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三十讲读后感300字 > 地图 > 三十讲读后感300字

三十讲读后感300字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魏晋风流十讲读后感300字(3)篇。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魏晋风流十讲读后感300字(3)篇,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魏晋风流十讲读后感300字 第(1)篇

《去作人间雨,归为佛前花》

如果说,《三国演义》展现的是“英雄本色”,那么,《世说新语》描画的就是“名士风流”。

魏晋风流,大体概括,即为服散之风,敷粉之风,饮酒之风,清谈之风,隐逸之风。如果再从精神层面概括点,那就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我这半生都在格子内,不曾做过什么跳出格子外的事,不曾去轰轰烈烈的爱,亦不曾去拼死拼活的恨,我一直认为属于你的东西,都是你稍稍用力便可以得到的,而人到中年更要惜力。虽然我认为静水流深便是人生最平稳最长久的状态,但也不妨碍我,去欣赏钦佩“格子外的名士风流”。连谪仙人李白都羡慕“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王子猷,何况吾辈俗人。

若论魏晋风流的代表,第一当属竹林七贤里的嵇康和阮籍。“刚正如孤松独立,醉态如玉山崩塌”的嵇康,行刑前,镇定自若地在刑场弹奏千古绝唱《广陵散》,曲终时不恸自己命将绝,唯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岂非人琴合一乎。嵇康与山涛道不同而一纸绝交,但其临终之时,却将一双儿女托付给山涛,山涛也不负所托视若己出,你看,虽相绝于江湖,但仍可相交于内心,这种胸襟,亦不是我辈能有的。

这些日子读宋词,深觉有许多词句用来形容魏晋名士也是契合妥帖得很。譬如陆游的《一落索》里说:“识破浮生虚妄,从人讥谤。此身恰似弄潮儿,曾过了,千重浪。且喜归来无恙,一壶春酿。雨蓑烟笠傍渔矶,应不是,封侯相。”像不像是在写洒脱出尘的嵇康?还有苏轼的《满庭芳》里:“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行香子》里:“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简直正对魏晋的隐逸之风,与这些看破浮生虚妄的名士无比相契。“去作人间雨,归为佛前花”,总觉得这个时代的名士都有禅心佛根,匆匆来时一遭,随心而动,最后圆满而去。

书里描写了许多魏晋的小故事,写了许多真才子俊少年。从看杀卫玠,敷粉何晏,蒹葭玉树夏侯玄,孤松玉山嵇康,再到王衍,杜弘治,鹤立鸡群嵇绍,掷果潘安,简直就是一个美男子俱乐部。要知道,中国四大美男里的潘安卫玠可都是这个时代的。孔老先生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确也确也,圣人诚不欺我,单单这一部分,我便读得津津有味,更别提同样精彩的饮酒之风,服散之风,艺术之风了。

如果你也对魏晋风流心之所向,每每翻动《世说新语》又嫌太长,那么这就是一本非常适合你的书。典故活泼有趣,人物点评到位,引用了《世说新语》,《晋书》里大量的小故事,不会辜负你阅读的时光。

魏晋风流十讲读后感300字 第(2)篇

因为这本《魏晋风流十讲》算是《世说新语》的解读,所以一开始就把两本书放在一起齐头并进地读,这也算是一次新的尝试。如果说《世说新语》让我有一种“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觉在里面的话,那这本《魏晋风流十讲》则让我品味到了什么叫真正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作者将《世说新语》分门别类,归纳研究,整理出十讲内容,对《世说新语》中魏晋时期的奇风异俗、嘉言轶事进行了生动的现代解读。作者旁征博引,谈古论今,大量的史实资料信手拈来,妙趣横生。语言天马行空,诙谐幽默,行文流畅自然,可谓句句熠熠生辉,字字力透纸背,目光于字里行间跳跃之时,对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及深厚的文学素养由衷的钦佩不已。远非那些“书卷三纸不见有驴”的哗众取宠之辈所能比。

读一本书就像认识一个人。世界之大,不可能是个人都能让你“一朝得相遇,夜夜入梦来”,更不至于随便一个人都能惹得你“惊鸿一瞥,至死方休”。读书也是这样,普天之下、古今中外的书籍分门别类、浩繁如海。人于这浩繁如海的书籍面前即便穷其一生也不过管中窥豹甚至是鼠饮江海。可就在这有限的近乎可怜的时间和精力里面,又能遇到几本真正能够让自己怦然心动、欣喜若狂的书啊。如果说“曲高和寡,知音难觅”是一种让人扼腕长叹的孤独,那么在有限的生命里读到一本能够引起自己强烈共鸣,让自己几近忘乎所以的书则就成了一种地地道道道的、可遇而不可求的奢侈。

喜欢一本书也像喜欢一个人。即便你能忘记那个曾经喜欢过的人的样子,你也绝不会忘记曾经喜欢过的那种感觉。于我来讲,《魏晋风流十讲》给我的就是这种感觉。

魏晋风流十讲读后感300字 第(3)篇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的时代,很多学者认为这是继春秋战国以后又一个思想自由,文学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以前我对这段历史了解甚少,甚至在讨论朝代的时候会习惯讨论“秦汉唐宋元明清”,往往会忽略魏晋南北朝,事实上这段历史有很多值得深掘的地方。记得初中的时候写作文会谈到嵇康阮籍,而可笑的是那时候只知道个别典故,便卖弄文采,实在可笑。大一选了一门课《世说新语与人生》,老师很有特点,大概是对这段历史研究太深入的原因,上课的时候总觉得老师就是魏晋人,就是嵇康阮籍刘伶那般不羁的风流才子。后来从鲁迅的文章《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了解到一些不同于史书的解释,对这一段历史更是充满了好奇。个人认为本书的优点在于用白话文讲述魏晋的奇闻轶事,便于理解,不足在于直接翻译史书记载,没有进行引申,侧重于表面现象,即“是什么”,对于“为什么”涉及较少。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生活十讲读后感


生活十讲读后感范文一

无疑,谈生活,生活是一个太宽泛的话题。我们只能从心出发,去探寻那种美好的可能性。

蒋勛先生的这本书,据他的自序里说是由人将他当年从事近十年的一个广播节目录音整理之后出版的。而书中的内容,也的确牵涉广泛,内容丰富。其根据的固然是台湾社会当年的生活万象,而在一个侧面上说,也是近些年来我们的社会所面临的困境所在。

虽然从书的结构看,是就十个方面独立成篇又互相贯通地探讨生活的问题,及我们可以去探索、去改善的途径。而从中一以贯之的精神是不变的,即一个深谙社会脉搏与生活之道的知识分子对于当代人生活状态的忧虑,以及他古道热肠地劝勉。之所以不说教导,是因为那种浅显文字间散发出的平和与真诚。他似乎是在同阅读者聊天,讲一些故事,说一段自白,不知不觉间就让是非分明地道出来,而那又的的确确是经得起推敲的,因为那一路我们都是参与其间的,尤其,那种对于生命的关怀,是很感染人的。

他说,我们的教育没有教会我们去合乎人性,拥抱自我,因为考试是不会考的。我们固然被灌输了大量知识,但是那不等于智慧,也没法简简单单就转化为智慧。以至于善恶的观念都模糊不清,因为我们不了解,也没机会了解,同时也没有用艺术的方式去引导他们把积郁的情绪释放出来。所以当下的境况下所谓教育,不是在教书,实在说是一份救人的工作。整个社会的教育都缺乏思想性,逻辑的训练和思维的缜密性都不够,那是很容易随波逐流的。

他说,一个不重视建设文化,而是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中受伤。物质消费已经成为一种价值观,而过去年代的传统里那种风范却丧失了,导致自己对于人没有清晰的定位。而单一的物质化的价值观塑造出的是一个没有自信,也缺乏人性的社会面貌。真正成熟的社会,应该是多元化的,如同巴黎,人们各自都能拥有自己的价值观,有一种不用通过与人比较就能相信自己的勇敢,安安静静地就获得满足的自信。

他说,文化倘若不与现实结合,不落实到生活中去,就可能只是一个假象。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权利,那些通过考试,拿到学位,拿到编撰教科书资格的人,当然会成为官学的维护者,不然就与自己的身份抵触了。而面对那种没有节制地放任与纵容的巨大体制,我们还是可以做点什麽,不要轻易服输,努力让我们自己还有让孩子们有力量去思考、去判断、进而去抗争。这个是知识分子的责任,却也是大众的责任。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在社会之中,无法脱离而独立存在,而个人的行动塑造出了社会也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生活。

他说,我们的社会之所以动乱,是在发展之中既没有了传统社会中的道德力量的约束,受了西方伦理的影响,将自己独立出对家族的依赖和责任;但与此同时,社会的法律,作为公民的道德与公民意识这样的约束体系却又还没有建立起来。而在这样不稳定的状态下自处,应该是要找回自己的信仰,在对人对事的期待与渴望中,重新体验追求本身所代表的那种高贵性。

他说,在我们的文化里,人一直是面目模糊的,也很少去思考人的意义与价值。但其实,我们可以去拥有信仰,学会去崇拜。那不是说针对某一个个人,而是在心中保有崇拜感。那不是强加的来自权力者的愚弄,而是经过自我思考而生起的敬畏。信仰最有价值的力量在于实践。而最可贵的则是自我反省的过程。了解自己的弱点,而在社会中学会谦和,寻求平衡。当内心有很多的反省与感触,心怀盼望,久而久之,就会在社会中慢慢发现一些踏实的东西。

他说,人与人的相处是不可解的,每个人都是在了解与陌生之间游离,不可能有绝对的看破。而文学也是这样一种疏离的,让人保持旁观者的冷静,不带成见地去观看一切与自己有关或无关的事。文学的终极关怀,应该是人生真相与假象反复的呈现。它能忠实地反映出人生纷繁、生活万象。同时,文学有助于建立一种对于生命的态度,即没有任何一个生命是应该被轻视的。阅读那些文学形象,比如巴尔扎克笔下小气的高老头,我们不会只是去恨他,而是观察他,能更好理解他。进而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能通过文学中的化身,得以转换角度去思量,去关照别人,而不单是下简单的判断。

当然,文中也提到很多个人化的、细节化的内容,在此不多做归结。总之,学会面对和认识当下的生活,并且要有信念,去拥抱那种自己觉得值得一过的生活,有思索,有关照、有责任,既从容、自在,又能够坦然无碍。

《生活十讲》读后感范文二

今天,我想给大家谈的是《生活十讲》这本书。书作者蒋勋,台湾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曾任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在艺术论述、散文、诗歌、小说等方面均有建树。

作者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历经十年在台湾一家电台主持了一个名叫文化广场的广播节目,每周一次,谈一些与文化有关的现象。最后,根据录音整理出了这本书。书中谈到了新价值、新官学、新伦理、新信仰、谈物化、创造力、文学力等十个方面的问题。由于台湾与我们同属一个文化根基并且有着相同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所以蒋勋在书中所讲到的东西我觉得与当今大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下面,我就书中关于新价值、新伦理、谈物化这三个方面的精辟论述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关于新价值。作者认为现在社会一切都在商品化。我们提到的价值观,重点不在于年轻人的价值观,而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当社会的整体价值观是唯利是图,年轻人的价值观也只会有一个字:利。以电视节目来说,媒体关心的是有没有广告,会不会卖?这就会让孩子模仿到一切东西都是可以用买卖作为价值判断。社会在制造商品,人也变成商品,在商品化、消费化的鼓励中,就会产生对于戕害生命无动于衷的结局。这让我想到这几年我们为什么会出现大头娃娃、毒奶粉、毒大米、假疫苗等一系列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黑心的企业主为了赚钱狠心把别人的婴儿命来丧。作者认为如果要检讨的话,就应该是整体的、全盘的检讨,而不是在个体行为上。因为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以传销为例,虽然传销在国外发展的很好,很正规,但与中国的这种土壤一结合,却产生了一个怪胎。我的几个亲戚朋友都曾被传销搞得倾家荡产、反目成仇。加入传销的人都好像中了魔一样,欺骗的全是亲戚朋友却无丝毫愧疚。甚至于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地方利益失于管理甚至姑息纵容。我们这个社会在价值信仰上确实需要认真反思了。就像鲁迅先生当年在日本看到中国人面对自己的同胞被害麻木不仁一样,现在的中国人似乎对社会上错误的价值倾向无动于衷,甚至认同、模仿。

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每一个角色都有他自己的定位,有他不同的定位过程,每个人都能够满足于他所扮演的角色。这个观念在欧洲一些先进国家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他们长期以来重视生命的价值,所以他们的自信,不是建立在与别人的比较上。一味地跟别人比,迟早都会走向物化。

作者认为,有比较之心就是缺乏自信。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做自己。

西方的工业革命比我们早,科技发展比我们快,所以他们已经过了那个比较、欲求的阶段,反而回来很安分地做自己。他不会觉得赚的钱少就是不好,或是比别人低贱,也不会窝蜂地模仿别人、复制别人的经验。在巴黎从来不会同时出现四千多家蛋塔店,这是不可能会发生的事。可是,你会在城市的某一个小角落,闻到一股很特别的香味,是咖啡店主人自己调出来的味道。二十年前,你在那里喝咖啡,二十年后,你还是在那里喝咖啡,看着店主人慢慢变老,却还是很快乐地在那里调制咖啡。记得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位长期在国外生活的中国人回到国内,写他回国时的感受。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他与一位当副市长的老同学见面,这位老同学对待饭店服务员的态度有点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他有点看不下去。本想改变一下老同学的观念,说他在国外也曾经干过服务生,并且国外的人们对他很尊重。这位老同学听后黯然神伤,他以为启发起到了作用,谁知这位老同学竟然长叹一声说:你比我们都优秀,到国外还受这种苦,早知如此,还不知在国内发展呢!他哑然无语。

二、关于新伦理。我们在看很多社会事件时,会从法律的角度,看到一个加害者,一个受害者。可是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整体,对于一件事情,除了法律观点之处,还会有道德、文化、宗教观点,任何一种观点的偏废,都是不好的。社会本来就需要平衡,不可能只有某一部分,只有法律没有办法完完全全让人类的文明变好,只有道德或只有文化,一样是不可行。真正好的、有文化的规范,是内省的,不是向外指责。一味地向外指责时,他就没有解读更多的东西,他就很容易被有心人士或是媒体煽动。当人们没有内省能力,忙着指责别人时,他迟早会用不同的方式杀人,甚至法律也是在杀人。今年3月23日,福建南平人郑民生因恋爱多次受挫,图谋报复泄愤,竟迁怒无辜,选择在学校门口行凶,持刀连续捅刺,致8死、5重伤的惨剧。如此惨案,我国近几年频繁发生。内省能力需要教育,并不是天生的,如果教育没有引带出个人的内省能力,最后却要求他自省,我们就是杀人凶手。就好像我们读到报纸上写,杀人凶手看到对方死掉还会微笑,所有人都毛骨悚然,痛恨得要死;可是他在电玩游戏里,不就是如此,打到一个人死掉,他当然微笑,因为他可以得分、得到奖赏。我们不可能不让孩子去接触这些东西,全世界都是如此,因为里面有商业利益,有利益就会有人做,包括色情片、暴力游戏。如果我们用因果的概念来看这些问题,要改变果就要改变因,如果我们对于因无能为力,这个果也是理所当然。

三、关于物化。作者指出经济文明不是不好,不好的是没有平衡的力量。物质与人文是两个极端,人精神上的快乐与物质上的快乐,需要平衡;没有绝对物质上的快乐,也没有绝对精神上的快乐,走向极端的任何一边,都可能导引出一种不健康的生活。中国历来都重视抑制商人,以防止官商勾结。如今抑商主义不复存在,反而空前重商。整个社会对于价值的判断只有一种标准:有没有商机?当土地的划分、开发、建造是为了便利财团,就会发生滥砍滥伐、过度开发、水土破坏的结果,让许多无辜的人受害。而若是放任重商主义继续发展,最后受害的会是全部的人,不只是一般老百姓,连财团本身也要受害,在冤冤相报的过程中,自尝恶果。我曾看过这样的报道,好像是在浙江,某医院有个脑外科博士,医术精湛,医院却无法容纳他,原因是他医德太好,太过于为病人考虑,不该用的药不开,并且影响到同事无法创收,最后,无奈地飞往国外从医。我们谁会保证永远不去医院看病?当你去看病的时候,医生为了能从你这多赚钱,把不需要的药都用在你身上,甚至于对你有害的药也用在你身上,你不感到后怕吗?在当你没有花费很多在培育人文与精神的美,没有传承做人最基本的道德时,你的股票增值、房价大涨、企业营收数字越来越高,但是你的下一代可能为了解不开的三角感情而谋杀、为了买手机而抢劫、为了一场口角杀死双亲。杭州的富二代无视行人生命仍在市区道路上飙车,河北的官二代撞人后逃逸被拦截后竟然说出我爸是李刚,一件件事情让人看了心痛。

为避免人被物化、被错误的价值观误导,树立正确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伦理道德、新价值观,我们要找到一股能够制衡的力量,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熏陶,从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汲取精华。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古人是怎么说的。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那些富与贵就如同天上的浮云)我国历朝历代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普通老百姓,也都强调要遵守这些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比如说,偷盗、抢劫他人财富而致富,谋财害命而致富,凭借权势霸占他人财富而致富,投机取巧而致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而致富,贪污受贿而致富,巧取豪夺而致富,欺蒙拐骗而致富,不当得利而致富,敲诈勒索而致富,如此等等,都属于不义而富的范围。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世界各地争相修建孔子学院,西方人士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纷纷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的源泉、精神的乐园和管理的真谛。只有通过修身、培育人文情怀、提高管理和领导才干、体会博大精深的伟人智慧、修炼广阔的胸襟,方可成就伟业。在这里,我建议大家去看看国学应用大师翟鸿燊的讲座,对我们很有启发。

美国十讲读后感


篇一:美国十讲读后感

篇二:《美国十讲》读后感

篇三:读《美国十讲》有感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范文一

暑假时,读了许多遍的《有效教学十讲》,对有效教学的概念和手段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把平时看到听到的各种相关理论联系起来,初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好处:这个书内容直观,语言直白,实例较丰富,易懂,对有效教学从概念到具体操作方法都有叙述,比较全面,作为教师平时没多少时间查这些新概念新说法,可以作为工具书,操作上有疑惑的时候可查阅。方便。但是书本作者总是在回避一个很直观的问题,即分数和作者观点相背时的对策,常用妥善处理,协调,逐步改进,摸索等模糊字眼带过,所以虽然讲得天花乱坠,读完多次也是心中无底。读是读了,实际中遇到问题还是迷茫。教师学了这些思想方法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实施感觉风险好大的,实施中的问题谁来买单?教师,领导,还是学生?还是总得有做小白鼠的,我不做谁做

二、我可以改正和改进的:

1、文化程度偏低,要努力学习,丰富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教学过程中要收放自如,心想的,嘴说的,要和当时的情境想适合。比较难。努力靠近。

2.积极主动改善师生关系:传统课堂是地心说,高效课堂是日心说。学生是太阳,课堂教学教师要绕着太阳转。课堂气氛: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爬黑板,敢下桌讨论,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读、说、议、评、写贯穿始终;拓展、挖掘、提高,重视能力培养;学生活动人次多,密度大,人人参与;课堂效率高,效果好,达标率高。把握难度大,说说容易做做难,具体操作难度更大。课堂纪律和学生活动,教学内容和时间,学习方向把握,结果和过程不一致等等矛盾,只能是逐步的探索。

3、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两率入手,即解决课堂精力流失率和提高高效学习率。注重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紧扣教与学,真正实现了两个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学为主向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转变。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让学生学会的课才叫好课。让学生学会的老师才叫好老师。

4、课后尽可能实现零作业,如需布置,尽量布置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提升学生能力的拓展作业。风险极大,现阶段实行在无法保证分数的前提下,极有可能引起学生,家长,学校多方面误解。

5、教材分析依据无边界原则。不讲进度,只要目标,人人学会才是目标。用一种思路做十道题,不如一道题找出十种思路。揪住一个知识点无限放大,四处出击,形成上挂下联、左顾右盼。既减轻学生负担,又培养学生能力。

6、关注学生弱势群体,从最后一名学生做起,人人成功才谓成功,唯有水涨才能船高。

总的说,有效教学也好,素质教育也罢,一切看起来很美我要做的很多,很多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范文二

简单地说,对话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这是对对话的一个基本定位。

第五讲《教学关系之为什么要提倡和强调对话》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话、特别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成为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对照余文森教授对于对话的界定,许多时候我们课堂上的对话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对话,而是一种伪对话,甚至可以称之为训话或者诱导谈话或者审问,因此也很难称之为对话而期待它带来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之所以说很多课堂上的对话不是真正的教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训话,首先是因为一些课堂对话的开展并不是基于平等的对话,而正如余文森教授强调的:对话作为一种教育精神,它强调师生人格的平等;对话作为一种认识方式,它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中的对话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教学原则。而在实际教学中,对话的开展却常常违背对话的最基本的原则平等,不平等的表现之一是对话双方关于对话的话题所掌握的信息严重不对等。学生也许用某种方式预习过课文,但其阅历和所掌握的资料的欠缺使他们能够掌握的信息非常有限;而与之相反,我们教师可以运用简单的方式轻易地获得比学生多几倍的资料。因此,当我们和学生共同开始一次课堂对话时,彼此之间的信息资源的不平等显而易见。我们在明显占优心理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前提下,很难与学生开展真正平等的对话,教师在这种对话过程中显得很强势,拥有强势话语权。因此又造成了对话过程中的第二次不平等:我们会在一些看来平等的对话的形式的掩盖之下,见缝插针地进行训话,以显示自己的博学、权威、所掌握的资料的之丰富之充实;我们会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圈套,然后抖开一个又一个的包袱,在学生的赞叹声、新奇而饱含敬佩的目光中体会到所谓的满足和成就。这样的过程,我们能称之为对话吗?存在真正的对话吗?设想一下,如果每一次课堂对话开展之前,我们能和学生做到真正的信息对等或者和学生分享同样丰富的资料信息(也许限于时间比较难以做到),或者和学生一样只拥有少量的信息(所谓裸读、裸备),那时候的课堂对话将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显示更多的平等与诚意?会不会更有生命力更真实?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于是下课后,大家围住这个老师,询问他,这节课上得这么好,你花了多少时间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至于这节课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钟。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花在写教案、找资料、做课件的时间也许不可胜数,但真正在备这一课的时间却少的可怜。真正优秀的教师,也许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在他的生活中、在他的经历中、在他的阅读中、在他的反思中,都渗透着一种备课意识。正像有人说的:教学对话的意义之一是追求教学的人性化,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而这种用一生备的课,其实是在为一节课(为每一节课)准备一个能向学生开放的丰富的精神世界。相比之下,作为当代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多地在一种功利的备课观念下备课,我们缺乏向学生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与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沟通的底气和勇气,因此很多的课堂并不存在真正平等的对话,而只是以对话形式存在的训话和伪对话,这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的低效或者无效。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余文森教授强调了它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性,这决定了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在各自作出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理解后,通过对话,进行沟通和交流,最终达成和解和默契。这个过程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个性的彰显和创造性的释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专业素养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话的这些特征和要求都决定了对话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而在语文的教学实际中,由于对文本的尊重的需求、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的要求、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的要求,又使得语文课堂有一些必要的预设。对话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与课堂预设的计划性和封闭之间有着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矛盾,因此,很多课堂上的对话成为了一种审问,只不过是有了精致华美的包装而已。而面对教学预设的封闭性与对话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余文森教授也指出了解决之道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上;在教学前进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纳入现有的预设范围,拓宽预设的可能性;在课堂中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改变和充实预设,使预设不断完善;在课后进行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批判,总结和提炼有效的预设和生成,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综合以上两点,处理教学预设和对话的开放性的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充分了解学生,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突出强调生本意识,一切都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其次要充分重视反思,拓宽预设的思路,要意识到很多时候在课堂教学中感到局限,不是因为预设太多,恰恰是因为预设不够,没有充分地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话过程中可能出现情境。只有在教学中注意这两点,才能为对话留出充分的空间,才能让对话在真实的情境中充分地开展,最终达成师生之间的和谐和默契,最大程度地挖掘对话的意义,实现有效的教学。

星云大师《心经》五讲读后感300字(3)篇


星云大师《心经》五讲读后感300字 第(1)篇

《星云大师〈心经〉五讲》,4.2万字,阅读时长2小时50分

      读胡兰成的《心经随喜》收获很少,反而激起了再接着看看的兴趣,于是又读了这本。对于初了解心经的人,不啻可推荐为一本好的入学教材。

      这本书也很短小,4万多字,很快能看完。本书是根据作者在美国为人所做的讲法记录而来,总共上了一周五节课。由于是由讲课而来,语言口语化、很通俗,所以读起来如坐在课堂之上,没有太多晦涩。

      如果说此前对心经只是字面上的熟悉,看完本书初步有所理解。作者通过对几个关键的字眼进行反复、易懂的说明和举例,容易让读者理解和把握住这些难以理解的文字。

      比如对“般若”、“空”的解读。般若,按不同的层次,可以理解为“正见”、“缘起”、“空性”,当然,对这三个注释词,作者在文中也尽量了充分的阐释,让读者很容易理解。对这两个字进行分层、拆分后,有豁然开朗之感。比如解释色和空,是有和无、物质和精神之间的转换关系。

      另比如,关于什么是“涅槃”,作者如此阐释:“何谓涅槃?我们时时刻刻没有得失的心,没有有无的念头,没有挂碍,没有生灭,没有生死的挂碍,那就是涅槃”。由于现代成语中有个“凤凰涅槃”,常常让人以为涅槃就是死了,其实佛经中是指平静、空性的状态。

      在比如,作者介绍了六根、六尘、十二因缘、四圣谛等佛学基本概念,感觉结合这些,联系心经内容后,才融资对经义理解。比如色、声、香、味、触、法谓之六尘,等。

      虽然佛教本身不怎么承认其完全是一门哲学,但读完本书,一个很强烈的体会就是心经读来很有意思,充满着辩证、概括的精神,完全没有什么迷信的成分。另外就是文字的高度凝炼,仅仅以260字,就概括出了可以平和人的精神的一剂灵丹妙药。

       有机会还应读读其他解读心经的书。

       最后,借机了解了一下星云大师,发现老头原来是个相当高产的作家,微信读书上就大概十来本他对各类佛经的讲解。

星云大师《心经》五讲读后感300字 第(2)篇

第一次正式接触佛学,此书通俗易懂,讲解透彻,并非他言难懂才是高深,推荐一读。

心经又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寓意为智慧直至彼岸。

从字面上,若是苦中正的歪斜,变苦为不苦。般若就是让我们知苦离苦(个人解读,荒谬难免)。

什么是般若(bō rě)?

首先它是一个代名词,就像老子的道。般若是正见,是修证,是精进,是真我。它似阳光,似大地,似流水。般若有平等性,普爱性,有空性也即佛性。般若没有生死,没有缺点可以论好坏,般若是永恒的圆满。

般若在哪里?我们怎么样才能找到它?

世间人要找石油,海底、山里都蕴藏有源。我们心也有源,般若就在我们的心源里,我们找到心,就能找到般若。

般若能带给我们什么?

第一、开了般若的慧眼,认清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也会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

第二、般若对我们最大的用处,就是知苦离苦。

什么是空?

空包含有、无,并不是没有的意思,就像0,你能说0没有吗?一个空杯,它想装什么就装什么,反之装了甲就不可能再装乙。这就是空的大概。

什么是色?

色不是颜色也不是好色。色是指一切物质。就像老子说的有名。一个也不是少,万亿也不是多。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就是真理,真理就是我们。色不异空就是色——物质和精神两者没有不同的,它们的关系是一样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物质就是精神,精神就是物质。二而不二,实在说是一个。

能从星云法师的解读中看出,儒释道有很多共通之处,尤其老子的道德经,正所谓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不管出入救,只为在世修。

般若波罗蜜多![抱拳][抱拳][抱拳]

星云大师《心经》五讲读后感300字 第(3)篇

对《心经》的了解,始于大学期间的XiXi。他崇尚禅学,上课的时候经常坐在第一排,嗯,没猜错,是打坐的“坐”。而且有事没事喜欢练字背书,龙飞凤舞写的最多的就是《心经》。

二十几岁想要领悟这短短二百六十来字,谈何容易。好在可以参考参考注释,学学佛法,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呵呵,学无止境,“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本书挺晦涩难懂的,第一遍读的比较快,一个小时多一点就读完了。以后再读的时候,希望有新的感触,到时候再写出来[微笑]

假如说,我们不但成为知识分子,而且成为一个般若的拥有者,睁开般若的慧眼,来看宇宙人生,生命就会不一样。

好咯,跟随星云大师的步伐,结合实际,慢慢来体会吧~

新学校十讲读后感


新学校十讲读后感(一)

在书中,我很喜欢李校长提出的客户概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我们的客户是谁,也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是谁。以前有句话是对谁负责,他跟服务对象是两个概念。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干部都找到自己的客户是谁,都去听一听客户的心声,听一听他们的抱怨,发现抱怨背后的问题,寻找背后的原因,特别利用鱼骨图来量化问题的归因分析很受启发。

李校长提出流程的概念。他说,寻找流程中的问题,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流程变了,结果才会改变;流程合理了,结果才会理想。任何工作都有流程,任何工作的失误都是流程中某个环节出了问题。现在想来,无论哪项工作,都应先理清程序,科学安排各个环节,并采用严谨的一操一作模一式以保证好的结果。我们的好多工作都没有明确的流程,因而结果不好时无人承担责任。有时有流程而不执行,也造成不好的结果。如不同时期的家长会,教师的培训,课堂教学等等。甚至购买图书都是有流程的。

希贵校长推荐了一位学者从学生导向这个角度总结出了好学校的6个特征:在这样的学校里,教师受人尊重;学校关心并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的同伴关系是和谐;有着丰富的可供每一位学生选择的课程;学校里充满着学生喜欢的地方和喜欢的活动;学生在学校里能够做好对未来的准备。美国一位学者从教师导向层面对好学校总结的6个基本特征:在这样的学校里,要有一位得到教职员工大力支持并愿意将自己的时间和一精一力都投入到一团一队建设中的校长;学校有明确的愿景、目标;学校是以结果为动力的组织构架;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对高质量绩效和成果有共同的追求;学校形成不断进步的合作文化;强调一团一队合作的激励机制和认可系统。始终有学生向往,教师愉悦的学校是我的期待,我想也是我的同仁的期待。

李校长在书中提出了失败的新定义,勇敢地承认教育存在很多失败之处。他敏锐察觉到从不失败的教育及教育改革是有问题的。我深有感触。一浪一费机会就是失败。一位名人到校是个机会,他离校后写的感谢信是个机会,开学典礼是个机会,道歉日是个机会。所有的对学生发展有影响的契机都是机会。我校创造了许多课程,就是创造了许多机会。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不遗余力的开发课程,抓住机会。

影响力闲置就是失败。教师、校长都有影响力,要充分发挥才能促进学生发展。为不该自己决策的事情决策也是失败;反复提同样的要求更是失败。模糊的管理让人无所适从、用错误的方法纠正错误、教育力量孤军奋战、主次不分、不懂放弃、身边的人想法越来越少等都是失败。

总之,读李校长的书,我思考了教育的真谛,我思考了我们将怎样梳理学校的文化特色,怎样才能建设一所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新学校。

新学校十讲读后感(二)

最近,我认真拜读了当代教育家、北京十一中学校长李希贵的着作【新学校十讲】,感慨颇多。有对老领导教育智慧的钦佩,也有对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的欣喜,更有对自己的无知与落后的惭愧,更多的还是厚重的收获与深刻的反思。

李校长于五年前在全国发起并领导了新学校运动,意在重新定义学校,并寻求在行动研究中趟出一条新的办学之路,创造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新学校。于是,他一团一结并带领一批有识之校长开始了艰辛而有意义的长途跋涉。每年两次的年会上,各位校长都要分享自己的实验中的酸甜苦辣,李校长也要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教育思想新成果和教育实践新发展。这十次讲话,每一次都是一个飞跃,每一次都令人茅塞顿开,有醍醐灌顶之感。这本书收录了李校长的十次讲话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当代中国的教育以及中国教育的未来的深刻思考和坚实实践,勾勒出背景是一学校飞跃发展的曲线,昭示了中国教育的发展规律与出路,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李校长在书中提出了失败的新定义,勇敢地承认教育存在很多失败之处。他敏锐察觉到从不失败的教育及教育改革是有问题的。我深有感触。

一浪一费机会就是失败。一位名人到校是个机会,他离校后写的感谢信是个机会,开学典礼是个机会,道歉日是个机会。所有的对学生发展有影响的契机都是机会。我校创造了许多课程,就是创造了许多机会。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不遗余力的开发课程,抓住机会。

影响力闲置就是失败。教师、校长都有影响力,要充分发挥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细节与文化错位也是失败。我们提出的育人目标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标志,但许多事情有悖于学校文化,使学生无所适从。特别是朝令夕改,非常有害。

为不该自己决策的事情决策也是失败;反复提同样的要求更是失败。模糊的管理让人无所适从、用错误的方法纠正错误、教育力量孤军奋战、主次不分、不懂放弃、身边的人想法越来越少等都是失败。

我最认同的是:没有建立良好关系的时候就开始实施教育是失败。你问小孩子谁最漂亮,他会告诉你,最喜欢他的那个人最漂亮。教育学就是关系学,而且首先就是关系学。这引起我的深思。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要跟学生搞好关系,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我们的一爱一与喜欢。

玖了李校长的书,我还认识到课堂缺少生机是一种失败。我要开发不同的课程,分层教育,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让课堂活跃起来。

总之,读李校长的书,我理解了教育的真谛,也明白了我们文化中学的许多创新做法。我庆幸自己在一所会思考的学校工作,我也要做一位会思考的教师,会实践的教师,会学习的教师,会创新的教师。

新学校十讲读后感(三)

几年前,就读过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那时对新教育的推崇也很有激一情,不止一次地组织教师学习其新教育的理念,体验新教育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带来的喜和忧。而今当我怀着好奇心,一鼓作气读完了当代着名教育改革家、北京十一中学校长李希贵的着作【新学校十讲】时,感慨颇多,钦佩李校长远见卓识的教育智慧,欣喜教育改革实验给学校带来的发展变化和取得的成绩,然而,对比之下想想自己的学校,想到一同工作的领导和同事,想到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真的是既有欢喜又有忧。

【新学校十讲】这本书,是李希贵校长在新学校行动研究中十次主题讲演的汇编,内容涉及他对新学校的思考、对学校管理的认识、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对教育细节的关注等。李校长为了实现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办学目标,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在不断总结中发现问题,形成了很多新思考。可以这么说,这本书不是他在坐而论道中形成的,而是在新学校建设的行动研究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提炼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本书是李希贵校长教育思想的集中展现,对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是非常有启发的。

我们学校是一所乡镇中心校,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也在不断地向着规划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去努力。工作中改善办学条件,引进先进的媒体教学设备,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更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几年来,学校在改革中不断追求新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升,教师参加各种赛事也是榜上有名,小升初的考试中,进入重点中学也为数不少,这些成绩也着实让人欣喜。这些是人们看在眼里的积极地引以自豪的一面,然而现实工作中,当教师群体出现职业倦怠,对教研、科研、教师培训活动漠不关心、不感兴趣,课堂缺少生命活力,教学效率不高,重智轻德,教育学生错过了最佳时机等状况时,担忧便情不自禁。

玖【新学校十讲】,李校长对失败的阐述,让我对教育工作的失败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我们学校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工作还存在着很多失败,尤其是我担忧的种种现状,可以说都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庆幸【新学校十讲】给我指明了教育前行的方向,带来了工作动力,我将继续一如既往,带着我的一团一队朝着理想的教育新学校迈进。

生活十讲读后感800字(优质范文)


蒋勋老师在《生活十讲》这本书中提到:“难”绝对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这句话令我感受颇深,今天分享给大家。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https://www.dhb100.com/

我们之所以能用杯子喝水,因为杯子是空的;我们能住在房子里,也因为房子有空的部分。最重要的不是“有”,是“无”。回首往昔,我们都是从一张白纸,每日不断的拼搏积攒、完善充实着这张人生画卷。

经过学校知识的洗礼,终于踏入了朝思暮想的社会,然而这时才发现,自己真的是”一穷二白”什么都不会。“PBL项目学习、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周五不用背书包的校本课程“都是一个个大写的问号,但永远铭记着踏入单位时所说过的一句话,”很多东西我都不会,但是我愿意学,这或许也是年轻的资本吧!“时隔多年,慢慢的,一步一个脚印,到后来都明白了,更深知教育是一条永无止境的学习成长之路。教育不是在教书,事实上这是一份救人的工作。

放假期间刷到不少关于马云的段子,“我从来没有碰过钱,我对钱没兴趣,因为我最快乐的时候,是一个月拿91元,是我当老师的时候。”一旁的主持人更是强忍着笑容,留下了沉默的眼泪。而另一个“网红小马云”更是被团队炒上了天,凭借着一张“马云的面容”年纪轻轻经历了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好景不长,没过多久便被抛弃,回归正常生活的他连100元钱都分不清,一口666说的却是轻车熟路。不禁让人感叹,让人联想起所学过的《伤仲永》,也有不少网友评论道:“他不过是长了一张马云的脸而已,哗众取宠,哪有什么真才实学!”

《生活十讲》中提到:“当众人在指责一个人的“恶”的时候,我觉得最大的恶意是在众人之中,而且众人的恶意是杀人的动力,这是很恐怖的。如果没有刻意的炒作,我想这个年纪的“小马云”应该是在学校踏踏实实的学习成长,而不是满口说网络用语,使用着“大风刮来的钱”,最后对钱没有准确的定位概念,没有能力去解读更多的东西,轻而易举的被有心人士煽动。”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实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的做自己。

我对过去的东西没有过多的眷恋,船过水无痕,不想再听,也不想再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读后感大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m.dhb100.com

班主任工作十讲读后感


班主任工作十讲读后感(一)

郭守全

陈宇老师指出:在现行教育体制中和学校教育中,班主任是教师队伍中责任最大,负担最重的群体。班主任既是教育者,又是班级管理者、活动的组织者。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学科教学知识,还要理解教育规律,有较强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懂得一些心理学。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班主任工作独一无二的价值并未在学校教育中凸显,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班主任没有学术氛围,工作没有形成气候,很多班主任的工作一直是凭着热情、经验还有良知,缺少职业的科学的教育和管理方法。

他的《班主任工作十讲》就是从这个层面上,研究探讨一名“职业班主任”如何用职业的做法打理班级,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可操作、可复制的班主任教育管理方法,从而构建班主任工作的思维体系和方法论,让“班主任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学习了第一章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第二章构建合理的班级组织结构,感触颇深。

对照班主任工作的13中基本方法,反思自己的作为班主任的班级教育管理,虽然在很多方面,也是按照陈老师所说的去做的。

第一、比如及时掌握班级、学生的情况,一学期对全班48名学生都进行了家访,充分了解学生及家庭的基本情况,同时和家长在沟通中形成和谐的家校共同教育的良好氛围。

第二、一贯重视分类整理和保存班级管理相关资料,对班级活动及各个方面的资料,甚至包括学生的纸条、检查之类也系统归类,整理保存。定期在班里展示。

第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班主任工作能够做到及时,不拖拉,对重要的事情,仔细规划。

第四、经常和学生谈话。我每天利用吃午餐的机会,和学生共进午餐,在饭桌上轻松的进行谈话,也利用课间或书面的形式和学生交流,给家长写信,给全班同学写信,也给个别的学生写信,并力求每天能够和一个学生进行交流。第五、我比较赞同赏识教育。

所以,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多表扬少批评,多指导少指责、运用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方法,尤其是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下面是我和学生谈话的案例:

纸条内容:

“老师,你帮我想个办法,怎样才能让我同桌上课听讲?我管一下她说好,我不管,说完还是不认真听讲。手里有啥好玩就玩啥,你给我像个办法呗!另外告诉您一个惊喜,您的话在同学们的照料下又活了。恭喜你,你的花可真像《爸爸的花儿落了》里的情节,或落了他的爸爸去世了,您对我们想通了,而花又活了。这个细小的变化,我也是发现不久,它从原来的两片叶子变成了四片,还长出了一个小根。祝贺您了班头。”

明明同学:

你好!收到你的纸条,我很是高兴!谢谢你能用这样的方式和我交流,我喜欢这样的方式。

你说的关于我那盆死了的花重新活过来的事,我也是颇感意外。那盆花是新搬教室时,我放在教室里的,原本是为了减少甲醛危害的。不料,竟然被人拔断了根。因为它意外的夭折,我曾大发雷霆,也曾为它所遭受的不幸深感痛心,伤心之余,我决绝地把早拔断根的花,扔进垃圾桶,连同我的好意一起。

也许是看见我生气了,也许是看我伤心了,也许是良知发现了吧,总之,不知是谁,又把它从垃圾桶里捡回来。重新栽植到花盆里,但是,枯黄的叶子耷拉着,没有一丝活气。

后来,也总能看到有人为它浇水。你知道吗?当你们试图想让它复活的时候,看着你们每天给拔断根的它浇水的时候,我心里暗暗的想,已经死了,是不可能复活的。对于它的复活,说真的,我是压根就没报什么希望的。当你告诉我那盆花又复活了的时候,我还有些将信将疑。因此,特意趁自习前的空闲,偷偷看了一眼,果然如你所言,竟然死而复生了,四片新生的叶子,嫩绿的很,而且,周围又有几根分离出来的小苗,稚嫩可爱!

原来,死了的花也可以复活。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施以甘露,给予阳光,然后耐心的等待,枯树也可以开花的。你说祝贺我,我也觉得此事值得祝贺!那就让我们一起祝贺它的重生好了!

关于你说的同桌上课不认真听讲的事,这也是一直困扰我的难题。首先,我得感谢你,替你的同桌谢谢你!你能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能为集体的利益担忧,使我十分感动!

这说明你是一个关心集体的好孩子,如果每一个人都像你一样,那么,我们想成为一个团结。进取的集体,一个优秀的集体,就指日可待也。至于你说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她自己。俗话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只有她自己醒悟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我们也可以给予她帮助和指导。我认为,当下你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用自己的行动给她做榜样,让她不自觉地跟着你走!如果班里的好学生都能这样,那些表现不好的孩子,也就慢慢会改变自己的。

这就是所谓的“润物细无声啊!”除此外,我也可以找机会和她谈谈。也许我的话她能够听得进去。当然,我的话并非圣旨,也许她也未必会听。不过,冲你的这份心意,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她,但愿她能明白事理,早日醒悟!其实我在她身上花费的功夫也不少了,但是,我还是愿意再试试,因为我相信,人性总是向善的。

另外,今天接着这个机会,我还有几句话要嘱咐你:我知道你是一个聪明懂事的孩子,一年来,你用行动证明自己不是一个无能的人,不止是一个当服务员的料。

你的进步是神速的,数学、语文都有长足的进步。你还记得吗?我曾笑着说你是坐着火箭进步的。那绝对不是假话,那是我打心眼里为你感到高兴,感到骄傲!每每看见静卧在教室角落里的绿色的“回收站”,我便会不由自主的看你一眼。因为它,我的眼里对你又多了一层敬意。

我觉得全班孩子都因该感谢你,是你给了他们迈向文明的一个平台。他们因该敬佩你,学习你,甚至全校的师生都应该向你致敬,向你学习!校园里废弃的瓶子在你的提议下,变废为宝,教师节班里送出的小小的礼物里,有你劳动的成果!作为班主任,我为有你这样一个孩子在班里,感到骄傲和自豪!

当然,就你目前的学习来看,还不是很理想,尤其是英语,还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只有全面发展才能有更好的成就啊!我想这一点,你定是明白的,无需我多言。

学习无捷径,必须刻苦努力,才能有所建树。希望你能在这学期有大的收获。另外,关于你的写作,我还想说一点。写好作文,首先要有心,留心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善于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这一点,你已经具备了,否则你不会发现那盆花又复活了的。

其次,就是要多练笔,只有不断的练习,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希望你能每天坚持写成长日记。或摘抄或随笔。还有一点,我觉得大量广泛的阅读也是写作的前提,可以从古今中外名著佳作里,汲取智慧,学习写作的方法技巧。并提升语感。

对了,说道语感,这是你所缺乏的。你总是不能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以至于常常出现前后不连贯,甚至自相矛盾的问题,不能做到“文从字顺”,也就是不能把话说的明白清楚。建议你每次写完文章,就反复朗读,认真修改,直到满意为止。长此以往,定有进步!

好了,今天就说道这里吧,有机会再聊!最后希望你能克服自己上课说话的坏习惯,用文明的语言和行为传递八二人的精髓。

老班2014-9-17

但是,相对于制定具体有效的教学计划、确定工作重点、分类处理班级事务、设计活动程序和任务清单方面,做的就不是很到位。

对班级的工作,缺乏具体的规划和长远的目标,一般都是形式化的,有时是为了应付学校的要求,几乎没有规划过。对于每月每日的工作重点,也是遇到事才想办法,才确定的,缺乏前瞻性,缺乏系统性,更谈不上发展了。

我个人对班主任工作做的最不好的,就是在班级组织结构的合理建构上。班级岗位设置不合理,班级工作没有具体落实到人,自己监管的比较严时,班里的情况就比较好,如果一旦自己忙了,管得少了,班里各方面的情况就会每况愈下,各种不良习气就会卷土重来,令人忙的焦头烂额。班级的财产管理漏洞明显,财产损坏时有发生,卫生方面,常有个别学生不自觉参加劳动,互相推诿扯皮,卫生出现死角。

学习中,常有学生不能按时交作业,抄作业现象比较严重。由于没有构建合理的班级组织结构,没有设置科学合理的班级岗位,更没有把责任落实到人,结果班主任很是忙碌劳累,但是班级管理依然混乱滞后。虽然自己也曾在班里搞过团队建设,48个人分成了4个团队,设计团队的团徽,确定团队的名称,制定团队的奋斗目标,构建团队的组织结构,并形成了一定的团队发展和评价的制度。

一开始,学生积极性比较高,团队之间互相竞争,团队内部也群里群策,班级良好氛围日渐浓厚,由于评价制度的相对滞后,团队个别学生的不自觉,不正当竞争的出现,团队竞争的管理模式逐渐走向形式化。

第二个方面,没有对班级事务进行分类处理。绝大部分工作都是由自己亲历亲为,班主任忙了个不亦乐乎,学生则是无所事事。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能放手,首先要反思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要善于指导学生去做,放手让学生去做,真正把自己从琐事中解放出来,站在管理者的高度,却审视,去思考,用专业的班主任的思维和方法去管理班级,去教育学生。

鉴于此缺漏,我今后在班主任工作方面需要加强的重点内容是务实地制定可行的班主任工作计划,确定班级短期和长远的发展目标,确定阶段性的工作重点,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管理班级。其次,要在构建合理班级组织结构和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上下功夫,竟可能做到用规则和制度管理班级和教育学生,逐渐使自己的班主任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对于陈老师的调查问卷、岗位招标和活动参与悬赏等方法十分赞赏和推崇,决定在自己的班级管理中尝试运用。

最后,还有一点自己的思考,说出来和大家交流。教育面对的是人,活生生的人。如果过分的强调制度,忽视学生的心灵和感情世界,会不会不利于学生健康的发展呢?李镇西老师在《何必一定要有“教育意义”》一文中说到:“教育是美好的生活,而不是接受清规的忍耐。”“如果一定要说‘教育’,那我们也完全可以把教育的内涵理解得丰富一些,广义一些”。除了合理的制度之外,教师的思想、爱心、还有班级文化的氛围都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些无声的教育,往往会一直抵达学生的心灵,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动力。

班主任工作十讲读后感(二)

“能懂能用 ” 的《班主任工作十讲》

今年寒假,学校为促进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开展了班主任寒假共读一本书,共同研讨的活动 , 这本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的《班主任工作十讲》,陈宇老师 以23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系统介绍带班妙招,班主任一看就能懂,拿来就能用,。

带着崇敬之情我上网搜索了陈宇老师的个人履历。 陈宇,南京市第六中学化学教师,著名的班主任工作者与研究者,南京市第四届“斯霞奖”获得者,《班主任》、《班主任之友》专栏作者,著有《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与于洁合著的有《教育如此美好——29个真实故事与点评》、《对教育失败说不——29个典型案例与点评》。

细细读来, 《班主任工作十讲》特别注重方法的科学性和策略的普适性,按照班级管理的整体布局和操作顺序编排,系统性强。 陈宇 详细解读班主任老师经常面对的十大问题,设计班级生活的众多细节。书中还有大量的工作典型案例、工作流程图、工作示意图、统计表格等,具有可视性、可读性、可操作性。

全书分十讲,一路写来,一气呵成。

回想任班主任这三年以来自己的工作,特别是班级事物的处理上,虽兢兢业业,但比较保守,虽任劳任怨,但不够系统;虽有一腔热血,但仍有遗憾。比如,班里的一些制度不能很好地贯彻下去,比如在班干部的舍弃上不够大胆果断。我想要赢就赢在起跑线上,如果下次再从高一带起的话,我一定开学之初就做一个统筹安排。于是我着重学习了这本书的第二三四五讲。

第二讲《构建合理的班级组织结构》。有了基本方法,还需要基层组织去安排实施。本讲首先阐释班级管理的两大关键词:一是“不养闲人”,就是人人有事做;二是“不留盲区”,就是事事有人做;有效避免“英雄无用武之地”和“丑小鸭无人问津”的尴尬。其次是岗位设置三大原则:一是“按人设岗”,每人都有自己的岗位;二是“按需设岗”,每一件需要的事情都有人管理;三是“因人设岗”(可以是“因材设岗”),按照学生兴趣、爱好、特长设置特别岗位。特别是“6人小组”,让全班成为一盘棋。

第三讲《把学生培养成岗位能手》。人是第一位的,以人为本是班级工作的关键。因此,班级工作就是人的工作。本讲四个部分,介绍“岗位能手”的培养。一是选择班干部,特别是第一届班干部的选择至关重要,用人表示班主任工作的方向;二是培养岗位能手,给指南,作指导,搞培训,落实检查,让学生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三是寻找得力助手,“班助”成为班主任的助手,“执委”成为日常“管家”,“课代表”成为任课教师的“助教”。四是值日生的培养与评比,为班级正常运转奠基。

第四讲《班级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制度是执行路线的保障,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规范成员的行为,从而使班级管理顺利达成目标。首先,作者研究了班级制度的作用,约束行为、明确义务、确认权力、激励作用、指导工作、预期结果,等等,了解了作用就可以更加明确地制定制度。其次,作者讨论了制度的原则,体现民主、公平正义、化繁为简等,也是班级制度应有的三个特点。特别是班级制度体系的建构和实施,具体明确,创意设计,可以操作。

第五讲《班级多元评价体系建构》。评价是一种杠杆,杠杆的力量可以驱动班级工作。作者关注的是两类评价:一是学习评价。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评价的核心指标,作者建立排行榜,设立“大力神杯”,发放奖学金,从多个角度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二是综合表现评价。每周感动班级人物、月度班级风云人物、年度班级新闻人物、年度班级十件大事等等,人物和事件的评选大大促进了班级管理奖优罚劣、树立榜样。在建构班级评价时,作者“巧立名目、花样翻新”的思想方法值得学习。

看完之后,我受益匪浅,掩卷沉思,我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开学前,我会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学生手册的学习方案2、班主任寄语3、班级口号4、记住每一位学生的名字4、座位安排5、班级工作意向问卷调查表6、班级工作岗位设置7、班级岗位招标规则8、班级积分制度。学生报道后,就可以结合上面的准备,立即开展以下几项工作:1、学生手册学习2、竞争上岗3、岗位标准的学习4、班委职责的学习5、重要班干部的培训6、班级制度的制定。

最后,希望我能像陈宇老师书中所说,掌握这些基本的工作方法并具备持续创新的能力。

新学校十讲读后感(精选范文)


最近,我认真拜读了当代教育家、北京十一中学校长李希贵的著作《新学校十讲》,感慨颇多。有对老领导教育智慧的钦佩,也有对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的欣喜,更有对自己的无知与落后的惭愧,更多的还是厚重的收获与深刻的反思。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m.dhb100.com

李校长于五年前在全国发起并领导了新学校运动,意在重新定义学校,并寻求在行动研究中趟出一条新的办学之路,创造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新学校。于是,他团结并带领一批有识之校长开始了艰辛而有意义的长途跋涉。每年两次的年会上,各位校长都要分享自己的实验中的酸甜苦辣,李校长也要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教育思想新成果和教育实践新发展。这十次讲话,每一次都是一个飞跃,每一次都令人茅塞顿开,有醍醐灌顶之感。这本书收录了李校长的十次讲话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当代中国的教育以及中国教育的未来的深刻思考和坚实实践,勾勒出背景是一学校飞跃发展的曲线,昭示了中国教育的发展规律与出路,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李校长在书中提出了失败的新定义,勇敢地承认教育存在很多失败之处。他敏锐察觉到从不失败的教育及教育改革是有问题的,我深有感触。

浪费机会就是失败。一位名人到校是个机会,他离校后写的感谢信是个机会,开学典礼是个机会,道歉日是个机会。所有的对学生发展有影响的契机都是机会。我校创造了许多课程,就是创造了许多机会。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不遗余力的开发课程,抓住机会。

影响力闲置就是失败。教师、校长都有影响力,要充分发挥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细节与文化错位也是失败。我们提出的育人目标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标志,但许多事情有悖于学校文化,使学生无所适从。特别是朝令夕改,非常有害。

为不该自己决策的事情决策也是失败;反复提同样的要求更是失败。模糊的管理让人无所适从、用错误的方法纠正错误、教育力量孤军奋战、主次不分、不懂放弃、身边的人想法越来越少等都是失败。

我最认同的是:没有建立良好关系的时候就开始实施教育是失败。你问小孩子谁最漂亮,他会告诉你,最喜欢他的那个人最漂亮。教育学就是关系学,而且首先就是关系学。这引起我的深思。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要跟学生搞好关系,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与喜欢。

读了李校长的书,我还认识到课堂缺少生机是一种失败。我要开发不同的课程,分层教育,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让课堂活跃起来。

总之,读李校长的书,我理解了教育的真谛,也明白了我们文化中学的许多创新做法。我庆幸自己在一所会思考的学校工作,我也要做一位会思考的教师,会实践的教师,会学习的教师,会创新的教师。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模板,希望对您有帮助。https://www.dhb100.com/

核心素养十讲读后感800字(优选范文)


这本书是钟启泉老师编撰的,从题目也能看出来,主要论述核心素养这一名词,之前比较关注的都是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必备的品格和能力,但是老师真的了解核心素养么?老师具备相应的核心素养么?这些在我读完这本书后找到了答案。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https://www.dhb100.com/

本书系“名家十讲系列”丛书之一,主要从倡导核心素养的目的和意义、核心素养的整体模型研究、核心素养与新型教学模式、核心素养与课堂转型、根治“应试教育”顽疾、学校改革的困惑与挑战、21世纪学校课程的创造、教育评价的演进、能动型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作为专家的成长十个方面对核心素养进行详细解读与阐释,对当前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教育改革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其主要内容有:为了公平而优质的教育、核心素养的整体模型研究、核心素养与新型教学模式、关注育人价值的课堂转型、根治“应试教育”的顽疾、学校改革的困惑与挑战、学前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新世纪学校课程的创造、“隐性课程”的研究、教育评价的演进与课题、从“分数主义”看应试教育的丑陋、教学流程与教学行为、“班级经营”成功的奥秘、促进教师作为专家的成长。

首先,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的功能必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知识传递”走向“知识建构”。而作为核心素养其中重要方面的关键能力来说,它的核心是“反思能力”。这就是说,所谓“关键能力”是指“在特定情境下,能够引发、动员包括技能与态度在内的心理社会资源,应对复杂需求的能力”。而书中也提到了,“核心素养”的界定不是片断要素的罗列与相加,而是作为一体化的“整体模型”来处置的。这就要求老师要从整体看,综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倡导“核心素养”有其无可替代的时代意义。一直以来,我国对知识点的教学根深蒂固,教师上课主要是为了讲授知识,学生的主要学习目的是掌握知识,着力于知识点的堆砌。而能动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这需要我们“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

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与培养是一门大学问,我的认识还很浅薄,今后会进一步的学习并加以应用的。

无论是一棵大树,还是一朵小花,最初的生命都是一颗小小的不起眼的种子。恰恰是这不起眼的种子,蕴藏着无限创造力。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www.dhb100.com

钟启泉老师讲到“教师循循善诱的魅力”,所有人在其人生中都有接受诱导教育的重要人物,而教师是影响儿童人生的重要人物。“有作为的教师”会恰如其分的表达教师情感的话语,这是有意识诱导。

榛莽深渊,山河浩大,孩子就是这一粒粒拥有无限潜能的种子,他们是璀璨的星芒在深空中遨游,是一簇簇星火在黑暗中寻找光的源头,成为一名善于诱导的教师,我们需要为孩子们围筑星光的港湾,闪烁引路的明灯。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会关注到课堂需要新型的教学模式。文中提到“关注育人价值的课堂转型”,旨在发现每个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他掌握学习的方式。从被动到能动,从个体到协同,从表层到深层,课堂转型的指标性特征在产生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是教师讲授为主,这样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处于被动之中,还会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排斥感。而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把新理念、新标准融入到教学中,目标是通过使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将课堂由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为了在课堂中能充分尊重学生本位,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阶段,选择的内容也应该更贴近生活实际。这些都表明了小学语文课堂转型的目标之一就是课堂转向学生本位。

贾平凹的《月迹》重点描写了孩童的心理变化发展轨迹,奶奶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月,体现的是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的感受和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告诉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培养孩子追求美的情怀。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是一样的道理,学生就是贾平凹文章中的孩子,而作为教师其实就是文中的那位奶奶,是一个引导孩子发现故事的人,而不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让孩子们在阅读实践中自己发现故事,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发现美中创造美,我想这是有意识引导教育创新的意义。

我联想到了李吉林老师《教育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文中所提到的农民的比喻。文中李吉林老师把教师比作农民,我认为这个比喻的解释非常的清晰,教师是耕作者,不是浇灌者。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明白自己是一个耕种者的身份,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刨土施肥的工作,孩子是一颗等待萌发的种子,我们作为教师的责任就是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启迪孩子的想象,让他们能够健康的发芽,而不会让孩子的想象夭折在土壤里。这也是钟启泉老师提到的“有作为的老师”所需要拥有的教育素质。

教育是一种传承,传承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指路的灯,人性的爱。课堂内外,思想在砥砺,情怀在呼应,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核心素养下课堂转型的优质成果,更是从“个生长”到“共生长”,又因为“共生长”而促进“个生长”的学习共同体方式。经语文,见生长,经课堂,见天地,经教育,见众生。(王怡倩)

读后感大全网专业提供免费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www.dhb100.com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读完《有效教学十讲》一书之后,我深有感触,也受益匪浅。

这本书语言简洁朴实,内容浅显易懂。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展示了精彩的理论依据,为教师怎样经营好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策略。

大家都十分清楚,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我觉得要想取得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一、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备课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写的如何,关键是教学设计是否与课堂表现相一致,与学生需求相吻合,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有效备课更关注教学对象,更关心教学效益,更注重教学实践,更注意教学反思。

二、有效指导。

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也就是在教学中,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教学手段的安排到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

三、灵活运用教法。

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教师传授知识的难易程度关系很大,如果知识难度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脱离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知识过与简单,学起来毫不费力,学生就会感到厌烦。只有难度适中,才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以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充分激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学参考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增、散、调、补的深度加工,灵活的处理学习材料,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四、注重学生有效学习,关注课堂效率。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的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注重过程教学,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我们教师应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尽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教法、努力地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使他们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

五、注重教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之后,把课堂上的反馈信息、自我感觉以及引发的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进教者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更有效的处理和运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

我觉得应该写自己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有亲身感受,内容新鲜、具体,见微知着。也就是说从实际出发,在教学实例中探及某种教育规律。事例可小,但要善于上升到理论高度,作一些有深度的分析,用以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永保与时俱进的思想,主动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悟3篇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我们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悟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悟 篇1

今天终于啃完了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这本书,可算是解读“词”这一文体的入门书吧。这本书,是叶嘉莹先生在1987年先后在北京、沈阳、大连三地连续所作的一系列讲演。

读完了这本书,回忆一下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吧。这本书主要通过介绍唐五代两宋的重要词人,分析其最能代表其风格或具有开拓性的作品及前后词人之间的影响,,以使读者(听众)了解词的演进即发展过程,把握词的解读办法。所讲的词人,有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15家。词,原是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初始题材狭窄,不外乎男女情爱、相思离别。温、韦、冯、李、晏几位词人作品,内容都是与男女情爱有关,但有强大的兴发感动的力量,特别是李中主李后主的词,有感发的生命。欧阳修的词可以读出作者的品格、修养,有遣玩的逸兴。不过这些词人所作之词,题材还是限于男女相思离别,较为狭窄。柳永把市井长调引入词中,开拓了词的形式,而且把自己的理想的追寻与落空也结合进了词里有一种高远气象。苏轼开拓了词的题材,使词摆脱了绸缪婉转之态,有了浩气逸怀,使词在他那里达到“诗化”的高峰。苏东坡的词把词变成诗了,而秦观的词把它又拉回到词来了,常写那种最柔婉、最幽微的感受,应当记住的是他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用抽象的事物来比喻具体的事物。周邦彦,接北开南的词人,写长调,用安排勾勒来填词,不再是用直接的感发来写词,用思力填词,读他的词,你也要思索才行,不像前面此人的作品,不用思考,自然感受到那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而且词中时间和空间常常是跳接,不连贯。南宋辛弃疾,用生命填词的,是叶嘉莹最欣赏的词人。

词里典故特别多,我上学时读他的词,对他的用典有些腹诽:是不是有吊书袋嫌疑呢?现在才知道,因为他饱读诗书,而且对所读书有真切的感受,典故已经化进生命里,所以可以信指拈来,每个典故都是带着他……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悟 篇2

我从小就开始读词,但词对我而言依旧是艰涩的。我看词就如同雾里看花,美则美矣,却美得懵懵懂懂。在我眼中老师所讲的词,不过是一种文学样式。即便在很凑巧的情况下对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些微领悟却也说不出,道不明其中的真意。而词中隐含的词人本身的形象更是朦朦胧胧让人看不真切。这些都让我对词望而却步。词中的世界我不得其门而入,难以窥见其中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唐宋词十七讲》,大致有几个重点:一是介绍每位作者时都特别注意其风格之特色与其所传达的感情之品质的差别;二是对词之演进和发展之过程的介绍;三是对词之特质及传统词评中两种重要模式的介绍;四是结合了一些西方理论;五是冀望能传达出来一种感发的力量,感受到词作的生动的美感。此外作者还对词与诗做了初略的比较,对词在形式及内容上的分析解释了王国维先生对词所下的定义,即“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言尽诗之所能言。诗之境扩,词之言长”。

这本书所面向的是广大的诗歌爱好者。“内容深入浅出,融贯中西,独造精微,自成体系。使人读之可以温故,可以知新,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与评赏获得更多的感悟与启发。”

迦陵先生在讲述韦庄的《菩萨蛮》中说道,一个美好的遇合是值得珍重的一件事情。对我而言邂逅这本书便是一桩十分美丽的遇合。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就像深藏闺中的杜丽娘,需要有人将我们领进那个姹紫嫣红的花园。对于我而言,叶嘉莹先生就是一个领路人,她似是为我推开了一扇虚掩的门,向我呈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面对春光如许,良辰这般,由不得你不感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也!”在这里有“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有“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也有“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那些曾经隐没在黑暗中的人,那些柔情似水,似曾相识的人们穿越千年光阴向我徐徐走来……这本书,字里行间满溢着温暖与热情,我想是因为作者的热忱与真心将词的生命力引发出来,唤起了我心底久违的感动。

这本书给了我多方面的启发,有种心有戚戚焉的感觉。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悟 篇3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通过专业阅读来提高自己,最近阅读的是《唐宋词十七讲》,看了之后,心里颇有感触。

什么是大师,就是能将知识深入浅出,于是我就试着用叶嘉莹大师告诉我们的方法去解读我们所接触到的诗词。而这本书中就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的例子。所用的方法最多的便是用符码及一种感发的力量去体会诗词。符码,我以为,姑且可以看作是有类似于意象的一些词吧,因为这些词带上了我们传统的内容,使得当我们看到这些词便会联想起些东西,一些情感,所以,凭着这些内容,我们一方面领会作者所想传达的内容,而更重要的是读出自己的感受。也许这些内容是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也许不是,这就看你个人的情感经历,生活阅历,不同的人就会读出不同的内容,这就是通过符码对诗词进行解读,而在前五讲中,温庭筠的词应该是很适宜用符码的方式去进行解读的。另外的一种方式,那就是感发力量。我以为,感发,就是通过所读到的诗词中的物,事,情,然后联想到其他的内容,可以是事,物,但更多的是情,通过作者所描绘的画面,表现情感的词眼,从而我们也受到了感染,得到共鸣,用这样的一种形式去理解诗词,既走近作者,又走近诗词本身,而更重要的,也是读出自己,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这里,主题帖中包括唐宋词十七讲本身反复提到的还有一点就是忘掉作者,忘掉作者的经历,身世,真正走进作品,理解作品,这在以前的课堂上是很少有的。因为,凭经验,讲解作品时,往往会和作者的身世,生平,情感等联系在一起,从而通过理解作品来理解作者,来体会作者的情感,那个时候,以为这才是真正的读书,真正的理解作品,现在,我感觉自己走错了方向,如果是那样的话,就仅仅是为了理解作者而去读作品,反倒是忽略了作品本身,而同时也就让学生失去了从作品找到自己的感受的契机。在作品里,只有作者,而没有自己,这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现在,我明白了,理解作者固然需要,但实际上更重要的还是作品本身,以后,我会尝试着用书中的方法,先试着自己去解读诗词,抛却作者,只有作品。

孤独六讲读后感2000字(3)篇


        蒋勋的文字是造境的文字。他从传统谈起,直到现实以及文学,孤独无论夹杂的是情欲、语言、革命、暴力、思维、伦理,都是蒋勋体悟的孤独,有种画面萦绕你的脑海:就像蒋勋端着杯茶,徐徐在讲,语调和缓,偶尔叹息,余音袅袅,屋子里静的仿佛洒下的月光,清冷可奏,空气中满是闲散满足的气氛。清茶一杯,淡绿盈盈,舌尖上品一抹馨香,丝丝络络,人处于一种静谧的状态。如同蒋勋所说的,“他的孤独是可懂与不懂之间,也许无人聆听,却陪伴我度过自负的孤独岁月。”孤独总是琢磨不透的,既亲近又疏离。

         蒋勋的孤独根子里还是文学的孤独,如若不然,他为何举那么多文学的例子来说解孤独。或者说他骨子里读的是孤独的文学。孤和独总是那样细脚伶仃的引人怜悯,擅长中庸之道的国人是不好意思放它们出来的,只在角落里隐隐的,默默的,舐着,玩味。这些情感总有些共同之处,少年时的蒋勋读了《红楼梦》《简爱》来转移他的情欲化而为孤独。用沈从文的话说则是,读了一点书,使自己又孤独了一点,少有说话的人了。这个时候,这个沉默的大多数,显然是自足的,并不全然是引人怜惜。

        文中有一处例子显然蒋勋弄错了。“啸是极其孤独的一个字,后来保留在武侠小说《啸傲江湖》中,但后人都以谐音字讹传为‘笑傲江湖’,不复见从心底嘶叫呐喊出的悲愤和傲气。”想来蒋勋是没有看过《笑傲江湖》的,金庸志不在讲述悲愤和傲气,而是用一点平淡心行走江湖,无所求欲,无所企盼,洒脱自由,令狐冲是要笑对江湖的。需要啸对江湖的,明显不是令狐冲,而是杨过仁兄了。笑傲中人物从以往以家国为务的金庸侠客又进一步接近一个现代人的情感了,少了那么一点刻意,境界全开。令狐冲有蒋勋笔下现代意义的孤独,身在闹市能保持自己的这么个人,杨过不同,总有点云空未必空的意思,所以设个活死人墓圈着他,他的爱人也被金庸拿来开玩笑,欲洁何曾洁。他需要啸一啸,满腔孤愤,无处化凄凉,“我的心爱在南海,她不回来,她不回来”令狐冲喝着猴酒,赌赌也就是了。即便爱人看不起我,又如何?令狐可以为了小师妹做任何事,但他的心性小师妹完全驾驭不了。岳灵珊不喜,理所当然。闲话少叙,说回孤独,蒋勋的孤独是现代人的,学者作家的,他和沈从文笔下那些兵士、妓女的孤独全然不同,蒋是柔和的,沈笔下的是热烈的,沈的孤独分明是急流中卷走不忘交代欠几文钱的水手,以及等着那水手下行的白齿秀腰肿奶妇人。

       “其实人类的本质或许是——孤独。”孤独在我们的传统常常是贬义,有歌唱到:“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多少离群索居只为心中富足。其实孤独又如何,孤独就像静室里听针掉落的声音,你总会发现些不一样的自己,离心更近。如果给孤独作幅画,我希望是蒋勋的这段描述:“我想在一个城市的角落孤独坐着,看人来人往,看忙碌于生活中的众生,有片刻孤独,坐下来,为自己泡一杯茶,为自己按摩一下疲倦的肩膀,跟自己在一起,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做自己的朋友,更爱自己一点。”

这本我看的是实体书,看了两遍。

第一次看,第一章,很枯燥,看不懂,没兴趣;因为是pain的推荐,我还是坚持看了第二章;然后,这本书被我搁置了很久…但是我再拿起来看的时候,已经对里面的内容有了兴趣,特别是暴力孤独的那一章。书里比较大篇幅的引用了蒋勋的一本小说集《因为孤独的缘故》,我还特意买了这本书来看。前段时间把小说集看完了,表示看不懂……

——————————

第二次读,是因为我一个月前立下flag:向同学推荐这本书,我却说不出推荐理由,甚至连书的内容都说不出来。所以,我说,我暑假一定要再读一次。

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以前我真没什么感觉[微笑]可能是我从来不读第二遍吧[捂脸]

第二次读,我从第一章就开始有兴趣了!这本书里提到了小说集的很多片段,而他所说的都是与他小说集里一一对应相关的,也可以是说,我第二遍读,开始理解小说的内容,也正是因为看了小说集,又帮助我理解了这本书所说的。

不过,读完第二遍,我好像还是说不出这本书讲了什么……我只能说,这本书的内容更新了我的认知,这本书里有一些观点是非主流的,值得一看。

春节假期重翻了蒋先生的《孤独六讲》,此书受赠于17年的生辰by秀秀。

它从传统谈起,直到现实以及文学。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每个人都在说却无人在听、语言严重脱离思想后只剩下声音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虚无的“革命孤独”;黑色幽默下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议的“思维孤独”;以爱之名下受束缚的“伦理孤独”。

书中无处不透露着蒋先生的真实体悟,就像秀秀以前说的,对抗loneliness最好的solution就是enjoy it,如今我们都做到了。

不同阶段翻读同一本书的感受完全不一,以前把点聚焦在loneliness,今天重读完感触最深的点放在philoshophy, 准确意思为爱智慧、爱思辨。如蒋先生书中提到,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鼓励特立独行,让每一种特立独行都能找到存在的价值,当群体对特立独行作最大压抑时,人性便无法彰显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读后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这本书在简明扼要地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同时,把理论和实际案例结合起来,使理论性和可读性都很高。全书深入浅出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对于广大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党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运用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实际工作中,将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和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方法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建设的重大任务。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以下简称《十讲》),紧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紧贴党员干部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入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受广大党员干部欢迎。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这本书主要以讲座的形式,分10个专题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著作或教材相比,该书具有一些新的特征与独特价值,既可以激发思想的力量以满足时代的呼唤,又适应了中央强调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要求,还符合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初读《十讲》,感悟良多,想侧重从《十讲》中有关方法论的阐释、尤其是从其中的五个方法入手,谈一些学习体会。

一是深入实践的方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哲学史上革命性变革的显著标志。《十讲》深刻论证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命题,深入分析了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社会实践的新趋势、新特点,深刻批判了新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的错误。新教条主义从西方"本本"出发,"照抄照搬西方理论,表面看新鲜诱人,事实上削足适履,误国误民";实用主义貌似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但往往是"从某种主观需要出发,断章取义、寻章摘句,把严密完整的理论分割成只言片语,硬套到实践上去,恰恰窒息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十讲》指出,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论和历史观之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十讲》还对"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作了深入阐发,指出要分清实际中的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局部与全局、主流与支流、偶然与必然、可能与现实,把握事物的本质、内容、全局、主流、必然和趋势,反对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坚持实践的观点,注重深入实践的方法,有利于把思想方法搞对头,有利于端正学风、作风。

二是系统思维的方法。系统性是事物的基本属性。现代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使联系的系统性得到了进一步具体化和深化。《十讲》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出发论述联系的系统性,并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实际阐述系统思维方法。谈到系统思维的结构性时,《十讲》联系改革开放初期的实际情况,分析指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员、土地、生产资料都没有什么变化,但由于生产组织结构改变了,结果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谈到系统思维的层次性时,强调"顶层设计"对于深化改革的重要性;谈到系统思维的开放性时,指出其对于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方法论意义。在此基础上,《十讲》提出了如何实现系统优化的问题,指出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人民群众的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十讲》还明确指出,运用系统思维认识和解决问题,在实际中就是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要立足整体、总揽全局,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探索试验,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集中统一与因地制宜的关系,弄清楚大道理与小道理,使经济社会发展既有生机活力,又协调有序。

三是底线思维的方法。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其统一体现在"度"这个范畴之中。底线思维是适度原则的体现。《十讲》运用质量互变原理分析改革开放也是一个由量变引起质变的飞跃过程,指出社会主义建设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因此,办事情、作决策,不能走极端,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也就是要"适度"."底线思维"是"底"与"顶"两个关节点的对立统一。守住法律底线、政策底线、利益底线、道德底线等,才能达到事业的顶点;胸无大志,没有攀登高峰的目标,"底"线也就守不住。分析变化中的形势,要从最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比如就业、物价、社保,要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用底线思维,保"基本".又比如对利益关系进行调整,要用底线思维寻找最大公约数,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四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方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政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十讲》深刻论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进而指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领导工作的基本方法。这一方法要求"两个结合",即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领导群众的基本方式是说服,而绝不是命令;领导干部不能不顾现实与可能,跑得太前,成为冒进主义者;也不能落在群众的后面,成为尾巴主义者。

五是调查研究的方法。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的具体体现,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握客观规律的具体途径。比如,在讲到世界的物质性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时候,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并且具体阐述了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的步骤和方法,即"眼睛向下""有的放矢""亲自出马""解剖麻雀""全面调查"和"由表及里";在讲到社会基本矛盾的时候,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改革,并系统阐释了当代中国改革的基本性质、理论定位、具体内容、主要成果,以及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统一关系;在最后一讲关于坚定作为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中,落脚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对肩负着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这一历史使命的党员干部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

以上的五个方法,只是本书一部分内容。这本书的理论内容与阐释方式也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比如,开篇就提出社会主义的命运始终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向多国实践发展、我们党开创并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前提和指导;明确指出"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形态";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这样,党员干部在阅读该书时,既能学习逻辑严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内容,又能汲取有利于提升思维水平与工作能力的政治智慧,还能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者维护大众利益、为大众立言的价值立场。

总之,《十讲》改变了以往哲学教科书仅以理论逻辑建构体系的做法,始终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改革开放实际和党员干部思想实际展开阐述,为党员干部提供了一份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清单,使抽象的理论具体而鲜活,是推动全党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部理论力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读后感(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对于我们基层公务员来说,工作虽繁多但学习绝不可偏废,特别是对哲学的时常温习和思维的与时俱进,更不可以忽视。近日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收获颇多。

《十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融合,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既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有中国领导集体的哲学理论创新和延伸。它旗帜鲜明地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十讲》很好地遵循了理论与实际、经典与经验、过去与现在相结合的原则,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把一切从实际出发、普遍联系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义改革、群众路线、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等主题全面地反映了出来,理论框架清晰,既从纵向上客观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容,又从横向上实现了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效结合,尤其对我们在基层工作具有非常实际的作用。

《十讲》是一本接地气、简明质朴的理论大众化著作。该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是一本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中国当前实践相结合的好教材。它系统地、简洁地、深刻地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全面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精华。它把深奥的道理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力求让每名党员干部学懂学会,也让更多的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更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更重要的是,它以简洁质朴的语言把深奥的哲学思想转换为与实际问题紧密相关的真理,让我们认识真理、追求梦想、实现价值。这非常符合当前党员干部的学习需求和阅读习惯。例如,书中第二讲第四节题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毛泽东同志留给我们的箴言。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体现和基本要求,是我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书中指出,实践中许多事情不是通过一次调查研究就能说清楚的,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不断的调查、深入的研究。调查研究是"十月怀胎",解决问题是"一朝分娩",因此领导者要用百分之九十的时间去调查和研究,用百分之十的时间来处理问题。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读了这本书,既有因熟悉而生的亲切感,也有温故而知新的收获。对基层来说,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往往是理论学习的一个短板。在我们一些党员干部的学习架构中,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必修课,却未必是修得最好的一门课。作为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巩固是尤为重要的。怎么样以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各级党员干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不失为出彩的阳光,及时为全体党员干部补给了不可或缺的理想信念之"钙".可以说,这是一本既传统又创新的哲学读本,阅读它,如聆听一位位智者的侃侃而谈,不仅能够重温过去,还能自信地看待当下,常学常新地思考未来。

名士风流:竹林七贤 读后感(3)篇


名士风流:竹林七贤 读后感 第(1)篇

本书还是很不错的……文不在长,有韵即为贵……书虽短,但却最大程度上解读了“竹林七贤”中各人的浮世起落……对每个人都做了详细的首尾交代……可谓长处其一也;

第二,本书尽数分析解读了“竹林七贤”狂放不羁背后的人生体味——“……在这些任诞放达的行为举止的背后,包含了他们对时代的思索,对礼法的蔑视,对生命的享受,对自由的追求……”,文末的总结分析,还算很是到位的,尽管开头在表述时有没有完全尽意的地方……比如说七贤的文作只是心中对理想人格的一种向往……其实非也,因为“七贤”之所以成为“七贤”,并非其坐而论道,而是身体力行……不过好在之后作者即进行了分析,指出“七贤”是在身体力行自己的人生理想……还是很不错的……能尽数分析解读七贤内在精神体悟,其第二长也;

第三,本书所援引事实还算真实可靠,偶有传说,作者也是用了传说而非用了“据确切考据”等等话语……史实资料的齐备与真实可靠,此乃第三处之长也;

第四,本书在力尽逻辑史实严谨可靠之外,还有幽默诙谐之处……给了读者以快意恣情之乐事……此乃第四长处也;

第五,本书用语规范典雅,不故作生涩拗口,读来能立解其意而不左右而言他让人左右观望,实乃第五大长处是也;

最后,也是最值得表彰的是作者袒露表白了自己对于“竹林七贤”的立场观点,也有了自己鲜明的立场与倾向性……这也是值得推崇的……

愿每个想了解史实的文人墨客,都能从中学到真正的魏晋风度……着一身风流骨,染红一段芳华岁月


名士风流:竹林七贤 读后感 第(2)篇

本书还是很不错的……文不在长,有韵即为贵……书虽短,但却最大程度上解读了“竹林七贤”中各人的浮世起落……对每个人都做了详细的首尾交代……可谓长处其一也;

第二,本书尽数分析解读了“竹林七贤”狂放不羁背后的人生体味——“……在这些任诞放达的行为举止的背后,包含了他们对时代的思索,对礼法的蔑视,对生命的享受,对自由的追求……”,文末的总结分析,还算很是到位的,尽管开头在表述时有没有完全尽意的地方……比如说七贤的文作只是心中对理想人格的一种向往……其实非也,因为“七贤”之所以成为“七贤”,并非其坐而论道,而是身体力行……不过好在之后作者即进行了分析,指出“七贤”是在身体力行自己的人生理想……还是很不错的……能尽数分析解读七贤内在精神体悟,其第二长也;

第三,本书所援引事实还算真实可靠,偶有传说,作者也是用了传说而非用了“据确切考据”等等话语……史实资料的齐备与真实可靠,此乃第三处之长也;

第四,本书在力尽逻辑史实严谨可靠之外,还有幽默诙谐之处……给了读者以快意恣情之乐事……此乃第四长处也;

第五,本书用语规范典雅,不故作生涩拗口,读来能立解其意而不左右而言他让人左右观望,实乃第五大长处是也;

最后,也是最值得表彰的是作者袒露表白了自己对于“竹林七贤”的立场观点,也有了自己鲜明的立场与倾向性……这也是值得推崇的……

愿每个想了解史实的文人墨客,都能从中学到真正的魏晋风度……着一身风流骨,染红一段芳华岁月

名士风流:竹林七贤 读后感 第(3)篇

是动荡不安的时局,造就了竹林七贤组合。嵇康在那样的乱世,不懂得保全自己,即便洒脱到了临刑的最后一刻,还是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虽有避世之心,世上岂有方外之地?n阮籍为官时,为了避免各种尴尬,天天喝得烂醉,可见无论入世出世,都难得心意畅快。山涛,一生为官,清正廉洁,他职位高升,便举荐嵇康代替他的职位,嵇康态度嚣张之极,写了断绝书,不是真的跟山涛情断义绝,而是借此向挑战皇权。但是嵇康临终却把自己的儿女托孤给山涛,二十年后,山涛举荐了嵇康的儿子入仕为官,听着,仿佛是一个笑话。刘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醉鬼,出门带着铁锨,交待下人他在哪里醉死,就在哪里掩埋。阮咸音乐造诣很深,把龟兹来的曲项琵琶改造成直柄,取名阮咸,或阮。他是阮籍的侄子。向秀崇拜嵇康,嵇康爱打铁,为了跟嵇康在一起,很开心地帮他打下手。虽然他有些养生理念与嵇康相左,但是不影响他俩交好。嵇康死后,他经过思考,选择了出世为官,但是,嵇康去世十年后,向秀也抑郁而死。王戎从小就聪明,当官之后,时局混乱,政治风向微妙,又加上他内心深处的竹林之风骨,工作交给下属,自己低调出游,寄情于山水。所谓的竹林七贤,并非如我们想象,他们并不是长久稳定的团队,只是各有千秋,在机缘巧合之下,这七个人曾经相约过竹林,谈玄说道,饮酒放歌。竹林之乐之后,他们是各有各的去处,有的去了刑场,有的去了官场。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魏晋风流十讲读后感300字(3)篇”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三十讲读后感3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