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城南旧事有感600字 > 地图 > 读城南旧事有感600字

读城南旧事有感6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心美,一切皆美——读《城南旧事》有感。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作品是作者写的,读后让人很受感动,令人感慨良多,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你也许需要"心美,一切皆美——读《城南旧事》有感"这样的内容,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周凤侠

如果你家附近有一个疯女人,或者有一个小偷,你会与他们做朋友吗?你可能说,这样的人,躲还来不及呢?正常的人谁会与他们做朋友呢?

还真有这样的人。想知道她是谁吗?她与疯子、小偷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那就跟我一起到《城南旧事》中寻找答案吧。


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里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引起了英子的好奇。刚开始这个疯女人秀贞没有一个朋友,胡同里的人都很害怕她、反感她。自从英子来到了这个胡同里,秀贞就有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就是英子。尽管英子的家人都很反对,害怕秀贞会做出伤害英子的事,但善良的英子还是经常偷偷跑到惠安馆找秀贞玩。

从秀珍疯疯癫癫的话语中,英子了解到秀珍让人伤感的经历,才知道秀珍对住宿在惠安馆的读书人司康的痴情,对生下来就被遗弃的女儿的挂念。为情而疯秀珍深深打动了英子,英子对秀珍充满同情。

英子无意中发现自己可怜的好朋友妞儿就是秀贞的女儿时,英子不仅帮助她们母女重逢,还将自己的生日礼物――钻石表和妈妈的金手镯送给她们当作盘缠去寻找妞儿的爸爸。单纯善良的英子让秀珍找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孩子,让可怜的妞儿找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亲妈!多温馨美好的故事啊!

英子搬到新帘子胡同之后认识了一位年轻人,他为了一家三口的生存,为了供成绩优异的弟弟上学,而去偷盗。他所做的一切“是非得已”,他不想做一个“坏人”,他在纯真的英子面前反复问“我是不是一个坏人”,他把自己最珍贵的小象牙佛珠送给英子,并告诉英子记得自己不是“坏人”。不管他的过去是怎样的,怎样败了家、怎样害母亲哭瞎眼,也不管他现在是不是一个小偷,单纯善良的英子只看到他现在对弟弟的照顾,对家人的愧疚,对英子的真诚……而那个年轻人之所以那么重视在英子眼里自己是不是好人,也是被英子的纯真善良给打动了吧。

尽管秀贞陪妞儿寻找爸爸的路上,惨死在了火车下,给英子带来极为沉重的打击。偷盗的年轻人被抓,让英子眼里充满泪水,为自己无意中透露年轻人的行踪而悔恨不已。但这些不完美的人身上,因为充满最美好的人间真情,而给英子留下美好的回忆。

世间一切也许不够完美,但只有像英子那样用美的眼睛去看待万事万物,才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美好。正像老师读过的一篇文章的题目《心美,一切皆美》。是的,心美,一切皆美!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希望我们都能用纯真善良的心去感受世间的美好,用我们的纯真善良给孤独苦难中的人带去幸福,用我们的纯真善良去感化走入歧途的人……愿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纯真善良而变得更美好!

教师评语:

《心美,一切皆美》中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文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语言中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城南旧事》由五个篇章组成: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及爸爸的花儿落了,全文由一个人引起—英子,以她孩子般纯洁的眼睛来看在北平生活的点滴,记载着英子七岁到十三岁的成长经历,旁观着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凭着她微妙的记忆,将年幼时围绕她发生的生活旧事记录下来。作者在读中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世界的美好源于人的纯真善良。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主动赢得一切有感


读主动赢得一切有感

积极主动是一种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代表着自身的一种创造力。它能使人主动地思考、积极地行动、勇于进取。拥有这种心态的人始终坚信:不论在任何情况下,自己总会有选择的权利与机会。”我认为积极主动就是成功者必备的心态。 持这种人生态度的人,将命运牢牢地掌握操纵在自己的手中,决不肯做环境和他人的附庸。这种心态可使人们在接触事物的过程之中不断扩大自己的认知视野,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并在积极主动的进取中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与资源。卡耐基也曾经说过“有两种人决不会成大器,一种人是除非别人让他做,否则他是绝不主动做事的人;另一种即使是别人要他做,也做不好事情的人。”不积极主动,消极等待的人,正是卡耐基所说的人。凡成功的人士做任何事情总是主动的,相反,做什么事情都是被动的人,终其一生是非常难有一番成就的。纵观古今中外人类发展的历史,没有哪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主动争取得来的;没有哪一个人的屈辱不是在被动的忍让中,在安于现状的无所作为下来临的。成功不是等来的,也不会从天而降,是我们主动争取来的,它总是藏在一个个挫折和失败的后面,守候一个不屈不挠的灵魂。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竞争的法则就是优胜劣汰。中国经过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计划经济留下的影子渐行渐远,我们不得不思考生命的价值。如何在短暂的一生证明自我存在的意义?如何证明自己被社会所承认,被亲人朋友所认可,被同事领导所爱戴……

人生具有深刻的内涵,它的意义在于对目标和理想的孜孜追求,它的升华和幸福在于对生命过程的注重,在于对生命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继而解决,继而前进,继而不断进步,不断充满探索的精神,直到目标的实现。 主动使生命有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任何投机取巧和不劳而获都将窒息人生的发展和进步。主动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可贵的风范,它反映在人的思维、行动以及整体的气质面貌上。它体现了旺盛的生命激情,有效地激励自己,更大限度地促进自我的潜能开发。

天助自助者,说的就是主动!心动不如行动。希望什么,就主动去争取,去促成它的发生。我们无法指望别人来实现我们的愿望,也不能指望一切都已经成熟,然后轻松去摘取果实。永远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要彻底打消这样的念头,然后立即行动起来。

本书先从被动的危害,后从主动的角度,对人生的方方面面展开阐述,让人真正懂得生活其实就是活出自己的精彩,发挥自己的才干,主动追求自己的事业,自然而然地获得自己的成功,而完全不必对别人唯唯诺诺,甚至低三下四。我们的人生短暂,不要被动地适应,要最大限度地主动拿来,主动获取。

本书挑选几十则关于主动的名人经典小故事,从现实出发,在目标、机遇、心态等几个方面总结了人们在逆境条件下所应运用的技巧方法。本书案例真实生动,感人肺腑,可读性和启发性强。智慧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大。拥有此书,一定能使你不断完善自己,开启你快乐、幸福、成功的人生,能为你到达成功的彼岸推波助澜。

读《微笑着承受一切》有感


最近,我读了《微笑承受一切》这篇课文,我非常佩服桑兰不屈的精神。

课文主要讲了桑兰在美国纽约跳马比赛的试跳时发生了意外情况:她头朝下从马箱重重地摔了下来,顿时,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第6节和第7节颈椎骨骨折,当时队友们来看望桑兰时,都忍不住失声痛苦,但桑兰却很坚强,没有掉一滴眼泪。

有一次,我在体育课上不小心把脚给扭了,但我没哭,我觉得我很勇敢,但和桑兰比起,我这点小伤算得了什么呀!桑兰可是颈椎骨骨折啊!桑兰不但没有掉一滴眼泪,而且还急切的询问队友们的比赛情况。我以后要想桑兰学习,学习她那不屈不饶的精神。

桑兰,我很敬佩你,原本17岁的你前途一片光明,但一次意外事故的发生却让你饱受痛苦的折磨,每天必须面对的是剧痛,但你却表现出了常人没有的韧性和耐力。这或许是你长年从事体育运动保持下来的品质,你终于能自己穿衣,自己刷牙,自己吃饭了,这些进步是多么令人惊喜!你在挑战着生命的极限,你在创造着生命的奇迹。你那积极乐观、顽强不屈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

读《把一切献给党》有感


读《把一切献给党》有感

文/李贵源

《把一切献给党》是我国兵器制造专家吴运铎一身的真实写照,他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的一生与共和国的枪炮制造史一起走过。这本自传是一个战士的成长史,也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思想发展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在阅读中,我感受到了热爱的无穷能量和钢的意志,对于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而言,无疑是给予了我很大的精神动力。

在矿场成长的他,条件十分艰苦,少年时便对煤矿上的机械设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就注定了他的一生。而后来,亲眼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屠杀人民的残暴黑暗,他发出了拼来拼去,最后吃亏的还是我,得胜的总是那些坏蛋,这是什么道理?哪里才有出路呢的疑问和愤慨。后来,他毅然选择了革命,选择了新四军,选择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军司令部修械所的修械工。空有兴趣没技术,是干不成事的,他日夜忘我地学习工作,一点一滴去积累。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祖国的接班人,必须学习这种敢啃硬骨头的魄力,学习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工具,即使没有一切,我们也能创造一切。结合现在的学习生活,如果你认为没基础而不愿学,或者因为一次考试的失利而一蹶不振,那么你的内心真的不够强大,挫折是很难避免的,你永远退缩吗?只有去学习,去充实,才能战胜困难。我国的兵工事业从无到有,从大到强,靠的就是无数吴运铎式的人的学习,我们从当下到更加优秀,也只有学习。

而最令我动容的是他的三次负伤,第一次在踝骨留下了足有半个菜碗口大的大洞;第二次被炸掉了4个左指头,左膝被炸开,左眼几近失明;第三次被炸断左腕,经过二十余次手术,身上仍留有几十处弹片未取出。每一次都是生与死的考验,每一次站起来都需要钢铁一般的意志,而他就是一个不倒的巨人,纵百般磨难,竟不露一丝愁容。我感慨这到底是多么强大的内心,需要多少的勇气才能如此。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并不是生死考验,也不是深沟巨洋般的磨难,但有时我们却会畏惧退缩,这说明我们的内心不够强大,意志力不够坚韧,这就是我们需要锻炼的,因为我们祖国的未来面临的挑战依然巨大和复杂,只有接班人具有不屈的意志才能更好地接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接力棒。

最强大的力量也许是热爱吧,有了热爱,你会用尽心思去钻研,有了热爱,你不会害怕困难,当它平平稳稳地转动,像琴键弹出一个个动听的音符的时候,心里就很愉快。这种感觉,是任何一个热爱自己事业的人都会有的。吴运铎凭着这一份热爱,不断攻坚克难,不断创新,开拓我国兵工事业。我们也只有热爱党和祖国,才会坚定不移跟党走,全心全意为国奉献;也只有热爱学习,才会争创佳绩,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把一切献给党是一个在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共产党员的心声,也是过去现在未来每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终身心声!

读《制度高于一切》有感


读《制度高于一切》有感

《制度高于一切》是张振学教授的着作,书中阐述了制度的概念和范畴,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制度制定、执行、监督、考核工作的注意事项,提出了用制度实施管理的观点。读完该书后,我有四个方面的认识。

一、何谓好的制度。美国一位着名学者说过这样一句话:哈佛大学独具特色的大学制度是保证其毕业生一流水平的根本原因。同样,一流的制度可创造一流的企业,一流制度甚至可创造一流的国家,新加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好的制度既然这么重要,那么怎样才算是一个好的制度,简单来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并激活人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把制度的设计者与执行者的切身利益最大限度地联系在一起的制度就是好的制度。也就是说一项好的制度应该惠及于每个人,不仅要符合管理者自身的意志和利益,也应该符合被管理者的意志和利益,同时要无损于合理竟争者。相反,一项不好的制度总会给人带来不便,不满和不快,最后只能陷入难于执行的困境。

二、如何制定好的制度。一是制定制度的目的要明确。制度本身是为管理者或领导者解决管理上的问题,因此制度的出台要有针对性。二是制度制定的过程要严谨。一个失败的制度会损害管理者的威信,使后来制度的推出更加困难,因此不能凭借一时的灵感而草率从事,必须慎之又慎。制度是用来管人的,在制度设计的时候,不仅要研究事,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利用人的理性和趋利避害的本能来制约人性中的弱点。三是领导必须参与制度的制定。制度是领导实施管理的载体,为什么要制定该项制度,制度出台后要达到什么目标,要收到怎样的效果,只有领导最清楚,因此领导必须参与制度的制定,不能委托他人。四是要充分考虑制度推出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兴一利必出一弊",制度在于兴利的同时会带来一些弊端,这些弊端要处于领导者掌控的程度内,否则就可能"医得癣疥之疾,却添心头之患"。五是制度要适时创新。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好的制度也会因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事物的变化而变得不合时宜,因此适时创新制度的内容,以保证制度的效力和活力。

三、如何贯彻制度。落实是实施制度管理的最关键的环节,一个多么好的制度,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就变成一纸空文,更重要的是不重视落实一旦形成习惯,将会影响整个组织的运转,甚至会导致组织的灭亡。在贯彻落实制度的过程中,要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抓好被管理者的培训工作。一个制度出台,作为被管理者希望知道管理者对他们有什么要求,所以一个制度出台后,要及时组织被管理者培训,让其熟悉了解制度的内容。二是抓好制度的公平公正性。制度的实施要对团体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要有效,避免出现例外的情况,这样会有损制度的公平、公正性。但是有时会出现合理的例外,这时要及时将情况向团体中的所有成员公布。如合理的例外出现较多时,这说明制度本身有漏洞,必须进行修改。三是要抓好监督检查工作。监督检查前要制定监督检查规程,让检查人员学习熟悉有关的规程。监督检查的过程要严谨,不能出现监督检查随意性的情况,对于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现时公安机关很多的工作制度或工作措施不能有效得到落实,原因是监督检查工作存在问题。我们的监督检查工作往往口头要求的多,实际检查少;表面严格的多,严谨细致的检查少,监督检查工作流于形式,成为表面文章。四是抓好监督检查机制的形成。监督检查工作要形成日常机制,少搞突击性的检查;要形成长效机制,要搞短期行为。五是抓好考核工作。考核是制度的一面镜子,既能反映员工的工作实绩,也能反映管理者的管理情况。考核前要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标准要适度,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的标准,才能产生激励作用。六是考核与奖惩相结合。奖惩机制是导向,可以克服人的隋性,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

四、影响制度贯彻的原因。制度在管理中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有二方面:

(一)、制度本身可操作性差。一是制度定位过高,超出被管理者的接受能力和素质水平,被管理者经过努力后仍达不到要求而失去信心。二是制度缺乏系统性,制度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让人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最终产生逆反心理。三是制度过于文字化或内容含糊,让人难于理解,根本不知道如何做。四是制度照抄照搬,不切实本单位实际。五是制度体系中奖惩监督与考核分配机制不协调,不明确,不合理。在制度管理中,责、权、利配置要合理、平衡,分清责任,明确利益。五是制度的建设长期处于静止状态。一条规章,十载不变,许多制度以前存在的条件已经变化或不存在,但制度不照施不误,这不符合制度本身需要不断发展完善的原则,更不符合制度的效益原则。

(二)、管理者造成了制度的无法实施。一是管理者或参与制定制度的人在制定制度时过多地强调自己的利益,产生本位主义,造成制度本身有失公允。二是管理者没有为制度的执行提供公平、公正的环境,损害了执行或遵守制度人的利益。三是管理者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不讲究方法,强行灌输,不注意引导,没有进行制度解释和组织制度的学习,被管理者不了解制度的含义与目标。另外一种情况是制度的执行过程一曝十寒,一天打鱼,三日晒网,不能长期坚持循序渐进,最终使制度失去权威性,造成制度的流产。四是管理者对人性化管理的理解有偏差,认为制度化管理就是严格管人,人性化管理就是感情管人,把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互对立起来,须知人性化管理的出发点是尊重人、理解人,尊重人的基础是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读《一切为了国家》有感500字


他深受人们的敬重,但他并没有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是把功劳都归于祖国和人民。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他不牺牲个人的名利。他,就是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不仅是大数学家,还是维护国家利益的人,更是个十分节俭的人。在美国这样物质比较发达的国度,陈景润依旧保持着在国内时的节俭作风。他每个月从研究所可获得2000美金的报酬,可以说是比较丰厚的了。应该说可以吃饱睡好,但他却省吃俭用,都是吃自己带的干粮和水果。在美国生活了5个月,共节约了7500美元!他把省下来的钱一分不少地捐给了国家,这种勤俭节约和爱国的精神使我感动。

再来看看我们自己,一点儿都没有勤俭节约。陈景润是自己有钱都省着花,而我们都是花爸爸妈妈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却如此浪费。每天中午,学校里端来一盘盘香喷喷的饭菜,如果好吃,同学们都会抢着吃;如果不好吃,同学们死也不吃,问别人要不要吃。除非老师走进教室,批评了一顿,同学们才慢吞吞地走过去,吃了一点菜。当然,我也不例外。这些行为都是浪费的行为,更是可耻的行为!

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没以前那么穷了,每个人都能过上幸福的日子,但是依旧不能浪费,依旧要省吃俭用,因为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发现美,感受美_读《小王子》有感800字


它长着金色的鬈发,有着清脆的笑声,但从不肯回答问题。没错,他就是来自B-12小行星里的王子。看了他有趣而又感人的故事,我深受启发。

故事讲了一朵玫瑰降临在小王子的B-12小行星里。玫瑰开花后,小王子觉得她非常美丽,就精心照料着她。但有一天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些矛盾,使小王子很不高兴。于是,小王子就清理好火山,丢下玫瑰,先后拜访了国王,自大狂,酒鬼,商人,点灯人,地理学家的星球。小王子很不解,觉得大人们的行为很无聊可笑,除了点灯人。后来又按地理学家的指引来到了地球。小王子用耐心征服了狐狸,驯养了狐狸。狐狸告诉他,用心去看才会获得真知;眼睛看不到的才是最重要的。然后,他与遭遇事故的飞行员圣埃克苏佩里相遇,一起找到了能拯救他们生命的水井。最后,小王子在毒蛇的帮助下离开了地球,重返B-12小行星。

世界上到处都是玫瑰,然而,又是为什么,在小王子星球里的玫瑰又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呢?因为小王子已经被那个玫瑰驯养了,那个玫瑰用美丽征服了小王子,然后得到了小王子精心的照料,收获了小王子的爱。而花园里的花只是世界千千万万玫瑰中普通的几株罢了,对小王子来说毫无意义。所以,小王子的星球上所有的东西,包括那些火山,对于小王子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

用心去看才会获得真知;眼睛看不到的才是最重要的这句话是说用肉眼只能看见事物的外形,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看透事物,明白真理,给予自己力量,做出正确的选择。生活中,大人们太过追随于眼睛能看到的,缺乏想象力,只会以貌取人。他们只会督促孩子要专心学习地理、历史、算术和语法,和别人谈话爱说一些关于桥牌、高尔夫、政治、金钱还有领带之类的问题。而只有孩子知道他们要什么。孩子们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在孩子们的想象空间里,有蟒蛇、原始森林和星星等。大人若在沙漠口渴会买止渴片,可是小王子却宁愿用那止渴片发作的五十三分钟找泉水。大人只能看到自己看到的,而孩子能看到自己想到的。

世界处处都有有趣的东西,处处都有美,处处都有希望。让我们用心去发现它,去感受它吧!

读《一切奇迹在自己》有感 (750字)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一切奇迹在自己》的书。书里写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其中的一个故事令我深受启发。

《一切奇迹在自己》这本书是卢吉如所编着的,书中讲了41个感人励志的故事,不过,在这些故事中,最令我回味无穷的是《拾起自信》这一篇。

《拾起自信》这一篇励志故事讲的是一个16岁的穷女孩,她考进了一所县城最好的高中,爸爸为了生活和方便照顾她,而到了县城养猪赚钱。因买不起饲料,爸爸每天就到学校拾馒头、倒剩菜饭来喂猪。女孩怕同学嘲笑她有个拾馒头、倒剩菜的爸爸,于是在学校不敢认爸爸。期末考时,女孩成绩在班排第三。开家长会那天,小女孩怕别人歧视她而不让爸爸来开家长会。但当她看到一个黑棉袄上落满了厚厚的积雪的爸爸正在教室外面一丝不苟地聆听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时时,她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将父亲拉进教室,对老师说这是她的爸爸时,这时掌声阵阵

多么感动人的一幕啊!读到这里,我的眼泪也流下来了在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为了让别人看得起自己,而让自己的亲人不要说出自己和他的关系。但是,或许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来想想,如果大家歧视你的话,也只是一段时间而已,时间过了,他们自然会忘记了。然而,你可以好好的读书,为国争光!成为国家的栋梁!

读完《拾起自信》,我终于知道了小女孩能把自己的爸爸拉进教

室,就是因为她终于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身份、财富都不能阻挡自己的自信,因为自信来自于内心的强大。只要自己看得起自己。正如她父亲所说的那样:别人的歧视是暂时的。我觉得环境对人具有重要的影响,有的时候,环境会掩藏我们真实的实力,当我们处于困境时,我们会更容易怀疑自己的能力。积极发现真正的自我,努力挖掘自己的潜能,我们才会更接近成功。千万不要做一直沉睡的小老虎。

在这本书里,我学会了很多新知识。

六年级:陌音

一切为了祖国读朱可夫传有感


一切为了祖国读朱可夫传有感

我对苏联卫国战争那段历史有着浓厚兴趣,对这一时期涌现的杰出人物如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华系列夫斯基、叶廖缅科等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朱可夫给我印象最为突出。为了补课,买了本《朱可夫传》一口气读了两遍,深深感到朱可夫受到苏联人民爱戴确实名实相副。除了他高超的战略指挥艺术,更令我景仰的是他一切为了祖国、无条件服从国家需要,从不计较个人职位升降、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国家的崇高的精神境界。他这种精神对于审计人来说,非常珍贵和必要。

遍观全书,最能体现他这种精神的有三个地方。第一个是朱可夫在初任统帅部总参谋长时,被斯大林贬至预备队方面军担任司令。1941年7月底,北、中两条战线暂时稳定,但西南方向基辅战线局势最为严峻,整个西南方面军面临被德军合围的危险。朱可夫冷静分析形势后大胆提出放弃基辅、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德军的建议,受到斯大林严厉批评,被免去总参谋长职务并派往叶利尼亚突出部负责组织反击。他没有一句怨言,二话不说,当即走马上任,全身心投入反击作战任务之中。在战争初期苏军前线崩溃的形势下,他组织的叶利尼亚反击一举歼灭德军5个师约5万人,大大增强了红军的胜利信心。

第二个是在整个战争期间,哪里有危险,哪里有需要,朱可夫就出现在那里,完全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共命运、同患难”。1941年9月,列宁格勒被合围成一座孤城,随时有沦陷的危险。是他,在方面军指挥部已经在讨论放弃城市以后的具体措施问题的时候力排众议,周密布置城市防御,使得德军难于再前进一步。1941年10月,150万德军已经逼近莫斯科近郊的危急时刻,是他,力挽狂澜,以惊人的勇气粉碎了德军攻势并成功把敌人逼退200公里,使莫斯科转危为安。1942年8月,德军集结重兵,试图在斯大林格勒与红军进行一场决定性较量。是他,拖着日夜组织反攻的疲惫身躯,遵照统帅部的命令赶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部布置指挥,取得了整个二战决定性的胜利。1943年4月,德军再次集中100万重兵,打响了苏德战场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库尔斯克会战,力图挽回战略颓势。是他,指挥各方面军顽强防守最后进入全线反攻,彻底粉碎了德军图谋,从而使红军开始牢牢掌握掌握了战略主动权。总之,朱可夫总是在祖国最危险、最需要的时刻出现,一直到攻克柏林。

第三个是战后朱可夫屡受排挤打压,但他为国分忧热情不减。他人生的最低谷时期是赫鲁晓夫于1957年10月免去他国防部长等所有职务,只保留了他共产党员的身份。身处逆境的他没有意志消沉,怨天尤人,仍然坚持学习,热爱生活,良好保持了一名退休共产党员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一直持续到1965年勃涅日涅夫上台后恢复名誉并于1966年授予他国家最高勋章 ——列宁勋章 –---那一天他70岁生日。

掩卷沉思,朱可夫把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给了自己的祖国,真可谓战斗的一生、奋斗的一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管我只是一名基层审计干部,但作为李克强总理喻为人民利益的“守护神”、重大政策落实的“督查员”的审计队伍的一份子,是不是也特别需要朱可夫那样浓浓的家国情怀、忘我的奋斗精神呢?

初一作文:读《与美同行》有感


背影父亲

七八岁的时候,父亲在我心目中如同一座大山,高大稳重给人一种踏实的感觉。也确实,父亲一米七的个儿和那时的我相比是挺高大的。每次放学,我都会在校门口看见父亲挺拔的身影,接着飞奔向父亲、趴在父亲的肩上、搂着脖子。父亲的肩宽,自然背也宽,腰也粗。趴在父亲的身上给人一种厚实的感觉。因此我很喜欢趴在父亲的背上睡觉。坐在摩托车上,父亲就像是一堵墙一样,为我挡住了呼呼刮来的风,哗哗飘来的雨,在冬日刺骨的寒风中,父亲的背也如同火炉一样,趴在父亲的背上,父亲把温暖全传给了我。

秋日,国庆期间正是田间收割稻谷的阶段,父亲未买收割机,因此所种的稻子全要靠手中的镰刀和收割者的双手,骄阳烈日下,抢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父亲汗流浃背,流汗如同下雨,于是父亲一把脱去了上衣打着赤膊。阳光下,父亲宽阔的背黑油得发亮。父亲站起来喝水,那粗粗的脖红红的。粗壮的手臂,宽阔的胸膛,父亲随手把水壶一放,只是这一放都如此有力,胸上的肌肉也显而易见。父亲有挽起裤腿,粗的如树桩的小腿结实有力。父亲是如此强壮,我将来若能如此该多好我不仅一次这么想过。

后来,我离开了父母亲来到爷爷奶奶身边念书,一晃三年过去了。今年暑假回到父母身边。我偶然发现几根银丝,几条皱纹偷偷地爬上父亲的鬓上,额前。父亲已经四十有五了。我发觉父亲的背也略有弯曲,不如以前那般硬朗挺直。一日父亲带我到田地上去给所种的树施肥,本来一口气就可干完的活,而如今却干干停停汗如雨下,我欲上前抢过父亲的锄头,父亲却一把推开我让我一边去玩。

玩?我不禁反问自己:难道我还是如小的时候那样只知道玩么?

父亲依然有力的挥舞着锄头,那坚定的背影依在,那厚实的胸膛依在,父亲还是如此高大,他的背影让灿烂炫目的阳光都黯淡无光。

我终于明白父亲伟大,父亲也同样永远是最强壮的。

读《谈美书简》有感


暑假《谈美书简》读后感一

读完这本《谈美书简》,心中感受颇多。难以想象这本《谈美书简》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之笔。晚年汇聚了一生的心血写成了这本经典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等。作者晚年时回顾了自己的美学生涯和自己独特的思想,也是给所有来信没有得到回复的朋友的一次集体回复。

对美,或许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却是望尘莫及的。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老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都有了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对中学生有益,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也很有收获。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心血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的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想要扩展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或者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所也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谈美书简》中,朱先生以自己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如《代前言:怎样学美学》中,先生有言:“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的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心,作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一切不老实的人做任何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都不会走上正路的。”文品表现人品,以上这番话不但回答了青年人学习美学的态度问题,更代表了老人一以贯之的为人之道。

由于最近很崇尚《巴黎圣母院》,所以对作者关于《巴黎圣母院》的叙述特别关注(这也是少数几本我有所耳闻的作者所提的书了)。“敲钟人是艺术创造出来的奇迹。”这句话我觉得颇有道理,不要说如此“以自然丑衬托灵魂美”的角色了,即使是“自然美与灵魂美并存”也是很难有的,而现在的街头流氓普遍长得好看没心没肺,恐怕是对这一现象的反讽吧。但是仍然要佩服文学才子的功力,这样一个不可能的角色,却依然写的栩栩如生,动人心弦。

首先,就是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终于对朱光潜这个人有了新的了解。以前由于种种原因我一直以为朱光潜是一个仍然在各大报刊杂志上写写《咬文嚼字》之类的小文章的人,翻开此书之后,我最大的惊讶就是发现朱光潜早已在1988与世长辞,而且在他在世的时候,也是一个“追求真理的美学老人”,绝不是会莫名其妙的咬文嚼字之徒。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小小册子,总共不过七、八万字,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但它其中的每一行、每一字都渗透着老人躬亲实践了一辈子的认真态度,不由你不为之动容。人曰:“一斑窥豹”、“一叶知秋”,相信只这一小段文字,也足以让你我了解进而钦佩起这位美学老人治学为人的态度吧。

第一遍读《谈美书简》只用了三天,因为朱先生深入浅出、妙例迭出的叙述完全把我带进了那个奇妙的美学世界,尽管这是看似枯燥的一本理论论著,但我去读得津津有味。由于初读时过于心急,错过了不少珍宝,于是我第二次再读时便采取了边阅读边做读书笔记的方式,笔记既包括原文的精华摘录,也有自己当时的阅读感悟。结果因为自己一向向往的“完美主义”,为了使笔记在日后更具参考价值,则第二遍的阅读边扩展为第三遍、第四遍、甚至后来很多内容都读了不下七、八遍。

作者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直觉,物所以接物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物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物的形象,然后提美。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直到我读完了朱光潜老先生写的《谈美书简》才找到了答案--------和谐就是美。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只要去细细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去仔细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会发现生活中无处没有美。就拿罗丹的维纳斯塑像来说吧!它虽然缺少了两只手,但装上后反而让人感到有些画蛇添足。相反,正是因为那两只手的自然掉落,才给人一种和谐、自然的美感。

对我们而言。外表美不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美。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外表美只能取悦于一时,心灵美方能经久不衰。”我最近就听到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名叫黎永昌的局长在洪水泛滥之时,跳入急流中,为了救一名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小女孩,而牺牲。从这里,就体现出了一个人的人情美和心灵美的统一。这是一个人无法去刻意模仿的。这是一种内心美的流露,就像黎局长一样。

生活中充满美,不是吗?

母爱——能拯救一切


这本书主要讲了在日曲卡雪山脚下,生活着一只红豺,它的名字叫火烧云。火烧云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无忧无虑。可惜好景不长,在火烧云产下幼崽的第二天,它的丈夫去沼泽觅食时,不幸被水蛭叮死。而三只活泼可爱的小豺,又被狼猎杀半个月后,火烧云在一次普通的捕猎中遇到了那个杀害爱子的凶手。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火烧云用尽全身的力气咬死了那匹狼,在饥饿的驱使下它领养了那匹狼的幼崽,想用来做冬天的储备食物,所以起名甜点心但最终在真正爱的驱使下用自己的生命为甜点心撑起了最后一片安宁的天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火烧云的大度,及母爱的无私。爱是不分种族的,狼与豺本是天敌但红豺火烧云却含辛茹苦的抚养仇狼的遗孤甜点心,它犹豫过,悔恨过,它无法逾越族群的对立;它仁慈过,割舍过,它无法忽视狼崽的依恋亲昵。刻毒的复仇火焰化成了柔情万端的舐犊

悄深为了挽救狼崽甜点心它与猛兽搏斗,九死一生;为了心中激荡的母爱,它放弃了精心挑选的伴侣;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它痛失前腿,为了保护甜点心的后代,它不惜与乌雕同归于尽它憎恨过,埋怨过,后悔过。是什么让火烧云坚持了下来?是母爱!!!

是火烧云,令我明白,母爱是无私的,它是人们永远也离不开的东西,这正如歌中所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通过火烧云的行为我深感自惭,以前我对母亲的爱总是不理解,还常常顶撞她。而母亲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而我也不例外。

记得有一次,妈妈去了美国。在美国,她基本上每天给我打一个电话,总是问:该做的作业完成了吗?在检查一遍。新知识预习了没有?有没有哪不舒服这些话我听得耳朵都快起茧了,把电话一挂,去看书了。尽管我常常顶撞母亲,而她回国时,还给我从美国带回来了我梦寐以求的飞机模型,顿时我热泪盈眶,百感交集而现在,我一有时间就会替母亲捶捶背,或者她下了班后,给母亲端上一杯茶。有时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让母亲少操心。

感谢您,火烧云,是你拯救了我的灵魂,改变了我的一生!

读《与美同行》有感


读《与美同行》有感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美?也许你会说:美是那芬芳与蓬勃的春天,是那绚丽与辉煌的夏天,是那温情与丰收的秋天,是那素雅与端庄的冬天。是啊,那都是美!那是大自然无时不刻向人们展示着她一年四季变化的美,这份美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与美好。
除了大自然的美,美还在哪儿呢?每一次,老师带着我们一起看感动中国颁奖典礼,我们都为这些人感到自豪,为这些事喝彩!因为,在他们身上,我们感受了美,欣赏了美。徒手救起高空坠落女孩妞妞的最美妈妈吴菊萍阿姨;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拯救了整车人的最美司机吴斌叔叔,他们散发、传递的美,一直在我们的身边绽放。这份美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世间的美好。
在老师发给我的《与美同行》这本书中,也让我找到了美。这里有李时珍刻苦钻研的美,有陈斌强老师孝敬长辈的美,有鲁迅爱学习的美等等,这些美,似乎离我们十分遥远,似乎又近在身边。读了这本书,最令我难忘的是胡雪岩的故事。胡雪岩严格要求店员保证店内药材的质量,做到真不二价。当时有一位店员把药材添假,胡雪岩知道后,马上把他驱逐出了药行,还在药行的大厅写了一块匾额戒欺戒告店员不能欺骗顾客。胡庆余堂的药材治疗的是人们身体上的疾病,而胡雪岩的戒欺则是一味心灵的良药。他就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了诚信是一切之本,美就是实实在在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这份美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美丽。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确实,美在生活中到处都有,到处都可以找到。我每天生活与学习的校园不也是一个处处散发着美的地方吗?
这里有每天辛勤耕耘的老师们,有关心爱护我们的校医,有为我们安全守护的保安叔叔,当然还有那一群美丽的人每天为我们劳作的食堂叔叔阿姨们。
每天早上6点半到岗,下午3点半离岗,要负责老师们的早餐、全校师生的午餐和餐具的洗涤。夏天烧菜一身汗,冬天洗菜冻手指。但是,从没为此抱怨,总是每天热忱地穿梭在灶台边,伴随着我们朗朗的读书声愉快地工作。
每天中午,是谁将饭桶、菜桶、汤桶、水果桶、餐具桶这100多只桶从食堂挑到每一个教室门口,让我们尝到了饭来张口的滋味。饭后,又是谁将这些桶一个个地挑回去清洗?
记得学校停电的那一天,当我们还在想中午该挨饿时,是你们提前买好包子,两个一袋两个一袋地装起来送到班级;运动会时,又是你们一会儿送点心,一会儿送来热腾腾的饭菜。谁能说,忙碌的你们不是最美的呢!
也许,我们只是每天习以为常地吃着你们烧的饭菜,却不曾看见,可口的佳肴中,融入了你们多少的辛劳;你们的手上,有多少烧热的油溅起的烧痕;同学们看不见的背后,你们已经付出了多少的艰辛nbsp;谁能说,挑着饭菜桶在校园里穿梭的你们不是那一群美丽的人!这份美更让我们感动万千。
刚才,我还在思考,到底美在哪儿呢?现在,我明白了,其实,美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不必刻意去寻找他,他就一直陪伴着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着阳光、处处洋溢着美的世界里。同学们,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让我们在享受美丽的同时,通过你我的力量,创造的美好,让我们携起手来,成为杭州西湖山水之外的又一道美丽的风景。谢谢大家!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最经,我阅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颇受启发,收获良多。这本书为我打开了美学这一陌生学科的大门,让我第一次真正领略到美学其独特的知识魅力。最难能可贵的是,朱光潜先生能够用朴实无华、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原本深奥枯燥的理论分析地如此客观、如此透彻、如此深入浅出,让我们这些美学的门外汉也能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读完这本书,头脑里不是堆积如山的理论包袱,而是一种通透的、简单()的、贴近于生活的印象,这也就使我在阅读后收获了更多的知识,以下就是我对于这本书内容的一些总结和概括,以及我在阅读后的所想所感。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本书共分为十五个章节,章节间的思路连贯,层层深入,其间的论述有理有据,语言深入浅出。本书主要探讨了关于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例如:美是什么,美从哪里来,美具有什么特点,美与自然的关系,美与实际人生的距离 这些都是最基础的美学问题,同时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朱光潜用客观、精确、凝练的语言对其加以分析和论述,使读者初步了解和认识美学,正如朱自清在《谈美序》中所说:“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书的第一章到第三章重点论述了美感是什么,美感从哪里来的问题。在

第一章中,作者以一颗古松为例,将人们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三种态度加以比较和区别。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所以,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在第二章中,作者强调要以一种“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事物本身的形象,美和实际人生有一定的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华丽丽的分割线------------------

长时间不曾读书,更不曾这么认真的读书。《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学出版)又名《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一部谈美学的论著。朱光潜先生在美学界的造诣这里无需过多赘述,他是我国研究美学的始祖,一代美学大师。通读完后,首先的感觉是朱先生知识的渊博,旁征博引,学贯中西。在他的书中,古今中外的文献引用得极多,而且所引用的英法德等国关于美的论述都是他最早翻译过来的。其实粗读一篇,我真没有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美。虽然他通篇都在介绍什么是美,从心理学角度、从哲学角度、从自然科学角度去研究、论证美的本质意义。但是我读的还是一头雾水,因为朱先生的思想是那么的深邃;眼光是那么犀利;观点是那么独到。都说读书就是读者和作者心与心的交流,我只觉得朱先生穿着一身长马褂,在某个黄昏的清风中,向我娓娓道来,像一切得道智者一样,他持才并不傲物,从容淡泊,虚怀若谷。对我而言,朱先生只能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形容了。

到底什么是美? 为什么美?朱光潜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对于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者或者说是理论研究者,简单草率地定义某种事物,总不免会把读者引入歧途甚至会怡笑大方。伟人如柏拉图也曾犯下把人定义成没有羽毛动物的错误,留下了千古笑柄。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属性,不能科学定性地定义。譬如我们说水,这是可以严格定义的,凡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质就是水,这个不会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而改变。然而我们很多人对美的定义其实都是成为美的条件,我们说脚长的女人比脚短的女人要美,对称的比散乱的要美,但这都是成为美的条件,但具备这些条件的不一定就是美。正如空气含有水分是雨的条件,但空气中的水分却不是雨。因此有人问圣·奥古斯丁:“什么是时间?”,他回答:“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他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 美不能定义,又不是事物固有的属性,那就没有研究价值了吗?朱先生告诉我们,美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事物属性,当我们见到美的事物时,大多数人还是会觉得那是美的。但是研究判别美,不仅要在物本身着眼,同时还要着重观赏者在所观赏物中见到的价值去研究。通俗一点讲,就是美不仅在物,而且在心,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世界上没有天生自在,俯首即拾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所以美学研究的理论,不仅要讲艺术,而且要讲心理。作者用了十七章的篇幅在讲美,我才疏学浅,读了多遍亦只是管中窥豹,不能全面真正理解作者所阐述的理论。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有一个疑问,自已认为美就是美,了解那么多有意义吗?

为什么要研究美?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攀登过山,游玩过水,欣赏过画,背颂过诗文,当我们发现某处景色让我们心情愉悦时,我们会说,这里真美;当我们读到某处诗文让我们身临其近时,我们会说这首诗真美;当我们读到某篇文章让我们长期心灵的桎梏、精神的困顿豁然开朗的时候,我们会说这篇文章真美。我们在说美的时候,其实都只是一个随性的判断,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经验,至于为什么会觉得美,我们都没有意识进行仔细的考量。我们要欣赏、判断美,其实是不能离开理论支撑的。如果我们没有决定怎么才是美,就没有理由说这幅画比那幅画更美;如果我们没有明白艺术的本质,就没有理由说这件是艺术品,那件作品不是艺术品。只有当我们明白美的本质的时候,才能使欣赏和创造的过程得着更准确的力量(朱自清语)。对于读这本讲哲学,讲心理学的理论书籍,读起来非常费力。要来只是想了解一下,但是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以贯之的努力精神所感染,觉得不认真读完都是对不起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白白流失的青春。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每论到一个观点,都列举了十几个思想流派的主流观点,然后自己不轻易的判断某种观点的对错,也不轻易接受某种观点。在以过自己认真思索、艰苦探索的之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他在《谈美》中说到写此书时“要先看几十部书才敢下笔写一章”。这让我想起,他在这本书附录《作者自传》中提到的一件事情,在作者年近花甲的时候,还努力去学习俄文,并且可以达到读写的程度。前些年,我在某本书上看到北大王选在60多岁的时候,再去学计算机程序语言,并成功开发出汉字排版软件,打破了国外对汉字排版领域多年的垄断,被誉为“当代毕昇”。在这里不是想说他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故事,而是觉得我现在还很年轻,悲观、懒惰的情绪时常在缠绕着我。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心美,一切皆美——读《城南旧事》有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城南旧事有感6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