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甲骨文学校读后感400字 > 地图 > 甲骨文学校读后感400字

甲骨文学校读后感400字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文学回忆录(全集)》读后感_1900字。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在阅读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文学回忆录(全集)》读后感_1900字”,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文学回忆录(全集)》读后感1900字

木心·传承者中的局外人

《文学回忆录》,这是丹青的笔记,木心的文学。

局外人,这个词是许多评论者给木心定下的一个标签。为什么说木心是局外人?因为木心与中国文坛主流太不一样。谈文学史,不在主流文学框架中;谈艺术史,又游离在主流艺术之外。与其说木心是文学的局外人,我更喜欢称他是一个文学的鲁滨逊。

孙牧心,字仰中,1927年生于浙江乌镇。为何叫木心,据《文学回忆录》里讲《诗经续谈》也提到过:“古说‘木铎有心’,我的名字就是这里来。”。阅读木心的作品有一种陌生的熟悉感。有中州正统的血肉,有吴越文化的灵魂;但是认真起来,却不能够明确归属到哪一类的写作派别。木心生于浙江乌镇,受江浙深厚的读书文化熏陶。从乌镇到上海,从上海去纽约,再从纽约回到乌镇,是木心一生的轨迹。木心青年时期求知欲是极强的,自习西方的意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五十年代也写过荒谬剧况味的剧本,保守且开放,守旧亦前卫;木心跟阿城是一个样,根是传统的,但却没被束缚,吸收西方文化之精华,为之所用。不在传统之内,又不完全属于西方,自成一派,小众,理所应当的就成了局外人。可是,局内人也不见得是正宗局内人罢了。

二、

木心是狂妄的,狂妄到让人觉得可爱极了。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一直是读书人安生立命的原则之一,后人一直有着这样的看法:德才兼备而仕者可能为诸葛,德才兼备而隐者可能为陶潜。后面大概也可以加一句:德才兼备而狂者可能为木心。

文学艺术家是个体的。所谓个体,就是自在;所谓艺术,就是自为。团体,总是二流的。

个体优于团体,听起来实在有违我们的寻常价值观。个体是自在,艺术为自为。其实也是没问题的,毕竟陈寅恪为王观堂在墓志铭写下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形容得是那一撮人,也仅是那一撮人。

汉赋,华丽的体裁,现在没用了。

豪放如唐诗,现在也用不上了。

凄清委婉的宋词,太伤情,

小家气的,现在也不必了。

要从中国古典文学汲取营养,借力借光,我认为尚有三个方面:

诸子经典的诡辩和雄辩,今天可用。

史家述事的笔力和气量,今天可用(包括《世说新语》)。

诗经、乐府、陶诗的遣词造句,今天可用!

陶诗的境界、意象,在现代人看来,还是简单的,但陶诗的文学本体性的高妙,我衷心喜爱。如: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

他不是中国文学的塔尖。

他在塔外散步。

我走过的,还要走下去的,就是这样的意象和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风筝,

我就像脱线的风筝,线断了,还向上飞。

陶先生问:不愿做塔尖么?

我说:生在西方,就做伊卡洛斯,生在中国,只好做做脱线的风筝。

对于木心而言,不论以往多么伟大的著作以及人物,他都能怀有一颗平等待之甚至于傲气的心在其中。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汉赋、唐诗宋词均不可用,诸子经典的诡辩和雄辩,今天可用;史家述事的笔力和气量,今天可用(包括《世说新语》);诗经、乐府、陶诗的遣词造句,今天可用!这是一种何等的眼光,才能作出如此这般评价?颇有一种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的心境。木心与陶潜的这段“对话”也是极有意思!生在西方,就做空中之王伊卡洛斯,生在中国,就做脱线的风筝,自此以后,天高任鸟飞,潇洒无他。

木心狂的一面还在于他想以一人之力重写《诗经》。《诗经演》共有三百首,每首十四行。文字是古典的,观念是现代的。木心的《从前慢》都曾读过,虽不敢评《诗经演》里写的诗水平如何,但就仅凭重写《诗经》的这份魄力并为之实现,也是罕见的。

木心的转印画是出众的。画的背后明显是北宋的图像记忆,但是更深层次的背后确实深受达芬奇的影响。对于文学与绘画,木心有过这么一种比喻:文学是我的男孩,绘画是我的女孩,绘画卖出去了,就等于女儿出嫁了。画比较贵,因此比较有钱,文学比较穷,靠他姐姐养活他的。如此的妙喻倒也挺像渊明的诗与酒了。

阿城曾说过木心先生如何谈论文艺与腔:先是有文艺,后来有了文艺腔,后来文艺没有了,只剩下腔,再后来腔也没有了文艺是早就没有了。说到中国现代艺术,木心说:全部加起来,无知。无知不动,是无奈;动起来,是无耻。妙喻与妙语游走在木心的唇语间,文学与艺术流淌在木心的头脑中。

人之不幸,求而不得,求而枉得。纵观木心一生,阅之我幸。木心的文学竟能在当今得以拥有这些读者,不论其客观主观与否,哪怕木心的文学是纯私人文学,也是读者的幸事,时代的幸事,文学的幸事。

正如《木心物语》讲的一样:木心,一位中国画家,中国作家,以及——如同他信服了30年的尼采一样——一位精神上的“希腊人”。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文学回忆录(全集)》读后感_1100字


《文学回忆录(全集)》读后感1100字

两年前,还不认识木心,两年后,因为一首《从前慢》认识木心,随后是诗集《云雀叫了一整天》,接着便是小斌同学推荐的这本《文学回忆录》。


周五的图书馆几乎没有什么人,甚至连灯光都觉得昏暗了很多。

借着这份安静,结束读了三周的这本“回忆录”。

最后才知道,木心先生讲了五年的“世界文学史”讲座,才有了《文学回忆录》。


世人才开始了解木心,走近木心,也跟着木心进入了世界文学的大门。


木心如一位逸士一样,深解着中国古典文学、世界文学。


一堂讲了五年的讲座,让世人走进世界文学,走近木心的精神。


一群人团团坐拢,通宵达旦,乐此不疲地听木心聊世界文学。


从希腊神话、新旧约,中国诗经、楚辞、先秦诸子、魏晋文学,唐宋诗词,戏曲小说,到中世纪欧洲文学,英法德世界各国的文学,宗教、哲学、诗歌、小说、戏曲、音乐……


木心先生用自己的语言,东西通讲,这一讲,就是讲了整整五年。


《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汉的赋家,魏晋高士,唐代诗人,全从庄子来。一个纯良的人,入世,便是孟德斯鸠;出世,便是陶渊明。卡夫卡苦命、肺痨、爱焚稿,该把林黛玉介绍给卡夫卡。叔本华是生命意志,尼采是权力意志。

木心先生说:“我讲世界文学史,其实是我的文学回忆。”


确实,木心先生挚爱艺术,他讲世界文学,随之带出自己的精神家谱和写作脉络。


世界各国各时期的文学,不断层,有融合有比较,有清晰脉络,有很多别具一格的、新颖的观点,更有木心的精神。


也是目前我们能看到,对世界文学最别出机杼、最精彩的讲述。



老子精炼奥妙,庄子汪洋恣肆,孟子庄严雄辩墨子质朴生动,韩非子犀利明畅,荀子严密透辟,孔子圆融周到……拜伦的诗和尼采的哲学,生的龙、活的虎,事事认真,处处不买账。

书中遍布的短句、警句、妙谈,这样的世界文学史,也只能出于木心一人。


木心先生说关于读书:

开始读书,要浅。浅到刚开始就可以居高临下。

读书,开始是有所选择。

后来,是开卷有益。


不相信,你拿一本书,我来提问,怎么样?要能读后评得中肯,评得自成一家,评得听者眉飞色舞,这才是读者。


在《文学回忆录》面前,我真的还不是一个合格的读者,但却是一个挚爱者,惟愿未来,可以再次拿起这本书细细品味,无关乎其他。


《文学回忆录》

木心笑着说:

这是一场“文学的远征”

人们说:

是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


木心曾说:

“找好书看,就是找个制高点。”

《文学回忆录》无疑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大致你会去读吧

[爱心]

《文学回忆录(全集)》读后感_2100字


《文学回忆录(全集)》读后感2100字

木心惊到我了。感觉他像是活了1000年,像是读了全世界的书,所以,他活出了非亲历千百次人生不能有的学识、冷静与智慧,真让他惊到了。

一个人怎么可能读完那么多的书!从希腊神话,新旧约故事,到中国的《诗经》、《楚辞》,从诸子百家,到荷马、耶稣;从诗家、史家、小说家,到哲学家、思想家;从欧洲文学,美国文学,到日本文学、印度和阿拉伯文学,从先秦、古罗马,到十八、十九、二十世纪……一切你读过或没读过的书,你知道的或不知道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他都读到了。读了就读了吧,关键是他读出了一个明明白白活色生香的自己:哪些人哪些书有营养,能滋养你的精神气质;哪些书可以读,哪些书不必读;哪些书宜深读,哪些只宜浅读;哪些人的书每一本都值得读……他洞若观火,一一告诉。

读书让他视野广,见解深。但他与世界保持着冷静与客气的距离,他极少表达。他好像朋友不多,觉得与人类“交浅言深”。《文学回忆录》是一次破例,这是他1989-1993在美国为十几位中国艺术家讲世界文学史的课堂笔录,此时木心已60岁。30年前,远在美国,每到周末,中国的艺术家们从各个城市或城市的各个角落汇集而来,只为听他的课,并且坚持了5年,可见讲得多投入多精彩。这5年的文学课,感觉他潜意识里是在总结与回顾自己一生文学与艺术之旅,这本《文学回忆录》既像《木心回忆录》,又有点类似孔子术而不作的《论语》,其中的哲思与妙语,以及对后来人的指引,感觉确与《论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个人认为这本书是每一位热爱文学与艺术的人一生的必读之书。木心是一位很好的人生导师,无论艺术,还是思想,也无论广度,还是深度,或者语言,修辞。文学艺术最需要的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木心读书,越读越多越独立,越想越深越自由,他身上有老子、尼采、莎士比亚、福楼拜、嵇康、拜伦、纪德、司汤达、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普希金、屈原、陶渊明、曹雪芹等等许多人的精神血统,他有很多艺术亲人,古今中外、诗文史哲,他信手拈来,那些东西已与他融为一体就像他自己,他与前人的关系如朋友,似知己,他在他们的作品中自由出入,如进出自己的家,又如人无人之境,他在其中心驰神骋。他认为文学家艺术家应该任性,大任特任,他融通中西文化,把这些文化深深地、满满地纳入自己的精神气质里,却又从来不失自我。民国时期的大师们开一门《庄子》,或一门《日本文学》就能讲一个学期,而木心以一人之力就把世界文学、哲学、宗教、艺术挖地三尺讲了个底儿朝天,怎不让人叹为观止。

这本书对每一位正在选择人生道路的人会大有帮助。对书中的这段印象很深:当木心在罗曼罗兰家流连忘返时,他听见福楼拜敲敲窗说:“Come on!”,他就跟福楼拜去了。福楼拜说:“如果你准备以艺术决定一生,你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了。”那时木心在省立杭州第一高中执教,待遇相当不错,免费的住房很大,后门一开就是游泳池,学生爱戴他,精英分子真诚热情,那时刚解放,那是常人以为的最好的生活,温暖、安定、丰富,但他听了福楼拜的话,认为那对他的艺术有害,于是辞了职,雇人挑了书、电唱机、画画工具,上山追求他的艺术去了。

木心说:我不比人慧,不比人强,数十年间认识的精英分子有五十人,有大才,甚至天才,至今剩我一人。如果他们坚持了,中国文艺复兴,可惜他们下海了。他说:许多人都辜负了艺术的教导教养,而他“对艺术无以报答”。离开罗兰处,他方觉那里大而空。他一路走一路超越,直至“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生讲课,木心说:你们现在有老师引导是幸运的,可是我没有。是的,他只有书。他说:我所崇敬的古人,世界范围就两位——老子大哥,乔达摩老二,如果一定再加一位的话,是耶稣。他说“我爱老子”,他说“儒家是最重功利的”,他看出了出司马迁《史记》的功利心,他认为司马迁是大才,如果《史记》不功利的话,成就更不可限量。他引尼采为知己,称拜伦为兄弟,把纪德当良师益友,认为莎士比亚是“仅次于上帝的人”(指客观、冷静),他不知疲倦地与古今所有文学家交谈,他说没有他们就不可能有他。

但觉得木心又是矛盾的。一方面他给自己拟写过墓志铭:“即使到此为止,我与人类已是交浅言深。”另一方面又为自己取名木心,是“木铎有心”之意,比喻宣扬教化的人。他一方面不喜欢孔子,另一方面却又学孔子述而不作,喜欢孔子学生对孔子的评价“夫子木铎有心”。说到这里,倒是还有一句话,不如说出来罢:陈丹青一再说这是他的听课笔记,甚至多次说到速记、请人输入电脑等话,但感觉听课笔记能记到这样基本没有可能,即使速记,也只能记大概,不可能记出如此诗意的、文学的、个性的、思想的、准确的表达,不可能如此清楚分明。但细究倒是无趣了,只要是一本好书就足够了。

在木心的漫长、艰难,自尊、自省、富饶、骄傲的一生里,文学与艺术是他妙不可言、绮丽无比的后花园,也是他独自一人再无可去的避难所。司汤达有墓志铭:“活过,写过,爱过”,木心也是,活过,写过,爱过,很真挚地。

看木心方觉读书少,于是不断不断地从书库里加书,但望山跑死马,书多也会愁死人吗~~

《文学回忆录(全集)》读后感_800字


《文学回忆录(全集)》读后感800字


“三观不合”是现代人分手时引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但是你会发现一个现象: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三观是什么。

去知乎搜索“三观”,问题不少。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怎样判断两人的三观是否一致?有没有简单直接又基本上靠谱的办法?

第一名高票的回答:

其实我不太了解三观的具体定义是什么,是的我很不靠谱,我一般看男人和我是不是合的来,是看性爱观,金钱观和友情观。

再看看其他的回答:有的说三观是事业观、爱情观、友情观。有的说三观是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

“什么是三观?”、“三观是哪三观?”很难有人能准确清晰的回答这个问题。

木心的所有观点中最有价值的观点之一,就在《文学回忆录》,这本世界文学讲堂中的第十四讲 《先秦诸子:老子》。

木心在这一讲中详细叙述了对于“三观”的认识论,重点是三观的顺序。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值得每一个人思考。


木心的认识论:

三观是哪三观?

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

三观的顺序是什么?

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


思考一下:你周围的朋友,几个人具备人生观?那些人生观哪里来?其实大多数不过人云亦云而已,极少是由世界观引申而来。更少数人,有人生观,又有世界观。再推论,他们有没有宇宙观?更少之又少——宇宙嘛,那是天体物理学家的事。

你认为你有人生观,没有、也不需要世界观,更没有、也更不需要宇宙观——你就什么也没有。

木心在这里不留情面地下决断了:不从宇宙观而来的世界观,你的世界在哪里?不从世界观而来的人生观,你不活在世界上吗?

宇宙观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老子、庄子、尼采、释迦牟尼,都从这样顺序而思考的。只有从宇宙观来的世界观、人生观,这才真实恳切,不至于自欺欺人。

老子的哲学,就是特别清醒地把宇宙观放进世界观、人生观。老子看君、看民、看圣人、看大盗、看鸡、看犬,从宇宙的角度、宇宙的眼光。

以后大家急着分手,拿“三观”当挡箭牌时,先问问自己:什么是三观?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篇一: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两大本的《文学回忆录》终于读完了,长长舒一口气,我像走完了一场文学征途,内心思绪不已。

这里既有木心这样的高人,也有陈丹青这样的幸运儿,此刻我多向往自己也有机会围坐木心先生身旁,听他畅谈文学史,若如此,此身定不负遗憾!但我依然能想象他们当年的情景,七八人围坐客厅,先生开讲,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堪比孔子讲学,千载之下令人神往。

我以一个文学爱好者的身份对此殊多羡慕,可惜自己连出国这个基本条件都无法办到。我在心里抱怨这个党、这个政府,说一套做一套,流氓十足;但与此同时,脑海里闪出书中的那句话在你身上克服这个时代,我实在佩服木心、陈丹青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冲破高墙,呼吸这个时代本该有的自由空气。而我呢,想得多,做得少,思想的巨人算不上,但行动的矮子确实十足。

回思自己,好好看书也已好几年,与木心和文学史上的那些巨人根本是没法比的,但自己对文学的一片热爱之心还是有的;我虽没那份才气和侍奉文学坚毅,但细水长流、点点滴滴的爱好也还是有的;读书,唯求一乐字,陶潜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以此为知己。

骨子里我是一个不愿放弃世俗享受又想以读书为乐、偶尔风雅一下的这么一个人,木心的侍奉艺术我做不到,那份才智与意志我也没有,但我从书中看到了一个文学大师的形象,他的丰采令我倾倒,我能做的就是在有时拿起书本时,能想到有这么一位先生,然后就可以安心踏实的继续读下去!

【篇二: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偶然知道了木心这个人,木心在大陆好像没有什么名气,但在港台的读者中早已闻名。在网上看了木心追思会的视频后,就买了他的几本书。他的《文学回忆录》一书,读起来真的令人爱不释手。

《文学回忆录》本来是讲文学史的,但看了这本书后,才知道文学史可以用他这样的方式来讲,和一般学院派的文学史截然不同。他讲的文学史完全是自己的观点,是自己对文学史上杰出的作者及他们的作品的理解和看法。虽然他讲的课带有浓重的个人观点,但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他的观点更加鲜明,更有味道。其实,对文学作品及作者的理解和看法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何止是文学作品,对所有的社会现象也应该是这样。

这本书对文学史实的罗列用了最为精简的语言,而这正是和其它文学史最大的区别,大量的篇幅是在阐述作者的精彩见解和对文学深沉的热爱。书中最为精彩的是作者时不时迸发出的对人生和艺术的独到见解,真是妙语连珠,处处看到作者思想的闪光点,读起来让人时不时发出会心一笑,时不时又陷入深深的思考,读这样的书真是一种享受。

《文学回忆录》与其说是在讲文学史,还不如说是在讲人生哲学,书中处处渗透着作者的人生哲学,书中的精彩警句随处可见,其观点之鲜明,见解之深刻让人佩服。

木心的一生有一定的传奇色彩。他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使他选择过着非同常人的生活,他一生没有结婚,而是选择和艺术为伴,并陶醉其中。他的一生虽然坎坷,但我相信他一定觉得生活得很幸福。书中用了福楼拜的一句话:艺术广大已极,足以占有一个人。,这句话是对木心先生一生最好的概括。

【篇三:文学回忆录读后感作文】

第一次听到到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是来自于汪涵,那是他在节目中引用木心先生的《从前慢》中的一句诗,那时候时间很慢,慢到只能用一生去爱一个人细细品读,良有感触,这句话仿佛是木心先生站在历史的高点对现实而叹。是啊,从前的日子都很慢,人们有时间去感悟时间的流逝,世事的变化,人生的沧桑,而今,快节奏的生活似乎带走了人们这些,人们都很忙,但不知在忙什么,在忙中越发迷茫,而后都成了盲人蓦然回首,却发现那人已不再灯火阑珊处。潘越云的《最爱》中这样唱道:一生只爱一个人,一世只怀一种愁。而今已是妄想。看着那城市一个个寂寞飘荡的灵魂,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慢下来,安守着自己稳稳的幸福,从那个时候起引起了我的深思。同时也让我有机会走近了木心先生,走近他那丰富的人生,走近他那醇厚的文学情怀,走近他那灵动的精神世界。

西方的情人节这天,这位当代伟大的画家,文学家,诗人木心出生在浙江桐乡,而后开始了堪称传奇的一生从乌镇到上海,从上海到纽约,再从纽约回到故乡,一生辗转,始终孑然一生,唯独艺术和文学相伴左右,他的一生是悲壮的,又是幸福的。悲壮在他历尽文革苦难,一生三次遭囚禁,却不忘初心。同时他又是幸福的,一生有文学和艺术相伴,坚持做着一个文学的鲁滨逊,在艺术的大海中自由生长。他师从林风眠先生学习画画,同时也继承了林风眠先生这对于艺术的挚爱和严谨。同时,他也培育了当代著名作家如陈丹青等人,他的一生不可谓不辉煌,不可谓不灿烂。正如陈丹青所说:木心先生自身的气质、禀赋,落在任何时代都会出类拔萃

《文学回忆录》是八十年代末木心先生客居纽约之时,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课,在前来听课的画家,舞蹈家,史学家,雕刻家等人的客厅轮流开展的一场长达五年的文学远征。他以陈丹青先生的笔记为蓝本,综合整理之后所得。他的来源正如陈丹青所言: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神聊,多么美丽的字眼,我想这能给现在的大学课堂一些启示。初读《文学回忆录》我的感觉是难读。因为它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世界,东方西方通讲,知识灵感并作,内容的丰富程度和跨度都非常大,我基本是一边百度一边读,读的很慢,却真切的感受到了文学的深度与美。正如木心先生自己所言:金句纷披,兀自燃烧书中集结了来自古代,中世纪,近代每个时代的精神传统,艺术亲人。他爱先秦典籍,只为诸子的文学才华;他以为今日所有伪君子身上,仍然活着孔丘;他想对他爱敬的尼采说:从哲学跑出来吧;他激赏拜伦、雪莱、海涅,却说他们其实不太会作诗;他说托尔斯泰可惜头脑不行,但讲到托翁坟头不设十字架,不设墓碑,忽而语音低弱了,颤声说:伟大!而谈及萨特的葬礼,木心脸色一正,引尼采的话:唯有戏子才能唤起群众巨大的兴奋

书,要在不同的人生片段读,方有不同的感悟。实话实说,现在读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我很难确切理解那种对于文学的偏执的爱的境界,我想是我自己底子不够,我想只有不断的丰富自己的学识,才能更好的走近木心先生的文学世界!

【篇四: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陈丹青愿意为了木心奔走:出两本和他相关的书《文学回忆录》与《木心谈木心》,在木心死后为他举办哀悼会,各类场合如果可以总要提到木心,在他主持下的乌镇木心美术馆也即将落成开业如此卖力的宣传,让木心的影响不断扩大。

陈丹青以自身的价值和地位,足以被称为当世大师,而今花甲的身躯,为老师当推销员,何苦?为什么不把有限的精力用在自己身上,好登上人生新的高峰,却肯劳心劳力为木心作嫁衣裳?有人泼冷水,认为木心的造诣并没有陈丹青所宣扬的那么优秀伟大,认为陈将其捧得太高,言过其实。如果木心的作品真的非常优秀,便能生生不息,历史自会择取,何必辛苦树碑立像,劝世人瞻仰?

记得韩寒有篇文章,说他喜欢赛车胜于文学,理由是赛车快就是快,慢就是慢,文学无标准。似乎有理。文学的好坏,不可能有像汉谟拉比法典那样的铁律让所有人遵从。有些作品被绝大多数人视为名著经典,在有些人眼里可能不过尔尔。《诗经》原只是一本民间诗歌集,但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将它提升至经典地位,故称诗经。但或许在有些人眼里,那可能不过是些痴男怨女的靡靡之音。

有些问题,答案就是问题本身。你问陈丹青为何愿意为木心辛苦奔走,出书立说?只因为陈觉得木心是好的,他的作品是好的,你不认为木心好,便不能理解是为什么,而在他看来一切都自然而然。

这些让我想起《大长今》里的一段情景:郑尚宫做了一道凉菜,问大家里面加了哪些调料。今英自信满满回答:有酱油、醋、白糖、芝麻盐和水。郑尚宫并未表示认同,让众人都尝一尝,猜猜放了哪些调料。大家品尝过后,似乎都赞同今英的回答。只是突然,是红柿,不是白糖,是红柿。说话者是长今。郑尚宫露出愉悦神色问:你为什么认为是红柿?长今为难的回答:我因为吃到红柿,所以说里面加了红柿。郑尚宫大笑。

因为有红柿,所以尝到了红柿的味道,这难道是件让人困惑的事情吗?陈丹青理解他的老师木心是天之木铎,希望为老师出些汗水之劳,这难道是件让人困惑的事情吗?至于木心的文章中是否加了红柿,每个人的味觉不同,该如何解释呢?所以,陈丹青在做的,是想要大家能尝到里面的味道,真是件困难的事啊。

《文学回忆录》中刊印陈丹青上课时的笔记照片。我仔细看,在试图认清笔记中每一个字的时候,不禁想,木心于陈丹青究竟意味什么?意味着,从木心嘴中所说出的每句话,陈都要把它们全部记下来,因为太珍贵。我之前将木心比作苏格拉底,陈丹青是柏拉图。今天将木心比为耶稣,陈丹青是约翰。下笔至此,信仰基督者或许指责我是亵渎,其余的人可能说我比陈丹青更言过其实。我看来,不过是味觉不同。

【篇五: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从大年三十到初七,用了8天一口气看完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上下册,同时摘抄了一些精辟的语句,十来页笔记。感动还是感动。

陈丹青在后记中说:真的,这本书,不是世界文学史,而是,那么多文学家,渐次围拢,照亮了那个照亮他们的人。

这本书映照了木心的一生,一个恳切的生命用一生所感受到的。在对世界文学作品的研读过程中,木心在艺术的陪伴下度过了他的一生,从艺术中获得生命的救赎。对于宇宙而言,生命可能没有意义,生命是脆弱的,短暂的,或是瞬间的。对于一个人的自身,生命是个人全部意义的依托。

木心讲: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这是最后一课中的一句话,现实中为艺术的牺牲更加沉重一些。真理就在那里,无法实现。或如书里所述:真理不存在,宇宙虚空。

看到最后几课,特别是后记,充满悲情、怜惜和感动。木心像一种植物,在宇宙中静静的生动开放。

我想他的一生是圆满的,他认真的对待自己,毕生与艺术为伴,如此虔诚,如此纯粹,有所得,有所乐。

艺术家必须真诚的面对艺术。如果一个人追求真,自然能多看清一些事,少上一些当,多识破些骗局,少受些迷惑。无论对错,我赞同认识真,真的东西有意义,假的东西没有意义,宅人出现的原因之一是外面的世界没有太多的意义,现实中说真话的朋友极少,人们不愿意谈论思想,观点,目标,理想,梦想。木心提到后门通,前门不通。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木心逃到自己的世界里。

木心提倡做文艺复兴的个体户。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认真对待自己,心存希望,不枉此行。我想世界上有无数的木心,至少在人生的一些阶段。

新年假期,一口气读完了《木心回忆录》上下册,读到这么多真话,人生的警句,痛快!想来,在海外,木心对着一群中国画家讲世界文学史,历时5年,也是一种奇迹。人的一生中总有些经历,那些照亮生命的片段宛如奇迹。希望每个人都能抓住生命中偶然发生的奇迹,或者能将发生在生命中的一些事视为奇迹,那是一种奇妙力量。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参考)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关于木心和《文学回忆录》的介绍,便在JD上买了一套。很快收到两本书,书的封面是精装的,两本书都很厚,封面颜色一本是浅黄,一本是深黄,不是通常的文学类书籍的封面设计,看上去有点怪异。看了陈丹青写的小引和梁文道写的类似序言的文章《文学,局外人的回忆》,大概对这本书产生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有所了解,对木心的人生历程也有初步的触及。看完目录,林林总总,古今中外,主题涉猎很广泛。迫不急待进入正文阅读,一开始介绍希腊古罗马神话和史诗部分,希腊诸神的名字读起来拗口,也难以记忆,读起来有点枯燥,但越往后读就越觉得有趣味。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也让我自觉所读的外国文学书籍还是冰山一角,要补的课很多,要读的书也很多,但人生苦短,书海无涯,只能是有选择地去阅读一些。读木心讲述的《文学回忆录》,还是很有意思的,木心博览群书,口若悬河,再加上有那么一点目空一切、睥睨天下的感觉。但他的评价有什么是有独到见解,而且是真诚的,并不做作。他做导师应该也是有人格魅力的,如果能听他亲自讲课,一定更有意思。利用不到两周的晚上时间,认真读完木心讲述并由陈丹青笔记整理的《文学回忆录》上下两册,意犹未尽,打算有时间再读读他的几部散文集子,希望能有更多的收获和感悟。木心曾经说过,文学是我的儿子,画画是女儿。在纽约,姐姐养着弟弟,卖掉了,就等于是嫁出去了;在国内,弟弟名气盖过了姐姐。木心原来学的是绘画,但文学成为他的终身追求,直到生命的终点。不合时宜乎?另辟蹊径乎?功成名就乎?壮志未酬乎?也许只有时间会给出答案。一个挚爱文学的人,虽然一生历经磨难,然而把他的毕生献给文学和艺术,活成了一个精神上的贵族。不论是中年出走美国,还是晚年回归故土,他有他的理由,也有他的选择,他是一个自尊和让人尊敬的人,后来者应该给与理解和尊重,虽然内心强大的他未必在意这些。有尊严地活着,对普通人是一件难事,对一个有士大夫情怀的文人更是一件难事,但后者更能对自己的精神追求契而不舍,为之付出毕生而在所不惜。木铎有心,清音万里。高尚的心灵和优秀的作品不会被千山万水所阻隔,也不会被时间长河所湮没,终会发出其璀璨的光芒,照耀后世。

《木心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木心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在五一前几天,在网上浏览网页时自动弹出了网购打折的讯息。打开之后在书籍里面随意的浏览便看到了这本书,当时看到了很多读者的评论这本书真心不错,便买了这本书。趁的着五一的时候好好地读了一下,感觉感触很深。

坦白说,其实在买这本书之前,我甚至不知道木心老人家是谁,再看了其中的书之后,才发现这位老人家的思想的独特与深入。下面是我读这本书中的一些话的感触,以表达自己读这本书的想法。

“屈原写诗,一定知道他已永垂不朽。每个大艺术家在生前都公正的衡量过自己,有人熬不住说出来,如但丁、普希金。有种人不说的,如陶渊明,熬住不说。”书中写道,具有这等企图,这种雄心的中国作家,是罕见的,这是木心之所以是木心的原因。

我之前没有读过木心老先生的书,所以理解的不够深,不够透彻。木心老先生是和“文坛主流”既然不同的。在谈文学史时,他是一个专业门墙的局外人,在身为作家时,他还是一个局外人。他总是这样的,写自己的书,只是表达自己的想法,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录下来,把自己对文学、对历史、对希腊神话的感触书写下来,以他自己独特的思想。他就是他,平时一切文学史,平时一切人,也许就是这种心态才能写出别具一格、独具匠心的书,是只属于木心的书吧。

他说,我讲文学史,其实是我对文学史的观点。讲完后,一部文学史,重要的是我的观点。神话,是大人说小孩的话,是说给大人听的。多听,多想,使人返璞归真。并且 中国神话太过现实,好有好报,恶有恶报,神权、夫权、谁管谁,渗透神话,令人惧怕。而希腊神话无为而治,自由自在。

当今社会是很现实的社会,各种规定各种潜规则都把人区分开来,等级制度区分太过明显。现在人把地位权势看得太过重要,喜欢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这是严重的歪曲心理。我们应该倡导人人平等,不要等级制度以有色眼镜来看待区分人们,不应该官大一级压死人。我们要创建和谐社会,要向希腊神话倡导的一样要自由自在,这样人们才能幸福和谐安定。

他说,最早的文学,即记录人类的骚乱,不安,始出个人的文学。所有伟大的文艺,记录的都不是幸福,而是不安和骚乱。

对于这些话,我深以为然。我一直以为人类大多数都是享受安逸的生活,很少会居安思危,具有忧患意识。在很早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曾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鲁迅先生也曾说过:真的勇士,敢于正面淋漓的鲜血,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因此很少有人真正做到这一点,所以人们记录下这些人类的骚乱与不安,通过这些教训使自己能更加清楚更加深刻的明白这些道理。

盛极必衰。如此看,中国诗的衰亡是正常的、命该的、必然的。盛过了,不可能盛之又盛。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从整体上来关照,中国不再是文化大国,是宿命的,不必怨天尤人。所谓希望,只在于反常,异数。用北京土话讲:抽不冷子出个天才。

从表面看,这只是介绍了中国诗的没落的原因,但在我看来,这也包含了一个哲理——盛极必衰。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不必强求永恒的胜利或者永远的顺风、前进,每个人都会有高峰低谷,正如月有阴晴圆缺,我们要懂得知足常乐,不必强求,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样我们才会过得轻松,活得快活。

这些就是我读木心老人家的文学回忆录的一些话的感想,虽然不多不全,但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正如木心老人家写自己的书,讲文学史,重要的是自己的。以后,我想我会再读更多的木心先生的书,感受他老人家的思想,从而更好地看待生活,看待人生。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1000字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关于木心和《文学回忆录》的介绍,便在JD上买了一套。很快收到两本书,书的封面是精装的,两本书都很厚,封面颜色一本是浅黄,一本是深黄,不是通常的文学类书籍的封面设计,看上去有点怪异。

看了陈丹青写的小引和梁文道写的类似序言的文章《文学,局外人的回忆》,大概对这本书产生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有所了解,对木心的人生历程也有初步的触及。

看完目录,林林总总,古今中外,主题涉猎很广泛。迫不急待进入正文阅读,一开始介绍希腊古罗马神话和史诗部分,希腊诸神的名字读起来拗口,也难以记忆,读起来有点枯燥,但越往后读就越觉得有趣味。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也让我自觉所读的外国文学书籍还是冰山一角,要补的课很多,要读的书也很多,但人生苦短,书海无涯,只能是有选择地去阅读一些。

读木心讲述的《文学回忆录》,还是很有意思的,木心博览群书,口若悬河,再加上有那么一点目空一切、睥睨天下的感觉。但他的评价有什么是有独到见解,而且是真诚的,并不做作。他做导师应该也是有人格魅力的,如果能听他亲自讲课,一定更有意思。

利用不到两周的晚上时间,认真读完木心讲述并由陈丹青笔记整理的《文学回忆录》上下两册,意犹未尽,打算有时间再读读他的几部散文集子,先购买了一本《哥伦比亚的倒影》,希望能有更多的收获和感悟。

文学可以是爱好和休闲,把文学当作职业,靠它挣钱养家糊口不容易。木心曾经说过,文学是我的儿子,画画是女儿。在纽约,姐姐养着弟弟,卖掉了,就等于是嫁出去了;在国内,弟弟名气盖过了姐姐。木心原来学的是绘画,但文学成为他的终身追求,直到生命的终点。不合时宜乎?另辟蹊径乎? 功成名就乎?壮志未酬乎?也许只有时间会给出答案。

一个挚爱文学的人,虽然一生历经磨难,然而把他的毕生献给文学和艺术,活成了一个精神上的贵族。不论是中年出走美国,还是晚年回归故土,他有他的理由,也有他的选择,他是一个自尊和让人尊敬的人,后来者应该给与理解和尊重,虽然内心强大的他未必在意这些。

有尊严地活着,对普通人是一件难事,对一个有士大夫情怀的文人更是一件难事,但后者更能对自己的精神追求契而不舍,为之付出毕生而在所不惜。

木铎有心,清音万里。高尚的心灵和优秀的作品不会被千山万水所阻隔,也不会被时间长河所湮没,终会发出其璀璨的光芒,光耀后世。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700字


一、初见:人生若只如初见,初见钟情。

在儿子语文老师的阅读分享里,遇见了这本书。木心?《文学回忆录》我要看一下。一本浅粉色一本浅黄色,1989-1994、文学回忆录、木心讲诉,简单的三行字,配在纯色的背景,多一字多一图都是累赘,很喜欢。

文学功底差,基础知识薄,起初看得艰难。又不敢按图索骥,随着书中的脉络去寻找原著品读,这个工程量巨大,怕浇灭了自己的这点读书热情。无奈,只能硬着头皮一讲一讲读,配合着大脑库存里仅有的文学基础,中国文学还好,至少日常接触得多;外国文学就捉襟见肘了,很多都没有看过,只是在学生时代草草地了解,而记忆也早已模糊。对于木心先生的观点讲诉,只能是认字,他的理解,他的感悟,我在外围的外围。嘲笑自己为生吞活剥,开卷有益,看完便是。

二、表白:愿逐月华流照君。遇见一个人。

三月参加一个读书会,讲课者滔滔不绝,分享了阅读感悟,也分享了阅读书目,这一本是她当下的枕边书。那一刻不能不说欣喜,遇见一个同类人,她随后简单的交流仿佛就只是在对我一个人说,会场里的其他人、物都已不见。她的信手拈来,收放自如,使愁闷的我拨开云雾,仿佛心田注入一股清泉,流淌,欢快。她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

她的演讲能力很强,口语表述上我是很难追及了,思想感悟上也许我还能另辟蹊径,找到属于我的点,我的方向。暗暗地,我在下面,充满了力量。我要好好看这本书。

三、衷情:之前每天看一讲,差不多瞌睡了,后面一讲已经不过瘾了,甚至于把自己关在书房,让小女儿不要进来打扰,妈妈要闭关看书了。那个时候,觉得自己也随他们一起在某人家里,在一起听课。

木心说:希腊神话是一笔美丽得发昏的糊涂涨。因为糊涂,因为发昏,才如此美丽。

正好儿子在看希腊神话,我也看了俄狄浦斯王。有一点点新的理解,超越恋母情结,以后有更多内容了再单独说,继续回到木心。我在这一页后面写了:人物关系混乱,故事情节美丽,剧情发展匪夷所思。以后把这本书传给儿子,希望他在我的笔记之上,继续前行。

读后感《《文学回忆录(全集)》读后感_19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甲骨文学校读后感4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