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尔·沃克《灰犀牛》读书笔记2000字。
爱迪生曾说过:“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读书有助于我们成长,而读中外经典名著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自己感受到的想法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会不会在看完一本书籍后写一份读后感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米歇尔·沃克《灰犀牛》读书笔记2000字,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米歇尔·沃克《灰犀牛》读书笔记2000字
作者:冯晓娜
本月读的书是《灰犀牛》,说起灰犀牛,相对比较陌生。一般我们比较熟悉的是黑天鹅,自从尼古拉斯·塔布勒那本著名的《黑天鹅》出版以来,低概率事件的巨大冲击理论逐渐成为金融市场热议的话题。相比之下,我们对灰犀要陌生得多。
那么什么是灰犀牛事件呢?这个概念源于这样一个故事。假设有一群游客深入非洲蛮荒之地,希望看看活着的犀牛。有2名游客不顾导游劝阻偏离既定线路深入草原,并发现了一头带着小犀牛的母犀牛。这2名游客掩饰不住自己的好奇,一再缩短距离靠近小犀牛进行拍照,并且一再遗忘向导忠告,不断侵入犀牛的绝对领地,同时还弄出一些声响。正当2名游客很兴奋的时候,母犀牛开始慢慢觉察到2名入侵者。更为要命的是,由于兴奋,其中1名游客还让另外一名游客去吸引小犀牛的注意,便于拍摄其正面图像,就在这个时候,母犀牛开始用怀有敌意的目光注视游客。就在迟疑之间,小犀牛跑向了母犀牛,而母犀牛则向游客冲来。这便是灰犀牛的故事。
灰犀牛其实非洲草原上常见的动物,常给人行动迟缓,没有危害性的假象。它的危害只有在离你比较接近,同时又心存侥幸的时候才最大。在该书中,作者用灰犀牛来比喻那些已经显露危险征兆但没有及时处理,最终酿成大祸的事件。通过研究,作者还指出,实际上很多被人们认为是黑天鹅——即无法提取预测的危机的事件,其实都有过明显的先兆,因而被认定为灰犀牛更为贴切。这些案例包括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卡特里娜飓风、2007年明尼苏达大桥坍塌等。
不幸的是,这些先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的重视,没有积极防范和应对,以致于最后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因此,回过头来看,在每次危机过后,只要人们认真加以检讨,就会发现,重大危机之前发生的种种端倪,其实就是一次次绝佳的逃生机会。
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例,从2007年起,首先是金融从业者,能清晰看到复杂金融衍生品开始出现危机,证据之一是他们一直对自己出售给客户的金融衍生品进行做空操作;而IMF和BIS在危机发生前,也曾不断发出警告。随后,从2007年10月起,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出现连续数月下跌,创新十年来的记录,且每月跌幅成倍上升,从最初不到1%到三个月之后的超过4%。按时市场监管者和决策者们凭借数据就应该可以看出,此时经济的繁荣程度,远不如他们想象的那么乐观,甚至还陷入低迷的危险。也就是从2007年开始,反映机构投资者信心的盖洛普投资者信心指数开始下滑,而这意味着即使不具备专业金融知识的普通人,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选择避险。可是大部分人都宁愿选择相信自己之前的乐观判断,而不愿意承认经济形势已经出现逆转。因此,美国乃至整个世界,也就在之后的长达近十年的时间里,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
那么为什么这些本该被及时识别和及时处理的危机最终演化成了灾难呢?作者认为拖延症是导致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指出,无论个人还是机构,几乎每天都需要与拖延症做斗争,几乎很少有人能逃脱拖延症的折磨。得过且过,这种情况在企业、政府机构和个人生活和金融领域比比皆是,明知有患癌症风险,也不肯轻易戒掉烟瘾的烟民,直到心脏病突发,才肯放下三明治的加班狗;希望爬出深坑,却一直在自掘坟墓的赌徒;由于对颠覆性新技术的出现没做任何有效应对,而被新技术公司取代市场领先地位、只能在市场中勉强挣扎维持的企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而大规模危机的最终爆发,则往往是拖延症集中放大后的必然结果。
事实上,作者指出,人们在应对灰犀牛事件的时候,可以比较典型的划分为灰犀牛的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否认。否认就是实际已经出现却假装认为没有出现。这种情绪和行为之所以会出现,作者认为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源于人类本性、政府体制和社会体制都力求维护现状以及人们对未来的美好预期,都让人本能的对危机或者处于危机中的情景进行否认。作者指出,特别m.i1766.com是当一群人产生否认和麻痹大意情绪时,更加危险。因为这种集体意识会促使人们崇尚整体一致性,促使人们共同无视那些对现行的专家权威构成威胁的信息,最终导致人们做出错误决定。换言之,人们宁愿和大家一起犯错,也不愿意成为唯一正确的人。(迫于群体压力)
第二个阶段是混日子也称为得过且过阶段,这个阶段就是在第一阶段基础上,明知有危险信号发出,但却在行动上不采取措施,结果导致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绝佳的机会。就好像游客已经发现了母犀牛向自己冲来,却一时不知所措,待在原地。总之,这个阶段的特点就是想办法把问题丢给将来。
第三阶段是争吵或者说犹豫。这是特指危险已经到了身边,不得不采取措施的时候,但这个时候人们通常的表现是犹豫不决,如果是一个群体的话,则是在迫于必须做点什么的压力下,展开内部争吵,进而继续贻误时机。
第四个阶段是惊恐阶段,是指灰犀牛已经冲到了脚边,这个阶段基本上再深思熟虑已经没有可能,如果准备工作充分,则可以应对得当,如果准备不充分或者没有准备,则只有束手待毙。
第五个阶段是行动阶段或者又称为崩溃阶段。之所以这么称呼,是因为这两种反应是同时存在的,而且即使到了最后一刻,希望也还是有的。
作者认为要有效应对灰犀牛事件,主要是要防微杜渐,因为智者都非常明白,越早发现警报越好,越早处理潜在的威胁越好。否则就得花大力气去阻止危机。未雨绸缪总好过亡羊补牢。从经验研究看,应对灰犀牛事件,关键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采取必要的措施。
以第一阶段为例,怎么克服否认心理?一是要克服侥幸心理;二是要去除杂音,就金融产品的投资而言,就是要建立和寻找更加公正和客观的信息来源。为此,作者特意探讨了世界知名的评级公司在如安然事件中扮演的可耻角色,进而指出由于存在利益冲突,所谓的第三方评级机构有时并不见得那么客观公正。此外,一些审计机构也会受到腐化,这都是需要避免的地方;三是要防范群体性思维,群体性思维的通常表现就是随大流,个人在群体中容易丧失自我或者迫于群体压力作出有悖于理性的决策,因而作者建议要倡导独立思考,防范群体性思维;四是要防范源头效应,源头效应是指迷信权威,研究表明当人们听信所谓专家意见时,大脑负责独立思考的脑叶就会关闭,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五是要防范逆反效应,就是要多听取和自己观点相左的意见,多听取异性和圈外人的观点。总之,作者认为在提高预测和判断准确性方面,心理因素、预测环节和勤奋努力都非常重要。这也是提升投资预测和决策能力的重要途径。
那么又如何破解得过且过阶段的困境呢?作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树立一分预防等于十分治疗的理念;二是要选择准确的行动时点,因为得过且过固然要付出代价,但选择正确的时间节点也很重要,无论行动太早,行动太晚,都会付出很大代价。三是要变革奖惩机制,要奖励那些及时自主行动解决问题的人,对那些在面对可能的灾难时,及时阻止问题的人,应提高奖励的额度,总之,要用适当的机制让人们明白,努力和付出是值得的;四是公平地分摊成本,就是说如果有必要牺牲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利益,才能挽救更多的人或者避免更多的损失,那么,就必须找到有效的方式减轻被牺牲者的痛苦;五是要正确地计算成本、盈余和投资。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幻夜》读书笔记2000字
《幻夜》读书笔记2000字
暑假的两个月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对于看小说而言,是再好不过的。关上门窗,隔绝酷暑与阳光,坐在空调房里,安静地读东野圭吾在我看来是莫大的享受。
新海美冬是一个很神秘的女人,她有野心,追求完美,不择手段,心狠手辣。书中没有揭露她有着怎样的过去,或许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才导致她利用了如此多的人乃至于自己去达到巅峰而毫无怜惜。她面对不同的男人有不同的面目,所以她的性格如何也不得而知,至少可以知道她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吸引力,能让别人瞬间为她所用,并且愿意为她付出。
她与《白夜行》中的女主角十分相似,唐泽雪穗也是一个十分要强,气质高贵的美丽女人。她与亮司桐原两人一路在罪行重叠着罪行的道路上行走,和新海一样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自己口中所谓的永远幸福与成功不惜以他人的生命为代价,利用所有对自己有用的人,同时也铲除一切碍眼的障碍。她们唯一的不同在于,雪穗是真正将桐原看作了自己在漫漫黑夜中可以替代太阳的东西,而美冬对于雅也的感情完全是利益化的,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而使出的手段,即一场毫无感情可言的戏码。
《幻夜》以《白夜行》的姊妹篇出现在读者的视线中,也逐渐为人们熟知,起初看《白夜行》的时候可以说复杂的人物关系再加上短暂的时间让我没有完全理会作者的真正意图和整本书所想要表现的内涵吧。对于《白夜行》的感悟仅仅局限于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而对于《幻夜》,在几番仔细斟酌与思考后,感悟也更深刻一些。
我喜欢东野圭吾是因为他的作品不仅以缜密的推理过程与具有出乎意料的故事情节而深受读者喜爱,更深层面的应该是故事背后反映的复杂社会中部分人性的泯灭与扭曲所导致的一些不可理喻的犯罪事件。
美冬的人生在外人看来是光辉的,是成功的,她不仅拥有华丽美艳的外表,更为人们赞叹的是年纪轻轻的她居然在地震后的没多久就拥有了自己的事业,而作为企业家的她正可谓是界内的榜样与奇迹。然而在这层华丽的外表与面纱下,她则有着她不可告人的一面。书中曾这样描述:“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在黑夜的道路上前行。即便四周如白昼一样明亮,也只是不真实m.i1766.com的白昼。对此我们早已认命。”这与《白夜行》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处境十分相似,他们都是活在虚无的光艳表象下的黑暗角色,也许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导致的不可挽留的后果迫使他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追求那些所谓的幸福自然也已成奢望。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能一错再错,别无选择。
雅也正是因为被美冬目睹了杀害他舅舅的场面,才被锁定为她可以信赖依赖或者说利用一生的男人。从那一刻起就意味着他已成为她陷阱中逃不掉的羔羊,对此他只能听命。多么悲惨!多么悲哀!他自认为自己与美冬的关系中有爱情作为支撑,他自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两人以后的幸福,却全然不知这一切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被美冬利用罢了。或者说,即使他最后知道了真相,对于美冬无理的要求他也仍然愿意执行,他为了爱情所付出的一切在美冬看来竟是不值一提。即使对于这巨大的付出,美冬给予与回馈的仅仅是在无数幻夜中的虚影,他也心甘情愿,甚至愿意为她杀人,还不愿她美丽的双手触即到那令人反胃的尸体与血液。
可以说在东野圭吾笔下的雅也是个十分悲情的人物了。故事的最后,当美冬得知雅也的死后,一句淡然的“这么美好的夜晚还是第一次见,简直像幻夜一般。”结束了两人悲惨的命运。平凡的言语中也流露出浓浓的悲凉之情,也许这就是日本文学的魅力所在吧:无须多么华丽的辞藻,却依旧能给人的无限的心灵上的震撼。
撰稿:严晴远
《走出帝制》读书笔记2000字
《走出帝制》读书笔记2000字
1、内容简介
本书是秦晖先生近几年写的一些近代史文章组编而成。2011年时逢辛亥百年,秦晖应报章之邀开了个专栏,就中国走出帝制,走向共和中的许多问题谈了很多不一样的看法。
到了2014年一战百年、2015年新文化运动百年,秦晖又写了些相关文字。这期间还对太平天国与近代中日关系也发表过意见。所有这些看法其实都来自多年以来秦晖对近现代史的一个宏观构想,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是显而易见的。
如何走出帝制,走向共和?如何理解三千年未有之变何以发生?秦晖认为,迄今为止的中国历史头绪纷纭,但抓住了这一头一尾的两大变局--形成我们过去主要传统的周秦之变,与历时百余年我们至今仍身历其中的晚清以来之变,也就能真正把握中国悠久历史的脉搏,并看到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了。
2、原文摘要
对于许多高度世俗化的传统国人而言,他们“迷”则有之,“信”则未必;在信仰方面是临时抱佛脚,有奶便是娘,很少有所谓“终极关怀”式的宗教精神。这样的好处是这种“世俗理性”特别适应市场经济,这一点在改革时代就体现得很精彩,坏处则是谭嗣同所说的那种“乡愿”之弊。就个人算计而言,他们每个人都是猴精猴精的“理性经济人”,一点都不“愚昧”,但作为整体,他们在专制体制下却经常被“愚弄”,一次次地扮演了可悲的角色。
3、读书笔记
走出帝制,是我读的秦老师的第一本书。中国近代史作为即过去主要传统的“周秦之变”之后的第二重变革:“晚清对局之变”,对我们今天仍然产生了足够的影响,时至今日我们至今仍身历其中。把握其悠久历史的脉搏,也就知道了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通篇读来,秦老师用很平时的语言,通过哲理深入浅出的历数这一变局。我也算是囫囵吞枣,勉强品其滋味。
秦晖老师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好事有成败,坏事也有成败,古人都知道“不以成败论英雄”,就是不能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混淆,即成败的事实判断替代不了是否是英雄的价值判断。他提出:“作为政治事件的革命成功与否,与“革命理想”是否得到实现,也应该是两回事。理想未能实现,革命者可以说他的事业“尚未成功,仍须努力”,但是不能说革命本身失败了。”
由是观之,我想起了外国学者的一个观点:中国儒家伦理学的缺点之一在于存在“道”是万物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是人类行为善恶的根本依据。道德原则高于事实性的原则。
这种主次不分,会导致人们过分关注自己和外界的联系,而忽视纯外部环境的影响、滋长了唯意志论的唯心主义。导致人们对待世界的看法主客不分、价值和事实的混淆(孟旦:儒家伦理学的一个缺点)。
我们的国民性,在信仰方面是临时抱佛脚,有奶便是娘,很少有所谓“终极关怀”式的宗教精神。这导致了个体的精英、利己主义,而集体的盲目和短视。近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历经了种种文化思潮,以及两次更难能可贵的制度性探索:戊戌变法以及m.i1766.com辛亥革命。然而更多的社会事件表明,这样的制度性探索太少了些,也太苍凉了些。历史是一位任人装扮的小姑娘。其实,我们有太多的需要总结和回顾,也有太多的需要反思和警醒。
中国最终在各种比对和求索的路径上最终选择了东方的俄国社会主义,但这种选择让我们的牺牲更大。在国家近现代的历程中,个人主义,背后的国家主义,值得我们反复的惊醒和反思。日本人的军国主义和集权思想,其实也同样一直没有离开过我们。法儒主义理论和制度架构,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国家公器的方方面面。
如何能够对历史有清晰的认识和反思,为下一次文化解放思潮进行准备,这是我们当代人的义务和自觉。
另外在这里题件秦先生未说的事:抗战期间,汪伪首先跟日本签约,废除中日之间的不平等条约,收回治外法权,然后重庆觉得实在太难看,英美也出于统战需要,才在1943年改订了新约。
《阳明心学》读书笔记2000字
《阳明心学》读书笔记2000字范文:公元1508年,正是大明正德年间,王阳明在贵州龙场,蛇鼠瘴气之地,于一天深夜,突然间仰天长啸,大喜过望,在那种残酷恶劣的环境下,以坚强的意志,旺盛地求学之心,悟出了闻名于后世的哲学思想——心学。
他首先提出的观点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也就是说,那些成为圣人的道理,方法,我的心里已经有了,它本就一直在我心中,再也不需要去外界寻求了,我只需要发扬我自己的那颗心,不断的修正自己的心,让心光明起来,在顺着自己的本心,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事,不断的为善去恶,就足够了。
王阳明一生经历坎坷,从小就熟读儒家经典,对于孔孟之道,朱程之学,早已烂熟于胸,经历几次大起大落,又深陷锦衣卫的诏狱,险些丧命,直到37岁在蛮荒之地龙场悟道,这段传奇经历,也令他感慨良多,所以他可以做到不假外求,格物致知。
而我们普通人,如何才能做到呢?我觉得身在这个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大脑,在不断的摸索中搞清楚对我们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们想要追求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心中目标明确了,面对日常的琐事,我们就要不断的练就自己的那颗心。当然我们的目标一定要是合理的,是自己能够达到的,我们最应该确定的目标是:自己想要成长成什么样子,想要创造什么样的价值。而不是一定要赚多少钱,要买什么车,要住什么样的房子。钱,车,房子这些东西都和你的成长是相匹配的。当你的能力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些东西自然而然就会跟着一起来到你的身边。
这就是查理芒格说的那句话:想要得到某样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能够配不上它。
当你的能力达不到的时候,你所追求的这些外在物质,就会被你刻意的贴上标签,它们会反过来影响你,会让你患得患失。当你的能力与你的财富,物质,不匹配时,你刻意追求的这些东西,也会逐渐的流逝,到那个时候,你是否会消沉,沮丧,甚至自暴自弃呢?
所以以自身的成长为目标,以自己所能产生的价值为导向,这才是最合理的。确立了正确的目标,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去除杂念,把那些负面的,消极的情绪从内心里转化掉,不断的坚固自己的心,让正能量,充满自身。
随后王阳明又提出了全新的格物致知。为什么说是全新的呢?之前是什么样的呢?
王阳明17岁的时候,在江西巧遇了理学大师——娄谅。他向娄谅求教如何成为圣人,娄谅告诉他:圣人之学,人人都可以习得,并且只要潜心钻研,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得圣贤之道唯格物致知。
于是回到浙江余姚,他就开始潜心钻研格物致知,他和另一位小伙伴,坐在屋后的竹林里,就开始格物,想从竹子里悟出真理。南方的竹林里那是阴暗潮湿,他的那位小伙伴格了三天实在受不了了,挥了挥衣袖,遗憾的离开了。留下王阳明独自一个人,他对着竹子,一坐就是7天,内心的煎熬,读书笔记对理学的疑惑,始终交织在他的心头,最后受了风寒,伤了心肺,虚脱的晕倒了,修养了大半年才逐渐恢复。这一次格竹子,险些要了他的命,虽然后来康复了,可是却留下了终生的病根,他最后死于肺癌,就是这个时候伤了元气,一生被疾病折磨。
格物致知,是大学里的重要概念,到南宋的时候,被朱熹,二程(程颢、程颐)给重新注解,他们的观点是,万事万物都自有其规律,外界早已有了答案,我们应该去外界寻找,不断的探求真理,淘金黄沙始到金。朱熹的那句名言: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而王阳明通过格竹子之后,逐渐的领悟到,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万事万物若是都从外物去寻求真理,那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成为圣人,什么时候才能真真实现,北宋思想家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王阳明重新对格物致知,做了新的注解,他认为,“格”就是“正”的意思,去除恶习,去除杂念,以“正”不“正”之心。“物”就是“事”,就是人的欲望,意念所到达的地方。人本应:心外无事,心外无物。人能为善去恶就是格物的功夫。“格物”而后“致知”,“知”,并不是知道,而是人的“良知”,“知”是我们心的本体,心里本就有“知”。每个人都会有私心杂念,所以要用“格物致知”这段功夫去“克己复理”,去“修正自我”,使得我们的良知没有被遮蔽,这样就能够到达致知的状态。
格物致知,说简单一点,就是去除掉心中的杂念,恶习,回归到本来面目,挖掘出内心的良知。
所以当王阳明面对绝境,就会有两个念头,一个是悲观,绝望,要死要活;一个是乐观,勇敢,积极面对;良知能知是非善恶,所以它会告诉你,第一个念头是错的,第二个念头是正确的;你要把第一个念头矫正过来,保持第二个念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逆境中依旧能够不动心,勇敢的面对现实,乐观的活下去。
王阳明告诉弟子,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圣人,只不过是我们的良知被外界事物给遮蔽了,要想达到明心见性,就需要去除杂念,格物致知,从心里,从我们的本体上去格物,一方面是从思想上去除闲思杂虑,去除恶习,另一方面需要在事上磨练。
曾有学生向王阳明请教静坐的问题,说自己“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情便不同”。今天的我们也很容易遭遇这样的心境——事到临头,缺乏定力。对此,王阳明的回答是:“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有很多人,平时静坐,独处的时候,内心很平静,给他人分析事物真理的时候,头头是道,可是一旦真遇上什么事的时候,自己就很容易慌乱,只能是事后反省,觉察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只得捶胸顿足,责备自己。这就是在事上磨练还不够。
王阳明常对弟子们说:此心不与事上磨,更与何处磨此心。内心里为善去恶,只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还得通过在各种各样的事情上去练就自己的那颗心。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学习心学,不管怎么修行,最终成就都超越不了阳明先生。作者:王维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2000字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2000字:
人生就像在一条漫漫长路上行走,每个人起点不同,终点不同,路线更是各不相同。有时候,这些路线会交错重叠,有的人已经和你同行了很久,有的人才刚刚走入你的旅途,有的人即将离开,有的人还要陪你很久,你永远不知道谁会在什么时候离开,也许就是下一个路口。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的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走在自己的路上,背后总沐浴着父母殷殷的目光。小时候爸爸送我去上学,走到门口,我背上书包跨进校门,转身挥挥手:“爸爸再见!”然后蹦蹦跳跳的走进去,不再回头,我会坐进教室,打开书,开始一天的学习,而爸爸被那一道挂着“XX小学”的大门阻隔在外。都说养儿为防老,但在我印象中,爸爸总是很没有安全感,时刻怀疑着我将来长大会“抛弃他”:“不要出国,最好别考外省的大学,免得以后你走远了,不管我了……以后我就只能看着你的照片念叨念叨喽……”我皱起眉:“怎么会这样想?我将来在外地发展好了,会把您接过来啊!”也许在他心中,将来拦住他的,不再是学校那道有形的门,而会变成更多无形的“门”:健康、时间、金钱……而他只能在门外,目送我渐行渐远。亲鸟为雏鸟搭出坚固的巢,想让他永远躲在自己的羽翼之下,但没有什么能阻挡雏鸟伸出幼嫩的喙,啜吸外界新鲜的空气。人生的路,遇到什么风雨荆棘只能自己走,父母只能在背后以目光注视。但我能从他们的目光中获得力量,走的更快更稳。
走在这条路上,人人都在变化。父母望着我的背影,我又何尝不是一直望着父母的背影。小时候,我送妈妈去上班,在家门口挥手:“妈妈再见,一路顺风!”然后妈妈提着包下楼,而我总会等在门口目送她离开。她走到下一层楼时,便顺着楼梯间的缝隙向下,等待她走过时闪过的衣角,直到再也看不见一点儿与楼梯不同的色彩,听不见一丝鞋跟叩击台阶“笃笃”的回响,才缩回头,合上门扉。望着关上的门,我不禁想,将来我长大工作了会是什么样子?爸爸性子急,走路很快,和他一起走时,我总是被他落后几步,一抬头就能看到他的背影。小时候,我需要仰头,把下巴抬得很高才能看到他,从我的角度看来,太阳好像就在他头顶,像爸爸一样散发着光与热。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已经可以平视他了,我知道太阳比他高,高的多,而阳光也在他发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银白痕迹。我总是追逐着他们的背影,却从未如此清晰的意识到,终有一天,那些背影也会不再高大,也许有一天我也会成为某个人眼中的背影。
我一直怀疑,亲子间是否真的有感应。不然,芸芸众生中为何偏偏是我们有缘成为父子母女?广袤的大地上,生命的轨迹千千万万,为何偏偏是我们的路相互重叠?为何我们在人群中总能视线交汇,互相分辨?小时候我学舞蹈,和一群穿着一模一样舞蹈服,梳着一模一样马尾辫的女孩子,在同一个教室里跳一模一样的舞。爸爸却总能在我上完课出来时告诉我,我跳的怎么样。“关着门,又没有窗,你怎么能看到?诓我的吧?”我满不在乎的反问。“我跑到楼上从你们换气窗看的。”我无言以对,只得嗫喏道:“那么远,人那么小,你哪能分辨出来谁是谁……?”爸爸自豪的笑:“自己的姑娘,一眼就认出来了。”前些天,妈妈倚在我桌边翻看学校印发的宣传册,“你们学校宣传册上有你,你知道吗?”我正在写作业,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灌了一脑袋水,随口应道:“啊,有吗?”后来我们比赛在照片中寻找我,妈妈总是能在我自己之前找到,有时候是角度扭曲到我自己都忍不住惊呼“这是谁”的脸,有时甚至是一个后脑勺,半截袖子。前些日子,妈妈参加完同学聚会回来,给我看他们上学时的合影,我一眼就认出了妈妈。“呦,很厉害啊!我以为你认不出来呢。”我嘿嘿一笑:“小瞧我了吧?”便又把视线转向照片。那个圆圆脸的女孩的笑容凝固在时光里,我的目光穿越时空,与她的交汇在一起。我在心里悄悄地说:“你好啊,小时候的妈妈。”
我不仅有靠视觉寻找父母的能力,还有不靠视觉,仅凭听觉辩认父母的能力。也许这是多年在“违禁品”争夺战中练就的“神功”,但我更愿意相信,那是因为爱。小时候,每天妈妈下班回家,不等她敲门,我都提前在门口开门等候。她下班并没有固定的时间,我也从不在门口蹲守。所依靠的不过是脚步声罢了。姥姥听到脚步声,喊我去看,我充耳不闻,不一会儿,门外传来了开门声,原来是邻家的叔叔。但若那人是妈妈,不等姥姥发话,我就能蹿出去开门,姥姥为此大为惊奇。我也说不出妈妈的脚步声和邻家叔叔有何不同,是更沉闷,还是更轻盈;我也分辨不出邻家叔叔和邻家阿姨。但我能分辨出她来。一年暑假,爸爸去书城附近办事,让我呆在书城看书等他。我正看得入迷,忽然一阵清脆的钥匙声惊醒了我,我立马站起来,把书放回了书架。爸爸走进书城,见我没有在看书,还以为我偷懒发呆,殊不知我是听到了他的钥匙声。嘿,你可别以为我不爱学习,三心二意,你若是随便找个大叔在我读书时晃钥匙,保准晃到手酸,我都不会给予一丝一毫反应。
你说,如果没有感应,是什么创造了这种奇迹呢?就像聪明的一休寻找羊羔一样,不必分辨,这是天经地义的,亲子间与生俱来的能力。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在彼此的目送中,我们终有一天将渐行渐远,直至无法追赶。但在目送之前,那短暂的错身并排,线路交叠,我们可以用爱,让它变得更灿烂。作者:雪霁
喜欢《米歇尔·沃克《灰犀牛》读书笔记2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书笔记读后感5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