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仁爱一生读后感 > 地图 > 仁爱一生读后感

仁爱一生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8 来源:互联网

《心态左右你的一生》读后感。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我想您对作者写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心态左右你的一生》读后感”,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心态左右你的一生》读后感

读《心态左右你的一生》有感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影响你一生的修养》读后感


《影响你一生的修养》读后感

--德之不厚,行之不远

阅读完《影响你一生的修养》这本书,我的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本书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做人真正的大道:德者,本也。德之不厚,行之不远!做人如此,做企业亦是如此。

一个企业要长远的发展,必须要以提高企业所有人的道德素质为基础,否则,健康、永续的经营永远难以实现。

孔子说:吾日三省乎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一个勇于反省自身的人,必定是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勇于反省自身的企业也必定能斩荆披棘、乘风破浪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

企业是由人构成的,一个优秀的企业是有无数个优秀的企业人组成的,正如我们的集邮事业一样,要想把我们的集邮事业塑造的更加优秀,就要靠我们每一位集邮人恪尽职守,克己力行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和修养,建立起我们集邮自己的道德文化长城!

然而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集邮人呢?

做优秀的集邮人必须勤奋,必须懂得要想取得成功就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天道酬勤,厚德载物"这也正是我们集邮人所需要具备的。酬勤就是付出才有回报,《中庸》中讲: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厚德,就是有修养,有道德,有远大的理想,有博大的胸怀。有的人在事业上发展不到几步就戛然而止,有的人甚至刚坐到某个位置就栽了跟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大气象大境界,不注重厚德慎行,只要有一点小利就把自己蒙住了,有一点好处就让自己魂牵梦绕。一个有信仰、有追求人则大不一样,他们能绕开世俗的纷扰,不为名利所羁绊,倾心事业,利在人民,因而在事业的道路上必然能走得很远,实现人生大作为。所以只有努力,我们才会成功,才不会辜负生命存在的意义。

虚心就是能力,品德就是人才。一个优秀的集邮人要懂得虚心,虚心就是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肯向别人学习,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缺点和毛病,但这些并不影响你的能力,关键是你自己如何去对待这些缺点,是让其自行发展,还是努力改正,这就在于你有没有虚心的态度。虚心的人总是能够接受别人建议,也只有虚心的人才能够得到别人中肯的建议,才能进步得更快,其能力也必然会出类拔粹。所以说虚心就是一种能力。真正成功的人,尽管胸怀火有一般的热情和斗志,但他们同时也是谦虚的人,谨慎的人。正如古人所说:"面如**而胸中有疾雷者,可拜为上将军。"

一个优秀的集邮人,要懂得专心和敬业。专心就是,凡做一件事,便专注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敬业就是要求我们做事不能只停留在工作的表层,工作不是每天的朝九晚五,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是要将心融入工作,融于企业,懂得工作的真正目的不仅是让我们获得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它能提升我们的道德修养,提高我们的人生境界。

一个优秀的集邮人还要有很大的度量,一个人的度量的大小决定了他成功的程度。度量就像一个茶杯,而成功就是里面的水。只有有大的度量才会取得大的成功!

优秀的集邮人还要懂得感恩,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谆谆教诲,感谢领导指导提携,感谢同事信任和支持!我们甚至还要感谢那些伤害过、欺骗、侮辱、蔑视过我们的人,因为他们增进了我们的智慧,砥砺了我们的人格,激发了我们的斗志,醒觉了我们的自尊。

集邮业务的发展不仅需要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更需要每个集邮人认真力行我们的传统文化。德之不厚,行之不远。人当如此,企业亦是如此,当我们的集邮发展遇到瓶颈或人生遇到低谷时,应该常以此话警示自己,反省自身,是不是我们自己的修养还不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从此刻开始,共同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集邮人。

读感动你一生的小故事


有人尊敬母亲,有人赞美母亲,有人......而我用文章来表达母亲对我的爱!我,一个冲动少女!往往一回到家就对妈妈没有好脸色,想想自己就觉得好过分!可……可是妈妈也是急性子,所以我们平常很少坐下来聊聊天!其实妈妈在我心中并不是她所想象的那样,而是美丽的,善良的,正直的,诚实的,有时也很可爱,勤劳的女人,妈妈对这个家无怨无悔,每次上街只要我和爸爸不在,她是不会买一瓶解渴的水,如果是我,我一定做不到!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一起吃螃蟹,吃了一会儿,妈妈对我说:“当我老了,你就要自立了,而我,也不能陪你一辈子啊,长大了,我还得依靠你呢!”您知道吗?当时的我一阵惶恐,难道超人一般的妈妈也到了需要别人的帮助的时候了吗!在我的记忆中,妈妈您能满足我的一切要求。而今天妈妈竟然想到来依靠我,我感到很突然。在我的心目中,妈妈就像一把美丽而坚强的伞,在我十分生气的时候,这把伞只能默默的自责,在风雨向我袭来时,这把伞会让我躲着,一直到风雨停息,阳光灿烂。偶尔,我会抚摸岁月和我在这伞上流下的伤痕,心里默默的感激着这把伞。但是,我竟从未想到这把伞的寂寞和悲伤,我能留下的只是一道道的伤痕。可您从不曾抱怨过,永远心甘情愿的接受我对您所做的一切。有人说,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我认为:比胸怀更宽广的是无私的母爱。妈妈,其实我最喜欢妈妈正直的一面,因为她说过:“邪不压正,黑暗与邪恶是永远不会战胜光明与正义的,我们应该做一个正直的人。”妈妈我想对您说声:“对不起!”过去不理智的我,过去不礼貌的我,过去对您摔门砸碗的我,过去对您大吼大叫的我,过去......把过去忘记吧!我想,您会看见一个全新的我,一个不让您伤心,不让您像过去那样辛苦,不让您操心:我为什么还没有长大。妈妈,您可知道:我心目中的伟人是谁?那就是妈妈您!亲情是伟大的情感。这份沉甸甸的爱,足以让我回味到老,有谁能掂得出它的分量,有谁能真正偿还母亲的那份爱呢?亲情始终温暖,它与生俱来,是人世间最恒久的感情!

《一生读书,一生成就》读后感


《一生读书,一生成就》读后感

我读了《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这本书,书中介绍了很多优秀模范人物的故事,书中的人物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其中《一生读书,一生成就》一文说的就是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王亚南刻苦读书的感人故事。王亚南先生从小胸怀大志,博览群书,少年时为了争取更多时间读书,他把木板床的一条腿锯断了半尺,每当熟睡时稍一翻身,床就会失去平衡而倾斜,惊醒后又继续读书。1933年,王亚南乘船去欧洲学习考察行至红海,波涛巨浪把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正在专心读书王亚南就肯求服务员把他绑到一根柱子上聚精会神继续读起书来。在国外学习期间,王亚南先生沉浸在书的海洋里,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经济学家,这些成就的取得都和他一生勤奋刻苦读书分不开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也明白了一些真谛:读书不是一种任务而是发自内心的喜爱;书不是棍棒却使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能带人飞翔,知识成就智慧。

人的一生_读《一生》有感1000字


夫人,你瞧,生活并不是你想象中那么美好,当然也不是你想象中那样糟糕

《一生》主要记叙了主人公雅达从一位天真活泼幻想崇拜爱情的少女蜕变为成熟睿智淡定容忍的少妇,到最后老化为白发盈把老妇人的曲折故事。全方面的展现了人得成长历程还有关于人性道德伦理的探讨。朱连少爵的风流以及善变伪装,亲阿姆的善良仁慈,以及罗莉莎的背叛,当然还有儿子保尔的叛逆。这就足以改变她的一生。

朱连子爵带给她华丽得如同童话般的爱情,在撕下伪装后,爱的影痕迹竟像从来未曾拥有过,不得不让人心生悲哀。让读者质问真爱到底存不存在?然而莫泊桑却没在文中对此直接作出回答,但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他对真爱的一种呼唤与渴望。

爱情的分量在小说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少的,只是在雅达婚前婚后对爱情做过一些直接的描叙。贯穿全文讨论的是关于肉体欲望的探讨。雅达在婚变后,心生对性的厌恶,觉得它很肮脏。然而即使雅达厌恶,但却不得不从事性行为,因为她想要一个女儿,出于对儿子的爱,处于害怕儿子一个人玩耍的孤单,所以她是强迫自己的。但莫泊桑的思想不仅局限在这一浅层次的表面行为,而是将其引申到一个人生的高层次上:有些事,有些人,我们讨厌面对,但却不得不去面对,因为这是职责。

最令人感动的还是雅达的父亲,一位真正的男儿,教诲女人成长,做人,面世。一个人担当起了家里的重任。思想的超前酿就乐他的品格与坚守,莫泊桑极力的歌颂这个人物,在这个人物身上从满了善良,仁慈,光明,正义。

雅达的母亲一个被病魔缠身的女人,内心中全是往昔的回忆,她那个木匣子里,装着年轻时与情人写的信件。然而母亲是雅达精神上的支柱,当母亲去世时,雅达体验了生死离别的痛苦。

最让我感慨的是,当雅达搬到新居,在收拾杂物的时候翻出了以前的日历,看着日历回想起从前的一点一滴。往事终究是风,抓不住,光阴似那水中寒月,清丽惹人,但还是幻影。

生与死在文中体现的很尖锐,究竟何为生,何为死?当雅达发现自己的丈夫朱连睡在女佣的床上的时候,她的心在顷刻间破碎,直至无法修复。在跑到悬崖边上是,本想跳海自尽,但她却恍然大悟,自己死后父亲和母亲的生活又该将怎样继续。她找到了她活下去了理由,当她得知自己怀有身孕后,那种生的欲望更加强烈。只有在死的边缘徘徊过的人,才知道生之欢乐,生之喜悦。

雅达的一生,是那么悲哀,那么美丽的一生。人的一生有无数次的蜕变,有无数的跌倒,对生活丧失了信心,就是对生命丧失了信心,拥有对生的信心,你就会拥有活下去的理由。

母爱也是文中极力赞扬的。雅达对待自己的儿子百般宠爱,导致他去赌博,签下一屁股债后,雅达倾家荡产得还清。应该说这是一种溺爱,是母爱的失调。

生活,正如开题所说,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美好,但它却也不那么糟糕!

《激励你一生的好故事》(读后感大全)


有两句话大家都应该熟悉:一句是高尔基说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另一句是歌德说的“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读了《激励你一生的好故事》这本书后,让我真正感受到这两句话的含义。这本书语言通俗易懂,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催人奋进,使我受益匪浅。

《序言》中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在漫漫的人生之路上,我们根本无法预料要经历多少坎坷。是的,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或挫折。结合本书,我就如何走好人生之路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要取长补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当别人犯了错误时,我们不应该嘲讽和排斥,应该首先分析产生错误的具体原因,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场合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使别人及时改正错误。不问原因、不分场合的批评,不但会伤害别人的自尊,而且会给别人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我们应该学习《优秀作文得主》这个故事中老师的做法,用宽容和博爱挽救了一个孩子的自尊。哪怕一个人经常犯错误,这个人身上也会有闪光点和优点。别人犯的错误,你不一定会犯;但别人的闪光点和优点,你可能佩服不已。因此,我们不要总是盯着别人的错误,应该学习别人的闪光点和优点,取长补短,做到这一点,你会不断地取得进步。

二要乐观知足。人的一生能够开开心心,相信这是每个人心中的梦想。当你在消极悲观的时候,乐观知足是调整心情的兴奋剂。一个人是否快乐,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怎样看待自己的拥有。“人比人,气死人”。人要有知足感,因为欲望无止境,欲望越高,一旦得不到满足,形成的反差会越大,心态就越容易失衡。不管我们的道路多崎岖,工作有多困难,既便失败,还可以重头再来。只要我们用乐观知足的心态去面对,一切都会变得微不足道,用我们的微笑和自信赢得成功。

三要懂得感恩。“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多一些助人为乐、多一些无私奉献、多一些凡人善举,让我们的行为充满感恩。我们每个人都没有义务要帮助别人,也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帮助,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将使我们的成功之路越来越宽。感恩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态;感恩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恩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恩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智慧。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事等等。只要我们共同感恩,就能实现我们共同的成功,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要勤奋刻苦。关于勤奋刻苦的人物事例很多,在这里我想说一个女孩,她叫朱成,8岁的时候身体纤弱,每次体育课跑步都落到最后。她的妈妈安慰她,跑到最后没有关系,但你要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是“只追前一名”。再跑步时,她每次只追前一名,到了学期末,她的跑步成绩达到了中游。9岁时,她把“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应用到学习中。2001年,这个女孩从北京大学毕业,并被哈佛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其后,朱成在哈佛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她当选为有11个研究生院、1.3万名研究生的哈佛大学研究生总会主席。这是哈佛370年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籍学生出任该职位,引起了巨大轰动。“只追前一名”的理念简单易行,很容易激发自信和斗志,目标虽小但是很具体。最关键的是,朱成一直坚持这个目标,可想而知,她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是多么地勤奋刻苦,付出了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不相信一些人说的天才,我认为天才只是勤奋的另一个名字。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只要你勤奋刻苦,坚持不懈,一定会有所收获。

再长的路,一步一步总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永远无法到达终点。祝大家在人生之路上排除万难、勇往直前,使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精彩、走出灿烂、走向成功!

读《在童年决定你的一生》有感


读《在童年决定你的一生》有感——在童年决定你的一生

刚拜读完高燕定先生的著作《人生设计在童年》,真是感慨万千!他令我突然间发现,我差点就要错过把握自己命运的机会,使我看到,我知前为止沾沾自喜的东西竟是如此不值一提,更重要的是,它使我明确了我要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必须为之付出的努力。在童年决定你的一生,现在,刻不容缓!

童年,这个我们本以为尽情享乐的美好时光,竟是可以决定你一生命运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及早的建立职业意识,培养职业兴趣,立下职业目标,并且根据这个目标,有意识地培养所设想结果。我也曾怀疑,小孩子懂什么?我们怎么知道长大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怎么成为一个理想的人才?可当我看到书中一个个千真万确的例子和精彩细致的讲解时,我明白了,只有将工作经历与学历相结合,经历了长期的职业预备的人,才会被市场追捧、渴求。一个普通人,要成长为优秀专业人才、职业人士,一定要经过漫长的有职业目标的努力,经历长年累月的有针对性的磨炼,将学历与工作经历相结合,才会成为成熟的、可以迅速进入市场的人才。这个过程和磨炼就是一个必要的、很长的职业预备期。幼时的设计、长久的职业预备期,可使我们具备扎实的职业技能,从而顺利地迈进社会,成为优秀的职业人才。总之,从小确定下自己理想的目标,至少可以做到比那些绝大多数没有确定下自己目标的人,成功的机率要大得多!

当然,为之付出常人难以理解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就拿高倩(作者的女儿,24岁便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来说,她二年级时,就花一年多时间把一本200多页的数学习题集做完;上三年级时开始自学代数,并用一短短的一暑假时间,滚瓜烂熟地背下了一整本GRE英语词典,她坚实的英文基础使她读高中时很轻松地选修大学程度的英美文学课;她还让他老爸“连哄带骗”地在课外自学汉语。从四年级结束的那个暑假开始,她做的最不寻常的“事儿”,就是自学法语和西班牙语;高中十一年级,她已经把大学微积分学完,上大学时免修数学。学业上的遥遥领先和登台表演的经历都让她具有领导才能,这种自我意识和自信使她在竞选社团组织的干部时频频胜出。学习音乐和舞蹈,令她有很多机会登台表演。从6岁开始,她就登上AM大学奢华的大剧场舞台,从小得到了在公众场合表演的锻炼。这种锻炼为她以后参加各种比赛都不怯场打下了基础……她之所以如此的努力,是因为他有一个让女儿上哈佛、当律师的梦,而且自己心里明白,自己不是什么天才,想脱颖而出,必须从小努力,另开小灶。所以,从小就让我们忙起来是人生设计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培养孩子习惯于高效率、快节奏的学习和生活的关键。这个从小培养起来的习惯也是对抗电脑网络诱惑的有效措施,它将深远地影响我们的兴趣爱好和行事风格。

高倩的成长与成功是令人惊羡的。不过,这本书不是一本讲天才的书。如果是讲天才的书,我是肯定不看的——因为我知道我自己,智商也就中等偏低一些。你是天才?你和疯子一边儿呆着去!我们普通人何必没事通过天才来证明自己的失败呢?而高燕定先生的著作,恰恰从一个普通父亲讲述自己普通女儿成长故事的角度,告诉我们:人生是可以设计的;哈佛是可以算计的;而天才呢,是可以父女俩一起合计的。

人生总该有个梦,有个目标,好让我们有自己的追求。在我们的心中点燃一把火,让它燃烧,成为自己努力、奋斗的内动力——这是人生设计最重要的第一步。


一生读后感700字:一生读后感


《一生》的作者是莫泊桑,翻到第一页,几行字赫然入目:一生要怎么过,一生又是怎么过来的,这是摆在女人面前的终身大事。真是有趣的开头,于是,我静下心来,细细地品读《一生》。

读完之后,我感慨良多。我同情雅娜。她拥有一生幸福的各种条件,她所渴望的不过是一个钟情体贴的丈夫,一种相亲相爱的家庭。这是每一个纯真少女都会有的最正当、最现实的渴望。然而,她所抱的纯真的理想都被淫欲横流的现实所击破。连这种最起码的追求都难实现,条件这么好的一位可爱姑娘,一生就让一个薄情寡义的男人毁了,世道是何等的不公啊! 于连?德?拉马尔死后,雅娜和她的父亲马爵、姨妈丽松和保尔?德?拉马尔子爵生活在一起。保尔成了偶像,成了至高无上的君王。他们三人则成了奴隶,整天围着他转。男爵把孩子的三个亲人叫做三妈妈,然而就是她们心中的君王在长大之后让她们操透了心。保尔出走后,一次次来信要钱财,信中表达的感情也很冷淡。然而,这并没有让她认清她儿子的真正嘴脸,反而让她萌发一种仇恨,恨那个夺走她儿子的情-妇。她总不解地想命运为什么这么打击她。我想,这就是慷慨后吝啬的命运给她安排的一生吧。 相对使女罗莎莉的命运,命运对雅娜是多么不公!两个不同的女人和同一个男人两个不同的男孩。贵少爷保尔道德沦丧;庄稼汉德尼?勤科克淳朴善良。雅娜由于母爱的蒙蔽,一次次相信保尔,一次次替他还债,甚至抵押了白杨田庄;罗莎莉没有忘记女主人的恩惠,愿意永远伺候雅娜。 读到这里,我隐隐约约地觉得雅娜的命运应该有所改变,但是什么改变了命运,我有很多假设,却都不能确定。直到结尾,罗莎莉对自己说了一句话,喏,人这一生,既不像想的那么好,也不像想的那么坏时,我才恍然大悟。全书细节描写得非常好,人物刻画十分生动,这体现莫泊桑善于通过生活写女人。这大概与他在猎艳方面辉煌的战绩有一定的关系。

读了这本书,我对作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雅娜产生了深切的同情,同时也庆幸现实并非莫泊桑所写的那样。

一生目送,目送一生_《目送》读后感5篇


一生目送,目送一生_《目送》读后感1000字

这是一个关于时光的故事,生命的反思。

题记

龙应台的《目送》是一部对亲情和周边人物的感悟性散文,把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化作刻骨铭心的痛。

也许这部书正应了书中一句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不同的年龄对这句话(正如这本书),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而这些理解也会因人而异:

生命中常常会有朋友的离去,亲人的离去,顾名思义生离死别。天下无不散之席,总不会有永恒的相聚,而我们,活在当下,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时光的流失是世间万物的规律,它会带走我们的亲人朋友,还有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情感,那是因为我们不断在成长,当我们正感叹周围的一切都变了,其实不知不觉我们也在改变。

一生目送我的理解也许并不够深刻,并不够成熟,还没有经历深思熟虑的锤炼。但我往往会经过仔细思考,来写下这些阅读中的心得,理解中的体会。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慢慢变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我们的一生都在目送。

也许是随着岁月的增长,人的心也容易变得忧伤罢,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不知不觉间也在心底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我们都是自己的主宰,目送自己的时光归去。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我们看见人生道路上行人蹒跚也好,平整顺利也好,回望自己的脚步,会不会有所彷徨已走了那么长?

人生的道路中,我们怀揣欣赏的眼光看世界,看世间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成就背后,也许还有必不可少的奋斗过程;他们华丽的外表下,也许还有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只有从人生中理解他人的人,才能拥有自己的一番成就,总是无用的羡慕欣赏,对自己是毫无帮助和意义的。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们知道他们的成就,但却不知道他们孤独的人生。

目送一生每个人都会随岁月的流逝而老去,也许没人回望自己的一生会完完全全满足吧?人性都是贪婪的,尤其在可贵的生命面前,他们往往叹息自己的财富不够,权利不大,但在这时光中,我们丢失的最珍贵的是什么?难道你愿意拥有永恒的生命?人生是旅程,一个旅伴在不断变化的旅程。可以想象当你孤独的行走于人生,周围的景色变了,亲人离去,人生又有何意义?J.K罗琳在书中曾说:死亡对于勇敢的人来说是一次冒险。对于生命来说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挽留不住的是生命的脚步,能留下的就是回忆。好好目送自己的一生,同等于好好珍惜。

世间大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终还是沉寂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凡是描写人所经历的故事,总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也许我们有些伤痛不曾经历,但我们可以在别人的体会中体会,这岂不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过早的体会让我们理解再多的遗憾与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填补过去的空白与伤口,带着爱与释怀,与生命和解!

《目送》读后感_高一读后感900字

人都有温情的一面,即便是燃烧着野火的龙应台。散淡的文章里,把浓浓的亲情深埋在字里行间;随意而写的闲适中,把台湾的风土人情传递了出来;即便写的只是家里的日子,还是在不经意间把一个大家的深刻隐约的显露。

貌似不着边际的表述里,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温情。没有浓墨重彩的去扬厉爱深爱切的感受,只是随手把捡起日子里的点滴,然后,你会在无意之间被貌不惊人的文字打动,会报以会心一笑,会默然神伤,会被柔软的孝顺所温暖。

写亲情一般都回难以自持在浓的化不开的情感里。但是,《目送》不会让你如此,即便笔者的母亲脑萎缩不认识自己的儿女,但是你也会在作者那智慧而又充满爱意的孝顺中,看到灿烂的人性,把你温暖的留下含笑的热泪。书的最后写到作者的父亲埋葬故里,族人把这个从台湾回来的孩子按照当地风俗荣光下葬。你会为乡里人们那打不断的骨肉相连而浩然落泪,那是自豪的泪,交织着民族大义的泪。一句,族人们就像迎接自家里十几岁走丢的孩子一样的,在几十年后接来了从台湾回来的骨灰。你不能不为之动容!

合上书的时候,你的思想会在那一场葬礼的轰轰烈烈中升腾,从一个人的爱,到一个家的亲,最后阔达到一个中华民族的分合。你会忍不住想,哪些走丢的优秀华夏儿女,又有多少,又会葬身何处呢?扼腕叹息里,桑梓依旧在,青山永不老。

这就是大家的文笔,不着痕迹里,就写出了大视野大境界。

有时候,甚至,你都会读的心不在焉。或许,这是两岸下笔不同的思维所决定,但是,你的思绪还是会不绝如缕的随同文字勾勒的人情去起伏。

散散的文字全然不似作者火力凶猛的杂文,文字所及,依然能抵达文化深处的基因,即便是写生活里的点滴和琐碎。你可以从另外的世界里,看到他们社会里的风情,也能清晰的对比出我们自己生活里的各种劣根,甚至你还能看到制度里的黑洞。不避讳能直言,在温情的文字里依然能真实的传递批判的力量。

刚猛而深刻犀利的龙女侠,在《目送》里回到生活的真实烟火,用随意即兴的日子,淡然的描绘出我们共同的亲情。做起了孝顺的女儿,回到了碎所里的母亲。做女儿,那般温润智慧;做母亲,一样絮叨,一样在代沟前耸肩表达深广的无奈。

这就是真实的目送,这就是我在稀稀疏疏的文字里读出的感受。

目送,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子女,让我们共同去经历,一起去相互目送,一起相互慰藉,在这浅长而又深邃的日子里,在亲情的温暖中,在这浩茫的人生里!

最后,感谢《目送》!

《目送》读后感_高一读后感900字

几年前女儿推荐我看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一本书《目送》,至今为止看了五六遍之多,每次看过的感想又都不同,是越看感触越深,越看理解的也越多。

这真的是一部好书,写的那么细腻、真实、感人、有哲理,好像每一段话,每一件事,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也都曾或多或少经历过。我们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对自己生活的回顾和反省,到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那就是爱。

我对其中的《目送》一篇感触最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都能背下这段话了,我和父母、女儿和我之间又何尝不是这样的!

记得我考入省城去上学的时候,母亲不也是目送着我渐行渐远,就如我现在每次目送着女儿一次一次的别离

我们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再目送着我们的孩子,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为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也许是岁月增长,人的心也越来越容易忧伤。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迹。越来越开始在乎起父母越来越多的皱纹,也更开始担忧起孩子越走越远的脚步。

女儿离开我们,独自在外打拼,做父母的又何尝舍得,只愿女儿将来终能明白,现在的付出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因为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儿女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儿女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她学会独自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学会与人分享努力过后的豁然开朗和欣然喜悦,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我知道女儿转身离开的时候眼中有不舍,有对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惧,但更多的是喜悦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既然微笑着迈出了第一步,留给父母一个不用追的背影,那就哪怕前方荆棘遍地,哪怕被扎的遍体鳞伤,也绝不回头。

目送_高一《目送》读后感650字

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最难以言尽的时候。题记

面对路途的疲惫,心神的劳累,坚强的她逐渐领悟到许一个人走的路。龙应台,台湾着名作家,也是一名普通的母亲。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也写下一部部人生的经典。《目送》便是其中的一道心灵鸡汤。

华安从上学开始,龙应台便目送他的离开,望着孩子的逐渐长大,心中的欣喜也夹杂了丝丝的忧伤,那幽幽的悲来自孩子的叛逆。当华安将母亲递来的伞弃之不理,当淡淡且带有嫌弃的说小孩时,此时的她才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

这时,我才真正了解到小路尽头的不必追的深深的落迫,了解到目送背影的离开也真的变成了对时间的无言,对时间的目送。飘渺间,似乎看到了我的母亲,她那早已为我白了的发,皱了的纹。他虽没有渊博的才华的深明的见地,却有同龙应台一样的母亲的心。终究,就会明白朱自清笔下的父亲的苦。

如今的我即将走向成年,迈向社会,也许有一天父母会离开我,虽然我改变不了现实,但我能够做的,就是不留下遗憾。清晨的一句问候,劳累时的一杯茶,也许真的很小,但在父母的眼里,那就是全部。

父母陪我们走过了无知的童年,叛逆的青春。但是你了解你的父母吗?所谓了解,就是知道对方心灵最深处的地方的痛处,痛在哪里。这样之后,你还能说了解他们吗?儿行千里母担忧。所谓父母的痛不过就是在孩子长大,欣喜之余留下的孤寂。他们是在用一生去等待目送之后的回望。真正能够抚平亲人心中的痛,不是进行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是与他们陪伴的每分每秒。父母的心,真的很容易满足。若每个人都能够参悟到这一点,也便不会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治理名言。

时间无情,带走了青春,偷走了快乐,却永远带不走你对父母的真心。珍惜与父母陪伴的一分一秒,勿留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缘父母_龙应台《目送》读后感1200字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她的《目送》一书里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缘分这个词,被千万个人说过千万遍,却总能带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在刹那间勾起心底飘渺如烟的情愫。因为缘分,因为命中注定,所以诸多啼笑因缘、离合聚散都有了解释,所以才能在兵荒马乱的红尘中为苍凉的内心寻得一丝安慰与开脱。缘分,来时如露,去时如电,美丽如烟花,却并不凉薄;清甜如花露,却并不易逝;古朴如浓茶,却并不苦涩。冥冥之中,缘分将一对对恋人牵在一起,将一个个孩子送至父母身边,让鱼儿亲吻大海,让飞鸟拥抱天空

可既有相遇,便有别离,任凭缘分再怎么美好,也无法阻挡自然规律的轮回。父母牵着孩子的小手一步步从时光深处走来,一个身影渐渐挺拔,两个身影渐渐弯曲,最后,无论谁先放手,已长大的孩子都躲不过一个人前进的命运。有些必要之路只准一个人走,有些风景只能独自欣赏。龙应台说:所谓父母,就是那些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伸张的人。远足的孩子们离开时的步伐是轻快的,因此他们没有想到过再回头看一眼父母,也只要再多看一眼,他们便能轻易发现,不苟言笑的父亲泪湿眼底,多愁善感的母亲已将晶莹挥洒于离别的路上。只是,不约而同的,他们的嘴角都有一抹欢欣的笑意,轻浅却如此清晰。

时光划地成河,将孩子与父母生生隔于两岸,河中波涛汹涌,遮天蔽日。孩子顾不了许多,背上行囊,毅然动身,如蝶一般开始蜕变,只是再痛再苦,也将独自承担;父母无奈,只能在河的这岸以目相送,直至漫天波涛阻隔了视线。

于是,我想到随缘,是的,随缘。万物皆有定法。人自出世那一刻起,便成为人生棋局上的一颗棋子。有时,看似一步无意的棋,却能扭转乾坤,使整盘棋局绝处逢生;有时,貌似轻松的一步棋,实则笑里藏刀、暗含杀机。但这一切都早有定数,叫做缘。随缘,所以内心舒畅,不纠结,不犹豫,不迷茫,花开花落,月圆月缺,顺随自然,心境安定,自有一番细水长流的景致。

于此,自然地,我开始思考并细细打量这位身为两个孩子母亲的作家龙应台。

我想,能写出如此富有生活气息且通透的文字的龙应台,胸怀定是开阔的,因此能够洞察全局,能够在人生的戏剧中心无旁骛地向前走,从而挥笔泼墨,用文字在灵魂深处铭刻这湛湛日光留下的箴言。可是,想来她也应是一个内心细腻的人,性格上的粗粝与激昂使她如野火般燃烧,但这与她温情似水的内心并不矛盾。柔和的她好像一位在溪边浣衣的姑娘,有瓦蓝的天、清泠的水、明丽的心;清雅的她又好像一位撑着紫竹为柄的八十四骨油纸伞的女子,脚步悄然,行走在江南雨巷,恍若梦境。

她,如烟花一样寂寞,似月光一般骄傲,像花瓣一样柔美。读她的文字,常有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的感觉。她用笔杆轻轻揭开人生的层层帘幕,从而呈现给人们如此温情却也现实、丰富却也冷峻的情感世界。

我终于明白,将有那么一天(或许那一天并不遥远),我也会如亲爱的安德烈一般伸展出知识与思想的翅膀,驾着长风,乘着飞云,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这途中,也许会有彷徨,也许会迷失前进的方向,也许会被狂风暴雨折断翅膀,但,人生是一条不归路,时光只是一个匆匆过客,注定了再疲乏,也不能停滞步伐;再困顿,也不能丧失希望。有些时候,只能一个人流浪,一个人天涯。只是一个人。

任风雨来袭,我只坐拥王城。前进途中,我仿佛感受到身后有两双眼睛,热切,充满希冀。

一生的奋斗


学校组织观看《可爱的中国》这部电影,每一个画面留在心中的印象都极为深刻与震撼。描述了毛志敏同志带领红军突围、方志敏被捕前后与方志敏狱中斗争,把方志敏同志伟大的一生都展现的淋漓尽致。也带给我们无尽的思索

血肉残酷而壮烈

血肉中,我们清楚看到了战争是如此的血腥、残酷与无奈,以至于我屡次低下头来,不敢看那些生死搏击的悲壮画面。方志敏领导的红军为掩护红军主力顺利长征,与敌人展开殊死的战斗。

最令人悲叹的,莫过于看到那位来送饭的仍背着孩子的妈妈最后投入战争,最后却被炸死,包括那个还刚出生的孩子也被炸成碎片;两条鲜活的生命,几秒钟后便消失在世间,什么都没剩下,只剩下那已经烧黑的布鞋

清贫两袖清风,一生廉洁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被敌人抓到,身上却只有一只表和一支笔,作为一个头费8万元的人居然如此清贫,难怪国民党人会如此不信。但同时,与他们的那套价值观相比起来,方志敏同志作为一位无产阶级领袖,显得更加高尚而令人敬佩。

可爱的中国只要相信,幸福的明天终会来临

也许现在的人们不会觉得,但在当时那个时代,那样艰苦的环境、条件下,革命者若无信仰,恐怕革命是难以进行和进一步发扬的。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以及一生的清贫坚守着信仰,从而也给从前这个命途多险的国家带来了一线新的希望。

方志敏永远不会放弃信仰。那句令人万分感慨的话久久萦绕在耳边,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健康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方志敏那时的梦想,现在已俨然变成了现实。

2009年10月正值新中国建国60周年。从1957年的人民公社,到1978年的大包干;从20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外交危机,到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从1950年财政收入的区区62亿元,到2008年突破6万亿元大关祖国一步一步的发展壮大,逐渐的繁荣富强,难道这样的中国不可爱么?

我们这么可爱,伟大的中国都是经过多少个向毛志敏同志一样忠心为国,为祖国而奋斗的英雄。想想现在,我还不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连弯下腰捡起个垃圾袋都不去做,哪里还谈得到爱国!所以,我们要学习毛志敏同志,虽谈不上向他一样为祖国作出巨大贡献,只要尽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来荣耀我们的祖国,为我们可爱的中国尽到自己的一份力,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嘉定区迎园中学六年级 顾陈辰

简爱的一生


简爱的父亲生前是个穷牧师,母亲违背了家人的意愿嫁给了他,她的外祖父认为这桩婚事有失身份,还因为她母亲的不听话而勃然大怒,一气之下同她断绝了关系。她父母结婚才一年,就染上了斑疹伤寒,双双故去。她好心的舅舅把她当作自己的孩子来抚养,舅舅死了,而自己的舅母却百般的虐待她后来,舅母把她送入了慈善学校,经过了八年她决定,去桑菲尔德庄园当阿黛拉的家庭教师,最后,她爱上了罗切斯特先生,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看了《简爱》的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脚下的路不会一直平坦,人生的路总会有些坑坑洼洼的,我们绝不能向困难屈服,再想想我,受到一点困难就哭闹个不停、还发脾气,求助爸爸妈妈帮忙,我一定要向简爱姐姐学习!

我捧着简爱这本书,虽然我已读了好多遍,耳朵听得都快起茧,但我还是感觉听不够,就仿佛这本书里有吮吸不完的蜜汁一样,怎么也吮吸不完。

《激励你一生的好故事》读后感800字


有两句话大家都应该熟悉:一句是高尔基说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另一句是歌德说的“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读了《激励你一生的好故事》这本书后,让我真正感受到这两句话的含义。这本书语言通俗易懂,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催人奋进,使我受益匪浅。

《序言》中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在漫漫的人生之路上,我们根本无法预料要经历多少坎坷。是的,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或挫折。结合本书,我就如何走好人生之路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要取长补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当别人犯了错误时,我们不应该嘲讽和排斥,应该首先分析产生错误的具体原因,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场合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使别人及时改正错误。不问原因、不分场合的批评,不但会伤害别人的自尊,而且会给别人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我们应该学习《优秀作文得主》这个故事中老师的做法,用宽容和博爱挽救了一个孩子的自尊。哪怕一个人经常犯错误,这个人身上也会有闪光点和优点。别人犯的错误,你不一定会犯;但别人的闪光点和优点,你可能佩服不已。因此,我们不要总是盯着别人的错误,应该学习别人的闪光点和优点,取长补短,做到这一点,你会不断地取得进步。

二要乐观知足。人的一生能够开开心心,相信这是每个人心中的梦想。当你在消极悲观的时候,乐观知足是调整心情的兴奋剂。一个人是否快乐,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怎样看待自己的拥有。“人比人,气死人”。人要有知足感,因为欲望无止境,欲望越高,一旦得不到满足,形成的反差会越大,心态就越容易失衡。不管我们的道路多崎岖,工作有多困难,既便失败,还可以重头再来。只要我们用乐观知足的心态去面对,一切都会变得微不足道,用我们的微笑和自信赢得成功。

三要懂得感恩。“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多一些助人为乐、多一些无私奉献、多一些凡人善举,让我们的行为充满感恩。我们每个人都没有义务要帮助别人,也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帮助,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将使我们的成功之路越来越宽。感恩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态;感恩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恩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恩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智慧。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事等等。只要我们共同感恩,就能实现我们共同的成功,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要勤奋刻苦。关于勤奋刻苦的人物事例很多,在这里我想说一个女孩,她叫朱成,8岁的时候身体纤弱,每次体育课跑步都落到最后。她的妈妈安慰她,跑到最后没有关系,但你要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是“只追前一名”。再跑步时,她每次只追前一名,到了学期末,她的跑步成绩达到了中游。9岁时,她把“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应用到学习中。2001年,这个女孩从北京大学毕业,并被哈佛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其后,朱成在哈佛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她当选为有11个研究生院、1.3万名研究生的哈佛大学研究生总会主席。这是哈佛370年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籍学生出任该职位,引起了巨大轰动。“只追前一名”的理念简单易行,很容易激发自信和斗志,目标虽小但是很具体。最关键的是,朱成一直坚持这个目标,可想而知,她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是多么地勤奋刻苦,付出了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不相信一些人说的天才,我认为天才只是勤奋的另一个名字。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只要你勤奋刻苦,坚持不懈,一定会有所收获。

再长的路,一步一步总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永远无法到达终点。祝大家在人生之路上排除万难、勇往直前,使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精彩、走出灿烂、走向成功!

《激励你一生的好故事》读后感600字


最近在跟我女儿进行亲子阅读时,发现了一本好书,名叫《激励你一生的好故事》,作者王晖。全文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比如“做一个慷慨、大度的人”、“与人分享,快乐无穷”、“美丽的庄园的由来”等等。这一个个小故事犹如一颗颗晶莹温润的珍珠,将全书串成了一付精美绝伦、价值非凡的项链,让人沉迷其中,不忍释手。

保罗有一辆漂亮的自行车。一天他发现一个衣着朴素的小男孩站在自行车旁边打量着,于是就走上前去,小男孩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保罗说:“是的,是我哥哥送给我的圣诞礼物。”小男孩说:“哇!我希望……”保罗以为小男孩肯定是希望自己也有这样一位哥哥,没想到小男孩说:“我希望我也能成为这样的哥哥!”保罗深受感动,他问小男孩:“想坐我的车去兜风吗?”小男孩高兴地说:“先生,能不能麻烦你把车开到我家门前?”保罗理解小男孩的想法,坐一辆这样大而漂亮的车回家,在别的男孩子面前一定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但他想错了,小男孩从屋里带出来了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弟弟并且拉着他的手说:“哥哥将来也一定会送给你一辆一样的自行车。”保罗眼睛湿润了,于是三个人上了自行车,开始了一次令人难忘的旅程……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善待生命中遇到的所有人,对于身处困境的人,给予及时的帮助,感动别人的同时也感动自己。

弗兰克是位犹太裔心理学家,二次大战时他被关在纳粹集中营中受尽折磨。有一天,他独处囚室时突然悟出了一个道理:“就客观环境来说,我没有自由,可是,我的心是自由的。我可以自由的决定外在环境对我的影响。”于是,他靠各种各样的记忆、想象和期盼不断充实自己。他的这种精神状态还感染了其他囚犯,他最终获救了……真正的自由取决于我们的内心,无论处在多么紧张的学习环境中,都要调控自己、战胜自己,最终获得成功。

传说终南山上出产一种植物叫“快乐藤”,凡得到这种藤的人,一定喜形于色,不知烦恼为何物。有一个年轻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它,却发现并没有得到预想中的快乐,反而感到空虚和失落。他长叹一声,一个老者听到了就问他:“年轻人,什么事让你这样叹息啊?”年轻人说:“为什么我找到了快乐藤,却没有得到快乐呢?”老人说:“其实只要你心里有快乐的根,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生长出快乐的藤啊!”……一个人快乐与否,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怎样看待自己所拥有的,我们谁都无法无忧无虑的活着,唯有苦中作乐才能战胜忧愁,享受生活。

书中还有很多像这样充满哲理的故事,读了之后真的让我们兴致盎然,同时获益匪浅。其中所蕴含的友谊、快乐、自省、善良、奋进等等品德和做人的道理激励着我们,使我们不断地反省,有的地方我们要学习,有的地方我们要改进,有的地方我们犯了同样的错误,在这种不断地学习和改进当中,我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这就是读书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因此终我们一生,我们都要与书为伴,勤读不已,就像高尔基说过的:“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只有知识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

薛定谔式“人生” ——读《你一生的故事》有感


曾富彬

当我提笔欲写下这篇读记时,脑海里充斥的全是作者的观点。诚然,《你一生的故事》无愧于“星云奖”——Ted.Chiang用他独特的科幻视角与朴实生动的语言折服了众人。
《你一生的故事》出自Ted.Chiang同名小说集,以其为原型的电影《降临》摘得2017年奥斯卡金奖。作者在此篇中采用了罕见的双线叙事手法,将女主角露易丝两个时态的不同事件分别进行倒叙和顺叙,且丝毫不显突兀。
女主角路易斯在外星人“七肢桶”毫无由头的地球造访中,学习特属于“他”们的语言,并突破了人类固有的线性思维——从而能看穿未来。在拥有的预知未来的能力后,路易斯获晓自己会与盖雷(文章男主)的结婚,并诞下一女。而在这篇长篇小说中,也是以路易斯给女儿的信为由头进行叙事。在明知女儿20岁时会早夭,而自己与丈夫也会在此之前离婚后,路易斯选择的是坦然接受命运。对于这一情节,从路易斯的角度看是因为感情;而从作者的角度看,却是关于不存在“自由意志”的一种判定依据。
在《你一生的故事》中,作者对费马尔最短时间定理的经典释义引用的非常巧妙。它不仅形象地说明了人类思维“先因后果”的局限性,也使读者清晰地明白“七肢桶”与人类根本的异同。而这些,都不约而同地引发了读者对于“自由意志”的思考——为何光线总是以最短时间到达目的地,仿佛是有谁规定了这一结果,然后强迫光线形式那条路径。换句话说,仿佛人世万物都有着它的最终归宿。
Ted.Chiang将这一现象具体化在路易斯身上,在这种状态下的露易丝仿佛薛定谔的猫——处于一种既生又死,既自由又束缚的哲学处境。同理扩充到我们的人生,是否从一出生开始就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会走什么样的路;会经历什么样的事情……这仿佛是消极的“命由天定”思想,然而如果理解到这一点上去的话,显然是曲解了作者的立意。
关于这篇故事的主题,也许我所见过的最简短的概括出现在冯内古特给《五号屠场》二十五周年纪念版所作的简介中:史蒂芬·霍金认为我们无法预知的未来很有挑逗意味。但现在,预知未来对我来说是小菜一碟。我知道那些无助的,信赖他人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因为他们已经成人。我知道我那些老友的结局是什么,因为他们大多已经退休或去世了。我想对霍金以及所有比我年轻的人们说:“耐心点,你的未来将会来到你的面前,像只小狗一样躺在你的脚边,无论你是什么样,它都会理解你,爱你。”

《降临(又名《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_3000字


《降临(又名《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3000字

小说和电影同时看完,准备好好理一理这本书的意义。

虽然我认为这部小说的哲学意义,远大于科幻价值。

但是我还是想先从书里的这个物理定律说起。

在中学的物理课上,我们都做过这个实验,把一根筷子放进水杯里,你会看到筷子在水中变弯了,但我们都知道那其实不是筷子真的弯了,而是光在水中发生了折射。

光为什么进入水中会发生折射呢?从前的理解是因为水的密度比空气要大。水和空气是不同的物质,所以光进入水中的瞬间就会改变路径,但其实我们并不知道真正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时间。

作者解释了这一定律,它被称为费尔马的时间最少定律,当光进入水中,传播速度变慢了,如果光仍然按照原来的直线走下去的话,它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就会变长,所以光改变了路径。

它选了一条时间最短的路,以便能更快到达它的目的地。

实线为最短时间路径

那么问题就来了,难道光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吗?它有目的地吗?

如果没有目的地,它为何要调整自己的路径?

如果有目的地,而且光选择的是最短的路径,那么难道光在出发之前就已经知道要去哪里,并且能够预知这条路上将遇到的所有的障碍和物质,它已经计算并选择出时间最短的那条路来走吗?

难道光能够思考,能够选择吗?

又或者,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已经预先安排好了光的命运,确保它走的是最好的路?

那么,这种力量,会不会同样作用在其它事物之上,会不会也因此决定人类的命运呢?

这种以目的为原点开始的思考,这种认为先有果,才有因,现有结局,才有过程的思维方式,你把它称作是“目的论”、“决定论”、“预定论”都可以。

事实上,这不仅是物理学的迷惑,几乎在所有的人类宗教中都有类似的关于“预定”的概念。

基督教的预定观就由来已久。在圣经中,大卫王曾在诗篇中写过这样的句子:“我在母腹中,你已拣选我”。福音书中更是写到:“就是你们的头发,也都被数算过了。”

早在四世纪,奥古斯丁就明确的阐述过关于预定的理论,到了加尔文时代,更是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理论,论证了人的命运是被如何预定的,这种预定又如何影响人的一切。如果有兴趣,可以读一读伯特纳的经典著作《基督教预定论》。

佛教也认为,人的命运是被各种因素影响而预定的,前世的孽与缘,已经决定了你今生会生在什么样的家庭,遇到哪些人,和他们发生什么纠缠。

或是前世欠人的,来还债,或者前世被人欠了,来讨债。正所谓: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再看希腊神话,这种命运早被注定的观念就更加根深蒂固了。奥林匹斯上的诸神,与其说是神,不如说是一群被命运玩弄于掌心之中的傀儡,众神都有自己的命运,无论怎样挣扎,也逃脱不了命定的悲剧。唯有命运才是主宰,是有生杀予夺大权的真正的神。

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的故事,俄狄浦斯的命运在一出生就已经被预知,于是他的父亲试图逃避这个命运,将他放逐到遥远的异乡。可是,就连逃避本身最后都构成了命运的一部分,这个故事,很完美的证明了命运这一存在的强大、荒谬和讽刺。

当然,如果你认为神话和宗教都不理性,我们还可以转到哲学的领域里来。

预定论与意志自由论的争论,可以说是哲学中最古老的争论之一,几乎没有一个哲学家不被这个问题困扰,这并不奇怪,因为它的答案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对人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的理解。

在哲学史上,断然主张绝对预定论的哲学家有不少,而断然主张绝对自由论的哲学家则微乎其微。许多哲学家动摇于两者之间,典型的如斯宾诺莎和伏尔泰,就从意志自由论转向决定论。

斯宾诺莎认为,人之所以认为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是因为他能感知到自己的意愿,而对于产生这意愿的原因却一无所知。愿望只是一种弄的非常巧妙地机械装置,而这种机械装置的运行过程却不被我们所意识到。

叔本华认为,人是受到因果律支配的,不自由是人的宿命。

康德则认为,人只在抽象意义上是自由的(作为本体的人),在现实中不可能有自由(作为现象的人)。

到了萨特那里,更直接的阐发为:人,就是一堆无用的热情。

那么,人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来选择自己的命运呢?

难道我们的命运真的早已成型,我们只能沿着它的轨迹去运行吗?

那么,我如果事先知道了自己的命运,我该怎么做呢?能够反其道而行之吗?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段子,是关于霍金的。

说是霍金举办了一个party,专门宴请时间旅行者的。

为了确保来的人确实是时间旅行者,他在宴会结束之后,才发出请柬。结果,没有一个人赴宴。

这个party的悖论在于,他已经知道没有人来参加了,还有必要再要发请柬呢?如果真的有人来了,那么请柬可以不发吗?

所以有人说,现代物理学已经越来越像哲学,甚至是神学,确实如此。

当你越来越深地触及到事物本质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学问越来越相近,不管是物理学还是心理学,不管是神学还是科学,它们最终指向的一定是同一事物,都只是殊途同归的通向真理的道路。最终指向的仍是这些问题:生命是什么?你是什么?你以什么形态存在,又该如何存在?

这部小说,想探索的问题是:

如果你已经知道自己的命运,并且也知道无法改变它,那么,你是否仅仅是一个傀儡呢?你是否还有必要再去经历这场命运?

作者的答案是:有必要。

因为预先知道,并不等于已经实现。

作者举例说,就像一场婚礼上,大家都知道会有这么一句“我现在宣布你们结为夫妻”,但这预知不是事实。重要的是,主婚人必须说出这句话,说出的时候,结为夫妻这件事才成为了事实。

所以,即便你已经知道一切,却仍然需要亲自去完成它,它才能够成为真实。

就像道成肉身的耶稣,他对自己的命运一清二楚,却仍然需要一步一步,走向他的十字架,走向他的各各他。

因为,你也许不是自己命运的预定者,但你仍然是自己命运的实现者。

这大概很难理解。

就像露易莎,明知女儿将在未来的某一天死于一场登山事故,但她仍然选择爱上她的父亲,怀孕,生下她,珍惜拥有她的每一天,爱她,陪伴她,直至失去她。虽然,这样的爱,几乎是带着一种宿命般的悲哀在爱着。

这种宿命般悲哀的爱,就像黛玉,明知要用一生的眼泪去偿还那个在三生石畔为她灌溉的少年,她也一样选择了坠入红尘,坠入恨海情天,去走那一条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路。

有人说黛玉常常落泪,不喜欢她的多愁善感,但我想黛玉的那种骨子里的悲观,又何尝不是对宿命早已预知的无奈呢?

爱上一个人,心中已有对厄运的预感,明知道会重伤,却仍然去爱了,一边悲伤,一边幸福,这样的心情,谁又没有过呢?再说了,谁又不是预知了自己终有一死的宿命呢?但是那又如何?

如果明知失去,你会害怕拥有吗?

如果明知离别,你会拒绝相遇吗?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命运是困难的,而我也明知自己是被因果限制的,是被目的牵引的。就像一道光,看似弯曲,却是笔直的追随自己的目标而去。

这也许是被决定的,也是本能。

也许是被某种力量所控制之下的身不由己,

也是完全出于自由意志的选择。

正如作者所说:

“我开始知道,每个事件都有其必然性,我全身心融入,彻底理解这些必然性。它们一定是这样的。如果不知必然,那么我的一生都将浅尝辄止,跟随大小事件随波逐流,为这些事件所裹胁。这是无可避免的。

从一开始我就知道结局,我选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也就是未来的必经之路。我循路而前,满怀喜悦,也许是满怀痛苦。我的未来,它究竟是最小化,还是最大化呢?”

迎向已知的命运,完成预定的悲剧。

这是多么的不自由,却又是多么的自由。

不明白这一点,你永远不会自由。

明白的那一刻,你也就得到了自由。

《降临(又名《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_900字


《降临(又名《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900字

“我所经历的,无论从前,现在还是以后,皆是人生”

电影终于上映了,据说是科幻电影里程碑式的作品——据说这是一部画风如东方水墨画一般含蓄清丽,两条叙事线铺陈缓慢,悲伤的气氛贯穿始终,却能让人在走出影院后心情很久无法平复的特殊电影。它悲伤但不绝望,让人想起生命中所有的无可奈何和那些鼓起勇气的抉择。

依然,非常烧脑艰涩的硬科技描述,还有语言学,伦理学,哲学神学种种这些那些理论仍然是我的短板。然而从头到尾这个故事最吸引我的是作者姜峯楠创作这个故事的初衷: 就算站在“已知故事结局”这样的至高点上,人同样需要学会与当下心平气地相处。

故事仍然采取时下也非常流行的双线性交叉叙述手法,女主人的故事就像一根两面都在燃烧的香烟,一端从以前燃烧,一端从未来燃烧,慢慢向中间靠近。整个故事其实并没有特别惊心动魄(所以说拍这样的电影,也是一种突破,所以电影里要加入各种冲突各种元素让它有起承转折……这样就违背了故事的核心概念,变得难拍——无因,也非果,一生的故事环环相扣,既是过程,亦是一个整体。)

这部科幻小说少有的选择了女性的视角(而作者是个直男),从她的口中从前现在与未来交叉着淡然道来,即使越来越靠近当下,接近所谓真相这个中间值时,依然如此,没有情绪上的变化,就这样自然的接受了(对比请参考另一部神剧《西部世界》的机器人们)。

这并不是一部靠情节推动的故事,作为科幻电影搬到大屏幕上,的确烧脑。

“自由意志一直是哲学家反复论述的一个东西。每个人其实都认为自己是拥有自由意志的,所有人都抗拒这种“未来早已决定”的观点。但随着你对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多,你其实越来越能体会“自由意志”的无力性,至少是浅薄意义上的“自由意志”。应该做的是找到一种对自由意志的定义,使之既能让人的内心得到满足,又能与我们所认识的宏观世界相匹配。对,我认为是这样的,在这两个故事中我所虚构的情景都是为了寻求这种自由意志和宿命论的兼容性。”——姜峯楠。

所以,这个故事严格来说,仍然是在一个外星人故事架构里关于人类和人性的故事。

相信《《心态左右你的一生》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仁爱一生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