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有感的作文 > 地图 > 读后有感的作文

读后有感的作文

发布时间:2019-10-20 来源:互联网

《大声读给孩子听》读后有感。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你也许需要"《大声读给孩子听》读后有感"这样的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大声读给孩子听》读后有感

我读了《大声读书给孩子听》两遍,对邱凤莲等老师为主在研究的大声读的实验有了一些粗浅、表面的了解。首先,让我对这些无私奋战在亲近母语教育一线的老师和家长表示内心的崇敬和献上崇高的敬礼。

《大声读书给孩子听》,从三个板块来阐述这个实验的目的、过程,以及获得的效果,总结出的可以推广的经验。本书首先阐述的是大声读在家庭的板块,邱老师从阅读的益处为切入口,以国内外各种大家的阅读成才例证、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双面币观点、孩子认知发展特点来论证阅读的重要性。

接着,格外详细地介绍了家长如何在家庭里进行大声读的方法,比如,从什么时候开始为孩子朗读,选择什么样的书籍给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朗读,怎样保证每天朗读的时间;对一些没有朗读习惯和经验的家庭,或是普通话不标准的家长,本书作了温馨的鼓励和理论上的最大支持,使家长树立起信心来培养自己和孩子的阅读兴趣。对一点阅读经验都没有的家长最有实用价值的就是24页31页之间介绍的具体操作的方法了,如果这些方法用起来来,相信你马上能进入好家长的角色和孩子高高兴兴地融入到阅读中去。当然,那些爱看电视和爱上网聊天或打游戏的家长,你首先要接受一次无声但却深受良心谴责的批评了,因为你的不良习惯有意无意在影响着你的孩子形成不爱阅读的坏习气。不过,为了孩子,你肯定会痛下决心,不仅自己改掉恶习,同时还会用大声读的方式毫不犹豫地把孩子从电视和网络的毒瘾中解救出来,坚持,坚持,你就做了特棒的好爸爸或好妈妈。

本书第二板块介绍的是:给孩子永远芬芳的课堂。课堂的板块,邱老师延续第一板块的阐述风格和样式,指导如何进行课堂大声读。本处的亮点很多,如阅读如何分享,可以以小组读书会、班级读书会、校园书场的方式进行;如何让孩子爱听你的故事,从精心选书、合理计划、巧妙切入、精彩朗读、适时激疑,有效讨论、全面调控六个层面进行详尽、细致地辅导。这个板块中,还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了适合大声读的25种经典图画书和60本儿童文学名著,两种书的阅读方式后面都附有一、二个课堂教学实录。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吸引读者读下去的动力。

对我最震撼的,倒是第三板块了--社区大声读。这个板快中,介绍了台湾的社区大声读。台湾有一批令人肃然起敬的故事妈妈,故事妈妈的活动已经有20年的历史了,而我知道童书阅读才近三四年的事,国内掀起童书阅读研究也不过稍长几年罢了,相比之下,我们国人的背上就嗖嗖冒冷汗。幸好,起步了。那些故事妈妈的感人事迹已经影响到了大陆,现在上海也有中国的故事妈妈了,长宁区虹桥小学故事妈妈工作已经成立了;在扬州,亲子阅读开展了好几年;在北京,小书房网站联合日本著名图画书出版社白杨社在北京的子公司蒲蒲兰公司,正在寻找我们大陆的故事妈妈。除了这些地方,我们还有很多地方还是大声读的荒漠,没有社区故事妈妈的劳动。本书还对作为国家教育辅助单位的图书馆的管理和人员安排进行了一针见雪的批判,并提供了改革的方案和措施。

我不得不谈到自己碰到的一件没做好的事了。

昨日上午,我去书城淘书,正坐在图画书的柜台前兴致勃勃地翻阅。一位母亲推着一车书来到跟前,后面还跟着一个7、8岁的女孩。女孩看见这些封面精美的书籍立刻两眼发亮要妈妈买。那位母亲随手拿起一本翻了翻说:这些书是幼儿园的小朋友看的。我知道她不懂,想到自己刚刚看过邱老师书中的那些理论和故事妈妈,就接口说:这些书非常适合你的孩子看,这些图画书容易培养孩子的看书兴趣。女孩的妈妈朝我看看,我连忙补充:我是个老师。眼下之意,我不骗你。她对我这个热心的陌生人看了一眼,拿起一本《一只孤独的乌鸦》看起来,比先前仔细多了,也慢多了。我有一点高兴:也许我的话起作用。可是她翻完之后就把书放在原来的位置,然后不声不想到拉着她的孩子转到别处去了。我的热心终究以失败告终。如果,图书馆里有一个经过培训的图书导航员,也许我就不用遭遇尴尬了。当然,还是我自己虽热心但做得还不够彻底。

儿童阅读,这是根的工程,花的事业,不是一朝一夕的,我们需要坚持、创新、后续。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听《精卫填海》后有感 (300字)


在我小的时候,妈妈就和我讲过很多的故事,我最喜欢听成语故事。其中,我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精卫填海》,这也就是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传说炎帝的女儿驾船到东海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她的灵魂化为一只叫精卫的小鸟,因为小鸟痛恨大海夺取了它年幼的生命,精卫就常常去西山叼一些石头和树枝,填平大海。有一天,大海说:哈哈!精卫你别白费力气了,你再做一千年,一万年,也别想把我填平!精卫说:大海,总有一天你会被我填平的!就这样精卫填了一百年,一千年,甚至一万年!

从这个成语故事里,我感受到只要坚持不懈就没有不能实现的事,这个故事对我们以后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在以后的学习当中,如果遇到困难,我决不轻易放弃。

三年级:容容毛

《把孩子变成财富》读后有感


《把孩子变成财富》读后有感

我最近看了当代国内的家庭教育专家卢勤,也就是知心姐姐写的《把孩子培养成财富》后,一个母亲,我感触很深,我深深的感受到孩子是一棵娇嫩的小苗,孩子茁壮的成长是我们的义务和职责。

作为家长,孩子是一生中最为美丽的收获,可如何将美丽延续,将孩子培养成才,现实的教育现状告诉我,要教好孩子绝非易事。现在的孩子是父母手中的宝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教育孩子不知如何是好,给孩子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要求,用自己全部的财富去培养孩子。而在给予物质的同时,也赋予孩子过高的期望、过份的溺爱、过多的干涉、过度的保护,使得孩子缺乏了自信,独立、创造和自我奋斗的精神。过分的依赖父母,没有主见,没有思想,不知道知恩图报,不知道感恩。这样就好似“坐吃山空”,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最终会有什么呢,只能被社会所淘汰,我们的当代教育不应该是这样的。“是用财富去培养孩子的一生,还是把孩子培养成财富?”卢勤用这本书,告诉广大的父母,与其把财富留给孩子,还不如用我们的教育把孩子培养成财富,“快乐健康,积极向上,有成就感,有事业心,有责任感,劳动、创造、享受,生活幸福……这样的人生是社会的财富,也是父母最大的精神财富!”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教育是第一位的。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简单说教育就是为了这个孩子。 身教重于言教。天上不会掉馅饼,更不会有免费的午餐!爱孩子就应该给孩子一条鱼杆让孩子去学钓鱼,而不是给孩子一筐鱼;爱孩子就该帮着孩子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诉他结果。与其说给孩子留下大量的金银财宝,不如给孩子一双勤劳的双手,一颗睿智的心,这样孩子就会永远的拥有财富!我认为把孩子变成财富分为以下几点:

一、赏识孩子,给他自信。每一个孩子都像一个未被开发的宝藏,而如何挖掘,让他们发挥出应有的价值,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用心探索。有一句名言说一个人有信心不一定会赢,但没信心就一定会输,孩子们在每一天的成长中都在发生着变化,再不断地吸取新知识,不断地进步,作为家长、老师,作为孩子最亲密的人,我们的评价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盲目地爱和家长式的训斥、指责,只会让孩子失去信心。学会赏识孩子,用正面的信息评价孩子们,肯定孩子在成长中的进步和闪光点,一定会给孩子带来喜悦的、快乐的成长体验。可以鼓舞孩子的勇气,激发孩子的自信。就象知心姐姐所说的“你真棒”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哲理,它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话,而是一种和孩子沟通的方法,一种看待孩子的角度。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应用心去观察、发现孩子身上取得的点点进步和成绩,不吝啬我们的称赞,用心去赞美孩子们。我们对孩子的赞美也会感染孩子们,使他们在生活中能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去赞美别人,进而向别人学习进取。夸孩子一定要夸得具体,及时,由衷,告诉他哪儿做得棒。比如,孩子给你倒杯水喝,你就要及时告诉他,你倒水这件事是关心父母,做得非常好,你真是孝顺的孩子。他得到了表扬就会很高兴,他以后也会继续这样做。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了一个难题,你还要及时告诉他,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只要肯独立思考,什么困难都能解决。以后继续这样做呀!赏识教育,赏识并不是一味的夸奖,过多的夸奖就是溺爱,要有个度,这个度家长一定把握好!

二、要规范孩子,让他长得正。我们的家长还要学会向孩子说“不”,要有规范,有批评。没有挫折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孩子没有经历挫折会变得异常脆弱。现在社会的孩子有一点挫折就跳楼,自杀,无视于宝贵的生命,现在的孩子太需要挫折了。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做老师的反省我们的教育。让他们犯了错误要受到惩罚,要让孩子懂得有些规则是无法动摇的,有些过失是要承担后果的。这些后果要承受得起,要理所当然的接受的。

三、给孩子自由,让孩子做自己。中国的父母爱孩子,爱到包揽孩子的一切,从孩子出生,父母就为孩子设计宏伟的蓝图,力图把孩子培养成知识型、艺术型、学术型、运动型等多才多艺的全方位人才。现在我们的许多孩子在生活中、学习中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习上没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对学习失去兴趣,感到厌烦,在生活上自理能力差,对周围的人缺少爱与关心。当家长们为孩子们投入大量的金钱与精力时,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知心姐姐用孩子们的缺失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给孩子一片成长的天空。赏识、尊重、包容、肯定、沟通、信任等等这些内容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源泉。只有得到了这些源泉的灌溉,我们的孩子们才能健康地、快乐地、自由地呼吸和成长。还给孩子自由,在行动上让孩子做一个自由的人,在思维上让孩子天马行空,大胆创造,充分发挥自我的想像力。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让我们把自由还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在想像创造的世界里去探索,去追求吧!

四、要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倾诉。在家庭生活中,善于沟通特别重要。沟通,就是倾听和倾诉。倾听更为重要,如果我们都学会倾听,谁说话你都认真听,你的家一听很和睦。首先家长要倾听孩子,孩子也要倾听家长,然后要学会倾诉,有话就说,实话实说,这一点特别重要。而且相互间不要等对方刚说完,就打过去,你的不对,你的不行,要让孩子有说话的机会。家长每次和孩子交流谈话时,要注视孩子,认真观察孩子脸上的表情变化。即使遇到孩子的讲话不着边际是,也要用心听,不打断,不插嘴。久而久之,孩子也能全神贯注地倾听别人讲话。并且有事好商量,都说说自己的意见,谁的意见对就照谁的做。学会沟通,对父母和孩子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五、关于孩子的学习也很重要。未来的文盲就是不会学习的人。一个真正会学习的孩子,他的成绩一定是让人满意的,在学习上的压力相对也要少得多。知心姐姐在书中指导了家长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何引导孩子爱学习,怎样帮助孩子学习以及如何面对孩子考试的失利。一个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对他一生的成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和老师应从抓住孩子的行为习惯入手,使孩子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爱思考、会学习。还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每一个人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孩子们天生的兴趣点是不同的,家长和老师应主动发现孩子身上的兴趣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分数和名次不应做为评价孩子能力的标准。另外家长应改变家庭教育中的误区,不能只重成绩而不重能力的培养,更不能溺爱、包办孩子。应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使孩子们真正成为会学习,爱学习的人。

家庭教育是一个春风化雨的过程,要耐心,细心,有智慧。父母要经常学习一些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要智慧地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还有重要的一点:永远不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你就应该祝贺他、肯定他、鼓励他。一个孩子长大要经受人们无数次评价,不管别人说什么,父母的评价永远是基石。家长切记:孩子的成长比分数更重要,变以分为本为以人为本。让知心姐姐的“快乐人生三句话”伴随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

面对生活,微笑着说:“太好了!”

面对困难,勇敢地说:“我能行!”

与人相处,主动地说:“我帮你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有感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有感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课上的要精彩还要会听课和评课。听评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然而从教以来我一直感觉在评课时不知道说什么,从哪些角度评课。每当听到同事们专业的评课,敬佩不已。这学期开学校教科室发给我们这本书《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空闲时间仔细读过以后,发现其中有许多可以学习的,尤其是如何进行听评课。下面我来谈一下读完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一,做好听课前准备

教师要想从听课中学到东西,就必须做个有心人。以前我在去听课时,直接拿着听课本走进班级,有时连相应的教材都不带,发现一节课只是匆忙的在记录,不能很好的体会授课者的设计意图,获得的只是整体的一般印象或对某个问题的表面了解。一节课听下来感觉收获不大。读了《课堂观察》这本书以后,我觉得作为观察者,我们要把听课内容找来预习一下。和被观察者进行交流和探讨。研究本课的教学目标,分析难点、重点。本课的大致结构是什么?和授课班级的情况。同时设想一下,假如让我上这样的一节课准备怎样教法。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

二,观察的角度要多维化

传统的听评课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然而 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课堂观察》教会我从四个维度进行观察。一,观察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观察学生在的课堂表现,学生参与的情绪,学习的习惯。二,观察教师的教,看看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看看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目标是否达成。看看新课如何导入。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三,了解课堂性质,也就是这堂课是什么课?四,体验课堂文化,也就是我在该课堂呆了45分钟,我的整体感受如何?自从读了这本书,我在听课时就特别注意从这几点入手,能够抓住重点,在评课时也就有话可说了。

三,尝试小组合作

以前去听课,我都是单兵作战,但是观察点繁多,既要看教师又要看学生,还要对现象作出快速判断,顾此失彼。《课堂观察》提倡我们建立合作体。在读完故事合作深入,无尽的探索后,我觉得在以后的听课中,我应该多和同事合作观察,我想这样可以激发更多的思维火花。

四,听课后要整理材料

在听课的过程中,有时有些细节我们来不及思考,如果听课后不进行材料整理,在评课时就很难说出独到的想法。 课堂观察中讲到听完课要进行课后会议,我觉得是有必要的,听完课及时整理思路,对课堂实况过几遍电影,进行反复的琢磨。总结本课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不足,为评课提供材料。

五,听课后要不断反思

以前在听课后我没有写课后反思的习惯。听过就听过了,听课的印象很快淡出记忆,包括一些曾经被感动的好课,时间久了,也只留下一丝曾经的感动,无法回忆和思考到底好在哪里。在读完故事分享中是谁改变了我的专业生活后,我觉得自己在今后也要写一写课后反思,把详细的课堂片段记录下来,加上自己和别人的分析,可以为以后研究相关的专题提供很好的例子。

走进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课堂观察》这本书为我今后的听评课指明了方向,让我感受到教学的低温,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议向我们娓娓道来,不仅给我排解烦恼,为我指点迷津,还给我教育教学的好方法,受益颇丰。以下就几条给我印象最深的建议,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经历发表一下我的观点。

一、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他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

二、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怎样从“三人”中学习他们的经验?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条建议里为新教师提出了几点经验,这些经验同样值得我这个工作二十年的“老”教师借鉴。怎么确定该向哪位老教师学习?苏氏的方法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那就是“看学生的练习本”。原来学习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幸好平时我改作业还算认真,但以后还得得加倍认真了。明确了学习对象后,就要走进他们的课堂去听课。因为一个班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关。从课堂上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学生的表现思考教师是如何引导的,再和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对比,想想他取得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切不可照搬别人的经验,不能把名师的经验当作“放之四海”的标准,我们要学的应该是优秀教师的教育理念。这样你就不会为自己明明按照名师课堂实录上课却达不到人家的课堂效果而惶惑了。在学习别人的经验的同时,我们就会越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种认识必将推动我们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到那时,你也许就会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了。其实不光是老教师的经验值得学习,年轻教师一样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习的.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同时他还提出:“直观性作为一条教学原则来说,具有广泛的含义。但如果把直观教具仅仅看作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那么这不仅仅对教学,特别是对智育,都是很有害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很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栓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教师这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做到教书育人、持续稳定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连通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缰绳”,而且要在课堂内外连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根“丝线”,通过这根“丝线”来培养和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在亲切、和谐、彼此信任的氛围中教学相长。

四、读了这本书,让我对学习困难儿童有了新的认识。苏霍姆林斯基在第6条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话:对于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我对这段话的记忆非常深刻,在我们的身边不乏“学习困难”的学生存在,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明显比普通学生差。我总认为对这些“学困生”不能要求太高,要把他们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认为这些学生连教材上的内容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去读其他的书籍,就是增加他们的负担,也会浪费时间。在数学教学中我仅仅希望“学困生”先能够把基础知识掌握好,如:把书中的几个公式记住,把几个概念背熟,把一些计算过程搞清楚,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我也发现了——这些“学困生”对于一些需要动脑分析的题目就变得束手无策。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这一点想法确实新颖,我们以前做的方法也确实值得思考:把学习仅仅局限于必修的基础这种做法是否会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看来我们数学教学同样值得考虑——如何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不断增加信息量,提高分析能力。看来我们到了不妨尝试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用“阅读、阅读、再阅读”的方式来补补差的时候了。它可能难收立竿见影般的急功近利,可一年,三年,五年后,你说不定就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啦!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百条“建议”,我不能一一列举,这些建议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这些建议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这些建议也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进一步实践和思考的。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让自己的思想与灵性飞舞,使自己的教育品质得以有效地提升。

读《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有感


读《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有感

沟通需要方法

我们曾经说过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孩子什么都不肯对我说!当我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是否曾经想过,我们的说话方式是否有问题,我们是否善于倾听?

《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是美国家庭教育十大畅销书之一,销售300多万册,被译为30多种文字2024风靡全球。长踞美国畅销书排行榜,出版20多年长销不衰。《波斯顿环球报》评论:这是一本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圣经。《洛杉矶时报》说:这本书会让成人俯下身和孩子一样,然后把孩子上升到成人的水平,一旦成功,这种快乐的交流平台就能真正创造家庭的和睦。虽然这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但对于我们老师而言,同样具有借鉴作用,它会改变我们的沟通理念,沟通方式,从而和学生进行更好的沟通。

书中向我们介绍了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4个技巧,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的5个技巧,代替惩罚的7个技巧,鼓励孩子自立的6个技巧,赞赏孩子的3个技巧,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的6个技巧。读了这本书,我们将拥有31个沟通的技巧。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运用。比如,关于孩子看电视问题。以下是我们经常采用的方式:

1.你怎么老是看电视?你就不能少看点,你就不能看看书?这是责备式,孩子可能想,我就是要看电视,怎么样。

2.再看电视,眼睛会坏的。这是威胁的方式。

3.马上关掉电视。这是命令式。

4.你看看某某,每天都看书,很少看电视。这是比较式。

还有讽刺挖苦、说教等方式,这样的方式孩子不太喜欢接受,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我归纳一下父母与孩子也可以是老师和学生进行交谈时最忌讳的言行是:

(1)、恶言:傻瓜、说谎、无用的东西。

(2)、侮辱:你简直是个废物。

(3)、责备:你又做了错事,真是坏透了,真是无药可救了。

(4)、压抑:住嘴!你还强辩。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

(5)、强迫: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6)、威胁: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你敢出去就不要再给我回来

(7)、哀求:求求你别再这样做好吗?

(8)、抱怨:你做这事,真让我伤心透了。

(9)、贿赂:你若考一百分,我就给你买脚踏车。

(10)、讽刺:你可真行,竟能做出这种事。

我在暑期里也遇到了孩子盲目看电视这个问题,但在这本书的指点下,我采用了写便条的方式。在看电视之前看30分钟的书,每天不能超过1个小时。后来通过协商变成看25分钟的书。我们把字2024条帖在墙上。成为全家必须遵守的规定。我发现,他起床后不是先看电视而是先看书了,时间也能基本遵守。

再如提供选择,孩子玩玩具不想整理,我现在不像以前一样唠唠叨叨,或是大声斥责,而是运用选择的方法:你是想三分钟以后整理还是五分钟以后?你是吃饭前整理还是吃饭后?你是3分钟整理完还是5分钟能整理完?通常他能够去整理。布置学生写作业也可以用这种方法,你们觉得做3个作业好呢,还是5个作业,学生都会选3个,其实我本来就是要布置3个作业。如果一开始这样布置,学生肯定觉得多。

再如赞赏也一样。我们习惯于笼统地赞美:你真棒你真能干。现在我知道了描述法,就是把你看见的和你的感受描述出来,然后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比如:玩具都整整齐齐地待在属于他们的地方,没有一个在外面,这就叫会整理。客人一进门,你就向客人问好,还给客人递水果,这就叫有礼貌。一个小时到了,马上关电视,这就叫守时。描述法同样适用于看到的坏现象。例如一进教室看到讲台桌上乱糟糟,地上都是纸屑。如果这样说:这是谁干的?怎么弄成这样?学生的反应会是:谁干的?老师生气了。或者因为互相指责耽误时间,或是因为老师的批评而浪费时间。而是描述所看到的:讲台桌比往常乱了很多,地面上有许多纸屑,我是不是走错地方了。效果比批评指责好得多。

我们与孩子谈话的失败,往往不是缺乏对孩子的爱,而是缺乏对孩子的耐心与尊重。在与孩子交谈时,我们又习惯于要求孩子完全放弃孩子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种做法只会导致孩子对与我们交谈的害怕。要成功地与孩子交谈,我们必须始终有耐心地小心翼翼地去维护孩子幼小脆弱的自尊心。还要用体贴入微的理解代替谆谆教诲。如果我们能站在孩子的立场去体察孩子、理解孩子、就会发现,孩子的许多想法和感受是多么合乎情理。我认为人是需要被理解,不是需要被教训。在交谈的过程中,要慎用批评、问话要适当适切、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注意孩子的时间表、奖励诚实、替他们保密。

总之,读了这本书,我们能学到很多,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学到的方法持之以恒地运用。另外这本书与艰深的理论书不同,它读起来很轻松,书中还提供给我们经验和方法,让我们能够自学这些技巧,并提供一些问题让我们去实践训练,另外,书中还配上了漫画,生动展现每个技巧,可以调节读书的心情和节奏。

读给大象拔刺有感


【篇一:读给大象拔刺有感】

最近我阅读了《给大象拔刺》这个童话故事,这篇文章是著名的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以自己在西双版纳亲身生活经历为素材,描写的一个感人的故事。

作者当时在农村当赤脚医生,一天他背着医药箱走在路上,被一公一母两头大象用鼻子推着他来到密林深处。原来是一只小象不知什么时候右足垫扎进了一根一寸长的铁钉,伤口已发炎溃烂,不能走路了。作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拔出了铁钉,然后给小象清洗伤口、上药、包扎,一会儿小象就能慢慢地走路了。

一个多月后,大象一家送给作者一只装满蜂蜜的野蜂窝作为报答。

通过这个故事,我发现大象真的很聪明,自己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时,知道请人来帮忙,而且请的是一个赤脚医生,真是不可思议。在赤脚医生给它的小象治好了伤以后,它们还知道感恩回报,更让人感动。当今社会,有不少人不知道感恩回报,有些人甚至是恩将仇报,相比之下,这些人还不如一头大象。

这篇故事说明人和动物是可以和谐相处的,它们虽然听不懂我们人类的语言,但是只我们善待它们,以我们的实际行动去感化它们,动物们会明白的。所以,我们要爱护动物,保护好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篇二:读给大象拔刺有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最后一头战象》的书,里面有一篇文章《给大象拔刺》,让我很久都难以忘记。在这篇文章里,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动物也有思想。

当大象知道我是个赤脚医生的时候,便把我绑架到树林里。母像用那根小象的头顶抚摸着小象,公象则用鼻子卷起我的手腕,使劲往小象那儿托拽。它们是想让我给小象看病。

动物也有感情,大象的感情和人类一样,当我把小象弄疼的时候,大公象双眼喷着毒焰,用长鼻子把我的脖子勒住了,虽然,它不满意我把小象弄疼了。当我对小象发脾气的时候,母象用它宽宽的嘴朝我大吼,它们都是心疼小象了。

动物也懂得感恩:一个多月后的一天下午,我又从那条路走过。突然,一只蓄满了黄金的蜂蜜的大野蜂窝掉在我的面前,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上次绑架过我的家子象,它们朝我友好地扑扇耳朵挥舞鼻子。原来,它们是在感谢我,所以,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人类的我们,一定要和动物交朋友,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也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篇三:读给大象拔刺有感作文】

放寒假了,爸爸带我去书店买《最后一头战象》这本书。

其中一个故事讲的是:作者是一名边疆农村的赤脚医生。有一天早晨,赤脚医生正在巡诊的时候,被两头大象劫持了。大象把赤脚医生引到了小象面前,让赤脚医生给小象治病,他看到了小象的右前腿被一个铁针扎住了,因为在学校里没学过给动物治病,心里很紧张,在拔针的时候小象很疼。惹怒了公象,它准备把赤脚医生给杀死,母象拦了下来,让赤脚医生继续治。赤脚医生在小象呻吟的时候破口大骂,小象安静了下来,趁机把铁针拔了下来。赤脚医生准备消毒的时候,母象不乐意了,嫌赤脚医生太暴躁了。赤脚医生只好用了另一种办法在小象闹的时候赤脚医生也跟着闹。这让大象感觉很公平。终于,赤脚医生把小象的腿给包扎起来了。

读了这篇故事之后,我感受到了父母爱子亲切。平常也是这样,我生病了爸爸妈妈比我还着急,总想让自己代我生病,到了医院急忙问我的病重不重?可以不可以光吃药不打针?到了我病好了时候比我还高兴。有时候我考砸了也不会骂我打我,只是问问为什么错了,该不该错。我以后一定要当个好孩子。

【篇四:读给大象拔刺有感】

象,是庞大的、是有灵性的。象,世上也不多见了。而野生象更为少见,但中国有个地方野生象很多,那就是西双版纳。这一个故事就发生在西双版纳。

沈石溪当时在这里当赤脚医生。一天,沈石溪被两只大象绑架。一会沈石溪才知道,它们是要自己给小象治病。而他虽说自己医术天下第一烂,但还是给小象医治。原来,铁钉扎进了小象的足垫,有几天了。于是,他立即动起了手术。小象却怕疼,叫了起来,这让大公象要把沈石溪绞死。幸亏母象来劝住了公象,但小象疼得叫个不停。他只好破口大骂,没想到竟把小象镇住了。清洗创口时,小象又哭闹,他又骂它一次,虽把小象镇住了。但母象不满了,于是它大吼了一声,震得沈石溪眼冒金星,耳膜发胀。于是他只能和它一起哭。它疼得叫唤时,他也拼命喊疼;它哆嗦时,他也颤抖打滚;他乱甩鼻子时,他揪住胸口摇晃。公象和母象大概觉得他和小象一起痛苦,这样挺公平。也可能觉得他又哭又闹挺滑稽,它们静下来,不干涉他的治疗。他把小象的创口洗干净,撒了消炎粉,又用了纱布把伤口包扎起来。一会,小象和它父母走进树林。一月后,他又经过那里,得到了一大窝蜂蜜,小象和他也友好了。我感受到了公象母象对小象的爱,就像父母对我们一样亲切、关爱。是永远报答不完的。我觉得大象真聪明啊,竟知道作者是一名赤脚医生,看来动物也知道回报啊!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深深体会到了:我们要助人为乐、多做好事、让世界充满爱,让我们生活更美好,也要懂得知恩回报、感恩他人。文中的大象都知道回报,何况我们人类呢?所以帮助、回报他人,是我们大家的目标!

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小象会被一根钉子扎中呢,而在深山里的森林怎么会有钉子?这些钉子不正是我们人类在森林工作时掉下来的。有小动物们无家可归,就会到处乱跑,然后就会造成悲剧。所以让我们尽量减少占用森林资源,还给动物一个安定、和谐、快乐和宁静的美丽家园!

【篇五:读给大象拔刺有感】

我最近读了沈石溪写的《小火鸡与狗妈妈》,它是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的,而我最喜欢这本书中的《给大象拔刺》这个故事。

《给大象拔刺》讲的是一个赤脚医生的经历。我从中知道了什么是赤脚医生,原来是因为当时农村缺医少药,于是就挑一些有文化的青年,到医院培训三五个月,发一个药箱,边劳动边行医,可以为农民治一些简单的常见的病。

故事中这个赤脚医生的一生里,不仅给农民治过病,还给大象治过病呢!在一个清晨,赤脚医生背着药箱到橡胶林去巡诊,但他被一头半岁左右的小象父母拦住,并带到了树林深处。他发现小象咧着嘴,鼻子有气无力的甩打着,右前腿血淋淋的。原来小象的右前腿受了伤,公象和母象由于爱子心切,便想到路上劫持个人来替小象医治。

好聪明的象啊!好像查过档案似的劫持了一个赤脚医生。赤脚医生不敢不治,怕大象不放过他,就立刻给小象检查伤口。原来是一根一寸长的铁钉扎进了小象的足垫!而小象也很勇敢,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完成了这次手术。伤口清洗干净后,小象站了起来,一瘸一拐得勉强能行走了。

一个多月后的一天下午,赤脚医生又从那条路经过时,突然,一个比冬瓜还大的野蜂窝掉在他的面前,里面蓄满了金黄色的蜂蜜。他惊讶的抬头望去哦!是那头小象!它朝赤脚医生友好地扑闪耳朵、挥舞鼻子,显然,这是付给他的医疗费。有趣的是,小象还欢快地奔到医生面前把鼻子伸到他的鼻子上,准备按象与象之间的礼仪钩鼻尖表示友好,可惜,赤脚医生的鼻子只有一寸高,没法跟它握鼻。

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因为它不仅有趣还使我感触很深,小象的勇敢,还有象爸爸与象妈妈的机智,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篇六:读给大象拔刺有感】

人间处处有真情。是啊,在这世界上,父母对自己的情谊尤为重要,而真情也是无处不在的。有人说:世界上只有高级动物人类才有真正的亲情,而所谓的动物也有亲情是无稽之谈。而我认为动物们的亲情比我们人类的更可贵。

今天,我看了沈石溪写的著作《最后一头战象》。其中共有三大动物小说,12个故事。其中最令我难忘的便是《给大象拔刺》。它讲述了一个大象之间充满爱的故事。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我走到流沙河边的大湾塘时,有一公一母两头大象拦住了我,让我给他们的孩子拔刺,我小心翼翼得拔,但小象还是觉得疼,经过很长时间,好不容易,终于帮那小象拔出了刺。这时它们一家子才带着感恩的心离开。

而在平常生活中,大、象是非常怕人的,通常它们见到人就会逃跑。而现在,它们为了挽救自己孩子的性命,不顾自己的生命,让我给小象拔刺,可见这两头大象与孩子之间的亲情有多深。

在我们生活中,亲情是生命的源泉,亲情是健康的资本,亲情是搭建感情的桥梁,是通向互爱这之门的光阴大道。而亲情又是可贵的,亲情是洁白的,亲情是美丽的,亲情是快乐的,亲情又是无私的

平日里,小狗为孩子们喂奶是一种亲情,鸟儿们为了孩子们而不顾生命危险引开敌人是一种亲情,孩子们为自己的母亲觅食同样也是一种亲情

亲情无处不在,大家的身边都有亲情。让我们珍惜这宝贵的亲情吧!

【篇七:读给大象拔刺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给大象拔刺》读完这本书我有很多感想。

故事的大概内容是:一位赤脚医生去巡诊。忽然他身后有两只大象,这两个庞然大物没有伤害他,而是用鼻子顶着这位赤脚医生,把他带到了一片林子里,树林里有一只脚受伤的小象,原来它们是一家子。两头大象把他劫持来是让他给小象看病。真是两只聪明的大象。于是他就帮小象检查伤口,原来它的脚垫里扎了一根一寸多长的铁钉,他用酒精给小象消毒,然后拿起钳子用力拔小象脚里的铁钉,小象痛得大叫,大象以为他要伤害小象,就用鼻子把他举起来,缠得紧紧的,母象过来,在它耳边呀呀咿咿的说些什么,它就松开了。于是这位医生连忙把刺拔了出来。又在小象的伤口上抹了一些消炎药,包扎起来,过了一会,小象勉强的能走了,它们一家三口向森林深处走去。一个多月后,他又从那条路走过,大象一家三口扔给他一个大蜂窝,蜂窝里面全是蜂蜜,可能是感谢那位赤脚医生吧!

我明白了动物也懂得知恩图报,只要我们真诚地对待它们,它们也一定会友好的对待我们。

【篇八:读给大象拔刺有感】

爸爸在上一年级的时候送给我一本书,书名叫《给大象拔刺》,我刚看了一点,就已经爱不释手了。

《给大象拔刺》讲了一个兽医上山采药时,一只公象顶着他的后脊,仿佛要带他去一个地方。兽医无力反抗,只好胆战心惊地跟着大象走。大象把他带到了一个深山里,那有一只受了伤的小象在痛苦地呻吟着,旁边卧着一只几近绝望的母象。公象用它的鼻子把兽医往前一顶,兽医明白了它的意思,是要他去救他的孩子。于是兽医就慢慢靠近小象,原来小象的前腿里扎了一根刺。经过艰难的治疗,小象的腿终于包扎好了。

过了几天,兽医再次上山时,又看见那只小象还有它的爸爸妈妈,小象已经完全康复了。公象用鼻子拍拍自己的背,然后就蹲了下来,兽医明白后就坐了上去。它们一家就慢慢悠悠地往前走,过了一会,它们来到了悬崖边,兽医吓了一跳,害怕地不敢动弹。只见大象用鼻子卷住了悬崖岸边的一棵树上的蜂蜜,所有的蜜蜂都飞走了,他把蜂窝送给了兽医。

读完之后,我很感动,一头牲畜都知道要感恩救它的人,更何况我们人呢?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古训。海伦凯勒成名后仍然不忘她的老师;霍金瘫痪后仍庆幸自己还有一个可以思维的大脑;冼星海在恩师去世时,还辛辛苦苦地找了一束紫丁香献给恩师;亿万个孩子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辞辛苦。这些人取得成就后都不忘感恩,都不忘报答。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相信,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那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我们的孩子读后感读后有感


《我们的孩子》是讲述美国50年代的孩子的成长经历,以及他现在的变化,富人的孩子越来越好,而穷人的孩子就过的越来越差,即使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美国仍然存在着巨大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教育隔离,想想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之前大家都过得相对于比较平等,寒门也可以出贵子,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平等的加剧,在这种社会主义国家,有可能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也走向美国的这种形式,由平等变为不平等,不平等转向平等需要巨大的推力。

作者以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对各个阶层进行了对比和分析,这种存在的差距是可以缩小的。

因为继续扩大的社会经济鸿沟,将威胁到美国的经济以及民主、价值观。他们必须做到成功的克服这些挑战,将下一代拉回到机会平等的竞争场域,他们背后的措施是各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背后就是有着承诺:我们愿意将自己的资源投放在别人的孩子身上,而这种承诺之所以成立,离不开一种发自美国内心的情感————就是这些孩子,同样,他们也是我们的孩子。

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这个社会,总有一些人,为了这个事业,他们把教育和培养孩子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无论在我们这个家庭里,都是还是邻里社区大家庭中。(罗斯玛丽,她生命中孜孜以求的就是我家厨房上贴的人生箴言:100年之后,无人会在意………你银行户头里还有多少钱,………但我们会因为路过一个孩子生活,而让世界变得更美丽。)

感谢作者为之的努力,对当今社会的我们也可以的受到启迪!坚信教育的巨大作用!

读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处光阴这句话是我通过读美国盲聋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才真正了解它的意义。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描述了作者对人生抗争和对光明的向往。她用动人的笔调写出这本书,让人受益匪浅。

文中写道:要是人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呀!时间是宝贵的它是不会等人的,一但错过,就再也挽回不了,可有些人却不会珍惜它,任凭时间一分一秒溜走,此时此刻,我真想对那些逍遥快活的人们说:停止吧,盲目沉迷于所谓欢乐的 人们!快些领悟时间的珍贵,让知识来充实头脑,让你们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过的有意义。

只有当你失去光明时,才会爱惜以前那双清亮的大眼睛。篇尾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只剩下三天光明了,三天!仅剩三天了!你会怎样利用你的眼睛呢?一定会更加珍惜它,绝不会让一秒钟浪费吧!如果这样,从现在起,就去珍惜它吧!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我深受感动,如果你翻开她的自传,也许心灵之光将由此被点燃。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600字


在阅读教育类书籍时,经常看到一个响亮的名字——苏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经典名句,可从未真正静下心来阅读过他的任何作品。假期刚好看了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有幸拜读,感觉它真是一本好书!

其中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这篇文章中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

读了《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后,我真的触动很大。我也常抱怨没有时间,一个字“忙”。每天早早到校,很晚才离开学校,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已有点应接不暇,还要忙着生活中琐碎的事情。正当我看不清方向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了我答案——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优秀教师,课堂上总是那么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管学生出现什么突发事件,他们都能巧妙引导,让课堂因生成焕发精彩。想想自己的课堂,也做了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但课堂上却总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费力。这才恍然大悟,优秀教师是平时的点点积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练,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用一辈子来备课,而我只用课前的几个小时来备课,“书到用时方恨少”,效果当然不同。

一位优秀的高级教师曾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的爱心和社会的良心。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说‘没时间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这样的读书箴言,我完全赞成,并深有同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喜欢读书的精神。”

读苏霍姆林斯基,你会感到教育可以一生追求。(李一)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一一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其中“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一文,让我感触颇深。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巴甫里可的差生。用老师的话来说:“看来,这孩子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教他识字的女教师给他的鉴定是:思维迟钝的儿童。在一节植物课上,学生们在学习用各种方法把果树嫁接到野生砧木上去。巴甫里克成功地完成了这项实验,并且在试验中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校。许多孩子都想用同样的方法培育树苗,而搞成功的只有3人,其中2人是女孩子。而生物教师自己,据他本人承认,连一根树枝都没有种活。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指尖上”。一位教师在校务委员会的会议上说:“这个五年级生会做的事,是有经验的园艺工也很少能做成功的。”

从这件事情上开始了巴甫里克的“转变”。巴甫里克身上那种害怕、拘束、犹豫的表现消失了。现在,当他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在竭力回想教科书里的什么地方是怎么说的,而是在出神地思考着,从他所看到和观察过的东西里引出结论来。巴甫里克现在带着那么强烈的求知欲听着教师们讲课,使一些教师感到有些意外。

一一巴甫里克他是不幸的,在“分数第一”的教育思想下,记忆能力差、不会解答数学题的孩子,就算你不断的补习也是个“反应迟钝、无可救药”的落后生。巴甫里克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五年级开设了他特感兴趣的“植物学”这门课程,因为“那位植物学教师善于安排课堂教学,他不仅要求学生像平常所说的那样“掌握教材”,而且让学生去自己获取知识。”在这里他的思维觉醒了,他的才能有了展现的舞台。经过努力,他最终成了农艺师并找到了一份好工作。

一一巴甫里克的故事感动着我,正是这样刺眼的字眼儿映入我的眼帘,让我再次打开电脑,搜索到《少年中国强》其中一期节目,专心致志地又看了一遍“何不凡”的故事。何不凡——他的出生给妈妈带来了喜悦,他的出生让妈妈真正认识到自己长大了,他的出生让妈妈看到了他是一个“不平凡”的孩子,所以取名——不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何不凡的世界。

一一巴甫里克、何不凡,乍一看都是所谓的差生,但就像节目当中说的那样,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只是极度的喜欢和极度的不喜欢,喜欢的全身心投入、专心致志地学,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地想,付诸实施、精益求精地做;不喜欢的则反之,一切都不在乎。例如:学校六年级6班的何钰杰同学特别喜欢古文,他的风采我们已在校园晨会上一睹为快,他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背完了《国学》教材的上下册32篇文言文和32首诗,已经读完郭校长送他的《后汉书》,而且他已经能写小古文了,最近他又在给老师及同学写传记了,其中已经写了28个同学和3位老师,在传记中,他把每个人物的外貌、性格、爱好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没有雷同,没有编造,没有抄袭,完全原汁原味儿。自从喜欢上《国学》这本书开始,一个有点木纳、从不善于主动表达的他,让所有的老师同学对他刮目相看-——何钰杰,他有着自己美丽的梦想,长大后当一名作家。喜欢上《国学》的那一刻,就是何钰杰思维觉醒的成长历程,而郭校长就是帮助何钰杰思维觉醒的那个关键人。在我们的教学生涯当中,也许还会碰到像何不凡、巴甫里克这样的若干个孩子,但此时的我已学会不再生气愤怒,因为我有了学习目标,我要像何不凡妈妈一样坚定自己的信念,像郭校长一样拥有一双慧眼努力地呼唤孩子思维的觉醒。

一一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善于发现、开掘学生的闪光点,根据孩子的个性及兴趣对其进行引导,使学生形成阳光般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

。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成为我们祖国的建设者,只是领域不同,所以我们一定要因材施教,不要对任何孩子放弃希望!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读后感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读后感

尊重孩子,让他们愿意听,愿意说

暑假里学校为我们准备了很多书,我第一本拿起的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看这书,先是被这书名所吸引,而后被文中一些新颖的理论所振奋。此书虽然是写于父母看的,但是教育孩子和教育学生本是同源,也是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妙值得借鉴的。

我读书大约都是有些囫囵吞枣,本想借着书的《前言》大概了解一番内容,却不料,《前言》中却毫不避讳地要我们从图片看起,可随意翻看,无需按部就班一页一页地细读。这样的前言恐怕还是第一次遇到。翻开书本,果然,此书最吸引人眼球的果真是一幅幅生动的漫画插图。文章以这样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案例。脑中不禁暗忖,作者在著书之时一定在想如何写读者才会被吸引吧

图片案例确实够引人入胜。当一张张图片翻过眼前,我记住的尽然不是画面,而是图片上那一行行的对白。

错误做法的案例:父母总是按着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来和孩子交流,总是期许孩子按着自己的思路去做。可是往往越是这样,预期的目的越达不到。而相反的父母如果认真地听一听孩子的话,感受一下孩子的心情,哪怕只是用啊,真的,恩,哦,我知道了简单的语言,孩子却会心的接受了。而且哪怕只是沉默地听着孩子表达一下自己的情绪,孩子自己就一股脑儿的把要说的事都说,甚至把怎么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提出来了。

我很震惊,但是,的确,有时候孩子并不需要我们给他建议或者一大堆的大道理,而是需要我们回应和了解他们的感受。我不禁感慨,当我们的学生向我们诉说某些事的时候不也是怀着这样的初衷吗?

记得一年级的时候,有个孩子兴奋地跑到我身边问我:老师,你知道我哥哥是干什么的吗?我当时觉得这孩子的问题特奇怪,甚至有些莫名其妙。因为我忙着改作业就应付地回答说:不知道。可那孩子还是不依不饶地问着我:老师你猜猜看。我便很不耐烦地的说我要改作业很忙,叫他回教室玩去。他很失落地回去了。现在想来。他也许有个很能干的哥哥,想表达一下自己自豪的情绪,并借此和我套套近乎,亲近下。而我却毫无耐心地以老师的威严打发他热情,想起来真是很愧疚!其实我只要稍微的做一下倾听者,哪怕用几个感叹词哦,恩,啊来回应孩子。带给他的感受就很不一样了吧。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发现这个孩子在我的课堂上总不是那么的投入,好像对我的课不怎么感兴趣。举手发言也非常的少,除非点名点到他。也许就是这一次的沟通不畅,让他不再愿意打开心扉了吧。

让孩子会听,让孩子会做,最起码的就是先做到尊重他们,只有尊重他们的内心,孩子才会发自内心地的愿意听,愿意说。

于是我反思,怎样做才是尊重?

课堂之上,孩子举手了,一定要让孩子有说的机会,即使课堂时间不够,也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或者把想展示的回答写下来,让他们也说一说,这就是尊重。当一个孩子回答问题的时候,你的眼睛应该注视着他,而不是转身在黑板上书写,这就是尊重。当一个孩子的回答并不十分完美的时候,也要用鼓励的语言评价,这就是尊重。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不要当着全班孩子的面或者家长的面批评他,可以单独地批评叫他改正,这就是尊重。

尊重的定义很简单,可是尊重的行为很广泛。无论课上,课下,无论在校,在家,与孩子沟通,尊重他们的内心为前提,我想,孩子也会愿意听你的,也会愿意和你说。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一)

作为新教师我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尤其第一次接触一年级的孩子时,有更多的东西要去适应。面对那么多一年级的孩子,刚开始是那么的手足无措,焦头烂额。有时因为孩子们的表现没有达到要求而急躁,在看了很多前辈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后,我更清楚的明白了作为低年级的教师要有更多的爱心、更多的耐心以及学会等待,最重要的是心平气和。机缘巧合下,我发现了一本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就是一本带给我惊喜、让我觉得像是拣了宝的书。

对此我深有感触,尊重、接纳孩子的感受,非常利于我有效的沟通。强烈的认同感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极好的第一印象。这本书讨论了如何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代替惩罚的方法、鼓励孩子自立、学会赞赏孩子、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最后一部分叫做融会贯通,讲这些技巧的综合运用。也许这些办法不会立刻改变孩子,但在心灵上留下的痕迹会慢慢的感化他,让师生在心灵的碰撞中得到发展。在书里学的,这几个月以来,我结合了在二班和四班的实际情况,我明白,要达到好的效果,我一定要有耐心并且要学会等待。面对懵懂未知的孩童,老师耐心的讲解会引导他们,会让他们内心充满安全感,会让他们树立自信心。什么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时间的历练和过程的培养。想一下子见到效果,有些着急、有些焦躁,这样对孩子们是不公平的,想一想自己小时候不也是得慢慢来吗?自己现在是小学教师就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对事情的思考、实施都要符合儿童的现状,不能用对待成人的方式去要求孩子们。

这本书,我已经看了3遍了。放在床头边上,经常还是会翻开学习学习。我以后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急躁,而是想一想这些孩子们现在最需要什么样的引导,什么样的方法适合他,而且这些方法和做法不能一下子给的太多,一点一点地给,让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在我们一点一点的给方法的过程中,一次一次心平气和的交流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得到有效的发展。我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心态。因为一切源于心平气和。

后来,又买了本新出版的《怎么说孩子才肯学》,感觉是《怎么说孩子才会听》的衍生。我又像发现了宝物一样啊,里面教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每天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吸引孩子合作的七个技巧等等。

通过这几个月的学习,加上这两本书,我慢慢的感觉到,要让每一位孩子受到关爱。即便是学习再不好的孩子,即便是习惯再不好的孩子,都要帮助他找到自信,这样他才有可能成功。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二)

我打开看这本《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书时,当时就觉得自己是那么的白痴,不懂得去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和特点。我以前一味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他身上,却不知道给孩子一个好的开端。我知道与孩子之间出现了一些问题,该怎么去解决呢?当我看到《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后,我才知道自己与孩子的沟通上存在很多问题。没有好的沟通方式,即使说得再好、再对孩子也不会听。书中所列关于亲子教育的一系列不对方法和方式,几乎就是我的翻版,亏我还是幼儿园老师呢,真是惭愧啊!如何才能与孩子有一个好的沟通呢?如何说孩子才能听?

我们要学会倾听和认同孩子的感受,当他觉得自己被理解被接受时,那么在亲子谈话中就不会有争吵和责骂,他就会讲出许多事情,使你更好的去理解孩子,如果孩子的感觉被否定,他就会觉得你不理解他,他就对你没什么好说的,同时他也会怀疑自己的感觉是否正确。孩子对大人的责骂、命令、说教、警告、比较等等都是很反感的。出了事要教会孩子如何去补救,而不是一个劲的埋怨,那样于事无补,还惹得孩子烦。(.org)什么事情做错了就说什么事情,不要把往事全部拿出来说。鼓励孩子要独立自主,不要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做好,那样他永远长不大。平时孩子要多称赞他,当他听到这些称赞,才会更有信心向前迈,同事孩子也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书中有所列的方法和技巧,我觉得非常实用,就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用。最重要的是家长要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和看法,如果是用欣赏的眼光去看自己的孩子,那孩子的优点就会越找越多,如果不欣赏用指责、抱怨、比较来看他,那他的缺点就越挖越多。最艰难的是家长的改变,习以为常的语言和心态会让我们在生气的时候故态复萌,用最伤害的语言对孩子发泄自己的怨气和不满。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三)

首先要描述你所看到的,或者描述问题,比如孩子把湿毛巾放到你的床上,但是你肯定很生气,如果按我们正常的习惯就会对孩子大喊:告诉你多少次了,不要把湿毛巾放到床上,你怎么就没记性呢?快点拿走。这时孩子肯定会很不高兴,但是,本书却提供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你所看到的事情,比如:床上有一块湿毛巾。孩子就会领悟你的意思,就会把毛巾拿走了,无需大喊,无需生气,就解决了一个问题。还可以用提示的方式:毛巾把我的毯子弄湿了。或者用简单的词语表达:毛巾!。也可以说出你的感受:我不喜欢睡在湿床上。

其实,本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情节是把问题写出来的办法。遇见一个问题,父母并不是去急着怎样惩罚孩子,而是要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和孩子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一起讨论,找到大家都接受的解决方法。让孩子自己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写在纸上,父母并不要急着否定孩子的观点,之后互相把解决的办法都写出来,之后再进行分析,哪项可行,哪项不可行,这样孩子就会心服口服,也会遵守自己的诺言。

相信《《大声读给孩子听》读后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后有感的作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