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故乡的读后感 > 地图 > 故乡的读后感

故乡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8 来源:互联网

从故乡出发的读后感2000字。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在阅读这程中,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从故乡出发的读后感2000字,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几年前我还一直沉浸在自己划定的圈子内,抱着“非名著不读“的信念,沉浸在大师名著的围城里不肯跨出一步。偶尔受老同学白玉稳之邀,和他闲聊蓝田文学圈,他给我提到在这儿有散文写得好的比如曹林燕老师,新诗写得好的有朱娟老师,古诗词赋有张效东老师、谭长征老师、贾毅老师、王福安老师等,小说写得好的有孙老师、祝老师、卞老师等,引发了我对蓝田文学圈的好奇与关注。后来在蓝田文学群聚会时看到曹林燕老师表演瑜伽,听别的文友说她的国画也画得很好,原来也是个多才多艺的才女。由此开始关注她的作品。每每看到她文章的题目,总是浸润着一脉书香,一缕诗意,比如《有露沾衣》《慢时光》《触摸一段温暖的时光》和《负暄》等,仿佛从《诗经》里款款走出,从陶渊明的诗里迤逦而出,从风景旖旎的杏花春雨江南温婉走过,单从标题一看,就足以让人沉醉。进而读她的文章,诗一样地富于张力和表现力的语言,让人总觉得这是用写诗的笔法写成的散文。

今天拿着曹老师的新作《从故乡出发》看到孔明老师的序言里提到乡心如莲,我觉得这个比方非常恰切。曹老师的文章里那淡淡的乡愁,对故乡的人情风物,变换的景物,蜕变的民俗民风,如渐行渐远的背影,牵出长长的怀念和怅惘。乡心如莲,洗净铅华,一尘不染,清雅脱俗。

以往我在读周作人的《乌篷船》、白先勇的《游园惊梦》、沈从文的《边城》《长河》萧红的《呼兰河传》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等文章时有过这样的感受,读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雪国》《伊豆舞女》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我从她的文章里似乎能感受到这些大师名家的影子,但仔细推敲,她是饱读名家的作品,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独具面目,似又不全似,自成一格。这也正应了前人说的“似我者生,是我者死。

有人说周作人的文章是西方工业文明碾压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时唱起的一首挽歌。确实如此。而今阅读曹老师的文章,书里的老屋、老井、村路、老牛和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都渐渐变成日渐模糊的回忆,蜷缩进满是乡愁的文字里,这是现时代社会转型时期,古朴恬静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逐渐被势头强劲的现代化城镇化建设的步伐碾压,古老的农耕文明正经历着痛苦的蜕变,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给农村留下一个空壳子,或者只有老弱病残悠守着苟延残喘的老家。以往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钢筋水泥的森林,原来穿行在林子与瓦屋里的燕子现在再也找不见自己旧日温馨的老巢,欢快的呢喃与鸣唱会变成怎样的情调呢?是庆幸原来四面透风的柴房茅檐变成了坚固的水泥楼阁,还是留恋往日那种椽檩纵横叠架的老屋茅檐更适合自己筑巢垒窝呢?

现代人都耳朵塞进了蓝牙耳机,听着DJ音乐,谁还会去耐烦倾听燕语呢喃呢?其中的欢饮与失落,纠结与怅然如同水墨在现实的熟宣上晕染开来。伴着对故人故事亲切的回忆,宛如曾经唱过的台湾校园歌曲《乡间的小路》《垄上行》《踏着夕阳归去》,扛着锄头,或牵着黄牛,从乡间纵横的小路回到炊烟升起的老屋。那熟稔的画面是几代人共同的美好的回忆。她的文章是对过去农耕文明的追祭,更是对未来美好新农村生活的期待与呼吁。

曹老师的这部书里有一组关于读书的篇什,给人的感觉是冬日晴明的暖阳下,沏一杯热茶,在窗前书案边或在阳台上茶几前,惬意地躺坐圈椅里捧一卷书,细心地品读。那读书的姿态应该是世上最美的姿态。行文中让人看到兰心蕙质阳光知性的女子对书的独特感悟,文字从容优雅,诗意温婉,字里行间仿佛让人看到一个优雅高傲的灵魂的高蹈于喧嚣的红尘之上。无需搔首弄姿顾影自怜,也同样无需字斟句酌,精雕细刻,但以她的深厚积淀和博学修养,提起笔来,温婉优雅的文字从笔端自然流淌出来,仿佛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没有明显雕琢的痕迹。但是你读起来有温度有深度有格调有情怀有境界有个性有魅力,让人如品好茶,也如品味美食,尤其是在浮躁之风甚嚣尘上之际,更是治愈现代人浮躁病的一剂良药。过瘾之余,品之再三,受益匪浅。材料的选取如同诗歌意象的选择,很精心也颇见匠心,情感的倾吐有节制,语言表达质感有特色,诗意氤氲,让人想起古人说的:“涵泳工夫韵最长。”

总之这是一部很难得的散文集,放在我的书架上,与诸位大师名作比肩而立,毫无违和感,一样的大气,投射出别具一格的魅力。读她的散文,你会随着她的笔触,从她的故乡洋峪川出发,带着亲情与美好的回忆,带着诗情画意的乡愁,用精美细致的描绘,把窄峪川、洋峪川、汤峪水镇等蓝田人的故乡呈现在世人面前,也让漂泊在外的游子看到故乡的变化,回到生养自己的故乡,把她建设得更加美好,这或许是作者,也是所有爱故乡的蓝田人的共同心声和夙愿。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从孩子出发_《无条件的爱》读后感1500字


这本书是小巫老师翻译的,一开始还特别惊讶写了那么多本好书的人还需要去翻译别人的书吗?,看完了才知道,虽然我们口口声声说爱孩子,但很多行为表现出来的却是另一套自我利益。

这本书的书名就是它的主题,提倡我们对孩子应该是无条件的爱,无论孩子做错了什么事,也不能剥夺对孩子的爱。可实际上,当孩子的表现没有符合大人期望的时候,家长可能会生气、大怒、打骂,嘴里还说着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

这就是有条件的爱,这是孩子的表现必须符合家长们的预期之后,才能得到的爱。这种爱很危险,会让孩子为了迎合大人的期望,选择隐藏真实的想法,失去自我主张;也会使孩子在无法达到要求的时候,选择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而我就不要你了这种爱的回撤,虽然短期来看,更容易让孩子顺从家长的意愿,但长期的影响中最显著的就是孩子的恐惧感,要知道只有爱才能带来安全感。

这些都还只是在孩子的表现让人失望的情况下,家长所表现出来的有条件的爱。当孩子没做错啥事,表现挺好的,甚至仅仅是为了预防孩子犯错,我们的很多话语也在暗示他们要符合我的要求哦。

以我自己为例吧,作为有十几年经验的老师,虽然一直认为自己对孩子的行为很敏感了,也自认为很了解孩子的心理,但却依然不停地犯这种有条件的爱的错误。比如:

为了维持上课纪律,我总是说只有坐好的小朋友,才可以拿到球潜台词:没坐好的,没有球;为了让孩子完成练习,我会说我很喜欢你的手抓紧单杠了潜台词:你抓紧了,我才会赞赏你;课堂结束总结时间,我会说你们表现很棒,我很开心潜台词:你们棒,我才会开心,才会对你们笑;本意都是好的,希望孩子能多练习进步更大一点,懂得遵守课堂纪律,但我都是从我这个角度出发,这都是在暗示孩子要符合我的要求。

这些错误困扰了我很长时间,不知道如何去引导和鼓励孩子,看了第二遍之后,有了一些答案:

一是及时给予孩子积极、具体的反馈,而不是表扬。把重点放在孩子的行为上,并通过积极的语气、表情来引导孩子,比如:wow,你的手抓紧单杠了。至于为什么要及时、具体、要反馈而不是表扬之前有几篇有讲到过,就不多赘述了。

二是从孩子的内心出发,引导孩子去感受他行为的美好。比如:问孩子抓紧了,你是不是感觉手特别有力气?、抓紧了就能荡过来,是不是很开心?、有球玩会不会很开心,但是球球怕高,站着太高了,如果我们坐下来玩,它会谢谢我们的、你们表现这么棒,心里是不是觉得自己特别厉害?等等。这些话术虽然还不够精准,可能还是有一些暗示的成分在,但这应该是我探究的正确方向。

我想在生活当中,我们也同样可以从孩子的内心出发,通过激起孩子的美好感受,来塑造他们的良好行为。比如在引导孩子分享糖果时,问问他发糖果的时候,心里是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怎么样才能在分享的时候开心呢?很多时候,孩子会因为自己也不经常吃或者不够吃而不愿分享。这很正常,人之常情,成年人也有再痛也舍不得割爱的情况出现,我们要做的是用无条件的爱去接纳孩子的孩子想法。

另外,在分享跟合作方面,由于年龄的限制,孩子的大脑发育还不够成熟,孩子可能还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要想让孩子去感受那种利他所带来的喜悦可能还不是很容易,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做积极的引导,相信孩子总有一天会被内心的感觉所触动的。

当我们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从孩子的内心出发,来激发其行动的动力,但孩子感受到了内心的喜悦,他们就会像永动机一样,自动去做,而不会像木头人那种,要大人在后面一直推着走。同时由于我们对孩子内心的尊重,孩子们也不再需要隐藏自己的想法,甚至在大人或社会道德的压力下,被迫去做事情,这样的孩子才能有真正的开心快乐。

唐骏的《重新出发》读后感2000字


在十九号开始读唐骏的第二本自传《重新出发》,在今日也就是二十一日将之全部读完。本来在研读过《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之后是没有打算再次读唐骏的自传,因为我觉得没过几年就出第二本书一定会有大量的经历与感悟是重复的,这样学习的价值就不高了。不过来学校前老爸既然帮我买了,我又花了力气与之纵横二三千公里到哈尔滨,自然应该好好读一读。当然,这次读完,不出所料,确实发现有相当多的重复,但是不可否认依然有不少的收获。

唐骏在这本书中与上一本不同,更加的着墨于他的职场的经历而不是像上一本在他的成长与学习的经历上。他也提到了很多商场上的内幕以及他与其他一些纵横商场的知名企业家的互动经历。总而言之,开卷有益这句话绝大多数时候是对的,这次也不例外。

首先想谈的正式此书的标题与第一章重新出发。唐骏在封面上写道重新出发就是不断挑战,不断超越,是放弃也是改变,正好与我几日来的一些小感悟有所印证。当然我的重新出发并没有他的这么大,但是本质上其代表的思想我觉得是一致的。在第二十三篇《孙子兵法》的读后感中我写到要习惯新的标准,然后突破这个习惯,要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这是我在平日的日课以及健身之中的切身感受。

我和室友在上学期健身之初只能双手弯举35公斤(按我58公斤的体重,当然已经算是不错的成绩),但是当时在校健身房依然有几个比较强壮的佼佼者能够做到这个重量。我当时就每次锻炼都在心里和自己说我要提高到40公斤。如此,我和室友不断的尝试,去适应更重的重量,增加锻炼的负荷,大约一个多月之后终于开始成功的提升到了40公斤。之后自然是觉得志得意满,就似乎从没想过要提高到45公斤。每周依然是三次的照常锻炼,但是之后大半个学期的训练我可以说没有任何质的提升,充其量就是保持状态。

一个能有所成就的人应该是不满足的,这种不满足并不是对外在物质的无限度追求,而应该是对完美自己改变自己的自我要求。让自己去习惯更高的标准,而习惯了之后就要打破变得舒适和安逸的状态,踏上新的征程。

第二,想要谈到的是唐骏的坚持绝对不轻易对自己说NO。窃以为这是我非常欠缺的。唐骏在他的处事之中(从争取留学机会,办理他人的赴美签证,在商场中的收购与谈判等等)毫无疑问反应出来他是一个很有公关能力,沟通能力,办事手腕的人。我之前在读《我的成功可以复制》时,更多的认为这是术的体现,是技巧是方法;但是我现在更觉得其中的核心是坚持与勇气。哪怕到非常不利的境遇依然不放弃。这是性格,也是心态。就譬如沟通,那种主动而积极的心态毫无疑问要大大重要于说话的技巧。我这人很怕麻烦,怕麻烦很多时候是没有耐心,很多时候也是找借口。我缺乏勇气,这是我多次在文章中写到的。之前老爸说年轻人有时候表现的愣头青一点也是可以的,是会被长辈容忍与接受的。我很多时候办事比较瞻前顾后,不够雷厉风行,说实话,就是一个字怯!

唐骏说能把握机会的只有有准备的人,但是做到这一点他依然觉得不够,他更要求要有创造机会的心态与能力。这和他强调先做人,后做事,偶尔作秀的纲领是相符合的。很多时候你的优秀不一定会很快的被发现,这种时候当然也需要自己的亮剑。而毛遂敢于自荐,其一当然是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认识,其二也是心中有一种担当的精神,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在这个方面我真是亟待改进。

第三,要包容他人的缺点。没有人会是完美的,有的人眼里容不下别人的瑕疵,这种时候就更要去多多聚焦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如果是以一个领导者的姿态就更是如此,假如你的部下缺点比你本身要少,那还怎么轮得到你来做leader?还是那句话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经常在心里给身边的人下评价,分析他们的长处,短处;这避免不了有时会伴随着不屑轻视等等的情绪。需知自己的路还长得很,缺点还多得很,子贡责备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子贡,你这么优秀啊?夫子我可没这么空)。夫子不暇,吾何有暇?

当然在书中也有读到不少的问题,不如唐骏推崇公私分明,这可能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他觉的工作和生活要完全分开。他的同事没有一个和他有任何私人上的交往,他平时一起玩的朋友也从不了解他所做的工作。甚至知道他离开盛大的时候,他才向陈天桥说出陈总,我希望能和你做朋友。这个观点再读上本书的时候我就有疑问。对于东方文化来说,你要做事总是先有感情然后有合作。私交没问题,合作就一般没问题。像唐骏这样,我想当然会避免很多的纠纷,但是这是否就是最好的处理方法,我觉得还有待我体会。

庸人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贤才总是同样的优秀。这段时间学习了不少牛人的体悟与经验,大多都是相通的。他们的悟都指向同样的终点。汉朝司马相如写过一句话,很得到汉武帝刘彻的欣赏:世必有非常之人,而后有非常之事;世必有非常之事,而后有非常之功。选取中国最牛的十万人,恐怕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一段传奇。很多人觉得是时事造英雄,但我觉得不管有没有时事,英雄总是英雄,最多就是英雄在不同的领域,英雄到不同的高度。

成功者穿越了依然会是成功者,小人物们穿越了哪怕再加上金手指恐怕依然是废物。

现在浅水金鳞,有日风云化龙。

《学生第一》读后感:幸福教育从儿童视角出发


《学生第一》读后感:幸福教育从儿童视角出发

自从踏入教师行业,特别留意有关教育方面的书籍,偶然间碰到了《学生第一》这本书,一拿起这本书就放不下了。这真是一本难得的教育用书,在书中,作者李希贵(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将自己近年在学校里的实践和思考记录下来,给我们呈现了一个阳光的校园,一群了不起的孩子。在这座阳光校园里的孩子们自信、阳光、勇于担当,有着宽厚的臂膀;他们睿智机敏,纵横辟阖,有着智慧的韬略;他们热情友好,乐于助人,有着仁爱的情怀。

在书后面还有李希贵校长的语录摘记,其中一句说:只有认真倾听,才能让学生产生好的想法;也只有认真倾听,才能让学生产生更多的想法。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真实问题的解决中来,是我们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由此可见,学校教育要立足儿童立场,发现和引领儿童,才能让学生享受幸福教育。

一、由《学生第一》引发的思考

儿童是脚,教育是鞋,教育不能削足适履,所提供的环境和教育内容应该随着儿童的需要进行改变和调整。因此,所有的教学、活动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第一。在《学生第一》这本书里,我们看到66篇文章、200多幅彩图,生动展现改革者的魄力、教育者的智慧。当然,无数的创意,所有的用心,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真正立足儿童立场的教育。

看了《学生第一》,再回头看我们的学校,我们是一所小学,小学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属性,就是为学生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即身体基础、精神基础和学力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驻足儿童立场,构建儿童意识,树立儿童观,从儿童视角出发,才能为学生保留一个美好灿烂的童年,幸福成长。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在这核心理念的统领下,我们追求绿色教育,绿色教育所追求的是绿色分数、绿色比赛名次,追求的是关注学生整体素质、追求的是原生态的教育。

为了让绿色惠及到每位孩子,我们提出了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创适合教师发展的管理办学价值观。适合学生发展,就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发展;创适合教师发展的教育,就是尊重教师差异,以人为本,赋予教师选择权利,自主发展。

二、由《学生第一》引发的探索

探索一:创设儿童文化渗透无声教育

在《学生第一》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一群孩子幸福的在校园里成长。幸福教育就是要追求儿童的精神幸福,不仅要着眼与学生未来的幸福,更应该重视学生当下的幸福。只有行走在充满儿童文化的校园里,每个学生才是快乐、富足、美好。在学校里构筑一种属于学生的文化,就要求我们以儿童视角去规划和创设,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家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故事分享:开放式书吧VS诚信教育

学校以走廊门厅成书海,露天书吧溢书香为文化宗旨,创设书香校园,让校园书吧随处可见,大厅、通道走廊甚至每一个角落。为了丰富书吧的藏书,学校各个班级出谋划策,最后学生自己提议每一个人捐一本,1444位学生就有了1444本,这就是我们献一本看千本捐书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将自己现有的、珍藏于自己的小书架的、或是最喜爱的书籍捐献出来。当然捐赠时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自由选择,可以选择永久捐赠,也可以选择捐赠一个月或半年。学校对学生捐赠的书籍进行整理、编码,然后上架,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随处随时随手取书阅读。

开放式书吧,让学生触摸书香,尽情享受阅读的乐趣,享受生命成长的乐趣,同时又是一种诚信德育的无声渗透。刚开始建立开放式书吧时,总会发生丢书的现象,1400多本的书,没几天就只剩下一半数量了。管理书籍的班级总会反馈:今天书籍又丢了不少。于是,我们在学校内开展了一次做诚信人的主题,将书吧丢书的事件做为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如果你特别喜欢书吧里的书,你会怎么做?在一次次的讨论中,学生慢慢达成了一种共识,这是属于同学们的集体财产,如果真的喜欢书籍,可以带回去阅读但之后应该要主动送回。自开展主题教育之后,书吧丢书的情况逐渐减少,现在书籍基本不丢,甚至还有同学悄悄的将破损的书籍带回去,修补好再带回来的。

探索二:推行评价变革实行自主教育

评价是指挥棒,但不是唯一的标准,它是促进,不是甄选。只有构建灵活的、沟通的、支持的和满足儿童成长需要的评价体系,才能激励学生做更好的自己,实行自主教育,享受幸福成长。

李希贵在《学生第一》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我们又陷入了思考,怎么为每一个孩子定制一把适合他的尺子,给他们提供更宽广的评价舞台,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呢?于是,我们推出了晒晒我的学习成果活动。在期末来临前2周时间,学生可以就音乐、美术、劳技、综合实践等课程,申请参加晒成果,然后由学校组织检测,对于通过的学生颁发特长卡一张。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基于学生的本身出发,让学生自愿选择,另一个改变了以往的评价手段,让评价实现多元化,让学生学会自信对待学习那事儿,你在这点好,我在那点好。

读后感1500字-教师读后感:《教育一切从孩子出发》


今年有幸拜读了《教育 一切从孩子出发》一书,我感到收获颇多。所谓教育,就是把孩子当作真正的人,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当尊重其人格、满足其需要,引导其发展,而不求私欲之利。作者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提出教育的概念,给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指出了明确的教育建议,并将科学的理念、精彩的案例、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融为一体。特别是本书的第二章很多内容都提到了教师的师德,如在乎每一个孩子,为人之道要重于为学之道,德育工作任重道远等,令我深受启发。
作为教师,首先就应该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树立坚定的教育事业心。只有我们真正做到甘愿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自觉投身这种平凡工作,对教育事业心存敬重,甚至可以以苦为乐,以苦为趣,才能产生巨大的拼搏奋斗的动力。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教师的生活是清苦、清贫的。但教师在知识结构的近善方面有自求自得的充实感,在精神寄托方面有育天下英才的自豪感。人的一生是应该有个明确的目的,为理想而奋斗,虽苦但乐在其中。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校关注事业的发展,这是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在实际工作中,珍视为人师表这份荣耀,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赖和领导的认可。只有真正热爱教育的教师才能是从心出发,一切为孩子出发。
作为教师,还要热爱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师生间要建立相互尊重和信任,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和学生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平等关系,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的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来源于人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来源于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正确认识、满腔热情和无限期望。教师越是满怀深情地去爱学生,就越能赢得学生对自己的爱,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越是能迅速地确立起来并得到健康的发展。它可以有力的把学生吸引到教育过程中来,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动力,推动学生朝着培养目标所指引的方向攀登。因此,作为教师在培植和处理师生关系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做到的就是热爱学生。可见,乐于把爱奉献给全体学生是我们必备的道德素质。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和隐私。只有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学生。任何简单、粗暴、片面的做法,都可能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不允许教师粗暴批评、压制、体罚、训斥、辱骂、讽刺学生。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就要用热情的话语鼓励他;当学生受窘时,不妨说句解围的话;当学生自卑时,别忘记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当学生痛苦时,应尽量设身处地地说些安慰话;当学生犯错误时,换个角度想一想,假如自己是犯错学生时需要听哪些话。对学生要有友善的态度,与学生交谈常要换位思考,使学生从心底里体会到,老师的所作是为了学生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坚持这样做,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树起良好的师德形象。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真诚地为孩子付出爱心。一位教师之所以能获得学生的爱戴,主要还是因为他对学生的真爱。
作为教师,只有做到这基本的两点,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从心出发,才能真正地做到对的起教师这份职业,做到问心无愧,因为本身教师就是吃的良心饭,当我们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了,才能做到对的起学生,才能做到教育,一切从孩子出发。

从心灵出发,做一个文明人


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在一些生活细节里,我们是否只注意到、做到这些了呢?公交车上,为人人们提供了优良的服务,尤其是母子。车上为母子设置了专门坐的地方。有一个母亲抱着自己的孩子上了公交车,准备到母子上车处这个地方坐。可是,车上已经被几个大老粗占着,他们看见了那对可怜的母子,都像没看见一样,装作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那对可怜的母子只能默默地站在一旁,什么也不能说。唉!苦命人哪!

这个画面就是我国着名漫画家华君武在一九八零年一月的这副《假文盲》。它是一副具有强烈的讽刺性或幽默性的图画。华君武从生活现象中、细小的生活细节中取材,生动地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讽刺、批评某些人和事。这副《假文盲》就是很有代表性的。

华君武巧妙地利用这副名叫《假文盲》的漫画,生动形象地批评了人世间的假、恶、丑,弘扬了人世间的真、善、美。因为文盲一词本来指不识字、没有文化的人,现在用它指眼瞎的人,也指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华君武用上这个假字,就更能体现出自己的用意了。

尊老爱幼的人我们应该表扬,这种精神也值得发扬光大,而那些自私自利的人,应该受到批评。人世间需要爱,因为这是爱的呼唤。愿道德之星永远盛开,让我们从心灵出发,做一个文明人吧!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读后感_2000字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读后感2000字

做自己终身制的摆渡人

去看了影片,最喜欢陈末这个角色。痴情、长情、专情,满足了我对美好爱情的全部想象。平日里,他就是社会上的小角色,吊儿郎当地混口饭吃,而实际上,他是隐藏在这座城的“金牌摆渡人”,求助者所有的疑难杂症遇到他和他的伙伴们都能迎刃而解,他们摆渡了很多很多人,离开此岸,勇敢地置身事件漩涡之中,感同身受,方能摆渡别人到达彼岸。摆渡别人的同时他们也纠结在自己的问题中,谁来摆渡?看来只有自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终身不辞职不退休的摆渡人。生命的进程中,人人有烦恼,人人都曾作茧自缚,画地为牢,摆渡得了自己的才能够破茧成蝶,刑满获释。人人活得都不是看上去的那般轻松,总有人比我们更艰辛,更不易。

好在谁都不必计较太多,生命的终点处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都会死去,无一例外,这很公平,我们终将孤独地面对死亡的考验。既然人生是一条单行道,又何必频频回头呢?莫回头!向前走!慢慢行!

太快,怕与在意的人走散了无处寻

觅。

太快,怕错过这沿途的美景抱憾终

身。

太快,怕太早走到了这路的尽头回头无岸。

余生不长,珍惜那些与我们结伴而行的人,想想定是因缘和合,才让你我走到了一起,因了相同的事业,因了相同的志向,因了一样的价值观,因了美好的情

感……

谁会陪我走到生命的终点呢?

回看陈末和何木子,木子的病逝,天人永隔的凄美结局给她的爱情做了永久地保鲜。

而陈末呢?

只能说他和木子这个女人的这段爱情是有始有终的。他还活着,还年轻,如果不选择相忘于江湖,他将如何开始新的追逐?二十万分的相信现在的社会成见绝无让他赴死殉情那看似唯美实则残忍的一说,回到古代就更不可能了,他是男人哎!男尊女卑的时代三妻四妾寻常事,性别优势在那儿里明晃晃地摆着呐!所以相对而言,活着时,不论贫穷,疾病……陈末对木子疼爱有加,不离不弃,这足以完胜当今很多的彩虹爱情,如果他再得佳缘,观众一定会由衷地祝福,像我这种具备从一而终传统型爱情观兼伴有间歇性感情洁癖的人都是可以接受的,相信大众也舍不得让这么优秀的男士孤老一生吧!可影片呈现的确是何木子在爱人的怀里安详离世,而后的十年里,陈末伴着爱人的遗物,洁身一人,仍对木子念念不忘的一片痴心~~这让我想到了杨降先生,钱钟书病逝,杨绛余生坚守她至纯的爱情誓约‘’每项工作都是暂时的,只有一件事终身不改,我一生是钱锺书生命中的杨绛。‘’因为爱所以爱,这种纯粹到骨子里血液里文化里的爱情,真是虐到宝宝鼻酸。

管春和毛毛呢?

人在!爱在!毛毛是管春的初恋,更是管春世界里的唯一,没有之二,他可以为了毛毛,去改变世界,横冲直撞到遍体鳞伤也在所不惜,但要说爱到天长地久,还为时尚早,不到最后不要评论,到了最后何须评论,一起时珍惜过,走丢了也不必叹息!对他们这一对唯有祝福“既然爱请深爱,最好携手到白头。”

影片中各色委托人的各种人生困惑,求不得的苦,放不下的苦……其实不止爱情,人生也是如此,天下熙熙攘攘的人群,不知有多少是懵懵懂懂地走过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单纯和固执。

又有多少人身不由己地被推搡进‘’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洪流,感受了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迷惑与彷徨的苦痛挣扎,对人间正道是沧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历经磨难之后又有多少人能迎来‘’看清了生活的本质却依然热爱生活‘’的老年,回望来时路漫漫,几人能大彻大悟?几人能历经入世的磨砺习得出世的法门?几人能做到“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洞察世事,返璞归真的境界呢?

其实,人世走一遭,若抱着‘’一日一生‘’的念头,你我可还会蹉跎岁月?顾影自怜?怨声载道?

就抱着‘’一日一生‘’的念头好啦!好好把握当下,该拼搏时就别忙着享受安逸,该努力时就努力到无能为力,没入世的就别忙着说功名利禄似浮云,拼过累过流泪过,得过成过放下过,然后才有资格心平气和、底气十足地说:‘’是非成败转头空,平平淡淡才是真!‘’

世事无常,得记着什么时候都别丢了自己,一切内观自省,必是正道。向外看的人,梦游;向内看的人,觉醒。这绝对是条真理,学会摆渡自己、照顾好自己,爱自己,这些的前提是尊重并信任自己,不期待任何一个人成为我的摆渡人,亦不拒绝任何一个人成为我的摆渡人,假使有幸遇到,也不依赖任何一位摆渡人,因为职业的摆渡者,能摆渡我也能去摆渡别人,全身心的投入已经拿他当亲人般的信任和对待,最终却难逃生离的痛苦,宝宝是断然不肯去尝试的。

前路遥遥,与其期待找一个懂你的人,与你感同身受,涉这趟浑水渡你,不如做自己终身制的摆渡人更为现实,摆渡自己,老去的路上不会寂寞,但愿垂暮之年能够达到第三重境界,便不枉此生了。那时的山那时的水,必透着清明却更显厚

重。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读后感2000字


寒假期间,我有幸拜读王晓春老师著作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这本书收集了100个小学教育案例分别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进行点评和剖析。此书案例扣人心弦,王老师的点评独特,读后让我如醍醐灌顶,感触颇深。下面谈谈我的感悟。

一、做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

说实在话,我是一边读王晓春老师的这本书,一边进行反思的。因为书中的案例如此真实,它们就存在我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也有遇到过与书中案例类似的情况。我在想自己遇到案例中的问题是怎样处理的?这种做法对不对呢?是不是明智的措施呢?

我教现在的班级已差不多有两年时间了。对这班孩子也算是知根知底了。有一个叫做“詹俊烨”的小男孩,我印象特别深刻。这个小男孩在开学没几天就已经被全班同学甚至于学校领导认识了。主要是因为他的纪律问题。那时他几乎是我们班课堂纪律最不好的学生。这个小男孩在课堂上表现很好动,活跃,手脚不协调。就是满堂跑的那种。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又很积极举手发言,但往往回答不到点子上。语言表达不清晰。和其他小朋友交流起来稍微有点困难。每天其他同学都会在我跟前投诉他,说老师詹俊烨又怎么怎么了。有时候甚至不是他的错,其他同学也会把矛头指向他。然而他却什么都不跟老师说。就算有其他男生欺负他,他也是只会在一旁默默地流泪。

当看到这种情况,我心想:这样子下去是不行的。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反思,我发现他其实是一个性格有点内向,脾气倔犟,但又很善良,单纯,天真的孩子。别的小朋友欺负他,他只会默默地忍受,偷偷落泪,从不向老师告状。这也许是因为他还不敢跟老师交流。但他从来都不会欺负别人。有一次别人又欺负他了。于是我俯身在他的耳边悄悄地跟他说:“以后是欺负你,你就跟邓老师说。”后来,他慢慢地变得愿意跟我交流了。

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每个星期都会电话联系詹俊烨的家长,咨询他在家里的表现情况,包括家长的教育方式和观念。经了解,孩子在家经常没有节制地看电视,尤其是带有暴力色彩的视频。孩子的父亲在家经常采用棒打式的教育方式。孩子在家犯错或是不听话,父亲就会动手打孩子。导致孩子形成倔犟的脾气和内向的性格。于是,我马上告诉孩子的父母,让他们必须停止这种“棒打式”的教育方式而是要多与孩子沟通,聊天,多给点耐心孩子;减少孩子看电视的时间,特别是带有暴力色彩的视频。

经过家长的配合,一段时间后孩子在校的表现越来越好了,朋友也多了起来,学习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有一次我又俯身在他耳边偷偷跟他说:“告诉你一个秘密,老师最喜欢你了。”

从那以后,他每次来到学校一见到我就会张开双臂抱着我。有时候远远地看到我来了,便会欢天喜地地向我跑来抱我。那一刻,我觉得我是幸福的。

试想一下,假如当初我对这个孩子的境况不闻不问,置之不理;或者将他和其他孩子一样的教育方式。不知问题的根源,盲目解决问题。那将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王晓春老师在书中提到把“审视自己思维方式”的教师称之为“反思型教师”。审视需要强调思考,需要的是对自我的冷静和分析。

通过反思,我可以重新审视、定位自己的教学,矫正教育行为、教育方式,重新认识原先似是而非的东西;通过审视,缩短了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怀着一颗赤诚的童心去看待周围的一切,完成教师的教学生命的循环:实践——反思——更新——再实践。

二、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

王晓春老师在书中“拒绝僵化”一文中提到:我们要随时警惕自己的麻木,要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要读书,要研究,要写文章,要保持自己的活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生存的基本方式。作为教师,迫于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水平,已是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需求。只有坚持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教育教学的任务。潜心研究,才能不断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老师的劳动给老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作为教师,只有潜心研究,才能不断成长起来,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效课堂教学的改革模式,才能生成教育的智慧。

三、做一个智慧与爱心并存型教师

知识不等于智慧。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教育智慧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加以体现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对特发境况的随机应变;是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对症下药”;是教师能够很好的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更是懂得如何爱学生。我们常说我们爱学生。可是,你真的爱的学生吗?你会爱你的学生吗?你的学生感受到你的爱吗?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要懂得如何去爱学生。

王晓春在书中“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一文中提到: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爱不属于专业能力。现在的学生缺少的不是爱,而是理智、是智慧、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教育的每一天是新的,教师的每一天也应该是新的。做一名善于反思型教师;做一名研究型教师;做一名智慧与爱心并存型教师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创新自己,超越自己,锤炼自己,才能在日趋竞争的社会环境中,立足站稳今天,去更好地创造和追求辉煌灿烂的明天。

读《红色羊齿草的故乡》有感_小说读后感2000字


这是一个美丽而永恒的故事,对珍贵的童年记忆的觉悟讲述,会一直浸润着我的心,伴随着我慢慢成长。

《红色羊齿草的故乡》就是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生长在奥沙克山区的男孩比利从小想要一对浣熊猎犬。为此他努力赚钱,两年后终于如愿买下了两只小猎犬。比利和小猎犬一起度过了一起捕捉浣熊的美好时光,形影不离、勇敢善战的老丹和小安使比利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浣熊猎人,并赢得了猎浣熊比赛的金奖杯,然而一次狩猎中,比利遭遇恶狮,生命危在旦夕,勇敢的老丹用生命守护了小主人,深情的小安拒绝进食,最终死在了老丹的坟墓上。搬家去镇上的时候,比利去老丹和小安的坟墓前告别时发现坟墓上长出了红色羊齿草,传说只有天使才能播下羊齿草的种子。也许,老丹和小安真的是天使送给比利的礼物......

每次看完《红色羊齿草的故乡》,主人公比利和小猎犬那种追求梦想、勇敢、拼搏和互爱的精神感染到了我,并永远激励着我。

梦美丽的光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可主人公比利的梦想是那么不一般-----渴望得到两只浣熊猎犬。家庭的贫困和父母的阻挠都无法熄灭他的梦。无意中他捡到的广告点燃心中的希望。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这则广告是肯塔基州的猎犬繁育基地刊登的。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能背下广告的内容,仿佛看到浣熊猎犬的模样,听到了它的声音,甚至爱抚起它来。杂志被抛到脑后,我静静陷入深思。

一个刚满十一岁男孩子追逐令他狂欢的梦。可见比利对猎犬的痴迷与渴望。之后,他为了得到猎犬决定自己攒钱买猎犬,对别人来说那可是一个天文数字呀。为了梦想,他非常努力地赚钱:10美分是帮爷爷跑腿得来的;十三美分是他把蚯蚓卖给钓鱼人换来的;为了十美分他的手脚出了血泡;为了15美分他辛苦打猎.......就这样攒了整整两个年头,就如书中所说:一个年头过去了,又一个年头慢慢过去,漫长的艰苦努力宣告结束,令人高兴的日子终于来到了。我成功了,我挣了五十美元!我一边数一边哭,不知道自己数了多少遍。两个年头是多么漫长的日子,比利从没有放弃,经历了这么多终于赚来50美元,因为他心中有一个困难遥远又美好的梦想购买两只猎犬。我想比利见到自己辛苦得到的小猎犬,一定会很高兴吧!人啊,只要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必然会呈现美丽的光辉。

勇高大的形象

在那这之前,我从未去地镇上,但是我知道朝哪个方向走,费里斯科铁路在我家的右边,伊利诺伊河在左侧,铁路和伊利诺伊河交汇的不远处就是我去的地方。

从未到过镇里去的比利竟然决定自己去取猎犬,那该有多么了不起。一个孩子单独去城里,确实是件勇敢的事。比利瞒着家人,带着粮食,足足走了三十二英里才到取猎犬的地方!三十二英里,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就迈着一双赤脚走到镇上。然而一路上的艰险也接踵而来。别人的欺侮嘲笑,他勇敢面对;山狮的侵扰,他勇敢面对;在山里独自过夜,他勇敢面对。一个小小年纪的男孩,竟有这么大的胆子,真令我不可思议。人哪,只要拥有勇者之心,就会变得高大起来。

拼无穷的动力

不管你有多高大,我都不会让猎犬失望。我要行动了!我要砍倒你,哪怕花一年功夫也在所不惜。

就单单这么一棵树,就因为这棵树上有只浣熊,比利竟花费了如此大的精力。为什么呢?因为猎犬完成了狩猎任务,我也要遵守和猎犬之间的约定。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它们完成了任务,现轮到我了。因此,他竟然每日每夜不睡觉,连吃饭也顾不上了,就两手一把斧,砍得手都起水泡。腰疼得厉害,腿和胳膊上的肌肉不停地抽搐,胸闷,肺部似乎在燃烧,一次次痛苦的经历后,大树终于砍倒了,树上的浣熊终于屈服了。就这样苦干了两天,比利赢来了第一张浣熊皮。比利用自己的毅力与大树和浣熊拼搏,终于把树砍倒了。比利那种拼搏向上的精神已经从砍树的过程中被充分的刻化出来了。就是那一股子拼劲让男孩拥有无穷的动力。

爱永恒的美丽

比利和小猎犬有着深深的情感,从领回来小猎犬那天开始,三人就形影不离。一次次危险的经历,使得他们的感情越来越深。将小猎犬领回来路上,比利遭遇山狮。为了保护猎犬,比利时刻准备着为心爱的猎犬献出自己的生命。比利对猎犬的爱已经超越了自己的生命。小猎犬长大后,在一次狩猎活动中,比利又遇到了山狮。而那一次,两条小猎犬用自己的生命去挽救主人的生命,来回报主人,自己却以身殉职。比利和猎犬之间的爱那么深沉和美好。那美好的爱恋、无私的付出都将存入比利的内心世界。对于比利来说,那一段回忆是何等美妙啊!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爱是永恒的。

读完这本书,轻轻合上书页,我思绪万千:主人公所拥有的梦想、勇敢、拼搏和爱心令人敬畏,深入了我的心,使我全部的思想与灵魂深受着《红色羊齿草的故乡》。而在我的生活中,我已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对于自己的梦想,应当去追求才会实现;对于某种困难,应当去勇敢面对;对于很遥远的事情,应当努力拼搏;对于人和动物,更应该用爱交流。这种生活才会像比利的生活一般美好。

这本书毫无疑问是我读过的最不寻常的一本书。第一次读到它我就深深爱上了它。我日复一日地翻阅着,每一次阅读仿佛深入到了故事中主角的内心,从不感到厌倦。这本书的励志故事非常感人,充满了冒险与爱意,并且又令人心醉。假如你错过它,你就错过了史上最伟大的励作。

《你的权利从哪里来》读后感2000字


五一假期为了不给大家添堵,窝在家里看完了一本书《你的权利从哪里来》。这是我第一次看法哲学一类的书,看完有如醍醐灌顶,忍不住拍案叫绝,所以懒惰如我,跑来公众号写读后感来了。

《你的权利从哪里来》,作者艾伦德肖维茨,美国当代著名的刑辩律师,28岁即成为哈佛法学院教授;他曾在备受瞩目的辛普森杀妻案、克林顿绯闻案与弹劾案中担任辩护律师。美剧《Boston Legal》男主艾伦肖的原型,正是本书作者。

作者这里强调的权利,是right,是法律赋予人实现其利益的一种力量,而非权力power,后者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所以,从书名上,你可以简单理解为这是一本讲人权而非纯政治书,讨论的是与政府有关的个人权利。权利来自哪里这个问题的答案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权利的来源决定了权利的地位与内容。这本书可谓作者一生著作的缩影,本书的观点,一言以蔽之:我们的权利即不来自上帝,也不来自自然,而是源于人类所经历的恶行,是为了人类不再受过往恶行的伤害,是获得公平与自由的斗争过程Rights from Wrongs!(这一原标题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英文的博大精深。)

权利来源的分析,简单说分为自然法与实定法。自然法及自然法的衍生说法主张,偏形而上学,它认为权利内容的基础在于外在来源,如上帝、自然、理性或某种客观之前在的观念,是被发现的,而不是被发明或被创造的。该主张有诸多逻辑漏洞,不一一列举,说一点:认同自然法的以宗教基要人士居多,他们认为权利来自于上帝,然而我们却看到上帝的律法针对两性地位设计了差别对待,上帝的神圣律令也成了将种族灭绝的圣战、宗教裁判所、奴隶制度、对穆斯林的偏见、对犹太人进行大屠杀、对美洲原住民进行的种族灭绝等诸多恶行予以正当化的托词。

现代社会的人权理论,讲求公平与平等,所以上述种种若真是奉行上帝的旨意,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吗?若权利不来自于上帝,那么权利来自于自然吗?自然法学说支持者认为存在即合理,但权利来自于自然也不过是对权利来自于上帝的衍生说法,因为上帝创造自然,自然是上帝的艺术。然而自然是道德中立的。自然充满了美与奇景,但也在暴力与掠食中繁盛;自然不能成为人类法律或道德的生命逻辑。所以,作者提倡的是nurtural rights(培养权利)而非natural rights(自然权利)。

那么权利如何培养?基于人类的经验和历史。法律与道德是人类的建构物,为的是努力提升人类自己以脱离自然状态加强人类为善的能力,打消人类为恶的能力。权利的构建取向为首先辩识出我们试图避免重演的重大恶行有哪些,接着则探问某些权利的丧失是否导致这些恶行的发生。权利来自于经验,随经验而变化。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封建历史,皇帝君权神授高高在上,百姓凄苦却仍要跪地拜谢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几千年的不平等遭遇,最终培养出了现代社会的民主制度。奴隶制度下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在这种恶行下,人类社会培养出了劳动法,以自由劳工取代奴隶。数万名黑人奔抗议多年,马丁路德金与肯尼迪总统先后被刺杀,才换来了今天的种族平等并迎来了美国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尽管妇女能顶半边天,全社会对女性依然持有偏见,绝对的男女平等依旧遥不可期;尽管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恐怖主义依旧猖狂。权利是避免恶行的斗争过程,只要恶行还在,权利的斗争就永远没有获胜的一天;恶行永在,因此权利长存。

我对文中所述观点,还有一处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作者说明了现代法律体系(尤其是美国)的构建其实是对权利的消极运用,或者说是负面清单。法律条文往往不会言明你可以做什么,而是限制你不可以做什么,尤其是对政府权利的限制。书的扉页摘录了一段第十六章不受政府审查的权利存在吗其中的一段话:有人说,一开始敢于焚书的政府,最后必定敢于焚烧人民。这种说法或许过度概括了历史,但它却指出了重点:实行政府审查通常会引起其他恶行,例如告密、搜查、宣誓效忠、胁迫与拷问这些行为往往隐藏在审查制度之中。通往不义的道路,往往是从政府对信息的控制开始的。

作者对政府审查制度予以抨击,因为这往往容易造成恶行,中国历史上有太多因统治者审查而造成的冤假错案,说个近的,十年浩劫期间多少有识之士惨遭迫害?再举个例子,武则天登帝位初期,为了震摄朝堂排除异己,精心设计了匦检制度,鼓励下情上达,于是大家都去告密。她命人打造了一个铜匦,分成四格,开四孔可入不可出。四面正对东南西北,东面延恩匦,求仕进者投之;南面招谏匦,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面伸冤匦,有冤抑者投之;北面通玄匦,言天象灾变及军机秘计者投之。然除通玄匦外,其他三匦形同虚设,所有人都想着告密,梦想着通过告密一夜之间飞黄腾达。最有名的酷吏来俊臣还将他及其党羽制造冤狱的过程写成了一部经典著作《罗织经》,其中经典语录:刑有不及,陷无不至,不患罪无名,而患上不疑也。刑罚总有不能及的地方,而诬陷则没有什么办不到;不必担心没有名义加罪于人,就怕君主对这人没有猜疑。庆幸自己生在民主社会中,生在提倡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中。在民主制度中,真正的统治者终将是人民。

此书不愧是作者一生著作的缩影,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文采卓然。随手摘一段感受一下:如法朗士(Anatole France)所言:自然并无原则,她并未提供我们理性,让我们相信人类生命是值得尊敬的。自然对世事淡然处之,对善恶不加区别。

即便说出上帝不掷骰子这句名言的爱因斯坦,也不相信自然的不变法则可以直接转译为人类道德的永恒法则。任何人只要以客观的眼光注视自然,便会发现自然是道德中立的。自然充满了美与奇景,但也在暴力与掠食中繁盛。自然是头喂养无助幼兽的母兽,为了生存而杀死其他无助的动物。自然是带来生命的阳光,但尾随其后的却是死亡的洪水。人性是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与希特勒;耶稣与托尔克马达(Tomas de Torquemada);康德与尼采;孔子与波尔布特(pol pot);曼德拉与本拉登;对遭轻蔑者伸出援手的马丁路德,与支持围捕犹太人并使之沦为强制劳动营中的可悲俘囚的马丁路德。人性是激进的穆斯林看到美国人从纽约世贸大楼跳下丧命而高兴地跑到街上跳舞,人性也是其他穆斯林进入清真寺祈祷恐怖主义的受害者能够幸免于难。人性是哈马斯(Hamas)建立学校与医疗中心给是自然伊斯兰儿童,人性也是哈马斯炸死正要上学的犹太儿童。

最后,以作者的话结尾:权利是人类得享安全的惟一保障,为了实现这一点,权利也需要人类倍加珍视和维护。为权利而斗争,权利才能永存!

《教学智慧:从平凡到不凡》的读后感2000字


读过台湾著名教授郭玉霞所著《教学智慧:从平凡到不凡》一书,让我感触颇深。在读第一单元的时候,有一节内容是让教师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即同理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当孩子因为违规行为而受到处罚时,如果站在你面前的是自己的孩子,你会这样处理么?看到这句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确实做了很多让学生伤心难过的事。扪心自问,不无汗颜。如果我是那个孩子,或者那个孩子是我的弟弟妹妹,或者那个孩子是我的孩子,我愿意看到他被老师那样批评惩罚么?当然是不愿意的,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或者弟弟妹妹,我当然会耐心的告诉他作业要按时完成,你一定是最棒的,你看你的字多漂亮从这以后,我试图改变自己对一些后进生的看法,我试图耐心地和他们谈心,告诉他们有自己的长处,让他们建立自信心,当然在课堂上,很多时候也要宽容这些孩子,因为老师一味的责备,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从而破罐子破摔。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部分的第三个单元没关系,老师等你。郭教授提到在印度听一位医师主讲的课程,医师虽年轻,步调却有如年长者,什么事都慢慢来,耐心听同学们提问,郭教授急得不得了,可主持人却说:为什么这么急?难得同学们关心自己吃的食物,你急个什么劲?

这个经验让教授反省到:时间是我的罩门吗?自己真的无法承受让时间消耗在我认为没有重大意义的事情上吗?时间的罩门,让老师们无时无刻不在催赶着生命的脚步,一刻也不曾停下,生怕影响了教育的进程。老师们在时间的压力下,没有耐心等候表现迟缓的学生,不论是心智发展的,还是行动的。而芬兰教育中老师总是等所有的人都学会了,才会进入下一个单元。同学们不会嘲笑学得慢的人,他们习惯等,老师们除了耐心,还是耐心。作家简嫃说,很多老师欠孩子的一句话是:没关系,老师等你。

想想自己,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也经常喊着没时间,没时间等待学生回答问题,没时间等待学生的成长,没时间从事进修,动作快一点几乎成了我的口头禅。时间,是老师能给学生最珍贵的礼物,也是每个大人能给孩子们最珍贵的记忆。可是我们给了吗?

因此,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理解,进行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设身处地去感受和体谅他们,这样就容易知道学生为什么会那么想,从而更能理解他们的做法,减少误会和冲突。还是借一双慧眼吧,让你及时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点,走进学生的心灵,你定会发现他们的美好,当你看到他的优点的时候,他也总能给你以满意的回报。

让我们换一种心态,多给学生一点耐心,让我们寻找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只有那么一点微弱的光,也要以此为契机,因势利导,培养其积极的人生态度,逐步完善他们的人格,引领他们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有时,只要给后进生一点阳光,他们就会灿烂。正如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说的: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

《从旧金山来的先生》之读后感2000字


故事的主要情节就是一位从旧金山来的先生,乘坐着豪华游轮亚特兰蒂斯号开始了他迟来的生活,还没享尽梦想中的欢乐,就猝死了。

游轮的名字叫做亚特兰蒂斯。传说中亚特兰蒂斯是拥有高度发达史前文明的古老大陆或国家之名。最早的描述出现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对话录》里。据称其在公元前12000年至9600年左右被一场超强自然灾难毁灭,其残骸随陆地一起沉入海底。世间还流传着更细致的分析,结合了各种自称能够回忆前世的通灵人士的说法指出,这个神秘之地是因为有了超高的文明和科技力量,国家富强之后人民的生活却开始腐败,最终不敌大自然的灾难而消失。因此可以说,游轮的名字,就暗示了故事的悲剧性,可以说为作者的写作意图埋下了伏笔----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的悲剧。

蒲宁对于这艘豪华邮轮的描写,总让我在阅读的时候脑海里闪过当初看电影,例如《铁达尼号》,以及各种以海上航行为背景的电影画面。对于小说前部分那一段描写我印象特别深刻。在聪明的人类的指挥下,巨轮带着人类的骄傲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行驶,轰鸣的汽笛声就是人类要征服自然的野心宣言。自负的船长漠视巨浪和狂风的威胁;而富人们在头等舱里尽情享受歌舞昇平,轻浮的音乐和厚厚的铁板就足以将他们封闭在自以为的极乐世界里。而真正顶着海上风暴的值班船员和船底部的黑人们,此刻卖命地让巨轮维持运转。这是一组组色彩艳丽的镜头----大海在夜幕下是接近漆黑的深蓝色,巨浪带着刺眼的白色浪花就像利刃一样,正向一个由人类造出的怪物劈来,很是恐怖。阿特兰蒂斯号通体可能是雪白色,窗口透出来星星点点舞厅里以及客房里的暖色系灯,很是繁华浮躁;而地狱核心里当然是各种冷色调的器械,融在一片热烈的火红色中,间或还有满身油光的黑色,很是狂躁不安。读到这里,已经可以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人类现代文明和大自然的不和谐,然而很可惜的是人类并没有意思到这种根本性的不和谐,反而沉浸在对伟大文明的喜悦中,头晕脑胀。

这种不和谐,我认为作者还通过描写旅途中的天气来表现。十二月的天气显得并不怎么好。欧洲旧大陆上,不是大雨就是大雪,天气越来越冷。在波那利,天空总是多云,几乎没有晴朗的希望。从旧金山来的先生,想带着一家享受生活,听说卡普里岛天气好,便马上前往,而去到之后实际上整个岛潮湿而昏暗,让旧金山这位先生感到快乐的,也只还是人类造出来的人工霓虹灯奢华的酒店,大自然还是摆给他一张臭脸。当然不得不说,黎明时分卡普里岛的天气放晴了,展现出蔚蓝的天空和闪着金光的山峰的时候,恰恰是这位从旧金山来的客人一命呜呼后,在巨轮离开后的事了。在蒲宁的笔下,大自然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这位资本主义盛行之下的只顾挣钱只顾享受物质的客人不懂得享受大自然天然的美丽,那么大自然是不会给他这个机会的。

小说中有很多很巧妙的对比和细节。就故事情节来说,小说一开始,作者就介绍这位旧金山来的客人,他真名叫什么没人记得住----这并不妨碍他要在路途上享受生活----只要够慷慨,人们会对他足够好,满足他所有的要求。因为当今是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物质年代。他带着妻子和女儿出来游玩,希望女儿也许能在这趟旅程中钓到金龟婿----她的女儿跟他也没差多少,喜欢上王子,是因为他的贵族血统而已。也许人们也是渴望真诚浪漫的爱情的----在舞厅里,众人都为一对甜蜜的情侣而倾倒,而当读者知道他们只是被花钱雇来的演员,就明白了作者对这一切的讽刺了。还有在波那利,旧金山来的富豪先生根本不屑一顾美妙的文化遗产,他认为冷冷清清的街道索然无味,博物馆也没什么好参观的,教堂也都是千篇一律,只有冰冷的蜡烛味,没有名家之画,去那里的也只有老太太。相反,他钟情于那些名流显贵出没的场所,作者也因此几近细致地描写了那些舞厅和饭馆的奢华装潢和无微不至的服务。说到服务,蒲宁不止一次仔细地描写了旧金山来的先生所到之处所受到的殷勤招待,例如死前那一晚入住,老板便是给他安排了名人住过的公寓,为他配备了最优秀的仆役。但他猝死之后,下一秒老板就把他的尸体丢进了最小最差最潮湿最阴冷的房间,连棺材都没有。如此地冷漠无情,唯利是图,一切以不妨碍自己做生意发财为上,这不是老板一个人的专有性格,这是资本主义价值观下现代人的写照。

另外不得不提的蒲宁在描写从旧金山来的先生临死前打扮自己的各种细节那一段,细读起来也让人浑身不舒服。就感觉他是硬要把自己挤进那样一套上流社会标志性的衣服里,也许可以理解成为了达到所谓的文明,硬是把自己束缚,联想一下,这又算不算一种文明倒退(像是中古世纪欧洲女性的束腰,中国女性的裹脚)?想来这里也充斥着贯穿全文的一种不和谐之感。

如果这小说拍成电影,那么最清新朝气的就是作者在描写旧金山先生死后第二天,卡普里岛上居民的生活画面了。小岛暂时还远离新大陆的高科技文明,民风大多还算淳朴。巨轮载着新大陆来的游客离开后,小岛又恢复了昔日的和平和宁静。岛上住着快乐的村民,在他们心中,这个小岛有着圣母的庇护,他们因此赞美一切,享受这自己拥有的生活的每一刻。这很明显跟阿特兰提斯号上的喧嚣以及商人唯利是图,还有旧金山来的先生的悲苦命运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作者的喜恶褒贬一览无遗。

人类的确是如此地聪明,要在这个地球上生存下去,发展当然也是必须的。但是作者在提醒人们,不要过于自大,不要被自己在浩瀚宇宙中所取得的这点成就冲昏了头脑。一个人的确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理想中的高度,就像从旧金山来的先生,奋斗了58年,人生最最美好最最精力充沛的时光都扑在了金钱上,而心灵上的追求和寄托却没有过增长,等到想要享受生活的时候,只狭隘地追求物质享受,沾沾自喜以为这就到达了顶峰,却不懂得人类之于大自然,还是如此地渺小。所以说,我们应该怀着敬畏之心,小心敬慎地谋求和谐的生存之道。

从读少年闰土到读故乡的读后感通用五篇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鲁迅在《少年闰土》中用流畅的语言,叙述了相关情节,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怎么写《少年闰土》的读后感呢?为满足您的需求,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地编辑了“从读少年闰土到读故乡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读少年闰土到读故乡的读后感【篇一】

在语文课上我学习了《少年闰土》这篇课文,突然有感而发,便写了这篇读后感。

课文主要说了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几件事。通过鲁迅的描述,我大抵知道了闰土的性格、生活背景、在农村发生的有趣事。

我个人认为闰土小时候活泼自由,惹人喜爱,爱交朋友,对鲁迅以朋友之心真心对待,但有些胆小,遇到人很害羞,不好意思。闰土很会玩,农村有许多玩意。

闰土小时候很可爱活泼,有话就说,从不隐瞒,与鲁迅很好,可是等闰土长大了,变得冷漠了,寡言少语,见到鲁迅也不像从前一样热情了,变得和木头一样,很死板,不像从前一样开朗,与鲁迅有高低贵贱之分了。相貌变得难看了不再有紫色的圆脸充满活力而是变得灰黄毫无光彩,稚嫩的手掌也变得很粗糙还开裂了。与小时候的闰土形成了对比。当老师读鲁迅与闰土二十年后见面的资料,闰土的形象在我心目中突然破碎了。原来的闰土呢?他跑哪去了?后来老师又调出鲁迅与闰土小时候闰土要离开时的图画,我看到鲁迅扯着闰土的衣服不让闰土离开,闰土脚步也格外缓慢,我看出了鲁迅与闰土的情感,虽然不是长久之情。

读了这篇课文,我突然希望自己长大后只做一个普通人,因为我不想失去与伙伴们的友情。不想自己和鲁迅一样失去原来要好的伙伴。

从读少年闰土到读故乡的读后感【篇二】

今天,我在课文中读到了一篇文章——《少年闰土》……

文中写“我”(指作者鲁迅)和闰土是好朋友。闰土给“我”讲了许许多多关于农村的趣事,有: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沙地观鱼等。于是,“我”对自己生活强烈不满,十分向往农村生活。闰土要回家了,“我”急得大哭。但闰土还是走了。

闰土,这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与作者鲁迅是短暂的相识,纯真的友谊,更加突出作者鲁迅十分想念、怀念少年时代的闰土。第一段瓜地描写: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段话描写衬托出闰土的机敏与勇敢。闰土生活在农村,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广泛接触大自然。而作者鲁迅呢?则生活在高墙、厚壁之中,无法广范接触大自然。

这篇文章告诉我:既要学好书上的知识,也要广范接触大自然。

从读少年闰土到读故乡的读后感【篇三】

我读了《少年闰土》这篇文章,我明白它是选自鲁迅的《故乡》,读后感触很深。我对鲁迅和闰土都产生了崇敬的情绪,为他们的深厚感情而感动。

文章主要讲了当时的鲁迅是一位富家少爷,住在城市里,过的是无忧无虑的富足生活,为大祭祀值年而认识了一个穷苦农民的儿子——闰土。他们在交往中成为了好朋友。透过雪地捉鸟、拾贝壳、看瓜刺猹等活动,玩得开心。但正月一过,闰土要走了,但是闰土走了以后,就没了音讯,只寄来过一包贝壳。

读完这篇课文,我觉得鲁迅尽管是富家子弟,但是他一点也不认为闰土的“土”,反而在不断的交往中加深了友谊。这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个性是鲁迅成了伟大的文学家,仍旧没有忘记闰土,他,这种品德真的是朴实无华。值得后人学习!

我也有好多亲戚在农村乡下,我也经常利用节假日到那里去,那里的生活的确值的回味,而且农村孩子有很多的优秀品质值的我们学习。

从读少年闰土到读故乡的读后感【篇四】

读了鲁迅先生写的《少年闰土》一文后,我深受感触。对文中的小闰土十分敬佩,对鲁迅先生小时候能有这样的朋友感到无比羡慕。闰土不但聪明,活泼,知识丰富,还有许多的实战经验。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我敬佩他。

闰土十分可爱,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可见他的父母十分爱他,不然,怎么会拿一个银项圈把他套住呢?

闰土十分聪明,在他十一二岁的时候就学会了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还会看跳鱼儿。这些游戏不仅我没有听说过,更没有玩过。

冬天,当村子里大雪纷飞的时候,山川,河流,树木,屋顶都盖上的一层洁白的雪,万里江山一刻间变得粉妆玉砌,闰土在雪地里扫出了一块空地。用木棒支起了一个竹匾,批谷后,等鸟儿们来吃批谷时,闰土就将缚在棒子上的绳子一拉,鸟儿就被竹匾捕住了。他还认识许多种鸟:稻鸡,角鸡,鹁鸪,蓝背等。

夏天,西瓜成熟了,半夜,西瓜地里发出了啦啦的声音,闰土便拿起钢叉,向西瓜地走去,向一只猹刺去,那猹却一扭头,从他胯下逃走了。

闰土知识丰富,我与他一比,我就像一个似四角的天空的人。鲁迅先生写的《少年闰土》是我受益匪浅,使我知道了自己知识贫乏,我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从读少年闰土到读故乡的读后感【篇五】

今日,我读了一篇文章,是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

鲁迅当时是一位小少爷,在城市里的高墙大院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因为是大祭祀的.值年认识了一位贫苦农民的儿子———闰土。在交往中,他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闰土见识多广,跟鲁迅讲了很多他在海边发生的趣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壳、沙地看瓜刺猹、看跳鱼儿。但由于环境不一样、阶层不一样。生活不一样,并没有让鲁迅感到欢乐,反而引起了鲁迅对自我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出了鲁迅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经过教师的介绍和在网上查找资料,我了解到了闰土长大后变得十分难看。他的身材增加了一倍,并且有了五个孩子,脸变的灰黄,皱纹很深,眼睛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手又粗又笨,并且开裂,像松树皮。

读完课文后,我的感触很深,为什么小时候一个见识丰富、活泼可爱、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农村少年闰土会变成这样。还是我感受到了鲁迅虽然是一个富家子弟却不歧视穷人的高尚品质。

读故乡有感_关于故乡的读后感800字


现实社会是无情的,人与人之间有太多的规矩、疑惑、胆怯,因为富与穷的不同。产生了太多的阻碍,太多的差距。太多的差距,让人拒之千里。人们说的懂事啦,我觉得也只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又越来越远了,因为他们的童心与无邪已被显示那昏黑、阴冷,无情一点一嗲的磨光了,在这个漫漫的岁月之中,在这个凄凉的社会之中长大了,我们就要一点点地顾到自己的面子问题。所以说认为弹珠比宝石要好的时候你是有一颗纯洁的童心的。

就比如说闰土在岁月里一点点一点点地长大,成了一个大人。他不但是身体上的改变,也是心里之中的改变,他对鲁迅恭恭敬敬地叫:老爷。而先前那欢笑着叫鲁迅:迅哥儿!的。那闰土早已经在社会的冷酷之中淡淡,消亡了。让人费解。所以说以前的社会是吃人的。才让鲁迅要拿起笔去反击这个社会,为后人开出一条大道来,让后人走过这条道开出新的路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人们常常说要懂事,可这不一定,还不如天真无邪,欢声笑语要好的多。

当看了故乡,我感到了一种凄然的感觉,自己不禁颤了一下,难道友谊在时间的过滤之后会褪色,会暗淡吗?当鲁迅激动得叫了一声:闰土哥!而闰土默不吭声。之后,又喊了一声:老爷!我知道他俩的友谊不那么深,原来的大海已如一条溪水。

我变得恐惧起来,我害怕现在的挚友会贬值,多年以后,也许知识记得有这么一个人。我不希望这样,就像鲁迅不希望水生和宏儿。走他们的路。哎,难道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友谊吗?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我早听过了这句话,但一直不明白这句话,读了之后,我懂了:就一条规律,本没有它而做的人多了,就成了一条规律。每件事情总有一个开端,当每个人都认同他时,便成了合理的事情了。

我恍然大悟,哦,原来父母做的,那些在我们看来不合理的事情,都有他的意义存在啊。

感情会褪色,会变质,而只有记忆不会变,多年以后,对他变感情不是你的错,而不认识他就是你的错。

《我已出发》读后感1200字


相信《从故乡出发的读后感2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故乡的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