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 > 地图 >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1000字。

古语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在阅读相关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为了记录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阅读文章的感受,一篇读书笔记是很有必要的,那么,你有没有收集优秀的读书笔记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未来简史》读书笔记1000字。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1000字:

说实在的,对于我这样一个幻想狂人加科技狂热分子来说,这是一本拿起来就放不下来的书,那么书中有哪些地方吸引我的呢?

首先,作者将人界定为智人、神人的概念。并且在书中附赠的思维导图中会标着“历史起源于人创造了神,历史终结于人成为神”,而这里所说的人就是指“智人”,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人?作者为什么将我们称为智人呢?这就是书本身引导我想要去看的一个方面。

其次,在书中,作者为我们描述的随着科技发展,尤其是生物科技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之后,有钱的人甚至都可以通过基因的选择来创造完美的后代,普通人与富人之间的差异将会人为的被拉大,这将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下,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自然法是不是就失效了?

作者在书中还描述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95%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而智人中的绝大多数将沦为无用之人,那么如果社会真的走到了哪一步。政府又将如何对待这些所谓的无用之人,是像纳粹法西斯一样,种族灭绝,还是像人类养鸡、猪一样,关在笼子里,给予最基本的生存所需的食物,直至死亡?

当然,书中所提到的随着人类寿命的无限延长从而引起的各种社会变革,以及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其中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人类的血缘情感将不再那么强烈,对于一个活了200岁的人来水,她很难对自己在100年前甚至更久的时间里曾经生育过的生命会有非常大的情感牵挂。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人要学会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以适应社会。令我疑惑的是,真的到那个时候了,按照作者的逻辑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了非常先进的地步,读后感人类的学习是否还需要像现在这样艰难而漫长?是否学习方法也会发生质变?或者在那样的环境下,人究竟还是不是纯粹的人?还是只是披着人的外衣的人工智能了呢?

再次,未来社会将是由人本主义转为信息主义的社会,在那样的社会里,人的感情和内心里的认知将被忽略或者弱化,取而代之的就是数据,甚至你决定跟谁结婚共同生活靠自己的感觉来说都不靠谱,而大数据会告诉你该选择和谁一起生活。真的到无法想象,随着信息的发展,我们对数据的依赖会越来越大。如果哪一天,你的生活被一堆数据给左右了,那么究竟是我们在分析数据还是数据在控制我们?最后,究竟是我们继续存在,还是我们被数据给分解融化成一个一个数据源里的数据点呢?

合上书本的时候,我最大的疑问就是,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作者:赵鹏程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扩展阅读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400字


之前大禹问我想看什么书,我说:能解决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目前生活现状不能满足我个人追求之间矛盾的书,能让我对未来有所憧憬的书。大禹说:《未来简史》就是一本能让你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书!
没想到他居然让我看到了最恐怖的预测:99%的人类将被代替。不过说实话,其中“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是不能刹车的,没有谁能阻止”这一观点,我还是有点认同的。至少我们看得见的是近几年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供的诸多便利,如果出门不用带现金都是小事,那么本月中新闻说的“世界第一例人类头部移植手术已经在一具遗体上成功实施,这意味着距离未来人类活体头部移植手术又近了一步”,这些成就真的是高明而伟大的。

虽然现如今面部识别程序辨认人脸的速度和效率都已经远超人类。警方和情报机构现在已经很习惯使用这种程序,扫描监控录像机无数小时的视频资料,追踪嫌犯和罪犯。但是仍有前进的空间,苹果的面部识别还是不能hold住双胞胎的考验,相信有朝一日解决这个bug并不是很难。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优秀范文


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是一本引人思考的书,同时也极具杀伤力,足以毁灭你的三观。

阅读这本书之前,也许你的三观是这样的:人是世界的主宰,人的意志需要被尊重和保护,自由、平等、博爱是大多数人信奉的普世价值观。

阅读这本书之后,你的三观或许变成了这样:数据是世界的中心,人生只是一套生化算法,哪里有什么自由意志?哪里有什么价值?一切都是虚构的故事。

未来究竟是个啥模样?

人类将长生不死。基因工程、再生医学和纳米科技等领域的飞速进展,让人类战胜死亡变得越来越乐观。

幸福快乐将由人类自己掌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痛苦将从人类的体验中彻底消失。

智人变成神人。在追求幸福和不死的过程中,人类把自己提升到神的地位,力量、性感、智慧,如果你想要,都可以购买。三条通神路径:生物工程、半机械人工程、非有机生物工程。

分享作者的几个观点:

人类超越其它物种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想象力,人类创造出抽象的主观世界,如国家;一是大规模合作的能力,通过语言、文字等工具,人类的合作规模几乎没有边界。

人文主义受到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等多方面的挑战。人文主义崇拜人类,认为人类自己就是意义的本源,人类体验为宇宙赋予了意义,人类的自有意志是最高权威。

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能。

书中提到的几个印象深刻的事情:

1、两个自我

人类有两个自我:一个体验者,一个叙事者。体验者感知每时每刻的意识,但没有记忆能力,不会讲故事;叙事者唤起记忆,讲故事,做决定。

2、《剑桥意识宣言》

2012年,神经生物学家和认知科学家在剑桥大学签署:“各种证据均指出,非人类动物拥有构成意识所需的神经结构、神经化学及神经生理基础物质,并且能展现出有意图的行为。因此,证据已充分显示,负责产生意识的神经基础物质并非人类所独有。”

3、《动物福利法修正案》

2015年,由新西兰议会通过,在法律上承认动物也像人类一样具有情感。该法规定,从此必须认识到动物具有情感,因此在畜牧等情境下,必须适当维护动物的福利。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与读后感范文


从1月25号开始读《未来简史》这本书,到2月2号读完第一遍,接着又梳理了第二遍,前前后后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这阅读的速度实在是不符合自己的预期和计划,但我相信任何好书都是值得花时间的。

早就打算读完之后,一定要写一个自己的读书笔记出来,聊作是自己对这本书的输出。读书笔记推了好几天,一直没写,因为对于这样一本书实在不知该如何下笔,但如若不写出来,却又感觉如鲠在喉,好像这本书还没有看完,还没有终结。

因此,硬着头皮,尝试着去写,力求能够让学习变成一个“生长和创造的过程”。

是为序。

1、《未来简史》试图告诉我们什么?

这本书开宗明义地就提出在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的饥荒、瘟疫和战争之后,在21世纪,人类将可能会面临的三大议题:长生不死、幸福快乐,以及化身为神。

在减少了饥荒、疾病和战争之后,人类现在希望能够克服年老甚至死亡,获得永生。·21世纪,死亡不是一个必然性的问题,而是一个能够解决的技术问题。比如,人类会死亡可能是因为心脏不跳、大动脉被脂肪堵住、癌细胞在肝脏里扩散、病菌在肺里繁殖等等。这些都是由一系列的技术问题而造成的,只要是技术问题,就会有技术上的解决方案。

在拯救人类脱离各种不幸之后,他们现在希望能够幸福快乐。历史上,人们认为,追求幸福只是一件个人的事;而现在人们则认为,追求快乐需要大家群策群力,如果没有政府规划、经济资源和科学研究,个人的追求幸福快乐就会成为天方夜谭。

在人类挣扎着超越求生的动物性之后,他们现在希望把自己升级为神,成为神人。在追求不死和幸福快乐的过程中,事实上,人类就试着把自己提升到神的地位。人类将通过基因的改造、人和机器的结合、纯机器即人工智能三步直接成神。

但是,尤瓦尔·赫拉利也提出,对人类未来这三项内容的预测并不意味着,未来就一定是且只能朝着这几个方向去走。这是历史学家的预言,但不是宣言。赫拉利预测人类会往这三个方向努力——事实上,人类已经在努力了——但这并不代表人类应该往这三个方向努力。提出这一历史预测的目的在于让人们讨论现有的选择,讨论我们是否能够有其他选择,然后去想象不同的命运,让历史往一个不同的方向走。

2、赫拉利通过什么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也许有人看到书名会误解《未来简史》应该是一本讲述未来、预测未来的历史;或者一说到历史,应该就是按照中学历史书上“王朝的更迭、经济制度的变革、政治制度的变革、文化科技的发展”等这样的线索去叙述。

事实上,这本书大部分的篇幅说得不是未来,而是历史,是通过了解历史的方式,来预测未来的几种可能性,是“基于过去300年的思想和希望而指向未来。”

书中讨论的核心也不是社会、国家或文明,而是人。了解智人究竟是怎样的生物,智人与其他动物的关系,以及它究竟特别在哪里;在过去的数千年里,智人究竟创造了一个怎样光怪陆离的世界,怎样一步步走到现在这个路口。

因此,整本书的逻辑就是先抛出人类未来可能会出现的三大议题的结论,再通过回头梳理历史、了解历史,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来推理判断出未来将会如何。

3、每一部分的内容概括:

现代人类基本上都认为人比世间万物都要高级,都要特别,是位列其他所有动物之上的。原因是,只有我们才拥有永恒的灵魂、才有意识。

赫拉利帮我们翻开历史。首先,在人类的一开始,也就是远古狩猎采集者认为人类和其他动物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一种动物,可能都是从爬行动物进化而来。

上帝出现了之后,作为交易,把人的地位给提高了,仅赋予了人类永久的灵魂,人可以任意对待动物,位列其他动物之上。但是,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科学家做过的千千万万的试验,并没有发现人类有灵魂,或者证明猪没有灵魂。

另外,进化论也无法解释灵魂的存在。灵魂如果不是进化而来的实体,是某一天突然出现的,那究竟是在哪一天呢?是这个小孩的父母没有灵魂,而到了小孩这一辈就突然进化出了灵魂了吗?

再说意识。我们都认为人之所以高级,是因为人拥有独一无二的意识:你能感到你的愤怒、你的渴望、你的恐惧,你所有的主观体验。但实验室里抑郁的大鼠就没有意识吗?做好攻击计划的大猩猩就没有意识吗?另外,人类为什么要有意识呢?没有半点意识的谷歌自动驾驶汽车,开起汽车来也没有半点问题。

截止到目前,生物学家也解释不了意识。科学家能给出的最好的答案是人根本不需要意识,只要“通过神经信号传递解释就能够预测人脑的决策过程,预测人的行为”就已足够,意识,只是一种“心理污染”罢了。

所以,我们所认为的人有灵魂、人有意识,人比其他动物高级的看法都是无法证实的。赫拉利认为,智人之所以统治世界,是因为只有智人能编织出一张共同想象的意义之网,赋世界以意义,这就是虚构的力量。

人类的历史都是围绕着各种虚构故事而展开的。某个部落里崇拜的先祖精神,农业革命时农民深信的神祇故事,古埃及的法老神,基督教里的耶稣,现在的苹果公司……这些都是每一代人想象出来的虚构故事,却拥有着强大的力量,把更多的人有效地组织在一起,促进这些人更容易合作。

虚构的故事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和支柱,而这些虚构对的故事背后往往都是一种宗教(这里的宗教并非是一般认为的只有相信超自然现象或神的才算宗教,而是只要是一套能约束人的规则、能巩固自己设想的社会执行的,都可以算宗教。例如,共产主义)的约束规则,各自信奉着不同的法则,维护社会秩序,组织人类进行大规模合作。

在现代,科学和宗教并不是一对冤家,而是达成协议携手并进的。科学在乎力量,通过研究得到力量,治疗疾病、生产食物、征伐作战;宗教在乎秩序,其目的就在于创造和维持社会结构。因此,两者一拍即合,维护秩序,得到力量。

二者的契约,在人类同意放弃意义、换取力量时,便走向瓦解。但人类有了力量之后,却无法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所以,人类又兴起了一种新的革命性的宗教——人文主义,将意义重新带回这个宇宙空间。

人文主义崇拜人类的生命、情感及欲望,用人的体验,给外部世界制造意义,让我们向内探寻,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人文主义假设,每个人都有一个真正的内在自我,通过感受来体验这个世界。所以,在人文主义那里,获取知识的方式就是:

知识=体验×敏感性

想要知道任何问题的答案,我们必须连接自己的内心体验,并以最大的敏感性来观察它们。体验,是一种主观想象,包括知觉、情绪及想法。敏感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注意到自己的体验;二是,必须允许这些体验来影响甚至改变你。

虽然所有人文主义都认为“人的内心体验”是第一位的,但在其内部,也存在着三大派别:自由人文主义、社会人文主义,以及进化人文主义。

自由人文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很独特,每个人的体验都很重要,都会让世界丰富多彩,因此,应该尽量让每个人都表达自己心中真实的想法;社会人文主义认为,自由主义过于注重自己的感觉,而不顾他人的感受;进化主义认为,有些人就是比别人优越,最适者就该脱颖而出。

在历史的发展中,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自由主义胜出。现在的世界,就是自由主义的天下。

在政治上,自由主义认为,选民能够做出最好的选择,喜欢选谁就选谁;在经济上,决定权在市场,顾客永远是对的;在美学上,你觉得美,就是美;在伦理上,在不伤害其他人感情的前台下,你感觉对了,就去做吧;在教育上,不再强调标准答案,而要启发学生,你怎么想。

目前在当下,还没有哪种可行的替代选项能够替代自由主义在这个阶段的宗教地位,但自这并非意味着由主义就能安享荣耀、高枕无忧,自由主义也在面临危机。

危机一,自由主义相信人类有自由意志,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是由自己的自由意志决定的。但目前最先进的科学告诉你,你之所以觉得脑中浮起某个愿望,是因为大脑里某种生化过程创造出的感觉,这些过程可能是生物预设,也可能是随机,但绝不是自由意志。

危机二,自由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有单一、不可分割的自我,只要努力向内探寻,一定能在内心深处找到一个真实的自我,听从真实自我的声音。但生命科学又告诉你,如果你真的深深地去探测自我,就会发现会有各种互相冲突的声音,根本没有真正的自我,而且人类也绝非不可分割,而是由许多分割的部分组成。赫拉利举了几个“脑裂”患者(即左右半球的脑神经是断开的)实验的例子,发现你不止一个自我,你的脑子里也不止一种声音,它们有的时候可能各自为政。

另外,行为经济学家也做过一个实验,实验发现,人体内至少有两种自我: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体验自我是你每时每刻的意识,叙事自我是一个会讲故事、会唤起记忆、会做重大决定的另一个实体。举例来说,你可能在新年下定决心,要控制饮食,要每天锻炼,这种伟大的计划就是叙事自我做的;只不过,过了一个星期,你的体验自我开始“发挥作用”,不想上健身房,想吃各种零食,想窝在沙发里看电视。

危机三,自由主义通过自己的自由意志来创造意义,为整个世界乃至整个宇宙赋予意义。但同样地,这样的想法,再次被戳破。生命科学认为所谓的“自由个人”也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人只是生物化算法的组合,每时每刻,大脑的生化机制都会创造体验,但一闪即逝,接着就是更多的闪现、消失、闪现、消失,彼此快速相连。这些瞬间本身并没有累积成什么意义,但人类的叙事自我会编织出一个故事,赋予它以意义。

在第三个新千年的起点,自由主义的威胁已不再是“有没有自由个人”这种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世界将面临着三大威胁。

①在经济和军事上,人类已经丧失用途,政治和经济制度也不会认同人有价值;

②社会系统认为人类整体有价值,但个人则无价值;

③某些独特的个人仍有其价值,但这些人是一群超人类的精英阶层,而不是一般大众。

科学的发现和科技的发展必将人类形成大部分无用的普通人和小部分升级的超人类,各种事情的决定权也已完全从人类手中转移到高度智能的算法,这都意味着自由主义行将崩溃,二十一世纪,正在酝酿新的宗教。

在赫拉利看来,新的宗教有两个: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教。

科技人文主义会由于面临着一个无解的两难,即:科技人文主义在认为人的意志是宇宙中最重要的东西的同时,也在开发能够控制、重新设计意志的科技。这就意味着科技人文主义永远无法处理意志和科技的关系,因此,它将被“数据教”所取代。

数据教既不崇拜神,也不崇拜人,它崇拜的是数据,宇宙由数据流组成,宇宙间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

数据以及包含在数据之内的伟大的算法可能比你自己更了解你自己,我们了解自己的方式不再是“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而是“聆听算法的意见!”

数据主义会产出一个“万物互联网”的数据处理系统,崇尚信息的自由,届时,所有意义的来源就在于“连接到这个系统”,读书笔记.将你的体验、记录、上传和分享,连接到大数据流,算法会找出这些体验的意义。你的价值就在于将体验转化为自由流动的数据。所以,“你体验到了什么,就记录下来。如果你记录下了什么,就上传。如果你上传了什么,就分享。”

当然,生命究竟能不能简化成数据流,还有待商榷,但是万物之网已经有了巨大的价值,数据教仍然有可能会接管世界。在未来,数据主义对人类造成的威胁,犹如人类对其他动物所造成的威胁,人类终究也不过是宇宙数据流里的一片涟漪。

到这里全书内容就结束了。赫拉利再次强调:我们无法真正预测未来,书中所讲的一切情境,都是可能性,而非预言。学历史的作用,也就在于能多考虑一种可能性。

4、《未来简史》读后感:

看完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除了三观被刷新了一遍之外,脑海中闪现最多的就是,人类的发展史既是一部宗教史,也是一部在不断寻找意义,赋生活以意义的意义史。

在人类世的时候,宗教赋予我们各种意义。上帝说,生活就是苦难,那生活的意义就是去经历苦难。智人统治世界后,人类通过虚构各种故事,赋予世界以意义。在未来数据教接管世界后,人类的意义就在于记录体验、上传分享自己的体验,将体验转化为自由流动的数据。

联想到日常生活,我们时刻都在为自己的各种行为、各种想法赋予意义。譬如,为什么工作啊?为了赚钱,为了创造价值,为了自我实现。为什么社交啊?为了圈子,为了人脉,为了避免孤独等等。

想到之前网上看到的一个段子:

可以这么说,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吃饭。我出门旅游是为了吃外地的饭。我努力学习是为了挣钱吃饭。我穿好看的衣服,打扮自己是为了能有人请我吃饭。我去健身是为了更心安理得的吃饭。我打游戏是为了更开心的吃饭。我睡觉是为了精神的吃饭。我过节是为了吃饭。放假为了吃饭。我出门是为了吃饭。在家也是为了吃饭。我买一家航空公司的机票是因为机餐好吃。我受高等教育是为了吃更好吃的饭。我买跑鞋是为了去吃饭的路上跑的更快。我买车是为了不用打车去吃饭。我买房子是为了在家吃饭。

看,生活原本就是这样的没有意义,而我们要做的是把原本没有意义的生活经营得有意义。

虽然,在赫拉利看来,人生根本没有真实的意义,一切意义都是幻想出来的,但这又有不好呢?!所以,看完了这本书,我想,我也会继续活在虚构之中,让生活变得有意义。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1000字


今天是2018年6月25日,就在前不久,江苏省高考成绩和本科录取分数线公布了,同时,一篇传是省委扩大会议的会议纪要也刷遍了朋友圈,周边朋友们对江苏高考的讨论让我不由地回忆起自己的求学生涯,和那本被我无数次翻阅的《时间简史》。今天我将再次翻开它,并怀着一份敬畏向大家推荐它。

“甲和乙绕着400米长的跑道跑步,甲的速度是10m/s,乙的速度是8m/s,甲乙两人同一地点出发,问甲乙几秒后第一次相遇”我们从小就做这样的题目,小学的我们把这类题目叫做追击问题,追击时间等于路程差除以速度差。所以这道题目的正确答案应该是200秒后。

看吧,其实我们从小就开始接触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我高三毕业那一年,甚至 觉得自己可以用力速度和时间去描述整个世界。其实不仅是我这么想,活在19世纪初的人们,也这么认为。当时著名的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侯爵就断定,宇宙是完全决定论。只要我们知道宇宙在某一时刻的完全的状态,我们便能预言宇宙中将会发生的任一事件。因为我们有牛顿定律。

但很快,越来越多的实验观测数据开始与经典体系相悖,比如,我们得到某一时刻电子和原子核的完全状态,但我们却无法预测电子在下一时刻的位置;又比如,为什么水星在靠近太阳的位置以一种旋近的态势公转,而不是按原来人们的一个闭合的椭圆轨迹呢?

《时间简史》告诉我们,牛顿之后还有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而他们将重新定义经典的空间和时间。当然,除了时间和空间,书中还有关于黑洞/宇宙/时间/虫洞/基本粒子等等描述,作者霍金总能做到从公元前的亚里士多德开始,将物理学的发展向我们娓娓道来。

合上书页,书中提到的亚里士多德、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还有作者霍金,他们对科学的敬畏,对未知的饥渴令我叹息,我们从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科学”的口号不知不觉已经喊了100多年了,生活在21世纪的我,却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云亦云甚至不知所云,更多的小聪明甚至愚钝,法国卢浮宫门票全天有效,于是出现了“一天七用”的旅行团,新能源车补按照满电公里数分配,于是出现了特制版骗补电池和车型。当探索科学法则变为寻找规则漏洞,当创新科技技术变为巧用技术套利,试问,科学精神何在。

最后,分享一段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中的文字:

「那些历史的尖峰时刻都需要太长的酝酿时间,每一桩影响深远的事件都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 就像避雷针的尖端汇聚了整个大气层的电流一样,那些不可胜数的事件也会挤在这最短的时间内发作,但它们的决定性影响却超越时间之上。 这群星闪耀的时刻——之所以这样称呼这些时刻,是因为它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散射着光辉,普照着暂时的黑夜。」——茨威格

希望我们都能心怀理想,成为夜空中闪耀的群星。

喜欢《《未来简史》读书笔记1000字》一文吗?“读后感大全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笔记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未来简史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