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论语别裁读后感600字 > 地图 > 论语别裁读后感600字

论语别裁读后感6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孝悌为人之本也——《论语别裁》读书笔记与感悟。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此,我们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比如中外经典名著,它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当我们在读完一部好的作品时,心中难免会有一些看法以及见解。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在中外经典名著中你最喜欢看哪一本书籍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孝悌为人之本也——《论语别裁》读书笔记与感悟,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孝悌为人之本也——《论语别裁》读书笔记与感悟: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3)?”

子曰:巧言令色(4)鲜矣仁。

【注解】(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南怀瑾《论语别裁》里说他比孔子小43岁。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的学生所着述。有子是孔子弟子中七十二贤人之一,南先生说他那时是孔子的助教。(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3)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4)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感悟】《学而》第一则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做到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样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也就是君子。“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两则在承接第一则总纲的基础上开始阐释君子的品质。有子这一则就是在讲做人的根本,成为一个君子的根本,“孝悌”。“孝”应当理解为对父母宗族长辈尽孝,“悌”是指对兄长顺从。也就是说在一个家庭中,读书笔记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样家庭是和睦的,那么能够做到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样的人几乎不可能犯上,生活在懂得尊重互相友爱家庭的人又怎会去犯上呢?不冒犯长辈、领导、统治者,又怎会去造反?社会的稳定在于家族、家庭的稳定,家庭是社会最小的单位。那么家庭这个小社会里,做到孝顺、顺从,便不会有冒犯、更不会有造反。个人做到孝悌这才是君子的本分,每个个体都成为了君子,那么推而广之,治国之道也就产生了。历史上,许多朝代都以“孝”治天下。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归根结底,“孝悌”是“仁”的根本,是成为一个君子的根本。有子从正面阐述“仁”。而孔子的这则是从反面阐述“仁”,装腔作势的好话和好脸色,其实是假仁。既然“孝悌”是为人的根本,那么是不是说话做事就只需要一团和气?有时为了不犯上甚至不惜说些花言巧语?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做人要踏实,不要阿谀奉承,夸奖人要适度,不要言过其实。另一方面,听话的人也要能辨别他人的话是否出自真心还是当中存在利益而说的违心话。我想,这里存在一个字,“真”。做真人,才是真的爱,而不是装出来的“仁”。作者:陈玉蓉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论语》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感悟


《论语》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感悟:

刚好前两周去听了场北大教授的《论语》讲座,听讲座的时候旁边陌生姑娘跟我说:“我读《论语》的时候,会觉得心是静下来的”

这不,回来又捧着读了两遍。(杨伯峻译版)

有惊喜也有失望,大概是年代过于久远,有些论调无法去附和,但依旧不影响这部作品应有的魅力。虽然没有醍醐灌顶,但是也有一些让我觉得印象深刻的体会。比如孔子对于君子的看法,他最喜欢的学生和不喜欢的学生,也有一些有趣的事情,一些让我觉得“这些原来是出现在这本书里啊”,一些自己觉得很喜欢的观点。

2.12子曰:“君子不器”

古代读书人通常知识面狭窄,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该像器具,只有固定的用途,应该博学。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则相反。

4.11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之懂得利。

4.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应该在言语上迟钝,行动要敏捷。

6.4子曰:“君子周急而不继富”

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去锦上添花。

6.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朴实多余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与朴实配合得当,才是个君子。

12.4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君子不忧愁,不恐惧。自己问心无愧,有什么可以忧愁恐惧的呢。

15.2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路(在陈国断粮的时候看到很多人饿到爬不起床来时)很不高兴的问孔子“穷人也有穷的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答:“君子穷但有原则,小人穷就无所不为了”

15.2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

5.7子曰:“世道不好,我想乘个木排去海外,跟随我的最佳人选,应该是仲由了。”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补充道:“仲由这个人啊就是比我勇敢的多,其他也没啥优点了”

9.2达街的一个人说“孔子真伟大!学识广博,可惜没有足以树立名声的专长。”

孔子听了这话,对学生们说:“那我能干点啥呢?我赶马车?还是做个射击手?我还是赶马车好了。”

孔子也很自恋啊

7.19叶公想子路问孔子为人怎么样,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啥不这么跟他说:他的为人啊,用功便忘记吃饭,快乐便忘记忧愁,不晓得衰老会要到来,如此罢了”作者:羊某

见贤思齐——《论语》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见贤思齐——《论语》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

4-17: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4-18: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4-20: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笔记: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笔记】以贤者为师,以不贤者为鉴,以此可以正身,可以养德。若见贤而妒,见不贤而自溢,是谓背道而驰。

4.18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笔记】孔子在《为政第二》中多有对孝的阐述:无违、敬、色难等。父母之于子女,恩重于山。父母有过,子女有匡正之责,以免父母立不义之境。既要谏于父母,又不违敬、色等要求,十分不易,故夫子专述之。此章与“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等句,极其重要,构成以下而上的修正结构。

4.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笔记】春秋之时,阶层相对固化,身份、手艺等都父子相承。三年不改于父之道,实则是对家庭生存经验的继承过程。在社会相对固化的社会,人的社会关系非一时所能建立,可能累及数世。故三年不必于父之道,则能因循于家庭的社会关系,家庭状况或更稳定,生存的概率更大,不至于家道骤变,不至于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又有无后为大不孝,此处之不孝,或与此有所关联。

另:父在,子不得自专。三年无改于其道者,德行同一,可谓之孝。

君子怀德——《论语》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君子怀德——《论语》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翻译:

4-11: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4-12: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4-13: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笔记:

4.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笔记】君子安于内心之义,而非无关于处境如何,小人反是。君子不临于险地,以其自爱。

4.12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笔记】利无长久,因势而变,故依于利而行,久必生怨。

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笔记】周代,“礼”实有今天“法律”之性质。孔子多方探究礼的实质,敬即是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此章孔子又提到“让”,亦是对礼的本质内容的新阐述。礼是国家政事之所出,是社会秩序的根本指导,涉及面非常广大。对礼的精神实质进行总结,有利于人们的礼的把握。

另:

【原句】小人,丈夫,不合小了他,本不是恶!——《近思录》

【笔记】天下之人,莫不从心而动。视界宏阔者,以宏阔之境志之,居则修身立德,出则匡正天下;视界滞塞者,但知利禄功名好,汲汲以求之。以此清浊有分。人人从心之状态无异,而有私欲阻隔之心,虚灵不昧之心。故人无善恶,而视界殊同。

视界提升,即修身志道的过程。人人可以为尧舜,学而致之,从凡入圣,变化气质,自然养得精纯本性。

《论语》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论语》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自殷墟甲骨文时代,已逾三千余年。古代文字形体流变,字义辗转引申,有些字已经失去了原来造字之初或所处时代的意思。后世若不详加考察,则难免望字生义,造成误会。

自诸子百家时代,也有两千多年了。古代典籍承载着上古时代的文化思想,但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且历经千年流传变化,若不能置身于作者所处时代的文化语境,则难免会有“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尴尬。

我辈生于此世,能接触到重见天日的甲骨文,又能从世界上不同文化的角度通过对比来诠释这些古代典籍,实在是很幸运。

何以为之?乐之而已。

从今天开始,我会陆续写一些古代典籍的读书心得。第一篇先从?论语?开始吧。

论语读书笔记:

《学而篇第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第一次看到它是上初一时,好像语文课的第一篇就是。老师说习字是复习的意思。心想:“学了再复习,没事就复习,反复复习,什么玩意!这孔子不是老学究是什么?怪不得有那么多人要拿他说事呢!”

许慎?说文解字?:“習,数飞也。从羽从白。”许慎生活在东汉,当然没有见过甲骨文,我们比他幸运。习字上面的两个羽当无异议,为雏鸟反复振翅之意。下面的部首甲骨文不是白,是一个口或者口中一点。有人说是鸟巢,有说是日字。我认为是指示,表示雏鸟站在某一物体上扇动翅膀,准备飞翔。

再来看学字,上图中的两个字左右通用。爻者,卦筹也。先民用此演绎的理论,是为《易》。下面是秃宝盖,住宅之义。后来篆书又在下面流变加一子字。可见学字的本义是儿童在室内学习卦筹的意思。

另外,爻字为声旁的字不多,教字是一个。按形声字造字原则,上古学字发音当更接近xiao,而非xue。

字的本义并不代表引申之义,具体要结合所处的时代和语境才能辨识。先秦典籍中有关习字的用法,特别是学字和习字对用的有?礼记?和?吕氏春秋?。

?礼记?月令?:“季夏三月,鹰乃学习。”这恐怕是学习这个词的首创。不管怎样,雏鹰要飞翔,总是要离开巢穴,练习翅膀的扇动来对抗地心引力的。

?吕氏春秋?造父?:“造父始习于大豆,蠭门始习于甘蝇......凡人亦必有所习其心,然后能听说。不习其心,习之于学问;不学而能听说者,古无有也。”大豆是驾车的高手,甘蝇善射。这两项技艺也是春秋时期“六艺”的两项,叫御和射。驾车和射箭这些技艺,都是必须要练习才能学会的。此其一。

省略号后面的意思我翻译成:“人必须修炼心性,使他的心做到不偏不倚,才能正确听取意见。不习心,起码也要学一些道理,然后加以练习掌握。既不习心,也不实践,又不学道理,这样还能正确听取意见的,从来没有这样的人。”从习心到习学问再到学,佐证了学和习的关系。此其二。

可见,习字在孔子时代和学字对用的时候,是练习,实践的意思。

这句话就翻译成:“从老师那儿学会了一个道理,回来后有时候去实践验证一下,不是很快乐吗?”

是啊!老师课堂上说凹面镜可以把光聚焦产生热量。回家之后,马上找了个放大镜到处照,照蚂蚁,照自己的肉,照树叶,直到把树叶点着,好玩!

老师还说,两个不同重量的大铁球从高空抛下来的话,一定是重的那个先落地,真的吗?我就试试吧。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通常的翻译是: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我,不是很高兴吗?从字面意思上看,挺好的啊,没什么毛病。孔夫子也不总是学究一枚呀,也有接地气的时候。有老朋友来了,当然很高兴,说不定“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再整二两老酒暖暖肚也未可知呢!

但如果仔细体会夫子的为人,如果知道朋字在孔子所处时代的用法,如果能把这三句话当作一个整体来看,这样理解就有些简单了。

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呢?《论语·述而》有:“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问子路,你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子路没敢说,或者不会说,反正是没说。夫子一听着急了:“你怎么不说呀!你就说,他一来劲就疯狂干活,太疯狂了忘记了吃饭,太快乐了忘记了忧愁,结果连自己都快老了还不知道这样个人!”

哈哈,他也有要证明自己的时候啊!这样一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人专门把老朋友来家了这样的琐事说一说,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是想说他好客,或者他重感情,还是什么呢?

我想他在说别的什么事。

《礼记》:“同门曰朋,同志曰友。”《礼记》是几乎与孔子同时代的作品。有朋自远方来:有同学从远方来到我家。同学,那就跟普通的朋友不一样了---——学的东西都是一个老师教的。

把这三句话连成一体来看,就可以这样翻译了:有同学从远方来到我家,我正在实践老师教我的道理,并且有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我把这些成果分享给他,我们一起探讨,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通常的翻译是:人家不理解自己的想法,自己也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行为举止吗?这样翻译当然也没毛病。

但如果把这一段话当做一个整体,就有意思了:同学看了我的研究成果,他不理解或者否定了我的成果,但我也不生气,这不是君子行为举止吗?

如果我的研究还得出了和老师教不一致的成果,那么,同学们就更有理由质疑了。伽利略扔铁球是为了验证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两人所处时代相差几乎m.i1766.com两千年。假如亚里士多德是伽利略的老师,同学们会怎么说呢:你的两个球是不是同时仍的?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人指使吗?等等等等。

但如果仅限于学术探讨,即使双方有不同的意见,也不会因此而破坏关系,伤害感情。所以在?论语·子路?里孔子说了几乎相同意思的话:“君子和而不同。”

读到此,孔子的形象呼之欲出:老师教了学问,他回来之后兴冲冲地实践,验证,获得了一个研究成果,就高兴得不行不行的。同门师兄弟来了,他赶紧告诉同学他的研究成果,这简直爽爆了!两个人一起探讨,甚至争辩得脸红脖子粗。虽然没有达成共识,但大家都不生气,各自保留各自的观点,这才是君子的行为举止啊!

这才是那个率真好玩的孔子吧!作者:相逢只若初见

《孝悌为人之本也——《论语别裁》读书笔记与感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论语别裁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