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阅读童年读后感1000字作文 > 地图 > 阅读童年读后感1000字作文

阅读童年读后感1000字作文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阅读《什么是教育》读后感1000字。

俗话说:“良书即益友,今明永如斯。”读书有助于我们成长,而读中外经典名著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当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我们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有没有写过有关中外经典名著的读后感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阅读《什么是教育》读后感1000字,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阅读《什么是教育》读后感1000字:

雅思贝尔斯认为,教师不能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而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如果这样,那一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教育环境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所以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老师和家长往往以专制自私的爱的名义,扼杀了太多宽容博大的爱的人格的生成。

雅思贝尔斯区别了训练和交往的不同。教育过程中的训练必然是不平等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是没有真正的爱的理解的。而师生交往的教育方式,是在命运相连,身心敞开,相互平等的状态中完成。人的自由意志因交往而形成和发展,独立人格因此培养,而不会沦为别人的思想奴隶。反观现实的师生关系,在应试教育的被动训练中,师生逐步丧失独立性,共同沦为考试的工具。主动探求的热情和好奇,尝试改变现状的勇气和决心,在群体无意识的功利大潮中,荡然无存。

雅思贝尔斯提醒我们教育不是照料和控制。所以教师不是园丁,学生也不是花草。照料和控制的工作容易沦为机械的重复,这样就意味着生命体的萎缩、无节制、变得晦暗不明和无知粗俗。教育在于铸造灵魂,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工作的本质所在。

雅思贝尔斯认为教育的原则是唤醒灵魂的觉醒而不是学习平庸的知识。这一点和韩愈《师说》里的“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思想不谋而合。教育既不容许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也不是凌空高蹈,不切实际的要求人人成为专业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体验和尝试是必需的方法。教会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所在。

雅思贝尔斯不同意中国传统“先背后解”的强迫学习观。中国传统教育认为,受教育者当时获得他并不理解的知识,但终有一天他会理解这些知识,并将它赋予灵性中,逐渐接近知识的精义。但这种被动强迫的学习,必须让它导向自我强迫才会发生预期效果,读书笔记否则会对学生的精神伤害极大,最终会将学生引向对功利性世俗的追求。这一点振聋发聩的提醒,已经被应试教育下的伪写作所暴露。无论是古代的八股制文,还是现在的高考套路化作文,为了迎合和博取阅卷老师的口味需求,考生都是从预备的素材库中,不假思索的简单堆砌成文,以求得考学需要的分数,根本不顾文章的价值和意义。

总结来说,爱与交往是人的灵魂的重要需求,它们构成了人类必需的文化环境,即教育。与爱相对的是怯懦,怯懦害怕交流,怯懦助长了别人对自己的控制,而以爱之名的控制往往造成了教育的爱的初衷的最终落空,雅思贝尔斯的教育思想告诉我们谨防陷入教育的误区之中而适得其反。作者:刘斌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读后感400字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读后感400字:

看完《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本书,感悟深刻,启发很多,让我更清楚地知道了该如何去教育孩子。原来它是一本来自芭学园内部的《教师手册》,书的内容既有对教育理念说明,也有对教育者的要求,还附录有芭学园的课程结构以及一日流程,书不是很厚,读完却令我回味良久。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的《芭学园的教师守则》,它对老师的工作内容进行了一些细致入微的要求。比如,守则中有一条说:不可以因一个活动而催促活动慢的孩子,而是要发现孩子的需求对他们进行切实的帮助。回想自己平常带班,总是比较着急,面对孩子出现的一些状况常常会禁不住急得质问他们:“为什么我说了那么多遍,你还是做不到呢?”孩子茫茫然不知如何作答。

试想,如果我能静下来不急于催促,细心地观察他们的情绪,了解他们的需要,允许他们一时的遗忘或是突然出现的小错误,给他们多花几分钟去做准备,多一点耐心,自己多提醒一遍又有何不可?作者:吴珊玲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读后感400字:

这本书名取得很实在,如果一双鞋子不合你的脚,你会觉得舒服吗?当然不会,就如同教育,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就像孩子的脚,教育就是为了这种自然规律所做的鞋子,如果你的教育不适合你的孩子,那么你的孩子也就不会舒服。

通过阅读,对于爱孩子,我有了重新的定位,爱孩子不只等于喜欢孩子,以前觉得爱孩子就是喜欢孩子,其实这种喜欢是为自己服务的,也就是孩子成为自己享受的资源:觉得孩子可爱的时会喜欢他,感受到孩子不可爱的时候也许会不喜欢他,这种其实是在享受孩子,所以这种爱好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孩子,所以不是爱孩子,而是用孩子爱自己。读后感

·

真正地爱孩子是发自心灵深处的情感和责任感,你在任何时候看到孩子有困难都会不顾一切地帮助他,在你的眼里只有孩子,没有可爱和不可爱之分,如果你把帮助孩子当成你生活中最有意义的事情,看到孩子时,你的眼睛就会无意识地被吸引,那么肯定你已经爱上孩子了,这才是真爱。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作孩子成长路上的引领者,凡是孩子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允许孩子犯错误,让孩子在一次次失败中自己总结经验教训;教师只有做个有心人,充分发挥幼儿自主能力,适时指导,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幼儿才能快乐健康的成长。作者:陈冬冬

阅读《菩萨醉了》读后感1000字


阅读《菩萨醉了》读后感1000字:

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我坐在市立图书馆,右侧黑白斑驳的图片里,稻浪起伏,扁担下匍匐的弯腰者,双眸浑浊,艰难地走在泥地里。

诗人艾青怨他们不幸,怒他们不争,他说他们“愚蠢,固执,阴郁”,痛骂他们一辈子扎根泥土,日复一日地劳作,直到痛苦地埋在黄土里。他们像树根似的,与这一片土地血脉相连。

《菩萨醉了》亦是如此。那些不幸者、沉默者、木纳者,那些与山水世代相连的人们,在那一方庙门下扎进深深的根。无所谓世界如何,无所谓未来如何,他们只把那一方小庙看作是精神上的殿堂。

曹庙生,依庙而生。他是千千万万农民的缩影。他扎根这片土地,扎根这方庙门。在这个年轻人竞相远走高飞的年代,他的一切努力和坚持,一切的胆气与智慧,终有一天会像新庙一样失败坍塌。他可能是这种乡土精神的最后一个传人,可能是这种宗教信仰的最后崇拜者。他象征着思想的革新和农村的衰落。文中,乐乐也要走了,母亲也已高龄,被他视为至高无上的信仰也许将会以他的离世作为最后的终结。即使是这样一块顽石,也会被势不可挡的历史大潮,推向平凡的、统一的、大趋向的未来。曹庙生免不过虚荣,免不过农民的粗俗本质,更免不过迷信的愚昧,但这正是一种最后的农民精神,真实质朴如他脚下的那片土地。

菩萨也醉了,可是酒,总是会醒的。一通电话,终结了文章,也终结了新庙。曾看过一句话,“我们都是大地上的异乡人”。

从出生开始,我们就注定会走上一条没有尽头的路。漂泊的我们永远是异乡者,我们行走着,在路上死去,后来的人们就踩着我们的血肉继续前行。正因为人生漂泊无依,我们才需要一片承载我们渺小思想的坚实土地。对柏拉图来说,它是理想国;对于张若虚来说,它是春江花月夜;而对于曹庙生来说,它则是那一方小小的庙堂。唯有依偎着这一方热土,我们才得以有勇气走下去,正因为这一方热土,我们的生命才有了重量。

无关对错,无关是非,仅仅是走下去。就像曹庙生,他其实知道庙建了也不会有人守下去,可他就是固执地,坚决地,把那含眸浅笑的菩萨,请进了小庙里,并虔诚的供奉。庙,是他一生的开始,也将是他一生的结束。与庙相连,与庙相随,与庙共终,与时代共终。与民俗文化,与农民信仰,与传统过去共同走向生命的尽头。

庙门倒下了,踏着废墟走向未来的我们,又将何去何从?作者:王宁婧

阅读《哈利波特》读后感1000字


人生的十字路口_《哈利波特》读后感1000字:

人生是一条漫长的路,少不了大大小小的十字路口,当你站在十字路口的时候,就免不了做出你的选择。

初看《哈利·波特》系列的书,只为故事精彩的细节与发展所沉迷;再看《哈利·波特》,为里面的大小人物所感叹;三看《哈利·波特》,却在其中看出了些许人生的道理。《哈利·波特》讲述的就是哈利如何成长打败伏地魔。其实早在书的开头,哈利就在面临选择,站在他的人生十字路口。他大可以选择去伏地魔曾在,就连分院帽都认为他应该去的地方――斯莱特林,但他偏偏选择了去格兰芬多。我们不能说他的选择对错与否,他只是听从了他的内心,然后坚定不移地朝着他的选择努力。

而斯内普教授面临的选择,可比较令人心碎了。他从小就面临着是选择莉莉还是他所向往的黑魔法,在伏地魔倒了之后是选择继续做那个间谍还是将真相公诸于世……他背负了太多秘密,做出了太多选择,终于他成了哈利心中“最勇敢的人”。

而我们呢,我们又何尝不是每时每刻做着选择吗?当我们做选择题时这是最简单的选择;当我们看见地上垃圾,我们是选择“捡”还是“不捡”,这一系列小小的选择,往往决定了人生的方向。

我想起,我刚学素描的情节,只有大班的我看着老师一刀一刀的削笔,两只小手都被炭笔弄得乌漆麻黑,而板上画着歪歪扭扭的正方体,好像是我努力的最好结果,当时的我其实正站在我人生的十字路口啊!只是当时的我太小,根本没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对将来的自己有多么重要。

那时的我可以选择放弃,因为妈妈并不想让我这么辛苦学这个画出来也不怎么艳丽好看的素描,而我偏偏选择了坚持,只因为喜欢,然后,我就慢慢入了门道,有了基础,可以画出各种的画式。

我不能说当初的选择一定是正确的,也许不学素描我也可以在其它方面有特长,但是我选择了,我就像哈利那样,朝着自己的选择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了,所以我觉得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哈利·波特》这本书,是我童年最好的冒险书,也是我认识各种人物的冒险书,也是我认识各种人物情感的好书,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本充满启示的书,它告诉我说:

“当你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请做出你的选择,然后听从你内心的声音像哈利一样勇敢地走下去;不管你不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对还是错。”作者:慈溪一考生

《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读后感800字


《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读后感800字

对像我这种从来没有执教经验的小白来说,卢安克先生的《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很容易让人产生浓厚的兴趣。

卢安克先生作为一名地道的老外,却能在中国待那么久,并对中国的乡村儿童、乡村教育有很深刻的了解,还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独到的教育方式,这些都不禁让我对这个人产生了敬仰之情。

“真正的农村教育研究不可能是在办公桌上计划的,而只能是通过自己在农村的生活,通过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学生来发生的。”

没错,真正的农村教育绝不是纸上谈兵,它需要我们扎根农村,与那些需要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经历他们经历的,体会他们体会的,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慢慢知道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山区的孩子往往是孤僻、害羞的,他们通常比较排斥外来人进入他们的生活,这时候就要十分注重处理问题的方法,因为往往一点小事就可能对他们产生不小的影响,卢安克的书中就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方法。

印象最深的一篇,也是我感觉对我们意义最大的一篇,要数作为教师与志愿者里的一篇“作为志愿者”。我们去帮助那些身处大山的孩子们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的匆匆一瞥,到底会在他们的人生中起到怎样的影响?敢肯定的是,我们能做的是微乎其微的,我们只不过是派对上的惊喜,夜晚划过的流星,自然远远不及那些身处山区的乡村教师。他们扎根于此,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使得孩子对他们产生了信任,而这些信任正是他们教育工作的最好帮手。

卢安克先生喜欢用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和孩子们进行交流,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也很好。像书中提到的《三个世界》、《和平剑》、《在乎》、《梦别》等等,中间的过程对孩子们的意义是很大的,这些我们都可以尝试一下。

每个去山区想要支教的志愿者都有着不同的目的。有的想去体验一下支教的生活,在自己的人生阅历上添上几笔;有的可能单纯去玩;而我想大多数的人应该是怀揣着梦想的。他们大多也是来自农村或者是山区,并想要给孩子们传达的是一种信念,一种希望。作者:徐洪忠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阅读《什么是教育》读后感1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阅读童年读后感1000字作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