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大学读书笔记 > 地图 > 大学读书笔记

大学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11-11 来源:互联网

《大学》之以文载道读书笔记。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每个人在阅读的时候,都会与作品产生共鸣。这是感触是非常难得的,它是我们去写作读书笔记的宝贵素材。您是不是不太清楚读书笔记怎么写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大学》之以文载道读书笔记”,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大学》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有着崇高的思想地位和学术地位。南宋朱熹将其从《礼记》四十九篇中抽出,并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同时,他还把《大学》与前三者合称为“四书”,确立其为“四书之首”,称为“入德之门”。此外,《大学》的学术地位也很高,这除因其蕴含较强的哲学逻辑思维外,与其身未解之谜也有一定关系。《大学》的成书年代,史料语焉不详。其作者谁,亦众说纷纭:程颢认为是孔子,朱熹认为是曾子,明清两代学者认为是子思,冯友兰认为是荀子,傅斯年认为是董仲舒(或许还有我不知道的观点,举例未尽)。未解便值得考究,故研究《大学》成书过程的学者亦不少。

事实上,《大学》在先秦散文中还有着不可忽视却长期被人们所忽视的文学地位。《大学》与《中庸》大概成形于同一时期,故不加以比较。而把《大学》与《论语》《孟子》相比较,显而易见:《大学》驾驭语言文字更加凝练,说理条理更清晰,逻辑更严密,引用《诗经》《尚书》更自然,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儒家思想体系。因此,我想就《大学》的文学特点中结构严密化、说理系统化、引《经》据“典”三方面进行分析。

《大学》之结构严密化,见于它作为一篇优秀的议论性散文,谋篇布局结构严密。其开篇言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开门见山,为我们定下其行文总纲领。这便是“明德”“亲民”“至善”(朱熹《大学章句》云:“程子曰:‘亲,当作新。’”),后被归纳为“三纲”。之后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则为我们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大儒家入仕修为要求,后被概括为“八目”。后文则围绕这些展开论述,贯彻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阐明治国理政与个人修为的统一性。

《大学》之说理系统化,体现在其逻辑清晰,行文简明,从而更具有说服力。

就《大学》文章本身而言,我们可以在文章找到多次递进说理的例子。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采用相似句式,论述从“知止”到“定”“静”“安”“虑”“得”,这种层层深入的关系,每个步骤环环相扣,使文章显得紧凑而富有气势。又比如,这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亦是种“连锁反应”,前一事为后一事的因,后一事又为再后一事的果,因果相连,使论证清晰,更具说服性。再如“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这一句讲的是“齐家”与“治国”的关系,阐述治国必先齐家,再说,不能管理好家族的人反而能教育好一国之民,是从未有过的事。正反说理相结合,让人更加全面的认识家国关系,并意会后世所谓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含义。

将《大学》与《论语》《孟子》的说理方式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论语》仅为“纲要式的记言”。《孟子》虽为语录体散文但叙事较多,但已能围绕某一中心逐层深入论述。而《大学》较《孟子》做得更好。举个例子,中华文化中家国情怀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存在。《孟子·离娄上》第五章道:“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家国’。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其中,已有对“家国天下”这一概念的陈述。而对比《大学》中“修、齐、治、平”的相关论述,我们能清楚看到,《大学》对个体与国家的关系陈述更加简明扼要、系统完备。

《大学》第三个文学特点,我把它概括为“引经据典”娴熟化。所谓的“引经据典”主要指引用《尚书》,依据《诗经》。因《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史书之一(另一本是《春秋》),被儒家尊称为经,又称为《书经》。我这里讲的“引经”特指引用《尚书》。而《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曾言“不学《诗》,无以言”。汉代起《诗经》更是被奉为楷模,是古人创作借鉴的瑰宝。故“据典”,在此指依据《诗经》。

何以见得《大学》中“引经据典”的娴熟化?从数量上看,《大学》全文共2000多字。而据个人统计,《大学》中引用《诗经》12处,引用《尚书》7处。从质量上看,《大学》中引用《诗经》《尚书》之处,基本上是作为论据替作者的观点“撑腰”。基于《诗经》《尚书》在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力,这些引用无疑会增加文章的权威性,使其中的观点更易被读者所接纳。更难得的是,《大学》作者在引用《诗经》《尚书》时,基本上结合被引用句子的含义进行举例阐述,例如: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傈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此处引用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诗经·卫风·淇澳》,并一一论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赫兮喧兮”的含义,最终说明了君子品德完善,百姓自然不会忘记他的道理。结合阐释,让引用与文章浑然一体。

综上所述,《大学》具有结构严密化、说理系统化、引《经》据“典”娴熟化的文学特点。若说,《孟子》已体现出说理独立化趋势,《大学》则是说理“初熟”。长期以来,人们多把《大学》作为儒家思想教育经典著作,认为其咬文嚼字、引经据典,晦涩难读。但细品下来,觉得它的确是先秦文学中独具匠心的精品,甚至可为我们现在创作议论性散文的谋篇布局提供宝贵的参考与经验借鉴。

后学愚见,请多多指教。

参考文献:

1、《四书释义》(大字本),钱穆著,九州出版社,2017年出版。借鉴其中分析儒家思想脉络的思路,阅读其中《论语要略》《孟子要略》中介绍的读法和参考资料,再行文。

2、分析《大学》“作者是谁”时,参考百度网站,整合多位学者观点。

3.《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参考朱熹对《大学》的研究观点,并引用《大学章句》中对“亲民”的解释,即“程子曰:‘亲,当作新。’”此句。

4、《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文章中提到《论语》《孟子》与《大学》的对比,《诗经》《尚书》的文学地位时,对本套教科书(上卷)第一编上古文学部分中第二到四章相关知识点穿插应用。

5、《中庸·大学》(理雅各权威英译本),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出版。文中对于《大学》原文的引用皆源自此书。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延伸读

文心读书笔记之小小的书柜


《小小的书柜》这个章节是讲怎样给孩子选书的,书里为孩子挑的书籍对于现在的孩子显得过时了,今天就来梳理一下自己对于“为孩子选书”这个问题的看法吧!
信息量爆炸的时代为孩子挑书仿佛成了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对于挑书这事我到认为不必那么烦恼,现在的图书出版业已经比较发达,城市里的书店也各具特色,基本每一个大型的商业综合体都能找到像样的书店。无论站在任何一个书店的童书专区,选上一本适合孩子又让孩子喜欢的童书是非常容易的,现在的孩子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喜欢阅读。

让我们对挑书产生烦恼情绪的是父母内心对“阅读”构建起的利益追求,我们希望孩子们今天买书,就要迅速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就能答对更多的阅读题,就能写出50分以上的优秀作文。平心而论,这事儿搁我们自己身上也困难有加,“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话放在父母对孩子阅读的希望上尤其合适。

为孩子选书不难,难的是“能否参与”,更重要的是“能否坚持参与”孩子的阅读?仅仅是“共读一本书”没有意义,关键在于读完之后的交流分享,在讨论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如果父母也能动笔写一写,在共同练笔中分享见解的灵光。保持心态平和,坚持慢读精分享,厚积薄发,着眼未来。

对于现在的初中生来说,学校教育已经过快过宽过广,我反而觉得家庭应该担负起“减速”的任务,落实好细节教育的职责。

读礼记之《大学》有感范文读书笔记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估计A4纸五号字打不完两张,其实很短,而且结构足够清晰,它讲述了从个人到天下应该如何达到理想状态的方法论。

第一段给出了整篇文章的内容概括,就是明德,新民,知止,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且从知止到平天下呈一个因果关系;明德和新民是一体两面,同时与平天下息息相关,就是说平天下和明德新民说的是一个回事儿,美好的德行广泛显现,人民的思想教育水平进步,生活安稳,都是儒家想要达到的理想社会的三种表现。

知止到平天下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代表了从低到高的修养和它的要求。其核心是理性。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修身及之前是向内的,建立绝对理性的世界观的过程;之后是向外的,拥有这种修养的君子具体应该怎样发挥作用的方法论的部分。

知止的含义是知晓所要停止的目标地,君子的目标是追求贤明,就如同圣王一样,神情庄重仁慈但是十分谨慎,这就是君子所追求的东西。

下一步是诚意,核心是对自己的心不隐藏和对自身的约束,两者的关系是互相形成、促进。不对自己隐藏自己的恶行,不自我欺骗,同时约束行为,这样就能自得,从内到外、从外到内消除恶性的影响。

正心是诚意的进一步,消除恶性之后是消除一切的非理性的情感的因素,以绝对理性看待自身,是为得正,将愤怒恐惧喜好忧虑乃至于感官上的影响都消除,通过头脑和理智作出判断。

修身的部分仍然是说不要被固有的印象、情感所蒙蔽,因为喜爱所以看不到其中的恶,因为厌恶所以看不到其中的善,都是不够理智,修身不足的结果。以理性统帅所有的看待事物的方法,依次抛弃对自己的欺骗、失之偏颇的情感、固有印象和标签的影响,真正得到事物的本质和真实。是诚意正心修身三步组成的第一部分也就是准备部分。

后一部分是向外的,也就是齐家到平天下的部分,相对于之前对于建立理性世界观的要求而言这一部分是相当倾斜于方法论的部分的。

其中影响甚深的是由家到国的投射的治国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大学》中强调了未有先养子而后嫁者也,它有两重含义,一是说家到国的投射不是完美的,会有偏差,二是因为没有人能告诉你治国的每一步要怎么走所以要敢于实践,这大概是实事求是和敢想敢干的精神的某种体现。

除了家国之间可以参照之外,关键的一族、关键的个人对于国和天下的影响甚大,王室和君主是民众行为的表率,自上而下的效仿顺序是儒家思想中德治的重要理论基础,论语中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也是说上层贵族的做法会影响下层民众,那么究竟为什么呢?《大学》的作者似乎认为上层贵族良好的品德会使民众信服,也就是说统治阶级获得了相当的权柄包括话语权以及向民众发号施令的权力的同时,也获得了作为领导者它的隐性的和显性的话语在民众心中产生的效果也与普通人有区别。也就是说不是抑制下层民众的声音使得人们只能服从于指令,而是以令人信服的方式,包括君主和王室行事、执政的方方面面,使得自己实际上在民众内心中的影响力,增强。

因此,这一部分讲的是通过打动人心进行统治,与现代的通过法制进行统治有所区别,但是仍然可以借鉴。从正面的角度来讲就是通过真正关心民众、民生和人权来维持长久和繁荣,从负面的角度来讲就是无尽的政府宣传和愚民政策。

孙子兵法读后感之“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一、兵法解析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以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意思就是:

士卒没有亲近依附之前就执行惩罚,他们就会不服,不服就很难使用。士卒已经亲附而该罚不罚,那也无法用他们作战。所以一手用宽仁的手段去怀柔,使他们知恩,一手用军纪军法的手段去管束,使他们畏威,这样打仗才能取胜。

平素能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不重视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平时命令能够得到贯彻执行,这表明将帅同士卒之间相传融洽。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文”指文治,用奖赏、道义等教育、管理士兵;“武”指军纪、军法,对违令者实施重罚。

意思是说治理军队要文武并用,刚柔相济,恩威并施。

孙子在这里一共讲了三层意思:

第一,要做到“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将帅必须以身作则,与士卒同甘共苦,这样才能使“士卒亲附”。“士卒亲附”才能加以管束,对违纪者施以惩罚;

第二,严明军纪要与宽仁厚爱相结合,赏罚并行,文武相济,是治军的长久之计;

第三,一支纪律严明、内务整肃有战斗力的军队,是靠平时严格教育训练出来的。“令素行”为的是“与众想得”,从而确保内部和谐统一。

当然“令之以文”,并不是一味地溺爱士卒,不加指责,除了教育、爱护外,还要用纪律约束士卒,要“齐之以武”,赏罚分明,方能保持全军统一。

在运用“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谋略时,要结合具体情形,该奖则奖,该罚责罚,审时度势,据情而定,否则难以收到良效,

二、古今联想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所以要用“文”即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武”的方法即用军纪军法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定胜利。

对于今天的领导者来说,就是要坚持不断滴对被领导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明之以理,晓之以义;又要采取必要法纪和赏罚措施来统一步调,这样才能够“是谓必取”,即取得预期的成功。

领导者借鉴孙子的“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育人思想,就必须掌握赏罚的艺术,做到赏罚分明,恩威并重。

三、读后感

这一篇主要从团队搭建及管理方面介绍领导者只有以身作则方能让员工亲附,既而才能在具体事情过程中审时度势进行赏罚。

补充几点:

1.亲附的程度到如何,《孙子兵法》中没有提及,需要每一个领导者在各种小细节去探寻,相信每一位成功的leader都有一套自己的亲附标准及方式,这套标准需要我们来拟定,以身作则只是孙子提及的亲附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具体还有什么其他的,看leader本事。

2.赏罚分明,意指工作结果及奖惩措施公正公开化,唯有这样,才可服众,唯有服众,方可统一步调,高效管理。

3.平日“洗脑”很重要,此处“洗脑”“非贬义词,意指多多与员工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给予与传达。

管理团队到最后你一定会发现,同等状况下,经常与员工交流的公司的员工离职率一定是低于为了做事而做事的公司的。所以为了避免此类状况,公司设立一个企业价值观。

俗话说,活在这个世界,要么你去改变别人,要么你被别人改变,管理团队也是,要么我把你“洗”了,要么我被你“洗”了!

增广贤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著名作家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请大家阅读收藏!https://www.dhb100.com/

还记得我小时候,大约五、六岁时,父亲叫我背诵了很多儿童启蒙读物,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声律启蒙》等等,这些读物现在基本上都忘记了,但有一本书,我现在还能够全文背下来,这就是《增广贤文》。

年幼时,虽然记忆力好,背得快,但是对于书的内容一知半解,并未真正领悟。最近,因为疫情,重读这本书,对以下几段话感触颇深,今天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释义:一年的计划应在春天里做好,一天的计划应在黎明时分做好,一个家庭最宝贵的是和睦,一个人一生要有所成就必须勤劳。

这段话告诉我们:春天播种,秋天才会有好收成。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扎扎实实学好本领,切莫虚度年华。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家庭和睦,才能幸福美满。余生不长,我们一定要学会珍惜时间。成功的关键在于勤奋,我们一定要趁早养成这个好习惯。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

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

释义:穷人住在闹市也无人理睬,富人住在深山也会招来远房亲戚。给钱就说真话,不给钱就不说真话。不信你到筵席上看看,哪杯酒不先敬有钱的人?

这段话告诉我们: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这完全就是当今社会的真实写照。这次疫情,再次暴露了这个事实,缺钱比起缺其它东西更让人焦虑。

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

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

释义:请求人帮助就去求真正的男子汉,救济别人就救济那些急需救济的人。口渴的时候一滴水也如同甘露一般甜美,喝醉酒后再添杯还不如不添。

这段话告诉我们:需要请人帮忙,一定要找有能力且愿意帮你的人。救助别人,一定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

释义:是是非非每天都有,若不去听它自然就不存在了。

这段话告诉我们:人之所以烦恼太多,多半是因为管得太宽却能力有限。古人说,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也是同一个意思。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释义:人若没有了长远的打算,以后一定会被眼前的难事所困扰。

这段话告诉我们:凡事我们都要有计划,不要事到临头了乱作一锅粥,没有头绪。常怀忧患意识,绝不骄傲自满。

文中还有大量的名言警句,限于篇幅,我就不一一例举了。

当然,《增广贤文》一书中诸如“在家由父,出嫁从夫,痴人畏妇,贤女畏夫”、“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见事莫说,问事不知;闲事休管,无事早归”等具有封建色彩、宣扬男尊女卑、愚忠愚孝、事不关已,明哲保身的观念,我们要以辩证的观点去看待。

总之,这是一部老幼咸宜的著作,任何人都可在其中获得有益的教诲。比如,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包。很多内容出自文章典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居安思危”,“一寸光阴一寸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这些健康、积极的内容,特别是一些含有深刻哲理的格言和警句,作为中国古代启蒙读物,对普及文化知识,创造精神文明,治世育人都曾起过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极大的参考价值。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让我们珍惜时光,多读好书,结交良师益友,做最好的自己吧!

最近,网购《增广贤文》一书,作床头书随意浏览。翻看了几十页,越发觉得喜欢。原文通俗易懂,言之有理,言之有触;评析、故事链接贴切,有"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之感慨。今日,有雾霾,天寒冷,于是静坐,闻茶香氤氲,听音乐低扬。回顾书中警句,以文字表感慨,静度时光。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m.dhb100.com

《增关贤文》是一部集前人经验教训的精炼总结,更是历代民众处世、治学的行为准则。粗略翻阅,虽书中有一些消极的内容,但是更多的却是教人向善、练达处世的名言警句。能够弃其糟粕,汲取精华,把它作为人生指路明灯,提高为人处世能力,也是人生智慧的体现。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故事链接--文景之治,说的是汉高祖及其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灭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之所以成为封建社会的盛世,与文帝个人励精图治是分不开的。他即位不久,就废止诽谤谣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胆地提出不同的意见。文帝十三年,他又下诏声明:百官的错误和罪过,皇帝要负责。次年,他又禁止祠官为他祝福。文帝自奉也相当节俭,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网、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他所宠爱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不施纹绣。自己曾想建造一座楼台,听说要花费百金,等于中人十家之产,于是作罢。因其节俭,榜样垂范,人民负担减轻,“休养生息”政策大得人心。

作为现代人,虽然今天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影响不会消失,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也不会因此而割裂。先人"以德化人"之风,在中华大地"劲吹",民心得以振奋,民族复兴之路未来可期。党的"八项"规定出台,反腐力度加大,党政要官不断落马,"苍蝇"、"老虎"皆打,百姓看到国之希望,党之希望,信心大增。风清气正基本"落地",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也正因如此,国人才真切感受到,强国必先强党。党要强大,靠的是党员以身作则,带头人先行。德配位,做榜样,才有凝聚力和核心力量。期待,反腐倡廉氛围更浓,让民生福祉更"落地",民富国更强。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于国家,是如此。于单位、家庭,也是这样,单位要稳定发展,家庭要和谐幸福,靠的是带头人的榜样带动。

看"文景之治",涨知识,拓视野。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大学生读书笔记之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与夫人朱梅馥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这是家书,但又不仅仅是家书。傅雷先生早年留学法国,在美术、音乐鉴赏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与儿子通信时,他也对中外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做了深入剖析,其间不乏对贝多芬及莫扎特等音乐家的经典点评。因此,《傅雷家书》也是一部优秀的美学鉴赏作品。

由于在傅聪幼年时傅雷先生对他的教育过于严格,导致父子二人关系并不亲密。面对这样的父子关系,傅雷先生在通信伊始就对儿子表达了自己的悔恨,并且在以后的信中也一再提到自己的教育有不适当的地方,并感叹儿子能够避开这些不利因素,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艺术家。他的去懊悔的同时也夹杂着自豪:当儿子傅聪在国际钢琴赛事上获得大奖时,他会忍不住大赞道:想不到你有这么些才华,想不到你的春天来得这么快,花开得这么美,开到世界的乐坛上放出你的异香我做父亲的一向低估了你,你把我的错误用你的才能与苦功给点破了,我真高兴,我真骄傲,能够有这么一个儿子把我错误的估计全部推翻!;当他感到儿子在思想上更加通达更具哲思时,他又这样写道:你分析能力比以前强多了,态度也和平得很。爸爸看文字多么严格,从文字上挑剔思想又多么认真,不会随便夸奖你的;而当他感到儿子在日益成熟时,他丝毫不吝表达自己的爱意与赞美:孩子,你一天天的在进步,在发展:这两年来你对人生和艺术的理解又跨了一大步,我愈来愈爱你了,除了因为你是我们身上的血肉所化出来的而爱你以外,还因为你有如此焕发的才华而爱你:正因为我爱一切的才华,爱一切的艺术品,所以我也把你当作一般的才华(离开骨肉关系),当作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而爱你。这些文字,即便没有什么文化的人,也可以轻易领会,因为天下父母皆是如此!

我们常说严父,而严父的严正是基于对子女前途的忧虑而产生,是一种更悲剧性的付出。因为,当子女们年纪尚小时,往往无法理解这份隐藏在严肃外表下的感情,很可能在父辈与子女之间刻下了一道深沟。只有到儿女心智足够成熟,甚至直到自己也为人父母,才能真正理解父亲。傅聪先生即在自己的某封回信中这样写到我一天比一天体会到小时候爸爸说的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可见他也渐渐理解了父亲的一番苦心。

傅雷先生正是基于对儿子的深情,才借着书信与笔墨表达出平时未曾出口的关怀。然而,这样深挚的关怀,又怎会仅仅停留在表情达意的层面上呢?

傳雷在给傳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闲话),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从以上这些文字看来,傅雷先生的确是按照他在信中对傅聪先生提出的做人,做艺术家,再做钢琴家来要求他。

傅雷先生性格严谨,对待朋友如此,对待工作更是如此。他苦于自己的文字太实而不够灵活,不能完美地展现某些原著的神采,为此专门阅读老舍等作家的作品,求得更具活气的文字。傅聪的弟弟傅敏这样描述他的父亲爸爸一生工作严谨,就是来往书信也整理得有条不紊。每次给哥哥的信都编号,记下发信日期,同时由妈妈抄录留底;哥哥的来信,也都编号,按内容分门别类,由妈妈整理成册。这样的身教,加之信中的谆谆嘱托提醒你一句:信中把自以为是写作自已为是,此是笔误,但也得提一下。、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仅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 足见他时刻对儿子的做事方法乃至一些生活细节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是凝结了一位智者思虑的笔墨。

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之初即受迫害,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悲壮地走完了一生。

他的高洁品德在与傅聪的信中表露无遗,由于傅聪先生一直在外国学习、表演,傅雷先生总是提醒他祖国、民族的重要。某次傅聪想回国探亲时他以减轻政府的经济负担为由拒绝,而事实上,他内心里极渴望与儿子团聚。这也许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良心对自己的个人生活不过分要求,可是对工作及祖国的热爱总是无限度的。

书中展现出的傅雷先生的优秀品德,也许在现今的社会中已经绝迹,但正如普希金所说: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所以,正是基于此,这份回忆便更增其可贵。

傅雷的家书,文字精粹优美,是真情的流露,读来感人至深。我们从他的家书中,不但解到了这对父子之间感人的故事,还能学会做人的道理。

《甲骨文》读书笔记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相信《《大学》之以文载道读书笔记》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读后感大全网”是您了解读书笔记,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大学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