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民族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 地图 > 民族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族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0 来源:互联网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民主主义与教育》。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教师暑期读书心得:《民主主义与教育》,带给大家。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民主主义与教育》

西方学者称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三部不朽的教育名着。《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一部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而又极其深刻的名作,初读时觉得很难理解,但耐心读完后却有很多收获与启发。

杜威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的教育观念,他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来解释教育,创造了崭新的教育理论,他利用儿童中心论和做中学冲锋陷阵,使儿童真正从压迫天性的传统教育中获得了解放,学校也大为改观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提出的理论直到现在还是那样的鲜活而有价值,尤其是他关于教学论的阐述,使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做中学,可以说是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的核心理念,也是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和他的教育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

在做中学,也就是在经验中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学习,让学生融入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探究的过程中去,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要让学生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杜威主张建立一种发展学生个人的首创精神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富于智慧等积极品性的现代教育。知识的有效获得离不开经验中的发现和探究。在教学中,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从书本间接经验开始的,因而,通过引导他们参与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增长技能应该是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通过实验来探究生物的规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生物学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生物实验课就是一个典型的 在做中学的过程。

课堂上我将尽量为学生提供可操作、实验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鼓励学生在活动时开动大脑,运用观察和推测、实验和分析、比较和判断,使他们的手足耳目和头脑等身体器官,成为智慧的源泉。实践证明适当的放手有时课堂会更活跃,学生的思维会更灵活。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探索新知,学生的记忆往往更深刻。

另外,模型建构的方法是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学生提出的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的要求。在高中生物学教学时,充分利用构建模型的内容, 让学生从做中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建构思维和建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科学认知观,强化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生物学通常构建的模型有3种: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多用来代表一些微小事物的三维结构,如细胞的亚显微结构、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概念模型一般用描述性文字2024表达抽象的过程,使学生建立某些流程,如血糖平衡的调节;数学模型是借助数学方程或曲线表示某些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如J、S型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都尽可能的让学生来尝试建构,并在学生的建构过程中帮助他们修正、完善模型,形成正确的知识网络。例如要求学生绘制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图,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图,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图解,体温平衡调节过程图解

生物知识多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我们不应该把学生圈在课堂中,而是应该把他们引向课外、引向最真实的生活中去,真正地活学活用已有的知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现象,例如,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高血压患者饮食为什么要低钠少盐 ,农作物种植时为什么要中耕松土?我们还带领学生利用微生物发酵原理制作果酒、果醋,做腐乳、酸奶。这些活动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兴趣。

杜威的理论是伟大的,他不仅提出教育理想,而且提出教育的起点和过程。他的教育思想在以后很长的时间内,仍然会给我们的教育实践以无穷的指导和力量,读了他的这本书还不能完全理解他的全部教育思想精髓,我还要不断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系列


一本好的书籍,常会为阅读者呈现一个美好的思想,美丽的人生画卷。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对于作品的理解是不同的,我们在写读后感的同时,书本里的很多精华,自然而然为我们所用。那么一篇好的读后感有什么特点呢?经过收集并整理,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你呈上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篇1

1.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针对当时的教育无视儿童的天性,消极的对待儿童,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以外在的动机强迫儿童记诵文字符号,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的现象提出的。“教育即生长”则要求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饶廷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然而这种尊重绝非放任自流,任由儿童率性发展。杜威所理解的生长是动机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要求尊重儿童而不是放纵儿童。杜威认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基本内容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心理机能不断发展和生长的过程,教育就是起促进本能生长的作用。以此为基础,杜威提出了著名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原则。

2.教育即生活。杜威提出该命题时,他关注的主要是正规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及个人(儿童)生活的关系。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子形式,学校的生活应该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学校生活应该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儿童本能的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所以教育即生活。教育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新任务。在杜威看来,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他认为必须把教育与儿童的眼前生活融为一体,教儿童学会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与此相对应,杜威又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这一观点的实质是要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个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之富于活力,更有乐趣,更具实效,更有益于儿童发展和社会改造,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

3.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克服了经验与理性的对立。经验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体不仅受环境的塑造,同时也对环境加以若干改变。经验是一种行为、行动、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等因素也是经验的构成部分,经验不仅仅是与认识有关的事情,认识的、情感的、意志的等理性非理性因素皆涵盖在内。杜威指出:“全部教育都离不开经验。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受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儿童不断地取得个人的直接经验,即是经验不断改组或改造的过程。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篇2

在杜威眼里教育是否真的没有目的?不是的。杜威所提出的教育没有目的,指的是教育这个抽象的词是没有目的的,实质上从整个教育过程来讲是教育是有目的的,只不过这个目的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存在于教育过程之中。

那么,什么又是外部的目的,什么又是内部的目的呢?外部的目的是社会、教师、家长所赋予给教育的目的,内部的目的则重视儿童的生活状态,尊重儿童的本能、需要、个性,基于儿童自身经验选择而来。举一生活实例来说明,前段时间曾绣了一个丝带绣,首先讲绣’丝带绣”这一活动是基于自身的需要(朋友结婚)而做,这一活动对我而言很感兴趣(朋友结婚有很多礼物可以送),而且是我稍作努力就可以达到的。这一目的就是内部的目的。如果说我是丝带绣加工厂的工人,这一活动就变成了我的任务,我每天只有完成相应的工作量,才会得到相应的工资,对我本身而言,我从事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完成任务进而拿工资。这些活动本身对我没有意义,对我有意义的是活动的结果,这样的目的就是外部的目的。

外部的目的和内部的目的在指导具体活动时的区别是什么?外部的目的是静止的、固定的,不能根据根据实际情境作出相应的变化,所从事的活动是达到目的的一个手段,活动本身没有意义。而内部的目的,则是灵活的,所从事的活动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每一个手段在我们还没有做到以前,都是暂时的目的,每一个目的一旦达到,就变成进一步活动的手段。还是举上面的例子,作为丝带绣工厂的工人,完成任务对我来说,是外部的目的,厂长要求我绣每一幅图案,都是有严格要求的,我必须严格按照工厂的要求和程序。我所从事的丝带绣活动仅仅是为了实现我拿到工资的一个手段而已。内部的目的就不一样了,在绣“丝带绣”这一活动前,我自己有一个计划安排,比如说先绣茎,再绣叶,然后再绣花,最后绣旁边点缀的饰物。而且每一个步骤都自己计划好在哪里起针在哪里落针,这样才能保证效果上的立体感以及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另外,在绣的过程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我的计划,比如说绣叶子的时候,旁边正好有与叶子相同的饰物,为了减少换线的麻烦我可以直接把饰物绣上去。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怎么一回事呢?比如说,在我绣茎的时候,完成绣叶子的任务是我的目的,叶子要在茎的基础上绣上去,我从事的每一针都是完成绣叶子这一活动的手段,一旦我绣完了茎,之前作为目的的“绣叶子”则变成了“绣花”的手段。如此以往….通过目的和手段可以说明,我从事的每一个活动对我自身而言都是有意义的,并不是为了绣“丝带绣”而绣,享受的是绣的过程。

用杜威讲的教育目的反思目前的教育有哪些启示呢?目前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基于学生自身需要而制定的,几乎没几个学生对那些抽象的数学符号感兴趣,也没有几个学生喜欢去背诵、记忆他们几乎丝毫不懂意义的诗词古句。要说感兴趣,也许仅仅只是从事这些活动后的间接结果中获得的。比如说赢得家长的夸奖,获得教师的表扬。写到这里,要问一个问题,对于懵懂无知的孩子来说,这些外在的目的的“引领”难道不重要吗。也许这里并不是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之间对与错的问题,撇开大的政治问题不谈,在现有的形式下,教育要做的是是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设想一种情景,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我是一名丝带绣厂的工人,我每天必须完成一定的任务量,这个是外在的目的,如果说我本身也疯狂的迷恋着这份工作,在从事这份工作的过程中,我能够获得快乐。这就是一种内外兼收的效果。教育上要追求的应当是这种境界。可是,杜威的这种理想固然伟大,到底如何去做,如何让他在实际教育中发挥作用,还有待人们继续摸索,至少,他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篇3

中世纪以后的科学改革,用归纳的实验的认知方法替代演绎的认知方法,发现的兴趣替代了对所接受的信念加以系统化和进行检验的兴趣。

思维始于疑难或不确定,它表明一种探索、搜索和寻觅的态度,而不是掌握和占有的态度。通过思维的批判过程,真正的知识得到了修正和扩充,我们对事物状况的信心得到了改造。

道德个人主义的根源是认为每个人的意识是完全属于私人的,好像一个自我封闭的大陆,本质上与其他人的观念、欲望和目的无关。但是,当人们行动时,他们是在一个共同的世界行动的。主张有意识的心理是孤立的和独立的,由此产生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情感、观念和欲望彼此没有关系,怎样能根据社会的或公众的利益来控制它们引起的行动呢?如果有一种利己的意识,怎样能产生关心他人的行动呢?

当时的各类哲学对付这两个问题的方法:1、一种方法代表旧时依仗权威的立场的残余,同时由于事态的发展,作出绝对不可避免的让步和妥协。(科学领域的理智的个人主义,在应用于道德以及社会、法律和政治扥昂面,被人否定)。在教育上,重点是放在书本和教师的权威上,个人的不同意见是被阻止的。

2、另一种方法有时被称为理性主义或抽象的理智主义。主张有一种形式逻辑官能,这种理性官能能赋有直接影响行为的力量,如果不同的人根据逻辑的结果行动,他们的活动在外表上将是一致的。这派哲学使人们习惯于依靠辩论、讨论和说服,使人能打破偏见、迷信和暴力。在教育上,与此相关的是信任一般的规则和原理,以取得一致的意见,而不问学生的思想是否真正彼此一致。

3、当理性主义哲学正在法国发展的时候,英国的思想是诉诸各个人的明智的私利,以便取得由孤立的意识流产生的各种行动的外表上的统一。这种哲学把人们的团结一致看作不过计较表面的利益。这种哲学在教育上的对应物就是使用愉快的奖赏和痛苦的惩罚。

4、德国黑格尔哲学,这种哲学通过把历史上的各种制度看作内在的绝对心灵的化身,而把历史制度观念化,强调为了国家的利益由国家组织教育的需要,鼓励和促进对一切自然现象和历史现象进行自由的研究,倾向于恢复权威的原则。

三、教育上的具体表现:

自由主要是思维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这种思维是属个人的;自由指理智上的创造性、观察的独立性、明智的发明、结果的预见性以及适应结果的灵活性。自由意味着独立和创造。

教育重视个性因素的两重意义:第一,一个人必须有他自己的目的和问题,并且能自行思考,在心理方面才是一个个体。第二,各人的观点,喜欢学习的对象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都存在个别差异,如果受压抑,并企图使学校中的学习和答问都必须按照一个单一的模式,就不可避免地使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混乱和故意矫揉造作,摧毁独创性。为什么说学生有独创性?①我们注意的态度上的独特性,等于一个人根据自己的个性不受外界强迫的反应。②在正常的熟悉别人已知的教材的过程中,甚至年幼学生也会以出乎意外的方式作出反应。

小学生也会有发现。年龄增长表现出宁静的状态是心理上高度集中注意的明证。

如果一个人有一个真正的问题,它唤起他的好奇心,使他热切地寻求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同时他又具备相当的实行工具,那么这个人在理智上就是自由的,他的目的能指导他的行动。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篇4

著名哲学家杜威在这本书中分析和陈述了民主社会与教育的辨证关系,并把民主社会的意义、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产业革命带来的变化以及科学实验的方法,贯穿一起从而去论证新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内容和评断一些彼此矛盾的教育理论问题和实施问题。而他的民主和教育的观点无非是来自异域的经验和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精华。

杜威着手改革教育,强调儿童要从书本记诵中解放出来,创造出了崭新的教育理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他说,儿童在参加生活中使经验的数量扩充和用经验指导生活的能力增强,也就受到圆满教育了。所以,教育并不是强制儿童静坐听讲和闭门读书,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在杜威看来,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

为了把自己的教育理论付诸实践,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方案。他认为,旧学校把教育历程错误地理解为教师告诉和学生被告诉的事情,不激发儿童自动求知的本性,却驱使儿童被迫地背诵学习代表事物的符号,即书本。这大大影响了儿童智力的培养与成长。

杜威视教育为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学校,把参加现实生活作为媒介,把教师传授知识的课堂改造为儿童活动的园地和生活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投入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

教师要善于通过教学或组织活动保证学生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学生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看作是丰富经验的机会,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而且在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仍不会停止。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产物。教师要注意不要把生活和一切表面的行动和兴趣混为一谈。要注意儿童哪些兴趣在向前发展,而不是注意他们以往的冲动。这样就需要尊重和保存儿童的天性,按照它所指出的方向,用知识把儿童的天性武装起来。

杜威以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思想。“从做中学”强调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依附于儿童的现实生活。教学要为儿童设想,以儿童心理为根据。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就是传授知识,然而杜威认为学生从教师口中被动听来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只能抑制儿童的活动,阻碍儿童创造才能的发展。

杜威倡导要充分利用“儿童的游戏本能”,让他们以活动为媒介而间接地学到知识。洛克曾说过:“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业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这也印证了对儿童的教育要充分发挥活动的作用。因为,儿童在现实活动中遇到问题,会力求克服,这样就需要动脑筋和费心思。而实际上,锻炼良好的大脑比在大脑中堆放不能消化的公式和定理有价值得多。

教师应该为儿童设计教学法。如安排真实情境;在情境中要有刺激思维的课题;要有可利用的资料以作为解决疑难的假定;要从活动中去验证假定;根据验证成败得出结论。这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健康的游戏活动的能力。因为游戏往往既重复和肯定成人生活环境中的优点,也重复和肯定成人生活环境中的劣点,教师在学校的任务就是设置一个环境,在这种环境里,游戏和活动的进行能促进青年智力和道德的成长。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这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种过程中。他说生活是为了更丰富、更完美的生活,教育也是为了更丰富、更完美的教育,不能有任何外加于生活和教育的目的。

他认为生长和生活是无止境的,因而也无最后目的。儿童和青少年在生长和生活的过程中,在扩充、提高、更新、重组的过程中逐步成长并最终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特别是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这就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其实,虽然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但在他心中,教育还是有目的的,即“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是为了纠正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旧教育,并非根本放弃教育目的。

教师要关心儿童的个别差异,注意儿童爱好和兴趣的起源、增长和衰退,因为儿童能力的萌芽和焕发是参差不齐的。给他们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环境,不要强加给学生一刀切的教育目的,要提供一种环境,解放学生的能力,以使他们的天赋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要把教育的目的转化为与学生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因为在那种对学生硬性规定的外在目的下,不仅教师的智慧不能自由发挥,教师的思想不能与学生的思想以及教材紧密相连,而且学生在双重强迫下,经常无所适从。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长期实践和潜心研究的结果,是步步深入而逐步完善起来的教育思想体系。书中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它之后的作品也是《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引申或补充。杜威突破传统,强调重视儿童的生长发展,主张学校要与儿童生活、社会生活结合起来等教育思想是非常具有先见性的。他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无人可比的贡献。这本书也是理解近百年来美国以及众多国家教育演进的钥匙。对有志于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这是一本不可不读的书。当然,书中也存在一些争议的论点,要批判地吸收其中有益的东西,错误的观点应在大脑中过滤掉。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3500字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3500字

王丽燕

一、著作概况描述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由美国当代教育的先驱杜威所著的,它全面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杜威不但注重理论上的把握,更结合了实践,大大增强了理论的可靠性和生动性。

全书分为24章,约含3个部分。最初数章从非形式的教育谈到学校的兴起,概述了教育的社会职能和效用,指出了当前学校的严重缺陷以及改革的方向。其后各章便阐述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明确教育即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意义,并借着对过去各种教育理论的批判来反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和优越性。此外,这几章还说明民主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别无其他目的,这就是教育无目的论。再后各章系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来理顺长期存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劳动和休闲、个人和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和教法作出新的解释。最末两章则分别论述实用主义的真理论和道德论。

书中涉及的方面极为广泛,但对每项问题都从社会、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层层剖析和深入论证。因此种种,《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一部内容渊博而思想深刻的名著,虽然它诞生在20年代初,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认真学习《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教育名著,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教育的本质,结合社会实际开展有特色的教育活动。

二、著作阅读感受

著作中,有很多值得我细细品味的,也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当看到书中始终强调教育民主时,我似乎看到了孩子们脸上灿烂的笑容;当看到要明确教育目的时,我不由地意识到了教育的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当看到要开设课程中的游戏时,我想到了新课程改革;当看到书中强调历史和地理的重要性时,我体会到了现今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修正的取向;当看到教育与职业的关系时,我想到了教育必须为就业服务以及在课程设置中要有所体现……《民主主义与教育》给我带来的思考还有很多,以下就四方面展开论述。

(一)洞察课程设置

杜威讲的课程设置方面,他说一个科目如果是实利的,那它就必然是不自由的,而如果不是实利的,那它就是自由的,从两者比较来看,自由的科目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加深他们的理智见识。

从以上来看,我们现今的许多课程都应该有所改善。我们可以开设更加丰富多彩的课程来让学生自由选择。不仅包括主干课,其他的如音乐、美术、劳技等传统科目,也要根据学生的爱好,结合生活实际,来讲授课堂内容。在注重学习基本知识的前提下,一定要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学有所乐,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将课堂和生活结合起来,运用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力度和理解层次。

我觉得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开设的课程的实用性来检测它是否有开设的必要性。现在我们学习的科目存在着重复性和纯理论化现象。这样的重复不仅是教育资源浪费,还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从而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充分实现。同时,课程的实用性不高。开设的课程大多只是一种纯理论的东西,没有很好的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这就不容易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就调动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了。

所以,我觉得课程的开设必须是有它的意义的,或是有利于增加学生的人格修养,或是可以将之应用到生活中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更加加倍地努力吸收知识。我们可以设置一些结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新课程,如开设一些关于生存技巧,思维训练,生活常识,医学保健,身心健康等方面的课程。

(二)关注兴趣培养

杜威讲的学习兴趣中说,旁观者对正在进行的事情漠不关心,一种结果和另外一种结果也分不出好坏,但是参与者就完全不同了,他抱着两种态度,也就是关心和兴趣。注重兴趣就是把某种富有魅力的特征加到本来不感兴趣的教材中,用快乐行贿,引诱儿童主义和努力。他承认兴趣在有教育意义的发展中的能动地位,其价值在于使我们能考虑每个儿童的特殊的能力、需要和爱好。美国一个幽默家说过,只要孩子并不喜欢你给他的东西,无论你教他什么东西都是一样的,没有区别。

学习兴趣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最重要的。就如苏格垃底所说,一个自由的人不应当成为学习任何知识的奴隶,在强制性的情况下吸入的知识是不会在头脑中留下任何印象的。这同样也说明了兴趣对于学习掌握知识的重要性。

对于兴趣的培养,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有了积极性,才会有激情投入到学习中,才可能会一直沉静到学习中去,不断探索新发现,吸收新知识。兴趣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过程,是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的不断体察和升华的基础之上的,是以后学习的表现和发展的潜力的评价标准。

从兴趣的重要性出发,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到这一点。教师在讲的很多知识虽然很重要,但实在太枯燥了,学生即使最初记住了,也很快会忘记的,而这种强制性的记忆是不能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起到丝毫作用的。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内容。这样的话,学生的学习进度会有很大提高,学习效果也同样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三)体会教育价值

杜威讲的教育的价值中说,要求每个人都有基本的对自己的要求。打个比方,如果说一个人没有较好的思想品德,让他去学习思想品德简直是妄想,只有在自己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上的学习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应用和提高的。

价值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的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有鉴于此,教育的价值应该是指学生的个人需要与教育行为之间的特定关系,即教育对学生的积极意义。

教育的价值,从不同教育行为实施者来说,有三种取向。第一种是知识价值取向,以学生的知识的习得、技能的提高,升入高一级学校为主要目标;第二种是社会价值取向,以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具备较高素质的国民为目标;第三种是人本价值取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个体自由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这三种取向没有所谓的正误,它们相互依存,并行不悖,共同推进了教育价值的优化。

从这些出发,我们现今的教育在确定课程设置以前,应该首先考虑学生的知识积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才能在已掌握的知识的前提下有所进步。只有当学生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时,知识才开始发挥效用。否则,知识只是摆设而已。

另外,从教师教学的依据来看,现在教师一般都按照教案直接讲下去,而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在课前所作准备的程度。我觉得要真正发挥教育的价值,还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在上课之前首先采取相应的检测手段,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和能够接受新知识的程度,然后根据检测结果灵活地讲授教学内容。虽然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对教师来说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理论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将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得心应手、信手拈来的程度。

(四)崇尚生活教育

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地发展、不断地生长就是生活。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是无目的,它本身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发展就是将能力引导到特别的渠道,如养成各种习惯,这些习惯含有执行的技能、明确的兴趣,以及特定的观察与思维的对象,儿童和成人都在不断生长,但他们的区别不是生长与不生长,而是各有适合于不同情况的不同的生长方式。

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继续成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的一种境界,使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的产物。

因为生活就是生长,所以一个人在一个阶段的生活和另一个阶段的生活内容同样丰富,地位也同样重要。因此,教育就是不问年龄大小,提供保证生长成充分的生活条件的事业,我们对未成熟的状态,先是觉得不耐烦,愈快过去愈好。于是,用这种教育方法教育出来的成人,回顾儿童时期和青年时期,总感觉无穷遗憾,只看到失却机会和浪费能力的景象,在我们承认生活有它自己内在的品质,而教育的任务就是在于发展这种品质。

所以,教育应该是生活的,讲授的也应该是生活中的事情,而非远离实际的空谈。朴素的就是美好的,自然的才是最真的,相信,教育同样也如此。

三、总结

《民主主义与教育》带给我的有很多,就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杜威宣扬的也是自由的教育、开放的教育、民主的教育,在现代社会,他的民主主义思想仍然起着积极的作用。

我觉得,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价值,以及课程的设置等问题。现今社会,提倡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很响亮,但真正实行的情况如何,是值得深思的。就算素质教育实施得很好,我们也无法肯定素质教育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是值得推崇的,就如王策三发表在北京大学教育论坛上的那篇题为《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一文,也对素质教育提出了疑问。其实,没有哪一种体制或是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必须采纳的,任何一种都有它的局限性,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更好地把握,识别它的优势和缺陷,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本职工作,教育才能真正实现资源的优化,才能发挥出它本应有的作用和效应。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3000字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3000字范文,欢迎阅读赏析!

一、著作概况描述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由美国当代教育的先驱杜威所著的,它全面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杜威不但注重理论上的把握,更结合了实践,大大增强了理论的可靠性和生动性。

全书分为24章,约含3个部分。最初数章从非形式的教育谈到学校的兴起,概述了教育的社会职能和效用,指出了当前学校的严重缺陷以及改革的方向。其后各章便阐述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明确教育即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意义,并借着对过去各种教育理论的批判来反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和优越性。此外,这几章还说明民主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别无其他目的,这就是教育无目的论。再后各章系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来理顺长期存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劳动和休闲、个人和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和教法作出新的解释。最末两章则分别论述实用主义的真理论和道德论。

书中涉及的方面极为广泛,但对每项问题都从社会、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层层剖析和深入论证。因此种种,《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一部内容渊博而思想深刻的名著,虽然它诞生在20年代初,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认真学习《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教育名著,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教育的本质,结合社会实际开展有特色的教育活动。

二、著作阅读感受

著作中,有很多值得我细细品味的,也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当看到书中始终强调教育民主时,我似乎看到了孩子们脸上灿烂的笑容;当看到要明确教育目的时,我不由地意识到了教育的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当看到要开设课程中的游戏时,我想到了新课程改革;当看到书中强调历史和地理的重要性时,我体会到了现今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修正的取向;当看到教育与职业的关系时,我想到了教育必须为就业服务以及在课程设置中要有所体现……《民主主义与教育》给我带来的思考还有很多,以下就四方面展开论述。

(一)洞察课程设置

杜威讲的课程设置方面,他说一个科目如果是实利的,那它就必然是不自由的,而如果不是实利的,那它就是自由的,从两者比较来看,自由的科目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加深他们的理智见识。

从以上来看,我们现今的许多课程都应该有所改善。我们可以开设更加丰富多彩的课程来让学生自由选择。不仅包括主干课,其他的如音乐、美术、劳技等传统科目,也要根据学生的爱好,结合生活实际,来讲授课堂内容。在注重学习基本知识的前提下,一定要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学有所乐,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将课堂和生活结合起来,运用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力度和理解层次。

我觉得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开设的课程的实用性来检测它是否有开设的必要性。现在我们学习的科目存在着重复性和纯理论化现象。这样的重复不仅是教育资源浪费,还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从而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充分实现。同时,课程的实用性不高。开设的课程大多只是一种纯理论的东西,没有很好的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这就不容易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就调动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了。

所以,我觉得课程的开设必须是有它的意义的,或是有利于增加学生的人格修养,或是可以将之应用到生活中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更加加倍地努力吸收知识。我们可以设置一些结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新课程,如开设一些关于生存技巧,思维训练,生活常识,医学保健,身心健康等方面的课程。

(二)关注兴趣培养

杜威讲的学习兴趣中说,旁观者对正在进行的事情漠不关心,一种结果和另外一种结果也分不出好坏,但是参与者就完全不同了,他抱着两种态度,也就是关心和兴趣。注重兴趣就是把某种富有魅力的特征加到本来不感兴趣的教材中,用快乐行贿,引诱儿童主义和努力。他承认兴趣在有教育意义的发展中的能动地位,其价值在于使我们能考虑每个儿童的特殊的能力、需要和爱好。美国一个幽默家说过,只要孩子并不喜欢你给他的东西,无论你教他什么东西都是一样的,没有区别。

学习兴趣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最重要的。就如苏格垃底所说,一个自由的人不应当成为学习任何知识的奴隶,在强制性的情况下吸入的知识是不会在头脑中留下任何印象的。这同样也说明了兴趣对于学习掌握知识的重要性。

对于兴趣的培养,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有了积极性,才会有激情投入到学习中,才可能会一直沉静到学习中去,不断探索新发现,吸收新知识。兴趣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过程,是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的不断体察和升华的基础之上的,是以后学习的表现和发展的潜力的评价标准。

从兴趣的重要性出发,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到这一点。教师在讲的很多知识虽然很重要,但实在太枯燥了,学生即使最初记住了,也很快会忘记的,而这种强制性的记忆是不能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起到丝毫作用的。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内容。这样的话,学生的学习进度会有很大提高,学习效果也同样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三)体会教育价值

杜威讲的教育的价值中说,要求每个人都有基本的对自己的要求。打个比方,如果说一个人没有较好的思想品德,让他去学习思想品德简直是妄想,只有在自己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上的学习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应用和提高的。

价值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的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有鉴于此,教育的价值应该是指学生的个人需要与教育行为之间的特定关系,即教育对学生的积极意义。

教育的价值,从不同教育行为实施者来说,有三种取向。第一种是知识价值取向,以学生的知识的习得、技能的提高,升入高一级学校为主要目标;第二种是社会价值取向,以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具备较高素质的国民为目标;第三种是人本价值取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个体自由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这三种取向没有所谓的正误,它们相互依存,并行不悖,共同推进了教育价值的优化。

从这些出发,我们现今的教育在确定课程设置以前,应该首先考虑学生的知识积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才能在已掌握的知识的前提下有所进步。只有当学生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时,知识才开始发挥效用。否则,知识只是摆设而已。

另外,从教师教学的依据来看,现在教师一般都按照教案直接讲下去,而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在课前所作准备的程度。我觉得要真正发挥教育的价值,还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在上课之前首先采取相应的检测手段,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和能够接受新知识的程度,然后根据检测结果灵活地讲授教学内容。虽然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对教师来说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理论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将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得心应手、信手拈来的程度。

(四)崇尚生活教育

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地发展、不断地生长就是生活。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是无目的,它本身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发展就是将能力引导到特别的渠道,如养成各种习惯,这些习惯含有执行的技能、明确的兴趣,以及特定的观察与思维的对象,儿童和成人都在不断生长,但他们的区别不是生长与不生长,而是各有适合于不同情况的不同的生长方式。

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继续成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的一种境界,使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的产物。

因为生活就是生长,所以一个人在一个阶段的生活和另一个阶段的生活内容同样丰富,地位也同样重要。因此,教育就是不问年龄大小,提供保证生长成充分的生活条件的事业,我们对未成熟的状态,先是觉得不耐烦,愈快过去愈好。于是,用这种教育方法教育出来的成人,回顾儿童时期和青年时期,总感觉无穷遗憾,只看到失却机会和浪费能力的景象,在我们承认生活有它自己内在的品质,而教育的任务就是在于发展这种品质。

所以,教育应该是生活的,讲授的也应该是生活中的事情,而非远离实际的空谈。朴素的就是美好的,自然的才是最真的,相信,教育同样也如此。

三、总结

《民主主义与教育》带给我的有很多,就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杜威宣扬的也是自由的教育、开放的教育、民主的教育,在现代社会,他的民主主义思想仍然起着积极的作用。

我觉得,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价值,以及课程的设置等问题。现今社会,提倡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很响亮,但真正实行的情况如何,是值得深思的。就算素质教育实施得很好,我们也无法肯定素质教育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是值得推崇的,就如王策三发表在北京大学教育论坛上的那篇题为《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一文,也对素质教育提出了疑问。其实,没有哪一种体制或是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必须采纳的,任何一种都有它的局限性,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更好地把握,识别它的优势和缺陷,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本职工作,教育才能真正实现资源的优化,才能发挥出它本应有的作用和效应。作者:王丽燕

大学生《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大学生读后感|读一本好书读后感|好书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更多大学生《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栏目。

大学生《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一】

约翰杜威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于1919年5月至1921年曾来中国讲学,足迹遍及十一省,到处宣传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有很大的影响。他在漫长的事业历程中提出了一整套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哲学。他的思想基础是民主即自由这一道德观念,他为对此观念建立一种令人信服的哲学论证并为追求一种能确保这一信念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实用主义,贡献了他的一生。他在教育方面的论著很多,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正如他所说,该书是最能概括其全部哲学立场的著作。

该书是杜威在1916年写成的。全书共分26章。这时美国面临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的新阶段,正处在发展的时期。因此,要求研究与探索新的教育以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以及解决社会政治生活的各种问题,这是时代的需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这种要求。《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把民主社会的意义、生物进行论的观点、产业革命带来的变化以及科学实验的方法,贯串一起,从而论证新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内容和评判一些彼此矛盾的教育理论问题和实施问题。他主要的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诱发、引出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也不应该把教学看作把知识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的和道德的洞穴中去填补这个缺陷的方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儿童的智力和具体操作能力,培养有创造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人。为此,他十分注重为学生创设能够引起问题从而激发思维的情境。今天,教育界在深入研究的问题发现教学模式正是受其启发而倡导的。

再者,杜威对于课程的看法有两个基本观点;一个是他认为工业革命以来知识积累很快,学生根本不可能在学校里将所有知识学完,因而学校应改变课程,教学生从宇宙本身求学问。二是为把各阶层的学生训练成合格的公民,那就一定要给他们教育。以机会均等为理想的民主主义,要求一种教育,这种教育要把学问和社会应用、理论和实际、工作和对于所做工作的意义的认识,从头就融为一炉,并且大家都一样。基于这两点认识,杜威很注意结合儿童的特点和学习需要来安排教材。

杜威的教育思想或者说《民主主义与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思想总纲所表现出来的是通过教育改革创新在美国创立更加适合学生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更多的人能够享有和接受民主的教育。力图实现民有民享民治的资产阶级民主社会。它不同于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力图培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者的哲学王而进行的阶级统治。也不同于卢梭的原著《爱弥尔》缺乏实践的支撑脱离实际,空想式的乌托邦。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及经验,可谓是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在这本书中,有着哲学功底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的。杜威用睿智的话语来阐述教育与民主,简单的话中潜藏着深刻的含义,将教育的相关知识讲的深入浅出,能激发我们很多关于教育与生活的新的想法,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大学生《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二】

要谈教育哲学,首先得明确什么是教育哲学,哲学以最简洁最基本的形式来描述这个世界,延伸到教育哲学即以最基础的方式来思考整个教育世界,然而,为什么需要教育哲学,如果没有教育哲学,人们就不会思考人类的教育事业,只需人云亦云,赶时髦或不求改进,教育哲学就是要让知其所以然,并指导人们去实行不盲从、不演习习惯的教育(杜威在华教育演讲)。

杜威教育哲学社会基础是民主社会,在民主社会中,资源是共享的、开放的,每个人有均等的教育机会。他教育哲学的精要是实用主义,批判传统教育中学科与生活断绝联系,导致社会与学校分离,最终导致社会的不公平,这恰好与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从做中获得快乐和知识,让儿童热爱学习和生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我非常赞同杜威关于做中学的观点,并不是说任何事情都要亲身经历,但若能促进其学习的发生,做一下又何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更喜欢游戏或活动,在游戏活动中他们学得更快,并且能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去,紧密地与生活相结合。关键是这样的教学方法适合什么阶段的学生,以及活动或游戏的方式。我认为在初级教育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一些实用的知识,这样即使有的学生就此辍学,也不至于与社会脱节;而在中等教育阶段应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高等教育的责任应培养具有社会责任的人,更加联系实际来教授一些理论知识,同时这些理论知识又能回到实际中,对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或方案。每个阶段活动的内容和方式都是不同的,我们不能要求儿童在还没有懂得这个社会的状况前,就去研究政治,这是荒唐可笑的。

杜威的实用主义或经验主义我理解为生活主义,中国的成语叫学以致用,一种知识学习了如果没有实际的用处,只能作为炫耀或显示地位的东西,这种教育是极其失败的。现今中国的大学教育,文科专业学习的知识与现实脱节,理工科专业学的知识远远落伍于现今的科学发展,这样的教育有何用处?

可是要让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际合拍,谈何容易。首先,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恶习学而优则仕,学习有了一层功利性的色彩,而不是为了个人价值的实现。其次,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与实际生活的分离,教育改革只局限于教材不断频繁地变换,而没有触及实质性的东西教育理念。最后,要关注的是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们的教师,他们思想的转变直接影响到祖国花朵的培养方式。

大学生《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三】

经验,何为经验?杜威在这一部分开篇就提到经验,并且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经验。经验就是一个人打算做某件事,这件事的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这个人。他提出只有生长积累的经验才是有生命的。

在理解经验过程中遇到的几个误区:身体和心灵的分离或者是行为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分离,偏重身体或行为的训练则会导致机械地活动,如果只用心而不结合行为,则会注重事物而不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反思即是思考,思考事物发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不是仅仅想着是运气或者偶然。

第一,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到思维并且使思维获益。要激发学生的思维,需要的是他们懂得经验或经验情境的意义,注重联系实际而不是学院式的学习。对于判断是否与实际相联系的一个标准是这是否是一个真正的问题、是否是与学生有关的问题。

第二,思维需要掌握一定的材料而不是凭空捏造,思维的材料是各种行动、事实事件和事物的种种联系。

第三,在思维中,掌握的资料只是一种观念,由这些观念引发一些暗示,而只有依靠行动才能检验这些暗示的正确性。

总之,教育要贴近生活,将生活中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材料联系起来,形成一种观念,激发出一些暗示,最终要回到行动上去检验,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用到思维,才能真正改变思维。

教材与方法的统一,方法是教材的有效处理,是how与what的区别。有目的的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一般方法与个人方法,一般方法只是一种参照,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方法,来发掘自己的创造性。

个人的思维与方法:信心与自信的区别,信心是一个人对所做事情一往无前的态度,而自信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虚心,保持一种孩子般天真的态度,专心。

大学生《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四】

20世纪前半叶重要的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在教育方面的论著很多,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结合多年来的教育实践,我对其提出的一些观点有了更深刻理解。

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具体操作能力,培养有创造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诱发、引出学生的积极性。不应该把教学看作把知识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的和道德的洞穴中去填补这个缺陷的方法。教育是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两方面不能偏废,教育的起点和素材是本能和能力,必须诱导和发展学生的这种本能和能力。杜威认为,人的种种能力是天赋的种种生动的趋向运用某种材料所形成的。

因此,为要发展学生的操作、思维等能力,就应事先决定好让学生接触什么材料,而选择材料必须采取社会的标准。显然,杜威所要求的是:学生手脑并用地从事社会性的主动作业,智力的发展和知识的获得乃是自然而来的结果。他企图以此调合过去那种只重知识或只重智力的分歧,这是值得注意的。另外在智力的发展中,杜威尤其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他认为:就学生的心智而论学校所能做或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为此,他十分注重为学生创设能够引起问题从而激发思维的情境。过去,教育界对杜威提出的从问题出发的五步教学法多有批评,但后来有人认为:实用主义者所提倡的实验探索方法,也有值得肯定之处。今天,教育界在深入研究的问题发现教学模式正是受其启发而倡导的。

杜威无论是在其教育思想还是后来所创立的学校里,都是坚定不移地推行他的新型教材活动作业课程的。杜威对于课程的看法有两个基本观点;一个是他认为工业革命以来知识积累很快,学生根本不可能在学校里将所有知识学完,因而学校应改变课程,教学生从宇宙本身求学问。二是为把各阶层的学生训练成合格的公民,那就一定要给他们教育。以机会均等为理想的民主主义,要求一种教育,这种教育要把学问和社会应用、理论和实际、工作和对于所做工作的意义的认识,从头就融为一炉,并且大家都一样。基于这两点认识,杜威很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要来安排教材。他认为教育上的教材首先由供给现在社会生活内容的种种意义所构成,由于社会生活发展得更为复杂,因此对这些材料要加以特别的表述和组织。

从教师的观点来看,学校中的各种课程代表着许多工作的资源和可以利用的资本。但是,这些课程远离学生的经验这也是事实,所以学生的教材和成人的教材即书本中的教材是不一致的,也不能一致。成人的材料是学生的材料的可能性,而不是学生的材料的现状。成人的材料直接成为专家和教师活动的一部分,而不成为初学者和学生的活动的一部分。在使用课本时所造成的大多数错误的根源就在于没有牢记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观念所产生的教材的区别。

为此,他拟定了一套游戏和工作相结合的,即以社会性的作业为中心的教材。在他所创立的芝加哥实验学校(1896年)里的课程便是如此,在那里,作业是一个中心概念。杜威说:主动作业这个名词,既包括工作,又包括游戏。两者都有意识地抱着一定目的,并对材料和过程的选择进行设计,以实现所期望的目的。工作和游戏的区别在于结果的观念引起较长过程的活动,凡是所做的事近于苦工,或者需要完成外部强加的工作任务的地方,游戏的要求就存在,而学习恰恰便是这样一种事。因此,学校所以采用游戏的作业,并在课程中占一明确的位置,是出于理智和社会方面的原因,并非权宜之计。可以说,没有游戏和工作,就不可能有正常的有效的学习。

总是在游戏,为何学习效果不佳呢?不要忘记,在多数校外环境里,教育的结果不过是游戏和工作的副产品,是偶然的。因此,学校的任务就是创设一个环境,在这种环境里,游戏和工作的进行,应能促进青年智力和道德的成长。

大学生《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五】

杜威,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少数几个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而他的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最集中,最系统的表述了杜威的教育理论.我认为,要真正的理解杜威的思想,就必须认识到他提出教育无目的的目的。其实,杜威并不是倡导教育无目的,他的教育其实是有目的的,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他以生长为教育目的,认为教育要促进儿童的发展.要促进社会的民主和谐.杜威非常注重儿童和青年独立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的培养。他不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而且注重不同团体、不同国家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以使平等、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

《民主主义与教育》初读时觉得很难理解,但耐心读完后却有很多收获与启发。杜威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适用至今的教育观念,他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来解释教育,创造了崭新的教育理论,他利用儿童中心论和做中学冲锋陷阵,使儿童真正从压迫天性的传统教育中获得了解放,学校也大为改观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提出的理论直到现在还是那样的鲜活而有价值,尤其是他关于教学论的阐述,使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的工作。看似正确的话杜威却提出反驳说,犹如由工具箱中取出锯子不是制造工具,从别人口中听来也非真正获得知识。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就是说教学不应该直接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而有些教师却脱离儿童生活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有的老师把儿童视为容器而以高压手段灌输知识,其结果只能使儿童学而不思和记而不解,或招致学生的反感。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间断的模拟考试、各级统考,迫使老师不得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挤占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等其他课程的时间,学生真的要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了,哪里还有什么自由、兴趣可言。

这种忽视学生要求和实际的教学效果肯定是微小的。我们知道世界上有些国家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与我国的课堂教学方式截然不同:他们那里,六年级学生读的功课才相当于我们四年级学生的水平;他们那里,课堂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简直像是在做游戏。但是,这一切并不妨碍他们和科技进步,得诺贝尔奖。这些现象曾让我们疑惑不解。但是现在,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是在做中学这一理念所起的作用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那些他们在生活中已很熟悉或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的东西,所以,对学生来说,知识就不再只是抽象的、没有意义的符号,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生活画面,这就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以及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杜威的理论是伟大的,他不仅提出教育理想,而且提出教育的起点和过程。他的教育思想在以后很长的时间内,仍然会给我们的教育实践以无穷的指导和力量,读了他的这本书还不能完全理解他的全部教育思想精髓,我还要不断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范文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范文【一】

有幸阅读了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尽管里面的某些名词在现在读来似乎味同嚼蜡,没有优美的词藻,没有引经据典,但里面那种步步为营的推理议论,不得不让人深深折服。

《新民主主义论》这篇着作,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它科学总结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深刻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

纵观《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背景。当时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在无法继续保持原有的进攻势头地情况下,把重点转向巩固已有的占领区,并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诱降。而汪精卫公开主张停止抗日,对日求和,蒋介石虽然主张继续抗日,但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战争的迅速发展却使他忧心忡忡。

于此此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动: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在国内外的严峻形势下,毛泽东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在《新民主主义论》上,毛泽东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并对其作了系统的阐述。

毛主席首先表明了表明立场和主张的需要,即在全国人民面前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区别于其他政治力量的主张,中共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其次便是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需要,把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尖锐地提了出来,要求中共必须对此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最后是统一全党思想的需要,从理论上阐述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澄清党内的错误思想,统一全党的认识。

十五个部分,十五条阐述,将新民主主义明晰的呈现在大家面前。系统的概述起来,我们可以发现,毛主席主要从六个方面来论述。

一是中国的性质。他明确的指出:自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中国社会又逐渐地生长了资本主义因素以来,中国已逐渐地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在的中国,在日本占领区,是殖民地社会;在国民党统治区,基本上也还是一个半殖民地社会;而不论在日本占领区和国民党统治区,都是封建半封建制度占优势的社会。这就是现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这就是现时中国的国情。深刻的认识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

二是中国革命的对象和任务。当时的中国,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因而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即中国需要进行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jsf

或许那个时代的文章现在我们读起来有些许无奈,些许无语,没有设身处地的去思考那个时代的背景,不能真真切切的了解这篇论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没有身处那个时代,很难能理解那个时代文化对革命、对胜利的重要性。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很俗的,我也想到了文化上面。文化是一切与政治、经济、科技、艺术、风俗、宗教、建筑、历史、国家、民族等有关的精神的总和。处于二十一世纪的浪尖,摆在我国人民心里的到底是什么?或许只有现实才有说服力:加工制造式的工厂占据了中国沿海城市的半壁江山;贫富分化严重;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严重脱节;政府机构是权利金钱的象征这一切的一切,我们现代文化精神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从传统的百家争鸣到孔子的儒家文化,到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矢志不渝地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再到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xxx,最终走到改革开放的时代。不停的摸索,不断的探索,我国的现代文化在几经周折中演变成了什么样子,似乎说不清。

阅读了《新民主主义论》,我却不禁推崇起毛主席来。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候,中国人民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排除万难,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创造了一系列坚实的物质、科技基础,使中华民族可以扬眉吐气。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主席的伟大思想。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根本点和出发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时代在前进,文化在发展,在这个喧嚣的时代,经济至上,政治黑暗,文化缺失,我们很有必要重拾那段历史,重读那篇经典,重拾那份淡然。

民族、科学、大众,愿我们的文化能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愿我们的国家能重振中华名族之风。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范文【二】

《新民主主义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理论,根据中国历史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经验,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地回答了当时中国革命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说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属于中国工人阶级;说明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说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必须采取既区别于资本主义,又区别于社会主义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读完《新民主主义论》后,体会最深的是新民主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

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别的民族的帝国主义xxx文化相联合,因为我们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然后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我们必须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

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可见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革命的实践运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而这种文化运动和实践运动,都是群众的。

因此,一切进步的文化工作者,在抗日战争中,应有自己的文化军队,这个军队就是人民大众。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众,就是无兵司令,他的火力就打不倒敌人。为达此目的,文字2024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须知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读后感范文汇总

读后感大全汇总

中外名著读后感汇总

四大名著读后感汇总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一)

我读完《新民主主义论》后,体会最深的是新民主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

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主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它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别的民族的帝国主义反动文化相联合,因为我们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中国应该更多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还不够。

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借鉴。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到扬弃,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二)

有幸阅读了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尽管里面的某些名词在现在读来似乎味同嚼蜡,没有优美的词藻,没有引经据典,但里面那种步步为营的推理议论,不得不让人深深折服。

《新民主主义论》这篇着作,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它科学总结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深刻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

纵观《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背景。当时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在无法继续保持原有的进攻势头地情况下,把重点转向巩固已有的占领区,并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诱降。而汪精卫公开主张停止抗日,对日求和,蒋介石虽然主张继续抗日,但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战争的迅速发展却使他忧心忡忡。于此此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动: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在国内外的严峻形势下,毛泽东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在《新民主主义论》上,毛泽东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并对其作了系统的阐述。

毛主席首先表明了表明立场和主张的需要,即在全国人民面前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区别于其他政治力量的主张,中共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其次便是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需要,把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尖锐地提了出来,要求中共必须对此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最后是统一全党思想的需要,从理论上阐述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澄清党内的错误思想,统一全党的认识。

十五个部分,十五条阐述,将新民主主义明晰的呈现在大家面前。系统的概述起来,我们可以发现,毛主席主要从六个方面来论述。

一是中国的性质。他明确的指出:自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中国社会又逐渐地生长了资本主义因素以来,中国已逐渐地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在的中国,在日本占领区,是殖民地社会;在国民党统治区,基本上也还是一个半殖民地社会;而不论在日本占领区和国民党统治区,都是封建半封建制度占优势的社会。这就是现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这就是现时中国的国情。深刻的认识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

二是中国革命的对象和任务。当时的中国,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因而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即中国需要进行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

三是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他认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走,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当时的中国需要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并在此基础上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四是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和领导。他认为:资产阶级政党不可能领导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决定了中国革命不能由民族资产阶级来领导。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而在这种力量中,包括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农民是主导力量。

五是中国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通过对时代的特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以及中国革命在世界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毛泽东进一步论证了中国革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这个命题,中国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革命的社会主义前途,决定了这种革命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六是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政治上,需要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上,收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产业为国家所有,进行土地改革,保护民族工商业。文化上,提倡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它是以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为领导的,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我们看到毛主席用他得一只笔,为我们构思了一幅新民主主义的蓝图。它主席思想的重要篇章,是我党早期形成的重要思想理论体系,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真正的真是光辉的篇章,伟大的理论。

或许那个时代的文章现在我们读起来有些许无奈,些许无语,没有设身处地的去思考那个时代的背景,不能真真切切的了解这篇论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没有身处那个时代,很难能理解那个时代文化对革命、对胜利的重要性。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很俗的,我也想到了文化上面。文化是一切与政治、经济、科技、艺术、风俗、宗教、建筑、历史、国家、民族等有关的精神的总和。处于二十一世纪的浪尖,摆在我国人民心里的到底是什么?或许只有现实才有说服力:加工制造式的工厂占据了中国沿海城市的半壁江山;贫富分化严重;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严重脱节;政府机构是权利金钱的象征这一切的一切,我们现代文化精神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从传统的百家争鸣到孔子的儒家文化,到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矢志不渝地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再到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文化大革命,最终走到改革开放的时代。不停的摸索,不断的探索,我国的现代文化在几经周折中演变成了什么样子,似乎说不清。

阅读了《新民主主义论》,我却不禁推崇起毛主席来。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候,中国人民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排除万难,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创造了一系列坚实的物质、科技基础,使中华民族可以扬眉吐气。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主席的伟大思想。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根本点和出发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时代在前进,文化在发展,在这个喧嚣的时代,经济至上,政治黑暗,文化缺失,我们很有必要重拾那段历史,重读那篇经典,重拾那份淡然。

民族、科学、大众,愿我们的文化能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愿我们的国家能重振中华名族之风。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三)

《新民主主义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理论,根据中国历史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经验,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地回答了当时中国革命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说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属于中国工人阶级;说明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说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必须采取既区别于资本主义,又区别于社会主义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读完《新民主主义论》后,体会最深的是新民主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

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别的民族的帝国主义反动文化相联合,因为我们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org)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然后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我们必须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可见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革命的实践运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而这种文化运动和实践运动,都是群众的。因此,一切进步的文化工作者,在抗日战争中,应有自己的文化军队,这个军队就是人民大众。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众,就是无兵司令,他的火力就打不倒敌人。为达此目的,文字2020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须知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

近日,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增补本),这里边的内容、故事,每一部分的手记都是如此的感人至深,真的是一部让人感动得流泪的教育故事,看完后使我重新思考做教育的责任,让我更深入的去思考如何去做个更好的老师。原来,师生的情谊是如此的深厚。以前,我认为我的老师工作已经做得还算可以,看完这本书之后才汗颜的知道比起李老师我所做的仅仅是微不足道的,是那么的粗糙与浅薄,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是如此的疏忽大意,还自认为很好了,这本书再次给我的教育工作增添了无穷的动力,为提升我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做学生工作,就应该向李镇西学习,象李镇西那样去工作。

在所有的手记中,最让我深思的就是手记五,正如他的标题一样沉重的思考,主要记述了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思考,大体经过是这个女同学从小就各个方面都很优秀,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所见到的现实状况相差甚远而不可理解,最终在16岁那年服毒自杀,(详细内容见书上195---215页)我们的德育工作做得是太差了,正如学生所说:老师讲的,不是我们想的,我们想的,恰恰是没有人回答的。我们确实不自觉的的培养出不少两幅面孔的人:想的和说的不一样,言不由衷的作文,口是心非的演讲造成这种恶果的原因很多,但是德育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虚假是原因之一(第219页)

于是,一些学校不准学生与社会上的人接触,尽量减少学生与校外的联系,严格控制学生放学后回家的时间,有的学校连春游都取消了这不正是大英中学的写照吗?大英中学的领导不正是这样做的吗?这还不算,大英中学甚至运动会、五四节等所有的活动一并取消。而在去年就引发了一起学生跳楼自杀案一例。公安局的结论与宁小燕自杀的结论一样:心理问题。最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条人命也并未引起学校对德育教育的思考。反而强调的是如何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老师要及时清点人数,加大全校教师对学生的每时每刻的监管。学校的德育工作进入死胡同,而没有一个人能够调转方向,现实中,德育工作难啊!

一方面,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紧张的生活节奏,学生的青春期心理疾病渐渐增多,需要教育者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而过去我们的教育除了政治思想工作,几乎没有真正的心理辅导和心理保健。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唤醒人们的主体意识,并期待着对公民的独立人格、法治观念和民主精神的培养成为我们教育的应有内容。另外,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信息观念、人才观念、创新意识、平等意识、守信意识、自立意识、破釜沉舟的冒险精神、越挫越勇的进取精神、机动灵活的应变能力、明察秋毫的预见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处世艺术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传统德育所缺乏或比较薄弱的。

世纪之交的中国基础教育,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当首推素质教育。对于素质教育,已经有许多专家提出了不少精辟深刻、令人折服的见解。我是长期在基础教育第一线从事教育的实际工作者, 因而不具备宏观的、高层次的理论思维,但十年鲜活的校园生活使我对素质教育不但全身心地拥护,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2024: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什么叫好人才?一句话,就是新时代需要的人才。这个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应该是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样的人才,当然具有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民主的作风。如果缺乏这种时代精神和新的品质,没有理想、没有纪律、没有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不管有多少知识,也不能算新时代需要的人才。教育内容的固定、僵化,把学生引导到追求高分数上去。这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唯书、唯上,必然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历史上,凡是对人民做出较大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是或多或少地突破这种教育思想的结果。我们现在要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就应该改革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大大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

读完《爱心与教育》,感触颇深。如果说它是一部成功的着作,倒不如说是一本成功的实例教育学。其文笔细腻流畅,感情丰富,情节动人,结构饱满。既有典型的教例剖析,又有精要的教理阐述。作者凭借对教育的满腔热诚,凭借对学生永无止境的爱,在他十七年积累、自创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他的素质教育的理论,模式,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提炼,升华,从而逐渐迈向教育的前沿阵地。这个探索的过程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

如果说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为了培养优秀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的人才,那么德育教育意在塑造具有高尚品质,高尚情操的伟大思想的人,若将两者进行比较,我们心灵的天平该如何倾斜?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则给我们作了最好的诠释,既然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那么对教会学生做人最直接的德育,我们理应有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与体育教师谈心》读书心得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与体育教师谈心》读书心得

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与体育教师谈心》一书,《与体育教师谈心》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丛书》中的一本,是由胡增荦luo教授主编,他是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题组秘书长,曾任上海教育学院体育系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体育系副主任。整套丛书通过三年多来,全国1000多个实验区积累的宝贵经验,结合编撰人员对体育新课程实验的理论剖析撰写了这套丛书。全套丛书分为五本,《与体育教师谈心》是第一本,书的内容紧扣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紧密围绕新形势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书中关于如何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介绍给了我很大的教育指引作用。以下是自己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粗谈了一下自己这方面的一些感触和想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体育教师应注重强化教育教学的反思

在这本书中,不论是实施策略还是具体措施中都提到了体育教师的自我反思对加快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这也是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经验。

说到体育教师,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甚至更有人不知道上体育课还需要备课、写教案,他们印象中的体育教师就是动一动、跑一跑、跳一跳、,不需要动什么脑筋。是不是这种状况,我想,这不是靠别人说的,而是在于自己是如何去展现的?展现从何而来,展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从教育教学的反思中来,书中谈到,体育教师要注重从反思中积累探索的素材,在反思中奠定思想的基础,在反思中创建独树一帜的手段和方法。

我们听说过美国有过游泳教练不会游泳的事情,我们见证过无数优秀的运动员却当不好教练的事例,这说明体育教育教学的过程不完全依赖于体育教师自身的运动能力,体育教师不能躺在原来固有的体育技术技能中依靠一成不变的经验,机械化、流水化操作课堂。体育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形象,应该做到在教学实践中以自己的行为表现,主动反思,做反思型实践者,逐步推进自身专业发展,体育教师应该既是体力劳动者又是脑力劳动者。书中强调,反思型教师不仅要具有课堂教学知识、技巧和技能,还要具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的能力,以及对体育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自己的体育信念进行更广阔的探究和反省的能力,使自身的成长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

体育运动也是一个不断更新发展的领域,无论理论和实践都在变化之中,学校体育课已经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牢固树立了学校体育的健康目标,不在为运动成绩论;运动项目的技战术也是层出不穷,跑动技术由关注后蹬转向加强前摆,乒乓球日益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随着规则、赛制的改革,发球和比赛过程中的节奏把握都在随之发生变革;清华大学的体教结合 服务国家竞技体育的新模式让我们对运动员的脑体平衡问题有了新认识(注释)体育界方方面面在发生着新旧更替的变化,体育教师应该关注这些变化,要联系到中学校园的体育教育教学,不断学习与提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知识、信念、行为和各种视之为当然的观点,转变那些不正确的假设,修正那些不合理、已经被业界摒弃的过时的行为,把反思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解决,逐步由教学型向科研型转变,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二、体育教师应注重深化体育观念的改变

这本书中还涉及了教师体育观念转变方面的内容。现代体育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认识,不断地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与理解《体育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概念和内容,深入地学习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清晰课程目标与学习领域目标,把握好内容标准,从思想到行动上自觉地按照《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活动。

书中强调体育教师要注意三个转变:

(1)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师生关系。

每一个学生不论他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差,道德是否有缺陷,他的人格都应该受到尊重。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尊重,才能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才能快乐的投入到体育锻炼当中。体育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要树立无差生观。

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性格特点也具有双重性,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扬长辟短、以长克短,差生往往只是某方面智能因素较差,而在其他智能方面,特别是体育素质方面却可能一鸣惊人;在自我控制力方面较差,但在协作精神、集体荣誉感等方面则可能是好学生。体育教师要变看不到学生的优点、讨厌学生为努力发现学生多方面的优点,欣赏学生的长处和每一点进步。

在知识信息化的时代,体育教师很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可能逊于他的学生,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生,足球知识可能没有痴迷足球的学生宽泛,篮球技能可能没有热衷篮球的学生与时俱进,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既是师生关系,又是互相学习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体育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同时也要真诚地向学生学习,包括学习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知识技能,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2)要从单一评价转变成立体动态化评价

在体育教学中,评价单一性往往是造成体育教育失败的重要因素。过去之所以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用统一的目标要求来对待千差万别的学生。一部分体育尖子无须做出什么努力,就可轻而易举的实现目标,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而另一部分体育稍弱的学生,却无论做出什么样努力也无法实现目标,屡受挫折而丧失学习信心、导致自暴自弃、一蹶不振。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多采用激励性评价方式,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己学习水平的学习目标,承认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始终牢记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使学生更加喜爱体育运动,因为评价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认识的过程,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孙云晓先生也一再强调培养习惯在孩子养成教育中的重要性,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把他引到破产的地步。的确,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甚至决定学生的未来命运。最近响应学校要求,认真拜读了孙云晓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养成教育的理论、内容、途径及方法,还例举了一些具体的事例向我们说明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我们所教育的学生正好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却又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足够的自控力,特别是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做人和做事,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与学生接触最多也是影响最大的班主任,身上就肩负着更多的使命,那么作为班主任到底如何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呢?结合孙云晓先生的文章,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作为班主任要正确面对学生的不良习惯

在孙云晓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的报告会上,现场有家长提出,自己的孩子坏习惯屡教不改,这个缺点怎么办?而孙云晓的回答很有意思,说这是特点而不是缺点。这是儿童的特点。而儿童教育就是要反复。可见学生身上存在一些不良习惯是很正常的事情。作为班主任,我们当然都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服从班级管理,其实学生自身也不想犯错误,他们也渴望能够不断进步,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他们之所以犯错就是存在一些特点,而这些特点是可以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双方合力来加以改正的,着名新闻工作者杨澜就说过这样意味深长的话:年轻,有资本犯错误。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认清这一点的话,在我们的教育中就会减少很多负面情绪,多一些理智的思考,从而避免犯难以挽回的错误,与学生关系也更为和谐些,也更有利于我们学生和自身健康人格的培养。

第二,细节决定成败,要从细微处入手

哲学上强调量变引起质变,要求我们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而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孙云晓认为,对孩子好习惯要明确规范,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要清清楚楚。然后就是坚持,好的习惯只有坚持,才能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一件事坚持21天就会初步养成。而坚持90天后,就是一个成熟稳固的习惯。孙云晓这段话给我们教育很好的启示,其实我们学校每天都在身体力行着,那就是注重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制约作用,他明确规范学生哪些可以去做,哪些不可以去做,就是所谓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我们班主任要做的就是不断从细微处引导和监督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然后逐渐由有为到无为,逐渐幻化成学生的内在自觉。譬如,光线良好的时候,不开教师用灯,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早读,晚自习,上课及时赶到,教育学生形成严格的作息习惯;即使在公共场合也不要乱扔垃圾,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就让我们从一点一滴、从细微处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吧!

第三,班主任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孙云晓也在文章中强调:真正的教育都是潜移默化的。教师自觉地捡起一块垃圾、擦干净讲台、摆好教具等等,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会自觉模仿老师的行为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这比班主任三令五申地说教要强得多。还比如我们要求学生早读课6:45之前必须要过来,那么作为班主任就必须在这时间之前过来,要不然我们凭什么要求学生也守时呢?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最重要的是班主任要处处以身作则,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教育无处不在,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各自现有教育资源,结合各种教学活动,把做人、做事的正确习惯的培养融入平常的教学活动中,以正确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样的班级管理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第四,持之以恒,贵在坚持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万丈高楼平地起,这需要我们班主任不仅仅要细心,还需要足够的恒心和耐心。班主任要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认清这一点,我们才能平和地应对这个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师生双方合力解决,学生同时也要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一定会有成效的。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这样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与孙云晓先生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对于父母和老师来说,你给了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未来。我们和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有个幸福的未来,但习惯的养成不是一个人的力量,一个小时就能解决的问题,他需要家庭、社会、学校三方合力,从小抓起、从细抓起、从现在抓起,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康的人格,从而向着美的方向生长!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暑假里本人认真阅读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读完这本书,感觉该书对终身教育发展的论述是全方位的,让我对终身教育又有了新的认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有关终身教育的论述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对终身教育作了界定

在本报告中,委员会决定把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这种连续性教育称之为终身教育。这就是《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对终身教育所作的界定。

从这一界定中,不难看出,终身教育与以往的教育有着显着的区别:

首先,终身教育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学校教育是终身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以往的教育只注重人的某一特定求学阶段,主要是儿童到青少年时期,学校教育几乎是全部。

其次,终身教育涉及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以求知、做事、与人共处、做人为主线注重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以往的教育以知识的学习为主,这些知识往往是前人积累下来的,很少有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的。

最后,终身教育提倡能者为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要有一技之长,任何人都可以是别人的老师,反过来也可以是别人的学生,老师和学生角色并不固定;以往的教育靠很少一部分人充当教师,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分明,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

二、《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

学会求知,既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处,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一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做人,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这就是《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提出的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这四个学会,相互联系,相互交叉,使每一个人真正全面认识自己、认识自己身边的人、认识自己生存的这个世界。可以说,这四个学会是当代社会乃至今后社会教育的四大支柱。

三、《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注重社区教育对终身教育的作用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明确指出,所属社区具有巨大的教育影响,不论在学习合作和相互支援方面,还是在可能以更深入的方式积极学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方面,都是如此。整个社区应意识到自己要对每位成员的教育负责,或与学校经常对话,或在学校缺乏时,承担起部分非正规的教育工作。

学生生活的空间很大程度上是在社区,特别是双休日以及寒暑假。因此利用好社区教育,无疑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四、《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揭示了终身教育的实质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认为,终身教育的实质,是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首先应为发挥今天还有明天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的一切潜力创造条件,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

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教师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强调学生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和进取心。

读完《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联系自己工作实际,受益很大。明白了今天,谁都不能再希望在自己的青年时代就形成足够其一生享用的原始知识宝库,因为社会的迅速发展要求不断地更新知识,同时,青年的启蒙教育也有延长的趋势。因此,作为学校的教师,要从单纯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引导者。用终身教育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实际教学,我们就必须摈弃填鸭式教学,而关注学生怎样和从哪里获取知识。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多设计一些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勤于思考,学会思考,

终身教育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通过一个不断支持过程来发挥学生的潜能的过程,而不是仅仅作为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发展,去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坚信,任何学生,都是有各种各样的潜能的。学习上的暂时的困难,不能说明学生不适合学习,只能说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尚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各种各样的能力,让学困生完成学习任务,让学习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决定了作为终身教育序曲的学校教育,理所当然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这四个学会方面的能力。学会认知,要求学生不仅学会书本知识,更要学会获得认识和理解的手段,学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学会做事,要求学生学会在现代社会中所需要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学会共处,要求学生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学会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学会做人,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认清自己的角色,勇于承担各种各样的责任。

从《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我学到了很多。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教师暑期读书心得:《民主主义与教育》》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民族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