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民族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 地图 > 民族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族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1 来源:互联网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为响应国家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号召,进一步提升教师群体的文化修养,让阅读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常态,2017年411月渝中区教委、渝中区教育学会在渝中名师、特级教师工作室中重点推广教师阅读,开展阅读阅快乐读书交流及展示活动。该活动得到工作室主持人的大力推崇,收到50余份学员读书心得。本公众号将陆续发布优秀的读书心得,希望能带给用户借鉴与启发。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专著,初读时觉得很难理解,但耐心读完后却有很多收获与启发。杜威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的教育观念,他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来解释教育,创造了崭新的教育理论。

这本著作的作者是杜威,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着述的代表作。在教育史中既能提出新颖教育哲学,又能亲见其实施之获得成功者,杜威是第一人。

杜威认为:我们假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酬报,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但是,除非一个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是相互的,除非这个社会的利益能平等地分配给全体成员,从而产生广泛的刺激,并通过这些刺激,适当地进行社会习惯和制度的改造,这个思想就不能适用社会的全体成员。这样的社会就是民主主义的社会。所以,我们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我们整个教育观点不允许这样做。我们所要做的,是要把属于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和从教育过程以外提出的目的进行比较。当社会关系不平等均衡时,一定会出现后一种情况。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的某部分人,将会发现他们的目的是由外来的命令决定的;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从他们自己的经验自由发展而来,他们的有名无实的目的,并不真是他们自己的目的,而是达到别人隐藏着的目的的手段。

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就是说教学不应该直接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而有些教师却脱离儿童生活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有的老师把儿童视为容器而以高压手段灌输知识,其结果只能使儿童学而不思和记而不解,或招致学生的反感。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间断的模拟考试、各级统考,迫使老师不得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挤占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等其他课程的时间,学生真的要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了,哪里还有什么自由、兴趣可言。这种忽视学生要求和实际的教学效果肯定是微小的。

用杜威讲的教育目的反思目前的教育有哪些启示呢?目前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基于学生自身需要而制定的,几乎没几个学生对那些抽象的数学符号感兴趣,也没有几个学生喜欢去背诵、记忆他们几乎丝毫不懂意义的诗词古句。要说感兴趣,也许仅仅只是从事这些活动后的间接结果中获得的。比如说赢得家长的夸奖,获得教师的表扬。写到这里,要问一个问题,对于懵懂无知的孩子来说,这些外在的目的的引领难道不重要吗。也许这里并不是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之间对与错的问题,撇开大的政治问题不谈,在现有的形式下,教育要做的是是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设想一种情景,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我是一名丝带绣厂的工人,我每天必须完成一定的任务量,这个是外在的目的,如果说我本身也疯狂的迷恋着这份工作,在从事这份工作的过程中,我能够获得快乐。这就是一种内外兼收的效果。教育上要追求的应当是这种境界。可是,杜威的这种理想固然伟大,到底如何去做,如何让他在实际教育中发挥作用,还有待人们继续摸索,至少,他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教育的目的并没有什么特别。它和任何有指导的职业的目的正好一样。教育者和前面所说的农民一样,也有一些事情要做,有一些做事情的手段,有一些待排除的障碍。农民所应付的环境,无论是障碍或是可以使用的力量,都具有它们自己的结构和作用,和农民的任何目的无关。例如种子发芽,雨水下降,阳光照耀,害虫吞食,疫病流行,四季变化。农民的目的,只不过是利用这种种环境,使他的活动和环境的力量共同协作,而不相互对抗。如果农民不顾土壤、气候以及植物生长特性等条件,规定一个农事目的,那便是荒谬的。农民的目的,只是在于预见他的力量和他周围各种事物的力量结合的结果,并利用这种预见指导他一天一天的行动。对于可能的结果的预见,使他对他所要做的事情的性质和运行进行更审慎、更广泛的观察,以便拟订一个工作计划,即规定一个行动的程序。

教育者也是这样,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如果家长或教师提出他们自己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正式目标,这和农民不顾环境情况提出一个农事理想,同样荒谬可笑。所谓目的,就是对从事一种事业不管是农业还是教育所要求进行的观察。预测和工作安排承担责任。任何目的,只要能时时刻刻帮助我们观察、选择和计划,使我们的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就是有价值的目的;如果这个目的妨碍个人自己的常识(如果目的是从外面强加的,或是因迫于威势而接受的,肯定要妨碍个人自己的常识),这个目的就是有害的。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每一个活动,无论怎样特殊,就它和其他事物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来说,它当然是一般的,因为它引出无数其他事物。一个普通的观念,就它能使我们更注意这些关系来说,越一般越好。但是一般也意味着抽象,或者和一切特殊的上下前后关系分开。这种抽象性,又意味着遥远不切实际,这样又使我们返回到把教和学仅仅作为准备达到和它无关的目的的一种手段。我们说教育确实是它自己的酬报,这就是说,除非所说的学习或训练随有它自己的直接价值,这种学习或训练就没有教育意义。一个真正一般的目的,能开拓人们的眼界,激发他们考虑更多的结果(即联系)。这就意味着对各种手段进行更广泛、更灵活的观察。例如,一个农民,他所考虑的相互影响的力量愈多,他直接的应付能力就愈大。他将发现更多可能的出发点和更多的方法,达到他所要做的事情。一个人对将来可能的成就的认识愈全面,他当前的活动就愈少束缚于少数可供选择的方法。如果他了解得很透彻,他几乎可以在任何一点开始行动,并且继续不断地、有成效地把活动持续下去。

我们要提醒自己,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等,才有目的;而他们的目的,也不是教育上的抽象概念。所以,他们的目的有无穷的变异,随着不同的儿童而不同,随着儿童的生长和教育者经验的增长而变化。即使能以文字表达的最正确的目的,除非我们认识到它们并不是目的,而是给教育者的建议,在他们解放和指导他们所遇到的具体环境的各种力量时。建议他们怎样观察,怎样展望未来和怎样选择,那么这种目的,作为文字,将是有害无益的。

杜威的理论是伟大的,他不仅提出教育理想,而且提出教育的起点和过程。他的教育思想在以后很长的时间内,仍然会给我们的教育实践以无穷的指导和力量,读了他的这本书还不能完全理解他的全部教育思想精髓,我还要不断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民主主义与教育》

西方学者称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三部不朽的教育名着。《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一部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而又极其深刻的名作,初读时觉得很难理解,但耐心读完后却有很多收获与启发。

杜威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的教育观念,他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来解释教育,创造了崭新的教育理论,他利用儿童中心论和做中学冲锋陷阵,使儿童真正从压迫天性的传统教育中获得了解放,学校也大为改观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提出的理论直到现在还是那样的鲜活而有价值,尤其是他关于教学论的阐述,使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做中学,可以说是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的核心理念,也是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和他的教育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

在做中学,也就是在经验中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学习,让学生融入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探究的过程中去,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要让学生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杜威主张建立一种发展学生个人的首创精神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富于智慧等积极品性的现代教育。知识的有效获得离不开经验中的发现和探究。在教学中,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从书本间接经验开始的,因而,通过引导他们参与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增长技能应该是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通过实验来探究生物的规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生物学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生物实验课就是一个典型的 在做中学的过程。

课堂上我将尽量为学生提供可操作、实验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鼓励学生在活动时开动大脑,运用观察和推测、实验和分析、比较和判断,使他们的手足耳目和头脑等身体器官,成为智慧的源泉。实践证明适当的放手有时课堂会更活跃,学生的思维会更灵活。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探索新知,学生的记忆往往更深刻。

另外,模型建构的方法是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学生提出的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的要求。在高中生物学教学时,充分利用构建模型的内容, 让学生从做中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建构思维和建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科学认知观,强化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生物学通常构建的模型有3种: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多用来代表一些微小事物的三维结构,如细胞的亚显微结构、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概念模型一般用描述性文字2024表达抽象的过程,使学生建立某些流程,如血糖平衡的调节;数学模型是借助数学方程或曲线表示某些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如J、S型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都尽可能的让学生来尝试建构,并在学生的建构过程中帮助他们修正、完善模型,形成正确的知识网络。例如要求学生绘制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图,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图,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图解,体温平衡调节过程图解

生物知识多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我们不应该把学生圈在课堂中,而是应该把他们引向课外、引向最真实的生活中去,真正地活学活用已有的知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现象,例如,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高血压患者饮食为什么要低钠少盐 ,农作物种植时为什么要中耕松土?我们还带领学生利用微生物发酵原理制作果酒、果醋,做腐乳、酸奶。这些活动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兴趣。

杜威的理论是伟大的,他不仅提出教育理想,而且提出教育的起点和过程。他的教育思想在以后很长的时间内,仍然会给我们的教育实践以无穷的指导和力量,读了他的这本书还不能完全理解他的全部教育思想精髓,我还要不断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3500字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3500字

王丽燕

一、著作概况描述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由美国当代教育的先驱杜威所著的,它全面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杜威不但注重理论上的把握,更结合了实践,大大增强了理论的可靠性和生动性。

全书分为24章,约含3个部分。最初数章从非形式的教育谈到学校的兴起,概述了教育的社会职能和效用,指出了当前学校的严重缺陷以及改革的方向。其后各章便阐述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明确教育即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意义,并借着对过去各种教育理论的批判来反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和优越性。此外,这几章还说明民主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别无其他目的,这就是教育无目的论。再后各章系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来理顺长期存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劳动和休闲、个人和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和教法作出新的解释。最末两章则分别论述实用主义的真理论和道德论。

书中涉及的方面极为广泛,但对每项问题都从社会、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层层剖析和深入论证。因此种种,《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一部内容渊博而思想深刻的名著,虽然它诞生在20年代初,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认真学习《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教育名著,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教育的本质,结合社会实际开展有特色的教育活动。

二、著作阅读感受

著作中,有很多值得我细细品味的,也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当看到书中始终强调教育民主时,我似乎看到了孩子们脸上灿烂的笑容;当看到要明确教育目的时,我不由地意识到了教育的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当看到要开设课程中的游戏时,我想到了新课程改革;当看到书中强调历史和地理的重要性时,我体会到了现今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修正的取向;当看到教育与职业的关系时,我想到了教育必须为就业服务以及在课程设置中要有所体现……《民主主义与教育》给我带来的思考还有很多,以下就四方面展开论述。

(一)洞察课程设置

杜威讲的课程设置方面,他说一个科目如果是实利的,那它就必然是不自由的,而如果不是实利的,那它就是自由的,从两者比较来看,自由的科目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加深他们的理智见识。

从以上来看,我们现今的许多课程都应该有所改善。我们可以开设更加丰富多彩的课程来让学生自由选择。不仅包括主干课,其他的如音乐、美术、劳技等传统科目,也要根据学生的爱好,结合生活实际,来讲授课堂内容。在注重学习基本知识的前提下,一定要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学有所乐,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将课堂和生活结合起来,运用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力度和理解层次。

我觉得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开设的课程的实用性来检测它是否有开设的必要性。现在我们学习的科目存在着重复性和纯理论化现象。这样的重复不仅是教育资源浪费,还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从而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充分实现。同时,课程的实用性不高。开设的课程大多只是一种纯理论的东西,没有很好的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这就不容易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就调动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了。

所以,我觉得课程的开设必须是有它的意义的,或是有利于增加学生的人格修养,或是可以将之应用到生活中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更加加倍地努力吸收知识。我们可以设置一些结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新课程,如开设一些关于生存技巧,思维训练,生活常识,医学保健,身心健康等方面的课程。

(二)关注兴趣培养

杜威讲的学习兴趣中说,旁观者对正在进行的事情漠不关心,一种结果和另外一种结果也分不出好坏,但是参与者就完全不同了,他抱着两种态度,也就是关心和兴趣。注重兴趣就是把某种富有魅力的特征加到本来不感兴趣的教材中,用快乐行贿,引诱儿童主义和努力。他承认兴趣在有教育意义的发展中的能动地位,其价值在于使我们能考虑每个儿童的特殊的能力、需要和爱好。美国一个幽默家说过,只要孩子并不喜欢你给他的东西,无论你教他什么东西都是一样的,没有区别。

学习兴趣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最重要的。就如苏格垃底所说,一个自由的人不应当成为学习任何知识的奴隶,在强制性的情况下吸入的知识是不会在头脑中留下任何印象的。这同样也说明了兴趣对于学习掌握知识的重要性。

对于兴趣的培养,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有了积极性,才会有激情投入到学习中,才可能会一直沉静到学习中去,不断探索新发现,吸收新知识。兴趣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过程,是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的不断体察和升华的基础之上的,是以后学习的表现和发展的潜力的评价标准。

从兴趣的重要性出发,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到这一点。教师在讲的很多知识虽然很重要,但实在太枯燥了,学生即使最初记住了,也很快会忘记的,而这种强制性的记忆是不能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起到丝毫作用的。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内容。这样的话,学生的学习进度会有很大提高,学习效果也同样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三)体会教育价值

杜威讲的教育的价值中说,要求每个人都有基本的对自己的要求。打个比方,如果说一个人没有较好的思想品德,让他去学习思想品德简直是妄想,只有在自己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上的学习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应用和提高的。

价值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的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有鉴于此,教育的价值应该是指学生的个人需要与教育行为之间的特定关系,即教育对学生的积极意义。

教育的价值,从不同教育行为实施者来说,有三种取向。第一种是知识价值取向,以学生的知识的习得、技能的提高,升入高一级学校为主要目标;第二种是社会价值取向,以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具备较高素质的国民为目标;第三种是人本价值取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个体自由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这三种取向没有所谓的正误,它们相互依存,并行不悖,共同推进了教育价值的优化。

从这些出发,我们现今的教育在确定课程设置以前,应该首先考虑学生的知识积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才能在已掌握的知识的前提下有所进步。只有当学生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时,知识才开始发挥效用。否则,知识只是摆设而已。

另外,从教师教学的依据来看,现在教师一般都按照教案直接讲下去,而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在课前所作准备的程度。我觉得要真正发挥教育的价值,还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在上课之前首先采取相应的检测手段,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和能够接受新知识的程度,然后根据检测结果灵活地讲授教学内容。虽然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对教师来说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理论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将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得心应手、信手拈来的程度。

(四)崇尚生活教育

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地发展、不断地生长就是生活。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是无目的,它本身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发展就是将能力引导到特别的渠道,如养成各种习惯,这些习惯含有执行的技能、明确的兴趣,以及特定的观察与思维的对象,儿童和成人都在不断生长,但他们的区别不是生长与不生长,而是各有适合于不同情况的不同的生长方式。

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继续成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的一种境界,使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的产物。

因为生活就是生长,所以一个人在一个阶段的生活和另一个阶段的生活内容同样丰富,地位也同样重要。因此,教育就是不问年龄大小,提供保证生长成充分的生活条件的事业,我们对未成熟的状态,先是觉得不耐烦,愈快过去愈好。于是,用这种教育方法教育出来的成人,回顾儿童时期和青年时期,总感觉无穷遗憾,只看到失却机会和浪费能力的景象,在我们承认生活有它自己内在的品质,而教育的任务就是在于发展这种品质。

所以,教育应该是生活的,讲授的也应该是生活中的事情,而非远离实际的空谈。朴素的就是美好的,自然的才是最真的,相信,教育同样也如此。

三、总结

《民主主义与教育》带给我的有很多,就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杜威宣扬的也是自由的教育、开放的教育、民主的教育,在现代社会,他的民主主义思想仍然起着积极的作用。

我觉得,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价值,以及课程的设置等问题。现今社会,提倡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很响亮,但真正实行的情况如何,是值得深思的。就算素质教育实施得很好,我们也无法肯定素质教育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是值得推崇的,就如王策三发表在北京大学教育论坛上的那篇题为《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一文,也对素质教育提出了疑问。其实,没有哪一种体制或是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必须采纳的,任何一种都有它的局限性,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更好地把握,识别它的优势和缺陷,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本职工作,教育才能真正实现资源的优化,才能发挥出它本应有的作用和效应。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3000字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3000字范文,欢迎阅读赏析!

一、著作概况描述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由美国当代教育的先驱杜威所著的,它全面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杜威不但注重理论上的把握,更结合了实践,大大增强了理论的可靠性和生动性。

全书分为24章,约含3个部分。最初数章从非形式的教育谈到学校的兴起,概述了教育的社会职能和效用,指出了当前学校的严重缺陷以及改革的方向。其后各章便阐述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明确教育即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意义,并借着对过去各种教育理论的批判来反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和优越性。此外,这几章还说明民主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别无其他目的,这就是教育无目的论。再后各章系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来理顺长期存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劳动和休闲、个人和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和教法作出新的解释。最末两章则分别论述实用主义的真理论和道德论。

书中涉及的方面极为广泛,但对每项问题都从社会、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层层剖析和深入论证。因此种种,《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一部内容渊博而思想深刻的名著,虽然它诞生在20年代初,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认真学习《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教育名著,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教育的本质,结合社会实际开展有特色的教育活动。

二、著作阅读感受

著作中,有很多值得我细细品味的,也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当看到书中始终强调教育民主时,我似乎看到了孩子们脸上灿烂的笑容;当看到要明确教育目的时,我不由地意识到了教育的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当看到要开设课程中的游戏时,我想到了新课程改革;当看到书中强调历史和地理的重要性时,我体会到了现今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修正的取向;当看到教育与职业的关系时,我想到了教育必须为就业服务以及在课程设置中要有所体现……《民主主义与教育》给我带来的思考还有很多,以下就四方面展开论述。

(一)洞察课程设置

杜威讲的课程设置方面,他说一个科目如果是实利的,那它就必然是不自由的,而如果不是实利的,那它就是自由的,从两者比较来看,自由的科目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加深他们的理智见识。

从以上来看,我们现今的许多课程都应该有所改善。我们可以开设更加丰富多彩的课程来让学生自由选择。不仅包括主干课,其他的如音乐、美术、劳技等传统科目,也要根据学生的爱好,结合生活实际,来讲授课堂内容。在注重学习基本知识的前提下,一定要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学有所乐,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将课堂和生活结合起来,运用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力度和理解层次。

我觉得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开设的课程的实用性来检测它是否有开设的必要性。现在我们学习的科目存在着重复性和纯理论化现象。这样的重复不仅是教育资源浪费,还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从而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充分实现。同时,课程的实用性不高。开设的课程大多只是一种纯理论的东西,没有很好的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这就不容易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就调动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了。

所以,我觉得课程的开设必须是有它的意义的,或是有利于增加学生的人格修养,或是可以将之应用到生活中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更加加倍地努力吸收知识。我们可以设置一些结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新课程,如开设一些关于生存技巧,思维训练,生活常识,医学保健,身心健康等方面的课程。

(二)关注兴趣培养

杜威讲的学习兴趣中说,旁观者对正在进行的事情漠不关心,一种结果和另外一种结果也分不出好坏,但是参与者就完全不同了,他抱着两种态度,也就是关心和兴趣。注重兴趣就是把某种富有魅力的特征加到本来不感兴趣的教材中,用快乐行贿,引诱儿童主义和努力。他承认兴趣在有教育意义的发展中的能动地位,其价值在于使我们能考虑每个儿童的特殊的能力、需要和爱好。美国一个幽默家说过,只要孩子并不喜欢你给他的东西,无论你教他什么东西都是一样的,没有区别。

学习兴趣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最重要的。就如苏格垃底所说,一个自由的人不应当成为学习任何知识的奴隶,在强制性的情况下吸入的知识是不会在头脑中留下任何印象的。这同样也说明了兴趣对于学习掌握知识的重要性。

对于兴趣的培养,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有了积极性,才会有激情投入到学习中,才可能会一直沉静到学习中去,不断探索新发现,吸收新知识。兴趣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过程,是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的不断体察和升华的基础之上的,是以后学习的表现和发展的潜力的评价标准。

从兴趣的重要性出发,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到这一点。教师在讲的很多知识虽然很重要,但实在太枯燥了,学生即使最初记住了,也很快会忘记的,而这种强制性的记忆是不能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起到丝毫作用的。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内容。这样的话,学生的学习进度会有很大提高,学习效果也同样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三)体会教育价值

杜威讲的教育的价值中说,要求每个人都有基本的对自己的要求。打个比方,如果说一个人没有较好的思想品德,让他去学习思想品德简直是妄想,只有在自己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上的学习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应用和提高的。

价值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的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有鉴于此,教育的价值应该是指学生的个人需要与教育行为之间的特定关系,即教育对学生的积极意义。

教育的价值,从不同教育行为实施者来说,有三种取向。第一种是知识价值取向,以学生的知识的习得、技能的提高,升入高一级学校为主要目标;第二种是社会价值取向,以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具备较高素质的国民为目标;第三种是人本价值取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个体自由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这三种取向没有所谓的正误,它们相互依存,并行不悖,共同推进了教育价值的优化。

从这些出发,我们现今的教育在确定课程设置以前,应该首先考虑学生的知识积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才能在已掌握的知识的前提下有所进步。只有当学生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时,知识才开始发挥效用。否则,知识只是摆设而已。

另外,从教师教学的依据来看,现在教师一般都按照教案直接讲下去,而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在课前所作准备的程度。我觉得要真正发挥教育的价值,还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在上课之前首先采取相应的检测手段,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和能够接受新知识的程度,然后根据检测结果灵活地讲授教学内容。虽然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对教师来说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理论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将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得心应手、信手拈来的程度。

(四)崇尚生活教育

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地发展、不断地生长就是生活。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是无目的,它本身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发展就是将能力引导到特别的渠道,如养成各种习惯,这些习惯含有执行的技能、明确的兴趣,以及特定的观察与思维的对象,儿童和成人都在不断生长,但他们的区别不是生长与不生长,而是各有适合于不同情况的不同的生长方式。

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继续成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的一种境界,使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的产物。

因为生活就是生长,所以一个人在一个阶段的生活和另一个阶段的生活内容同样丰富,地位也同样重要。因此,教育就是不问年龄大小,提供保证生长成充分的生活条件的事业,我们对未成熟的状态,先是觉得不耐烦,愈快过去愈好。于是,用这种教育方法教育出来的成人,回顾儿童时期和青年时期,总感觉无穷遗憾,只看到失却机会和浪费能力的景象,在我们承认生活有它自己内在的品质,而教育的任务就是在于发展这种品质。

所以,教育应该是生活的,讲授的也应该是生活中的事情,而非远离实际的空谈。朴素的就是美好的,自然的才是最真的,相信,教育同样也如此。

三、总结

《民主主义与教育》带给我的有很多,就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杜威宣扬的也是自由的教育、开放的教育、民主的教育,在现代社会,他的民主主义思想仍然起着积极的作用。

我觉得,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价值,以及课程的设置等问题。现今社会,提倡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很响亮,但真正实行的情况如何,是值得深思的。就算素质教育实施得很好,我们也无法肯定素质教育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是值得推崇的,就如王策三发表在北京大学教育论坛上的那篇题为《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一文,也对素质教育提出了疑问。其实,没有哪一种体制或是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必须采纳的,任何一种都有它的局限性,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更好地把握,识别它的优势和缺陷,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本职工作,教育才能真正实现资源的优化,才能发挥出它本应有的作用和效应。作者:王丽燕

大学生《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大学生读后感|读一本好书读后感|好书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更多大学生《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栏目。

大学生《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一】

约翰杜威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于1919年5月至1921年曾来中国讲学,足迹遍及十一省,到处宣传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有很大的影响。他在漫长的事业历程中提出了一整套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哲学。他的思想基础是民主即自由这一道德观念,他为对此观念建立一种令人信服的哲学论证并为追求一种能确保这一信念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实用主义,贡献了他的一生。他在教育方面的论著很多,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正如他所说,该书是最能概括其全部哲学立场的著作。

该书是杜威在1916年写成的。全书共分26章。这时美国面临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的新阶段,正处在发展的时期。因此,要求研究与探索新的教育以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以及解决社会政治生活的各种问题,这是时代的需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这种要求。《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把民主社会的意义、生物进行论的观点、产业革命带来的变化以及科学实验的方法,贯串一起,从而论证新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内容和评判一些彼此矛盾的教育理论问题和实施问题。他主要的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诱发、引出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也不应该把教学看作把知识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的和道德的洞穴中去填补这个缺陷的方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儿童的智力和具体操作能力,培养有创造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人。为此,他十分注重为学生创设能够引起问题从而激发思维的情境。今天,教育界在深入研究的问题发现教学模式正是受其启发而倡导的。

再者,杜威对于课程的看法有两个基本观点;一个是他认为工业革命以来知识积累很快,学生根本不可能在学校里将所有知识学完,因而学校应改变课程,教学生从宇宙本身求学问。二是为把各阶层的学生训练成合格的公民,那就一定要给他们教育。以机会均等为理想的民主主义,要求一种教育,这种教育要把学问和社会应用、理论和实际、工作和对于所做工作的意义的认识,从头就融为一炉,并且大家都一样。基于这两点认识,杜威很注意结合儿童的特点和学习需要来安排教材。

杜威的教育思想或者说《民主主义与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思想总纲所表现出来的是通过教育改革创新在美国创立更加适合学生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更多的人能够享有和接受民主的教育。力图实现民有民享民治的资产阶级民主社会。它不同于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力图培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者的哲学王而进行的阶级统治。也不同于卢梭的原著《爱弥尔》缺乏实践的支撑脱离实际,空想式的乌托邦。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及经验,可谓是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在这本书中,有着哲学功底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的。杜威用睿智的话语来阐述教育与民主,简单的话中潜藏着深刻的含义,将教育的相关知识讲的深入浅出,能激发我们很多关于教育与生活的新的想法,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大学生《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二】

要谈教育哲学,首先得明确什么是教育哲学,哲学以最简洁最基本的形式来描述这个世界,延伸到教育哲学即以最基础的方式来思考整个教育世界,然而,为什么需要教育哲学,如果没有教育哲学,人们就不会思考人类的教育事业,只需人云亦云,赶时髦或不求改进,教育哲学就是要让知其所以然,并指导人们去实行不盲从、不演习习惯的教育(杜威在华教育演讲)。

杜威教育哲学社会基础是民主社会,在民主社会中,资源是共享的、开放的,每个人有均等的教育机会。他教育哲学的精要是实用主义,批判传统教育中学科与生活断绝联系,导致社会与学校分离,最终导致社会的不公平,这恰好与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从做中获得快乐和知识,让儿童热爱学习和生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我非常赞同杜威关于做中学的观点,并不是说任何事情都要亲身经历,但若能促进其学习的发生,做一下又何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更喜欢游戏或活动,在游戏活动中他们学得更快,并且能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去,紧密地与生活相结合。关键是这样的教学方法适合什么阶段的学生,以及活动或游戏的方式。我认为在初级教育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一些实用的知识,这样即使有的学生就此辍学,也不至于与社会脱节;而在中等教育阶段应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高等教育的责任应培养具有社会责任的人,更加联系实际来教授一些理论知识,同时这些理论知识又能回到实际中,对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或方案。每个阶段活动的内容和方式都是不同的,我们不能要求儿童在还没有懂得这个社会的状况前,就去研究政治,这是荒唐可笑的。

杜威的实用主义或经验主义我理解为生活主义,中国的成语叫学以致用,一种知识学习了如果没有实际的用处,只能作为炫耀或显示地位的东西,这种教育是极其失败的。现今中国的大学教育,文科专业学习的知识与现实脱节,理工科专业学的知识远远落伍于现今的科学发展,这样的教育有何用处?

可是要让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际合拍,谈何容易。首先,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恶习学而优则仕,学习有了一层功利性的色彩,而不是为了个人价值的实现。其次,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与实际生活的分离,教育改革只局限于教材不断频繁地变换,而没有触及实质性的东西教育理念。最后,要关注的是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们的教师,他们思想的转变直接影响到祖国花朵的培养方式。

大学生《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三】

经验,何为经验?杜威在这一部分开篇就提到经验,并且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经验。经验就是一个人打算做某件事,这件事的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这个人。他提出只有生长积累的经验才是有生命的。

在理解经验过程中遇到的几个误区:身体和心灵的分离或者是行为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分离,偏重身体或行为的训练则会导致机械地活动,如果只用心而不结合行为,则会注重事物而不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反思即是思考,思考事物发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不是仅仅想着是运气或者偶然。

第一,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到思维并且使思维获益。要激发学生的思维,需要的是他们懂得经验或经验情境的意义,注重联系实际而不是学院式的学习。对于判断是否与实际相联系的一个标准是这是否是一个真正的问题、是否是与学生有关的问题。

第二,思维需要掌握一定的材料而不是凭空捏造,思维的材料是各种行动、事实事件和事物的种种联系。

第三,在思维中,掌握的资料只是一种观念,由这些观念引发一些暗示,而只有依靠行动才能检验这些暗示的正确性。

总之,教育要贴近生活,将生活中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材料联系起来,形成一种观念,激发出一些暗示,最终要回到行动上去检验,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用到思维,才能真正改变思维。

教材与方法的统一,方法是教材的有效处理,是how与what的区别。有目的的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一般方法与个人方法,一般方法只是一种参照,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方法,来发掘自己的创造性。

个人的思维与方法:信心与自信的区别,信心是一个人对所做事情一往无前的态度,而自信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虚心,保持一种孩子般天真的态度,专心。

大学生《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四】

20世纪前半叶重要的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在教育方面的论著很多,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结合多年来的教育实践,我对其提出的一些观点有了更深刻理解。

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具体操作能力,培养有创造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诱发、引出学生的积极性。不应该把教学看作把知识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的和道德的洞穴中去填补这个缺陷的方法。教育是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两方面不能偏废,教育的起点和素材是本能和能力,必须诱导和发展学生的这种本能和能力。杜威认为,人的种种能力是天赋的种种生动的趋向运用某种材料所形成的。

因此,为要发展学生的操作、思维等能力,就应事先决定好让学生接触什么材料,而选择材料必须采取社会的标准。显然,杜威所要求的是:学生手脑并用地从事社会性的主动作业,智力的发展和知识的获得乃是自然而来的结果。他企图以此调合过去那种只重知识或只重智力的分歧,这是值得注意的。另外在智力的发展中,杜威尤其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他认为:就学生的心智而论学校所能做或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为此,他十分注重为学生创设能够引起问题从而激发思维的情境。过去,教育界对杜威提出的从问题出发的五步教学法多有批评,但后来有人认为:实用主义者所提倡的实验探索方法,也有值得肯定之处。今天,教育界在深入研究的问题发现教学模式正是受其启发而倡导的。

杜威无论是在其教育思想还是后来所创立的学校里,都是坚定不移地推行他的新型教材活动作业课程的。杜威对于课程的看法有两个基本观点;一个是他认为工业革命以来知识积累很快,学生根本不可能在学校里将所有知识学完,因而学校应改变课程,教学生从宇宙本身求学问。二是为把各阶层的学生训练成合格的公民,那就一定要给他们教育。以机会均等为理想的民主主义,要求一种教育,这种教育要把学问和社会应用、理论和实际、工作和对于所做工作的意义的认识,从头就融为一炉,并且大家都一样。基于这两点认识,杜威很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要来安排教材。他认为教育上的教材首先由供给现在社会生活内容的种种意义所构成,由于社会生活发展得更为复杂,因此对这些材料要加以特别的表述和组织。

从教师的观点来看,学校中的各种课程代表着许多工作的资源和可以利用的资本。但是,这些课程远离学生的经验这也是事实,所以学生的教材和成人的教材即书本中的教材是不一致的,也不能一致。成人的材料是学生的材料的可能性,而不是学生的材料的现状。成人的材料直接成为专家和教师活动的一部分,而不成为初学者和学生的活动的一部分。在使用课本时所造成的大多数错误的根源就在于没有牢记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观念所产生的教材的区别。

为此,他拟定了一套游戏和工作相结合的,即以社会性的作业为中心的教材。在他所创立的芝加哥实验学校(1896年)里的课程便是如此,在那里,作业是一个中心概念。杜威说:主动作业这个名词,既包括工作,又包括游戏。两者都有意识地抱着一定目的,并对材料和过程的选择进行设计,以实现所期望的目的。工作和游戏的区别在于结果的观念引起较长过程的活动,凡是所做的事近于苦工,或者需要完成外部强加的工作任务的地方,游戏的要求就存在,而学习恰恰便是这样一种事。因此,学校所以采用游戏的作业,并在课程中占一明确的位置,是出于理智和社会方面的原因,并非权宜之计。可以说,没有游戏和工作,就不可能有正常的有效的学习。

总是在游戏,为何学习效果不佳呢?不要忘记,在多数校外环境里,教育的结果不过是游戏和工作的副产品,是偶然的。因此,学校的任务就是创设一个环境,在这种环境里,游戏和工作的进行,应能促进青年智力和道德的成长。

大学生《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五】

杜威,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少数几个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而他的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最集中,最系统的表述了杜威的教育理论.我认为,要真正的理解杜威的思想,就必须认识到他提出教育无目的的目的。其实,杜威并不是倡导教育无目的,他的教育其实是有目的的,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他以生长为教育目的,认为教育要促进儿童的发展.要促进社会的民主和谐.杜威非常注重儿童和青年独立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的培养。他不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而且注重不同团体、不同国家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以使平等、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

《民主主义与教育》初读时觉得很难理解,但耐心读完后却有很多收获与启发。杜威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适用至今的教育观念,他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来解释教育,创造了崭新的教育理论,他利用儿童中心论和做中学冲锋陷阵,使儿童真正从压迫天性的传统教育中获得了解放,学校也大为改观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提出的理论直到现在还是那样的鲜活而有价值,尤其是他关于教学论的阐述,使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的工作。看似正确的话杜威却提出反驳说,犹如由工具箱中取出锯子不是制造工具,从别人口中听来也非真正获得知识。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就是说教学不应该直接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而有些教师却脱离儿童生活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有的老师把儿童视为容器而以高压手段灌输知识,其结果只能使儿童学而不思和记而不解,或招致学生的反感。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间断的模拟考试、各级统考,迫使老师不得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挤占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等其他课程的时间,学生真的要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了,哪里还有什么自由、兴趣可言。

这种忽视学生要求和实际的教学效果肯定是微小的。我们知道世界上有些国家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与我国的课堂教学方式截然不同:他们那里,六年级学生读的功课才相当于我们四年级学生的水平;他们那里,课堂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简直像是在做游戏。但是,这一切并不妨碍他们和科技进步,得诺贝尔奖。这些现象曾让我们疑惑不解。但是现在,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是在做中学这一理念所起的作用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那些他们在生活中已很熟悉或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的东西,所以,对学生来说,知识就不再只是抽象的、没有意义的符号,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生活画面,这就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以及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杜威的理论是伟大的,他不仅提出教育理想,而且提出教育的起点和过程。他的教育思想在以后很长的时间内,仍然会给我们的教育实践以无穷的指导和力量,读了他的这本书还不能完全理解他的全部教育思想精髓,我还要不断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范文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范文【一】

有幸阅读了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尽管里面的某些名词在现在读来似乎味同嚼蜡,没有优美的词藻,没有引经据典,但里面那种步步为营的推理议论,不得不让人深深折服。

《新民主主义论》这篇着作,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它科学总结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深刻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

纵观《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背景。当时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在无法继续保持原有的进攻势头地情况下,把重点转向巩固已有的占领区,并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诱降。而汪精卫公开主张停止抗日,对日求和,蒋介石虽然主张继续抗日,但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战争的迅速发展却使他忧心忡忡。

于此此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动: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在国内外的严峻形势下,毛泽东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在《新民主主义论》上,毛泽东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并对其作了系统的阐述。

毛主席首先表明了表明立场和主张的需要,即在全国人民面前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区别于其他政治力量的主张,中共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其次便是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需要,把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尖锐地提了出来,要求中共必须对此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最后是统一全党思想的需要,从理论上阐述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澄清党内的错误思想,统一全党的认识。

十五个部分,十五条阐述,将新民主主义明晰的呈现在大家面前。系统的概述起来,我们可以发现,毛主席主要从六个方面来论述。

一是中国的性质。他明确的指出:自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中国社会又逐渐地生长了资本主义因素以来,中国已逐渐地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在的中国,在日本占领区,是殖民地社会;在国民党统治区,基本上也还是一个半殖民地社会;而不论在日本占领区和国民党统治区,都是封建半封建制度占优势的社会。这就是现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这就是现时中国的国情。深刻的认识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

二是中国革命的对象和任务。当时的中国,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因而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即中国需要进行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jsf

或许那个时代的文章现在我们读起来有些许无奈,些许无语,没有设身处地的去思考那个时代的背景,不能真真切切的了解这篇论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没有身处那个时代,很难能理解那个时代文化对革命、对胜利的重要性。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很俗的,我也想到了文化上面。文化是一切与政治、经济、科技、艺术、风俗、宗教、建筑、历史、国家、民族等有关的精神的总和。处于二十一世纪的浪尖,摆在我国人民心里的到底是什么?或许只有现实才有说服力:加工制造式的工厂占据了中国沿海城市的半壁江山;贫富分化严重;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严重脱节;政府机构是权利金钱的象征这一切的一切,我们现代文化精神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从传统的百家争鸣到孔子的儒家文化,到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矢志不渝地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再到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xxx,最终走到改革开放的时代。不停的摸索,不断的探索,我国的现代文化在几经周折中演变成了什么样子,似乎说不清。

阅读了《新民主主义论》,我却不禁推崇起毛主席来。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候,中国人民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排除万难,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创造了一系列坚实的物质、科技基础,使中华民族可以扬眉吐气。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主席的伟大思想。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根本点和出发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时代在前进,文化在发展,在这个喧嚣的时代,经济至上,政治黑暗,文化缺失,我们很有必要重拾那段历史,重读那篇经典,重拾那份淡然。

民族、科学、大众,愿我们的文化能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愿我们的国家能重振中华名族之风。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范文【二】

《新民主主义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理论,根据中国历史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经验,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地回答了当时中国革命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说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属于中国工人阶级;说明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说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必须采取既区别于资本主义,又区别于社会主义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读完《新民主主义论》后,体会最深的是新民主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

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别的民族的帝国主义xxx文化相联合,因为我们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然后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我们必须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

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可见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革命的实践运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而这种文化运动和实践运动,都是群众的。

因此,一切进步的文化工作者,在抗日战争中,应有自己的文化军队,这个军队就是人民大众。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众,就是无兵司令,他的火力就打不倒敌人。为达此目的,文字2024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须知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读后感范文汇总

读后感大全汇总

中外名著读后感汇总

四大名著读后感汇总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一)

我读完《新民主主义论》后,体会最深的是新民主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

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主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它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别的民族的帝国主义反动文化相联合,因为我们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中国应该更多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还不够。

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借鉴。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到扬弃,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二)

有幸阅读了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尽管里面的某些名词在现在读来似乎味同嚼蜡,没有优美的词藻,没有引经据典,但里面那种步步为营的推理议论,不得不让人深深折服。

《新民主主义论》这篇着作,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它科学总结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深刻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

纵观《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背景。当时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在无法继续保持原有的进攻势头地情况下,把重点转向巩固已有的占领区,并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诱降。而汪精卫公开主张停止抗日,对日求和,蒋介石虽然主张继续抗日,但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战争的迅速发展却使他忧心忡忡。于此此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动: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在国内外的严峻形势下,毛泽东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在《新民主主义论》上,毛泽东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并对其作了系统的阐述。

毛主席首先表明了表明立场和主张的需要,即在全国人民面前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区别于其他政治力量的主张,中共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其次便是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需要,把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尖锐地提了出来,要求中共必须对此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最后是统一全党思想的需要,从理论上阐述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澄清党内的错误思想,统一全党的认识。

十五个部分,十五条阐述,将新民主主义明晰的呈现在大家面前。系统的概述起来,我们可以发现,毛主席主要从六个方面来论述。

一是中国的性质。他明确的指出:自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中国社会又逐渐地生长了资本主义因素以来,中国已逐渐地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在的中国,在日本占领区,是殖民地社会;在国民党统治区,基本上也还是一个半殖民地社会;而不论在日本占领区和国民党统治区,都是封建半封建制度占优势的社会。这就是现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这就是现时中国的国情。深刻的认识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

二是中国革命的对象和任务。当时的中国,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因而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即中国需要进行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

三是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他认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走,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当时的中国需要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并在此基础上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四是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和领导。他认为:资产阶级政党不可能领导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决定了中国革命不能由民族资产阶级来领导。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而在这种力量中,包括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农民是主导力量。

五是中国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通过对时代的特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以及中国革命在世界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毛泽东进一步论证了中国革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这个命题,中国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革命的社会主义前途,决定了这种革命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六是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政治上,需要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上,收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产业为国家所有,进行土地改革,保护民族工商业。文化上,提倡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它是以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为领导的,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我们看到毛主席用他得一只笔,为我们构思了一幅新民主主义的蓝图。它主席思想的重要篇章,是我党早期形成的重要思想理论体系,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真正的真是光辉的篇章,伟大的理论。

或许那个时代的文章现在我们读起来有些许无奈,些许无语,没有设身处地的去思考那个时代的背景,不能真真切切的了解这篇论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没有身处那个时代,很难能理解那个时代文化对革命、对胜利的重要性。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很俗的,我也想到了文化上面。文化是一切与政治、经济、科技、艺术、风俗、宗教、建筑、历史、国家、民族等有关的精神的总和。处于二十一世纪的浪尖,摆在我国人民心里的到底是什么?或许只有现实才有说服力:加工制造式的工厂占据了中国沿海城市的半壁江山;贫富分化严重;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严重脱节;政府机构是权利金钱的象征这一切的一切,我们现代文化精神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从传统的百家争鸣到孔子的儒家文化,到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矢志不渝地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再到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文化大革命,最终走到改革开放的时代。不停的摸索,不断的探索,我国的现代文化在几经周折中演变成了什么样子,似乎说不清。

阅读了《新民主主义论》,我却不禁推崇起毛主席来。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候,中国人民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排除万难,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创造了一系列坚实的物质、科技基础,使中华民族可以扬眉吐气。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主席的伟大思想。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根本点和出发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时代在前进,文化在发展,在这个喧嚣的时代,经济至上,政治黑暗,文化缺失,我们很有必要重拾那段历史,重读那篇经典,重拾那份淡然。

民族、科学、大众,愿我们的文化能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愿我们的国家能重振中华名族之风。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三)

《新民主主义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理论,根据中国历史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经验,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地回答了当时中国革命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说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属于中国工人阶级;说明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说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必须采取既区别于资本主义,又区别于社会主义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读完《新民主主义论》后,体会最深的是新民主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

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别的民族的帝国主义反动文化相联合,因为我们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org)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然后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我们必须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可见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革命的实践运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而这种文化运动和实践运动,都是群众的。因此,一切进步的文化工作者,在抗日战争中,应有自己的文化军队,这个军队就是人民大众。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众,就是无兵司令,他的火力就打不倒敌人。为达此目的,文字2020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须知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大学生《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大学生读后感|读一本好书读后感|好书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更多大学生《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栏目。

大学生《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一】

读完毛主席的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之后,我觉得还是相当有收获的。文中引用了许多历史事件进行说明,让我不仅增强了对新民主主义的理解,还让我对历史的发展有了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

《新民主主义论》问世于1940年,而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已经由战略防御转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逐渐停止正面战场上的战略进攻,一方面将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另一方面则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战略,在其占领区内加紧扶植傀儡政权。抗战进入了最为关键也是最为困难的时期,但国民党顽固派却奉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政策,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在军事上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伺机挑起各种事端,在政治思想上也加紧进行了反共的步伐,鼓吹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叫嚣共产党不需要存在,重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政府、一个领袖的老调。在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摆在面前的时候,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针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和疑虑,向全国人民做出庄严回答,以提出自己的根本主张,申明自己的鲜明态度。

通过阅读《新民主主义论》我知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正如毛泽东在文中所提到这个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其中又分为许多小阶段),其社会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还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但早已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现在则更成了这种世界革命的伟大的一部分,成了这种世界革命的伟大的同盟军。这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决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毛泽东的这段话明确地告诉了当时处于困惑的人们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

不仅如此,《新民主主义论》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政治上,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采取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国体和民主集中制的政体。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上,文中提到应没收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国家所有;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中国的经济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道路,决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决不让少数资本家和地主操纵国计民生。文化方面,毛泽东指出在观念形态上作为这种新的经济力量和新的政治力量之反映并为它们服务的东西,就是新文化。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以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为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大学生《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二】

此前我对中国为什么非走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道路,而不能走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道路认识还不是不够深刻,总觉得英、美不都走的这样的路,而且最终成功了吗?但在看了《新民主主义论》的第7小节驳资产阶级专政后,我明白了,诚然,这是欧美资产阶级走过的老路,但无如国际国内的环境,都不容许中国这样做。首先是国际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不允许;其次是世界社会主义不允许;还有就是中国的资产阶级没有力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允许。再反观无产阶级,首先,无产阶级具有坚定的革命性;其次,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成长和俄国革命的影响,已经迅速成为一个觉悟了的独立的政治力量;最后,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和中国革命的彻底的纲领,并且单独进行了土地革命,取得了广泛的支持。

既然不能走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路,是否就可以走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路呢?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的第8小节驳左倾空谈主义中又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走,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即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革命的主要对象、主要任务,参加革命的力量决定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和命运,毛泽东胸有成竹、充满信心。鉴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科学预见,在论著的结尾处,毛泽东以诗人特有的豪迈乐观之情,向全国人民发出了伟大的战斗号召: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而后来的历史的发展也印证毛泽东此时的论断,让人不能不佩服。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毛泽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成功的将理论巧妙的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提出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包括《新民主主义论》在内的多部(篇)著作则是这种贡献和功勋的重要载体。作为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性文献,《新民主主义论》无疑是一部具有严密的逻辑、严谨的结构和严整的体系的理论著作。《新民主主义论》共15个小节,近3万字2024,其中逻辑严谨,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让人在读完之后不得不相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

如果说,作为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毛泽东思想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民族解放运动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那么,毫无疑问,作为毛泽东思想发展与成熟的主要标志,《新民主主义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则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所指望、知所赴趋,乃至中国最后取得革命的胜利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无不得益于包括《新民主主义论》在内的革命理论的影响和指导。在问世将近七十年后的今天,这部熠熠生辉的著作提出的基本观点,对于我们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仍然极具启迪意义和借鉴作用。

大学生《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三】

我读完《新民主主义论》后,体会最深的是新民主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

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主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它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别的民族的帝国主义xxx文化相联合,因为我们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中国应该更多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还不够。

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借鉴。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到扬弃,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

大学生《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四】

有幸阅读了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尽管里面的某些名词在现在读来似乎味同嚼蜡,没有优美的词藻,没有引经据典,但里面那种步步为营的推理议论,不得不让人深深折服。

《新民主主义论》这篇着作,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它科学总结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深刻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

纵观《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背景。当时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在无法继续保持原有的进攻势头地情况下,把重点转向巩固已有的占领区,并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诱降。而汪精卫公开主张停止抗日,对日求和,蒋介石虽然主张继续抗日,但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战争的迅速发展却使他忧心忡忡。于此此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动: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在国内外的严峻形势下,毛泽东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在《新民主主义论》上,毛泽东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并对其作了系统的阐述。

毛主席首先表明了表明立场和主张的需要,即在全国人民面前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区别于其他政治力量的主张,中共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其次便是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需要,把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尖锐地提了出来,要求中共必须对此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最后是统一全党思想的需要,从理论上阐述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澄清党内的错误思想,统一全党的认识。

十五个部分,十五条阐述,将新民主主义明晰的呈现在大家面前。系统的概述起来,我们可以发现,毛主席主要从六个方面来论述。

一是中国的性质。他明确的指出:自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中国社会又逐渐地生长了资本主义因素以来,中国已逐渐地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在的中国,在日本占领区,是殖民地社会;在国民党统治区,基本上也还是一个半殖民地社会;而不论在日本占领区和国民党统治区,都是封建半封建制度占优势的社会。这就是现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这就是现时中国的国情。深刻的认识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

二是中国革命的对象和任务。当时的中国,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因而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即中国需要进行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

三是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他认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走,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当时的中国需要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并在此基础上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四是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和领导。他认为:资产阶级政党不可能领导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决定了中国革命不能由民族资产阶级来领导。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而在这种力量中,包括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农民是主导力量。

五是中国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通过对时代的特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以及中国革命在世界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毛泽东进一步论证了中国革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这个命题,中国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革命的社会主义前途,决定了这种革命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六是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政治上,需要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上,收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产业为国家所有,进行土地改革,保护民族工商业。文化上,提倡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它是以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为领导的,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我们看到毛主席用他得一只笔,为我们构思了一幅新民主主义的蓝图。它主席思想的重要篇章,是我党早期形成的重要思想理论体系,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真正的真是光辉的篇章,伟大的理论。

或许那个时代的文章现在我们读起来有些许无奈,些许无语,没有设身处地的去思考那个时代的背景,不能真真切切的了解这篇论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没有身处那个时代,很难能理解那个时代文化对革命、对胜利的重要性。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民主教育的内涵》读后感


《民主教育的内涵》读后感

读了李镇西的《民主教育的内涵》,我更加体会到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密切合作的保证。

教育中没有严格要求,是对学生不负责的表现,实现教育目的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讲过:“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设想为慈祥的关注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态度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的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因此教师对儿童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不能超越学生身心发展水平,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把教师提出的要求转变为学生的自我要求。

另外,要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首先要求教师真正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个体,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信,尊重学生的兴趣,解决学生的困难,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促进学生的进步。其次,要求教师客观公平的对待所有学生,为学生的一切发展创造机会。正像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所说的那样:“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它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志向、具有自己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有助于教师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教师要研究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据此给学生安排练习任务,并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擅长的领域,帮助他们树立前进的信心。

还有教师在找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的同时,要认真了解和分析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客观分析学生层次,精心安排教学环节。学完每一节内容后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做练习。对优秀学生提出要求,练习更高难度更高质量的习题 ,对后进学生不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

可以说教师的民主教育,是对学生的尊重,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育,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篇一:《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如果按照我自己对于书的喜好,我是觉得不会自主的选择这样一本名看似很理论的书来读的。不过,由于之前阅读过他的书以后,并且前一本他的书,还是一本偏感性方面的书,说的是审视生活的细节。他的语言风格就不做多说,总是是我很容易接受的,不生硬不死板,接近那些不喜欢理论著作的人的口味。

其实,我最想说的还是,读完他的这本书以后,我更加的喜欢他的文字了,他是一个文字里无时无刻不透漏着对理性的思考,但是他却可以将那些很理性的东西,通过他的文字感性地表达出来,不是说他的文字矫情,而是他会在他的文字里面注射一点点温情但不矫情的情绪,让你能够理解他对于我们社会的担忧,在他的骨子里,永远都是一个热血的青年,虽然他已不在年轻。

作者刘瑜是哈佛大学的博士后,同时兼备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还是剑桥大学的讲师,在美国求学的日子里,他了解他们的民主,大到制度,小到生活。在他描绘的民主的西方国家里面,我们看到了他对于民主的急切渴望,政治是理性的,但是作者确实个感性的人。高中时候甚至现在大学我们学习的政治课里面,让我觉得那时的我们是如此的愚蠢,所谓真正的洗脑,就是让你相信央视的新闻联播,让你相信地震灾难中上演的生命奇迹,让你去相信我们生活得很姓福。

思想家总是热衷于指出道德制高点低下的陷阱,所以煽动家总是在语言的盛宴中觥羮交错,而思想家总是惴惴不安地担心谁来为这场盛宴买单。腐败丑闻虽然败坏一个国家的声誉,但是丑闻之所以成为丑闻,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新闻自由在起作用。相比之下,比丑闻更可怕的是潜规则已经变成规则,人们对丑恶已经充耳不闻。民主是什么,我们国家的民主是今天我向西部拨款多少个亿,但是却始终未见那几百块钱落到我们的口袋;民主是什么,是嘴巴上我说着我自己姓福,但是我们一毕业混了四年拿了文凭,还是要出去社会讨一口艰难地饭,而那些有钱的有权的,也只会打打口水战,什么实事都干不了。物价依然飞涨,工资依旧不涨,就业依然困难,生活依旧苦难。

【篇二:读《民主的细节》有感】

作者书题为《民主的细节》那自然全书便围绕民主展开。谈到美国的民主,许多国人都会拿之与中国的民主相比较。于是乎也有了那些所谓的愤青对中国的现状进行抨击。诚然在中国的我们是无法清除的体会到民主的力量的。似乎我们在高举民主大旗,高喊民主口号的同时,却还没有美国这样的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民主。

然而事实上我们或多或少的因为先入为主的观念作祟。美国并没有我们想像的民主。罗伯特达尔便曾经在《美国的宪法有多民主》一书中列举了如同总统不是直接选举等一系列的民主破绽。

但问题在于不够民主一定是件坏事吗?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定是越民主越好的吗?如今许多国人纠住国内的非民主现象,斥责政府,政治精英等少数人手握权力。事实上美国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少数人的专政固然不可取,但多数人的暴政就能要了吗?回答必然是否定的。联邦党人认为暴政来自于直接的民主,而反联邦党人则认为暴政的主要来源是联邦政府和政治精英。到底谁是对的?我认为两者的说法都过于片面了。区别暴政与否的标准不在于人数,而在于不容分说的强制性。所以无论权力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还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那都不是真正的民主。而美国最后出台的宪法正可以说是在二者之间找到了折中的方法。找到了一种制衡。

美国人清除美国不需要一个世袭君主制。并不等于说他们的共识就是美国需要一个民主制。或者说美国人清除他们同样不需要的是一个绝对民主制。美国需要的是一个平衡,在多数人与少数人之间的平衡。在派别与派别之间的平衡。所以美国的宪法必定也必须有不民主的地方,因为美国人追求的不是民主最大化而是制衡最大化。所以必要时,他们甚至还需要为直接民主设置障碍。

自美国宪法确立以来,国会有过一万多个宪章提议,但只有25个通过并生效。这是对政府和政治精英的限制。为了避免革命而及时响应革命。这是对平民权力的限制。只有两方面共同限制才能真正得到制衡的场面。充分制衡的精神使任何权力的扩张不至于转变为专断的权力。虽然制衡最大化可能会导致少数人与多数人之间的拉锯,也引起了平等派与自由派的拉锯。但这种拉锯正是政治健康的表现,怕的就是一家独大。正如作者所说的它是权利和权利之间的斗争,而不是权利和权力,或是权力和权力之间的斗争。与其说它反应了邪恶的资本家、政客与善良的人民群众之间的斗争,不如说它反应了社会内部的不同价值追求。

美国的民主制度史,就是权利不断平等化的过程。这里的权利不只是指民主的权利,也包括了专制的权利。

正是不断追求制衡最大化。平民自治和权利底线两大精神才得以保留下来并成为美国政治的两大支柱。这个社会与其政治才会保持健康。也只有制衡下的民主才有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空间。

【篇三:读《民主的细节》有感作文】

前些日子,有幸借阅到《民主的细节》一书,这本刘瑜写的,类似于随笔类的政治观察,我久有耳闻,只是今天才得以拜读。

一本介绍美国民主制度的书籍,并没有像我们往常看到的文著,困在自由、宪治一类名词面前,大而无当地浮游表层;亦没有简单的评断是非,引发任何振臂一呼的冲动和思想上的懒惰,而是从上至下,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落到平常生活的见闻细节上:一个本可以用专业术语来展现高深的人,却选择了最生活化的语言,无法不令人钦佩。而全书读下来最引发我思考的,就是书名中的这细节二字:也许,它不是什么普世价值的响亮口号,甚至不是精细优良的制度设计,而是每个人心中的一种态度和习惯。回想我们自身,实在令人有感而发。

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何如此坚固,一直是史学家们研讨的热门题目,很多人就是不明白,为什么它这么根深蒂固:在专制制度下,专制作风是掌握更高权力者的特权,绝大多数匍匐于更高权力之下的人就只有唯唯而已。

也许答案也见诸于细节二字之中。我们中国人骨子里,可能或多或少都有些专制的基因,这种传统的,且深入人心的专制思想,数千年来生长绵长不绝。

即便到了现代,这种以真理化身自居的专制做派也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甚至今天,很多民主人士却不自觉地用专制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民主的追求。在他们的观念中,民主就是真理,而自己追求的民主就是唯一的正确。既然自己手里握有唯一正确的真理,你们当然要无条件地赞成我的观点,否则就是专制。

记得我就曾遇到这种情形,与一位学长讨论问题,在一个小环节上产生了分歧,由于我稍微坚持了一下自己的看法,这位兄长便勃然变色,音调抬高八度说:你根本不了解情况。云云。如果我坚持下去,那么所讨论的恐怕就不是原来的问题本身了,于是我委婉地说,咱们是不是可以不用这种方式谈问题?这位兄长的小专制没能顺利达成,面色便有些忿忿起来。

我还碰到过更过分的追求民主与自由的专制表达,对方一直强调:我这就是真理。甚至最后直接摊牌说:我这个人就是不爱听反对意见。于是我只好问他:你这样与你反对的专制者又有什么区别呢?你甚至还不如专制者,有的专制者还要做个表面文章的。如果这样,你所宣扬的那些民主和自由还有任何价值吗?当然,后来这位朋友向我表达了内疚之情,说他是由于情绪激动冲昏了头脑;其实,这与情绪没什么关系,怕是一种习惯性的专制文化心理在作祟:我掌握,或者我认为我掌握真理,我就可以强迫你接受。从他的这种表述中,大概可以窥到以追求民主却大行专制之道的奥秘。

反省起来,在我自己身上,也时时会暴露出真理在手的专制文化心理的尾巴,有时候与人争辩起来,会脱口而出你这个哪本书看来的,肯定是道听途说之类的霸道言语。

KTV可以让人们一展歌喉,虽然不一定唱得好,但毕竟是自己的声音,可以自我欣赏和陶醉,没有说因为我不是歌手或者嗓音不好就不允许我歌唱的。今天的互联网亦然,人们上网就是要浏览不同的观点,从中扬弃,反鉴自身。但我们总是看到,文化专制思想的影子随时会在网上现身,有些人不是来网上讨论问题,交流不同意见的,而是来发泄和谩骂。而另一面,也有的作家学者试图建立个人权威,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摆出盛气凌人的架子,对小人物的观点不屑一顾,甚至居高临下的封杀他们,他们忘了有时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的道理。小人物的观点有时是最有见解的,他们经常代表了百姓的心声,他们没有学术的框框,没有被丰富的知识所左右,可以发出最坦荡和朴实无华的声音。

中国如何进一步走向民主,这个题目太大,显然不是我该多想的问题。但是渺小的个体或也能为未来的民主社会贡献良多。而首先需要反思的就是我们每个人自身,从日常的言谈举止到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可能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专制文化心理,最应当得到认识和清理。想必,当全民民主气质得到普及,成为习惯,那个既符合我们特色又能令每个人充分享有的民主社会,便也为时不远了吧。

【篇四:读刘瑜的《民主的细节》有感】

周末回到北京的家,发现女儿的床上放着一本书,书名叫《民主的细节》。我拿起它随便翻了几页,立即被里面的内容所吸引。我把它带到成都,用了几个晚上读完了里面的所有章节。当通过书背面的几则书评意识到作者是位女性时,我对她的敬仰之情如滔滔江水。

本书与我以前看到的论述美国民主的著述很不一样。该书没有抽象乏味的理论分析,也闻不到任何偏激和霸道的味道。书中用作者在美国8年期间亲见亲闻的大量事实,描述了美国式民主的实际运作,让人不得不同意作者的这样一个结论:虚伪的资产阶级民主并不是华盛顿一尊供人朝拜的偶像,而是一把凿子,打造每一个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美国今天的强大与稳定固然有其他因素的作用,但美国政治体制所具有的创新与纠错能力功不可没。美国政治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它的历史多么清白无辜,而在于作为一个制衡机器,它具有相当的自我纠错能力,从而能够实现点滴改良,而不是陷于暴政的死循环。作者并不回避或否认美国式民主存在着的许多缺陷,有着许多它所解决不了的问题,但作者同时指出,相比其他的制度,民主制度仍然是我们目前能够找到的最好的制度。承认杯瑜珈子不是满的,同时也承认半满的杯子总比全空的杯子要好,也许不能带来激进主义的快感,却是一种智慧上的诚实。针对社会上大量存在的对美国式民主的种种无知与歪曲,作者感叹道,不了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拒绝了解,并为这种拒绝而洋洋得意。作者并没有提出其他国家应完全照搬美国的政治制度,而是希望世人以一种开放平和的心态对待美国政治制度中可以借鉴的一些东西。精神上开放并不是说要去无条件地顶礼膜拜西方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而是指放下以前所积累的成见,保持一点虚心,一点好奇心,暂且搁置政治上的判断,真正出于知识的兴趣,去从细节上、从实际事务上去观察、去比较不同社会的运转方式。只有当一个人观察那些书本里的词汇如何在现实政治中展开时,才能认识到民主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且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公共生活方式。

虽然我的学识与作者无法同日而语,也没有成心拔高自己的意思,但我仍然想说,作者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我认为,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美国政治制度的了解是极为有限和片面的;更有许多人对美国的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态度是偏激的甚至是病态的。我们的问题不是我们没有机会了解,而是我们不愿意了解,甚至不屑于了解。可问题是,不愿了解和不屑于了解并不意味着事实不存在。缺乏对事实的了解,我们就可能与真理失之臂。

回顾美国的近现代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部激动人心的渐进改革史。以相对较小的社会与生命的代价,美国社会对普遍人权的保护一步一步地推进,政治、经济与文化制度不断得到调整而趋向完善。一次次的战争或社会危机非但没有摧毁美国的政治体制,反而成为政治智慧与政治制度调整与进步的契机。今天,西方社会在绝大多数领域比我们更接近社会主义的理想。问题不在于美国社会过去是否也有过种种劣迹,也不在于美国社会今天是否仍有许多弊端,真正的问题是在于,是什么因素导致美国社会能够在检讨劣迹和修正弊端方面比我们更自觉更容易?如果你看了《民主的细节》这本书,你就会明白,自由与民主的价值与分权制衡的制度成就了这一切。在思想和言论充分自由的环境下,真理与政策的讨论是充分的;在分权与制衡的民主制度下,创新与调整是持续的、主动的和慎重的。在自由与民主的西方社会,政治家们的国际与国内政策不受意识形态的约束,国家与选民的利益是唯一的指引。只要是对国家和选民有好处,哪怕是马克思的主张也可以采用。

与美国形成对比的是,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在那里,政府掌握着镇压异己、操纵媒体、垄断资源、箝制司法的绝对权力。政府自封最佳,关闭讨论大门,维护武断结论。但拒绝自由辩论并不意味着全社会对所有的政治问题达成了共识,更不意味着政权的根基是稳固的。由于不能就制度与政策的选择进行充分的辩论,也不能对政府进行公开的挑战或批评,人们的误解、愤怒得不到澄清与释放,只能不断地积压,这无疑是极其危险的事情。这些国家拒绝自由民主固然与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有关,但执政者对美国式民主缺乏真正的了解也是重要原因。《民主的细节》一书有利于澄清我们对美国民主制度的某些重大疑虑和误解。比如说,民主并不意味多数人的暴政,而是社会精英与普通大众的互动;民主并不是贵族平民化,而是平民贵族化;民主不仅是一种抽象的价值观念,更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制度;选举的意义不在于更换政府,而在于激活公共生活,带动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讨论;权力制衡的目的不仅在于利益均衡,更在于提高政治决策的理性成份,尽量减少公共政策中的专断性。民主制度不是简单的统计机器,而是微妙协商机制;民主制度的最大优点不在于社会精英呼风唤雨,而在于民众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和实践公共责任,从而增强全社会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公民不仅有强烈的权利意识,而且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人们不仅主张改革和创新,也尊重现有的法律和秩序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也没有完美的制度,但这并不能阻止人们探索真理和向往美好的制度。某种社会制度是一定的历史、文化和地缘的产物,不可能相互替代和照搬,但世界潮流是客观的和不可阻挡的。既然中国不可能置身于国际社会之外,那我们就应该观察潮头的位置与方向,努力做到与时俱进。

【篇五:《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当我读完第一篇章的时候,我就已经完全被吸引了,恨不得放下一切,把它一口气看完,甚至有点自责,为何半年前买的书,直到现在才刚开始看。

最初看到这本书的推荐是在《南方周末》,《民主的细节》被《南方周末》评为2009年度致敬图书(非虚构类),同时,民主的粉丝们热烈抢购的情景也可谓火爆,非一般售书能与之相比。2009年6月出版,半年加印8次,我手上的这本是今年1月再版,已是第11次印刷。

站在读者的角度,我明白了那些粉丝的热烈,我理解了他们的心情,我懂得了他们的渴望。作者刘瑜是剑桥大学讲师,哈佛大学博士后,是一个可以用专业术语展现高深的人,却立足于一个普通民众的角度,用7年在美国所观察,体会,理解的一个又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现象,然后有条不紊地,平铺直叙地娓娓道来,她将虚无缥缈的民主拉进现实场景,告诉大家,民主与民生息息相关,是每个人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中个人与政府的关系。

《民主的细节》不仅关注了美国,也比较了中国,这是该书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几乎每个故事,都是因为有对中国热点事件的关注在先,才会去到美国的类似情形中求索;或是看到美国的热点,会联想起中国的类似事件,一般有着什么样的过程和结局,它激起了人们好奇心,急于想知道同样的困境和难题,是否还有其它的智慧解法?

比如,公款吃喝、公款旅游是国内近几年舆论谴责焦点,眼看着养政府的费用越来越高,其中很大一块花销,竟然都公开地用于这些与公务无干的事情,民众的愤怒也自然水涨船高。难道这个问题就治不住么?刘瑜在书里说,美国几乎不存在这个问题。为什么?难道美国人都那么道德高尚么?刘瑜解释当然不是。这是因为钱不归美国的政府管,政府想花每一笔钱,都要向议会提申请,议会认为它这笔费用值得花,才会批给它钱;前面有议会盯着钱包,后面有媒体与法院盯着去向,一旦你申请到的钱没有按照原本说好的方式去用,无数的麻烦就会找上门来。前狼后虎看守着,哪个官员也不敢拿自己的前途冒险。

再比如,2007年4月,河南平顶山发生矿难,33人死亡。而这一事件还没来得及在各大媒体露上一脸,就很快淹没在辽宁铁岭钢厂钢水包脱落32人死亡、河北邯郸煤矿爆炸死亡11人这样层出不穷的新闻里。那么难道我们就不悼念死者了,就当33个工人仅仅是一个数字,任其淹没在其他数据里了?美国曾经也是一个矿难频繁的国家,但是每次大的矿难,都转化为相关制度改进的机会。1951年,伊利诺伊州矿难直接导致联邦煤矿安全法案的出台。1968年的西弗吉尼亚矿难又导致了1969年的一个重大立法:联邦煤矿健康和安全法案的出台。2006年1约的沙沟矿难,促使美国当年就通过了2006矿工法,更新1977年的安全法。这种制度的纠错能力,加上权利部门间互相监督的制衡机制,致使美国矿难发生的频率不断下降。现在,美国的煤矿开采行业已经成为本质安全行业,劳动安全性甚至好于农业、建筑业和零售业。百万吨死亡率之有中国的百分之一。刘瑜认为,对平顶山工人的真正悼念,是用制度改进来悼念他们,而且很可能,这也是最让他们死而瞑目的一种纪念。

还有,美国传媒领域也不乏自由化的恶果。一些电视节目以耸人听闻、哗众取宠、刺激观众神经为手段,追求高收视率,可谓是欲最差而不得。这种感官刺激主义的确是文化市场化内在逻辑的必然结果竞争的逻辑导致文化产品制造者要不断突破底线,无论从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刘瑜为我们介绍了美国FCC(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如何与言论彻底自由派持续的作战。1978年,最高法院裁决FCC有权对早6点到晚十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设限,以保护未成年儿童,守住底线;而同时,在审查程序和立法层面,又迫使FCC的下流与否标准遵循最小化原则,给文化的自由和多样性留出充足的生长空间,使美国成为当今公认的媒介环境最好的国度。美国的文化土壤养育出杰瑞斯布林格秀这样的变态秀,也养育出欧普拉这样倡导人文精神的谈话秀,还有一大批像《探索》这样的优秀科普节目和一批批被称为耙粪者(muckrakers)的调查类记者。变态秀发展到一定程度,伎俩用尽,只是让观众麻木、看穿、唾弃、远离。之后,人们还是想回归细腻、美感和智慧。最近《福布斯》发表了2010年全球名人榜,脱口秀女王欧普拉重登最有影响力名人第一宝座,她已是第四次登上最有影响力名人排行榜冠军。2009年,她的媒介帝国估计赚进三亿一千五百万美元,可谓是名利双收。她的成功也从一个侧面印衬出,多数美国观众的审美品味是有智慧的。

站在媒体人的角度看,该书和作者刘瑜有着全新的尝试和突破,令梁文道、柴静、闾丘露薇等业内高手也不禁向这位业余写手投去赞许的眼光。

我非常赞同刘瑜的写作主导思想不去做缺乏精确性的概念判断。多年来,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判断西方制度的好坏,以至于我们没时间去了解它到底是什么。比如我们喜欢笼而统之地谈论美式自由主义并且以这个概念为分界线来站队,但是这个概念到底是指什么呢?指美国缺乏福利制度?指美国没有劳工保护?如果这个宏大的帽子下面其实空无一人呢?批判一个概念其实很容易,只需要把它定义的邪恶一点就行,但是指出这个概念和现实的具体关系却没有那么容易,因为它要求深入细节,回到事实本身。

在这一主导思想下,刘瑜的写作方式上刻意追求讲故事,找数据,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这种拆解和描述,需要耐心的观察、理性的思考。

正如梁文道评价的那样:她为那些苍白的名词填回了该有的细节和血肉,有专业的学养的根基,又有平近亲和的故事,她的评论正是这个时代需要的营养剂。

当今传媒领域,越来越多的各业界专家学者,凭借着过人的口才和妙笔,成为媒体的评论员、专栏作家、主持人,比如经济学家郎咸平在广东台开办了《财经郎眼》、研究政治的刘瑜在出书前也为一些平面媒体写评论,还被评为《南方周末》2008年度致敬专栏写手。《民主的细节》就是她评论文章的集结出版。这些有着深厚专业背景、独特洞察力和解析力的新媒体人让大众传媒多了一份平民的幽默和学者的尖锐。

【篇六:《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前段时间,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一本书《民主的细节》。这本身是一个作者的杂文集,是从某报纸的专栏集合而成。从这本书,我们看到美国这个国家的民主制度的一些细节,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由于时间关系,目前尚未读完。但由于是文集,故不影响现在谈谈读后感。

先说美国的民主制度本身。不能不说,美国的民主制度在长时间的发展后,到今天,已经非常成熟了。尤为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一些非资产阶级的东西。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捐赠门槛。就是每位选民对政党的捐赠是有上限的,这就从法律上避免了大资本家对政治的影响。当然,本书也提到了一些绕过法律的捐赠,即所谓软钱。但至少,从法律设计来看,美国当局也注意到大资本家的垄断性干预对政治的破坏作用。我认为这一点不能单单从欺骗的角度来看,他确确实实反映了其对民主的深刻要求。

但是很遗憾,作者的看法,我认为主要还是片面和幼稚的(虽然我对作者保有尊重,但实在想不到什么词比幼稚更加恰当)。作者对美国民主的认识只停留在其表现,而未看到背后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认为其精髓在于包括权力制衡在内的精巧的制度设计。并以此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比。虽然他没明说,但我感觉到他想说,只要中国参照其制度,基本可以进入真正的民主社会。

如果真实这样(希望我是误解),那确实很遗憾。我认为,确实,美国比现在的中国民主程度高得多,甚至不在一个量级。但,中国至少目前完全不具备美国民主制度的条件。美国的民主制度是建立在美国整个国家对外国剥削的基础上的。为什么美国的阶级矛盾如此缓和?并不是资产阶级变性了,而是资产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权,将剥削的主要对象变成外国无产阶级。即将阶级矛盾转变为国家矛盾。对于这一至关重要的前提,作者没有谈到。我不知道是故意的没有谈到还是就是没有看到。

另外,从国内而讲,美国发达的国力,老百姓的富足也决定了其民主的可行性。比如,捐赠的门槛。从作者引用的数据来看,美国大选的大部分费用来自散户。试问,如果美国老百姓如同中国那样贫穷,谁会捐那么多钱出来给一个陌生的竞选者?如果在中国这样贫穷的国家(准确说是老百姓贫穷的国家),高额的民主费用仍然需要大资产阶级或者官僚支持。

伊拉克战争,作者很多文章都有涉及。但同样很遗憾,作者在极力为美国粉饰。作者批判伊拉克战争是为了石油的观点,但其观点却牵强混乱。记得作者有一句话,大致是说,石油的问题通过经济侵入即可,美国干嘛要投入那么多钱去为了石油?我看到这觉得非常可笑。投入那么多钱?投入的是谁的钱?投入的是美国纳税人的钱!投入的钱干什么了?投入的钱从军火商那里买军火了!对于美国的大资产阶级,伊拉克战争没有损失!伊拉克战争最大的赢家就是他们。

回到主题,民主,在中国是个问题。民主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说实话我现在仍然很难概括,但我知道并不是什么制度的设计,其前提必然和经济相关联。市面上粉饰美国的文章大有市场,这一方面说明一些右派的幼稚,另一方面也说明左派的力量薄弱。其重要原因就是国人的思想未被解放,仍然停留在人云亦云的阶段。理性往往战胜感性。羡慕美国的发达,因而感觉美国什么都是好的,认同任何赞扬美国的理论。

现在急切希望中国来一场思想解放运动,鼓励大家积极思考,反对盲目跟从,反对别有用心的煽动。

不过首要面对的问题是,当人们为了房子、生活精疲力尽时,有几个人能认认真真的思考呢?多数人是发泄心中不满而已。说到底还是经济上的问题。

【篇七:《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我第一次接触美国政治是在2008年11月5日,奥巴马赢得美国总统大选,成为美国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在这之前,我的所有想法就是:美国人就是白种人,而黑人就是非洲人。每当在大街上看见一个金发碧眼的白人,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个美国人,而遇到黑人,那他肯定就是非洲人。我有这样的想法的原因之一就是我所知道的外国就是美国、日本、英国,就连非洲都曾被我单纯地认作是一个国家。因此,奥巴马的胜选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开始和老师讨论,问老师很多问题。就这样,美国的概念就开始在我的脑海中慢慢形成。

2009年6月,我考进了高中。鉴于我对文学和历史的特殊爱好,我的一位历史老师向我介绍了这本《民主的细节》(刘瑜著),于是,半年前我所形成的那个关于美国的概念便再一次出现了。在书中第一篇,作者说了一句让我映象十分深刻的话,如果我是美国人,很可能不会去给大大小小的选举投票我觉得,在美国这种政治体制下,其实选谁都差不多。这句话让我想到了半年前奥巴马赢得的美国总统大选,美国人的想法究竟与我们有多大差距,或者说美国的政治人和我们的所谓的政客究竟有多大差距,我们的思考方式悬殊在哪里?这些问题,我在《民主的细节》里面找到了答案。

美国是一个公民意识比较强的国家,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人们总是可以认识到自己就是这个社会的主人,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必须为此而负起相应的责任。就像我们走在大街上时,会看见有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但是如果在家中,我们是觉得不会将垃圾随地乱扔的,相反,我们会将其规规整整地放到垃圾袋,生怕会有不干净的东西掉到地上。而美国的人民就是最爱家的,这个家就是整个美国。在这样的情况下,国事就变成了家事,国家的每一件大事其实就像是一件小小的家事。在美国的总统选举中,我们总是会发现,候选人的选举议题往往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例如给不给非法移民发护照、同性恋能不能合法结婚等,而选举议题的鸡毛蒜皮化,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是美国社会在重大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的表现,一个社会具有多大的发展潜力,一个国家能否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就是看统治者与社会民众在这样一些小小的问题上能不能达成共识。

在美国这样一个以自由和法治立国的国家,人们对自己的隐私权利、言论自由以及法律程序有一种神经质的警觉,在他们的眼里,自由、权利、法律,娇嫩如婴儿的肌肤,需要一丝不苟的呵护。在隐私权利上,人们总是不会给对方留有余地,即便是总统,除非你有法律的依据,否则就是免谈。美国前总统布什曾在9、11之后,秘密下令国家安全局对恐怖分子嫌疑人进出美国的电话、电邮进行窃听窃取。这件事情在近五年后,也就是2005年12月被《纽约时报》给抖了出来,闹得全国沸沸扬扬,国会便开始对此事召开听证会,进行调查。结果证明,布什因此而背上了滥用权力的臭名。一个国家究竟是法律具有最高权威还是领导人的意志就是国家的行为准则,我们都会向外宣称自己是一个法治国家,但是我们的法律权威却无时无刻不在受到挑战。相比美国,我们的道路还有多远,这是我们需要时刻考虑的。

你的钱值几个钱?在美国,你如果想要用钱购买选举,政客当选后为你服务,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每年的总统大选都会花费大量的钱财,比如1996年总统大选花了4亿8千万美元、2004年超过10亿美元,而2008年大选,离大选结束还有近五个月的7月底就已经超过10亿美元。这样的情况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无法理解的问题,如果有人拥有这10亿的资产,那么这美国总统不就成了他的总统了吗?然而这样的情况只有劣质民主才会发生。美国法律明确规定,选举中一个人每次选举给一个候选人最多只能捐2000美元。因此,如果有人想用这点钱买通一个官员,就不是一点点难度的问题了。在我们的常人的惯性思维中,我们都知道有钱能使鬼推磨,但是那是在我们今天或者过去的社会现实状况下,而在一个真正的民主、法治社会,你的阴谋是绝对无法与至高无上的法律抗衡的。

民主不是一句口号,法治也不算一纸空文,而是我们的实实在在的行动,我们对自己所生活的社会怀有多大的感情,我们的行动对国家的发展就会有多大的作用。回首我们的法治道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2011年3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这期间经历了近33年的漫长过程,风风雨雨,我们与当今美国的差距将不是一点,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这段路我们能走多远,就看我们的人民是否承认自己的主人地位,我们的领导者是否能在国家大事小事上与我们的民众达成一致了。

细节小事往往是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的真实体现。

【篇八: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记得叔本华说过,一个人要像伟人一样思考,像普通人一样说话。我想刘瑜做到了,她把枯燥难懂的政治知识装在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实事里,既言之有物,又不失作者特有的韵味,让读者读起来倍感亲切。

作者试图用故事的方式讲述民主与美国,讲述民主的细节,美国的细节。

对于美国,从小耳濡目染,尽管没有亲自去过,仅从教科书以及老师的教导中,我了解到了我们要警惕美帝国主义,因为它支持台独分子,因为它时不时对中国指手画脚。然而了解止于此,从来没跨出过国门,甚至身边的人都没有去过美国的经历。再长大点,是高中同学的出国热,是大学时同学们对谁谁能出国的羡慕,尤其是能去美国。这个美国跟自己以往认识的那个美国,其实不是一回事。我们不再称呼它为美帝国主义,我们了解到了在美国你可以指着总统大骂而相安无事,知道了在美国的平均工资水平是中国的N倍,也了解了弗吉尼亚校园枪击事件,知道美国的种族冲突,然而,我们每个人心中似乎都充斥着一个美国梦,这个梦她意味着公平,自由,以及平等。找工作不需要凭关系,到处托人,网络上不会有人随意对你的言论进行审查,更不会有人带着一帮人,强制拆除你家房子。

我们会发现越是长大,这个梦想越是在滋生,而现实却越来越远离梦想。

《民主的细节》又一次让我重新审视心目中的美国梦。我们大多数人没离开过中国,对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总有一些好奇和感到奇异,正如作者在书中描述的:ABC电台天天骂总统、为什么美国前司法部长会去给萨达姆做辩护律师、老百姓自掏腰包购买比较贵的咖啡以支持巴西的咖啡农、巴菲特抱怨自己的收入税交的太少或者是美国人至今还在津津乐道的谴责30多年前的水门事件。

我惊异,因为想不通;想不通,因为这些事在我们自己的国家从来没发生过。不仅仅是我,就连当年法国青年托克维尔参观美国之后写道:在所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新鲜事物中,没有什么比平等给我带来更大的冲击力了。我很快发现了这个基本事实对整个社会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它给公众舆论带来一定的方向,给法律带来一定的基调,给统治机构传输新的公理,给被统治者带去特殊的习惯平等是所有其他事物资深的基本事实

所有的这些都在告诉我一个实事,那就是抛开所谓的意识形态,从细节去解读一个国家。正如作者试图提醒人们的那样:别忘了细节!美国是一个细节的美国,政治也是细节的政治,我们从个人的细节往往能更好地解读一个人,对于国家同样也是一个道理,我想民主的细节正寓意于此。

当然,任何一种政治都有它的两面性,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所谓的美国梦仅仅是美丽的泡影与真实的谎言。然而正如《民主的细节》获评为新京报2009年度社科书之后,刘瑜的答谢辞里说到的那样:不要让最好成为更好的敌人。就是说,这个世界上也许没有完美的人性、完美的制度,完美的政治,但是完美的不存在,不应该是我们放弃追求稍微美好一些社会的理由。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美国梦,并为这个梦想而努力!

【篇九:读《民主的细节》有感】

这篇文章,我个人着重要讨论的是精神层面的,而非诸如三权分立总统制这样的制度,很多人疑问为什么很多国家照搬西方的民主制度,反而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缺乏这种文化氛围。你能想象十万美国人聚集在白宫面前为苏丹达尔富尔的鸣不平吗?这是公民高度的责任意识与文化传统形成的,体现了社会强大的团体组织能力。但令我感到遗憾的是目前国内的很多国人都是自扫门前雪,别说国际视野,天下情怀,就是国内的事情也未必关注,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之中。但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一句不知道是不能为冷漠辩护的。至少做了总比不做好,我是这样认为的,我们需要学习的,是这种制度背后蕴藏着的精神。

美国是个反思性极强的国度,水门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都过去这么多年了,美国民众还是选择不放弃,不忘记。其它反思历史教训的文学著作,电影等更是不计其数。而我们的呢?我们的反思在哪里?《一九四二》这种反思性的片子为什么票房惨淡?上班学习太累需要娱乐不是借口,有的人张口美国民主闭口美国民主,那请问你学到了民主内涵中的反思精神了吗?还是说你说完民主后就继续网吧通宵去了?

美国其实是个有着繁文缛节的国家,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一个处理不好就触犯了众怒,绝对不是某些人想的那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恰恰是这些繁文缛节,保障了真正的自由。自由源于约束,二者是对称的。只有约束更多,我们才能享受更多真正的自由。权利和责任,是自由的正反两面。有时候我们应该反思一下,难道我们真的不自由吗?我觉得恰恰是我们约束太少!

我真诚的推荐大家读读这本书。美国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不是什么表面上的政治框架,毕竟这与我国国情未必适应。但人类文化有共通之处,当我们能够学习到民主自由背后的真正的责任反思意识时,我相信对于我们的社会也是个巨大的进步,而不是不知所云的喊抽象的民主自由。

【篇十:读《民主的细节》有感】

在《民主的细节》中,刘瑜谈到了美国的权力制衡,公民的社会意识,社会福利、社会法治和自由平等等问题。但让我感触最深的使他们每个公民的民主意识。

一个国家的民主,不仅仅是依赖于国家颁布了什么条文,推行了哪些政策,很大一部分还取决于这个国家中公民对民主的秉行情况。

在《咱们美国工人有力量》中,美国的交通工人为自己的利益而向社会抗议,他们有追求自己民主的意识,并且也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民主。在中国,有上亿的底层劳动人民,其中还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不在少数,但是不要说是有维护自己民主权利的这份勇气,有些人连这种意识都没有。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维护自己民主权利的勇气,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有维护社会民主的意识,即关心社会。

在《他人瓦上霜》中,游行,为的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远在非洲的贫苦人民。世界是大家的,大家都是整个世界的主人,而不仅仅是自己的一小片圈子中的人,我们需要对自己的世界报以关心,需要对同享这一世界的同胞们报以一些关心,不是吗?

龙应台写《野火集》,正是希望帮其周围的人民撑开他们的眼睛,去看一看,原来这个社会是属于每个人的,就需要对其负责任。她不是为了要向政府提议建设民主社会,而是要倡导每个人建设民主、自由的社会。

我们想要吃苹果,但如果我们不栽苹果树,便没有苹果,如果只有少数人种了苹果树,顷刻间,长出的苹果便会被抢夺一光,根本还没看见苹果就已经不见了,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致力于栽苹果树,那么才会人人都有苹果吃。可以说,民主就是那些苹果,而我们公民则是要吃苹果的人。没人去维护民主,当然不行,只有少数几个人懂民主、争民主,也是不够的,只有全体公民一起维护自己的民主,才能保障社会民主的健全。

有些人也说,过度民主便是多数暴政,话是没错,但应该改为过度不适当的民主思想才会导致多数暴政。所以人人都追求民主是必要的,随后的正确民主思想的引导是更有必要的,这才不会出现《大学向左,草根向右》中的局面,民主带给我们的利益也会更多。

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维护自己的民主,更要保障社会的民主。因为民主,正如刘瑜所说的那样:并不是华盛顿市一尊供人膜拜的偶像,而是一把凿子,打造每一个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不就该尽自己的力,做民主社会中的一名缔造者吗?

【篇十一:《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最初知道刘瑜的名号,是在郭凯的一篇博客日志当中。当时只知道她的ID是醉钢琴,是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现在在剑桥大学做讲师,过了许久,才知道她的真名叫刘瑜。

在那之前,我很少看政治学书籍或者博客。因为,总觉得政治学似乎有点空谈柏拉图或者亚里士多德之类。对于与政治研究相关的内容我还是更倾向于布坎南、塔洛克和奥尔森之类的新政治经济学。但是自从看了她的博客一段时间之后,观念有些些许变化,也开始看了一些政治学书籍(达尔。李普塞特等),美国研究民主的大牛级人物达尔就是从她的博客中得知。而从此,对于刘瑜的博客也是欲罢不能。

在美国的学术界中存在着两类人,一类是倾向于做理论研究,不会在普及常识方面花费多少时间。而另一类则是热衷于普及常识,刘瑜属于后者。

政治评论原本往往是枯燥无味的,而刘瑜姐姐则通过散文式的语言把枯燥的理论分析生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而且丝毫不损逻辑的严谨性。而且也许因为她是女性,似乎不象我很欣赏的kielboat那样言辞锋芒毕露。《民主的细节》一书收录的就是她在博客上的一些政治评论,都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进行分析,向读者解释一些政治学或者经济学中的常识。

常识往往被人们认为很容易理解,人们往往会把自己心中所认知的表象认同于常识。联系国内目前的现状,郎咸平就是把握住了他的粉丝的心理。亨利。黑兹利特在《一课经济学》中就曾经提到,只学到经济学皮毛的人,往往会从经济学现象中得到谬论的认识。而只有深入学习的人,才有可能认识到常识。由此可见,常识并不是如其名地容易被认知。同理,政治现象中蕴含的常识也是如此。

举个书中的例子,书中曾经谈到在美国,人们往往对投票不热情,国人可能认为美国人对于政治冷漠,原因在于选举出来的新政府不能给国民带来利益,对政治失望从而不愿意参与投票。而刘瑜则认为这恰恰是因为由于长期的政治竞争,导致不同政党的政策趋同(没有原则性差异),从而使得人们对选举的关注度降低,这在奥尔森的《权力与繁荣》曾经是被谈到的。当初达尔富尔问题也曾经闹得满城风雨,国人总是认为老美是干涉内政,多管闲事。刘瑜在书中也作出了解释。国人觉得次贷危机似乎主要原因是华尔街的金融资本家的投机心态,将次级贷款债券化造成的。刘瑜则认为这也推进了次贷危机的严重性,但究其根源,还是因为政府界定了一个私人金融机构所不愿意提供贷款的风险级别。如果要追究责任,两者要各打五十大板。诸如此类的论述还有许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书中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程度相对较高,这是因为在美国占主体的中产阶级相对而言,没有被解决的问题相对较少,刘瑜更多的关注的是弱势群体的利益。

刘瑜在飘逸的行文中还是显得比较谦虚,认为自己在政治学以外的领域(诸如经济学)并不是太熟。但是在她的文章中却体现不出这一点:对于最低工资和医疗福利等经济学知识的把握应该说已经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只有对于经济学理论较为纯熟的人,才能用文字把常识表述清楚。

她在她的文章中也引用了多个史实作为自己论述的依据,对论点的论证,不仅需要严谨的逻辑论证,往往也需要实证资料相配合。这点,也许国内某位畅销书的作者要自惭形秽。她在书中也提到,自己在美国大致是属于中间偏左(在美国,除了经济学系,似乎还是左派居多。不过国内的新左派们也不要得意。国外的左派和你们不是属于同一阵营的,而且他们的观点你们也未必能够看的懂皮毛。)。按照她所介绍的标准,我似乎是经济思想偏右,国际事务偏右,但是文化思想却是偏左左派在文化角度是属于文化自由派,而右派在文化上是保守主义。

似乎她的《送你一颗子弹》也出版了,有机会也想拜读一下。

【篇十二:《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国栋老师是我非常敬佩的人,因为他的纯粹和激情。12月2日中午,国栋老师冒着冬日的严寒经长途跋涉到通州给我送书看,还嘱咐一定要看,并要借给别人看!在此深表感谢,同时也向他超具使命感的传道精神致敬,我已久违这种坚定信仰某种价值的执着和勇气了。

从国栋老师那里获赠刘瑜师姐《民主的细节》,不能不说让我稍感戏剧性。刘瑜师姐是我们所有女同门的偶像,她的才气、锐气、灵气都让人折服。《民主的细节》是刘瑜师姐的畅销书,也是我们私下传阅的师姐代表作。但坦白说,相对于她的政论性随笔,我更喜欢她的小说。如果说政论性著作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深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那么小说则能反映一个人纯粹的智慧、幽默和真性情。我欣赏一个人的智慧和真性情,但未必会赞同她的价值观。

刘瑜在书中后记写了这样一段话: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事物的判断不同,往往不是因为价值观的差异,而仅仅是因为对事实的掌握不同。她的这句话让我想起她笔下的美国第一愤青乔姆斯基曾经谈过的两个非常有趣的问题:1、为什么我们获得的材料如此之少,而产生的知识却如此之多(他把这个问题归给了柏拉图);2、为什么可利用的材料如此之多,而得到的知识却如此之少(他把这个问题归给了奥威尔)。

刘瑜的书可以说介于这两个状态之间,《民主的细节》用不多不少的材料为我们诠释了与材料相得益彰的知识。这些知识总得来说是倾向于为美国各项制度和政策辩护的,尽管作者尽了最大的努力使自己的评述尽量的去意识形态化,但正如她自己所言:一个人观察事实的视角肯定受到观念的制约,我不能说我没有或者不企图去传达自己的政治理念。书中随处散见的评论都毫无保留地显露了一个中国自由主义者的立场,而刘瑜也知道自己很可能是一个被贴上自由主义标签的人。

在中国做一个自由主义者是需要良知和勇气的,因为这意味着他很可能会被官方体制边缘化,然而,在中国做一个自由主义者并不孤独,因为中国具有天然的培育自由主义的专制土壤,在适当的时候,常常会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我的很多自由主义朋友总是问我,你那么爱自由,为什么会反对自由主义?我总是非常坦诚地回答,我一点都不反对自由主义,我只是反对美国。接下来又会有人问我,你为什么总是喜欢反对美国?那我也只能坦诚地回答,因为我生在中国,做任何判断都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中国的未来负责。

任何有一点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的人面对中国社会价值崩溃、道德沦丧的现状都不会心安理得地大唱赞歌,若无其事地为现政权涂脂抹粉。然而,即便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困局,但对于一个对中国前途负责任并希望对改造中国尽一点微薄之力的读书人而言,还有什么比美化美国,然后拿着理想的美国批判并改造中国更容易又更可怕的事吗?我确实不完全了解美国,因为我没有亲临实境感受过美国的美好和伟大,我不敢说美国政府对美国人民不好,即使不好我相信也绝不会差过中国政府对中国人民的不好,但就我接触的历史知识和材料而言,我绝不敢相信美国政府是爱中国人民并希望中国长治久安的,他们希望的只是中国能够服务于美国的利益。我知道中国现行的体制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政府服务中国人民的意愿和能力,但我坚持认为我们在改造中国的过程中应该最大限度地排除美国的操控和影响,这可以说是我和中国自由主义者唯一根本的分歧。

与刘瑜师姐向来不惮以最善的善意来解读美国的外交政策相反,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猜测美国的统治集团的。我知道美国曾利用非洲的孩子做过病菌实验,我知道美国曾在古巴农田喷洒多种生物制剂导致古巴农牧业一蹶不振,我知道二战之后,美国情报机关曾经将许多纳粹战犯编入籍册,利用他们的经验对付拉美的左翼运动,我知道美国在朝鲜战争期间利用日本731部队科学家研究出的生物武器传播登革热菌导致传染病泛滥,以上都是有据可查后美国官方供认不讳的罪行,还有尚未被揭露或尚处于酝酿之中的伟大计划呢?面对这样一个对手,即使它的目的是民主自由或是世界和平,我恐怕都要对它说No,thankyou,还是我们自己来!何况从经济人假设出来,人家更可能只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呢!

刘瑜师姐在书中说,在美国,做一个左翼非常时髦,做一个右翼则是需要勇气的。如果她的书在美国出版,基于她从右的立场出发为美国的各项国内外政策所做的辩护,我可以非常由衷地对她表示敬意。然而在中国,我深知做右翼是时髦,做左翼是需要勇气的。当然,这里说的左、右翼都是非官方的。在中国秉承自由主义立场,虽然得到不官方的赏识,但可以得到媒体和舆论的支持,有的也可以得到美国的资助,可是做左翼,除了吃官饭的假左之外,却完全是无利可图,还得时不时被扣上一顶民粹主义的帽子。当然,不能说无利可图就左的有理,从国情出发,中国人多资源少,且处于世界体系的外围,我研究了多少年,到目前为止,还是觉得社会主义是最好的出路,关键的问题在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呢?

从最宽泛的定义:民主、自由、公平、公正、医保、社保、这保、那保放眼全球,瑞典是、德国是、荷兰是、英国是、法国是、日本是好像美国也是。谁不是呢?别的国家不了解不好说,反正中国不是!这一点,可能也是和刘瑜师姐的共识吧!

爱国主义教育读后感


爱国主义教育读后感范文一

今天,我怀着十分崇敬而又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着。

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如: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

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恩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

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江姐被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的刺骨钻心的逼供,特务们为的是想从这位重要的共产党员口中套出有关地下党的重要机密,可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

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丝毫,反而更使他们的斗争精神丰富起来!读到他们的事迹,我无法自已,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自己以前写英语作文,花了不少时间却只得低分,便泄气了;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小挫折,便想到放弃。没有对学习、工作完全充满热情的我易被摧垮,总找借口说自己是个女孩。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日于容易使人忘记了什么叫英勇、坚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

我要感谢《红岩》,它为我树立了榜样,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它将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英勇坚强的人!如今,在红岩英雄的光辉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我相信我们古老的中国、文明的中国、美丽的中国,会在新的时代创造新的奇迹!!!

爱国主义教育读后感范文二

2月17日,我参加了由国家局党委组织的观看革命电影《张思德》活动,重温党员前辈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主义精神一名普通的士兵。艰苦的日子,平凡的岗位。出头露面时他那么笨拙,功名职位前他那样淡泊。一颗高尚的灵魂。别人看不到的角落,被他收入眼底;最普通的人和事,悄悄装在心中纯净而不肤浅,憨厚连着忠诚。木讷寡言的他一旦开口,让人再难忘记:不管干啥子工作,都想着前线就在脚底下。硬不成一块铁,想当马掌还当不上哩!走进革命队伍是为了吃饱肚子,吃饱肚子长了觉悟,就该让更多的人吃饱肚子别人不愿干的活,他干得有滋有味;最不起眼的工作,他也求尽善尽美1944年9月5日,为了多出炭,张思德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又与战友小白一起开挖了一孔新窑。中午时分,由于土质松软,加上雨水渗透,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危难时刻,张思德奋力把身边的战友小白推出窑外,自己却被压在窑内,不幸牺牲。张思德的牺牲,使毛主席非常难过,对他的后事安排多次作出指示,正如《为人民服务》中所说: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在随后召开的追悼会上,毛主席即兴作出了《为人民服务》这篇着名的讲话,这篇讲话是深知张思德的经历有感而发的。历时一个半小时的讲话,对为人民服务的意义,阐述至详,在场的同志无不受到深刻教育和鼓舞一个少说多干的张思德,用朴实和纯粹折服了周围的人,也让6xxxx年后银幕下的我们肃然起敬,久久回味。真正的崇高,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被冲淡。

真正的善与美,只会因朴素的质地更生光辉。凝望这个普通的背影,感受到一种永恒:伟大生于平凡,平凡成就伟大。而将两者紧紧相连、融为一体的,正是那五个字为人民服务。张思德29岁的短暂人生,13年艰苦卓绝的延安岁月,正是对这五个字的生动诠释张思德不过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伟大队伍中的一名代表。他的身前身后,一串长长的名字。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文秘工作者共同的天地!从水深火热到翻身做主人,从改革攻坚到加快发展,一个个平凡的生命延长着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光华,我们的事业也由此一天天壮大。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过,到今天,社会、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无论形势和任务有怎样的不同,我们共产党员都不会忘记这个本,丢了这个根。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曾经成就我们事业的伟大精神动力,还将辉映着我们漫长而辉煌的征程。伟大的事业,需要无数个张思德;伟大的人民,需要永远的为人民服务张思德同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就像火炬一直在传递着,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诺言。张思德的一生虽然短暂、平凡,但是,张思德的崇高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永放光芒,激励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工作在烟草行业改革和发展关键时期,怎样更好地服从大局,立足长远,与时俱进的落实烟草行业长远发展目标,更好地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我的工作中仍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需要努力。

我决心从自己的岗位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安心工作,不断探索改进工作方法,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高目标,继续保持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谦虚谨慎工作作风,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民族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