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道德经读后感 > 地图 > 道德经读后感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3-26 来源:互联网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精选6篇)。

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特别编辑了“最新道德经读后感”。一本好书就是人生道路中的一盏明亮的指路灯,引导人们向正确的理想目标走去,阅读作者写的作品之后,对生活又有了新的感悟。读后感是我们对书籍的见解。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 篇1

孟子曰:性本善,荀子曰:性本恶。自古以来,善恶之辩就已存在。人们对于美善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对于美善的追究却从未停歇。《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在老子的眼里,水泽被万物,却不与谁争,即为上善。这种大善似有一种奉献自己成全他人的意味,就如同落红化作春泥护花,春雪化为甘露滋养大地一般。这种至高境界的善,不仅仅只是道家的追求,佛家的普度众生以及儒家的仁爱都是在向这种至善无限靠近。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里讲到: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意思是,圣人经常救赎他人,因此没有人会被抛弃;圣人常常珍爱万物,因此没有什么东西会被浪费。渡人是一种善,就好像伯乐一样,能在众多的马中挑出千里马,使它的才美外显,不至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爱物也是一种善,这种善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久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便与自然达成一种天然的默契。春种,秋收,冬藏,狩猎时不捕怀着幼崽的母兽和幼兽,捕鱼时也不用细小网眼的渔网,人们懂得与自然保持平衡。而工业革命至今,人们对于自然地索取有增无减,甚至涸泽而渔不顾后果。最后招致大自然对人类这种无度掠夺和破坏的惩罚,雾霾、沙尘暴、极端天气等无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如果我们能够早点明白《道德经》中蕴藏着的善物之善,那么也许有许多的动物还存在于地球上而不是博物馆中。

老子还在《道德经》中写道:与善仁,言善信,夫唯不争,故无尤。这里的善,是一种智慧的处世之道。与人相处,要本着与人为善态度,说话时要真诚诚信,遵守诺言。夫子有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可远怨矣。”即对待自己要严格要求,对待别人则要宽容。这样我们之间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善有至善但无大小,奉献社会热衷公益为善;尊老爱幼,与人为善是善;爱护花草,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善。当小善积累如潺潺溪流,再汇入江海,那么我们所追求的上善一定也会隐于此间。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 篇2

《老子》又名《道德经》,共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道德经》的中心是“道”。它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提醒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思想。《老子》将视角放在宇宙之外,与“道”相比,宇宙万物只是渺小的存在。它的内容博大精深,直到如今,在某些方面对《老子》的研讨还没有定论,《老子》之于研讨者,一如它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文约意丰,视角共同,思想深邃,内容博大精深。今天,它依然具有宏大的理想意义,大而言之,它在治国理政、运筹用兵、处置国际关系、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自创意义;小而言之,它是人们为学、修身、处置各种人际、社会关系的肉体圭臬。

以上是重庆出版社书立方系列口袋书《老子》的前言,也能够作为《道德经》的读后感,我想以我个人观念修正几点内容:

1,我对上文“视角共同”异议,应该说《老子》的思想曾经摆脱了“视角约束”,正所谓盲人摸象、各说异端,现代人很难了解和不能正肯定论《老子》的缘由就在于他们的视角的局限性所致。

2,我对“大而言之”的观念做点补充,《老子》的宇宙观,不能只局限于地球,他能解释我们现有的宇宙观,他以至对星际探究、天外生命、克隆技术等前沿科学都有指导和启示作用。

能够说它没有时期性,它能够随时间无限延长。

3,它能够小到,分子生物学以至更微观的科学范畴,由于人类还没发现0.1飞米以下的物质构造是什么样子。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 篇3

不仁之仁,不争之争;

无为之为,无道之道

从前读《道德经》,懵懵懂懂;现在重读,依然是半懵半懂,权且试述一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何为道?何为自然?老子说:“上善若水,不争无尤”,却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下万物,一草一木,一鸟一兽,看似无争,却无一不是百万年、上亿年争下来的,包括人类在内。天地无情,是不会干涉其中的。争与不争?全看理解角度。

老子的这本《道德经》完全是写给统治者的建言,通篇都在讲治国之道,所谓“内圣外王“,内修本心,外修天下。圣人当如天地一样,清静无为,垂拱而治;百姓当如万物一样,尽可去一争高下。作为上位者的圣人,应以不仁为仁,不去偏袒任何一方;以不争为争,不与民争利。而作为下位者的百姓,则最好绝圣弃智,永远民风淳朴。这是老子的理想,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大矛盾所在,毕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没有精英能世代做圣人,也没有百姓甘愿做人下人。

放任万物自由竞争可行,放任人类自由竞争却未必可行。天之道,本就重在平衡,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却是马太效应,损不足以奉有余。圣人之道,无非就是让人之道更切合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今天的税收、福利、反垄断,都是调控手段,却也都很难无为而治。如何拿捏分寸,使社会既不是死水一潭,也不会动荡不安,恐怕比知道那些大道理更难把握。民不畏威,大威至矣;民不敢言,大危至矣。

“内圣外王”虽是庄子首先提出,说的却是老子的思想。相比于老子的以无为而有为,庄子则是真正的无为,既然解决不了上述的矛盾,干脆出世逍遥,看似仙风道骨,实则于世无补,只继承了老子一半的思想,“内圣不外王”。后来的道教则更是等而下之,把老子追求思想的永生,彻底变成了追求肉体的永生。儒家接受内圣外王这一思想倒比庄子更彻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老子的思想与古希腊哲学颇有些相通处,如果硬要找一个相似的流派,也许要算斯多葛学派。两者都追求道法自然,遵从本心,尽管两者的宇宙及世界观并不相同。老子认为宇宙始于无,道即无,道生万物;而斯多葛学派则认为宇宙源于火,火生万物,宇宙又终结于火,轮回不绝。老子的理想世界是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而斯多葛学派则是希望消灭国家,只存在世界公民。

无独有偶,柏拉图的《理想国》也提出哲人王的概念,认为世界最好由哲人来统治,按哲人的思想来建国。这也是类似内圣外王的精英治国模式。西方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哲人王就是罗马五贤帝的最后一位奥略留(叛教者尤里安死得太早,只能算半个),他也是斯多葛学派的最后一位大师。身为皇帝,他追求的却是内心的平静,“作为皇帝,我是一个罗马人;作为个人,我是一个世界公民”。他想无为,奈何世事纷扰,他最终也是累死在日耳曼前线,他的死标志着罗马帝国衰落的开始。

那么中国历史上有过内圣外王,或者哲人王吗?也有过一位,就是号称穿越回去的王莽,他的下场就无需赘言了。

无论是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是老子的理想国,理想都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对于个人而言,如果能学到“内圣”的一鳞半爪,就应该知足了。

另:书中的“前人校注”对理解很有帮助,“经典故事”太多牵强附会,略过也无妨。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 篇4

很难说清楚的一章!绝大多数的解释和傅佩荣相似。我多少有些不成熟的、不同的理解。

一个母体,要想保持生养能力,首先要有能容纳新生命的“谷”,而且这个谷还要具有孕育新生命的“神力”。

天地作为一个母体,要想具有生养能力,也要首先有能容纳新生命的“谷”,这个“谷”很像“橐龠”,虚而不屈。而且还具有“神力”,所以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守的就是这个可以始终保持旺盛“生养能力”的母体。

如果这种“生养能力”能够一直不死,那么新的生命就会源源不断地诞生。这样的母体,就叫做“玄牝”。

这种永远保持生养能力的母体的奥秘所在,就叫做“天地根”。

这种玄妙的生养能力,在天地间绵绵不断的产生作用,若隐若现于万物之中,用之不尽。

也正因为用之不尽,所以“谷神不死”,所以“是谓玄牝”。

从古到今,无数人试图打造“玄牝”,或者近似于“玄牝”,能有长久生育能力的母体。

通过玄牝传承“不死的谷神”,也就是“血脉和精神”,血脉是有形的,精神是无形的。

我们中华民族就是具有长久生育能力的母体,源源不断孕育着中华儿女,黄皮肤,黑头发,说着汉语,写着汉字,传承着中华文明。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长盛不衰呢?“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这就要追朔中华民族形成的根源——炎黄文明了,也就是畜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不断斗争与融合的文明。很多民族“谷”还在,“神”却没了,被完全殖民化后,丧失了自己的语言,文字,文明,完全嫁接成了其他民族。看着还是李子树,结的却全是苹果。这样的民族,事实上“谷神”已死,母体已亡。

更有许多民族,形神俱灭,成为了历史。

作为一个人,总会死的。却也有“不死的谷神”,比如老子,他把他是精神思想,从他的躯体里分离开,成为一部《道德经》,这部书就可以成为“玄牝”。它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信奉老子思想的后人。

《道德经》为什么会长盛不衰呢?“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道德经》的天地根,就在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老子当年遇到的困惑和对困惑的思考,到如今,我们依旧有那些困惑,依旧需要思考。一旦当初“老子”遇到的困惑,如今已经不成为困惑,《道德经》就寿终正寝了。

一个百年家族屹立不倒,也可近似“玄牝”,百年家族源源不断地产生优秀人才,支撑这个家族的长盛不衰。

百年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是什么?“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百年家族的天地根,就是百年家族的立根之本,在于“优秀的家训”和能够严格履行家训。

不像更多的家族,还没形成一个可以源源不断产生人才的“母体”,就瓦解了,第二代就忘掉了第一代赖以成功的根本,结果富不过二代。

历代统治者,都想把“政权江山”打造成“玄牝”,让自己的政权可以长盛不衰。当这个政权可以源源不断产生维护这个政权的优秀人才时,这个政权就会有勃勃生机。否则,就会被推翻,或者复辟。

比如无产阶级政权,如果能源源不断产生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接班人,那么无产阶级政权就能长盛不衰,否则只会被复辟。

什么样的政权才能长盛不衰呢?“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就是要看这个政权的“天地根”,政权的立根之处,也就是政权建立的初心。

所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保持政权不褪色。

许多政权忘记了初心,很快就被当初推翻的政治阶层复辟了,于是又回归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里去了。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 篇5

在如今这个喧闹的社会,一切都是那么的瞬息万变。比起像大众一样的随波逐流,我更愿意在一个惬意而又安静的下午,喝着亲手沏的茶,手捧着一本《道德经》,去感受古人那时隔千年的智慧。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出生在这么一个有底蕴的文明古国,这意味着我有更多的传统文化可以去感受,有更多的文化精华可以去吸收,有更多的历史可以去领略。读书无疑是一种感受历史和文化的好途径。

比起现当代的这些科幻大作,以及互联网上如此众多的小说,我更倾心于古典文学。毕竟那才是真正有营养的作品。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难免使人们的心变浮躁了,于是人们无法静下心来去吸收那沉淀的文化,反而热衷于一些不切实际的科幻网络小说。可是我们青少年不能随波逐流,我们应该先了解自己的文化,然后才能干出一番新的事业。

有一段时间,我也沉沦了,开始盲目追求一些没有内涵的书。直到那次去新华书店,首先映入我眼帘的便是那本厚厚的《道德经》,我轻轻拿起它,便不想再放手,从此,我便沉浸在智慧的海洋里。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在对话。”可这本书在我的生命里起到的是引路人的作用,读着它时,仿佛时间静止了,一段慢节奏的时光便产生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深的影响,不仅是因为书中的智慧,还有那智慧带给我的心理的变化。以前的我,也许太年轻了,敢想敢做,没有目的地横冲直撞,结局总是头破血流。现在,我依然带着年轻的激情,依然是敢想敢做,但不同的是,我已懂得了什么叫脚踏实地,懂得了一步一个脚印,而不是一步登天。

梦想,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还是太远了,远得连在梦里都看得不真切。可人的一生,不就是不断地朝着梦想前进吗?在这条路上,难免会孤独寂寞,难免会浮躁,我们应该找到那个照亮梦想道路的指明灯,让它指引着你,不断前进,一步一步地,执着地前进。所幸的是,我已经找到了,那就是蕴含着千年智慧、为我及时照亮远方的经典著作——《道德经》。

时隔千年的智慧,令我感动。我很庆幸有这么一本书,在我的成长中及时的出现,为我照亮通向梦想的道路。我相信它会一直陪着我,直到我到达那个梦寐以求的理想的彼岸!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 篇6

“没什么,世界的开始”

生命从何而来?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都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就像我们身体里的任何细胞一样。即使它们有其特殊性,但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特殊的东西。比如泥与火结合形成陶器,形状和质地都变了,但本质不变,还是无生命的。从精卵结合到婴儿,生命从何而来?

人生是什么?如果生命是健康身体的组合,那么如果有科学家无缝组合的健康器官,这样的“人”会有生命吗?如果是,讨论“灵”和“魂”有什么意义?如果不是,灵魂会在肉体死后死去吗?如果灵魂永生,他们会去哪里?

“出名,不是很出名”

语言和名字不能互相附加。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是科学的。贤者的言论在他所处的时代和生活背景下是可行的。但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还是每一个个体,都在变化。比如孔子重视“礼”,是因为人的心在周末不老,道德相反。《红楼梦》年,在一个家教严格的大家庭里,是对年轻人自由思想的扼杀。鲁迅的反传统文化是,外国不得不迫使中国人面对战争,面对生存困境。在生活如此艰难的战争时代,普通人是不可能懂礼仪,谈音乐的。在这个世界上,随着经济、科技和网络的发展,人们想要有更多的钱,无休止地追求美、物质和权力,这违背了自然规律。

世间万物,到了巅峰都会衰落。如果人的物质欲望得不到抑制,一定程度上肯定会阻碍人的思想或精神。所以近代说要复兴国学,因为国学有中庸之道,有敬畏自然之心。比如,人们应该遵守这样的规则,严冬过后,春天一定会到来,严冬自然会持续几千年。所以,人在“知”之后,要采取平和的生活方式,日复一日地探索宇宙中生命的真谛。

“所以,总没有,我想看它的精彩;经常,我想看。”

就像我的第一个问题,世界上还有很多未解之谜。现实中似乎没有什么线索,要找“没有”。而“无”是神秘的,要从“有”开始仔细考察线索。送东西也有办法,但生活也有办法。正所谓“两者出异名”,“道为一”,所以“无”也是可观的。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1000字编辑推荐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模板4篇


一本好书就好像一股清泉一样,可以滋润人们的心灵。我们在读作品时,不能一带而过粗略的看需要仔细阅读。通过自己对于阅读作品后的感觉,我们可以撰写一篇读后感。你之前写过作品的读后感吗?或许"老子道德经读后感"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篇1)

吃饭如今成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自打有孩子后,多数时候还是我爸帮我烧饭的,多多少少有不满意之处,比如菜烧的方法不合自己心意,或者某个自己不爱吃的菜总是重复出现。偶尔我爸回老家的时候,就轮到我掌勺,开始几天尚有新鲜感,觉得烧嘛嘛香;不到一周就开始发愁,到菜市场转悠不知道买啥好,都是那几种菜,只能上网查菜谱,或者自己回忆小时候吃的菜,或者回忆饭店里吃的菜。目的就是尽量创新,要么换菜,要么就是把同样的菜烧出新鲜感。

其实回忆小时候,貌似也就吃应季菜,一段时间之内也是某样菜重复,烧法也无大创新,但吃起来比现在感觉香多了。去年,老公的外婆去世,我们自是全家得去奔丧,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农村,连续几天每顿只有两样菜:豆腐辣椒烧猪肉、萝卜辣椒烧猪肉。即便最后有个正席,菜品也并不丰富,烧法也很家常传统,但大家依然吃得很香。

不由让我反思,吃饭真得需要搞那么复杂么?农村就是这样,自家地里种的应季家常菜摘出来吃而已。换季时候,自然就有新品种的菜吃了。虽然不顿顿创新或天天创新,但随着时令更迭,自然会季季创新;而我们现在由于流通的发达,一季可以吃到四季的蔬菜,反倒看什么菜都平淡无奇、毫无食欲。当然,这只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我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饕餮之欲,违背自然规律,让每种蔬菜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再辅以现代化学手段施肥、催熟、杂交、转基因菜的味道能好么?

最初,我们吃饭是因为腹饥,慢慢地,就演变成舌馋于腹。饕客们下馆子,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什么稀奇吃什么,哪管什么珍稀动物、保护动物;平常百姓烧菜也普遍以创新为目标了;为了迎合这种趣味,打开电视,各频道、各时段都有美食节目,主持人总是面色红润、嘴泛油光地推荐:哇,这个菜爽、滑、香,带着一股淡淡的甜味。

添加剂现象也是如此。一开始是为了解决食品流通过程中的保存问题;慢慢地,演变为改良口感和观感;现在居然演变为用添加剂模拟或者用添加剂生造!所谓用添加剂模拟,比如奶茶,本来应该是红茶加奶,而一年卖出三亿杯,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一圈的奶茶用添加剂直接模拟,一来可以节约成本,二来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口感吸引消费者。所谓添加剂生造,严重体现在儿童零食制造业中,五颜六色、各种形状、各种口感、各种包装的零食层出不穷地创造出来,这些食品中添加剂已经成为主料,基本不存在真正有价值的营养成分,只有各种配比、各种品类的添加剂勾兑组合出来的色香味,就是为了诱使没有辨识能力的小朋友成为其忠实主顾。处于长身体阶段、最需要营养的小朋友成日受到这些食品的戕害,只能说是现代社会的悲哀。

添加剂泛滥成灾,商家有主要责任,消费者也难辞其咎,如果我们不过分追求视觉、味觉的极大满足,过最自然、简单、淳朴的生活,就不会误食不良商家的诱饵。正所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篇2)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内含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能够互相转化的,在必须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老子说的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此刻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5xx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王子朝杀悼王自立。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xx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之后,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明白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之后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此刻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汉时道学家河上公(姓名不详)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下方我们就透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产生天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第五十一章》)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础。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好处,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认了鬼神的威灵。当然,老子的“道论”刚从传统的宗教解放出来,还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的影响;他的自然决定论,使人完全听命于自然,轻视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之后有的哲学家把它发展为定命论,为害颇大。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篇3)

难得一见的是最右边那只。很多年前我在陶街摆卖的杂货堆中,看到这张CF卡就十分惊奇,怎么可能有5GB这么大的容量?!岂非天价?记得我的富士S7000数码相机,2004年买的时候配的是一张64MB的CF卡,差不多只有5GB的1%。几年之后,等到存储卡的价钱直线下降,我才够钱买一张这部相机最大所能支持的2GB卡。

那天细看,才发现这张Seagate的CF卡原来是个超小型的真硬盘,封装在CF卡的外壳里,就花了20块钱把这电子垃圾买了下来,收藏了这么一件极致的电子工业制品。因为这么小的硬盘还没形成市场,就被半导体闪存卡扼杀掉了。科学家也没必要再去想,怎么将更小的硬盘做出来。

次小的那种硬盘也少见,记得是从我买的一台二手笔记本里拆的。PCMCIA是老笔记本常见的一个接口,还记得2004年我去云南乱逛的时候,还背了个电脑,配了张PCMCIA的CF转换卡,好将我卡里拍满的相片倒到硬盘里,然后再腾空那卡。那时实在没钱买足够的相机卡。

左边那两种硬盘,因为有性价比,现在依然在卖,只不过那IDE并行接口,早就改成更先进的ATA串行口了。

那只大硬盘上的保修标签,把我记不得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记录了下来。

1995年10月24日,我买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台电脑——买的好几台没有牌子的电脑,其中最好的那一台——就花了将近一万块钱,在街边小店像点菜那样拼装的。那是我最重要的一件揾食工具,不是买来玩的。

最早我单独有电脑用,那是在1990年。我在深圳打工的那家香港公司偷运了几套286过来,替代我们研发部的制图版。我好奇问为什么不光明正大报关进来?那个香港主管说,这么高级的电脑被禁运中国大陆。高级到什么程度?CPU是286(我看人事部有一台电脑,是8086的,一群女孩子轮着用);有个硬盘,是20MB的(人事部那台没硬盘);显示器是彩色的,14吋(人事部那台是单色绿屏12吋)。于是我们开始用AutoCAD来做PCBLayout。

屈指一算,我玩电脑已经有30年了。

不过严格来讲,在更早的时候我就有电脑玩了。86年出来工作了两个月,就将我全副身家的两百块钱,照《无线电》杂志上的广告邮购了一套零件,焊接成一块电路板,上面那几粒按键就是键盘,连上家里那台黑白电视机做显示器,连上录音机保存自编的程序,那比乔布斯(SteveJobs,1955-2011)的“苹果一”简陋多了,而且没玩多久就被玩死了,扔了。如果它没死掉,我也许能发点小财,因为现在还能跑的“苹果1”电脑,不止值300万了。

而在更早读大学的时候我也操过电脑,不过那时根本看出来电脑是长什么样子的。那台电脑就是一栋大楼,真的是老子(约前571-约前471)所说的“大象无形”。想让电脑帮我干点什么,自己先得在宿舍编好程序,然后预约时间到了,就跑去那楼里找打孔机打成“穿孔纸带”,然后在一个带灯泡的柜子上走一遍这纸带,隔若干天再到那大楼去,取一张像现在医院检验报告那样的纸。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篇4)

炊者不立。自视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古人有言,“炊者不粒”。意思是说,“炊者”是一个懂得奉献的人,因为她做饭不是只给自己吃,而是给更多的人吃。

即使一个家庭,炊者都是奉献者,不懂得奉献的人也成不了“炊者”。同样的道理。一个以获得显赫名声为目的而奋斗的人,就像做饭只给自己吃的人,成不了“炊者”。也就是,成不了真正“名传千古”的人。

真正“名传千古”的人,获得的名声只是他们在为国家、民族、人类做出巨大贡献后的副产品。一个只为自己能够得到明悟而修行的人,成不了著名的“思想家”。只有自己觉悟了,又能指引更多的人一起觉悟,才是公认的著名“思想家”。

一个只为自己享受炫耀而建功立业的人,成不了大功于社会、国家、民族和人类的人。只有他的功劳深远地影响了很多人,能够被很多人长久称颂,才是真正有功之人。

一个只为个人荣誉而修炼技能的人,成不了绝世高手。只有用自己的才能做出更多贡献,让人折服,才是绝世高手。

上面五句话都包含着“道”,它们共同的道理,可以归结为:“做多余的饭,做多余的工作,是只有奉献,没有直接回报的事情,这些事情会让人厌恶,所以一个只为名利而奋斗的有欲者,不会去做这些多余的事情”。

[最新]读后感知道做到1000字精选6篇


读后感大全精选栏目推选:“读后感知道做到”。

读后感知道做到(篇1)

常言道:说到不如做到,凡事说的容易,嘴巴两张皮,一开一闭而已,可做起来却非易事,于是世上有了很多光说不做的典例,也涌现了无数光说不做的人,于是"做人要诚实、要守信用、不要撒谎、不要说大话、要说到做到"等字眼应运而生。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做个诚实守信的人,说到就要做到。不要说大话,其实这已经很难了,可真要想做到"说到做到"又不是那么难的,大不了在说话之前大脑考虑一下能否做到,做不到就不说而已!

然而,想想要知道做到,却不是那么容易了。当今社会,信息泛滥,各种小说、报纸,电视、广播,还有互联网到处都是,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嘴巴不说,却无法控制自己的眼睛不看、耳朵不听。相反,更多的时候,我们是想方设法的去看、去听,去获取新的知识。可是,将自己获取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又能有多少呢?古人言"学以致用,学不能用,又有何用?"

看完《知道做到》这本书后,我感触颇多,更受益匪浅:

书中的作者肯。布兰佳用现实中的人、现实中的事向我们阐述了"缘何人们大都无法做到知道做到"以及"如何才能做到知道做到".

读后感知道做到(篇2)

其实刚看到这本书大概猜到它讲的是什么,作为一本管理学的提升书籍,此书通过文字阐述了现在的我们出现的各种问题;知识的垃圾桶;知道却不能做到;毫无计划的工作生活等。本书将其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1.信息超载;2消极过滤;3缺少跟进这三个方面的原因,简明而精辟。

现在我们懂得,阻止我们前进和上升的原因其实就是know和how如何更好的的衔接,做到更好的跨越。这主要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的转换是知识层次的转变。这是很简单的,也是花费时间最少的一种转变。我现在发现自己每天要来往于很多博客,看很多新闻,但是第二天就会发现自己根本不记得昨天看了什么内容了。知道做到这本书里写到:人们对于自己吸取的信息,24小时以后就记得不到50%的内容,而1个月之后,他们所能记得的新知识就不到5%了。对于我们都知道的那些道理,你听着可能很耳熟,所以经常说这个道理我知道。但是你可能不清楚你没有做到这些道理就等同于你不知道这个道理。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呢?

第二个层次的转变是态度变化。当你对某个东西产生强烈的积极或消极情感时,你就会形成态度。改变态度要比获取知识更困难,因为我们常常会说,我知道你在说什么,可是所以我们需要养成积极的过滤系统。每当我们产生一个令人兴奋的想法时,可能我们周围最亲密的人就会大泼冷水。久而久之,我们形成了消极过滤系统。比如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你可能会想,恩,这个很有道理,但是对我来说不管用,因为对于新知识我们会让自己带先入之见,批判的心态来接受,虽然你口头上说我知道/我理解,但是你的心灵深处/态度上并没有接受。所以我们要设法敞开自己的心胸,遇到新信息时,不要总是琢磨这个错在哪里,而是积极发现其中的正确之处。但是光是接受,态度上的转变,它不能让我们真正做到,那么我们还要做什么呢?

第三个层次的转变,也是最为困难的,就是行为上的变化。要想做到,除了真正行动之外,没有别的办法。要想做到,就需要一个跟进系统,你不能偶尔将自己的知识应用到行动当中,而是要让自己制定一份能够为自己争取到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并帮助自己培养强大的责任感的跟进计划。老肯说道做到自己知道的那些道理,最为核心的是自律,实现自我的控制,以及坚定的意志,实现不断的坚持,永不放弃。但是我想加一点,除了自律以外我们也需要外界的帮助,不管是鼓励的一句话或对你的监督,我每次行动的时候就会让周围的人知道,这也是对自己自律的一种良性的压力。

现代的我们获取知识太过容易,而我们对知识与信息的索取又是极其贪婪的,很快我们变成为了知识的垃圾桶,淹死在信息的海洋之中。我们好似读了很多书,知道很多东西,但却无法体现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实践中。大量的学习却依然让我们的竞争力停滞不前,我想这也是很多人都存在的困惑。《知道做到》就是这样一本教你如何将Know-How转化为你想要的结果的书,这本书呢可以不到半天就读完,但是却解决了我们这个问题。

我现在想,我们没有必要知道更多新的道理,做到自己知道的那些大概就够了。即使不够,等你做到你知道的那些,再去讨论那些新的道理。

读后感知道做到(篇3)

一直以来,我们都生活存在怪异现象,就是大家努力学习,拼命的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学习各种各样的道理,到最后,大家都知道道理,说起道理来大家都引征别论,但却很少人真正的按照道理去行动?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知道做到》这本书是一名国外着名作家,从问题本身入手,分析问题存在的三个原因:信息超载、消极过虑、缺少跟进。并详细分析此三个原因的形成原因、如果改进,最后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学到做到,不在是空话连篇,而是务实的指导人们真正的做到知道做到。

现将本书中相关观点陈列如下:

造成人们没有从学习后,马上去行动,原因三点,第一点是信息超载,是指在现代生活中,由于行业细化,有许多培训、名家演讲以及网络时代的信息共享,以前很难找到的资料,现在比比皆是,造成各人信息收集量过大,会产生盲目心理,同时由于每个人心理总是想多学,造成学习方向过多,最后造成什么都没有学到的现象。针对信息超载,本书的观点是建议人们选择少而精的学习,而非多而广的学习,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选择重要的关键点学习,并在学习之后不断的进行重复,以便将学习到的知识真正消化,变为已有。

现实中的我不也是如此,想学的太多,所以东学学,西学学,造成学到的东西都知道一点,而不能精通,深化,最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其它知识的吸收,以前学到的东西都不知道那里去了,故现在下定决心,从三方面入手进行学习:一是销售学习,二是金融方面学习,三是英语学习,制订相关学习计划,并且做到笔记,在学习过程中至少重复学习关键点六次。

原因之二是消极过滤,是指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挫折,造成对自己的不自信,对他人和事情的怀疑,遇到事情会消极逃辟,或者是在自己的内心中存在一个过滤系统,会对一些有难度的事情进行自动过滤,在考虑事情时,总是考虑不利的一面,消极的对待事情,最终让想法或事情不了了知。本书针对消极过滤,作者建议从两点入手,一是积极聆听,敞开心胸去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将自己变为绿灯思考者,在做事情或进行计划时,总是先对有利的方向进行思考,积极发现正面的作用,引发创造力和应变力。

个人感悟:现实中的我不也是个消极过滤者吗?每想一个计划或准备做一件事情时,总是想到会有什么困难,存在什么不利方面,而对现实事情产生退缩,放弃,我感觉本书中的绿灯思考不错,每次遇到事情时,先想有利面和积极面,并列出表来,到最后,自己再来找不利面时,发现有利面多于不利面,积极聆听也很重要,在现实中聆听本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促进人际交往,听到别人好的观点。

原因之三是缺少跟进,没有有效的跟进计划,会使你的计划或者想法遗失在角落里。建立良好的跟进系统十分有必要,做正确时必要的夸奖会使人更加增加积极性。告之-演示-尝试-观察-表扬进步并修正是有力的跟进计划。

想要做到成功人,必需学习,而学习必须的是坚持,接受别人的指导。掌握好的跟进计划,达到必要的重复,重复,重复,使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或实际工作当中。

重复的力量,学习完毕后,至少回读笔记六次,才能达到目标。

读后感知道做到(篇4)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可以从书本、网络、电视、广播等非常非常多的途径获取新知识。但好像你一本书看完了,看完了就是看完了,没有对自己的行为、实际做法产生任何影响。貌似真的很想从书中学到些什么,但一直不知道要如何达到、如果去操作执行。《知道做到》教会如何让自己消除知行差距,让学到的东西学以致用,应用到日常的生活中。

作家提出了三个要求:

1)坚持做笔记;这点大家可能平常的培训、上课中都有都会做到。

2)在24小时内重读笔记;这点我本身在以前的学习中是没有做的。没有总结那些让自己啊哈一声即恍然大悟的东西,将混乱条理不是那么清晰的笔记清楚、整洁的写到另外一本笔记本上或者储存到计算机中。而是培训回来后就合上笔记本开始另外的事情了。过了段时间,当突然想起或有人问起重新打开笔记时发现甚至认不清楚自己的笔迹了。这样的没有经过整理的笔记是毫无意义的。

3)把自己学到的东西传达给别人;作家建议在结束培训的一个星期内。将学到的东西分享、传授给别人。在分享、传授的过程你又再一次的强化、复习了你学到的东西。

但真正能够做到这三点的人真的很难。要应用自己刚学到的知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接下来作家分析之所以出现这个情况的主要原因:

1)信息超载;现在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很多,获取新知识要比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有趣得多了。所以人们习惯性的不断的去获取新知识。

2)消极过滤;也就是说发臭性思维症是指对那些积极的、哪怕是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半信半疑,或者干脆拒之门外的症状。如何判断哪些对自己来说是积极的、有用的?(我也不太懂囧)

因为知识容易获取,所以我们总是不断的获取更多知识,而不是采取实际的行动去应用它们。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消极思维会发生作用,从而削弱我们学以致用的动力。

3)缺少跟进;关键在于重复、重复、重复。平常生活中大家都会发现自己有许多不好的习惯,但总是改不掉。或者说这些习惯已经根深蒂固,要改掉这些习惯需要付出真正切实的努力。但我们大多数都不知道如何去做。如何去改变自己的行为。

读后感知道做到(篇5)

周末读了周士渊的《知道更要做到打造超级行动力》这本书,书中主要围绕行动力这个话题讨论,人们往往知道很多却没有付诸行动,以至于好的想法只是想想,缺少行动。作为清华园、未明湖走出的大众演讲家,习惯研究学家的周士渊认为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神奇的力量也是习惯。

在本书的第六章,主要讲到习惯五动理论,是关于超级行动力的提升。在开始讲五动理论之前,周士渊先分析了知与行的关系。良好的习惯,就是一个人终生的财富,培养良好的习惯,是对自己人生所做的最好的投资,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投资,是一定能让你终生获益的投资。对于人生的成功而言,行动比知道更为关键。所以不管做任何事情,知道更要做到。

第一动起动。做任何事情之前需要有好的观念做先导,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起动便是及时的播种,即一旦我们下了决心要养成某个习惯,就要去行动,即起动,千万不能明日复明日,千万不能中在脑子里转。就像种地一样,当播种之后,就需要我们烧水、施肥,直到收获的那一天。如果仅仅把种子种上就不管的话,那么金秋收获的季节里,只能观望别人的收获。

第二动百动。主要是在起动之后,不断的动,足够的动,以至于养成习惯。全球最杰出的职业经理人杰克韦尔奇一句经典名言一旦你产生了一个简单的、坚定的想法,只有你不断地重复,终会使之成为现实;提炼、坚持、重复,这是你成功的法宝;持之以恒,终将达到最高值。就像烧水一样,只有100度的时候,水才会沸腾。而要想达到100度,必须从冷水烧到30度、40度、50度,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坚持、重复。只有不断地加热,水才会最终达到100度这个沸腾点。所以当有了目标之后,我们就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即便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我们也要努力到成功的那一天。

第三动自动。自动就是在起动和百动的基础上更高的层次,不用监督、无须压力,自己就会动。这是积极主动的表现。如果带着压力,在别人监督下才能完成工作的话,效率也不会太高。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喜欢自己的工作时,你会积极的、主动的去完成它,也说是所谓的自动。

第四动永动。闻名于世的麦当劳创始人克罗克曾说过世界上毅力是无法替代的,天赋无法替代,有天赋去失败的人比比皆是;才能无法替代,有才能却失败的人时时可见;教育无法替代,受教育却失败的人处处可闻;只有毅力是无所不能的,所向披靡的。周士渊的一生可以说是平淡却不平凡的一生,他经历过人生的很多磨难,最终使他走向成功的不是才能,也不是天赋,而是坚持不懈、努力追求的毅力。

第五动乐动。好习惯养成,乐在其中。一个好习惯养成后,你这样做就会舒服,不这样做内心就不安。当你养成好习惯后,人生会变得十分充实。乐动是五动中的最高境界,在经历了以上四动之后,乐动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如果能达到乐动的境界,可以享受充实的人生,你所做的一切都会自己快乐,成功也就在不远处了。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知道却没有执行,机会擦肩而过。而成功是在起动之后,坚持不懈的努力,当达到乐动的时候,成功就在向自己招手了。所以我们不管做什么,一定要知道更要做到,打造超级行动力!

读后感知道做到(篇6)

花时间读了一下《知道做到》这本书受益匪浅。

在小学的时候老师让同学们写"我的愿望",很多人都写的要当老师,要当作家,要当工程师,要当飞行员等等,但是后面都不了了之,有很少的一部分人实现自个的愿望。那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一下自个当年自己的愿望是什么来着呢?现在实现了吗?还差多少步?没有实现或者出现很大偏差的理由到底是什么呢?

这一系列的问题使我们想到,我们都一直是在说,付诸行动的人很少。就像我们在工作当中,当去参加一个培训,老师讲到你心坎里的时候你会心潮澎湃,但是过后你还是按部就班的在做你的工作,没有什么大的进步,也很少意识到自个应该怎么进步,只是在人讲到你心坎的时候激动那么一下子,激动的状态永远是那么一小会的话,那永远也成功不了的吧。只有十几付诸行动的人才能真正享受胜利的果实。

我们要把积极保持在ing的状态!

书中主要讲的几个要点:

1、重复的力量:少而精的去学而非多而浅的去学。

间隔性重复,要时不时的回头看看以前学过的知识,这样你才能更主动的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

2、为什么不能学以致用的原因有三:

信息超载:每天看到听到的信息过多,没办法真正 的去认识去渗透

消极过滤: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去做事去思考问题。看问题先看好的一面,然后再去反驳错误的那一面。先绿色思维然后再黄色思维。例如公司的首席运营官,虽然他是专门挑刺,为确保公司做出正确决定而设置的岗位,但是他的挑刺不能把人给整疯了,可以先思考人们提出的建议的好的方面,然后去驳斥不好的一面。

缺少跟进:要想改变某个行为,得到自己预期的效果,你需要指导、支持、问责。然后制订一份出色的跟进计划。说白了就是得有个人跟你分享并且对你进行监督。很多培训机构课程很多,人们在接受培训的那一刻也很激动活跃,但是只是在接受培训的当时,那一刻,之后所学到的培训只是很少能真正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这就培训缺失的最重要的一环:应该制定实时有效的跟进计划。去支持,去找出问题,去实践,然后再找问题,进行巩固,最后真正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分析一下现在的我好像也是这样的一个状态:计划到是有制定,2011年的整个学习工作计划都制定了,但是实际去执行的真没几条,这样就违背了我开始的意愿,那过到现在马上6月份,半年过去 了,我的计划还没执行几个,我的年中目标可能无法实现,那我现在就很抱怨,产生了一种莫名奇妙的失落和抵触情绪,认为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吧。那这样随着消极过滤的增长,我的计划毫无疑问会全部泡汤,所以我现在应该把我的计划重视起来,从实际的情况触发, 一点一点去做一点一点去实现,一点一点去改正。恩,就这么干,开始!

最新《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精选6篇


你还在苦苦思索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吗?读了作品后,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为了更好的品尝这书中的韵味,我决定写一篇作品,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最新《苏东坡传》读后感”,希望本页内容能帮助到您!

最新《苏东坡传》读后感【篇1】

苏东坡是是林语堂一生的挚爱。虽然相隔800多年,但在林先生笔下,苏东坡正如自己的忘年至交,仿佛亲眼见证了苏东坡“竹杖芒鞋,一蓑烟雨”的平生。

没看这本传记之前,我对东坡的了解主要是他光辉熠熠的头衔,以及登封造极的艺术造诣。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首,豪放派之代表。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但是读了《苏东坡传》以后,我真正了解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一个真实的苏东坡,一个自然的苏东坡,一个纯粹的苏东坡。

对东坡的最新认识是他仕途上的浩然正气。以前总以为东坡是一位超凡脱俗的文人,读此书后,方知他的政治生涯是坎坷的。“学而优则仕”,带着“平和世界”的美好理想,东坡步入仕途。正值王安石变法之际,他在外任官期间,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极力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经历了10年的政治生涯,东坡经历了人生的第一难 ,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接着就是不断地被贬,再被贬。”人生最失意之时,却造就了他文学的巅峰。《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承天寺夜游》都是这时所作。在一个昏暗的时代里,苏公以文人之浩然秉性,敢于去质疑变法之弊端,敢于去挑战王宰相的权威。即使牺牲自己的仕途,也要坚定的拯救苍生。

其次就是对其豪放旷达,虚幻若谷的人生境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经济经历了仕途上的风风雨雨后,苏东坡也逐渐顿悟,认识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他淡却入世之心,步入出世之途。由那一刹那起,他看透了这一切。于是乎,他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开始了新的生活。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谈禅说理, 人生,就应似飞鸿踏雪泥。又何必被聪明误一生呢?

读完《苏东坡传》,感受苏公,我体会到“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所言之理。感受自己,未来但求对社会“浩气长存”,但求对生活“烟雨一生”。

最新《苏东坡传》读后感【篇2】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

“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

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

他用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

人如其文,苏轼是一杯清茶,他将伴我一生。苦涩中遮不住的淡香溢出翠玉般的碧壶,沁满心田,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也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哀思。这种苦涩的思念被寄予给一杯清茶,被寄托给一轮明月。淡的相思,浅浅的哀愁无需言语,沉郁便是所有。

苏轼是一江碧水,他将伴我一生。掩饰不住内心的寂寥,倾诉不尽“高处不胜寒”的苍凉。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寂。在鬓发几百之际,故人不在,源于内心的寂寥。埋葬,便是所有。

苏轼在他用文字编织的梦幻中遨游,在他用诗堆积的象牙塔中放纵。“浮游天地间”“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的凝结点,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首苏轼,我无语。因为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风流。阅读苏轼,品位苏轼,我终于明白,一切痛苦只是过眼云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如茶,伴我一生让我平淡;

苏轼如水,伴我一生让我宁静。

苏轼:我心中的'永恒!

最新《苏东坡传》读后感【篇3】

他的文采飞扬,堪比西方文坛巨匠莎士比亚;他的口才咄咄逼人,如同法国政坛上叱咤风云的雨果;他的动人情感,又如英国作家约翰生。他的人性与人生让人捉摸不透,他就是北宋一代奇才苏东坡。

但是,苏东坡一生风雨坎坷,饱受磨难,从密州一直被贬谪流放到詹州,他离政治中心越来越远,最终被贬到北宋的蛮夷之地——詹州。

当我读到这时,静静地合上书本,掩卷沉思:苏东坡的人生为什么是如此悲惨,他被贬到詹州时,会抑郁,甚至想不开自尽吗?心中种种疑问使我又翻开书本,继续往下读。

苏东坡的做法却出乎我的意料,他豁达乐观,关心百姓,在蛮夷之地时也不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处处为百姓着想,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减免租税,平反冤情……他把任何一个流放地都当作文化传播的场所,他曾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苏东坡的故事,让我意味深长,他是一位豁达乐观的智者,才华横溢,我不禁想到他——霍金。霍金是现在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又是“宇宙之父”。他二十一岁时患上肌肉委缩性侧索硬化症,全身瘫痪,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他的人生坎坷曲折,可与苏东坡相比。但他笑看人生,笑看风云,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证明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律与黑洞面积定理。他要是没有那顽强的毅力,豁达乐观的心,怎会取得巨大的成就,受到世人的赞誉。

笑看风云,不是项羽挥泪别虞姬、乌江自刎的自尊;笑看风云,是司马迁被处以宫刑的坚贞不屈,努力谱写“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笑看风云,是贝多芬双耳失聪后,依然努力演奏谱写一首首著名的歌曲;笑看风云是……

苏东坡的肉体虽然会死,但他的精神在历史中则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耀照明,可以滋润营养,维持众生万物。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间的一颗微粒,生命却可以不朽。

最新《苏东坡传》读后感【篇4】

世间的一切,都不过是一场相遇。冷遇见了暖,就形成了雨;春遇见了秋,便有了岁月;太阳遇见月亮,变生成了星辰;天空遇见大地,就有了永恒。世上的每一场相知,都从相遇开始。世上的每一段倾心,都因相遇而沉醉。

然而大千世界,何其纷繁复杂。在追逐名利之中,人们的心与心逐渐远离,只剩下一个模糊的背影。你想去触及,却只是一片虚无。人情世故之中,所有的相遇都变得平淡。你想追寻的人与事,却只能含着泪擦肩而过。即使身处热闹的街市,面对这车水马龙的人群,一次不经意的回眸,也得不到一刻眼神的交接。孤独,是一个人的,也是一群人的,就这样无声地进行一个人的战争。想要去挣脱,却只能茫然对视。

茫茫人海中,我只想去遇人生中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于是,我决定携着背包,带着几分期许,去寻一场倾心的相遇。

以文字为房,以标点为窗,我找到了一片心灵的栖息地。打开时空的按钮,开启一段时空之旅。偶遇一位沉睡的灵魂,听他诉说千年的情思,听他吟唱千年的词调。这里是诗情的天地,记录着辉煌的历史传奇,谱写了璀璨的光的篇章。殊不知,这段文字的背后,有这一段不为人知的深情。我遇见了他们的故事,从此,点亮了我的人生。

以岁月为笔,以相思为墨。字字皆情,句句皆心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一字一句的斟酌,让这片文字的世界充满着深情,春风卷来大地的芳香,打开心灵尘封已久的窗户。流水冲刷岁月的痕,洗涤人们心中的孤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切都是那么宁静温和,一切都被赋予新的生命。这里的灵魂因千年的沉淀而变得清纯,或深邃,或豪迈,或深情,承载在属于他们的故事中。原一个人独自走到流水的尽头,只静静地坐着,看天边的云彩冉冉升起。

还记得千年前的浔阳江畔?那一夜,只留下动听的琵琶声和泪水沉入水底,重温那段故事,我仿佛遇见了当年泪湿青衫的江州司马。那双深邃的眼睛就好像能洞察周围的一切,看破了岁月的流离,一头飘逸的秀发交织着修长的衣袂在风中凌乱。他在侧身倾听,让灵魂行走在琵琶拨动着的琴弦上手指和着音律轻轻拍动。他听得入神,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殊不知,泪水早已湿透青衫。我多想扯破千年便是时光的束缚。为他拭去眼角的荧光。可是我不能,只静静地看着彷徨的白司马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他想借酒醉去逃避,却不料醉不成欢惨将别。心灵上的创伤太重,烈酒也无法朦胧。悦耳的琵琶声在诗人的心头响起,在诗中隐没,牵动着司马难酬的壮志。看着诗人高举着酒杯,却始终放不下。何不一饮而尽?任尔东西南北风。乐声渐去,只留下诗人独自一人的感伤。那一夜,一花,一酒,一诗,陪着醉倒在江边的白司马,足以。酒不醉人人自醉,醉来的第二天,他会选择去忘记一切,只记得别离时的茫茫江浸月。

从浔阳岸边走过,邂逅诗人沉睡千年的灵魂。我是多么幸运,能遇见一段倾心的美好。只想轻轻的哼唱着《霓裳羽衣曲》,骑着白马,滴哒滴哒的走过盛唐的别样繁华,或许下一秒,又能遇见一段。

偶遇一段美好,胜过一场虚伪的追逐。只愿沉醉在诗情的天地,站在词语的留白中,与文字谋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慢慢地跟着诗人的脚步,徜徉在这片文字的海洋,有诗路过的地方,满山的清流便开始吟咏唱和,轻轻地挥一挥手,便是诗人繁杂交织在一起的情思,那些永远无法解开的秘密。诗人一伸手,便是满把新诗,诗太多了,诗人开始随手抛撒,我跟在后面,一俯身,便是千古的经典。

累了,便独自坐在草堂前,守候一段迟到的故事。静静地在风中寻章摘句,在雨中倾听你我,在夕阳下邂逅一位美丽的灵魂,那该是一场多么倾心的相遇啊!就想诗人在雨巷中遇见那位丁香般的姑娘……

我躺在云端,遇见一首诗,遇见诗中的人与事,遇见一位横卧在岁月的灵魂……

最新《苏东坡传》读后感【篇5】

第二次读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心中的慨叹又多几分。细究苏东坡其人其事,觉得在品性上我与他有相通之处。他若遇不惬心意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我也经常因心直口快,伤别人而不自知;他待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却觉得自己富比王侯,我也真诚与人交往,大方率直,对金钱淡漠,重精神而轻物质;他快乐时很难说不快乐,不快乐时也很难作出快乐状,我也将喜怒哀乐写在脸上,从来不做违心之举;他不能忘情于绿水青山,总喜欢让自然之魅力浸润他的心神,我也喜流连于万壑千岩之间,在韶光美景中焕发我的身心;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我也只重视别人的闪光处,常忽略他人之不足,处处能包容人;他能在每一逆境中安然度过,依然不忘享受生活,我也能面对挫折时不言失败,不计个人得失,依然心存感激热爱生活;他能在作品中流露本性,真笃而诚恳,发乎内心,我也能自得其乐,字字从真纯的心肺间流出------

但是苏东坡,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他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他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他本人心智上才华的卓越是不可以预测的,我之所以大言不惭,与东坡自比,不过是仰其鼻息的自我陶醉罢。

记得七年前有一段时间沉浸于临苏东坡之书,本科自考毕业论文选题为《从苏轼的书帖题跋中解读苏轼的审美倾向》。于是乎,日读其诗文,夜临其书帖,东坡居然入我梦来。时至今日此时,我依然能真切地再现当时的梦境:在黄昏的海滩边,海浪温柔地拍打着岸边的礁石,海边停泊着一艘小船,而我是这船上即将远行的客人。当我向远处的村庄投去深情的一瞥权作告别时,暮色中一位高颧美髯的老者正向我走来,他挥手示意要我留步。他说一些祝我旅途顺利的吉语,我也望他珍重,最后他拿出一块丝帛,正面是他托我带给他儿子的一封家书,反面则是一片丰收在望的桔园,枝上黄澄澄的橘子殷实得可爱。

依依话别之后,船渐行渐远,在挥手的瞬间,我看到他的袖口上绣着“东坡”二字,他不就是我仰慕之至的大诗人吗?他不就是我倾倒万分的文坛巨匠吗?我心一急,脚一蹬,行------醒后的惆怅延续很久,与东坡的对唔实在太仓促,望其再度入梦的愿望也终未能实现,而对其才情的迷恋却涣涣如流水般一发不可收拾。林语堂曾说,“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上的星,地上的河。”是的,他应该是化作星星在星际间遨游,这最符合他的个性。我喜欢望星空,因为我觉得这浩瀚中,必定有一颗是东坡。虽然他居无定所,逍遥于太空,但他肯定是最耀眼的一颗,我想我能看到他,因为我分明看到他那双亦庄亦谐、天真烂漫的眼睛,那张洋溢着乐观闪烁着智慧的我熟悉的脸。我喜欢望月,尤其是十五的圆月,因为我总觉得当东坡将人间之月演绎得如此动人如此完美之后,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对他情有独钟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对他魂萦梦牵呢?除非我们的思想已冻结,我们的感情已麻木,我们的生命已终止。

写到此处,步出阳台,抬望眼,一弯娥眉挂于天边,夜空星疏点点,西边有一耀星,最似东坡容颜,若是有知,可否再入梦来?

最新《苏东坡传》读后感【篇6】

最近,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愈发喜欢苏东坡和他的诗。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长的流放中度过,但他始终有一颗豁达的心,这最令我佩服。

提起苏东坡,或许大家并不陌生。“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说的就是苏洵、苏轼、苏辙。三苏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苏轼,苏轼以东坡自居,所以后人又称之为苏东坡。苏东坡一生起起落落,乌台诗案让他跌落谷底,黄州务农的辛苦,惠州的惨淡,海南的缺衣少食……但他总能苦中作乐。闲暇之时,游历于山水之间,广交天下有志之士,创作了一首又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我喜欢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也喜欢《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更喜欢《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豪情。

才华横溢的苏轼还是个地地道道的美食家。他被贬黄州时,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做的“东坡肉”,特地把这道菜谱编成顺口溜的形式,以方便人们记忆,以至于现在这道菜还十分有名。他对生活的乐观,对做菜的喜爱,对此可见一斑。也正如书中所说,正是这乐观的精神,让他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也能抵御负面情绪的侵袭。

书中还写到,苏东坡和他的弟弟苏辙感情深厚,二人曾有“风雨对床”的约定。正是这般亲情,维系着兄弟俩,让他们同甘共苦,伴他们走过风风雨雨,共同面对困难和挫折,荣耀和掌声。还记得兄弟俩第一次分别时,东坡这样描述他们分别时的复杂心情: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苦寒念尔衣裘波,独骑瘦马踏残月。以至于后来,为践行风雨对床之约,三番五次想要从仕途中退出,享受兄弟相处的喜悦。

苏东坡是一个传奇的存在,他写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华章,他的豁达开朗、乐天知命的人格魅力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道德情操读后感1000字精选


读后感大全主题栏目精选:“道德情操读后感”,敬请访问。

好书有不朽的能力,他是人类活动最丰硕长久的果实。在读后了作品,对于作品里的情节非常感兴趣,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读后感的开头和结尾要怎么叙写才会更好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精心为你整理的“道德情操读后感”,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道德情操读后感 篇1

崇尚通过劳动与智慧获得的财富与地位和崇尚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财富与地位从表面上看并无二致,因为他们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财富与地位。而实现目标的途径却往往被忽视,甚至不为人知。

其实财富与地位仅是人类作为动物(具有智慧)而言的最低要求,因为这些可以满足一个人在物质条件下的更好生存需要。而道德上的追求才是更高层次的目标。一个人的追求到底属于哪个层次其实很好判断,只要看他在拥有了财富之后的表现即可得知。

“仓廪实而知礼节”这句话并不过分与偏颇,而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作为生物来到世界后,生存自然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解决上并不是顺序的,而是同步的,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很多人不愿承认,但不得不承认,“财富”与“地位”可以检验一个人的道德追求。

当一个人在基本生存仍存在问题时,你是不能说他“心向腐化”的,因为他有可能只是想活下去或活的更好些,仅此而已。可他却不知道方法上的不同究竟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影响,这些影响又会带来哪些后果。当许多人都是这样的状态时就形成了所谓的“坏风气”,可不知道他们仅是想让自己和家人生活的更好些。

道德情操读后感 篇2

人拥有利己的本性,以及同情的本性。

利己主要表现为功利,为自身利益着想,为理性控制。

同情表现为对他人的所遇到的事的反应。当人们看到他人遭受苦难,心理上会自动想象自己遭遇那种处境时的表现,然后通过情绪表现(快乐的事也如此)。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凡正常,都或多或少拥有同情的本能,少者为麻木,多者为善感。而人们的这种同情会对当事人产生较大的影响,若为快乐,那么他(她)将更加快乐,并为自己的快乐感染他人而感到满足。悲痛者,则会更加认同自己的表现,认为理所当然,对于他人,则投以理解、感激。(但现实中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倾向于快乐与悲伤的平衡点,并且对快乐投以认可,希翼,对悲伤表现出逃避。所以,往往快乐更易感染人,而对于某些记忆上存在阴暗的人,则更容易被他人相近的悲伤所感染,引发与当事人相似的情绪。由于主流倾向快乐,所以悲伤的当事人在经历对他人不同情自己的愤怒后,将反思自己的情绪是否适合自己的境况,由此渐渐‘正常’)

朋友之间的同情十分重要,由于关系,人对朋友的同情要求高于其他的陌生人。当发生快乐或悲伤时,朋友的表现对主观感受尤为重要。所以,总是要求朋友要将同情尽量的趋近自己的情绪,才能符合‘朋友’这个称号。若表现麻木不仁,或与自己的感受相反感情便会受到威胁。有的会产生‘朋友不关心自己’‘自己被忽视’‘朋友背叛’的猜想——对外反思。有的会产生‘自己是否做错’‘对事表现是否不当’等一系列的对自身的思考——对内反省。

人总是希望被认可,甚至忽视合理性。而一个朋友是否能够用理性地同情自己,以此把自己从错误拉回正轨,便是标准。

道德情操读后感 篇3

崇尚通过劳动与智慧获得的财富与地位和崇尚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财富与地位从表面上看并无二致,因为他们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财富与地位。而实现目标的途径却往往被忽视,甚至不为人知。其实财富与地位仅是人类作为动物(具有智慧)而言的最低要求,因为这些可以满足一个人在物质条件下的更好生存需要。而道德上的追求才是更高层次的目标。一个人的追求到底属于哪个层次其实很好判断,只要看他在拥有了财富之后的表现即可得知。

“仓廪实而知礼节”这句话并不过分与偏颇,而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作为生物来到世界后,生存自然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解决上并不是顺序的,而是同步的,程度不同而已。作文因此,很多人不愿承认,但不得不承认,“财富”与“地位”可以检验一个人的道德追求。当一个人在基本生存仍存在问题时,你是不能说他“心向腐化”的,因为他有可能只是想活下去或活的更好些,仅此而已。可他却不知道方法上的不同究竟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影响,这些影响又会带来哪些后果。当许多人都是这样的状态时就形成了所谓的“坏风气”,可不知道他们仅是想让自己和家人生活的更好些。

所以问题并没有出在他们对“财富和地位”的渴望与崇尚上面,而是那些已经解决了基本问题的人们没有为他们做出更多的追求道德力量的榜样!

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道德情操读后感 篇4

 温.家.宝总理多次推荐《道德情操论》,其用心之良苦,应能够促使人们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反思,从对亚当斯密的片面、庸俗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科学全面地理解真正的亚当?斯密,进而深入全面地从理论发源处理解市场经济理念。《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应当按照《道德情操论》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市场经济。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把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在道义上赢得人心,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谐地发展。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本书指出,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人的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个人的品质,我们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我们国家土地督察部门,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国家土地督察办公室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自然有其作用,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天工作,面对每天的生活。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三国诸葛亮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做好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共产党员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党的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群众,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要做到艰巨任务抢在先,危难之际冲在先,改革创新闯在先。

道德情操读后感 篇5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600字:

1、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一些本性……这种本性就是怜悯与同情。

亚当·斯密人为人自然地存在同情心,并且在任何人身上都有所体现,为别人的幸福而高兴,为别人的痛苦而伤心,而天生存在的特性意味着这种情感可能是没有回报的。

2、除了设身处地的想象外,我们无法知道他人的感受。

想象使得同情得以体现,在看到、听到、想到某些事时,常会使人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进去,注意我认识到这常是不自觉的。比如我在看电影时,常表现得非常感性,这并非是因为电影拍得足够好,而是我自认为在那种情况下我可能会有的反应,而且这种情感不会因为我听说这部电影很差就消失,最多可能相对较弱,这便是依靠想象而自然表现出的同情。

3、旁观者的情绪总是同他设身处地的想象人为应该是受难者的情感的东西相一致的。

我认为这种同情应当是虚假的,在于只存在我们想象中而非真正体会得到的,但我们的确无法真的把任何事情都体验一遍,便只能沉浸在以想象为基础的同情之中。

4、“同情”用来表示我们对任何一种激情的同感。

5、有关好的或坏的命运的一般念头会引起我们对遭遇这种命运的人的某种关切;而有关暴怒的一般念头却激不起我们对被触怒的人的任何同情。天性似乎教导我们更为反对去体谅这种激情。

我认为人的同情外化是有先后顺序的,如果个人完全置身事外来观察一件事,往往趋向于同情弱者,不管弱者是出现暴怒或是受到迫害的一方,而且这种弱者是相对绝对的弱者,如权力机构和群众、阶级高低或种族歧视引起的,同时对某一类人的刻板印象也会有所作用,这是无关涉事方强弱势的;当然,以上是完全将个人排除利益相关和知晓原因情况下的。

道德情操读后感 篇6

我只听过《国富论》,《道德情操论》还是头一次听。百度一下后居然是温家宝总理推荐看的。

也许是由于作者的缘故,一个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作品应该与经济发展挂钩。但并意味着对青少年毫无用处。譬如,他指出的经营之道要讲诚信,这对我们就有点用了。

亚当斯密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本书告诉我们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人的风气和习惯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个人的品质,我们应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他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产生的影响。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我们的行为,只不过法律有强制力保证实施。

我是班长,这本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告诉我,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做好每一件事情我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绝不要以微小儿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班长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大家的利益,他人的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大家,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要做到艰巨任务抢在先,严控班级整体态势,加紧改革创新。

亚当斯密耗费毕生心血写成了这部至今唯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诉我们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到道德的约束,不要伤害别人,而要帮助别人。温家宝总理推荐这本书,我想总理认为这对维持整个市场经济和谐运行,甚至民族强盛是至关重要的。

亚当斯密在书中说:如果一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地分到大众手中,那么他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他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而言,我必须考虑到我的计划要符合同学们的需求,不能有偏私的成分。今后,我的第一任务是解决班级较为突出的问题,重视公平与正义。

亚当斯密作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其功绩是无法衡量的。这本书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不意味着只对经济有用,对任何一个人都有着巨大的帮助。

到最后我不把这读后感当成累赘了,反而谢谢他,因为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无论是个人还是以后的班级发展。

道德情操读后感 篇7

前阵子读了亚当?斯密的伦理专著——《道德情操论》,在书中,亚当?斯密首先提出研究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及和谐发展的基础,这一观点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尽管人具有自私自利的本性,但是,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也还存在另一种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的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亚当?斯密认为,同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感情之一。

所谓同情心,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在看到他人遭受不幸时,会因他人的悲哀而感伤的这种状态。不过感伤的程度因人而异,有些人对他人的同情停留在情绪上,有些人对他人的同情践行于行动上,通常在人们眼里,前者是自私的,后者是正义、仁慈的。我们没有批判自私的坚定立场,因为法律没有规定人们必须履行行善的义务,但是道德会谴责自私的人。

自私的人并非没有同情心,这种与生俱来的情感是很难磨灭的,我坚信人性本善,只是受后天生长环境的影响,一些人的谨慎心超过了他们的同情心。当年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等等,在群众心里留下了做好事要付出代价的阴影,这使得许多富有同情心的群众不敢行善,他们害怕被冤枉,害怕被讹诈,害怕受牵连。

谨慎也是一种美德,但是谨慎的人不愿意承担任何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责任,不在与己无关的事务上奔忙,不参与到他人的事情中去,不向他人提出意见或做出劝告…他们的谨慎心促使他们小心翼翼地顾全自己的利益,漠视他人的不幸,当这种谨慎心越来越普遍,社会道德便渐渐滑坡,社会冷漠也会紧逼社会正义而来!

20xx年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轰动,将社会道德缺失这个问题摆在了民众眼前。一时间媒体上充斥着对那18个路人冷漠行为的谴责,以及对拾荒阿姨以微爱举起道德希望之光的称颂。这是因为作为一个旁观者,如果为他人的灾难感到悲伤,为别人受到的伤害表示不平,为别人的好运感到高兴,这样的人看上去是何等的和蔼可亲啊!相反,如果他只是同情自己,对别人的处境显得冷酷无情,对别人的幸福或不幸无动于衷,这样的人看上去又是多么的令人厌恶啊!之前对于小悦悦事件,我的看法基本同上,但是在读了《道德情操论》之后,我的观点有了变化。

我们不能一味置身事外地去看这件事,因为只要我们还能够置身事外,我们便无法体会到他人的纠结和痛苦,即便是至亲尚且如此,更何况一个陌路人?我们只有设身处地地想象,把自己置身于他人的境遇中,想想自己正经受着同样的事情,我们才能在某种程度上体会到他人的感受。人总是习惯在主观意识上把自己的品德高尚化,不能与人感同身受,又何来资格说长道短?倘若18个路人能用这种方式去体味小悦悦的绝望和无助,他们不会如此默然离去;倘若我们能用这种方式去体味18个路人的谨慎小心,我们不会一味地谴责他们,而是深刻地反省自我,去客观思考,假使这件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是会托起这奄奄一息的小生命还是叹气离去?

对自己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谨慎的美德;对别人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正义的美德和仁慈的美德。我们要以这种谨慎来约束自己不去做伤害他人的事,而非漠视他人所遭受的痛苦,因为漠视不仅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反倒会给我们带来内心的煎熬、良心的谴责,况且,以牺牲正义和仁慈为代价的谨慎未免太过昂贵!

我们应该以小悦悦事件告诫自己,担当自己的责任,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要像盖楼房一样,从一砖一瓦做起,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心怀同情、正义、仁慈,乐于行善并积极行善,道德之塔的重建便指日可待!

人与人之间如果能够相互关心和同情,会使得彼此都感到幸福,也有利于促进人体的健康。更多的时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当相互关爱,体味相互同情的愉快。人生来如此:希望被人热爱,希望成为可爱的人;害怕被人憎恨,害怕成为可恨的人。所以,为了满足我们自己内心的这种渴求,我们应该谨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要适时做到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体谅他人情绪的同时,力求控制自己的情绪去照顾他人,宁责己,勿苛人。可以用相濡以沫来形容这种相处方式,这种相处无疑是愉快并且幸福的。而且,宽容、怜悯、善良、友好、仁慈,这些仁爱的感情总能在各种场合博得他人的好感,怀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得到他人称颂的同时宽慰自己的心,何乐而不为?

道德情操读后感 篇8

亚当·斯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凭借《国富论》一书享誉全球,被尊为“微观经济学之父”。除此之外,亚当·斯密还有一部影响力巨大的名著,即《道德情操论》。在《道德情操论》这本著作中,亚当·斯密对同情心、善恶、正义、仁爱、克制等情感因素进行了剖析,并对评价道德的性质与原则做了精辟的论述,目的是引导芸芸众生惩恶扬善、伸张正义,养浩然之正气,修厚德以载物。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同时也滋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行为,浮躁的气息与投机氛围浓厚,多少人想着不劳而获或者一夜致富,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沉下心来修习自身的道德情操,感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部分人工作八小时以外的时间会用于打游戏、刷朋友圈、看电视等行为,事后会莫名产生一种无尽的空虚感。作文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利用这些时间,阅读一些有助于提升我们修养的好书、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等,那么,我们内心将会得到充实和满足。而做到这些,要求我们既有计划,又有恒心。我们必须目标明确,坚持不懈,攻坚克难,久久为功。

作为金融从业人员,对待客户要诚信,对待诱惑要克制,切不可在权力面前乱了方寸,在金钱面前失了原则,一定要守住底线,守住做人的底线,守住制度的底线,守住道德的底线,在各种考验下锤炼道德品行,提升自我修养。

修身,修养一己之道德情操,勉以躬行实践谓之修身。我们要以仁、义、礼、智、信等优秀道德品质为指导,不卑不亢,养浩然之正气,修厚德以载物。

道德情操读后感 篇9

最近,我阅读了温家宝总理五次向公众推荐的巨著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斯密一生奉献了两部经典:一本是《国富论》,另一本就是《道德情操论》,这两本书密切相关。在《国富论》中,斯密假设所有人都是经济人,一生都在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断追求以货币形式衡量的物。《道德情操论》中的人却是高级的社会人,对物的追求只不过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实现自己想要的感觉。如果说《国富论》说的是利己,那么《道德情操论》说的就是更深刻地阐述了只有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接下来让我们细细品味其中的精华之处。

《道德情操论》讲述了身处千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00多年前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亚当?斯密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思考写成了这本十分罕见的,也可以说是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将是至关重要。

我认为,在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长期时期,该书极具启发和指导意义。pxq平阳文化网pxq平阳文化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确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市场经济体系,经济进入飞速发展时期,中国人用30多年时间创造和积累了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里才拥有的财富,成就足以让许多人感到惊喜和自豪!但是,当中却有诸多隐患和不安,社会浮躁、道德缺失,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差距加大,一部分人在追求自身利益诉求的同时,迷失自我,缺少信仰,不择手段,三鹿奶粉事件、煤矿事故等负面新闻层出不穷,极大的影响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及和谐社会构建。pxq平阳文化网

这本书里写道过,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们国家现在的国情来说,第一是发展。第二是协调发展。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对于正义,《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它是一种美德,不是我们自己可以随意自由决定是否遵守,而是可以使用武力强求的,违法这种美德将遭到怨恨,受到惩罚。道德一旦缺失,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国家之间就会产生抗拒心理、怨恨情绪,长此以往,必定影响社会和谐。由此可见,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对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读了《道德情操论》,我们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这种利己不再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而是把社会人假设作为论述的前提,相比之下,社会人更接近人的本质,从而使本书具有更普遍更根源性的意义,《道德情操论》对现时代的中国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进入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许多人不断追逐以自我为中心的利益诉求,迷失了自我,一些共产党员甚至放弃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我们的党,在这一时刻,更应该认清形势,培养我们的情操,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经济发展要顺应人的本性,应该让看不见的手去操控这一切,但并不等于无限制地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就行了。毒奶粉事件、过期疫苗事件、楼脆脆事件等等就是鲜活的例证。《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只追求个人利益将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人是复杂的,人不仅有私欲,也有情操。无论人怎样自私,他都有一种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的本性。正因为人类懂得感同身受,拥有普世之爱,所以人才区别于动物;正因为守望相助,前人为后人栽树,小我为大我牺牲,人类社会才得以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存续至今。懂得了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在人民群众遭受灾难时总有陈光标似的人物挺身而出,不难理解香港义工冒险救孤儿捐躯的义举。

通过《道德情操论》的学习,我更加坚定了国家的任务,那就是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和追求,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更加注重公平和正义,把蛋糕分好,让每个人都享受到改革和建设的成果。要紧紧围绕让老百姓直接受益,着力解决当前老百姓最关心的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保等民生问题,加大基础设施财政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引导和鼓励更多先富起来的人积极行动到慈善事业中来;通过法律建设、道德修养建设,让社会建立起诚信经营机制,引导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更为依法、有序的市场环境中来,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社会生活中中,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这本书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个人。

道德情操读后感 篇10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800字:

这本书我采用在喜马拉雅FM上听书+重点章节阅读完成。这是一本由英国苏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完成的伦理学经典著作。说实话,这本书能听完对我来说都是一个极大地挑战,由于翻译版本与实体书版本不同,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外文化的差异,自己的知识面,论据来源等等.......只能算马马虎虎应付性地听完一遍。

《道德情操论》全书分七卷。怜悯和同情是人的本性,是人性中的一种原始感情。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同情是斯密同情思想的核心概念。作者用同情的原理来阐述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的评价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性,接着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进而揭示除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在人类发展的今天,世界时时在变,而人性未变。每一个人都要面对人和人关系,人和社会,人和事物的关系以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社会里存在的贫富差距,发展失衡,企业改革,房市、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在当今社会,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弘扬美德是华夏文明的优良传统。关心自己的幸福,需要我们具有谨慎的美德,这种美德约束我们避免受伤害;关心他人的幸福,要求我们具有正义和仁慈的美德,这种美德敦促我们提升他人的幸福。

按照完美的谨慎、严格的正义和合宜的仁慈这些准则去行事的人,可以说是具有完善美德的人.......但是人自己的激情非常容易把他引入歧途所以了解这些准则而得不到最完善的自我控制的支持,总是不能使他尽到自己的职责。

自我控制的美德就是遵循合宜性,就是对想象中的这个公正的旁观者的情感的尊重。这些美德除了带来令人愉快的后果外,不会产生别的倾向。这本书能让我们心灵得到启发,从根源了解人类自身的情感,不会因为对同一件事每个人有不同的感情而诧异。在这个利益化功利化的现代大潮中,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我们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一些人为了一己私利造假,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整个社会道德观念淡薄,逐渐失去了道德对人的约束。如果人们把自我利益最大化,这种利益的最大化就会比同情心更加强烈,就会磨灭同情心和良心,也就磨灭了道德情操。

目前互联网飞速发展,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可能被吃瓜群众津津乐道地演绎着。我们应该不了解真相就不要随波逐流,随意下结论,要有自己的道德情操。读《道德情操论》对我们是一次心灵的反思,道德的重整。我们了解了为什么很多事如此丑陋,也懂得了如何去改变这种丑陋,这也为我们追求美德指明了方向,能更好地指导以后的生活和工作。

亚当﹒斯密的这本书理论性很强,也很深刻,因本人水平有限,只能理解皮毛,以上就是我肤浅的一些心得体会,请大家多多包涵。

道德情操读后感 篇11

亚当斯密经过漫长的创作、增补、修订及整个研究、写作计划过程,著作《道德情操论》终于定型了,成为一个最完美的版本。在这本书里,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我想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单纯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已,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其所阐述的观点是能够跨越时空,不受地域限制的,它历久而弥新,在历史的沉淀中又孕育出更丰富的内涵。

他传达给读者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应该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面。因为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倘若以后我们真正踏入社会了并且找到了属于了我们自己的工作,那么在我们行业一样处处都是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的。无可否认,努力挤出自己有限的时间去看这本书,心灵得到很大的启发它给了我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督促我要学会互相帮助和互相体谅,让我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位匆匆而过的路人、朋友,亲人和爱人。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首先提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紧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读过这本书,仅仅是最开始,我们看到设身处地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后来有反复出现激情、强烈、合宜、尽善尽美等词。小时候,思想品德课的时候老师教会我们要换位思考,这不正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吗!正是由于我们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情,即设身处地地想象受难者的痛苦,我们才能设想受难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难者的感受的影响,真切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说同情与其说是因为看到对方的激情而产生的,不如说是因为看到激发这种激情的境况而产生的。但是我们对悲伤的同情一般是一种比我们对快乐的同情更为强烈的感情还是通常远远不如当事人自然感受到的强烈

他在书中说:人的天性决定了我们总是推己及人,从关心自己开始,进而关心旁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诚然,慈悲为怀的人,总是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切身感受,总是会推己及人的为别人着想。千百年来,孔老夫子不正是如此地教育着我们后来人吗?即使是论社会阶层的区别也是孔子一直讨论的话题。

然后亚当密斯在第二卷中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心情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现在的社会同样如此,又或者像孔子所埋怨的乡原一样,这些都应该是一种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优点、好的品质应该得到报答而缺点、坏的品质应该得到惩罚。在第三卷中他又阐述了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还有第四卷的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论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卷他说有关美德的品质当我们考虑任何个人的品质时,我们当然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第一,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最后密斯论道德哲学体系。

说实话,虽然我看起来有点吃力,字字都要咀嚼一下。但是密斯对人类的道德情操剖析的很是全面很是深入。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他在《道德情操论》中阐明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却很少引起我国思想理论界的关注呢?我们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社会腐败、就业压力大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常常会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方、美好、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且《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如何利他,使他人的幸福成为自己的幸福必备的条件。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就要求我们常怀同情之心、推己及人、公平正义之心待人处世,互帮互助,用全局的眼光,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现在我作为一名大学生,通过《道德情操论》的学习,更加坚定了追求和信仰,现在必须好好学习,培养一身的能力才能在未来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并且,把中华民族的良好美德发扬光大。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一个有德的民族会受到世界的尊重,历史的尊重。道德也存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事大事,我们都能做个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们加在一起就是有道德的国家民族。国家一直在讲求德治,可是我们这样的适合暂时还无法摆脱法治的社会。但是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看到一个高国民素质的中国,一个可以用德治和谐的社会,我们相信着并为之努力着!

经暑假读后感1000字精选


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暑假读后感”,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即使是一本再简单的书籍,不同的人在读完之后都可能会有不同的心得,我们在阅读作者的作品也能体会到作者的智慧。我们要及时地记录下自己的想法。

经暑假读后感 篇1

《道德经》其实是一个完整的哲学理论体系,是修道、修德、做学问、做领导的方法论,是启发我们看问题的思考方式。所以,道德经不会使人变得更聪明,但可以开发你的大智慧。佛家讲“聪明于尘境发,究竟愚痴;智慧自本心生,终归正觉”

研究道德经其实并不难。只是研究《道德经》的人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的学术研究常识,那就是对研究对象的从大类到小类的定性化分解和结构研究——分类、归类。

比如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物种,那么他们首先会根据这个物种的体貌、习性、饮食等明显的大特征将它与其它物种进行比较,从而将此物种归入某种大的类别,然后再按照某些小特征在大类别里面一层一层的归入更小的类别里面去,并最终实现对这个新物种的全面了解。

然而,《道德经》的研究者们往往习惯了儒家横向思考问题为主的简单逻辑方式,而不能按照整体逻辑的思考方式去思考问题。所以才导致了你前面提到的对道德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盲人摸象式的七零八散、意识形态和教条主义的文本解读。

初读道德经给我一种神秘的气氛,自古以来道德经就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圣典”对它的解读和争议也一直未停止过。曾经有人说过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我却认为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零一个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这是道德经最简单的一句,也是最复杂的一句。究竟什么是道,没有人能真正的说清楚,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道。有人认为道是指天道,也有人认为道是指道德,没有人能真正的说清楚,也没有谁能真正的用证据说服谁,有的只是人们自己对于道的理解罢了。

很多人都记得一句话叫做“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句道教绝世武功九阴真经的总纲。其实不然,这句话确实出自道家经典但却并非是九阴真经而是道德经。也是因为对这句话感兴趣所以在初读道德经的时候更是花了一番功夫去了解……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写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注释上认为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世俗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谁能让有余来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

而我在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上则有不同的看法。天,人应该是按照对比参考的,天道自然的变化是已多余的部分来补充不足的地方以示公平无私,则人之道则应该集中自己的优势长处,扬长补短,人没有天那永恒的生命来做到所有的公平,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来让自己变得完美无缺,正所谓人无完人,贪多嚼则不烂,人之道最重要的还是取舍和扬长避短。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心中也有一个“道”;每个人心中也有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道法自然,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感到迷茫的适合,当你跟随别人的道路无路可走的时候,那么勇敢大胆地走自己的路吧,别人的人生轨道也并不一定适合你,集合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的朝着自己的道路前进也许成功并不遥远……

经暑假读后感 篇2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短小精悍、脍炙人口的《三字经》,可谓是家喻户晓。这里面蕴含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而不断流传。

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小时候,就每天“人之初性本善”的背《三字经》,简直可以说是滚瓜烂熟、倒背如流了,可是虽会背,但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几天,我又找来这本书,细细的读了起来。读完后,我收获很大,受益匪浅,终于明白了古人为什么说读了三字经,就可以知道天下事了。

这些故事有着深刻的哲学道理,生动而有教育意义。比如“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讲得就是孙敬和苏秦刻苦学习的事。孙敬年少好学,读书时,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于是,他每次读书时都会找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粱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苏秦是洛阳人。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虽然很疼,有时候都刺出血了,但是这样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孙敬和苏秦他们不用别人的督促,困了自己提醒自己让我想起一件事,顿时感到十分惭愧。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写数学作业,突然,盯上了爸爸放在书桌上的计算器。我为了赶快写完作业,提心吊胆地拿起爸爸的计算器,可是转念一想,我现在是打基础的时候,应该按老师的要求去列竖式。听到小伙伴们在外面玩耍的欢笑声,我忍不住了,飞快的算起来。写完后,我把爸爸的计算器又放回原处。第二天,作业本发下来,我的作业全做对了。我很高兴,同时心里又有几分说不出的感觉。我的耳边似乎回响起老师的声音:“做一件事不怕做不好,就怕说谎骗人。学会了骗,就会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没有用的人……”我欺骗了老师,更欺骗了自己。我为了贪快,为了玩,竟犯下如此大的错误。于是,我勇敢的向老师承认了错误。

读了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我羞红了脸。他们不用别人监督,自己督促自己,而我呢?偷奸取巧,竟然用计算机完成作业。十年苦读无人识,一举成名天下知。孙敬和苏秦的刻苦为他们积累了巨大的精神财富,而他们日后的成功也正是凭借这这些深厚的积累。所以他们的成功与他们的刻苦精神是不可分割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一定要像孙敬和苏秦学习,自己监督自己。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就必须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认真读书,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

《三字经》使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一定会把《三字经》上的知识时时刻刻都牢记在心,避免一些在生活中和学习中不该犯的错误,自己的学习不能放松。《三字经》,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个中华儿女,中华民族的美德铸造了它,让我们继承这些美德,发扬它吧!

经暑假读后感 篇3

最近,我读了中国古书的《三字经》,其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她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她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家里连柴也不多一根,更不要说什么取暖的设备,躺在被窝里,半天仍是冰冷冰冷的,确实很难入睡。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了让父亲少挨冷受冻,就走进父亲的房里,给她铺好被,然后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

看了这个故事后,有没有触动到你的心灵呢?在我们许多小读者眼里,父母似乎只是给我们“服务”的: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辅导功课……这一切在小朋友的眼中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认为这是父母必然要做的。而我们自己呢?只要享受就好,谁叫她们是父母呢?的确,父母对我们有养育的义务,同样,我们是不是也有责任和义务去回报她们呢?想想自己,是否曾经给父母煮过一次饭,泡过一碗面?为什么同样9岁黄香有这么孝顺?

看看我们生活的环境多好,煮饭,有电饭煲;热菜,有微波炉;热了,有空调、冰箱……生活条件蒸蒸日上,可我们的心灵却荒废了,长满了自私冷漠的杂草,不懂得关心别人,还认为父母的关心不够而满腹牢骚,耿耿于怀。相比之下,难道不自惭形秽?其实,只要我们一个小小的举动,一句轻轻的问候,我们的父母就心满意足了。

用心地想想父母对自己的好吧。如果这种与生俱来的爱我们都不珍惜,又怎么可能懂得珍惜其她人给你的爱?爱人,要先学会爱父母。

经暑假读后感 篇4

两千年前,一老者乘青牛西出函谷关,关令见紫气东来,是有圣人至也,遂请圣人作文,圣人留五千言,西去,隐。而今,先贤之言跨越千古传于我耳,恍惚间,窥得几分人生真谛。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同时,我们的追求也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系列的问题。一些地方为了GDP,盲目地破坏生态环境;一些官员为了金钱,以身试险贪腐;一些民众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大规模捕杀动物……这些都是现代化生活带给我们诱惑,对于生活中的种种诱惑,少私寡欲才是上上之策。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看起来困难的事情,往往是从简单的地方开始的;看起来十分宏大的工程,必然是从很小的地方下手的。我们只要持之以恒,一直去做一个个简单的步骤,不知不觉中,我们也就完成了在当初看来遥不可及的目标了。海尔总裁张瑞敏说: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罗蒙诺索夫也说过: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来。只有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才能取得成功。

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知与不知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形容自己时的名言是: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孔子亦曾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不难看到,古今中外但凡取得了辉煌成就的人,往往能够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而那些整天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无所不知的人,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往往止步于此,难以向前迈进。要知道,每个人其实都是无知的,而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无知,才能够走向知.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此则修身养性之诀窍;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此乃为人处事之要领;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此为事业成功之前提……

五千言的《道德经》,怀通世之举,聚先贤之智。字字珠玑,句句箴言,吟之有佳,思之感意。人生如逆旅,我与《道德经》,一路为伴。

经暑假读后感 篇5

最近拜读了道德经中老子的语录:“无为而无不为”,真的是“不作为”吗?

结合围绕总厂“精益打造冷轧品牌、全面满足客户需求”的工作主题,浅谈冷轧一分厂精益生产的推进。

打开百度:什么是“精益”:“精益是指用较少的资源,如人力、空间、设备、时间来进行各种操作,有效组织生产,杜绝浪费,使成本和库存最小化。”

推进精益生产是板带制造流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公司上下在推进精益运营进程中的一个必要条件。以最低的成本保证物料及时加工、交付是分厂所追求的目标,符合公司降本系统化和流程高效化的工作要求,因此贯彻精益运营思想,推进精益生产,成为当下冷轧一分厂的中心任务。

推进精益生产在酸轧车间的具体体现即精心的生产操作,精准的参数控制,精益的设备维护和精细的现场管理。

推进精益生产,生产操作上必须要做到精心细致。酸轧生产对酸轧工艺过程有很高的要求,确保钢卷在酸洗、轧制过程中的表面质量良好、尺寸精度精准。对我厂来说,钢卷经历上游的高炉、转炉、精炼、连铸和热轧等多道复杂工序,经过无数人辛勤付出得来,如果因为本工序的不精心带来钢卷表面质量缺陷、尺寸精度不合要求,导致无法满足交期,这就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因此要求操作工对待钢卷要像对待自己家的家具一样去操作,严格执行操作标准,专注地生产好每一卷钢卷,争取做到“我不制造缺陷”。同时也要从设备上采取措施,认真对拉矫机、活套、酸槽、轧机等设备进行巡检。

推进精益生产,在工艺参数上必须做到精准无误。只有参数符合要求,生产效率才能提高,质量才能得到保证。要做到工艺参数精准,需要以MES系统、控制计划等为依托,强化作业区工艺纪律检查和技术组工艺质量督察等机制,循环监督、绩效考评机制,相互督促、相互支撑,避免差错,提高工艺命中准确率。

推进精益生产,在设备管理维护中必须要做到精益求精。酸轧的生产设备有其特殊性,由于机组运行开动率高、检修维护时间相对较少,读书笔记.设备发生故障也可能会直接影响产线生产计划的完成。因此必须完善“操作主导”的工作模式,扭转操作工只管使用不管维护保养设备的不良习惯,将操作工巡检和专业点检相结合,强化对设备运行状态的把控;将机会停机和计划检修相结合,开展预防性维修,减少设备故障对生产和质量的影响;同时加强单点课的编制和培训,提高操作人员设备相关基础知识,努力实现设备“零故障”的目标。

推进精益生产,在现场管理上必须要做到精细务实。“竞争在市场,竞争力在现场!”精益的现场管理是企业追求卓越的基础。分厂要持续开展6S活动,运用目视化管理手段,为安全、高效、保质生产创造条件;要通过推进标准化工作,规范员工作业行为,消除不安全因素,创造生产有序、安全顺畅的工作环境;要主动对外协调,管理前置,优化生产计划排程,降低系统操作的复杂性;要实行计划目标值管理,刚性落实计划,提高效率。

贯彻精益运营思想,推进精益生产的关键在于人。生产现场管理就像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条,每一个环节出现状况都会给整个链条的传动造成影响。我们必须完善绩效评价体系,落实全员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激发人的活力!必须培养团队作战意识,力求调动每个环节上的积极因素,在岗一分钟,干好60秒,努力为下一班次的工作创造有利条件,让链条运行更加顺畅,为冷轧总厂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传递源源不竭的动力!

经暑假读后感 篇6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透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经》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我们能够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

由此,净心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持续清醒认识的源泉。

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主角,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职责,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各行各业,各村各户都在努力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具体来说,就是将“静心、净心、尽心”三心衍化为“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群众,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在现代经济社会下,重读和阐释圣典《道德经》,让人们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职,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工作团结,有利于家庭和睦!

经暑假读后感 篇7

《老子道德经》44章中讲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德与亡孰病?甚爱必大废,多藏必厚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5章中又讲到“祸莫于不知足,咎莫大于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这两段话的大概意解是:名利和身体比起来哪个更重要?身体和物质比起来那个更珍贵?得与失比起来哪个才算有害?样样都要,必然导致大废,取藏的越多,所遭的失也越多。故知足的人才能长久。

于丹在解读儒道的理论中讲了这样一句话”什麽样的学习是最好的学习?就是能改变自己的学习”我们平时经常说要培养一个良好的心态,但真正的做起来并不是很容易。我的经验就是多学习,学习就像一面镜子,通过学习来认识自己,看清自己,并且学会掌控自己。

在这个市场经济繁荣,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些差距有来自社会的,家庭的,自己的。所以,一个人要想在这种X—惑力极强的社会中快乐,平和的生存,就一定要看清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你的生活空间,在你的事业中,在你的家庭中你想要的是什麽?其实老子讲的道理并不深奥,而且很实际,就看你怎样去认识。“知足不辱,知足者富”,知足,不等于不努力。而知足的人,他首先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不会贪婪,他不会要那些自己根本够不着的东西。

就像练太极拳,大多人初衷都是为了健康身体而进入,但到后来为什麽差距会很大呢?。这就是看练拳者心理想要什么?想要达到健康,就要踏踏实实的按照拳理去练,只要你用心,你就会达到你的目地,因为你要的很实际。你要的是展示,你要的是人前的显露,可能你的心就静不下来了。表面的东西得到了,可你的拳没有静下心去练,你的功夫可能也就是表层的功夫。所以你要的东西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你一定要问自己想要什么?生活中,我想要的就是平安,健康。所以我很知足,我每天的生活就像小河的流水一样,平平静静的。因为我要的不多,好像上天都能满足我的要求。但有一点,我不风光,我不出色,可我很努力。不论是家庭,还是自己的生活安排,我都会尽心尽力去做,我要的都得到了,但不等于我停止不前。

“知足者富”知足,本身就是一个心态的体现,知足的人能静,不浮躁,所以他会用他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富”这个富不是一般人眼里的富。我记的在和一个朋友聊家事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家庭生活是给自己过的,而不是给别人看的”所以这个“富”实际的意义就是自己的一种感受,而不是一种对外的炫耀。人要学会为自己活着,我说这话不是说自私,而是说人不要为别人怎样看待你而活着,否则会活的很累。

人们都知道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有一个比喻,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0,但实际操作起来就不是那麽会事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当今社会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人要的东西太多了,到后来连自己是谁可能都不知道了。“天—怒”你要的太多了,天都怒了,所以到后来一定会受到惩罚。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甚爱必大废,多藏必厚之”之理。

看了博友的点评,我要想再上加两句。博友讲“平安是金子,健康是银子。看看我金银都有了,所以我不是应该知足,而是必须知足。

经暑假读后感 篇8

第一次接触老子的《道德经》,感觉是这个老人家的细想抽象性很高,果真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怀着对大家的敬畏大略浏览了一番《道德经》。本人自觉《道德经》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道”。“道”孕育万物,存在于万物的发展运行中,即道是万物之母,时时有道,处处有道。第二部分是“修身处世”。老子劝诫世人放下虚无缥缈的外在事物,例如名利。以退为进,追求内心世界的平静宁和,做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三部分是“治国”。老子推崇的国家类型是“小国寡民”,希望人民的生活是“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使人民再恢复到远古的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

老子的思想与众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区别,在人们所普遍认为的事物规律当中看到事物的反面,。例如“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一般人都会认为,事物的数量与获得之间是成正比的,但老子确认为“少则得,多则惑”。这个道理可以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当中发现。现在的人将金钱名声看得相当重要,金钱越多越好,名声越响亮越好。为了追逐这两者,生命可以忽视了,良心可以抛弃了。连生命都没有了,名利从何谈起,连良心都没有了,如何做人。

那些置身于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社会的所谓高高在上趾高气扬的人儿呀,在他们光鲜亮丽的皮囊下,是一颗千疮百孔的心,他们空虚的灵魂在风中凌乱了。世人所认为的“多则得”虽是有积极向上的意思,但实则在追求“多”的过程中会失去更多,会迷失自我。“少则得”,在追求人生幸福的路上,不必要太多的金钱名利,适可而止,反而能觉得人生更充实。“多则惑”可以从我们生活中的选择问题解释。当生活中出现一些事情必须要让我们做选择,选择只有一个,我们不会多加考虑,而会从一而终。如果选择有多个,选择之初会多加思虑,斟酌再三。最终确定后,如果事情的发展并不如自己所料,往往会幻想着那条为选择的路,甚至会希望自己生活在为选择的路中,因此烦恼、迷惑、悔恨就滋生了。

诚然,老子的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现代也有很多人推崇他的思想,但是他的有些思想,我不怎么赞同。例如,老子说到“曲则全,枉则直”即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伸直。而我觉得委曲不一定能全,屈枉不一定能伸直。拿我生活中的意见小事来说吧。有位大妈跟我诉苦说,她一家子是与另一家人合租住在一个院子里,院子里只有一个公共卫生间。卫生间是两家人公用的,理应是两家人共同打理卫生间的卫生,可从始至终,只有大妈一个人去打扫卫生间。

大妈就埋怨了,难道只有她这一家子人需要去卫生间,另一家人就不需要去了吗,难道他们就不怕脏?大妈虽然在抱怨,但,确实是委曲求全了。两家人表面看上去还是和和睦睦的同住一个院子。但是,这“全”底下,难免会存在大妈对另一家人的芥蒂,而且这个芥蒂会如雪球般越滚越大。大妈可能会逢人就诉苦,并且很有可能这种埋怨的诉苦会变相为说人是非。另外一家人会觉得大妈人好“欺负”,是个老好人,这种想法可能会刺激他们进一步剥削大妈的“好心”。这样下去,看似波澜不惊的院子,实则暗藏汹涌,随时都可能爆发激烈的争吵。这样看来,委曲成全了吗?

所以我认为,“委”不一定能“全”,“枉”不一定能“直”。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最新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精选6篇)”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读后感,请关注道德经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