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少年读史记有感 > 地图 > 读少年读史记有感

读少年读史记有感

发布时间:2019-11-04 来源:互联网

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以下“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篇一:善听则明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邹忌的妻子偏爱他,他的妾畏惧他,他的客人有求于他,所以都说邹忌比徐公美。实际上邹忌比徐公差得远。邹忌从这件事想到了整个国家,于是通过自己的经历劝谏齐王广开言路。齐王爽快的同意了,并颁布了劝谏的具体措施。一年之后齐国政治修明,没用一兵一卒就使敌国畏服,纷纷来齐朝见。这就是有名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善于听取正确的意见也很重要。试想如果邹忌把道理摆的一清二楚,可齐王就是不听从,还会有战胜与朝廷的结果吗?不会。善于听取正确的意见,对个人、群体乃至国家都有很大的好处。

我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楚汉相争的故事。说的是力量较为弱小的刘邦最终打败了力量强大的楚王项羽。刘邦有三位人才,张良负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萧何负责筹集粮草,保证运输畅通;韩信负责挥师百万,战必胜,攻必取。刘邦积极听取三人的正确意见,做出正确的抉择,才会建立西汉大业。而项羽虽力量强大,却刚愎自用,十分固执,谋士范增多次献计均不采用,最终落得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由此可见,领导者如齐王般善于听取正确意见,有利于集体的发展、强大。若不善于听取意见,则会损失惨重,追悔莫及。

商朝的最后一位国军纣王,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宰相比干诚恳劝谏,纣王非但不听从,还杀了他。国家其他重臣也去劝谏,几乎都落得与比干同样的下场。于是商朝逐渐变的衰落,为周所灭。如果纣王如齐威王般善于纳谏,有错就改,还会亡国吗?可见听取正确意见的重要。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诚恳地嘱咐后主,要广开言路,就是希望后主如齐王般广泛纳谏,整顿国家朝政。

由此可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非常重要,我们只有学会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最终才能获得成就。让我们做一个善听的人吧。

【篇二: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人的一生如同一只前行的船,需要开足马力勇往直前,但不时会遭遇困境停滞不前,此时我们便需要张开船帆,吸收四方意见,合理扬帆助我们扳正航向,更快更好的驶向目的地,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中,邹忌、齐王无一不是在合理的听取他人的意见后矫正了自己:邹忌拒徐公不若臣美徐公何能及君的过分吹捧于外,避免了骄傲自满的可能,齐王听取邹忌的建议广开言路,以汲各方精英言论完善自己,富强国家,战胜别国与朝廷。

由此看来,学会合理听取别人的意见,善于在各方言论中寻出真正对自己有利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我们在自己这块料石上雕琢修改,成材成器。

中国古代成就一代伟业的君主唐太宗,正是由于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才取得成功。他朝中有一位谏臣魏征,时时向太宗提出有益的谏言,虽然多次触犯太宗的禁忌,但太宗明白损益,强压怒火,依然汲取改进,从而在历史上出现了有名的贞观之治。在魏征死后,唐太宗感慨:我失去了一位明镜。可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更有助于我们的进步,因为有时我们的错误往往不能被自己发现,他人的意见能挡住我们的错误,助我们完善。

著名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然而他的晚年却毫无亮点。原来他听不进他人的任何意见,坚持说自己的思想是无人能及的,于是迷失了航向,被后人所超越,由此看来,不听取他人的意见,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是不利于我们的进步的。

由邹忌、齐王、唐太宗、爱迪生的经历可以看出,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才能改正自己,提高自己。

【篇三:让思考之光闪耀生命的智慧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作文】

邹忌之妻,妾及容皆言他比徐公美,而邹忌却并未因此而得意而是仔细思考其原因,联系国家;相同齐王在仔细思考邹忌进谏寓意之后,做出明确选择。作文是什么使邹忌从小见大,又使齐国内政修明?善于思考问题是必定是他们不断提升的重要原因。善于思考使人能力得到提升,善于思考使人思维得到拓展,善于思考使人思想得到升华、更使生命的智慧得以闪耀。在能力的提升中不断进取,在思维的空间中反复摩擦出新的火花,在思想的升华中使灵魂得到纯净的积淀,

若不是伽利略在学中思。激发思维的火花,又何来得阻力的大小于物体的速度无关这一理论的诞生?若不是魏格纳卧病在床偶然发现地图上的奇妙之处,并乘胜追击,思考其中原因,又哪来的今天的大陆漂移学说?若不是牛顿处处细心观察生活后积极思考与探究,万有引力定律又怎能如此快得闻名世界?他们对万物有着一种思考的冲动,他们思考的价值最终在外促使了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对内真正是一种内涵的积淀。邹忌的思考与这些名人相比外在价值似乎相对较小。而内在是等同的,无疑都将思想得到升华,思维扩展到另一个更广阔更遐远的空间。

而善于思考不只是科学学者才会有所成就。也并非是王侯将才的专利品,相信每一个人只要用心去发现,善于思考便一定会擦出思维的火花。现在每广泛使用的自动铅笔。其实是一个中学生发明的。他再一次考试中偶然将铅笔芯折断。他顿时便萌生发出一个念头:如果有铅笔芯能够持续地出来就好了。自此,他便开始不断研究不断思索。制成了第一支自动铅笔。想必这一信息一定会令大多人大跌眼镜。但同时会感悟到:思考的光芒存寄于每一个人的身上,只需要一把钥匙将久闭于内的光芒放射出来,他一等会照耀整个生命。

邹忌与齐王的善于思考决定了他们的整个人生。善于思考可以除弊端,扬优势;善于思考使人摆脱平庸与无能:善于思考使人摒弃浅薄肤浅,拥有丰富的内涵;善于思考更使我们感悟到生命的躁动与灵魂的升华。

朋友,善于思考是智慧的体现,让思考之光闪耀除我们的生命的智慧吧!

【篇四:从谏如流,巧善自我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邹忌以小见大妙谏威王,威王虚心纳谏,下令劝谏有赏,自始门庭若市,后赵魏韩燕纷纷朝拜齐国,齐称雄一世。

威王的举措实为开明圣举,通过接受别人的意见,弥补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逐渐完善自我,以至于群臣欲见无以言,四国纷纷朝于齐。这些惊人的成就足以告诉我们:从谏如流,巧善自我。

三国时期,袁绍与曹操上演了一场精彩战争,可是拥有十倍曹军之多的袁绍却被曹操击败,其原因是田丰、诅授向袁绍献计献策,而绍不允诺,认为他人意见如废纸,最终惨败曹军。别人的意见像细微的沙粒一样放进你的嘴里,明白人懂得像蚌一样将其转化为晶莹剔透的珍珠,而像袁绍这般人便会口吐沙子,破口大骂。

往往意见就像子弹精准的射入了你的心房,直中要害,所以意见就是对个人的清醒明亮的镜子,引人深省,发现不足并改正。

满招损,谦受益。自负自满不接受意见只会使己处于不利,反之,虚心地接受他人的意见会提高自己的能力。

刘备行诸葛亮之计而鼎立三国,符坚拒符融之策而失前秦国力,李世民纳魏征之谏而贞观天下,文种弃范蠡之谋而招杀身祸。

位卑可以令其尊,学少可以奋其盛,而虚心接受意见却是难能可贵的品质,易失而不易得。这恒古不变的常理为何不去接受掌握呢?三个臭皮匠各抒己见也能令事物臻于完美,因此我们应该心怀一颗敞亮的心,耳听他人真诚的意见,巧善自我的不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他人的真诚建议,我们应该予以肯定,通过意见正视自身的不足和毛病,从而完善自我,将他人给予我们的石头巧妙接取并铺设自己的人生路,使我们的人生丰富完美,直抵成功。

【篇五:讽谏之道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讽谏,古意指委婉地规劝。在我们刚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就是用了由家事谈及到国事这一明确又不失委婉的方法来规劝齐威王,让他广开言路。这样既照顾了齐威王的面子又提出了建议,最终得到了一个双方皆欢、两全其美的结局。这种做法真可谓是巧妙之致。而这就告诉我们:对别人提意见时不要太直接,用委婉的方法、适合的方式才是最佳。

早在战国时代,除了邹忌外,还有一位十分善于提建议的名人,他就是晏子。有一年冬天下大雪,天很冷。而景公与晏子聊天时却说天气一点都不寒冷,真是奇怪。晏子就笑着说: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知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景公听了这番话,便下令发衣分粮,给饥寒交迫的人民,因此晏子的讽谏之道也扬名四海。从晏子的说辞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晏子分寸把握得十分巧妙,他将贤主与景公比较,不露骨也不绕弯地将他的意见以及希望景公做的事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这与邹忌的讽谏之道异曲同工。

我国古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逆耳忠言的提出也要因人而异。古罗马的卡利古拉是一个著名的暴君,犹太人希提希望他可以改变政策,于是在国家大会上公然指出国王的暴行,字字句句都十分直白,却十分有道理,但希提忽略了国王是位暴君而直言以致被施以绞刑。这便告诉我们,好的意见,如果不能因人而异地用适当的方法委婉提出,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但达不到目的,还会招来祸端。

其实讽谏之道不仅在古代十分重要,在现代也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问。罗素曾经说过:出发点好的话语,要看你怎样引出。在生活中,无论我们是对父母、老师还是同学朋友提意见,我们都应该学会讽谏的艺术,这样不仅可以达到目的,也可以使别人对你的好感度更上一层楼。让我们学习邹忌,学习讽谏之道,使我们的好建议少一点毛刺,多一点温柔。少一点乌云,多一点阳光。

【篇六:善于纳谏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当邹忌提出合理建议后,王曰:善乃下令。最终居然虽欲言,无可进者及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最终达到战胜于朝廷。为什么齐威王不用军事力量就使敌国畏服?因为他纳了邹忌合理的谏,所以要善于听取合理的建议。

齐威王的不足很多,以至于刚开始门庭若市,但他纳了邹忌的谏,又听取了臣民的建议,最后终于使内政修明,战胜于朝廷。齐威王纳谏,唐太宗也同样,唐太宗任姚崇为宰相,虚心听取意见,改善自己的不足,最终达到贞观盛世。两个统治者为什么不像商纣王葬身火海,或是楚怀王客死他乡呢?因为他们善于纳谏,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们懂得完善自己不是一意孤行,自高自大,所以说善于听取别人合理建议是多重要。

波兰谚语说过: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正是如此,三国时期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下蜀国基业,因为刘备为听合理建议而不管自己身份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的珍贵建议,正是《隆中对》中的荆州、益州的重要,孙权可结为外盟而不可图也等,但为什么其子刘禅却很惨呢?不管诸葛亮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他都全然不顾,一意孤行,使蜀国不复存在,这就是不善听取意见的结果。可见善于听取合理的建议多么重要。

塞纳克说过: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的人同样错误。因此,我们不能逢言便听,失去主见,这样反倒会失败的更惨。所以只有像齐威王听取邹忌合理建议一样,才能达到虽欲言无可进者的最高境界。

可见,善于听取合理化建议多么重要,我们要善于纳谏。

【篇七:良药何必苦口《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有句古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但良药一定要苦口么?苦口的药总让人难以下咽,在好的要也只是一堆废药,良不良已不是重点。这正像规劝他人一样,要讲究方式方法,让良药甜口更利于病。

邹忌讽谏齐威王,忠言顺耳更益于国家发展。邹忌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的切身经历与齐王的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作对比,十分委婉的告诉齐王他受蒙蔽之严重,广开言路的重要,于是乎齐王纳谏,齐王的过失愈来愈少,国家当然越来越兴旺,致使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邹忌联系自己亲身经历,运用类比劝谏齐王的药方一定不是苦药,他希望齐王广开言路的药材,也一定是良药,药不苦口,齐王当然甘于下咽,既然是良药,一定会有好的药效,那么会有四国皆朝于齐的结果,亦是必然。

触龙说服赵太后也采用了良药甜口更利于病,触龙先对她进行问候,让赵太后保重身体,消除太后的戒备,然后由自己爱小子,通过太后爱燕后,引入太后更加爱长安君,再用太后对待燕后与太后对待长安君做对比,从为子女考虑长远才是真正爱子下手,委婉告诉太后既然爱长安君就要为他做长远打算,使长安君质于齐,让齐出兵救援,消除了危机。

正因为触龙说法委婉才让赵太后接受,才让国家免除了危机。如果触龙开门见山,直接让太后允许让长安君到齐作人质,那么,赵国的历史恐怕要截止了吧!

由此可见良药甜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更利于行,我们要学会规劝他人的正确方法。

【篇八:让批评住进心房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战国时有名的齐国谋士邹忌,因发觉身边的人由于骗自己,惧怕自己,有事求于自己而

不对他讲实话,联想到自己的君主齐王所受的蒙蔽也一定不小,于是他积极进谏,齐王听了他的规劝而广开言路,百姓群臣纷纷进谏上书,一年之后,即便人们想要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周围列国皆朝于齐,齐国因此战胜于朝廷。

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像齐威王这样的一国之君都差点因为身边人的奉承而忽略纳谏,我们普通人就更不用说了。错了并不要紧,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那么从哪知道自己的错误并且改之呢?很简单,别人的批评中自有答案,所以,让批评住进心房,是很有必要的。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只要是批评,就一定会令听者感到不自在,但不能因此而拒绝批评,因为它利于病,利于行。

接受批评,像唐太宗一样,勇于接受魏征的忠言与讽刺,既成就了贞观之治,也让唐太宗成为唐朝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接受批评,像奥巴马一样,虚心接受妻子的规劝与批评,让奥巴马成为了哈佛法学院院刊的第一位黑人主编

不接受批评,像爱迪生一样,晚年由于骄傲自满不接受任何人的意见,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从而导致惨败;不接受批评,像牛顿一样,不听规劝地用20年时间力图证明上帝的存在,结果为后世留下笑柄

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由此可见,在批评中我们才能找寻到自己的不足与错误,只有接受了批评,才可以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从而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既然如此,就让批评住进心房,让自己也可以像齐王一样,虚怀若谷,海纳百川,战胜于自己的朝廷。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一)

有一天,爷爷给了我一本故事书,名字叫【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很喜欢看它。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古时候有个人叫邹忌,他的妻子,小妾,客人分别都说他,比城北边的美男子徐公还漂亮。邹忌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特漂亮。晚上他想了想,原来妻子说我漂亮,是因为她偏一爱一我;小妾说我漂亮,是因为她害怕我;客人说我漂亮,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第二天,邹忌上朝见了齐威王,他对齐威王说了这件事;又说现在齐国也一样啊!宫里的妃嫔,没有一个不偏一爱一您;大臣都害怕您;老百姓都有求于您。所以都说好听的,不反映问题。齐威王想了想,说你说的很对,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人只要能指出我的错误,就能得到奖赏。一年后,就是别人想指出他的错误,也找不到了。由此,齐国开始蒸蒸日上,一天天一强大起来。

看完这个故事,我想虽然这个故事过去几百年了,但是它揭示的道理,在如今还有积极意义:一些家长偏一爱一孩子,平时顺着孩子,只说好听的,直到考试结束了,成绩不好才打骂,可是也晚了。所以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说谎。假话容易使人失误,最终做错事。同时也要勇于听真话,知错就改。这样才能办好事情。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二)

古人早就有一爱一美之心,不仅女人,男人也有一爱一美之心,邹忌就其中一个,而且很有有趣,所以背下来,经常玩味。

他穿好衣服对着镜子问妻子:我与徐公相比,谁美?妻子说:当然是你更美,徐公哪有你美!徐公是齐国公认的美男子。他有点不自信,又问小老婆,小老婆也说他比徐公美,他又问客人,客人也说他比徐公美。一天徐公来了,他自己仔细看看,又对照镜子看了,觉得自己不如徐公美,晚上睡觉时就想通了:老婆说我美于徐公是一爱一我,有私心;小老婆说我美是怕我,客人说我美有求于我。第二天他就去把这件事告诉了齐威王,并且说: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唉!

齐王是个十分开明的人,不仅称赞他说得对,而且马上向全国的官员、百姓下令: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过了一年,想提意见,也没有话说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都来拜见齐王。

如果我们的各级官员,都能像邹忌那样,不仅有自知之明,而且敢于对上头说真话;都能像齐王那样,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我们的社会主义早就建成了。如果做不到,就说明我们的官员,还没有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开明、有觉悟。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三)

【邹忌讽齐王纳谏】阐述的另外一个道理,那就是人要有自知之明。

邹公高大美貌的身材与徐公比,得出三种相同的答案: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在周遭的赞美声中,邹公没有陶醉,迷失自我,而是善于反思,认识自我,坚持内心。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一个人能在别人一再表扬之下,躬身自省,真令人刮目相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邹忌在问美、比美、思美的过程中,能够敢于反思,认识自我,在阿谀奉承重重表象面前具备了清醒的头脑,保持了高度的自知之明,与曾子的三省吾身有异曲同工之妙。

绝齐威王从邹忌的故事中悟到的结果仍然是自知之明。今天,面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一个封建时代的帝王,面对下属的进谏能够虚心接纳,指陈弊病,广开言路,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等气度和胸怀,实在令人感奋不已。

可见,人贵有自知之明,要明己之长短,知己之斤两。不因过去有些许小成就而沾沾自喜,实事求是地估计比较与同行之间的差距,不至于孤芳自赏,自我陶醉,唯我独能,盲目地小瞧他人。也不会在奉承话面前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迷失本一性一。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书笔记800字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中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情趣,引人入胜,几个月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子化生,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

对于齐王,文章描写的很少,可是这就足以让我佩服齐王。善这虽然只有一个字,但它表现了齐王很自然的接受了邹忌的意见,很果断。后面的3句话就更让我惊讶,他不但不对说他不好的人受罚,还赏赐他们。如果是我,我一定不会放过他们的。还会有愤怒的心理,认为别人怎么能说国君的不是呢?最终,齐王以他的大度,换来了整个国家的成功。还让我们懂得,及时听取别人的意见,认真改正。齐王深知:以德服众优于以暴力统一国家。最后他得到了老百姓的信服,把国家统治的很好。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而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丈,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

读完《邹忌讽齐王纳谏》让我感受到古人的聪明和智慧,更感受到齐王的果断,如果你还没看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请你看完我的文章,赶快去看一看吧!去感受一下古作品的魅力吧!

读后感大全——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一》。它记述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主人公邹忌身高有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端详着自己在镜子里的形象,相继问他的妻子、小妾和前来拜访他的客人: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他的妻子、小妾和客人都不约而同地赞美他说: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邹忌在听到妻、妾、客的赞美后,没有陶醉于溢美之词,而是亲自与徐公相比,自以为不如还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并悟出了妻子说他美是因偏爱于他,小妾说他美是因畏惧于他,而客人说他美是因为有求于他。可见邹忌遇事不仅能冷静思考、实事求是,他随即入朝讽谏,从与徐公比美的日常生活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提醒齐威王所受蒙蔽之严重,并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广开言路,让大臣、官吏和百姓都敢于说真话,从而使齐国在朝政上战胜别国,实现了大治。

邹忌是一个极冷静极有头脑之人,遇事能通过现象看到本质,由浅入深,由小及大,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跟邹忌一比,我真是自愧不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会把一些人和物想象得过于美好,被它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满脑子的诗情画意,不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

今后,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世,我都要有一个准确的人生定位,有一个冷静的头脑和善思多思的习惯,凡事三思而后行,好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航向。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3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一)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高一语文课的经典之一。

邹忌身高八尺开外,风流倜傥。有一天,他问自己的老婆:"夫人,我和城北的徐公谁漂亮?"老婆说:"老公,您比他漂亮100倍,徐公怎么敢跟你比啊!"

邹忌又问他的小妾:"亲爱的,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更有魅力?"小妾颤颤巍巍地说:"夫君,徐公当然不如你有吸引力了。"

这时家里来了一个客人,"嗨,老王,你倒是说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更英俊潇洒一点呢?""徐公啊!他给你拎鞋都不配。"

第二天,徐公突然到家里来了。那身板,那脸蛋,快赶上了潘安。邹忌这才明白,原来妻、妾和客人是言不由衷啊!

妻子说假话,是因为她爱自己;妾说假话呢,是怕自己;而客人说假话,则是有求于自己。

这样一想,坏了:"我听信了假话倒没什么,可是大王听信了假话,对国家和社稷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损失。"

于是,邹忌赶紧上朝拜见齐王:"您的爱妃们爱您,大臣们怕您,其他诸侯国有求于您,光给您灌迷魂汤,这样您受到的蒙蔽就太多了。"

此时的齐王是齐威王,姓田,刚刚代替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不久,非常能听得进去意见。他大腿一拍,"对啊!我怎么没想到!"赶紧号召大臣、百姓们给自己提意见,当面提意见的大赏;书信提意见的中赏;背后议论,被他听见的小赏。一时间门庭若市,大家纷纷献言献策,在这些好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齐国国力渐渐强盛。

邹忌在历史上是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一方面他因为敢于革新而使国家富强;另一方面,随着孙膑等人的崛起,他又有些嫉贤妒能,但在向齐王纳谏这一件事情上,他立下了汗马功劳,值得肯定。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则故事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国家要富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开拓思维,积极献言献策。国家也应该鼓励我们广开言路,知无不言,言者无罪,不扣帽子,不打板子。

衷心祝愿祖国的明天越来越美好!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二)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彻,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可以想知。准是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与表扬,对四化的进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若不信,盍试为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三)

有一天,爷爷给了我一本故事书,名字叫《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很喜欢看它。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古时候有个人叫邹忌,他的妻子,小妾,客人分别都说他,比城北边的美男子-----徐公还漂亮。邹忌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特漂亮。晚上他想了想,原来妻子说我漂亮,是因为她偏爱我;小妾说我漂亮,是因为她害怕我;客人说我漂亮,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第二天,邹忌上朝见了齐威王,他对齐威王说了这件事;又说现在齐国也一样啊!宫里的妃嫔,没有一个不偏爱您;大臣都害怕您;老百姓都有求于您。所以都说好听的,不反映问题。齐威王想了想,说你说的很对,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人只要能指出我的错误,就能得到奖赏。一年后,就是别人想指出他的错误,也找不到了。由此,齐国开始蒸蒸日上,一天天强大起来。

读后感600字: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一》。它记述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主人公邹忌身高有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端详着自己在镜子里的形象,相继问他的妻子、小妾和前来拜访他的客人: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他的妻子、小妾和客人都不约而同地赞美他说: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邹忌在听到妻、妾、客的赞美后,没有陶醉于溢美之词,而是亲自与徐公相比,自以为不如还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并悟出了妻子说他美是因偏爱于他,小妾说他美是因畏惧于他,而客人说他美是因为有求于他。可见邹忌遇事不仅能冷静思考、实事求是,他随即入朝讽谏,从与徐公比美的日常生活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提醒齐威王所受蒙蔽之严重,并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广开言路,让大臣、官吏和百姓都敢于说真话,从而使齐国在朝政上战胜别国,实现了大治。

邹忌是一个极冷静极有头脑之人,遇事能通过现象看到本质,由浅入深,由小及大,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跟邹忌一比,我真是自愧不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会把一些人和物想象得过于美好,被它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满脑子的诗情画意,不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

今后,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世,我都要有一个准确的人生定位,有一个冷静的头脑和善思多思的习惯,凡事三思而后行,好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航向。

读《邹忌讽齐王》有感400字


妻子处处说自己老公的好话,把他们捧上了天,有多少好话就说多少,为他们撑场面,怎么说也是个大官嘛,不说得天花乱坠怎么大方得体出席大场面呢?

那些“良”妻们对家里有些事一问三不知,只有靠她们丈夫在外辛苦,你说这样的“良”妻无论是谁,都会有不良影响。《邹忌讽齐王》中的邹忌妻妾就是这种“良妻”,但是邹忌对良妻有明智,不失理智并得到启示,并由此产生讽齐王的美事。

如果良妻们是她们丈夫的贤内助,鼓励丈夫,明示丈夫,不贪不偏,那么丈夫在外当官清廉,也就不会被人唾骂与鄙视了,我们呼唤贤妻,不应歌颂“良”妻。

家有“良”妻是十分心寒的事,如果她们由“良”变贤,那一切又将会怎样演变呢?我想,这样不会让社会如此的复杂与混乱,造成无法弥补的事。

由此可见,家有贤妻,是使人不懈努力与顺利成功的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撑。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少年读史记有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