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长恨歌读后感 > 地图 > 长恨歌读后感

长恨歌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明日歌》读后感。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些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日歌》读后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昨天带着回忆慢慢走远了,今天带着新的希望也悄悄的来了。有的人总是在回忆昨天的美好,有的人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明天,这两种人都没有意识到,最应该珍惜的是今天。

今天是24小时,短暂的24小时。今天是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分之一。遇到问题的总想明天再问家长吧,暑假作业还是明天再做吧。不留意间明天已经变成了今天,又会有新的问题出现,问题越积越多,开学的时间也快到了,这时才着急的连夜把作业写完;快考试了才把一堆问题那去问家长,这一会儿时间能把这么多问题解决了,消化吗?这时才后悔为什么不在当时就把问题解决了。

莎士比亚说: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我说:抛弃今天的人,今天也会抛弃他,今天抛弃了他,他也不会再有明天。

农民在春天及时播种、施肥、浇水秋天才会及时收获。如果在秋天才会播种,果实就不知在何时才会结出。

忘掉昨天,珍惜今天,不要依赖明天!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明日歌》读后感300字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是我三年级下学期学的一首古诗,它对我的影响可谓十分之大。它是先辈智慧的结晶,于是古人才有了“悬梁刺股”`“凿壁借光”的勤学佳话。现在,我们生活条件优越了,不是更因该珍惜今天,抓紧每天的分分秒秒学习吗?


“今天,就这么点儿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从明天起,我在好好学习,认真背书。”这是我以前经常想的。但从我读过《明日歌》以后,我非常惭愧发现自己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了。我为什么要把今天的背单词,做摘抄放到明天呢?日月匆匆,到了明天,明天又变成了今天,而每个今天之后又会出现无穷无尽的明天。大好的光阴就白白浪费,到时只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感叹。


短短的《明日歌》是一则座右铭,时时提醒我不要虚度光阴,要抓紧每分每秒,一切从现在开始,努力就从今天开始把!

《明日歌》之读后感1500字


昨天带着回忆默默地逝去了,今天携着希望悄悄地来临了,而明天,又闪烁着光辉等待着人们。有人沉浸在回忆中,他们依恋昨天;有人只迷醉在梦幻中,他们企盼明天。这两种人,都忘记了最应当珍视的是宝贵的今天!

今天,不就是短短的一天吗?我从明天开始勤奋学习。今天,不就是短暂的二十四小时吗?我从明天开始认真工作。今天,不就是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分之一吗?我从明天开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有些人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朋友,我决不怀疑你的真诚,但为什么要把做的事情放到明天,一切要从明天开始呢?日月匆匆,到了明天,明天又变成了今天,而每个今天之后都有无穷尽的明天。那么,你的决心,你的理想,哪一天才能变为行动,变为现实呢?

莎士比亚说: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我说:抛弃了今天 的人,今天也会抛弃他;而被今天抛弃的人,他也就没有了明天。

农民种田,不在今天及刈草、施肥、灭虫,哪有金秋时节的丰收?医生不在今天及时抢救、医治病号,哪有人们日后的健康体魄?清洁工人不在今天及时清扫垃圾、扫除尘埃,哪有日复一日街道马路的洁净?解放军战士不在今天全副武装,做好战备,哪有千家万户永久的安宁?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短短的几句诗,是先辈千折百曲、历经磨难的生活体验的结晶啊!古人有感于此,于是有了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的勤学佳话。现在我们条件优越,不是更应珍惜,抓紧今天的分分秒秒吗?

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掌握获取知识的机会;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发明创造的可能。聪明、勤奋、有志的人,他们深深懂得时间就是生命甚至比生命还宝贵。他们决不把今天的宝贵时间虚掷给明天。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从来就珍惜时间,利用在车上卖报的闲暇,搞实验时,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块面包;困了,趴在桌上打个盹。爱迪生如此,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一切有志气、有成就的人莫不如此。他们决不沉湎在昨天之中,更不空空观望明天,他们永远从今天开始!

相反,对有些人来说,时间就像代表它的那本日历,撕了这一张,还有下一张,撕完了这一本,还有下一本,却不知道在洁白如雪的日历上留下自己辛勤奋斗的汗水和学习工作的收获。那样,他们从呱呱落地到长眠地下,都是在闲散和观望、等待之中度过的。如果人的一生如此度过,那么消逝的岁月将如一场凄凉的悲剧,留在个人生命史上的回忆,也将拌和着悔恨、痛惜和哀伤的泪水

虚掷光阴,在折损着生命的光;及时努力,在开辟理想的路。朋友,不要沉湎昨天,不要观望明天,一切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

今天,是奋斗的起点啊!

赏析: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诸君听我《明日歌》。明代文嘉的这首《明日歌》,问世数百年来,万口传颂,至今不衰。它告诫和劝勉人们要紧紧抓住稍纵即逝的今天,不要把一切计划和希望寄托在尚是未知数的明天。本文作者在准确领会和把握原诗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根据自己读后的实感提出中心论点,然后运用例证、引证、正反对比等论证方法,论述了今天的宝贵,只有紧紧抓住今天,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反之,就会一事无成,悔恨莫及。因此,应一切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文章内容充实,结构谨严,论证有力,语言流畅。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是一篇值得一读的获奖佳作。

《明日歌》读后感700字系列


编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明日歌》读后感,读完作品后,我迫切地想要写下自己的感想。当你读了著名的作品以后,需要认真的写下一篇读后感,请收藏本文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明日歌》读后感 篇1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磋砣……”。这是钱鹤滩的《明日歌》,相信有些同学读过了,但你知道《明日歌》的用意吗?那就随我来吧!

《明日歌》一诗告诉了我们今天做的事就要今天做,不要等到明天,不然,你将一事无成。这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也许你会觉得很简单,但是“说说容易,行动难。”你们可以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吗?

就拿我爸爸来说,每当妈妈吩咐他做家务的时候,他总是说:“知道了,明天我来洗。”等明天到来时,他又会说“知道了,等明天吧。”久而久之,地板越来越脏,洗碗盆也越来越满。一个星期后,我忍不住了,给爸爸看了这首《明日歌》,爸爸这才恍然大悟,用大拇指点了我一下,马上行动起来,花了一个小时完成了家务。看看,原本只要十分钟的事情被他拖拉了一个星期,原本小小的十分钟被一点点拖拉长了。

为什么这么多的人爱拖拉,正是因为他们不珍惜时间,觉得这短短的一天可以松懈。看似一件件小事,经过一天天的累积,便会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明日自有明日的计划和安排。如果今日拖拉,到最后就什么也干不成了,徒留后悔。

“百年明日能几何”!说到不如做到,让我们行动起来,更好的珍惜时间。

《明日歌》读后感 篇2

莎士比亚说: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我说:抛弃今天的人,今天也会抛弃他;而被今天抛弃的人,他也就没有了明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短短的几句诗,是先辈千折百曲、历经磨难的生活体验的结晶啊!古人有感于此,于是有了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的勤学佳话。现在我们条件优越了,是不是更应珍惜今天,抓紧今天的分分秒秒呢?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掌握获取知识的机会;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发明创造的可能。聪明、勤奋、有志的人,深深懂得时间就是生命,甚至比生命还宝贵。他们决不会把今天的宝贵时光虚掷给明天。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就是如此。他经常利用在车上卖报的闲暇时间搞实验。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块面包;困了,趴在桌上打个盹。如此可见,但凡有成就者,他们决不沉缅在昨天之中,更不空望明天,他们永远从今天开始。

农民种田,不在今天及时割草、施肥、灭虫,哪有金秋时节的丰收?医生不在今天及时抢救、医治病人,哪有人们日后健康的体魄?清洁工人不在今天及时清扫垃圾,哪有日复一日城市的洁净?解放军战士不在今天全副武装,做好准备,哪有千家万户永久的安宁?

也许,对有些人来说,时间就像代表它的那本日历,撕了这张,还有下一张;撕完了这一本,还有下一本,他们不会在洁白如雪的日历上留下自己辛勤奋斗的汗水和学习、工作的成果。可以说,他们从初懂生活到长眠地下,都是在闲散和观望、等待中度过的。如果人的一生如此度过,那么消逝的岁月将会如一场凄凉的悲剧,留在个人生命史上的回忆,也将伴着悔恨、痛惜和哀伤的泪水

虚掷光阴,在折损着生命的光;及时努力,在开辟理想的路。朋友,不要沉缅昨天,不要观望明天,一切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吧!

昨天已默默逝去,今天又悄悄地来临,而明天等待着我们去创造辉煌。不要依恋昨天,也不要企盼明天,一切,就从今天开始吧!

《明日歌》读后感 篇3

今天,读了《明日歌》这首诗之后,深有感触,受益匪浅。这首诗主要讲了:在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的明天,明天过了还有明天。但是,如果我们今天的问题总是拖到明天,这样一拖再拖,最后只能一事无成。我深深地感受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

古今中外有许多名人都是靠珍惜时间取得成功的,其中就有司马光。他小的时候,老师一讲课,同学们都出去玩了,只有他一个人还在教室里背书,要自己一直背到滚瓜烂熟才行。他长大以后,为了编写史书,用圆木做一个“警枕”。夜里,只要稍微一动,圆木就会就会滚开,他就会醒来,继续写作。正是因为他如此珍惜时间,才编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而我和名人相比,就差得很远了。今年,刚一放暑假,妈妈就让我赶紧写暑假作业。可我认为还早呢,不着急,明天再写也不迟。就这样,明天再拖到明天,现在离开学越来越近了,我的暑假作业还有很多没有写呢。

读了《明日歌》,我很惭愧,为自己的做法感到后悔。今后,我一定要珍惜时间,像鲁迅先生那样,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到学习上。

《明日歌》读后感 篇4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我大声朗读着这首引人思考的《明日歌》。我非常喜欢这首诗,它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思考,特别是那些不珍惜时间的人,他们肯定在某个角落里默默流泪。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这说的多好呀,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去珍惜它,爱护它,而不是焦急地等待明天。你应该时刻想着,在今天一天里,我们都应该干点儿什么,做点儿什么。如果你只是闲散地游荡,那么,你的时间就会像汽车里的汽油一样耗尽。

曾经有一个人说过:时间如沙漏,过去变成沙。是呀,那些过去的往事,经过一段新的经历,那些往事不都变成了沙,你永远也回不到以往。世界上也不可能会有个时间通道来接你回到过去吧!

记得有一次,老师给我布置了一个观察作文,要求五天内完成。我心想:不就是一篇观察作文吗,简单!三天过去了,我突然想起这个作业,我慌了,连忙跑到草坪上去挖蚂蚁,可老天也不愿帮我,硬是找不到蚂蚁。我放弃了,只好硬着头皮不交作业了。

下一个。老师的眼睛瞅了瞅我。 我我没做。我不好意思低下头。 什么?老师的眼睛发出一种难以扑灭的怒气火苗。 我找不到蚂蚁。我没办法,只好硬找一个理由来预防老师的责骂。 一寸光阴一寸金,你当我看不出来你是在装假呀!老师和蔼地看着我,瞬间,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想哭,可我又哭不出来,我回避着老师的目光,生怕老师打我骂我。 傻孩子,你得珍惜时间,你是想补作业,可你能回到从前吗?好好珍惜时间吧!老师并没打我,反而她的一番话开导了我,。那段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终于,我养成了一个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是呀,在这里,我提醒大家一句,时间是有限的,为什么不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呢?时光一去不复返,可是,我们可以好好的合理安排时间,争取不做时间的奴仆。

《明日歌》读后感 篇5

今天,我无意中在音乐书上读到了《明日歌》,让我有感而发。“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今天不就是短短的一天吗?今天不就是短暂的二十四小时吗?今天不就是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分之一吗?明天再开始工作吧!有些朋友的确有“明天再做”的想法,我有时也有这样的想法。

记得有一年寒假,作业不是很多,但我完成的质量却不怎么样。因为我在寒假里,第一天就觉得:考完期末考试,解放了!于是就天天玩电脑、约同学出去玩……玩了一个星期,我想:我该做作业了。但是又接着虚度了一个星期,到不得不做作业的时候,我才开始做。

后来,我不再虚度时光了,因为那样做,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罪恶感”。并深深地理解到: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掌握和学习知识的机会;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发明创造的可能。聪明、勤奋、有志的人,他们深知时间就是生命,是无价之宝。

毕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比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从来就珍惜时间,利用在车上卖报的闲暇做实验;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块面包;困了,趴在桌上打个盹。爱迪生如此,牛顿、居里夫人、鲁迅、爱因斯坦……一切有志的人、有成就的人,莫不如此。

他们绝不沉湎于昨天之中,更不空空观望明天,他们永远从今天做起!相反,对有些人来说,时间就代表他的那本日历,撕了这一页,还有下一张,撕了这一本,还有下一本,却不知在洁白的日历上留下自己艰苦奋斗的汗水,和学习、工作的收获。那样他们从呱呱落地到长眠地下,都是在闲散和观望、等待之中度过的。虚掷时光,那是在折损生命的光,及时努力,是在开辟着理想的路。

因此,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沉湎于昨天,不要观望明天,一切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

《明日歌》读后感 篇6

时间如白驹过隙,总是在我们的指间悄悄溜走……

我读过清代诗人钱鹤滩的一篇古文,它告诫我们今日事今日毕,万不可拖到明天。是呀,人生能有多少个明天啊!

读后,我思绪万千——是啊,正如古文中写到:“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所以今天能做的事就在今天完成,不要把任何计划和希望寄托在未知的明天。

我之所以认同,是因为我也是这样不珍惜时间的人。

渐渐步入高年级,小升初的压力接踵而至。父母也因此给我报了多个补习班。有补习班,就有作业。可那么多的补习班一个接一个向我“伸出魔爪,”把我累得力不从心,每次作业都要紧赶慢赶——可现在我明白,这不能怪“补习班,”这应该怪我的“思想”被“恶化。”

这周三因为台风而停课一天。我高兴极了,拿来一桶零食在那看电视。“你英语作业做了吗?”妈妈发出疑问。

“没。”我含糊地随口一答,依旧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

“那你不做?”妈妈依旧问道。

“明日做!”我喝了一口饮料,“明天还有大把的时间写作业!”

妈妈摇摇头,离开了。

“奥数老师发了道题!你写下。”没过一会儿,妈妈又来了。

“明天明天!不是跟你说过了吗?明天一起做!”我不耐烦了,朝着妈妈一顿乱吼。

可,我还是错了。明明知道作业繁多,却天真地以为一天时间很长,可以在这单单几个小时里做好,以至于我熬夜熬到十一点!这仅仅是因为我的那句“明天做!”

俗话说的好:“时间不等人!”时间就像流水,一去不复返,我们只能努力地在最少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相反,如果我们永远都把事情留到明日,那么势必要虚度光阴,一切事情都会错过机会,到头来两手空空,悔之莫及!

时间即逝,请珍惜一分一秒!

读《明日歌》有感400字


最近,我在书上看了一首诗——《明日歌》,感触不少。

清朝诗人钱鹤滩的《明日歌》里写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能尽力争取,失而复得,但时间却是金钱换不来的,也是难以挽留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不能虚度年华,荒废光阴,这样一切事情都将错过机会。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临近冬天,许多鸟都在搭窝,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冷。而寒号鸟却整天躲在石缝中睡大觉,晒着日光浴,心想:反正冬天还早着呢,这么早搭窝也用不着。于是它把其他鸟的劝告都当成耳边风。后来,冬天到了,寒风刺骨,寒号鸟在哀鸣声中冻死了。

我们的学习也是如此。就拿考试来说吧!临近期末考试,老师会通知我们,让大家抓紧时间复习。可是,有的同学会认为:反正还有一个多星期呢!过几天再复习也来得及。就这样,他直到考试哪天才想起来要复习,临时抱佛脚。这样子想考好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抓紧时间复习,查漏补缺,而不是像寒号鸟那样拖一天是一天,否则是考不出好成绩的。

如果事事都想着明天再做,那么势必会虚度光阴;如果寒号鸟早点筑巢,就不会被寒风冻死;如果考试前早点复习,就不会临时抱佛脚……我们要过好每一天,充实每一天,而不是无谓的浪费时间。

今天,奋斗的起点——读《明日歌》有感


莎士比亚说: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我说:抛弃今天的人,今天也会抛弃他;而被今天抛弃的人,他也就没有了明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短短的几句诗,是先辈千折百曲、历经磨难的生活体验的结晶啊!古人有感于此,于是有了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的勤学佳话。现在我们条件优越了,是不是更应珍惜今天,抓紧今天的分分秒秒呢?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掌握获取知识的机会;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发明创造的可能。聪明、勤奋、有志的人,深深懂得时间就是生命,甚至比生命还宝贵。他们决不会把今天的宝贵时光虚掷给明天。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就是如此。他经常利用在车上卖报的闲暇时间搞实验。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块面包;困了,趴在桌上打个盹。如此可见,但凡有成就者,他们决不沉缅在昨天之中,更不空望明天,他们永远从今天开始。

农民种田,不在今天及时割草、施肥、灭虫,作文哪有金秋时节的丰收?医生不在今天及时抢救、医治病人,哪有人们日后健康的体魄?清洁工人不在今天及时清扫垃圾,哪有日复一日城市的洁净?解放军战士不在今天全副武装,做好准备,哪有千家万户永久的安宁?

也许,对有些人来说,时间就像代表它的那本日历,撕了这张,还有下一张;撕完了这一本,还有下一本,他们不会在洁白如雪的日历上留下自己辛勤奋斗的汗水和学习、工作的成果。可以说,他们从初懂生活到长眠地下,都是在闲散和观望、等待中度过的。如果人的一生如此度过,那么消逝的岁月将会如一场凄凉的悲剧,留在个人生命史上的回忆,也将伴着悔恨、痛惜和哀伤的泪水

虚掷光阴,在折损着生命的光;及时努力,在开辟理想的路。朋友,不要沉缅昨天,不要观望明天,一切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吧!

昨天已默默逝去,今天又悄悄地来临,而明天等待着我们去创造辉煌。不要依恋昨天,也不要企盼明天,一切,就从今天开始吧!

《明日歌》读后感:努力就从今日开始


努力就从今日开始
洛阳中心小学四(5)班 顾邢锦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是我们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的一首诗歌——《明日歌》。短短的几句诗,给我印象特别深刻。它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于是古人有了“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的勤学佳话。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不是更应该珍惜时间,抓紧今天的分分秒秒勤奋学习吗?
“今天,不就是短短的一天吗?我从明天开始努力学习吧!”以前,我常常会这样想。读过《明日歌》后,我非常惭愧,知道自己错了。为什么把要做的事情放到明天呢?日月匆匆,到了明天,明天又变成了今天,而每个今天之后都会有无穷无尽的明天。大好的光阴就这样白白地浪费了,到时候就空留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悲叹!
聪明、勤奋、有志向的人,深深地懂得时间就是生命,甚至比生命还宝贵。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牛顿、居里夫人……一切有志气、有成就的人,他们做的事绝不停留在昨天之中,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明日歌》时时提醒我不要浪费时间,努力就从今日开始吧!

《明日风尚》读后感


我刚刚看完了《明日风尚》里面关于厦门的描写,很震撼。我一直对那些破坏具有历史价值建筑行为嗤之以鼻。可是看了那篇文章之后,我却在考虑自己以前的想法是否正确。

厦门给人的感觉一直是“慢”,休闲的生活,人到了那儿,可以情不自禁地放下脚步和很多东西。以前在电视上看到厦门的时候,不是高楼大厦,就是小洋楼,给人一种很现代的感觉。可是,看了这上面的照片之后,我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高楼大厦会掩盖很多事情,比如说贫穷。上海的弄堂也许很有味道,可是我就是觉得太过压抑。灰蒙蒙的楼房中间架着晾衣服的竹竿,黑色的电线横七竖八地割破天空,潮湿的空气,密密麻麻地撒乱排着的自行车……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不令人愉快。

但这就是大多数人的生活。

在看了这些照片之后,我才记得中国的人均财富并不多,大部分人还很穷,很需要钱。对于这些生活水平只高出温饱线不多的人来说,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简直就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儿干的人才会去做的事情。“仓廪足,知礼仪。”我怎么能对那些只是想多赚钱养家的人说保护文化?

社会在发展。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已经越来越快。也许这种慢生活注定是要被时间碾碎吧。我的确很想让它留下来,但是却无能为力。现代人的现实和理想已经构成了一种不可能调和的矛盾。我甚至不知道这是否能称之为一种矛盾。也许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就在这里吧!人们永远在追求自己够不着的东西。在吃不上饭的时候想着能有顿饱饭吃,吃到了饱饭又想着睡得舒服些,睡得舒服了又想着生活奢侈些,生活奢侈了又想着精神世界丰富些,于是开始怀念被高楼大厦挤兑了的麦田。

突然想起了顶顶有名的32how。那些年轻人说厦门发展得太快了,已经慢慢地失去了原来的味道。我不知道他们想过没有,其实这一切的变化,是由于他们这帮人的到来。如果你只是抱着体验心情来,而没有把自己完全融入到这儿,那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他的迫害。

明日的学校读后感


篇一:明日的学校读后感

看到《明日之学校》这本书,给人一种希望;看了书之后,又有一种不着边际之感。
《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的著作,时至今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时近百年,杜威这本著作的价值仍未被中国社会真正重视,更不要说发现可行的实践方法。中国高喊教育改革,高喊减压减负,高喊课程改革,这些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而实际情况是:中国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读书越来越辛苦,辛苦到父母都不舍得的地步。在现在的中国,还只能看到“明日之学校”的海市蜃楼,不着边际。
现在教育所用整个方法残酷它为了遥远不确定将来而牺牲了现在社会使得家长变得敏一感家长越来越害怕孩子一浪一费童年不做事?可难道快乐不算吗?整天跑跑跳跳不算吗?人一生永不会忙碌了卢梭说:“自然要求儿童在成一人以前还儿童如果想要颠倒这个程序就会结出不自然果子……不到成熟就烂掉了”现在孩子所能接触到教室里课桌、书本、黑板、同学、老师家里电器、书桌、父母大自然慷慨赐予人类广阔奇妙世界:西瓜虫变成两断还在蠕一动蚯蚓水稻小麦……人类在自己儿时尽情享受过这些自然赐予宝藏后却禁止下一代接触、抚一摸、探寻这对后来出生孩子不公而社会实际也这个权利去剥夺孩子们贴近自热发展天一性一培养美德权利这人类发展悲哀
杜威认为“误用时间比虚掷光一陰一一浪一费更大,教育不当的儿童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离美德更远”。孩子童年时至关重要的两样活动的时间:一是嬉戏玩耍时间,二是和家长共度亲密时光。当中国儿童刚牙牙学语和蹒跚走路时,各种名目的兴趣班就如飞机投弹般狂轰滥炸而来。兴趣班、特长班、考级、考证书,儿童在作为儿童而有的承受能力范围内过得比父母还要沉重和繁忙。在这种情况里,父母更多地成为了孩子的督导员。儿童是羊,父母是放羊人,父母拿着鞭子将小羊从这块草地赶到那块草地。儿童还没到自己能决定是非和反抗的力量,任由父母摆一布,过着看似放养实际豢养的生活。赶场子的时间多了,父母和孩子一起游戏玩耍的的时间就少了,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就会大打折扣,在儿童的内心深处,也许父母更多时间的角色是严格的家庭教师,孩子始终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
当今学校教育似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每每遇到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影响孩子命运的考试,媒体总是不舍放弃新闻报道的机会。孩子的家长也竞相参与到孩子的大战中,“家校通”时刻联系着家长和学校。但是,这些人的关注无法给我们孩子的学习条件带来根本的转变。当我们的孩子在受教育的漩涡里痛苦挣扎时,这些人只能做到像围观群众般里三层外三层的越积越多,时而发出一两声无奈的心疼的叹息。中国教育渴望受到更多学者专家、ZF机构的关注。但愿明日之学校早日成为今日之学校。


篇二:

看到《明日之学校》的书名,给人一种希望同时又不着边际之感。
对美国人来说对书名《SchoolsofTomorrow》更多感受到的是希望,作为美国人的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将题目理解为《今日之学校》。因为此书的出发点正是描述美国各地受卢梭、裵斯泰洛奇金和其他教育改革家印象的一些新型学校,是关于正在实验中的这些学校的描述,特别是关于这些学校用实例说明的观念以及杜威对于初等、中等教育改革的建议。比如美国印第安纳州的葛雷学校。这些学校虽然尚在实验阶段,但至少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学校的教育模一式极有可能扩大推广于社会成为普遍的今日之学校。
明日,对国人来说,更多只能代表它的本意:未来。《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的著作,时至今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时近百年,杜威这本著作的价值仍未被中国社会真正重视,更不要说发现可行的实践方法。中国高喊教育改革,高喊减压减负,高喊课程改革,这些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而实际情况是:中国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读书越来越辛苦,辛苦到父母都不舍得的地步。在现在的中国,还只能看到“明日之学校”的海市蜃楼,不着边际。
杜威在“教育即自然发展”一章中的一个观点,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力量。那就是:把作为一个儿童用得着的东西交给儿童,而不应该只是拿成一人所积累的知识即与儿童的生长迫切需要毫不相关的东西强加给儿童。误用时间比虚掷光一陰一一浪一费更大,教育不当的儿童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离美德更远。前一句说明了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学习时间,后一句在说明误用时间的惨痛损失。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归结到本质,学习是为了生存,达到一个再高些的层次就是为了生活,如此而已。当中国的孩子是辛苦的。中国当今的教育真是在不惜一切代价迎一合一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从还是母亲肚里的一滩血一团一开始,中国的儿童就已经在接受胎教了。对于胎教我不置可否,听一些古典音乐和胎教故事,这些不会增加大人和肚里的负担,即使无益那也无害。一旦进入小学,中国的孩子就被宣判了12年有期徒刑,直到进入大学才获得解脱(大学教育制度把读书人从监牢里解救出来到底是好是坏这里暂且不论)。在12年服役过程中,中国孩子被要求强制学习的内容果真有必要学吗?
回答这个问题的标准是什么呢?标准即:一个人在努力生存和生活中是否用得到这个东西。按照这个标准所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试看中国的奥数事业。我之所以称其为事业,因为它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变一态的系统。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把奥数当做一门事业看待。25年前中国开始正式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11年前,中国奥数不断升温,进而演变为疯狂的“全民奥数”。目前,我国已有100余名少年选手获得国际奥赛金牌。可是中国真正的数学人才,似乎并未因奥数的全民化而培养出来,国人已很久未见大师了。中国的邻国日本教育不可说不发达,但奥数成绩却一塌糊涂,很少能进入前10名。中国人和日本人同属黄种人,甚至很多中国人认为日本人也是很聪明的,为什么在智力大赛上却不敌中国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它没有搞像中国一样的全民“奥赛运动”,这种奥赛运动给中国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与择校升学和产业利益相关联的“乱局”。
奥数变得日益功利化、大众化、低龄化。什么南京名师奥数辅导,苏州名师奥数辅导,无锡名师奥数辅导,各地的奥数培训班如“雨后春笋”无耻地冒起,昧着良心大发奥数财。中国奥数在养油了多少相联系的人的同时坑害了多少稚气未脱的无知的孩子。奥赛的初衷是为了发现智力超常的儿童,演变至今的奥赛俨然成为小学生进名初中的敲门砖、高中生进名高校的“助推器”。大多数学生对奥数抓狂,明智的家长对奥数憎恶,但因为现行的一些入学录取体制,他们又不得不卷入到奥数的涡流中。学习奥数真的有用吗?国内外专家公认,只有5%智力超常的儿童适合学习奥数。换句话说百分之九十五的的学生只是在陪读。更坏的影响是:强制不想学的孩子去学奥数,不但影响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压制了对其它兴趣的开发。
2010高考刚落下帷幕,最大的重磅炸当数学莫属,被社会疾呼“怎一个‘难’字了得”。据说数学考卷最后一道大题需要运用传说中的拉格朗日定理才能解答。在惊叹高考数学之余我们可以联想到当今的高中数学教育。我常常困惑:我们把数学学得这么难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在国际数学竞赛上多拿奖杯以显示中国人的聪明?同是地球人,中国何苦使自己的孩子在数学学习上如此痛苦呢?更要命的是:有多少人在他们今后几十年的工作、生活中运用到高中艰难得痛苦着学完的数学定理、公式呢?就像杜威在“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一章中说道:绝大部分学校在其教学方法和教科书中,却忽略了社会生活的基矗这些学校不是把具体的工作和工作中人的方面放在中心,相反却强调一抽一象的东西。人、社会,说来复杂,其实又很简单。人或者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生活,有余力时回报社会。我们之所以送孩子进入学校学习就是为了让他们学习谋生之道,为以后的生活打基矗人是具体的感一性一的动物,何必让自己在无情的一抽一象的、今后不可能用到的东西中挣扎呢。也许生活很简单,只是人类自己把它搞复杂了,而且是没有意义的复杂。
杜威认为“误用时间比虚掷光一陰一一浪一费更大,教育不当的儿童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离美德更远”。孩子童年时至关重要的两样活动的时间:一是嬉戏玩耍时间,二是和家长共度亲密时光。当中国儿童刚牙牙学语和蹒跚走路时,各种名目的兴趣班就如飞机投弹般狂轰滥炸而来。兴趣班、特长班、考级、考证书,儿童在作为儿童而有的承受能力范围内过得比父母还要沉重和繁忙。在这种情况里,父母更多地成为了孩子的督导员。儿童是羊,父母是放羊人,父母拿着鞭子将小羊从这块草地赶到那块草地。儿童还没到自己能决定是非和反抗的力量,任由父母摆一布,过着看似放养实际豢养的生活。赶场子的时间多了,父母和孩子一起游戏玩耍的的时间就少了,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就会大打折扣,在儿童的内心深处,也许父母更多时间的角色是严格的家庭教师,孩子始终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现在的社会氛围还造成了这么一种情况:放学后儿童在家附近与小伙伴玩耍的情景成了罕见现象,难得看到一两个时那一两个追求儿童天一性一的小孩往往被认为是调皮的不好好学习的学生。而在10年前我读小学时,这种现象是没有这么严重的。这对孩子们的开朗一性一格的培养和大胆创兴的美德的培养都是危害极大的。现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家庭,在经济发达地区此种现象尤为普遍。父母的心理是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的孩子在学,我的孩子就也要学。我的表妹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可怜的例子。周六下午书法班,晚上手风琴课,周日上午“小荷作文”,下午珠心算班。我的舅舅偶尔带她去看外婆家,屁一股还没坐热就要接着赶场了。弥足珍贵的童年时光就被消耗在一间间课堂里和去往课堂的拥挤的马路上,学到的是不用如此刻意将来也能学会的一些一抽一象的高高在上的知识,或者是对将来有一些帮助却也得不偿失的东西。
现在教育所用的整个方法是残酷的,因为它为了遥远的不确定的将来而牺牲了现在。社会使得家长变得敏一感,家长越来越害怕孩子一浪一费童年,不做什么事?可是难道快乐不算吗?整天跑跑跳跳不算什么吗?人的一生永不会这样忙碌了。卢梭说:“自然要求儿童在成一人以前还是儿童。如果我们想要颠倒这个程序,就会结出一种不自然的果子……不到成熟就烂掉了。”现在的孩子所能接触到的就是教室里的课桌、书本、黑板、同学、老师,家里的电器、书桌、父母。大自然慷慨赐予人类的广阔的奇妙的世界:西瓜虫,变成两断还在蠕一动的蚯蚓,水稻,小麦……人类在自己儿时尽情享受过这些自然赐予的宝藏后却禁止下一代接触、抚一摸、探寻。这是对后来出生的孩子的不公,而社会实际也没有这个权利去剥夺孩子们贴近自热,发展天一性一,培养美德的权利。这是人类发展的悲哀。
当今学校教育似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每每遇到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影响孩子命运的考试,媒体总是不舍放弃新闻报道的机会。孩子的家长也竞相参与到孩子的大战中,“家校路路通”时刻联系着家长和学校。但是,这些人的关注无法给我们孩子的学习条件带来根本的转变。当我们的孩子在受教育的漩涡里痛苦挣扎时,这些人只能做到像围观群众般里三层外三层的越积越多,时而发出一两声无奈的心疼的叹息。中国教育渴望受到更多学者专家、政一府机构的关注。但愿明日之学校早日成为今日之学校。


篇三:

《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的著作,时至今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时近百年,杜威这本著作的价值仍未被中国社会真正重视,更不要说发现可行的实践方法。中国高喊教育改革,高喊减压减负,高喊课程改革,这些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而实际情况是:中国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读书越来越辛苦,辛苦到父母都不舍得的地步。在现在的中国,还只能看到“明日之学校”的海市蜃楼,不着边际。
杜威在“教育即自然发展”一章中的一个观点,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力量。那就是:把作为一个儿童用得着的东西交给儿童,而不应该只是拿成一人所积累的知识即与儿童的生长迫切需要毫不相关的东西强加给儿童。误用时间比虚掷光一陰一一浪一费更大,教育不当的儿童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离美德更远。前一句说明了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学习时间,后一句在说明误用时间的惨痛损失。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归结到本质,学习是为了生存,达到一个再高些的层次就是为了生活,如此而已。当中国的孩子是辛苦的。中国当今的教育真是在不惜一切代价迎一合一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从还是母亲肚里的一滩血一团一开始,中国的儿童就已经在接受胎教了。对于胎教我不置可否,听一些古典音乐和胎教故事,这些不会增加大人和肚里的负担,即使无益那也无害。一旦进入小学,中国的孩子就被宣判了12年有期徒刑,直到进入大学才获得解脱(大学教育制度把读书人从监牢里解救出来到底是好是坏这里暂且不论)。在12年服役过程中,中国孩子被要求强制学习的内容果真有必要学吗?
回答这个问题的标准是什么呢?标准即:一个人在努力生存和生活中是否用得到这个东西。按照这个标准所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试看中国的奥数事业。我之所以称其为事业,因为它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变一态的系统。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把奥数当做一门事业看待。25年前中国开始正式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11年前,中国奥数不断升温,进而演变为疯狂的“全民奥数”。目前,我国已有100余名少年选手获得国际奥赛金牌。可是中国真正的数学人才,似乎并未因奥数的全民化而培养出来,国人已很久未见大师了。中国的邻国日本教育不可说不发达,但奥数成绩却一塌糊涂,很少能进入前10名。中国人和日本人同属黄种人,甚至很多中国人认为日本人也是很聪明的,为什么在智力大赛上却不敌中国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它没有搞像中国一样的全民“奥赛运动”,这种奥赛运动给中国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与择校升学和产业利益相关联的“乱局”。
杜威认为“误用时间比虚掷光一陰一一浪一费更大,教育不当的儿童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离美德更远”。孩子童年时至关重要的两样活动的时间:一是嬉戏玩耍时间,二是和家长共度亲密时光。当中国儿童刚牙牙学语和蹒跚走路时,各种名目的兴趣班就如飞机投弹般狂轰滥炸而来。兴趣班、特长班、考级、考证书,儿童在作为儿童而有的承受能力范围内过得比父母还要沉重和繁忙。在这种情况里,父母更多地成为了孩子的督导员。儿童是羊,父母是放羊人,父母拿着鞭子将小羊从这块草地赶到那块草地。儿童还没到自己能决定是非和反抗的力量,任由父母摆一布,过着看似放养实际豢养的生活。赶场子的时间多了,父母和孩子一起游戏玩耍的的时间就少了,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就会大打折扣,在儿童的内心深处,也许父母更多时间的角色是严格的家庭教师,孩子始终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现在的社会氛围还造成了这么一种情况:放学后儿童在家附近与小伙伴玩耍的情景成了罕见现象,难得看到一两个时那一两个追求儿童天一性一的小孩往往被认为是调皮的不好好学习的学生。现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家庭,在经济发达地区此种现象尤为普遍。父母的心理是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的孩子在学,我的孩子就也要学。弥足珍贵的童年时光就被消耗在一间间课堂里和去往课堂的拥挤的马路上,学到的是不用如此刻意将来也能学会的一些一抽一象的高高在上的知识,或者是对将来有一些帮助却也得不偿失的东西。
现在教育所用的整个方法是残酷的,因为它为了遥远的不确定的将来而牺牲了现在。社会使得家长变得敏一感,家长越来越害怕孩子一浪一费童年,不做什么事?可是难道快乐不算吗?整天跑跑跳跳不算什么吗?人的一生永不会这样忙碌了。卢梭说:“自然要求儿童在成一人以前还是儿童。如果我们想要颠倒这个程序,就会结出一种不自然的果子……不到成熟就烂掉了。”现在的孩子所能接触到的就是教室里的课桌、书本、黑板、同学、老师,家里的电器、书桌、父母。大自然慷慨赐予人类的广阔的奇妙的世界:西瓜虫,变成两断还在蠕一动的蚯蚓,水稻,小麦……人类在自己儿时尽情享受过这些自然赐予的宝藏后却禁止下一代接触、抚一摸、探寻。这是对后来出生的孩子的不公,而社会实际也没有这个权利去剥夺孩子们贴近自热,发展天一性一,培养美德的权利。这是人类发展的悲哀。
当今学校教育似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每每遇到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影响孩子命运的考试,媒体总是不舍放弃新闻报道的机会。孩子的家长也竞相参与到孩子的大战中,“家校路路通”时刻联系着家长和学校。但是,这些人的关注无法给我们孩子的学习条件带来根本的转变。当我们的孩子在受教育的漩涡里痛苦挣扎时,这些人只能做到像围观群众般里三层外三层的越积越多,时而发出一两声无奈的心疼的叹息。中国教育渴望受到更多学者专家、政一府机构的关注。但愿明日之学校早日成为今日之学校。


篇四:

中国的学生学习就是为了能够有好的将来,而把大把的时间放在死读书上。
杜威认为“误用时间比虚掷光一陰一一浪一费更大,教育不当的儿童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离美德更远”。孩子童年时至关重要的两样活动的时间:一是嬉戏玩耍时间,二是和家长共度亲密时光。当中国儿童刚牙牙学语和蹒跚走路时,各种名目的兴趣班就如飞机投弹般狂轰滥炸而来。兴趣班、特长班、考级、考证书,儿童在作为儿童而有的承受能力范围内过得比父母还要沉重和繁忙。在这种情况里,父母更多地成为了孩子的督导员。儿童是羊,父母是放羊人,父母拿着鞭子将小羊从这块草地赶到那块草地。
中国的儿童真是受罪,老师也是活受罪。


篇五:

暑假里,我认真读了《明日之学校》这本书,书中的内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令我受益匪浅。
《明日之学校》一书不是一本教育学,它只是对课堂工作的一种描述,并从理论方面作些说明。尽管这样,我在本书中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哲学的印记。因为实际上本书所描述的是“今日之学校”,称它为“明日之学校”,意味着在杜威看来,它们是代表新学校未来的共同的趋势。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对印第安那葛雷学校的详细记述。葛雷是新兴的钢铁城市,但葛雷学校不是专门为钢铁公司培养工人,或者满足工业某一类专业训练的要求。沃特认为,问题不是要传授各个人具体工作需要的知识,而是要保持和激发少年时期的自然兴趣和热情,使每个学生能控制自己的身心,并保证他成功地做一个人和一个公民。葛雷学校的课程与印第安那一般公立学校所规定的一样,但是它力求把工作和社会的需要密切联系起来。“从做中学”是葛雷学校的基本要求,“所有儿童应当在适当的条件下忙着工作、学习和游戏”。
在《明日之学校》的最后几章里,杜威对通过工业进行的教育和有关问题作了广泛的论述。现行教育的许多问题和方法是在过去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在贵族制和封建制国家里,初等以上教育的课程和方法是为有闲阶级设计的;手工劳动是由奴隶和农奴承担的,对这些人的训练是一种奴隶式的教育。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关于知识和心智的观念是,身一体的运用,尤其是手和感官的运用越少,就意味着这种智力活动的级别越高;真正的知识和思想完全是心的运用,而无需躯体任何部分的运用。于是,只有极少运用躯体的学科才属于自一由的、高贵的学科。按照这个标准,哲学、神学、数学和逻辑是第一等的学科,其次是文学、语言、文法、修辞,等等。即使我们称之为艺术的那种东西,也被贬入下等的学科。因为绘画、雕刻、建筑的成就需要技术和手工的训练,教育应当训练人去欣赏艺术,而不是去创造艺术。杜威指出,虽然产生上述这些观念和思想的政治和工业条件已经开始消退,但是在有闲阶级对于一切劳工阶级享有理所当然的巨大优越感的时候形成的传统的东西,却仍然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长期保留下来。
为了跟上时代的变化,杜威要求“学校教学的所有项目都应该在学校与维系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网络的联系中反映出来”,“除非把广大工人当做他们使用的机械上的盲目的大小齿轮一般,否则,他们就必须对他们所使用的材料和器械的整个物质和社会的事实有所了解。”他呼吁真正的问题是要对所有的教育进行改造,以适应随工业革命而来的科学、社会和政治生活条件的变化,那么已经在进行的具有这种广阔的目的的各种实验,就应被看做特别值得同情和明智的考察的。
在最后的一章里,杜威对所描述的学校的相似之点作了概括:重视所有青少年的身一体健康,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的品质和能力;运用自然的方“从做中学”;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范文一

暑假里,我认真读了《明日之学校》这本书,书中的内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令我受益匪浅。

《明日之学校》一书不是一本教育学,它只是对课堂工作的一种描述,并从理论方面作些说明。尽管这样,我在本书中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哲学的印记。因为实际上本书所描述的是今日之学校,称它为明日之学校,意味着在杜威看来,它们是代表新学校未来的共同的趋势。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对印第安那葛雷学校的详细记述。葛雷是新兴的钢铁城市,但葛雷学校不是专门为钢铁公司培养工人,或者满足工业某一类专业训练的要求。沃特认为,问题不是要传授各个人具体工作需要的知识,而是要保持和激发少年时期的自然兴趣和热情,使每个学生能控制自己的身心,并保证他成功地做一个人和一个公民。葛雷学校的课程与印第安那一般公立学校所规定的一样,但是它力求把工作和社会的需要密切联系起来。从做中学是葛雷学校的基本要求,所有儿童应当在适当的条件下忙着工作、学习和游戏。

在《明日之学校》的最后几章里,杜威对通过工业进行的教育和有关问题作了广泛的论述。现行教育的许多问题和方法是在过去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在贵族制和封建制国家里,初等以上教育的课程和方法是为有闲阶级设计的;手工劳动是由奴隶和农奴承担的,对这些人的训练是一种奴隶式的教育。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关于知识和心智的观念是,身体的运用,尤其是手和感官的运用越少,就意味着这种智力活动的级别越高;真正的知识和思想完全是心的运用,而无需躯体任何部分的运用。于是,只有极少运用躯体的学科才属于自由的、高贵的学科。按照这个标准,哲学、神学、数学和逻辑是第一等的学科,其次是文学、语言、文法、修辞,等等。即使我们称之为艺术的那种东西,也被贬入下等的学科。因为绘画、雕刻、建筑的成就需要技术和手工的训练,教育应当训练人去欣赏艺术,而不是去创造艺术。杜威指出,虽然产生上述这些观念和思想的政治和工业条件已经开始消退,但是在有闲阶级对于一切劳工阶级享有理所当然的巨大优越感的时候形成的传统的东西,却仍然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长期保留下来。

为了跟上时代的变化,杜威要求学校教学的所有项目都应该在学校与维系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网络的联系中反映出来,除非把广大工人当做他们使用的机械上的盲目的大小齿轮一般,否则,他们就必须对他们所使用的材料和器械的整个物质和社会的事实有所了解。他呼吁真正的问题是要对所有的教育进行改造,以适应随工业革命而来的科学、社会和政治生活条件的变化,那么已经在进行的具有这种广阔的目的的各种实验,就应被看做特别值得同情和明智的考察的。

在最后的一章里,杜威对所描述的学校的相似之点作了概括:重视所有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的品质和能力;运用自然的方法,从做中学;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用这些活动取代通常孤立的书本学习,以取得积极的道德效果;强调发现学生感兴趣的工作,但不是在狭隘的意义上看待兴趣,一味迎合儿童,把传统的教材裹上一层糖衣,而是提出问题,使他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解决问题,目的本身将提供他坚持单调乏味的工作所需要的刺激。尽管这些学校的类型、结构、课程和方法有很大的差异,可是通过分析,它们显示出上述相似之点。相似的东西比相异的东西更为重要,因为它们表明了正在进行中的教育革新的方向。

全书最后归结到了民主的教育这个问题上。杜威认为,在最近150年间发生了改变人类生活和思维习惯的两大变化,一个是民主观念的发展要求教育上相应的变革;另一个是通过科学发明带来的变化,也必须在课堂中得到反映。把公立学校划分开来,结果表明一部分学校追求传统的过多的书本教育;另一部分为应付从事手工劳动的人进行过多的实际教育,这是与民主精神完全不相容的社会宿命论的计划。杜威的结论是,以机会均等为理想的民主教育,把学习和社会应用、观点和实践、工作和对于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的认识,从一开始并且始终如一地结合在一起。在这里,杜威再次表现出了他的教育理论中的主要东西是社会改良主义。

1915年,杜威和他的女儿写下了不朽的教育篇章《明日之学校》。 杜威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家,他的思想是人类教育的宝贵财富。因此,建议大家读一读《明日之学校》,它能够给今天的教育改革带来最直接的启示。教育实践犹如奔腾不息的江水,对任何好的思想和经验,我们都应结合当下的情境,以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去把握。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范文二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他在芝加哥大学担任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在这三个领域均有不凡的建树,实际上,杜威认为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者是直接关联的,在他指导下,创设了芝加哥实验学校,这成了他践行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实验室。《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实际上是一本文集,收录了六方面的内容: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教育中的道德原理、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明日之学校。

以具有社会用途的事物为媒介的教育,无论对智力以及道德发展都是必要的。儿童越是密切地或直接地从社会环境中学习,他所获得的知识就越是真实和有效。正是秉持这样一种观念,杜威倡导从做中学。他和他的女儿伊夫林为我们详细记述了20世纪初在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新型学校所进行的教育革新实验。实际上,他是在勾勒一副理想的明日之学校的蓝图,这就是之所以他描述的是今日之学校而称它为明日之学校的原因。

在杜威看来,在明日之学校里的儿童是通过从做中学而获得参与社会生活的经验的,他明确提出: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杜威所说的从做中学指的是涉及一切活动,它包括使用中介的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种有意识地用以获得结果的各种技巧。它涉及各种用工具和材料去进行的表现和建造,一切形式的艺术活动和手工活动,只要它们包括为了达到目的的有意识或深思熟虑的努力它们还包括要动手的科学研究,对研究材料的搜集、对器具的管理、工作进行中和记录实验情况所需的活动程序。因此,杜威的做包括艺术创作、手工活动和科学探究等方面,而且,他在教学实践中更重视手工活动。他要求在课堂中为儿童准备具有充分活动的地方和适合儿童活动所需的各种材料和工具,要在学校里设实验室、工厂、园地等,让儿童在制作的活动中学习。他在《明日之学校》中说,学校的工作是以对学生有内在意义和价值的活动为中心的,这些活动中的大多数还是儿童自己首先发起的,儿童从这些活动中学习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获得不同的学科本身算数、几何、语言、植物学等等就是各种各样的经验。在对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第45公立学校进行介绍时,杜威也指出:这所学校的工作几乎都是以对学生有内在意义和价值的活动为中心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所学校的儿童是从做中学的。反思我们当今的学前教育,虽然从做中学的观念我们都接受了,但真正做起来却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时,我们着急于孩子们的从做中学,迫不及待地告诉孩子们答案,有时,我们又限于条件,无法提供满足孩子们从左中学的各种操作材料。尽管这样,我相信只要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孩子们的学习方式是从做中学,我们还是可以为改变现状做点什么的。

全书最后归结到了民主的教育这个问题上。杜威认为,在最近150年间发生了改变人类生活和思维习惯的两大变化,一个是民主观念的发展要求教育上相应的变革;另一个是通过科学发明带来的变化,也必须在课堂中得到反映。把公立学校划分开来,结果表明一部分学校追求传统的过多的书本教育;另一部分为应付从事手工劳动的人进行过多的实际教育,这是与民主精神完全不相容的社会宿命论的计划。杜威的结论是,以机会均等为理想的民主教育,把学习和社会应用、观点和实践、工作和对于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的认识,从一开始并且始终如一地结合在一起。在这里,杜威再次表现出了他的教育理论中的主要东西是社会改良主义。

1915年,杜威和他的女儿写下了不朽的教育篇章《明日之学校》。 杜威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家,他的思想是人类教育的宝贵财富,它能够给今天的教育改革带来最直接的启示。

《明日歌》读书笔记_五年级读书笔记500字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磋跎。这是我们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的一首诗歌《明日歌》。短短的几句诗,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它是先辈智慧的结晶,于是古人有了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勤学佳话。现在我们生活条件优越了,不是更应珍惜今天、抓紧今天的分分秒秒勤奋学习吗?

今天,不就是短短的一天吗?我从明天开始勤奋学习。有时我会这样想,有时我也是这样做的。当我读过《明日歌》之后,我非常惭愧,我发现我错了。为什么把要做的事情放到明天呢?日月匆匆,到了明天,明天又变成了今天,而每个今天之后都有无穷无尽的明天。大好的光阴就白白浪费了,到时候只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图伤悲的感叹。

聪明、勤奋、有志的人,深深懂得时间就是生命,甚至比生命还宝贵。他们决不把今天的宝贵时光虚掷给明天。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从小就珍惜时间,利用在车上卖报的闲暇,搞实验,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块面包,困了,趴在桌上打个盹。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一切有志气、有成就的人莫不如此。他们决不停留在昨天之中,更不空空等待明天,他们永远从今天开始,他们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

短短的《明日歌》是一则座右铭,时时提醒我不要虚度光阴,要抓紧时间,一切从现在开始,努力就从今日开始吧!

关于明日学校读后感精选


好的书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作品的作者是作者,读完这部小说后,内心欣喜,观看过一本书之后,我们对于作品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如何动笔写好作品的读后感?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现在向你推荐明日学校读后感,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明日学校读后感(篇1)

小说的开头这样写道: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里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那怀了一生的期望的老瞎子,只为师傅留下的那张在琴里的药方,为了能够看一眼这个明亮的世界,他坚忍地漂泊了一生,虽然中间有过迷茫,琴声烦躁不安,像是年年旷野里的风雨,像是日夜山谷中的溪流,像是奔奔忙忙不知所归的脚步声。但是,他仍然坚持着弹断了一千根琴弦,但是,最后,他发现,这张药方是张白纸的时候,终于懂了什么是命,为什么师傅说咱们的命就在这琴弦上。老瞎子的心弦断了,他不想再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的东西骤然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弦,再难弹出赏心悦目的曲子。他的心弦断了,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

而小瞎子,心爱的姑娘嫁人,爱情的火焰也瞬间熄灭。他的心里也痛不欲生,为情所伤,问老瞎子:干嘛咱们是瞎子!就因为咱们是瞎子。师徒的简短话语掺揉了多少心酸与无奈。对于他们是瞎子的事实,他们能做的就是接受它。不能改变,也没法改变,身理上的缺陷为他们带来多少不便,甚至爱情都不能像普通人一样。

其实,人生就是如此。在人的一生之中,掺揉了许许多多的无奈与痛苦,在人力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如何坚强的走下去呢?人活着,就要有目标,有希望,有信念,有前行的动力。当全世界都误会你的时候,你仍然可以一步步的走下去。不管对这个世界有多失望,你仍然可以笑着拍拍自己的脸,对自己说声,坚持下去!!!人可以在物质生活上追求不用太刻意,可是,精神世界一定要丰富多彩,一定要强大,要有自己的精神支柱。给自己一个可以一直坚持走下去的理由。不怕天不怕地不怕死,可是,就怕一个人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没有活下去的动力。这样的人活着有何意义?必须找到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动力,也就是如何将心弦绷紧,因为只有弹唱出热情、充满活力的心曲,才能使我们即使在无奈与痛苦的时期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也许有人说,虚设的目的又有什么意义呢?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可能实现,到头来也是一场空,也许只能像老瞎子那样伤心与失望。是的,当老瞎子发现那治盲药方原来只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把他那五十年来绷得紧紧的心弦一下子震断了。可是,这就意味着他的这一生就没有意义了吗?不是的,虽然他最终也不能睁开眼看一眼这个彩色的世界,但是他的生命也不是没有意义的。当他穿梭于大山为村民们说书的时候,不仅给寂寞的山村带来了欢乐,同时这也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身上的疲劳和心里的孤寂全忘却。确实,正是他的一辈子都被那虚设的目的拉紧,于是生活中叮叮当当才有了生气。重要的是从那绷紧的过程中得到欢乐。当我们站在生死边缘的时候,回想这一生,也许你们会认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劳碌一生不知为何。但是你们能知道你们曾经体会过什么,得到了什么,也许是痛苦,也许是欢乐,是感动,是温暖,能知道你们能为在世的人们留下了什么,也许是你的音容笑貌,也许是你的帮助、撒下的温暖,那就已经足够了。弹好了就够了

其实瞎子的瞎与各人自身的弱点是多么的相似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与无奈,重点在于你是怎么对待它,怎么使你的不幸在心弦奏出的乐曲中淡化。在瞎子黑暗的世界里充满了未知,但也充满了幻想。我们刚出生的时候,不也是一无所知的吗?那我们是怎样在我们人生的白纸上描绘出自己的世界的呢?其实人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所知猜测着无穷的未知,以自己的感情勾画出世界。每个人的世界就都不同。听过这样一句话,其实人生就是一个圆,从起点出发,最终还是回到原点。当你一出生,你的圆就开始画了;也许有的人画的圆很大,也许有的人画的圆很小,但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在这个过程中你到底圈住了什么,这也是个人独特的地方。

小说的开头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和小说的结尾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前后照应,使小说弥漫着一种宿命的味道,也不禁使人深思:人生也许就是一个圆,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接受命运的拷问。穿透力极强,哲理性与思考性也在字里行间中不知不觉地浮现。

人生,真是一幕大戏,曲曲流传,唱的不过是同一曲,同一幕,人生的精彩,人生的奋斗,人生的跌宕起伏,是谁比谁更执着?谁比谁更不开悟?不过是有些人勇于承担,有些人善于逃避。承担,总有承担的原因,逃避,总有逃避的理由,不管怎样,人总要给自己目标和期待。

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也就够了

明日学校读后感(篇2)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他在芝加哥大学担任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在这三个领域均有不凡的建树,实际上,杜威认为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者是直接关联的,在他指导下,创设了芝加哥实验学校,这成了他践行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实验室。《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实际上是一本文集,收录了六方面的内容: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教育中的道德原理、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明日之学校。

“以具有社会用途的事物为媒介的教育,无论对智力以及道德发展都是必要的。儿童越是密切地或直接地从社会环境中学习,他所获得的知识就越是真实和有效。”正是秉持这样一种观念,杜威倡导“从做中学”。他和他的女儿伊夫林为我们详细记述了20世纪初在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新型学校所进行的教育革新实验。实际上,他是在勾勒一副理想的“明日之学校”的蓝图,这就是之所以他描述的是“今日之学校”而称它为“明日之学校”的原因。

在杜威看来,在“明日之学校”里的儿童是通过“从做中学”而获得参与社会生活的经验的,他明确提出:“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杜威所说的“从做中学”指的是“涉及一切活动,它包括使用中介的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种有意识地用以获得结果的各种技巧。它涉及各种用工具和材料去进行的表现和建造,一切形式的艺术活动和手工活动,只要它们包括为了达到目的的有意识或深思熟虑的努力……它们还包括要动手的科学研究,对研究材料的搜集、对器具的管理、工作进行中和记录实验情况所需的活动程序。”因此,杜威的“做”包括艺术创作、手工活动和科学探究等方面,而且,他在教学实践中更重视手工活动。他要求在课堂中为儿童准备具有充分活动的地方和适合儿童活动所需的各种材料和工具,要在学校里设实验室、工厂、园地等,让儿童在制作的活动中学习。他在《明日之学校》中说,学校的工作是以对学生有内在意义和价值的活动为中心的,这些活动中的大多数还是儿童自己首先发起的,儿童从这些活动中学习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获得不同的学科本身——算数、几何、语言、植物学等等——就是各种各样的经验”。在对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第45公立学校进行介绍时,杜威也指出:“这所学校的工作几乎都是以对学生有内在意义和价值的活动为中心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所学校的儿童是‘从做中学’的。反思我们当今的学前教育,虽然“从做中学”的观念我们都接受了,但真正做起来却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时,我们着急于孩子们的“从做中学”,迫不及待地告诉孩子们答案,有时,我们又限于条件,无法提供满足孩子们“从左中学”的各种操作材料。尽管这样,我相信只要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孩子们的学习方式是“从做中学”,我们还是可以为改变现状做点什么的。

全书最后归结到了“民主的教育”这个问题上。杜威认为,在最近150年间发生了改变人类生活和思维习惯的两大变化,一个是民主观念的发展要求教育上相应的变革;另一个是通过科学发明带来的变化,也必须在课堂中得到反映。把公立学校划分开来,结果表明一部分学校追求传统的过多的书本教育;另一部分为应付从事手工劳动的人进行过多的“实际”教育,这是与民主精神完全不相容的社会宿命论的计划。杜威的结论是,以机会均等为理想的民主教育,把学习和社会应用、观点和实践、工作和对于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的认识,从一开始并且始终如一地结合在一起。在这里,杜威再次表现出了他的教育理论中的主要东西是社会改良主义。

1915年,杜威和他的女儿写下了不朽的教育篇章《明日之学校》。 杜威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家,他的思想是人类教育的宝贵财富,它能够给今天的教育改革带来最直接的启示。

明日学校读后感(篇3)

暑假里,我认真读了《明日之学校》这本书,书中的内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令我受益匪浅。

《明日之学校》一书不是一本教育学,它只是对课堂工作的一种描述,并从理论方面作些说明。尽管这样,我在本书中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哲学的印记。因为实际上本书所描述的是“今日之学校”,称它为“明日之学校”,意味着在杜威看来,它们是代表新学校未来的共同的趋势。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对印第安那葛雷学校的详细记述。葛雷是新兴的钢铁城市,但葛雷学校不是专门为钢铁公司培养工人,或者满足工业某一类专业训练的要求。沃特认为,问题不是要传授各个人具体工作需要的知识,而是要保持和激发少年时期的自然兴趣和热情,使每个学生能控制自己的身心,并保证他成功地做一个人和一个公民。葛雷学校的课程与印第安那一般公立学校所规定的一样,但是它力求把工作和社会的需要密切联系起来。“从做中学”是葛雷学校的基本要求,“所有儿童应当在适当的条件下忙着工作、学习和游戏”。

在《明日之学校》的最后几章里,杜威对通过工业进行的教育和有关问题作了广泛的论述。现行教育的许多问题和方法是在过去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在贵族制和封建制国家里,初等以上教育的课程和方法是为有闲阶级设计的;手工劳动是由奴隶和农奴承担的,对这些人的训练是一种奴隶式的教育。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关于知识和心智的观念是,身体的运用,尤其是手和感官的运用越少,就意味着这种智力活动的级别越高;真正的知识和思想完全是心的运用,而无需躯体任何部分的运用。于是,只有极少运用躯体的学科才属于自由的、高贵的学科。按照这个标准,哲学、神学、数学和逻辑是第一等的学科,其次是文学、语言、文法、修辞,等等。即使我们称之为艺术的那种东西,也被贬入下等的学科。因为绘画、雕刻、建筑的成就需要技术和手工的训练,教育应当训练人去欣赏艺术,而不是去创造艺术。杜威指出,虽然产生上述这些观念和思想的政治和工业条件已经开始消退,但是在有闲阶级对于一切劳工阶级享有理所当然的巨大优越感的时候形成的传统的东西,却仍然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长期保留下来。

为了跟上时代的变化,杜威要求“学校教学的所有项目都应该在学校与维系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网络的联系中反映出来”,“除非把广大工人当做他们使用的机械上的盲目的大小齿轮一般,否则,他们就必须对他们所使用的材料和器械的整个物质和社会的事实有所了解。”他呼吁真正的问题是要对所有的教育进行改造,以适应随工业革命而来的科学、社会和政治生活条件的变化,那么已经在进行的具有这种广阔的目的的各种实验,就应被看做特别值得同情和明智的考察的。

在最后的一章里,杜威对所描述的学校的相似之点作了概括:重视所有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的品质和能力;运用自然的方法,“从做中学”;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用这些活动取代通常孤立的书本学习,以取得积极的道德效果;强调发现学生感兴趣的工作,但不是在狭隘的意义上看待兴趣,一味迎合儿童,把传统的教材裹上一层糖衣,而是提出问题,使他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解决问题,目的本身将提供他坚持单调乏味的工作所需要的刺激。尽管这些学校的类型、结构、课程和方法有很大的差异,可是通过分析,它们显示出上述相似之点。相似的东西比相异的东西更为重要,因为它们表明了正在进行中的教育革新的方向。

全书最后归结到了“民主的教育”这个问题上。杜威认为,在最近150年间发生了改变人类生活和思维习惯的两大变化,一个是民主观念的发展要求教育上相应的变革;另一个是通过科学发明带来的变化,也必须在课堂中得到反映。把公立学校划分开来,结果表明一部分学校追求传统的过多的书本教育;另一部分为应付从事手工劳动的人进行过多的“实际”教育,这是与民主精神完全不相容的社会宿命论的计划。杜威的结论是,以机会均等为理想的民主教育,把学习和社会应用、观点和实践、工作和对于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的认识,从一开始并且始终如一地结合在一起。在这里,杜威再次表现出了他的教育理论中的主要东西是社会改良主义。

1915年,杜威和他的女儿写下了不朽的教育篇章《明日之学校》。 杜威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家,他的思想是人类教育的宝贵财富。因此,建议大家读一读《明日之学校》,它能够给今天的教育改革带来最直接的启示。教育实践犹如奔腾不息的江水,对任何好的思想和经验,我们都应结合当下的情境,以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去把握。

明日学校读后感(篇4)

这阵子读了约翰。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这是一本文集,收录了约翰。杜威的一系列文章,

书中内容理论性很强,读起来有点枯燥,但是静下心来,收获也是有的。文中有这样一部分内容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

书中这样对兴趣定义:

实际上兴趣只不过是对于可能发生的经验的种种态度;它们不是已经完成了的东西;它们的价值在于它们所提供的那种力量,而不是它们所表现的那种成就。

任何一种能力,无论是儿童的或成人的,如果在意识上满足于一时的现有的水平,就是放任。这种能力的真正意义是在于为达到较高级的水平提供一种推动力。

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对于孩子而言,因为处于受教育阶段,所以兴趣的作用是促使孩子去不断学习、提高,所做之事只是作为一种动力,一种为了完成此事而学习的动力,而非事情本身。

想起带着女儿去科技馆玩时的景象,人很多。但是现状是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而家长和工作人员仅仅是一个旁观者站立旁边确保孩子的安全,没有参与孩子的活动,没有引导孩子去了解他感兴趣的发明的原理和制作过程。站在那里,看着那种热闹的场面,不禁想,人们的意图是好的,家长的想法也是好的,但是事情做起来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的。

其实孩子的认识毕竟有限,对于孩子的兴趣所在是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去引导的。

书中对于兴趣的合理引导作了如下阐述:

预先计划,注意发生的事情,将发生的事与努力达到的事联系起来,都是一切理智的或有目的的活动的组成部分。教育家的任务就在于看到表现实际兴趣的情况是否能鼓舞活动的这些理智方面的发展,因而促使它逐渐向理论性的兴趣转变。一个普通的常识是,科学的基本原则是与因果关系结合在一起的。在这一方面的兴趣从实践开始。人们视为目标、欲求得到的并为之工作的是某种结果,而注意力是指向产生这个结果的各种条件。起初,兴趣在于达成支配地位的目的;但随着兴趣与富于思考的努力紧密结合,对目的或结果的兴趣必须转变为对产生结果的方法原因的兴趣。

从描述可以得出,如果想让一个有强烈兴趣爱好的孩子健康发展,他的老师、家长必须有意识的引导,让其从对作品痴迷转向对实现作品的内在知识的痴迷,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所收获,才能一步步地发展他的思维,丰富他的知识,使其逐步适应更高的要求。

但愿每个有爱好的孩子都能得到指点和引导,也更希望我们的科技活动给予孩子们的不是科技成果,而是让孩子从成果中能了解更多,从而自己慢慢地向制作成果的人迈近!

明日学校读后感(篇5)

看到《明日之学校》这本书,给人一种希望;看了书之后,又有一种不着边际之感。

《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的著作,时至今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时近百年,杜威这本著作的价值仍未被中国社会真正重视,更不要说发现可行的实践方法。中国高喊教育改革,高喊减压减负,高喊课程改革,这些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而实际情况是:中国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读书越来越辛苦,辛苦到父母都不舍得的地步。在现在的中国,还只能看到明日之学校的海市蜃楼,不着边际。

杜威在教育即自然发展一章中的一个观点,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力量。那就是:把作为一个儿童用得着的东西交给儿童,而不应该只是拿成人所积累的知识即与儿童的生长迫切需要毫不相关的东西强加给儿童。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归结到本质,学习是为了生存,达到一个再高些的层次就是为了生活,如此而已。当中国的孩子是辛苦的。中国当今的教育真是在不惜一切代价迎合一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从还是母亲肚里的一滩血团开始,中国的儿童就已经在接受胎教了。对于胎教我不置可否,听一些古典音乐和胎教故事,这些不会增加大人和肚里的负担,即使无益那也无害。一旦进入小学,中国的孩子就被宣判了12年有期徒刑,直到进入大学才获得解脱。在12年服役过程中,中国孩子被要求强制学习的内容果真有必要学吗?

当今学校教育似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每每遇到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影响孩子命运的考试,媒体总是不舍放弃新闻报道的机会。孩子的家长也竞相参与到孩子的大战中,家校通时刻联系着家长和学校。但是,这些人的关注无法给我们孩子的学习条件带来根本的转变。当我们的孩子在受教育的漩涡里痛苦挣扎时,这些人只能做到像围观群众般里三层外三层的越积越多,时而发出一两声无奈的心疼的叹息。中国教育渴望受到更多学者专家、政府机构的关注。但愿明日之学校早日成为今日之学校。

云中歌读后感


【篇一:《云中歌》读后感】

哈哈,大汉情缘的第二部,比《大漠谣》更加的婉转曲折,磨人心弦。读罢全篇,心中只回荡着四个字,家国天下。没有了第一部骠骑大将军的铁马金戈的风采与沙场上的豪情万丈,第二部带来更多的是隐忍与退让。不同的时代背景,造就了帝王不同的性格,也造就各个主人公不同的命运。

夜里读完全篇,久久不能入睡,跟着故事心痛,跟着故事窝心,爱着的人不能长相厮守,最亲的人却不能担起信任,整个气氛都是一派惨淡,作者传达出来的信息我读懂了一点,就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谁都不能事事如意。心疼着历经世事洗礼的堕入凡尘的精灵云歌,佩服着刘弗陵的心系天下与坚守承诺,悲悯孟钰的自作自受与有缘无份;最可怜的是刘病已和霍成君,前者身世苦楚,隐忍一辈,虽最后登顶最高处,可是又能怎样,得不到自己喜欢的人,失去自己的亲兄难弟,曾经最亲最近的人都一个个离他而去,怀中人心怀不轨,虽然外在光芒万丈,可是内心孤苦与自责,做的错事太多,晚上怎能睡的安稳?后者机关算尽去也是个可怜之人,爱的人不爱自己,为了家族背叛自己,人哪能容得起背叛,万事皆有因果,种下因肯定有果,可怜可叹;霍光是个矛盾的人,他的人生都是纠结的,不过幸好他的立场是正确的;许平君是个勇敢和幸运的人,追寻到自己想要的幸福,又在想要把握住幸福的时候得到云歌的退让和孟钰的指点;过的逍遥的我觉得是上官小妹,幼时有刘弗陵的照顾,后来做了正确的选择,因为帮助过刘弗陵,拯救过大汉的江山,这样的事情,这样的被信任且是被自己心爱的人信任的力量足支撑她度过一生,这些回忆也能充满她的生活,人生只一不悔二字就足矣,所以她的人生不能说是圆满的,但起码是有飞鸟飞过的;结果最好的莫过于于安,年少时有刘弗陵这样对他十二万分信任的人,或是亲人,并且亲眼见证了自己亲人的幸福与这世上难能可贵的爱情,后来就可以跟着云歌一起踏遍千山万水,心中念着值得想念的人,身边护着想要保护的人,精神世界真的是圆满了,多好,一生如此。(桐大的文总是这样,没有绝对的主角,人人都有血有肉,有自己的鲜明个性,有自己存在的位置)

整篇最悲痛的看到云歌被孟钰灌药,可以想象自己曾经最亲近的把自己的孩子毁掉,还是跟自己最狠的人一起联手的,这样的痛啊。还有被霍成君抽鞭子,凭什么啊?最让人有种快意恩仇感觉的情节是霍曜的出现,牛的很,可惜却没有为云歌报仇,只像是一记漂亮的霍家拳打在了棉花上,让人心口一堵。全文让人稍显遗憾的是云歌没有特别畅快得给刘弗陵复仇,让人惆怅,略过平淡,既然决定了,也去坐了,可是没有金庸的杨过那般扬眉吐气,行动起来还是会遇到这种或那种的现实困难,还是要去取悦讨好刘病已,还要去低声下气的去跟孟钰说话,连去皇陵看刘弗陵还要被群军射杀太窝囊,可也是这样的窝囊,说明了江湖与朝堂的不同,连九五之尊的皇帝都又无可奈何,都有没有办法的时候,何况小小的云歌?她做了她能做的一切,只是让人心疼的要死。

全文的爱情线哪,让人那个纠结啊,再次说明了那个恰恰好,刚好在那里,早一步不行,晚一步不行的关键性。虽说她娘玉瑾当年先碰到孟九,后碰到霍去病,可是老霍同学死皮赖脸,真诚相待啊。可到了云歌这儿,先碰到赵弗陵后碰到的孟钰,孟同学还上门去提亲了,这次孟同学没有放弃,可结果还是没有得到,恐怕是因为爱情中不能掺杂杂质,这种东西连呵护都还来不及,又怎能容人去利用?一次不纯净就永不可再纯净,所以孟同学还是出局了。

从小说这个小孔可窥探到整个汉朝的大概情景,从政治到经济到军事到生活到百姓,才略微懂得为何汉朝被人称作大汉王朝,整的我都想去翻《汉书》了。就只看皇帝和大臣们如此看中民间百姓的舆论,都愿千古留名便知,他们的价值观着实比现在的某些个官员高的太多太多啊!听桐大淡淡叙述不同皇帝的执政方法,文景之治和汉昭帝时期百姓富裕安康,可惜却被匈奴人屡屡侵犯和欺负,武帝时发动战争,一心想建功立业,求的后世永远平安,汉人不再被边疆人欺负,可是却血流成河,百姓生活受到波动,孰对孰错自有历史和百姓来评判,我也没有能力来评说,只是知道这些好皇帝不论采用怎样的执政方式,他们的立场都是对的。尤其从刘弗陵宁负了自己和云歌也不愿负天下人那儿,我深感触动家国天下,有国才有家。也是从他那儿可知,其实最大的情感是宽恕。

【篇二:《云中歌》读后感】

云中歌看完了!捧着书,心里好沉重!就跟看桐大的《步步惊心》的感觉一样,心痛泪流,梦绕魂萦,当然全是为了孟珏!陵也让我哭,为他守着一份早年的诺言十年不逾,为他身为帝王而能处处为云歌着想,为他对云歌的温柔情义,更为他终于等到云歌的爱却盛年早逝而不甘。可我觉得陵是幸福的,在他短暂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里,他得到了云歌完整的爱,全部的情!他离去在云歌对他最缱绻最浓烈的爱之时,他完美的谢幕却给云歌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思念和痛苦以至云歌眼中、心中再容不下别人了。如果他晚走几年两人情转薄抑或是时事所逼出现裂痕,云歌可能就不会这么伤痛如斯。可他离去时云歌对他正好是温温的情酿到最浓时,因而陵是幸福地、毫无遗憾的离去的。

可我们孟珏呢!我们玉中之王是多么可怜呢!不错,他结识云歌是在陵之后,是在他最潦倒贫困之时,可小小的、无邪的百灵鸟对他的真心的关怀让他在最困苦的时候支撑着活了下来,那时他心里就有了隐隐的期盼了吧,要活着、好好活着以后再去见她!果然破茧成蝶他终于成了后来那个风神俊逸、气质高华的人儿,等他自信自己有能力配她以后他去了她家求亲,可不知为什么没有成。也许就象其他亲们所说的正因为他是西漠的义子玉儿才为难吗?如果那时玉儿成全了他们该是多么完美!(陵哥哥党们表拍偶哦)以后就不会有那些生死离别、肝肠寸断了。唉,可要真是这样还怎么会有以后的故事呢!于是珏儿就追着云歌去了,设计了最完美的相逢,不,应该是重逢!

他们在长安的那一年里应该是珏儿最幸福的时光吧。守着心中的女子为她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都呈给她,做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时能为她做的极致。可惜珏儿为她做的这一切她都是不清楚的,即使有点明白,云歌对他也是淡淡的,因为她心里早就留了一个陵哥哥了。有时我想如果珏儿知道她的心中早就有了一个陵哥哥珏儿会怎么做,还会若无其事的为她默默地做那些事吗?会挑明自己的心意吗?如果云歌知道了珏儿为她默默的做的那些事后还能无动于衷或者说是若即若离吗?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因为这两人都是极其自傲的人,一旦知道对方的心意后定不会像常人那样心安理得的接受吧。一定还是像现在一样,珏儿还是会为她默默做该做的事一点也不让她知道,云歌也一定会选择逃避不会坦然接受。哎,还真是苦呢,珏儿的情和爱啊!那么样的自敛又是何必呢!有时我想若是珏儿在云歌重见陵之前就为云歌而死,事情会不会完全不同!在云歌慢慢的接受了珏儿之后因为一场变故珏儿为救云歌将死之时,比如把珏儿坠落悬崖改在云歌重见陵之前,让他在弥留之际一点一点说出过去的种种情形,一点一点说出自己对云歌十年的牵挂思念,一点一点说出他为她所做的一切一切之后完美谢幕离去,云歌是不是终于会明白他为她的一直以来的所有付出所有不计任何回报的付出,是不是也会为他痛哭为他伤心的再容不下别人包括她的陵哥哥呢?我宁愿看到这样的故事,因为我看到了珏儿所有的付出可我没看到他得到任何回报,他可以为了心爱的人不要任何回报,可珏儿心中的不甘我心中的不甘有谁来成全呢!我哭,我为玉中之王哭!我为玉中之王痛哭!这样你死后该不会冷清了吧,沧河水中你会安息了吧,你见不到你的云歌可你还有我们孟珏党啊!只希望你再转世后能遇到真心相爱的人好好的过一生吧,至少是付出会有回报的过一生吧,一定一定不要遇到云歌吧,因为她是你命中的劫啊!

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幸福这应该是指云和陵的初见

在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场心伤这应该是指在长安云和询的相见

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世无奈我固执的认为这是指云和珏的重逢

在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段折磨这是指的谁呢?没参透。

不知道桐大会不会写云4了,唉,反正后妈是不会疼小珏儿的,所以写不写都没关系了。桐大真是偏心的人,《大漠谣》里让孟九受苦还可以理解,毕竟玉儿给了他机会他没珍惜,是他自己亲手放掉了幸福也就罢了,可《云中歌》里根本就没九儿的戏不说,还这样虐九儿的儿子,我们的珏儿做错了什么呢要这样虐他?还是桐大根本就不喜欢孟家的男儿?没天理啊!真真让人心疼,心酸,心灰,心不甘啊!

【篇三:《云中歌》读后感作文】

最近对驾驭文字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一种感受从脑中迅速积聚窜到心间,笔下却总找不准戳中心底的那个准确的词。比如这篇《云中歌》的读后感,该如何表达我的感觉,说不清楚。

之前看过《大漠谣》,很喜欢,讲的是自由主义,书中表达的是对如鲜花怒放、烈火燃烧般青春的赞美;而《云中歌》则讲述生命中的错过,美不是绝对的,好书就是好书,换一种角度便是回味无穷。

刚开始读《云中歌》,并未吸引。太多宫廷争斗,太多铺陈,带着一个谜团走进另一个谜团,当结果出来也未觉豁然开朗,可能只读过一遍,未能悉数了然,不过桐华曾说过,有些线确实不明,等到《解忧曲》出来,或许真的海阔天空了。

不知从哪段开始,就陷入其中了,近乎废寝忘食地想看下去。同事不止一次看到我泪眼蒙蒙,我笑说,看小说呢,太虐了,同事本来惊讶的脸上又多了份诧异。

看完之后,想起一些情节,总想发呆,什么都不干,就那么呆坐着,反复着情节,感叹生命中的错过,纠结着为何会如此。

《云中歌》读后感-生命中的错过虐至心殇

云歌和陵哥哥生离死别

云歌带着儿时的诺言来到长安寻找她的陵哥哥,无奈此时的梦中人,早已不记得她。为了那个承诺,她不远千里,她费尽心力救他出牢狱,她顾念姐妹情,将心底的话深埋,付出一切,谁想一腔热血与感情竟是错付了,眼前的陵哥哥是刘病已,是皇太孙刘询,并不是给她承诺的那个人。

真正的陵哥哥却是那般风景,紧抿的唇角,孤直的身影,冷漠刚毅。每天默默凝视着西方的天空,终日等待着那个持发绳寻找他的人。

直到孟珏让云歌伤心,欲返回大漠之际,碰上一场生死争斗,她被误认为刺客,身受重伤,才开启了她与陵哥哥的劫后重逢。

生离可以阻挡,而死别是任谁也无能为力的。很心疼陵,宁愿放弃江山而选择与云歌比翼双飞,从此天涯海角。可是,再坚贞的感情,再不舍的挣扎,都抵不过黑暗的宫廷倾轧。

陵的离去,带走了云歌的灵魂。那种恨不能和心爱之人白头到老的痛无法言明,怎一个殇字了得。

云歌和孟珏注定错过

大概从一开始,两人就注定错过了吧。两双珍珠绣鞋,赋予两个男孩,云歌却只记得与陵哥哥的承诺。

孟珏求婚,云歌踏上寻找陵哥哥的征途。孟珏追随,以最完美的姿态制造重逢,而太多的算计终是辜负了他心上的人。

她是他心头的温暖、舌尖的百味。他原以为这一生都不会再有,但却寻到了,曾经以为只要自己不放手,就永不会失去,可是,原来他只能看着她一点点地从他的生命淡出。

他以为有很多时间他一直盼望着她的释怀,她也终于准备遗忘过去、重新开始,可是他从没有想到,她的遗忘就是从他开始。

最终的离去,她没有说再会,因为她永不会再与他相会,她只想和陵一起安静地走完余生。

刘病已和许平君曾逝拥有

落难皇孙从不认为自己奢望拥有,他是混混头领,斗鸡模狗,太多的事情,想忘而不能忘,想做不能做,混日子或许才是王道。他很幸运,有一个女子始终追随,为他倾尽所有,无怨无悔。她是他的故剑情深,她是他心里永远的痛。

老天给了缘,让他和她幼年时就相识,这个缘给得慷慨到奢侈,毗邻而居,朝夕相处,抬头不见低头见。可他觉得她像白水野菜,平凡烟火下是寻常到乏味、不起眼到轻贱,他内心深处,隐隐渴盼着的是配得起梦中雕栏玉砌的雅致绚烂,因为遥不可及所以越发渴望。他一直以为得不到的雅致绚烂才会让他念念不忘,却不知道人间烟火的平实温暖早已经刻骨铭心。

他只要轻轻一伸手,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接住老天给的缘,将它变作此生此世的分。可是他忙于在雕栏玉砌中追逐,太害怕一个不留神就会再次跌人平乏的人间烟火中,根本没精力,也不想回头去伸手。

所以,他即便拥有江山,拥有一切,但他心里的空白永远也无法填补。

大公子和红衣天人永隔

大公子刘贺是风流倜傥、荒唐至极的昌邑王。

红衣就像他的影子,随时随地都在,他从不用去想如何得到她,从不用去费劲琢磨她的心思,也从不用担心会失去她,反正她永远在那里。他只要轻轻叫一声红衣,她就会盈盈笑着出现。

她侧首时,温婉的笑;她低头时,含羞的笑;她抬头时,粲然的笑;还有她默默看着他时,欲说还休的笑可他竟然从没有看懂过!或者不是他不能懂,而是他太习惯!

直到为了救他,红衣逝去,永远的离开了他。

才蓦然回想起寂静宫殿中,红衣低着头、仔细织着丝绦,她眼中柔情百绕、唇边含着希冀的微笑,憧憬着有一日,她能把它亲手系到他的腰间。可是直到最后,她都没有送出她的同心结。

他自以为聪明一世,却连一个女子临死前的心意都看不懂。

一寸同心缕,百年长命花。一寸同心缕,百年长命花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明日歌》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长恨歌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