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 地图 >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新学校十讲读后感。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新学校十讲读后感”,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新学校十讲读后感(一)

在书中,我很喜欢李校长提出的客户概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我们的客户是谁,也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是谁。以前有句话是对谁负责,他跟服务对象是两个概念。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干部都找到自己的客户是谁,都去听一听客户的心声,听一听他们的抱怨,发现抱怨背后的问题,寻找背后的原因,特别利用鱼骨图来量化问题的归因分析很受启发。

李校长提出流程的概念。他说,寻找流程中的问题,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流程变了,结果才会改变;流程合理了,结果才会理想。任何工作都有流程,任何工作的失误都是流程中某个环节出了问题。现在想来,无论哪项工作,都应先理清程序,科学安排各个环节,并采用严谨的一操一作模一式以保证好的结果。我们的好多工作都没有明确的流程,因而结果不好时无人承担责任。有时有流程而不执行,也造成不好的结果。如不同时期的家长会,教师的培训,课堂教学等等。甚至购买图书都是有流程的。

希贵校长推荐了一位学者从学生导向这个角度总结出了好学校的6个特征:在这样的学校里,教师受人尊重;学校关心并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的同伴关系是和谐;有着丰富的可供每一位学生选择的课程;学校里充满着学生喜欢的地方和喜欢的活动;学生在学校里能够做好对未来的准备。美国一位学者从教师导向层面对好学校总结的6个基本特征:在这样的学校里,要有一位得到教职员工大力支持并愿意将自己的时间和一精一力都投入到一团一队建设中的校长;学校有明确的愿景、目标;学校是以结果为动力的组织构架;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对高质量绩效和成果有共同的追求;学校形成不断进步的合作文化;强调一团一队合作的激励机制和认可系统。始终有学生向往,教师愉悦的学校是我的期待,我想也是我的同仁的期待。

李校长在书中提出了失败的新定义,勇敢地承认教育存在很多失败之处。他敏锐察觉到从不失败的教育及教育改革是有问题的。我深有感触。一浪一费机会就是失败。一位名人到校是个机会,他离校后写的感谢信是个机会,开学典礼是个机会,道歉日是个机会。所有的对学生发展有影响的契机都是机会。我校创造了许多课程,就是创造了许多机会。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不遗余力的开发课程,抓住机会。

影响力闲置就是失败。教师、校长都有影响力,要充分发挥才能促进学生发展。为不该自己决策的事情决策也是失败;反复提同样的要求更是失败。模糊的管理让人无所适从、用错误的方法纠正错误、教育力量孤军奋战、主次不分、不懂放弃、身边的人想法越来越少等都是失败。

总之,读李校长的书,我思考了教育的真谛,我思考了我们将怎样梳理学校的文化特色,怎样才能建设一所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新学校。

新学校十讲读后感(二)

最近,我认真拜读了当代教育家、北京十一中学校长李希贵的着作【新学校十讲】,感慨颇多。有对老领导教育智慧的钦佩,也有对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的欣喜,更有对自己的无知与落后的惭愧,更多的还是厚重的收获与深刻的反思。

李校长于五年前在全国发起并领导了新学校运动,意在重新定义学校,并寻求在行动研究中趟出一条新的办学之路,创造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新学校。于是,他一团一结并带领一批有识之校长开始了艰辛而有意义的长途跋涉。每年两次的年会上,各位校长都要分享自己的实验中的酸甜苦辣,李校长也要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教育思想新成果和教育实践新发展。这十次讲话,每一次都是一个飞跃,每一次都令人茅塞顿开,有醍醐灌顶之感。这本书收录了李校长的十次讲话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当代中国的教育以及中国教育的未来的深刻思考和坚实实践,勾勒出背景是一学校飞跃发展的曲线,昭示了中国教育的发展规律与出路,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李校长在书中提出了失败的新定义,勇敢地承认教育存在很多失败之处。他敏锐察觉到从不失败的教育及教育改革是有问题的。我深有感触。

一浪一费机会就是失败。一位名人到校是个机会,他离校后写的感谢信是个机会,开学典礼是个机会,道歉日是个机会。所有的对学生发展有影响的契机都是机会。我校创造了许多课程,就是创造了许多机会。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不遗余力的开发课程,抓住机会。

影响力闲置就是失败。教师、校长都有影响力,要充分发挥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细节与文化错位也是失败。我们提出的育人目标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标志,但许多事情有悖于学校文化,使学生无所适从。特别是朝令夕改,非常有害。

为不该自己决策的事情决策也是失败;反复提同样的要求更是失败。模糊的管理让人无所适从、用错误的方法纠正错误、教育力量孤军奋战、主次不分、不懂放弃、身边的人想法越来越少等都是失败。

我最认同的是:没有建立良好关系的时候就开始实施教育是失败。你问小孩子谁最漂亮,他会告诉你,最喜欢他的那个人最漂亮。教育学就是关系学,而且首先就是关系学。这引起我的深思。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要跟学生搞好关系,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我们的一爱一与喜欢。

玖了李校长的书,我还认识到课堂缺少生机是一种失败。我要开发不同的课程,分层教育,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让课堂活跃起来。

总之,读李校长的书,我理解了教育的真谛,也明白了我们文化中学的许多创新做法。我庆幸自己在一所会思考的学校工作,我也要做一位会思考的教师,会实践的教师,会学习的教师,会创新的教师。

新学校十讲读后感(三)

几年前,就读过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那时对新教育的推崇也很有激一情,不止一次地组织教师学习其新教育的理念,体验新教育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带来的喜和忧。而今当我怀着好奇心,一鼓作气读完了当代着名教育改革家、北京十一中学校长李希贵的着作【新学校十讲】时,感慨颇多,钦佩李校长远见卓识的教育智慧,欣喜教育改革实验给学校带来的发展变化和取得的成绩,然而,对比之下想想自己的学校,想到一同工作的领导和同事,想到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真的是既有欢喜又有忧。

【新学校十讲】这本书,是李希贵校长在新学校行动研究中十次主题讲演的汇编,内容涉及他对新学校的思考、对学校管理的认识、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对教育细节的关注等。李校长为了实现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办学目标,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在不断总结中发现问题,形成了很多新思考。可以这么说,这本书不是他在坐而论道中形成的,而是在新学校建设的行动研究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提炼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本书是李希贵校长教育思想的集中展现,对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是非常有启发的。

我们学校是一所乡镇中心校,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也在不断地向着规划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去努力。工作中改善办学条件,引进先进的媒体教学设备,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更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几年来,学校在改革中不断追求新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升,教师参加各种赛事也是榜上有名,小升初的考试中,进入重点中学也为数不少,这些成绩也着实让人欣喜。这些是人们看在眼里的积极地引以自豪的一面,然而现实工作中,当教师群体出现职业倦怠,对教研、科研、教师培训活动漠不关心、不感兴趣,课堂缺少生命活力,教学效率不高,重智轻德,教育学生错过了最佳时机等状况时,担忧便情不自禁。

玖【新学校十讲】,李校长对失败的阐述,让我对教育工作的失败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我们学校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工作还存在着很多失败,尤其是我担忧的种种现状,可以说都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庆幸【新学校十讲】给我指明了教育前行的方向,带来了工作动力,我将继续一如既往,带着我的一团一队朝着理想的教育新学校迈进。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建设一所新学校读后感


建设一所新学校读后感(一)

——江福泽

《建设一所新学校》介绍的学校是山东省潍坊市广文中学,这所百年老校历经变迁,直到从2006年7月才改名为潍坊广文中学,为市教育局直属的唯一一所国办初级中学。近三年来,该校始终把"构建和谐校园,奠基幸福人生"作为办学目标,把"发展教师、成就学生、服务社会"作为基本的办学理念,在学生中倡导"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在教师中倡导"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在师生间倡导"互尊互爱,共同成长";在干部中倡导"甘为人梯,赢得信任,成就他人".

书中赵校长的治校之成功经验,特别是广文在管理上的创新,如:制度是"商量"出来的、多把尺子量老师、教师节,倾听教师的"抱怨"、"逼"着老师去健身、关注教师之关注等这些关系教师民生的话题。我想这也是广文取得现在成就的原因之一吧。

当然学校和课程是离不开的,其中广文的课程改革中的很成功。课程是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总和。一所具有特色的学校,一定是因为它的课程与众不同。赵桂霞校长对此有清晰的认识,她说:"让学校课程走向特色,这是学校构建课程体系的难点。这个难点,决定了整个课程体系的品味,决定了学校特色的形成。"学校的课程建设,由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大板块组成,广文中学在这三个领域都有自己的探索和实践,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不同的学校,生源情况差异很大,教师教学能力的差异也很大,国家课程到了具体的学校,需要有一个校本化的过程。要依据学校教师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或者重组。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就是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将统一的课程转化成学校特色课程的过程。

在广文中学,国家课程校本化处置的探索处处可见。"一标多本"让老师们能够同时看到不同版本的教材,也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处置带来了便捷。学校为每个学科教师配置了3-5个不同版本的教材,让大家在潜心研究不同版本教学内容组合的特点基础上,选择最深入浅出、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重新编撰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依据学生实际而开发的校本课程,如果能和学校的育人目标相一致,并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课程群,就容易形成课程特色。这也是各校在特色建设之中普遍关注的。

校园节日,是学生最受欢迎的活动课程。每个月都有节日,每个节日都有活动的主题,每个主题都有众多学生参与,每一次的参与都有学分加以记载……节日和仪式,对学生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回想我校近年所形成的四大节日"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和艺术节",我们也可以借鉴其成功的经验,进一步完善这四大节日。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团队合作、责任分担的好途径。

建设一所新学校读后感(二)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一以贯之的学校,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完成国家统一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基于学校自身发展历史和社会需求,确立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这也是我们学校建设校本课程的切入点。

通过在这本书中了解到,广文中学建设校本课程是在过去、现在、未来寻找答案。广文中学有130年的发展历史,在百年历史长河中,广文中学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人物。百年广文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且有着重视学生实践的传统。在这么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广文中学确定了培养目标,规划了特色课程体系。当我在书中读到广文中学开发"大家"系列课程体系时,非常受启发。"大家"系列课程有广文"大家"课程、中国"大家"课程、世界"大家"课程三个系列构成。并且以时间为经线,分古代、现代和时代;以领域为纬线,分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行业精英。在每位大家介绍之后附录其生平年谱和

《建设一所新学校》读后感


读了《建设一所新学校》一书,知道赵桂霞老师是山东潍坊广文中学的校长。她给这所新学校的定位是办一所学生喜欢,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理想学校。为了实现这一愿望,她带领全校的教职员工启动了一场教育变革,开始了新学校研究的征程。

在《建设一所新学校》中,赵桂霞老师从建构理想、追求幸福、发现课程、改造课堂、创新管理五个方面讲述了自己建设一所新学校的实践历程。一所具有特色的学校,一定是因为它的课程与众不同。赵桂霞老师对此有清晰的认识。她说:让学校课程走向特色,这是学校构建课程体系的难点。这个难点,决定了整个课程体系的品味,决定了学校特色的形成。通过读书,反观我们的工作,多数属于有形式无内容;在很多地方,广文中学的做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研究;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老师们去落实的问题。

结合本年级工作,略谈几点工作中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

1.学生方面:

从考试中,我们发现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1)尖子生还不够突出,与我们的目标还有距离,需要在教学中逐步提高,力争在中考时有所突破。

(2)需要进一步提高边缘生的成绩,促使更多的学生进入优生行列。

(3)优生弱科问题相当突出。期末考试中,每个班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弱科,弱科成了制约总成绩提高的瓶颈,需要我们去适时的进行补差或转差。

(4)教学中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少、关注面小,这些都制约了整体成绩的提高。

2.班级管理方面:

(1)个别班纪律不稳定,有时班主任老师跟紧了,好一些,班主任老师不在时,纪律就比较乱;还有个别班级就是老师在教室,教室里的纪律也不好,学生自我管理比较差。

(2)学生学习抓得不紧,学习主动性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厌学情绪严重。个别学生不会合理安排时间,不能有效学习。

(3)班级两极分化严重,导致老师上课两头不能兼顾;班级做位排布不科学,没按照9年级的教学实际进行编排。

3.教师方面:读后感[.cn]

(1)个别教师有教无备、作业批阅不及时、上课拖拉、外出不请假、精力没有用在教学上,散点子事整天不少做。

(2)课堂教学无计划性,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很好的进行规划;基础知识课堂落实不到位,缺乏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3)教师角色转化不到位。教学方式没有发生实际性的变化。许多教师仍然把重心放在教上,忽视了学生练习的过程,学生被动学习。

(4)课后辅导抓得不扎实,作业往往是布置了不检查,还有就是不注意方法,做学生工作不细、简单除暴,与学生对立面严重存在。

(5)优秀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我们的课堂效果不明显。合学模式推行已经数学期,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两张皮的现象依然普遍。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仍然有一些教师固守原有的教学模式,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成绩不高,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6)学科组内互相学习没有真正开展起来。目前个别学科存在的问题是单兵作战,相互保守,取长补短根本就是一句空话,没有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

4、改进措施

(一)重视优秀生的培养,把优秀生的培养作为年级的重要工作来做。

年级定期召开优秀生培养的学生会、教师会、班主任会。解决好优秀生培养遇到的问题。科任教师承包本学科的优生生,培养优生群体;班主任抓全员优化;形成年级、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齐抓共管的态势,促进学生的群体优化。

采用目标引领的方法,引导优生做好期末规划;班主任对于优秀生的目标、对手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班级,要放眼于全年级,甚至全县。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只有视野开阔,才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完善质量分析制度,使分析成果落实到教师、学生的具体行动上。建立至下而上的质量分析制度,即:教师、学生作好个人的分析,班主任做好班级质量分析主题班会,各学科开好教学诊断,突出学科点评。强化任课教师对学生学科的分析,分析到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学科,分析到每一个知识点,找准学生的问题所在。通过这种分析,诊断出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及时对问题产生原因进行分析,通过不断的反思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及方法。

(三)扎实开展教材和中考试题的研究。

要求老师们通过认真学习新的课标,深入研究教材,准确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师掌控教学的能力。

我们还要求每个教研组认真研究泰安市近五年和部分兄弟市区近三年的中考试题,进一步分析重点,把握考点,分析命题方向,用中考命题来指导平时的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

成功就是不断超越自己,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对此我的理解就是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形式不同,成功的意义也不同,不要去在乎世俗的模式,只要自己努力去实现理想,并且每天都在向理想靠近,就是成功。成功的标准并不是单一的,社会给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只要在自己的舞台上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限,无论是令人瞩目还是平凡普通,都是成功。当然,在现实社会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我们的理想和现实永远存在着差距。而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改变心态,调节情绪,改变思考方式,不断超越自己,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充分燃烧,做最好的自己。

相信激情燃烧的六月,定会带给我们满意的收获。

读《建设一所新学校》有感


读《建设一所新学校》有感

李忠新

《建设一所新学校》一书,是赵桂霞老师八年探索实践的成果集。这本书中,从建构理想、追求幸福、发现课程、改造课堂、创新管理五个方面,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建设一所新学校的实践历程。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很深,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1、我感觉,赵校长带领下的广文学校特别接地气。广文的许多措施都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步步落实的。每遇到一个难题,广文就做问卷做调查,结果出来了,想出各种手段来集中解决暴露出的问题。就像介绍所说的,这就是八年的行动研究成果。

2、广文中学的优秀是计算出来的,例如在家长对学校满意度调查中通过对5000名家长的反馈意见发现家长对学生课业负担的满意度最低,当周就安排15名教学一线干部调查作业现状,调查计算出学生课业负担满意度低的原因。每年的年度考核是教职工十分关注的问题,广文中学确立了"我的岗位是服务对象提供的"的工作理念,把服务对象的评价纳入教职工年度考核。实行量化计分,根据每个教职工所得分数,按照一定比例,确定教师年度考核优秀等次。所有的评优项目都有具体的评选标准和具体量化分数,"计算优秀",让教职工们一门心思抓业绩,全力以赴谋发展;优秀是计算出来的,合理的评价起到了正确导向作用,激发了教师们参与学校各项工作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这样不仅大大增强来了教职工的服务意识,而且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形成了"恪尽职守、精益求精、雷厉风行、有所作为"的工作作风。

3、我还看到,在特色课程之外,广文中学用心打造基础课程。广文学校围绕提升基础课程质量,也做了许许多多的努力。在《建设一所新学校》的第四辑里,赵校长向我们呈现了广文中学推动课堂改革的三个阶段,从"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到"高效愉悦课堂",最后提炼形成具有广文特质的"54321自主课堂".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正是在告诉我们,课堂的模式并非一日即可形成,只有在不断的改进与完善中,课堂的生命力才可以生生不息。广文学校围绕提升基础课程质量,也做了许许多多的努力。例如花了很多功夫去研究课堂,搞同课同构,能够把课堂观察细化到一分钟两分钟的区间。他们能够围绕作业过多的问题,展开一系列的改革。最大刀阔斧的要数从教师的学期学年评定中划出一项作业满意度评价。最终,形成广文中学的"54321"自主课堂。

结合赵校长对54321这五个关键数字的解读,我感到:

首先是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前,我们总是拼命灌输,以求可以收获更多,却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未曾想依赖学生才是真正可以实现学生价值的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相信学生,全民依靠学生,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享受学习。

其次是课堂管理的转变。一言堂既然已不符合时代的需求,那么,如何更好地管理课堂,管理班级也值得老师思索。现在的孩子自主性很强,因此,如果能让孩子参与到课堂管理当中来,相信孩子会学得更棒。

再次是教师和学生地位的转变。正如前面所言,一言堂已经到了应该推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那么学生的百家争鸣也应时而起。教师从之前的主角变成了今天的引导者;学生从之前的配角到今天的主角。角色的变化,体现的是课堂中主体地位的转变。现在想想从新课改以来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我们学校还有很多教师放不开,生怕学生不会还是满堂讲。看起来老师很卖力,很辛苦。但效果很差。十多年的改革仍然没有触动他们的心灵。

最后是教学内容与形式的转变。以前,师生关注的基本上都是"什么"的层面,到了今天,则大多数除了关心"什么"之外,还会关注"怎么"与"为什么",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自然学习的内容也更广了。另外,以前的学生被逼着学,慢慢被推着学,直到自己争着学。学生的学习内容变了,班里的管理变了,那么,自然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也就不一样了。

近几年我校进行的三环节教学、从我们自己摸索小组合作学习到与成为合学教育实验校。与广文中学的54321自主课堂比。都是几种理念和思想的转变。大同小异。

课堂教学五步流程:明确目标,自主学习,讨论质疑,精讲点拨,巩固落实。与三环节教学中的,课前预习、合作交流、精讲点拨、拓展延伸、限时训练环节是相同的。

教学设计四个关键要素: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配合,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落实三个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堂价值两个追求:高效、愉悦。

教学必备一个环节:阅读文本。

4321实际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措施和要求。小组合作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策略,体现的是方法。高效、愉悦体现的学生学习中和学习后的效果。由此可见我校的课堂改革是方向和过程是对的。现在我们应该做的是将我们前几年经历的课堂改革进行梳理,将三环节教学、小组量化、合学教育策略进行融合,想成我校的学教模式,从而形成我校教学特色。而不能偏顾一方。避免墙上一棵草风吹一面倒。课程改革游来游去,老师们今天学学这,明天学学那,得不到专业发展方向上的成长。我们要将三环节教学、小组合作量化、现在的合学这三面来风融合在一起,形成小树成长的助推剂。更不能将教学工作分解的支离破碎。 真正的好课堂,并非遵循一定的模式生搬硬套,而必须在实际的教学中及时调整。但是对于那些教学观念不转变,仍然进行满堂灌的老师,他们的教学思想和方式不改变,严重影响着育人质量和教学成绩。应该让他们先入模式后再创新。模式,只是给予老师一个参考,如何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自己学生的学情去活学活用,才是真正考老师功夫的一门学问。

2016年2月20日

建设一所新学校读后感(优秀范文)


这是我读的赵桂霞校长一本书,她自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历任潍坊一中教师、潍坊市教育局基教科科长、潍坊市教科院副院长,2006年任潍坊广文中学校长至今。赵校长通过广文中学办学的一个个案例故事,阐述了一个有教育情怀的人的智慧和行动。全书由建构理想、追寻幸福、发现课程、改造课堂、创新管理五部分组成,五个部分指向了学校发展的五条路径,她的一些鲜活的想法和生动的做法,对正在积极探索实践教育教学的我们,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她的一些做法可以拓宽我们的思路,指明我们的方向。

读后感大全网专业提供免费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m.dhb100.com

教师是把课程和课堂紧密相连的人,一所把追寻教师职业幸福为己任的学校,也一定能够成为让学生慧心生长的学校。赵校长善于给教师成长创造“关键事件”,善于做教师成长路上的“关键人物”。他们帮助教师“自主购书”,鼓励教师记随笔、写故事、编博客、搞课题……并购买教师的知识产权,激励教师建沙龙、开论坛、做活动,让老师们在幸福中个性张扬、可持续发展,使老师们始终走在追寻幸福的路上。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感觉自己重要,让每个人的智慧都最大限度的展示。在广文中学,制度都是“商量”出来的,优秀是计算出来的,他们喜欢用多把尺子量教师,他们善于倾听教师的抱怨,“逼”着教师去健身,关注教师之关注……他们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以创新推动创新,用故事传递文化,使广文在民主和谐的氛围里积极健康地生长。

赵桂霞校长理想是建设一所“学生喜欢、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学校。为了这个目标她不断地追问一些在别人眼里习以为常的教育现象,善于用数据说话,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并通过一步步的行动研究与实践去捕捉教育的真谛,从而把广文中学的教育日趋推向科学与理想。

《建设一所新学校》不仅是一本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和普遍性的教育理论著作,还是一本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教育实践丛书。他为我们今后的教育行动打开了一扇门,也为我们今后的教育研究开启了另一扇窗。这是一本值得所有教师、特别是学校管理者都认认真真去阅读、去体会、去实践的好书!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模板,希望对您有帮助。http://m.dhb100.com

生活十讲读后感


生活十讲读后感范文一

无疑,谈生活,生活是一个太宽泛的话题。我们只能从心出发,去探寻那种美好的可能性。

蒋勛先生的这本书,据他的自序里说是由人将他当年从事近十年的一个广播节目录音整理之后出版的。而书中的内容,也的确牵涉广泛,内容丰富。其根据的固然是台湾社会当年的生活万象,而在一个侧面上说,也是近些年来我们的社会所面临的困境所在。

虽然从书的结构看,是就十个方面独立成篇又互相贯通地探讨生活的问题,及我们可以去探索、去改善的途径。而从中一以贯之的精神是不变的,即一个深谙社会脉搏与生活之道的知识分子对于当代人生活状态的忧虑,以及他古道热肠地劝勉。之所以不说教导,是因为那种浅显文字间散发出的平和与真诚。他似乎是在同阅读者聊天,讲一些故事,说一段自白,不知不觉间就让是非分明地道出来,而那又的的确确是经得起推敲的,因为那一路我们都是参与其间的,尤其,那种对于生命的关怀,是很感染人的。

他说,我们的教育没有教会我们去合乎人性,拥抱自我,因为考试是不会考的。我们固然被灌输了大量知识,但是那不等于智慧,也没法简简单单就转化为智慧。以至于善恶的观念都模糊不清,因为我们不了解,也没机会了解,同时也没有用艺术的方式去引导他们把积郁的情绪释放出来。所以当下的境况下所谓教育,不是在教书,实在说是一份救人的工作。整个社会的教育都缺乏思想性,逻辑的训练和思维的缜密性都不够,那是很容易随波逐流的。

他说,一个不重视建设文化,而是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中受伤。物质消费已经成为一种价值观,而过去年代的传统里那种风范却丧失了,导致自己对于人没有清晰的定位。而单一的物质化的价值观塑造出的是一个没有自信,也缺乏人性的社会面貌。真正成熟的社会,应该是多元化的,如同巴黎,人们各自都能拥有自己的价值观,有一种不用通过与人比较就能相信自己的勇敢,安安静静地就获得满足的自信。

他说,文化倘若不与现实结合,不落实到生活中去,就可能只是一个假象。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权利,那些通过考试,拿到学位,拿到编撰教科书资格的人,当然会成为官学的维护者,不然就与自己的身份抵触了。而面对那种没有节制地放任与纵容的巨大体制,我们还是可以做点什麽,不要轻易服输,努力让我们自己还有让孩子们有力量去思考、去判断、进而去抗争。这个是知识分子的责任,却也是大众的责任。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在社会之中,无法脱离而独立存在,而个人的行动塑造出了社会也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生活。

他说,我们的社会之所以动乱,是在发展之中既没有了传统社会中的道德力量的约束,受了西方伦理的影响,将自己独立出对家族的依赖和责任;但与此同时,社会的法律,作为公民的道德与公民意识这样的约束体系却又还没有建立起来。而在这样不稳定的状态下自处,应该是要找回自己的信仰,在对人对事的期待与渴望中,重新体验追求本身所代表的那种高贵性。

他说,在我们的文化里,人一直是面目模糊的,也很少去思考人的意义与价值。但其实,我们可以去拥有信仰,学会去崇拜。那不是说针对某一个个人,而是在心中保有崇拜感。那不是强加的来自权力者的愚弄,而是经过自我思考而生起的敬畏。信仰最有价值的力量在于实践。而最可贵的则是自我反省的过程。了解自己的弱点,而在社会中学会谦和,寻求平衡。当内心有很多的反省与感触,心怀盼望,久而久之,就会在社会中慢慢发现一些踏实的东西。

他说,人与人的相处是不可解的,每个人都是在了解与陌生之间游离,不可能有绝对的看破。而文学也是这样一种疏离的,让人保持旁观者的冷静,不带成见地去观看一切与自己有关或无关的事。文学的终极关怀,应该是人生真相与假象反复的呈现。它能忠实地反映出人生纷繁、生活万象。同时,文学有助于建立一种对于生命的态度,即没有任何一个生命是应该被轻视的。阅读那些文学形象,比如巴尔扎克笔下小气的高老头,我们不会只是去恨他,而是观察他,能更好理解他。进而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能通过文学中的化身,得以转换角度去思量,去关照别人,而不单是下简单的判断。

当然,文中也提到很多个人化的、细节化的内容,在此不多做归结。总之,学会面对和认识当下的生活,并且要有信念,去拥抱那种自己觉得值得一过的生活,有思索,有关照、有责任,既从容、自在,又能够坦然无碍。

《生活十讲》读后感范文二

今天,我想给大家谈的是《生活十讲》这本书。书作者蒋勋,台湾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曾任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在艺术论述、散文、诗歌、小说等方面均有建树。

作者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历经十年在台湾一家电台主持了一个名叫文化广场的广播节目,每周一次,谈一些与文化有关的现象。最后,根据录音整理出了这本书。书中谈到了新价值、新官学、新伦理、新信仰、谈物化、创造力、文学力等十个方面的问题。由于台湾与我们同属一个文化根基并且有着相同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所以蒋勋在书中所讲到的东西我觉得与当今大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下面,我就书中关于新价值、新伦理、谈物化这三个方面的精辟论述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关于新价值。作者认为现在社会一切都在商品化。我们提到的价值观,重点不在于年轻人的价值观,而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当社会的整体价值观是唯利是图,年轻人的价值观也只会有一个字:利。以电视节目来说,媒体关心的是有没有广告,会不会卖?这就会让孩子模仿到一切东西都是可以用买卖作为价值判断。社会在制造商品,人也变成商品,在商品化、消费化的鼓励中,就会产生对于戕害生命无动于衷的结局。这让我想到这几年我们为什么会出现大头娃娃、毒奶粉、毒大米、假疫苗等一系列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黑心的企业主为了赚钱狠心把别人的婴儿命来丧。作者认为如果要检讨的话,就应该是整体的、全盘的检讨,而不是在个体行为上。因为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以传销为例,虽然传销在国外发展的很好,很正规,但与中国的这种土壤一结合,却产生了一个怪胎。我的几个亲戚朋友都曾被传销搞得倾家荡产、反目成仇。加入传销的人都好像中了魔一样,欺骗的全是亲戚朋友却无丝毫愧疚。甚至于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地方利益失于管理甚至姑息纵容。我们这个社会在价值信仰上确实需要认真反思了。就像鲁迅先生当年在日本看到中国人面对自己的同胞被害麻木不仁一样,现在的中国人似乎对社会上错误的价值倾向无动于衷,甚至认同、模仿。

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每一个角色都有他自己的定位,有他不同的定位过程,每个人都能够满足于他所扮演的角色。这个观念在欧洲一些先进国家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他们长期以来重视生命的价值,所以他们的自信,不是建立在与别人的比较上。一味地跟别人比,迟早都会走向物化。

作者认为,有比较之心就是缺乏自信。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做自己。

西方的工业革命比我们早,科技发展比我们快,所以他们已经过了那个比较、欲求的阶段,反而回来很安分地做自己。他不会觉得赚的钱少就是不好,或是比别人低贱,也不会窝蜂地模仿别人、复制别人的经验。在巴黎从来不会同时出现四千多家蛋塔店,这是不可能会发生的事。可是,你会在城市的某一个小角落,闻到一股很特别的香味,是咖啡店主人自己调出来的味道。二十年前,你在那里喝咖啡,二十年后,你还是在那里喝咖啡,看着店主人慢慢变老,却还是很快乐地在那里调制咖啡。记得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位长期在国外生活的中国人回到国内,写他回国时的感受。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他与一位当副市长的老同学见面,这位老同学对待饭店服务员的态度有点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他有点看不下去。本想改变一下老同学的观念,说他在国外也曾经干过服务生,并且国外的人们对他很尊重。这位老同学听后黯然神伤,他以为启发起到了作用,谁知这位老同学竟然长叹一声说:你比我们都优秀,到国外还受这种苦,早知如此,还不知在国内发展呢!他哑然无语。

二、关于新伦理。我们在看很多社会事件时,会从法律的角度,看到一个加害者,一个受害者。可是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整体,对于一件事情,除了法律观点之处,还会有道德、文化、宗教观点,任何一种观点的偏废,都是不好的。社会本来就需要平衡,不可能只有某一部分,只有法律没有办法完完全全让人类的文明变好,只有道德或只有文化,一样是不可行。真正好的、有文化的规范,是内省的,不是向外指责。一味地向外指责时,他就没有解读更多的东西,他就很容易被有心人士或是媒体煽动。当人们没有内省能力,忙着指责别人时,他迟早会用不同的方式杀人,甚至法律也是在杀人。今年3月23日,福建南平人郑民生因恋爱多次受挫,图谋报复泄愤,竟迁怒无辜,选择在学校门口行凶,持刀连续捅刺,致8死、5重伤的惨剧。如此惨案,我国近几年频繁发生。内省能力需要教育,并不是天生的,如果教育没有引带出个人的内省能力,最后却要求他自省,我们就是杀人凶手。就好像我们读到报纸上写,杀人凶手看到对方死掉还会微笑,所有人都毛骨悚然,痛恨得要死;可是他在电玩游戏里,不就是如此,打到一个人死掉,他当然微笑,因为他可以得分、得到奖赏。我们不可能不让孩子去接触这些东西,全世界都是如此,因为里面有商业利益,有利益就会有人做,包括色情片、暴力游戏。如果我们用因果的概念来看这些问题,要改变果就要改变因,如果我们对于因无能为力,这个果也是理所当然。

三、关于物化。作者指出经济文明不是不好,不好的是没有平衡的力量。物质与人文是两个极端,人精神上的快乐与物质上的快乐,需要平衡;没有绝对物质上的快乐,也没有绝对精神上的快乐,走向极端的任何一边,都可能导引出一种不健康的生活。中国历来都重视抑制商人,以防止官商勾结。如今抑商主义不复存在,反而空前重商。整个社会对于价值的判断只有一种标准:有没有商机?当土地的划分、开发、建造是为了便利财团,就会发生滥砍滥伐、过度开发、水土破坏的结果,让许多无辜的人受害。而若是放任重商主义继续发展,最后受害的会是全部的人,不只是一般老百姓,连财团本身也要受害,在冤冤相报的过程中,自尝恶果。我曾看过这样的报道,好像是在浙江,某医院有个脑外科博士,医术精湛,医院却无法容纳他,原因是他医德太好,太过于为病人考虑,不该用的药不开,并且影响到同事无法创收,最后,无奈地飞往国外从医。我们谁会保证永远不去医院看病?当你去看病的时候,医生为了能从你这多赚钱,把不需要的药都用在你身上,甚至于对你有害的药也用在你身上,你不感到后怕吗?在当你没有花费很多在培育人文与精神的美,没有传承做人最基本的道德时,你的股票增值、房价大涨、企业营收数字越来越高,但是你的下一代可能为了解不开的三角感情而谋杀、为了买手机而抢劫、为了一场口角杀死双亲。杭州的富二代无视行人生命仍在市区道路上飙车,河北的官二代撞人后逃逸被拦截后竟然说出我爸是李刚,一件件事情让人看了心痛。

为避免人被物化、被错误的价值观误导,树立正确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伦理道德、新价值观,我们要找到一股能够制衡的力量,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熏陶,从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汲取精华。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古人是怎么说的。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那些富与贵就如同天上的浮云)我国历朝历代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普通老百姓,也都强调要遵守这些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比如说,偷盗、抢劫他人财富而致富,谋财害命而致富,凭借权势霸占他人财富而致富,投机取巧而致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而致富,贪污受贿而致富,巧取豪夺而致富,欺蒙拐骗而致富,不当得利而致富,敲诈勒索而致富,如此等等,都属于不义而富的范围。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世界各地争相修建孔子学院,西方人士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纷纷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的源泉、精神的乐园和管理的真谛。只有通过修身、培育人文情怀、提高管理和领导才干、体会博大精深的伟人智慧、修炼广阔的胸襟,方可成就伟业。在这里,我建议大家去看看国学应用大师翟鸿燊的讲座,对我们很有启发。

美国十讲读后感


篇一:美国十讲读后感

篇二:《美国十讲》读后感

篇三:读《美国十讲》有感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范文一

暑假时,读了许多遍的《有效教学十讲》,对有效教学的概念和手段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把平时看到听到的各种相关理论联系起来,初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好处:这个书内容直观,语言直白,实例较丰富,易懂,对有效教学从概念到具体操作方法都有叙述,比较全面,作为教师平时没多少时间查这些新概念新说法,可以作为工具书,操作上有疑惑的时候可查阅。方便。但是书本作者总是在回避一个很直观的问题,即分数和作者观点相背时的对策,常用妥善处理,协调,逐步改进,摸索等模糊字眼带过,所以虽然讲得天花乱坠,读完多次也是心中无底。读是读了,实际中遇到问题还是迷茫。教师学了这些思想方法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实施感觉风险好大的,实施中的问题谁来买单?教师,领导,还是学生?还是总得有做小白鼠的,我不做谁做

二、我可以改正和改进的:

1、文化程度偏低,要努力学习,丰富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教学过程中要收放自如,心想的,嘴说的,要和当时的情境想适合。比较难。努力靠近。

2.积极主动改善师生关系:传统课堂是地心说,高效课堂是日心说。学生是太阳,课堂教学教师要绕着太阳转。课堂气氛: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爬黑板,敢下桌讨论,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读、说、议、评、写贯穿始终;拓展、挖掘、提高,重视能力培养;学生活动人次多,密度大,人人参与;课堂效率高,效果好,达标率高。把握难度大,说说容易做做难,具体操作难度更大。课堂纪律和学生活动,教学内容和时间,学习方向把握,结果和过程不一致等等矛盾,只能是逐步的探索。

3、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两率入手,即解决课堂精力流失率和提高高效学习率。注重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紧扣教与学,真正实现了两个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学为主向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转变。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让学生学会的课才叫好课。让学生学会的老师才叫好老师。

4、课后尽可能实现零作业,如需布置,尽量布置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提升学生能力的拓展作业。风险极大,现阶段实行在无法保证分数的前提下,极有可能引起学生,家长,学校多方面误解。

5、教材分析依据无边界原则。不讲进度,只要目标,人人学会才是目标。用一种思路做十道题,不如一道题找出十种思路。揪住一个知识点无限放大,四处出击,形成上挂下联、左顾右盼。既减轻学生负担,又培养学生能力。

6、关注学生弱势群体,从最后一名学生做起,人人成功才谓成功,唯有水涨才能船高。

总的说,有效教学也好,素质教育也罢,一切看起来很美我要做的很多,很多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范文二

简单地说,对话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这是对对话的一个基本定位。

第五讲《教学关系之为什么要提倡和强调对话》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话、特别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成为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对照余文森教授对于对话的界定,许多时候我们课堂上的对话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对话,而是一种伪对话,甚至可以称之为训话或者诱导谈话或者审问,因此也很难称之为对话而期待它带来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之所以说很多课堂上的对话不是真正的教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训话,首先是因为一些课堂对话的开展并不是基于平等的对话,而正如余文森教授强调的:对话作为一种教育精神,它强调师生人格的平等;对话作为一种认识方式,它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中的对话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教学原则。而在实际教学中,对话的开展却常常违背对话的最基本的原则平等,不平等的表现之一是对话双方关于对话的话题所掌握的信息严重不对等。学生也许用某种方式预习过课文,但其阅历和所掌握的资料的欠缺使他们能够掌握的信息非常有限;而与之相反,我们教师可以运用简单的方式轻易地获得比学生多几倍的资料。因此,当我们和学生共同开始一次课堂对话时,彼此之间的信息资源的不平等显而易见。我们在明显占优心理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前提下,很难与学生开展真正平等的对话,教师在这种对话过程中显得很强势,拥有强势话语权。因此又造成了对话过程中的第二次不平等:我们会在一些看来平等的对话的形式的掩盖之下,见缝插针地进行训话,以显示自己的博学、权威、所掌握的资料的之丰富之充实;我们会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圈套,然后抖开一个又一个的包袱,在学生的赞叹声、新奇而饱含敬佩的目光中体会到所谓的满足和成就。这样的过程,我们能称之为对话吗?存在真正的对话吗?设想一下,如果每一次课堂对话开展之前,我们能和学生做到真正的信息对等或者和学生分享同样丰富的资料信息(也许限于时间比较难以做到),或者和学生一样只拥有少量的信息(所谓裸读、裸备),那时候的课堂对话将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显示更多的平等与诚意?会不会更有生命力更真实?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于是下课后,大家围住这个老师,询问他,这节课上得这么好,你花了多少时间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至于这节课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钟。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花在写教案、找资料、做课件的时间也许不可胜数,但真正在备这一课的时间却少的可怜。真正优秀的教师,也许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在他的生活中、在他的经历中、在他的阅读中、在他的反思中,都渗透着一种备课意识。正像有人说的:教学对话的意义之一是追求教学的人性化,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而这种用一生备的课,其实是在为一节课(为每一节课)准备一个能向学生开放的丰富的精神世界。相比之下,作为当代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多地在一种功利的备课观念下备课,我们缺乏向学生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与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沟通的底气和勇气,因此很多的课堂并不存在真正平等的对话,而只是以对话形式存在的训话和伪对话,这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的低效或者无效。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余文森教授强调了它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性,这决定了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在各自作出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理解后,通过对话,进行沟通和交流,最终达成和解和默契。这个过程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个性的彰显和创造性的释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专业素养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话的这些特征和要求都决定了对话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而在语文的教学实际中,由于对文本的尊重的需求、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的要求、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的要求,又使得语文课堂有一些必要的预设。对话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与课堂预设的计划性和封闭之间有着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矛盾,因此,很多课堂上的对话成为了一种审问,只不过是有了精致华美的包装而已。而面对教学预设的封闭性与对话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余文森教授也指出了解决之道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上;在教学前进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纳入现有的预设范围,拓宽预设的可能性;在课堂中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改变和充实预设,使预设不断完善;在课后进行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批判,总结和提炼有效的预设和生成,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综合以上两点,处理教学预设和对话的开放性的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充分了解学生,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突出强调生本意识,一切都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其次要充分重视反思,拓宽预设的思路,要意识到很多时候在课堂教学中感到局限,不是因为预设太多,恰恰是因为预设不够,没有充分地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话过程中可能出现情境。只有在教学中注意这两点,才能为对话留出充分的空间,才能让对话在真实的情境中充分地开展,最终达成师生之间的和谐和默契,最大程度地挖掘对话的意义,实现有效的教学。

喜欢《新学校十讲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