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稻盛和夫哲学精要读后感 > 地图 > 稻盛和夫哲学精要读后感

稻盛和夫哲学精要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读后感。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读后感,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读后感

黄水利

《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中的价值观和基本原则不胜枚举,每一个原则都可以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联想。但是诚如德鲁克所言:“因为管理涉及人们在共同事业中的整合问题,所以它是被深深植根于文化之中。管理者所做的工作内容在联邦德国、英国、美国、日本或巴西都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他们的工作方式却是千差万别。”因此,本文只结合自身工作且最触及个人思想的几个点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 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必须要做到卓有成效【p158】。智力、想象力,还有知识,是知识工作者个体最重要的资源。但是在企业中,个人的才能,只有通过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有可能产生效益。组织是能使个人才干得以增值的工具。知识工作者本身并不生产有形的产品,他的产出是知识、创意和信息,这样的产品本身并无用途,它必须转化为有形的产品才具有实际意义。再伟大的智慧,如果不能应用的行动上,也只是毫无意义的资源。有的很有才华的人终其一生碌碌无为,是因为他把追求才华的本身作为目的,只重视知道什么,而忽视了把他的才华用于社会实践。对企业而言,“效”就是产品,它看得见、摸得着、能说明一切。做好产品,应该作为我们的宗教信仰。好产品是修炼出来的,容不得半点忽悠。

二、 管理必须根据需要与机会的变化而变化,以此促使企业及其成员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p8】。一成不变的管理是不存在的,在企业管理的不同阶段,管理的重点是不同的。在管理的某个阶段,管理的重点也有所侧重。如同孙子云“良将用兵若良医用药,病万变,药亦万变”。管理应根据具体的运行而调整,管理者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工作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比如,我理解目前凝华的主要矛盾在于:高涨的销售势头和滞后的生产效率;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快速交付的要求与落后的质量保证(含设计、生产、材料等)。那么,针对当前的主要矛盾,凝华就需要及时调整管理工作,调配资源,使其能够“根据需要与机会的变化而变化,以此促使企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 (人事决策)真正的重点是完成任务的能力。如果具备这种能力,公司可以弥补其他欠缺的方面,反之,如果不具备这一能力,其他方面就毫无价值【p107】。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凝华各个岗位的管理者们,在过去的一年或者是某个时间段里,他完成任务的能力到底怎么样。在述职中我们进行过若干设定、评分、权重,按本原则来看,最重要的只有一个原则,就是完成任务的能力。在战争中,忠诚和打胜仗是衡量指挥员的基本准则,如果准则很多,却不管打仗,能否存活也是问题了。另外为专业组织甄选管理者,必须要“内行管理”。因为专业人士难以接受一个不尊重其业务能力的人做自己的领导。因此选择工程经理时,选择范围就应该仅限于本部门技术最高的工程师【p109】。

四、 企业家精神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创造性的”,它其实就应该是一种踏踏实实的工作【p112】。我们可以高谈阔论愿景、创新、竞争优势、团队实力,但是在鼓舞完员工的士气之后,我们必须要时刻牢记我们的产品现实,我们要老老实实地把精力投入到我们的产品上,离开产品,离开满足客户需求,凝华将什么也不是。企业家精神代表着创新。为使企业具备创新能力,公司必须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机制,进而使得员工具有企业家精神。必须以企业家精神为中心设计各层关系,必须确保其奖励和激励措施、薪酬待遇、人事决策等所有政策,都能够鼓励创新行为而不是惩罚这种行为。

五、 体现工作有效性的关键是重视贡献【p171】。所有人都重视贡献,注意对成果负责,其注意力就不会为自身的专长或技术沾沾自喜,而更看重自身专长或技术对全局的贡献;不会为其自身所属的部门所局限,而会看到公司的整体绩效;就会更重视外部世界重视客户,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公司内部和别人的议论。所谓专长,不论是管理、销售还是技术,本身就是片面、孤立的。即便是技术,也是局限于某个技术局部,也必须与其他的专长或技术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成果。强调贡献,首先是有利于上下沟通,上下级都以贡献为准则,由下级自行设定的贡献(目标),其完成情况往往超乎上级的想象;其次有助于横向沟通,能够促进团队合作,有着相同的价值观和以便与其他人结合而产生成果;第三是有助于自我发展,因为你要做出贡献就会想办法提升自己,越想做出大贡献就会越提高自己;第四有助于培养他人,因为焦点在于贡献和成果,我们的理想和目标将更为远大,也需要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奋斗。---那么,我们还应研究每个员工对公司的贡献,他是否胜任岗位,他的贡献的价值所在

《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论述十分精辟,但是本书蹩脚的翻译实在是不敢恭维。不过瑕不掩瑜,我硬着头皮反复读过几遍后,把不理想的翻译忽略过去,慢慢地越读越顺利,越觉得其精深的思想还是很值得我们继续反复研读的。

2013/6/30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关于德鲁克管理思想读后感精选3篇


怎么样才能开始写一篇作品读后感呢?阅读了作者的作品后,我受到了触动。不同的读后感体现了每个人不同的看法和思考。你也许需要"德鲁克管理思想读后感"这样的内容,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德鲁克管理思想读后感(篇1)

在读德鲁克管理思想之前,我对管理的认识一直都很模糊,没有一个固定的,清晰的概念。

管理,在我眼里,一直都是权力的象征,荣耀的象征。我只知道,管理的职位能带给我无穷的快乐和满足感,让我有一种高人一筹的感觉。直到我读了德鲁克管理思想以后,我对管理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看看我们身边大大小小的企业里,有多少管理者,因为对管理的误解,而造成组织信誉低下,臭名远扬,导致人员流失,工人工作没有激-情,对公司没有信心。

我们都知道,人性,都是不喜欢被管的。只要有人管,就会不舒服,有一种被束缚的感觉。那么我们作为管理者,如果看到下属犯错,又不得不去纠正,因为这是管理者的职责。所以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既能维护公司的形象,又能保证工作效率和人际关系。

比如,从前我一直执着于纠正下属的言行及工作方式。成天去挑他们的毛病,试图使他们变得更加优秀,虽然我的目的是好的,可是难于让人接受,并不益于公司的发展。这样只会使他们和我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工作效率越来越低下,越来越不自信罢了。

自从读了德鲁克以后,我意识到我的管理方式大错特错。我需要给他们的是空间,给他们树立目标,让他们自主、自觉的去改善自己,在工作中去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再站出来,问他们是否需要我的帮助,而不是一味的去强求。

通过反反复复地阅读这本书之后,我对管理,也有了清晰的概念和认知。尤其是在管理的目的和责任方面。我觉得,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激发人们的动力,使他们有工作激-情,让他们在工作中找到自信,找到自我,让他们爱上自己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为组织作出贡献,这就是管理者对大的目的和责任。

结束语:

我认为管理者不仅要为自己、为组织负责,更要为我们所处的社会以及我们身边的社会人负责。管理者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响着身边的人,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到外圆内方。

德鲁克管理思想读后感(篇2)

在读德鲁克的著作的时候,对其管理思想的哲学内涵不好,经常性的会陷入矛盾和困惑的境地。其实困惑与解惑仅仅在于对事物的角度认知。与许多朋友谈论时,大家的问题主要3个,我谈谈的一点拙见。

学习来管理能力的提升,对高昂的MBA的学习费用也在所不惜,德鲁克管理能力是可以系统训练的思想,MBA教育的教育应该是条捷径,但德鲁克MBA教育几乎完全抛弃了他所理解的管理学精髓,沦为一门综合技能培训。创新精神、长远的前瞻能力、难以应付突发事件、历史感淡漠,这是70%左右的MBA学生通病。MBA仅仅是个品牌效应,名声在外。

经常性的会陷入迷惑之中,管理知识的可知论将会把人看作理性的动物,是可以一系列的训练来的管理者,但人性是非理性的话,将会把管理试为神秘的,靠个人之所的灵感的产物,的不同的假设将会对企业界在理解德鲁克的管理思想的时候的。这所有悖论的最基础的问题。人都相信管理:任何于企业管理中唯一不变的法则,一切都在的过程中以现实环境的需求。

管理的本质是实践,思想在企业界有很深的市场,企业奉为至理名言的一句话,也对企业界的实践产生了性的,是在华人地区,管理的认识的肤浅,又加上财富的来源与管理的脱节,使得企业界对的经验性的东西深信不疑,在说服性的理论之前,大多数的老板们会信奉的那一套,而所谓的管理学问真正的在企业家们的眼中并无实质性的市场。

不可知论,是无视管理规律的,那么在德鲁克的实践论之后,就看到的企业家在对管理规律和理论的轻视。但事实上,德鲁克本人对的理解是不认同的,在他的《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一书中,德鲁克就做了的有价值的分析,并有的管理者是可以一系列的训练来管理能力的。

能够看到的是,50年中的世界最大的企业,或多或少都在现下的环境中遇到了麻烦,而麻烦的根源就在于以为在的经验中总结的管理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真正的真理却是:要地在竞争中,就策略而进步。

德鲁克六十年的管理工作经历,从精心挑选的10部作品中取其精华编写成此书。它是对德鲁克管理思想的总结,也了关于管理学连贯易懂的入门介绍。全世界的管理者都应该感谢彼得德鲁克,他用了毕生的精力,来理清社会中人的角色和组织机构的角色。

德鲁克管理思想读后感(篇3)

我阅读了王总推荐的《德鲁克管理思想》一书,发现瑞洁公司领军人王总在公司推行的正是德鲁克管理思想。这个发现让我兴奋不已,我看到一个物业私企能从上至下学习推动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能从下至上认真践行公司各项管理策略,为打造有温度的百年企业不断努力。

德鲁克认为,一味地追求高利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时不该出现的极端行为。我们瑞洁公司不是以追求高额利润为目的的,而是以公平的价格向顾客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光荣地服务于社会。德鲁克认为,要认清自己的长板和短板。王总也提倡发挥自己的小能力(即长板),通过资源整合,补足短板。

德鲁克在《管理:使命、责任、实践》中认为,社会责任是企业存在的价值,只有当社会认为某个企业能有所贡献,而且是必要、有价值的企业时,这个企业才能存在。我们瑞洁公司吸纳社会下岗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大学生等,为其提供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回首瑞洁发展十四年的道路,正是因为主动承担了社会责任,得到政府扶持、百姓认可、社会各界好评,才得以从七人创业发展为如今一万多人的巨型航母。

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认为,创新精神是企业的灵魂,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还有战略、观念、组织、市场、经营模式的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为瑞洁公司的企业精神,提倡运营各环节实现创新,大到战略思路、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小到工具改造、小发明,无不体现着瑞洁人勇于创新的精神。

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认为,要热爱工作,享受工作。无论对于员工,还是对于管理层,工作都是为了谋求更高质量的生活,享受工作也就相当于享受生活。我们瑞洁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正是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对外为甲方提供高品质的后勤保障服务,替代甲方繁重的后勤工作,使得甲方能快乐的工作、幸福的生活;对内公司提倡家文化,全体瑞洁家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快乐的工作,受到甲方的尊重,用稳定的收入维持家庭生活,过着踏实幸福的生活。

《德鲁克管理思想》书中有太多值得我们去学习、领悟、实践的内容,让我们一起努力,做美丽中国的践行者!

德鲁克管理学读后感


德鲁克管理学读后感(一)

在读德鲁克 的着作的时候,对其管理思想的哲学内涵不好,经常性的会陷入矛盾和困惑的境地。其实困惑与解惑仅仅在于对事物的角度认知。与许多朋友谈论时,大家的问题主要3个,我谈谈的一点拙见。

学习来管理能力的提升,对高昂的MBA的学习费用也在所不惜,德鲁克管理能力是可以系统训练的思想,MBA教育的教育应该是条捷径,但德鲁克MBA教育几乎完全抛弃了他所理解的管理学精髓,沦为一门综合技能培训。创新精神、长远的前瞻能力、难以应付突发事件、历史感淡漠,这是70%左右的MBA学生通病。MBA仅仅是个品牌效应,名声在外。

经常性的会陷入迷惑之中,管理知识的可知论将会把人看作理性的动物,是可以一系列的训练来的管理者,但人性是非理性的话,将会把管理试为神秘的,靠个人之所的灵感的产物,的不同的假设将会对企业界在理解德鲁克的管理思想的时候的。这所有悖论的最基础的问题。人都相信管理:任何于企业管理中唯一不变的法则,一切都在的过程中以现实环境的需求。

管理的本质是实践,思想在企业界有很深的市场,企业奉为至理名言的一句话,也对企业界的实践产生了性的,是在华人地区,管理的认识的肤浅,又加上财富的来源与管理的脱节,使得企业界对的经验性的东西深信不疑,在说服性的理论之前,大多数的老板们会信奉的那一套,而所谓的管理学问真正的在企业家们的眼中并无实质性的市场。

不可知论,是无视管理规律的,那么在德鲁克的实践论之后,就看到的企业家在对管理规律和理论的轻视。但事实上,德鲁克本人对的理解是不认同的,在他的《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一书中,德鲁克就做了的有价值的分析,并有的管理者是可以一系列的训练来管理能力的。

能够看到的是,50年中的世界最大的企业,或多或少都在现下的环境中遇到了麻烦,而麻烦的根源就在于以为在的经验中总结的管理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真正的真理却是:要地在竞争中,就策略而进步。

德鲁克六十年的管理工作经历,从精心挑选的10部作品中取其精华编写成此书。它是对德鲁克管理思想的总结,也了关于管理学连贯易懂的入门介绍。全世界的管理者都应该感谢彼得德鲁克,他用了毕生的精力,来理清社会中人的角色和组织机构的角色。


德鲁克管理学读后感(二)

最近开始看彼得。德鲁克的《有效的管理者》,颇有些感想。

首先大师就是大师,正文也就175页,各种名人为其写的推荐序倒有近20页,可见其威望。

然后开篇提到的一个观点就很引人深思:为什么要研究管理者的有效性?因为以前的企业中绝大多数都是体力劳动者,已经有完善的效率衡量方法可以考评其劳动成果,可是现代企业中知识工作者越来越多,如经理或者设计师,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思考,可是思考,是很难用衡量体力劳动的方法来评价的。天知道一个人整天愁眉紧锁是不是在思考工作上的事情呢?就算是,他的思考是不是有效果,也无法从思考这个表面现象判断。所以管理者是否有效是个学问。

看到了关于用人方面的说法。德鲁克认为,人无完人。用人应当重点发挥人的长处而不要盯着短处。样样皆通很可能意味着一无是处。但是传统的西方企业的用人方法,或者是绩效考评方法,往往会导致没有缺点的人,结果也就是仅仅符合最低要求的人。而日本企业则因为不能因为某人绩效不好而降级或者开除,所以干脆没有考评制度。德鲁克很怀疑日本企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这种文化有关。

我已经体会过了这两种文化。的确,现在所在企业的考评制度,有看上去非常全面的评估点,年终考评时都要非常消耗精力的去做评比,可是真的有用么?很可能一个人在项目上费心费力,在考评时却因为每一个考评点上有明显的弱势,被比了下去。由于每个项目的难度,要求各不相同,很难比较两个不同项目上的人谁的贡献更大,而某些容易比较的点,比如证书的级别,下属人数,就会导致决定性的影响。结果是引导大家都在容易比较,容易量化的事情上花精力了,要确保自己没有容易被比下去的弱项。可是正如德鲁克所说:知识工作者的脑力劳动是否真的有效,其实是很难评估的。对项目经理来说,考出很多证书的人很可能不如埋头干活的人有效,下属十个人的组长也未必比一个带枪匹马的人更有效。但是公司上级如何裁决?

相比之下,以前的民营以及日资企业,倒是因为没有这么全面的评估,大家没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可以更专心地投入在工作上。

东西方的企业文化真的是截然不同。根本原因可能是,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而东方人认为人性本善。西方企业不相信员工会自觉地努力工作,所以注重用制度防止员工偷懒,也就是重法治,而东方企业则相反地,重人治。很难说两个方向谁更好。我现在注意到的是,东方企业正在引进西方企业完善的制度,而西方企业则对管理者提出了很多新的可以认为是人治的要求。

希望我在接触了这些不同的企业文化后,会成为更完美的管理者。


德鲁克管理学读后感(三)

管理,在我眼里,过去一直认为都是权力的象征,是领导的事。直到我读了德鲁克管理思想以后,我对管理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管理是一种方法论,可活用于我们各项工作中来提高工作效率取得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看看我们身边大大小小的企业里,有多少管理者,因为对管理的误解,而造成组织信誉低下,人员涣散,工人工作没有激情,对公司没有信心,最后导致人员流失,企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退化破产。

我们都知道,人性都是不喜欢被管。只要有人管,就会不舒服,有一种被束缚的感觉。那么我们作为管理者,如果看到下属犯错,又不得不去纠正,因为这是管理者的职责。所以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既能维护公司的形象,又能保证工作效率和人际关系。

比如,从前我一直视管理的主要内容为督促和纠正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进程和纠正工作中的违规违纪行为。成天去挑他们的毛病,试图使他们变得更加优秀,虽然我的目的是好的,可是让人难于接受,并不益于单位组织的发展。这样只会使他们和我的关系对立紧张,工作效率越来越低下,越来越不自信罢了。读了德鲁克以后,我意识到我的管理方式大错特错。我需要给他们的是空间,给他们树立目标,让他们自主、自觉的去改善自己,在工作中去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再站出来,问他们是否需要我的帮助,如何改进工作方式,提高效率,而不是一味的去高压强求。

德鲁克告诉我们:一个有效的管理者,不会把时间浪费在自己做不了的事情上,更不会大把时间用在对付自己的短处上,他们往往善于把握有利的形势,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我们说,一个高水平的管理者往往是用人的高手。在管理实践中,我们要做到求贤若渴善用人才。管理者很重要的一个职能就是识人、用人,在使用人才上不能求全责备,要善于发现人的长处,用人之长。一个管理者水平的高低完全可以通过用人的能力来衡量,如果一个管理者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可以将有限的人力资源整合到一起形成合力和战斗力,他就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反之,他就不是一名合格优秀的管理者。

当前受用人机制制约,多数多元公司不能按工作需要引进人员的条件下,就更需要管理人员根据现有工作人员情况知人善用,因材施教,用人之长,避其之短。我认为可以将现有工作人员按四类划分进行有效管理使用:第一类是才能卓越又愿为企业做出贡献的,应给予发挥平台予以重用,大力支持并给予肯定和奖励;第二类是愿为企业贡献但才能不足的,应提供专业培训和不断的鼓励,逐步提高他们为组织工作的能力;第三类是有一定才能但不愿为企业贡献的,应制定合理的规章和激励制度将工作人员自身利益与企业发展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能动性为组织工作;第四类是不愿为组织贡献才能又有限的,应安排一些与组织发展关联不大的工作,并适当采取分配机制进行约束和激励。

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中,与众不同地提出了管理自我这一理念,并进一步提出:只有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其他的一切。

我们说,管理并不只是管理别人,最重要的是管理好自己。因为自我管理是管理其他一切的基础,只有管理好了自己才能管理好别人、管理好工作事宜。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在要求别人做到前,自己首先要做到。我们要常常怀着敬畏之心、感恩之心、律己之心,在生活和工作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廉洁自律的表率,鼓励下属立足本职岗位奋发有为、改革创新、努力工作。时间对每个人来讲都是最稀缺的资源。我们可以筹集到人力和物资,只有时间是我们租不到、借不到,也买不到的。有效的管理者与他人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非常珍惜自己的时间,时间管理是德鲁克管理学中的精髓之一。在管理实践中,我们要集中时间和精力突围,要抓大事、抓难事、抓关键环节,面对工作中的难点,应选择一个突破点,然后以点带面,才能获得全面胜利。

德鲁克有一个很特点的论调,他说,如果一个人只知道整日埋头苦干,老是强调自己的职权,不论其职位有多高,他也只能算是别人的下属。相反,一个重视贡献的人,即便他位卑职小,也应该算是高层管理人员。把这个理论联系到我的工作生活中,只要我管理好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合理安排时间,工作高效,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取得实效,哪怕只是为部门和组织的一方面做出了微小有限的贡献,那也可算是优秀的高层管理者。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不断学习改进,持续发展,我必将成为高效管理的终身受益者。

德鲁克管理理论读后感


德鲁克管理理论读后感(一)

德鲁克先生《管理的实践》已面世半个多世纪了,在这五十多年中,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但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企业管理书籍还是《管理的实践》一书,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管理的实践》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

《管理的实践》一书,系统地论述了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即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只有两个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一语道破了企业的核心价值问题。从这两个基本的观点出发,对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做了详尽的描述,在阅读的过程中,德鲁克先生的独到的见解,精辟的阐述,常常使读者兴奋不已,并产生共鸣,精彩的例证往往穿插其中,用事实佐证了德鲁克先生的管理思想。

刚刚接触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这样的疑问,《管理的实践》一书,以美国20世纪前半叶的企业管理实践为研究对象,距今天已有50多年了,那时的管理思想还能否运用于今天的企业,这是顾虑之一;德鲁克先生是以资本主义世界最发达的美国企业为研究对象,能否运用于现今的中国企业,其间的跨度是非常大的,因为企业的发展是在特定环境下的发展,离开了原来的环境,其理论能否运用于完全不同的环境,这是顾虑之二。我是带着对德鲁克先生的敬意和对此书的疑虑来阅读这本书的。

也正因为如此,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关注的是企业管理中共同存在的问题,也就是共性,而尽可能忽略它的特殊性,因为只有找准企业管理的共性,才能把握企业管理的规律性,从而在别人的管理经验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德鲁克先生在该书的第11章,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一文中对管理者的目标如何确定,由谁确定的论述中是这样说的:每位管理者必须自行发展和设定单位的目标,当然高层管理者们仍需要保留对目标的同意权,但是发展出这些目标是管理者的职责所在,的确,这是他的首要职责。

联系到我们的实际情况,对这个观点我也有着深切体会,就拿北汽物业公司来讲,我们的各项管理目标中有许多是由我们对自身工作的理解和定位而自己设定的,如果我们在物业公司管理的全过程中都等着上一级领导的具体安排,那就是逃避责任的借口。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自己设定目标,自己进行监督和考核,这才是德鲁克先生所倡导的,管理的职责所在。比如武圣东里小区的燃气供暖锅炉的燃气量历来就没有考核的指标,但我们知道如果能加强管理,措施得力,根据气温随时进行调整,供气量就一定能够节约,而按传统办法管理是不可能节约的。本着这个想法,我们制定了2005年2006年供暖季加强管理的办法,调整了上岗人员,对规定锅炉进行了动态管理,经过生产科和二车间的共同努力,2005年2006年供暖季燃气费比上一个供暖季减少25.7万元(上一个供暖季为168万元,2005年2006年供暖季为142.3万元)。

由此可以印证德鲁克先生所倡导的每位管理者,必须自行发展和设定单位目标的正确性。如果用我们的话来说,那就是充分调动基层单位的主动性、积极性,正如安庆衡董事长在北汽摩2006年工作会上所说的那样,每个单位都要做好自己的工作。


德鲁克管理理论读后感(二)

阅读《管理的实践》结合实际工作,我们找到了企业管理的一些共性,也更加启发了我们今后如何做好本单位工作的思路。

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们一直在考虑如何真正提高物业公司员工的工作效率,使物业公司领导班子提出的维护企业利益,完成两大任务(节约降耗和做好维修工作)落到实处,工作实践证明,提高工作效率,圆满完成工作的基础就在于员工的责任感,有了责任感的员工才会真实地感到工作是自己的份内事,才会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一切能力去完成企业赋予的任务,而不是敷衍了事。正是靠了这种责任感,物业公司才能够组织起员工不断地创新工作,取得了去年(2005年)节约资金、挽回损失共计400多万元的成绩。

员工的责任感从何而来,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德鲁克先生主要提出了两条:一是让员工了解情况,二是拥有管理者的愿景。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也有同感,在2004年初汽摩公司制定三年发展规划,确定了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愿景,提出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对此我们按照公司的要求,大力进行宣传,使全体员工振奋了精神,看到了希望,随后物业公司根据自身的功能,明确地提出了物业公司发展规划,确定了以维护企业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了我们的任务。通过上述工作,使每个员工感受到必须跟上企业发展的形势,必须要有紧迫感,这种紧迫感经过适时的引导,就变为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有了责任感物业公司才有了2005年的工作成绩,正像德鲁克先生在激励员工创造最佳绩效中所分析的那样:惟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员工的责任感,而非满意度。


德鲁克管理理论读后感(三)

在读德鲁克的著作的时候,对其管理思想的哲学内涵不好,经常性的会陷入矛盾和困惑的境地。其实困惑与解惑仅仅在于对事物的角度认知。与许多朋友谈论时,大家的问题主要3个,我谈谈的一点拙见。

学习来管理能力的提升,对高昂的MBA的学习费用也在所不惜,德鲁克管理能力是可以系统训练的思想,MBA教育的教育应该是条捷径,但德鲁克MBA教育几乎完全抛弃了他所理解的管理学精髓,沦为一门综合技能培训。创新精神、长远的前瞻能力、难以应付突发事件、历史感淡漠,这是70%左右的MBA学生通病。MBA仅仅是个品牌效应,名声在外。

经常性的会陷入迷惑之中,管理知识的可知论将会把人看作理性的动物,是可以一系列的训练来的管理者,但人性是非理性的话,将会把管理试为神秘的,靠个人之所的灵感的产物,的不同的假设将会对企业界在理解德鲁克的管理思想的时候的。这所有悖论的最基础的问题。人都相信管理:任何于企业管理中唯一不变的法则,一切都在的过程中以现实环境的需求。

管理的本质是实践,思想在企业界有很深的市场,企业奉为至理名言的一句话,也对企业界的实践产生了性的,是在华人地区,管理的认识的肤浅,又加上财富的来源与管理的脱节,使得企业界对的经验性的东西深信不疑,在说服性的理论之前,大多数的老板们会信奉的那一套,而所谓的管理学问真正的在企业家们的眼中并无实质性的市场。

不可知论,是无视管理规律的,那么在德鲁克的实践论之后,就看到的企业家在对管理规律和理论的轻视。但事实上,德鲁克本人对的理解是不认同的,在他的《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一书中,德鲁克就做了的有价值的分析,并有的管理者是可以一系列的训练来管理能力的。

能够看到的是,50年中的世界最大的企业,或多或少都在现下的环境中遇到了麻烦,而麻烦的根源就在于以为在的经验中总结的管理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真正的真理却是:要地在竞争中,就策略而进步。

德鲁克六十年的管理工作经历,从精心挑选的10部作品中取其精华编写成此书。它是对德鲁克管理思想的总结,也了关于管理学连贯易懂的入门介绍。全世界的管理者都应该感谢彼得德鲁克,他用了毕生的精力,来理清社会中人的角色和组织机构的角色。

《流水线生产作业管理精要》读后感600字


《流水线生产作业精要》是何舢、陈建华编著的面相企业基层管理者的一本实用性教程。全书分为十个章节,仔细讲述了流水线生产作业管理的方法。流水线生产作业是现在产品生产采用的最为普片的一种作业方式,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
本书着重介绍了什么是流水作业、如何组建流水线、流水线生产工序、生产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看罢本书,我对流水线生产作业有了一定的了解。现代企业制度下,无论是产品专业化还是工作地专业化,都离不开流水线生产作业。而要实现有效的流水线生产管理,必首先了解企业性质,本书所陶坤的流水线主要是针对工业企业中的只要学企业。众所周知,一件产品从原材料到加工成为商品,这其中必然有或简单或复杂的工序,流水线生产作业管理就是如何有效安排这些工序,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作为一个生产组织或者管理者,在流水线生产管理过程中既要做好人员组织工作,又要抓好产品质量,同时还得注意生产安全等许多方面的工作。本书对这些都做了详细的介绍,作为一个非专业学生,对企业管理更是一窍不通 ,通过对本书学习,我对这些知识也颇有收获。本书还介绍了流水线生产作业管理中的一些创新型知识,客观分析了其创新趋势,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借鉴。
把企业流水线生产管理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充分体现了流水作业在现代制造企业中的地位,值得学习和研究。

范文系列之德鲁克管理自己的读后感(10篇)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为此小编特意整理了“范文系列之德鲁克管理自己的读后感(10篇)”,欢迎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德鲁克管理自己的读后感 篇1

最近读了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参照自己的工作经历,感觉受益良多。

天生的管理天才很少,而大多数的平凡人想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需要后天学习和锤炼的。正是基于此,德鲁克通过简单、通俗的语言和案例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给无数还在朦胧中摸爬的人以启迪。

管理者要管人,但是如何管人,却有很大的学问。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善于用人所长。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谁谁有什么毛病、嫉妒心强、不够勤快、或粗心大意、缺少智谋等等,却很少听到领导赞扬自己的下属。事实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小问题,但也都有其擅长或优点。作为一名管理者,最重要的是要发现下属身上的闪光点并将其优点发挥出来,扬长避短。

有效的时间管理也是很多管理者面临的头疼问题。很多管理者面对开不完的会议、出席不完的应酬、处理不完的琐事事物,常常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德鲁克告诉我们要统筹好自己的时间,消除浪费时间的活动,统一安排好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除此之外,还要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要事优先,告诉我们集中一个有效的时间办理一件重要的事情等技巧,让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更加从容。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些都是我国脍炙人口、启迪我们珍惜时间名句。既然时间宝贵,那么我们就要珍惜时间,安排好自己的工作,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作为一名管理者需要经常面临决策和选择。做决策和选择往往有时候很困难,德鲁克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了决策的五个要素,供我们在决策时候参考;同时,他要我们在决策过程中要关注反对者的意见,从不同的观点中汲取营养,从另一个方面让我们的决策和选择更加全面,减少失误的几率。

我国历史上也有很多皇帝也是敢于直面不同意见的典范,唐太宗就是这样的开明君主。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古人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开卷有益,读好书更是受益匪浅。相信这些书中的精华会给我们每个读者以精神食粮的同时,对我们的工作、生活产生良好的促动作用,沿着德鲁克的指引,在通往卓有成效的路上不断前行。

德鲁克管理自己的读后感 篇2

大师中的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这本管理巨着,是我觉得迄今为止在管理方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一本书。他的许多思想曾经启发了无数仁人志士,如今看了他的这本巨着也让我茅塞顿开。其中最让我深思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的业务是什么,我们的业务将是什么,我们的业务应该是什么。

现在,作为一个用不同的方式卖书的书店,我们的理想是用知识创造价值。理想的实现并不容易,我们创造价值的模式还只是在摸索当中,为了能更好地进步,我先总结一下到现在为止的书店情况。

现在以卖书为主,从以书会友开始,一方面可以积累一些客户资源,另一方面能够积累经验,还可以稍微地赚点钱。书是以活动的方式来卖的,我自己举行了四五个活动,有雪中送书三余图书推荐新周公解梦等,这三个活动是我最主要的活动,也都举行得很好,尤其是新周公解梦活动,为好多朋友解过梦,技术性还是有一些的。前段时间,有时心情很急燥,在销售额和活动之间总是把握不好,虽然有几次说是要把解梦放在首位,可是还是不知不觉地要看销售额。这是我目前的大概情况。另外还有几个合伙人在各自努力着。小虎举行了一个小虎装修咨询热线;老万搞了一个吻雨设计咨询;咪咪在做咪咪化妆咨询;AMULET在做MBTI性格测试的活动;等等。

现在的大概情况就是这样,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创造价值,而在创造价值方面我们又该如何分配好时间和精力。这些天一直都在想这件事,现在就以自己为例来分析一下吧。我所能提供的价值可以说都包含在活动中。

第一:雪中送书,意思就是提供比当当卓越更多的选择,很多绝版的书、印量少的书都能提供给顾客,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还需要再努力,一方面是库存量,我的计划是每人对自己专业的图书,有一个广泛的收集,我的话就是心理学、管理学的书籍,另外当然还要有一些大众性的文学社科图书,另一方面渠道要不断扩展。

第二:三余图书推荐,这是帮顾客推荐最适合他们的图书,这方面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要对好多书都很熟悉才行,在这方面,我现在在群里每周会介绍一个作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不断地学习,而昨天苏悦也帮我出了个主意,她也在这方面每周推荐一本书给大家,昨天推荐了《中国美学十五讲》,效果很好。在图书推荐方面,还要跟专业联系起来,我在心理学和管理学上要多下些功夫。

第三:新周公解梦,解梦是要求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的,在这方面好多我解过梦的朋友,他们也都很受启发,在这方面我决定有所改变,解梦前先提一个要求,就是解得好的话要对方面必须买一本最适合他的书,跟图书推荐联系起来,因为解梦是很花时间的,而推荐书给对方也是对他很有价值的,所以这样联系起来应该是可行的,至于中间自己也不喜欢的强迫买书的做法,如果事先跟对方商量好,那其实跟赌博也没有什么区别,倒是不算强迫,而是愿赌服输,而这输还输得很有品味,是一种又赢的输。这三个方面是我的必修课,也是每天都要努力的地方,希望能把自己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三个方面有点多了,不过我会把三个方面融入一个活动中,也就是解梦的活动中。(在这方面还是想错了,如果你跟一个网友刚聊几句就要他付出什么,他一定会认为你是骗子,而建立信任又是一开始最重要的活动,所以,一开始什么都不要要求是最好的。以后就要这样去做。而在解梦方面,每天至少都解一个梦,这样积累下来一定会有所成就!因为现在自己能做的,解梦是我最重要的活动,所以先把精力放在这上面。)

在做完上面的分析之后,如果正面地回答我们的业务是什么,那么我可以说,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帮顾客解梦,在解梦的过程中推荐最适合他们的图书,另外,我还要为顾客雪中送书,提供信用保证,解决其它问题。而我也只是书店里的合伙人之一,其他的合伙人也都有他们能作出贡献的地方,当每一个人都明确了自己的价值之后,我们再做一个总结,让大家协调好,以使团队能够做出最大的贡献来。

德鲁克管理自己的读后感 篇3

看到了关于用人方面的说法。德鲁克认为,人无完人。用人应当重点发挥人的长处而不要盯着短处。样样皆通很可能意味着一无是处。但是传统的西方企业的用人方法,或者是绩效考评方法,往往会导致没有缺点的人,结果也就是仅仅符合最低要求的人。而日本企业则因为不能因为某人绩效不好而降级或者开除,所以干脆没有考评制度。德鲁克很怀疑日本企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这种文化有关。

我已经体会过了这两种文化。的确,现在所在企业的考评制度,有看上去非常全面的评估点,年终考评时都要非常消耗精力的去做评比,可是真的有用么?很可能一个人在项目上费心费力,在考评时却因为每一个考评点上有明显的弱势,被比了下去。由于每个项目的难度,要求各不相同,很难比较两个不同项目上的人谁的贡献更大,而某些容易比较的点,比如证书的级别,下属人数,就会导致决定性的影响。结果是引导大家都在容易比较,容易量化的事情上花精力了,要确保自己没有容易被比下去的弱项。可是正如德鲁克所说:知识工作者的脑力劳动是否真的有效,其实是很难评估的。对项目经理来说,考出很多证书的人很可能不如埋头干活的人有效,下属十个人的组长也未必比一个带枪匹马的人更有效。但是公司上级如何裁决?

相比之下,以前的民营以及日资企业,倒是因为没有这么全面的评估,大家没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可以更专心地投入在工作上。

东西方的企业文化真的是截然不同。根本原因可能是,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而东方人认为人性本善。西方企业不相信员工会自觉地努力工作,所以注重用制度防止员工偷懒,也就是重法治,而东方企业则相反地,重人治。很难说两个方向谁更好。我现在注意到的是,东方企业正在引进西方企业完善的制度,而西方企业则对管理者提出了很多新的可以认为是人治的要求。

希望我在接触了这些不同的企业文化后,会成为更完美的管理者。

德鲁克管理自己的读后感 篇4

在读德鲁克的著作的时候,对其管理思想的哲学内涵不好,经常性的会陷入矛盾和困惑的境地。其实困惑与解惑仅仅在于对事物的角度认知。与许多朋友谈论时,大家的问题主要3个,我谈谈的一点拙见。

学习来管理能力的提升,对高昂的MBA的学习费用也在所不惜,德鲁克管理能力是可以系统训练的思想,MBA教育的教育应该是条捷径,但德鲁克MBA教育几乎完全抛弃了他所理解的管理学精髓,沦为一门综合技能培训。创新精神、长远的前瞻能力、难以应付突发事件、历史感淡漠,这是70%左右的MBA学生通病。MBA仅仅是个品牌效应,名声在外。

经常性的会陷入迷惑之中,管理知识的可知论将会把人看作理性的动物,是可以一系列的训练来的管理者,但人性是非理性的话,将会把管理试为神秘的,靠个人之所的灵感的产物,的不同的假设将会对企业界在理解德鲁克的管理思想的时候的。这所有悖论的最基础的问题。人都相信管理:任何于企业管理中唯一不变的法则,一切都在的过程中以现实环境的需求。

管理的本质是实践,思想在企业界有很深的市场,企业奉为至理名言的一句话,也对企业界的实践产生了性的,是在华人地区,管理的认识的肤浅,又加上财富的来源与管理的脱节,使得企业界对的经验性的东西深信不疑,在说服性的理论之前,大多数的老板们会信奉的那一套,而所谓的管理学问真正的在企业家们的眼中并无实质性的市场。

不可知论,是无视管理规律的,那么在德鲁克的实践论之后,就看到的企业家在对管理规律和理论的轻视。但事实上,德鲁克本人对的理解是不认同的,在他的《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一书中,德鲁克就做了的有价值的分析,并有的管理者是可以一系列的训练来管理能力的。

能够看到的是,50年中的世界最大的企业,或多或少都在现下的环境中遇到了麻烦,而麻烦的根源就在于以为在的经验中总结的管理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真正的真理却是:要地在竞争中,就策略而进步。

德鲁克六十年的管理工作经历,从精心挑选的10部作品中取其精华编写成此书。它是对德鲁克管理思想的总结,也了关于管理学连贯易懂的入门介绍。全世界的管理者都应该感谢彼得德鲁克,他用了毕生的精力,来理清社会中人的角色和组织机构的角色。

德鲁克管理自己的读后感 篇5

我阅读了王总推荐的《德鲁克管理思想》一书,发现瑞洁公司领军人王总在公司推行的正是德鲁克管理思想。这个发现让我兴奋不已,我看到一个物业私企能从上至下学习推动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能从下至上认真践行公司各项管理策略,为打造有温度的百年企业不断努力。

德鲁克认为,一味地追求高利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时不该出现的极端行为。我们瑞洁公司不是以追求高额利润为目的的,而是以公平的价格向顾客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光荣地服务于社会。德鲁克认为,要认清自己的长板和短板。王总也提倡发挥自己的小能力(即长板),通过资源整合,补足短板。

德鲁克在《管理:使命、责任、实践》中认为,社会责任是企业存在的价值,只有当社会认为某个企业能有所贡献,而且是必要、有价值的企业时,这个企业才能存在。我们瑞洁公司吸纳社会下岗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大学生等,为其提供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回首瑞洁发展十四年的道路,正是因为主动承担了社会责任,得到政府扶持、百姓认可、社会各界好评,才得以从七人创业发展为如今一万多人的巨型航母。

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认为,创新精神是企业的灵魂,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还有战略、观念、组织、市场、经营模式的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为瑞洁公司的企业精神,提倡运营各环节实现创新,大到战略思路、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小到工具改造、小发明,无不体现着瑞洁人勇于创新的精神。

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认为,要热爱工作,享受工作。无论对于员工,还是对于管理层,工作都是为了谋求更高质量的生活,享受工作也就相当于享受生活。我们瑞洁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正是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对外为甲方提供高品质的后勤保障服务,替代甲方繁重的后勤工作,使得甲方能快乐的工作、幸福的生活;对内公司提倡家文化,全体瑞洁家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快乐的工作,受到甲方的尊重,用稳定的收入维持家庭生活,过着踏实幸福的生活。

《德鲁克管理思想》书中有太多值得我们去学习、领悟、实践的内容,让我们一起努力,做美丽中国的践行者!

德鲁克管理自己的读后感 篇6

在读德鲁克管理思想之前,我对管理的认识一直都很模糊,没有一个固定的,清晰的概念。

管理,在我眼里,一直都是权力的象征,荣耀的象征。我只知道,管理的职位能带给我无穷的快乐和满足感,让我有一种高人一筹的感觉。直到我读了德鲁克管理思想以后,我对管理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看看我们身边大大小小的企业里,有多少管理者,因为对管理的误解,而造成组织信誉低下,臭名远扬,导致人员流失,工人工作没有激-情,对公司没有信心。

我们都知道,人性,都是不喜欢被管的。只要有人管,就会不舒服,有一种被束缚的感觉。那么我们作为管理者,如果看到下属犯错,又不得不去纠正,因为这是管理者的职责。所以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既能维护公司的形象,又能保证工作效率和人际关系。

比如,从前我一直执着于纠正下属的言行及工作方式。成天去挑他们的毛病,试图使他们变得更加优秀,虽然我的目的是好的,可是难于让人接受,并不益于公司的发展。这样只会使他们和我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工作效率越来越低下,越来越不自信罢了。

自从读了德鲁克以后,我意识到我的管理方式大错特错。我需要给他们的是空间,给他们树立目标,让他们自主、自觉的去改善自己,在工作中去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再站出来,问他们是否需要我的帮助,而不是一味的去强求。

通过反反复复地阅读这本书之后,我对管理,也有了清晰的概念和认知。尤其是在管理的目的和责任方面。我觉得,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激发人们的动力,使他们有工作激-情,让他们在工作中找到自信,找到自我,让他们爱上自己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为组织作出贡献,这就是管理者对大的目的和责任。

结束语:

我认为管理者不仅要为自己、为组织负责,更要为我们所处的社会以及我们身边的社会人负责。管理者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响着身边的人,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到外圆内方。

德鲁克管理自己的读后感 篇7

管理,在我眼里,过去一直认为都是权力的象征,是领导的事。直到我读了德鲁克管理思想以后,我对管理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管理是一种方法论,可活用于我们各项工作中来提高工作效率取得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看看我们身边大大小小的企业里,有多少管理者,因为对管理的误解,而造成组织信誉低下,人员涣散,工人工作没有激情,对公司没有信心,最后导致人员流失,企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退化破产。

我们都知道,人性都是不喜欢被管。只要有人管,就会不舒服,有一种被束缚的感觉。那么我们作为管理者,如果看到下属犯错,又不得不去纠正,因为这是管理者的职责。所以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既能维护公司的形象,又能保证工作效率和人际关系。

比如,从前我一直视管理的主要内容为督促和纠正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进程和纠正工作中的违规违纪行为。成天去挑他们的毛病,试图使他们变得更加优秀,虽然我的目的是好的,可是让人难于接受,并不益于单位组织的发展。这样只会使他们和我的关系对立紧张,工作效率越来越低下,越来越不自信罢了。读了德鲁克以后,我意识到我的管理方式大错特错。我需要给他们的是空间,给他们树立目标,让他们自主、自觉的去改善自己,在工作中去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再站出来,问他们是否需要我的帮助,如何改进工作方式,提高效率,而不是一味的去高压强求。

德鲁克告诉我们:一个有效的管理者,不会把时间浪费在自己做不了的事情上,更不会大把时间用在对付自己的短处上,他们往往善于把握有利的形势,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我们说,一个高水平的管理者往往是用人的高手。在管理实践中,我们要做到求贤若渴善用人才。管理者很重要的一个职能就是识人、用人,在使用人才上不能求全责备,要善于发现人的长处,用人之长。一个管理者水平的高低完全可以通过用人的能力来衡量,如果一个管理者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可以将有限的人力资源整合到一起形成合力和战斗力,他就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反之,他就不是一名合格优秀的管理者。

当前受用人机制制约,多数多元公司不能按工作需要引进人员的条件下,就更需要管理人员根据现有工作人员情况知人善用,因材施教,用人之长,避其之短。我认为可以将现有工作人员按四类划分进行有效管理使用:第一类是才能卓越又愿为企业做出贡献的,应给予发挥平台予以重用,大力支持并给予肯定和奖励;第二类是愿为企业贡献但才能不足的,应提供专业培训和不断的鼓励,逐步提高他们为组织工作的能力;第三类是有一定才能但不愿为企业贡献的,应制定合理的规章和激励制度将工作人员自身利益与企业发展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能动性为组织工作;第四类是不愿为组织贡献才能又有限的,应安排一些与组织发展关联不大的工作,并适当采取分配机制进行约束和激励。

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中,与众不同地提出了管理自我这一理念,并进一步提出:只有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其他的一切。

我们说,管理并不只是管理别人,最重要的是管理好自己。因为自我管理是管理其他一切的基础,只有管理好了自己才能管理好别人、管理好工作事宜。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在要求别人做到前,自己首先要做到。我们要常常怀着敬畏之心、感恩之心、律己之心,在生活和工作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廉洁自律的表率,鼓励下属立足本职岗位奋发有为、改革创新、努力工作。时间对每个人来讲都是最稀缺的资源。我们可以筹集到人力和物资,只有时间是我们租不到、借不到,也买不到的。有效的管理者与他人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非常珍惜自己的时间,时间管理是德鲁克管理学中的精髓之一。在管理实践中,我们要集中时间和精力突围,要抓大事、抓难事、抓关键环节,面对工作中的难点,应选择一个突破点,然后以点带面,才能获得全面胜利。

德鲁克有一个很特点的论调,他说,如果一个人只知道整日埋头苦干,老是强调自己的职权,不论其职位有多高,他也只能算是别人的下属。相反,一个重视贡献的人,即便他位卑职小,也应该算是高层管理人员。把这个理论联系到我的工作生活中,只要我管理好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合理安排时间,工作高效,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取得实效,哪怕只是为部门和组织的一方面做出了微小有限的贡献,那也可算是优秀的高层管理者。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不断学习改进,持续发展,我必将成为高效管理的终身受益者。

德鲁克管理自己的读后感 篇8

最近开始看彼得。德鲁克的《有效的管理者》,颇有些感想。

首先大师就是大师,正文也就175页,各种名人为其写的推荐序倒有近20页,可见其威望。

然后开篇提到的一个观点就很引人深思:为什么要研究管理者的有效性?因为以前的企业中绝大多数都是体力劳动者,已经有完善的效率衡量方法可以考评其劳动成果,可是现代企业中知识工作者越来越多,如经理或者设计师,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思考,可是思考,是很难用衡量体力劳动的方法来评价的。天知道一个人整天愁眉紧锁是不是在思考工作上的事情呢?就算是,他的思考是不是有效果,也无法从思考这个表面现象判断。所以管理者是否有效是个学问。

看到了关于用人方面的说法。德鲁克认为,人无完人。用人应当重点发挥人的长处而不要盯着短处。样样皆通很可能意味着一无是处。但是传统的西方企业的用人方法,或者是绩效考评方法,往往会导致没有缺点的人,结果也就是仅仅符合最低要求的人。而日本企业则因为不能因为某人绩效不好而降级或者开除,所以干脆没有考评制度。德鲁克很怀疑日本企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这种文化有关。

我已经体会过了这两种文化。的确,现在所在企业的考评制度,有看上去非常全面的评估点,年终考评时都要非常消耗精力的去做评比,可是真的有用么?很可能一个人在项目上费心费力,在考评时却因为每一个考评点上有明显的弱势,被比了下去。由于每个项目的难度,要求各不相同,很难比较两个不同项目上的人谁的贡献更大,而某些容易比较的点,比如证书的级别,下属人数,就会导致决定性的影响。结果是引导大家都在容易比较,容易量化的事情上花精力了,要确保自己没有容易被比下去的弱项。可是正如德鲁克所说:知识工作者的脑力劳动是否真的有效,其实是很难评估的。对项目经理来说,考出很多证书的人很可能不如埋头干活的人有效,下属十个人的组长也未必比一个带枪匹马的人更有效。但是公司上级如何裁决?

相比之下,以前的民营以及日资企业,倒是因为没有这么全面的评估,大家没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可以更专心地投入在工作上。

东西方的企业文化真的是截然不同。根本原因可能是,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而东方人认为人性本善。西方企业不相信员工会自觉地努力工作,所以注重用制度防止员工偷懒,也就是重法治,而东方企业则相反地,重人治。很难说两个方向谁更好。我现在注意到的是,东方企业正在引进西方企业完善的制度,而西方企业则对管理者提出了很多新的可以认为是人治的要求。

希望我在接触了这些不同的企业文化后,会成为更完美的管理者。

德鲁克管理自己的读后感 篇9

德鲁克先生《管理的实践》已面世半个多世纪了,在这五十多年中,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但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企业管理书籍还是《管理的实践》一书,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管理的实践》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

《管理的实践》一书,系统地论述了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即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只有两个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一语道破了企业的核心价值问题。从这两个基本的观点出发,对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做了详尽的描述,在阅读的过程中,德鲁克先生的独到的见解,精辟的阐述,常常使读者兴奋不已,并产生共鸣,精彩的例证往往穿插其中,用事实佐证了德鲁克先生的管理思想。

刚刚接触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这样的疑问,《管理的实践》一书,以美国20世纪前半叶的企业管理实践为研究对象,距今天已有50多年了,那时的管理思想还能否运用于今天的企业,这是顾虑之一;德鲁克先生是以资本主义世界最发达的美国企业为研究对象,能否运用于现今的中国企业,其间的跨度是非常大的,因为企业的发展是在特定环境下的发展,离开了原来的环境,其理论能否运用于完全不同的环境,这是顾虑之二。我是带着对德鲁克先生的敬意和对此书的疑虑来阅读这本书的。

也正因为如此,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关注的是企业管理中共同存在的问题,也就是共性,而尽可能忽略它的特殊性,因为只有找准企业管理的共性,才能把握企业管理的规律性,从而在别人的管理经验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德鲁克先生在该书的第11章,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一文中对管理者的目标如何确定,由谁确定的论述中是这样说的:每位管理者必须自行发展和设定单位的目标,当然高层管理者们仍需要保留对目标的同意权,但是发展出这些目标是管理者的职责所在,的确,这是他的首要职责。

联系到我们的实际情况,对这个观点我也有着深切体会,就拿北汽物业公司来讲,我们的各项管理目标中有许多是由我们对自身工作的理解和定位而自己设定的,如果我们在物业公司管理的全过程中都等着上一级领导的具体安排,那就是逃避责任的借口。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自己设定目标,自己进行监督和考核,这才是德鲁克先生所倡导的,管理的职责所在。比如武圣东里小区的燃气供暖锅炉的燃气量历来就没有考核的指标,但我们知道如果能加强管理,措施得力,根据气温随时进行调整,供气量就一定能够节约,而按传统办法管理是不可能节约的。本着这个想法,我们制定了2005年20xx年供暖季加强管理的办法,调整了上岗人员,对规定锅炉进行了动态管理,经过生产科和二车间的共同努力,2005年20xx年供暖季燃气费比上一个供暖季减少25.7万元(上一个供暖季为168万元,2005年20xx年供暖季为142.3万元)。

由此可以印证德鲁克先生所倡导的每位管理者,必须自行发展和设定单位目标的正确性。如果用我们的话来说,那就是充分调动基层单位的主动性、积极性,正如安庆衡董事长在北汽摩20xx年工作会上所说的那样,每个单位都要做好自己的工作。

德鲁克管理自己的读后感 篇10

阅读《管理的实践》结合实际工作,我们找到了企业管理的一些共性,也更加启发了我们今后如何做好本单位工作的思路。

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们一直在考虑如何真正提高物业公司员工的工作效率,使物业公司领导班子提出的维护企业利益,完成两大任务(节约降耗和做好维修工作)落到实处,工作实践证明,提高工作效率,圆满完成工作的基础就在于员工的责任感,有了责任感的员工才会真实地感到工作是自己的份内事,才会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一切能力去完成企业赋予的任务,而不是敷衍了事。正是靠了这种责任感,物业公司才能够组织起员工不断地创新工作,取得了去年(2005年)节约资金、挽回损失共计400多万元的成绩。

员工的责任感从何而来,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德鲁克先生主要提出了两条:一是让员工了解情况,二是拥有管理者的愿景。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也有同感,在2004年初汽摩公司制定三年发展规划,确定了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愿景,提出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对此我们按照公司的要求,大力进行宣传,使全体员工振奋了精神,看到了希望,随后物业公司根据自身的功能,明确地提出了物业公司发展规划,确定了以维护企业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了我们的任务。通过上述工作,使每个员工感受到必须跟上企业发展的形势,必须要有紧迫感,这种紧迫感经过适时的引导,就变为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有了责任感物业公司才有了2005年的工作成绩,正像德鲁克先生在激励员工创造最佳绩效中所分析的那样:惟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员工的责任感,而非满意度。

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二感“要事优先”

“卓有成效如果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算善于集中精力。”“所谓今天,乃是昨天所做决策和所采取行动的结果。”“严格来说,我们的问题不是缺乏‘创意’,所缺乏的只是创意的执行。”“以下是几条可帮助确定优先次序的重要原则,每条都与勇气密切相关:重将来而不重过去;重视机会,不能只看到困难;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盲从;目标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

前段时间,我写过一篇关于“平衡轮”的玩儿法,有同事回应,怎么微信圈有这么多的轮子。现在,我试着结合彼得·德鲁克大师对于上面“要事优先”的解释,再谈谈这个轮子是不是正统、有没有功效。我们每个人心中在个人、家庭、事业、社会等方面都有诸多的愿景,而我们每天也都需要面对很多的事情。乔布斯说过“你无法预先把点点滴滴串连起来;只有在未来回顾时,你才会明白那些点点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你现在每日所做的一切,在明日的将来是可以串起来的,而不是别人左右你的结果。所以我才建议大家可以先玩儿一生、或是二十年、三十年后的平衡轮愿景,然后再玩儿三五年、一年、一个月的平衡轮,逐步化八方面的愿景为八方面的行动。

既然是八个方面,就需要我们如何做到“要事优先”,在“平衡轮”练习过程中,经常有人觉得“八方面怎么可能,写不完,想做的事情太多了”,还有人冥思苦想,找不到、写不出自己的八件事。这两种情况,其一可能是什么都想要,其二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要事优先”,我觉得能够让我们让想干事的人聚焦要事,也能引导不知道干什么事情的人思考干什么、怎么干。我想“平衡轮”这一工具,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因为他管用、好用且实用。突然觉得,如有哪个部门感兴趣,不妨花上半天时间,试着用平衡轮讨论制定年度要做的八件要事、抑或是每月要做的八件事,我想出成果的事情有、完成任务的事情有、打基础的事情也有,若是真有部门做了的话,我们愿意在更大的范围分享贵团队的体会和收获。

“重将来而不重过去;重视机会,不能只看到困难;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盲从;目标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是这四条要事原则,句句有教练技术的影子,是彼得·德鲁克的这本书受到了教练技术的影响,还是教练技术本身的发展来自于发展彼得·德鲁克先生的贡献,对于我这个初学教练者尚未去考究。但“people is OK、人们已具备他们需要的所有资源、每个行为背后都有积极意义、人们有能力做出改变”这些教练技术的特征内涵,与上面的四原则是相通的。现在,对有些人来说,教练是专门的职业,也就是有专业教练的存在。有人曾说:“未来教练这个职业将失业,因为老师是教练型老师、父母是教练型父母、领导是教练型领导。”既然谈领导力,我觉得教练型领导一是我们能教练自己,二是我们能用教练带团队。“教练即生活、生活即教练”,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的行为都有教练技术的影子,只是我们需要提升的是整合和系统应用、需要营造的是对话的语境和环境。

三感“卓有成效”

“要想提高管理者的绩效和成就,使工作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提高有效性。”“所谓有效性,就是使能力和知识资源能够产生更多更好成果的一种手段。”

“卓有成效”是本书的定语,其实作者谈的更多的是“有效性”,不知道是不是作者觉得不加“卓”字不吸引人、书中的观点就不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也许作者这样的目的就是一针见血的暗指我们日常工作的怪圈,好像不谈创新就不被重视、不谈卓越好像我们的人才培养就没有新方法。其实,从有效性来说,我们原来的工作有效了,创新、卓越还用大提特提?还有就是,如果只是把该做之事完成了,即只是真正实现了“有效性”就算创新和卓越?其实这里面有很多的东西需要我们思考。

“有效性”实际和我上一篇所写大前研一《专业主义》读后感是一致的。“有效性”就是“业”,即成果、效果。其实《专业主义》这本书不但适合管理干部读,也适合我们每个人读,尤其是知识分子,如何做到用“业”来支撑“专业”的头衔。“有效性”实际就是绩效导向、成果导向。教练技术曰“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不完美的行动胜过完美的等待”,这就是告诉我们要去行动而不是空想、要去实践而不是空喊、要去做好自己的事情而不是批判别人。体会作者的“严格来说,我们的问题不是缺乏‘创意’,所缺乏的只是创意的执行”这句话,有效和执行是多么的重要。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生活即教育,我们每一个人一辈子都在当老师,因为你时刻在摇动、推动和唤醒身边人;也时刻被身边人摇动、推动和唤醒。“今天你不改变自己,明天就会被别人改变”。作为团队的负责人,你是希望去改变、感召、影响团队中的其他人,还是希望被其他人改变、感召和影响。但只要是正向的,结果就是好的,就符合“有效性”,就会有“业”。正能量互相影响、负能量亦然,真心期待我们的教练语境、教练作风、教练文化能早日到来。

彼得德鲁克读后感


彼得德鲁克读后感(一)

看到了关于用人方面的说法。德鲁克认为,人无完人。用人应当重点发挥人的长处而不要盯着短处。样样皆通很可能意味着一无是处。但是传统的西方企业的用人方法,或者是绩效考评方法,往往会导致没有缺点的人,结果也就是仅仅符合最低要求的人。而日本企业则因为不能因为某人绩效不好而降级或者开除,所以干脆没有考评制度。德鲁克很怀疑日本企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这种文化有关。

我已经体会过了这两种文化。的确,现在所在企业的考评制度,有看上去非常全面的评估点,年终考评时都要非常消耗精力的去做评比,可是真的有用么?很可能一个人在项目上费心费力,在考评时却因为每一个考评点上有明显的弱势,被比了下去。由于每个项目的难度,要求各不相同,很难比较两个不同项目上的人谁的贡献更大,而某些容易比较的点,比如证书的级别,下属人数,就会导致决定性的影响。结果是引导大家都在容易比较,容易量化的事情上花精力了,要确保自己没有容易被比下去的弱项。可是正如德鲁克所说:知识工作者的脑力劳动是否真的有效,其实是很难评估的。对项目经理来说,考出很多证书的人很可能不如埋头干活的人有效,下属十个人的组长也未必比一个带枪匹马的人更有效。但是公司上级如何裁决?

相比之下,以前的民营以及日资企业,倒是因为没有这么全面的评估,大家没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可以更专心地投入在工作上。

东西方的企业文化真的是截然不同。根本原因可能是,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而东方人认为人性本善。西方企业不相信员工会自觉地努力工作,所以注重用制度防止员工偷懒,也就是重法治,而东方企业则相反地,重人治。很难说两个方向谁更好。我现在注意到的是,东方企业正在引进西方企业完善的制度,而西方企业则对管理者提出了很多新的可以认为是人治的要求。

希望我在接触了这些不同的企业文化后,会成为更完美的管理者。

彼得德鲁克读后感(二)

大师中的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这本管理巨着,是我觉得迄今为止在管理方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一本书。他的许多思想曾经启发了无数仁人志士,如今看了他的这本巨着也让我茅塞顿开。其中最让我深思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的业务是什么,我们的业务将是什么,我们的业务应该是什么。

现在,作为一个用不同的方式卖书的书店,我们的理想是用知识创造价值。理想的实现并不容易,我们创造价值的模式还只是在摸索当中,为了能更好地进步,我先总结一下到现在为止的书店情况。

现在以卖书为主,从以书会友开始,一方面可以积累一些客户资源,另一方面能够积累经验,还可以稍微地赚点钱。书是以活动的方式来卖的,我自己举行了四五个活动,有雪中送书三余图书推荐新周公解梦等,这三个活动是我最主要的活动,也都举行得很好,尤其是新周公解梦活动,为好多朋友解过梦,技术性还是有一些的。前段时间,有时心情很急燥,在销售额和活动之间总是把握不好,虽然有几次说是要把解梦放在首位,可是还是不知不觉地要看销售额。这是我目前的大概情况。另外还有几个合伙人在各自努力着。小虎举行了一个小虎装修咨询热线;老万搞了一个吻雨设计咨询;咪咪在做咪咪化妆咨询;AMULET在做MBTI性格测试的活动;等等。

现在的大概情况就是这样,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创造价值,而在创造价值方面我们又该如何分配好时间和精力。这些天一直都在想这件事,现在就以自己为例来分析一下吧。我所能提供的价值可以说都包含在活动中。

第一:雪中送书,意思就是提供比当当卓越更多的选择,很多绝版的书、印量少的书都能提供给顾客,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还需要再努力,一方面是库存量,我的计划是每人对自己专业的图书,有一个广泛的收集,我的话就是心理学、管理学的书籍,另外当然还要有一些大众性的文学社科图书,另一方面渠道要不断扩展。

第二:三余图书推荐,这是帮顾客推荐最适合他们的图书,这方面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要对好多书都很熟悉才行,在这方面,我现在在群里每周会介绍一个作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不断地学习,而昨天苏悦也帮我出了个主意,她也在这方面每周推荐一本书给大家,昨天推荐了《中国美学十五讲》,效果很好。在图书推荐方面,还要跟专业联系起来,我在心理学和管理学上要多下些功夫。

第三:新周公解梦,解梦是要求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的,在这方面好多我解过梦的朋友,(.org)他们也都很受启发,在这方面我决定有所改变,解梦前先提一个要求,就是解得好的话要对方面必须买一本最适合他的书,跟图书推荐联系起来,因为解梦是很花时间的,而推荐书给对方也是对他很有价值的,所以这样联系起来应该是可行的,至于中间自己也不喜欢的强迫买书的做法,如果事先跟对方商量好,那其实跟赌博也没有什么区别,倒是不算强迫,而是愿赌服输,而这输还输得很有品味,是一种又赢的输。这三个方面是我的必修课,也是每天都要努力的地方,希望能把自己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三个方面有点多了,不过我会把三个方面融入一个活动中,也就是解梦的活动中。(在这方面还是想错了,如果你跟一个网友刚聊几句就要他付出什么,他一定会认为你是骗子,而建立信任又是一开始最重要的活动,所以,一开始什么都不要要求是最好的。以后就要这样去做。而在解梦方面,每天至少都解一个梦,这样积累下来一定会有所成就!因为现在自己能做的,解梦是我最重要的活动,所以先把精力放在这上面。)

在做完上面的分析之后,如果正面地回答我们的业务是什么,那么我可以说,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帮顾客解梦,在解梦的过程中推荐最适合他们的图书,另外,我还要为顾客雪中送书,提供信用保证,解决其它问题。而我也只是书店里的合伙人之一,其他的合伙人也都有他们能作出贡献的地方,当每一个人都明确了自己的价值之后,我们再做一个总结,让大家协调好,以使团队能够做出最大的贡献来。

彼得德鲁克读后感(三)

最近读了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参照自己的工作经历,感觉受益良多。

天生的管理天才很少,而大多数的平凡人想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需要后天学习和锤炼的。正是基于此,德鲁克通过简单、通俗的语言和案例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给无数还在朦胧中摸爬的人以启迪。

管理者要管人,但是如何管人,却有很大的学问。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善于用人所长。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谁谁有什么毛病、嫉妒心强、不够勤快、或粗心大意、缺少智谋等等,却很少听到领导赞扬自己的下属。事实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小问题,但也都有其擅长或优点。作为一名管理者,最重要的是要发现下属身上的闪光点并将其优点发挥出来,扬长避短。

有效的时间管理也是很多管理者面临的头疼问题。很多管理者面对开不完的会议、出席不完的应酬、处理不完的琐事事物,常常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德鲁克告诉我们要统筹好自己的时间,消除浪费时间的活动,统一安排好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除此之外,还要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要事优先,告诉我们集中一个有效的时间办理一件重要的事情等技巧,让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更加从容。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些都是我国脍炙人口、启迪我们珍惜时间名句。既然时间宝贵,那么我们就要珍惜时间,安排好自己的工作,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作为一名管理者需要经常面临决策和选择。做决策和选择往往有时候很困难,德鲁克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了决策的五个要素,供我们在决策时候参考;同时,他要我们在决策过程中要关注反对者的意见,从不同的观点中汲取营养,从另一个方面让我们的决策和选择更加全面,减少失误的几率。

我国历史上也有很多皇帝也是敢于直面不同意见的典范,唐太宗就是这样的开明君主。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古人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开卷有益,读好书更是受益匪浅。相信这些书中的精华会给我们每个读者以精神食粮的同时,对我们的工作、生活产生良好的促动作用,沿着德鲁克的指引,在通往卓有成效的路上不断前行。

《精要主义》读后感


《精要主义》读后感

文/沐禾童心

一本书的精华内容,浓缩起来可能就是一两句话。但是作者们却用一本书的篇幅来给你讲诉这一个道理。

有时候我也会想抄抄捷径,看看别人写的读后感或者书籍简介不就了解了吗?但是每当我这么做时,我都会以搜到一些早已耳熟能详,但是对我来说却是不痛不痒,过目就忘的大道理而告终。人生汇成一句话可能也就是那么一两句,何况一本书。大道理于我们就像一口要吃下的大胖子。俗话说,大道理都懂,但却不一定能过好这一生就是这个意思。

今天这本精要主义,也是如此。如果用一句话概述这本书,讲的就是要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重要的事物上。

但是作者就是要把这句话揉碎了掰烂了讲给你听。今天读完整本书,我也想通过写写读后感加深自己的理解,将这些大道理拆碎了,才能慢慢消化成自己的营养。首先来拆分一下这句浓缩的话。

一,你是否重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你是否意识到自己的时间和精力80%都是被浪费掉了?很多人都听过帕累托原理,80%的成果是由20%的努力产生的。对于不重要的多数,和重要的少数,我们该怎么区分?特别是现在互联网时代,随便刷个微博刷个抖音,一两个小时眨眼就过去了。互联网社会信息高度过载,有太多东西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如果我们不安排自己的时间,就会被别人安排。找到你的二八定律是实行精要主义的前提。

二,你的重要事务都是些什么?你是怎么定义你的重要事物的?很多人对自己要求是很精进的。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为了适应社会,我们都希望掌握不同的知识,技术,我们忙于工作,试图八面玲珑,却又深感疲惫。停下来问一下自己,这些事值得我投入时间和精力吗?世间事务机会之繁多,远非个人时间和资源所能及。其中甚至不乏很多非常好的机会。但是面对这些,我们能否进行真正的权衡取舍并做出艰难的决定。

三,精要事物需要你的甄别,几乎一切都是噪音,只有少数事情价值非凡。花心思精力去辨别,是属于磨刀不误砍材工。淘汰非精要主义不仅是心智的训练,也是情感的训练,比如必要时候对大多数的社会压力说不。

四,留出空白,阅读思考。比尔盖茨的故事可以给大家带来更多的灵感。他是经常性的从日常工作中抽离出一个礼拜,仅仅为了阅读和思考。即使在公司发展最繁忙的阶段。我们留出一周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每天你是否可以留出半个小时的空白时间,仅仅是阅读,不是博客,微博,新闻,网络文学,而是真正的经典文学。这些书会给我们启迪,让我们看到不同的可能性。能够激励我们去颠覆关于何事最重要的种种固有见解。有的人认为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有自由而又无用的灵魂。有人看重出世的平淡。而有人看重滚滚红尘一定要趟这一趟。适时抽身,为自己创造思考和探索的空间,阅读一下别人的人生百态,退一步更能看清局势。

五,精要主义不是事事都机关算尽,不是功利主义,功力主义的人是认为,对自己没用没意义的就是非精要事件。但是精要主义是真正懂得自己内心的人。也许游戏(不是单纯指网游)是没用的,但精要主义者知道,游戏能够改善很多问题,在游戏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会更加活跃,行为更加灵活且富有创造性。游戏鼓励我们探索,拓宽思维,增强我们的好奇心,更是我们繁重生活中的解压药。也许睡眠在一些功利主义者心里也是无用的,是一种浪费,他们以睡的更少而自豪,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做更多的事。但精要主义者知道,充足的睡眠是为了更长远的健康,和更好的专注力。

六,活在当下。当你已经清楚自己的规划。那么抛开其他的外界影响,专注当下。

但是当你有很多任务需要完成,你既想做这个又想做那个。你认为这些都是你当下应该做的事,但却无从下手时该怎么办?停下来,深呼吸。问问自己此时此刻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不是明天最重要的是什么!甚至也不是下一个小时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此时此刻!

让那些争抢你注意力的事在这个筛选中一一被划掉,留下你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事!当你的清单变得单一而确定后,你便不会被那些还没做的事而感到焦虑不安了。很多人忙碌一整天后却经常感到碌碌无为,对未来迷茫,对当下焦虑。皆是因为从来没有想清楚自己的精要事物是什么,也没有真正的专注于当下。他们要么对过去的成功或失败念念不忘,要么沉浸在未来的挑战和机遇里。却错过了当下和此时此刻。

最后,精要主义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你早已过度填塞的生活中的又一个增加物。成为精要主义不是一朝一夕,大多数人也不是非此即彼,要么是非精要主义者,要么是精要主义者。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两者皆有。但一旦当我们成为了精要主义,我们便会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

当别人事事应承,满口答应时,你发现自己说的不。当别人侃侃而谈时,你细心聆听。当别人在聚光灯下争名逐利时,你却甘做冷板凳,知道如何用自己的方式,等待发光的那一天。当别人热衷于美化自己的简历,你却正忙于一砖一瓦的构建有自己意义的事业。当别人喋喋不休时,你却一笑而过。当别人为了他们的事业甚至和孩子吃顿饭的时间都没有时,你却知道孩子的童年是多么的珍贵,远比那些金钱名利重要的多。当别人活在忙碌而又忙乱的生活中时,你却过着一种有效率,且极具满足感的生活。

精要主义虽说强调的是做的更少。但是,在如今高度负载的社会,做的更少,但更好反而需要更强大的内心,这无异于一场平静的革命。

德鲁克日志读后感


德鲁克日志读后感

《德鲁克日志》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德鲁克毕生着述的39本着作、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30余篇文章,以及未被传统媒体发表过的论文摘取精华。是德鲁克最深刻思想的第一次汇集。本书采撷了德鲁克毕生作品的精华,向我们提供了理解德鲁克思想的金钥匙。本书不仅仅是对德鲁克一生着述精髓的回顾,更是一本行动手册。它能准确地告诉大家该怎样把德鲁克的思想转化为行动。

我对此书印象最深的就是四月的第十六篇,这篇的主题是吸引并留住人才。我觉得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人,人既可以是管理的主体,也可以是管理的客体。突然想起《天下无贼》中葛优说的一句经典台词: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人才。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成为了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政府,一个国家的重要主题。没有人才,就难以发展。

近些年来,清华、北大等重点高校的许多高材生毕业后,都选择了奔向国外发展。我从网上看到一组数据:2000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有2154人,研究生1596人,这些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751人,大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0%,其中有587人同时选择了美国,比例高达78%。 2001 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 2217人,研究生2002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83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接近20%,其中有711人去了美国,比例接近87%,比上一年增长了9 个百分点。这一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毕业32人,直接出国留学的达28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毕业15人,出国人数达到13人,比例为90 % 。 2002年出国更是热,北大学生出国被拒绝很少,多数学生是自费出国留学。尤其是理工科出国率非常高。物理化学专业的学生出国率更高,有的几乎全班端。

看到这些数据,我有些痛心。我国辛辛苦苦培养的人才,绝大多数都是黄鹤一去不复返。难道我国不是他们发展的热土吗?难道我国对人才就如此没有吸引力吗?为什么不愿意回来?国内的发展条件不好、体制不健全、国内的薪资待遇不高、国内的政策不够有吸引力这些一系列问题,应该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人才的流失,对于我国长远的发展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留住人才,应该从管理和激励两个方面来考虑。制定目标来吸引并留住最佳人才,这样的目标应该包括绩效标准以及对雇员态度和技能的评价。

在此书六月的第十三篇中,又重点提到了吸引知识型员工。吸引并留住知识型员工,已经成为人事管理方面的两个中心任务。仅靠金钱收买,早已行不通了。在吸引留住知识型人才方面,日本无疑是做得比较好的国家。日本式企业经营留住员工的三大支柱是: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工会制。这三个方面是日本企业竞争的力量源泉,也是日本企业的个性特征。有人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获得成功,托福于日本民族固有的忠诚心、勤奋和创造性的本能。我觉得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日本企业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实行日本企业与从业人员的利益一致的体制。有了这种体制,作为企业才能够不惜重金对从业人员进行在职培训,才能对从业人员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从而进一步激发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日本在留住人才方面的措施体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知识型员工深知:他们随时可以潇洒地走人。他们不仅有高度的流动性,而且很有自信。这就意味着:管理专业知识型员工的方法要像对待志愿者一样,告诉他们要做什么以及公司的目标。给他们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并给他们提供教育培训的机会。尊重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让他们在各自专长的领域里当家作主。

很多人说这本书很不好读,都是德鲁克的一些思想片断,既没有案例,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也不强,把德鲁克的思想都曲解了,有断章取义之嫌。我觉得《德鲁克日志》是一本内容丰富,精神光芒无处不在的经典巨着。本书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以日记的形式出现,言简意赅,并附加上正文前的警句以及正文后的行动指南,形式上生动活泼,内容上又将德鲁克大师的经典思想浓缩在了一起。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不少管理者发现,管理就像迷宫一样,充斥着千千万万个岔路口,很难找到出路,甚至会忘记来时的路。究竟是向左还是向右?在《德鲁克日志》中,我们可以找到发展的方向。

这本书对于管理者的意义,犹如《论语》之于儒生,《圣经》之于基督徒,也可以这样说:《德鲁克日志》是企业家的《论语》、管理者的《圣经》。从这本书中,我真的获益匪浅。

《精要主义》读后感500字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只要打开手机,就不会有无聊的时候,各种网站,App,微信,抖音,等车也好,我总能找到事做,不用担心怎么去打发时间,让我似乎没有时间多去思考。现在开始尽量不让自己脑袋输入太多外来信息,静下心来总结自己!

读完这本书,我限入深深思考之中,回顾过往,我似乎总在忙,没有抱怨,但有些无奈,因一直在忙碌,却未得到自己想要到达的结果,为什么呢?《精要主义》给出了答案。我感到自己真的需要借助精要的力量,面向未来,追求卓越,达到自己理想生活水平!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精要主义就是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设计规划,并有意识地区别重要的少数和不重要的多数,减掉不是精要的那些事情,然后清除障碍,从而为精要之事提供清晰顺畅的实现路径。这点深有体会。内观自己,需要对人生与事业再进行且不断进行断舍离,需要做减法,我要成为一个精要主义者,精减生活,精减想法,确定一个精要目标,并持续不断为之努力,(而不是多方投入,收效甚微!)

精要主义不是事事都机关算尽,不是功利主义,功力主义的人是认为,对自己没用没意义的就是非精要事件。我觉得精要主义是真正懂得自己内心的人。当别人喋喋不休时,你却一笑而过。当别人为了他们的事业甚至和孩子吃顿饭的时间都没有时,你却知道孩子的童年是多么的珍贵,远比那些金钱名利重要的多。当别人活在忙碌而又忙乱的生活中时,你却过着一种有效率,且极具满足感的生活。我觉得这就是我理解的精要主义!

《精要主义》读后感1000字


当我们回顾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时,更愿意看到一条长长地上面布满没有什么意义的成就的细目清单,还是仅有少许有着真正意义的主要成就的清单?

这样的问题很好,似乎让我更加有力量。

确实,也许我就是一个普通人,但是,谁说只有伟人才是人?

作者在书中写道:

现在,精要主义已不仅仅是我做的事情。

我正在稳步成为一个精要主义者,刚开始时,它是一些有意为之的选择,然后就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接下来它将改造我,成为最核心的我。

我几乎天天会发现自己做的事情越来越少-为了贡献更多。

一本书,之所以对你有影响,是因为你在里面看到了你喜爱的东西。那就是智慧,那就是浓缩的精华,那就是一种自律,也许命中注定,我就是会这样的喜欢这一切。

我爱智慧。

作者说,自律地追求更少。即更少但更好!

嗯,我也想主动去选择有意义、有目的的生活,并以此为骄傲!

如果用于总结此书,译者后记写到:

精要是一种自律、系统的方法,用于主动自觉地决定个人贡献峰值所在,然后斩除一切障碍和冗余,轻松自如地执行那些最重要的事。

成就真正重要之事,切忌贪多求全,事事应揽。

整本书轮廓清晰。

一、精要主义应用的三重境界:

如何做好一件具体的事情

如何成就成功的人生和事业

如何满足一个世界性的需求

二、抓住精要主义讲究本质和精髓,回答精要主义究竟是什么?

1、一种做事情的不同方法;

2、一种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

3、一种本质的、核心的存在方式。

作者在边破边立中规划了一条步骤清晰地精要人生实现路径。不仅通向成功,还关照着一个有意义、有目标的人生。

圣雄甘地、佛祖释迦牟尼、先知默罕默德等都汇聚于此,他们以把自己降为零的先驱者姿态昭示着简化生命的非凡意义。

把自己降为零。

真的好感动。

也许出身际遇天注定,祸福兴衰如天之风云般不可测,修成圣贤、臻于翘楚对于万众而言最终可能只是个终不可及的幻影,但在人力所能左右的疆域里,于抉择取舍之间时刻倾听内心志向之声,于千头万绪中明辨轻重缓急,于万事万物中斩断一切有碍进步之事,藏大局于胸,不为一时一事所缚,进退有度、涵养心智,活在当下,尽享途中之乐,这或许是人人皆可为之

这种状态还真是一个普通人可以活出的最好状态。

这本书在告诉大家精要主义的美妙之后,还讲了些方法。

第一步探索,知道什么是重要的。这步骤需要抽离、观察思考,关注大局,只选最好,还居然需要游戏力、好体力。

第二步排除,即排除无意义。优雅说不,及时止损、设定边界等等,都是排除无意义的好方法。

第三步践行。这里许多小方法,个人最有启发的是,鼓励每天的小进步,从小处着手。

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列出一个图表,关于个人努力峰值和个人贡献峰值。

这个时候我才明白,为什么我活的有点辛苦却没有成就。

个人努力三个维度:(事)一切事、(原因)受欢迎、(时间)现在

个人贡献三个维度:(事)正确的事,(原因)真正的原因,(时间)合适的时间

还有一句话对我的触动也很大,

是成为一个受尊敬的人还是成为一个受人喜欢的人?

看完这本书,我决定要开始我的精要人生了。

《精要主义》读后感200字


最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精要主义》。作者是格雷戈麦吉沃恩,THIS公司创始人。该公司致力于帮助个人和企业将80%的时间用在正确的事情上,免受琐事的困扰。

精要的基本价值主张:若要最大限度成就真正重要之事,切忌贪多求全,事事应允。精要主义不是如何完成更多的事情,而且如何做好对的事情。只做必做之事,尽可能做出最明智的时间和精力投资,从而达到个人贡献峰值。精要是一种自律的、系统的方法,用于决定个人贡献峰值的所在,然后轻松的执行。

学会为自己而活

为自己而活,不只是偶尔说说不,而是要有目的地、深思熟虑地、专注有意义的少数,成就有意义、有目的的人生。

《精要主义》(精选优质读后感)


《精要主义》读后感2000字

1.WHY——为什么要学习精要主义精要主义可以让每个人达到个人贡献峰值。精要主义思维是一种用来处理所有事情的更简单的方式,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无所不包的生活和领导方法。如果你不能自己安排自己生活的优先顺序,就只能任由别人帮你安排。2.WHAT——精要主义是什么精要主义是:只做必做之事,尽可能做出最明智的时间和精力投资。不是靠大脑应激性地作出选择,而是有意识地区别重要的少数和不重要的多数,精减非精要之事,然后清除障碍,从而为精要之事提供清晰顺畅的实现路径。精要是一种自律的、系统的方法,用于决定个人贡献峰值的所在,然后轻松地执行。同时精要目标既具体可行,又鼓舞人心;既充满意义,又容易衡量。3.HOWTOFINDIT——怎样去找到精要主义前面已经了解了精要主义的核心是寻找个人贡献峰值的所在,下面列举几种情况我们生活中可以应用到精要主义精髓的场景:①每当面对取舍时,不要问:“我怎么才能二者兼顾?”而是问:“我要的是什么?”(通过改变问句的内容,就可以帮我们识别出最重要的事情是哪件。)②制造焦点:要创造一个空间,来探索一百个问题和一百种可能性。眼睛聚焦的方式,不是死死盯住某事,而是根据视野的变化进行不断地调整和适应。(当你确定好要做的事情后,把这件事情设定为你的焦点事件。专注于焦点的同时也要用眼睛的余光去探索周围的各种情况和可能,如果焦点所处的环境发现变化,这样我们可以及时去调整方式和方法去适应变化。)③让游戏重回日常生活。游戏可以激发创意,也可以从过去的经历中开发出有关游戏的记忆,让儿时的激动重现。因为游戏能使大脑具有可塑性、适应性和创新性,能够极为有效地改善包括个人健康、关系、教育、组织能力在内的一切。(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游戏,是小时候盛夏的一个夜晚,街道布满了收农产品的商贩,我和小伙伴在人群里穿梭奔跑,溜进不认识的人家,探索没有去过的空间、偷摘花、大声唱歌...那晚很兴奋,很快乐,一切是新鲜的,未知的。从小时候的这个游戏推断出我喜欢探索未知,喜欢旅游、花儿,而这些喜好和我目前的状态是吻合一致的,小时候喜欢的这些游戏一直到现在都在滋养着我,丰富着我的生活,让我深深的感受到生活的乐趣。看吧,儿时让我们感到快乐的游戏早已根深蒂固地扎根在我们心里,只是你不知道而已,你现在要做的就是:重新找到它们。)4.HOWTODO——怎样做才能成为精要主义者时刻谨记—精要主义者的核心思维模式:时间与精力只用于有意义的事。01、思维模式转化要想成为实实在在的精要主义者,首先要将思维模式转化为一种系统化程序,用来执行“追求更少,但更好”。02、寻找更多选项接下来,要开始慎重地探索更多的选项,来确保自己做出的选择是正确的。怎样挑选选项呢?进行高级搜索并且问3个问题:①令我深受启发的是什么?②我特别擅长的是什么?③在这世上能满足我重大需求的是什么?通过上面这三个筛选标准帮助你快速准确地找到多种选项后,我们怎么从这些选项中挑选出适合的机会?Howtochoose?我们可能面对的选项太多太多,我们这时需要制定一种具有选择性而又有明确性的标准来帮助我们做选择:第一步,把机会记下来。第二步,写下3条“最低标准”,如果这个机会要进入考虑范围的话,就必须达到这3条标准。第三步,写下3条理想的或“极端标准”,如果这个机会要被考虑的话,也必须满足这3条标准。按照这个流程,一旦这个机会不能满足第一组标准,那么答案很显然就是No。但是如果它不满足3条极端标准中的2条,答案依然是No。03、找到目标排除障碍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实现什么,不如问自己:“如何知道自己已经成功了?标准是什么?”这样才可以明确地找到目标。在完成这些目标的过程中要时不时问自己:“在我完成任务的道路上有哪些障碍?”“是什么阻碍着我完成任务?”把这些障碍列一个清单。它们可能包括:读后感缺乏必要的信息、精力不足、追求完美。处理障碍的小Tip:“哪一个障碍扫除之后,其余的障碍会立刻消失?”根据这个问题,来给所有的障碍排列优先顺序,找出最关键的障碍,这个关键障碍解决后后续目标会更容易进行下去。04、建立个性化行为模式建立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行为模式,有助于心灵免受那些需要耗费注意力的各种期待的干扰,并有助于集中精力处理重要事务。如果想改变自己的常规,你并不需要真的去改变行为。你需要找到引发非精要活动和行为的刺激事件,并设法让这个刺激事件与确属精要的事情相关联。比如,闹钟一响你就会刷朋友圈,那么就用它来刺激你起床读书。刚开始时,要抵制查看朋友圈的诱惑的确是困难的。但是,你每次执行新的行为,每次拿起书都在强化大脑中这种刺激与新行为之间的关联。很快,你将会下意识地、自动地执行新的常规。如果每一天的日程都是一样,这样的生活难免太单调了,你完全可以给一周的每一天都安排不同的常规,把一周分成几个不同主题去找寻属于自己个性化的生物钟。我已经在开始尝试进行自己的个性化日程安排,想要人生开挂的你也开始吧!

更少,但更好---《精要主义》读后感


更少,但更好---《精要主义》读后感

杨国琴

这几天的朋友圈又多了这样的言论:只有1个月2017年就结束了,整天忙忙叨叨的,但感觉年度计划的清单一个也没完成,好焦虑。然后大家一通附和点赞。说实话这也是我的心声。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你只是用战术上的努力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放弃你的无用社交”等,这些微信朋友圈流行的鸡汤文章,其实和我今天要分享的这本书《精要主义》讲的是一个道理:即精神上的断舍离、专注于最重要的事。

精要主义者认为几乎一切都不重要,极致的追求“更少,但更好”。要从繁杂的生活中,过滤筛选出真正重要的事情。切记贪多求全、事事应允,而是主张只做必做之事。

在如今互联网的时代,我们的信息获取、物质选择、各种机会和挑战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及的丰富,每个人都拼命地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让自己的人生更成功,结果大多数人都陷入了一种疲于奔命的状态。《精要主义》这本书提供了一些方法,帮助大家摆脱穷忙的状态。

下面与大家分享我印象深刻的三条:

一、 探索:如果答案不是一个确定的Yes,就是一个肯定的No.

精要主义者只接受前10%的机会,放弃不错,等待“最好”。

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抽点时间,哪怕每天15分钟给自己留一个空间和时间,有机会探索和思考,只有适时的抽身和脱离,你才有机会看清全貌,放眼全局,而不是纠缠于细节。最最重要的一点,千万不要为了做事牺牲你的睡眠时间,充足的睡眠能够帮助你看清机会,选出最值得做的事情。

二、 排除:敢于坚定的、拒绝地、优雅地说不,只答应真正的要事。

说“不”需要勇气,但只有对一些事情说“不”,我们才能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提前设定好自己的边界、并做充分的沟通,一方面可以减少直接说“不”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大的自由。要知道,人生中一半的麻烦源于答应的太快,拒绝地太慢。而对于一些机会事情,慢慢的我们发现我们做错了,也要有勇气止损。不要对自己说“为什么现在要停止,我已近投入了这么多了?”而要问自己“如果不是之前已经有投资,我现在愿意在这件事情上投入多少”。

三、 执行:小处着手、养成习惯、一步一个台阶、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任何事情,我们可以把它分解、小处着手,提前准备、努力追求重要领域中每一个微笑但平实的进步。而且要尽量把做事养成了一个个小小的习惯,这样我们执行起来会毫不费力从而坚持持久。要专注于当下,一次只处理一件事情,不要回忆过去,也不要考虑未来,专注于处理当下最重要的那件事。

精要主义的核心思维不是教人再多做一件事的方法,而是教你只做必须的事情。要重视自己选择的能力,更多努力不一定带来更多收获,“更少、但更好”可以,有的时候要拒绝一些机会,包括好机会,拥抱真正的契机。

亲爱的们,什么是你真正重要的事情呢?你找到了吗?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做精要主义者,不要在琐碎中无足轻重,要自律的追求更少,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大的确定性、更强的掌控力、更多的途中之乐,过一种真正重要而有意义的生活,过一种了无遗憾的生活,过一种简单的生活,而不是别人口中眼中朋友圈中貌似成功的生活。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稻盛和夫哲学精要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