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少年读史记有感 > 地图 > 读少年读史记有感

读少年读史记有感

发布时间:2019-11-08 来源:互联网

永不屈服的小伙子—读《红约少年》有感。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在读过了作品,对于里面的情节非常感兴趣,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也许"永不屈服的小伙子—读《红约少年》有感"就是你要找的,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青少年时期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奇妙的时期.这个年龄层中的人是那么朝气蓬勃,对什么事都无所畏惧:他们成熟西幼稚,聪明而愚笨,时而有惊人之举,时而却做出许多傻事这个年龄就是这样。

很有趣,我最近看完《纽约少年》这本书,不禁发现主人公小胖子赫比竟与我有那么多的相同之处:他自尊心极强,十分好胜,总莫名其妙地做出些令人惊讶的怪事,象斗胆闯入校长老高斯的办公室,吃下令人恶心的绍鱼,同个头比他大得多的伦尼打架,偷走五十美元去建造滑行船归根结底,赫比做这些事不过是要从各方面去维护他那近乎虚荣的自尊准道年轻人不大都是这样的吗?

小胖子赫比写得很真实,毫不虚夸。这使我想起自己生活中许多趣事:在田径队平时训练时,能偷点徽就偷徽。但有一天,区里老师来观摩,我则连放松跑都做得毫不松懈,结果支撑了半夭,腰背酸痛,只为博得在场领导的一声赞扬。现在想起来,不禁觉得可笑,甚至有些羞愧。

是的,我、小胖子赫比和许多年轻人在别人面前都是决不肯屈服的,可在自己面前呢?我迷惑了。不知不觉中,近乎虚荣的自尊已将我身上那种不屈服、不示弱的精神虚化了,让它仅仅表现在别人面前;留给自己的,却是怯播和徽散。自尊在别人面前表现得那么高,那么大,那么清晰;而在自己面前却淡了,模糊了难道年轻人真是这样的吗?

有时,作业不经人督促就应付了事,自己的书桌抽屉总不收拾(只要家里不来客人);这难道不是在自己的面前屈从于徽惰吗?忽然,我觉得这太可怕了,这会使人的个性泯灭,不再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除非经外人注射一支 强心剂。

不成,这样下去,我就要成为在别人面前永不屈服而在自己面前却爬不起来的具有阿Q精神的怯儒的动物了.这的确是太可怕了。于是我便得到了这样的启迪(或者可以说是一个警告):抛弃虚荣!树立自尊!不论在别人或在自己面前都永不屈服!

《纽约少年》的结尾是辉煌的:赫比成功了!他长大了,勇气和信心在他的笑容里浮现。他似乎也知道自己不再怯懦,不再盛荣.那是实在的笑容,自在的笑容。这,正是我所追求的。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好小伙布朗》有感


读《好小伙布朗》有感

作者:王芷 单位:开发区党政办

《好小伙布朗》的故事发生在新英格兰的塞勒姆村,主人公布朗是一位单纯善良的清教徒。由于受到某种诱惑,青年布朗到魔鬼那里去赴约,但是当他走入黑暗的森林中,却发现许多他平时最敬仰的人——威严的总督、德高望重的牧师、虔诚的老妇、名门淑女,甚至自己的妻子费丝都一样与魔鬼有约。这次非同寻常的经历在布朗心中唤起了人人都有隐秘之罪的意识!此后,布朗感到极度的沮丧和痛苦,丧失了所有的信仰,与周围的人疏远开来,变得沉默少语,最终抑郁而死。小说中作者运用有限全知叙事模式、象征、反讽等陌生化手法,展示了人性罪恶的普遍性,体现了清教主义关于罪恶无所不在、罪恶人人皆有的思想,整部作品给人阴暗、神秘的感觉。

布朗丧失信仰的过程也是他逐步发现人性之罪恶的过程。布朗开始就对这次林中之行犹豫不决,他认为自己的祖辈们未曾来森林与魔鬼践约,他不想背叛有着高尚信仰的清教徒家族,而成为布朗家族中第一个与魔鬼约会的人。但他的同行者竭力劝说并告诉布朗,他帮助过祖父鞭打过教友派的女信徒,参加过发生在1692年的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塞勒姆驱巫案,放火烧过印第安人的村落,“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你爷爷和你父亲都是,我们曾多次快乐地走在这条道上并在午夜后幸福返回。”听了同行者的坦白,布朗意识到原来自己非常敬重且引以为自豪的祖辈们也曾到野外森林魔鬼那里约会,他们也是有罪之人,这大大削弱了布朗的自信心。接着布朗又看到他心目中虔诚的教徒——教过他基督教教义的古迪·克罗伊丝老师和教堂执事古金,他们居然都在赶往树林深处的邪恶聚会。进而使布朗发现他的教义老师竟也是个巫师,她原来代表的是世界上美好的东西,此时她却前往参加魔鬼的聚会,无疑深化了人性本恶的主题。布朗突然认识到人性的邪恶,对自己的清教信仰产生了动摇,于是离自己的信仰越来越远。他仰望苍天,并怀疑是不是真有天堂,然而“天空蓝蓝,繁星闪烁。”蓝蓝苍穹隐喻为天堂,妻子费丝是他最后的精神支柱,他开口大叫“上有天堂,下有费丝,我要对抗魔鬼,坚定不移。”因为他原本认为只要心中有信仰,就可以“紧紧偎依在费丝的裙边不再离开,跟着她进入天国”。当布朗看到一根粉红色的缎带从天空中飘落下来,他知道天真无邪的妻子也出现在魔鬼的聚会上。布朗再次凝视太空,此时“虽未起风,却有一团乌云匆匆掠过头顶遮住了明亮的群星。蓝天依旧,那块乌云飞快地飘向北方。”这块乌云正是邪恶力量的象征,遮住了神圣的天堂。布朗失望无比,喊道:我的费丝走了!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道德,罪恶只不过是一个字罢了。来吧,魔鬼,世界本来就是你的。”布朗奔向聚会的场地,发现那里“善贤竟然与邪恶同流合污,与这些庄重可敬、虔心向善的人混在一堆的却有许多自甘堕落的男人,声名狼藉的女人。”总之,形形色色的人都来了,好人坏人在这里没有区分,彼此亲密无间,兴高采烈。魔鬼在向信徒布道时公然声称,“……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罪恶的泥潭,罪恶是人的天性,罪恶才是你们唯一的快乐……”在魔鬼给费丝施洗礼之际,布朗绝望地喊着,“抬头看着上帝,挡住魔鬼”,这是他无奈而痛苦的呐喊。就在布朗说出那句话的瞬间,他发觉自己处身于孤独宁静的夜晚之中,原先熊熊燃烧的枯枝在他脸上洒下冰冷的露水,这露水应为布朗的眼泪,此刻他心灰意冷,不再相信这世界还有美好善良的事物,人性的堕落彻底击碎了他的天国之梦。第二天早晨布朗回到了塞勒姆村,结束了这次痛苦的旅行。通过布朗的森林之旅,霍桑暗示着“人性的罪恶”,即人的内在是堕落的,这正是清教主义所宣扬的人性本恶和原罪观点。

布朗前往森林赴约的行为叙述着他由单纯走向识透人类内心邪恶的心路,也反映了布朗本人与善背道而驰而走向罪恶的历程。《圣经》记载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偷吃智慧之树上的禁果,冒犯了上帝而遭到严厉的惩罚,从伊甸园被驱逐到人间。人类因为祖先的堕落生而有罪,为了赎罪获得新生,必须默默地忍受各种苦难。作为芸芸众生,在塞勒姆村人的潜意识中埋藏着各种各样的本能欲望,小伙子布朗同样有着许多欲望,尽管多数是和社会道德规范相抵触的。由于对邪恶的本能欲望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促使布朗禁不住魔鬼的诱惑,不顾妻子的劝阻,远离村庄迈向深林去参加异教仪式。“亲爱的丈夫,今天这个夜晚求您无论如何留在家里和我在一起。”面对妻子的挽留,他回答:“今晚我必须离开你,我的这次出门就是你所说的旅行,必须从现在起到日出之前这段时内完成。”布朗抛下新婚妻子赶赴魔鬼的聚会,在进入丛林之前有意放纵自己,是潜意识中“恶’的呈现。之后,他又违反了清教教义,拒听圣歌,愤世嫉俗,犯下“不可饶恕之罪”,步步堕入“邪恶”,走向毁灭的深渊。霍桑认为人受原罪的驱使,都有向恶之心,就像布朗执意要去参加那次神秘聚会一样,是内心“罪恶”的驱使。小说中,霍桑借对布朗的心理描写表达了人的这种“向恶”的潜意识,“与这些人,他有一种可恨的同教情谊,而这种情谊来自他内心的全部恶念。”主人公布朗灵魂深处“邪恶”的欲望和与魔鬼有约的行为是“罪恶与生俱来的”清教思想的集中体现,必然受到世俗道德的制约。

原始森林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场景。布朗在进入之后,发现森林成了邪恶的聚集地,各色有罪之人在此被揭发,当然在场的也有他死去的父亲、祖父等先辈。树林里到处都是人群,同时发出恐怖的声音,树木也吱吱作响,野兽的吼叫和印第安人的喊声混在一起。森林顷刻之间成了地狱,林中“有时风声萧萧,酷似远处教堂的钟声,在这位夜行者的左右大声吼叫,仿佛整个大自然都在蔑视他,嘲笑他。”霍桑借用“阴暗”、“沉闷”、“怪谲”等字眼刻画出笼罩着夜晚森林的阴暗恐怖的氛围,在他笔下这片森林到处游荡着魔鬼的影子,是个神秘莫测的诡异世界。在这里,森林代表的是黑暗邪恶,代表的是异教徒的势力范围。茂密的树林在黑夜里显得危机四伏,似乎棵棵树儿后面都藏着“恶鬼似的印第安人”,充满了许多未知的因素,正如同人性中的恶一样潜伏起来,难以发现。霍桑之所以选择黑夜森林作为魔鬼盛会的地点,不仅是为了渲染恐怖的气氛,也是为了说明人的本性有黑暗邪恶的一面。

在林中小路上布朗碰到一位黑衣老者,他是魔鬼的化身,是布朗跨入森林这个充满罪恶的领地的引路人,他手持一条枫叶拐杖,“似黑蛇的手杖,精雕细刻,活脱一条扭来扭去的大蛇”。在路遇古迪·克洛伊丝时,“老人伸出拐杖,用蛇尾似的一端碰碰老妇皱纹滚滚的脖颈”。持蛇形拐杖的老者使人们联想到《圣经》中邪恶和堕落的撒旦,是他将布朗从想象中的美好天堂带入罪恶之地,从而使其完全堕落。霍桑描述老者“穿着朴素大方的服装,似乎和布朗属于同一个阶层,和他长得很有几分相似,也许主要是在神情方面而不是在相貌方面……他们可以被看作父子俩”。在克洛伊丝太太见到老者时说:“啊,果真是老爷子您吗?和我那个老朋友布朗先生活脱脱一个模样。”在布朗决定不随老者前行时,他没有生拉硬拽,而是“镇定自若”地让布朗“坐在这儿,休息一会儿等你觉得乐意走的时候再走。”霍桑时常将人们的心灵比做深渊或魔鬼的洞穴,然而这深渊或洞穴里却有可能隐藏着见不得人的罪恶。对老者的这些描述似乎更能表现作者的意图:所谓的“邪恶”其实存在于人的心灵里,他有着和人类相似的外貌,而且知道不需指引人类也有趋向“恶”的本能。

《好小伙布朗》情节虽不复杂,但渗透出强烈的清教主义气息,反映了霍桑的创作倾向。作者以清新的笔调,朴素的形象和令人难忘的环境来表述“罪恶乃人类之本性”的清教主题,将人性的阴暗面描写得淋漓尽致,这是霍桑对隐匿在人类心灵深处的“罪恶”的真诚探索,其实质是要揭露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这种普遍的人性堕落和信仰的丧失。

基督教文化尤其是清教文化是美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霍桑的世界观深受清教徒意识的影响,他的祖辈之中有人曾参与清教徒迫害异端的事件,为著名的1692年“塞勒姆驱巫案”的3 名法官之一,因此这篇故事的发生也是在塞勒姆村。

《好小伙儿布朗》讲述了主人公布朗受魔鬼之邀的一次似梦非梦?亦幻亦真的森林之旅,旅途过后,布朗彻底对生活绝望并在阴郁中结束了一生。布朗的旅途是现实?是梦幻?任由读者猜想,也正体现了霍桑深受清教和超验主义影响的矛盾思想。

霍桑是矛盾的,他的作品也充斥着矛盾。而性本善恶的争论也延续了几千年。本文意在揭示人性固有的虚伪和邪恶。布朗是“好”小伙儿,但经过内心的忐忑与挣扎以及自我安慰来挣脱对妻子费丝的愧疚后,便在一开始就选择了抛弃新婚的费丝赶赴魔鬼的约会。人性的恶念使他踏上了不归路。妻子费丝(Faith)是布朗信仰的终结。他坚信妻子的信仰,坚信妻子是可以上天堂的,以至最后当他在祭坛前看到费丝也在聚会中时彻底崩溃。

布朗在森林中所见的村上所有社会名流,自己的教母以及教长牧师令他对上帝的信仰产生了怀疑。中途他几次在矛盾中挣扎,但心中的恶压倒了善,最终抓起了魔鬼赠与的蛇杖冲向邪恶的深渊。这都是性本恶在作祟,也体现了帮教者对他歧路的指引,同时也表明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宗教和人们的伪善。在当时多种思潮的影响下,霍桑也为布朗灵魂的矛盾找到了出口,便是顿悟了人性的恶以空洞的灵魂结束郁郁的一生。

那么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布朗缺乏自我认知并对自身信仰是懵懂的,不懵懂就不会挣扎,也就不会因为妻子的赴会而痛失对上帝的信仰和怀疑上帝对人类的救赎。所以社会也是矛盾的,社会需要能调和这种矛盾的人来促进发展。亦或是说这种人是既可以赴上帝的约会,也可以赴魔鬼的约会。我们都知道,在美国的选举制度中,如果不强调自己虔诚的基督信仰是很难服众和入选的。但在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中,信仰披着伪善的外衣,道德臣服于残酷激烈的政党地位的争夺,胜利的掌权人也许会做很多利于社会的善事,但这种对正派人的诽谤以及其它不为人知的种种恶事就同时发生在他们身上。在需要披上良知的外衣或良心发现的时候他们是虔诚的教徒;当行恶为满足自己私欲的时候又在与魔鬼共舞。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性本恶的驱使,当他在某一方面有很大成就的时候,人们也会会心地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西方文化沿袭于《圣经》,主张“原罪”,在自身矛盾的抉择中,通过上帝的指引和救赎,我们可以变好。

放置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必然是有前进又有波折的曲折盘旋上升的过程。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人们对于共产主义的信仰也可能会经历动摇和怀疑。经济在发展,而很多的人信仰也发生了改变,于是才有了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有信仰,不放弃,更不自甘堕落,这是我读这本书给我的警示。

读《不向命运屈服的科学巨星》有感


不久前,我读了一本小说系的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述了霍金是如何走上强者之路的故事。

霍金从小就喜欢科学,向科学一类的问题提出了很多很多,常常让老师难以回答,但是对其他门科都不以为意,自己的房间也是乱七八糟。霍金渐渐长大了,他意识到了这个严重的问题,立誓要考上大学。经过不懈地努力,霍金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大学。上大学的日子也没那么自在了,很多人都是盛气凌人,连教师也瞧不起他,但这并不影响霍金。在某一次回大学的路上霍金浑身都不舒服,头晕目眩,霍金认为这也许是太累的缘故,便没有在意。随之而来,他经常出现这种状况,甚至都有走路困难。医生说这是一种新病,他只能活两年。霍金不甘就这样一事无成的死去。于是他日夜研究,心中记得上次听课那教授教育他的话:永远不要自以为是说你成功了,等你真正成功了,才能指点他人。因心中有梦,他最终发现了宇宙黑洞的秘密,并超出了医生的预料,成为了医学界奇迹。

霍金的一生都活在科学里,为科学奉献了许多,他从小就有梦想,热爱科学,正因为这些,使得它成为强者,可我呢?只是因为哪门科最好而喜爱,而并没有付出过。像数学,我选择了逃避,我心里铭记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但我却并不行动,也只不过是嘴上说说罢了。所以,我要向霍金学习,学习他的坚持,学习他的永不放弃,学习他对科学的付出。我不能向困难屈服,我要战胜困难,成为强者。

梦想,永不放弃—读《追梦少年》有感



计晗乐

在今年的暑假里,我用了将近一周的时间,废寝忘食地阅读了美国作家路易斯·萨奇写的《追梦少年》,这本书蕴含的道理使我受益匪浅。
书中讲述了少年西奥多因跟人打架,被迫进了翠湖营,中断了学业。十四个月后,他一边打工,一边参加暑假学校的补习,努力想走向正规的生活,同时慢慢地靠近自己的目标,直到朋友X光的出现。在他的鼓励下,西奥多开始做些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终于走出翠湖营,生活也走上了正轨。

生活中,我也为自己的目标努力着,拼搏着。
有一天,班里进行了英语单元考试,我的小伙伴们都考到了高分,而我却考得不好。那时的我别提有多羡慕了,自己觉得很迷茫。回到家中,我恳求爸爸教我读英语,可爸爸说,他读不准,怕教坏我,让我今天先做作业,明天一定想办法教我读英语。看着他无奈的样子,我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我一回到家,发现桌上放着一个盒子,爸爸告诉我这是给我买来读英语的机器,叫步步高家教机,里面的内容给我输入进去了,让我每天做完作业之后就自觉地阅读半个小时的英语。我每天坚持着,不管作业多还是少。
过了一段时间,我的英语成绩已经超过了那些小伙伴了,老师还在课堂上表扬了我,但我还要像以前一样,继续每天阅读半个小时的英语。
生活中我也一样。记得有一次,我看到大人在河里欢快地游泳,心想要是自己也会游,那该有多好啊!妈妈看透了我心思。
到了三年级的时候,就带我去良渚报了名学游泳。刚开始学的时候,心情很兴奋,虽然完全按照教练的要求做,但是怎么也学不会。而且鼻子经常会呛到水,有说不出的难受,手脚也有说不出的酸痛,于是我就垂头丧气地坐在池边的台阶上,一动也不动,很想放弃。

教练看到了,游过来,严肃地对我说:“胆子这么小,这么点小困难就把你打倒了?怎能学会游泳呢?快点练,胆子大一点,不要太心急。”
慢慢地,我放松了身体,按照教练的说法,一步一个脚印地学,终于学会了。
感谢《追梦少年》,感谢西奥多,感谢在我的追梦路上帮助我的人,使我知道了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只要树立自己的目标,不断尝试,不断追求,永不放弃,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读《我的小伙伴》有感


昨天,我看了一篇叫《我的小伙伴》,让我想起我家的小狗。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我家有只小狗,叫汪汪。它吃食总会用爪子来摇晃食物,要是不开心,它会躲在一旁,趴在地上,没有表情。

这时,我想起我家的小狗,它叫玛留斯。它一身金黄,全身好像披上了一件用金子做的毛衣。尾巴又长又大,可爱极了。眼睛又黑又亮,总是炯炯有神。

有一次,我们全家都出去吃饭了。只剩下玛留斯在家。一个小偷正留意着我们的一举一动,他趁我们全家都出去了,想办法打开门进来偷东西。当时,玛留斯从饭台下转出来,它似乎知道有小偷进来。那小偷真的把门锁弄开了,他小心翼翼的把门关起。正在这时,玛留斯猛扑向小偷,汪汪地叫着。吵得隔壁的阿姨也听到,她看见有小偷立即报警。小偷连忙逃走了,一些东西也没有偷走。我们刚刚好回来,看见警察来了,也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了。我立即包住玛留斯,听隔壁的阿姨说:刚才,是你家的狗在叫,我才知都你们家进来了一个小偷。真是多亏玛留斯阿,如果它不在,我们家的东西一定会投了不少。

我爱我家的玛留斯。

不屈的意志 ——读《红岩》有感


潘奕丹
《红岩》这本书讲述了在1948年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共产党们被关在在渣滓洞和白公馆中受苦。敌人为了得到口供,妄图用各种恶劣的行为动摇革命者的意志,但在共产党们坚强的意志前,他们却是一筹莫展,徒劳无功。
合上书,我的心还停留在它身上,久久难以平复。脑海中闪过的一道道鲜活的面孔,使我振奋。敌人视死如归的许云峰,佯装疯癫、内心火热的”疯老头”华子良,机智勇敢、志向远大的 “小萝卜头”……但最让我敬佩的还是坚贞不屈的女战士——江雪琴。
江雪琴,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她用强大的意志力,顶住了敌人的残忍折磨。敌人用竹签插进她的指尖,她也没有说出一个字,只是咬牙坚持。战友们替她包扎伤口时,都心疼极了,可江姐却说:“没关系,竹签时竹子做的,可是共产党员的意志时钢铁做的!”听了这句话,我的心“咯噔”一下,对比革命者,我看到了自己的软弱。
集中营里的生活是艰苦的,但共产党员在监狱里团结起来。他们利用春节,办了一次联欢会,告诉我们:我们是团结的共产党,我们永远不会向敌人屈服!全渣滓洞的牢房,几乎写的都是讽刺敌人的诗句,什么“歌乐山下悟道,渣滓洞中参禅”。比一比,共产党员们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都做到了团结友爱,那更何况我们呢?赶紧行动起来吧!
战争是血腥的,人心是温暖的,让我们将战争的残酷铭记于心吧!

读《塘约道路》有感2000字


读《塘约道路》有感2000字

小人物之言

写在前面:

之前的领导给单位每人送了一本《塘约》,让看完交一篇读后感给他。当天吃完晚饭开始,看完才十点半,这要感谢这些年来网络小说培养出的阅读速度。看完之后的确心潮澎湃,也趁着感觉没有消退写了一篇读后感。虽然初始目的是写给领导看的,但还没来得及上交,领导就调走了。写了一场,也的确是内心所想,发到这里大家凑合看看。

3月25日

=======以下为正文=======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读作品一直以来都有这么一句话,"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最开始我得先说说我眼中的《塘约道路》是本什么样的书。

如果说,有人对《清明上河图》中呈现出的北宋时期都城汴梁的市井民情有兴趣,那么我推荐你也可以去看看《东京梦华录》,也是重点描绘了北宋都城的市民起居、生活日常。如果对清代的贵族生活日常感兴趣,那就去读《红楼梦》。如果对近现代社会巨变下普通农民生活感兴趣,那就去读《活着》。不油然想到,几百年,甚至更久远以后,如果有人想要了解我们这个时代农村的变革,《塘约道路》会不会也榜上有名。那么,后人应该会和我们一样,通过这本书感受到塘约人的走投无路、王学英的心酸、陈学珍的艰难、世情的阻力、左文学的坚决、村干部的利落、老年人的感动、王宏甲的澎湃吧?

幸运的是,我们和书中的塘约处于同一个时间节点。我们近到一天之内可以坐车到达塘约,可以去亲眼看看书中的塘约村和塘约人,亲眼见证一下他们创造出的我们这个时代属于农村的新篇章。如果有这个机会,我们触摸到的不再仅仅是塘约村,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脉搏,亦是后人的历史,而我们正在历史的当下。

塘约为什么能成功

阅读一般有两种作用,一种是鉴于实践,一种是慰藉内心。《塘约道路》显然是一本能够"鉴于实践"的书。那么"塘约为什么能够成功"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就是这本书的精华。是精华,我们就来浓缩一下。思来想去,我把塘约的成功归纳成四点:不破不立、信任权威、头羊远见和内生动力。

一是不破不立。一切都源自一场洪灾,这场洪灾几乎让塘约村大部分人一无所有,也正式因为一无所有,才能破釜沉舟。幸运的是没有人死于这场洪灾,只要人在,希望就在,希望在就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古人说"福兮祸所依",如果不是洪灾,塘约想走上合作社的道路可能会晚很多、难很多。如果不是真的走头无路,又会有多少人愿意拿出自己的土地入股合作社呢?

二是信任权威。这里不仅仅指的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村干部在村民中所树立的形象。这种形象得是村干部平时一口唾沫一个钉子的"言出必行",得是村干部从自身做起的"不谋私利",得是村干部平时处理问题时的"客观公正".对于村民来说,与他们利益有直接关系的往往不是乡镇党委和政府,而是村干部。只要村两委的正气发挥出来,村民必然会聚拢靠紧,自然会信任村干部,公信力自然就树立起来了。

三是头羊远见。靖西有很多养羊的人家,每次去乡镇的路上羊群少则十几头,多则几十头,而放羊的却只有一个人。听同事说,在头羊脖子上系个铃铛,看好头羊就可以了。羊群会听着铃声,跟着头羊走。如果这样,那么头羊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如果一个村想要寻找出路,想要发展,那么头羊的阅历和经历就显得无比重要。比如塘约村那个读《古文观止》、在外打过工、自己搞过产业的村支书左文学;比如读老子,并用于实践的村干部曹明友。

四是内生动力。《塘约道路》呈现的人物,从村干部到普通村民,每个人都充满干劲儿、积极向上、乐于奉献。只要是为整个村子好的事儿,都积极响应号召,没有人去计较个人得失,不会凡事都掰扯清楚"凭什么".这种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内生动力"是贯穿始终的,却也是最难得的。

我们可以借鉴什么

从公权力出发,一是村干部要尊重村民,而不是代替村民。我理解的就是,多开村民代表大会,用开会的方式宣传政策和方针,先引导村民代表自愿接受,再由村民代表引导村民自愿接受,而不是代替村民做决定,然后突兀的压上去让村民接受某个决定。这也是村民代表大会的意义。二是上级党委和政府,要"警惕体制束缚农民的首创".我的理解是,在面对社会快速变化的当下,遇见新事物不要先急着否定,不要以固有的思想和模式去套用,先要深入了解和调研才有发言权。毕竟有句话叫做"高手在民间",还有句话叫做"存在即合理".

从个体出发,从村干部到上级党政领导干部,都不能放慢学习的脚步。不仅要自己学习,还要组织大家一起学习。我在读《塘约道路》时注意到,在组织统一学习方针政策之前,每次村支两委的会议,村干部之间的沟通是流畅的,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都在一个频道。我不知道是作者是有意带过,还是真的交流很顺畅。如果是真的有这么顺畅,那么至少多年以来塘约村的基础教育抓的很好,村干部的政治觉悟也很高,最新的方针政策都能了解,这样才能说到一起去,劲儿往一处使。再转念一想,如果一个村级干部都能自觉学习、自我提升,那么上级党政干部还有什么理由懈怠学习呢?

内生动力需要"举善而教不能".王宏甲在书中写道:"面对塘约村涌现的新气象,我再次注意到他们的‘综合培训中心’,心想现在这里还真是需要这样一个学习场所。我不禁想起春秋时季康子曾向孔子请教如何能使民勤勉。孔子说举善而教不能。我想孔子的意思大约是说,人是由于能力的欠缺,不知该干什么才被看作懒。你推崇正直,教给他才能,他就勤劳了。"

简单讲,就是在平时要树立好的典范,教导才能不显的人。再简化一点,就是"树典范、抓教育",但这是个长期施为的过程。再延展一点,就是"去矇昧、做宣传".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私认为靖西可能是地理位置的原因,对"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的认同度并不高。那么在"抓教育"的基础上,辅以标准化的宣传就很有必要了。像上次部全体会议时领导提出的"农村讲习所",到村里去宣传方针政策。受此启发,我觉得可以把村里的广播利用起来,每天除了固定播报重要的新闻简讯以外,还可以播放其他的。方针政策不愿意听,故事总愿意听吧?不说那些可读性不高的作品,就金庸小说总有人喜欢听吧?听多了至少能沾点"义"味的,如果能多一点人能重"义"而不是"利",那么我们也能随时号召村民为村集体出工出力。如果嫌小说长,《读者》、《译林》的小故事总可以吧,时间久了总有一两个能入耳吧?那届时是不是可以有所改变呢?

2018年元月15日

相信《永不屈服的小伙子—读《红约少年》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少年读史记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