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外国名著读后感500字觉醒 > 地图 > 外国名著读后感500字觉醒

外国名著读后感500字觉醒

发布时间:2019-09-23 来源:互联网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2000字。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父母的觉醒》读后感2000字欢迎你的品鉴!

宝宝今天在肚子里恰好20周。从怀上宝宝开始,便不停的看各种孕期和如何教养孩子的书。七月的时候,机缘巧合,加入了一个读书会,群里大都是在用心做教育和父母的好老师。还有一位组织者/领路人,给大家推荐好的书单。就这样,八月份断断续续的,终于在工作之余读完了第一本算是亲子类的书《父母的觉醒》。

这是一本从心理和情感层面讲述教养之道的书。书中的觉醒之道我认为适用于准父母,新手父母,有经验的父母以及一切与孩子打交道的人。这是一本需要随时翻阅的书,绝不是看完便可束之高阁的书。处在不同的教养阶段,看完此书的收获肯定也有所不同。我现在处在孕期,书中之道对我来说,有警醒的作用,让我可以有意识的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以便从容的应对小天使到来后的每个当下。有经验的父母,看此书时可以回想与孩子日常相处的实际情况,反思当时当下是否可以做的更好,肯定另有一番收获。

我同意书中所说的养育孩子的过程是人生的一次重新探究和旅行。与孩子的相处既有无数甜蜜的瞬间,也有让人忍不住爆发的棘手状况。每个当下,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回应引导孩子,这是每个父母都需要不断修炼的过程。我们关注的应该是为孩子和我们自己的生活奠定好精神基础,而不是改变或纠正某个具体的行为。觉醒的教养方法并非一套聪明的策略,而是一整套人生哲学。

我们同孩子的互动往往是依据自己接受教养的经历。因此,无论抱有多么好的动机,我们还是会不知不觉的在孩子身上复制自己的童年。这让我想起了前一段很流行的原生家庭理论,成年人的某些心理或者行为创伤往往可以追溯到童年的某些不愉快经历。有此创伤的父母,如果过于关注自身的创痛,就无法回应孩子的需求,那么孩子长大后将会陷入空虚,失落以及抑郁的深渊。此类父母更需要觉醒,必须直面自己童年的创痛,从而避免恶性循环。

保持耐心,守住孩子的本真。要让孩子享受生活中简单的美好,允许他们在游戏与懒散中度过童年时光。给孩子排了满满的课程表,究竟是孩子真正的需求,还是父母为了填补自己的不满足感和焦虑感?焦虑感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控制欲。通过屈从他人的意志试图确定某种掌控着自我的感觉,或者通过支配他人获得一种掌控局面的感觉,尤其是对我们的孩子。担忧使我们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做点什么就能带来安慰。但真相却是,担忧是我们畏惧当下的一副假面具。如果父母对生活的反应主要是焦虑,那么他们的孩子同样会把这一套心理机制传递给自己的子女;除非他们能实现足够的觉醒,认真的审视自身,然后用觉醒的力量驱除上一代的影响。生活在真实状态的父母,会教导子女,不要为了金钱或者面子生活,而应为自己内心的动机努力生活,因为那才是他们的精神源头。

活在当下。要想用觉醒的方法教会孩子遵守纪律,我们必须有能力实现同孩子一起活在当下的状态。没有任何手册可以教会家长如何做,因为那样的手册往往不能针对每一个活在当下的瞬间;而在父母觉醒的过程中,活在每一个当下恰恰是至为关键之处。家长如何做取决于每一个随机出现的情景,而非写在一套教条之中。

婴儿时期,心里的安全感和身体的舒适感是最为关键的。由于婴儿是活在当下的生灵,完全没有时间的概念,也没有控制的欲望;所以如果我们想同他们打交道,万不可存有下一步应当怎样的念头。因为对他们来说,每一刻都是崭新的,完全没有安排和预料的可能。

幼儿时期,两岁的儿童开始变得急躁易怒,常常消磨着我们的耐心。幼儿不仅在情绪上躁动不安,有时甚至会令人抓狂。尽管他们的恐惧主要来源于自己的想象,然而他们的感受却又那样真切。幼儿期是一个混乱的阶段,孩子的情绪和身体都是无序的。在此期间,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绽放,他们的创造力,好奇心,独立性都开始拓展。此刻教养儿童的真谛是:开放的空间,释放的想象力,无拘束的游戏。

再大点的孩子更是不断考验家长放手与制约之间不断平衡的智慧。要做到与孩子心灵相伴,家长只需做一个见证人:目睹孩子的种种情绪,鼓励他们直面自己的感受,引导他们驾驭自己的情感。很多人认为,为人父母的过程中,烹饪,做家务,接送孩子等具体的教养职责就等同于和孩子共同活在当下。也许我们能在物质上,身体上,心智上满足孩子的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在情感上和精神上满足他们的需要,而情感上与精神上的需求往往也是最重要的。要想满足孩子的需求,我们可以观察与倾听孩子,真正领会他们言行的意义,并不对他们妄加干预,纠正和说教。身为父母要不断提醒自己,同子女相伴的目的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优越,而是为了与他们紧密相连。

以上是我初次阅读《父母的觉醒》的感悟。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做父母经验的增多,重读此书,肯定会有新的更深层次的感悟。我期待着与我的小天使早日共舞,做一个从容的觉醒中的父母。

与所有觉醒中的父母共勉。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1000字


这本书提供的不是一套家庭教育策略,而是树立了一套亲子关系相处的人生哲学,其中的很多观点如同指南针一样,在我们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出现状况时,可以及时回顾并以此纠正自己的偏差。

书中总结的觉醒大概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关于控制欲的觉醒。

传统的父母会居高临下地掌控孩子的一切。他们会把自己的计划强加到孩子身上,或者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强行灌输给孩子,要求孩子完全按照他们的模式复制生活。

作者指出,事实上孩子不需要父母的主张、期望、权威与控制,他们具有的是充满潜能的内心世界。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规划图。

所以父母应当努力做到的是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只有做父母的觉醒了,才能把自己同孩子区分开来,不把孩子当成一件私有物。

当家长们不再追求控制欲的满足的时候,就会同孩子建立起一种亲密的关系,也就能够帮助孩子塑造起同他们本质相协调、相适应的人格。

其次,是关于自负感的觉醒。

父母在生养孩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自负感。在孩子面前又不自觉地表露出来,渗透到对孩子的管教中去。

他们始终坚信自己的一切经验都是正确的,不需要反思。

如此一来就形成僵化的思维模式,在没有审视自己的世界观之前,就期望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去生活,这恰恰是对孩子的一种束缚。

作者建议沉迷在自负感中的家长要早日觉醒。

试问自己:

在教养孩子的时候,我有没有特意倾听过他们的心声?

如果我使用的方法效果不佳,那我愿不愿意做出改变?

觉醒的教养方法使父母放下那种自负感,让长幼关系成为伙伴关系,与孩子自然地实现平等。

第三,是关于情绪的觉醒。

因为父母会把孩子视为自己的一部分,会直接把孩子的表现跟自己的情绪连接起来。

孩子表现好父母就高兴;反之就生气。

可是,每个孩子都会犯错,有些行为会给父母惹上麻烦,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有些家长就会暴跳如雷,管不住自己的情绪。

这些父母没有认真反思的是,这些所谓的错误,并不一定都是错误,孩子更不应该因为这些而不被重视或者不受尊重。

很多父母会陷入误区将自己的尊严同孩子的行为混为一谈。当孩子的行为违背常规的时候,父母就觉得要承担责任,甚至因为自己丢面子而责罚孩子。这样会导致处理失当。

当实际情况没有达到计划的期许时,我们就会产生抗拒心理,会闹情绪,因为我们感受到了威胁。

当我们心中应该怎样的完美梦想破裂时,我们的负面情绪就爆发了。父母的觉醒就是需要粉碎那个完美的梦境,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也接纳不完美的孩子,调整身心,在每一个当下与他们和谐相伴。

读完《父母的觉醒》,让我在遇到孩子的问题时,会更深层的看到孩子问题背后的真相。比如说孩子表现不好的根源其实在于他们内心无法疏解的情绪,而通常孩子的情绪又是父母隐藏情绪问题的投射。每当这时候我就会对照书中的观点认真地反醒自己的行为。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800字


一本好书就像一位良师益友,不断地指导着我们和孩子向前发展的方向,以更融洽的关系让我们和孩子都健康积极的一起成长,而《父母的觉醒》这本书恰恰就是我的良师益友,它指引着我前行,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去改变。

谁都想做一个优秀的家长尤其是在人前。一旦我们感觉不够完美、达不到期望值的时候,就会感到焦虑,感到自己在别人眼里掉价了。接着,就会表现得非常情绪化。可这对孩子是特别不公平的。当实际进展不像计划那么如意时,我们就会产生抗拒的心理,会闹情绪,因为我们感受到了威胁。当我们心中应该怎样的完美梦想破裂时,我们的负面情绪就爆发了。我们希望自己所爱的人和自己的生活都像受控的机器人一样有条不紊、毫厘不差。一旦达不到这个理想,我们看待人和事的态度就开始偏激过火。我们往往意识不到,恰恰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许会损害到亲人的幸福。这里,父母的觉醒,就是需要粉碎那个完美的梦境,接纳不完美的自自己,也接纳不完美的孩子,调整身心,在每一个当下与他们和谐相伴。

《父母的觉醒》中最重要的道理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即如果不经觉醒,那么你童年时在父母那里受到的伤害会进入你的潜意识,让你失去真实的自我,而后,当你有了孩子,这些伤害又会在你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再现。因为一旦孩子的某些行为不幸触到了你的痛点,你就会不自主地用失控的情绪去伤害孩子,而实际上让你受伤的并非孩子本身,而是你自身潜藏的伤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规划图,所以,父母应当努力做到的是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 ,他们既不是父母的缩影,也不是父母的补足,他们是与父母完全不同的独立个体。

想起纪伯伦的一首诗:你的孩子不属于你,他们是生命的渴望,是生命自己的儿女,经由你生,与你相守,却有自己独立的轨迹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孩子都有自己的选择,每一个时期他的表现都是他自己的选择,不可能时时刻刻都能满足我们的期望,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去引导孩子,却不应该去破坏孩子,更不应该因为自己的自负感而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

琚潇然妈妈:屠丽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1500字


一直以来都喜欢读一些文学类的书籍,而接触使自己内心平静,促使自我成长做合格母亲的书是在孩子初中。初二下学期我发现和一向温驯、懂事、明理的女儿交流沟通,开始变得困难起来,尤其是初三达到了顶峰,甚至到了抓狂、无能为力的地步。曾经借助了一切可以借助的资源想让面临中考,成绩一向还算优秀的女儿学习尽快走上正轨,亲子关系趋于和谐,也开始疯狂的上网找寻一本又一本如《非暴力沟通》、《正面管教》、《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中国家长怎么办》.......等有关与孩子沟通交流的书籍,想从书中尽快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有时甚至迫不及待的一天就会读完一本书,把书中的一些方法贴在门上,时刻提醒自己。可越是这样,就像人陷入泥潭中,越挣扎陷得越深,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高一开学.......

直到一次和同学妈妈的聊天中,得知了段老师、卫老师及其致慧读书会,出于对这位智慧妈妈的信任,抱着有病乱求医的心态来到了这里。在卫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父母的觉醒》这本书的精读。在读的过程中学会了反省、内观自我;在读书会妈妈们的分享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自我的分享时,从卫老师和读书会妈妈们的神态、表情、含蓄委婉的语言中明白了自己做得好的、不好的方面......感谢段老师创办读书会,感谢卫老师的引领,感谢各位书友妈妈的分享,也感谢这本书,这些都使我走在了做一个觉醒父母的路上,在读书会近一年来的浸泡中,也获得了些许感悟。

这本书告诉我们养育孩子是为了培养一个有独立健全生命的人,是为了让孩子发现本真的自我,过上真实、觉醒、愉悦的生活,而不是为了父母的自负心,培养一个听话、无思想、少时受父母控制,长大受制于他人的毫无自我价值感的无趣灵魂。

养育孩子是父母从一个主角变为配角的过程,尤其是到了青春期,父母更是不得不放弃一些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期望,做到放手而不放弃。要对自己逐渐长大的孩子给予充分的信任和信心,当然更要对自己的教养方式有足够的信心。一个从容淡定的母亲,即使给不了孩子什么建议,即使不能够解决孩子的学习、生活的困扰,也比一个唠唠叨叨、指指点点的妈妈可能更会使孩子得到更多的养分,更能使其茁壮成长,成为孩子想成为的样子,成为父母可以引以为傲的孩子。

一个人能够控制情绪是最高的情商、最大的能力,在生活中击垮我们的往往是失控的性情。这本书使我明白了作为父母要做孩子情绪的引领者,而不是随孩子陷入情绪的纠缠。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由于孩子身处情绪的漩涡中,也开始了体验与其年龄不相符的身体和心理极限,这时孩子会比以前更需要我们,需要我们无条件的爱,需要我们的彻底接纳。

读书会和这本书还教会了我倾听、共情、激励、信任、赞美、感激......学会了好多与孩子相处的方法,当然也时时会打回原形,但是我明白做一个觉醒的父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还需要随时随地小心经营,懂得我的一点点改变会为整个家庭的觉醒增添力量。

总之这一年来读书会和这本书给我的感悟颇多,也使我和我的孩子及家庭受益匪浅,由于自身文笔有限,提笔时总是词不达意,无法一一诉诸笔端,最后以本书中的一段话作为结束以此勉励、提醒自己。

由觉醒的父母抚养长大的孩子,不仅能与自己和谐相处,也能获得发自内心的愉悦;还能发现宇宙的丰富多彩,知道如何找寻源源不断的活水。这样的孩子会将生活视为自己的一个伙伴,怀着好奇、兴奋与敬畏之心去面对挑战。由于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宁静的内省与内在的快乐,所以当他们成为父母后,也会教导自己的孩子如何生活的快乐满足。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600字


拿到这本书,我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专业媒体权威推荐,其中有一句别奢望做完美无缺的父母深深地映入了我的脑海里。是啊,在孩子面前,我们都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瑕,无可挑剔的父母,我们对孩子的主张、期望、权威与控制,无非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即使我们最有善意的动机,想要鼓励孩子做最真实的自己,但很多时候仍旧会落入俗套,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计划强加在孩子身上。

我需要觉醒,我需要改变,我需要好好学习这本书的精髓。

在第一章节中,自负感一词贯穿全文。开始,我把自负感当成自负的词意理解,读完整篇章节,我才弄明白作者所提出的自负感是一种人为制造出来的自我感觉,它主要是基于他人的意见而形成的,它是一种膨胀的自我感觉,近乎于虚荣。

回想这几年在潇然的教育上,我有没有这种自负感?答案是肯定的。幼儿园时期,我盼着他能独立,能自己穿衣,吃饭,上厕所。然而对于动手能力稍差的潇然来说,妈妈的期盼是巨大的压力,我常常因为他不会穿衣,不会用筷子或是尿裤子而耽误上学时间去责怪他;学前班时,他在学习20以内加减法中稀里糊涂,完成不了作业,因此我批评他上课不专心听讲;一年级第一学期,我又常常因为他字迹不工整、不好看而责备他。

现在回想这一切,我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我将自己的主张和期望投射在潇然的身上,我将自己的计划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我却没有意识到,把我的思维强加给潇然,对他的精神其实是一种桎梏。作为父母的我们,首先应当努力做到的是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下生活,这才是他们人格精神的真实反映!

《父母的觉醒》给了我新的力量和方向,让我在如何为人父母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和修行。

2023父母的觉醒读后感4篇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看完作者的作品,我们收获了一份宝贵的财富。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读后感?读后感大全编辑特别为你收集的“父母的觉醒读后感”。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 篇1

一直以来都想在如何与孩子相处这个问题上寻找突破口,但越是注意,往往每次都事与愿违。11月17日,园里组织了读书会--《父母的觉醒》,仅仅是刚开始的两章就震撼了我的心灵!让我原本浮躁的心变得沉静,这是一本有魔力的书!什么是“自负感”?我要在这本书中寻求答案。

“教养孩子的过程就好比走钢丝,一步走错就会伤害一个小小的心灵;同样,一个适当的鼓励就可以让他们在空中昂首阔步”。在与女儿的相处中我发现了这句话的真谛。在我眼里,一件小小的事情是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女儿就会又快又好的完成,但是如果当时的我是带着情绪的,不耐烦的,那么她就会被我所影响。有一天,晚饭过后陪着女儿做作业,10以内的加减法,可以看图计算,她很不认真,做错了两道题,我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鼓励着她仔细看题,认真计算,很快自己就发现了两道算错的题,可以看出我的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温暖的拥抱都给了她莫大的信心!

“孩子只会忠于他的自我角色,全然不关心我们这些家长所揪心的事情。”当我要求她认真完成作业、认真练习舞蹈、认真完成钢琴老师布置的每次任务时,何曾想过我的女儿是不是喜欢着这各种各样的角色呢?但是往往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她期待着我的反馈,期待着我的肯定。

可是当我带着情绪去看原本很轻松完成的事情却被她搞得一塌糊涂的时候,当我要爆发的时候,她胆怯地看着我,原本可以完成的事情却怎么也完成不了。所以正如书所说孩子是慷慨的,可以接纳我的任何情绪,我的错误在孩子眼里都是可以被包容和被原谅的,反过来为什么我就不能包容孩子在我眼里所谓的错误呢?

育儿路上有太多的荆棘,拨开荆棘的时候也许会遍体鳞伤,但是荆棘过后何尝不是一片蔚蓝的天空!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 篇2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800字:

曾经借助了一切可以借助的资源想让面临中考,成绩一向还算优秀的女儿学习尽快走上正轨,亲子关系趋于和谐,也开始疯狂的上网找寻一本又一本如《非暴力沟通》、《正面管教》、《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中国家长怎么办》等有关与孩子沟通交流的书籍,想从书中尽快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有时甚至迫不及待的一天就会读完一本书,把书中的一些方法贴在门上,时刻提醒自己。可越是这样,就像人陷入泥潭中,越挣扎陷得越深,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高一开学...

直到一次和同学妈妈的聊天中,得知了段老师、卫老师及其致慧读书会,出于对这位智慧妈妈的信任,抱着有病乱求医的心态来到了这里。在卫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父母的觉醒》这本书的精读。在读的过程中学会了反省、内观自我;在读书会妈妈们的分享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自我的分享时,从卫老师和读书会妈妈们的神态、表情、含蓄委婉的语言中明白了自己做得好的、不好的方面......感谢段老师创办读书会,感谢卫老师的引领,感谢各位书友妈妈的分享,也感谢这本书,这些都使我走在了做一个觉醒父母的路上,在读书会近一年来的浸泡中,也获得了些许感悟。

这本书告诉我们——养育孩子是为了培养一个有独立健全生命的人,是为了让孩子发现本真的自我,过上真实、觉醒、愉悦的生活,而不是为了父母的自负心,培养一个听话、无思想、少时受父母控制,长大受制于他人的毫无自我价值感的无趣灵魂。

养育孩子是父母从一个主角变为配角的过程,尤其是到了青春期,父母更是不得不放弃一些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期望,做到放手而不放弃。要对自己逐渐长大的孩子给予充分的信任和信心,当然更要对自己的教养方式有足够的信心。一个从容淡定的母亲,即使给不了孩子什么建议,即使不能够解决孩子的学习、生活的困扰,也比一个唠唠叨叨、指指点点的妈妈可能更会使孩子得到更多的养分,更能使其茁壮成长,成为孩子想成为的样子,成为父母可以引以为傲的孩子。

一个人能够控制情绪是最高的情商、最大的能力,在生活中击垮我们的往往是失控的性情。这本书使我明白了作为父母要做孩子情绪的引领者,而不是随孩子陷入情绪的纠缠。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由于孩子身处情绪的漩涡中,也开始了体验与其年龄不相符的身体和心理极限,这时孩子会比以前更需要我们,需要我们无条件的爱,需要我们的彻底接纳。

由觉醒的父母抚养长大的孩子,不仅能与自己和谐相处,也能获得发自内心的愉悦;还能发现宇宙的丰富多彩,知道如何找寻源源不断的活水。这样的孩子会将生活视为自己的一个伙伴,怀着好奇、兴奋与敬畏之心去面对挑战。由于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宁静的内省与内在的快乐,所以当他们成为父母后,也会教导自己的孩子如何生活的快乐满足。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 篇3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800字: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只是一味地按照我固有的模式来说教孩子,控制孩子。捧着自认为正确的“真理”不断地教育孩子,例如:别在浪费时间,应该写作业了,写不完怎么办,看某某人就比你强,比你有效利用时间,比你学习好等等。当读完这本书之后,才能感觉自己教育上的欠缺,从没有真正发自内心的接纳自己的孩子。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已逐步了解到一对关键词“控制”和“接纳”的真正含义,虽然不由自主的还会常常游离于两个词之间,如: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我们往往只是认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认可他们本人,赞美和认同孩子本人的意义是:允许他们生活在最真实的自我当中,而不必陷入我们期望的陷阱中,让我们尝试纯粹赞美,爱我们的孩子本身。接纳孩子最本真的状态,这就需要我们放弃那种应该怎样的想法。我们也许不会支持孩子每一个具体的行为,但我们必须全心全意的支持孩子最核心的权利,接纳绝对不是被动行为,而是主动热情充满活力的过程,尊重他们的本真,接受来自他们的教诲。

这本书中多次谈到“自负”,这个词,说实话,在我们大人的世界里,总认为我们一路走来,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和问题,也走过不少弯路,因此积累了不少的解决方法,这样我们在孩子面前就有了更强的自负感,期许他们少走我们走过的弯路,期望他们能有完美无瑕的结局。殊不知就是一个非常愚蠢的想法,放弃这种执念不在坚持做一个完美的家长。当我们坦诚自己的缺点时,实事求是的看待问题,如果我们谈笑面对错误,也许等于送给孩子一个极为珍贵的经验,我们应当坦然面对现实,包括我们错误的行为。

本书还有关键词既是活在当下,这是要求父母放弃以往所有的计划,放弃替孩子书写未来的欲望,仅仅对眼前最真实的孩子做出反应。当下即是,记得卫老师曾经告诉我们做大眼睛小嘴巴的父母,用心看,而少去评判。而真正处于活在当下的状态。同时我们家长也不能过多干预孩子,多站到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总之,想和孩子达到心与心交流,就必须抛弃自我的优越感,孩子不需要父母的主张,期望,权威,控制。我们需要做的是快乐如常,在每一个当下能和孩子和谐相伴。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 篇4

《父母的觉醒》这本书,仅仅是刚开始的两章就震撼了我的心灵!让我原本浮躁的心变得沉静,这是一本有魔力的书!什么是自负感?我要在这本书中寻求答案。

教养孩子的过程就好比走钢丝,一步走错就会伤害一个小小的心灵;同样,一个适当的鼓励就可以让他们在空中昂首阔步。在与女儿的相处中我发现了这句话的真谛。在我眼里,一件小小的事情是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女儿就会又快又好的完成,但是如果当时的我是带着情绪的,不耐烦的,那么她就会被我所影响。有一天,晚饭过后陪着女儿做作业,10以内的加减法,可以看图计算,她很不认真,做错了两道题,我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鼓励着她仔细看题,认真计算,很快自己就发现了两道算错的题,可以看出我的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温暖的拥抱都给了她莫大的信心!

孩子只会忠于他的自我角色,全然不关心我们这些家长所揪心的事情。当我要求她认真完成作业、认真练习舞蹈、认真完成钢琴老师布置的每次任务时,何曾想过我的女儿是不是喜欢着这各种各样的角色呢?但是往往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她期待着我的反馈,期待着我的肯定。可是当我带着情绪去看原本很轻松完成的事情却被她搞得一塌糊涂的时候,当我要爆发的时候,她胆怯地看着我,原本可以完成的事情却怎么也完成不了。所以正如书所说孩子是慷慨的,可以接纳我的任何情绪,我的错误在孩子眼里都是可以被包容和被原谅的,反过来为什么我就不能包容孩子在我眼里所谓的错误呢?育儿路上有太多的荆棘,拨开荆棘的时候也许会遍体鳞伤,但是荆棘过后何尝不是一片蔚蓝的天空!

《好父母好孩子》的读后感2000字


就是阅读了知心姐姐卢勤的书《好父母好孩子》,读后受益匪浅。对于怎样做一个好父母,怎样做一个好老师,怎样培养一个好孩子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下面谈谈我的感受和体会:

一、让孩子在逆境中成长。巴尔扎克说过:困难对人生来说说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在韩国,日本,父母都要求孩子自己参加夏令营,背着沉重的包袱,走一走,尝一尝吃苦的滋味。让他们穿上棉衣去冰窖感受什么叫寒冷,而中国的父母则是通通包办,小心翼翼的照顾着手中的宝贝,唯恐出现一点差错。教育家卢梭也说过:你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不幸吗?那就是对孩子百依百顺!所以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就要人为的为孩子创造一定的逆境,让之感知生活的艰辛,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学习目标。

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在人的素质中,责任感是极其重要的。假如孩子从小对家庭没有责任感,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对父母没有责任感,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对集体没有责任感,只顾自己,不管别人;对社会没有责任感,目无法纪,我行我素;对国家没有责任感,只图享受,不讲奉献,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就成了千古罪人。要让孩子从小树立责任感,读过知心姐姐的书后,感受到可以从过生日做起,认认真真给老人过生日,而不是首先给孩子过生日,正好正月初六是我母亲的生日,我作为母亲的孩子,孩子的母亲,认真为母亲准生日,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生日是母亲的难日。对于男孩子,要尽可能地使用他们,敢于把重担子交给他们,不要太庇护他们、娇惯他们。在生活中遇到我确实不擅处理的事情或问题时,我要常对儿子说:你爸爸不在家,你是男子汉,一切全靠你了。他在爽快地答应的同时,总会流露出一种作为男子汉的自豪与得意。另外,在家里给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适当地做些家务,如洗碗、洗袜子、扫地、拖地板等,让他负责到底,有利于帮助他了解生活、了解父母。

三、定期沟通,解答孩子的困惑。父母让孩子通过语言把所有的感情(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都表达出来,是对孩子最大的保护。作为孩子,总希望父母能与他共享快乐或分担愤怒、恐惧、压抑、悲伤等。我曾晚上待儿子做完作业后,与他聊会儿天,聊他关心的、感兴趣的事。这时,儿子总是有说不完的话,比如,今天谁被老师表扬、谁又被批评了;他在学习上又有了哪些收获、或者他很羡慕班里同学有了哪些进步等等。了解每天发生在他周围的事情,分享他的快乐、分担他的烦恼,走进儿子的内心,参与到他的喜、怒、哀、乐中。这样,儿子既把我当作一位妈妈,又把我当作一位知心朋友。由于工作忙等原因,很难坚持,但读了《好父母好孩子》一书之后,使我感受到了母子之间定期沟通的重要性。

四、学会赏识,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和生命力的教育。人性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会让孩子增加更多的自信,从而获得更多的成功。读了《好父母好孩子》一书之后,我觉得首先要允许失败。我发现儿子有时见到难题就会退缩,有时题还没读懂就说不会做。我就建议儿子:你好好读题,仔细分析,你一定能做出来的。然后我就和他一起分析题目,让他自已想出办法,大多数情况下,他都能很快地静下心来,把题目做出来,而且做完题目还会得意地向我说:妈妈,你看我是不是很厉害啊!其次,要少批评多表扬。有时孩子做错了事情,做父母的往往会说:你怎么那么笨啊!告诉你多少回了,怎么还是不知道呢?我看你是改不了这毛病啦!其实这样的批评只能更加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长时间如此会让孩子对自已不自信而产生自卑,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相反,多鼓励和表扬,多增加让他自己尝试成功的机会,效果会更好些。再次是学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做父母的,总是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平时看到的大多是孩子的缺点,于是就会对他的表现有更多的不满意,当然也就增加了对孩子批评的次数。

读了《好父母好孩子》一书之后就会知道,其实长此以往,会给孩子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孩子是人,是独立存在的人,不能把孩子当成是一件东西、一件玩具,也不能把他们当成任由大人支配的附属品;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规律,不能把他们当成大人那样去对待,去要求,否则就是不切实际,必然事与愿违。虽然孩子的想法不成熟、他们的情感很依赖,但他们和大人一样需要心灵的沟通和关爱。如果换个角度,换掉那挑剔的心态,仔细观察孩子,就会发现他身上有很多优点的。发现孩子的进步要及时鼓励,发现孩子的优点要多加强化。多寻找些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赏识眼光去看待自已的孩子,会让孩子收获更多的成功和快乐!

父母能做的——《教养的迷思》阅读笔记2000字


父母能做的——《教养的迷思》阅读笔记2000字

接下来,让家长们感兴趣的话题来了:

我如何能够让自己的孩子不会跟不良少年厮混在一起?我如何能让自己的孩子跟“好学生”们打成一片?

在哈里斯看来,最关键的控制因素,正是咱广大天朝中产阶级父母们正在实践的常识:

购买一间优质的学区房。

“你只要搬到一个不同的社区,或选择一所不同的学校,你就可以改变孩子的生活轨迹。”

其实你并不确定你的决定会给孩子的未来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但是总体而言:

“孩子在聪明孩子多的学校学到的东西会多一些,在犯罪率低的社区不大会惹事生非。但如果一个智力在中等以下的孩子上了一所学校,里面孩子的智力都是中等以上水平,那么他很有可能会受到同伴的排斥。一个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在一个大家都很有钱的地方往往会觉得不自在。”

对此,哈里斯本人的观点很明确:

“如果是我,我一定会冒着孩子被排斥的风险,把孩子送到一所最好的学校,一所有聪明用功学生的学校,一所没有人因为你爱读书而取笑你的学校。”

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正在跟你不喜欢的不良少年打成一片,哈里斯的建议是:搬家。

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总是被人欺负时,哈里斯的建议是:搬家。

搬家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哈里斯自述到:

“我小时候经常搬家,也有过四年被排斥的经历。如果这些没有发生过,我一定是一个不一样的人。我可能会变成一个比较会交际也比较肤浅的人,但绝对不会成为一名作家,因为成为作家的首要条件是愿意花很多时间独处。”

虽然在搬家之后,你的孩子仍然有可能会跟新地方的不良少年继续混在一起,仍然有可能被欺负,但确实有过成功的案例——一位叫做马里昂的妇女有十一个孩子,其他的孩子都不错,就是倒数第二个孩子结交了坏朋友,还要辍学。她说:

“我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他从学校弄出来,搞得他晕头转向,然后把他送到犹他州一个偏远的小镇上,跟他的大姐住在一起。这个方法虽然很严厉,但很管用。后来,这个男孩高中顺利毕业,还准备上大学。”

此外,父母还可以做的一件事情是:给孩子穿其他孩子都穿的衣服,给孩子取一个不奇怪也不土的名字,让孩子看起来正常、有吸引力。

“因为外表的确很重要。”

不过,这样听起来是否太缺乏技术含量?父母能够造成的影响只有这样的程度而已吗?按照哈里斯的观点,父母究竟应当以怎样的态度面对那些育儿专家们的各种建议?难道我们看了他讲了这么多长篇大论,只是为了看一个《孟母三迁》故事的社会行为学诠释版本吗?

现在回到我们最初的那道选择题——一个人行为模式的成因:

A、基因

B、原生家庭的成长环境(早期教育与照顾等)

C、原生家庭以外的成长环境(周围社会的大环境/学校教育/同龄玩伴等)

D、命运/业力

以下是我所理解的、哈里斯的答案:

一个人在社会上的行为模式,一半来自于基因(A),一半来自于同龄玩伴(C)。

一个人在家庭内的行为模式,一半来自于基因(A),一半来自于父母的管教(B)。

对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以下是我所理解的、哈里斯的观点:

父母无法控制将哪些基因传给孩子。

父母无法控制孩子不在跟前时的行为模式。

父母无法决定外面的世界怎样对待孩子。

父母可以决定孩子在家里的行为模式。

父母有很大的权力决定孩子在家里是否快乐。

哈里斯撰写本书有一个背景,那就是当时美国的教育专家们和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教育应当自由、平等、快乐,应该让孩子充满自尊、按照自己的特点自然发展,父母应该是孩子的朋友,而非高高在上的权威。孩子如果出落成有出息的大人,那一定是家长教养的功劳;而反过来说,如果孩子有任何问题,那一定是家长——尤其是母亲——的责任。

所以哈里斯就是那个唱反调的人:

第一,父母理所当然是家中的支配者,是孩子面前高高在上的权威,有权为了孩子做了错事而适当的打他们的屁股。否则,父母还能是谁呢?

第二,孩子的童年是否快乐也许重要,但这与他们是否能适应社会相比,又算得了什么?退一步讲,如果他无法适应社会,又怎么可能快乐?

第三,子不教,未必是母之过,也未必是谁的过。虽然母亲往往当了背锅侠,但即使她用不同的方式教养孩子,也没有证据表明结果就会符合我们的期待。

是的,这本书可能无法减少某些父母对孩子的焦虑感,甚至让父母的焦虑感更重了,因为更大的不可控性往往带来更多的焦虑。现代人——尤其是现代美国人——与祖辈们相比,更倾向于相信一切问题都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人为干预来解决的。我们m.i1766.com都能把人送到天上了,我们都能解读基因的秘密了,我们相信我们迟早会像神一样无所不能,改造几个不良少年又能算是什么了不起的困难呢?你的孩子变成了不良少年?那一定是你不够努力。

而哈里斯翻来覆去吐了半天口水所要说的就是,孩子最终在社会上会变成一个怎样的人,有基因的影响、有教养的影响、有同伴的影响、有电视的影响、有Facebook的影响、有隔壁大妈大叔的影响……一半以上的因素是家长不可控的不可抗力。你们这些(男性)专家把所有的锅都推到母亲头上,让母亲充满负罪感,除了让女人越来越不敢生孩子之外,又能带来什么好处?

“《美国医学会杂志》确信,麦克厄尔希尼太太在怀孕期间读了太多的悬疑小说,使她的儿子卡尔成了一名杀人犯。”

在哈里斯看来,这TM是什么鬼!?倒不如坦然承认:孩子有出息,那就是孩子自己有出息;孩子犯了错,那就是孩子自己犯了错。父母无意伤害到孩子,也许会造成他们的痛苦,但并不会使他们变得反社会,不必因此抱憾终身。故意虐待孩子的父母当然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我们(尤其是美国社会)对普通父母进行的很多指责与惩罚(很多时候是为了给未成年人脱罪)却是站不住脚的。

“他们将来如何并不能反映出你对他们的照料,你既不能使他们变得更完美,也不能毁灭他们。他们是属于明天的。”

觉醒读后感


觉醒读后感

黎明时窗旁的白瓷杯,看着阳光流入其内,遇见尚温热的咖啡,于是屋内的浓郁亲吻拥抱了窗外的明媚。

或许生活会在之后的一天中渐渐破碎,但至少,请允许我们带着些许泪水,感谢来自每个人身上微弱的光辉,感谢这来自世界每个角落短暂的心灵安慰。自序

在这个近一个多月的放假中,我拜读了《觉醒》一书。书中以诗歌般的语言,在其中平淡而美好的意境中,通过一篇篇或长或短的散文,缓缓向我们倾诉了这个平凡生命中,那些轻易被常人所忽视的、寻常举动中包含的美好、善意与尊重。而我在书中最大的感悟就是感谢生活,享受生命。

本书的作者是全球最富盛名的心灵作家、雕刻家、神学家的肯特纳尔本(Kent Ner burm),他还是现居住于美国明州明尼阿波利斯市。曾就读于明尼苏达州大学的美国研究课题专业和斯坦福大学的宗教学与人文学专业,毕业之后进入伯克莱研究生技术协会,并在明州大学取得了宗教学与艺术博士学位。着有《非狼亦非狗》《目光中的狼群》《真谛》《隐藏的美丽》《一个印第安人的灵魂》《让我成就你的平和》《走在宽恕的路上》《本土美国人的智慧》《让我耕耘爱》等二十余部作品。

本书分为《前言》、《觉醒》、《清晨的许诺》、《流逝》、《相聚》、《分别》、《尾声》与《关于本书作者》八个部分。期间一直在探寻这样的问题:我们希望生活得荣华富贵,但是每个人却都生活在平凡之中。生命中的每一天,我们从最初的黎明到最终的午夜时分才形成了有意识的、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于是我们将生命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从内心深处思考最重要的问题诸如,我们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爱是什么?死亡的背后是什么?但往往在追寻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有时,答案已经超越了我们的生活阅历。

在书里,每篇文章和道理,都是用一句句短小简练的话,唯美的阐述出来,而其中有这样几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清晨开启了新的梦,心灵倍感清爽,在黎明的色彩里万物得到了宽恕。在《觉醒》的部分,作者就说明了这样一件事:黎明,是一个神圣的时刻。我们必须暂停一切,集中精神,在这完整的一天开始被世俗种种破碎之前,在她分散于大大小小的事情上之前,去花费一个片刻,感受一天得开始,并且崇敬这一天的到来。那么,为什么,这一天是如此神圣的存在呢?

没有谁能一定拥抱明天,而今天,他所绽放的所有美丽,都是我们拥有的。这就是作者在《分别》这部分讲述的道理,(.org)他在文中讲述了一个朋友的死亡,对他的感触。没有谁一定能拥抱明天,但今天,它的美丽,它的悲伤,它的复杂,都是我们拥有的。眼前的光也许就是我们在尘世看到的最后一缕。没有什么是肯定的,除了一个事实即有一天我们都不再拥有明天,并且我们不知道那一天什么时候来临。

感谢生活,给予我们的恩赐;感谢生活,给予我此刻的光芒。感谢,或者说是感恩,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这就是我们最需要拥有的,谁也无法保证,我们将会在未来的什么时刻失去什么,所以,要感受现在,要活在当下。

我们都生活在怕被别人评价的恐慌中,然而我们之间的空白正在等待一个简单真诚的关怀去填补。这句话是《流逝》这一部分的一句话,给我的感触也非常深刻。在这部分中的《一位邻居和一个朋友》这篇文章里,讲述了作者一个朋友的故事,作者一直担心他的一位教授与自己关系不好,他的朋友却一再鼓励他去热情的尝试,结果在半信半疑的状态下,却发现那位教授居然也是位亲切的人,而在作者与他的教授两人搭肩而去的时候,他看到了自己的朋友正看着他们开怀大笑。

这个故事,让作者意识到:人与人相遇,都带着一种害怕,都在担心对方如何评价自己,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我们敞开心扉,真正地为别人想一想,关心对方的生活中什么是重要的,就能打动每一个人,消除每一寸隔阂。

想要享受生活,其实很简单。我们的生活是渺小的,但我们的梦想是伟大的。我们满怀信心和希望生活在我们生活的角落里。我们或许拥有的不多,但每一寸我们拥有的角落,都可以承载我们的希望,为我们提供一个梦想的起航地。不要被生活的大喜遮蔽目光,让我们自私起来;不要被生活的大悲击垮,从此怨天尤人。大喜让我们爱这个世界,大悲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作者用短短的话语,告诉了我们怎样才可以享受生活。

我们的灵魂是由风、光和流逝的岁月弹奏的竖琴弦。我们必须去学着听她们的音乐,让她们在我们心中演绎美妙的旋律。这句话,让我感受到,音乐的根源,不在于多么浩瀚大气,又或婉转灵明,她的本源,应该是演奏者,那一刻感受到的,自己灵魂与精神所感受的世界的旋律。

所以,让我们在未知的下一刻到来之前,在现在这一刻,感谢生活,享受生命。

《设计的觉醒》读后感1000字


《夏娃的觉醒》读后感1000字


写在前面:没课的一天下午,我正在阅读着《夏娃的觉醒》这本书,这时候大学时期的室友给我发来了一条消息,她目前在一所高中的咨询室工作,刚开始是在探讨着艾森克人格问卷的一些学术问题,后来她突然说他们学校有一个小孩留了遗书,本觉得他应该是抑郁质,但人格问卷结果显示是多血质,即外倾稳定,猜测可能是想博取父母的关注,但具体原因不好做分析。

接着她说她接待的好几个小孩都经常性的割腕,原因是被家长经常性的暴打,每次割腕之后,父母的殴打就会停止一阵子,但时间一长就会继续被打,为了逃离伤害,就只好再次自伤来逃离这种被父母殴打的现状,听到她的话之后,心里很是难受,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说法,但这种说法真的有用吗?古人生活的时代并没有意识到个体的心理问题,或许真的有的儿童会因为惧怕父母的殴打而变得言听计从,但这对孩子所带来的心理创伤古人是无法估量的。很多父母都会说自己打小孩是为了让孩子记住某个道理,是为了他们好,回想我们自己的经验,肯定都有被父母打的记忆,我们可能会记得父母是用什么打我们的,我们当时有多痛,父母有多生气,但很少会有人清楚的记得父母到底是因为什么事情打我们,那么父母想借打我们来让我们记住某个道理的目的又成功了多少?显然这种教育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可能人类成长的一大标志就是避免殴打的教育方式吧,当然这里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每个人都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

但我还是想对那些正在沿袭着自己父母对自己教育方式的家长说,显然我们因为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而不知道该怎么样去正确的教育,但庆幸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随时可以自我学习的时代,抛弃手上的棍棒,和孩子慢慢成长,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

继续看我手上的这本书,《夏娃的觉醒》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爱丽丝.米勒,以研究儿童早期心理创伤的成因以及对其成年后的影响而著称。她所表达的思想是成人想要解决目前的问题,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揭开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伤疤,那些无法触及内心的治疗都是无效治疗,她的某些观点我是赞成的,比如父母不该用黑色暴力来对待小孩,以及治疗者必须要找出自己心理障碍的原因,只有意识到症结所在,充分的接受这些回忆,才能达到疗愈的目的。

但她的心理分析理念过于悲观化,看不到温尼科特理论里面的积极力量,温尼科特给予了母亲充分的理解与帮助,让人感受到一股积极的力量以及想要去理解做的并不够好的母亲,但爱丽丝.米勒否认了母亲与孩子最初的积极联结,她认为有的母亲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很讨厌自己生下的这个小东西,而心理治疗师必须要告诉治疗者这个事实:他的母亲从一开始就不曾接纳自己。只有这样治疗者才能达到真正疗愈的目的,这种说法让我感觉很不舒服,我觉得哪怕母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自己原生家庭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给孩子造成些许伤害,但出生时的联结至少会是开心的,孩子看到母亲会开心,母亲看到孩子也会开心,毕竟那是怀胎九月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再坏的人也不会不爱自己的孩子,要相信这种母爱是一种人性,出生时的联系是积极和充满希望的。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父母的觉醒》读后感20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外国名著读后感500字觉醒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