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谁赶走了鸟类读后感100字 > 地图 > 谁赶走了鸟类读后感100字

谁赶走了鸟类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范文。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作品后,我对作者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最好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文章的方式,将阅读中的体验记录成文。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范文,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李跃儿这个人一开始我并不熟悉,认识她来自于她的这本书《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翻开书的第一页,我就被里面生活、真挚的言语所吸引,她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温馨,没有华丽文藻,没有专业的术语。她站在一个叙事者的角度,详尽却不繁复的讲述一个一个她所遇到、看到、听到的故事。不讲为什么,应该怎样去做。她用一条条平凡的字句,领导你不由自主得去领悟、去思考,让人欲罢不能,越读越深入,完全地沉浸其中……

在李老师的书中有对孩子至高的爱,就算一个杀人犯、恶魔,她也未置一句恶语。在她的心中,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纯净的种子,种子如何发芽、如何成长来源于浇灌者。所以,孩子犯得一切错误都是父母无知、不重视而造成的。首先应受到教育的应该是父母,只有父母拥有了健康、科学的教育观,幼儿的教育质量才能提高。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记忆犹新:孩子是通过自己生活的经历来建构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当他发现他身边所有的人都爱他时,讲来他就会认为自己是被欢迎被接纳的;当他发现他的父母不爱他时,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会轻易爱他,也不会接纳他。

我很认同这段话,在现今这个高速发咋还能的社会,我们更多关注、追求的是如何更高效、迅捷的方法。教育者被要求高学历、高素质,各种技能的比赛、书面的文章……而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教育者被评定能不能胜任幼儿教育这一职业时,是不是要再次评定他是否怀有一颗有爱的心?幼儿工作之琐碎、繁复不同于其他教育工作者,在保育与教育两者间,我们更趋向于保育。刚刚脱离父母的孩子有着独自面对社会的恐惧,用蹒跚的小腿走向远方,离开他们的小世界迎接陌生。在这种环境下,我想再强大的技能知识都是无力的,如果这时的教育者没有一颗爱的心,面对孩子的哭闹,他烦了;面对孩子的调皮,他恼了;面对孩子的彷徨与无知,他厌了。那他就算天下第一又如何呢?如果我们心中都有爱,是不是就不会出现许多幼儿园教育者虐伤孩子的事件了呢?

李老师的书中贯穿全文的就是一个爱字,父母的爱、老师的爱、同伴的爱,缺一不可!教育者的爱尤为重要,他引导孩子幼小的心,让他们锻炼敢于面对困难的意志;他呵护孩子受伤的心,以爱抚平破碎使其强韧;他保护孩子懵懂的心,使他们有一个温暖的臂弯……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也许我们都要反思,看完全书我才觉得这句话是如何的刺目,如何的惊心。没有幸福的孩子,如同失去宝剑的骑士,这样的他将如何面对在以后道路上所遇到的荆棘?他的人生还能完整吗?请还给孩子幸福之剑,请守护孩子美好童年!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篇一:《把幸福还给孩子》读后感】

拿到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封底的一段话:中国的家长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最容易成为人才;第三类家长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成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他们占绝大多数,失败的孩子都由这类家长制造。

触目惊心的一段文字,就这样肆无忌惮地印在封底。我不知道多少家长会读到它,读到的人中,又有多少会把自己对号入座,然后扪心自问:我懂教育吗?我是不是也在制造失败的孩子?

作为一个新手家长,我曾被五花八门的早教理念迷了眼。冯德全、王财贵、杜曼似乎所有的人,都在为孩子寻找最优的教育方案。可是,这些早教法,真的对儿童有益吗?他们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吗?每次看到那些神童、小天才的故事,我的心里总是有一些不安。我常常想,那些孩子,他们真的会拥有成功的人生吗?他们幸福吗?我无从得知。我所看到的是,现在我们那些普普通通的孩子,也都很不幸福。他们的幸福,似乎被人拿走了。

我不想把我的儿子培养成所谓的天才,只要他快乐幸福的长大。可是,我也深知,在一个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如果不用心培养孩子,也许他将来真的不能适应这个社会。就像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里所说的: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那么到底该怎样教育我们的孩子,接触了蒙氏,我才感觉找到了真理。在李跃儿的教育方法里,处处可见蒙氏的影子。尊重、自由、爱,缺少了这些,教育生产的,真的只能是失败者吧。可悲哀的是:在这么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有多少家长会去读皮亚杰、蒙特梭利和卢梭;相信冯德全的人倒很多吧,可惜只是一场骗局;而李跃儿的画室,不仅仅是学画的地方,俨然成了一个心灵治疗的诊所

作为一个家长,不懂教育,制造的还只是一个失败者;作为老师,如果我不懂教育,制造的就是一批又一批的失败者,想到这儿,我不寒而栗。我真怕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兢兢业业误人子弟的那一类教师,就像李跃儿所说的当初的自己。

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作为教师,我们该何去何从呢?

【篇二: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假期读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这是由酷爱艺术的女画家李跃儿撰写的一部关于教育的专著,她在经历了太多传统教育的失败后,大彻大悟:终于从高于孩子的教育宝座回到了以平等的生命来看待孩子的成长,开始享受欣赏孩子们创造的多彩世界。这是一部爱育的宣言,居高临下的教育会压抑、束缚甚至扼杀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长,而平等的爱育却能大大发挥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创潜能。作者在书中通过具体的事例深入阐述了成人、教育者、老师、父母不当的教育对孩子身心造成的影响与伤害。

通过读这本书,也让既身为教师也身为母亲的我有了重新的思考,让我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我们应该尊重、理解、支持孩子,而不应该灌输与强制,现在的孩子不缺吃穿,不缺玩具,绝大多数孩子也都能上起学,那么现在的孩子幸福吗?我以前给孩子上课时也经常说:看你们多幸福,有吃有穿,有父母爱,我们小时候可孩子们好像不大认同我的观点,有的默不作声,有的直接就低声说:幸福什么呀,一点也不幸福我简直有些震惊,非常意外。后来我问他们向往的幸福是什么,他们七嘴八舌的告诉我:有的说想星期六、星期天的早晨可以不起床,躺在床上睡懒觉;有的说想真真正正的放个长假去海边玩;有的说可以买很多好吃的在床上吃,不要听到父母的唠叨;有的说老师能不能少留点作业,给我们点自己的时间做些我们自己喜欢的事情

孩子们向往的幸福丰富多彩、五花八门。但深入的想想,他们说的只不过是自己的真实感受,有些事情确实让他们感觉不自在、不舒服,甚至不幸福了,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呢?社会、教育者、老师、家长-太多因素导致孩子没有幸福感。

现在社会独生子女居多,竞争压力大,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便不惜重金、不遗余力地给孩子开小灶,送入各种补课班深造,就拿我朋友的妹妹家的孩子来说吧,家在义乌,今年十岁,四年级,除了正常上学外,要学习书法、乒乓球、大桥外语、电子琴,偶尔还要学习游泳。为了孩子学习方便,特意买辆车,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而每个月花在孩子身上的费用一大笔。我以为这孩子各方面都应该是非常出色的,可就在前几天去他家时我才发现,我的想法是错误的,晚上八点时,他的父母开始互相让对方辅导孩子一篇写人的作文(学校留的作业),后来任务落到了妈妈的身上,妈妈开始埋怨:让孩子学作文你不让,一写作文就不会,我也不会呀。哎呀,正好阿姨是老师,让阿姨教教你吧。任务又落到了我身上。其实我已经很累很困了,没办法硬着头皮接受吧,这孩子,我给他辅导他不听,一会吹两下笛子,一会摆弄手里吃零食积攒的积分卡,一会又滑两下滑板车(就在地板上),一会又看一眼电视。我又不好意思声严厉色地说他,写的字很毛草,还有很多错字。我让他好好写字,他理直气壮地说:这又不是在学书法,写那么好有什么用?后来,几乎是我说一句,他写一句,完全是我的作文他代笔。一直到十点多才完成这篇作文。躺在床上,我已全无睡意,社会的竞争、家长的望子成龙、老师及学校的追求升学率这一切都强加在了孩子的身上。其实孩子一点都不幸福,甚至有的孩子说爸爸妈妈把他们生下来就是为了折磨他们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各种补课班里,孩子们学到了什么,补课老师为了能留住孩子,长期在自己的班里补课,绞尽脑汁、想尽了一切办法:凡事哄着孩子,上课时可以吃零食、可以嬉笑打闹、甚至给发点糖和奖品取悦孩子们。结果孩子在学习上没有一点好习惯,学的越多孩子越烦。我们所说的平等自由的爱育,绝不是纵容。今年义乌要求严,假期不许补课,很多家长认为别人都不补我们补,效果会更好,于是补习又转到了地下,打起了游击战。就这样大家看你也补、他也补,多数都在补,也就跟着补。

真不知道这样的恶性循环何时是个头?我们的教育何时能走出误区?孩子的幸福何时能还给他们?

【篇三:《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作文】

寒假中有幸阅读孩子给我一本书籍-《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我被作者书中列举的在教育过程及生活当中的不同实例,解读孩子内心世界的声音,以及客观地评价教育者的各种状态,深深地吸引进去。其中,李跃儿说要是不懂什么是儿童,就不如不教,不教或许会更好。

书中,李跃儿说,中国的家长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最容易成为人才;第三类家长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成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他们占据绝大多数,失败的孩子大都由这类家长制造。从我们教师的角度来看,是不是教师也可以分成这3类呢?虽然,教师上岗前都进行了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但扪心自问,你真的懂得教育学、心理学吗?我有点惴惴不安了。李跃儿说:给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不要阻碍孩子的成长,要顺应孩子的生长规律我们老师和家长常常打着为了你好的幌子,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当我们将孩子喜欢的漫画书撕得粉碎的时候;当我们将兴致盎然地玩着电脑的孩子从电脑前拉开的时候;

此书有些事例,使我觉得,教师和家长都太功利了。家长希望在孩子身上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教师希望按自己的意愿塑造孩子获得成功感,可是,我们都忘记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个性,每个孩子的成功之路也是不可复制的,为什么老师家长想像复印机那样复印孩子的未来呢?现在这样做的结果是:老师和家长感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孩子也很无奈:老师家长怎么就不懂我的心?双方的关系有的甚至紧张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有些地区甚至有弑父、弑母的悲剧发生。可是这能完全怪我们的孩子吗?异化的教育,异化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形成了恶性循环。

孩子和成人是平等的,不尊重孩子等于不尊重自己,试想一个孩子不再用童贞、纯洁的语言和思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这还是一个孩子吗?作为孩子的家长、老师,在不知不觉中做了摧残纯美的童年生活的刽子手。我们在以爱的名义做着伤害爱的事情。我们把自己以为重要的喜欢的强加给孩子,从来没有平等地蹲下来问孩子真的需要嘛?这样合适吗?我们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孩子的生活被我们一双双无形的手控制着,这样的孩子,自身会产生一种自然流露,如清泉般涌动而出的幸福感吗?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就俯下身子,温柔亲切地问他,他需要怎样的帮助和关爱。无论哪个孩子,都具有优良的品质。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为人师的要早早发现这些品质,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不要硬把孩子塞进老师设计好的模式中,要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因为孩子们的梦想远比老师计划的还要远大。

孩子的世界是那么的空灵,那么的纯净,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够保护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少年,拥有幸福的每一堂课,拥有幸福的每一天,不真正躬身乃至蹲下来和孩子们交流,孩子们的幸福人生又从何谈起呢?虽然,巴学园只有一所,但如果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能像李跃儿老师那样俯下身子,给孩子他真正需要的关爱。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时就像在一面光洁的镜子前观照自己,渺小而卑微。她使我的心灵受到震撼,使我的灵魂受到洗礼。虽然距她的教育观点还差得很远很远,但是,我会向着爱自己的班级的幼儿,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的方向去努力,干好自己的工作。

【篇四:《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读书,是人生的一个乐趣,读一本好书,更是乐趣中的幸福。《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是一本能让人产生幸福的好书。

这本书的作者李跃儿是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人,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一个人,在她的书里处处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颤的实例,每一个在她笔下的受传统教育毒害的孩子,都能清晰得让人勾勒出来,这些被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不当方法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可怜或可悲的命运沉重的令人窒息,要么沦为杀人犯,要么精神不正常、要么自闭、要么自虐,他们本是像花朵一样的孩子,本来应该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是,可怜的孩子,为了成为爸爸妈妈心中想要得人才,不仅搭上了自己本应快乐的童年,还要承受心灵扭曲而成人后的种种苦恼。

我看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一章,当我看完几篇以后,给我的感悟很深,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我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例如:当一位老师上课的题目是我的幸福。她说:同学们,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被家人当宝贝,每个人周围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爱着我们;再物质上,我们要什么就有什么;星期天可以游泳,放假了还可以旅游那么,在这样的生活状态里,我们一定感到很幸福了。话音未落,孩子们呢齐声回答:老师我们不幸福。这么一问全班一下子活了,全都举起手来,其中一个10岁的男孩,在文化课学习方面是年级第一,他站起来说:老师,我的幸福是星期六、星期天的早晨可以躺在床上睡觉。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是在真真切切地渴望着幸福,他们说的全是真话。孩子的幸福其实就像能够调出所有颜色的三原色,但是成人只给了他们一种或者两种,他们挑不出幸福的颜色,他们的幸福被人拿走了。孩子们在小学已经减负,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多,孩子们应该有足够的业余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但是孩子的家长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孩子无限制地报兴趣班,无限制地为孩子购买复习资料,让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样孩子们当然感觉不到幸福。

李跃儿老师归纳的三类做好一个好妈妈:第一类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最容易成为人才;第三类家长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成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他们占据绝大多数,失败的孩子大都由这类家长制造。

当我看到这样的案例:一位母亲给10岁的儿子洗脚,儿子把脚盆打翻了,母亲大发雷霆骂了一番;一个10的孩子完全有能力洗脚,有很好的平衡能力,他把盆子打翻,可能是他心烦意乱的结果。这样妈妈在孩子眼中,几分钟前是慈母,给儿子洗脚;而几分钟后就变成了凶神,爱与恨的转瞬转换肯定会使孩子心理扭曲,孩子的心理怎么能承受得了呢?究竟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呢?答案显而易见了!我们大人们往往是站在成人的角度,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给孩子灌输更多的知识,让孩子处处优秀,至于这样做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孩子幸不幸福,他们却很少考虑。

最后,我只想说,教育与爱育的最大差别就在于:教育往往是居高临下的,而爱育则是平等自由的。居高临下通常会压抑、束缚、甚至会扼杀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长,而平等自由却能大大发挥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创潜能。朋友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快还给孩子吧!

【篇五:《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最初接触到巴学园这个词,是在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每次合书时我都要闭眼享受般地做深呼吸,品味着书的墨香,仿佛自己也在巴学园经历过一场童话般的童年,温馨而愉悦。同时回味着书里一个个难忘又好笑的镜头日后小豆豆的成功及此书的畅销告诉了全世界的学生、家长与老师:越是孩子,就越拥有人类最珍贵、最必要的东西。教育孩子,应该要深爱他们,相信他们,融入他们,呵护他们以及给予他们自由,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擦亮他们的童真与善心。而这些我们都做到了吗?当时我最希望的是,自己的孩子也能进入巴学园去学习生活,但我知道,这也许是我的梦想。然而,没想到在中国的北京,李跃儿老师真的就办了这个巴学园。毋庸置疑,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一个老师不爱自己的学生。关键在于,你的爱是孩子们需要的吗?在实施爱的过程中是否也在同时扼杀着孩子们的童真?

李跃儿说,中国的家长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最容易成为人才;第三类家长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成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他们占据绝大多数,失败的孩子大都由这类家长制造。从我们教师的角度来看,是不是教师也可以分成这3类呢?虽然,教师上岗前都进行了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但扪心自问,你真的懂得教育学、心理学吗?我有点惴惴不安了。李跃儿说:给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不要阻碍孩子的成长,要顺应孩子的生长规律我们老师和家长常常打着为了你好的幌子,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当我们将孩子喜欢的漫画书撕得粉碎的时候;当我们将兴致盎然地玩着电脑的孩子从电脑前拉开的时候;当我们以补课、提高的名义剥夺了孩子们一个个双休日的时候;当我们以一个个借口限制孩子出去与同学交往的时候我们充当了一个多么残忍的角色啊!

之所以如此,我觉得,教师和家长都太功利了。家长希望在孩子身上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教师希望按自己的意愿塑造孩子获得成功感,可是,我们都忘记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个性,每个孩子的成功之路也是不可复制的,为什么老师家长想像复印机那样复印孩子的未来呢?现在这样做的结果是:老师和家长感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孩子也很无奈:老师家长怎么就不懂我的心?双方的关系有的甚至紧张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有些地区甚至有弑父、弑母的悲剧发生。可是这能完全怪我们的孩子吗?异化的教育,异化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形成了恶性循环。

孩子和成人是平等的,不尊重孩子等于不尊重自己,试想一个孩子不再用童贞、纯洁的语言和思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这还是一个孩子吗?作为孩子的家长、老师,在不知不觉中做了摧残纯美的童年生活的刽子手。我们在以爱的名义做着伤害爱的事情。我们把自己以为重要的喜欢的强加给孩子,从来没有平等地蹲下来问孩子真的需要嘛?这样合适吗?我们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孩子的生活被我们一双双无形的手控制着,这样的孩子,自身会产生一种自然流露,如清泉般涌动而出的幸福感吗?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就俯下身子,温柔亲切地问他,他需要怎样的帮助和关爱。无论哪个孩子,都具有优良的品质。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为人师的要早早发现这些品质,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不要硬把孩子塞进老师设计好的模式中,要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因为孩子们的梦想远比老师计划的还要远大。

孩子的世界是那么的空灵,那么的纯净,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够保护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少年,拥有幸福的每一堂课,拥有幸福的每一天,不真正躬身乃至蹲下来和孩子们交流,孩子们的幸福人生又从何谈起呢?虽然,巴学园只有一所,但如果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能像李跃儿老师那样俯下身子,给孩子他真正需要的关爱,我想,无论哪所学校的孩子都能拥有和生活在巴学园一样的幸福感。

【篇六: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曾经,我对听报告有一种逆反应,报告精英们据典引证,滔滔不绝,而我却哈欠连天,为了尊重老师的辛苦成果,为每次都强迫自己,勤记笔记,哪怕一言半辞我都不放弃。但是,今天我却例外,我深深地被李跃儿的文章感动,与其说文夺其心,而不如说,小巫和莲子的两篇序言的解说更声势夺人,扣人心弦,我摒弃杂音,致知阅读之。

李跃儿的思想超越前卫,她把用灵魂感受孩子的灵魂,作为自己的开场白,大气,母爱共存。而把爱和智慧唤醒孩子懵懂的世界,用天使之爱引领感化孩子作为自己思想的先导,把棍捧教育视为一种残暴的开始,一种内心不调和的见证,严教是家长没有智慧,思想单纯的显现。把貌似爱深的母爱,做了一个剖开分析,这样,把家庭教育的误处直抵每一个母亲的心底的隐私区,让家长们无以逃遁自己教育失败的残酷现实。

作者从孩子的角度慢慢地深化,把心中的千千爱付诸真挚的家庭教育引导,她从为爱搭起平台,引领孩子发现爱,让孩子感悟爱三个方面出发,以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家长细细的回味个中的寓意,从而反思自己的行动准则,理解孩子,爱护孩子,教育孩子,让孩子成为理想中的人。

李跃儿的第二部分,她就单刀直入于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上,先提出了我们教育孩子的价值观,是人才重要,还是为人重要;孩子的好时光在哪里,为什么中国孩子现在面临的是四面楚歌;我们的道德教育是否形式化;反思教育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孩子的想象力谁把他们扼杀了;学习和道德是否冲突。问题一个个摆出来,一个个加以解决,一个个貌似完整的教育,被她肢解得体无完肤,直逼生命的底线,然后一个回马枪,推出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主要矛盾,让我们的心灵为之颤动。在事实面前,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失败,因此我们更需要的是反思和改变,理解和突破。

我们静默着,我们聆听着遥远的孩子的呐喊,老师也许在某个环节,为着不值得名和利,也起着帮凶的作用,让孩子看不到曙光的灿烂;家长也许在整个过程中,披着爱孩子的鲜红外衣,在错误中剥夺着孩子的幸福;天才们在困难中艰难的爬行着,天才在寒夜里,不停地颤抖着,虽然他们展示的是荣耀和魅力,但是,他们吃的却是人间的苦果。他们挣扎着,他们奋斗着,希望通过努力摆脱乌云的缠绕,获得心与灵的完全自由和快乐,让幸福的种子装满小篮子,让风景中没有陌生和阴影。

第三部分的展开,让我的心也随之打开,教育的真实含义浮出水面,孩子的幸福来自与家长走出误处,孩子的快乐是教师走出职业的惯性,成人必须为孩子构建快乐平台,教育的绽放异彩来自于教育者素养的提高。她把问题抛向使力者,这样,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孩子有孩子的天空,孩子有孩子的想法,把他们的天空还给他们,让他们自由地去搏击,自由地去规划,未来总是属于他们的,我们无权给他们画圈圈。

最后一节,作者信心满怀,她通过各种例子,凸显幸福能使孩子焕发精神的动力,幸福会使孩子永远精力旺盛,幸福使孩子更有兴趣去探究人世界的奥秘的理念。让孩子在快乐的环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愉悦的使用逻辑思维能力,发挥创造的天赋,提升理性高度,展示情感的魅力,超越感觉的虚空,达到生命的快乐之巅。

幸福不是一味的放纵,是成功的前奏,让孩子有学习的动力,让孩子产生学习技术的动力,这才是教师和家长们必须考虑的教育方法。给孩子自信,孩子会在不断地研究、探索中,发现许多生命中的秘密,生活中的小诀窍,才会在自然的情况下,产生原动力,获得事业和人生的进步。

作者的四部剧,好像孩子的生活小节的展现,细碎,但不杂乱,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我们会时时努力,做好教育者的本分工作,让孩子不固守成规,让孩快乐、平和,更让孩子生命力旺盛,事业精彩有望。

【篇七:《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李跃儿老师所著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让我了解到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用心去爱孩子,用情去感染孩子。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

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回味多时:在现实当中,成人对于孩子,大都只注意他们的身体和学习,却很少注意背后的那个心灵。他们这样做就会像一个无情的割草人一样把把美好的东西割掉了,把孩子天生的、美好的品质给扼杀了。这样下去,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多,人格、品质也会出现问题。没错,关注孩子们的心灵,应当是安全防范教育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灵关心却是越来越少的,老师和家长所关心的大多是孩子的进步,孩子的退步等等。孩子真正要的是什么,孩子的内心又是如何的,却无人问津。

书中提到李跃儿老师在对5岁的杨一凡的教育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关注着她。从孩子的各个方面着手,仔细观察着孩子的每一个点滴,用心去感受孩子的真实想法。这让我认识到在现代教育过程中,我们也要秉承着这样的理念,从各个方面观察孩子,观察到孩子真正要的是什么?从而进行适当的活动。很多孩子是内向的,他们的表达能力常常会跟不上自身的需求,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只是看着你。

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他不会与人沟通,和教师、同伴之前完全没有正常的交流,不管怎么同他说,都无法改善这样的情况。这就是他,有着自己的世界,不接受别人,只有自己。这就是他,会用天真的眼神看着你,却让你无奈的只能发笑。面对这样特殊的孩子,有改如何是好呢?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仔细的观察孩子,感受孩子的需要。于是我开始关注这个不讲话的孩子。经过几次的观察,我发现,他其实很想玩游戏,但是他根本就不会玩,完全没有理解游戏规则,这样就使得他在游戏中无法正常的介入。

于是再一次角色游戏时我说:今天,我和你一起玩游戏,我牵着你的手,今天我是你的妈妈,我带你玩,你好好看看妈妈是怎么玩的,今后你也那么玩,好吗?他对妈妈这个词似乎很敏感,也似乎因为这个词,他愿意和我接近。我带着他一个一个的玩,他很高兴,拉着我的手,跳啊、蹦啊。第一次用别的眼神看着我,这也让我的心头涌起阵阵的暖风。我们来到了水果店,你想吃什么水果啊?妈妈买给你好不好啊?是挂也?什么声音?是挂再一次的声音,让我知道我并不是在做梦,他开口讲话了。什么?刚刚妈妈没有听清楚,再说一遍好吗?是挂想了半天,没有明白这是挂是什么。对不起,妈妈听不太懂,你能指给我看吗?他小小的手往西瓜上面一指,原来是西瓜。跟妈妈说:西瓜于是我开始第一次正面的和他语言交流。

虽然只是短短的言语,但是他愿意和你交谈了,这是那么久以来我和孩子的第一次对话,这让我的心激动不已。孩子的成长要靠温暖推起的,每一次我都只是和他说,只是说,他一点也感受不到什么,似乎我只是简单的在和他说而已。但是通过观察我发现了问题,于是我用行动温暖了他的心,同时的他也用他小小的举动来回报了我,在我心中注入一股暖流。

简单的几次观察、温柔的一次交流,让我和这个孩子慢慢的靠近。短短的几个音节让我明白,什么是从真正意义上的爱孩子、教育孩子。更让我明白教育需要我们能够平等地宽容地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

在《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中,作者并不简单要我们一心一意去爱孩子就行了,而在爱的基础上,要有智慧的爱,爱是有很高的文化的。就如李跃儿老师所说:作为老师,首先,要有看见一个孩子,就爱得眼睛都拔不出来的爱心。但是光有这一点是绝对不行的,光有这一点是不能做一个合格老师的。因为这样,你会爱得不到位甚至错位,爱出许许多多的不好的后果。因此,我们要用心去感受、了解、熟悉孩子。

李跃儿老师是个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作者,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一个人。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也要做到这一点,相信这样孩子们的明天会是一片灿烂的阳光。

【篇八:《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我就有一种莫名的紧张。心中隐隐的怕,真的担心我就是拿走孩子幸福的罪魁祸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读完这本书,终于如释重负。《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一本关于选择与运用方法的书,是人性教育的个案分析,介绍了作者的一套独特而新颖的教育方法,是作者李跃儿老师经过二十二年的摸索的经验结晶。

读后,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我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

我也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没有读到这本书之前,我总是骄傲自满地认为自己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老师。可是,读完这本书后,我汗颜呀!我离一个好老师的标准太远了。回想我的教育生涯,我感到深深的自责和不安。在我刚当老师的时候,我对教育的理解和投入只是空有热情。曾经为了让学生完成作业而留学生不回家吃午饭,虽然我去给他们买来包子,但是,并没有得到家长和学生的理解。现在想起来,其实就是缺乏真爱。如果一个真爱学生的老师,不仅仅关心孩子的身体,更应关心他们的心灵,仅仅为了完成作业,就剥夺孩子吃饭的权利,仅仅为了让孩子填饱肚子,只买来包子充饥,这些都是不妥的。因为孩子在没有完成作业以后,肯定已经非常害怕,而我又不让他们回家,回去后肯定没法向父母交代。忍饥挨饿不说,还要担心父母的责骂,还要战战兢兢地写作业,这些,对于一个7、8岁的孩子来说,是怎样的一种折磨啊?而我却全然不顾孩子的苦苦哀求,还咬牙切齿地说今天就是不让你们回家,我陪着你们饿肚子,反正,少吃一顿饭,也饿不死!现在回想起来,自己是何等的残忍呀?后来,逐渐在教育里找到一些乐趣,才又慢慢重新喜欢上了这份工作,恢复了最初的热情,少了过去的任性,多了一份责任,少了过去的焦躁,多了一份为人母后的爱心。原以为现在的自己成熟了,可以胜任这份工作了,因而沉浸在骄傲自满中。

感谢李跃儿,在这个时候,为我、为许许多多迷失在教育里的人们,倾情奉献了这样的一本好书,这样的一个理念,这样的一份情感,这样的一声爱的宣言。使我猛然醒悟,非常庆幸我读到到了她。

还给孩子本应有的幸福,呵护与珍爱幸福童年,实在是教育的根本职责。教育的难点不在于有没有现成的方法,而是在众多的方法中选择出只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这就需要教育的智慧。古人讲:药无贵贱,医病者良;法无高下,契机者贵,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李跃儿提出自己的观点就是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者(教师、家长)是造鞋人,只有他们了解了孩子脚的大小、形状、特点,造出合适的鞋,孩子才会感到幸福。

【篇九:《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李跃儿这个人一开始我并不熟悉,认识她来自于她的这本书《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翻开书的第一页,我就被里面生活、真挚的言语所吸引,她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温馨,没有华丽文藻,没有专业的术语。她站在一个叙事者的角度,详尽却不繁复的讲述一个一个她所遇到、看到、听到的故事。不讲为什么,应该怎样去做。她用一条条平凡的字句,领导你不由自主得去领悟、去思考,让人欲罢不能,越读越深入,完全地沉浸其中

在李老师的书中有对孩子至高的爱,就算一个杀人犯、恶魔,她也未置一句恶语。在她的心中,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纯净的种子,种子如何发芽、如何成长来源于浇灌者。所以,孩子犯得一切错误都是父母无知、不重视而造成的。首先应受到教育的应该是父母,只有父母拥有了健康、科学的教育观,幼儿的教育质量才能提高。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记忆犹新:孩子是通过自己生活的经历来建构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当他发现他身边所有的人都爱他时,讲来他就会认为自己是被欢迎被接纳的;当他发现他的父母不爱他时,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会轻易爱他,也不会接纳他。

我很认同这段话,在现今这个高速发咋还能的社会,我们更多关注、追求的是如何更高效、迅捷的方法。教育者被要求高学历、高素质,各种技能的比赛、书面的文章而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教育者被评定能不能胜任幼儿教育这一职业时,是不是要再次评定他是否怀有一颗有爱的心?幼儿工作之琐碎、繁复不同于其他教育工作者,在保育与教育两者间,我们更趋向于保育。刚刚脱离父母的孩子有着独自面对社会的恐惧,用蹒跚的小腿走向远方,离开他们的小世界迎接陌生。在这种环境下,我想再强大的技能知识都是无力的,如果这时的教育者没有一颗爱的心,面对孩子的哭闹,他烦了;面对孩子的调皮,他恼了;面对孩子的彷徨与无知,他厌了。那他就算天下第一又如何呢?如果我们心中都有爱,是不是就不会出现许多幼儿园教育者虐伤孩子的事件了呢?

李老师的书中贯穿全文的就是一个爱字,父母的爱、老师的爱、同伴的爱,缺一不可!教育者的爱尤为重要,他引导孩子幼小的心,让他们锻炼敢于面对困难的意志;他呵护孩子受伤的心,以爱抚平破碎使其强韧;他保护孩子懵懂的心,使他们有一个温暖的臂弯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也许我们都要反思,看完全书我才觉得这句话是如何的刺目,如何的惊心。没有幸福的孩子,如同失去宝剑的骑士,这样的他将如何面对在以后道路上所遇到的荆棘?他的人生还能完整吗?请还给孩子幸福之剑,请守护孩子美好童年!

【篇十:《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谈到教育,总是与一系列矛盾和悖论联系在一起,比如管教与自由、慈爱与溺爱、幸福与痛若、希望与失望人们在不断地探寻以期得到答案,养育者和教育者也在不断地反思: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吗?问题在哪儿,怎么解决呢?正是这些疑问,让《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具有了无比现实的意义。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所著,李跃儿从自己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巴学园的教育实践,和自己育儿实践的切肤之痛中领悟到教育的真谛,然后用流畅的故事语言表达出来,出版了这本书,深受读者喜爱。在北京召开的一次这本书的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于教育的专著,不如说这是一部用心血凝成的关于爱育的宣言。

著名育儿专家小巫把李跃儿称为上天送给孩子和家长的福音,认为她不仅精通教育,而且是个讲故事的高手,能让我们入迷地读着故事的同时,学习着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家长;愿天下父母都来读一读她的故事,学一学其中的道理,把幸福还给我们的孩子,并在为这本书写的序言中把它推崇为一定要看的一本书。她写道:

对读者,我想说,如果你想博览教育群书,我推荐你先看这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如果你懒得多看书,只想看一本,那我建议你别的书都可以不看,却一定要看这一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分为四部,分别是用灵魂感受孩子的灵魂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把孩子脸上的笑容找回来幸福使孩子产生学习的动机。书中,李跃儿用她那爱与真诚的语言讲述着关于爱育的故事,通过一个个性格鲜亮的小精灵,告诉人们孩童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要人们去理解那个色彩斑斓而鲜活跳亮的心灵。用她自己的话说:研究孩子和懂得孩子是教育的根本。抓住了,所有的方法都是对的;抓不住,所有方法都是错的。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封面语上赫然写着不懂得孩子,就不懂得教育一行字。这是李跃儿的教育观,她的教育座右铭是: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意味着做鞋的人一定要让穿鞋的人感到舒适;舒适的先决条件就是鞋子适合于脚。对教育来说,只要适合于孩子,孩子就不再感到困惑。她在书中表明,孩子总是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孩子从出生到学会走路、说话、吃饭、写字,一切从无开始,就像生命之树,只要你种下种子,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出土,什么时候抽叶,什么时候开花结果那是按预先设定好了的机制在起作用。婴儿实际上就是一颗准备长成精神大树的种子。

李跃儿告诉人们,一定要懂得孩子自身的成长规律,并尊重和理解这些规律。在一次家长会上,她苦口婆心地劝说一位家长:孩子6岁之前是属于大自然的,他们天生就具有自己的发展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不是由养育他们的成人所决定的。正因为他们能够固执地按照自己先天所带来的方式去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东西和学习的方法,才使他们成为他们自己。阅读本书,我们就能明白什么叫做爱育的宣言。她大声疾呼,要为孩子营造爱的平台,用爱占有孩子的灵魂。

很多时候,成人并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由于不理解而带给孩子许多痛苦,这些痛苦造成了孩子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被解决就会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成为将来他们性格中的一部分,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难,影响他们的发展。故事中的杨一凡,起初她的身体里像没有灵魂一样。她并不是天生就是这样麻木的,也不是不能改变的,我们成人完全可以避免孩子变成这样沉睡的状态。如果由于不懂使孩子成了这样,我们也可以引领她走出麻木和沉睡的状态。

读完《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我感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仿佛就站在眼前,感动着我。这本书的作者李跃儿是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人,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一个人。李跃儿在书中所提到的教育,说白了就是爱的教育。

【篇十一:《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我就有一种莫名的紧张。心中隐隐的怕,真的担心我就是拿走孩子幸福的罪魁祸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读完这本书,终于如释重负。《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一本关于选择与运用方法的书,是人性教育的个案分析,介绍了作者的一套独特而新颖的教育方法,是作者李跃儿老师经过二十二年的摸索的经验结晶。

读后,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我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

我也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没有读到这本书之前,我总是骄傲自满地认为自己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老师。可是,读完这本书后,我汗颜呀!我离一个好老师的标准太远了。回想我的教育生涯,我感到深深的自责和不安。在我刚当老师的时候,我对教育的理解和投入只是空有热情。曾经为了让学生完成作业而留学生不回家吃午饭,虽然我去给他们买来包子,但是,并没有得到家长和学生的理解。现在想起来,其实就是缺乏真爱。如果一个真爱学生的老师,不仅仅关心孩子的身体,更应关心他们的心灵,仅仅为了完成作业,就剥夺孩子吃饭的权利,仅仅为了让孩子填饱肚子,只买来包子充饥,这些都是不妥的。因为孩子在没有完成作业以后,肯定已经非常害怕,而我又不让他们回家,回去后肯定没法向父母交代。忍饥挨饿不说,还要担心父母的责骂,还要战战兢兢地写作业,这些,对于一个7、8岁的孩子来说,是怎样的一种折磨啊?而我却全然不顾孩子的苦苦哀求,还咬牙切齿地说今天就是不让你们回家,我陪着你们饿肚子,反正,少吃一顿饭,也饿不死!现在回想起来,自己是何等的残忍呀?后来,逐渐在教育里找到一些乐趣,才又慢慢重新喜欢上了这份工作,恢复了最初的热情,少了过去的任性,多了一份责任,少了过去的焦躁,多了一份为人母后的爱心。原以为现在的自己成熟了,可以胜任这份工作了,因而沉浸在骄傲自满中。

感谢李跃儿,在这个时候,为我、为许许多多迷失在教育里的人们,倾情奉献了这样的一本好书,这样的一个理念,这样的一份情感,这样的一声爱的宣言。使我猛然醒悟,非常庆幸我读到到了她。

还给孩子本应有的幸福,呵护与珍爱幸福童年,实在是教育的根本职责。教育的难点不在于有没有现成的方法,而是在众多的方法中选择出只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这就需要教育的智慧。古人讲:药无贵贱,医病者良;法无高下,契机者贵,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李跃儿提出自己的观点就是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者(教师、家长)是造鞋人,只有他们了解了孩子脚的大小、形状、特点,造出合适的鞋,孩子才会感到幸福。

【篇十二:《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教育方法的书,介绍了作者的一套不同于现有的新型的教育方式,是作者李跃儿老师经过近二十年的摸索的经验结晶。

作者是一个用真心对待孩子的老师,她能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去理解,感化,升华那一个个稚嫩却澄澈的心灵。她的书里列举的是生活中那些受传统教育毒害的孩子,那些被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不当方法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可怜或可悲的命运沉重的另人叹息,他们本是像花朵一样的孩子,本来应该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是,可怜的孩子,因为父母和社会不恰当的教育体制和价值观承受了太多太多,葬送了自己的童年甚至一生。

看完李跃儿老师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思:试问,我的孩子幸福吗?我用在他身上的教育方法正确吗?

如果从物质满足的角度来说,他是比以往的我们的时代富足。要吃有吃,要穿有穿,零食呈大堆,玩具满天飞,音乐,动画,游戏更是玩不累,可是他真正从心理上幸福吗?

李跃儿老师说过要是不懂什么是儿童,就不如不教,不教或许会更好。孩子也不是得到更多物质他就幸福,如果一些家长以为平常辛苦工作,赚更多的钱,补偿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孩子就是幸福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要知道孩子的认知状况与心理特征。就是儿童还不能理解自然的规律,社会的秩序,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既要理解又要有耐心,放手让孩子依照自己的努力认知,经验到规律是不能由人的意志所转移的。如果我们用教的方式告诉了她,就会切断她进一步思考的可能,久而久之他就会丧失独立思维能力;成人如果过于干预,不但会使孩子失去探索精神,还会给他们造成心理问题。

李跃儿还说过教育只能分为两种,一种是好的教育,一种是不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是成熟的、建设性的,不好的教育是不成熟的、掠夺性的;建设性教育促进孩子成长,帮助孩子进行内在建构,掠夺性教育阻碍孩子成长,破坏孩子的内在建构。成人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免让孩子错失一生仅有一次的吸收性心智最强的时期。

大多数家长和个别私立幼儿园在孩子两岁左右就开始逼着孩子认字、计算,以为这样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这样完全违背了人的自然属性。结果只能徒劳无功。不尊从孩子成长机制的行为是愚蠢的。

素质教育,主要以培养人的个体自主、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为目的,突出学习的乐趣性,思维的创造性,精神的愉悦性和心理的健康性。

李跃儿老师认为中国的家长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最容易成为人才;第二类,不懂教育,却有责任心。第三类家长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成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他们占据绝大多数,失败的孩子大都由这类家长制造。李跃儿老师在书中讲述了现代教育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对于如何改进现代家庭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还有一个感悟:教育,既不是像应试教育里的强制灌输知识,也不是像一些浅薄的人理解的素质教育那样给孩子报舞蹈班。钢琴班而是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在爱的基础上给予帮助。请家长放下一些自己的虚荣心,不要在成绩,分数,以及其他方面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较,给孩子多一点自由和空间,或许他能飞得更高!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教育方法的书,介绍了作者的一套不同于现有的新型的教育方式,是作者李跃儿老师经过近二十年的摸索的经验结晶。

  作者是一个用真心对待孩子的老师,她能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去理解,感化,升华那一个个稚嫩却澄澈的心灵。她的书里列举的是生活中那些受传统教育毒害的孩子,那些被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不当方法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可怜或可悲的命运沉重的另人叹息,他们本是像花朵一样的孩子,本来应该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是,可怜的孩子,因为父母和社会不恰当的教育体制和价值观承受了太多太多,葬送了自己的童年甚至一生。

  看完李跃儿老师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思:试问,我的孩子幸福吗?我用在他身上的教育方法正确吗?

  如果从物质满足的角度来说,他是比以往的我们的时代富足。要吃有吃,要穿有穿,零食呈大堆,玩具满天飞,音乐,动画,游戏更是玩不累,可是他真正从心理上幸福吗?

  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要知道孩子的认知状况与心理特征。就是儿童还不能理解自然的规律,社会的秩序,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既要理解又要有耐心,放手让孩子依照自己的努力认知,“经验”到“规律是不能由人的意志所转移的”。如果我们用“教”的方式告诉了她,就会切断她进一步思考的可能,久而久之他就会丧失独立思维能力;成人如果过于干预,不但会使孩子失去探索精神,还会给他们造成心理问题。

  李跃儿还说过“教育只能分为两种,一种是好的教育,一种是不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是成熟的、建设性的,不好的教育是不成熟的、掠夺性的;建设性教育促进孩子成长,帮助孩子进行内在建构,掠夺性教育阻碍孩子成长,破坏孩子的内在建构。成人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免让孩子错失一生仅有一次的吸收性心智最强的时期。

  素质教育,主要以培养人的个体自主、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为目的,突出学习的乐趣性,思维的创造性,精神的愉悦性和心理的健康性。

  李跃儿老师认为中国的家长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最容易成为人才;第二类,不懂教育,却有责任心。第三类家长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成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他们占据绝大多数,失败的孩子大都由这类家长制造。李跃儿老师在书中讲述了现代教育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对于如何改进现代家庭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还有一个感悟:教育,既不是像应试教育里的强制灌输知识,也不是像一些浅薄的人理解的素质教育那样给孩子报舞蹈班.钢琴班......而是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在爱的基础上给予帮助。请家长放下一些自己的虚荣心,不要在成绩,分数,以及其他方面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较,给孩子多一点自由和空间,或许他能飞得更高!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教育方法的书,介绍了作者的一套不同于现有的新型的教育方式,是作者李跃儿老师经过近二十年的摸索的经验结晶。

  作者是一个用真心对待孩子的老师,她能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去理解,感化,升华那一个个稚嫩却澄澈的心灵。她的书里列举的是生活中那些受传统教育毒害的孩子,那些被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不当方法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可怜或可悲的命运沉重的另人叹息,他们本是像花朵一样的孩子,本来应该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是,可怜的孩子,因为父母和社会不恰当的教育体制和价值观承受了太多太多,葬送了自己的童年甚至一生。

  看完李跃儿老师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思:试问,我的孩子幸福吗?我用在他身上的教育方法正确吗?

  如果从物质满足的角度来说,他是比以往的我们的时代富足。要吃有吃,要穿有穿,零食呈大堆,玩具满天飞,音乐,动画,游戏更是玩不累,可是他真正从心理上幸福吗?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精选范文)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一本关于选择与运用教育方法的书,介绍了作者的一套独特而新颖的教育方法,是李跃儿老师经过二十二年摸索的经验结晶。她倡导的教育理念: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的本质是协助人类的生活。教育像是鞋子,帮助孩子更好地走人生的道路。教育者,无论教师还是父母,就像是给孩子造鞋的人。造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脚的大小、形状、脚的需要及感受的前提下,才能够制造出合脚的鞋子;同样,教育者只有在研究了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路程、精神世界、以及成长机制的前提下才能够设计出适合于孩子的教育方法。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

读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后,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我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感谢李跃儿老师,在这个时候,为我、为许许多多迷失在教育里的人们,倾情奉献了这样的一本好书,这样的一个理念,这样的一份情感,这样的一声爱的宣言。使我猛然醒悟,非常庆幸——今天我读到到了她。教育的难点不在于有没有现成的方法,而是在众多的方法中选择出“只适合”孩子自己的方法。教育要适合于孩子,不是适合于普遍意义上的孩子群体,而是具体到每一个孩子的个体。我们遵循这一理念,使用建构主义教育,尊重儿童自然的发展规律,尊重每个儿童的独特性;相信儿童天生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在儿童的先天发展机制下,给予孩子恰当的帮助,协助儿童获得良好的发展。古人讲:药无贵贱,医病者良;法无高下,契机者贵,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还给孩子本应有的幸福,呵护与珍爱幸福童年,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分数成绩,而忽视孩子们的心灵成长。片面的应试教育,使我们不愿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要深知,孩子就是在错误中成长啊!我们却总是在斥责声中磨尽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平凡的,也许会因为我们错误的教育方式,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剥夺了他们的幸福。孩子的世界就像那儿歌里唱的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能打小怪兽。也许就是能有一点儿时间和朋友自由的玩耍,能睡几个懒觉,有点儿时间和父母抱抱,聊聊。

李跃儿老师已将自己教育孩子、教育教师、教育家长的经历、经验及成果写成一本书:她告诉读者:由于不懂孩子,本应给予孩子的幸福的成人却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而没有幸福感,人就很难成材,因为只有沉浸在幸福之中才会获得足够强大的内在驱动。作为一名教师也要在了解孩子心声上多努力多探索,争取做一盏能照亮孩子心灵的明灯。(梁婷)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600字


假期里,受朋友的推荐,读了一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给我感触颇深的不仅是书中的内容,本书作者李跃也从不同层面讲述了自己的转型.

李跃的糊涂,傻气,可爱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不同与年龄阶层的人性本面,更诠释了教育与爱育的本质区别,以平等自由的心态来享受欣赏孩子用生命巨章缔造的童话乐土.而在这其中孩子是幸福的,我们也是幸福的.

这让我不由的想起了另一位著名作家卢勤的著作,卢勤专著中提倡的赏识教育,从解读孩子内心,关注孩子外在的健康成长,到放权让孩子自由支配,树立主人翁的责任与意识,倡导了一种教育的新型理念,而在这种漫长的教育与实践中走的也并不顺畅,大到家长,老师,小到青少年,在经历了太多失败教育后,理解了教育不是支配,居高临下的威严施教者,而是如何将教育升华成爱,来激励促进自身的成长,我想李跃与卢勤在教育方面应该都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在李跃的书中,每一篇都可以堪称经典.例如鸡毛掸子一文,就给我很多的启发.

最近,我班刚转学来的小朋友,生性活泼好动,总喜欢招惹小朋友,一次,我让小朋友去排队喝水,小家伙一把就把排在他前面的巩翰林推倒了,其他的小伙伴赶忙扶起巩翰林并要求他道歉,小家伙却噘起嘴一脸不悦道:我没错.一边拿起水杯向指责他的小朋友泼去......站在旁边的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便伸手打了他的屁股两下,没想到小家伙一脸不服气委屈的大哭起来,大叫道:你们人多欺负人少,我再也不上幼儿园了.

小家伙的一句话立刻让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无形中我给孩子们做了一个错误的示范.

于是我把两个小家伙叫到了一起,给他们讲道理,听孩子解释,并让他们当着大家的面握手言和,一个短短的小插曲让我明白了,在严格管教孩子以后,一定要用温暖真诚的心接纳他们,让他们知道严厉是更深沉的爱.其实在李跃的书中会有很多的故事及相关事例值得我们深思,而恰恰是生活中想当然的小事,让我们在无意识中伤害了儿童的幼小心灵,埋没了孩子的潜力,而教育就想当然的成了孩子和老师之间的隔阂,教师走不过去,孩子不愿走进来,使两者成为对立面.

曾有人这样说:现在的孩子都很个性,现在的教育不象教育.我要说的是这恰恰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指向标,我们这一代的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一套观念,他们可以是独立存在的一个个体,作为施教者怎么样才能很好的保护好孩子个性的一面,又要剔除孩子不尽完善的一面,我想在李跃的书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李跃不是圣人,算不上是教育的专家,但她却是一个个性十足,及具影响力的施教者.

她对自己不偏不倚,教育败笔,优秀案例都在书中一一展示,与其说这是李跃的财富,不如说它是我们每个人或缺的教育宝藏,而我相信,每一个人不一定是天才,但每个人却都有一样别人或缺的?是什么?它在哪?大概只有自己知道,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平凡中的天才!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1500字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1500字:

一手翻看李跃儿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边在心理暗暗称奇,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般,读完最后一页时,竟有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之感。让我不禁感叹这确是“送给孩子和家长的福音”。

我自认为是懂孩子的人,也怀有一颗想要唤起孩子们真、善、美的教师心。读完李老师的书,才觉自己之幼稚,要走的路还很漫长。幸运的是,我读了这本书,有了莫多的收获。

我看到了李老师的爱与智慧。但凡爱教育的教师,是不乏爱的,就像天下的父母,少有不爱自己子女的。我记得做过一道教育类的选择题,有百分之八十的老师都回答他们是爱学生的,但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学生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确实,爱,需要方式。不是父母、老师爱的方式,而是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就像书中提到那个叫杨一帆的女孩爷爷奶奶爱她么?非常爱。一直把她抱在怀里,因为担心被其他的小孩欺负,不让她和其他小孩在一起玩耍。可这让“孩子作为人的所有技能未被使用到。在孩子身体里,那颗作为人的灵魂很少被感动过,很少有痛苦也很少有愉快。”这是错误的爱的方式。当孩子因被错误的爱而变成“问题孩子”时,就需要老师的智慧。

当杨一帆问老师树怎么画时?老师并没有一板一眼的按着树枝、树干、树叶、树根去分步描述,而是用孩子的口吻说“你瞧,拿上笔,这样,呜、呜、呜乱绕,三绕两绕,不就长出一棵树来了么?”只有“孩子”才能和孩子成为朋友,只有激发孩子的兴趣才能让他把作业变成乐趣。我尤记得一次送小侄女去学钢琴,那的老师说的是,既然先到了,就去玩起来吧,而不是你去练钢琴、你去弹钢琴。还有《死亡诗社》里的基汀老师,在给学生上第一堂诗歌课时,让学生做的第一件事是把书中的绪论撕掉。在朗读着惠特曼“哦,我!这个问题不断重演的生命在载运无信仰者的绵延的车厢中在充满愚蠢人的城市里身处其中的意义何在哦,我!哦,生命!答案是你在这儿,使生命存在,使其有一致性,使这个强有力的戏演下去,而你能贡献一首好诗歌”时,又怎能拿着一套理论让学生们去解读呢?朗读,忘我的朗读,在操场上朗读,在山间朗读,用生命朗读。这才是教育,这才是智慧的教育,这才是爱的正确表达方式。

教育不是溺爱,但更不是“严教”。李跃儿也曾是一位糟糕的母亲。会把儿子赶出家门,会抓住儿子的胳膊怒吼,会让儿子因恐惧连拉裤子都不敢吱声。幸好,她终能领悟到棍棒是不能成材的,甚至连人都成不了。读书笔记我对照着文中的反例一遍遍反思自己,是不是有愤怒咆哮的时候,是不是太过严苛,是不是凶起来像不可遏制的泼妇。孩子是需要赏识的。就像许久前看的那个视频,一杯水会因为别人夸它纯净而更加纯净,别人批评他污浊而日益污浊。这让我想起《地球上的小星星》中尼克老师对伊夏父亲说“在所罗门岛,当原住民想用森林里的一部分来耕种,他们不会将树砍掉,他们只是在树的附近聚集,然后开始对着树大声的辱骂,不用几天的时间,树就干枯了……”更让我想到自己有一次在外人面前说自己的小侄女学习自觉性不高,贪玩。小侄女事后对我讲“姑姑,你好不好在外人面前说好话。我都和我同学说,我小姑姑要来,我老期待的。”我愣了一下,自责自己不当的言行,也庆幸小侄女的勇敢,更由衷地生出一份敬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还有许多许多让我感触颇深,更有许多许多值得我去接受、去反思、去实践。能读过这本书是我的一件幸事,我希望这不仅是我的幸事,也能成为更多人的幸事。每位老师,每位父母,都应该读一读,如果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还回去,如果没拿,也能让孩子更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读后感(3)篇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读后感 第(1)篇

目前国内比较知名的育儿专家大概要数尹建莉、孙瑞雪和李跃儿了,他们都有自己的育儿理念,出了几本育儿畅销书,并且都各自创办了自己的教育培训基地和学校。之前也像其他人一样在考虑是否自家孩子需要被送到类似有着蒙台梭利理念的幼儿园中去,但后来想到高额离谱的学费以及不一定多纯正的教育理念,就望而却步了。

倒不如作为父母的自己多了解一些好的育儿理念和教育思想,用于自己的家庭教育中来,会更有益于促进孩子的成长。


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在怀孕期间就已经看过了,看完之后不仅是满满的感动同时也促使了自己展开进一步的育儿探索。后来发现了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进一步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一个儿童的培养有多么重要。


李跃儿同孙瑞雪一样都是受到了蒙台梭利教育的深刻影响,认同敏感期,儿童教育是帮助儿童成长,等一系列理念。不同的是孙瑞雪专门就蒙台梭利教育展开,而李跃儿另辟蹊径吸收了国内外优秀教育中的精华,设计出适合本土孩子的一套新教育系统。


第一次听说李跃儿是在育儿群里听到一位宝妈的介绍关注了芭学园的公众号,知道李跃儿是一位美术兼教育专家。但是一直没有时间听她讲的公开课,后来在微信读书上发现她写的书索性就读了起来。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李跃儿在自身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儿童来展开指导和教育研究的。可能是读这本书之前已经了解了一定育儿理念的缘故,这本书读的很顺畅,并没有很多让我需要停顿下来记笔记的地方。


在这本书中李跃儿自述,以前自己虽说是搞教育出身,但也并没有因此比其他妈妈更懂得教育孩子和理解儿童的世界。由于她对儿子糟糕的教育,忽视了儿子的成长,也导致孩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在八岁那年暂时休学,还被父母送出去开始了打工生涯。而终于在有一次她老公外出工作中办了一个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之后惊醒了自己,也惊醒了全家人,不恰当的家庭教育会毁了一个孩子的未来,甚至毁掉一个家庭。


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们开始重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让13岁的儿子停学一年,穿越精神的时光隧道,回到小时候最初受伤的时间点,一步步耐心的陪伴他重新走到现在。


这是需要多么大的爱、耐心和包容啊!

所以,好的父母真的可以成为育儿专家。


真正好的教育、高质量的爱也的确都是需要时间一步步学习来的,孩子能够感受到美好的东西,只要你给足他美好的爱,感动到了他,他的心灵就会变的高尚起来,就会散发出灿烂的光芒,照耀整个世界。


这就是爱的交互,你怎样爱他,他也会怎样的爱你,他就是你的一面镜子。所以经常有人说:你什么样,你的孩子就是什么样。


在文中李跃儿把家长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这种家长的孩子特别容易培养成功;

第三种是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这种家庭里的孩子也有成功的可能;

最可怕的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却有责任心的,大量失败的孩子差不多都是由这类家长制造出来的。


生活中第二类家长比较多见,也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自己是不是这样的家长。

他们总是习惯于干涉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事,认为孩子就要听自己的,父母大过天。


这样陈旧腐败的思想真的应该清醒清醒了,如果你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就留给孩子充分发展的自由,最怕的是有些家长事事都要干涉孩子,还要把自己的思想强行灌输给孩子,如果孩子不听就是非打即骂,想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傀儡,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

这样强权的家长是最可怕的。


孩子的教育重要的不是得出正确的结果,而是一步步走向正确的过程,那个过程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最有价值。

小的时候犯过错,长大之后才不至于犯大错。那些小时候不被允许犯错的孩子,往往失去了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体会不到做错事需要自己承担后果的机会。一旦有一天他长大后有了犯错的机会,往往就会犯一个无法挽回的大错。


书中有好几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基本都是从小生活在暴力和缺少爱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父亲酗酒,打人,任何事情不由分说的使用暴力解决,而同时母亲又相反给予过分的包容溺爱,使得这个家庭中的爱变了形,从而导致悲剧在家庭中一幕幕上演。


我们总会在生活中看到很多苦口婆心的父母,我为了孩子怎么怎么样,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嘴里天天念叨可怜天下父母心。我只想问孩子是为了谁呢?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难道不是有责任和义务去好好的爱他教育他吗?


这本书中道理比方法多一些,没有尹建莉老师的书给予的实际方法多,有些地方只批判了问题没有更深入的挖掘实质。


书中最后批评了一些家长对刘亦婷和卡尔威特教育的追捧。但是我认为,作为家长能够主动去了解接触这些教育理念初心是好的,正如看这本书一样,学习育儿知识并不一定就是完全认可并照搬书中的理念并实施到自己子女的教育方式中来。


这个世界上任何人的成功都不可复制,个体之间的差异化也是巨大的。如何汲取他人育儿理念中的精华并恰当的适用到自己孩子的教育中来,让孩子接受、认可,并在这样的理念中健康快乐的成长,才是每个父母最应该清醒认识到的。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读后感 第(2)篇

当孩子诚实地说他不幸福的时候,很多家长无法理解,包括我自己。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家长第一反应应该不会是自己,然后,读完此书,你会发现,我们高估了自己,而低估了孩子。捋一捋书中的经典语录,都可以让我们思考一番:

        “宇宙也许是有边际的,房屋再大也是有边际的,但人的爱心完全可以没有边际。如果爱心是一个小屋的话,它完全可以容纳下那些需要进来的人。

孩子的心灵被滋润了,自然有了情感,这时需要我们成人能给孩子自由表达情感的机会,而我们成人要做的事情就是努力地去感受孩子。

只要我们爱孩子,用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挚的爱来对待孩子,孩子就会与我们’交换’,用同样真挚的情感’回报’我们,没有任何功利目的。这样的情感会促使她发奋努力,遵守纪律。

人们一般只会欣赏美景,却很少有人想到欣赏美丽心灵。美丽心灵比美丽风景更美,欣赏它更能给人带来满足与幸福的感觉。

成人想成为天使就得首先放下上帝的架子,怀着一颗无怨无悔真诚朴实的心去观察孩子感受孩子,然后去正确地帮助孩子。

心灵是最纯洁最美好的,就像最珍贵的艺术品一样,需要成人用心思用灵魂好好感悟。孩子在表达他心灵的时候无法使用成人已经惯常使用的语言与方式,而是用自己的语言与方式,这就是艺术。

孩子虽然是我们自己生的,但他又是属于整个社会的,我们对他们的教育不仅仅关系到一家一户的幸福,更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

只要教育者能够真真切切地感悟童心,他就能与被教育者建立一条心灵的通道,与他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从而形成一种氛围、一种气息。

爱不是教育的一个部分,而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必须在爱的基础上建立,少了爱就无法实施教育。老师爱孩子了,才能找到适合于孩子的内容和方法,这样孩子才能接受。

不是由爱出发,而是由恨出发。由恨出发,就失掉了前提,导致教育的失败。

爱对教育的意义就像光,始终照耀着整个教育的过程。爱是人的天性,在我的感觉里,它就像空气,被我呼吸着,我已经意识不到爱的存在。

爱这种东西实在难以言说,尤其在实施的过程中,更无法用语言表达。就拿我来说,很难清醒地感觉到爱的存在。当一个婴儿在如饥似渴地寻找奶头,我想任何女人,见了都会把奶头赶快塞到他的嘴里。就是这样的情形,一秒钟都等不及。你分辨不清到底是爱孩子还是爱自己。

如果成人是天使,就会用智慧引领孩子走出这种境地,让孩子重新笼罩在美好的氛围之中,并为自己创造的美好而自豪。

世界上很难找到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但为什么许许多多的孩子心中满目疮痍?关于这一点,我想每一个做父母的都会找出一大堆理由,最终证明他之所以那样做全是为了孩子。

成人的感悟是孩子心灵力量的源泉,得不到成人的感悟,孩子的心灵就会失去力量,就会干涸,直至变成沙漠,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培养出来的孩子普遍缺乏人格力量以及精神支柱的缘由所在。

……”

这本和上本李雪的书一样,是一本舍不得匆匆读过去的书,有些内容听得不是很认真,因为想着现实中这样那样的问题,复又回到书中感觉陌生,我就又返回之前的篇章重读。一本适合反复阅读的育儿书籍,有些案例触动内心,让我们回到教育孩子的情怀中。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读后感 第(3)篇

读后微语:作者简介:李跃儿,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曾为《父母》杂志教育答疑专家,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七巧板》、12频道《心理访谈》等节目嘉宾,曾获得第三届中国国际家庭教育论坛“华表奖”和“形象大使”称号,创办“李跃儿巴学园”,开设“李跃儿教育论坛”,著作有《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牵手两代——家长课程》等。 内容简介:此书是被誉为“上天送给孩子和家长的福音”的李跃儿所著。她用最明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解读孩子的幸福观,通过190多个生活和教学中的故事,演绎了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为父母、老师和孩子快乐交流建立了一个合乎人性和理性的平台,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教育者配合。阅读本书的经历,将是教育者学习爱的智慧的过程,不仅对教育孩子有用,对于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修养也有深刻的意义。    这本书是作者李跃儿老师经过二十二年摸索出来的经验结晶,用一套独特而新颖的教育方法,让很多盼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特别是对于已误入歧途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一剂良药,它能让家长们轻松掌握关于爱的灵魂、教育的价值观、教育的出路、教育的方法这四大范畴的至理心法与技巧,让你改善同孩子的关系,达成美妙的沟通与幸福。  作者李跃儿是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人,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一个人,在她的书里处处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颤的实例,每一个在她笔下的受传统教育毒害的孩子,都能清晰得让人勾勒出来,这些被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不当方法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可怜或可悲的命运沉重的令人窒息,要么沦为杀人犯,要么精神不正常、要么自闭、要么自虐,他们本是像花朵一样的孩子,本来应该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是,可怜的孩子,为了成为爸爸妈妈心中想要得人才,不仅搭上了自己本应快乐的童年,还要承受心灵扭曲而成人后的种种苦恼。其实,这些被错误教育方法折磨的孩子任何人都渴望关爱,希望被爱,被温暖,能够得到稳稳的幸福,可是呢,能让孩子幸福的三原色,家人们却是给了他们一种或者两种,终究,他没有调出幸福的颜色,这不能全怪他们,只是这本身就是一个不会成立的命题。当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更多的是被作者李跃儿老师观察入微的细心与敏锐力,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及富有爱心的人性所感染。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我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愿更多的家长能看到此育儿宝典,反观自身,查漏补缺,给孩子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培养出一个个人格健康阳光的好青年。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实用10篇)


阅读书籍就像是摄取营养品一样,因为在作者的作品中,留下了很多能够启发我们思考的部分。因此,在写读后感的时候,我们应该着重描述那些对自己思考产生影响的部分。希望您能够喜欢阅读我为您准备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相关内容,并且记得收藏这个网页的链接哦!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1】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一本关于选择与运用教育方法的书,介绍了作者的一套独特而新颖的教育方法,是李跃儿老师经过二十二年摸索的经验结晶。

她倡导的教育理念: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的本质是协助人类的生活。教育像是鞋子,帮助孩子更好地走人生的道路。教育者,无论教师还是父母,就像是给孩子造鞋的人。造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脚的大小、形状、脚的需要及感受的前提下,才能够制造出合脚的鞋子;同样,教育者只有在研究了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路程、精神世界、以及成长机制的前提下才能够设计出适合于孩子的教育方法。

读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后,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我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

感谢李跃儿老师,在这个时候,为我、为许许多多迷失在教育里的人们,倾情奉献了这样的一本好书,这样的一个理念,这样的一份情感,这样的一声爱的宣言。使我猛然醒悟,非常庆幸——今天我读到到了她。

教育的难点不在于有没有现成的方法,而是在众多的方法中选择出“只适合”孩子自己的方法。教育要适合于孩子,不是适合于普遍意义上的孩子群体,而是具体到每一个孩子的个体。

我们遵循这一理念,使用建构主义教育,尊重儿童自然的发展规律,尊重每个儿童的独特性;相信儿童天生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在儿童的先天发展机制下,给予孩子恰当的帮助,协助儿童获得良好的发展。

古人讲:药无贵贱,医病者良;法无高下,契机者贵,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还给孩子本应有的幸福,呵护与珍爱幸福童年,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分数成绩,而忽视孩子们的心灵成长。片面的应试教育,使我们不愿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要深知,孩子就是在错误中成长啊!我们却总是在斥责声中磨尽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平凡的,也许会因为我们错误的教育方式,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剥夺了他们的幸福。

孩子的世界就像那儿歌里唱的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能打小怪兽。也许就是能有一点儿时间和朋友自由的玩耍,能睡几个懒觉,有点儿时间和父母抱抱,聊聊。

李跃儿老师已将自己教育孩子、教育教师、教育家长的经历、经验及成果写成一本书:她告诉读者:由于不懂孩子,本应给予孩子的幸福的成人却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而没有幸福感,人就很难成材,因为只有沉浸在幸福之中才会获得足够强大的内在驱动。

作为一名教师也要在了解孩子心声上多努力多探索,争取做一盏能照亮孩子心灵的明灯。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2】

读书,是人生的一个乐趣,读一本好书,更是乐趣中的幸福。《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是一本能让人产生幸福的好书。

这本书的作者李跃儿是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人,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一个人,在她的书里处处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颤的实例,每一个在她笔下的受传统教育毒害的孩子,都能清晰得让人勾勒出来,这些被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不当方法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可怜或可悲的命运沉重的令人窒息,要么沦为杀人犯,要么精神不正常、要么自闭、要么自虐,他们本是像花朵一样的孩子,本来应该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是,可怜的孩子,为了成为爸爸妈妈心中想要得“人才”,不仅搭上了自己本应快乐的童年,还要承受心灵扭曲而成人后的种种苦恼。

我看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一章,当我看完几篇以后,给我的感悟很深,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我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例如:当一位老师上课的题目是“我的幸福”。

她说:“同学们,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被家人当宝贝,每个人周围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爱着我们;再物质上,我们要什么就有什么;星期天可以游泳,放假了还可以旅游——那么,在这样的生活状态里,我们一定感到很幸福了。

话音未落,孩子们呢齐声回答:老师——我们不幸福。这么一问全班一下子活了,全都举起手来,其中一个10岁的男孩,在文化课学习方面是年级第一,他站起来说:“老师,我的幸福是星期六、星期天的早晨可以躺在床上睡觉。”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是在真真切切地渴望着幸福,他们说的全是真话。孩子的幸福其实就像能够调出所有颜色的三原色,但是成人只给了他们一种或者两种,他们挑不出幸福的颜色,他们的幸福被人拿走了。

孩子们在小学已经减负,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多,孩子们应该有足够的业余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但是孩子的家长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孩子无限制地报兴趣班,无限制地为孩子购买复习资料,让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样孩子们当然感觉不到幸福。

李跃儿老师归纳的三类做好一个好妈妈:第一类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最容易成为人才;第三类家长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成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他们占据绝大多数,失败的孩子大都由这类家长制造。

当我看到这样的案例:一位母亲给10岁的儿子洗脚,儿子把脚盆打翻了,母亲大发雷霆骂了一番;一个10的孩子完全有能力洗脚,有很好的平衡能力,他把盆子打翻,可能是他心烦意乱的结果。

这样妈妈在孩子眼中,几分钟前是慈母,给儿子洗脚;而几分钟后就变成了凶神,爱与恨的转瞬转换肯定会使孩子心理扭曲,孩子的心理怎么能承受得了呢?

究竟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呢?答案显而易见了!我们大人们往往是站在成人的角度,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给孩子灌输更多的知识,让孩子处处“优秀”,至于这样做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孩子幸不幸福,他们却很少考虑。

最后,我只想说,教育与爱育的最大差别就在于:教育往往是居高临下的,而爱育则是平等自由的。居高临下通常会压抑、束缚、甚至会扼杀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长,而平等自由却能大大发挥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创潜能。

朋友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快还给孩子吧!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3】

寒假中有幸阅读孩子给我一本书籍——《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我被作者书中列举的在教育过程及生活当中的不同实例,解读孩子内心世界的声音,以及客观地评价教育者的各种状态,深深地吸引进去。其中,李跃儿说"要是不懂什么是儿童,就不如不教,不教或许会更好。

书中,李跃儿说,“中国的家长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最容易成为人才;第三类家长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成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他们占据绝大多数,失败的孩子大都由这类家长制造。”从我们教师的角度来看,是不是教师也可以分成这3类呢?虽然,教师上岗前都进行了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但扪心自问,你真的懂得教育学、心理学吗?我有点惴惴不安了。李跃儿说:给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不要阻碍孩子的成长,要顺应孩子的生长规律。我们老师和家长常常打着“为了你好”的幌子,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当我们将孩子喜欢的漫画书撕得粉碎的时候;当我们将兴致盎然地玩着电脑的孩子从电脑前拉开的时候;

此书有些事例,使我觉得,教师和家长都太功利了。家长希望在孩子身上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教师希望按自己的意愿塑造孩子获得成功感,可是,我们都忘记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个性,每个孩子的成功之路也是不可复制的,为什么老师家长想像复印机那样复印孩子的未来呢?现在这样做的结果是:老师和家长感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孩子也很无奈:老师家长怎么就不懂我的心?双方的关系有的甚至紧张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有些地区甚至有弑父、弑母的悲剧发生。可是这能完全怪我们的孩子吗?异化的教育,异化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形成了恶性循环。

孩子和成人是平等的,不尊重孩子等于不尊重自己,试想一个孩子不再用童贞、纯洁的语言和思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这还是一个孩子吗?作为孩子的家长、老师,在不知不觉中做了摧残纯美的童年生活的刽子手。我们在以爱的名义做着伤害爱的事情。我们把自己以为重要的喜欢的强加给孩子,从来没有平等地蹲下来问孩子真的需要嘛?这样合适吗?我们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孩子的生活被我们一双双无形的手控制着,这样的孩子,自身会产生一种自然流露,如清泉般涌动而出的幸福感吗?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就俯下身子,温柔亲切地问他,他需要怎样的帮助和关爱。无论哪个孩子,都具有优良的品质。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为人师的要早早发现这些品质,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不要硬把孩子塞进老师设计好的模式中,要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因为孩子们的梦想远比老师计划的还要远大。

孩子的世界是那么的空灵,那么的纯净,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够保护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少年,拥有幸福的每一堂课,拥有幸福的每一天,不真正躬身乃至蹲下来和孩子们交流,孩子们的幸福人生又从何谈起呢?虽然,巴学园只有一所,但如果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能像李跃儿老师那样俯下身子,给孩子他真正需要的关爱。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时就像在一面光洁的镜子前观照自己,渺小而卑微。她使我的心灵受到震撼,使我的灵魂受到洗礼。虽然距她的教育观点还差得很远很远,但是,我会向着“爱自己的班级的幼儿,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的方向去努力,干好自己的工作。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4】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范文

读了李跃儿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感触颇多。我知道是教育者在不经意间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可是,在我痛下决心要把幸福还给孩子的时候,我又在问自己,我真的能做到吗?几年前,我们都了解过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那时你是否有关类似的决心,期盼着自己的赏识能催开孩子幸福成功的花蕾,可是现如今谁又是赏识教育的拥趸,谁又能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坚守赏识的信念?再后来,又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教育理念、教育名词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就在这些理念的“轰炸”下过着反思自己、责备自己的生活。

您不觉得这些教育理念就如同药房里出售的营养药剂吗?它们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我们的教育方式是营养不良式的教育,我们要给自己的教育方式加“钙”加“锌”。

其实我们的教育里最缺少的微量元素就是“坚持自己的爱”!我们不是没有爱,可是我们的爱被分崩瓦解了。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不能做“墙头草”,随风倒;也不能邯郸学步,迷失自我。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爱。

每个人都有爱孩子,爱学生的方式。在不断地学习之后,我们汲取了很多新鲜的元素注入了自己的爱。在年轻的时候,我们信奉“严师出高徒”;在没有自己孩子的时候,我们愿意以过来人的身份去揣摩学生的心理,去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走上教育之路十载左右的时候,我们对自己说,学生毕竟是个孩子,我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个时候我们自己的儿女也蹒跚学步,当他怀着好奇的心情去探索世界的时候,我既急于自己无法给予孩子更多时间的照顾,又期盼于孩子的老师能带给他幸福的生活。反思自己的身份,难道我不是一样生活在别人的期盼当中吗?可是期盼不能代替实际的爱。我们也不能在期盼中忘记自己的职责,因为我们都必须做好“母亲”。

书中有个孩子叫马月,有人认为李茂璞与她有些类似,我觉得不然。在没有遇到李圣珍老师之前,马月遭受了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侮辱,使得她一次一次走向深渊。可是李茂璞不是这样,他虽然没遇到像李圣珍老师一样能做到像上帝一样爱孩子的老师,但他也没有遇到那毁了所有孩子的恶魔老师。我觉得李茂璞现象不是一蹴而就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孩子的好与不好,与其家长的做法是息息相关的。李茂璞的奶奶很负责,她在以祖辈的身份尽着母亲应尽的责任。虽然他的父母找到了很好的理由告诉我们“工作很忙”,但是他们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让孩子过上了“亲生后母”式的生活,他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应得到的全面的.教育和爱抚。因为我从李茂璞的奶奶那里得知李茂璞从几个月大的时候就经常是被送到别人那里寄养着,几乎就是张家三天,李家四天的状态。你试想一下,一个小孩子被寄养在别人家里时,他会得到怎样的教育,无非就是“别饿着,别出事”就行。可是孩子在出生后的前三年是学习能力突飞猛进的三年,我们不能忘记“三岁看大”的古训。其实当今社会又有几个孩子能如愿以偿地生活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呢?年轻的父母们又有几个重视自己的言传身教呢?又有几人了解了教育关键期、促进了孩子的发展呢?其实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做得很好吗?不然。

经常有人告诉我,要像爱自己孩子那样爱学生。可是反过来,我又多么希望能像爱学生那样爱自己的孩子。推及其他的家长,我又多么希望他们能像对待工作那样认真负责地爱着自己的孩子。

到底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时间的匮乏?是时代的脚步?是社会的制度?还是我们想给孩子幸福但又无奈地退出……

翻来覆去地想,孩子的幸福就是父母的爱和别人的理解。作为老师我们无法给学生父母般的爱,但我们可以尊重孩子,让他们体验获取智慧,获得尊严与理解的喜悦。

嗨,我们为何要为孩子失去幸福唱挽歌,我们应当鼓励孩子自己去追求幸福。告诉孩子,幸福就在不远处等他。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5】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教育方法的书,介绍了作者的一套不同于现有的新型的教育方式,是作者李跃儿老师经过近二十年的摸索的经验结晶。

看完李跃儿老师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思:试问,我的孩子幸福吗?我用在他身上的教育方法正确吗?

如果从物质满足的角度来说,他是比以往的我们的时代富足。要吃有吃,要穿有穿,零食呈大堆,玩具满天飞,音乐,动画,游戏更是玩不累,可是他真正从心理上幸福吗?

李跃儿老师说过“要是不懂什么是儿童,就不如不教,不教或许会更好。”孩子也不是得到更多物质他就幸福,如果一些家长以为平常辛苦工作,赚更多的钱,补偿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孩子就是幸福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要知道孩子的认知状况与心理特征。就是儿童还不能理解自然的规律,社会的秩序,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既要理解又要有耐心,放手让孩子依照自己的努力认知,“经验”到“规律是不能由人的意志所转移的”。如果我们用“教”的方式告诉了她,就会切断她进一步思考的可能,久而久之他就会丧失独立思维能力;成人如果过于干预,不但会使孩子失去探索精神,还会给他们造成心理问题。

李跃儿还说过“教育只能分为两种,一种是好的教育,一种是不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是成熟的、建设性的,不好的教育是不成熟的、掠夺性的;建设性教育促进孩子成长,帮助孩子进行内在建构,掠夺性教育阻碍孩子成长,破坏孩子的内在建构。成人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免让孩子错失一生仅有一次的吸收性心智最强的时期。

大多数家长和个别私立幼儿园在孩子两岁左右就开始逼着孩子认字、计算,以为这样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这样完全违背了人的自然属性。结果只能徒劳无功。不尊从孩子成长机制的行为是愚蠢的。

素质教育,主要以培养人的个体自主、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为目的,突出学习的乐趣性,思维的创造性,精神的愉悦性和心理的健康性。

李跃儿老师认为中国的家长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最容易成为人才;第二类,不懂教育,却有责任心。第三类家长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成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他们占据绝大多数,失败的孩子大都由这类家长制造。李跃儿老师在书中讲述了现代教育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对于如何改进现代家庭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还有一个感悟:教育,既不是像应试教育里的强制灌输知识,也不是像一些浅薄的人理解的素质教育那样给孩子报舞蹈班。钢琴班……而是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在爱的基础上给予帮助。请家长放下一些自己的虚荣心,不要在成绩,分数,以及其他方面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较,给孩子多一点自由和空间,或许他能飞得更高!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6】

这本书特别值得我们家长反思。每每我们要求孩子要努力学习多阅读时,是否看着电视刷着朋友圈;我们要求孩子遵守规则时,是否在带着孩子赶时间闯红灯;我们要求孩子尊老爱幼时,是否因为一点小事就对家人大呼小叫;我们要求孩子多锻炼身体时,是否一点距离就开车打的…其实我们的言行举止都在默默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当有一天发现孩子心口不一时,是否才真的明白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共勉!!!

看书时我有了一个困惑:现在关于孩子教育成长的书籍,总是在强调解放孩子的天性,给他慢慢成长和体会的过程。但中国体制教育的背后,又造就了多少辅导班兴趣班?教育专家提倡给孩子减负,学校确实减了,社会上的辅导班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重点中学为了自己的升学率,招生时有多少是考试课本中的知识?还不是奥数等课内根本学不到的东西?更甚者是学校开家长会竟也拿考到某重点中学有多少人,占比达到17.2%而感到自豪!残酷的现实是:接孩子时发现六年级学生不到其他年级的一半,当时还奇怪学生怎么流失了?现在才明白:原来都放弃校内学习,在外上冲刺班呢!孩子刚上一年级时我听到有同班家长给孩子报的辅导班和兴趣班高达8个时,我是先震惊后心疼,觉得这孩子不容易…我努力坚持给孩子宽松的学习环境,一直拒绝课外辅导班,也曾理直气壮地告诉其他家长把课内知识学扎实了就行。孩子三年级了,家长见面全在讨论在哪儿给孩子报的什么班,当我回答没报辅导班时底气都不足了,看到其他家长听后奇怪地眼神,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更像个外星人,甚至是耽误孩子的罪人……

我爱孩子,更希望他能有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希望他的童年回忆起来有陪伴,有嬉戏,有经历,有意义!而非只有学习语数英。可是残酷的现实情况能让我坚持多久???我不知道!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7】

她通过画画为载体(非常适合儿童),便于读懂每一个独特的心灵,“作画“等于“表达“,表达了并且大人读懂了即是一种疏通,无意识的儿童画表达出了儿童的潜意识,小孩子也有许多的苦恼和愿望的,大人觉得微不足道的小事放到孩子身上可就是大事了,他们难以用言语表达的东西需要大人学会读懂。仔细观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载体,比如沙盘、梦境,也有一些零散的载体,保持敏锐性即能捕捉到,折纸、物件、言语习惯、爱好、微信头像、拍的照片等……

第一个惊艳到我的观点:让孩子自然发展也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她把家庭教育分三类:1.懂教育的家长管理孩子,这种孩子很大概率会优秀;2.不管孩子,任其自然成长,这种孩子也可能出现优秀的;3.最可怕的是不懂教育却有责任心的,大量失败的孩子都由这类家长制造出来的。如果你不会教,就让孩子乱走乱爬吧,大脑也可以充分发育的,家长们放下焦虑便是最大的帮助,这是家长和孩子都察觉不到的影响。

不由得想到自己的成长经历,小学初中期间爸妈没空管,他们经常很晚才回家,中午饭是自己吃的,自己烧或者外面买,喜欢什么吃什么,放学了可以看电视或者自己看书,晃荡晃荡回家路过报亭买本杂志,有时候大晚上不写作业看电视玩手机,有时候放学了去图书馆,日子很舒心,轻轻松松成绩也不错,挺喜欢上学的。中考考了个不错的学校,他们发现自家女儿学习还挺好,开始“负责”了,可是他们没怎么读过书,不仅学习上帮不到,还只会用强制的命令,为什么总有人觉得必须有刻苦的姿态而无视效率呢?(长大后发现不止是父母会这样)。可能是高中时期厌学的一部分原因,为了和父母角力而角力。所以,懂教育是最重要的千万不要随便负责!懂才是真正的负责。

因为我还没有孩子,只是把这本书当做《读者》来读,不料受益匪浅,书籍可以帮你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自己又在职高当老师,很自然地就会用和以前不一样的视角关注学生们,读书再差的孩子身上也会有值得赏识的地方,这便是老师对学生的爱,爱学生不仅一件很快乐的事,也是工作的最大乐趣呢。老师的目光有限,目光触及到了便是师生的缘分。

缺点:过多的重复堆叠,后面部分不太想读,勉强翻翻完。多人批判文笔差,但这不是重点好么…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8】

读后微语:作者简介:李跃儿,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曾为《父母》杂志教育答疑专家,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七巧板》、12频道《心理访谈》等节目嘉宾,曾获得第三届中国国际家庭教育论坛“华表奖”和“形象大使”称号,创办“李跃儿巴学园”,开设“李跃儿教育论坛”,著作有《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牵手两代——家长课程》等。内容简介:此书是被誉为“上天送给孩子和家长的福音”的李跃儿所著。她用最明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解读孩子的幸福观,通过190多个生活和教学中的故事,演绎了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为父母、老师和孩子快乐交流建立了一个合乎人性和理性的平台,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教育者配合。阅读本书的经历,将是教育者学习爱的智慧的过程,不仅对教育孩子有用,对于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修养也有深刻的意义。这本书是作者李跃儿老师经过二十二年摸索出来的经验结晶,用一套独特而新颖的教育方法,让很多盼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特别是对于已误入歧途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一剂良药,它能让家长们轻松掌握关于爱的灵魂、教育的价值观、教育的出路、教育的方法这四大范畴的至理心法与技巧,让你改善同孩子的关系,达成美妙的沟通与幸福。作者李跃儿是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人,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一个人,在她的书里处处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颤的实例,每一个在她笔下的受传统教育毒害的孩子,都能清晰得让人勾勒出来,这些被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不当方法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可怜或可悲的命运沉重的令人窒息,要么沦为杀人犯,要么精神不正常、要么自闭、要么自虐,他们本是像花朵一样的孩子,本来应该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是,可怜的孩子,为了成为爸爸妈妈心中想要得人才,不仅搭上了自己本应快乐的童年,还要承受心灵扭曲而成人后的种种苦恼。其实,这些被错误教育方法折磨的孩子任何人都渴望关爱,希望被爱,被温暖,能够得到稳稳的幸福,可是呢,能让孩子幸福的三原色,家人们却是给了他们一种或者两种,终究,他没有调出幸福的颜色,这不能全怪他们,只是这本身就是一个不会成立的命题。当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更多的是被作者李跃儿老师观察入微的细心与敏锐力,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及富有爱心的人性所感染。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我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愿更多的家长能看到此育儿宝典,反观自身,查漏补缺,给孩子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培养出一个个人格健康阳光的好青年。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9】

这本书的作者李跃儿是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人,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一个人,在她的书里处处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颤的实例,每一个在她笔下的受传统教育毒害的孩子,都能清晰得让人勾勒出来,这些被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不当方法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可怜或可悲的命运沉重的令人窒息,要么沦为杀人犯,要么精神不正常、要么自闭、要么自虐,他们本是像花朵一样的孩子,本来应该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是,可怜的孩子,为了成为爸爸妈妈心中想要得人才,不仅搭上了自己本应快乐的童年,还要承受心灵扭曲而成人后的种种苦恼。

我看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一章,当我看完几篇以后,给我的感悟很深,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我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例如:当一位老师上课的题目是我的幸福。她说:同学们,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被家人当宝贝,每个人周围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爱着我们;再物质上,我们要什么就有什么;星期天可以游泳,放假了还可以旅游那么,在这样的生活状态里,我们一定感到很幸福了。话音未落,孩子们齐声回答:老师我们不幸福。这么一问全班一下子活了,全都举起手来,其中一个10岁的男孩,在文化课学习方面是年级第一,他站起来说:老师,我的幸福是星期六、星期天的早晨可以躺在床上睡觉。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是在真真切切地渴望着幸福,他们说的全是真话。孩子的幸福其实就像能够调出所有颜色的三原色,但是成人只给了他们一种或者两种,他们挑不出幸福的颜色,他们的幸福被人拿走了。孩子们在小学已经减负,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多,孩子们应该有足够的业余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但是孩子的家长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孩子无限制地报兴趣班,无限制地为孩子购买复习资料,让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样孩子们当然感觉不到幸福。

李跃儿老师归纳的三类做好一个好妈妈:第一类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最容易成为人才;第三类家长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成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他们占据绝大多数,失败的孩子大都由这类家长制造。当我看到这样的案例:一位母亲给10岁的儿子洗脚,儿子把脚盆打翻了,母亲大发雷霆骂了一番;一个10的孩子完全有能力洗脚,有很好的平衡能力,他把盆子打翻,可能是他心烦意乱的结果。这样妈妈在孩子眼中,几分钟前是慈母,给儿子洗脚;而几分钟后就变成了凶神,爱与恨的转瞬转换肯定会使孩子心理扭曲,孩子的心理怎么能承受得了呢?

究竟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呢?答案显而易见了!我们大人们往往是站在成人的角度,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给孩子灌输更多的知识,让孩子处处优秀,至于这样做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孩子幸不幸福,他们却很少考虑。最后,我只想说,教育与爱育的最大差别就在于:教育往往是居高临下的,而爱育则是平等自由的。居高临下通常会压抑、束缚、甚至会扼杀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长,而平等自由却能大大发挥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创潜能。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10】

山坑小学周翔翔

读着这本书,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我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李跃儿是一个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人,所以她的书里处处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颤的实例。我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没有读到这本书之前,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尽职尽责的老师。可是,读完这本书后,我汗颜了!我离一个好老师的标准太远了。

翻阅时,我不禁萌生了丝丝酸楚和歉意,因为正是孩子的父母,以及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在剥夺着孩子的幸福,那些扭曲的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方法使得我们的孩子开始变得不再幸福,取而代之的是无助、恐惧、孤独、愤怒。这绝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状态!

那么,家长也好,老师也罢,我们似乎都应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教育观念和行为。给予孩子幸福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但必须要清楚“幸福的根源”,这绝非是孩子要什么就满足什么。引用周弘老师的一句话,我们只有“用心赏识孩子,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真正给予孩子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启示:孩子的心境仿如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一开始是没有棱角的,但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这张白纸上按照自己的意愿画上一个方框后,从此它就成了一个永恒的矩形,这时,除了在方框中发挥定格的形态外,再也没有其他发挥的余地了。这是教育的失败!只有当孩子心境未定格时,才是教育的最好时机。我们应该将心比心,使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拉成平行线,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洞悉孩子真正要什么、想什么,也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孩子才能获得有益的发展,才能感受到幸福!

另外,她也告诉我们:要使孩子幸福,我们不仅要对孩子有爱心、责任感,更要使这份爱心充满智慧。所以我们首先要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要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和行为,学会“等待孩子”。书的作者李跃儿在发现自己的错误教育行为时,她不惜花几年时间等待孩子自然发展,还孩子童真。其实这也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非常欠缺的。很多时候,当我们发现了孩子的“错误”时,我们往往会采取这几种方式:大声呵斥指责批评、立即上前加以制止、亲身上去帮助完成,我们缺少了耐心和对孩子的信心,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会“等待”。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在平时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烦恼之事,难免会有不如意或心情差的时候,当看到孩子闹事闹情绪时,有时就会发脾气。这是一个弊端,我们每个老师都得改。周弘老师有句话讲得好:“当你改变不了社会,你就学会改变自己。”孩子的任性、顽皮是与生俱来的,只要我们改变自己,自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了。

我们与孩子都是生活在同一个环境,同一个空间,就如盒子里的两个肥皂泡,当一方压力大时,另一方就会不攻而破,只要我们能够细心琢磨孩子的心态,顺着孩子的意愿,善意引导,用心去赏识孩子的对与错,走进孩子的心灵,正确引导孩子逐步走向成熟,才能使孩子能够在复杂的社会中以不变应万变,茁壮幸福地成长!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时就像在一面光洁的镜子前观照自己,渺小而卑微。她使我的心灵受到震撼,使我的灵魂受到洗礼。虽然距她的教育观点还差得很远很远,但是,我会向着“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的方向去努力。读后感》

谁拐走了外公读后感


谁拐走了外公读后感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很让人难过的书,叫作《谁拐走了外公》,这本书里的经过让我流下了感动的眼泪,让我来介绍这本书吧。
小璐是一个很爱外公的小女孩,每个星期三早上,小璐和她的弟弟都儿都会去外公的乡下,外公喜欢在小院里种向日葵,和老人们一起玩牌,过着美好的生活。可是,外婆去世了,外公过度的惊讶,让他已经不是原来那快乐的自己了。
小璐是外公的幸运之星,她相信外公一定会好起来,重新开始美好的生活。但是妈妈想把外公送到养老院,小璐知道这肯定不是外公想要的生活,于是她就冒出一个奇妙的主意,要把外公拐走。她在一个原以为没有人住的火车车箱里,找到了临时让外公休养的场所,但事实并非如此,这里原来是流浪汉小布居住的地方,小布被小璐的真诚感动,答应外公可以住在那里,小璐去上学时可以照顾外公,于是展开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
小布和他的另外一个流浪朋友苍蝇真诚的帮助小璐照顾外公,躲开警察,小布的宠物三只腿的狗阿拐天天跟随外公去捡柴火,他们度过了一段艰苦但开心的日子,在小璐和朋友们的帮助下,外公渐渐的从麻木中苏醒过来,最后的一首诗,虽然是小布的朋友苍蝇写给她的儿子的,然而也唤醒了外公,唤醒了沉寂在我们内心的爱。这首诗十分感人,我摘录下来,希望你也能从中体会到人间这股浓浓的爱:
我的大男孩,我好想你,
只要太阳一升起,我就想到你;
鸟儿一唱起歌来,我就想到你;
我想你,我就像失去你的水源的一块地,没有你,我就不完全是我了。
我好想把你抱在怀里,感受你的温暖,你的香味
看你笑,甚至看你哭,好让我可以轻声细语地安慰你,
用鲜花、蝴蝶、蜗牛,即使蚂蚁也好,
只要可以让你改变眼神,闪耀出喜悦的光芒。
每当我呼气的时候,都是吹向你的一吻,你感受得到吗?这轻柔的一吻。
每天、每小时、每分、每秒不断重复,给我挚爱你,直到永远、永远


《谁欠谁的幸福》读后感500字


传说《谁欠谁的幸福》这篇文章是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在读完后我深的是很震撼的!并把文章发表在了自己的空间里。反响也是比较热烈。

我有很多好奇的地方,我开始猜想,这是男生写的还是女生写的?作者之所以可以把文章写得如此入人心,是因为他小小年纪就已经历尽沧海桑田?还是纯粹的一个潜力文人?仅仅是读读小说、看看电视剧,就可以务必准确深入的把人物情感分析得如此明了,期间作者自己的陈述和感慨,给人的感觉是那么成熟!

高考作文啊!!!也就是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吧,在我认为他可以根据一件实事政治,而写出一篇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的议论文;他也可以根据一次游历或者一幅风景画,写出一篇沁人心脾的优美散文;他还可以根据意见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难忘的刻骨铭心的旧事,而写出一篇生动活泼的记叙文!可是这个孩子为什么,这个十七八岁的孩子为什么?。。。。。我在心里默默的感觉,作者是那个女孩子,O(_)O哈哈~没有有力的分析,没有认真的查证,仅仅就是感觉。

作者提到的主人公中我唯一不知道的就是陈家洛,因为没有看过《书剑恩仇录》其他的那几部都是很熟知的。我不喜欢看到任何有缺憾的结局,我只喜欢看皆大欢喜的故事,所以我拒绝一切的朋友们推荐的或是评价甚高的小说及电视剧,大家都说我没深度、太肤浅,可是我真的没勇气去感受那生离死别痛或咫尺天涯的伤。我接受的最大底线也就是共赴黄泉,那样在我看来起码两个人不必在思念不必再孤单,也算是一种长相思守吧。当张无忌和赵敏逍遥江湖时,当杨过和小龙女神仙眷侣时,我确实也有想起那些孤独无奈的身影,可是英雄美人谁人不爱?人生一定会有那么一些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要是两者总能合二为一该多美好啊~

感情的事我就没有资格在深入叙述了,待到我也历尽千千结时,再来体会此篇文章吧。

哎。。。一把年纪了,都不及一个高中生,惭愧兮惭愧~真好奇自己的前路会是怎样。

谁偷走了我的时间读后感作文600字


读完了《谁偷走了我的时间》这篇文章,我有了很多感想,也有了很多问题。比如:于小鱼老师为什么能飞?他为什么能让纸做的东西都变成真的?郭果犯了错,于小鱼老师为什么还不说他?同学们怎么都变成了小老头和小老太太……不过,读完这本书,问题都解开了。如果你还不知道故事里人物的性格,就听我给你说!郭果:在班里是出了名的大话大王,不说话就难,不捣蛋就全身发痒,但对朋友忠心。于小鱼老师:拐弯小学新来的老师,背后有很多密密。艾可儿:爱管闲事,爱打小报告,爱臭美,很善良。朱小么:干什么事都比别人慢一拍,爱炫耀,胆小。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直以来,郭果这个名字给他带来了很多烦恼。他的外号就像葡萄一样,一串一串的。比如:郭皮、郭冻、郭核、郭〔果〕子狸……后来,果子狸还和一种可怕的疾病联系在一起,郭果都要气疯了。放学后,郭果遇到了一个大眼睛和一个小眼睛的中学生。郭果还没等他们说,就兜里的五元钱给了他们。突然,树上飞下来一个眼镜大男孩儿。

他不仅知道郭果的所有事,他还把大眼睛和小眼睛赶走了。郭果他们班新来的老师叫于小鱼。郭果说:“没错,就是他——昨天的眼镜大男孩儿。”于是,发生了许多事。一天,于小鱼老师请了一个星期的假。在这一个星期里,发生了两件怪事。第一件是“网吧一条街”变成了“魔法学校一条街”于是,同学们都开始学习魔法。第二件是:过了几天,同学们都变成了“小老头”和“小老太太”发生了许多事后,于小鱼老师终于把同学们变回了原来的面容。读完这篇文章我知道了最宝贵的东西是时间。拥有宝贵的时间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谁偷走了我的时间》读后感作文400字


《谁偷走了我的时间》读后感作文400字一

我刚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时间怎么可能被偷走呢?我对这本书的好奇心更大了。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小朋友叫允植,他很懒,整天躺在床上不肯起来,每次他都觉得一天总是过得那么快,睡一会儿,就睡到下午2点了。一天夜里允植起来上厕所,他听到钟那边有人在讲话,他走了过去看到有很细小的东西在偷走他的时间,它们说:我们是时间小偷,将没人珍惜的时间偷偷拿走!请不要叫我们小偷,反正那些时间都是被人遗弃的。懒惰之人渐渐没有时间,我们的时间渐渐积聚起来。未来属于我们,懒惰之人是我们的助手……。允植怒视着钟表,他下定决心要打败时间小偷,后来允植制作假期计划表,开始有计划地学习、生活。他不仅将时间小偷赶跑了,也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了!
读了这篇故事,我学到了要珍惜最宝贵的时间,不要浪费时间。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时间主人,度过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

《谁偷走了我的时间》读后感作文400字二

最近,我看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名字叫做《谁偷走了我的时间》。对于人类来说,最宝贵的东西是时间,读了这本书后,我对这句话的感受更深了。
这本书的内容是讲一群孩子在魔法的作用下,突然变成了小老头 和小老太太,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夺回了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生命。文中围绕着能把用纸折的猫、猴子、老虎等动物,经过双手抚摸会变成活的、会魔法的拐弯小学语文老师于小鱼和以专门偷取人类时间、残害动物来提升自己功力的邪魔势力做斗争的事情展开的。文中既描写了同学们的天真,老师和校长们的善良,又描写了邪魔势力的残忍,让我们在一白一黑之间轻易地取舍。最后告诉我们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正义永远都会战胜邪恶。
时间可以让一个人变老,也可以让一个人因为一无所获而变成一个废物。时间是很公平的,它从来不多给你一秒,哪怕你是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也从来不少给你一分,哪怕你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
读过《谁偷走了我的时间》,我觉得自己一夜之间变“老”了,心理变得成熟了,平时模糊的时间观念更加清晰了,我深深地体会到作者的初衷,我会抓住这宝贵的时间,更多地掌握一些知识和本领,不要等到“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范文”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谁赶走了鸟类读后感1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