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高效管理有感 > 地图 > 读高效管理有感

读高效管理有感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读《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后感。

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在我们上高中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中外经典名著。当我们在读完一部好的作品时,心中难免会有一些看法以及见解。那么在读完一篇文章后,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都看过哪些中外经典名著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读《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后感,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近来又仔细研读了《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这本书,本书从课堂组织、课堂情境、课堂情绪、课堂思维和课堂习惯等五个方面的引导艺术进行阐述,读后很受启发,尤其是对名师课堂习惯的阐述非常到位。只有使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让学生真正爱上课堂,才能使短短的40分钟里出现高效率的教学效果。

一、把走神的学生拴在兴趣上

“兴趣教学”法,是指在课堂上当有学生走神时,老师针对走神的学生采用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法,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课堂上来。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用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教学方法,让学生不再走神,继续认真听课,并且在兴趣中,不知不觉地爱上课堂。

对于走神的学生,用兴趣把他们拉回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很多学生之所以走神,就是因为他们对课堂不感兴趣了。所以,老师应当采用“兴趣教学”法“对症下药”,用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话题、教学方式等重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再次投入到课堂中去,培养他们认真听课的习惯。

一般来说,一节课中,通常有三个容易走神的“关键时期”:一是刚开始上课时。这时,学生因为课间活动,心理和情绪往往处于兴奋或不稳定状态;二是一堂课大约进行到一半时,学生的神经处于相对抑制状态,注意力难以集中;三是临近下课的几分钟,学生注意力分散,精神比较疲惫。

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特别注意抓好这三个“关键时期”,设法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每节课前,教师要提前一两分钟在教室门口“候课”,暗示学生马上就要上课了,学生会赶紧进入教室,做好上课的准备;上课开始,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尽量用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的话语导入新课,力争开好头,尽快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当一节课进行到一半时,教师再通过新颖的、有趣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处于相对抑制状态的神经再次兴奋起来,从而实现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临近下课的时候,教师还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形成新的刺激,在其大脑中形成新的兴奋点,使教学活动又一次活跃起来。

那么在教学中,教师怎样做才能激发起走神的学生的兴趣,让他们重新聚精会神地听讲呢?

1、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真实自然的环境,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我羡慕计算机老师,他们是如此受学生欢迎。

2、用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的时候多和他们开些和课文有关的小玩笑或是自己的经历,使他们有兴趣听课,还会让他们有亲切感,这样同学们就会集中精力听课了。这一招我自己常用,很有效,学生很喜欢。604班周军的妈妈曾告诉我,周军说英语课很有意思,感觉一下子就下课了。我听了怎么样?当然很开心、很骄傲。

3、利用歌曲或音乐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适时地插入歌曲、插播音乐,既可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又可以重新凝聚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不再走神。我再次羡慕音乐老师,如果我想去音乐老师那里讨一节课,无异于虎口拔牙,不是老师不肯,是学生不肯。

4、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一点好像你们可以羡慕一下英语老师,每

次公开课都是花样百出,搞得大家都达成共识,教英语很轻松。对不起,这都是我们的错。

5、用故事提高学生的兴趣。羡慕语文老师。

6、“兴趣参与法”。

7、用表演提升学生的兴趣。一个小小的即兴表演或让学生来一次角色表演。也能收回学生的注意力。

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说起“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在看、听的同时,动手记一些要点,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效果会更好。记笔记之所以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是因为它有助于指引并稳定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学生要想在听课的同时记好课堂笔记,就必须紧紧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内容上,而光听不记则有可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到学习以外的方面去。

三、突袭提问交头接耳的学生最有效

有时我们上课会遇到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或者甚至跟他人交头接耳。那么在学生交头接耳的情况下老师可以怎么做呢?可以进行突袭提问。“突袭提问”法,是指在课堂上针对爱说话的学生,老师可以对他们进行突袭式的提问。通过及时提问,把这些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回课堂,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目的在于通过突然袭击式的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爱说话的学生暂时或者长久地收回注意力,认真地听老师讲课。

那么实施突袭提问教学引导的注意要点是什么呢?

1、提问目的明确。老师提的所有问题都应该围绕着教学目的,都应该有助

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2、提问内容要紧扣学生的实际。即所提的问题应该能让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分析、判断、推导等回答得出来,而不是超出他们的实际水平,让他们无法回答的难题、怪题。

3、提问时机要恰当,题目不要太多。否则会浪费其他同学的时间,会打乱老师课前设计的教学程序。

总之,教师通过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和教学水平、师德修养,让学生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让自己的讲课更具有感染力。当学生喜欢老师,就能带着轻松愉快的心境走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走神”现象就会有效地得到控制。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目标落实艺术》读后感


4月份从工作室借来了《小学语文名师教学目标落实艺术》一书,这本书汇集在教育改革与实践中涌现的先进理念、成果和方法,经过专家认真遴选、评点总结而成,代表了目前教育实践中先进的教育生产力,具有时代前沿性,是广大一线教师学习、借鉴的好素材。 书中经典的案例,情境式的叙述,流畅的语言,充满感情的评述,发人深省的剖析,娓娓道来、深入浅出,让我更充分地领会了很多先进、有效的教育方法。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目标落实艺术》通过介绍于永正、王松舟、赵景瑞等八位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经典案例以及教学观点等等,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风格迥异、特点鲜明的老师。如:于永正老师的“艺术人生”,孙双金老师的情智课堂,王松舟老师精致大气的诗意课堂……让我感受到一个个名师的教学风采,让我领略了名师们的艺术修养。让我知道了语文课可以上的这么有魅力。

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把课上的这么有魅力的呢?细细思考,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精心备课。“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对于这句几乎人尽皆知的话,有的老师可能要说,我们每天都在备课,那有什么稀奇的?每个老师上课前都要备课,可是真正能做到“精心”两字的恐怕就有难度了。何为精心?于永正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准确的把握教材内容;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教师的艺术修养。概括来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正如于老师所说:“拿到课文,首先读,哪怕是教过好几遍了。朗读课文是备课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读的同时查字典、词典,我的一切好的方法几乎都来自读。年轻的时候,我备课总是先看‘教参’;现在也看,但是在我思考过之后看。只看教参,没有自己的思考,我是从来没上过让我满意的课的。”回想自己真是惭愧,备课时不也是读完一两遍教材就开始看教参,抄教案,按照教案的设计去上课。很少在看教参之前去自己想想该如何去上这节课,缺乏思考。更何谈做到精心?这样的课怎能让学生感到兴趣呢?于老师说得好,“教学艺术来自执教者对所交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大到一篇课文的结构,小到一句话、一个词,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则就不能教,也无法教。”这是每位教师应该做到的,也是教学艺术的第一步。

另外,书中的每位教师的艺术修养也是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在课堂上的收放自如,与他们的艺术修养分不开,与他们渊博的知识分不开。我想作为现在的我来说,那就是要多学习,多读书,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才能使自己在课堂上做到收放自如!

看完这一本书,思绪久久不能平静。在我看来,名家仿佛时时刻刻在我身边,他们的话成了提醒,告诫我不要怎样,要怎样。就这样,我们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在从未相逢的情况下,开始了一次又一次促膝长谈,如愿以偿地倾听名师的教诲,取得智慧的真经。

读《教育的艺术》有感


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艺术家,学生就是我们教师的精心雕刻的艺术品,这是我读了《教育的艺术》之后的 想法。

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教育案例,感触颇深。这100个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辛勤汗水,闪耀着其智慧光芒的教育案例,不仅让我们能从中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独到的教育理念,而且使我们能和苏霍姆林斯基一起去思考如何培养孩子,如何爱他们而又严格要求他们,如何在他们当中寻求优秀的、独到的东西并展示他们的才能。

特别是读了对8岁孩子告密的思考,我就想到了自己班里的孩子,我常常把类似8岁孩子那样的行为看成是告密或者中伤别人,反而讨厌和厌恶这样的孩子,有时会认为这是小事一桩,将其弃置一边,现在我想在决定怎么做之前,我会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在头脑中多闪现几个问题,多思考一下。读了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整个面貌----对一位家长的答复后,我想了很多。确实“可怜天下父母心”,我自己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每一位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的。但爱的方法却大有讲究。总觉得孩子小,不忍心让他不安和伤心。千方百计不让孩子看到生活中困难和不幸的一面,这在本质上说是溺爱,在溺爱的环境中,孩子就成为娇生惯养的宝贝,而不能成为勇敢、坚强的人才。我想:今后我要让我的学生们看到生活的全貌,要学会“动心忍性”。

如何处理好和家长的关系,也是一门艺术。书中特别提到了如何和家长处理好关系令我受益非浅。教育工作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老师因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把家长请到学校进行“道德训斥”,父母回家就用强硬的手段吓唬甚至打骂孩子,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和家庭都对学校产生了不愉快情绪,不但家庭教育成为空谈,学校教育力量也大大削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在巩固家庭的稳定上有重要的使命,学校大多都忽视了让学生把愉快幸福带给家庭,这种美丽的联系是最细微和牢固的纽带。我从这些语言中顿悟出日常家校联系缺少的就是对学生、家长人性的尊重。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和家长进行沟通,首先把孩子在某方面喜讯告诉家长,和家长分享孩子进步的喜悦,同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心理动向,以便关注孩子成长状况。一段时间后成效显著:家长和孩子共同语言多起来,孩子的抵触情绪渐渐消逝,家长的教育水平也在提高。收到如此令人惊喜的家校合作效果,我由衷感激大师的涓涓叮咛。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案例,深为感动。非常佩服他的生动性、深刻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但值得借鉴,从中吸取经验和营养,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要想书上说的把自己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我认为这是教师的最高境界。你爱学生,孩子们就会爱你。爱是永恒的!

读《名师的人格教育力》有感


读了《名师的人格教育力》后,我从中深刻体会到了师德的博大精深,众多普普通通的教师身上所体现的高尚道德风范。更令人感受到强烈的震撼,身为教师的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深深地领悟到: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师德是一个核心的话题。

教师师德高尚,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传道授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高为师,身正示范”这八个字时刻提醒我们每一位老师,要万恶每一个纯洁心灵的人格构建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怎样才能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进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尊重学生,这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钥匙,自尊心人皆有之,渴望得到尊重是人们的内在要求,尊重学生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而且是保证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源自于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而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是学社对老师的敬佩。两种尊重虽然有着不同的含义,但是两者互为条件,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根植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尊重学生就是尊重自己。

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更要爱学生。爱心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正因为爱,所以才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能为师,身为一名教师,我们面对的是正在社会生活里试图迈步的儿童,他们尚缺乏承受人生风雨的坚挺意志,尚无法独立面对人生的坎坷与灾难,更缺乏爱与奉献。这一切,决定了教师的教育关注点应该落在哪里。

教师要把爱撒向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偏爱后进生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偏爱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爱犹如春雨,不管滋润到了哪一位性格不同的学生的心田,都会产生巨大的效应————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向上的力量,进而自立进取,正因为如此,学生渴望爱的抚育,有时甚至超过对知识的追求。

师爱是教育的前提,而宽容是教师自身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教师宽容地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快容地对待学生的惩罚,宽容地对待学生的无理行为,因为宽容是一种美德。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懂得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什么学生,在他们身上总是有优点,也是有缺点的,钥匙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是否对学生抱有宽容的心态呢?

的确,学生犯了错误,就理应受到老师的惩罚,它是老师在教育学生时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们明白事理,改正错误。然而,如何惩罚学生却会在无形中体现出一个教师的内在品格。《菜根谭》里说:“路留一步,味让三分。”教师在惩罚学生时,一定要给学生留有余地,要为他们着想,要想到自己的惩罚决定会给学生留下什么样的后果。

教师惩罚学生的一个最根本的出发点和目的,无非是让学生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这就需要教师施展自己的人格魅力,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宽容的心态接纳学生,用负责的行为对待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学会更多的人生哲理。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学会用宽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学生,宽容意味着自己的教育手段更加成熟,能够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同时,也在无形之中体现了自身的人格魅力。所以当一个学生犯了错误时,教师首先要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肯定他是一个好学生,再指出他的错误。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办——-。老师首先应该给学生以申诉权,让他从容的讲明过失是怎么发生的,其次就是帮助学生认识过失的性质与危害。在学生认识错误的前提下,再采取适当的惩罚手段,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更多的优秀教师不会轻易地处罚学生,总是宽容学生的过失,必要的时候,甚至为学生的过失保守秘密,以免其自尊心受挫。

一个懂得去爱学生的老师,才会得到学生更深厚的爱,一个懂得欣赏学生的老师,才会教育出杰出的,有用的人才,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在每个学生的成长中困难和挫折都是难免,错误和失败也是必然的,不应让学生在恐惧中奔跑,而要把学习的过程变得阳光灿烂,让学生在愉悦中成长。

聪明的教师,不应该吝啬对学生的赞美。赏识会让无论哪一层的学生都能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原动力,许多潜能和情感便会奇迹般的激发出来。只有懂得欣赏学生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能发掘学生优点的老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心!

我认为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先播下花的种子,再浇水锄草,特别要将那些长歪的小苗扶正,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必将迎来一个姹紫嫣红的美丽春天!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一)

黄招团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温州市兰衍局名师工作室推荐的好书,"教育是什么",我以前只知道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也未曾深入思考研究和实践,初浅的以为就是上课的教学技术,显然偏颇大了。寒假之余,读了此书以后,深有感触。

《教育是慢的艺术》的作者张文质先生是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长期扎根民间,深入基层,关注一线教师的生存与成长,关注教育改革在中小学课堂的展开与困难。基于这种持续的田野考察和深切的草根情怀,张文质提出了"教育是慢的艺术"的重要观点。这既是针对当下教育现状的一种理性反拨,也是返回教育本质的一种"心向往之"的努力。

生命化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其核心理念是:以成全所有生命的价值为导向,执守教育的真、善、美的崇高理想,使教育沐浴于人性的光辉之中。他要求我们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开始,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成全每一个生命发展开始。这些理念,是那样的陌生,又是那样的新鲜,并且轻轻拨动了我那已逐渐枯竭的心灵。

记得叶圣陶说过:教育不是工业,不比做零件,今儿高兴就多做几个,教育是农业,农作物的生长是有规律、有季节的,儿童的认知同样是有其客观规律的,认知的建构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面对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任何想立竿见影急于求成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慢是教育的真谛。

教育是慢的艺术。万物都有季节轮回不能背离,我们首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个体,尤其是面对小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小,动手能力差,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能注意到每位孩子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使孩子在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后,多给孩子提供创造,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力量。

家庭教育同样如此。我的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像个男孩子,经常贪玩,不好学,粗心大意,不能持久。因此,她学习成绩谈不上好,单元小测试几乎没有满分卷。我看到她的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不该犯的错误,总是心急如焚。为了培养她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我尝试了很多手段,采用表扬为主的方法,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我都会放肆表扬,想激发她的学习兴趣,头几天她还有点新鲜感,可好景不长,我的心情自然由高兴到沮丧。张文质先生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让我们时时提醒自己,克制自己,改变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让我们一点一滴地变得阳光一点,积极一点,主动一点,努力着慢慢地使自己成为建设性文化的一部分,成为赞美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大人都有迷失、犯错的时候,何况成长中的小孩呢!于是我很快理清头绪,告诫自己需要付出足够的耐心,找寻更易于她接受的能帮助其改掉不良习惯的策略。在这样慢慢摸索中,到了期末,我不经意地发现女儿竟越来越出色,期末各项成绩指标令我喜出望外。

"慢"

"慢"绝不是懈怠。既然是一种艺术,那就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要学会等待,因为有一种爱叫做等待,十个指头还不一样齐呢!学生参差不齐,也许有的学生属于大器晚成型的,读小学时懵懵懂懂,若是逼急了,说不定埋没了将来的人才。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确实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自信,对生命的珍视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只需保护他们内心深处对学习的兴趣,或许现在学的东西并不是他想学的,我们不必因为哪个学生成绩差而自责,那不是你的错,这不存在谁对谁错,是自然规律,我们要以一种淡泊的心境、博大的胸怀包容学生的坏习惯和错误,学会期待,期待是一种美好的境界,我相信有了慢的心态和足够的耐心去期待,是能做到张先生老师期待的:"每一个孩子幸福、充实的童年生活,课堂上淡淡的、自然流淌的人性的美。"

中国的教育,多的是言论和"思想",太急功近利,缺少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教育是一种科学性很强的活动,应该严格尊重教育规律,才能真正取得有实际意义的成果。遗憾的是,这些年来,我们对教育规律研究得少,尊重得少。

其实人生也是慢的艺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则无心体验,细咬慢嚼才能享受美丽悠闲的人生!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二)

微妙的教育

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育有时候也需要婆婆妈妈,絮絮叨叨,非常有耐心。丰子恺写过一篇文章回忆他的老师李叔同。为什么孩子们都很怕很怕李叔同呢?原来李叔同非常有耐心,经常是低声下气、和颜悦色……这个低声下气里也充满了教育的意味。

我关心也关注了一个孩子很久——栎。他穿衣随随便便,早餐也是马马虎虎,作业经常没做。联系家长过来也总是说很忙,没法到校。有一次他又没完成作业,我就狠狠批评了他一顿。没想到他竟躲到桌底下,老不出来。估计平时他家长对他也是很严厉!我想,我这样对待他是不行的!孩子一定要健康健全快乐地成长!

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我单独找他谈话。这孩子也诚实,我问什么他就说什么。我让他坐在身边。我们的谈话开始了——

我:"孩子,你的学习基础并不是很好,为什么不去博扬(一个专业的教育公寓)?"

栎:"老师,我爸爸妈妈不让我去。"

我:"为什么?"

栎:"我爸爸妈妈想培养我独立生活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我:"哦,你爸爸是做什么的?"

栎:"他在开出租车。"

我:"你妈妈呢?"

栎:"她在厂里打工。他们白天都不在。"

师:"那你中午吃饭呢?"

生:"就吃早上的饭。"

我心头一热:"你饭有没有加热?"

栎:"有。"

我摸摸他的头说:"你吃完饭做什么?"

栎:"我就自个儿玩呀,有时看看电视。"

孩子不很经意,我却眼眶有点湿了:就是这样的家庭,孩子没人管,放任自流,却美其名曰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我拍拍他的肩膀:"栎,你做得很不错!是个男子汉!既然你爸妈想培养你独立生活和独立学习的能力,那你这样做对不对呢?记得吗?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乌塔》?"

孩子点了点头。

"乌塔是个独立生活的孩子。那你能向她学习吗?"

孩子又点了点头。

我竖起大拇指夸他:"栎,原先我只知道你很爱班级,会管好班级的长绳(是大课间同学们运动用的),也爱劳动,经常帮助老师擦黑板。现在我还知道你是个顶天立地的好孩子!我要在班上宣布这件事并表扬你!你竟然能管好自己,能独立生活!要是你接下来能管好学习,就更是个好男孩了!"我一激动,语调都上扬了:"你每完成三次作业都可以来跟我领一张红花争章卡(我们学校激励学生进步的卡片)。好吗?"

喜欢《读《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高效管理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