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观读书笔记有感800到1000字 > 地图 > 观读书笔记有感800到1000字

观读书笔记有感800到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原本大学微言》读书笔记1000字。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中外经典名著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只要我们认真的看过一本书并投入进去,就一定会在书中感悟到不一样的人生道理。为了记录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阅读文章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是很有必要的。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原本大学微言》读书笔记1000字”,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原本大学微言》读书笔记1000字

这句话本出自《大学》,再次在南怀瑾著述的《原本大学微言》里读到,南老用一个历史故事案例给出了通俗易懂的解释。它的意思是说人们容易对亲近和喜爱的人产生偏颇,偏颇就会失去公正清明的判断力,讲述了战国时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赵太后偏爱小儿子长安君,长安君年幼即位,赵太后亲政,秦国趁机入侵,国难当头,赵太后求救齐国,齐国要挟赵太后派遣小儿子做人质方才出兵,大臣们纷纷劝谏顺从齐国,以挽救国家为大局,赵太后为骨肉之情所困,看不清未来也抗拒当下的任何建议。想想看,国没有了,家还会存在吗?赵太后和儿子性命堪忧,哪来的世代为王,永享富贵呢?!

赵太后贵为太后,疼惜孩子的心和天下母亲毫无二致,可这种过度的疼爱反而是伤害,没有为孩子计长远,为孩子计长远的母亲是坚定有方向的。小时候,我的母亲最容不得我们懒惰不事劳动,要么读书学习要么下地干活做家务,不可以偷懒耍滑头。洗衣做饭干农活,懂事起就放手让我们做,女孩子还要学习做针线,她坚信升学可以改变命运,力排众议坚持让我们上学,独自一人担下繁重的田间劳作。

她对家里的5个孩子公平对待,有能力读书的不惜代价培养,读书不成的被送去学了手艺,她常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宁愿让你们现在恨我,也不愿你们长大后抱怨我!这对生活在偏远乡村的母亲而言,内心里该有多大的力量啊!

就是她这种为孩子计长远的做法,给了我们比同龄小伙伴更多的成长机会,每个人都凭着自己的努力和造化选择了对自己而言较好的路,没有母亲,我的命运在未成年前的几次转弯中就是另外的方向了:小学辍学或中学退学,根本不可能有机会接受大学的教育。很多年以来,我曾对母亲的严厉不能释怀,觉得自己最不被关注、不被爱。我外出求学是赌气逃离母亲的无奈之举,求学的路上吃了很多的辛苦,内心里一直和母亲难以亲近,而如今清晰看到:没有母亲就没有我的今天,母亲的爱无法比拟,今生今世无以为报。

再者,有感于触龙的智慧。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危急时刻,触龙主动请缨碰钉子,他先从拉家常开始,慢慢地切入正题,最后成功说服赵太后爽快地答应送小儿子去齐国做人质,一切都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的。触龙先是同理了太后惜子之心,说自己最疼爱小儿子要为他的前程做安排,入情入理得到太后信任,继而表达爱孩子就要为孩子做长远考虑的观点,引起太后的思考,触动太后的内心获得认可。这也是一次非常漂亮的个案咨询,于闲聊中“见缝插针”,击中太后溺爱孩子的情结,继而于悄无声息中帮助太后转化了情结,听起来是那么顺畅自然,水到渠成实现目的。

触龙有过人的胆识和勇气,更主要在于他有一颗细腻的心,他的内心是丰富温柔而坚定的,说出的话有温度有力量,没有强词夺理的说辞,也没有义正辞严的陈述,拉家常又不忘重任在身,在太后面前不卑不亢,牢牢把握谈话的主动权,这些都需要非常的“心在位”方能奏效。否则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加剧了太后的防范,更难打开太后的思想堡垒。触龙作为父亲爱孩子不假,为孩子计长远则不是每个做父母的能想到、做到,如果自己做不到又如何去劝说别人呢?我联想到,作为咨询师如果没有如此高度,又怎能引导来访者呢?作者: 冯冰淑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焉识用场——《陆犯焉识》读书笔记3000字


焉识用场——《陆犯焉识》读书笔记3000字范文:

“此类”没用场的人”都有一身本事,误以为本事可以让他们凌驾于人,让人们有求于他们的本事,在榨取他们本事的同时,至少可以容他们清高,容他们独立自由地过完一生。但是他们从来不懂,他们的本事孤立起来很少派得上用场,本事被榨干也没人会饶过他们,不知如何自身已陷入一堆卑琐,已经参与了勾结和纷争,失去了他们最看重的独立自由。”

陆焉识就是一个没有用场的人。

陆焉识,上海大户人家的大少爷。十六岁读完高中保送大学。十九岁考取官费留学,在华盛顿留学五年。“会四国语言,会打马球、板球、弹子,会做花花公子,还会盲写。”博闻强识,才华横溢。年轻时,他“随和凑趣,说话俏皮,恰到好处的哗众取宠”,慷慨大方,狂狷孟浪,追求自由。

“世界上人人都知道钱好,只有焉识不知道,这点让恩娘分外疼爱”。他为同学看不清黑板而痛苦,用学费给他配了眼镜。别人给他一记小亏吃,他也总是舒舒服服地吃。他同情怜悯每一个弱者,心地善良。看到恩娘被赶回娘家,他挺身而出保护;看到婉喻没有自由,他不惜恶心着,把三辈子的谎言额度都用了,硬带着婉喻出门,给她两日自由;看着梁葫芦被修理的头破血流,他省下仅有蒸南瓜和糖精片,喂他吃;看到颖花儿妈因偷情,被邓指用枪威胁,他冒死掩护这个荡妇。“他有一个老毛病,看不得女人可怜”。因为这份悲悯,他宁愿舍弃自己追求爱情的机会,接受包办婚姻;因为这份悲悯,他小心翼翼周旋在恩娘和婉喻身边,尽量迎合她们;因为这份悲悯,他可以舍弃自己最为重要的自由,在归国的船上留下祭奠的清泪。

作为语言学的研究者,作为教授,他的语言妙趣横生,文章诙谐讽刺,“课堂像剧场一样,对话和笑声洋溢”,每个文化阵营都想拉拢他。可是他认为“知识分子的生命在于接受知识、分析知识、传播知识,甚至怀疑知识、否定知识,在他接受和分析的时候,他不该受到是非的仲裁。知识分子还应该享有最后的自由,精神的自由。”他不愿意加入任何一个阵营,他想保持知识分子的清高和独立。“他越来越理解福伊(Foy),那个被基督教徒杀害的十五岁女孩。她拒绝偶像崇拜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最后一点自由,精神的自由。”然而,举世皆浊我独清,是多么的艰难。即使你不去找是非,是非也会来找你。陆焉识无可避免的成为了众矢之的,箭靶起初是他的学术文章,再后来就是人身攻击了。本想绝世独立,奈何两边不讨好,落得落魄时无人援手。

“老早呢,觉得你没用场好,心底里不龌龊,人做得清爽。太有用场的人都是有点下作的。现在看看,没用场就是没用场。”恩娘说。“中国是个啥地方?做学问做三分,做人做七分。外国的人要紧的是发明这种机器发明那种机器,中国人呢,要紧的就是你跟我搞,我跟你斗。你不懂这个学问,你在中国就是个没用场的人。”

陆焉识为了自己可怜的自尊,从重庆出狱返回上海后,不屑于参加政府的考核,不屑于向政府写投名状,依然坚持自己知识分子的精神自由。“他做什么事,写什么文章,都是出于他自己的道德审美。或者说出于一种道德趣味。各人有各人的趣味,不符合他趣味的,他就会觉得不适,或者恶心。‘’

为了能获得大学教授的职务,供养生计,他选择向“朋友”示好。他依然活在自己的象牙塔内,想当然的认为朋友们还会帮衬他这个朋友,依然没有放下自己可怜的自尊,穷一家之现有的财力,他准备了一场“便餐”——“他请客人们按照美国习惯,把邀请信的回执寄回,这样便于他计划采买。”“他让婉喻以她最拿手的章草小楷,把菜名抄录在毛边纸上,卷成小小的画轴,打开的菜单从右边往左边拉开。他要把这餐家宴做得考究而充满书香门第的贵气”他还翻出蜡烛,打算用烛光营造氛围;翻箱倒柜找出体面的衣服,打算在今天的场合,恢复自己公子哥的面目。然而,一家老小饿着肚子等待的朋友们没有来,一个都没有来!

社会的动荡,政府的黑暗,朋友的背叛,恶棍的欺诈,生活的窘迫......撕扯下了温情的外衣,剥去陆焉识的尊严,面对魔鬼,他只能屈膝匍匐到污泥里,读书笔记与泥淖为伍。“战争把他变成了这么个肯服软,不吃眼前亏,拿热脸贴别人冷屁股的人。”这还远远不够,他竟然还打算教育侄子皮埃尔,“二十岁一个中国男人,应该可以不动声色地防御,甚至进攻,不露痕迹地交换利益甚至勾当,只要不被抓住永远不算作弊。二十岁,他应该习惯了人的那种淡淡的无耻,把它当成是正常的人味。”陆焉识马上也要变成无耻与恶心的卫道士了。在无耻和恶心的帮助下,他们保住了自己的房产,不至于流离失所。

刚刚解决温饱问题,陆焉识的文人品性又萌发出来,“焉识只要日子过得下去,笔头就开始不安分。他想到了几个恶棍的嘴脸,写了一篇讽刺文章,把恶棍们整个敲诈的过程描述一遍,化了名投寄到一家左倾杂志。”文章影响很大,带动了更多左倾作家以此为题材的创作热情,同时被改编为话剧演出,在几个城市的剧场上演。可见陆焉识的才识和文学引领力。然而,浊世容不得清流,连凌教授这么好学问的知识分子都放不下陈年的私恨,何况地痞无赖,面对当下的嘲讽必是要报复的。很快恶棍们寻上门来,恶狠狠地让他们卷铺盖滚蛋!恩娘终于无力回天了,面对致命的打击,撒手人寰。

看到此刻,我突然对陆焉识愤怒起来,一个自私的只为自己审美趣味的人,一个不顾及家人安危的人,一个没有用场到极点的人!哪怕他学问高深,博闻强识,如果连父母妻儿都不能保护,又有什么用?!

写到这里,突然可怜起男人们,这个“用场”,磨灭了多少男儿的理想和激情,这个“用场”承载了多少责任和担当。这个“用场”逼迫着男人们社会化、世俗化、庸俗化、势利化。油腻的中年男人,油腻的何止躯体,更是思想和灵魂。他们不能寻桃花源以避世。他们是天,他们是梁,他们是骨。可谁见他们是泥,是狗,是兽的样子。好吧,各有各的不易。

生活并没有就这样放过陆焉识,他这样有才华的人,要接受更大的“磨砺”。1954年春,因莫须有的罪名,他被捕了。有期徒刑15年。1954年11月,改判为有期徒刑25年。过了几个礼拜,加刑的宣布“陆焉识,死刑。十天内可以向本庭提出申诉。”期间他还被带到袜子厂做彩袜浸染革新计划,实验基本成功。死刑一直没有执行,直到1955年3月4日。在他走在刑场等待枪声响起时,有人把他推出了队列“减刑批准了”。

1955年减刑后,陆焉识被关押在浙江和江西接壤的一所监狱。1958年10月9日,整个监狱紧急动员,途经西宁,迁移到大草漠上。1963年11月16日,开始做逃犯,期间还发现了一种含有淀粉的植物,报告了国家,争取获得宽大。历经千千难万险,他辗转回到了上海,回到了家,但三过家门而不敢入。他在暗中遥遥与家人做了相会,看到家人平安无事,一切安好,为了不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灾难,他决定自首。1964年初,在西宁自首。此后12年认真服刑改造,期间还面临着河北干事的打击报复,几次虎口逃生。

在服刑期间,陆焉识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肺结核、便秘,牙齿也已经脱落干净了。那个风流潇洒的高大少年早已不知踪影,风沙皲裂了他的皮肉,岁月压弯了他的脊背,劳改摧残了他的精神。

什么生活品味?死人的口粮也要吃,饥荒时,动物的粪便里也能挑出食物;什么知识分子的清高?在劳改场,谁都可以做他老子,就连他的名字,也淡漠了;什么人品操守?积攒的家私用来行贿,还得负责维修;什么审美情趣?监狱的壁报,讴歌什么,憎恨什么,批判什么,他都不会弄错。什么个人意愿?根本就不是个人!终于,生活把他改造成了他最厌恶的样子。

于是,生活也大度起来。1976年11月3日,他成了第一批赦免的“肃反”老先生。他终于自由了!

这个一辈子追求自由不得的人,此刻自由了,却害怕起来,怕婉喻不会接受他,怕自己没有价值。

这个一辈子没有“用场”的人,在生命的后期,突然有了用场。释放回家以后,他可以替儿子借书还书,买烟买酒;可以替儿媳洗脏衣服,帮厨切菜;可以做家里别人不愿做的一切事务。他竟然还打着可以做大词典荣誉主编的幌子,讨价还价要回了陆家三层小楼的一部分。他还打通层层关卡,磨走了住在陆家小楼三层的难缠的三对小夫妻。目的达到后,他婉拒了大词典主编的职责。生活造就了一只老狐狸!

生活打磨了每个人的棱角,塑捏每个人的思想,谁不是在夹缝中寻求生活呢?超然物外又有几人?谁不是一边流泪,一边奔跑。谁不是一边割舍,一边获得。公平从来不是一个名词,它需要我们努力去争取和奋斗!“用场”也不都是阿谀奉承,谄媚屈膝。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焉识,焉识,哪里认识啊,怎么认识啊?生活是个大讲堂,它自会来教导你。

《大学》读书笔记之知所先后


《大学》读书笔记之知所先后

做人做事,关键在于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所谓: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经”一章,有关先后顺序的文段,至少有这样几处:

一,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三,古之于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四,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五,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若加上“物有本末”一层含义,则可加上后文这句话:“至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一修身为本。”

可见,大学的要义,在于:明明德,知止,格物,修身。这些是基础,基础打牢了,才能有所得,才能明明德于天下,才能止于至善。这几个点,也是大学的关口,登堂入室,不懂这几个词,整本《大学》就读不懂,或者是读得一知半解。

关于明明德,我们可以提出这些问题:什么是明德?明德从何而来?明德被什么东西障碍住了,需要明之?如何明明德?大学之道,何以在明明德?

关于知止,我们可以提出这些问题:何为知止?当止于何处?如何止?

关于格物,我们可以提出这些问题:格物的“格”何解?格物的“物”何解?如何格物?为什么说物格而后知至?

本文不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也委实解答不了。王阳明学儒半世,龙场悟道三年,才参悟出“致良知”的道理,我辈才疏学浅,功夫不到,安敢妄言解经。只是深知,《大学》一书,实在蕴含了人生真理,若真能了悟,获益无穷。王阳明以禅释儒,我也有这样的习惯。一边读《大学》,一边读《圆觉经》,两相对照,竟能相得益彰。

说回本文主旨:顺序。多年前,老师指着挂在墙上的小楷《大学》,给我讲,做人首要的是要理清进入社会的顺承关系。这中间我一直以为自己是理解了的,其实没有。做人的顺承关系,就是大学的顺承关系。就是先明明德,而后亲民、止于至善纷至沓来;先知止,而后定、静、安、虑、得便水到渠成;先物格,而后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便自然而然了。

基础打不牢,就是不当其时,妄作,凶。不知轻重,不晓先后、本末。做人做事,是不究竟的。作者:李日白

道生之而德畜之——《道德经》读书笔记1500字


道生之而德畜之——道德经读书笔记1500字

【原文】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德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现代汉语解读】

道孕育了世间万物,德滋养着世间万物,天地让万物具有不同的形态,而世间的各种力量互相作用之下,万物又有了各种功用。所以,世间万物尊崇“道”,也认为“德”特别宝贵。道受到尊崇,德被看重,没有人给它尊贵的爵位,然而它自己却一直这样做。道孕育万物,德畜养万物,让万物生长,让万物成就,让万物养育,让万物丰厚,让万物生养,让万物有保护。道产生万物却不去拥有万物,有作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带领大家却不说自己是主宰,这就是深远的德行。

【延伸解读】

这一章是老子关于道、德与万物的关系的理论,是关于天之道特征的论述,以便用于提示圣人之道。

心中明白了道,要有德行来畜养,做到知行合一,在具体的事件中赋予“道”以形态,用“物”和“器”来涵养“道”。物,指物体的本身,实物。器,物体的功用、用途。

老子的世界观是这样的:道,也就是天之道,是无名无形,不可捉摸的。而它落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有具体的形态了,一种混沌的状态,不分阴阳、混沌一体,这就是道在这个世界上的物质基础,开始有名有形,这个时候叫“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一”。因此,“道”与“一”不是一回事,“一”是道在这个世界里的具体表现、实物存在。按照河上公的讲法,这“一”就是德,德开始畜养“道”所生成的混沌状态,不断让它增大,畜养它,然后开始分出阴阳,阴阳合一再变成一个新物质,是阴阳合一的物质。然后再生成了许许多多新具体的物质。“三生万物”,也就是“物形之”。物体有了形态之后,便有了各种功用,成为有用的各种具体的“器”,称为“器成之”。

“道”是世界运行规律,无名无形,我们捉摸不到,而“德”是道在这个世界上的外在表现。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道”是里面的内涵,而“德”则是外边行为体现的品德。我们明白了“道”之后,光懂还不行,如果不在具体的德行上体现出来的话,明白也是白搭。因此,悟道之人必须践行“道”,明白之后要说,让更多的人明白,更重要的是要做,要有具体的行动。那么践行的“德”越多,“道”就越巩固,这就是用“德”反过来畜养“道”。

因为万物由道生之、德畜之,所以万物尊重道与德。而这种尊重、尊贵并不是别人加封的,是自然形成的。

“爵”最早时候当一种鼎,这种“鼎”代表身份、地位。也就是说当年只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才配拥有这种鼎,这叫“爵”。后来引申为爵位,也就是说一个人崇高的地位。

道德为什么这么尊贵?是因为即使不给他尊贵的待遇与名位,人家也一直这样做,所以万物更加“尊道而贵德”。这个道理很有意思,对我们生活中的指导太有意义了。现实生活中有两种人:一种是我尽可能地做工作,不在意回报;另一种人是我就要这个爵,每做一点事我要这个回报,给我好的评价,给我点赞。如果你是领导,你会喜欢哪一种人?如果你是群众,你会喜欢哪一种人?

唐朝名将郭子仪大家都把他当做一个武将,其实他绝对是悟道之人,他的境界很高,他就是“莫之爵而恒自然也”。每次平叛以后,朝廷里的宦官就在皇帝面前说他坏话,不断地整他,结果释去兵权,让你回家了。别人会觉得不公平,气愤的不得了,所以当时还有一个名将叫仆固怀恩,他也跟郭子仪一样能征善战,但是因为不公平待遇,他就觉得气不过,最后也反叛了,最后他整个人生一败涂地。而郭子仪被释去兵权以后,他根本就不在意,而下次平叛的时候还需要他出来,结果一而再再而三,这样的人真的就会吃大亏吗?就在当年,郭子仪就成为大家的偶像了,全天下的老百姓看不在眼里吗?佩服他,尊敬他,这就是“道”的原则。没给我地位,但是我依旧这么做,一直这么做,很自然,这种境界的人是我们真正需要的领导。所以郭子仪人生圆满,活了八十多岁,子孙满堂,家里边孩子都成才了,皆为国家栋梁,到哪去大家都尊重他。

长,就是让万物去生长。遂,就是成的意思。亭,指路边给人休息的建筑物,这里是养育的意思。毒,这里不作“毒害”讲,是养育、厚的意思,使它变得更加丰盛。覆,就像母鸡保护小鸡一样,保护的意思,保护它、覆盖它,让它存活。“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讲的都是天之道对万物是怎么保护的,它对万物不断地养育、保护,让它生长得很好,这是“天之道”对万物的所作所为。所以老子讲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作为之后隐身于背后,不自恃功劳,这叫“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就是他带领大家往前走,他是这个首长,但是他不说我是主宰,我才是你们的主人,你们全靠我,而是尽量保护大家,让大家活得好。

“玄德”,很深远的德行,“玄”是高远、深远的意思。这是老子对领导者的要求,也就是说领导者有这种符合天之道的态度以后,您做事会完全不同的,您就能做到最大程度的团结您所领导的群众,您就能做到,因为您没考虑自己的利益,为大家做事,所以人家会把你放到尊贵的位置上,这种尊贵不是强行要求的,而是您做到了德行深厚,人家都来追随您、成就您,所以这是真正的领导力。所以,人要像“天之道”一样,要默默做事,不要总是想着自己的功劳。

大部分人之间的智力其实没有多少差距,相差最大的是德行,做人的态度。做人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你能不能团结周围的人,能不能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这是非常重要的法则。我们都是普通百姓,我们就学这个。如果您对工作就像天之道对万物一样认真做事,不计回报,您所做的一切,大家都看在眼里。大家看到以后觉得你做得太好了,精益求精,做这么好,人家能不给你一个很高的评价吗?作者:高风清扬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五年级一班的姜汝楠。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暑假,我和几位好伙伴去北京旅游。晨曦中,天安门广场犹如母亲炽热的胸襟纳我入怀。面对飘扬的国旗,我的心灵随着母亲的脉搏一起跳动。雄壮的国歌仿佛穿透岁月的风云,我的耳畔暮然响起一位白皙、瘦弱的12岁学生的铿锵豪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学生就是周恩来,一个全民族苦苦追求的答案竟被年幼的周恩来一语点破了。

抚今追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或许现在的我们翅膀还是很稚嫩的,谈不上为国家贡献,谈不上敬业奉献,但“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践行的敬业精神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漫漫长征路上,在延安的土窑洞中,在山城重庆的阁楼中,甚至在出国访问的飞机上,他都是手不释卷地读啊、写啊……就在逝世前那些日子里,躺在病床上的他也没有终止过学习。让我们在新时代的大道上回眸伟人的足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当鸿鹄之志少年时。17岁的毛泽东“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毛主席丰收伟业告诉我们:想成功的人,他已经成功了一半。同学们,时间正翻着书页,让我们立志当早,存高远,踏地应实,行千里。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当爱时就是爱己。人们常说,世界上最公平的是时间。立志为国读书的童第周,一分辛苦一份才的华罗庚,一切有成就的人绝不停留在昨天之中,更不空空等待明天。同学们,请珍惜生命的每一天,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敬爱的老师们兢兢业业教书育人,这就是一种敬业精神;好好学习,为五星红旗增光添彩,这也是莘莘学子的敬业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切从今天开始!此时此刻,在飘扬的五星红旗下,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敬业做代言: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谢谢大家!

指导教师:王瑞枝

相信《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原本大学微言》读书笔记1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读书笔记有感800到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