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 > 地图 >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老子的智慧_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苏轼曾说过:“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老师、教授他们都读过一些中外经典名著,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老子的智慧_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老子的智慧_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物或恶之】物,指“余食赘行”这样的事物。或,有人,有的_泛指人或事物。物或恶之,指“余食赘行”这样的事物,会让人厌恶。

【有欲者】

有目的人,这里指以“章,明,成功,长”为目的人。比如,有人做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无欲者。有人做官是为了得到更高的权力,这就是有欲者。有人做慈善是为了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就是无欲者。

有人做慈善是为了获得慈善家名声,这就是有欲者。有人著书是为了薪火相传,这就是无欲者。有人著书是为了出名赚钱,这就是有欲者。

炊者不立。自视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古人有言,“炊者不粒”。意思是说,“炊者”是一个懂得奉献的人,因为她做饭不是只给自己吃,而是给更多的人吃。

即使一个家庭,炊者都是奉献者,不懂得奉献的人也成不了“炊者”。同样的道理。一个以获得显赫名声为目的而奋斗的人,就像做饭只给自己吃的人,成不了“炊者”。也就是,成不了真正“名传千古”的人。

真正“名传千古”的人,获得的名声只是他们在为国家、民族、人类做出巨大贡献后的副产品。一个只为自己能够得到明悟而修行的人,成不了著名的“思想家”。只有自己觉悟了,又能指引更多的人一起觉悟,才是公认的著名“思想家”。

一个只为自己享受炫耀而建功立业的人,成不了大功于社会、国家、民族和人类的人。只有他的功劳深远地影响了很多人,能够被很多人长久称颂,才是真正有功之人。

一个只为个人荣誉而修炼技能的人,成不了绝世高手。只有用自己的才能做出更多贡献,让人折服,才是绝世高手。

上面五句话都包含着“道”,它们共同的道理,可以归结为:“做多余的饭,做多余的工作,是只有奉献,没有直接回报的事情,这些事情会让人厌恶,所以一个只为名利而奋斗的有欲者,不会去做这些多余的事情”。

远古人类学会用火,从此结束了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这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时刻。而伴随“火的使用”,就有了“炊者”,炊者在族群中必然是地位非常崇高的存在。

简单从百度中搜索的资料看,古人类有崇拜“炊者”的历史。那时候还是母系氏族时代,女性在族群中的地位很高。“炊者”自然就是“炊母”。炊母神,

就是在古代氏族部落中为族人们作饭的女性,是她使大家有可口的饭菜食用,人们因以为“炊母之神”,倍受族人崇敬和景仰。受到大家爱戴的炊母,必然是在食物分配上比较公正的人。“炊者不粒”,应该就是在歌颂“炊者”对大家的奉献。一个受到爱戴的炊者,不会自己独占食物,而是把食物公正地分配给每一位家族成员。

随着社会的发展,“炊者”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最后甚至沦为了奴隶主的奴隶。这个古谚语也就慢慢失传了。作者:郭宗林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老子之道_道德经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老子之道_道德经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文:修雷;道德经第一章很恐怖,非常晦涩。本章作为开篇第一章,定义了很多的概念,道,常道,名,常名,无名,有名,天地,万物,无欲,有欲,妙,徼,玄,玄之又玄等等。同一个字在不同的位置都可能指代不同的含义。解经我就不抄了,我也没理解很多。摘抄些概念。欢迎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版:图腾宇宙观。认为宇宙是由某种非人性(比如石头)的神力创造。

第二版:兽性宇宙观。认为宇宙是由一只鸟、乌龟等创造出来的。

第三版:人兽宇宙观。人首兽身的创世妖怪出现,各个文明的神话体系慢慢成熟。

第四版:人性宇宙观。人格化的创世妖怪。人把自己想象成无所不能的创世者。

第五版:没有创世妖的宗教。比如不可知论者,泛神论者,自然神论者

第六版:科学宇宙观。总结为,口说无凭,眼见为实。

但是,第六版存在的问题:一、如何解释并找到第一因?二、科学理论体系的自洽性与完备性不可同时兼具。从科学的角度,到底存在不存在一个完备的终极版呢?人类的宇宙观是否注定只能永久地不断升级下去,每过一段时间就发现之前的版本充满漏洞呢?(我自己在想,即使玄论被证,那玄会不会又引出了一系列的从哪来的问题)

回到《道德经》。我们来看道德经给出的宇宙观是一种什么样的版本。

道,是一种完备的宇宙观:道为第一因,道生无,无是一种鸿蒙之气,无质无象,所以无名。无生有,有质有象,始可有名。有生万物,万物并作,参差各态,各命其名。

无欲:无,无名,不可描摹,故生无欲;有,有名,有物有象,故生有欲。合道则生无欲,应物则生有欲。无欲并不是说把欲望都排遣走了,而是人在

领会到无的时候,生出的一种状态。欲望是怎么来的呢?有名,万物映射而来。领会到无,则生无欲,体验无的玄妙,体验宇宙开始前未始有物的那种状态。观察到万物,则生有欲,理解有生万物,审视和把握万物的名实与差异,并能了然于胸。

妙:道生万物的造化之神机;徼:原意是人扔东西出去,引申为轨迹,道理,象。

(神,原意并非神仙神奇神叨叨的神,而是造化之良能)

老子并不主张人和自然万物对立,更不主张人在万物面前刻意的追求蒙昧无知。

无欲有欲之辨(辨认的辨),体现老子对待欲望的思想:以无观无,以有观有,才是恰当的做法。从形而上的无和有中抽离出来,回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对待欲望呢?

几步视欲望为洪水猛兽,无应物之有欲,则不足以应万物;也不主张使自身为欲望所吞没,不审万物之所出,不察万物之所以然,无合道之无欲,则失其妙。

以无观有,则失其所观,失其所见,则难见物理人情。以有观无,则失其所宗所以然之理。无欲有欲之用,两者皆悖,则尽丧其道。

玄:张衡在《玄图》中说: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构掩乾坤。(WTF)

读后感心得体会:

开篇这么点字,就搞出了这么多事,还给出了宇宙观,世界观。对于宇宙的看法对屁等小民也没什么用。倒是有欲和无欲的看法,颇有深意。有人即使看了上面这些解释还是不知开篇在说什么,总觉得要跟古文一一对应的翻译下才行。我来尝试下。

道如果是可以描述的话,就不是常道(永恒的大道);名如果可以命名,就不是常名。

无名(鸿蒙之气),天地(宇宙)的开始;无生有后万物开始演变。

所以(为什么要说所以?),用无欲(合道)体验创造的神机,有欲(应物,顺应事物)观察万物的轨迹/道理/规律。

此两者,有和无,都是从道里生来的,只是表现出来的形式不一样,都叫他玄,无生有,有生万物,此乃万物生生不息之妙。

道德经读后感作文


(一)  

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爱无偏私,亦有不济;名虽美甚,伪亦必生.仁德之厚,行义之正,礼敬之清,皆载之以道.弃其本而适其末,虽盛其美,必有患忧,岂足处也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因物而全物之真,柔弱所以克胜刚强也.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为无为,事无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知人者智,未若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未若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用志于内,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是故,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其无正 正亦为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守强不强,守弱则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禅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代天施杀者,希有不伤手矣.夫燕雀有匹,鸠鸽有仇,自然以足,益之则忧.续凫之足,何异于截鹤之胫 畏誉而进,何异畏邢 是非同门,美恶同根,不可得而偏举也.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万物生生之厚,是以轻死,则更无生之地焉.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不足贵,贵在其母.四时成运,功成则移,以子知母,知易而行难.物壮则老,兵强则亡,道非常道,玄之又玄.形质承违,同乎于玄极.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昼.孰为此者 天地.天地亦不能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其名曰大.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相;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道者,万物之奥.处卑不动,守静不衰,无形无影,无逆无违;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以道莅天下,物守自然,则神无所加.神无所加,则不知神之为神.是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二)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子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子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 难道不是吗 "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子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老子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关于无为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 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经》读书笔记


前一阵子突然发现自己对中国古代哲学并没有什么了解,西方哲学也只是懂了一些马克思哲学的皮毛,后来了解到《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我便趁着当当促销的时候买下了它。

在看此书的过程中,我的心态有着微妙的变化。我觉得学者林语堂的以下这段话能够很好地概括我心态的变化: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老子所说的道是指宇宙的本源和普遍规律,包括发现的和还没发现,包括自然科学的和文学的,总之一切真理都包含在其中,世间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脱离道的范畴。之所以说道可道,非常道,正是因为部分从来都不能概括整体,能够具体说出来的都只是道的一部分而已。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那万事万物是如何产生的呢?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道是世界本源,分为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矛盾冲突产生相互关系这个第三者。万事万物都是由矛盾双方及其相互转换形成的。数千年前的老子就能把世界本质参得这么透,我不得不给他点2014个赞!

老子极力提倡无为而治思想,无为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意思,人为是指没有顺其自然的强制行为。所谓无为,就是言行符合道,符合普遍规律,就是不妄为,就是不违反普遍规律,其目的是有为。我从前一直都误解老子关于无为的思想,原因之一就是望文生义,这让我想到正确理解古汉语是多么的重要!正像著名的《白马论》,对于白马非马的激烈争辩不正是来源于对非字的差异化理解吗?一方理解为等价于,而另外一方理解为从属于。

老子关于大爱无私的理解也非常的深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老子指出,天地依道而行,大爱无亲,不为自己而生存,公平无私地对待天地万物,所以能够长久地存在。天地万物顺道者昌,逆道者亡。老子从这个朴素的自然观中论证出利己与利他的辩证关系: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老子认为,利他往往可以转化为利己。无私的人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在成就自身。常言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其原因不也正是此善人依道而行吗?

辩证统一思想在《道德经》中随处可见,可以说是贯穿始终。例如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的都是事物对立统一,有无相生,正反转换。

我非常赞赏老子关于强弱之辩的观点: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老子在强弱之中毅然选择后者,是有其深刻原因的。选择守其雌并不是因为其本身不能成为雄,而是在知其雄,也就是知道强大是什么样子,曾经到达过强大的地步的前提之下,选择守其雌,也就是甘于柔弱。这时候的柔弱就不是一般的柔弱,而是包容了强大地柔弱。纯粹的强大并不是真正的强大,包容了强大的柔弱才是真正的强大。所以,想要达到真正的强大,要做的就是首先变得强大,然后再用柔弱包容强大,甘于柔弱。如同常言道:要想真正放下一样东西,就必须先拿起它,而且不是以放下为目的的拿起。

除此之外,《道德经》中还涵盖了许许多多其他非常有价值的观点。比如对水的赞美: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比如对完美的阐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比如对细节的重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比如对积累的提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比如对天道人道的对比: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也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道德经》文约意丰,博大精深,涵盖诸多学科,实在不是我所能完全理解的。至于老子说的抽象的道,我想,所谓依道而行依照的必须是具体的道吧,不然这句话就只能流于空谈了。老子并没有在《道德经》中列举出所有具体的道,而只是阐述了抽象的道,其原因老子开篇第一句就说明白了:道可道,非常道。所以,我觉得我要做的就是掌握尽可能的多的具体的道,然后依道而行,希望结果不至于太差吧。

道德经读书笔记——信言不美


道德经读书笔记——信言不美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弗争。

【现代汉语解读】

可信的话往往不会悦耳动听,特别悦耳动听的话往往不会真实。了解真理的人不会向外求太多的知识,向外求太多知识的人往往并没有了解真理。达到上善的境界就不会为自己求多,为自己多求的人一定没有达到上善的境界。圣人不为自己积累财富,他们总是为别人做事、谋利益,结果自己的财富却越积越多。他们总是给予别人,结果自己得到的也越来越多。所以天之道的规则是利益众生而不去伤害,圣人的规则是为了大家做事而不为自己争夺私利。

【延伸解读】

信,古代特指口信,就是带话给对方。真正写下来的这种信函叫函。那么对于信的要求就是准确,一般不会有华丽的词藻,后来引申为真诚、可靠。我们最美好的人生道路,有可能恰恰是看起来那种最笨拙、最朴实无华的道路。这种道路你认真地去走,一点儿点儿走,最终一定会走向成功。可是有些路外表看起来无比绚丽,有可能里边处处是陷井。我们希望“信”和“美”是相匹配的,是一起出现的。但是生活中往往并不是如此,“信”和“美”往往不能结合在一起。当人们过度渲染美的时候,往往它的目的并不是那么简单、美好。所以有一句话:在集市上喊的最响的人,往往推销的都是劣质产品。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每个人要尽量保持清醒,要了解“信”和“美”之间关系,我们要能从外表中看出真正的实质内涵来,这是需要我们有感知力、洞察力,需要我们有定力的。这种觉察力和定力,是我们人生必备的修养之一。

你知道“道”,你了解真知、了解真理的人不会太多向外去求,不会博学。博学只是向外求得太多知识,如果不求博,缺乏深刻领会并消化它,最广博的知识也不能为自己所用,也无法获得真知,根本不可能领悟“道”,所以“博者不知。”所以,掌握了根本,就不必再去追求那些细枝末节。境界的高低从来都不是由数量的多少来决定。

这里边的“善”不是简单的指善良,而是上善若水的“善”,指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达到了悟道境界。在这种善的境界里边,这人不会为自己求多,而为自己求多的人他一定没有达到那个上善的境界。这里指领导者会不会利用平台为自己多求?

生活中有这样的人,他平时一定不出现,但是只要这人出现,一定有事来求你了。他只有在需要你的时候,他才会出现。在不需要你的时候,他永远不会出现的,他把自己生活过的很好,可是绝对不会想到你,他享受自己的东西。其实,互帮互助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做事要先看到大家,最终我们都能幸福。

既然圣人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圣人自己拥有越来越多,有人怀疑圣人动机不纯粹。“无我利他”,怎么自己拥有越来越多?其实,老子鼓励的是双赢的行为,你好我好大家好,为人做事不代表自己要变得一无所有。如果圣人做事的结果是自己越来越穷,百姓越来越富,这样的事情怎么做得下去?这里有目标与结果的区别。圣人做事的目标是为了大家“多”,而结果却是双赢,“人”与“己”都是“愈有”、“愈多”。“无我利他”思想指导下的做事结果是“有我有他”,不是零和游戏。

这里老子又一次明确了无为的真正含义就是“为而弗争”。《道德经》真正的“道”就是这八个字,“圣人之道,为而弗争”。老子不是消极避世的代表人物,他对百姓幸福国家强盛的用心不应该被泯灭。老子的“道”不是倒退的,甚至是非常超前的。

相信《老子的智慧_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老子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