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基本思想18讲》读后感1500字。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数学基本思想18讲》读后感1500字”,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数学教学中的双基发展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两个维度的要求。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是数学教学中显性的、老师们耳熟能详的目标,课堂中易于展现;而领悟数学基本思想和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中隐性的、长远的目标,经常会被遗忘或不知道如何把握。
究竟什么是数学的基本思想?转化?数形结合?等量代换这些好像都是数学基本思想,我又始终不敢肯定。
近日,我拜读了史宁中教授的《数学基本思想18讲》一书,才了解了数学基本思想的真章。要判定什么是基本思想,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数学产生和发展所必须依赖的那些思想;二是学习过数学的人应当具有的基本思维特征。遵循这两个原则,史教授把数学基本思想归纳为三个核心要素:抽象、推理、模型。
抽象。抽象是人们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属性,得到共同的、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自然数、有理数、四则运算、图形、图形关系无一不是通过抽象得来,抽象是数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思维基础。
基于此种认识,我觉得,在数学的教学中,我们也要遵循这一原则,让学生在每次新的数学知识产生和形成时感悟抽象的过程,把握共相、明晰异相,从而掌握概念的真谛。这样做,不仅是让学习者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发展中具备抽象的能力。通过学习,我也了解了许多数学概念产生的根源,例如:人们把现实生活中的数量抽象为数,形成自然数,并且用10个符号和数位进行表示,得到了自然数集。在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核心是多与少,人们又把这种关系抽象到数学内部,就是数的大与小。由大小关系的度量产生了自然数的加法,由加法的逆运算产生了减法,由加法的简便运算产生了乘法,由乘法的逆运算产生了除法,因此数的运算本质是四则运算,这些运算都是基于加法的。了解了这些,在教学中会让我们更加明晰知识建构的逻辑和层次,设计学习过程时会更加注重研究对象的本质。
推理。推理有三种思维形式: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数学主要依赖的是逻辑思维,具体体现就是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从本质上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归纳推理,一种是演绎推理。人们借助归纳推理,从经验过的东西出发推断未曾经验过的东西,数学的结论都是通过归纳推理得到的,也就是说,数学结果是看出来的,而不是证出来的,虽然看出来的数学结果不一定正确,但指引了数学研究的方向。而演绎推理能够验证结论的正确性,但不能增添新的东西。我们现在的数学教学过分强调了命题的证明而忽略了命题的提出以及对命题的直观理解。这就是现在的数学教学中之所创设了许多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一些对于他们而言是新的教学结论的原因。
模型。数学模型是用数学的语言讲述现实世界中数量、图形有关的故事,数学模型是数学走出了自我封闭的世界,构建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
总之,思想的感悟和经验的积累是一种隐性的东西,但恰恰就是这种隐性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思想方法,而思想的感悟和经验的积累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依赖学生的独立思考,让数学教育过程成为学生自己理解数学的思维过程,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让我们都来重视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培养吧!让更多的孩子会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把握本质,提升抽象能力;会在杂乱无章的事物中理清头绪,提升推理能力;会在千头万绪的事物中发现规律,提升建模能力。这,才是数学基本思想的核心。
莲湖区红光路小学 崔敏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古今数学思想读后感
篇一:古今数学思想读后感
古今数学思想读后感
王平
学习数学,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像别的科目一样死背下来.数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闻一知十”.做会了一道标题,就可以总结这道标题所包含的方法和原理,再用总结的原理去办理这类题,董存瑞事迹读后感 见效就会更好我就是数学读后感.学习数学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从根本的动手,稳妥当当的去练,不求全部题都市做,只求做过的题不会忘,会用就行了.在做题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大意大意.每每一道标题会做,却因大意做错了,是很不值得的.所以在考数学的时候,肯定不要太急,要条理清楚的去计算,思索;这样速率可能会稍慢,但却可以使你不丢分.相比之下,我会接纳稍慢的计算方法来片面分析标题,尽量做到不漏.学习是终身的事情,不要过于着急,一步一个脚迹的来,就肯定会取得一想不到的效果.
课堂上努力营造一个明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关于学习气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思维同他的情感分不开,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学生只有在情感愉悦的气氛里,思维才会活跃。因此,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即使说错了,对学生思维中合理的因素也加以肯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力。鼓励学生课堂上提出问题,对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发言,大家随时可以发问。对提问的学生给与表扬鼓励,这样就形成了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课堂上还经常开展学习竟赛“最佳问题奖、最佳发言人”的评比活动,激发了学生
的学习热情。
创设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常常把自己当作是或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因此,教学中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就会推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书中举了这样的一例: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知识时,教师请同学们事先准备好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并非别测量出每个内角的角度,标在图中。上课伊始的第一个教学活动就是“考考老师”。学生报出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请老师猜一猜第三个角是多少度。每次问题的抛出,教师都对答如流,准确无误。同学们都惊奇了,疑问由此产生,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发现规律。这样为学生创设猜想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凭借直觉大胆猜想,把课本中现成的结论转变成为学生探索的对象,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研究。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篇二:古今数学思想读后感
《古今数学思想》读后感
23中 陈玲
莫里斯?克莱因(Morris Kline,1908—1992),纽约大学库朗数学研究所的教授,荣誉退休教授,他曾在那里主持一个电磁研究部门达20年之久。他的著作很多,包括《数学:确定性的丧失》和《数学与知识的探求》等。
数学的高度客观性和高度创造性,正是《古今数学思想》的主题思想。在《古今数学思想》这部经典著作中,美国著名的应用数学家、数学教育家莫里斯?克莱因重点关注数学家的思想,描述了数学家在高度抽象的数学世界里开疆拓土的冒险历程。
该书的中译本分为四册:第一册重点讲述古埃及、古巴比伦的原始数学乃至古希腊数学体系的初步建立,突出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和阿基米德的工作,兼顾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代数学和数论。第二册可以看成数学中最重要的分支——微积分的发展史,包括解析几何、微分、积分、级数论和微分方程等,特别合乎高校数学教师和大学新生的胃口。第三册重点讲述了19世纪的数学(其中大多数分支也已走进大学一二年级的课堂),比如复变函数、行列式与矩阵、群论、数论、非欧几何、微分几何和代数几何等。第四册则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概观,包括分析的严密化、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抽象代数、拓扑学和数理逻辑等。 数学是如何从蒙昧时代到古希腊的繁荣,又如何跨越漫长的中世纪,完成常量数学向变量数学的飞跃的呢?作者告诉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类经济贸易、自然科学尤其是天文学、物理学
等方面研究的需要,也离不开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但数学自有其发展的内在逻辑,19世纪的三大领域——数系、运算、空间维数——的推广,分别革新了函数论、代数学和几何学;而数理逻辑的发展,又重新使人们思考与数学有关的哲学问题,这是数学的内部矛盾所推动的。每门科学都有它最基本的矛盾,物理学的基本矛盾是唯象与实证的矛盾,生物学的基本矛盾是简单与复杂的矛盾,数学中的最基本矛盾,则是有限与无限的矛盾。 值得一提的是,克莱因在写这本书时,既没有偏袒纯数学,视应用数学为“二等公民”;也不是宣扬狭隘的实用主义,这一点难能可贵。
在这部巨著中,作者非常注意描述数学家特别是几十位大数学家(如阿基米德、牛顿、欧拉、拉格朗日、高斯等)的创新过程,通过对他们的书信、论文、专著的简要介绍,使读者既领略了数学家的个人魅力、超群智慧,又了解到这种创新活动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极具可读性。 古代数学学技术的辉煌成就激发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一种潜在的驱动力,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投身数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篇三:古今数学思想读书笔记
古今数学思想读书笔记
M·克莱因(Morris·Kline,莫里斯·克莱因,1908.5.1-1992.5.10 ),美国数学史家、数学教育家与应用数学家,数学哲学家,应用物理学家。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193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约大学,随之攻读学位,并于1932年获硕士学位,1936年获得博士学位。获博士学位后,他1936年至1938年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拓扑学,1938年回纽约大学任文理学院教授,并在著名数学家库朗指导下研究应用数学。二战期间,M·克莱因作为一个物理学家任职于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Belmar的美国陆军通信部队,他所工作的工程实验室曾发明雷达。战争结束后,他继续在那里研究电磁学。由于他在应用数学的研究上取得重要成就,1946年起他担任库朗研究所电磁理论研究室主任达20年之久,并于1952年获得正教授职位。从1959年起,他还担任纽约布鲁克林大学文理学院数学系主任,直到1970年退休。他担任纽约大学研究生数学教学委员会主席11年。1976年他被纽约布鲁克林大学任命为荣誉教授。
他拥有无线电工程方面的多项发明专利,是《数学杂志》、《精密科学史档案》两家刊物的编委。其代表作《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古今数学思想》不仅在科学界,在整个学术文化界都广泛、持久的影响。1992年5月10日病逝于纽约,终年84岁。
本书论述了从古代一直到20世纪头几十年中的重大数学创造和发展,目的是介绍中心思想,特别着重于那些在数学历史的主要时期中逐渐冒出来并成为最突出的、并且对于促进和形成尔后的数学活动有影响的主流工作。
本书所极度关心的还有:对数学本身的看法,不同时期中这种看法的改变,以及数学家对于他们自己的成就的理解。
本书的一些篇章只提出所涉及的领域中已经创造出来的数学的一些样本,可是我坚信这些样本最具有代表性。再者,为着把注意力始终集中于主要的思想,我引用定理或结果时,常常略去严格准确性所需要的次要条件。本书当然有它的局限性,作者相信它已给出整个历史的一种概貌。
本书的组织着重在居领导地位的数学课题,而不是数学家,数学的每一分支打上了它的奠基者的烙印,并且杰出的人物在确定数学的进程方面起决定作用。 什么才是数学思想权威性的历史??大概,这就是我们现有数学史的最全面描述。
--《星期六评论》
阅读了《古今数学思想》一书后,有很多体会和感想:将数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数学、学数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对此数学教学是有许多工作可做的。在日常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真正落实渗透,是很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很探索的。 下面以讲授 “圆”为例,就如何将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谈一点做法与体会:
一、结合教材内容,“见缝插针”,使数学史自然融入课堂教学。 “圆”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活动和它密切相关。有关圆的知识在战国时期的《墨经》、《考工记》等书中都有记载,授课中将有关史料穿插进去,作为课本知识的补充和延伸。例如讲解圆的定义与性质时,可向学生介绍,约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左右,我国已有了圆的概念,考古说明我国夏代奴隶社会以前的原始部落时期就有圆形的建筑。至
于圆的定义和性质在《墨经》中已有记载,其中,“圆,一中同长也”,即圆周上各点到中心的长度均相等;此外,还进一步说明“圆,规写交也”,即圆是用圆规画出来的终点与始点相交的线。这与欧几里得的定义相似,而《墨经》成书于公元前4~3世纪,是在欧几里德诞生时间问世的。再比如圆心角、弓形、圆环形、圆内接正六边形、直角三角形的内切圆、圆锥等一系列概念与性质,在《墨经》、《考工记》、《九章算术》等书中都有记载,在本章引入时,我便用多媒体课件向同学们作简要介绍。这样,随着这一章教材的不断展开,同学们对我国古代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概貌有个初步的了解,明白我国古代就对这些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特别是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论证几何学的萌芽,几乎与古希腊的几何学同时产生。
二、根据教材特点,适当选择数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圆周率π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为了回答这个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中我国的数学家作出过卓越贡献。该章的“读一读:关于圆周率π”对此作了简单的介绍,并提到祖冲之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一成就的意义,从中得到启迪,可选配了有关的史料,作一次读后小结。先简单介绍发展过程:最初一些文明古国均取π=3,如我国《周髀算经》就说“径一周三”,后人称之为“古率”。人们通过实践逐步认识到用古率计算圆周长和圆面积时,所得到的值均小于实际值,于是不断利用经验数据修正π值,例如古埃及人和巴比伦人分别得到π=3.1605和π=3.125。后来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利用圆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来求圆周率的近似值,得到当时关于π的最好估值约为:3.1409〈π〈3.1429;此后古希腊的托勒玫约在公元150年左右又进一步求出π=3.141666。我国魏晋时代数学家刘微(约公元3~4世纪)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弧矢割圆术”计算π值。当边数为192时,得到3.141024〈π〈3.142704。后来把边数增加到3072边时,进一步得到π=3.14159,这比托勒玫的结果又有了进步。待到南北朝时,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更上一层楼,计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求出了准确到七位小数的π值。我国以这一精度,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中,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记录直到公元1429年左右才被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卡西打破,他准确地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十六位。这样可使同学们明白,人类对圆周率认识的逐步深入,是中外一代代数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我国不仅以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数学方面也曾在一些领域内取得过遥遥领先的地位,创造过多项“世界记录”,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就是其中一项。接着我再说明,我国的科学技术只是近几百年来,由于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才逐渐落伍。如今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新长征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同学们的肩上。我们要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奋发图强。
为了使同学们认识科学的艰辛以及人类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还可进一步介绍:同学们都知道π是无理数,可是在18世纪以前,“π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一直是许多数学家研究的课题之一。直到1767年兰伯脱才证明了π是无理数,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然而人类对于π值的进一步计算并没有终止,例如1610年德国人路多夫根据古典方法,用262边形,计算π到小数点后第35位。他把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花在这项工作上。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个数刻在他的墓碑上,至今圆周率被德国人称为“路多夫数”。1873
年英国的向克斯计算π到707位小数。194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弗格森分析了向克斯计算的结果后,产生了怀疑并决定重算一次。他从1944年5月到1945年5月用了一整年的时间来做此项工作,结果发现向克斯的707位小数只有前面527位是正确的。后来有了电子计算机,有人已经算到第十亿位。同学们要问计算如此高精度的π值究竟有什么意义?专家们认为,至少可以由此来研究π的小数出现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对π认识的新突破进一步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几千年来,没有哪一个数比圆周率π更吸引人了。根据这一段教材的特点,适当选配数学史料,采用读后小结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人类对圆周率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也使学生受到感染,兴趣盎然,这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吃透教材精神,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教学效果。
把数学史融入日常教学,进行思想教育,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的知识内容,还要努力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并采取多种形式,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初三几何教材第七章的7.3节的例题四,是通过计算赵州桥桥拱的半径,使学生掌据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应用,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好材料。为了增强教学效果,上课前可请美术教师画好赵州桥的彩色图画,当它在课堂上展示时,同学们一定会被这造型奇特、气势雄伟的赵州桥画面吸引住,等待教师的讲解。教师可指着画面向同学们介绍道:“这是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隋代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整个桥身是圆弧的一段,长50多米,宽9米多。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37米宽的河面上。这样巨型的跨度,在当时是首屈一指。而更显示其先进技术的,是大拱圈上的两肩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既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还增加了洪水季节桥下的过水面积,四个小孔可以辅助宣泄洪水,减轻了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种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创造了敞肩拱的新式桥型,使拱桥的建造技术达到了一个新水平。比欧洲19世纪建造的同类拱桥早一千二百多年。赵州桥经历了洪水、地震等自然界的袭击和一千多年使用的考验,依然巍然挺立,雄姿焕发,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综合运用包括数学在内的多种科学知识的典范。下面我们就来算一算桥拱的半径??”这样引导,同学们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
古代数学学技术的辉煌成就激发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一种潜在的驱动力,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投身数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1000字
这个学期,我读了王永春老师的《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一书,感觉收获很多,对数学教学又有了一些新的见识。《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这本书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小学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详细阐述,第二部分是一些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案例解读。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使刚踏上数学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对教学中常见的思想方法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我主要对归纳推理这部分内容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对归纳推理的认识
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即依据一类事物中部分对象的相同性质推出该类事物都具有这种性质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法。归纳法有助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猜想,数学史上有很多著名的问题都是这样被提出来的,比如哥德巴赫猜想、费马猜想、地图的四色猜想等。
二、归纳推理的应用
归纳法作为数学发现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小学数学的探究学习和再创造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小学数学,一些公式、法则、性质、规律等的获得往往是通过几个特殊例子归纳的。比如找数列和图形的规律、四则计算法则的总结、运算定律、商不变的规律、小数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等。
三、归纳推理的教学
主要体现在(1)法则的归纳,整数的加减乘除的笔算,都是通过几个有限的由易到难的例子,让学生在理解算理和口算的基础上探索计算的方法,最后进行交流和总结,这种法则的得出就是运用了归纳法。如多位数乘一位数。
(2)性质的归纳,商不变的性质、小数的性质、分数的性质、比的性质、比例的性质等,都是通过几个例子,让学生进行探索、交流,最后归纳总结。这学期利用归纳推理学习了分数的性质。
(3)公式的归纳,这学期利用归纳推理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4)定律的归纳,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几组算式来猜想并归纳规律。
(5)规律的归纳。
四、归纳推理的教学案例
以这学期《3的倍数特征》为例。3的倍数特征是在学习2.5的倍数特征之上进行的,在学习2.5的倍数特征时,我已经为学生归纳推理思想进行了渗透,但3的倍数特征相对复杂,因此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不断给学生的思维织网爬高。
1、在百数表中圈出3的倍数。
2、把不是3的倍数的数去掉,将学生的视线拉进是3的倍数的数中,让学生初步感知。
3、选一组最能说明问题的数,也就是数量最多的一组数,学生的思维逐步被打开,发现个位上的数1-9都出现 过,十位上的数1-9也都出现过,所以和个位、十位自身没有直接的关系。再通过其他几组数的观察研究发现个位和十位上的和可以是3、6、9、12它们都是3的倍数。
4、百数表中还有其他的数,它们不是3的倍数是否有这样的特征?学生举例验证。
5、百数表之外的数呢?举出三位数,四位数甚至更大的数,进一步完善归纳,3的倍数特征是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
6、深化理解3的倍数特征,设计了拨珠子组数的练习,为什么大家拼的数不同,但都是3的倍数?
这是我读这本书的收获体会,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内容我还没有读透,需要继续挖掘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读《数学思想树》有感600字
我曾因无法解答一道数学难题而挠头叹息,曾为数学课上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而羞愧苦恼,在叹息与苦恼中对数学产生了厌倦与恐惧,而与她渐行渐远。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发现了《数学思维树》这本书。它是由韩博士朴京美用她充满趣味的数学故事与亲切讲述,精心编制的。让我重新发现数学的迷人、可爱之处。
书中,从“生活中的数学”、“艺术中的数学”、“生活中的几何学”、“东方历史中的数学”、“西方历史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看世界”这六个方面,全面而具体的讲述了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细心,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就在书的开头“恐怖数字11的偶然”一文一下子勾起了我对这本书与数学的浓厚兴趣。
文章中的一段话写道: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事件与数字11有关说的说法一度增甚为流行,有趣的是,将这起恐怖事件发生月份和日期的数字9、1、1、相加,恰好与事件发生日期11相同。以为准,是第254天,其数字2、5、4之和也正好为11,而恐怖袭击目标——美国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塔有两栋110层建筑组成,若将110去掉个位数字0则又为11,且双子塔楼外型酷似11。怎么样,在“世界闻名”的9·11恐怖事件中出现了这么多得11,是不是很令人大跌眼镜啊!
这本书使我发现了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数学,懂得了去发现其中的乐趣。更为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对数学的厌倦与恐惧的心态,不再在叹息与苦恼中面对数学,并与她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最后,我想说:“拥抱数学吧,拥有属于你自己的数学思维树!
《成为有思想的数学教师》读后感
《成为有思想的数学教师》读后感
工作二十多年,做了18年的数学老师,语言和思想也如同数学一般,言简意赅,简单明了。很少仔细想这么有深度的问题,只管踏踏实实的教书,这次读着这本《成为有思想的数学教师》,感慨很多!
读这本书对我影响最深的也许就是职业的感受吧!在这个世界上也许除了教师之外,没有哪一个职业的誓言会像入党宣誓的誓词一样,隐含着牺牲,隐含着奉献。这里的善良、爱与奉献,应该可以成为教师这份职业的最经典的诠释。
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思想从哪里来?在学习中不断丰富,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在反思中不断升华。前几天读肖川老师的《教师的幸福人生和专业成长》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我们应常常三省吾身,认真地解剖自己:当学生违纪时,我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教育方法;当学生上课打瞌睡时,是否由于我的课上得不好;当学生未完成作业时,是否由于上课未听懂根本就不会做只有勤于学习和反思的人,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
做一个有思想的数学教师,课程改革中出现了很多新的理念,传统教学中也积淀有宝贵的实践经验,课程改革不是简单的全盘否定传统,课改理念也在实践当中不断澄清本质,比如,新课改一开始提倡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三大学习方式,教师就变的不敢讲授,实际上有意义的讲授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课程改革不是简单的拼盘教育,当前数学公开教学中,教学环节越来越多,每一节课都要有一个生活情景创设,每一节都要合作、探索、动手操作一番,每一个课尾都要加上一个数学文化的内容,数学教学变成了一个个教学理念的简单叠加。一个有思想的数学教师,才能够根据教学的本质所在,坚守本真的应有的教学做法,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一个有思想的数学教师,才能够用教材教,而不是机械的教教材,才能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不是呆板的搬运者。
从理想境界来说,有思想是有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主张,但那只能是我们一线教师共同的奋斗目标。从普通教师个体来讲,我更倾向于将思想作为一个动词,也就是有自己的思考,形成一定的主见。
思想不会在年复一年的简单重复教学中自动生成,它需要行动,需要学习、实践、反思、提高。每每读到这样的语句,便也忍不住心潮澎湃很想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但感觉似乎要求高了点,平时的工作态度,全凭自己的良心和对工作的热诚。想做一个无愧于自己学生的老师,相形之下,似乎自己没有思想,不过,呵---也许好好努力不完美的人带着不完美的人去追求完美,也是很不错的。
希望我们的教育,引领着我们,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一起走向富贵的人生,活出一个高贵的生命。为了我们的学生,更多的也是为了我们自己。
数学读后感1500字系列
在我们看完一本书后,总会有所感悟。每当看完作者写的作品,总能在书里学到新的知识,此时如果能写一篇读后感,就再好不过了。那么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什么样的呢?考虑到你的需要,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特地编辑了“数学读后感”,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数学读后感(篇1)
《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是由马立平[著]李士錡[译]的一部优秀作品。这是一本对美国教育界有深远影响的书;一本警示各国数学教育和教师教育的书。读了该部著作,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读了该著作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读该本著作之前我对作者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马立平一开始作为一名偏远乡村的民办教师,到后来成为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她的种种经历对我们年轻教师来说,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也激励着我们新入职的教师,我们应该终身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本书中有100多名中美教师接受访谈调查,通过对他们的调查对比,发现中美教师在对数学的知识结构和理解方面存在着差异。本书是有针对性的以个案研究的形式,从多个角度来具体的论述知识理解的差异。每一章都有一个独立的数学专题,前四个专题分别是退位减法,多位数乘法,分数的除法和封闭图形的面积和周长。这四个专题都是从访谈开始的,根据一个假设的课堂情境呈现教学,美国的教师根据这样的课堂情境会如何应对,然后是中国教师的教学方法。最后通过数据资料的讨论得出结论。马立平老师将我们平时在教学上用到的一些方法进行深入的解析,这些方法背后隐藏了数学原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中国数学教育的优点。第五章从教师应有的数学学科知识的观念开始,研究了前面章节中描述的各种理解,讨论了作者所指的基础性数学,同时也讨论了基础性数学的深刻理解的含义。基础性数学的深刻理解远远超过了能够准确计算和给出算法的原理。我们教师不仅要掌握小学数学的内涵和知识框架,而且能够教会学生知识。第六章她提供了一个关于中国教师在何时和如何获得基础性数学的深刻理解的简洁的调查结果,支持中国教师数学知识发展的因素,在美国并不存在,更糟糕的是,美国的条件反而妨碍了小学教师的数学知识的发展及其数学的组织。第七章中马立平老师提出了在教师准备、教师支持以及数学研究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建议,以使美国的教师获得数学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
让我感触比较深的就是第一章退位减法。在退位减法的部分,马立平博士通过中美接受采访教师谈话的情况分析,得出中国教师要比美国教师数学概念知识更加全面,更加清晰。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有自己的知识包,以退位减法为例,需要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等知识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学习退位减法,学生掌握的会容易的多。我们掌握知识就得像很熟练的出租车司机了解城市的多条道路,脑海里有个错综复杂的地图。我想,如果我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我就得有一个足够大的知识包,这个知识包里面的知识是线性的,网状的,树状的等等。在我们探究每一个知识的时候,我们要对教学的知识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各种知识能够信手拈来。但是在此之前,还需要不断学习,向同事学、向学生学。不断钻研教材,其中包括大纲、课本和辅导资料,明白教什么和怎么教。阅读这本著作,我也获得了很多的启示,比如: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自己关于该内容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再比如,教师的数学学科知识并不能自动产生出成功的教学方式和新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掌握了相应的学科知识以后,还需要实践,进行检验;当然,缺乏坚固的学科知识的支持,成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我们要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反思。
通过阅读这本著作,我深刻的了解到当一名合格且优秀的数学老师的重要性。一位好的老师,不仅仅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寻找最适合的方法去教授自己的学生,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知识,适时去调整。一位好的教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在前行的过程中,不管遇到了任何情况,都能调整航线,使船不偏离航线,稳稳当当的航行在大海中。最后,让我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而奋斗。
数学读后感(篇2)
为何学数学?
亲爱的梅格:
或许如你所预期,得知你考虑攻读数学时,我非常高兴,不只是因为数个夏天前,你用数星期反复阅读《时间的皱纹》的时间并未白费,同时也不枉我费心对你解释超立方体和高维空间。我不依顺序回答你的问题,先回答其中最实际的问题:除了我以外,有谁真的靠数学维生?
这个问题的答案和许多人所想的不一样。我所服务的大学在几年前对校友进行调查,发现在种种学位之中,有数学学位的人平均收入最高。需要提醒你的是,虽然这是在他们成立医学院之前的事,但至少驳倒一项谬论:学数学的人无法拥有高收入的工作。
事实是我们每天到处都可遇到数学家,只是很难察觉而已。我过去的学生有的管理酿酒厂、创立他们自己的电子公司、设计汽车、编写计算机程序和在股票市场交易期货。我们几乎从未认识到银行经理或许拥有数学学位,发明和制造DVD和MP3播放器的人们中有很多是数学家,或是将木星卫星令人惊异的照片传输至地球的技术里也包含大量的数学。我们知道医生有医生学位,律师有律师学位,因为那些是特殊和明确定义的专业,要求同等专业的训练。但人们不可能在建筑物的铜质铭牌上发现有证照的数学家的名字,替该数学家打广告:这位数学家在获得一大笔费用后,可以帮忙解决想要解决的任何数学问题。
我们的社会消费了大量的数学,但一切只在幕后进行,原因相当直接:数学属于幕后。当驾驶一辆汽车,你绝对不想考虑所有那些复杂的机械方面的东西,只想钻进车子里将它开走。了解车子机械的基本状况,当然对你成为好的驾驶员有所帮助,但绝不是一定要这样才行的。同样地,数学家也是如此。你希望车子的导航系统引导方向,而不需自己来计算所涉及的数学。此外你希望即使不了解信号处理和误差修正码,你的电话仍可以运作。
然而,我们其中的一些人需要知道如何运算数学,否则上述的汽车和电话将无法运作,如果其他人能够了解我们日常生活是如何必须依靠数学,那将是一件好事。为何将数学远远放在幕后,这是因为许多人完全不知道数学藏身在幕后。
我有时觉得,要改变人们对于数学的态度,最好的方式是,在任何用到数学的东西上贴上写着“内含数学”的红色标签。当然在每一部计算机上都会贴上一张,又如果照字面的解释,我们也应该在每一位数学老师身上贴上一张。我们也应该将红色数学标签贴在每一架飞机、每一部电话、每一辆车、每一个交通标志、每一种蔬菜……
蔬菜?
是的。农夫只是照着他们父亲和祖先流传下来的模式耕种,这种日子早已过去。几乎所有你能买到的蔬菜,都是长期和复杂商业培植计划的结果。“实验设计”数学意义上的整个主题,在二十世纪早期被发展出来,用来提供一个系统的方式去评估新种的植物,遑论基因修改的较新方法。
等等,这不是生物学吗?
当然是生物学,但也是数学。基因学在生物学里最早使用数学,人类基因组计划之所以成功,不只是因为生物学家做了许多明智的工作,也因为发展出强大的数学方法,用以分析实验结果,并且从非常破碎的数据里重建准确的基因序列。
所以,蔬菜得到一个红色标签。如同蔬菜,其他东西上也应贴上一个红色标签。
你看电影吗?你喜欢特效吗?《星球大战》和《魔戒》里面有数学?最早的完全计算机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促成了大约二十篇数学论文的发表。“计算机绘画”不只是使用计算机来做画,也是让图画看起来更真实的数学方法。为了做出这些效果,需要立体几何的知识、光的数学,以及在起始和完成的影像间内插一连串平滑的动作,等等。“内插”是一个数学的想法,如果没有许多聪明的数学,内插将不会产生作用。又一个红色标签!
当然还包括因特网,完全是数学运作。目前最主要的搜索引擎Google使用数学方法,根据矩阵代数、概率理论和网络的组合数学,去寻找最可能包含用户所需信息的网页。
但因特网的数学较这些更为基本。电话网络依赖数学,它不像旧时,当时接线生必须手动将电话线路插入总机,而今天这些电话线必须同时传输数目万个俏息。有太多人想要和朋友谈话,传真或上网,以致我们必须分享电话线,海底光缆和卫星中继器,否则网络无法承受那么繁忙的交通。所以每一段谈话都被分解成数千个小段,只有约1%的小片段被实际传输,其余的99%借着填补间隙的方式尽可能地被复原(之所以行得通.是因为取样虽短但频率非常高,以致你声音的改变比取样的间距来得慢很多)。噢!整个信号被编码,以致任何的传输错误不仅可被检测出来,也可重新放到正确的接收位置。
如果没有大量的数学,现代通信系统将无法运作。编码理论、傅立叶分析、信号处理……
总之,你上网购买机票、订位、前往机场、坐上飞机后飞往他出。飞机之所以能够飞行,是因为工程师使用流体流动和空气动力学的数学进行设计,确保飞机可以飞在天上。飞机使用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定位系统由一组卫星构成)来导航,卫星信号经由数学分析,可以在数英尺的误差内告诉你飞机的位置。每一航班都必须列入时间表,才能让每一架飞机处于正确的位置,这需要其他领域的数学。
亲爱的梅格,这是数学运作的方式。你问我数学家是否都隔绝在大学里,或是否有部分数学家的工作和实际生活有关。其实你实际生活的全部,就如同一艘在数学海洋里徜徉的小船,上下摆动。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点。逃避数学会让我们感到自在,但却贬损了数学。这真可耻,这样一来,人们认为数学没有用处、不必在意,数学只是智力游戏而已,没有真正的重要性。因此,我才想要看见那些红色标签。事实上,不用红色标签的最佳理由,是大部分的地球都将被红色标签所覆盖。
你的第三个问题最为重要,也最令人哀伤。你问我是否必须放弃对美的感受以研读数学,是否所有事情将变得只剩下数字、方程式、定理和公式。梅格,敬请宽心,我不会怪你问这个问题。可惜这是个非常普遍却错得离谱的想法,和真相恰好相反。
数学对我而言如下:它让我以全新的方式知觉这个我所居住的世界,让我对自然的定律和模式开了眼界,提供全新关于美的经验。
例如,当我看见彩虹,我不仅是看到一道光亮多彩的圆弧,也不仅是看到雨滴对阳光的影响,雨滴将白色目光还原为构成日光的色彩成分。我发现彩虹既美丽又启发灵感.对彩虹不仅只是光线的折射而心存感激,这些颜色就像红色(还有绿色和蓝色)的鲱鱼。彩虹的形状和亮度需要解释:为何是圆弧状?为何光线如此之亮?
或许你尚未想过这些问题。你已经知道,当阳光受到雨滴的折射时会出现彩虹,因为阳光的每一种颜色会朝稍微不同的角度转向,并从雨滴反射进入我们的双眼。但事情不是如此简单,为何数以万计雨滴折射产生的数以万计有色光线,不会重叠并模糊掉呢?
答案在于彩虹的几何学。当光线在雨滴内部进行反射,雨滴的球状形体导致光线聚焦于某一特定方向,每一滴雨滴发射出明亮的圆锥形光线,或是说每一种颜色的光形成自己的圆锥体,而每一种颜色形成之圆锥体的角度稍有不同。当我们望向彩虹,我们的眼睛只能侦测到位于特定方向的圆锥体,每一种颜色的方向在天空形成一个圆弧。所以我们看到许多同心圆,每一种颜色形成一个同心圆。
你所见到的彩虹和我所见到的,是由不同的雨滴所形成的。我们的眼睛位于不同的位置,所以我们侦测到由不同的雨滴所产生的不同圆锥体。
彩虹是个人经验。
某些人认为这样的理解会“破坏”情感的体验,因为它会产生对美感满足的某种压抑,但我认为这是无聊的想法。做这样声明的人通常喜欢假装自己充满诗意,对世界奇妙事物抱持开放的态度,但事实上他们严重缺乏好奇心:拒绝承认世界比他们自身的有限想象来得更奇妙。自然永远比你所想的更深邃、更丰富、更有趣,数学提供你一个非常有用的方式去欣赏自然的美。理解的能力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我们应该珍视。许多动物都有情绪,但只有人类能理性思考。我必须要说,我对彩虹几何学的理解,为它的美增加了新的光彩,而情感的体验却一点也不会因此变少。
彩虹只是一个例子。我观察动物也和常人的角度不同,因为我注意到动物移动时对应的数学模式。当我注视一个水晶,我留意到原子晶格和外在色彩的美丽。在波浪、沙丘、太阳起落、雨滴落在水坑溅起涟漪,甚至停在电话线上的鸟,我也都能看到数学。此外,如同望向弥漫大雾的海洋,我模糊了解到,这些日常奇妙的事物充满无限的未知。
数学的内在美丽也不应该被轻视、被忽略,数学研究本身就已非常美丽优雅。数学的内在美并不是我们在学校里使用的“加法”,虽然加法背后的一般原则自有其美丽之处,但它们大多难看又无定形。数学的内在美丽存在于:想法、普遍性、突然一闪而过的灵感,以及使用直尺和圆规尝试三等分某个角度就等同于去证明3是一个偶数;我们无法构建一个等边七边形,但可以构建一个等边十七边形;没有方法可以解开单结;为何某些无限大比其他还大,为某些应该较大的无限大结果却相等;等于连续平方之和(1+4+9+…)的唯一平方数为4,900(1除外)。
梅格,因为你有一个合乎逻辑和追根究底的心灵,你有成为优秀数学家的潜力。你不会满意于模糊的论点,你想要看到细节并亲自检查,你不只是想知道如何让事物运作,而且也想知道为何事物能够运作。此外,你的来信让我企盼,将来你能和我目前一样,能够看到数学的有趣和美丽——以一种独特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我希望,这为你研读数学建立了所需要的背景。
数学读后感(篇3)
在数学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一方面学生努力的学习数学,一方面却是对数学学习缺乏热情,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对数学的感情?我一直在思索着这个问题。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应放在首位。只有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数学的美,对数学有着一情感互动,才会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要想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只有教师深入挖掘数学的更深层次的内涵,自己先领悟到数学的美,并不断渗透在教学中,才可能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数学的美。偶尔读到一本书《数学家的眼光》深有感触。数学教科书,有不少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在教学中,这些故事往往被老师忽视掉,认为他们不属于考试的范畴,所在讲课时,基本不讲。但是如果能很好的利用好这些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伟人的生平事迹,以及对科学的痴迷,在研究过程中的不懈努力,遭遇嘲讽时的坚持,对学生的数学兴趣的培养和精神熏陶有着重要意义,了解这些科学家的卓越贡献,对学生也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张景中,是我国着名的数学家,在200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它写的一部科学书叫《数学家的眼光》,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作为中学数学老师,特别欣赏这本书,一口气读完全书,他给人以启迪,使我更加热爱数学这门学科,从而在教学中能渗透一些数学思想,使我人学生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数学家的眼光》是张景中院士献给中学生的礼物。在本书的扉页上有数学大师陈省身写给张景中的信,称其为承寄大作小册,甚为欣赏,该书似当译成英文。再翻看书的目录,有温故知新、 巧思妙解、正反辉映、偏题正做、青出于蓝有五个大专题,下面又分为22个小专题,既有会说话的图形、了不起的密率、 圈子里的蚂蚁 椭圆上的蝴蝶具体的数学问题,又有相同与不同、归纳与演绎、精确与误差、变化与不变这样抽象的数学问题。
抚卷深思,深受启发:以前我学数学、教数学,着眼的是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而张景中着眼的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数学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眼光就是不同。在平常人看来十分繁难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觉得很简单:6只小鸟、6个面包、6张桌子,它们之间有天壤之别,但是对于数学家而言,无非都是一个数字6而已;月饼、铁饼、烧饼,在数学家眼里,无非都是圆,数学家看问题,关心的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用的是抽象的眼光。这就是学者专家与一般老师的区别。
数学读后感(篇4)
分享一下书中的概念,还在整理中
-幸存者偏差:在对数据进行数学统计的时候,要时刻提醒自己数据的来源是否经过某种程度的筛选,数据来源可能具有一定的幸存者偏差。例如,在统计总统支持率时网络问卷不是一种合理的方式,因为网络问卷在无形中淘汰了一部分不接触互联网或是无法从某个途径得知问卷的人,这导致结果会有偏差。
-线性思维误区:分析低税率政府的收入,你会发现税收越多,政府收入越多,这不难理解。但当你分析高税率政府的收入,你会发现收入随着税率增加而降低。这是因为过高税率打击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所以政府收入反而会下滑。综上,税收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是条抛物线。所以为了最大化收入,政府应该提高还是降低税率,实际上取决于此刻在收入抛物线上的位置,这一点是和生活经验相矛盾的。生活中我们习惯用线性思维去理解事物,社会正趋向老龄化,按现有速度来看50年后社会80%都会是老年人就是一个典型的线性回归的错误。
-大数定律:在连续10次得到正面朝上的结果后,我们总是觉得下一次反面朝上的概率肯定要略高一点儿,好像只有这样才能修正目前的不平衡状况。但实际上硬币是没有记忆的,这一次正面朝上的概率依旧不会有任何改变。大数定律不会对已经发生的情况进行平衡,而是利用新的数据来削弱它的影响力,直至前面的结果从比例上看影响力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是大数定律发生作用的原理。
-负数陷阱:在数字有可能是负值时,不要讨论它们的百分比。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假设我开了一家咖啡店,但是咖啡卖得并不好,上个月,我在咖啡销售方面亏损了500元。不过,同时我的咖啡店还销售点心和书,这两种业务则分别为我赚了500元。总的算来,我这个月赚了500元,其中100%的盈利来自点心销售。因此,点心似乎是目前的主要赢利项目。但是我也可以这样认为,利润的100%来自卖书。这个例子容易看出其中的陷阱,因为利润把亏损的部分计算在内了。但很多生活中接触到的数据并不是很容易发现负数陷阱。当谈及增加的同时可能包含减少的时候,得出的结论就要多留意一番。
-相关性的不可传递性:烟酸与优质胆固醇含量之间存在相关性,高含量的优质胆固醇与低心脏发病率之间存在相关性,我们好像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烟酸和预防心脏病有一定相关性。关于相关性不可传递性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反驳,爸爸和我有血缘关系,妈妈和我也有血缘关系,但爸爸和妈妈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相关性是不可传递的。
-非对称支配效应:假想面前有两个面试者A和B,他们在各种能力上势均力敌,选择两者的可能性分别是50%。此时出现了一个新的面试者C,C的能力并不如前两者,C更像是低配版A。按照概率来看C的出现并不会改变选择A或B的概率,但试验表明此时C的出现会让实验者更倾向于选A,这种现象叫作非对称性支配效应。iPhone手机内存32、128和256G的,256G内存的选项让消费者在32和128之间选择的时候更倾向于128,就是非对称支配效应的一种应用。
数学读后感(篇5)
一个奇特的数字电梯,你想进去吗?一个奇怪的数字大门,你想闯进去吗?一位可怕的数学魔鬼,你敢见它吗?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话,那就同我一起进入数学的世界吧!
“可怕”的数学这本书主要讲了数学里的圆、长方形、正方形等形状,还有一位数学魔鬼,它会领着你来到数学的王国里,当然它偶尔也会犯点小错误,但这些小错误为我们增添了许多乐趣。
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书中的一精一彩片段吧:你的面前出现了一位十分可怕的魔鬼,它取出三个方块,口中念念有词,它说了声“变”,我就来到了一个仙境一样的`地方,到处全是方的,方的树、方的鸟,连我的身一子也全是方的,到处是数字和符号:+、—、小数……
数学两个字的含义数不清,也十分深奥,如果数学是一座很大的城堡,那么我才刚刚来到了这座城堡的大门口!大家如果喜欢数学,也来看看这本书,它不仅富含趣味一性一,还让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全都喜一爱一上数学。
数学读后感(篇6)
---读《中美学生数学学习系列实证研究》有感
广东省清远市新北江小学林琛
细细品读了蔡金法教授的《中美学生数学学习系列实证研究》一书,其中关于“地基”与“高度”的比喻引发我深深的思考。蔡教授认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相当于建造一栋楼房的“地基”,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像是一栋楼房的地面部分,楼层越高,建筑面积越大,就说明效益越高,中国数学“双基”教学的成果举世瞩目,按常理推理,孩子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应让人惊叹,结果是否如常理呢?恰恰相反,蔡教授研究的数据表明,我国学生在计算题、简单问题的解决、以及过程限制的复杂问题解决方面比美国学生好得多,但在解决过程开放的复杂问题上的表现反而比美国学生差。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大部分是过程开放的复杂问题,我们的学生付出了许多的精力和汗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却不一定能转化为解决非常规问题、开放的复杂问题的能力。中国学生在计算题的平均分上遥遥领先35个百分点,到解决简单问题时差距缩小为10个百分点,到了复杂问题上,我们的孩子却落后2个百分点,孩子们修筑了牢固的“地基”,却在“高度”上略逊一筹,孩子们看似赢在起跑线上,但是却输在了终点……如此巨大的反差应该让数学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是否哪里存在着偏差与误区?
首先我们要来看看美国的孩子是如何“后来居高”呢?纵观中美学生的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美国学生中只有一小部分学生用较抽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喜欢用直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画图、列表、用文字描述等,方法多样而有趣;中国的孩子大部分用代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且解题策略高度统一,极少数学生采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相信画图来解决问题的孩子,在我们老师眼里没准就是被归为差生类型的)。遇到找不到任何思路解决问题的情况,两国学生的态度也大相径庭,美国的孩子总是尝试写点什么,而中国的孩子却是用空白来选择放弃。
现象:美国孩子用中国教师认为的不太数学化、不太严谨的方法解决了许多复杂问题。
思考:我们是否存在一种偏见:轻视直观、图示表征,喜欢用数字、规律、程序等代数化的表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认为这些方法才是最简单最优化的方法。当前的解决问题的教学,教师们都意识到方法多样化的必要性,但紧接着的算法最优化是否又将算法多样化的给抹杀了,通常情况下,直观的、不够数学化的方法会被教师忽视,教师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筛选,通常情况下,教师引导孩子们比较方法时,总是青睐用推理逻辑严密,列式简洁明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推荐给孩子,这一做法否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想法,认为方法有好坏。造成后果就是只要列不出式子来解决问题,孩子们就认为这个问题太难,自己无法解决,很多孩子宁愿放弃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也不愿再去尝试其他的方法。即使是头脑中有了一些想法,也觉得自己的方法不是好方法,不敢大胆的表达,最终选择了放弃。
课堂中的这样一个片段,让我更加确信教师对解题策略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力之大,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一课,一位教师出了这样一道练习:王大伯家在围墙边围起了一道梯形的篱笆墙,篱笆的长度是55米,其中一边篱笆长15米,求篱笆围出的梯形的面积。如图:(图片略)
课内,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题中已知条件和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该怎样解决问题,然后请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
学生1:“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除以2,我用55米减高15米,刚好等于上下底的和,然后乘15除以2就得到面积225平凡米。”
学生1分析得头头是道,推理逻辑严密,列式简洁明了。教师也不吝赞美之词,大力肯定了学生的方法。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学生2:“我是猜出来的,三条边的长度是55米,有一条是15米,我看图,一条和15米的差不多长,我就当它是15米,一条长很多,我猜长的是25米,加起来刚好55米,然后我用公式算出梯形的面积是225平方米。”
生2说完神色喜悦,我想他正为自己能够想出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而沾沾自喜,等待老师的表扬,多可爱的孩子啊!
师:“同学们喜欢哪种方法?”
生;“第一种。”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一种够简便。”
师;“那我们以后再解决问题可以采用这种简单的方法。”
我坐在生2的旁边,明显看到生2低下了头,我想这孩子肯定感觉自己被“优化”掉了,难道生2的假设法真的没有可取之处吗?他的猜测毫无根据吗?
仔细想想,在我们一厢情愿的追求方法的“优化”过程中,有多少有效的策略被优化掉了。画图、列表、假设、猜测验证……这些在教师眼中略显幼稚的经常让我们忽视的方法,却有着让人不可小看解决问题的强大功效,不要让这种有效地解题策略在我们的算法优化的程序中溜走,我想,我们应该做的是帮孩子将众多的方法进行归类整理,让我们的孩子明白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大胆地根据实际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能解决问题的都是好方法。教师的观念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教师改变观念,在教学中渗透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关注策略的多样性,相信我们的孩子将能在坚实的“地基”之上修筑起恢宏的建筑,实现“高度”的不断攀升。
《美学四讲》读后感1500字
由于假期闲时无聊,便在放假前在图书馆里拿了《美学四讲》、《沟通人神》两本书回家阅读。
在上学期,我听了一场马来西亚设计大师设计人,神,生,死的精彩讲座,之后产生了好奇之心,想进一步了解其中的奥秘,知道在形式上人和神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于是找到了《沟通人神》一书阅读。
而读《美学四讲》,是因为它经常出现在各任课老师推荐书目之中,想必它一定是本良书,所以在图书馆里找到了它。
《美学四讲》中,作者从自然的人化的观念出发,倡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之说,立宏观理论体系,结构严密,气魄恢宏,不单回应了现时流行的中外各美学流派,而且从哲学高度,以主体的实践和积淀,统一社会与自然,探讨美与人的本体存在、美感与心理情感的数学方程式、艺术产品与艺术作品、后现代等等问题,提出美与与人类命运相关连的前景。
全书分四部分,依次回答四个问题:美学是什么?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艺术是什么?作者基于这些问题意识,分别在四讲中探讨了美学领域的诸多复杂命题。这里既有对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各派的观点的评析,又有自己的一家之见。由于引入了大量生动贴切的例证,文字风格也浅显畅达,所以这本书虽然要作美概论看,但读来又丝毫不觉得繁琐可畏。整体上作者以简洁有力、极为浓缩的文笔,旁征博引,娓娓而谈,引领读者通过仔细阅读和深入思考而走入金碧辉煌的美学宫殿。
在四讲中,我收益最大的是李泽厚先生对美和美感的见解。
关于美
中国传统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叫美,而李泽厚认为这是把美的概念泛化了。美既然是具有肯定性价值的审美对象,那么美总会有一定的感性形式,于是他认为美必须具有感性形式,从而诉诸人的感性。这就谈到了审美对象问题。李泽厚把它解释为: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意识形态的统一,才能产生美。
李泽厚认为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实践。所谓自然的人化是物质化,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美的本质是人类和个体通过长期实践所自己建立起来的客观力量和活动。
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社会美的方面,而从客观对象说,合目的性则是自然美的方面。他从社会美到自然美进一步说明了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创造了美。
关于美感
李泽厚认为美感问题属于心理科学范围,是审美心理学所专门研究的课题。西方美学家认为美是美感所创造出来的,而这个过程有一个中介,就是主观的审美心理。因此研究美感就需要从审美心理研究。
美感首先是悦耳悦目,这里耳目不只是认知而是享受,这享受也不只是生理快感,而是身心愉悦。其次是悦心悦意,最高的形式也是最高的境界就是悦志悦神,它是道德基础上达到某种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它不仅不只是耳目器官,而且也不止是心意情感的感受理解,而且还是整个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黑格尔认为与崇高有关,是一种崇高感,而在中国则可以理解成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所讲的美学是哲学美学,是美的哲学。美属于哲学范畴,研究的是美的本质问题,而美感则属于心理学范畴,研究的是审美心理的问题。但是它们都可以从哲学的高度,从人类学本体论出发,用自然的人化观念来探讨,于是,归根到底关于美与美感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又可以用自然的人化 来解释。因此,自然的人化既是研究美与美感的出发点,又是美与美感的归宿。
看完《美学四讲》之后,我还到网上查找了很多学者对四讲的个人见解和评论,感觉受益匪浅。
《孤独六讲》之读后感1500字
台湾学者蒋勋最近在大陆非常走红,谈论艺术的《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谈论生活的《生活十讲》《孤独六讲》等等,都深受读者宠爱,《蒋勋说红楼梦》更是由上海三联一辑、二辑地连着出版,据说要出到第八辑。为什么当当网上蒋勋的书节节走俏?他靠什么魔力征服读者?笔者认为,他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和你谈心,轻轻淡淡,柔美醉人,让你和他一起走,一起看,一起思考,一起面对这难道不是我们期望许久的读书的享受吗?
在当下这个时间,效率决定一切的机器化时代,为了生存,为了名利,为了爬得更高些,为了情妇再多些,无数的人都在忙碌着,去展现生命的卑微、现实的严酷与制度的不公。人作为社会的机器,无目的地运转、消耗着,在喘息的间隙,谈论着住房、孩子,蒜菜的价格想一想,在这个现实里,谁静下心来读书、谈心,谈生的意义,存的价值?在忙碌一天后的夜晚,关掉电视,面对家人,相互交流,彼此倾听?
太久远了,久远得令我们怀念、流泪。我们渴望交流,却将门窗持续加固;渴望热热闹闹,却在喧闹后陷入更深的孤独。换句话说,今天没有人耐心地和我们说话,认真地与我们交谈,更没有人让谈话充满爱,盈满美。蒋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指出如何完成孤独、给予孤独、尊重孤独。所以,他让我们惊喜,让我怀疑,让我们审视自己,体察内心。
据说,电影明星林青霞为了听蒋勋的讲座,曾在一段时间每周专门从香港乘飞机赶到台湾。《孤独六讲》就是蒋勋六次讲座的结集。书中的他像在跟你随意闲聊,一段段文笔优美的随感录式的文字,一个个生动的生活故事,留给现代人一小段阳光,一小段享受,一小段沉思,并在书中寻得异样的共鸣;然后去疗世俗的伤。
在《孤独六讲》里,作者与我们交流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聆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寂寥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我们可以很随意地寻找到自己的对应:在这个城市里有一种长期被忽略、被遗忘、潜藏在心灵深处的孤独;快速而进步的通讯科技,仍然无法照顾到我们内心里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去听等等。孤独原来无处不在,原来令人如此害怕。
然而,作者认为,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在孤独中有一种很饱满的东西存在,孤独是和自己相处,和自己对谈,人心真正的丰富,正是靠了孤独。儒家文化不谈隐私,不注重个人的私密性,国人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下,远离孤独,逃避孤独,耻谈孤独,从而使每个人成为不尊重自己和别人的孤独的人,而这样的状态不利于大家成为现代公民。作者说,推动民主不仅是政府的事,也是每个人的责任,而这些首先要从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孤独开始。
蒋勋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孤独在汉字里是很负面的意思。但在西方文字里,孤独字根sol的原义是太阳,说明每个个体在宇宙之间都是唯一的,不可取代的。所以,孤独应该是人的一种权利,每个人都应该面对自己,叩问自己的灵魂,探寻灵魂的秘密,在最隐秘的空间摇醒自我,完成美致。在书中,读者可以跟着作者去感受、体悟、反思、学习,去慢慢理解: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孤独六讲》文图并茂,深远高迈,行文天马行空,语言精妙流畅,插图优美和谐,让读者在品读孤独之美的同时,也可领略作者独特的文字之美、意境之美。
《哲学修养十五讲》读后感1500字
读孙正聿《哲学修养十五讲》有感
现代国有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生产经营,它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结合的愈加紧密,国有企业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组织,它担负着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面对的是竞争、合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文价值等一系列复杂问题,这就要求今天的管理者不仅仅是生产经营活动方面的专家,还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全面的思维能力和更长远的眼光,这样才能驾驭复杂环境、抓住机遇、获得发展的主动。现代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学习一点哲学,培养一些哲学修养是不可或缺的。
一、哲学能够提高理论水平,坚定理想信念
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首先学习的哲学必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思想基础。当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方法和观点区分析和思考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时,就会自觉地坚定理想信念,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哲学能够提升人生境界,建立一种大情怀
哲学是一种真正的大智慧,它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更好的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我们需要一种高举远慕的心态,慎思明辨的理性,体会真切的情感,执着专注的意志和洒脱通达的境界,方能潇洒走一回。
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大学》开篇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对内圣外王之道的最好解说。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政治理想,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追求。它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道德与政治的统一。今天的管理理论也提出,管理别人必须先思考自己的人生目的、人生境界、人生价值、伦理道德、行为动机。
人有四种境界:人作为超越自然的存在,自觉地使自然界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这是最低层次的自然境界;意识到人的主体地位而追求个人目的的实现,这是较低层次的功利境界;自觉到人作为类而存在,并努力使小我融会于大我之中,这是较高层次的道德境界;超越道德境界,自觉地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才是最高层次的天地境界。人类的多层次的需要,人类的需要层次的跃迁,人生的不同的认识境界,人生境界的不断升华,这就是我们不断追求的人生目标。
人在不断追求人生目标的同时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这些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也决定了一名管理者所应该具有的人生境界和情怀。
三、哲学思考能够启迪大智慧,养成哲学思维方式
哲学是一种爱智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反思的智慧、创新的智慧,是对人类智慧的追问,是把人类的智慧作为批判的反思的对象。而哲学思考是通过揭示概念和范畴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来反映事物相互间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辩证特征,是事物具体联系在理性中的再现。因此,哲学不囿于特殊的而是对普遍规律的思考,不囿于确定而对变化事物的思考,不囿于特定时空而是对整体和未来的思考。这就决定了哲学思考能够帮助我们从个体看到全局,从当下看到未来,从静态看到发展和变化。管理学行为是一门科学,也是艺术,哲学思考能够帮助管理者对各种管理方法和管理艺术后面的本质和联系的把握。因此,正确地运用哲学思维,可以提升管理者的分析能力与决策能力,使管理者创新管理方法,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创造最好的工作效率。
管理者要自觉提高哲学修养,锤炼哲学思维,并在这一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取人生智慧、提升人生境界,提高管理能力,成为企业的栋梁之才。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1500字
在《中国思想史》这本书中,作者认为我们应该从生活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人的角度来思考其思想变化的内在动力。对于19世纪末的学者们来说,儒家思想是一个巨大复杂、学派林立、彼此竞争的思想天地,所以对研究晚清思想的者来说,注意儒家传统的内部问题并探索其含义是十分重要的。努力设想自己处在儒家文学士的地位,弄清楚儒家思想作为富有活力的个人信仰在实践中向他们提出问题。以历史的观点看待这些问题及其发展来理解晚清儒家思想内在的变化动力。再根据传统固有的多样性和内在发展动力对西方的冲击作出回应,以理解中国对西方的回应。
作者认为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里,受改良运动的影响,思想变化的速度急剧加快,而这场运动巨大的思想意义却常被人们所忽视了。
关于思想背景,作者主要是从儒学的内在变化上来分析的。在儒家思想的实践者眼里,儒家思想从来就不只是一种哲学体系,或一种知识研究。还有实用主义动机和作为一种人生信仰的本质。学术研究从内部对儒家思想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在对儒家思想中的内圣外王的理想的争议中,形成了各种流派的新儒学。而今文经学派中的一些成员试图将儒家赞同的经世致用和含义模糊的改制思想奉为真正汉学的核心内容,并因此企图否定汉学在经验主义研究学派的地位。最后,在通常被错误地认为是经世理想惟一的维护者的经世学派中,特别强调将行政上的革新作为儒家治国之术的一个必要成分。这些思想倾向以及它们与西方冲击的相互影响,经康有为的中间作用,成为19世纪90年代初梁启超思想发展的转折点。
康有为认为真正的汉学应该在西汉占支配地位的今文经学派中寻找。他为今文经学派辩护,反对古文经学派。试图摧毁那些作为经验主义研究学派依据古文经学的阵地,从而确立今文经学为孔子教义的真正宝库。揭示今文经学派的主要理想为经世致用,以及儒家思想实际上是倾向制度改良而非维护传统教义和制度。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个圣明的政治家和制度革新者,宣称经世理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世理想的实现需要制度的改革。
与19世纪的许多具有改革思想的学者一样,康有为把富强理想作为中国目前历史阶段的首要政治目标。不同的是,康有为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而设计了全面和大胆的改革方案,梁启超指出为什么仁的概念成了康氏人生观的核心。认为新儒学氏康有为的仁有机思想的一个基本来源。康氏思想体系不仅对思想界有广泛的影响,而且成为政治改良运动的根源。梁启超亦受其极大的影响。
经过一系列的改良运动及维新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在改良和革命之间犹豫。他曾倾向于与孙中山的革命派合作,但最终因各种原因终告失败。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期间吸收了大量的传统日本思想和西方思想,这在梁启超许多实际考虑的层面上发挥了作用。
文中作者认为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梁启超代表了中国民族主义的主流。而其民族主义思想包括了以下显著的特征:它是对组织松散和缺乏活力的社会的一种反动,在这个社会里,人们没有公民感和组成统一的公民团体所必需的团结一致的团体精神;它意指无条件地承认民族国家为最高的政治共同体;它意味着一个民族国家的民主化。
作者认为,当自治的政治出现了一系列重大问题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在1890年后的十年里开始求助于西方的意识形态。而在这一关键的过渡时期,梁启超的思想发展可以被看作是古老的儒家经世致用传统和当代寻求新的思想方向之间的一个重要纽带。就人格理想来说,梁启超的思想变形涉及从经世致用思想向国民理想的转变。而其国民理想对过去半个世纪来各个思想流派中的绝大部分中国知识分子都有着持久的吸引力,甚至在今天,它仍然是共产主义中国价值观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这一角度来看,在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文化的转变中,19世纪90年代最初十年里发生的思想变化应被看成是一个比五四时代更为重要的分水岭。在这一过渡时期,梁启超是一个关键的人物,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同时将这一传统固有的关切转变为以他著名的国民形象为标志的新的人格和社会理想,其思想成为20世纪中国意识形态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和永久的组成部分。
帕斯卡《思想录》之读后感1500字
时下,狂热和冷漠逐渐变成大众生活的两种普遍状态。狂烈地热爱某种事物,将其当作最重要的乃至生活的全部,抑或对待某种事物不屑一顾,压根就和自己没有关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社会提供了太多可供选择的机会,人们不得不做出取舍;另一方面,人们在选择的过程中往往由于缺乏理性的价值判断而容易步入狂热和冷漠的两个极端。狂热和冷漠都会导致社会的浮躁与不安!
远在350年前的帕斯卡看来,狂热是一种生命意义上的缺失,冷漠则是某种不恰当的心理在作怪。
联系到今天,那些所谓的电脑游戏狂购物狂恋爱狂工作狂乃至自虐狂等等,其实他们的内心多半是空虚的,他们的快乐今仅存留在做那些他们为之发狂的事情当中。除此之外,他们少有其它得以慰藉的方式,亦即他们的人生目标在相当程度上是局限的或者说是缺失的。因此,狂热者在某些时候看起来似乎是幸福的,但就其其本质上却是痛苦的。
另外,狂热往往伴随着冷漠,对某种事物的狂热必然会引发对其他事物的冷漠。冷漠表现在对某些有价值的事物的不关心,不屑一顾,更有甚者恶语相加。有两种原因可导致冷漠,一是对某事物不了解或受到误导,也就是看不见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二是曾经对此事物有过不愉快的经历,心有余悸,心怀厌恶,从而刻意地拒绝。
以上谈的是由态度上的冷漠从而导致行动上的冷漠,而还有一种可以称为冷漠的情形是:明明内心极度渴望,却在行动上无动于衷,亦可以说是拘谨、害羞的另外一种形式的体现。这一点在少男少女们情窦初开的时候尤为常见。本来是心仪已久渴望异常的对象,可是偶然碰到了却又故意躲避,装出一副不理不睬的样子,其结果不但令对方摸不着头脑,更搞得自己内心悲痛交加。这种场景曾无数次地被作家写进了小说或被导演搬上了荧幕,被当作一种纯真、赤诚的情怀加以赞美。当然,我们作为读者和观众也不自觉地为之付出过感动的泪珠。不过从客观和理性的角度来剖析,这种单纯行动上的冷漠,实则是当事人内心不自信的一种表现,是一种可爱但又不成熟的心理的反应。其表现在年轻人身上是一种真实,而表现在成年人身上未免就显得有些做作了。
冷漠,抛开极少数特殊的情形外,普遍意义上来讲是不应该值得人们提倡的。帕斯卡也曾提到:爱的对象绝不能冷漠待之,你若拥有它,就会热爱它,你若缺少它,就会追求它。冷漠是一种愚拙的表现,发生在所爱的对象身上就更不可被理解了。
举例而言,假如一个人说他喜欢读书,而他的书架上的书籍出了刚刚买的那些,其余都是破破烂烂的,不是这里折了、就是那里脏了,而且不论走到哪里,想休息了,随便从书包里掏出本书像废旧报纸一样铺在屁股底下,那么,他怎么能够让自己和他人相信他是爱读书的?再假如,一个人说他喜欢电影,可是每当他看电影时,总是边嗑着瓜子边同别人通过QQ聊天,而且还不时地去上厕所,留下电影中的对白和嘀嘀嗒嗒的消息声在屋子里交相呼应,那么他又怎么能说是在欣赏电影呢? 又假如,一个人说他渴望爱情,然而当他还是一个人的时候,对周围人们的爱情不屑一顾,等他终于恋爱了之后,却又不能对所爱之人坦诚,不肯为之无私地付出,而且不时地为了某些小事计较和抱怨的话,那么谁又会相信他是一个尊重爱情的人呢?
可见,冷漠是一切美好的天敌,而且是寄居在人体内的看不见的病毒,它吞噬的是一个人的心性。就如同一个胃口不好的人,再怎么丰盛的大餐在他面前也会变成一种浪费。
拒绝冷漠,给世界一片赤诚和热情,同时自己也会收获源源不断的快乐和欣慰!
读《数学思想树》有感600字2024
我曾因无法解答一道数学难题而挠头叹息,曾为数学课上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而羞愧苦恼,在叹息与苦恼中对数学产生了厌倦与恐惧,而与她渐行渐远。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发现了《数学思维树》这本书。它是由韩博士朴京美用她充满趣味的数学故事与亲切讲述,精心编制的。让我重新发现数学的迷人、可爱之处。
书中,从“生活中的数学”、“艺术中的数学”、“生活中的几何学”、“东方历史中的数学”、“西方历史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看世界”这六个方面,全面而具体的讲述了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细心,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就在书的开头“恐怖数字11的偶然”一文一下子勾起了我对这本书与数学的浓厚兴趣。
文章中的一段话写道: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事件与数字11有关说的说法一度增甚为流行,有趣的是,将这起恐怖事件发生月份和日期的数字9、1、1、相加,恰好与事件发生日期11相同。以为准,是第254天,其数字2、5、4之和也正好为11,而恐怖袭击目标——美国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塔有两栋110层建筑组成,若将110去掉个位数字0则又为11,且双子塔楼外型酷似11。怎么样,在“世界闻名”的9·11恐怖事件中出现了这么多得11,是不是很令人大跌眼镜啊!
这本书使我发现了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数学,懂得了去发现其中的乐趣。更为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对数学的厌倦与恐惧的心态,不再在叹息与苦恼中面对数学,并与她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最后,我想说:“拥抱数学吧,拥有属于你自己的数学思维树!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1500字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这本书,《我就是数学》是华应龙写的一本教育随笔,里面记载着的是他近十年来对教学课堂的一些总结及感悟,本书分为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生活感悟六部分。书中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可以看出华老师是个充满智慧的学者,透过文字可以感受到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更加突显他对教育的那份热情和执着,他是我们老师学习的楷模。
华老师对教学的思考无处不在。在上角的度量时运用了滑滑梯的课件教学,增加了可观性与趣味性,这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好题材!如果我是他的学生,我爱死了这样的数学老师,难怪有些学生不愿意下课,甚至连有些听课老师都没有听到下课铃响起。
令我印像深刻的还有华老师的趣语言。他的语言非常风趣,他在书中这样描述:当借班上课,把学生的橡皮擦借走后,问学生们老师为什么要借他们的橡皮擦,学生回答了好多天真的答案,华老师说:就是为了让你没有橡皮用。平淡的话语却凸显了华老师为人的随和,平淡的话语里更是他高超课堂掌控能力的一种表现,也是其上课的一种课堂魅力。在《序》中,时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校长李烈写道:他极少专注于结果的成功与失败,却常常对过程的意料之外心生欢喜。研究,琢磨,废寝忘食,直至豁然开朗。这样的周而复始,塑造了小华的独特。
我要学习华老师对教育的执着,觉得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是件很踏实、很惬意、很幸福的事;更应该学习他对教育的释悟能力,他的差错资源化从误到悟确是给我一副良药,让我看到了自己教学的不足。我就是数学!能够说出这样的话的人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足的底气呢?以前,薛瑞萍老师曾一语惊人: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在《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中看到这句话时,仿佛看到了薛老师的从容和自然。如今,再次看到华应龙老师以《我就是数学》为书名的教学随笔集时,给人以震撼。我就是数学体现的是教师的大气,彰显的是教师的才气,散发的是教师的魅力。当一个人能够气定神闲说出一句我就是的时候,我相信他就是,我也愿意看他就是。
1
退钱、戴帽子上课及擦黑板等等的故事一个个故事成就了一段段传奇。倘若这些事发生在别人身上,也许故事就只是口口相传徒留伤感的故事。但是,应了华老师有之以为利的追求与思维,所有的故事就都和数学结合在了一起,所有的故事都变成了教学的一种独特的资源,这些,就成了数学教学上的华氏传奇。
两位数乘两位数,我们会怎么教学?无非是探索学习了两位数笔算的方法以后,通过各种练习再来巩固深化笔算方法,获得技能。而在华老师的课上,大量的是学生自己思考、探索得出各种计算的方法,教师适时介入,从中归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如果以题量来看,做一题、练一题,一节课。这样的课,如果平常的任何一位老师上成这样的结果,会是如何评价呢?
华老师评价道:练习的质量并不是取决于题目的数量,练一题就要达到这道题的最大效益,这话本身不错。可是,我在想,对于学生来说,难道一道题目就能够学会了,会学了?难道一道题的作用真有这样大?我们普通老师无此道法,自然难以为之。
所以说,教学还是有秘密的,尽管一些课看了又看,学了又学,而同样的课,不同的人上起来总是不同的。
如何对待学生的出错?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做法。华老师的善待差错、感谢差错给人以启迪。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可怕的不是学生犯错误,而是教师错误地对待学生的错误。错了,也不白错,抓住她好好欣赏,看看能从中学到些什么?成功失败都是收获,酸甜苦辣都有营养。咀嚼这些话语,心灵就会明朗起来。当学生犯错的时候,要让学生自己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在错误中分析,在调整中改正,在改正后吸取教训。
《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读后感1500字
相信《《数学基本思想18讲》读后感15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红岩读后感1500字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