意听她的话。一日早晨,知新同她4岁大的妹妹玩弄积木,搭桥砌屋,玩得很高兴,他母亲走来看见他同他妹妹俩玩得这样有趣,就笑嘻嘻地称赞了他们几句,并且对他们说:“我们要吃点心了,我再给你们5分钟功夫,你们快点玩,玩好就把积木放在原处。”

就是这样简单地几句话,让孩子有了一个心理预期,比命令式的骤然制止要强多少倍,我们成人在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的时候,如果被告知立刻停止,也是有诸多的不愿意,孩子更是如此,但是给他留有一个时间,让他缓冲一下,他也就接受了。

陈鹤琴先生说:做父母的不应当对孩子多说“不!不!”,事属可行,就叫他行;事不可行,禁止他行。倘使不论事情的可否,竟一味去禁止他,那么小孩子就会茫然不知所措。

儿童的内心世界如此丰富,如果我们用粗糙、粗暴去对待孩子,孩子的成长势必会受到影响,既不能无原则溺爱,也不能太严厉,语言要柔和,行为要严格。

相信《《民主的细节》读后感:父母法与民主》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读后感大全网”是您了解读书笔记,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民主的细节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