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我们仨读后感2000字 > 地图 > 我们仨读后感2000字

我们仨读后感2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我们仨》读书笔记2000字。

孟子曾说过:“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中外经典名著,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你会不会在看完一本书籍后写一份读后感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们仨》读书笔记2000字,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万里长梦话凄凉——《我们仨》读书笔记2000字范文:

关于写作:有人喜欢用华丽的辞藻堆砌,仿佛是为了掩盖贫瘠的思想情感、又或者是展示自己庞大的阅读量。有人喜欢用最平实的语句,去描绘最真挚的情感。因为简简单单才是真,而情到深处自然就浓了。

我比较喜欢后者。《我们仨》便是这样一本朴实而又饱满的讲述亲情的佳作。杨绛先生用最简单的语言,举重若轻般描绘出“我们仨”在一起时的幸福美满,以及“我们仨”走散之后的肝肠寸断。

全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

一、第一部分简短的记述杨绛先生做过的一个梦,梦里钱钟书走丢了,她怎么也找不到。梦醒,埋怨钱钟书为什么一声不响撇下她就走了。

二、第三部分是关于“我们仨”的所有美好回忆。

书中这一部分放在第三章,而我准备按时间顺序先说美好的部分,因为这里会对人物做出描写和铺垫,看完这些,再去看分离,更能体会那种伤痛。

这部分记录了二人结婚之后,以赴英国求学为起点展开的幸福生活,这部分的描写很喜欢,因为语言平淡、真实、有趣。

更难得的是,杨绛的描写很接地气,她笔下的一家三口就是很平凡的一家的三口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光环加持。让人很容易引起共鸣,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想一想,他们仨后期也就是九几年的时候,我们也出生了,有些记忆、有些生活、照片中一些物件都能找到重叠之处,很容易就能想象出来的生活场景,有代入感。

不仅如此,关于人物的描写也很立体,每个人的小性格或者弱点都一览无余,没有滤镜下的人物更加真实。

钱钟书其实很居家,会给杨绛做早饭,他们搬家时会帮忙打扫房间,他在做选择时也会犹豫不决,他笨手笨脚很多事情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比如打碎了房间的餐具、弄坏了门把手、弄脏了衬衫等。他在一个地方学习,也不常去附近游玩。

杨绛其实有点胆小,怕黑,睡得晚起得晚,也会因为在牛津只能走读而感到自卑,难过时也要钱钟书安慰、疏解。很佩服他的一点是:永远尊重别人的选择。

钱媛很乖很懂事,也很聪明。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朋友同事学生多尊敬她,后期还给予父母很多照顾,曾经在病中给杨绛写过一首诗“牛儿不吃草,想把娘恩报;愿采忘忧花,藉此谢娘生”。以前没有了解过她,通过这本书的叙述,深觉钱媛老师应是年轻人和所有儿女们的榜样。“我们仨”就这样在时代和生活的风雨中互相依偎,遇到困难一起面对,无论多么辛苦的路都能走出幸福和甜蜜。(他们仨的故事没有列举太多,感兴趣可以去读一读,真的很有爱很温暖)

可惜,人生没有永远

也没有童话故事那样的美好结局

风风雨雨半生

终于在暮年有了属于三人的安稳居所时

病痛来催,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已经走到了尽头

三、在第二部分讲述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梦里,杨绛住在古驿道的客栈,每天去陪住在311号船上的钱钟书,晚上回客栈休息,睡梦中飘到女儿钱媛的病房看望她的近况。

春去秋来,古驿道上的柳树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直到有一天钱媛也来到这古驿道上,直到有一天杨在这古驿道上再也找不到钱钟书。

其实,这个万里长梦,就是1994年钱钟书开始住院的历程,311号船是他的病房号,古驿道的客栈,就是他们仨在三里河的家。而杨晚上睡梦中飘去女儿那里是钱媛1996年生病住院后每晚打电话给杨讲述的自己的现状。

杨绛在听到女儿隔壁病床上夫妻聊到钱媛说她“很坚强,就是一直在惦记爸妈,说到妈妈就流眼泪”的时候,她写到

“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

钱媛的病愈发严重

直到有一天

杨绛看到钱媛轻健的来到爸爸的船舱看爸妈,说“我已经好了,我的病完全好了”

钱钟书睁大了眼睛,告诉杨绛“让她回去,回到她自己家里去”

圆圆说:爸爸,我就回去了,爸爸,好好休息

圆圆说:娘,你曾经有一个女儿,现在她要回去了。爸爸叫我回自己家里去。娘…娘…

然后就消失不见了

“圆圆,阿圆,你走好,带着爸爸妈妈的祝福回去”

“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

1997年钱媛因病离世

钱钟书的身体日渐消瘦

从开始能坐起来陪她说说话,到后来只能轻轻捏捏她的手,表示他还在

那晚,他强睁着眼睛

她说:你倦了,闭上眼,睡吧

他说:绛,好好里(好生过)

好像没有说“明天见”

(读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姥爷还在世的时候,那时我在上初中,有天晚上他睡前无论如何要把我叫过去,拉着我的手跟我说:春苑,一定要好好学习。

我那时懵懵懂懂的,只知道应声。不久之后姥爷就离开了。

是不是人在最后时刻都有感知?

如果是这样,那么那个时候人该多么难过多么无助啊,又或者是不是会释然呢?)

1998年钱钟书因病离世

长达四年的梦,就这样结束了。

杨绛说:我忽然想到第一次在船上相会时,他问我还做梦不做。我这时明白了。我曾经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

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夜深人静,我再也无法克制内心的触动,泪流不止。

杨绛先生字字句句直戳我心深处

她平实的描写,处处都拨动心弦,久久不能平息。

如果说美好回忆像一碗粥,温暖、治愈,让曲折的旅程无时无刻不被幸福包裹

那么万里长梦就像一壶酒,辛辣、清冽,如梦如幻,一点一滴都在刺痛神经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也终将失去自己的时代

我们应珍惜

珍惜时间、珍惜亲情、珍惜所有美好

又是一年生日时

谢谢爸爸妈妈

祝我生日快乐

另:1最后一张图片系去年十一和爸妈及爸妈朋友去九华山游玩所摄

2从第一篇的大段文字堆砌,到这篇已尝试将文字、段落和排版都化繁为简

3关于以后,希望继续改进。预备配图全部用原创摄影作品,因为我的摄影水平还不错,哇咔咔。有可能还会插入自己唱的歌(恩开个玩笑)作者:酋长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我们仨》读书笔记800字


《我们仨》读书笔记800字:

不知怎的,读杨绛女士的文章,总有种平凡普通的味道。

看过《老王》,杨绛笔下的一个老实的三轮车夫老王,懂得感恩,懂得报答,在病危时刻,看到的不是躺在病床上安度晚年,而是用最终要报答大家的信念支撑着自己,给作者送来了鸡蛋和香油。可是作者会错了意,留下的,只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

看了《我们仨》这本书,我感受到的除了对作者文采的敬佩,更多的,是对那种怀念柔和、平静的那种舒适的遐想。

刚开始,我看不懂这本书表达的是什么,准确来说,是对其中那个“梦”似懂非懂,在这本书中,我分不清哪些是梦里,哪些是在现实生活中,它让我感到一片茫然。后来才知道,这是一家人亲情的诉说与回忆。从懵懂突然感到了温馨,是那么突然与迅速。

怀念与回忆中,作者没有用笔尖表达出那种悲伤,也没有对一些令人自豪的往事表现出激动昂扬,只是用缓和的语气,缓缓诉说着一家三口的生活,平凡、温暖。

这本书看上去很厚,可是句子很简短,诉说很自然,而更多的,是他们一家三口美好的照片,有随着时间的推逝,一家人模样的变化,也有三个人工作,各不相扰,钟书正在添补他的华氏大辞典三个人的认真与对工作的目标与追求,夫妻俩互相帮助对方理发的温馨场面,让人感动万分。这只是一些生活照,甚至还是没有色彩的照片,但是闻到的,不仅是书香,还有甜蜜的味道和温馨的感觉。

作者追求的没有那种壮志凛然,也没有那种激烈奋斗,而她更多的,是细节中表现出的星星点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片段,在我们眼中,只是家庭中的理所当然,也可能只是生活料理中的小佐料,但是在作者笔下,这些似乎都成了生活料理中不可缺少的大材料。她的素材就像贝壳中的生命体,当沙子进入时,它会用割伤自己的代价来不断地磨练这颗沙子,让它成为一颗珍贵的钻石,而自己却渐渐淹没在大海中。

杨绛女士在这本书中,她没有去评价自己的生活与家庭,也没有去讲道理,只是像讲故事一样讲着讲着,似乎这个故事一直在演着,没有尽头……她后来在幕后为她的丈夫钱钟书默默奉献着,她就像那个贝壳,慢慢被淹没。这也说明了她对这个家的那份真挚感情。

读了《我们仨》,是对现在生活的满足,更是对那种平凡的味道的流连忘返……

我们仨读书笔记1000字


我们仨读书笔记1000字心得感想范文:

近来又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从头到尾细读了一遍,这是杨绛先生在92岁高龄时写下的一本家庭式回忆录,倒叙了他们一家三口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与初次阅读的相同之处在于看到深刻细腻处依然会提笔勾画并且抄录,不同之处却在于心境由久久不能缓和的悲凉而变为丝丝扣心的温暖。

才开始了解他们故事的人总会因为书中第一部分“我们都老了”里杨绛先生隐晦表达的那个长达万里的梦而感到气氛沉重,而后越是读到幸福之处越是惋惜,将先生本想记录的多年来的家庭趣事硬生生蒙上了一层灰蒙蒙的纱。头段时间无意间听朋友聊起“我们仨”,凝重的字句他更多是一句带过不会刻意解说,与杨绛先生书中一笔带过的那些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一下不谋而合,接着朋友说这书更适合倒着看,因为看喜不看悲。

印象深刻的这样一段儿话:“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细细想来先生看似平平无奇的愿景却饱含了对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最厚重的爱和理解,求的向来不是钱财富贵、不是权势附庸、不是与众不同,只是至亲的相依相伴,幸福苦难面前他们从来都是一体,却也给彼此最大的空间去做独立的自己。

提及平凡,总有人莫名将“平凡”与“无趣”画上等号,似乎没有大起大落就无法刻骨铭心?这样的有趣自然也不是人人都能抱以享受。先生书中提到与丈夫两人每日在起居室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互不相扰;工作以余最大消遣就是跟着丈夫四处“探险”,实则就是饭后两人“壮着胆儿”去去平日不常逛的地方遛弯儿,也总能发现一片片新大陆,这就是他们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状态。

后来先生接受采访时也提到,“我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这也是钱钟书的最可贵处。”彼此借着一颗儿时的童心童趣美化着能见之物,年复一年的日子却也始终踏实舒坦,守着对方心里的那一方净土去容纳更广阔的世界,这就是他们的相处之道。他们的和睦投契自然也为女儿钱瑗营造了一个毫不刻板的家庭生活环境,与父亲母亲的相处从来都是平等而自在的:父亲眼中女儿可以照顾好母亲,这是信赖;母亲眼中丈夫是自己和女儿的好老师,这是欣赏;女儿眼中自己和父亲是母亲的两个小顽童,这是童稚。平等的沟通之下更容易换位思考:即使大我们几十岁的父母也容易脆弱,也会偶尔犯笨、最后会慢慢变老,而家人间从来不是谁一味的包容谁,更多的是需要为人父母亦或为人子女的一番同理心。

“我们仨”——简单的三个字、一本书,书中真切实在的情感使捕捉的每一个细节、叙述的每一件趣事无需过分修饰就可以让人感同身受,但我相信对杨绛先生而言,至亲家人这辈子的缘分却也不是一本从头翻到尾的书物可以道尽说明;只是拥有时则惜福惜缘,在或许平淡的相守中去感受别致的幸福和家庭的乐趣。作者:李梦瑶

我们仨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我们仨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按道理,《我们仨》是一本叫人看了悲伤的书,生离死别向来是个沉重的话题,但作者却没有悲恸的哭述,而是用平静的笔娓娓道来,展现地更多的也是这个三口之家平凡生活中的缕缕温情。

《我们仨》发表于2004年,全书分为三部,分别是“我们俩都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第一部用简短的两页讲述了作者的挥之不去的梦,第二部完全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三部则是作者婚姻63年来的回忆录。作者高超的文字技术、写作手法不必赘述,暂且想谈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一些感触。

关于爱情:

杨绛与钱钟书相识于1932年,初次见面,男方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女方则紧张地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一见钟情,羡煞旁人。

1935年结婚后钱钟书带着杨绛来到英国,两人先后求学于牛津和巴黎大学。杨绛称钟书生活中“拙手笨脚”,来英国的第一天,钱锺书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了大半个门牙。在杨绛怀孕时,钟书经常在家里“干坏事”,时不时打翻了墨水瓶,砸坏了台灯,弄坏了门把手,而杨绛却每次都回:“没事,我会修。”在杨绛看来,钱锺书身上那些缺点,都是细枝末节,无关紧要,他身上的优点却是独一无二,旁人无法取代的。她曾说“我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这是钱钟书的最可贵处。他淘气、天真,加上他过人的智慧,成了现在众人心目中,博学而又风趣的钱钟书。”

后来杨绛怀上了圆圆,钟书知道后只一句:“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两个人能够一辈子颠沛流离,相守相助,或许正是懂得相互欣赏的缘故。多年前,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她把它念给钱钟书听,钱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这是我听过的最美的情话,许多人抱怨自己遇不到真爱,他们或许不是没有遇见过心动,他们所期望的只是一种被坚定需要的感觉。

关于亲情:

圆圆刚出生被抱出产房时,钟书仔细看了又看,然后得意的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这是父亲给她的欢迎词。我很喜欢护士们给圆圆的称呼“星海小姐”,因为她出生时啼声洪亮,大家便称她“Misssing high”,也是对圆圆健康成长的寄托。圆圆很爱读书,天资聪慧,跟父亲很像,也始终跟父亲最“哥们儿”,父女之间的互动也是一家人的乐趣所在。

文革时,杨绛和钱钟书先后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了“牛鬼蛇神”。阿瑗写了一张大字报与“牛鬼蛇神”的父母划清界限,然后一言不发,从书包里取出未完的针线活,为妈妈做一套睡衣;又从书包里取出一大包爸爸爱吃的夹心糖,她找出一个玻璃瓶子,把糖一颗颗剥去包糖的纸塞进瓶子里。他们仨是一个整体,互相帮助,彼此依赖,谁也离不开谁,读书笔记只要三人在一起就充满欢乐,只要三人在一起,生活再艰苦都有挺过去的理由。在钱媛去世前一两个月,她还坚持病床上写着《我们仨》,她想把最珍贵的回忆留下,她想告告诉他的父母她有多爱他们。令人遗憾的是人世间没有永远,只有不尽的生离死别,我们能做的只有珍惜当下。

关于家国:

书中有句话让我印象很深:“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的留在上海,静待解放。”在中国局势动荡之时就杨绛和钱钟书便急忙的从英国赶回国,而此时的圆圆,才两个月。

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但却默默地给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仨》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000字


《我们仨》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000字

这本书最开始是在网上看到的,很多人都说这本书非常感人,于是我去学校图书馆找了,可是这本书并不能外借,我在图书馆看了大半本。这本书很薄也就一百来页,剩下的是假期在网上找的盗版资源,但是感觉比纸质书差很多。

杨绛先生写这本书的实话已经九十二岁高龄了,很难想象一个快百岁的老人突然遭遇女儿和丈夫的离世,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悲痛。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整本书中并一味地表达丧夫丧女的痛苦,而是写一家人之间温情细节,着笔细腻,娓娓道来。有时候我会因为他们说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会心一笑,我并不懂什么高深的写作技巧,复杂的内涵蕴意,只是单纯的因为这一家人平淡的相处而感到温馨亲切。有时候会因为他们的经历和情绪而感到莫名的难过,看着钱媛在病床上仍然执笔写《我们仨》的目录,记下与父母生活的点滴,让我感受到浓烈的悲哀。看着杨绛与钱钟书依偎在一起,这一刻没有文学家没有翻译家,只有一对老夫妻,只有彼此的浓浓爱意。在这本书中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心灵鸡汤,它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一个简单的三口之家,淡淡诉说着夫妻间的爱情,母女间的亲情,以及家人离世后的种种挂念与不舍。

其实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是有些看不懂的,里面总是梦境与现实不断切换,让我分不清到底是梦境还是现实。慢慢看下去,我才发现原来那不是梦境,那是真实发生的事,只是杨绛先生以做梦的形式讲述了亲人的离世。以一种虚幻的手法让我们看到死亡。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不忍心的,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在经历了这么大的悲痛后,尽然还要写出一本书来,难道不是伤上加伤吗。但当我真的看过这本书后,才发现并不单描述丧失亲人的悲痛,而是写了很多亲人在世时的温暖回忆,这也许是一种纪念与祝福吧,把和丈夫女儿相处的细节记录下来。虽然他们已经离去,但是有关他们的记忆不会逝去,会永远留在杨绛先生的回忆里。

这本书的后记里还有许多钱媛小时候写的信、简笔画,还有钱媛生前为母亲《我们仨》写的目录。有些字迹不清晰,内容也很简单,但是看着这些他们留下的东西,我感触良深。人活在世,并不一定要留下什么供世人谈说的旷世美名,而是要留下一些有意义的东西,让人纪念的东西。

看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总体感觉淡淡的,所有的感触都是在全书读完后才有的。虽然不能说因为一本书而看透生命的意义,也能从这本书中读到自己的感悟。我并没有因为它看破生死,但它的可贵就是在于让人能够重视和尊重生命。我想一个人如果能像杨绛那样淡定从容,那么死亡就不会那么可怕,离去何不是又一次相聚的开始。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珍惜时间,珍惜每认识的一个人,感谢生命中路过的每一个人。

原著者:杨绛;感悟者:张馨予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我们仨》读书笔记2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们仨读后感2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