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资本论第一卷有感 > 地图 > 读资本论第一卷有感

读资本论第一卷有感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读《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有感。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读《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有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读《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有感

陈建辉 电子1411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是《毛选》第一篇《中国社会阶级的分析》上首先上提出的问题。在下文中又对中国社会的阶级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最后得出 “明确哪些阶级是敌人,哪些阶级是朋友,哪些阶级是我们所要争取的,哪些是我们所要提防的”的结论。整篇文章的论述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有理有据,一针见血,令人信服。而在其他文章中,我们均能看到这种结合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用翔实的论据和实事求是的思想来指导我党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工作。

在《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可以存在》一文中,分析了红色政权在中国成功和失败的各种原因,以及现在红色政权所面对的问题。在《必须主义经济工作》一文中,就为什么要进行经济建设,如何进行经济建设,如何发动群众这一问题做了充分的分析,来指导我党的经济建设工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则分析当前局势和当前国内所面临的各种矛盾,指明了红军的发展路线,要根据中国的国情,走中国农民运动的道路,中国革命的高潮一定会迅速到来。在《论反对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则用发展的眼光来制定党的发展任务、党在抗日战争的任务:建立民族统一战线,任务是实现民族独立,团结所有可团结的力量,和国际上的反帝国主义力量结合在一起完成革命。

可以说,《毛选》不仅包含指导中国进行革命的方法论,还包含了指导人民精神建设的世界观。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有人曾提出这样的农民们做法是否矫枉过正,但毛泽东却说“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这点从后面运动的发展即可看出来毛泽东的说法是及其正确的。封建主义这座大山压在当时的中国头上已经太久了,多数人都不相信革命能够成功。只有彻底的革除以前的弊病,拆掉压在百姓头上的大山,革命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革命才可能成功。菩萨是农民立起来的,到了一定时期农民自己用他们的双手丢开这些菩萨,无需旁人过早的过疱丢菩萨。共产党对这些的政策是“引而不发,跃如也”。激发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明白自己的权利要自己去争取,靠神仙是么没用的,这样人民才能主动地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红色革命,主要依靠的人民,革命战争也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矛盾论》和《实践论》则将上述的方法论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实践论》主要对于人们心中的认识进行解释,从感知到认识,从认识到重复,从重复到形成理论,量变产生质变。《矛盾论》对于现实当中矛盾产生方式,和消除矛盾方法,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确定,以及矛盾的条件性进行系统说明,如何解决矛盾,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自然可解,矛盾消除在于量变产生质变。《矛盾论》和《实践论》相辅相成,在实践当中肯定有矛盾,如何解决矛盾,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实践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在实践中获取教训,完善理论。

以上是我对《毛选》第一卷的一些粗浅的见解。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最近读了资本论缩译版的第一卷。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偶然间听别人说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读过资本论还叫共产党员吗,而且资本论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为德文英文中文,这当中有着大量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译学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见解。但是鉴于本人能力与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那样求甚解,所以选择了一本中文缩译版。

其中几点令我印象颇深。

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睡觉、吃饭、盥洗、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会界限。工人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文化、照顾家庭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

但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时,却成了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最可靠手段。

计时工资是用直接的劳动持续时间来计算;计件工资用间接通过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计算。其中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是资本家最适合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资形式。

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现在你存在以下问题吗?你的工作日超过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时间吗?你的工资形式是计件工资吗(跟项目走或者叫多劳多得)?

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究竟为何?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的,那社会主义社会又是怎样的?没有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有读过《资本论》不懂社会主义。看来对于《资本论》后两卷还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爱的教育第一卷读后感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本文是小编精心编辑的爱的教育第一卷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

爱的教育第一卷读后感篇一

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一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如果说爱是一次旅游,也许有人会有异议。但爱正是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游。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们为了某一天刑满释放,得到超脱而干沉重的活儿;那么这样的生活必将使人痛苦厌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如果爱是奔腾的热血,是跳跃的心灵,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对于国家的崇高的爱。也许它听起来很“口号”,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这种爱应牢牢植入我们的心田。当读到安利柯描绘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为国炸断了双腿,淋弹死守家园的动人场面时,我不禁想到我们祖国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华儿女的血。同样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光明,同样可以抛弃一切地厮拼,我被这至高无上的爱的境界折服。我不需为祖国抛头颅了,但祖国需要我们的还有很多。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

爱的教育第一卷读后感篇二

读完《爱的教育》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让人感动不已。例如,故事中──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文中讲到了因父母负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保持着联络。可自从上次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家人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妈妈的信,家里更冷清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可尔想妈妈想得快死了。终于,13岁的马可尔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马可尔的坚持使父亲相信了这个理解事物程度并不逊于成年人孝子的时候,相信他一定能成功。马可尔筹备好了一切,便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体会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读到这里,我不禁为马可尔对母亲深深的爱肃然起敬。再想想自己,和马可尔同样的年龄,却显得那样无知,那样渺小。只要发生一点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就把火往妈妈身上撒。真是太不应该了……

“爱”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所产生的师生之间那种长辈的爱、朋友间互相帮助所体现出的友情的爱……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如果你体会到了,你会对人生感到无限的美好!

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好像全世界都在跟自己作对,甚至抱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爱自己。有的人则更悲观,会浮现出轻生的念头,来表示他的消极,真是可悲、可叹!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们、爱我们、帮助我们,我们多幸福呀!

当你能够真正感受身边的爱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不会吝惜你将爱心献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不是?

朋友们,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世界中。你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请乘上“爱”的小舟,走属于你自己的爱的人生。

读《毛泽东选集》有感


读《毛泽东选集》有感


不管是对于网络还是书面的文字,那些似优美非优美,似行云流水非行云流水,插科打诨似幽默非幽默,似犀利非犀利的文字,都让我觉得腻了倦了。曾经带给我一些思索、一些快乐、一些感喟的这些类文字,曾经喜此文来源于网络的报纸、杂志(有份已坚持读了10年),现在几乎只能让我直直地感受到三个字——劣根性。它们露出过或甜美或严肃或深邃或一切都不在乎的容颜,我看到了,直直的感觉则是其骨此文来源于网络里的苍弱无力和由衷的不自然。我想要逃遁,首选自然得是名家大师的经典之作,不管是文学史学哲学,还是经济管理政治都得如此。因为所学专业的缘故,因为好奇之心,我就去读了《毛泽东选集》。前三卷读完了,脑此文来源于网络里有些想法不待启开第四卷就冒出来。我从未想到过,读毛选竟然能读得意兴盎然,觉得清新之气如春风般扑面而来;从未想到过,毛选竟会如此平易可亲,除了因一些旧事远去的生疏感外,并不觉得烦难。以前学过毛泽东思想概论,真真是学得头皮发麻,看教材也是觉得在嚼渣此文来源于网络,当然对毛选厌烦了。现在两年过去捧读这套书,深深觉得相见恨晚。这样的好书,这样有趣有味的书,这样说理清清白白的书,怎会今日才去拜读!这样的文字实在是当下那一大堆一大堆文字垃圾所不能比的。
毛选诸多篇章之中我最喜此文来源于网络的是他1927年3月所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其次还有《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论持久战》、《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等。就主要说说我对《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一些看法吧。此文是为了答复当时党内党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而写。当时国民党的反动潮流声势浩大,以陈独秀为首的右派不敢支持已经起来和正在起来的农民革命斗争。毛泽东的考察历经一月,和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同志开调查会,仔细听他们的报告,得到了不少的材料。他先陈述农民运动概况和批评了反对农民运动的谬论后,过细检查农民所有的行动便总结记述了十四件大事,娓娓道来,明明白白,铿锵有力。虽然时代相隔甚远,仍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农民运动如火如荼的气势。真真佩服毛泽东高妙的语言,没有一个高深的字眼,朴朴素素的口语化文章,深邃而有力。这是很多很多书籍文章所缺乏的,不管是文艺类,还是所谓学术类著作。也还因为我也是湖南人的缘故,此文还叫我觉得亲切酣畅。不少家乡熟悉的地名时时跃如眼帘,特别是许多口语化的表达,如写中农对农会的态度是:莫性急啦!;湘潭、湘乡、衡山这样的县,几乎没有哪一只“角暗里”的农民没有起来搞农民运动……当我用家乡土话来读这些字句时,觉得津津有味,非常愉快。我无意也无力从思想深度从历史宏观去架构和分析,同时也并不以为感性是浅的,理性是深的。
即使是《实践论》和《论持久战》这样理论性强的著名篇章,也是能够比较轻松读下去的。因为它们思路简明清晰,语言仍是一贯的平易嘛。比如说在《论持久战》毛泽东的批评用语,大意是:什么叫做了等于白做?难道说吃了饭拉了屎就等于没吃,睡了觉醒来就等于没睡吗?《反对党八股》中的犀利语言一直都可以发挥出耀眼光芒,要知道现在学术界论文的有气无力难道还不够严重吗?而“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我深信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靠得住的话。
这三卷中,我不喜欢甚至反感的文章也有,那就是第2卷中的《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这写于斯大林六十岁生日前夕。毛泽东说,“因为现在全世界上大多数的人类都是受难者,只有斯大林指示的方向,只有斯大林的援助才能解脱人类的灾难”。不管当时的历史背景如何,或者这也不过是应景之作,这样的文字并不好,读来还是觉得内心不顺。此外,还有一些不喜欢的地方则是许多文章中或末尾动辄出现的“万岁”字眼。
对于毛选,我就说到这儿吧。总之,它们不会叫人乏味,不管是不是已经腻了一些文字。它的质朴清新,说理简单明白会叫人觉得很舒服,这就是——如沐春风。

读毛泽东选集有感


读毛泽东选集有感

读初中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父亲的书柜里面发现了这本压箱底的书——《毛泽东选集》,源于对毛主席的崇拜和对历史的浓厚兴趣,拿到这本书就爱不释手,读着上面毛主席的经典文章,有一种惜字如金的感觉,启发了我幼时懵懂的大脑。这本书伴随我走过高中、大学直到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带在身边,借此次读红色经典书籍心得交流的机会,我对书中的经典篇目又做了一次深入研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讲话时强调,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它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产生,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同志,同时凝结着党的集体智慧。毛泽东同志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观和群众观,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提出了一整套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在《毛泽东选集》这本书中就有很多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经典论述,在此和大家一起学习。
毛泽东同志一九三三年八月在江西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演说《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一文中,谈到“动员群众的方式”时,有这么一段话“官僚主义的表现,一种是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责的怠工现象。另一种是命令主义。命令主义者表面上不怠工,好像在那里努力干。命令主义地推销公债,不管群众了解不了解,买不买的那样多,只是蛮横地要照自己的数字去派,结果是群众不喜欢,公债不能好好地推销。”这段话关于反对官僚主义的论断,贴合实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官僚主义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把反对官僚主义之风明确排在反对“四风”的第二位,可见,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必须坚决摒弃官僚主义,躬下身子,深入群众,让我们的工作方式、方法为群众所欢迎、所真心实意地接受。
毛泽东同志搞了多次调查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问题的认识,集中反映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文章中。《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同志一九三四年一月在江西瑞金召集的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所做结论的一部分,其中提到“要得到群众的拥护么?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统一战线上去么?那么,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语言非常的朴实,十分契合目前“站在群众立场思考问题”这种提法,结合到我们审判实践中,参与到案件中的当事人,本身就遭遇到各种不幸,有的婚姻出现状况,有的家庭不和睦,有的是遭遇了交通事故,还有是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家属或者被害人家属,在心理上来说,这些当事人本身就处于一种情绪低谷,如果遇到一点不公正对待,就可能将这种不公正放大很多倍,再加上当事人近亲属的原因,容易引发各种纠纷,将矛盾转向法院,作为一名法官,在面对当事人的时候,不管自身情绪如何,都应该有一颗平常心,站在群众的立场考虑问题,对当事人的不幸给予理解,保持自己饱满的工作热情,对群众怀着深厚的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化解各种矛盾纠纷,让当事人胜败皆服。
党的基本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有所体现,毛泽东同志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对于我们人民法院来说,直接面对的人民群众就是案件当事人,我们可以把当事人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建议进行集中,再放到服务群众审判工作中去实践,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如此反复,我相信我们的工作将会有一个新的提高。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同志的很多论断,对于做好当前工作都有很深刻的启示,《毛泽东选集》里面收集了绝大部分毛泽东同志这方面的论述,博大精深,仅以此次交流活动与大家共同学习其中党的群众路线的几个论述,希望对同志们有所启发,借此与同志们共同进步。

史记(第一卷)读后感400字(3)篇


史记(第一卷)读后感400字 第(1)篇

我不是想给纣王帝辛洗白

只是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位雄才大略之人

他被黑得实在够久.

【论商纣王帝辛的败坏名声与暴虐】

似乎无论是我们学习的内容上还是历史的结果(由胜利者书写)来看,帝辛都是一位暴虐淫乱之徒.

1⃣️ 但我觉得或许他暴虐,但不代表他毫无可取之处,帝辛可不是一般人,不是书里迷恋女色的昏君,他在位时殷商国力强盛.

史书·殷本纪记载道—

“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 由此能感觉到他从来都不是一位弱者,也不是一位怯懦者,这句话对他的评价是很客观的,帝辛是一个这样的人.

要战便战,要打就来打,我不打不是我没能耐.

▶️ 但这恰恰是他性格的缺憾,自认为自己是上天的私生子倒也没什么,纣王骄傲是因为有资本,但最重要的一点

他的骄傲失了度——叫做自负,但不代表他傻…这是他的性格问题.

2⃣️ 书中有这么一句话:

“今我民罔不欲丧,曰『天曷不降威,大命胡不至』?今王其柰何?」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

他太厉害了,以至于怼天怼地,毫无敬畏之心,可以说什么都不在乎,以至于随心所欲,无法无天.

▶️ 不可否认的是

其在位期间,一直在致力于对东夷用兵.

在对付东夷的战争中,帝辛一方占尽优势,为了永绝后患,甚至建起了一条通往东夷的大道,以便迅速调兵镇压夷人的反抗.

▶️ 不过依旧成王败寇. 请阅读这段话

“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

就是说帝辛终究在把周围的贤臣奇兵气跑以后,被钻了空子,西伯得知纣王大军尽出,便充分发挥趁你病要你命的真理,奇兵突袭,于牧野一战功成,而这时商王的大军远在东南,无力援手.

▶️ 最重要的是

牧野之战的商军,并非商王朝的精锐之师,而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囚徒.

所以倘若纣王智商上线,双方兵马军备准备充足的情况下,真正杀上一场,谁胜谁负还说不一定呢.

且据正史记载

帝辛博闻广见、思维敏捷、身材高大、勇武过人. 他曾经攻克东夷,把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

他的功绩并未广传不说,他臭名昭著的罪名却以奇怪的速度广为流传呐,细观之,大都是周朝开始,逐渐加上去的.

▶️ 这也恰恰说明历史上成王败寇中最大的影响因素——民心.

文王西伯是靠什么赢天下的?大部分原因不是作战不是谋划,而是借用了帝辛超级败坏的名声得民心,两人对比,只要不是傻子都会选一个对百姓好的人称帝吧?

▶️ 再看一句话——

侯虎谮西伯於殷纣曰:「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乡之,将不利於帝。」帝纣乃囚西伯於羑里。闳夭之徒患之。

对于这段历史的背景

文王曾与帝辛在山西黎城恶一场,被打得大败,如果不是来自东夷的军师姜子牙在商王国东部策反东夷作乱,恐怕文王的统一大业将就此完结,而文王被俘、囚于羑里很可能就发生在这场战争中.

最后(太得瑟了,自己作大发了)被周带领的领军钻了空子,趁着商朝主力都在东北,只能派出俘虏作军队,最后在牧野大败,纣王自尽商朝灭国.

4⃣️ 其实不管怎样,我觉得西伯那点小心思他早就看出来了,至于他亲佞远贤的行为…是有点对那些劝阻他的臣子有点嫌弃人家墨迹,我承认他很残暴,挖心取肝的,但也不想想人家是皇帝,为所欲为怎么不行了?

他压根也没想得到什么民心,我在位期间我活的舒服就行了OK,我该做的也做了,该打的也打了,也懒得花心思去治国了.

史记(第一卷)读后感400字 第(2)篇

【论太甲悔过自新之谜vs 当朝元老把持朝政心机】

伊尹乃五朝元老(每位帝王都崩得早也可以这么说)奴隶到权相,不可否认此人确有才谋,之于商可同于姜子牙之于西周.

1⃣️ 但阅读这段话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

“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我以为,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意.

2⃣️ 接着往下阅读

“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 意思是说太甲在桐宫住了三年,悔过自责,重新向善,于是伊尹又迎接他回到朝廷,把政权交还给他.

▶️ 你一个臣子级别的人,(虽然官很大)为了教训我,把我放在桐宫里,而我本来就是个生性暴虐之人,瞧瞧这描写,作为一个性格暴虐的帝王我乖乖的去认错三年…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呢?

▶️ 是不是很像伊尹对外的说辞呢?

3⃣️ 在我看来,这个太甲悔过自新之类的,实则是被伊尹囚禁起来了. (太甲人缘够不好的)

【竹书纪年】里伊尹囚禁太甲,太甲潜逃夺回权利的描写更可信.

▶️ 我觉得对于伊尹这样老谋深算的人来说,恨不得一直囚禁太甲才好,到手的权利又岂会这么轻易三年以后放出?

▶️ 因为倘若他不是要摄政的同时顺便架空太甲的话,那他完全有其他的方式,譬如可以在太甲身边告之太甲怎么做,派人监督监管之类的,而不至于囚禁三年.

▶️ 三年以后,就算太甲真的去改过自新了,出来了,把持朝政的人也早就变了,太甲不过是有个帝王之名罢了.

4⃣️ 而对于伊尹来说到了那个时候,他早已不需要成为皇帝,就同曹操一样,大臣朝廷百姓都信服我超过你这个皇帝,我不必在这个位子上,也能掌握实权,何乐而不为呢?

▶️ 况且他也不能篡权,否则他积攒的的名声会毁于一旦. 所以对于伊尹来说:我不需要成为皇帝,因为我早已是皇帝的待遇.

4⃣️ 至于这个—“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此句话中的“迎”,是强装开心去迎接的还是赚取好名声就不得而知了.

5⃣️ 再接着看——

“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训三篇,襃帝太甲,称太宗。”

▶️ 有句话叫什么来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 瞧瞧这原本一个暴虐的人三年过后竟然突然变得仁慈了,会治理国家了,变化不可谓不大.

▶️ 我个人不相信人的性子真的可以完全改掉,明明太甲可以继续享受为帝王着的快活,生生就被你伊尹强制性放到桐宫里去了,人家回来以后还可仁慈了,可懂得治理国家了…

附加一小剧场

问: 你相信以太甲的性格来看,他从桐宫里出来以后没想过要报复吗?

答: 不相信️

问:那为啥记载的他不但没报复,还特别乖呢?

答:三年之间,他早已远离朝堂不是吗,你觉得朝堂上谁做主啊?️

伊尹呗~️

▶️ 所以,他听话的最大原因便是他不敢不听啊!保皇党早就没了好吗,朝廷上的一批人早在三年的时间里…被换掉啦!

▶️ so…唯一的可能便是,伊尹三年期间把持了朝政生杀大权,太甲只能是个听话的傀儡.

6⃣️ 而伊尹的目的似乎也达到了

史书也好人民也罢,更崇拜的人只会是伊尹,你看他多厉害啊,能把一个……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这么多缺点……的帝王在成人以后性格已然成形的情况下,调教回来了,性情大变啊…

7⃣️ 但是仔细现象

怎么看怎么讽刺

不是吗?

史记(第一卷)读后感400字 第(3)篇

今天看了史记才知道我们学的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在史记中多了个字儿.

有兴趣的进来看看哈~

【论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敢‼️入】

1⃣️ 我们在书本上学到的都是——“三过家门而不入”,这句话出自【孟子.滕文公上】

2⃣️ 然,史记中则是“三过家门而不敢入”

3⃣️ 一字之差却完全不一样,无人提及的原因大抵是对一些细微的人物背景不是很了解.(我在想为什么教育局没发现课本上的是错的?)

4⃣️ 前文中提到

“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大禹的父亲就是鲧,因其治水并未达到效用,被舜杀掉,那么在这里的大禹治水就可以理解了.

5⃣️ 总结

问:大禹治水,大禹为何要治水?

答:不是他要治水,是舜的任命.

问:为何三过家门而不敢入?

答:因为他怕像鲧那样死呗

▶️所以……我还是先治理好水患,再回家吧,舜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没准还能被我的行为感动.

6⃣️ 开始说重点‼️(事关阴谋论)

请再看一遍这句话——

“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 “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杀父之仇与自身的痛苦显而易见.

鲧作为禹的父亲“因治水出了问题”而被杀…司马迁又紧接着写“大禹三过家门而不敢入”,实在有种意味深长之感.(总感觉舜在针对鲧)

▶️ 治水这种重大工程,耗时耗力,本不会立即见效. 而鲧治水不利,似乎罪不致死…最多算是渎职.

那个时代,没有大型工程器械,人数并不多的先民们拿着简单的工具,去和洪水做斗争是什么样子,想想也知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是不?

那么由此看来,鲧是否另有原因不得而知,总之鲧成了政治牺牲品.

▶️ 穿插一下——

“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於羽山以死.”

认真阅读此句,我不知道尧是否给了舜这个随便杀人的权利,但我授予你“摄行天子之政”不意味着你就能跟我平起平坐,没经过我的准许就把我认命的人给杀了,请问你什么意思啊?(又或者是说舜杀害鲧本就是尧的默许呢?)

想说的是鲧被杀之事是在尧在位期间,尧与舜之间的关系是否是真的亲近又或者是互相利用就很值得怀疑了.

▶️ 回到原来的话题

鲧被舜杀害以后,舜让其子继续治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敢入,除了怕死,仿佛又多了些微妙之处.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 这种好名声的塑造值得深思.(他的名声注定了它会受到拥戴)

▶️ 另外这个“三过家门而不敢入”的“不敢”是禹真的不敢呢?还是想让舜知道我怕你,我不会威胁到你,你无需杀害我呢?

▶️ 或者这个不敢就是他装的!他的举动明显得不能再明显了,我每次都!一定要!路过家门,我每次都不“敢”进去,都是因为你舜的残忍啊.

7⃣️【荀子·正论】说:“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是陋者之说也.”

我不管荀子说得是否正确,但是总有些无风不起浪之感.那么尧舜时代的禅让在这么看来似乎有些…明枪暗箭,成王败寇也说不定.

▶️【山海经】上记载,鲧治水其实挺有效果.

▶️【竹书纪年】上又说,舜囚尧,禹囚舜.

真真假假,因果循环罢了.

读中国共产党陕西历史第一卷有感


读中国共产党陕西历史第一卷有感

感悟光辉岁月

工作之余,我怀着无比激动和敬仰的心情读完了“中国共产党陕西历史第一卷”这本相当有份量的历史研究专著。几次欲提笔作感,却又作罢,始终觉得有些惶恐,时至今日,重新整理好思绪抒发拜读之感。

著作共分为四篇二十四章,比较详尽的记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陕西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历史进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和走过的艰难曲折道路,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和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的总结。我认为,著作中有两个要点值得我们关注与讨论。

第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上世纪三十年代,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刘志丹、谢子长,在陕西省和甘肃省交界地区创建了红色根据地。其中主要以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和南梁革命根据地为主。1935年10月以后,这块根据地成为党中央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为中国革命做出了突出贡献。从政治角度来讲,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西北地区有了革命政权。在习仲勋等人的领导下,根据地的地域不断扩大和人口增加,政治影响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使中国革命力量得到发展和壮大。从军事角度来讲,红二十六军的组建使得西北地区有了红军主力部队。红二十六军在党的领导下,经过曲折的武装斗争不断发展壮大,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各种战斗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时至今日该军已成为全军的重点建设部队。从理论角度来讲,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习仲勋、刘志丹、谢子长等共产党人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西北地区的成功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革命斗争中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为长征途中的党中央和各路红军提供了落脚点,党中央立足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此基础上巩固发展为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国共产党进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就连毛泽东也曾感慨的说:“没有陕甘边区和陕北根据地,党中央和长征的红军就下不了地”。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事实证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做出了特殊贡献。

第二,延安时期。所谓延安时期,是指中共中央于1935年10月长征到达陕北,至1948年3月在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的形势下,东渡黄河前往华东地区,在延安和陕甘宁地区长达13年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黄金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成熟时期,并培育和形成了象征时代精神风貌的“延安精神”,这一时期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延安,这座距六朝古都西安仅300余公里的陕北要塞,是我党第一座没有付出任何牺牲代价进入的城市。在这一时期,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我党极力促成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得以形成;同时,延安也是党领导的中国中农红军改编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历史见证。从政治角度讲,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战略,并及时调停斡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由此促成国共两党历史上的第二次合作。“洛川会议”制订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推动和贯彻了全面抗战路线的实行,改编后的八路军,新四军,迅速渗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中共七大的召开,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七大的胜利召开,为抗日战争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从现在的结果来看这一系列政治决策是英明的,正确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党在这个时期的政治路线处于一个成熟期。从军事角度讲,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革命力量由几万人发展到数百万人,革命根据地也遍布全国。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几乎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都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集中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在这一个“点”上实现了民族总动员。又经过三年的努力,在正确的领导和指挥下,结束了国民党反动派挑起的内战。可以说,这一时期,军事力量的发展和正确的军事决策是新中国成立的绝对保障和基石。从理论角度来讲毛泽东思想在这一时期形成并成熟,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1945年中共七大的召开,正式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旗帜,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一时期还形成了作为时代象征和精神文明最高体现的“延安精神”并使其升华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延安时期是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值得骄傲的时期,这个时期留给后代的历史遗产至今仍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对今天的社会主义事业仍具有巨大的推动力。

我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读完这本《中国共产党陕西历史(第一卷)》,每一章节我都细细品读和回味,我把所有的思绪都溶入书里,带着我的思想和灵魂,自己仿佛也驻进了书中,成为了一名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女党员,和那些我崇拜的陕西革命先辈一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我对这本书的感触极深,如今我们陕西的日益富强和快速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陕西历史上写下了浓烈的一笔,与曾经在陕工作和战斗过的老党员艰苦奋斗我优良作风是分不开的!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极大,我怀着对党的崇敬和向往,已在我工作的单位申请入党,成为一名入党积极份子。无论我是否能够被批准入党,在以后的生活中我都会更加的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上更加努力,尽职尽责,紧紧跟随党的脚步,以国家、以人民利益为重,为我们陕西交通事业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读后感


【篇一:《毛泽东选集》第二卷读后感】

这个学期,由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开课以及周老师的要求,为了完成作业我读了《毛泽东选集》第二卷。读了这些平时我避之不及的书后才发现,《毛选》远远没有我想象的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在《毛选》里,毛泽东以其清爽的文风完成了一篇篇清晰又不乏犀利的文章。他总是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事情的主要矛盾,凡事讲求方法,对战略技术的灵活运用。随着书一页一页地翻过,我好像看到了那一段红色的历史一幕一幕在我面前重演。沿着伟人思维的轨迹我体验到那段历史,我对毛泽东的思想观点体系逐渐立体起来。

第一、重视农民阶层

以前我对毛泽东是一点都不了解,他是一名伟大的政治家。他曾经为祖国的统一和复兴作出过很大的贡献,但也曾犯下一些错误。但是在《毛选》里,我看到的是一个对农民有着极其深厚感情的领袖。他很早就认识到农民阶层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并一直致力于发动农民群众的工作。只可惜当时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主义者不愿意接受他的意见而坚持错误的见解。毛泽东为了纠正党内人对农民运动的错误看法,他回到家乡湖南,对当地的农民运动情况做了三十多天的实地考察,这就是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新的人民民主政权,毛泽东把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实践证明,这是中国革命取得的唯一正确的道路。由此看来,毛泽东在报告里表现出来的独立精神和判断能力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后来的中国早已证明了他当时的分析之准确。可以说,共产党能够取得的所有光辉成就,都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正应了那句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点不仅在当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它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用辛勤汗水养活我们的农民,没有他们,就没有你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第二、团结就是力量

毛主席善搞军事是为世人公认的,但我认为毛主席之所以能成为举世无双的军事天才,还是要归功于毛泽东善于团结世人的本领。这恰恰是为什么毛泽东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最后打败所有的对手,成功建立新中国的原因。

读过《毛选》的人都能体会到,团结二字占有一个很重要的地位,这是我读毛选的一点深深的体会。毛泽东在多篇文章里不同程度地提到,只有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争取抗战的胜利。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思想中的团结艺术。毛泽东强调的团结不是盲目的团结。而是在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前提下,发挥团结的力量;而是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

政治是团结和斗争的艺术。善斗争不善团结或善团结不善斗争都不能称其为政治家。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就要将毛泽东思想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尤其是毛泽东思想里的团结精神更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团结,离不开合作。可以说,21世纪就是合作的时代,毛泽东思想中关于团结的概论不仅在抗战时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是在今天也是我们生活实践的领航灯。

第三、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当读到主席《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对力戒骄傲问题的阐述,我想到的更多的是艰苦奋斗的问题。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正是毛泽东思想的光辉体现!艰苦奋斗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提倡的优良传统,还它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政治价值认同,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这些年来,我们90后受到了社会群众的普遍关注。由于我们90后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在温室里长大,受不了大风大浪。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共产党的传家宝,甚至是政治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今天在我们身上已经难以看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了。这让许多老一辈的同志感到十分担忧,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同样,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是难以奋发有为、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的。

孟子曾经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句话告诉我们,大凡有所作为的人,都必须经过一番艰苦奋斗的奋起。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国力,迫切需要大学生艰苦奋斗,勇挑重担。然而由于缺乏艰苦奋斗精神,阻碍了这些大学生成就一番事业,也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中国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华民族发展强盛之势,如长江之水,如黄河之波,浩浩荡荡,势不可挡。时代在前进,中国在发展,《毛选》的思想精髓也深入人心。面对伟人,我第一次感觉这么亲近。虽然,伟人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思想仍将激励我们、指引我们。

【篇二: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有感】

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有一位伟人引领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走向崭新的时代,改变了成千上万的劳苦大众的命运,我们对他的崇敬从未改变过。他,就是伟大领袖mzd!

在认真学习了毛选第二卷后,对mzd的思想观点逐渐立体起来。从当初的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懂到领会,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他在《论持久战》中有这样的精辟之言: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之所以是持久战,他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论证,中国大而弱,日本小而强。只有有了对抗日战争的明确定位,他才能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教育又何尝不是呢?教育事业是千秋万代的事业,他关乎一个民族的兴亡,急不得,马虎不得,只能是循序渐进。从这一意义上看,教育事业也是一个持久战。如何能打个漂亮的仗?我想,靠的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教育强则国强,教育弱则国弱!我们肩上的担不轻啊!步入二十一世纪,在信息高度丰富的今天,各种错误思潮蜂拥而来,我们就更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要象迷途的羊羔一样迷失了自我。毛主席在一九三七年就提出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即批评与自我批评,杜绝自由主义的各种表现。在工作中,要不断总结教训,不搞个人攻击报复,不损害群众利益,不得过且过,不敷衍了事,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优良传统,办事求实效,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毛泽东同志指出:自由主义是机会主义的一种表现,是和马列主义根本冲突的。它是消极的,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精神,克服消极的自由主义。我们应弘扬革命优良传统,在工作中不断进取,勇于开拓创新,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在忙碌的工作中,我们有时可能在思想上会有所疏忽,有所松动,这就会给自由主义以可乘之机。所以,在工作之余坚定地抓思想建设,确实具有现实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学到的不仅是理论经验,更是主席的一种态度,对人对事,对待学习,主席都一贯谦虚谨慎,有着学者严谨治学的风范。主席指出: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万万不可能的!由此可见一代领袖对于学习的孜孜不倦的态度。在学习中主席完善了毛泽东思想,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完成了从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的第一次飞跃,今天我们在《毛选》的学习中要学习的正是主席的这种态度,因为态度决定一切。学习会使一个人拥有制胜的法宝,拥有聪明的头脑,在学习中我们会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主席说过: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祖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值得去学的有很多很多。对于历史,主席教导我们经验要给予总结,珍贵的历史遗产要继承,历史把民族复兴的重担交给了中国共产党,人民把信任和厚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中国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华民族发展强盛之势,如长江之水,如黄河之波,浩浩荡荡,势不可挡。时代在前进,中国在发展,《毛选》的思想精髓也深入人心。面对伟人,我第一次感觉这么亲近。虽然,伟人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思想仍将激励我们、指引我们、在教育改革的浪尖上充当时代的弄潮儿!

【篇三:毛泽东选集第二卷读后感作文】

概要:

在我学习《毛泽东选集》之后所发生的变化是很大也很积极的,这些变化我觉得可以说都是很不错的。归结起来,主要依据对立统一规则比较全面、彻底地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以致原来对世界、时代和社会,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基本没有概念的我,慢慢开始知道分析它们之间的种种可谓错综复杂的关系,并能在此基础上能够更深刻的认识中国当时的情况,并且体验到选集中折射的种种道理。

当然,时代是在不断地向前推移的,社会的环境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就好象我们现在所处的帝国集团控制的全球资本主义一体化时代,是毛主席他们没有亲身经历、亲自接触和切实研究过进而不可能完全准确地预知一样,未来的社会也是我们因不曾经历、接触和研究而自然不可能完全准确地预知的。所以,保持及发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及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以让我们的生命由客观外界汲取更多营养,从而确保自己的主观世界能不断地随着外部环境变化而及时地得到足够有效的改造,进而使我们更具力量、能够克服更多更大的困难、走得更远并最终取得更大成绩!

当年国民党的反动潮流声势浩大,以陈独秀为首的右派不敢支持已经起来和正在起来的农民革命斗争。毛泽东的考察历经一月,和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同志开调查会,仔细听他们的报告,得到了不少的材料。他先陈述农民运动概况和批评了反对农民运动的谬论后,过细检查农民所有的行动便总结记述了十四件大事,娓娓道来,明明白白,铿锵有力。虽然时代相隔甚远,仍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农民运动如火如荼的气势。真心的佩服毛泽东主席高妙的语言,没有一个高深的字眼,朴朴素素的口语化文章,深邃而孔武有力。这是很多很多书籍文章所缺乏的,不管是文艺类,还是所谓学术类著作。特别是许多口语化的表达,如写中农对农会的态度是:莫性急啦!;湘潭、湘乡、衡山这样的县,几乎没有哪一只角暗里的农民没有起来搞农民运动当主席用家乡土话来读这些字句时,觉得津津有味,非常愉快。我无意也无力从思想深度从历史宏观去架构和分析,同时也并不以为感性是浅的,理性是深的。

当我们步入二十一世纪,在信息高度丰富的今天,各种错误思潮蜂拥而来,我们就更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要象迷途的羊羔一样迷失了自我。毛主席在一九三七年就提出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即批评与自我批评,杜绝自由主义的各种表现。在工作中,要不断总结教训,不搞个人攻击报复,不损害群众利益,不得过且过,不敷衍了事,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优良传统,办事求实效,把集体利益(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放在第一位。毛泽东同志指出:自由主义是机会主义的一种表现,是和马列主义根本冲突的。它是消极的,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精神,克服消极的自由主义。我们应弘扬革命优良传统,在工作中不断进取,勇于开拓创新,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在忙碌的工作中,我们有时可在思想上会有所疏忽,有所松动,这就会给自由主义以可乘之机。所以,在工作之余坚定地抓思想建设,确实具有现实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学到的不仅是理论经验,更是主席的一种态度,对人对事,对待学习,主席都一贯谦虚谨慎,有着学者严谨治学的风范。主席指出: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万万不可能的!由此可见一代领袖对于学习的孜孜不倦的态度。在学习中主席完善了毛泽东思想,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完成了从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的第一次飞跃,今天我们在《毛选》的学习中要学习的正是主席的这种态度,因为态度决定一切。学习会使一个人拥有制胜的法宝,拥有聪明的头脑,在学习中我们会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主席说过: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祖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值得去学的有很多很多。对于历史,主席教导我们经验要给予总结,珍贵的历史遗产要继承,历史把民族复兴的重担交给了中国共产党,人民把信任和厚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中国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华民族发展强盛之势,如长江之水,如黄河之波,浩浩荡荡,势不可挡。时代在前进,中国在发展,《毛选》的思想精髓也深入人心。面对伟人,我第一次感觉这么亲近。虽然,伟人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思想仍将激励我们、指引我们、在教育改革的浪尖上充当时代的弄潮儿!

归结起来,主要是我依据对立统一规则较为全面、彻底地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以致原来对世界、时代和社会,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基本没有概念的我,慢慢开始知道分析它们之间的诸种可谓错综复杂的关系,并能较为自信地在此基础上推断其等各自之未来发展趋向,并部署自己的各时期工作了。

当然,时代是在不断地向前推移的,社会的环境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就好象我们现在所处的帝国集团控制的全球资本主义一体化时代,是毛主席他们没有亲身经历、亲自接触和切实研究过进而不可能完全准确地预知一样,未来的社会也是我们因不曾经历、接触和研究而自然不可能完全准确地预知的。所以,保持及发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及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以让我们的生命由客观外界汲取更多营养,从而确保自己的主观世界能不断地随着外部环境变化而及时地得到足够有效的改造,进而使我们更具力量、能够克服更多更大的困难、走得更远并最终取得更大成绩!

对于革命前辈们热血牺牲得来的时代,我们这一代因为不用拿着生命来换取,就总是说得很轻巧,甚至质疑认为那些都是过时的观念,很少理解这些经典的真正精髓,对于这些具有不可磨灭的力量和深远的影响力的一切理论都应该反复斟酌,反复思量。

【篇四:毛泽东选集二卷读后感】

读完《毛选》二卷《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反对自由主义》、《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一篇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总的感受: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反反复复强调的就是要团结、要进步要进步、要团结。

记得在第一卷中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他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军工农联盟是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农民以外的小资产阶级也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者。第二卷中相当一部分篇章又在这个特定时期提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当然毛泽东也不否认无产阶级应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对共产党来说这是实现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前提和条件。为了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保持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毛泽东强调一定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开展两条战线上的斗争。随后毛泽东又尖锐地提出:在经历了17年锻炼后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重视内部的团结内部团结是团结全国人民、团结各阶层去争取抗战胜利的最基本的前提。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自己人团结别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团结起来排除万难。这是伟人要告诉大家的。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去认识解决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实际难题对巩固这块社会主义阵地不是没有好处的!

联系实际我不由想起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到载人航天精神时指出的一段话: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确实万众一心创伟业这是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重要原因。据报道:为了这次飞行航天人奋斗了足足11年全国有110多个研究院所、3000多个协作单位和几十万个工作人员承担了研制建设任务。来自各方的高水平的科学家形成了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一个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听说在11年的艰苦奋斗中共有8位科学家献出了生命他们没有看到杨利伟凯旋归来但他们的精神永存他们的功不可末。这项工程之所以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取得历史性突破靠的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靠的是社会主义大协作靠的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万众一心创伟业这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种自立于世界之林的气概是一心一意干成现代化的志气是中国睡狮醒来后的怒吼。

【篇五:读《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实践论有感】

摘要:人类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实践论》为我们寻找真理指明了方向,告诉我们哲学思想,教会我们追求真理的方法。实践第一,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辩证唯物论,也是革命党人所要坚持和实践的,它能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提纲: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要求。

2、认识的发展,源于实践的发展。

3、认识的阶段产生于实践发展的各个阶段。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正文:

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生产发展的历史。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辩证唯物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源于实践。认识只是作用于客体的主观映像。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人类的认识也会跟着进步,进而向高级发展。在阶级社会中,各个阶级都在自己的阵营里,形成不同的生产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阶级斗争中,人的认识受到阶级斗争的深刻影响,使人们在各自的阶级地位的生活中都深深留下了阶级的思想印记。

人们对社会及社会各阶层的认识和反应,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实践的进步,而逐渐深入的。在较长的时期内,人们对社会的历史只是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实践活动的落后和狭隘,限制了人们的眼界。现如今,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使我们对社会事物的认识更系统化、理论化,形成了条条真理。就像无产阶级最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是感性的。在阶级斗争中他们打击资本主义的生产。直到对资本主义的进一步斗争,得到经验的他们的对阶级斗争才有了更理性地对待。

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是随着实践的深化发展而深化的。这是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认识的过程,首先是开始接触外界事物,这是感觉的阶段,也是实践的阶段。然后就是综合的材料凭感觉加以整理和改造,这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也就是认识的阶段。

在无产阶级初期,他们对资本主义的实践表现为破坏机器和自发斗争,这也属于感性的认识阶段。经过了长期的斗争经验,他们与资本主义的斗争就转向了经济和政治斗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因为实践的深入和经验积累,无产阶级在思想上才有了转变。在认识上逐渐完善了自身,确立自身目标和前进方向。在战争中知己知彼,也是一种经验,是一种实践的积累,从而做到了对敌人的百战不殆。所以实践的不同阶段形成了不同的认识,认识是随着实践的作用而产生的。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也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认识是真理,那是当时代的真理。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就是实践。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认识也不会一直成为真理。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在革命道路上,新的革命方案和革命路线的提出,需要通过实践去验证是否是合理的,可行的,合乎人民需求的。

自古以来,朝代兴替,繁强贫弱,各有变革。作为改革家,需要很强的魄力,因为任何改革计划都需要时间去实施验证。要通过实践来判断这样的革新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又如七八十年代领导人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决定推行的改革开放,之后又计划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这会引来许多非议和探讨。但是在这三十多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的新希望。实践证明,这些政策是适合发展的。这又和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是一个道理。

《国富论》第一卷读书笔记3000字


《国富论》第一卷读书笔记3000字范文:

第一卷:《论劳动生产力改善的原因,并论劳动产出自然而然在各社会阶级间分配的次序》。国富论是经济学科的开山作,其写作和论述的方法,是从可观察的经济现象开始,推理演绎,给出可能的原因,再在别的经济现象中进行检验。“科学不是求对,也不是求真,而是求能被证伪,但未被证伪。”

国富论全文没有一个公式,没有一张示意图,仅有的几张表格还是记录价格信息的,但其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力无与伦比。我认为是一本非常适合探寻经济学科本质内容的必读书目。

前言:交换和分工

劳动生产力的提升是因为分工。按斯密两百五十年前的观察,简单如生产别针的作坊,有无分工,人均产能可以相差几百甚至几千倍。

促成分工的原因是“人性中有以物易物的倾向”。说人性中有,是因为未发现动物有实物交换的倾向。这种交换的倾向利用了人类自私的天性,“如果你想得到你所要的,那就给我我所要的”。

交换的过程,使人们自然而然发现并练习自己的长处,这就是分工的雏形。屠夫和哲学家的才能差异,是分工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导致人们分工差异的原因是自然资源,社会习俗,家庭教育,个人嗜好等因素。人口聚集,交通便利的地方,更容易形成分工。(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人们更富足,又吸引人)

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

分工的形成,造成人们的生活更加离不开交换,交换的需求使货币产生。货币需要满足容易分割,可以长时间保存,体积小,且本身是有用途的,这几个要求。最后大家发现贵金属非常适合。为了解决贵金属的成色和重量问题,贵金属币就产生了。

需要强调的是“社会需要货币”本身就是一种用途和需求。理论上讲,人们没有银子和金子也可以很好的生活,但金银因为适合做为货币,使得它们在很长的时期变成了必需品。

和交从换的分工角度看,说一个人很富有,其实就是说这个人可以通过交换,获取别人大量的劳动:金银需要开矿,粮食需要耕种,制造品需要生产,艺术需要创作。所以商品价值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劳动。但要确定劳动的单位,以比较劳动的绝对价值,是很困难的。因为许多劳动需要付出在可见的劳动之外的额外劳动:技能需要训练,装备需要获取,效率还有高低之分等。

在实际交换中,人们粗略地对这些因素进行衡量,经过讨价还价的纠正,得到的商品价格被认为是比较接近用劳动衡量的真实价格。要注意的是:商品的货币价格都是相对价格,是相对于货币的价值来说的价格。如果货币的供应变多,比如发现了巨大的易开采矿藏,则开采单位货币的劳动量会变少,商品的相对价格就会抬升,但生产商品的劳动量是没有变的。

相对价格:

从相对价格的角度看,如果要观察某种商品的劳动量是否变动,就应该选取这段时间内,确定知道劳动量没怎么变动的商品的价格作为参考。金银在一两年内的供应不太容易变动,所以一两年内,用金银做参考,是合适的。但较长时间内,若有大的矿藏被开发,超过了实际交换的需求增长,则金银之价会持续下降,再在这段长时间中选取金银价格做参考就不适合。而工业革命之前,农业的生产技术提升很慢,导致生产单位农产品,尤其是主食的小麦,的劳动量在长时间内不变。这意味着小麦的价格,更适合在长时间内,衡量商品的劳动量。换句话说,当美洲的金银涌进欧洲时,不是粮食的价格变贵了,而是金银变便宜了。

另外,金银之间的供应量也不是同比例增长的,但国家一般疏于调整金银货币的比价,导致总有一种金属的币值与市值有偏差。

讨价还价除了考虑劳动量外,还有供需的博弈过程,供不应求自然会抬高价格;讨价还价也有信息的交换过程,同样的产品,别人的价格便宜,显示出那里要么原材料或劳力便宜,要么生产力较高。

商品的价格组成:

斯密认为商品的价格由三部分组成:工资,利润和地租,分别对应着劳力,资本和土地的回报。从国家整体上看,每年生产的总价值也是对应的这三部分。这三部分的收益率在同时同地分别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均值,偏离这个平均值,讨价还价就会起作用,调节供应。

劳工工资:

对于劳工工资,劳动的产出构成其上限,养活家庭的必需构成其下限(有人说这下限是一个成年男性口粮的两倍,算法是:当时的家庭里,女人的工资只够自己吃,四个孩子吃一个成年人的口粮,成活率50%的情况下,可以保证劳力不消亡)。

由于劳工与雇主相比,通常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其要获得较好的工资,只有当劳力短缺的时候才有可能。什么时候一个国家的劳力会短缺呢?那就是这个国家的整体财富在持续增长的时候!斯密时代的北美殖民地的劳工工资就比英格兰高,但北美并没有英格兰富裕,只是因为其财富的增长速度高过英格兰。在北美,带着孩子的寡妇被当作一笔巨大的财富,在欧洲则被当作累赘。相反,如果社会的财富停滞甚至下降,则劳工的工资就会很低,甚至根本不够吃。

斯密通过观察当时英格兰的劳工状况,断定英格兰处于财富增长的阶段,其劳工工资是超过下限不少的。证据有几条:英格兰的劳工工资明显比家庭口粮多,且不随着粮食等生活必须品的价格波动而波动,但随着用工的旺季而上涨,与临近的苏格兰相比,英格兰的粮食价格低,劳工工资反而更高。

一个国家财富整体增长的阶段是最美好的阶段,只要努力就有回报,即使最底层的工人,工资也够养家且还在增长,人们倾向多生育,社会欣欣向荣。即使增加的工人工资使产品价格上升,抑制了需求,但更多的资本和更细致的分工会提高劳动生产率,这生产率的提升带来的产品价格下降通常是大大高过工人工资上涨的影响,两者相抵,产品的价格实质是下降了,需求是增加了的。

资本利润:

在国家整体财富增长的过程中,资本利润的变化与劳工工资正好相反,它是逐渐下降的。不难理解,在起始阶段,资本是相对匮乏的,逐渐富裕后,资本就变的不是那么匮乏。但要确定某地某时的平均资本回报率比确定平均工资水平还要难,只能从借贷利率的角度去间接衡量资本利率。斯密时代,英格兰的借贷利率从两百多年前的10%以上降低到3%,同时期荷兰的借贷利率只有2%。

除非是在条件非常有利的地方,比如有大量优质未开垦土地的新殖民地,否则劳工工资和资本利润很难同时比较高。

表面上看起来,是劳工工资和资本利润在进行博弈,实际上,是劳工与劳工的博弈和资本与资本的博弈决定了各自的利润分配。

那些门槛较高,成功率较低,工作时间不稳定,或者一般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工资自然高。但如果将学习技能的花费,失败的可能等等算上,也许看上去的高工资就变得很合理。对于资本利润来说,那些新的,风险更大的商业领域,幸存者会取得较大的利润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源的流动,会使各个行业的资本利润率持续拉平。

管制的作用:

上述工资和利润的自动调节,需要市场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很多时候,会出现照顾某部分人利益的一些管制措施,阻碍要素流动,这些管制措施宣传的目的与实际的作用相差甚远。这样的干预主要有三种:人为限制加入某行业的人数;人为增加加入某行业的人数;阻扰人力和资本在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的流动。

人为限制加入某行业人数的方法有:限制每个师傅可以教的徒弟数量,规定学徒必须学满多少年才能出师,规定学徒出师后才能独立从事相关行业工作。比如当时欧洲大部分的同业团体规定学徒须学满七年才能进行相关从业。这种限制的目的,最终是为了限制参与竞争的人数,避免由此导致的产品价格下降,保护自己的工资和利润。如果考虑到此类的同业团体通常生活在城市中(他们更加方便进行如此操作),这么做的结果就是,使城市人通过自己的产出与农村人交换产品时,占得了便宜。

进口关税也间接起到限制国外同业竞争的目的,由于利益团体的游说,当时英格兰进口国外制造品关税高昂,而进口国外农产品则不会如此。

人为增加某行业人数的原因,通常是人们认为应该有更多人从事此类“有益”的工作,比如传教士。增加的手段是提供资助(比如公费教育)。此类资助增加了该行业的竞争人数,拉低了该行业的工资,使得那些自己掏钱进行教育的人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欧洲对神职人员的资助,导致许多从事纯知识类工作的人收入低廉,甚至只能靠做家庭老师牟利,进而拉低教师的收入。

有些同业的排他条例,不仅阻挠劳力跨行业流动,甚至阻挠他们在不同地区的同一行业流动。斯密举了当时英格兰独有的“济贫法”对劳工流动的影响为例。“济贫法”本意是强迫教区征税,用于本教区内贫民的救济。教区于是相互想办法将贫民偷偷塞给对方,政府为了确定贫民的所属教区,出台了一系列的认定程序,这程序需要郊区官员,甚至教区民众的同意。这样的程序,几乎等于召集大家来遣返外来贫民。“济贫法”严重地阻碍了底层劳工的自由流动。

地租:

理论上,地主自然想获得除平均工资率和利润率以外的所有利润,而土地的好坏以及供应会影响地租。总的来说,社会欣欣向荣的时候,地租会由于其承载的产出增加而增加,有时候,即使是块空地,仅仅因为周围的农业或商业活动繁荣,它的地租也可以增加。

土地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受人力影响较小的初级品,无论怎么努力,一郡的土地都只有这么多。这样的产品,很容易在社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价格暴涨,比如古董字画,珍贵珠宝等,因为其他商品的劳动量都大幅度的下降了,尤其是制造品的价格会随着生产率的提升大幅的下降,而这类商品由于供应有限,付出再多劳力也不能增加多少供应。作者:冯会雨

喜欢《读《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有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资本论第一卷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