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我飞了读后感400字 > 地图 > 我飞了读后感400字

我飞了读后感400字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错不在我读后感400字(3)篇。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错不在我读后感400字(3)篇,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错不在我读后感400字 第(1)篇

错不在我,错的是别人。其实说这句话的人本身就在犯错。不错的一本书,书中的那些事例很值得阅读,可以对自己平时的生活有很多启发。《错不在我》从政治、法律、医学、家庭、爱情与人际关系等各个角度,对人类是如何进行自我辩护,自我辩护导致了何种伤害,以及我们如何克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

《错不在我》教你看穿谎言与借口,破解思考盲点。当事情陷入僵局的时候,人们为什么只想逃避责任,甚至不自觉地说谎?为什么我们总是看到他人的虚伪,而不去反顾自身?《错不在我》告诉我们:这是我们的自我辩护心理在发生作用,当错误发生时,我们总会下意识地将错误推卸到他人身上,或找一些客观原因,完全不认为这是自己的错。不假思索的自我辩护就像流沙一样,会让我们越陷越深。它阻碍我们看见自己犯错,更何况改正错误;它扭曲现实,让我们无法获得评估局势所需的信息;它使得爱人、朋友及国家间的嫌隙加深;它让我们无法摆脱坏习惯;它让罪犯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它让许多专家无法改变过时的观念和做法,而对公众造成伤害。要想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就要避免掉入自我辩护的陷阱。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虽然事情发生了,但这不是我的错! 每当人们犯下错误的时候,往往会通过自我辩护来尽力消除那些动摇自我价值感的认知失调。人们会任凭自己的头脑虚构出免除责任的种种理由,不断强化自己聪明、有德行、不会犯错的信念,而这种信念却恰恰让我们变得愚蠢、没有德行、错误不断。这就是自我辩护造成的危害。

自我辩护

大多数人在面对所犯错误的证据时,不仅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方式,反而会顽固地对其加以辩护。自我辩护也存在着成本与收益,就其自身而言,它未必是一件坏事——它能够保证我们在夜里安睡。离开了它,我们会让难以忍受的困窘持续下去。自我辩护就像流沙,会将我们拖向更深的深渊。它会制约我们发现自身错误的能力,更不必说去纠正错误。它会对现实加以歪曲,妨碍我们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以及对问题进行清晰评估的能力。它会加深爱人、朋友以及民族之间的裂痕;它会阻止我们放弃不健康的习惯;它会容忍罪犯对他们的行为逃避责任;它会导致许多专家坚持那些可能对公众造成危害的错误看法和做法。攻击引起了自我辩护,而自我辩护又导致了更多的攻击。

认知失调

自我辩护的原动力,即导致人们将自己的行动和决策(尤其是错误的行动和决策)合理化的力量,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感受,费斯汀格称之为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一种紧张冲突的状态,只要某个人同时拥有心理上两种不一致的认知(想法、态度、信念、意见),就会出现这种状态,例如,吸烟是愚蠢的,因为它能够置我于死地与我习惯每天吸两包烟。失调会导致心理上的不舒适感,从轻微的疼痛到极度的痛苦;直到找到某种减少失调的办法,人们的不舒适感才会得以缓解。

证实偏差

如果新的信息与我们的看法一致,我们会认为它是合理的、有益的——我一向是这样讲的!如果新的信息与我们的看法不一致,我们便会认为它是偏颇的、愚蠢的——这是多么愚蠢的观点!人们对和谐一致的需要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以至于当他们被迫面对负面的证据时,总会寻找对其进行批评、歪曲或者清除的方式,从而使原有的看法得以维持甚至强化。这种心理偏差被称为证实偏差。即便是读到与自己观点相反的信息,人们也会更加确信自己是正确的。证实偏差甚至会导致人们用那些无中生有的证据,来证实自己的看法。

盲点和偏见

人类的大脑天生具有视觉和心理上的盲点。我们总是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却总是看到别人的问题。最严重的错误莫过于不觉得自己有任何错误。偏见的出现,是由于人脑对信息的感知和加工具有类化的倾向。我们可以发现任何人所持有的偏见,唯独发现不了自己的偏见。人们通常对自己的偏见视而不见。一旦持有偏见,就像持有某种政治理念一样,人们很难轻易排除它;即便是一些无可辩驳的证据对其核心理由进行了否定,也是枉然。不仅如此,人们还会想出另外的理由来维护自己的看法或者行为方式。

记忆偏差

大多数人在大多数场合下既不会说出事情的全部真相,也不会刻意隐瞒和欺骗。我们并没有撒谎,我们只是在为自己辩护。当我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时,都会添加一些细节,也会省略一些不利于自己的事实,我们会对故事进行些许的整饰,这种整饰会恰到好处,以便下一次我们还可以增加一点儿戏剧性的点缀。我们确信这些微小的、无关紧要的谎言会使故事更为合理,也更加清晰,以至于最终我们所回忆起来的事情与所发生的事情产生出入,甚至回忆起根本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日常生活中的记忆偏差和失调,会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意义以及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会保护我们的决策和信念。第一,要搞清楚一段记忆是否真实有多么困难,某段完整的记忆包括它的细节,有时可能是完全错误的;第二,即便是很有把握的、完全肯定是准确的某段记忆,也不意味着这就是它的本来面目;第三,那些支撑我们当前感受和想法的记忆有可能是完全错误的。记忆通过改变他们的观点,来帮助他们克服过去的自己和当下的自己的不一致性。错误的记忆会让我们原谅自己,并为自己的错误进行辩护,但有时候这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失去对我们的生活负责的能力。对记忆偏差的理解能够使我们意识到:即便是深刻的记忆,也有可能是错误的。这可能会激励人们更小心地对待自己的记忆,不再肯定自己的记忆都是准确的,不再产生用过去的经历来为现在的问题辩护的冲动。

潜意识

相信什么,你就会看到什么。我们解释自己的行为的原因时,自我辩护会导致自我吹捧:对自己好的行为给予表扬,为不好的行为寻找借口。潜在看法之所以会带来巨大的影响,是因为它会影响夫妻之间的争吵方式甚至争吵的目的。如果夫妻双方争吵的前提是双方都是好人,但是都做了错事而且又相当固执,或者由于暂时的情境压力做出了愚蠢的事情,那么就会有矫正和相互妥协并达成意见一致的希望。但是不幸福的夫妻变换了这个前提。因为夫妻双方都是自我辩护的高手,他们相互指责对方不愿意向自己性格良好的方向转变。如果他们不想承认自己的错误,或者不想去改变令对方烦恼或者痛苦的习惯,他们会说:我控制不了自己,人生气时很自然会提高嗓门。这是我的行为方式。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听得出自我辩护的意味,因为他们当然是能够控制自己的。因为他们每一次与警官、雇主或者街上那个令人讨厌的体重达300磅的陌生人说话时,他们并不会提高嗓门。

如何克服

承认错误,放弃自我辩护。就像挑剔别人的行为那样,通过反省和批判自己的行为,我们有可能打破自我辩护所导致的恶性循环。我们只需在我们所感受到的和我们该如何做出反应之间进行片刻思考,考虑一下我们是否真的愿意坚持某种与事实相悖的信念。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做,在大脑将我们的想法固化为一贯的思维模式之前,我们可能已经改变了主意。当一位朋友犯了错误的时候,朋友仍然是朋友,错误仍然是错误。美国的文化中,错误被认为是严重的心理浪费。然而在日本,人们却并不是这样看。在日本,错误、失误和困惑都被视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爱迪生我并没有失败,我成功地发现了一万种不适合做灯泡的材料。错误并非需要否认或者为之辩护的个别人的可怕的失败经历,而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会帮助我们成长,帮助我们不断走向成熟。


错不在我读后感400字 第(2)篇

【认知失调】

自我辩护的原动力,即导致人们将自己的行动和决策(尤其是错误的行动和决策)合理化的力量,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感受,费斯汀格称之为“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一种紧张冲突的状态,无论何时只要某个人同时拥有心理上不一致的两种认知(想法、态度、信念、意见),就会出现这种状态,例如,“吸烟是愚蠢的,因为它能够置我于死地”与“我每天吸两包烟”。失调会导致心理上的不舒适感,从轻微的疼痛到极度的痛苦;直到找到某种减少失调的办法,人们的不舒适感才会得以缓解。在这个例子中,对一个吸烟者而言,最直接的办法是停止吸烟以减少失调。但假定他已经尝试停止吸烟但最终失败了,他就只能通过下面的方式来减少失调:让自己确信吸烟的实际危害并不大,或者让自己确信吸烟的风险是值得的--因为吸烟可以帮助他放松或者防止他身体过重等自我欺骗的方式来减少失调。

【重构记忆】

我们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既不会说出事情的全部真相,也不会刻意隐瞒和欺骗。我们没有撒谎,我们相信自己的讲述。就如同讲述自己的故事一样,我们都会添加一些细节,而省略一些不合时宜的事实,我们会对故事进行细微的自我拔高的修饰,事实会被修饰得很好,以至于下一次我们还会增加一些细节;我们确信这些细微的无伤大雅的谎言会使故事更合理更清晰,(这种修饰)最终会使我们的回忆与真实发生的事情产生出入,或者甚至回忆起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记忆就是这样成为我们个人的自我辩护的历史。为了减少认知失调,记忆还可以被重构。对记忆最重要的歪曲,是利用它来为我们自己的生活进行辩护或者解释。

【实例而且相反,为什么他们往往感到上当受骗。假如那位自认为不讨人喜欢的女士遇到一位很棒的男士认真地向自己发起追求,她可能会感受到顷刻间的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很可能会因蜂拥而至的失调而光泽尽失:“他看上我什么了?”她的答案不太可能是:“太好了;我一定比自己所认为的更有吸引力。”而更可能是:“一旦他发现了真实的我,他就会将我抛弃。”她将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来克服这种失调。

【错不在我】

我们从内心深处试图通过自我辩护来免遭失调的痛苦,但是灵魂却在不停地自我拷问。为减少这种失调,我们多数人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保护自我并维护自尊,以免觉得自己比其他人更愚蠢、更易犯错误。

放弃自我辩护而承认错误,对于我们的心灵和人际关系都十分有益,那么为什么我们许多人不这样做呢?我们都很乐于看到别人勇于承担责任,但是为何我们自己却不能经常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我们没有这样做是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我们必须这样做。自我辩护的行为几乎是自动形成的,我们意识不到,它会让我们避免因自己曾经做过的错事而出现失调的感受。“错误?我不可能犯错误……那棵树是自己跳到我车上的……无论如何,我有什么必要为此道歉?是她先开始的……他偷了东西……这些都不是我的错。”其次,社会存在着一种“错误恐惧症”的文化氛围,错误总是与没有能力和愚蠢等特质联系在一起。所以,即便是发现了错误,人们也不愿意去承认它。因为一旦承认了,就意味着自己是个只会胡扯的笨蛋。如果我们希望更多的人愿意承担错误并积极改正,我们就必须克服以上所讲的这两个障碍。

错不在我读后感400字 第(3)篇

自我辩护是本能,敢于认错是本事。

                                          ——题记

     他在说谎!这件事情根本没发生过!先平息一下你的怒火,看看这本《错不在我》,或许你能释然,他可能真没有说谎,那件没有在实际中发生的事情的的确确在他的记忆里发生了。记忆为什么会出错?是不是他的精神出了问题?其实不然,人的天性中存在自我辩护的本能,强化利己的一切信息,在强化的过程中又会不自主地添加一些想象的成分。

       自我辩护与撒谎不同,撒谎是说谎者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撒谎,是为了达到保全自己的目的欺人。心理学上把推卸责任,想办法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的现象称为认知失调。自我辩护是认知失调导致的本能反应,属于自欺欺人。

    作者指出人们往往是站在抉择的金字塔尖上—>错误的决策—>认知失调—>自我辩护—>跌落于塔底。即便跌落下来我们仍会自我欺骗,否认自己的错误或愚蠢,以至于背离了初衷摒弃了底线。因为我们很难承受来自灵魂的拷问,太需要通过自我辩护来免遭失调的痛苦,但同时自我辩护也蒙蔽了我们的心智,使我们很难做到完全地自我接受。

     自我辩护是本能,敢于认错是本事。当你对自我辩护有了深入的了解,有了打破自我辩护的意愿,开始留意自身的行为以及做出决策的理由,这仅仅是个良好的开端,时间的历练和自我反省永远没有尽头。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正义之心: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读后感400字(3)篇


正义之心: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读后感400字 第(1)篇

道德有三个基本的原则:一,直觉在先,推理在后;二,道德有至少五种不同的口味;三,道德能够凝聚人心,但具有盲目性。一、道德的起源到底是什么。有3位思想家各有不同的观点。柏拉图认为理性是主人,情感是仆人。康德继承了柏拉图的思想,认为道德必须依据最高的理性。杰斐逊认为人的大脑中既有理性,又有情感,理性和情感分别统治着各自的领域。英国哲学家休谟则认为情感是主人,理性是仆人。心理学的研究更支持休谟的观点。我们在作出道德判断的时候,首先是由我们的情感本能作出判断,然后理性才会去寻找理由。当我们的理性寻找理由的时候,不是为了反思我们的道德判断是否正确,而是为我们的道德判断辩护,所以理性并不是情感的纪检书记,而是情感的辩护律师。二、人的道德是不一样的。有一些人的道德更强调自由、关爱和平等。他们继承的是从柏拉图到康德,边沁和密尔这一支流派。接受这种道德观念的人往往是西方人、受过教育的、工业化国家的、富裕的、支持民主的(west,educated,industrialized,rich and democracy),这五个单词的英文第一个字母合起来就是WEIRD,也就是怪异的意思。有篇文章讲,他们才是最怪异的人。这个研究提醒我们,从西方启蒙运动以来似乎占据了主流的西方道德观在人类这个历史中其实是一个异常值。大多数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西方的准则并不一样,就算是在西方社会,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赞成这种“怪人俱乐部”的观点。三、道德不同口味。海特讲到,道德至少有五种不同的口味。道德更像人的感觉,跟甜与苦,冷与热是一样的。人有五种味觉,相应地,也有五种不同的道德口味。这几种道德口味最早都是源于演化过程中人类遇到的挑战。随后,在后天的学习中又强化了这些观念,并不断地扩展其适用范围。第一种道德的基础是关爱,来自于父母对子女的关心,推而广之,这种道德本能更强调要关心弱势群体,要尊重少数人的权利。第二种道德基础是公平,起源于人们的相互合作,这种道德情绪引导我们更在意平等。第三种道德基础是忠诚,这是为了减少团队中的搭便车现象。这种道德情绪引导我们去痛恨背叛和欺骗。第四种道德本能是权威,也就是说要尊重等级秩序。第五种道德本能是圣洁。这主要是由于我们是杂食者,如果什么东西都吃,有可能会中毒或者生命,所以,我们会本能地远离不干净的食物。除了这五种口味,海特又加了一种口味,叫自由,因为很多美国的保守派关心的并不是平等,而是付出一分就能得到一分。这在某种程序上是美国的一种特殊文化。四、道德的3个原则。首先讲到道德是怎样凝聚人心的。人的本性既是自私的,又是无私的。在个体竞争的时候,人是自私的。在群体竞争的时候,人是无私的。人渴望归属于一种比自己更伟大的团体,这时候人们愿意作出牺牲来换得一种归属感。如果只从个体层面来看,社会的构建像密尔所讲的契约关系,但如果我们把它看作一个群体,应该更强调涂尔干的社会概念,即我们都生活在社会关系中。我们还讲到,人的头脑中有一个开关,打开了这个开关就能激发出“蜂巢潜能”。“蜂巢潜能”就是我们人性中的合作潜能。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领导人的品质,而是在哪些特定的条件下更容易激发出来人的蜂巢潜能。让一个团体变得更为相似,让团体共同做一件事情,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都有助于组建一个蜂巢型的组织。五、如何与和你道德观念不一样的人和平相处。如果我们理解了道德的来源,我们就会用更平和的观念去对待别人。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不同,首先来自于基因,其次来自于经历,最后才是所收的思想影响。海特讲到,美国的自由主义者过分关心关爱、公平这两个维度,而保守主义者则更加平均地关注各种道德口味。自由主义者更偏重理性,保守主义更偏重感性。为了跟别人相处,我们应该增加好奇心,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

正义之心: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读后感400字 第(2)篇

正义之心: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

“我”与“我们”不同,而“我”与“你”处在对立面,“我对你错”是每个人带有的主观倾向性。直觉,不加思考的下定结论,随后倾尽全力找寻支持的理由亦或是借口,自己相信的同时也要让他人相信,这即是书中的“直觉在先,策略性推理在后”,也借用孟子所言“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来解释。我承认,作为骑象人的我,听从于象的直觉。但又隐约觉得自己不会一直在骑大象,对于某些问题,理性还是要比直觉或激情可靠的多。

“道德的内涵不仅止于伤害和公平。”与之有联系的“关爱,公平,忠诚,权威和圣洁”,还有它们的对立面,书中涉及到政治,文化,宗教等等,探索之路无止尽。人是双重性和矛盾性的主体,面对惩罚与得到奖励相权衡,个体私心与集体无私相较量。想起一句话,“人,生来如同一张洁白无瑕的纸,尽可描绘璀璨人生。”读过这本书,明白了那张洁白无瑕的纸,亦是一种不可改变的限制,这种限制来自遗传的基因和外在的环境。

“道德凝聚人心,但具有盲目性”。当“我”变成“我们”时,个人与在集体中的表现会不同,这也许就是存在“正义之心”的体现。我,总会自以为,自以为……的,不过一场空。不可否认,“易见他人过,自见则为难”是本性也是共性,警醒自己,为时不晚。

正义之心: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读后感400字 第(3)篇

阅读一本好的心理学书籍的愉悦之处在于,你不时可以以书中所述印证自己平日所惑所思,并不时伴以恍然大悟甚至幡然醒悟之感。作为一个关注自身道德感的人,阅读一本道德心理学书籍的过程,也就远远超越了平日阅读时那种寻觅、拣择、揉捏文字的快乐,成为一种带有几分端正肃然意味的自我探讨与反省。正如《伦理的脑》一书作者迈克尔·加扎尼加对本书的评论:“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并从中发现了自我”,相信每一位认真阅读此书的人,都会有同样的体验。

以上是我对译者的话的稍稍改编,因为用这段话描述我的感受实在再合适不过。

如果说这本书有一丁点瑕疵的话,就是学术性略高,对一般读者可能不太友好,但如果你是热爱人文社会、心理学、政治的人,那你一定可以从中受益良多。

《不是我的错》读后感


《不是我的错》读后感

《不是我的错》读后感:错误谁去买单

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五年级黄书祺

今天,我读了一个小故事——《不是我的错》。文中讲了一个男孩打了另一个瘦弱,胆小又爱哭的同学一下,却不以为意,因为其他同学也都无缘无故地欺负了那个弱小的同学,且没有任何人站出来阻止。“别人都打了他,这不是我的错。”其他同学也想,“我也只打了他一下!”“别人也打了!”“我又帮不了他”……谁都不认为自己有错。

非常简短的一个小故事,却让我陷入了沉思。

每个人都说:“不是我的错!”那么这到底是谁的错?真的没有人错了吗?那个被欺负的孩子只是默默地哭泣,用泪水倾诉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可奈何。

我不禁想起在学校看到的镜头——

老师正在聚精会神地讲课,同学们也在认真地听着。突然,从教室的一角传来了两个同学争吵的声音:

“你干什么啦?干吗抢我的橡皮?”

“你还说我?我碰一下你的橡皮怎么啦?橡皮会烂掉啊?”

“手那么脏,碰什么碰?”

老师走过去。

“老师,不是我的错,是他先抢了我的橡皮。”

“老师,是他先骂我的。”

“老师,他胡说。”

……

没有人认为自己是错的,没有人会去反思、检讨自己的言行。那么,错误谁去买单?

其实,错误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及时反思,勇于承认,错误就可以被纠正。但如果不懂得担当,那么小错误也会演变成大问题。让我们从小事做起,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负责,努力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点评

生活就是作文。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中找到“作文”,才是我们觉得比较为难的事情。小作者从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小事中,提出了一个问题:错误谁去买单?引发我们的思考,更引发我们的实践:从小事做起,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负责,我们就会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庞科军

《不是我的错》读后感:担当,在帮助中萌发……

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五年级张成勒

打开绘本《不是我的错》,看到一个小朋友站在前面哭泣,而后面一群小朋友推卸着自己的责任,都说“不是我的错”。随着一幅幅画面翻过,我的心越来越抽紧,这就是我们这一代的小朋友吗?

前不久,我从报纸上读到了一则社会新闻:一位七十多岁的老爷爷,拎着一袋破烂坐上了一辆公交车,可司机却要赶他下车,嫌他身上有一股臭味。车上一个年轻人更是“主动”把老爷爷推下了车。让人气愤的是,车上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帮老人一把、为老人说一句话,难道现在的人连这么点担当都没有吗?

我想到了汶川地震时一个名叫林浩的小男孩的事迹:地震发生后,他和几个同学被掉落的楼板掩埋,动弹不得。周边一片黑暗,有的同学非常惊恐,甚至哭了起来。这时才上小学二年级的林浩并没有惊慌,他安慰周边的同学,让大家不要难过,还鼓励大家一起唱歌。随着一酋一首的歌曲,大家渐渐地忘记了恐惧和疼痛。由于林浩身材比较瘦小,他慢慢地挪动着身体爬了出来。( )可林浩并没有逃离,而是来到废墟旁,用小手搬开一块块砖头,搬开破碎的楼板,就这样又有两个同学爬出了废墟,被救了出来。可林浩的头部却被掉下来的砖块砸破。事后记者问他为什么要去救同学,林浩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是班长,我有这个责任!”小小年纪的孩子就懂得责任的分量,这就是一种担当,这种担当救出了两个生命,这多么令人感动啊!

曾经有一次,我们舞蹈队要参加表演。一个同学忘记穿白袜子、黑皮鞋,可马上就要上场了,怎么办呢?这时,另一个不是舞蹈队的同学急忙跑过来,把自己的的袜子和黑皮鞋借给了她,帮助她解决了问题。我想这也是一种担当吧。这让我想起了妈妈常对我说的一句话:“你要让你周边的人觉得,世界因为有了你而更阳光,更美好。”

帮助别人的同时,担当,悄然萌发了。

点评

文章往往呈现着我们的思维。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时,会看到生活另外的一面。小作者联系自己的阅读选择了一正一反两个事例,表达自己对担当的理解:担当,对小学生来说,就是帮助别人,让周围的人因为自己而更美好。最后一个小事例,更是让我们看到了每个人都能成为有担当的人。说理的最大成功就是告诉别人,这是可行的。

庞科军

《不在固执》读后感400字


当我翻开此书,主人公海石就出现了。他本来是个乖乖的.让人喜欢的.妈妈说一,他就不敢说二的孩子。可是一碰到淘气鬼后,就变成成小顽固了,不在受别人喜欢。他变成小顽固后,固执一次,就会失去一种颜色。可是他最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的爸妈知道原因后,找到淘气鬼,让他还给海石颜色。淘气鬼说:“听别人的话,真心去理解他们,这样的话就能发现颜色了。”而海石明白了期中的道理,我要把固执用到正确的地方。要坚持做对家庭.对社会.对身边的人有帮助的事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要克服,这才是正确的固执。

我以前也有过固执,虽然没产生严重的后果,但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是我五岁,非要学舞蹈,报了名,又不学了,结果钱也浪费了,跳舞自己也坚持不了。这就是固执给我的小小回报“。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固执的后果,会没朋友,会被孤立。我以后在业内不固执了,要学会了解别人。可有时我想对大人说:”有时你们也不对。可孩子知道你们错了,却不敢说。你们可以指责孩子,教育孩子,但不可以打孩子。这样不仅没有教育效果,而且会在我们心中留下伤痕。

总之这本书对我帮助很大,我说也说不完。

《海错图笔记·贰》读后感400字


《海错图笔记·贰》读后感400字:

第二册作者真是放飞自我,变着法儿讽刺聂璜:画技差,不识数,猜对了,运气好,diss他写海鳗的时候可能喝高了,说他灵魂画手,硬是把一种鲸鱼画成三种鱼。哈哈哈~~~另第143页,都会和我一样,用()了:自古以来就有“宁吃鲥鱼一口,不吃草鱼一斗”之说(草鱼说:我做错了什么?)。放飞得够彻底。不过我很喜欢。

他不说不知道,这么多叫得出名字的,形象鲜活的海洋生物,如今全都是难得一见,属于“濒危物种”!可叹可叹!我虽然生长在江南水乡,但博物君说非常常见且廉价的鲥鱼、嘉鲯都没见过。唉……在这本书里见识了这么多物种,想到人类只是其中的一种,真的很神奇。

另外一个小发现:从古至今,中国人对壮阳真的非常执着了。而且,硬是要信奉“以形补形”,海狗鞭,海豹鞭,海马鞭……泡酒,烧菜。一想就不寒而栗。

还有一个今天看来很可笑的理论是“化生说”:哺乳动物、鸟类、鱼可以互相化,当千百万年的进化是放p啊!作者:许栩

《海错图笔记》读后感400字


就是一本海洋绘本啊,很适合休闲的时候看。每到周末的早上我都会咕嘟咕嘟煮起花果茶,翻开这本有趣的小书。海错的错是种类繁多的意思。汉代以前,人们就用海错来指代各种海洋生物,后来渐渐成为了海洋生物、海产品的总称呼。

作家真的是有几分野趣的,叫做聂璜,明末清初出生在杭州。苦于自古以来没有海洋生物的相关图谱流传,于是决定自己画一本。康熙年间,他游历全国多地,考察沿海的生物,每看到一种,就画下来,并询问当地渔民对照古籍考证。

但神奇的是,也是他唯一传世之作,之后,聂璜就从历史中消失了,此书也没了下落。据说乾隆也很喜欢这本小书,说我在马上纵横这么多年,这本书满足了我对大海的想象。

真的有点好笑,聂璜因为写书的时候好多东西也没见过,凭着别人的描述画出来的,比如鳄鱼,在书里长这样:也太慈眉善目了吧!还有人鱼,我觉得可以被评为全书最丑!

读后感《错不在我读后感400字(3)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飞了读后感4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