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假期阅读书读后感 > 地图 > 假期阅读书读后感

假期阅读书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0 来源:互联网

亲子读书心得:“阅”读“阅”美。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亲子读书心得:“阅”读“阅”美,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亲子读书心得:阅读阅美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非常重要,而从小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更为重要。阅读,是一种能给孩子带来无限乐趣的娱乐活动;同时,也是孩子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书,对孩子而言,是认识外在世界的重要渠道。孩子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各种不同的书籍伴着他们的成长。因此,父母为孩子挑选适合其认知程度与兴趣的书籍是吸引孩子喜欢阅读的关键。

在女儿太小无法阅读时,我就给她看大图片。我一面用手指着图片,一面吐字2024清晰地说明图片上物体的名称、形状、颜色,重复几次,这样等于教会她阅读和发音,所以她说话会比别人早一点。当她两岁左右时,我会选一些情节丰富、有趣的图画故事书给她看,我用手指着书里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给她听。女儿一边听一边看着书上的字2024和画面,就能把语言、文字2024及画面联系起来,从而理解了故事的含义,并对文字2024产生兴趣,使她在无形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在女儿3岁上幼儿园以后,我们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一起阅读;有一次我给她讲述了几遍《幼儿画报》上的一篇较长、情节较复杂的故事之后,突然她对我说:妈妈,我来给你讲个故事,好吗?我高兴地点点头,她就带着感情且大致完整地复述整个故事,那一刻我很惊讶,也很高兴,并表扬了她,显然她也很兴奋!有时候她也会自编故事。

我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平时讲故事时,总是教小朋友先看图说话再讲述故事,所以我和女儿一起阅读时,我会让她自己先学会看图、理解图画,说出图画上有什么、都在干什么,然后再进一步讲解这个故事,同时问几个相关的问题,启发她思考。书中的小人物、小动物,故事中的小事件去教育、影响孩子生活,使她初步认识是非善恶。渐渐的,我给她选择的书籍也丰富起来,不限题材,如读《名侦探柯南》,她兴致勃勃地与我讨论案情。陪她读《爱心树》时,女儿的眼中有了泪花,她懂了其中爱的含义。《长袜子皮皮》让她想做一个自信、自强、自立,每天开开心心的等,来培养她的阅读兴趣,还有《中国少儿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脑筋急转弯》等提高她的阅读能力,拓展她的知识面。

几年下来的亲子阅读,使我和女儿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得到了很好的沟通和交流。无论她遇到什么事情都会告诉我。我们也可以是无话不谈的朋友,向对方倾诉让自己感到困扰或烦心的事情,我们都会一起探讨解决的最佳方法。我和女儿之所以能相处的这么融洽,这与多年来的亲子阅读是有很大的联系。

如今的社会生活节奏相当快,父母要上班,孩子要上学,相互的交流机会和相处时间较少。如果您可以每天花30分钟和孩子在一起阅读,就是在一起分享。亲子阅读可以加深父母与孩子的亲情,使他们深切地体验到父爱和母爱的温暖,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感受到父母的爱比读哪一本书都重要。

让我们坚持每天和孩子一起阅读吧!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阅《沈从文集》有感


阅《沈从文集》有感

郑智伟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讲,一说到沈从文,人们总会这样说:"寂寞的沈从文,孤独的沈从文,难以理解的沈从文。"或许这就是别人眼中的沈从文。但当我们读完了《沈从文集》之后或许你就会发现他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在我眼中,他不单单是个寂寞的沈从文,而且是个富有人性美的沈从文。千年古城就像他一样有着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面对大起大落,欢乐与悲伤交织一生的沈从文,他一直到晚年离世却依然保持着一颗对文学创作坚持不懈的心。我相信他是欢乐的,他没有后悔过。虽然他一生过的都很寂寞,朋友不理解他,学生不理解他,连妻子和儿子也不理解他。但是他从没有抱怨过什么。

每当想起他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他的《边城》。那是一个有着至善至美的感人的故事,沈从文的一生也如同这个故事一样。有人说傩送和小翠就是他和他的妻子的缩影,也是他对自己家乡父老乡亲们的至善至美的感情的缩影。其实,它里面还包含着他对故乡点点滴滴的思乡情怀。

沈从文坎坷的一生,一点也没有抹去他那心中的一团烈火。虽然他晚年从文坛走了下来,但是他的心从未离开过那地方。相反,这反倒让他更留恋它,不然为什么他在晚年的时候还要在去重新走一回那一条当年北上的艰辛的道路。

一条坨水,一曲梦。湘西,那条河,那些人,那些船。每一次梦里回肠,他总是泪流满面。湘西,记载了凤凰的历史,同时也记载了他与张兆和的缠缠绵绵的至美爱情故事。

一场烟雨,一场梦。"乡下人!喝杯甜酒吧!"这一句动人心肠的话,它牵碎沈从文的心。它曾被发电报的人误以为是特务,差点被别人抓走了,但他都不以为然,乐在其中,因为他知道在他的心中的"甜酒之恋"又将迎来他生命里的另一个春天。

清浅流年。那天流入沈从文心中的河流依然在不停的流淌。在他创作《边城》的时候,同时它也流淌着友谊的河水。那时候沈从文与巴金都在创作,他们在同一小屋中书写着属于他们两的共同的语言。他们就像天保与傩送俩兄弟一样。

梦里回肠,细水长流。一生对故乡剪不断的情怀的沈从文,他总是放不下那细水长流,因为那不单单是他的家,是他心灵的港湾,也是他创作灵感的源泉。那里的每一滴水就像是他身上的每一滴血在流淌,有着他的温度还有至美的柔情。

魂魄归故里,柔情散山间。灵动的水,沉稳的山养育了这样一个柔情的沈从文。湘西是他心中永远不灭的梦。在生命的最后,他依然爱着他那故乡,尤如他那一生中都在追求的梦。

或许只有那里的山与水才能够读懂他的一生,读懂他那颗柔情的心。万古长情,千年古城,那有一颗沉睡的心,有一个伟大的灵魂……

红色经典《红日》阅后心得


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在阅读了《红日》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红日》所深深折服,这个时候就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红日》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地编辑了“红色经典《红日》阅后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红色经典《红日》阅后心得【篇一】

红日是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主要讲述的是:1947年,蒋介石悍然撕毁和平协议,对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张灵甫率王牌主力整编74师从淮南攻到淮北,二次攻涟水城,血战十二昼夜,军长沈振新率部突围,败走麦城。张灵甫连战连捷,攻克淮阴、宿县、临沂,从苏北杀到鲁南,攻占我苏北和鲁南根据地。扬言三个月内解决山东问题,活捉陈毅和粟裕。在这敌强我弱的态势下,毛泽东在延安运筹帷幄,作出战略决策,将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组建华东野战军,集中兵力南征北战,消灭蒋介石的有生力量。蒋介石为一举全歼山东解放军,调集汤恩伯兵团20余万人以张灵甫74师为前锋由南向北齐头并进,又命令济南的李仙洲兵团由北向南推至莱芜、新泰一线,企图南北夹击我军。陈粟决定留沈振新部在南线阻击,大部队则围歼李仙洲部,著名的莱芜战役打响。莱芜5万敌军企图向吐丝口方向突围。沈振新率部飞兵攻占吐丝口,截断敌军退路,全歼李仙洲兵团。蒋军不甘失败又以张灵甫为先锋,向我山东蒙阴县进攻,妄图聚歼我华野于沂蒙山区。陈粟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魄,围歼74师,张灵甫却不顾死活,占据孟良崮,妄图以中心开花、四壁合围的战法置我军于死地,两军72万人在小小的孟良崮山区激战三天三夜,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最后,沈振新部搭人梯攀上悬崖绝壁,攻占孟良崮主锋,直捣张灵甫指挥部石洞。张灵甫负隅顽抗,决以杀身成仁却被我军乱枪击毙。一场惊天动地的经典战役,国共力量对比悬殊,成败却瞬间逆转。

通过对小说的初步阅读,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曾经战争的艰辛。解放军要解放全中国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然而,他们却做到了,这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在这样一轮红日生起来的背后是无数的牺牲。五星红旗是烈士的鲜血染的,这句话不是小时侯说着完的,那是历史见证的。

曾经的中国人民为了今天中国的和平而出生入死,让我更加明白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呢?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是现在的成绩是显著的。这样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美好的,在现在的社会当中,我们不需要为了生存而担忧,不需要风餐露宿,不需要担惊受怕,因为我们处于和平的环境之下。这样的环境才能让我们安心地生活、学习,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在前一辈的牺牲之下,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安宁。作为一个大学生的我们,更加不能辜负前人对我们的期望,不能辜负了他们用生命作为代价。

现在很多大学生似乎忘记了这些,出现了很多让人失望的现象。有些同学在学习上不思进去,成天就知道吃喝玩乐,没有一点正确的价值观;还有些同学课余之后老说着无聊,真要干点什么却有嫌苦怕累的,没有一点吃苦精神;更有些同学遇到一点失败就想着自杀,对生命一点都不知道珍惜。对于以上描述的一些同学,我觉得真的有必要看一些像《红日》之类的战争小说,了解一些当时解放军的故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比较生活的不同,考虑自己应该做什么或者不应该做什么。

从另一方面也让我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前进中所受到的磨难,好多个生死攸关,都让他们一一克服,度过难关。这并不是偶然的,不拥有智慧,不拥有正真的领导才能,怎么能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脱颖而出,怎么才能让人们信任他们,听从他们的指挥。共产党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正义的队伍,现在我们处于和平的年代,更加不能忘记当初动乱,要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之下,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让自己的人生不白白虚度。

对于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来说,我们首先应该好好学习,不辜负祖国对我们的希望,不践踏前人用鲜血换来的和平,在完成应有的学业后,也要不断创新,钻研,不怕吃苦,不怕脏不怕累,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红色经典《红日》阅后心得【篇二】

我曾是个军人,因此对军事题材的电视很感兴趣,前些日子电视剧《红日》深深地吸引了我,可妻子非要看哭哭啼啼的韩剧,我好男不和女斗,从单位图书室借来小说《红日》看起来,看过之后,我对《红日》的赞誉之情无以言表,我既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更被书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所折服,从中我悟出许多值得这天我们学习的东西。

一是人要有理想目标。书中我军战士胸怀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当家作主,过上幸福生活的完美理想和目标,不怕牺牲,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朝着理想的方向前进。这天的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确立好自己的理想目标,不能脚踏西瓜皮,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是要认真规划好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发奋。

二是人要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书中处处闪烁着革命英雄主义思想,在敌我力量比较极为悬殊的状况下,以军长沈振新和营长石东根为代表的我军战士正是靠不怕流血牺牲、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天,我们在工作中不可能没有点滴困难,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该退宿,要拿出书中军人的勇气和胆识战胜困难,坚信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办法总比困难多。

三是要讲大局听指挥。书中军长沈振新和营长石冬根为报涟水失败的耻辱拒不执行上级要求快速撤离临沂城的决定,和敌人展开激战,一方面造成超多牺牲,另一方面延误了部队转移的时机差点造成全军覆没。类似的状况还有多起。这天,我们做工作都要按上级的要求、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办理,树立大局意

 

红色经典《红日》阅后心得【篇三】

《红日》的作者是吴强,我非常感谢他写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当时的情况!

主要内容:在1946年的时候,蒋介石向华东解放区发动大规模的疯狂进攻,而我们却主动北撤到了山东……

这部书展开了我军全歼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的宏伟画面!

而我对这本书了解不怎么多,但是,我看过了这本书后,我被震撼了,吴强这样说道:“记住昨天的战斗生活,对于我,是永远的!!”

这本书,让我受益无穷,我喜欢这本书,因为他象征的革命的精神。

那场战役胜利结束的第二天上午,也就是一九四七年五月十七日,在作者的村口头,他看见了从山上抬下来的张灵普的尸体,想想这尸体啊!

这象征着革命的精神啊!

我把这本书合上后,心中出现了一种说不出了震撼!

第14篇:《红日》读后感

书架上,醒目的红色刺激着我的视觉。这是一本书,一本我刚刚看完的书,它的名字叫《红日》。

这本书以1947 年5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孟良崮战役中全歼国民党精锐军团 —— 张灵甫的七十四师为背景,通过众多英雄事迹而讲述的一个在中国战争史上举足轻重的战役。

读完了这本书,我的感触很深。没有他们知难而进的精神,能有今天的美好生活吗?但是,现在有很多人都不像他们一样知难而进。就比如说我。那次,我看见妈妈在打字,“啪啪啪”的击键声不停地传入我的耳朵,不一会儿就打上去很多字,而我打完这些字至少要半个小时。于是,一个想法在我脑子里产生了:我要练打字。开始,我的兴致很高,还认真地把打错的字母改成红色,可是后来越来越烦躁,才练了几次就把它删掉了。可是,当我看完《红日》这本书时,我感受到了战士们知难而进的精神。于是,我又把它恢复到了原来的位置,继续练打字。现在,看着红色的字母越来越少,我心里特别有成就感。

战士们知难而进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知难而进才会成功,知难而退的人永远是失败者。

红色经典《红日》阅后心得【篇四】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和解放军相比,既有装备和数量的优势又有美国的支持,且国民党军队指挥官的学历普遍高于解放军,为什么却遭到了如此迅速和彻底的失败?

先看看张灵甫失败的原因。我认为国民党将军张灵甫及其号称天下无敌七十四师的灭亡主要是四个原因:首先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帮助蒋介石打内战,站在人民的对立面,这是必然的原因;第二,其军事上的冒进,使之成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很重视的、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要歼灭的重要目标,这是导火线;第三,国民党内部腐败,军队里派系林立,各自保存实力,打自己的小算盘,无法做到统一的调度和指挥,这是关键原因;第四,张灵甫及七十四师平时仗蒋介石御林军“王牌中的王牌”骄横跋扈,得罪了其他的友军领导,致使其关键时期被人落井下石,这是重要原因。因为以上四点主要原因和种种其他因素导致了张灵甫这位国民党军中颇有能力的干将和王牌军七十四师的全军覆没。张灵甫和七十四师不但是被解放军围困在孟良崮的孤军,更像是被国民政府的腐败包围的孤军,正是这种绝望使张灵甫走到了穷途末路,不得不一死报答蒋介石的器重之恩,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把他归为悲剧英雄的行列了。

再说解放战争国民党军队遭到迅速和彻底的失败,以上因素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再者老蒋的部队没有政工干部,这一点他需要向毛泽东学习,打仗是打仗,政治思想工作必须得抓上去。国民党官兵的“效忠党国”只是口号,他们内心没有驱动力。临上战场了,或许以大洋,或许以高官,这些对于可能生命不保的人意义可谓不大。我认为国民党部队灭亡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因其不得人心。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如果选择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最终只会被人民所淹没。国军的抗日英雄不乏其人,铁军、王牌军也不少,装备、数量更是占优,可就是没打过小米加步枪的人民解放军,为什么呢?主客观原因想找能找出一大堆来,但关键还是民心向背的问题。别说是机械化部队,全套的美式装备,就是美国人亲自来也不行,看看朝鲜战争就知道了。剧中表现的共产党人的信仰和国民党人的官僚作风,对现在也有积极意义。国共战争,国民党有兵,有武器,有大将,但仍失掉政权。就象以前台湾一样,国民党高高在上什么都有,但打不过草根的民进党。当年国民党的失败,一是败在国民党的腐败,再是败在没有民众基础。他们打的是没有国民支持的仗。而共产党人看起来什么都没有,但他们内心有希望,他们希望翻身做主人,没有任何愿望比这更有意义,于是可以舍生,可以取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此言实不谬也。

总之,《红日》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成功之作,堪称新中国军事文学创作历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红色经典《红日》阅后心得【篇五】

适逢建国60周年这个大好时机,很多讲述战争年代的影视作品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在各大电视剧场。例如《高地》、《潜伏》等。这些影视作品以他强大的视觉震撼力征服了观众。在注视热播剧场的同时,我冷静地思考着一个问题:这些电视剧背后的脚本呈现的是怎样一种震撼呢?站在尊重原著的立场上,我借机认真品读了吴强先生所著的《红日》。

《红日》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成功之作,堪称新中国军事文学创作历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他以庞大的战争阵容和激烈的战争场面吸引着无数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而他所传递的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豪情壮志也深深地感动着远离战争年代的年轻一代,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来自遥远年代的温暖和激情。它主要向我们讲述的是关于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中心,讲述了共产党华东野战军与国民党的王牌军74师之间展开的大规模战役的故事。

本部书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1947年4月,张灵甫以所率领的74师王牌军作为核心和中坚,再一次向沂蒙山区的华东野战军大举进攻的情节。华东野战军把这股敌人逼进沂蒙山区的孟良崮一带全面包围了敌人。沈丁部队配合兄弟部队围歼在孟良崮一带的国民党74师。国民党的外围后援部队,冒死向解放军阻击部队冲击,企图救出陷于绝境的74师,都被华东野战军打退。经过三天三夜激烈的战斗,华东野战军英勇的战士们,攻上了孟良崮高峰,把躲藏在山洞里的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和他的残兵败卒,统统歼灭。华东野战军经历了惊心动魄的艰难曲折,经过了无数战士的牺牲,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我善于联想,情不自禁地就陷入那些激情文字所传递出来的感动中,透过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里,中华大地上有多少的热血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为了国家的和平统一,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舍身取义,矢志不渝,用他们宝贵的青春和热血,在茫茫黑夜追求马列主义真理,高擎起革命的火把。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们出生入死视死如归。是他们为了新中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才换来了如今这么美好的生活,才使我们这么安然地追求梦想,实现个人的价值。烈士们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他们临危不惧、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关键时刻舍身为民的优秀品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却永垂不朽。我们生活在今天幸福的时代,我们的幸福生活是烈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一定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祖国明天建设的更好做出贡献。

我感激打败了强敌的那些革命人民、人民展示的勇敢的、高尚的、忠诚于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英雄。想军长沈振新、副军长梁波、参谋长朱斌、战士王茂生、班长秦守本……他们为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创造了辉煌的胜利,建立了丰功伟绩。他们在生活里感动过我,他们总是向别人多一点,想自己少一点。就如梁波同志教导战士们:“我自己少赚或者不赚有什么不好?有时候,为了别人赚钱,自己还得干赔钱。在家庭里,要照顾兄弟姐妹!”

作者把张灵铺的骄纵、冷酷、奢侈、虚伪和狡诈有手中的笔写了出来。他率领七十四师直下淮南、淮北,两次进攻连水城,在莱芜战役里李先洲当了俘虏和李先洲的五万多人马被歼灭的悲惨教训是我最喜欢的段落,我似乎看到了沈振新一团得到胜利的喜悦。

在书的封面有一幅汪观清画的画。画上有两个军首长站在山头,望向远方,血多指挥员们,红旗排、红旗一班的英雄战士们,屹立在巍峨的山上。长大着他们鹰一样的光亮炯炯的眼睛,俯瞰着群山四野,构成了一个伟大的、崇高的、集体英雄形象!

看完这本书,我感到自己现在美好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都是无数战士用鲜血换来的。战士们虽然都不在了,但他们那永垂不朽,宁死不屈,舍己救人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阅江楼


长江平平仄仄地
流淌了六百个春秋
钟山起起伏伏地
守望了六百个年头

如今,一砖一瓦,一廊一柱
终于托起了你
盛世华楼!

曾经,是帝王的一个念想
是一支生花的梦笔
载你入《古文观止》
赋予了瑰丽的身世和传奇
未曾诞生即史册流芳
历史上,人世间,你是唯一

当你从六百年的平砥上
灿烂地崛起
如此古老又如此年轻
带着六百年沧桑的期待
六百年厚重的人文底蕴

大江澎湃,多少风流人物远去
石头城焕发新颜,笑看春风
登阅江楼
俯瞰金陵秀色
饱览古城神韵
读一着气宇轩昂的诗
赏一幅浓墨重彩的画

阅《红岩》 抒爱国


何谓爱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之首,爱国承载的是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中华精神,熔铸的是亘古不变凝魂聚气的国魂,浇灌的是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抱负的无产阶级接班人!不论是抗战时期全民族与敌人同仇敌气的铮铮铁骨;是《红岩》中面对敌人死缠烂打的严刑逼供的毫不畏缩;还是新时代畅想祖国美好明天的壮志蓝图,爱国精神都深深根植于每个中华同胞的骨肉中,根深蒂固不可磨灭。

爱国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气节。《红岩》道,在江姐不幸被捕,关押在渣滓洞里的时候,面对敌人严刑拷打,甚至把竹签钉进了她的十指,她却丝毫没有软弱妥协。受尽万般折磨,江姐的身上,又何尝不淋漓尽致地展现共产党人保家卫国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呢?鲜血顺着指尖一滴一滴的落下,浸红着囚狱,也镌刻着体现在共产党人身上英勇无畏的满腔爱国热血!她伴随着解放军隆隆的炮声,迎接黎明时分灿烂的曙光!

如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忠贞执着;如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牵肠挂肚;如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远大抱负;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淋漓悲壮江姐用行动捍卫了自己的贞节,证明了宁死不屈的民族魂;塑造了抗战时期重庆土地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光辉结晶!这正是红岩精神!这正是爱国情怀!

同样,在社会不断革新的今天,爱国同样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不同于《红岩》中所叙抛头颅洒热血之弃命一战,今天所说的爱国,可以是年复一年为保卫祖国疆土献出青春年华的边疆战士,可以是汶川大地震甘肃泥石流为援助灾区默默捐钱献力的热心群众;可以是在自己工作岗位上敬业诚信为企业、为社会做贡献的热血青年,又或者是勤奋好学、朝气蓬勃为祖国接班蓄力的莘莘学子。爱国是从心底自发的呐喊,爱国是人人践行的基本准则,爱国是身担大国责任的主人翁意识,爱国是民族团结国家复兴的首要前提。爱国不需轰轰烈烈的伟大壮举,日行一善也可抒满腔爱国情怀。

但是,如果人们被过度的爱国情冲昏了头脑,就变成了一种丧失理性的爱国情。就前段时间中国钓鱼岛纷争而言,在中日就钓鱼岛归属问题展开激烈纷争的背景下,部分丧失理智的爱国群众竟大肆到大街上砸日本车以宣泄对日本的不满。虽然从砸车者的本心看固然是炽烈的爱国热情,但其行为势必适得其反,形象大打折扣不说,还扰乱了社会秩序,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表达爱国情维护领土主权,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但爱国不是僭越法律的借口。爱国要在法律范围内践行,而不是因为爱国使法规成为一纸空文!

望古今,红岩精神时代永驻;看今朝,爱国精神人人践行!让我们以最饱满的热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满腔的爱国情,注入社会主义的新事业中!

阅《论语》,晓古今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汉武帝也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早在古时就奠定了其不可动摇的地位。翻阅《论语》,触摸凝结古人智慧的墨香,看清他人反省自己,以德束己,以礼待人,以古道治今生。

在《论语》中孔夫子提倡“以德为政,为国以礼”,治理国家需要用用“德”和“礼”来加以约束。而对于我们来说,它则是生活的准则和要求,既可正衣冠又可明得失。所谓“少年强则国强” ,作为青少年,我们更是应该把《论语》中所包含的、符合当今时代发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践行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 治国”的前提为“有国”,而“有国”之后则要求我们“爱国”。国为大家,家为小家,爱国主义精神也是我国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华罗庚,怀揣着一颗热忱的爱国之心,在得知新中国成立之时,他拒绝了美国人与他签订合同的要求,拒绝了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在途径香港时还向留美学生发表了一封振奋人心的公开信,呼吁他们回国。物质上的丰厚也成为不了爱国者回国的绊脚石,即使富贵也不能淫,贫贱也不能移,威武也不能屈——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而我们,也该时刻怀抱着这样一颗赤子之心,为祖国的繁荣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力量。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 道生。”君子只有立足于根本的事物,根本树立了,做人治国的原则也就有了——“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这是对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朱亚光的颁奖词。朱亚光,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负责并组织领导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和制造工作。朱亚光立足于自己根本的事业,找准了做人的准则,向我们诠释了“敬业”二字,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如果没有了信用,那么就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了。——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有一次,他与一位官吏约定了打猎。可当天天却下起了雨。当他要出去时,左右的人都问他去哪,他回答说:“我与官吏约好了打猎,虽然现在酒喝得正高兴,但取消也要和他当面说清楚啊!”于是便冒雨前往,亲自向官吏宣布取消打猎。在古代社会,一个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社会是否安定和谐,人民是否安居乐业,很大程度都取决于君主是否能够有所约束,若在道德上不能以诚信作为约束,那么则不知其可也,不知其国可也了。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对于子贡提出的人虽然贫穷,却不去巴结奉承.虽然富有,却不傲慢自大。的说法。孔夫子并没有完全认同,而是说提出了:贫穷的人乐于道德的自我完善.富有的人崇尚礼节。”的观点。小到个人集体,大到社会国家,当我们都坐到这两点的时候,“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有客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和谐社会也就不难寻求了。

如今,我们不再是以前那个孑然飘荡在汪洋中的一叶扁舟,我们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在黑暗中前进,而《论语》则是前人给予我们的馈赠,是我们的指路明灯,让我们在这条道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而我们只要沿着它的方向不断前行,就一定能找寻到那彼岸的光辉!

《暖灯》阅后感想


《暖灯》阅后感想

文/林三二五

小时候,走村串户那是家常便饭。

那时候,我记得还没有使用电来着。漆黑的夜漆黑的路,凭着一股熟悉的感觉,行走在回家的小路上。虽然叔婶们的和善,在平时可窥见一斑,但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却只能渗进那点点滴滴的言语和一颗颗的枣桃杏梨中。

通电之后,我已是青少年,闲暇时间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不可能再满山遍野的疯跑,偶尔的帮忙农活,也是按时出及时归。

可就在这循规蹈矩的生活中,我们却是收获了农民那本分的延续,一股质朴一份醇厚一种实诚一颗善良的心。我从小身处那种环境,读倒《暖灯》的结尾,一种说不出的温暖袭击了全身,就如自己身临其境,虽表达不了那种感受,但感觉就如小时候东家进西家出的情形,爱抚的眼神在忙里偷闲中投射在你的背影。

王羲之《兰亭集序》阅后心得范文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假期时我们观看了《兰亭集序》,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趁着自己的感触 ,最适合写一篇作品的读书笔记了!怎么才能避免将《兰亭集序》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兰亭集序》阅后心得范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王羲之《兰亭集序》阅后心得范文(篇一)

《兰亭集序》是我国东晋时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在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等人到今浙江绍兴兰亭“俢禊”时,会上各人作诗,其为之诗集写的序文。

该序文不仅描写了兰亭周围的美丽景色,也描述了王羲之他们聚会时的欢乐之情,而又抒发了对人生生死无常的感慨,也在隐隐约约间告诉了我们“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那就是“积极入世”。

作者王羲之,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有诗文集十卷,但又兼以擅长书法名世。而他所创作的《兰亭集序》,不仅是我国书法界的珍品,也是我国文坛上的杰作。千百年来这序文这书法,为世人所称赞和传诵。

那为何这片序千百年来为世人所称赞和传诵呢?由于喜欢,所以深读。略悟。

其序共三段,第一段作者不仅描绘了他们在浙江绍兴兰亭“俢禊”时的兰亭聚会的情况,并如其同时也写出了与会者的真实感受。其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亦写出了此次聚会的内容和此行最终的目的,畅叙幽情。

第二段,通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描写。提出并讨论了人生的无常,并不由的发出了无情的感慨。

浅悟,其中提到,人与人的相处,要学会圆滑周旋。因为有的人喜欢和朋友畅谈,无拘无束;而有的人则喜欢把兴趣,寄托在所喜欢的事物上,旷达开朗,也同时无拘无束。虽然他们的取舍点不同,但是他们都在表达他们自己真实的想法,因高兴而高兴,因满足而满足,这样似乎衰老与他们就毫无半点关系。可是等到他们厌倦这些事情的时候,曾经的喜悦倾刻就会成为过去的事情,那么就像“生和死”,这样的大事情,还是会不由的发出感慨的。人生其实真的就是这样无常,那怎能不令人悲痛呢?也同时无意中透露着人生的无奈。

第三段,表明了作者写序的缘由。“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前人的感慨和今人的感慨是这样的如出一辙,能不让人感慨吗?生和死是一样的虚无,长寿和短命一样的荒谬,后代的人看待我们当代的人,也像我们当代的人看待古代的人一样,这可真是可悲呀!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同时也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同时也在表达着这样一个相同的观点:身在一个社会,只有融入这个社会,才能长久。简单一点就是你只能适应这个社会,而不能让这个社会适应你。所以在我们讨论某个问题和观点时,不如先看一下我们现在的社会,我们身边的情况,然后再根据其,而来决定或判断这个问题或这个观点在此时在此地,应用怎样的方法或怎样的手段来正确合理的解决或判定。这,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吗?

没有百分之百的成功,也没有百分之百的失败,尽力了,积极的融入了这个社会了,成功甚好,失败那又有何妨?

《兰亭集序》,不懂得会说那是王羲之酒后酒酣人兴的成果,而如果能进入字里,那里面却有着怎样的享受着自我,有着怎样面对困难的洒脱,因为那字里行间无不闪烁着那奋进的气魄,那奋进的光芒。

那么,我们身在这个社会,你是否已经准备好,让人生也如其一样闪烁。积极入世,并积极的适应社会,并在这光芒的社会中,积极发光发热呢?

那么,你的人生,你的《兰亭集序》,是否也会因你的“积极入世”而焕发耀眼的光芒呢?

那么,不如就让我们积极入世,而从此有一个不悔的人生吧。

王羲之《兰亭集序》阅后心得范文(篇二)

《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昭明文选里没有登录,古文观止里却赫然在目,这是很令人不解的地方,而《世说新语》里虽有录入,却比现在的《兰亭集序》少了二百多个字,也留下一个大疑问。所以,在郭沫若先生为此大打笔墨官司之后,我们确实很难在文章内容上作什么评价。

“死生亦大矣”,是对六朝明理的沉痛反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是对老庄清谈的无情挞伐,这些思想即便是后人附会,我们也可以记到王右军的头上,因为凭右军的性情和作为,是完全可以担当这样的责任的。

可惜的是孙绰、谢安等诸多高明之辈,他们在兰亭上写的诗,却被一纸序文遮蔽到毫无光彩,连陪衬都很勉强,这真让我们扼腕叹息。所以,我有时不免想,如果遇见子安或逸少这样的人,尽量还是少说话,留个名头,甘心情愿地做一片绿叶也算是幸运的了。

王羲之《兰亭集序》阅后心得范文(篇三)

在暮春之时,群贤会于山阴之兰亭,依靠在两岸的崇山峻岭上,穿梭于茂林修竹之中。聆听着清流的清脆声与激湍奔腾的怒吼,在美丽的山水画中畅叙幽情,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然而在这俯仰之间,无限的欢乐也将衬托出几分惆怅。

王羲之说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确,人生匆匆,短短数十载而已。所以他才认为死和生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他本来就明白“一死生”“齐彭殇”是虚幻荒唐的、妄造的。读那些文字,我感受到了他对自我生命的热爱之情。正因为人生无常,所以才更加珍惜;正因为死生亦大,所以才有无尽的眷恋……

生活在当今社会,我们并没有像王羲之那时的社会压力,所以我们应当活得更自在。“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拥有了享受生活的权利,那么就要好好地珍惜,不要等将要失去时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

我们虽没有王羲之那样独特的见解,但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去追求自我的生命价值,那么我想我们也是幸福的,因为冥冥之中我们已诠释了自我生命的真谛,如果能够这样,那就足够了。

昨日是已走过的,明天是即将走过的,唯有今日正在走过……生命数十载,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能一帆风顺地走完这一程,固然最好;如若不能,我想只要你曾为之付出,拼搏过,曾珍惜过,那也必将是无怨无悔!

我们并不能够去改写历史,也不能够预知未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爱自我的生命,好好的活着,在有限的生命之中去创造那无尽的回忆与欢乐。请珍惜这绝无仅有的机会去活出自我的精彩,去追求自我活着的意义……因为,仅有懂得生命真谛的人,才能够将短暂的生命延长!

王羲之《兰亭集序》阅后心得范文(篇四)

《兰亭集序》这个名扬千古的古代文章,人人都说好,可我这个性格促使我说:“《兰亭集序》有什么好的,不就是个古代文章吗?写的好我才不信呢。再说了,那些字看都看不懂,现在的人看他只能说它土!”我也就这样被妈妈一脚踢进了张老师的国学班。现在再回想起来那叫一个经典。

《兰亭集序》总共有三个自然段,我看了两遍后发现它只讲了两个事情。

第一事是讲: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兰亭集会,玩几个游戏又感叹今天的天气。

我觉着《兰亭集序》的第一句也就是形容天气的那一句,当你在晴天时朗诵起来会有一种心情舒畅的感觉。这句诗是这样的: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之前我只说了这句是介绍天气的,可没哟最先说具体意思: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可以观赏浩大的天空,俯身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打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悦,的确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第一段就到此为止。

第二段实在感叹人生,以及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的区别。

人民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那样,有的人喜欢这样,他们虽然外表、性格不同,但他们快乐时会忘记老额死亡正在前来,当对一些事物感到厌倦时,事物会随感情而进一步变化。这一点像热力学第二定律。虽然是热力学,可还是和我们的话题有关系,它说万物都会从有规律,变成无规律,又从无规律中重新出现新规律;万物都会从开心变成伤心,又改变成开心,心情和事物都会起伏波荡,人生也是如此,因此王羲之后面又讲到了生死都是大事,能不让人痛心吗?

《阅微草堂笔记》读书笔记1000字


《阅微草堂笔记》读书笔记1000字

记得十六岁的时候,自己每个周六都会从宿迁中学的东门溜出去,跑到幸福路的新华书店一泡一个下午。那时候零用钱不多,买书也舍不得买,只能趁着周末的时间拼了命的多看多读。

后来看到一本凤凰出版社新出的纯文言版《聊斋志异》,除了标点,不带任何注释的行文,就像一阵古风,吹醒了心底炙热的种子,耐不住每周才能看一点的等待,一心想着就算不吃早饭也要攒钱买下它……就这样,爱书、买书、读书的习惯伴着岁月随我至今。

我觉得一本好书,就像一个宝藏,很值得你去三读、四渎,乃至十读!囫囵吞枣,粗粗而读简直就是对它的亵渎,如果没有时间的阅历,没有岁月的积淀,没有认真的品味,没有深入的思考,你根本就不可能体会到书中的深意,就无法做到像站在作者的身边那样,去感受他的人生悸动,喜乐悲欢,体会他的慨然之叹,家国之感,自然也就无法领略这些超出岁月的人间精髓。

如果说《聊斋》是我的引路明师,《阅微》则是我的益友良师。从2013年第一次通读完毕,五年来前前后后读了不知几遍,每一遍都有一个新的境界映在脑海,每一遍都有一股新的力量涌在心间。

总纂《四库全书》的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他的《阅微草堂笔记》借故事为载体,写民生之疾苦,状吏治之黑暗,绘世态之炎凉,书人间之正道,针砭时弊,以文载道。全书二十四卷,以“超传奇追晋宋”为己任,熔记叙和议论为一体,文体简约、笔法凝炼、语言精湛、十年成书。

作为乾隆时期的高官大儒,纪晓岚并不像影视剧里所展现的那样风流倜傥,挥洒自如,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嬉笑怒骂,快意官场。相反,他有过少年时的萤灯苦读,也有过拜官时的人生宏景,他有过下狱时的内心悲苦,也有过发配新疆的满目疮痍,读书笔记他有过值殿侍御时的战战兢兢,也有过中年丧子时的无奈伤心,他有过大赦回京的一日数百里,也有过爱人逝去后的追思缅怀……正是生命中无数鲜活的时刻串接在书里的每一处,才最终融汇而成了他自己对人生,对家国,对是非,对大道的理解。

就像盛时彦为此书做的序言里说的:夫道岂深隐莫测秘密不传,如佛家之心印,道家之口诀哉!万事当然之理,即是道矣。故道在天地,如汞泻地,颗颗皆圆,如月映水,处处皆见。大至于治国平天下,小至于一事一物一动一言,无乎不在焉。

所以可以说凡是文字记载的东西,就是一种“道”,不论是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诸子百集,甚至稗官野史,记载的东西都是作者理解的“道”。

在纪晓岚逝后的御赐碑文里,嘉庆帝称他为“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鲁迅点评他的书“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如果你想真正领略书中的精彩,无需我在此絮叨聒噪,中华书局的文言版《阅微草堂笔记》定是你不二的选择,切记原著胜译本万里,本心超摹绘千重。

见微知著,察古识今;醇正归一,使知劝惩。其有心者可自寻焉。作者:朱明亮

读后感《亲子读书心得:“阅”读“阅”美》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假期阅读书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