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路读后感 > 地图 > 路读后感

路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1 来源:互联网

寻路中国,读后感。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或许你需要"寻路中国,读后感"这样的内容,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篇一:《寻路中国》读后感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寻路中国》读书报告

读这本书时,深夜寂静的气氛营造了一种很强的画面感,仿佛坐在City Special上,在听魏子淇叙述他的想法。作者的语言很精致,再通过完美的翻译后,不可置疑的,他的语言不得不让地道的中国人称赞。例如中间有些他联想的实物,独特而又贴切,“沿着长城这条线,我走到了尽头——连绵不断的城墙像一条溪流,流到这里变成了一个个堡垒,如同水龙头上刚刚滴落的几滴水珠。”“采摘完毕,那些树枝仿佛在叹息——枝条在轻轻地哀叹,想起刚刚经历的一顿暴打,仍然震颤不止。”而其文字,也非常幽默,有一段,他在看到一群工人准备用炸药将山填平,遇到爆破工程的负责人——穆诗友,他说这么说的:“...其中一份材料上面印着几个烫金的大字:‘浙江省爆破员。’这个我倒是喜欢听——穆先生完全有资质把浙江省爆破掉。”幽默中带着点嘲笑,无一不体现着他深厚的语言功底。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从中也明显看见中国逐步的发展历程,以及体会到以一种客观的角色看待中国发展的感受。第一部分——城墙,何伟以他租来的汽车City Special的行程为主线,讲述了他沿长城一路旅行的所见所闻所体会的人与事。第二部分——村庄,最主要的核心是通过魏子淇一家人由一个落后贫穷的农民人逐渐变富的过程,衍生体现了农村从荒凉到逐渐成为旅游业、人民致富的巨大改变。第三部分——工厂,何伟以一家公司“胸罩调节环制造厂”的成立、繁荣、搬迁以及其介绍其工人的生活和经历,体现了温州和丽水的工业

化步伐。

何伟在叙述第一部分——城墙时,印象最深的,也是感觉最奇特的,是出现了几次的“首都汽车”公司的服务等级公示牌:

“顾客满意度:90%

服务效率:97%

服务用语合格率:98%

服务态度满意率:99%”

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无论哪次提起,其指标未曾改变。“首都汽车”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北京高速运转的时候,始终保持着其慢速度,即使在竞争公司就在附近的情况下,他们也没有做出任何反应,既没有提升所租车辆的档次,也没有优化租车的过程。而这份服务等级公示牌,明眼人一看,便知道是哪种装饰物。

而第二部分是最吸引人的内容,何伟讲述他的农村生活时,一直都在叙述魏子淇一家的生活。三岔是一个落后将近败落的村子,没有学校、没有商店、没有商店,而村民对于基本的生活用品的进出口,只能于一条死胡同土路的尽头——一种停车场经济。而就是这么一个无法给人带来希望的小村子,到后来,逐渐成为旅游地,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来此定居,村子的房子重新刷漆、建牢。其中的因素,除了一大部分源于城市的发展,很大一部分也取决于魏子淇的勇于冒险。魏子淇是个好学的人,不甘心于此刻的贫穷与落魄,他身上有股力量,敢于向外获得自己的权利,敢于踏入新的领域。以他家的傻子魏宗漏为例,本来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刘绣莹(音译)应该给他们一定的补贴,

但却一拖再拖。而魏子淇却不因此屈服,反而越过书记,将傻子带到了镇政府办公室门口,要求其应得的补贴。在魏子淇的勇于奋斗下,成功得到了丰厚的补贴。而本部分,也是本书中,让我不禁沉重的是中国医院的通病。在魏子淇的儿子魏嘉得了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时,第一次去儿童医院,医生却只是草草地开好了处方,简单的在一个无缘无故就出现青紫色瘀斑的孩子病例上开出了维C药,嘱咐多休息。而在服务态度方面,更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凉。魏子淇在刚进医院求援时,一身农民打扮,就奠定了他被看成隐形人的事实,只会有不耐烦和不搭理。而当何伟抱起孩子询问时,事情才有了转机,才有医护人员耐心的听完症状,详细的告诉他们要去哪儿挂号。而哪怕在现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说不定在不同各地都在上演,我们却只能无力的接受这个事实。

第三部分——工厂,何伟重点介绍了丽水市的“胸罩调节环制造厂”的运营中的故事和工人们的生活经历。在介绍这个厂时,就可以看得到无数个在温州建厂的过程的影子,或许不是因为其典型,而只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工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每个工厂都在追求速度,追求经济的向前大迈步。就如同厂里的陶玉凤说的,在做零件时做的快是好事,那时候脑子不用想也不用动。中国工厂之所以与美国、欧洲等工厂不同,绝大部分因素取决于此。中国的工厂,如同设定好动作的角色,一步一步按步骤只能往一条路走,而其劳动力充足,更让他们没有了美国那些劳动力短缺、急需提高效率的压力。正因为缺少了这份自我意识和压力,中国的工厂,哪怕发展起来,却也只能

苟延残喘、发展坎坷。

在书中,如同走过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般,一步一步的看到了中国近代的迅猛发展和中国人一些奇怪的心理和生活,也在一些方面,让我深思、沉默。

篇二:寻路中国读后感

读《寻路中国》 朋友推荐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和他的“中国三部曲”有一段时间,期间也断断续续的的读了《江城》、《甲骨文》。可能因为这两本都是抓零散时间断断续续阅读的电子版,感触倒不是太深,感觉何伟(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仅仅是描述了平常外国人眼里的中国,甚至还因为观念不同在某些观点上觉得有点不舒服。

人的天性追求完美,既然是三部曲,总要把剩下的一部读完才觉得踏实。在这种渴望下,当看到朋友那有《寻路中国》时,我毫不犹豫的抢了过来,摩拳擦掌准备拜读一番。 出生在密苏里州的彼得·海斯勒在我们眼里是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自助周游欧洲列国,俄罗斯、中国、泰国,足迹遍布大半个地球让我们很多人赞叹和羡慕。他在享受旅行乐趣的同时结合自己英语文学专业的知识开始了自己独特风格的旅行文学创作。1996年何伟参加和平队来到中国,从此开始了他在中国十几年的生活,在此期间他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引起很大轰动,得到各大媒体的褒奖。《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正是“中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主要讲述了作者在2001-2007年的见闻和感触。

因为我出生在华北地区农村,离开家乡到大城市读书之前,村子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我最熟悉的地方,见证了改革开放20年间农村的变迁,所以对《寻路中国》中城墙和村庄两章有着尤为特别的感觉。何伟在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期间,曾经两次沿着长城进行他的自驾之行,当时租车公司是国有企业,两驱切诺基是唯一可选的越野车,为了成行作者不止一次偷偷违反租车公司关于车辆驾驶范围的要求,看到这里令人不禁莞尔一笑。国人心中中华民族的标志建筑物-万里长城,在彼得·海斯勒笔下回归它的本源-城墙。如今我们心目中的长城还是只限于八达岭、慕田峪和山海关等各段包装过度的旅游景点,殊不知在十几年前外国人何伟就开始关注被很多人遗忘的未开发部分。

沿古老的城墙一路前行,作者着眼的的主要是中国西北地区,在这里能看出何伟写作中取材独辟蹊径的部分,他这旅途中重点关注的是平凡的乡村。在改革开放初期西北地区还是相对落后,贫瘠的资源、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人们在与自然苦苦斗争中谋生。但是当东部沿海地区的发达经济和繁华舒适的诱惑袭来时,很多村落开始是消亡,在我们茫然不知的情况下,二十世纪末在祖国的西北地区已发生这一巨变。我出生的小村落可能是稍微靠近沿海的原因,在我离开家乡之前的十几年间还没有出现这一现象,可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一变化已经悄悄的开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村落对年青一代的吸引力越来越低,越来越的年轻人选择城市作为自己安家的地方,村庄的死去或许很快就会到来,虽然是社会发展的必须,但当到我们再找不到自己故乡的时候心里会充满落寞吧!

在何伟拿到驾照的同时,他找到了除了北京之外另一个寓居的地方-三岔。借着搜寻北京周边野长城的契机,他找到了这个还保持着完整农业农业气息的山村,在这里他完成了对中国原汁原味农村生活的进一步了解。在创作之余,他身体力行的参加到村民们的农业生产中,全身心的感悟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劳作方式。在村子里他又以一个观众的身份见证了改革开放后在村子里发生的变化,传统的农业劳作一步步向工商业转变,村落这个有着中国特色的事物也沿着自己应有的方向慢慢前行。

读完《寻路中国》中的城墙、村庄和工厂,跟随何伟的自驾行程走过中国的山山水水,我才找到自己不舒服的原因,因为何伟写出了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或拒绝认识的中国!

南京分公司 柴俊杰 注: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年1月第一版

2012年4月第11次印刷

篇三:寻路中国读后感

寻路中国读后感(一)

彼得海斯勒,中文名字何伟,寻路中国的作者,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每次我看一本书,总要关注一下作者的背景,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美国人,他写出的东西与中国作家的角度绝对不一样,这种视角对中国人来说是很新鲜的,正因为他不是中国人,与我们有不同的生活背景,他能更客观的写下他的所见所闻,当然这与他记者的身份也分不开关系。当中西方不同文化相撞,带给中国读者更新鲜的阅读感受,对中国的21世纪初的情况有了更客观的认识和看法。

出生于20世纪末的我们这一代,对21世纪初只有微薄、模糊的记忆,多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21世纪初中国北方和西北的情况和一部分不同于现在这个时代的民风民俗。寻路中国,要出去“寻”,首先要有车,于是作者去了租车行,租了一辆车子然后踏上了旅途。在途中他看到了种种现状——可能在之前中国学者并没有看到的地方,通过他的眼睛,我们的的确确看到了中国存在的某些问题,但同时我们可能并没意识到中国是有优点可以发扬光大的,何伟曾在书中写到“在中国,我已经习惯了别人对我更多一些耐心;一般而言,他们只要看见说汉语的外国人,就会倾向于表现出一种夸张的尊敬。不过,对于敬重的真正含义,我倒是从没抱过幻想。在那层敬重的深处,是一种局促不安”对于这种现象,何伟一针见血的指出“从内心深处来说,很多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国人在外来者面前的表现还是感到有一丝耻辱的”。在何伟看到的这个年代,中国处在经济腾飞的阶段,中国引进外国的经验,对于外国文化的冲击,国人的内心是复杂的,因此对待外来的会说中文的外国人,国人既自卑又自傲,这是一种并不正确的态度,但它却是独属于那个时代的烙印。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独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化,也可以看到持续到现在的文化。前者如风水先生,在现代并不是很普遍,而后者,如丧葬文化,如烟酒文化,一直持续到现在,在十几年前,人们已经很清楚的知道吸烟的后果却很少有人戒掉它——或许是因为尼古丁带来的诱惑或是把香烟当做身份地位的带表进行攀比而获得的快乐,而国家也把香烟业当作税收的重要来源,因此直到现在香烟业还是很发达。而中国的酒文化更是由来已久,无论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还是体现主人家的热情好客,劝酒在中国人的饭桌上更是随处可见,文中的何伟在途中就遇到了很多官员的劝酒,尽管他解释自己还要开车,可这在中国人的眼里似乎并不能成为推脱的理由。直到现在,这种劝酒也不少见,而酒后驾车也酿成了不少悲剧,尤其在过年期间,我曾在过年时看到出了车祸的人的家人哭的肝肠寸断,但悲剧已经发生了,我们除了惋惜只能吸取教训。

这种酒文化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中国人对法律的漠视,酒后不能驾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的驾车教育并不完善。在21世纪初,这种教育甚至陷入形式主义之中,如文中有一道考题有人问路时驾驶员应该怎么做,选项有:告诉他、不告诉他、指一条错误的路,这更像是素质测试题,但这种题却没什么教育意义,中国人在开车时依然依照他们的心意,因此也让道路上也乱糟糟的,这可能与道路设施不完善有关系,但一定程度上与怎样驾车的教育不完善有很大关系,作者何伟通过在取得驾驶证的期间的所见所闻,发现尽管他提出建议,教练却毫不理睬,尽管何伟说的是对的。而且在学员学车的过程中,中国教很多有技巧、困难的驾驶方法,因为这被认为是实用的。这也体现出中西方教育的不同,中国习惯于顺服各种“教练”,很少会自己思考,比如在课堂上老师是最大的,学生往往会听从老师的话,因此中国的教室越来越沉默,当老师说找人发表看法的时候,只有一片沉默,中国教育缺少了某种活力。但中国的教育制度也有可取之处,比如人们表现出的关切出自真心实意,老师普遍具有奉献精神,无论是什么背景。

何伟在文中提到他在一个乡村感受的信任、热情,让他很感动,同时也有一种忧虑,这

种忧虑在现在似乎已经成为现实并越演越烈,在世界上,陌生人受到毫不迟疑的欢迎,赢得孩子们的信任,这样的地方并不多并在逐渐减少。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涌向城市,乡下人特有的信任也在逐渐减少。

尽管中国存在不少问题,但我们有几千年的智慧,只要能合理应用,在国人和国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好。

寻路中国读后感(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身在熟悉的环境,遇到很多事都会不经意地寻求“习惯”,一位美国人恰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维,《寻路中国》有些意外地成为了2011年新浪读书十大好书第一名,究其原因,正是由于他看事物不同的“角度”吧。

彼得。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寻路中国》读书笔记800字


《寻路中国》读书笔记800字:

我原本以为纪实类的书籍会没什么意思,更何况是一个外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的纪实书籍,可是《寻路中国》却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彼得.海斯勒从一个非常客观的角度去描述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变革,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海勒斯这个旁观者眼光非常犀利,看完他的记录后很有感触。

开篇《城墙》中对于中国以前的纸质地图的描述就引起我的共鸣,分不清东南西北的我从来是看不懂纸质地图的,毛细血管似的小路名字都没有,如果进入偏僻地区,要想知道自己到了哪,除非问路人。问对了人还成,要是问错了人就要南辕北辙了。还好今天科技改变生活,现在我们去哪带上百度地图就好了,不用分清东南西北,知道左右就行。海斯勒出行的车是在国企租车店租的,主管人还不错,只是管理上不思进取、不求发展,哪怕是后来这样的租车店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家国企租车店却依然如故,丝毫感觉不到竞争的压力,这样的经营模式是注定要被市场淘汰的,就像以前农村卖小商品的合作社一样。

“榆林城北,长城正在一点一点的被掩埋掉。一个巨大的明代城堡---镇北台---孤零零地守在地平线上,城墙向西南蜿蜒进入了沙漠地带。”“中国人对长城所做的唯一研究,是在学术圈外进行的。由业余历史学家组成的小群体试图把田野考察和文本研究结合起来.....”读书笔记读到这里有种酸楚感,长城,在没有起重机和运输机等建筑工具的古代,凝聚了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在战争年代抵御外敌,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而今有的地段光秃秃的城墙、杂草丛生的沟谷,感觉像个迟暮落寞的将军,没有多少人对它的历史和未来感兴趣。在改革开放初期,经受长期贫穷之苦的中国人急需发展经济,普通民众更是如此。而对于我们人类长远发展来说,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样重要,这也是我们今天读书的目的,不为名利,只为精神富有。

这本《寻路中国》我还没有全部看完,上面是看完第一部《城墙》后的一点体会。作者:李璐

寻路中国的读后感1000字汇总6篇


常言道:“读书贫里乐,搜句静中忙。”我们平时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书的,语文老师会在我们读完一本书后布置一篇相关作文,用来记录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阅读文章的感受,那么,你有没有收集优秀的读后感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寻路中国的读后感1000字汇总6篇”,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寻路中国的读后感 篇1

理解巨变中的中国,发现角落里的中国---读《寻路中国有感》

知道《寻路中国》这本书,是在看了柴静的一篇博客之后。从这篇博客里,我知道了有一个美国人叫作彼得?海斯勒,他是《纽约客》驻北京的记者;他在中国工作和居住了xx年,还为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叫作何伟;他还写了一本书叫作《寻路中国》。

《寻路中国》还有一个副标题是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其实这个副标题已经很好地总结了这本书的内容,因为这本书的三个部分就是:城墙村庄工厂。第一部分城墙写的是何伟从东海之滨开始沿着古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自驾旅程和旅行中的见闻;第二部分村庄写的则是处于巨变之中的中国的乡村和乡村中的人;第三部分工厂则是写由一个多山的渔村到一个新兴工业区的浙江丽水和里面的工厂、小人物。

我觉得何伟很了不起的一点是他能够真正耐心细致地写中国的小人物和他们的命运,而不是像一些外国作家样从宏观的角度或者是从政府、政策层面来写中国,甚至是为了吸引眼球,以一些极端的事例来写中国。读到何伟笔下的人物和事件,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很难去怀疑它的真实性。读完后你就会知道: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人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事情。

何伟在书中写了许多中国的小人物和他们的故事,这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三岔村的房东魏家人。魏家人所生活的三岔村距离北京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三岔村拥有何伟朋友眼中最壮观的长城。虽然三岔村离北京很近又有雄伟的长城却也没能改变这个村子穷苦的现状。三岔村里的人大部分都搬走了,或者是出去打工了。而何伟的房东魏家则是这个村剩下的人家里最为富有的,男主人魏子淇也是这个村里文化水平最高、最精明的人。魏子淇是个农民,以种植核桃树为主,曾经外出打工几年后回到家乡,专心务农。在三岔村贫困的日子里,中国的汽车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一条公路修到了这里。

这条公路的出现改变了魏子淇。在想到公路可以将更多的城市旅游者送到乡下体验农村生活之后,魏子淇决定开农家餐厅,餐厅确实经营得不错,也有了一定的收入。在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来这里休闲时,魏子淇多次扩建了住所,扩建了鱼塘,也扩展了很多业务,后来他成了村里最有钱的人。然后魏子淇又人了党。但他也会时常一个人抽闷烟,因为扩建意味着贷款更多,他的压力也就更大了。魏子淇就是何伟笔下巨变的中国里那些为了改变自身命运而努力的农民的缩影。

魏子淇的儿子魏嘉是整本书中最令我心痛的人。

魏嘉是整个三岔村里唯一的孩子,村里有孩子的人家都搬走了,魏嘉的童年就是一直自己在村子里乱逛和玩耍,他去上学的时候特别抗拒,只是因为从来没有见过学校,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小孩。在他第一次国庆放假回家的时候他生病了,何伟没有说他到底得了什么病,只是描述了他的身体上出现了许多淤痕,到了后期一直流鼻血,口腔也开始出血。魏嘉的病最后痊愈了,可是魏嘉看病期间,魏家人所遇到的难关更让我感受到一股深深的无力感一看病难,辗转几个医院,被医生刁难,不知来源的血液,髙昂的医疗费。这些都是何伟所看到的压在中国普通民众身上的重担,也是我们能够切身感受到的现实社会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魏嘉的病最后终于治好了,他也回到学校上学了,魏嘉是一个幸运的孩子。

城墙,目睹中国历代君王从兴盛到衰亡的历程。何伟沿着长城向西,寻找那些不知名的城墙,听着当地人充满自豪地说着曾经的故事。当地人与何伟交谈时笑道,这些故事,十几年来第一次来询问的竟是一个外国人。他不知怎么回答,也只是笑了笑。

村庄,是中国近三十年来改革变迁的见证。何伟走进一个又一个村庄,这些地方和他所看到的中国古装剧中展现的集市、马车、熙熙攘攘的茶馆有着天壤之别。何伟看到的村庄中,只是一些老人和未成年的孩子,还有极少数的妇女。当问及男人去哪里了的时候,村里人非常自豪而又坚定地说道?.都去城里打工了,娃啊,等你长大,就能和爸爸一起去打工了。更有年长一些的村民指着远方:旁边的许多村落已经没有了,可能未来,现在的村子也会成为历史吧。

工厂,告诉我们中国经济大增长的原因。何伟见到了这些企业里的工人,和他们谈生活的改善,也看到了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挣扎。而这些现状,至今仍在中国的各行各业里发生着。

如果说城墙代表了历史,村庄代表了过去,而工厂则代表了现在还有未来。

《寻路中国》在中国读者中一直有着很高的口碑,大多数读者因为好奇一个美国人如何看中国而打开这本书,但是何伟用细腻写实的笔触写出了一些中国人都不曾发现的中国细节,使得这本书在中国读者中广受赞誉。

其实何伟不只写了一本《寻路中国》,在中国多年的生活中他所写的最具代表性的三本书《江城》《甲骨文》《寻路中国》被书迷们称为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寻路中国》或许并没有像《江城》那样对一个城市进行深挖,也没有像《甲骨文》那样对中国的政治有深刻的剖析,甚至可能还有人觉得《寻路中国》纯粹只是一本外国人在中国自驾游的流水账。可是三本书之中还是《寻路中国》给我了最大的震撼。

在我过去xx年的人生中,没有去过太多的地方,也没有见过太多的人。我三分之二的人生在学校中度过,周围最多的是老师和同学。我所看到的中国大多来自新闻报道和书本。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至少是了解中国的,一直觉得自己对中国社会是有人文关怀的。可是看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自己还只是一个生活在象牙塔里面的小女孩而已,我还不够理解中国,还不够理解这个自己一直生活着的国家。

理解中国,从宏观上、数据、新闻报道中看到的永远只是一个片面的中国。真正的理解中国,需要我们去发现角落里的中国,去品味角落里的中国。

寻路中国的读后感 篇2

寻路中国,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的奇妙旅行,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观察中国,里面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那些故事就是我们身边的故事,但是某些故事在外国人看来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但是中国人习以为常,但是当我读到这些故事的时候,想起身边的事情,发现很多的事情都是那么的不同寻常

《寻路中国》的作者是一个美国记者,他的中文名是何伟,通过在中国接触最普通的中国人了解中国的发展和变迁,他住在离着北京市区很远的一个农村,是为了在那里观看长城,在农村住的经历,通过最普通的一个农民生活的变迁来了解中国的发展对于普通人的影响,那个农民弃农经商,有着聪明的头脑和对新事物的适应,但是对于某些老的观念还一直保持着,比如孩子的名字等等,体验中快速变化的中国中的变与不变,还有在这种变化中中国人保留的和接受的东西,在他的故事中没有什么名人,都是最普通的人,通过他接触的人了解到各种人推测出中国的现状,只有普通人的变化才能更好的说明中国是否发生了改变,又有什么改变,这些改变是好还是坏的。他写这个文章不是为了批评,而是为了记录下快速发展下的中国,在一个外国人的眼中的样子,有些现象是我们很难留意到的,但是何伟通过自己细腻的的观察都记录了下来。

有的时候我感觉外国人比中国人更关注中国的文物和人文,何伟开车走长城线,想看看现在的中国长城的保护情况的,但是中国现在的人很少关注这个,大部分关注的都是钱,或者说现实的生活。还有北京有个动物保护所也是一个老外志愿建立的,还有在广西支教的人,也有老外的身影,但是更多的应该是本国的人在默默的坚持,但是我还是很佩服这样的志愿者,超脱了国家,达到了为了人类的思想程度

中国人有一种强大的爆发力,当人们认定一个方向之后,那股子冲劲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中国改革三十年的成果就是一个明证,中国还有一种保守的思想,遵循着传统,有的时候传统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所以会有各种糟糕的事情发生。

作者不仅仅关切着那些正在消亡的村庄,也在思考着中国的未来。

寻路中国的读后感 篇3

《寻路中国》读后感800字:

何伟在他的这本书里,分为了三个阶段来写中国。分别是“城墙”、“村庄”和“工厂”。其中,“城墙”是作者沿着长城自驾游的时候的所见所感。“村庄”是作者在北京附近的一所小村庄中租了一间房子后与村民的交往。“工厂”则着重描写了在浙江一个经济开发区中的一个工厂的起起落落。

何伟的书读起来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或许是因为他是外国人,看待中国时总是下意识地与美国比较,这样,他笔下的人物就更能反映中国人所特有的特质。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他描写的人物都是一些小人物,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他对于这些人怀着一种尊重,总是带有想要去理解他们的心态与他们交往。

说起来,书中有许多令人熟悉的东西。每当看到这样的地方时,不禁会心一笑。那些温暖的事情就在我们的身边,但是我们却常常忽视。他的书就有一种这样的魔力,能够把你带回到那个情景,让你回忆起那个时候的快乐来。

我印象最深的是何伟在农村里租房子时遇到了一个小孩子,他在上一年级,放了假之后,学校总是会发一个小册子,上面显示了成绩,老师、同学对你的评价和你自己的自我评价等等。

何伟是这样描写这一段的:“不过,家长和同学也有评价的份儿。有一项甚至要求魏嘉进行自我评价,其中有一部分是一些未画完全的人脸,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画上嘴巴——笑脸、严肃、哭脸等。到二年级的时候,魏嘉已经找到了这部分的规律,在‘生活有规律,能照顾自己’以及‘能够使用常见工具’这两栏画上了严肃地笑脸,在‘参加集体公益活动’这一栏画了个非常严肃的嘴巴。在第五项——‘尊重劳动成果’上,他画了个大大的哭脸。”

看到这里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了我当年也是这样的在册子上画着脸,和其他同学相比,我画的脸还是有一些难看的。虽是如此,当时我也是十分认真地考虑了该画什么类型的脸,考虑自己的实际表现的同时,还会尽量往好的方向联想,以满足自己小小的虚荣心。想想当时,真的是天真啊。

寻路中国的读后感 篇4

内容简介: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寻路中国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他的洞见 我们的反思转自11.01.26东方早报 文:石剑峰 寻路中国 [美] 彼得·海斯勒李雪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1出版 33.00元 网络上最近流行这么一段话:“当美国的新兴城镇刚刚开始成型时,第一拨居民往往是商人和银行家,跟他们一起来的还有律师。当人们还在住帐篷的时......

寻路中国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论语·阳货》 当我初次读彼得.海勒斯的这本《寻路中国》时,感觉到一些迷失:如此荒谬的中国现象,在我看来曾如此习以为常,也许麻木才是这个高速发展高速抛弃的时代最荒诞的事情。 如果要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概括这本书,我想首先这是本有趣的书。在书中的第一部......

寻路中国的读后感 篇5

《寻路中国》的作者是外国人。《寻路中国》的观点是外国人的观点。这是我读这本书的原因之一。有人说,也许外国人的观点比较客观一些,这是对的。你可以在这本书看到,作者对中国政府的不满,对现在制度的不满,对当今官员腐败的不满。对中国城镇化速度的感慨,对中国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感慨,对中国工业小镇巨大变化的感慨。

《寻路中国》是其中国纪实三部曲之一,不同于前两部对中国政治、文化的研究,它探讨了中国经济、探究个人对巨大变革的应对方法。一是作者驱车,沿着长城一路向西,从北京到内蒙古,横跨大半个北方的所见所闻。二是通过作者生活的一个在北京郊外的落后乡村的巨大变化,描述了村里农民家庭转农为商的过程,和村里基层政治竞争的过程。这也是本书的特点。因为同样是研究国家的核心议题,但不是通过着名的政治文化事件来解读,而是在微观上,普通中国人的身上,汽车道路里程上,以个人的观点,以一叶落而知天下。我作为一个读者,也被其深深吸引。因此,我推荐这本书。其它的就不剧透了,还请各位抽空去了解。

寻路中国的读后感 篇6

这本书是上课时候老师指定的小组读物,2个小组读一本书,分别做pre。另一组同学硕和你喜欢这本书,对我们组pre时提出的“和平队”涉嫌文化侵犯他国不认同。我们组认为这本书存在俯视感和judge中国人行为。当时我反驳另一组同学“书里提到的旅游店故意损坏物品让旅客赔款或者买东西,中国人确实会做出这样的行为”时候只是提出另一点是因为作者的字里行间显然不认同中国制度,不认同土地国家所有制。今天突然想到了另外的回答,但是只能写到来了。

西方小说里也会描写特别老奸巨猾的商人,比如《悲惨世界》中的泰纳迪埃夫妇,他们俩的店有多恶心大家都知道。那为什么现在媒体经常宣传外国人做生意开店多么诚实不卖假货,甚至香港的店都没有假货?

大概2点原因:1是教育,2是经济。经济好了也就不需要走这些旁门左道了。但这种行为不是中国人特有,这是人的问题,不是中国人的问题。

那为什么作者只是事实描述他在中国的这些所见所闻就让我反感?因为他这本书是中国游记,他写出这些内容会让人觉得这是中国人的特质,中国人就是这么不讲诚信,说谎。

课上还有另外两组同学读了这位作者的《江城》,那本书里作者的俯视感和偏见比这本书更严重。

看上去很客观,实际上戴着有色眼镜。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里也讲出了中国人不好的特质,但是那确实是中国人传统文化,中国社会的特质。而这本书不是。

走复兴路圆中国梦读后感400字:走复兴路圆中国梦读后感


岁月悠悠,转眼间,我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中国人也为中国梦奋斗了一百多年了。

这天,我怀着激动的情绪,拿着刚发下来的《走复兴路,圆中国梦》这本书,打开书的第一页,就让我感觉好像回到了远古时代,人们为了中国梦,为了振兴中华而奋斗,而牺牲。

这本书主要讲了从中国腐败到建立成小康社会的种种困难,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到共产党,人们走向了复兴之路,人们从此有了中国之梦。

其中,这本书还有一篇让我感受颇深。那就是最美中国人用行动共创和谐社会这一篇,有多少人们贡献出自我的青春救活了更多的人,他们用生命的最后一刻换回了他人的生命,他们用自我的鲜血和生命换回了这天的幸福。再想想我们,生活中,有的人自私自利,他们与其两人一同而死,也不让他人活,但生活中也有一些平凡的人却做出伟大的举动,在他们危在旦夕的那一刻,他们却决定捐出自我的器官,他们用自我宝贵的生命温暖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用自我的生命为人民服务,他们就是最美中国人,如果我们为世界奉献一点点,中国梦必须会早日实现。

以前我们的祖国多么的弱小,而如今的我们已经强大了,澳门等都已经回归了它们的母亲,此刻是多么的幸福美满啊,更要好好学习。

走复兴路圆中国梦读后感800字:走复兴路圆中国梦读后感


中国梦是强国梦,中国梦是富民梦。实现民族复兴,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这复兴路上有着多少风雨坎坷,有多少多少困难障碍,都是无法想象的。然而,不灭的中国梦依然埋藏在中华民族所有炎黄子孙心中。她不断地倒下,又不断地站起。如同一株顽强的常青藤,历尽劫难,青葱依旧。她从容站起,更加自信地寻求未来的崛起之路。我们身后是漫长奋斗的光辉历史,我们前面的是前所未有的诱人前景。我们离中国梦的距离越来越近,我们的信心也越来越坚定不已。莫在诱人前景面前着迷不已,勿忘昨日的苦难与辉煌。不负明天的梦想与追求,更加完美的中国,在中华民族的亿万儿女的共同努力中,变成事实。

雄关漫道真如铁。一个多世纪前,中国还是封建王朝。男人留着长辫子,女人还裹着小脚呢。落后就要挨打,像猛兽一样的帝国主义毫不怜悯地将魔爪伸向中国。中国变成了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啊!

在中国即将毁灭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他们应对民族灭亡的紧急关头,挺身而出,反对外来侵略,争回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权!他们众志成城、同仇敌忾,英勇无畏地与敌人搏杀,他们眼中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期望,他们的伟大壮举唤醒了被压迫得神经失常的人们。他们前赴后继,谱写了中华民族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他们不断地掠夺我国的领土。还用鸦片迷惑中国人的心智。林则徐在1839年3月,把外商被迫交出的2万多箱鸦片销毁。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这个壮举助长了中国人的威风,打退了外国人的气势。这证明我们中国不再是任人宰割的肉!

经过英国、日本等国洗劫的失败,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此诞生了!中华人民获得解放,封建社会不再出现。新中国的曙光在东方显现,实现民族强大辉煌的中国梦看到了期望。

此刻,一个具有中国特色、覆盖城乡居民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构成。这个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网络,贯穿收入、住房、养老、医疗、教育、就业、社会救助和福利等领域,有效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中国梦演奏完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悲壮的第一乐章,也掀开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的新篇章。中国人饱受屈辱、任人摆布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开始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新时代。

走复兴路圆中国梦读后感


篇一:《走复兴路 圆中国梦》读后感

赵新燕

今年暑假,我仔细阅读了由昆山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编辑的《走复兴路,圆中国梦》一书,由此丰富了我对中国梦的解读。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泱泱中华的复兴梦,是炎黄子孙的强国梦,也是每个中国人、每个家庭充满渴望和遐想的五彩斑斓的梦。中国梦很大,因为它发自亿万中国人的肺腑;中国梦很近,因为它起始于每个人的点滴之愿。医生的梦想是为病人解除病痛,教师的梦想是助学生成长成才,工人的梦想是让家人幸福生活……13亿中国人的梦想汇聚成美丽的“中国梦”,而这些或许就是从你、我、他的梦开始。

这是一个梦想绽放的时代,对于陆家,我们有着共同的期盼,也有着一致的理想,我们承载同一个陆家梦:把我的家乡建设成为“学有优教、劳有厚得、老有颐养、病有良医、住有宜居”的幸福家园。我是陆家人,你是陆家人,我们都是陆家人。一个梦想就是一颗种子。为了让这颗梦想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将为此付出各自的努力,一起放飞梦想,收获希望,一起描绘“陆家梦”,点亮“中国梦”。

梦想是旗帜、更是引领;是激励,更是目标。中国梦是凝聚各族人民智慧与力量的强磁场,而我们是围绕这强磁场不懈奋斗的其中一员,渺小却不弱小。作为学生,我们当前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多学知识,不断丰满自己的羽翼,充实自己的大脑,学习更多的本领,掌握更多的技能,长大了实现我们的梦想。到那时,我们的家乡将是一个得天独厚、要地天成的家,一个人才汇聚、科教兴业的家,一个敢为人先、厚积薄发的家,一个配套完善、文明和谐的家,我们的一个个梦想也将凝聚成更璀璨的“中国梦”!

篇二:《走复兴路 圆中国梦》读后感

读了这本书,我深受感触,我觉得作为中国人、少先队员都要读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记载着我们的耻辱,还记载着那些为报国而牺牲的人,我们要铭记这些耻辱,铭记这些牺牲的人,我们要向这些牺牲的人学习,学习他们这种勇敢和忠于国家之心。为了不让外国人再欺凌我们、看不起我们,我们要好好学习,这是我们报答祖国唯一的办法。

“走复兴路 圆中国梦”这句话我理解为:加强我们的学习、强大我们的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古话说得好“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的梦和中国梦是一样的,我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实现中国梦,我觉得我们生出来就要爱自己的祖国,祖国的美好未来需要我们去创造。我们要努力学习,落后就要挨打。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满腔怒火,我立志要使国家强大起来,以前的战争不再重演。是我感受最深的一次是:林则徐虎门销烟,这次可真为中国人出了一口气,要不是林则徐中国早就没有青年了。我特别敬佩林则徐,还有孙中山、邓世昌等人,他们都是爱国人士。

梦想是旗帜、更是引领;是激励,更是目标。我们可爱的祖国正在朝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一个配套完善、文明和谐的家,我们的一个个梦想也将凝聚成更璀璨的“中国梦”!

篇三:《走复兴路。圆中国梦》读后感

马晓莹

岁月悠悠,转眼间,我国已有 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中国人也为中国梦奋斗了一百多年了。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拿着刚发下来的《走复兴路,圆中国梦》这本书,打开书的第一页,就让我感觉好像回到了远古时代,人们为了中国梦,为了振兴中华而奋斗,而牺牲……

这本书主要讲了从中国腐败到建立成小康社会的种种困难,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到共产党,人们走向了复兴之路,人们从此有了中国之梦。

其中,这本书还有一篇让我感受颇深。那就是“最美中国人”用行动共创和谐社会这一篇,有多少人们贡献出自己的青春救活了更多的人,他们用生命的最后一刻换回了他人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回了今天的幸福。再想想我们,生活中,有的人自私自利,他们与其两人一同而死,也不让他人活,但生活中也有一些平凡的人却做出伟大的举动,在他们危在旦夕的那一刻,他们却决定捐出自己的器官,他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温暖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人民服务,他们就是“最美中国人”,如果我们为世界奉献一点点,中国梦一定会早日实现。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振兴中华,圆中国梦,踏上奋斗的道路吧!

篇四:《走复兴路,圆中国梦》读后感

魏国书

通过读《走复兴路,圆中国梦》我得知了中国的命运实在是太悲惨了,帝国主义不断掠夺我们的土地和财富,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不知如何被盗走。就中国人民的寿命平均只有三十七岁,80%是文盲。

为了振兴我们的祖国也就是中国,我们必须努力读书发奋学习,让新中国有继承人。

少年时期最重要的是不断增加自己的能力,光有愿望是不行的,把握好大好的机会,我们的青春一定更加灿烂。

名著读后感:走复兴路,圆中国梦


走复兴路、圆中国梦这本书主要讲旧中国、新中国的事。

旧中国,命运实在太悲惨了。帝国主义不断地掠夺我们的土地、财富。旧中国,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7岁。80%以上的人是文盲。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9美元。中国人到处都受到欺凌。

读了这本书,我对主动捐献器官的小学生何玥。爬遍青山送医上门的周月华、艾起。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三个人印象很深。何玥因肿瘤至脑部组织,只剩下3个月的生命,却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别人。周月华出生8个月,被诊断为先天性小二麻痹症,左腿残疾。后来,看到乡亲要步行很久才能看医生,周月华就在当时动了行医的心思,她辛苦了很久才攒到钱开店,自从她遇见艾起后,艾起就相当于她的左腿,他们夫妻俩坚持了20多年。林则徐是个非常有见识的大臣,林则徐看到鸦片走私的严重情况,愤怒不已,决定严禁鸦片,她要在广州城开始严禁鸦片,他用尽了方法最终把鸦片冲向了废水沟。我对他们的想法是何玥她很勇敢,周月华和艾起坚持不懈,林则徐对亏了他,才救了中国一命,鸦片走私,赚走了中国大量白银、削弱了清军的战斗力、严重摧残了中国人的体质。

读了这本书,我要好好学习,像那些残疾人学习,坚持不懈,有恒心。

《"一带一路",引领中国》读后感


《一带一路,引领中国》读后感

当我在办公室翻看这本书的时候,一位同事问我在看什么书,当她得知是关于一带一路的书之后她很惊讶地问我为什么看这种党性这么强的书。我常常觉得我们的教育有很多缺失的地方,只是教会了我们很多数理化的技能,而不是养育了我们的心,或者更直白一点地说,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我有一个理论叫EducatedIlliterate就是受过教育的文盲,也许这样的说法有点过火,但大部分人确实有这个倾向,那就是出了校门就不再进行学习,思维会随着每日的零碎的信息游走,最后失掉自我的主导思想,变得人云亦云。而突破这种惯性的一个方法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强迫自己去学习和了解我们平日不会或者不愿意去了解的领域,很多时候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虽然这本书党性十足,但我读下来的感觉却没有之前对此类读物的刻板印象,反而觉得有几分真知灼见。全书实际上是一个文集,搜集了各个部委、学术机构、知名学者和商界人士的演讲稿或文章,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一带一路这个战略进行解读,虽然确实有些假大空的文章,但其中也不乏具有战略高度的深层思考的文章。全书280页共36篇文章,其中约有一半的文章值得细细研读,另外一半深度较浅,略读即可。

之所以对一带一路这个事情一直有关注,是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个政治领域的话题,还是一个涉及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经济和社会的话题,我们可能不会即刻感受到它的影响,但未来十到二十年中,这个战略所带来的影响一定会被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用我习惯的三点论来概括的话,阅读此书的感想可以分为:

国家战略层面:一带一路是习近平2013年访问印尼的时候提出来的,很多人把这个战略与二战结束后美国援建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称之为新马歇尔计划,意指中国想通过援建一带一路上的这些欠发达国家,为自己的经济发展找出路,同时在全球建立更强的政治影响力。书中有几篇文章也从这个角度进行了辩论和解读。我个人认为其实本质上就是这么个目的,无可厚非,国家之间都是利己主义,只是今时今日已不同于二战后的情况,中国提出这个战略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经济上为国内过剩的产能找出路,从而有精力升级国内的经济结构,在金融体系上为3.7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寻找新的投资方向,改变过去只能购买美国国债的情况,还有就是在政治上增加多样化的对冲筹码,而不是只在欧洲和美国之间摇摆。与二战之后情况不同的是,中国面对的困难和局面要比当时的美国要复杂和艰难的多,当时的美国是战胜国,国土没有遭受战争的摧残(珍珠港除外),国力允许她颐指气使地建立对自己极为有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全球货币对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建立IMF和worldbank,使得全世界的经济围绕着她转,危机的时候为她埋单,到如今只有固定汇率体系没有了,IMF和worldbank还在,很多领域里的规则制定仍旧是美国说一不二。而此时的中国还远没有达到当时美国在世界经济体中的地位,同时又要面临美国制定的既有规则体系的制约,所以虽然一带一路的本质是马歇尔计划的翻版,但实施方式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不过有利的地方就是,经管宗教的影响依然强大,而今的世界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受各种主义所左右的黑暗时代,而是一个相对理性地追求现实利益的世界。这也就是为什么英国会忽然间倒戈加入AIIB(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美国早先提出的新丝绸之路战略没有人埋单的原因了。从这个层面看,其实我挺佩服现在的中国领导层的,适时地提出此类大的战略、凝聚人心,为中国下一个三十年的飞跃打下基础。中国是有很多问题,但在大方向上不得不说是风头正劲,处于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状态,我辈生逢其时,当有所作为!

经济层面:书中有一篇采访记录,是凤凰卫视采访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教授高柏的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高柏教授的观点犀利、切中要害,值得深思。在他看来,中国的以高铁为代表的基础设施项目输出,将有力地缓解国内的产能过剩、外汇储备过多问题,对重构世界政治格局,为中国未来重新构建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提供有力支撑。他认为与美国打交道最为重要的策略是对冲,也就是我们老祖宗教给我们的合纵连横,不要和她生气或者硬拼,而是理解她策略背后的经济原因,巧妙地突破美国布下的困局。这个观点是我非常赞同的。美国是个信宗教但不信主义的国家,任何政治和军事上的动作都有其背后的经济原因,理解了这个思维方式,那么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让美国也看到利益所在的话,她就不会那么反对了。另外一方面是中国经济本身已经处于下滑态势,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牺牲部分增长速度,如果将过去经济治理不当中所造成的诸多问题如产能过剩、产业链低端集聚等问题通过开拓外部市场、转移到劳动力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那么中国的产品就有了出路,在国内才有机会升级产业,同时提高治理水平。

中国东临大海,西通大陆,完全有机会同时成为海权大国和陆权大国,往西可以加强与俄罗斯的战略合作,加强经济贸易往来,深入穆斯林地区,最后连通欧洲,建立中国的经济纵深区,往东可以抗衡日本,联络印度以及南海诸国,保障中国的海权。与欧美目前固步自封的态度相反,中国只要保持开放的态度,积极推进与各国的合作,那么终有一天,由内生的经济利益驱动的世界格局一定会改变。

文化层面:有不少文章都尝试着探寻丝绸之路的起源和相关的历史,我个人觉得这个是有点偏题了,因为所谓的一带一路是一个战略框架,目的是通过经济手段加强与所涉及地区的国家的联系,建立中国产品的市场,以及寻求中国在世界格局中更大的话语权,和历史当中真实的丝绸之路并没有一一对应的联系。不过,这个角度倒是有一个有意义的引申,那就是如何在使用经济手段的同时理解并施加文化影响。中国企业现在在全球的收并购很多,政府背书的对外项目也不少,如何评估投资风险就是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要面对的首当其冲的问题。现代金融有很多手段来评估风险,有纷繁复杂的量化模型和理论,但对于一带一路所涉及的这些地区和国家来说,除了使用这些在成熟经济体中的方法之外,还需要对软环境有合理的评估,所以可以预见,在这个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中国会崛起一批智库,为各个企业和机构建言献策。文化的影响不可小觑,我本人就在中东国家工作过,在不去这些地方之前是很难想象人的思维对于群体的行为的影响是有多大的力量。只有理解他们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以及利益关注点,才能准确地判断投资风险以及投资回报。

总体来说,一带一路战略还处于一个筹备阶段,所以很多言论还处于相对模糊的讨论或辩论阶段,没有现实的成功或失败案例可以分析,从投资角度也没有可量化分析的项目,不过,了解和理解中国在大方向的所思所想对我们对自己所处的行业有很多借鉴意义,同时在这个战略推进的过程中相信会有很多案例可供分析,对于我们拓展自己的事业也会有切实的帮助。中国现在处于一个上升期,借用马未都的一句话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那就是我们要与中国的命运契合!

一带一路,引领中国读后感


"一带一路",引领中国读后感(一)

Z.H.

当我在办公室翻看这本书的时候,一位同事问我在看什么书,当她得知是关于"一带一路"的书之后她很惊讶地问我为什么看这种"党性这么强的书".我常常觉得我们的教育有很多缺失的地方,只是教会了我们很多数理化的技能,而不是养育了我们的心,或者更直白一点地说,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我有一个理论叫"EducatedIlliterate" 就是"受过教育的文盲",也许这样的说法有点过火,但大部分人确实有这个倾向,那就是出了校门就不再进行学习,思维会随着每日的零碎的信息游走,最后失掉自我的主导思想,变得人云亦云。而突破这种惯性的一个方法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强迫自己去学习和了解我们平日不会或者不愿意去了解的领域,很多时候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虽然这本书"党性"十足,但我读下来的感觉却没有之前对此类读物的刻板印象,反而觉得有几分真知灼见。全书实际上是一个文集,搜集了各个部委、学术机构、知名学者和商界人士的演讲稿或文章,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一带一路"这个战略进行解读,虽然确实有些"假大空"的文章,但其中也不乏具有战略高度的深层思考的文章。全书280页共36篇文章,其中约有一半的文章值得细细研读,另外一半深度较浅,略读即可。

之所以对"一带一路"这个事情一直有关注,是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个政治领域的话题,还是一个涉及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经济和社会的话题,我们可能不会即刻感受到它的影响,但未来十到二十年中,这个战略所带来的影响一定会被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用我习惯的"三点论"来概括的话,阅读此书的感想可以分为:

国家战略层面:"一带一路"是习近平2013年访问印尼的时候提出来的,很多人把这个战略与二战结束后美国援建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称之为"新马歇尔计划",意指中国想通过援建一带一路上的这些欠发达国家,为自己的经济发展找出路,同时在全球建立更强的政治影响力。书中有几篇文章也从这个角度进行了辩论和解读。我个人认为其实本质上就是这么个目的,无可厚非,国家之间都是利己主义,只是今时今日已不同于二战后的情况,中国提出这个战略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经济上为国内过剩的产能找出路,从而有精力升级国内的经济结构,在金融体系上为3.7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寻找新的投资方向,改变过去只能购买美国国债的情况,还有就是在政治上增加多样化的对冲筹码,而不是只在欧洲和美国之间摇摆。与二战之后情况不同的是,中国面对的困难和局面要比当时的美国要复杂和艰难的多,当时的美国是战胜国,国土没有遭受战争的摧残(珍珠港除外),国力允许她颐指气使地建立对自己极为有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全球货币对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建立IMF和)分析了我市国际化发展的主要驱动要素,总结了我市国际化的特征及存在不足

对此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重点加强广州经济国际化水平,提升经济国际化影响力;二是充分利用战略机遇,提升政治国际影响力;三是塑造人文发展动力,增强人文国际吸引力;四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五是加强对外联通设施建设,提升要素流动效率。这些建议很有建设性。

2

联系党代会精神看广州的开放发展

联系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来看广州未来的国际化和开放发展。

元月3日《广州日报》A2版刊载了省委常委、市委任学锋书记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全文,文中就开放发展浓墨重彩,应该是很好地回答了"如何提高广州国际化水平"这个问题。

报告对过去五年实践中体验中有"必须在继承中创新,从更高层次更大格局谋划广州发展"的表述,指出要主动从全球城市体系中找标杆,从全球发展要素配置和国际产业分工中找机遇,面向全球集聚高端资源。在指导思想中,有"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表述,指出"要系统整合全市域的枢纽和节点、网络与连接,提升城市能级,促进互联互通,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在全球城市体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在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中,专门一大段阐述"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系".通过这些目标和举措,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幅鸿篇巨制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坚信,作为中国的南大门,我们工作和生活的这座城市将来必定更加开放、国际化水平更高,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中,也必将能不断增强发展的后劲,进一步提升城市国际化管理水平,更好地提高市民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

三、

对开放发展理念的"微"理解

也就是站在作为个体的本我,站在今天咱们在座每位同事和书友个体生命的角度,立足认知,怎么来理解和践行"开放发展"这个词。从理论上讲:第一,科学发展观讲到人的发展是第一要义;第二,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只有实现了个体的良好发展,才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梦;第三,坚持开放发展理念,个体开放发展应当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时间关系,结合自身工作和生活经历,谈三点认识:

1

开放,意味着纳新吐故

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资讯发达,信息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日新月异:特朗普的非主流形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快速地在我们眼前粉墨登场,我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享受网上便捷购物的愉悦等等。

在这样的时代,尤其机关干部,我们是选择开放,不断吸收新的知识、理念,为我所用,还是固守自己的经验模式和已有知识,默走前路?答案不言自明。开放是态度,包容是胸怀,在开放包容中学习进取是精神,而在学习中真正找到方位方向、汲取营养力量,并创造性地为我所用,方为卓越。

当然,开放是有取舍的,还是哲学中那些原理和方法论: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原则面前,我们的开放态度必须有所保留,绝不能暧昧,应当坚守的必须坚守。

2

要时常跳出工作看工作

这是我入职时领导教导我的,至今印象深刻。思维决定行动,视野决定高度。开放的定义,我理解也应该包涵这一层意思。就是说不能整天将思维禁闭在手头的工作上,要站高一层、高瞻远瞩来重新审视和理解工作内容,并适应新的情况和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方式方法。

3

生活中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

正如我们有位书友昨天在读书微信群分享王晓波《沉默的大多数》中的观点,"能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报以宽容,能对自己不赞同的观点报以理解,能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报以尊重。"

在生活中,我们亦应尽力去打开自己固化的心灵藩篱,开启生活新常态下的心智模式,与时俱进、海纳百川,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所面对的,才不致于为小事纠结、为琐事烦恼,少一些"蓝瘦""香菇",多一些中和淡定,平心静气地处理事务,进而去担当更大的责任、完成更重大的任务。

以上是我要给大家汇报和交流的,水平所限,大而不当、粗浅之处,请大家多批评!谢谢!

《走复兴路,圆中国梦》(读后感范文)


看完《走复兴路、圆中国梦》这本书,我的心情无比激动,让我觉得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奇异梦想的民族,是一个能为实现梦想不懈奋斗的民族。一个人都一个人的梦想,一个民族都有一个民族的梦想。当今中华民族的梦想是什么﹖这就是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经历了漫长的‘追梦’历程。这个历程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请听我说: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华文明曾辉煌地走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人类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近代工业革命的加快,清皇朝统治下的中国落后了。

1840年爆发的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的国门,打碎了清朝的“天朝之梦”。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前途在哪里?无数仁人志士开始了屡折屡起、不懈探索、艰难奋斗的历程,并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给清政府从沉重的打击。与此同时,他们英勇顽强地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武装干涉,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但是,最终失败了。

戊戌变法的志士们主张变法图强。但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结果是此路不通。

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深化,一场新的革命运动又开始了,这就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把“忠君爱国”转变成“革命救国”,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第一个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虽然失败了,但它召唤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到来,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打开了通道,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条件。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八一南昌起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经历了三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建立了新中国,把历史打开了新的一页。

从历史的昨天走来,在历史的今天振奋,向历史的明天进发。我们可爱的祖国正在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中国梦,我们曾经离它如此之远,我们从未离它如此之近!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高歌猛进、奋发向前吧!

观《感动中国之众星寻你》有感400字


今天,在老师的组织下,我们观看了《感动中国》,节目中的许多片段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袁德旗的故事更是让我的心灵久久不能平静。

事情是这样的,他原先生活在一个美满快乐的家庭里,可是因为很小的时候他的母亲便去世了,他的父亲也入了狱,他和他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重病在身,脾气时好时坏,为了不让爷爷寂寞,他就陪爷爷下棋。奶奶为了维持三人的生活,每天早早起床,到处捡垃圾卖。年少的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一有时间就帮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中午放学回家还不忘捡上一些垃圾卖。面对同学们笑话他捡垃圾,说他臭,没志向等难听的话,他非但没有难过,而是更理直气壮地说:“不管我做什么,只要通过我的辛勤劳动,能帮奶奶分担家庭负担,使爷爷奶奶过得舒服,哪怕是一点点,我就高兴!”

袁德旗能用他柔弱的肩膀分担家庭的重担,想让相依为命的爷爷奶奶生活得舒服,而回想起我过去的行为,还真是羞愧难当。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们全家人一起做起了大扫除。正在我们忙得热火朝天之时,飞来了一只臭虫,我想都没想,操起扫把就把它打得粉身碎骨。“快把它弄干净!”爸爸看到了臭虫,一边继续忙活着他的活一边对我说。我看了看血肉模糊的臭虫,闻到了一股刺鼻的臭味,飞快地躲开了……现在想来,真是羞愧万分!为什么同样的年龄,他不怕臭,不怕脏,我怕?为什么他想方设法地为爷爷奶奶分担重担,而我却从未想过替日夜为我操劳的爸妈分担家庭重担?为什么他能自觉早起,帮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我至今仍像一只贪婪的小羊羔,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这一切的一切,使我感到惭愧,使我了解了他有多么不容易,更让我看到了我和他的差距。如此下去,我就像一只温棚里的寄生虫,我真为我的未来担忧!

俗话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从现在起,我要努力改变自已。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要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要替我的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我还要听爸妈的话,让他们心情舒畅;我更要努力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将来用我的双手,给他们创造更幸福的生活!

走复兴路圆中国梦读后感500字


【第1篇】

中国梦是大梦,我的梦是小梦,中国梦则是有无数个小梦组成的,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我们的祖辈、父辈,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了近百年。

旧中国,帝国主义不断地掠夺我们的土地和财富,让中国的文化、经济处于零发展状态,到处受到欺辱。

为摆脱不再受到欺凌,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就成了每个中国人的梦。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门。经过次次的反抗与失败后,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向了胜利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开辟了革命新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经过近百年的艰苦奋斗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与辉煌。

今天的我们正生活在更接近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的时代,我们要做好准备,勇敢地挑起历史的重担,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这代人的任务是艰巨的,中国人口多,人均生产水平同发达国家比差距很大?科技创新能力也远远不足。我们就要不断的努力,作出贡献,解决了这些难题的同时也成就了我们这一代的人生辉煌。

中国梦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梦。要想实现这个梦,我们这一代就要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更重要的就是不断的增强我们的奋斗能力,要有强健的体魄,丰富的知识和健全的人格。还要努力了解民族的需要,祖国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只有适应了这些需要我们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中国梦是一份信仰,一份铭记,一份奋斗,几经辗转,几经沉浮,时至今日,才汇聚成了一个梦,一个中国梦,一个富强梦,一个强大梦!我的梦,中国梦,今是梦想,明是成功!让我们共乘梦想号,为祖国富强而努力!

【第2篇】

自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后,打碎自诩的“天朝之梦”,紧接着中日甲午海战,战败的中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清政府的腐败使中华民族遭受了屈辱和苦难。

20世纪早期有许多爱国进步人士在孙中山的带领下,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成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没有改变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共产党人经历无数风雨、奋起抗争、不畏强暴、坚持革命的坚强决心,带领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赶跑了国民党反动派。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掀开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国家繁荣,人们共同富裕而奋斗的新篇章。经过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不懈努力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奠定了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以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当今的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国家影响力明显上升,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完成的。现在我们年青人要发扬“长征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以及老一辈共产党人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还要有敢于向一些对社会主义建设不利的人和事做斗争的精神。

《走复兴路.圆中国梦》读后感 (150字)


什么是力量?什么是不灭的希望?什么是指引我们走向繁荣富强的引路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我从《走复兴路。圆中国梦》这本书里去寻找,终于找到了答案!

1840年爆发了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的国门。打碎了清朝的天朝之梦;名族危机进一步深化,一场新的革命运动朝国家之利飞腾而去。辛亥革命打破了中国的帝国王朝以及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啊!中国的昨日是雄关漫道真如铁!

六年级:龙★

《走复兴路,圆中国梦》读后感600字


看完《走复兴路、圆中国梦》这本书,我的心情无比激动,让我觉得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奇异梦想的民族,是一个能为实现梦想不懈奋斗的民族。一个人都一个人的梦想,一个民族都有一个民族的梦想。当今中华民族的梦想是什么﹖这就是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840年爆发的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的国门,打碎了清朝的“天朝之梦”。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前途在哪里?无数仁人志士开始了屡折屡起、不懈探索、艰难奋斗的历程,并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给清政府从沉重的打击。与此同时,他们英勇顽强地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武装干涉,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但是,最终失败了。

戊戌变法的志士们主张变法图强。但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结果是此路不通。

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深化,一场新的革命运动又开始了,这就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把“忠君爱国”转变成“革命救国”,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第一个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虽然失败了,但它召唤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到来,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打开了通道,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条件。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八一南昌起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经历了三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建立了新中国,把历史打开了新的一页。

从历史的昨天走来,在历史的今天振奋,向历史的明天进发。我们可爱的祖国正在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中国梦,我们曾经离它如此之远,我们从未离它如此之近!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高歌猛进、奋发向前吧!

《走复兴路 圆中国梦》读后感800字


这个星期,我认真阅读了《走复兴路 圆中国梦》这本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读本,感觉受益匪浅,深深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自豪。

这本书讲述了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华夏儿女为了民族的复兴和富强而前赴后继、奋斗不懈的历史征程。我仿佛看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观而英勇的一幕,仿佛看到了改革开放时期深圳从昔日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的辉煌历程,仿佛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第29届奥运会在首都北京浓重举办的激动人心的一幕……古老的中国经历了太多太多,如今这条东方巨龙在世界腾空跃起,我们每一位华夏儿女都感觉到无比的自豪与欣慰!

为了走复兴路,圆中国梦,实现中国的强国梦和富民梦,中国人民在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饱经沧桑,不屈不挠地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在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奋发图强,始终不渝地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相信,在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下,未来的中国必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必定会取得新的辉煌成就和历史性胜利。

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应该胸怀清代思想家顾炎武所秉持的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治国、平天下的爱国主义精神;应该胸怀毛泽东爷爷在少年时代所秉持的那种“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鸿鹄之志;应该胸怀周恩来爷爷在少年时代所秉持的那种“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凌云之志,奋发图强、励志读书,将来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维新派思想家梁启超曾言,“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今天,身为祖国未来栋梁的我们,应该自信、自立、自强,深刻地感悟到“中国梦即为我梦”。我们要把自己的梦想和中国的梦想联系起来,立足于中国梦来谈我的梦,通过圆中国梦而圆我的梦。让我们聆听中国梦的声音,一起以实际行动来描绘祖国未来的宏伟蓝图吧!

《走复兴路,圆中国梦》读后感 (450字)


岁月悠悠,转眼间,我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中国人也为中国梦奋斗了一百多年了。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拿着刚发下来的《走复兴路,圆中国梦》这本书,打开书的第一页,就让我感觉好像回到了远古时代,人们为了中国梦,为了振兴中华而奋斗,而牺牲

这本书主要讲了从中国腐败到建立成小康社会的种种困难,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到共产党,人们走向了复兴之路,人们从此有了中国之梦。

其中,这本书还有一篇让我感受颇深。那就是最美中国人用行动共创和谐社会这一篇,有多少人们贡献出自己的青春救活了更多的人,他们用生命的最后一刻换回了他人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回了今天的幸福。再想想我们,生活中,有的人自私自利,他们与其两人一同而死,也不让他人活,但生活中也有一些平凡的人却做出伟大的举动,在他们危在旦夕的那一刻,他们却决定捐出自己的器官,他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温暖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人民服务,他们就是最美中国人,如果我们为世界奉献一点点,中国梦一定会早日实现。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振兴中华,圆中国梦,踏上奋斗的道路吧!

山东菏泽牡丹区山东省菏泽市实验小学(南)六年级七班六年级:李易洋

喜欢《寻路中国,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路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