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书读后感2000字 > 地图 > 读书读后感2000字

读书读后感2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读书|《借贷迷局》读后感2000字。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中外经典名著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当我们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可能也会改变我们对事物以往的看法。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读书|《借贷迷局》读后感2000字,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读书|《借贷迷局》读后感2000字:

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了翁庭长的长篇巨制,作者海水三千,读者只取一瓢,值得细细品味。同事要我推荐退休干部中文笔好的,无需细细搜索,脑海中就跳出来翁庭长的名字。后来,翁庭长婉拒了我同事的邀请,机缘赠予我了这本他结合自己民商事审判几十年的丰富经验,运用细腻的笔触,透过细致的观察,默默耕耘出的人生佳作,算是总结纷繁工作生涯的句点和未来生活的开篇。这本书一直想看而没有很好的机会,却因一次联系而得以拜读,我也由此感叹人与人,人与书之间的缘分总是如此奇妙。

在法院,我喜欢在审判实践中思考感悟,然后形成一篇调研或者理论文章。不全然是因为考核任务,而更因为这真是一种很好的习惯。除了翁庭长,还如老院长、W专委、W、S庭长、W主任、L老师等等等等,他们拥有自然流畅的文笔、善于总结的勤勉和笔耕不辍的执着,均是我十分佩服和敬仰的法官。我虽离开了法官岗位,离开了法律题材的范畴,但是迎面而来的是愈加广泛的世界,需要更加入微的学习和体会。大千世界,其实都是殊途同归,任何工作,在其本质上是一样的。

本书26万5000字,是一部长篇小说。作者通过法院受理的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将由此衍生出的人物经历、相互关系、剧情发展等连成串,最终随着这起案件的开庭,将全书推向了高潮。现在市面上缺少法律题材类的小说(朋友推荐桂公梓的《决不妥协》,亦是法院题材的,以后有机会也看看),法院题材的更是凤毛麟角。写法院审理类小说要由法官亲自撰写,否则外行人难以知道内行人的行道,正所谓隔行如隔山,没有那份审判阅历,是不能写出其中的奥妙和实料的。正因如此,作为一名永远的法院人,读起这本法院人自己的小说,也就感觉格外亲切了。

本书围绕案件的主要争议焦点在于,原告王彩凤起诉被告胡平要求其归还借款本金100万及支付尚欠利息,但提供的借条中没有有关利息的约定,但原告坚持认为被告归还的是利息而不是本金。被告因原告提供借条中没有有关利息约定,而咬定归还的确属本金而非利息,且已归还全部本金。合议庭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原告无法对自己所主张的利息事实提供证据,应承担对己不利后果,因而应当按照合同法211条的规定,判决视为不支付利息;另一种意见认为应认定原被告之间约定了利息,1.本案是无息借款不符合原告王彩凤以获取利息为主要经营手段的事实,2.借款的实际交付符合利息形式;3民间借贷利息存在隐蔽性和“潜规则”,在出具借条时产生歧义现象较多,应当根据当事人的借款目的、交易习惯以及诚实信用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约定的真实意思表示。

既然法律明文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法官为何不按法律就判了?法官下判貌似很简单,依照法律就是了。但是依照法律的前提是,查清事实。正如三段论的逻辑结构,若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保证事实和法律都是正确的。如果说法律的适用,是审判的灵魂,那么事实的查清,则是审判的土壤。读书笔记任何基于错误事实适用正确法律而得出的结论也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而事实上,法律和事实也不能作机械理解,不能任意将法律和事实分割开来,在适用法律过程中,事实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中的事实语义和语境,第一意见,准据法的查找没有问题,但问题出在不易被揭开面纱的事实以及由此导致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失去了最基本的前提而使法律适用不成立,最终正确结果也就难产,因而寻找事实成为了本案最为难寻的解锁密码。

作为一名有着丰富审判经验的法官,不会浅尝辄止,或者以法律为挡箭牌,而是会透过现象去了解事物的本质。庭审是一个程序设计十分严密的法律活动,而判决则更是讲究逻辑、严丝合缝的判断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有可能导致结果的不正确,回到本案来说,杨忠法官运用经验法则,质疑原被告借贷之间存在提前收取利息的“抽上前”行为,并且在庭审中着重发问和调查,这就是对案件负责的表现。也就是说,法官不仅满足于法律事实的调查取证,而要更进一步去再现客观事实。所以,真的是觉得一位负责任的法官对案件实现公平正义的作用是如此巨大,同样的结案,可蜻蜓点水,亦可刨根问底;可被动等待,亦可主动出击;可对当事人置之不理,又可以饱含法律的深情。事实也证明,多听听当事人的诉求总是好的,多了解了解内情也是好的,法律可以高大上,但是也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案件最终以调解结案,调解协议如下:被告归还原告本金50万,利息26万,合计76万元。这不仅使案结事了,而且修复了双方关系,让当事人感到“法律公平正义的暖流正在驱散着冬季的寒冷”。

受限于案多人少等原因,法官很难将每一起案件都做到抽丝剥茧的程度,但不满足于透过证据找法律事实的还原客观真实的努力和探索,却是值得尊敬的。尤其是在当前民间借贷缺乏有效监管机制,隐蔽性强、形式不规范、潜规则盛行、身披违法行为外衣的环境下,更加要注重类案的研究和深入思考。通过本书的阅读,也对最高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第64条有了更深的理解:审判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据法律的规定,遵循法官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的大小独立进行判断,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愿与君共勉。作者:王阿姐在线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书笔记|《风格感觉》读后感2000字


读书笔记|《风格感觉》读后感2000字:

最近在读一本被力荐的关于写作的书,语言学家史蒂芬平克的《风格感觉》。一口气读完前三章,感觉非常满足。

我一直都对文字很着迷,一方面是对它可以传达的力量,比如昨天看到的这篇文章十年二十年过去了,这些话依然能瞬间点燃我的心魂,另一方面就是文字组合出的语言美。

前者就不多说了,伟大的著作比比皆是;后者于我而言是不可名状的。最近因为太忙,都是随手翻看之前看过好几遍的书,比如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还有李海鹏和王小波,每次看他们的文字内心都很激动——怎么就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看完这本书里的分析,再重看那些文字,心里有了一些答案。

在这前三章中,作者通过对比和分析,给你指明了方向——说来也很奇怪,以前我很爱读实用性的东西,现在越来越喜欢principles,可能是琢磨的乐趣更大吧^_^

BTW,在看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写作真的和教学有很多的相似性。以下是整理的笔记(加粗为引用),很零散,是看的过程中比较有启发性的。

《风格感觉》Chapter1破解好文章:

这一段作者给了几篇美文,然后进行分析和总结,真的是享受!

最恰当的单词不仅比任何其他选择都能更精准地表达含义,而且其音调和发音也与含义相呼应。这就是音义联觉,也就是声音的感觉。声音决定意义,而非意义决定声音,比如用“萦绕不去”(haunting),用“尖刻(tart)表示”尖刻“。这个现象并非偶然。倾听你的声音,感受发音时的肌肉活动。”丰乳肥臀”(voluptuous)就有唇齿吐纳的丰肥感在,而“撩人”(titillating)的发音吐字,则用一个淘气的单词撩拨耳朵,似不经意又逃不开。

以前跟着夏鹏读经济学人的时候,他就讲过这一点,为什么这里用这个词,不用那个词。语言真是美。其实感觉中文也有相同的特点,比如“厌恶”听起来就很厌恶,而且作为象形文字,有的时候视觉上也有类似效果,比如“恶”,“哭”等,都包含着自身的意思。

在分享了几篇美文后,作者总结了一些特点:

坚决用新鲜词汇和具体意向,而不用陈词滥调和抽象概述;关注读者的观察角度及其视线的目标;以简单的名词和动词打底,审慎而明智地插入不常见的词汇或成语;使用排比句;偶然制造精心安排的意外;呈现有说服里的细节,避免直白的表达;格律与发音与要表达的含义和情绪有共鸣。

以上几点,对标下自己喜欢的那些文字,果然都中。大学时候看《送你一颗子弹》就觉得刘瑜写东西怎么就那么直击人心,以上所说的第一点是很大一部分原因。

第二章观看世界的窗:

良好写作风格的关键,是要对假想中交流所置身的虚构世界有清楚的概念,这远比一切戒条都重要。

这章作者主要介绍了“古典风格”,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好的风格,但是看完这一章你会想着向它靠近。

也是从这里开始,我找到了“教学”的相似性——关于如何最好地呈现。

古典风格:

观看世界是古典风格的主导隐喻。作者看到了读者没看到的东西,引导作者的视线,使读者自己发现它。

古典作者的简洁“来自其思想的优雅,绝非来自时间或主顾的压力。”

古典风格如何解释抽象概念

作者须先了解真相,再将其变成文字,而不能利用写作的过程组织和理清思路。

滥用元话语:

所谓的元话语其实就是路标,也就是我们清楚地讲出接下来要讲什么。这一点在之前的磨课里也听过,这一点其实对听者很没意义,更多的是帮助自己理清思路,那就很没必要了。读书笔记更好的做法是,把路径清楚地铺设出来,使你走到的每个转弯处都显而易见。好文章会利用读者对下一步去哪儿的预期。它陪伴读者踏上旅途,按逻辑顺序安排材料,或者通过叙事弧来讲述过程。

有个办法可以不用元话语来引入新的话题:用提问开头。

除此之外,作者还列举了很多需要避免的情况,每一条都是我们日常很常见的:

1、混淆写作主题与自己的专业

2、用模糊语言做缓冲

3、不假思索地使用陈词滥调

4、过多使用僵尸名词

5、很抽象对不对~具体可以看书^_^

第三章知识的诅咒:

在这本书里看到这个词的时候很惊奇,因为这是最近一直在思考的东西,尤其是作为要“传输知识”的老师。在这一章作者提供了不少理论知识。

先科普一下知识的诅咒:你难以想象,你所知道的事情在不知道这件事的人看来是什么样子。

你对一样东西知道得越多,就越容易忘记它当初学起来有多难。

为什么作者会发明这么多令人迷惑的术语?专业知识可能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更独特,从而更难与人分享。当我们熟悉了某一事物时,我们会对它的用途想得更多,却很少想它的外观和成分。这种转换在认知心理学课上被叫做“功能固着”。

我们是灵长类动物,1/3的大脑专门用于视觉,还有许多沟回专门用于触觉,听觉,运动和空间感。对于我们来说,要从“我以为我理解”前进到“我理解”,我们需要看到形象,感受到行动。

知识的诅咒与组块和功能固着相结合,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典风格为何如此难以掌握。想象自己睁开双眼,正在进行一场对话,为何如此之难?这件事做起来比听起来要难的原因在于:如果你精通某一话题并有独到见解,那么你也许已经在使用抽象的组块和功能性的标签思考了,这样的做法业已成为你的另一种本能,但你的读者对此还很陌生——而且你总是最后一个认清这点的人。

只有先把想法的轮廓呈现在页面上,作者才能腾出认知资源做进一步改进,让文字更合乎语法,更优雅,最重要的是,对读者来说更易理解。

但是,克服知识的诅咒这一规则,可能是与合理的道德建议最为接近的写作建议了:要一直努力跳出自己狭隘的思维模式,发现别人的所思所惑。

看到这一章的时候,我想到了《思考,快与慢》,我觉得要把它再看一遍,因为我们真的一点也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理性。毕竟“大脑很理性”这句话也是大脑自己告诉我们的XD

所以之后在与人交流,表达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一点牢记在心中,这样会少掉很多“沟通成本”。而在教学的时候更是要如此!作者:小马达

读书笔记|时间简史读后感2000字


读书笔记|时间简史读后感2000字:

记得我手上的这本《时间简史》还是读大学的时候购买的,那会一心想读点高大上的书,想让自己与众不同一点,于是买了这本《时间简史》。书刚到手的时候,我满心欢喜,迫不及待的打开看了起来,然而才耐着性子看到第二章《空间和时间》,就实在看不下去了,里面的关于各种物理理论,什么半人马座α,光脉冲等包括里面的配图枯涩难懂。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本书在书架上一趟就是好几年,直到2018年3月14日打开微信朋友圈,被一条消息刷屏_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去世,很多朋友晒出《时间简史》,以此缅怀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于是我也不甘落后的从书架上找出这边书,擦了擦上面的灰尘,坐在书桌前看了起来。

再次翻开这本书时,内心平和了许多,少了些浮躁,虽然里面的物理理论还是看不懂,但最终还是坚持把这边书看完了,从中也有些许的收获,脑洞也打开了不少。下面我将说说自己本人认为书里面有意思的地方,可能有些地方理解错误,不需要计较,只凭个人的兴趣。

1、宇宙起源于大爆炸,这个脑洞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也普遍都这么认为,意思就是我们现在生活的浩瀚的宇宙,其实最开始是一个密度无限大的奇点(就把它想象成一个很小很小的,但又很重的小球),不知道什么原因,有一天这个奇点就发生了爆炸,然后不断的膨胀,爆炸的碎片向四周散开,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就变成了我们生活的地球,以及行星。

2、我们生活的宇宙就像一个斑点气球,气球上的斑点就相当于各个行星,其中有一个是我们的地球。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生活在气球的一个斑点上,随着气球越吹越大,气球上其他斑点是不是就会向不同的方向远离我们所生活的斑点,从而可以知道气球在膨胀。同理:地球其实是宇宙上的一个斑点,上帝(也有可能不是上帝)把宇宙越吹越大的时候,其他行星就会离我们远去,从而我们观察到宇宙在膨胀。

3、宇宙其实不止一个,第一,我们生活的宇宙和其他宇宙就像地球和行星的关系,相互吸引,相互旋转。第二,宇宙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大宇宙套着中宇宙,中宇宙中还有小宇宙。第三,我们生活的宇宙其实有很多维度的,只不过我们人类只能感知到四个维度:三维空间和时间。剩下可能还有十维,十一维,甚至更高维度,我们无法感知到。并且这些维度是可以展开或者折叠的,就像我们平常使用的纸一样,可以任意折叠。

“大江东去浪淘尽,奔流到海不复还”,在我们的观念里,时间就像大江一样一路向东流向大海,从来都不会倒流。然而在《时间简史》里就说到了一个猜想_时间可能是一个闭环,把我们包裹在里面。只不过这个圆环非常大,而我们生命体从生到死,只是走完这个圆环很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一段。所以在我们看来时间是不可逆的,像一条直线无穷无尽。

2、现在穿越剧非常火爆,动不动就穿越回古代当个格格,王爷,王妃什么的,看的人好生羡慕,只苦于找不到穿越的方法。其实在《时间简史》里就有时空穿梭的方法,不过不是电视剧里写的:摸电门,出车祸,还有脑袋撞一下这么简单,而是要找到一个叫虫洞的东西,而且说了虫洞可能就在我们周围只是我们看不到,说不定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某一天就能实现穿越。

当然,有可能未来人已经穿越回来了,只是我们不知道。因为穿越就像玩游戏一样,有他严格的规则_不可能改变历史。仔细想想其实每个人都是

历史的产物,想象一下,如果未来某个人穿越回来,改变了历史轨迹,那么未来的事情都会改变,换句话说未来的他就会消失,那由未来穿越回来的这个他也会消失,那么等于没有穿越,历史也就不可能改变。

喜欢看科幻片的朋友都应该看过这样的场景,在电影中一个人只要借助一个小仪器,比如手环,手机或者按一个按钮就可以实现瞬间转移,从一个城市去到另一个城市,大家一定非常羡慕,多么希望自己也能瞬间转移,想去哪就去哪。在《时间简史》里也说到这个场景,不过没有电影里面那么炫酷,看起来还有点恐惧。

其实宇宙万物都是有很小的粒子组成的,比如:分子,原子,中子,质子,电子,夸克等甚至更小的粒子,在《时间简史》里说的瞬间转移正是基于这个理论,比如说你在北京想要通过瞬间转移的方式去伦敦,那么需要在北京对你身上的粒子组成,排列等进行扫描分析。然后把分析的数据同步传输到伦敦,在伦敦的电脑就可以根据这些数据用粒子拼凑一个一模一样的你,而在北京的你会被打散变成粒子。换句话说理论上瞬间转移其实是在另外一个地方复制了一个一模一样的你,这个复制品拥有你的一切,包括基因,思维,记忆等等,而你的本体被摧毁了。

我一边看书一边就在想,这种瞬间转移过去的我还是我自己吗?万一电脑程序出现错误,我不就会彻底消失了吗?还有在摧毁本体的时候会不会疼?

好了,《时间简史》就分享到这来,其实里面还有很多脑洞,比如关于黑洞,宇宙为什么是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还有些就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了。有兴趣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展开自己的脑洞翱翔于宇宙。作者:谢刚

读书心得之《饥饿游戏》读后感2000字


读书心得之《饥饿游戏》读后感2000字:

一口气把The Hunger Games读完了。很激动,一方面是书好看,电影拍得好,另一方面是因为有猫猫头陪伴我,他读过书,看过电影,我和他在这方面有共识,英文叫We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这个很重要。

《饥饿游戏》表面上讲的是一个电视直播的杀人游戏,在很多美国的电影小说里都有类似的情节,我们也可以从这种杀戮的残忍中认识人性。这是我对类似文学或者电影的普遍认识。但是这本书讲述除了以上种种外,还有人如何在乱世,在残酷中生存,反抗和发展。

小说的主人公Katniss 是一个16岁的小愤青。她和所有的年轻孩子一样,说话口无遮拦,我们把这个叫做“童言无忌”。如果你在一个很舒适很安逸的环境,身边还有很多人爱你照顾你保护你,宠你纵容你,那么你当然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但是她还是一点一点被磨灭了她的个性,她的锋利,很多青少年到后来都不愿意和父母说话,从本来的话痨变成了三缄其口的陌生人,也是有他们自己的原因的吧。

虽然她在家里不能从容,在学校和社会上不能自由,但是还是有一个地方让她放松,让她毫无负担,这就是她的森林,还有和她的同伴在一起的时候。所以我们做父母的想一想吧,为什么孩子要和其他坏孩子厮混?为什么还要加入什么组织帮派?他们孤独,他们无处宣泄。

那就让我们来看一下是一个什么的社会吧。

贫穷,受压迫,不平等,虽然在哪里都会有,但是在这虚构的国家里,贫穷还代表着死亡的威胁。只要你稍微有一点钱,你就可以用粮食来换取别人替代你参加抽签的机会。Katniss从12岁符合资格开始就一次次地重复投下她的名字,使她被抽中的几率大大增加,但是她不是唯一的,她的挚友Gale也是如此,比她去替代抽签的次数还要多。

所以这不是个例。有钱不只是可以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还可以免除生命的威胁。

上层社会的人不是这样想的,他们把这种建立在生命的杀戮上的残酷当作人性的坚韧,牺牲精神,他们自己吃饱饭了没事情做看孩子们自相残杀但是还要你们有同样的“体育精神”。胜者会得到无限的荣耀和食物。

对于弱者来说,这个犹如待选牲口的处境,这种看见自己平时的玩伴,朋友,邻居,同学,甚至于亲兄弟姐妹被选上去接受屠杀的感受,和参加葬礼有什么区别?

再来看一下故事中的另一位主角,那个同样被抽中的男孩子。他是什么情况?他可能比Katniss的境况好一点吧,但是也不至于好到可以用粮食钱财来换取别人的替代资格。书中对他没有什么重笔墨的渲染,因为他和女主角的关系比较疏远,不像Gale那样是密友。

但是以上的寥寥几句,我们可以看出peeta是一个不屈服命运的孩子,他没有觉得自己是去送死的,他要抓住一切机会让自己生存下去,包括在火车上向未知资助者微笑招手,读书笔记包括讨好教练后台联络人,甚至他还会让自己的父亲去看望Katniss,保证会照顾她的妹妹不让挨饿,暗示她这个其实就是她参加游戏的最终目的(那么既然有人可以照顾你的妹妹了,那在关键时刻你放对方一马,你想得到的就一定会得到)。

游戏开始了。

聪明的强者首先做得是暂时的联盟,除去那些弱者,追杀共同的目标。这个目标之一就是Katniss。为什么?她在训练结束初步评估的时候得到了11分的高分。这可能会使她赢得一些赞助者,在危急关头出钱为她送食物送药甚至改变游戏规则来保护她。

这样的共同敌人,当然要除掉!

和Katniss不同的是,peeta从一开始虽然尽力在争取赞助商,但是他没有这么锋芒毕露,所以他不是共同的敌人,但是他又想办法显示了自己的实力,所以没有被人当作需要除去的弱者。

这个很难啊!

你如何在人群中把握这个度?如何稍微显示一下自己的实力,但是又比较低调,让对手不敢对你小觑,但是又不觉得你是很大的威胁?

Katniss 的实力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大,她错误地把自己的名气放大了,引来的共同的敌人,她又不善于沟通交际,所以她选择的是孤军作战,相比之下,peeta聪明多了。

好在Katniss是个聪明的孩子,善于观察,也会分析,所以她渐渐明白在游戏中潜在的规则,明白孤立无援肯定不会有好结果的。

要么在场内得到同伴的合作,要么在场外获得更多的赞助。

审时度势啊!很重要啊!

于是她得到了一个名叫Rue的女孩子的合作,这个女孩子很聪明,不张扬,所以很有利地避开了最初的一批残杀。

但是很不幸,Rue就是因为和Katniss在一起了,就过早地招来了杀身之祸。

当有孩子被杀害之后,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会在别人都离开后去收拾残局的,比如把尸体清理运回。

Katniss知道他们会这么做,但是出于对Rue的感激和怀念,她还是给Rue做了个小小的埋葬仪式。你也可以说她在作秀,为什么不呢?这个游戏从一开始不就是在作秀吗?只要没有认清这一点的,很快就会消亡。其实我们这个社会,这个现实不是一样吗?!

接下来的场景在小说和电影里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觉得可能因为小说里的情节感情太细腻,电影镜头无法刻画:11区的苦难人民,把自己勒紧裤带省下的赞助给Rue的粮食送给了埋葬她的Katniss,他们本来是可以取消赞助的,但是他们这么做了。可能是为了感激她,鼓励她,甚至于只是不想欠她这份情。总之,在这么凶残的游戏中,我们看到的是上层社会的冷漠和残酷,底层人民的真爱和善良。

读书之《西藏生死书》读后感2000字


读书之《西藏生死书》读后感2000字:

脑子断片了一个多月,只因为看了这本书带来的风暴太大,太烧脑了。一下子好像了解了很多自己从未了解过的知识,可是又说不清写不出自己所领悟到的东西。

我在最近看的书《西藏生死书》里看到:人是一种意识的存在,意识是内心,是灵魂,意识这种东西自己都不是完全了解。就像那句话:“自己”这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小时候就梦想自己长大可以成为一个作家,出来工作以后,发现自己要到一定的年纪才能写点什么东西出来。写作就像是停下关照自己的内心,然后再一点一滴剖析写出来。过程就像切洋葱那样,要一层一层地剥开自己的心,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写出来。

每个人都有害怕面对自己的一面,想逃避的一面,像我这种畏畏缩缩的风格,不想直视自己内心想逃避自己的人,有很多想写的题材,可每每一想到自己的内心就放弃了。我的脑海里有两个我整天在吵架,一个乐观积极什么都好奇有兴趣,一个消极负面什么都觉得没意思。

未知的是什么?

小时候每个人都有个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

罗嘉良版的《卫斯里》,猫星人寻找的未来金属,说人类看了会接受不了精神失常。那是什么?是不是说猫星人能从多维视觉看人类,而人类生存在三维的空间里看不到四维以上的世界,而这个未来金属有可能可以让人类看到未知的多维度空间。

《星际穿越》里,男主在外太空找到五维空间,在五维空间视觉看到自己的书房,想通过一排排书编排出来的密码,告诉女儿让她劝当时的自己不要走。

《寻梦环游记》里,男主亡灵节误闯到另一个世界里,活着的世界的人死后去到的那个世界。

人类看到会失心疯的世界,有没有可能是不是多维空间重叠在一起的世界?

宇宙多维度空间跟佛教轮回理论有点相似。至少两者都是探讨意识不同形态不同空间不同的存在方式。

佛教里人死后的意生身能看见所有人,而人却看不见它们。

而宇宙暂时被人类发现到十一维度空间,人类是活在三维空间里的生物,四维以上的生物可以看见我们,我们却看不见它们。

有没有平行时空?也可能有。可能是和我们一样的世界,可能是和我们不一样的时空,也可能是我们梦境里的世界。

小时候看西游记,很相信人有前世今生来世。可是慢慢长大,科学知识告诉我们那些说法都是迷信,人只活一次,只有一辈子,人死了就消失了,读书笔记什么都不是了。一想到这一点,想想万一将来有一天自己即将老死或者病死的时候,自己没有自理的能力只能躺在床上等人照顾等死的时候,想像自己即将死去、会像没用的垃圾被清理掉,那是一种多么恐惧的心理。

而在佛教里人的存在是什么?是意识存在,意识是我们的内心,是我们的灵魂。是意识寄居在我们的肉体里,是我们的意识控制着自己的身体,用这个身体来完成自己意识想要做的事情,可这个生命体结束了不代表这个意识的死亡。

有句话: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

正因为无形的意识,可以得以寄居在人体里,有七情六欲,有三毒贪嗔痴。我们就像千年修行的白蛇想变成人身,尝遍人间滋味。可是得到人身之后,才发现人身可以为所欲为的事情太多了,而意识又太容易被自己所在的肉身带来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凡尘俗事困扰。

以至于我们忘了自己的初心,忘了自己的潜意识,忘了自己的灵魂深处。所以常常逃避自己的内心,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只想贪婪地拥有更多只能暂时拥有的东西。

读到这里感悟到这一点,心里不禁对修行之人心生敬佩。大家都拥有人的身体,可以尝遍人间各种滋味,可是他们却甘愿放弃种种凡尘的快乐,一心修心,修意识,修灵魂。

《西藏生死书》里讲到中阴,中阴是指:“一个情境的完成”和“另一个情境的开始”两者之间的“过渡”或“间隔”。

我们可以把人的整个存在分成四个实相:此生、临终和死亡、死后再生,这就是四种中阴。

此生的“自然”中阴

临终的“痛苦‘中阴

法性的”明光“中阴

受生的”业力“中阴

此生包含生与死之间的整个过程。

人体的存在是由地、水、火、风、空五大元素决定的。通过五大,我们的身体才得以形成和维持,当它们分解时,我们就死了。

在受生中阴的阶段,因为心已经不再受到这一世肉身的限制或障碍,所以”受生“到不同道的”机会“是无限的。这种中阴有外”存在“的意生身和内“存在”的心。

因为过去业报身的记忆在我们的心中仍然历历如新,就会形成“意生身”。意生身可以看见其他的中阴身生命,却无法被活的生命看见。

人死之后意识进入下一个轮回之间的中阴期,即是意生身的存在时期,是不是宇宙其中一个维度空间?而之后要面对的佛教里定义的六道轮回,又是不是宇宙多种不同维度的空间?

意识最终什么时候消失?

《寻梦环游记》里,在猪皮朋友消失了以后,埃克多告诉米格:他被人遗忘了,如果在活人的世界里没人记得你了,你就会从这个世界消失,我们管这叫终极死亡。米格问那他去哪里了,我见过他,我记得他。他说:我们的故事,只能由我们生前认识的那些人来讲,他们的记忆才管用。

埃克多说的终极死亡,是指意生身在它存在的空间消失了,然后又进入轮回或者又进入下一个维度空间,继续以其他形式存在?还是说这个意识在宇宙里永远消失了?

我暂时还没有信任何教派,对于此书讲述很多对于修行高深莫测的东西,我还没有能力参悟。我只能浅薄地把我看完此书后结合自己了解过的知识,做一个梳理,整理出一个思路。

对生命,对灵魂,对自己的意识,我会更虔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珍惜来之不易的此生。作者:曾玉玲

喜欢《读书|《借贷迷局》读后感2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书读后感2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