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小学数学教与学读后感 > 地图 > 小学数学教与学读后感

小学数学教与学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一)

五一放假归来的时候,学生的期中学力检测成绩也出来了,接学校通知,5月3日晚上要开家长会,内容主要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展开,那个时候我非常苦恼。检测平均分虽然上了90分,但整体上的水平较上学期差了很多,其中有个女孩子更让我惊讶,原本能考八十多甚至第一单元考出96分好成绩的她,那次检测只考了62分。成绩出来后我和她进行了交流,并且耐心给她辅导,但是第二个星期,她跟我提出要辞掉数学小组长的职务,也不说明原因,此后我听说,她现在特别讨厌数学,觉得数学很难,甚至有点讨厌我了,说实话,我心里有些难过。上个学期我就知道,她学数学学得很吃力,每次考试都在八十分左右徘徊,我也经常和她家长交流,可是成绩和兴趣互相影响,导致她最终失去了兴趣,成绩也一蹶不振。怎么样才能提高她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呢?

在《吴正宪与小学数学》一书里,我了解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如何调动学生对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书中提到,假如学生能体验到数学挺有趣、发现数学真神奇、感受数学有价值、享受数学美极了这样的种种过程,就一定会喜欢上数学,而其中触动我内心的有两件事。

其一,吴老师接手一个新班,原班老师用一个字概括了对该班学生的印象——懒。而吴老师在开学第一天就设置了这样的场景:黑板上排列着许多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还有许多有趣的问题,"认识我吗---伟大的0"、"别小看它---小数点"、"你知道阿基米德检验金冠的故事吗?"、"数学家索菲愿意做你的朋友",讲台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立体模型,教室的四周挂满了红红绿绿的纸条:"数字迷宫"、"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你能把字母变成数字吗?",这一切紧紧地吸引了学生的视线,也像磁石般吸住了学生的心。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学生跃入了数学的乐园,开始了艰辛而有趣的探索,竟连曾经对数学毫无兴趣,不完成作业的学生在毕业考试时都能以95分的优秀成绩升入中学。

其二,学习分数应用题的时候,吴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丢番图墓碑之谜——神奇的碑文".古希腊伟大数学家丢番图去世后,他的墓碑上刻着一首一起世人瞩目的诗文。碑文的大意是:过路的人啊,这儿埋葬着丢番图,请计算下列数目便可知道他的一生经历了多少个寒暑。他的一生的1/6是幸福的童年,1/12是无忧无虑的少年。再过1/7,他建立幸福的家庭。5年后儿子出生,不料儿子先其父4年而终,年龄不过父亲享年的一半,晚年丧子人可怜,悲痛之中度过风烛残年。请你算一算,丢番图活到多少岁,才和死神见面?

吴老师充分利用古今中外名人趣事,给数学蒙上神秘面纱,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试问有哪位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课堂呢?

另外,我了解到:

一、让学生喜欢数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先听懂数学、学会数学,只有听懂数学,学会数学,才可能喜欢学数学。其中很重要的三点是:

1、老师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不能任何一个孩子扮演"失败的角色".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孩子更应付出加倍的爱,帮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使他们感受成功。

2、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制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同学们面前找回面子。每个人都在集体中极力寻找自己的坐标,盼望有朝一日发挥自己的潜能,在舞台上露露面,施展一番。教师应深知学困生的这种心理要求,降低标准,提供机会。

3、教师要坐下来和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一起寻找分析"听不懂、学不会"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补上知识漏洞。让他们在听懂了、学会了的感受中萌发对数学知识的喜爱。

二、除了让学生听懂数学、学会数学以外,老师应当把数学变得容易些。有些孩子不喜欢数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觉得数学太难了,加之课堂上教师过高的要求,使孩子望而生畏。有的孩子对数学学习的投入比对其他学科都大,但成绩最差的仍是数学,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兴趣。我们应当认识到:

1、我们的数学教育应该是数学适应孩子的学习,而不应该强求孩子去适应数学。

2、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不应整齐划一、千篇一律,不能脱离学生认知实际的过分"拔高".课堂上要少一些抽象、枯燥的说理,多一些自由、生动的讨论。

虽然《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我还没看完,但是单单阅读"让学生喜欢数学"这一小章节,我便深深被吴正宪老师的魅力所吸引,也学习到了一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数学的方法。我想,我明白我班那个女孩存在的问题是由什么导致的了,我也知道应该怎样尝试着去解决她的问题,期待着她爱上数学的那一天。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二)

洛新区寒鸦小学 党利利

一位国家领导人曾在教师节接见优秀教师代表时指出:"要办一流的学校,就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有一批出色的教育家。要像宣传劳动模范,宣传科学家那样宣传教育家".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国教育界名师辈出,名家荟萃。而其中,我最为崇拜的莫过于吴正宪老师,作为一位特级教师,她从女性教师的角度生动细腻的讲解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寒假,在百度了吴正宪老师的《吴正宪与小学数学》后,我更是受益匪浅。

一、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

吴老师的课堂充满智慧,并且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尊重、获得自信。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最令我羡慕、向往和努力要做的,便是那些充满了真诚的赞赏和那些热情的鼓励。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对孩子们的尊重,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二、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

吴老师的课堂上自始至终充满了浓浓的学习氛围,这样的氛围慢慢萦绕着的是学习数学的趣味和无尽可能的创造性,"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她不是一位谆谆教导的长者,而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使人泛起思想涟漪的老朋友,学生拥有着学习的主动权,这种主动权才是最珍贵的。

三、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

成功的人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基于良好的习惯构造的日常行为规律,他们并不比别人更聪明,而是好习惯让他们变得更有教养、更有知识、更有能力。他们并不比普通人更有天赋,但好习惯却让他们训练有素、技巧纯熟、准备充分。吴老师深深明白这一点,她在教学中最为注重的便是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不禁为这位睿智的老师拍手叫绝,书本上的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于那些孩子们来说,习惯是一生的财富。

吴老师身体力行的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自己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方法,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引领着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我定会紧紧跟随吴老师的脚步,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三)

最早认识吴正宪老师是在十年前,在淮海堂聆听她的一节展示课《平均数》,吴老师将拍球比赛引入课堂,引导孩子自拟队名,自创比赛规则,又在一次次矛盾冲突中激发起学生对平均数知识学习的需要。当时觉得这个吴老师太厉害了!居然能带着孩子们玩一节课,数学课竟然还能这样上?不愧是特级!以后又陆续听了她执教的《找规律——搭配》、《认识方程》……越发折服于她高超的教学艺术,被她和孩子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所打动。最近拜读了吴老师的著作《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我才算更近距离地走近她,了解她在数学教学改革之路上艰辛的探索与收获,感受她和孩子们一起走进数学乐园的幸福与快乐,体会她令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的智慧与用心。

一、积累与升华

在书的前半部分,吴老师详细讲述了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之路上艰辛的探索、用心的积累和走上教科研所带来的升华。她拜师学习、发奋读书、勤于笔耕、科研兴教,获取了自身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与快乐,实现了个人生命价值与教师职业生命价值的和谐统一。她说:"多年的教改实践我有一个十分深刻的体会,在教学工作中人人都会产生点点滴滴的体会,或深刻,或肤浅。如果放松,则稍纵即逝;如果稍稍留心,把它记下来,哪怕是肤浅的感悟或缺乏理性的直觉思维,都会带来日后冷静的思考。点点滴滴,积少成多,厚积薄发,拿起手中的笔,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做教学的有心人。"我觉得这段话说得特别好,就像是对我说的,比照一下,我需要进行深刻的反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经常会有一些体会和思考,我们组在早自习的时段常常进行课前的研讨,有时候上完课,我也会把课上发生的趣事、孩子们精彩的发言和出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与组内老师分享,但这些体会或感悟往往稍纵即逝,因为我没有养成及时记录、勤于动笔的习惯,可以说我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因为懒于动笔,有些当时很清晰的想法,日后需要作为素材记下来的时候却模糊一片了。其实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遇到的大多是一些小现象、小问题、小故事,如果我们能多关注小现象、多研究小策略、多积累小故事,做教学的有心人,那么我们的思想和教学行为终有一天会得到升华。

二、理解与尊重

吴老师的数学课很精彩,除了她精湛的教学艺术外,更打动我的是她对孩子们的理解与尊重。在她的课上,看不到对学生的否定,更没有批评,她总是以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和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同喜同忧;她总是那么善于引导学生争论,让孩子们在相互争论中体会数学知识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她总是善于为学生的心灵碰撞搭桥,与学生思维共振,情感共鸣;她总是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给孩子更多自由和发展的机会。书中说道:"作为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新出现的数学概念,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探索和接受数学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而且吴老师还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名言进行了修改,她认为:"成功亦是成功之母。"的确,教师对学生充分的尊重,会带给孩子成功的体验,当学生获得成功后,因成功而酿造的自信心对其新成绩的取得又会产生进一步的推动作用,这一点对于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要在平时的工作中时刻提醒自己,做一名宽容的、有爱心的老师,尊重和理解孩子们之间的个体差异,特别是最近复习期间,难免有焦躁的不良情绪,我要努力调整心态,真诚地和孩子们手牵手迎接挑战,度过难关。

三、简单与适合

数学学科抽象、严谨、枯燥的特点加上课堂上教师过高的要求使得很多孩子对数学望而生畏,要让孩子们喜欢数学,就要把数学变得容易一些。吴老师在书中说:"我们的数学教育应该是数学适应孩子的学习,而不应强求孩子去适应数学。"要适合孩子,就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熟悉,就要把数学知识和孩子们的生活进行联系,让孩子们从身边的生活中去具体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经历数学。我觉得这一点我做得还比较好。在备课时,我总是会先分析学情:在学习这节课的知识点以前,孩子们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设计怎样的情境和数学活动才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教材中所提供的素材是否易于学生理解?为了使数学变得更容易、更有趣,我会创造性地使用文本,加入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新的元素。比如:执教《平移和旋转》一课,我借助课件带领孩子们到游乐园参观,请学生跟随画面用自己的动作把看到的表演出来,屏幕上呈现出各种游乐项目,有观缆车、旋转木马、激流勇进、弹射塔……孩子们大多去过游乐场,都熟悉这些游乐项目,一个个小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表演完毕,我请孩子们按这些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从而直观感受了游乐园里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以上是我读《吴正宪与小学数学》 这本书粗浅的几点体会,当然这本书所带给我的感受远不止这些,吴老师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高尚的人格魅力会一直激励着我,"积好在心,久而化之",我也会越来越好的!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优质范文)


读了《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也让我再次感受到,做一个好老师不容易,需要从很多方面修炼,概括起来就是三个词:爱心、勤奋、创新。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s://m.dhb100.com/

做教师要有爱心,要爱教育事业,要爱每个孩子;做数学教师,要爱数学,爱数学教育。爱工作,才能感受到工作给自己带来无比的快乐;爱学生,才能体会到教育中的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只有真心地爱事业、爱身边的每个学生,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永远充满激情,才能使工作的每一天阳光灿烂。

今年带毕业班,毕业班的孩子学习压力大,面对小升初的竞争孩子们在情绪上波动也很大,有时亢奋,有时低落,相对来说也很敏感,这个时候作为老师更应该理解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我常常与他们谈心聊天,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各方面,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他们帮助,也帮他们宽心。正是这种友爱的管理方式,让我们班的.孩子能够更心平气和地面对学习的困难和压力,班集体也始终笼罩在和谐的氛围中。

作为教师,还要讲勤奋,首先勤于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专家学习,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向学生学习。其次,在教学中要勤于思考,因为学生、教材是变化的,课堂是动态的,勤于反思是教师不断向上前进的阶梯。

作为教师,还要不断“创新”——创就是做好教育的工作目标。教师在创造过程中学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把“空间”留给学生去探索、思考。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吴正宪老师有很多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如:体验数学挺有趣、发现数学真神奇、感受数学有价值、享受数学美极了、听懂了,才会喜欢、把数学变的容易些、满腔热情的保护“火种”。吴老师从趣、奇、用、美、喜欢、容易等多个方面为我们介绍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的方法策略,值得我们进行尝试和探索。

这是一本值得教师阅读的好书,向吴老师学习,满怀激情和憧憬追逐教育梦想。我将会在教育之路上慢慢地寻找自己教学中的幸福,行动吧!

读后感大全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m.dhb100.com

读《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数学新课标》有感


读《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数学新课标》有感

龙港十小 曹海鸥

作者简介

吴正宪,全国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督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审定专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全国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张秋爽,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员。李惠玲,北京小学数学教师。

内容简介

这本书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述,第二部分是“数与代数”领域解读,第三部分是“图形与几何”领域解读,第四部分是“统计与概率”领域解读,第五部分是“综合与实践”领域解读。在每个部分中,以“关键词+新在哪里+吴老师解疑+精彩课例”的形式聚焦新课标,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这本书有以下几个特色:注重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注重新课标的主要变化,注重结合课例来解读新课标。它以“学习新课标”为主题,以“新课标的理念和课程的四个领域”为主要线索,以“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新课标”为看点,由吴正宪团队的多位老师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谈感想,许多论点又有教学实践的片断做支撑,便于读者理解。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师学习、领会新课标,会有很好的启发,所以它是学习新课标很好的参考读物。

精彩分享

1、数学的学习就是学生不断感悟、逐步开窍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生疑——解疑——生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问许多问题,尽管有时我们把握不准,尽管有时学生的问题不着边际,但也应该让学生提,从而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倾听、筛选。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思考问题,从习以为常的经验中学会反思和追问。

2、模型思想作为一种思想要真正使学生有所感悟,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总是从相对简单到相对复杂,从相对具体到相对抽象,逐步积累经验,掌握建模方法,逐步形成运用模型去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在教学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数与代数”领域内容在不同学段的要求,逐步渗透模型思想。比如在第一学段,可以引导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使学生能学会用适当的符号来表示这些现实情境中的简单现象,提出一些力所能及的数学问题;在第二学段,通过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抽象出更为一般的模式表达,如用字母表示有关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总结出路程、速度、时间,单价、数量、总价等关系式。总之,对模型思想的感悟应该蕴含于概念、命题、公式、法则的教学之中,并与数感、符号意识等方面的培养紧密结合。

3、对情感态度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师生之间真诚的情感交流,是学生能否全身心投人课堂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思考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有不全面和不尽完善之处,但那是他们对事物最本真的认识。教师抓住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特点,给予恰当的评价,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把抽象的知识与学生的认识建立起联系。只有学生感兴趣了,他们才能建立自信心。

4、学生学习本身就是动态的过程,教师应该善于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学生在动静结合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5、小学生由于认识的深浅、思考的角度、生活的阅历、个性的差异等因素,必然表现出理解的差异、创造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来观察和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我们要鼓励学生对于一个问题所要求的适当答案不与他人相同,总有新想法、新设计,表现得独特;我们还要有意识地设计开放性的习题,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读后反思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拥有至高的美。”我很庆幸我做了一名教师,更庆幸做了一名数学教师,与数学邂逅是我最值得感恩的一件事。这段时间,迷恋上了吴正宪老师,连续几个月都看她的书。这个月与她一起走进数学新课标,让我在这次《三角尺的再认识》磨课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启发。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在学习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过程中,动手操作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方式。我想,数学的学习是学生在动手操作和与老师平等对话中不断感悟、逐步开窍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带领着学生不断思考,体会着思考的快乐与幸福。

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数学课堂绝不能丢了它的魂。教师不仅要在数学课堂中,不断引导学生追问为什么,从知识的结果和过程,追溯知识的来源。还要在备课时,不断深挖源头,只有清楚知识的源头和发展,才能在课堂上自信、沉稳地引导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平等”地与学生对话和交流,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共同建设智慧课堂。

书中在数与代数这一章节提到,世界是运动变化的,函数是研究运动变化的重要数学模型,与实际的联系十分紧密。我想,函数思想不仅体现在数与代数的领域,它其实也渗透在其他各个领域里,如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体积、积的变化规律、折线统计图中数据与点的一一对应等,要善于做一个用心之人,在点滴中渗透函数思想。

虽然之前,我也读过新课标,但《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数学新课标》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的课堂教学,让我在备课之初会多问几遍自己为什么,关于知识、关于学生、关于课堂呈现。在上课时,会更关注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还会更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倾听他们的思想。并从他们的思考里,得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能更好地做到与孩子们平等交流、共同成长。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今年寒假我认真的品读了吴正宪老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一书,书的内容非常贴近我们平时的教学课堂,书中用浅显的语言告诉我们如何去挖掘教学课堂技术和艺术来提高教学执教的能力。读过之后对于我来说收获还是很多的,书中的每一种策略都能对我的课堂教学起到指导的作用,对于如何解决教学中的困惑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吴老师就以学定教支了三招,即把握一个前提领会课标精神;做到一个基本读懂教材;树立一个意识研究学生。回想我之前的教学,感受颇深。

一、把握一个前提领会课标精神

课程标准是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有助于我们制定教学目标和开展教学活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总体目标与10个核心概念是课堂教学的大方向,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积累活动经验,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课程目标中对结果目标和过程使用的行为动词不一样,教学目标的定位也不一样。准确把握每一个目标行为动词的准确内涵,是制定课时目标的前提。回想过去一年的培训中,也有这样的内容。培训时老师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讲解,并详细到每个行为动词上,至今还是受益良多。但在平时自己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还是不能准确的运用恰当的动词,果然要学习、要钻研的还有很多。

二、做到一个基本读懂教材

在备课制定教学目标前首要做到的就是读懂教材,读出教材里的数学知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教学知识承载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不仅如此,还需纵向把握知识脉络,横向沟通知识联系,系统梳理知识网络和数学思想网络,全面了解知识体系,明确所教的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确定好教学的起点和方向。如此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教学有术。而这正是没有经验的我的缺陷:不能很好的将学过的和未学过的知识做迁移,从旧知自然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中。在平时挺师傅课的时候是我学习的最好时机,往往会产生原来以前的知识可以用在这引出新知的感叹。学生往往对于陌生的知识产生畏惧感,而由他们学过的知识来引入,不仅能巩固旧知,还能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中,让他们产生亲切感,觉得新知识并不难解决,也增加了他们学习的自信。

三、树立一个意识研究学生

教是为学服务的,课堂是为学生设计的,因此要努力读懂学生,自觉树立研究学生的意识。而且现在又提倡以生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书中给了三个方法:在班中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学生前测与分析,进行群体研究;也可有意识地在班中选择个别学生进行观察和访谈,进行个案研究;还可以通过作业、课堂观察、课后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过程进行全面研究。如此可以让我们的教学目标更为清晰,让教学更符合学生的需要。之前吴老师也提到过这个思想,并做了些实践。上课之前了解好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或者是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确定他们的学习起点,以这些为前提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过程中想办法在课前引入时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课上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和自信感。

以前总是观吴老师的课,只是觉得她讲的真的很好,是非常好的数学课,让人由衷的钦佩,赞叹,却是无从学起,没有细节的感触。现在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要想真正的上好课,真的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太多的知识需要沉淀。 在一节好课开讲之前,是有很多很多的工作需要做的,并不是教师简单的进行备课、 做好教学设计, 比如说你需要对学情进行调研, 知道学生到底是什么已经会了,什么还不会,什么知识学生能够接受,什么知识学生接受不了,而且学情调研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各有长短。在书中,吴老师告诉我们,进行学情调研的真正目的是真正的关注学生,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研究。有实效的数学课,一定会有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就像是课堂上的方向标,指引着教学的方向。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 又有多少教师会认真的去设计教学目标,大多数的老师的教学目标是从网上或者是从参考书上得来的,很少人会去细心揣摩,只是让它去填补教案上的一方空白。其中即是有人去自己制定了教学目标,也是缺乏全面性、[/为您编辑]针对性和长远观点

。所以说,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那就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我们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当我们做好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并不能说我们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功课,我们还要去设计探究性的学习。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需要教师在上课前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明确探究学习的核心问 题。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发现、检验和证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书本知识,更能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科学学习的策略,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从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在书中,吴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很多的东西,需要我们慢慢的去 消化,去吸收,去实践,去成长。

读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细细体会吴老师的教学理念,努力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发展为出发点,深入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课,慢慢在教学中成长进步!

教师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范文


要上好一堂“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难!这也是我心中一直以来的疑惑,拜读完吴正宪老师的《听吴正宪老师评课》一书后,我有所顿悟了,我也在认真地体悟着什么叫“专业地读教材,用心地读学生,智慧地读课堂”。

评课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对一节课效果的评价。吴老师的评课关注了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对学生的课后访谈,让学生参与评课;二是注重与教师的对话,教师既是智慧的分享者,又是智慧的奉献者;三是注重方向的引领,引领教师对课堂教学背后的教育理念及数学教育价值的讨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吴老师对一节课或一个教学片断进行深入剖析与点评,我有这样一些收获:

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在一节课中一定有几个主线的提问,能将这节课的魂抓住。恰到好处的提问,会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有效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问题是提高课堂思维含量,激发学生思考兴趣,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因素。吴老师也提倡教师要学会等待,等待是一种教育理念,等待是一种教学策略,等待是一种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精心创设学习情境。当然,情境的设计并不是简单的取悦学生的游戏,而是创设学生主体参与的一条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同时,情境设计也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也要保证这一活动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正如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的:“要让孩子们重蹈人类思想发展中的那些关键步子。而且仅仅是关键步子”。在课堂上,也要注意渗透数学文化,如在《生活中的负数》这一课中,自然地引出数学文化史实:“对负数的认知,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节好的数学课给予学生的绝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适时适度地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文化的发展,欣赏数学文化的智慧,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尊重、理解,是促进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策略。

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以《质数与合数》这一课的教学、评课为例,很好地诠释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有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如果仅靠听和看,最多能吸收30%的信息,如果动手的话,吸收信息可能达90%以上,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用大脑去思考,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手去做,用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实现数学知识的内化与升华。

要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得知“法”明“理”。吴老师以《一个数除以小数》为例进行点评,使我们认识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关键,而如何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帮助学生知“法”明“理”,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有不同的学具进行支撑。另外,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学会思考的方法,让他们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发展,并将积累的学习经验迁移到其他领域的学习中。

培养学生“数”与“形”有效结合的能力。如一年级的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这节课中的算理理解比较困难,则可引导学生用图像表达出学生的数感,给孩子们提供动手操作的空间,让“形象”与“抽象”有效的结合,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培养学生灵活举例,帮助理解的能力。如《小数加减法》中,1。52+0。3为什么药小数点对齐?对算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非常困难,若举例:去超市买东西,一件是1。52元,另一件是0。3元,要知道一共有多少元?就得相加,0。3元是3角,2是2分,3角不能直接和2分相加。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小数点对齐”是为了保证“相同数位对齐”,才能确保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简单的例子使抽象的算理变得具体而形象了,也有助于更多的学生更深入地解释算理。

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是一把双刃剑。在《圆的认识》这一案例中,学生A发言切中要害,而且惜字如金,老师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你的话不多,总是非常精要”。言语中不由自主地流淌出对学生的欣赏。课下采访学生的感悟是:“我真有才”。读到这名学生已经通过老师对他的评价建立了一份自信,也读出了他的喜悦,这样的评价是有后劲的!当说到直径定义的时候,学生B回答:“对称轴是直径”,由于离题太远,老师随口说了一句:“对称轴今后我们会学到,请坐!”课后问学生B的感受:“我好失落”,学生B语气低沉的话语敲击着我的心灵,不经意间,老师打击了一颗本来兴高采烈,洋溢着生命活力的童心,学生本来是想得到老师的肯定,但是得到的却是一盆冷水浇头,让这“失落”的声音时刻警示自己吧!

充分挖掘课堂生成资源—成全学生。如《可能性》这一课为例,让我深刻体会到:恰到好处的追问,可以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追问不当,可能就会影响授课老师的节奏,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打乱课堂秩序。因此,对于老师来说,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时候提问,如何提问题等,都需要认真思考并谨慎处理和把握。“追问只需要几分钟,课下得练几年功”,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对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考验。

我会将我的这些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运用到我的课堂教学中,慢慢成长,静待花开。

《跟吴正宪学当老师》读后感600字


趁着五一假期这几天,我继续品读了学校的漂流书《跟吴正宪学当老师》这本书,其中有一篇是这节课少了点什么。我们平时节后也经常会问,这节课结束了,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但总是说说而已,很少寻根问底,找出答案,这里面为我们总结了三点。

少了点儿说让学生能懂得话。高深莫测不如简单明了,吴老师的课堂就是这样,要想知道这个数,就要先拐个小弯弯儿。在拐小弯弯儿的时候小弯弯儿多么形象啊,就是这样形象、易懂、亲切的话太少,我的学生才经常兴致不高!

少了点儿巧妙的煽风点火。吴老师的课堂不仅有机智的捕捉,更有煽风点火式的巧妙利用,吴老师在讲授《解决问题》时,针针3+4+3=11和3+4=7两种不同的情况,采取的生生之间的小小辩论会,利用学生资源,煽风点火让课堂高潮迭起!

少了点儿针对性的激励评价。同学们不仅看到有树,有桃子,有猴子,还能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对象,有一双数学的眼睛!同样,吴老师也很佩服刚才得7的同学,因为他们敢坚持自己的想法,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学会了跟同学之间进行对话,交流,他们还能修正自己的想法,接纳同学的想法,我建议,掌声送给他们。

可以看出吴老师的课堂是用真情唤起学生成长力量的课堂!真情不是千篇一律的表面的夸赞,而是立足于学生改进发展的针对性的积极评价,由此,学生不仅能收获自信,更能获得改进的方向,唤起成长的动力。

少了点儿这个,少了点儿那个,归根结底是少了点儿吴老师所倡导的儿童观和儿童数学教育观,少了点儿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与了解,把课堂当作与儿童智慧碰撞、心灵交汇的舞台,为学生带来知识、智慧、思想、方法,才能为孩子们的童年留下不可磨灭的数学印记。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终于结束了培训和教学任务两头重的一年,这才又闲暇时间静下心来,每天拜读一下《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回想这一年多的浅短的教学经验,确实能从书中得到一些启示和想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学理念、教材编排等都发生了变化,虽然对于我这个刚刚开始从事教育事业的新手来说,这些变化都没有经历过,但如何面对学生的实际来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实施“以学定教”还是有些难度的。本书中吴老师就支了三招,即把握一个前提——领会课标精神;做到一个基本——读懂教材;树立一个意识——研究学生。回想我那前前后后三个学期的教学,感受颇深。

一、把握一个前提——领会课标精神

课程标准是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有助于我们制定教学目标和开展教学活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总体目标与10个核心概念是课堂教学的大方向,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积累活动经验,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课程目标中对结果目标和过程使用的行为动词不一样,教学目标的定位也不一样。准确把握每一个目标行为动词的准确内涵,是制定课时目标的前提。回想过去一年的培训中,也有这样的内容。培训时老师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讲解,并详细到每个行为动词上,至今还是受益良多。但在平时自己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还是不能准确的运用恰当的动词,果然要学习、要钻研的还有很多。

二、做到一个基本——读懂教材

在备课制定教学目标前首要做到的就是读懂教材,读出教材里的数学知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教学知识承载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不仅如此,还需纵向把握知识脉络,横向沟通知识联系,系统梳理知识网络和数学思想网络,全面了解知识体系,明确所教的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确定好教学的起点和方向。如此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教学有术“。而这正是没有经验的我的缺陷:不能很好的将学过的和未学过的知识做迁移,从旧知自然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中。在平时挺师傅课的时候是我学习的时机,往往会产生“原来以前的知识可以用在这引出新知”的感叹。学生往往对于陌生的知识产生畏惧感,而由他们学过的知识来引入,不仅能巩固旧知,还能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中,让他们产生亲切感,觉得新知识并不难解决,也增加了他们学习的自信。

三、树立一个意识——研究学生

教是为学服务的,课堂是为学生设计的,因此要努力读懂学生,自觉树立研究学生的意识。而且现在又提倡“以生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书中给了三个方法:在班中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学生前测与分析,进行群体研究;也可有意识地在班中选择个别学生进行观察和访谈,进行个案研究;还可以通过作业、课堂观察、课后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过程进行全面研究。如此可以让我们的教学目标更为清晰,让教学更符合学生的需要。之前居老师也提到过这个思想,并做了些实践。上课之前了解好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或者是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确定他们的学习起点,以这些为前提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过程中想办法在课前引入时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课上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和自信感。

读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细细体会吴老师的这三招。努力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发展为出发点,深入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课,慢慢在教学中成长进步!

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读后感(优选范文)


3月22日,第十四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展示培训活动正式开启。我们学校也组织了听课学习活动,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吴正宪的名字。听吴老师的汇报,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带我领会了未知的世界。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的示范课更让我体会到了数学的这门学科它所拥有的独特魅力,因此我借阅了一本吴正宪老师的著作《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读完后觉得吴正宪老师的评课抓细节、抓本源,真正关注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生长,我更多地体悟到什么叫“专业地读教材,用心地读学生,智慧地读课堂”。

读后感大全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

书中,吴老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课:第一部分主要通过对一节课或一个教学片段的点评,引导教师对“准确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整体把握教材,有效教学活动设计,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等方面进行思考。第二部分记录了吴老师与教师在课后的对话式评课。通过与教师对话,可以了解教师在教学中真实的想法和困惑,这样可以使得评课针对性强,促动了教师的主动反思。第三部分记录了吴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式评课,即通过课后对学生的即时现场访谈,从学生的视角评价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评课的重要资源。

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在一节课中一定有几个主线的提问,能将这节课的魂抓住。恰到好处的提问,会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有效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问题是提高课堂思维含量,激发学生思考兴趣,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因素。吴老师也提倡教师要学会等待,等待是一种教育理念,等待是一种教学策略,等待是一种教学艺术。吴正宪老师上课的时候也是如此,她会请多名同学上台一问一答,引发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一个从出题的人角度思考问题,一个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一问一答自行解决问题。学生答不出来也会给他思考的时间,耐心等待正确引导,帮助孩子构建数学思维、搭建知识框架,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不拘泥于一种解题方法,注重孩子发散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精心创设学习情境。当然,情境的设计并不是简单的取悦学生的游戏,而是创设学生主体参与的一条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同时,情境设计也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也要保证这一活动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读完吴老师这本书受益良多,对自己吸收优质课所提供的教学思维又多增加了一些方法途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将此书推荐给同行一线教师,愿我们尽享悦读人生,脚踏实地,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

喜欢《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学数学教与学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