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创业史有感500字 > 地图 > 读创业史有感500字

读创业史有感5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读史有感骈文。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读史有感骈文”,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孙膑善守,白起善攻;太白能诗,韩愈懂文。晏婴三尺而相齐,周昌口吃而辅汉。武安君白起,坑赵卒四十万;望诸君乐毅,陷齐城七十余。诸葛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甘罗年幼未仕而锋芒初露。孙膑示弱而擒庞涓,韩信示愚而取三秦。项王挺戟战百万,孔明鼓舌驳群儒。

胸藏百万兵,挥师抵黄龙;腹有千书谋,定计取幽燕。子云白袍,兵至而敌溃;诸葛羽扇,挥动而贼逃。昔者项籍,举义江东,军马八千,九战章邯。当年黄巢,题诗反唐,饿民百万,十年乱唐,

韩信受胯下之辱,终为元戎之位;子房有拾履之嫌,而得王师之尊。昔者关公单刀匹马,于万军之中,取颜良首级,献曹公军前;当日子龙长枪白马,于矢石之间,夺阿斗孺子,交刘备帐前。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镜子小史》有感


人是爱美的动物,照镜子当然是爱美的表现。所以人们每天都要和镜子打交道。每天清晨,我刷了牙,洗了脸,总是习惯地走到镜子前面,整整衣服,结好领带。出门前照照镜子更已成为我的老习惯了。可是,有关镜子的履历,我却一无所知,直到一次偶然机会,我看到一本名叫《镜子小史》的书,一下子就被镜子漫长而有趣的历史吸引住了。

人类制造的镜子,最早的要数铜镜,在我们中国,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以后,人们又制造了结实的铜镜,时髦的水晶玻璃镜

在《镜子小史》这篇文章中,我感受最深的还是那段话:镜子永远是那样忠实,毫不隐瞒地告诉你,你的脸上有没有污斑。在生活中,人们不能没有镜子。在社会里,我们要有法律、道德这面镜子,没有这面镜子,我们的一言一行就没有衡量的标准,在学校,我们要有校规这面镜子,没有这面镜子,我们一举一动就没有规范的准则。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一切品德高尚、礼仪具备的名人智士都是我们的镜子。我们经常照一照这些忠实的镜子,就能懂得做人应有的态度和规矩。

生活中也有不忠实的镜子。你看,镜面不平的哈哈镜。,你对着它一照,脸就歪歪扭扭的,一副怪模样。正如俄国文学家契诃夫的讽刺小说《不平的镜子》说的是,有位五官不正的夫人,偶然得到一面不平的镜子。这面镜子照着英俊的人,却把脸相往四方八面扯歪;而照着这丑陋的夫人,反而使得她变得妖媚迷人。于是,这位夫人认为人们对她的容貌的如实评价是谎话。她哪里知道,是这面不平的镜子调整了她不端正的五官,她将这面欺骗了她的镜子视为忠实的朋友,如醉如痴地抱着不放,是多么的可悲!

平日交朋友也是一样,那些直接指出你的不是,即使逆耳也是忠言,即使苦口也是良药。这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知心好友,也是一面忠实的镜子。那些只懂得阿谀奉承,恭维你的朋友,只是共富贵的酒内朋友,欺骗我们的镜子,绝非可交之友。人们在生活中,是多么需要一面能忠实反映我们真实面貌的镜啊!

读《世界古代史》有感


今天,我花了一天的时间看《世界古代史》,看完之后深有感触。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这段历史让我知道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

看了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在我所知道的知识基础上增强了新的知识。

看了这本书,我看到了战争的灾难,我真渴望和平。但是,再仔细想一想,没有战争,没有统一,哪来的和平?

这些历史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故事,使我目不暇接,这本书实在深奥,不但增进了知识,又能让人明白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真喜欢这本书。

读《鉴史问廉》有感


读《鉴史问廉》有感

践行慎初、慎独、慎微的人生信条

在读《鉴史问廉》时,其中一个细节令人震惊不已:咸丰八年,深得皇帝器重的从一品高官柏葰在完成顺天乡试主考任务后升任正一品大学士,然而次年二月,同样因这次顺天戊午科场案而被"斩立决",一代宰相级高官,因收了16两贽敬银而丢掉性命。

作为当官30余年,勤奋忠厚慎重的高官,不可能为16两银子犯下大错(按咸丰年间物价,16两银子约合现在人民币几千元)。但作为主考官,在当时科场风气糜烂不堪的氛围中,柏葰本应该坚持原则,最起码做到洁身自好,却因"向系如此,随即收下"银两,最终成为旧制度的牺牲品,在封建王朝翻云覆雨的朝野变幻中,虽然咸丰皇帝"言念及此,不禁垂泣",在肃顺等人的建议下,也只能以"情虽可原,法难宽宥"之名杀掉这位稳健老成的官员。

进入新时代,党与腐败水火不容,因小事小节丢掉职位的官员不在少数。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党员干部唯有守住纪律底线,做到寸步不让,才能从源头上阻断腐败滋生的通道。

《鉴史问廉》中讲述的另一位官员,历经康熙、雍正、乾隆的三朝元老孙嘉淦,则以42个字:"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概括了为官做人的基本原则,并以一生的正直,历经过宦海的风风雨雨中,成为当时受人敬慕的一位官员。

古人尚且如此,作为"新常态"下的共产党人,又有何割舍不下呢?习近平总书记说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不要当干部,这告诫广大党员干部:唯有保持理想信念不动摇,大是大非不糊涂,利益面前不动心,做到修身严、用权严、律己严,谋事实、创业实、做人实,才能防患于未然。

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党员干部也是普通人中的一员,也会有马斯洛五种需求的困惑,也会有现实社会直面的各种诱惑,而一旦出现问题苗头,及时提提领子、咬咬耳朵、扯扯袖子,以"动辄则咎"惊醒,绷紧"不逾规矩"这根弦,才是新常态下党员干部应有的作为。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进程中,"慎初、慎独、慎微"无疑是老祖宗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和可践行终生的律条。总结并按照这些律条行事,估计也是《鉴史问廉》的初衷吧!

(作者:张召辉 单位: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观看《鉴史问廉》有感(二)

俭以养廉

"观史可以明智",我们以史为鉴,不难发现政通人和、社会稳定的一般规律,大多为吏治清明,官员不因利来,不为利往,克勤克俭,作风端正。

清与浊,贪与廉,奢与俭,都很容易相沿成习,形成风气。历史上,石崇、王恺斗富比阔,引来晋武帝嫉恨,石崇终因来路不明的财富招致杀身之祸;南宋权臣贾似道贪恋娼尼美色、古玩珍宝,国事荒废,终在流放途中被杀;陈后主搜刮民脂,醉生梦死,落得亡国被俘。在其位不谋其政,贪恋物质,贪图享受,一时风光,终将迎来人民的审判、历史的审判。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一钱太守"刘宠,调离时百姓筹钱挽留,刘宠投钱于水中,分文不取,后人建"清水亭"以示纪念。清代两江总督于成龙,供职当时最富庶的地区,粗粮青菜,无钱买茶,引来布衣效仿,"清节之操,白首弥厉"是康熙皇帝为其点赞。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来当官",二者不可兼得。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人民负责。"无欲则刚",唯有作风俭朴,没有太多物欲,才能腾出心思做学问,干事业。

纵观古今,戒欲有利于戒贪,俭朴才能保持清廉。小至家庭,大至国家,不变之理也。塑造风清气正大环境,比法律、制度更为有效的,是天长日久形成的习惯与自觉。播种勤俭节约的习惯,将收获清正廉洁的自觉。

见贤思齐,蔚然成风,国之本,家之幸,民之福。

读史来贺事迹有感


读史来贺事迹有感

“既要走富路,又要走正路”。这是史来贺关于两个文明辩证关系的通俗概括。读罢史来贺事迹,我感受最深的是致富还得走正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照辩证法办事。许多人可能不同意这个观点。他们认为,现实情况是只有走歪路,才能快速致富。我说是关键看你如何理解富裕,要用辩证法的观点理解。一是要全面看。我说的富裕,既包括物质上富,也包括精神上富。史来贺说:“富裕是一个完整的概念,经济上去了,人们的思想境界也要提高,这才是真正的富裕。”又说:“如果是富了口袋,坏了脑袋,那就失去了致富的意义。”物质上富相比于精神上富,前者富只能算作低级的富,后者富才是高级的富。物质富有、精神贫乏的人,永远享受不到精神上富有的人所能享受的东西。正如一个极端自私的人,永远也享受不到助人为乐的乐趣一样。物质上富是有限的,精神上富才是无限的。受人尊敬是高级的精神享受,一个不走正道的人能受人尊敬吗?一个只知道自己富的人能像史来贺一样受人尊敬吗?史来贺从物质上讲也许并不是最富有的人,但是他把那么多人带富了,党和国家给予了他很高的荣誉,村民十分尊敬他,他得到的精神享受是其他人没有的。二是要长远看。大家都不正道致富,或者说社会舆论对不择手段致富默不作声甚至纵容,长期发展下去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历史告诉我们,一个黑恶当道,贿赂横行,盗窃成风的社会,最后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天下大乱。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会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原因之一即在于此。所以,大家要想永远富下去,还是走正道。再者,走歪路致富,钱来得容易就不知道珍惜,骄奢淫逸,坐吃山空,必定误导子女,这样的富正如俗语所说“富不过三代”。走正道致富,富得扎实,富得长久,富得舒心。史来贺说:“凡事都得有个主心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走邪路、贪便宜、发横财。搞歪门邪道,不会增加社会财富,只是富了这家穷那家,肥了自家坑公家。”史来贺的正道,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劳动致富。

读史来贺事迹有感第2页

“集体经济要有集体主义”。这是史来贺总结出的一条发展集体经济的真知灼见。其实,这句话反过来说也对,甚至说是更深刻:集体主义要有集体经济。这两句话合在一起,实际上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辩证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先说集体经济要有集体主义。现在农村实行的是家庭生产责任制,这个制度对于解放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曾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但是,随着进一步发展,这个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主要就是群众两极分化、一盘散沙。如何克服呢?我们能想出的办法之一就是发展集体经济。实际上,家庭责任制有家庭责任制的优势和弊端,集体经济有集体经济的优势和弊端。但是,发展集体经济我们遇到很大困难,根本症结是集体经济要有集体主义思想作支撑,而这恰恰是农村农民普遍缺乏的。史来贺说,**集体经济是建立在全体村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基础上的公有制经济。这种经济模式的最大优势是能把全村资源集聚起来加快发展,最大难点是要求全体村民去关心、关爱它,甚至牺牲个人去维护它。**人把集体财产看得很重很重,甚至超过自己的生命。为了集体财产,危险时刻,**人都是不要命的往前冲。**人说:“在我们这里,要是给报酬,有的人不一定参加,若是说赶任务、尽义务,只要通知一声,人们都会争先恐后。”**集体经济历经风雨之所以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人的集体主义思想在其中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要向农民讲清楚,农村穷、农民弱势的根本原因是农民各顾各,一盘散沙,摆脱贫穷,摆脱弱势的唯一出路是农民要有集体主义思想,并在集体主义思想指引下,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否则,农村没有出路,农民没有出路。要把这样的道理向农民经常讲、反复讲,通过各种形式讲。史来贺说,几十年来,他从未忘记“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的含义。教育农民啥呢?我认为,主要的就是教育农民要认识这个道理。史来贺说,要让这些“大道理”在农民头脑里扎根。

再说“集体主义要有集体经济”。集体主义这么重要,如何才能培养出农民的集体主义思想呢?我们说,除了教育,根本的还是要发展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是空的,集体经济不能帮助群众,要人们有集体主义思想,将是非常困难的。农民是从“单干”中得到的实惠,农民只能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史来贺说:“社员进了集体的门,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集体上,集体应该积极主动地去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尤其是吃、穿、用、住这些最基本的东西。群众看到了集体的优越性,集体主义也就漫漫形成了。必须充分认识发展集体经济的重大意义。我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与集体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能不发展集体经济。史来贺说:“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一是要发展集体经济,二是要艰苦奋斗。”集体经济要有集体主义,集体主义要有集体经济,这似乎是个鸡与蛋的矛盾。这的确是个矛盾。这个矛盾只有在农村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解决,在农民经受成功和失败的反复比较中逐步解决。其中,加强学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办法。

“农村现代化,要有农民知识化”。加强学习和教育,既为物质文明建设所必需,也为精神文明建设所必需,因此,它是将两个文明统一起来的重要手段。史来贺说:“农村现代化,需要农民知识化,没有农民的知识化,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不牢靠。”在**,全村性的读书求知活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五六十年代学毛著,七八十年代学哲学,九十年代学“中特”。为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投巨资建起了高标准的学校,使村里的娃不出村就可以受到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系统教育。村里建起了科技大楼、卫星地面接收站和电视差转台,开办了图书馆、阅览室和青年民兵之家,每年订阅500多份科技报纸杂志,为村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创造条件。在**,还有几项不成文的规定,就是高中不毕业者不安排工作,没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姑娘没资格嫁到**来,新过门的媳妇,必须到科研队接受几个月的科技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才能安排工作。**每年都选拔有培养前途的优秀青年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进修,邀请大专院校到村里办班。**设置了农业、工业、畜牧业三个研究室,先后成立了20多个科研攻关小组,投入大量资金购置仪器设备。**有200多人被评为工程师、农艺师、会计师、技师和一级、二级技术员,一大批土生土长、具有现代工业生产和管理才能的优秀人才,在各个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几十年来,**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没有出现过党员违纪。从计划生育、婚丧嫁娶到养老扶幼,**的干部、群众都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村里14个姓氏、300多户、1600多口人,没有宗族矛盾及派别之争,没有封建迷信、赌博、打架斗殴、婚丧事大操大办等不良现象。

精神文明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不断总结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史来贺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比物质文明建设更艰苦、更复杂的系统工程。他说:“经济发展上个项目,有时候贷点款就建起来了,但要建无产阶级世界观这个加工厂就难。要耐心地、长期地、反反复复做工作,这是个系统工程。”我们说物质文明是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决不是说要等到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再抓精神文明;我们说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支撑,也决不是说单靠学习教育就能发展出物质文明,而是说两者要齐头并进,相互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取得点成绩,要及时进行总结,总结出精神文明的内容,并用得出的结论指导下一步的物质文明建设。这样两个文明相互促进,互为因果,才能建起两个文明都上去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厦。史来贺还说:“搞好思想政治工作,还要注意把握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做到根本性的思想经常抓,规律性的思想提前抓,苗头思想及时抓,通过开会,谈心等各种形式,因人制宜,对症下药,耐心细致,疏导沟通,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人的心坎上。”又说:“要多下及时雨,少放马后炮。”这些都是史来贺总结出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经验。

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争取外援的关系

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又如何搞好两个文明呢?**给我们的经验是,主要还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并正确处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争取外援的关系。史来贺曾告诉前去**视察的李先念主席说:“**的发展,一靠党的政策好;二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经济大大地发展了,村里一无内债,二无外债。”又说:“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一是要发展集体经济,二是要艰苦奋斗。”由此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何等重要。在史来贺心中它们可以说是占有最重要的位置。读史来贺事迹,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建设物质文明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干农业时,**人硬是靠铁锨、推车、箩筐、人抬、肩挑、车推,把700多块凸凹不平的“耷拉头”、“侧椤坡”、“蛤蟆洼”改造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耐病高产的“**1号”、“**2号”、“**3号”棉花新品种,也都是**人在实践中自己培育出来的。建设新村,当时**经济还不富裕,他们一不向国家伸手,二不靠外部支援,三不向群众摊派,主要是依靠集体的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家园。县里领导、当地驻军提出要进行支援,他们一概谢绝。史来贺说,艰苦奋斗可以磨炼人的意志,自力更生干出来的东西,看起来气实,经得起历史检验。发展畜牧业,史来贺他们由3头小奶牛和27匹马起步,自繁自育,最后发展成拥有上千头牲口的大畜牧场,成为**经济上新台阶的一个突破口。建造纸厂时,没有车床,他们就土法上马。没有技术,他们从本县请来一名技术员教造纸技术,边训练,边建厂。厂房自己盖,机器自己装,除了锅炉、烘缸、电器外,其它设备都是自己制造。就连华星制药厂这样的高技术生物工程,史来贺他们仍然是靠自力更生,多方筹集资金,自己设计,自己动手造设备。建业余剧团,他们也是自力更生、勤俭办事,剧团里的家伙是旧社会的迷信组织的一些东西,戏是自己学、自己练习,能者为师。几乎没花啥钱,娱乐就搞起来了。

这些事实充分证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人取得成功的主要法宝。史来贺说:“社会主义天上掉不下来,地上冒不出来,别人也不会送来,只有大伙齐心协力,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干出来。我们**的工厂、学校、楼房、**的巨大变化,都是**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创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创出来的。史来贺总结当好一个村支书的秘决,首要的一条就是不怕吃苦。当支书的不怕吃苦,群众就会跟上来,大家都不怕吃苦,就没有干不成的事业。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过时。有人认为,过去条件差,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现在条件好了,又发展市场经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过时了。真的是这样吗?我不这样认为。发展经济,建设物质文明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辩证法认为,事物在本质上是一个连续性发展过程,其中的发展阶段不可逾越。比如说发展市场经济,原始资本积累就是不可逾越的阶段。就是说,经济要想大发展,快发展,必须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如何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呢?从国际经验看,主要是三条路:一是靠对外掠夺,二是靠外部援助,三是靠勒紧裤腰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美国等西方国家,还有国内一些黑恶势力走的是第一条路。这条路不用说我们不想走,就是想走如今也走不通。非洲等一些第三世界国家走的是第二条路,实践证明,也不是一条好路。相对来说,第三条路慢一些,但是,我认为才是正路,才是好路。没有人替**算过这样一笔账,他们靠铁锨、推车、箩筐、人抬、肩挑整治土地,不知节省了多少资金。当然,那时还没有挖掘机、推土机一类的东西。我的意思是说,就是现在有了这些东西,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道路,也要尽最大可能用人力,这样虽然建设慢些,但能节省大量资金。有人替**建设新村算过一笔帐:按当时物价水平,如果全部外采料并让外边的建筑队施工,没有五六百万元不行,而**当时仅耗资50万元就建起了新式住宅楼。仅此一项,就节省资金400万元左右。建华星制药厂,由于史来贺他们从厂房、设备、工艺设计,主要都是自己动手,国有企业20xx万元拿不下来的项目,**人仅用三分之一的投资就完成了。**人坚持义务劳动,每年节省资金150万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迎来了后来**的大发展、快发展,好发展。学习**,有的地方看到**建高科技药厂后迅速大发展,于是也想通过发展高科技项目快速发展,结果总是走不通,为什么呢?其实,他们看到的只是现象,本质是**人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积累了大量人才和资金,积累了技术和人心。这个积累才是**大发展、快发展的秘密。没有积累,想通过发展一个类似项目,就获得同样效果,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特别是在农村农民普遍缺钱的情况下,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更具有重要意义。“世上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我们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我认为,《国际歌》告诉我们的这个真理至今没有过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还得靠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得到的富裕才会长久。这是史来贺的一个重要思想。史来贺说:“富,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干出来,依靠外援的富是长不了的。”我们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个极具风险的社会,要想富得稳、富得长久,就要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而要最大限度地降低落风险,就要最大限度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你办的企业主要是靠贷款搞起来的,银行利息增加企业成本、降低企业竞争力不说,外面有个金融动荡,经济危机什么的,你的企业也必然跟着动荡、跟着危机。别人感冒,自己就得跟着打喷嚏。**的企业主要是靠村民筹资建起来的,在市场竞争中很有竞争力,企业无一亏损。史来贺认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创业,滚动式发展经济,才能把事业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人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使集体积累不断扩大,集体积累的不断扩大又进一步激发着人们的艰苦创业精神,这是**经济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的主要原因。实践证明,依赖外援越多,就越容易受制于人,关键时候就越难于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和前途。苏联解体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跟着解体和动乱,唯独中国红旗不倒,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主要就是得益于毛泽东为我们制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李先念主席视察**后对史来贺说:“就是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如果你们是靠贷款发展起来的,我就要把你的红旗收走,发个黑旗。”李先念主席是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建设精神文明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精神文明,当然要靠教育,要靠发展集体经济,更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靠贷款、靠外援,也许能很快建起一座工厂、一个新村,但决建不起精神文明的大厦。精神文明的大厦只有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过程中逐渐建起来。比如说集体主义,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如何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呢?我们说只有在集体艰苦创业的过程中培养。大家如果能看到,依靠集体的力量,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干成了单家独户干不成的事,闯过了单家独户闯不过的坎,并且生活越来越好,集体主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也就漫漫形成了。史来贺为什么在集体还不富裕的情况下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新村?原因就在于,千百年来,房子问题始终是压在农民身上的大包袱,是农民单家独户终其一生方能解决的问题。史来贺想,如果能够依靠集体的力量,依靠艰苦奋斗,使全村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子,让大家看到集体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看到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大家才会从心眼里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才会形成艰苦奋斗的思想。1956年夏天,**遭到了一场大水灾,解放前遇到这种情况,**人只有逃荒要饭一路。但是,**依靠集体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战胜了水灾,群众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慢慢也就有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我特别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决不是说不要外援。只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而不要外援,是一种片面的做法。既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又要积极争取外援,才是辩证法要求的。特别是在现阶段,积极争取外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的发展阶段,积极争取外援,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特别是市场经济已经把部分农民和农村边缘化,没有外援,这部分农民要发展起来将是非常困难的。那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争取外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如何才能将两者统一起来呢?中国古代哲学家们的社会经济思想都强调要区别“本”和“末”,并且认为,凡事知道先本后末,才是照规律办事。如果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本,那么,争取外援就是末,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始终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放在第一位,就是照规律办事。照规律办事才能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争取外援很好地统一起来。也就是说,有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然能得到很好外援。毛泽东同志强调要区别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并且认为,凡事要学会抓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这样才会在复杂的事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并争取主动。如果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那么,争取外援就是次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作为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来抓,而把争取外援作为次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方面来抓。而现在许多地方刚好相反,只抓招商引资,不抓或很少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毛泽东同志曾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我认为它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针。辩证法认为,事物在本质上是“自己运动”;毛泽东同志也强调,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理解了这个道理,也就能正确处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争取外援的关系了。

最后想指出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争取外援既有统一的一面,还有对立的一面。它们的对立是:由于人们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又由于一个单位的财力也总是有限的,你把主要精力和财力用在了争取外援上,也就没有更多的精力和财力用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上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要把主要精力和财力放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上,争取外援也就在其中了。**不存在贷不来款的问题,银行都是争着往**放款;**也不存在引不来资,许多企业争着往**建,**还不叫呢?

三、连续性发展与跳跃的关系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然而,事物又是怎么发展的呢?发展的本义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在本质上是一个连续性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连续性发展过程,我把它称之为连续性发展规律。照此规律办事,事情可自然而成;违背此规律,轻者,难免出现矛盾和问题,重者,超越规律的极限,就会彻底失败。始终照连续性发展规律办事,是史来贺取得成功的又一个秘密。照连续性发展规律发展经济,必须分三步走。

第一步,首先把农业搞好。史来贺说,**的发展是“先从平地改土抓起,靠铁锨、推车、箩筐、人抬、肩挑、车推,全村人整整干了20年才算把土地平整成四大方良田。接着我们又修桥建闸、打井架电、硬化渠道,实现低产变高产”。农业是基础产业,农业兴、百业兴,这是中央反复强调的道理。农业又是派生其它产业的“母”产业,农业干好了,农业干足干够了,自然会生出畜牧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农业就是老子说的“一”。农民祖祖辈辈以种田为生,对于他们来说,农业是相对比较容易干好的产业。老子讲,“为难于其易,图大于其细”,这就告诉我们要干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大工程、难工程,最好从首先容易干好的农业做起。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再难,这项工程再浩大,我们只要从比较容易干好的农业入手,难事就不再难,大事也不再大。农业至今是大多数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把农业搞好是大多数农民恒久的心愿。因此,农业搞好了,不仅有利于农民增收,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凝聚民心,从而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史来贺说:“人是最活跃的生产力,只要抓住人心,抓住思想,一切都好办了。”把农业搞好了,就能抓住农民的心,就能抓住农民的思想。农民会认为你是办实事、办好事,农民就会跟你走。只要农民凝成一股绳跟你走,那一切就好办了。现在我们还认识到,发展农业不仅具有经济和政治意义,而且还有保护环境的意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一定要首先把农业搞好。可惜,现在还有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总认为搞农业没有出息,出不了大政绩。他们哪里知道,想有大出息,想出大政绩,必须先干看起来没有出息的事,必须先出小政绩,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史来贺说:“有人认为干农业没有出息,我偏干这个没出息的事。我就包这1.5平方公里的地球,非把它修理好不可。”

第二步,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搞不好农业不行,作为农民,搞不好农业可以说是失职。但是,这只是一个层次的道理,还有另一个层次的道理:只搞好农业也不行,农村要大发展、快发展,还要在搞好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做到了粮食亩产超千斤,皮棉亩产过百斤,人均分配达130元左右,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由于主要是从事种植业,生产单一,所以七十年代后期一直徘徊不前。史来贺他们从实践中开始悟出一条道理:“单靠刮地皮,一百年也富不了。”于是,他们决定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十个轮子”一起转。很快,**经济就上了一个新台阶。现在实行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个极具风险的社会,要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稳定收入,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展多种经营,让进钱的门路多一些,这边欠了那边丰,东方不亮西方亮。多种经营是由农业到工业连续发展不可逾越的一步,是由农业到工业的“中介”,事物的连续性正是通过“中介”体现出来的。发展工业特别是高科技工业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主要就是靠发展多种经营积累。如果说搞好农业是为了积累人心,那么发展多种经营就是为了积累资金;如果说搞好农业是为了解决温饱,那么发展多种经营就是为了实现小康。

第三步,发展工业。这是**经济再上新台阶的又一关键一步。**的标志性工业是建华星制药厂。1986年,**的经济不断壮大,先后建起了机械厂、化工厂等十几个企业,但年总产值始终在1500万元左右徘徊,人均分配也停留在1500元。下一步该怎么走?史来贺决定向资本密集型企业发展,建华星制药厂。药厂的建成使**经济很快再次上了一个新台阶:1988年,集体经济收入即达到2700万元,比1986年多了1200万元。**人说,看着建成的华星制药厂,觉得以前的发展都成了小打小闹。

对**50年的发展变化以及这三步的辩证关系,史来贺是这样总结的。他说:“五十年代是低产变高产,改变了穷面貌;六十年代高产再高产,粮棉双丰收、双贡献;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给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工业发展了,以工促农,以工建农,为建设现代化农业提供了资金,又为**农业、工业注入了发展后劲。”农业——多种经营——工业,就是**发展经济的三步曲。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性发展过程,前一步为后一步打基础,为后一步积累资金和技术,积累人才和人心,后一步又反过来促进前一步的提高。这样连续发展,循环往复,不断升高,就是事物的辩证发展路线。

史来贺的总结好像是四步,其实,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发展都是围绕农业,都属于农业的范畴,只是高低之别罢了。从长的过程说,连续性发展体现在农业——多种经营——工业这个过程上,如果我们再对农业、多种经营、工业分别作进一步分析的话,它们也都有一个连续性的发展过程。**先搞平整土地,在此基础上又打井配套,实行科学种田,这是照连续性发展规律发展农业,叫由低级到高级。推广棉花种植新技术,他们先在试验田里搞实验,搞不准的事情,有争议的事情,就先试。密植、配药、整枝都是干部们先在试验田里作出路子,然后再组织社员具体学习,再到大田里工作。这叫由小到大,由少到多,也是连续性发展。再难的事情,只要照连续性发展规律去做,就没有做不来的事情。

发展农业要遵循连续性发展规律,发展多种经营和工业也要遵循连续性发展规律。比如说发展畜牧业,当时史来贺带着人用90块钱买回了3头小奶牛。牛一牵回来,大伙儿看了直摇头。史来贺却说:“有苗不愁长,咱们走着瞧吧!”他们充分利用黄河滩丰富的饲草资源,自繁自养,逐步扩大,三年后,这三头小牛变成了一群牛。不久,**建成了拥有200多头奶牛,骡马成群,年收入20多万元的畜牧场。畜牧业的发展,给**积累了办工业所需的资金,奠定了**经济第二次飞跃的基础。再比如说发展工业,他们先搞劳动密集型企业,再搞资金密集型企业,就是由低级到高级。再具体点说,无论是建机械厂,还是建造纸厂,史来贺他们都是因陋就简起步,从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滚动发展。就连1985年建华星制药厂,他们仍是沿袭过去的老传统,一期工程几百万元投资,村里自筹,从厂房、设备、工艺设计,全部是自己动手。史来贺说:“发展经济,得从实际出发,一步步扎扎实实地发展。我村的企业就是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滚动发展起来的。相反,如果你脑子发热,一哄而起上项目,铺摊子,东挪西借塌窟窿,图了一时痛快,受了上级表扬,到头来还是一事无成。”

对比**的做法,一些地方发展工业只所以失败,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照连续性发展规律办事。即发展工业以前没有把工作重点先放在农业和多种经营上,没有把农业和多种经营干足干够。这直接导致两个不可克服的困难:一是办企业没有资金;二是老百姓没钱消费。发展农业和多种经营是办好工业的基础,基础打好了,既有了办工业的资金,老百姓手里又有钱消费了,这样工业才容易发展起来。农业和多种经营还没有干好,还没有干足干够,就把工作重点放在办工业上,而且办工业总是贪大求洋,从连续性发展规律看,这是上世纪90年代大办乡镇工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发展经济是照连续性规律办事,他们培养干部也是如此,即干部都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上,不搞火箭式,经过层层考验,层层筛选,便于选好选准。具体说;第一个台阶是预备干部,即临时干部,也可称为干部苗子,这是从1959年开始设置的,最多时,全村达80多人。第二个台阶是代理干部,或代理生产队长,或代理车间主任。第三个台阶是正式上岗,由群众选举,任期一年,也可连选连任。第四个台阶,群众选举村党总支委员,或村干部。对比史来贺和**的做法,一些地方选拔干部却不是这样,而是强调“选拔干部的力度,就是经济发展的速度”。实践证明,不照连续性发展规律办事,选拔干部的力度太大了,促进的不是经济发展,而是“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是形式主义,进而是买官卖官。

这里特别强调照连续性发展规律办事,决不是一概否认跳跃,有了机会,跳跃一下也是可以的,但跳跃过后,一定要扎扎实实补上跳过的步骤,补上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也就是要赶快回过头来打基础。辩证法强调的道理是,没有量的积累,也就不会有事物的质变。质变、跳跃是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自然发生的事情,还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跳跃,是违背辩证法规律的,最终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逼使你不得不回过头来做积累工作。本来是想快,结果反而慢了。这叫“欲速,则不达。”连续性发展,才是好发展,好字当头,快也就是在其中。因此,只有好发展,才会快发展。中央把“又快又好”发展,改为“又好又快”,就是遵循了辩证法的这个规律。照连续性发展规律办事,才能把“好”与“快”辩证统一起来。

四、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的关系

史来贺从1952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到20xx年去世,整整51年。他说,他当党支部书记感受最深的是必须正确处理三个关系:“一是中央路线方针政策与本村实际的关系;二是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的关系;三是有主心骨与不断创新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其中前两个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时两者就是一个关系。对上级负责,最大的责就是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由上而下贯彻下去的,上级常常是以贯彻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面目出现的。本村的最大实际是群众的所思所想,是群众的觉悟水平和愿望要求,从这个实际出发,作决策办事情,才是最大的对群众负责。正确处理这两个关系,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把中央路线方针政策与本村实际结合起来,把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辩证统一起来。下面我们看看史来贺是如何处理这两个关系的。

1956年建立高级社时,一些同志认为高级社规模越大越好,越大越社会主义,上级要求史来贺把7个自然村的一二十个初级社合并在一起。史来贺与**群众商量,认为办社并非越大越好,大社不好管理,决定将**村三个社合并成一个高级社,当时上级不予承认。经过实践大社没法走下去,又分成小社。由于**避免了折腾,保住了集体刚刚积攒的一点家底,为以后的发展开好了头,起了了步。

60年代,全国开展农业学大赛运动。史来贺率领**的干部八上虎头山学习。然而,参观回来,他们没有机械地照搬大寨经验,而是结合本村实际组织群众打井办电、养猪积肥、发展副业。从1964年冬到1968年,共打机井7眼,架设高低压线路5500米,兴修桥涵闸71座,改明渠为暗渠37条,总长13000米,铺设地下管道1000米,实现井渠双保险,旱涝保丰收。从此,**甩掉了产棉队吃国家统销粮的帽子,达到了粮食自给有余。

1966年,“文革”开始。**被扣上“生产党”,史来贺被扣上“黑老模”的罪名。一些“造反派”到**来搞串联,煽阴风,点鬼火,想把**搞乱。史来贺顶住了这股逆流。他说:“农民的本质就是要种好田,多打粮食多收棉,多为国家做贡献。如果光在上层建筑领域里搞运动,不在地上好好劳动,只能是一害国家、二坑群众。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大多数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按照上面要求照搬照套别地的做法,而是根据中央“允许有多种经营形式”的精神,从**的实际出发,建立了6个专业、12个生产单位,实行“统一经营、专业生产、分工协作、奖罚联产”的生产责任制。事实证明,这种责任制形式,适合**的实际情况,既充分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不得

史来贺说,思想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啥时候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坚持实事求是,不坚持把对上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思想就会动摇,事情就可能办歪。“即使是贯彻中央、省、市的决策也必须实事求是,因为中央、省、市不可能针对一个村的具体情况来讲,上级讲的是宏观指导,如何把上级的精神贯彻好,关键是靠我们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结合”。这是史来贺半个世纪人生体验的概括和总结。建国50年来,中国农村几经风雨,**却常盛不衰,究其原因,就在于史来贺和**党组织能够带领全村群众时时处处把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把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辩证统一起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不盲从,不照搬,遇事有主心骨,从不听风就是雨。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史来贺和**给我们的启示:

一是必须加强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是与本本主义、经验主义相对立的,它最反对的是照抄照搬:照抄照搬别地的经验,照抄照搬上面的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不是说不要理论,实际上,我们的行动总是受理论的支配,总是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不受这种理论指导,就受那种理论指导。不受理论指导的行动是不可想象的。实际是指客观存在着的东西,是明摆着的事实。唯物辩证法认为,对立统一法则是支配宇宙的根本法则。据此法则,一种理论成立,与之相反的理论或与之相近的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也一定成立。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在众多理论中选一种与实际相符的理论指导实践。这要求你必须加强学习,知道或弄懂更多的理论。否则,你怎么选择呢?又上哪选择呢?比如说“大包干”,可以认为是“分理论”,与之相反的理论可以认为是“合”理论,与之相近的理论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这些理论在一定条件下都成立,选择哪一种理论作指导,就看是什么实际。**实行的专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可以认为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史来贺认为这种理论最符合**实际。再比如说农业学大寨,史来贺他们如果不知道暗渠和地下管道这些知识,怎么会结合**实际学大寨搞出这些东西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史来贺带领村干部把上面红头文件读了一遍又一遍,知道中央的精神是“允许多种经营形式”存在,于是才根据**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专业联产承包责任制”。搞包产到户时,有几个村像史来贺那样领着村干部认真学习中央文件?认真分析村情?可以说这样的村不多,大多数是上面叫咋着就咋着,别人咋着自己也跟着咋着。这些都不叫事实求是。

学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和基础,是把对上级负责与对下级负责辩证统一起来的前提和基础。在史来贺的住室里,枕头边常放着三样东西:一是各种政治、经济、业务书;二是收音机;三是笔记本。在全国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史来贺利用一切间隙,走东访西,取“经”若渴。史来贺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多学多开窍,思想就充实,工作就主动。”史来贺不仅自己学,而且要求所有村干部都要学,都要成为知识里手和内行。他说:“内行,才能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起带头作用,领路作用;外行,会让人牵着鼻子走,只能搞瞎指挥,起绊脚石作用。”**的党员干部有一套严格的学习制度:1、支部委员轮流到大队科研组学习一至二年,边学边干,结业时进行考试;2、每月集中学习一次;3、送出去,请进来;4、按照专业分工,实行“推磨制”,培养多面手;5、发动群众不定期进行评比和业务、技术知识考核,并把评比和考核结果作为评优提干的重要依据。

二是必须把握理论的精神实质。学习只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和基础,要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还必须进一步把握理论的精神实质。由于把握理论的精神实质并不容易,所以,理论联系实际也不容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没有照抄照搬别地的生产责任制形式,并取得了三年生产翻一番的好成绩。外边的同志见到史来贺,就对他说:“老史呀,这次你们又顶住了。”史来贺说:“怎么说是顶住了呢?党中央提出要因地制宜地实行各种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有的地方实行‘大包干’,适应那里的情况,发展了生产,是执行了三中全会的路线;根据我们队的情况,实行统一经营,专业承包,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也是贯彻执行了三中全会的路线!”这就是说,实行什么样的责任制只是形式,三中全会精神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只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实行什么样的责任制都可以。正是因为史来贺把握了中央精神的实质,所以,才会因地制宜地实行适合**实际的责任制形式。再往前说,1956年建立高级社,史来贺只所以没有按照上边的要求合并成一个大社,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即大社不好管理,不利于发展生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把握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史来贺和**给我们的启示是:1、动乱建不成社会主义。“文革”时,**不仅没有乱,而且生产发展,社员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为**后来大发展争取了时间。“xx”事件时,大学生来**想寻求史来贺的支持,史来贺批评了他们。关健时刻,史来贺又一次站对了立场。我认为,史来贺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源于他的这样一个认识:动乱是建不成社会主义的,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搞动乱,都不支持动乱。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动乱是建不成新农村的。许多村的反面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2、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史来贺说:“经济、物质搞不上去,人民群众得不到实惠,得不到利益,你咋能体现社会主义、党的领导好呢?社会主义老是穷,就站不住脚,就没有人跟你走。”不管社会上刮什么风,行什么潮,史来贺始终有一个主心骨,就是不利于发展生产的事不干。这是**始终能做到理论联系本村实际的一个重要原因。3、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是真社会主义。史来贺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让广大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些人对**选择的路产生质疑,但史来贺和**始终不为所动。他们认为,只有发展集体经济,才能避免两级分化,只有避免两极分化,社会才会和谐,社会和谐。才是社会主义。史来贺说,他今天最看不惯的就是那些自顾自己发家致富,却已忘记自己是个共产党员的党员干部。他认为,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把为民造福作为自己最大乐趣,否则,光顾自己发家致富,还算什么共产党员。

三是淡薄名利,无私奉献。这一点最难做到,这是理论难以联系实际,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难以统一起来的又一个重要原因。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人人都知道,上面安排的事符合不符合下面的实际,下面的人最清楚。明知道不符合自己实际还要干,明知道干了一定失败还要干,主要原因就是考虑群众利益考虑得少,考虑自己的名利考虑得多。不干怕挨批评,怕影响升迁,怕得不到奖励和表彰。史来贺所以能始终坚持从**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熟悉他的人都说,这是因为老史有一颗无私奉献的心。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嘛!小社并大社时史来贺能实事求是地并,“文革”时他能始终不放松抓生产,“大包干”时他又能从**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全在于他有一颗无私奉献的心,即为了群众利益,不怕牺牲个人利益。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并不深奥,只要能做到淡薄名利,心系群众,无私奉献,就能做到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用什么样的理论指导实际就看是什么样的实际,是什么样的实际,就选择什么样的理论,这就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叫实事求是。史来贺说,他读马列的书体会最深的就是这一点,在实践中运用最多的也是这一点。又说,毛主席讲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江总书记强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其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对马列主义精髓的继承和发展,都是要叫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死搬硬套。

史来贺还形象地把来自上边的精神同自己的实际结合比做“接口”。他说:“要把一个村子的工作扎实搞好,既要吃透上边的精神,又要吃透下面的情况。把党的方针政策与实际结合好,特别注意要在‘接口’上下功夫。”又说:“事业的成败,就看你在‘接口’上的功夫硬不硬,精不精。”史来贺在“接口”上的硬功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把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办事有主见,敢决断,不轻信,不盲从,一切从**的实际出发。

有时来自上边的精神与实际会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为减少损失,史来贺的做法是先搞试验应付上边,最大限度地保护群众利益。“大跃进”时,“浮夸风”盛行,公社开会布置并派人坐镇指挥各村放小麦高产“卫星”,要求深翻土地,挖地三尺,每亩上粪100车、下种300斤、亩产小麦15万斤。当时工作组就住在**天天催办。没办法,史来贺只同意搞3亩地进行试验,大田仍按原种植办法种植。结果,大田小麦夺得了丰收,而试验田里的麦苗长得像马鬃一样稠,每亩收成仅260斤,还没有打够种子。由于**坚持只种3亩,既没有完全得罪上边,又没有给群众造成大的损失。

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是农村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关系,它关系农村发展和稳定的大局。这个关系处理好了,农村工作也就彻底活了。史来贺是如何处理干群关系的呢?。

史来贺说:“当干部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大家熟悉的党的宗旨。我认为,史来贺取得成功的真正秘密是他能始终按照党的宗旨去处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讲的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再谈党的宗旨早已经过时了。我的看法相反,党的宗旨不但不过时,而且还非常先进。现在不是讲党的先进性吗?我认为,从根本上说,党的先进性,党与其它政党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党是为广大群众谋利益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几千年的人类发展史反复证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受社会财富的有限性所制约,当干部的如果只为个人谋利益,或者始终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最后只能是天下大乱。正是总结了这个历史教训,马克思主义才提出,执政者要始终把广大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社会才会和谐稳定,才会又好又快发展。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没有人系统提出这个理论,因此,我们说这个理论是最先进的理论。

史来贺有个著名的“四个怕”,可以认为是史来贺实践党的宗旨的具体化。这“四不怕”是:“当干部要不怕吃亏,不怕吃苦,不怕作难,不怕得罪人。”史来贺说,没有这“四不怕”,没有这个执著态度,就不可能为群众服好务,就不可能当好干部。“四不怕”,不怕吃亏是排在第一位的,史来贺认为,当好农村干部,关键是这个。对于“吃亏”问题,史来贺有自己辩证的理解。他说:“当干部要有不怕吃亏的精神,才能干好,但是总的来说,当干部又没吃亏。你看,你带领全村人共同富裕,当大家都富裕了,干部不也就富裕起来了吗?”党要求我们的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群众谋利益,并不是要干部永远都当穷光蛋,而是这样一套理论:当干部的先吃点亏,先让群众富起来,当群众都富起来了,干部也就富在其中了。反之,当干部如果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千方百计谋私利,首先富裕起来是不成问题的,但是,钱就那么多,干部多得,群众只能少得,干部与群众势必产生对立情绪,发展到极端就是天下大乱,最后吃亏的是所有人,是整个国家。因此我们说,群众先富,干部也就富在其中;干部先富,则走上邪路。如果总结经验教训的话,我认为改革开放的一个重大失误是,在开始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没有规定干部不能先富起来。辩证法哲学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否定哲学,没有否定,没有限定,也就没有辩证法。

早在大集体时,史来贺就坚持:大队干部的劳动报酬,不能超过一般社员的中等水平。史来贺的道理是:“领导,是我们的责任;劳动是我们的本份。社员同意多给我们一点,我们也可以拿这个补助。可是,反过来想想,社员的眼睛都看着分配问题,我们多拿一点,社员会怎么想呢?”当干部不能多拿,史来贺还有一个想法:“有一天咱们不当干部啦,可是要在**留下一条根,谁来搞特殊,他在群众面前就走不过去。”

史来贺本人更是以身作则。他从当干部起,一直按群众平均水平拿工分,上级规定给干部的补贴,他一分也不要。1965年,他开始拿国家干部工资,当群众平均收入比他低的时候,他把工资交给集体,按劳力平均水平参加分配;当群众的收入超过他的工资收入时,他仅拿自己的工资,不要村上的补贴。1976年,**建新村时,他家中的树木已长大成材,人家给3000元,他不卖,集体要建新村,他却以1500元的低价卖给了集体。新楼盖好后,干部群众首先动员他第一批搬进新居,被他婉言谢绝。6年后,**住宅楼房全部盖齐,史来贺才和最后一批群众搬进了新居。1953年,上级党委多次调他到区上工作,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从我个人的角度讲,到区里当国家干部不吃啥亏,可**还很穷,这里更需要我。”1977年,组织上任命史来贺为**地委副书记,这在一般人看来是天大的喜事了,可史来贺还是坚持原来的老主意。他对地委领导说:“**的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工副业刚刚起步,新村建设才开了个头,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我一走,群众情绪就会受到影响,再说,农业劳模离开土地还算啥劳模?”这样的事很多很多,说都说不完。正是因为**的干部们吃亏在前,享受在后,严格按照党的宗旨处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广大群众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干群同心,才创造了**奇迹。史来贺说:“不吃亏,干不成事,想不吃亏,别当干部。”当干部要“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吃苦在前,吃亏在前,享受在后。”这些话在今天许多人看来是大话、空话,其实,它们才是成就一番大事业的道道。当干部的,个人想先富起来也许并不难,难的是叫大家都富起来。个人能先富,只是小本事,叫大家都富起来,才是大本事。

当干部不怕吃亏,严格按照党的宗旨去处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最后干部不仅不吃亏,不仅物质上富,而且还能享受到一般群众享受不到的幸福,而且精神上富。史来贺把群众带富了,把**建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同时,党和国家也给予了他很高荣誉。他是第三、五、六、七、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三、十四、十五、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是连续四届的全国劳动模范,曾任中共**地委书记、中共**县委副书记。逝世前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还先后十六次进京参加国庆观礼,多次受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中共中央组织部把他的名字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列在一起,誉为解放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其他干部虽没有得到这么高这么多荣誉,但也都受到村民的普遍尊敬和拥戴。当干部,物质上富起来也许并不难,难的是象史来贺那样得到那么高的荣誉,象**的干部那样受到村民的尊敬,精神上也富起来。精神上富,才是更高的富,才是永远享受不完的富。

现在中央提出又好又快发展,把好放在了快前面,我认为这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才是照辩证法办事。“好”与“快”的辩证关系是,“好”字当前,“快”也就在其中。“好”是本,“快”是末,先本后末,才是照辩证法办事。那么,到底什么是好发展呢?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等,都是好发展,前面我说的连续发展也是好发展。但是,好发展还有另一个含议,也许是更深层次的含议,即群众先富,干部后富是好发展。我认为,这样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这样的发展,表面上看起来很慢,其实是最快的发展。因为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建设和谐社会,是共同富裕,干部先富起来的发展,历史已经反复证明,最后只能是天下大乱。谁富裕谁光荣,谁受穷谁无能;今天你称王,明天我又打倒你称霸,人类社会这样发展几千年了,也没有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因此我们说,它是一条非常慢的路。史来贺坚持走群众先富,干部后富的道路,坚持走发展集体经济的共同富裕的道路,用不到5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几千年人们无法实现的目标,所以我们说,史来贺走的路才是快路。

按照党的宗旨处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要求干部必须积极参加劳动。怎么才能使干部不脱离群众?使干部不致于成为凌架于群众的治上者?这是毛泽东晚年日夜思虑的问题。毛泽东给出的办法之一是干部必须参加劳动。对劳动抱什么态度,这是共产党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一个根本分界线。忘记了劳动,就容易忘记过去;忘记了劳动,就容易忘记人民群众。50多年来,史来贺始终与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搞农业,他与群众一起平地改土,起早贪黑,心往一处想,汗往一处流。建新村,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同群众一样参加劳动,累倒在工地上。办企业,他与技术人员一道进行市场调查,搞试验,攻难关,为企业发展呕心沥血。筑黄河堤,他带领民工吃住在工地,一干就是三个月,回来瘦了10斤肉。他还曾带头跳进刺骨的冰水中。**每个干部都有两个本,一个是出勤本,和群众一样,参加集体分配。另一个是为人民服务本,记录着全村放假时他们开会、加夜班等情况,不算出勤,算尽义务,不参加分配。

按照党的宗旨处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要求干部要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史来贺始终把为群众服务作为最大乐趣。冬天,他提前派人把煤拉来,分到各家各户;春节,他及早备好肉、油、面、菜和糕点送到群众手中。全村人,谁有病了,他去看望;谁家有了事,都找他商量。每到年三十晚上,他都带领干部到饲养室替饲养员喂牲口,让饲养员回家过团圆年。史来贺说:“群众的事没小事。要时时处处想着群众,工作上细心再细心,把群众的事办实办好。”一个人的本事有大小,但有了这种境界,怪没有本事的人,也能创造出不凡的业绩。

按照党的宗旨处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要求干部要特别关心穷人和困难户。对待穷人的态度如何,是共产党区别于资产阶级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史来贺出生于赤贫之家,从小饱受地主的欺凌、土匪的劫掠。因此,他一辈子情有独钟,就是怜惜穷苦百姓。1948年**解放时,工作队长告诉史来贺:共产党是为穷人办好事的,是领导人民建立一个没有压迫剥削、大家都过上好日子的社会。史来贺把这句话铭记在心。他之所以对共产党忠诚不渝,是因为共产党是为穷苦大众谋利益;他之所以为穷苦大众彻底献身,是为了让老百姓说共产党好。有一年看电视剧《巍巍昆仑》,当剧中出现毛主席挥毫写下“永远站在劳苦大众一边”时,他霍地站了起来,满眼热泪的道:“毛主席啊,最了解中国国情,最了解农民!”他七里营的大姐家富裕一点,毛滩三姐家穷,大姐对三姐言语不屑,他只经常去毛滩,几乎从不去七里营。

按照党的宗旨处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还要不怕得罪个别人。不怕得罪个别人与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农村工作很复杂,当干部的仅仅有一颗菩萨心肠还不行。你不多吃多占公家的,不多吃多占别人的,但总有人想这样,当干部的怕得罪这样的人,最后可能是啥事也干不成。史来贺多次讲,当干部一方面要为群众着想,不怕吃亏,带头奉献;另一方面,为了维护党的利益、集体的利益还要不怕得罪人。没有这个执著态度,就不可能为群众服好务,就不可能当好村干部。

六、变与不变的关系

更抽象的总结,史来贺取得成功的原因还在于他处理好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一般认为,辩证法是研究事物变化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辩证法是承认事物的变,否认事物的不变。其实,这是对辩证法的误解。辩证法是既承认事物的变,又承认事物的不变,它是承认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照辩证法办事,还要善于把变与不变统一起来。史来贺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他成功地将变与不变统一了起来。

先说史来贺的变。首先,史来贺的工作重点不断变。工作重点是关系工作全局的大问题,工作重点放对了,全局皆活,工作就顺当;工作重点放错了,工作就会矛盾百出,甚至走进死胡同。发展经济,史来贺首先是把工作重点放在农业,然后是放在多种经营,再后是放在工业,遵循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知道,这是史来贺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是史来贺的办法不断变。1983年中央一另文件下达后,他认真向社员宣讲。根据文件精神,他组织社员向大队入股,实现资金联合,**由原来的“大锅饭”变成了按股分红。做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不同,史来贺的办法也不一样。他说,对于干部、党员,主要是解决工作多怕吃亏的思想;对于青年人,主要是解决农村没有前途的思想;对于老年人,主要是要求他们胸怀宽广,过好晚年,搞好传帮带;对于家庭妇女,主要是引导她们尊老爱幼,团结和睦,培养好下一代;对于儿童,主要是启发他们从小立大志,为国家多学本领。客观情况变了,工作重点也跟着变,办法也跟着变,这就叫与时俱进。与时俱进,使**由一个“长工村”变成了闻名全国的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再说史来贺的不变。史来贺的最大不变是“发展经济,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不论形势多么复杂,不论道路多么曲折,史来贺就认定一个理:“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千变万变,发展经济,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这一条什么时候也不能变。”正是抱定这样一个半世纪不变的信念,史来贺带领**人民拔掉了穷根子,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史来贺说:“要让乡亲们从内心感到社会主义好,就是要让群众感到能过上好日子。我是铁了心的,要豁出命来改变贫穷面貌。”史来贺并不神,也没有超人的智慧,他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心中始终有这么一个不变的信念。

不变与变的关系,史来贺叫做“有主心骨与不断创新”的关系。他说:“俺**也不是世外桃源,我们的办法是:遇事要有主心骨,不能听风就是雨。只有实事求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收到好效果。”无论是合作社时期搞“小社并大社”,还是“文革”时搞动乱,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家庭承包制,史来贺都没有随风走,就是因为他有一个不变的信念: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不变与变的关系,还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坚持不变,又坚持变,就是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不断创新。史来贺上任党支部书记伊始,为什么决定把发展棉花作为发展生产的突破口呢?原因即在于植棉在**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发展棉花,群众有一定基础,容易接受,推广起来难度小。推广种棉新技术时,史来贺特别注意向老农请教。他说:“和‘老天爷’打交道,必须尊重继承老农的实践经验;但为了不断地发展生产,又必须掌握新的技术。”既继承传统,又不断创新,才是照辩证法办事,丢掉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做法。”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在解放思想成为当今社会最响亮的口号的情况下,正确认识和处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尤其显得重要。一定要既坚持变,又坚持不变;既坚持创新,又要继承传统。千变万变,有一些东西千万不能变,变了,这个事物也就变成另外一个事物了。什么东西不能变呢?就是共产党人的本色不能变,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不能变。史来贺说:“形势变,任务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相信和依靠群众的原则不能变,真心实意为人民办实事的作风不能变。”啥都变了,其中没有不变的东西,事物也就没有规律可循了。

凡是认真阅读史来贺事迹的人都能感觉到,在史来贺身上的确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他是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千变万变,发展经济,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这一条什么时候也不能变。”这叫变中有不变。然而,史来贺心中的所谓“好日子”,又是不断升高的。一是“吃饱肚子,有房住”,是好日子,叫做温饱。二是“有钱花,住上双层小楼房”,每人每星期还分到半斤肉,是好日子,叫做小康。三是“家家有空调、冰箱、洗衣机、彩电、摩托车等全套家用电器,还享受住房、上学、医疗等10多项福利”是好日子,叫做现代化。这叫不变中有变。

从史来贺的实践,我们还不难领悟到,相对于事物的变,不变才是更为本质的东西,才体现了事物的规律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寻找和发现事物的规律,就是寻找和发现事物不变的东西。日常生活中,我们有“以不变应万变”之说。不变何以能应万变?奥秘即在于,不变体现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总是隐藏在事物内部,因此,坚持不变要比坚持变困难得多、艰险得多,非认识事物的本质之人难以为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为重要的是要帮助群众认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质。史来贺用的办法是“对比法”,即从新旧社会对比中认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质就是让广大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不仅物质上富,而且精神上富。

(写作时间:20xx年9月—20xx年2月)

主要参考文献:

1、《一面不褪色的旗贴—记共产党人的好榜样史来贺》。

主编,许唐生,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2、《史来贺纪念文集》。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

《读史来贺事迹有感》来源于网络,欢迎阅读读史来贺事迹有感。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


不惑:读《中国哲学史》有感

如果给几千年来中国人所追求的目标做一个排名,"不惑",即无所担忧,无所困惑,一定可以排进前三名。为了能够减少自己的忧虑和烦恼,有人纵情于山水,例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人求助于酒精,例如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总之,我们似乎一直很多烦恼,很多困惑。

有人开玩笑说,现在中国大学的保安都是哲学家,因为每次要进校门,他们都要问三个问题:

1. 你是谁?

2. 你从哪里来?

3. 你要到哪里去?

这三个问题,也是困惑了炎黄子孙很多年的经典问题,似乎解开了这三个问题,就可以获得不惑的真谛。带着这样的问题,我翻开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说实话,在读这本书之前,有过担心,哲学本身就是一门较为"玄"的学问,如何阐述中国哲学就已经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命题,能够把哲学史讲清楚,则更加困难。

不过,大师终究是大师。冯先生高屋建瓴的总结归纳了中国哲学史中,奠基者地位的六家(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墨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思想。同时,介绍了佛家,以及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语言深入浅出,可读性极强;而冯先生个人对中国诸子的理解和认识达到了令人叹服的地步。

更重要的是,冯先生没有仅仅简单的总结归纳,而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有的放矢的探讨和回答了开篇的三个经典问题,在阅读之后,令人既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又发人深思的去探索如何将中国先贤的哲学思想与我们日常的生活结合起来。

在我看来,这三个问题,可以代表中国人思想发展的三个层次:

首先,你是谁?

在阴阳家,和道家的思想中,人是自然的产物(侧面承认了人的动物性),所以最基础的思想认识是——人,应当顺乎自然规律。

掌握自然规律,是人类一直所向往的。伴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了解自然,更好的利用自然,在近200多年以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内心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更多的是"有限"和"无限"的更迭。道家认为,规律没有极限,而是相符相依的关系。凡事到了极端,就会向另外一个方向发展,"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依";因此,要"戒骄,戒盈",凡事不可太过。

传承几千年的"轮回"的思想根源,无形中让中国人有了更多的希望,在逆境中有了更多的斗志,这也许也是中华民族多次处在亡国灭种边缘的时候,能够奋发崛起的原因。

但是,如果仅仅顺乎自然规律,人经常处在"无为"的状态下,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人类本性中,不管根源是"善"还是"恶"(儒家),一味放纵没有约束,懒惰是不可避免的,趋利除害的性格也会让已经成型的社会组织或者国家陷入混乱(墨家)。

这就是第二个问题:你从哪里来?——人类本性需要以"礼""道德",甚至是"法律"加以约束。(儒家,名家,法家)。

第一个思想层次属于少年,放荡不羁,没有束缚,任凭天性自由发挥。第二个层次的思想属于中年,人不是完全离群索居的动物,而是社会组织——国家中的人。以入世的思想成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则需要有规矩,既有外部的约束,也有内在的自我升华。名家和法家虽然有矛盾,但是联系更为密切。名家创建了对于条文措辞的推敲,法家承载了其工具,开创了"以法立国"的精神体系。两者相同之处,都在于以外在国家机器的存在,去约束人的本性,使其不能为所欲为。

而传颂千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则是更加强调内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能够由己及人,则是为"仁".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千年来传统主流思想的主题。

依靠外界的法令工具,和内在的修养修为,人在社会中和国家中,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更清楚的认识,有更准确的定位。而明白了从哪里来之后,到哪里去的问题的答案就已经不远了。

第三个层次:你要到哪里去?——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

大家应该对这个问题思考的最多,抛开意识形态的区别,30年内的历史变迁,我们身边人所追求的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在中国哲学史中,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什么呢?诸子百家都给出过自己的答案,而最多的则是"内圣外王",但我认为境界最高的,只有庄子的"内心的快乐".

"内圣外王"的概念非常流行,从儒家,道家,再到墨家,都有过类似的阐述。在古圣贤们看来,最理想的社会结构,应当是让"圣人来为王".圣人,可以做到"仁,义,礼,兼爱,无为"等等,各家各派都将自己的最高认识用到了"圣人"的标准中,而做到这些标准的人,一旦成为了"王",则是天下苍生的福祉,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佳状态。

如今看来,在今天社会,"为王"不一定非要做最有权势的人,可以理解为做一个优秀的人,通过外部行为,将内心的修养表现出来。自我发展以"内圣"为目标,"外王"为表现,这样的社会和国家,无疑在任何时代都是令人羡慕和赞叹的。

而之所以将庄子的"内心快乐"作为最高境界的认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老年的智慧,是一种历经世事沧桑之后的大彻大悟。当然,有这种认识和追求的未必都是老年人,而是可以以此来达到那个很多年来大家所追求的目标——不惑。

庄子认为,能够做到"内心的快乐",需要人们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也是一种遵循自然规律的表现,但不是老子的那种"无为"的懵懂,则是经过思考和认识之后,内心的一种睿智的选择。

只有经历了,才知道自己最适合作什么;只有努力了,才明白自己最应该作什么。然后去做了,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才能够真正的不惑。

听说最近在中国粉丝暴涨的韩国总统朴槿惠,也是在万念俱灰时,读过《中国哲学史》,才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才解开了内心很多的疑团。

冯友兰先生在开篇就指出,中国之所以没有特别盛行的宗教,因为中国人,将哲学当做了宗教:我们在哲学中寻求真谛,也在哲学中寻求内心的安宁。

作者:招商银行青岛分行李兴波

读《二十五史》有感


读《二十五史》有感
洛阳中心小学六(3)班 王栋栋
前几天,我读完了一本名叫《二十五史》的书。这本书讲的是从五帝到清末时期的历史故事。把中华民族上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描写得淋漓尽致。
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贤明的尧舜二帝,参保无仁的商纣王,惜财如命的周文王和周武王,屡败屡战的汉高祖刘邦,有谋有略的唐世宗李世民,尽忠报国的岳飞,保家卫国的戚继光,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勇抗侵略的关天培,卖国求荣的李鸿章……
在这么多的人物中我最喜欢关天培,因为他敢以较少的兵力和较落后的武器与当时最强大的英国交战。让我佩服不已。
每当读到日军用火烧圆明园时;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们无恶不作,烧杀抢掠时,我总觉得有一股抑制不住的怒火在身体中燃烧着……
读了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又有了新的了解了。书对于我们来说真的太重要了,以后我会多读书的哦!

读《殉道史》有感:血的见证


血的见证

——读《殉道史》有感

李约翰

“丈夫啊,要喜乐,因为我们曾经共度过许多快乐的时日。今天是我们的大限之日,我们更应当喜乐,因为我们将得到永生的快乐。今天我不会与你道别,因为我们很快在天国愉快的相见。”——这是苏格兰的殉道士海伦对丈夫说的话,也是《殉道士》一书中最触动笔者的一段话。

他们就像是罗列在希伯来书十一章的信心榜人物,都位列于"世界不配有的人"行列之中。他们以生命回应了基督的呼召。这群殉道者就是教会的基础,教会的成长和复兴都是建立在他们的付出上。借此书,作者诺克斯至少回应了以下三个问题:为何会有殉道事件?教会与世界的立场是如何?殉道的意义是什么?本文的展开也将是围绕以上三个问题。

一、为何有殉道?

殉道,便是为道而死。殉道者将真理视比自己的生命更美好,他们是一群勇敢的见证者,就如林肯郡骑士威廉的女儿安妮·阿斯丘所宣告的:“我宁死也不违背自己所信的真道。”读诺克斯的《殉道史》,会使我们看到信仰传承的艰辛,以及教会与撒旦不止息的争斗。同时,也可以看到上帝对教会的保守与引导。

本书也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信仰,以及为捍卫信仰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诺克斯并没有费笔墨来回答为什么会有殉道者产生的问题,对他而言,这似乎就是信仰本就所包含的内容。就如使徒行传保罗所言:“我们进入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徒14:22)

如果一定要说诺克斯对此的回答,那么他在开篇时已经明确的提及:教会要被建立,教会要被逼迫,教会终将得到胜利。跟随基督的使徒们最终的结局在世人看来或许并不完美,大多都是“不得好死”。但是他们正如自己所信靠的主一样,以生命为代价在各地为信仰的复兴打下了无可撼动的基础。

据诺克斯记载,彼得被倒钉十字架,保罗因福音被砍头,雅各因信仰被棒子打死。他们其实是用生命证实了,基督本身甚至比自己的生命更美好。当我们爱主的时候,就会甘愿为了见证信仰,而付出生命的代价。每个基督徒在决志的时候,便是决志不再为自己而活,乃是全心为基督而活,也因此应该随时预备自己成为一个殉道士。这也是所有中国家庭教会牧者的立场,信仰不为委曲求全,乃是为见证基督。

二、教会的立场

今日教会中的最大危机就是没有意识到教会是时刻处在争战之中的。基督徒们在安逸的生活之中,已经渐渐地失去了危机意识,也不再持守自己的身份。诺克斯解释了教会与世界的关系,就是教会要爱世界,但是世界却一定会恨教会。

因为就连我们所信靠的主基督耶稣,也是这样被世界所拒绝。教会所掌管的世界和撒旦所掌管的世界之关系,上帝一早便在圣经里提及:“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 (创世记 3:15 )这战争要等待基督第二次来的时候才会结束。

教会的建立和广传,是基于基督与其门徒的鲜血之上的。诺克斯回应为何教会历史就是逼迫的历史一问时,他的答案十分明确:“罗马皇帝如此迫害基督徒主要出于两个原因:恐惧和仇恨。”

恐惧是因为世俗政权并不了解和相信基督教神学所讲的,生怕基督的国度会带来纷扰;仇恨是因为基督徒的信仰和性情也与世界完全不一样,基督徒们只侍奉一位又真又活的神,反对偶像崇拜,以至于这世界的王——撒旦激发其地上的政权,使世俗政权仇恨基督徒。教会历史一再说明:当我们选择信靠基督时,就算我们不撇下世界,世界也一定会撇下我们。

以前如何,现在也是如何。逼迫自出现后便没有停止过,现在我们所受的逼迫更多是来自于文化和经济方面的。当我们跟随了基督,就应该像利未一般撇下一切(路5:28)。“撇下所有”是因为认识到,基督的荣美和价值超越了这世上的一切。而我们借着抛弃世界,也借着被世界所抛弃,证实了基督的荣耀、信仰的价值。就如保罗所言:“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腓3:8)

三、殉道的意义

诺克斯的《殉道史》主要从新教历史的角度进行了记载。书中记叙了逼迫的来源,主要分为教外的和教内的,前者主要有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之前的逼迫,后者主要有来自改革时期的天主教的逼迫。

在他的记载中,来自于世俗化的天主教之逼迫的厉害程度,并不亚于国教前的。作者这样记载的目的,是要明确地宣告,新教改革时的殉道,其意义和早期使徒一样,都是为了见证基督和维护信仰的纯正。

这也并不是一部血泪史,只是要让读者看到凄惨,而是让读者可以在无尽的痛苦中听到天国的赞歌。殉道者对未来充满了盼望,以至于可以轻看今生的一切。

诺克斯笔下的殉道士帕尔默受到委婉的劝告:趁现在还来得及,要珍惜你的大好年华,否则悔之已晚。但是帕尔默却坚定地说:我所渴求的是那些永不凋谢的生命之花。诺克斯笔下的殉道者们,几乎都会在殉道时呼喊:“主啊,请接收我的灵魂。”他们都是一群无畏死亡、拥抱永恒的人。面对世上残忍的刑具,对他们而言,却如同投入基督的怀抱一样。

如果要说这本书的欠缺之处,那就是书中并没有对各位殉道士的挣扎和痛苦的细腻描述,此外,除了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克兰麦的失败之外,并没有多少提及其他的失败实例。

但是瑕不掩瑜,读完此书,书中的名字已经忘记了许多。但是却让我无比清晰地看见基督的荣美。历世历代,基督的荣美都会吸引人与整个叛逆的时代相对,因为基督的荣美胜过一切。这群殉道者虽然离开了世界,却仍旧在对着这个时代说话——世界上有比我们生命更有意义的存在,就是基督,就是神的儿子!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了这本书再加上高中历史课上那些所学的知识,我认为中国近代有很多光荣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自我反省的一些东西。因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导致了中国从繁荣走向了衰败,但又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又产生了大批对国家有益的人才。这也许可以从反作用力来说明吧!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这百余年承载了中国的弱小和强大。

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反侵略、压迫、反压迫,这本书将历时如实的告诉了我们,让我们明白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人民从殖民国家变为自由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让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且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因为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行动,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这让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而中国近代史也从这里为标志展开,这是中国一段有血泪并且屈辱的一段历史,但也从中感受到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清政府时期中国人民饱受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凌辱。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中国人民被西方侵略者一次次打压,这些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只有屈辱,但也激起了有识之士的反击力量。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后来中国又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因为条约和侵略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虽然不平等条约让中国倒退了很多很多年,但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几十年里就完成了别的国家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

在中国近代史中让中国人为之自豪的就是长征,长征精神让人广为流传。长征途中许多英雄故事常常在我们心中荡漾,那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那种互相帮助,亲密团结的合作精神。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历尽艰难,突破重围,翻雪山,过草地,渡赤水,飞夺泸定桥,这段经历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夜,为胜利树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

历史不论是好是坏都承载了中国的屈辱和光荣,这都需要我们直面面对历史。历史是不容更改的,当我们在看中国一路坎坷走来,会发现,始终我们都在一点点进步的。读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国是个伟大的母亲,我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读《二十五史》 有感


我姐那屋有本《二十五史》 ,对于从小就对历史感兴趣的我来说,它的吸引力更是不言而喻,这星期就写这本书吧!

《二十五史》记载了从春秋到清末这段 时间发生的事,我用了几个星期的时间才把《二十五史》 读完的 ,其中最感兴趣的有几篇,给你们分享一下吧!

第一篇就是齐君小白不记前仇用管仲为相,原因是齐国发生内乱,当时齐君的两个儿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两分别逃到了鲁国和营国,两人都在等待时机。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自然公子小白的老师当然是鲍叔牙可。齐君死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在马不停蹄地向齐国国都赶,半路上两人相见,管仲搭箭向小白射去,小白当即口吐鲜血,立马倒地。公子纠他们以为小白已死,王位是公子纠的了。但他们错了,公子小白只是把舌头弄烂,流出血来,箭也只是射到了小白额衣镜上。他立马和鲍叔牙一起加快脚步向齐国国都进发。小白当了国君后,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齐桓公。当上国军后,立马在此下令爸管仲带回来,我要亲手杀了他,后来在鲍叔牙的全力要求下,齐桓公拜他为相,我感觉做人一定要心胸宽广,要懂得并做到宽容大度,才能又人脉。

还有一篇晋武帝司马炎太信为亲人,把他人都封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军队,导致晋惠帝没有自己的实力,就爆发了有名的八王之乱,不久西晋就灭亡了,从中我懂得了当领导要认清人不能盲目信任人导致自己的失利。

《二十五史》中还有故事呢!有时间我再和你慢点聊吧!

读《西方哲学史》有感


浅议"哲学"

—— 读《西方哲学史》有感

张博文

自己近来断断续续地读着《西方哲学史》,一是因为兴趣,二是因为觉得这很有必要性。先来说说我们为什么要读点哲学。

大家可能是受《毛概》和《马原》的影响,一听到哲学就敬而远之。我们就该去思考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我们对于一门知识没有渴望,有的反倒是畏惧感和疏远感,知识应该是用来武装自己升华自己的有力武器。如果我们对所学的知识厌恶,只能说明这些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大的关系,我们几乎无法意识到他的存在,或者说他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如果有人告诉我他一天不学《高数》就心里难受,每天不学就寝食难安心中抓狂,我想这种人要么是疯子要么是天才。那么,对于哲学呢?我们之所以去学习哲学,是因为我们已经把他放在我们的精神行囊中,所以多去了解一点总是没有错的。正如胡适之先生说的:哲学是安身立命之学。比如说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二分法",经常在一起聊的"三观",甚至我们津津乐道的政治问题??????这些都属于哲学的范畴,如果细心观察会发现哲学无处不在,而这恰恰也是哲学的伟大之处:将细小的问题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从而得出一个惊天动地的结论,这很有一种平地惊雷的感觉。

可能大家会觉得上面的太空太泛,我举例浅谈哲学和我们实际生活的联系。比如对于大家比较关心的民主问题,几乎都认为它是个好东西,我们要尽快实现民主化,可是一定是这样吗?

民主是个好东西,可是他适合现在的我们吗?如果国家现在提出法治,我绝对举双手赞成:可是如果国家说,现在实现全民选举,权利下放民众,我誓死反对。不是说我们不想要民主,也不是说民主不是个好东西。这个时候有些人就出来说了:中国不适合民主,就应该强权政治。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有一天我们眼睛受伤了,看不见东西,庸医告诉我们你既然看不见了,那就永远也不要再看见外面的世界了。这真是无稽之谈。我们之所以反对普选反对,激进的民主改革,是因为我们知道那伟大的时刻还没有到来,想要实现真正的民主需要什么条件呢?我先举几个例子: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戈尔和小布什竞选失败后的讲话,十分精彩。大致有这么个中心思想:国家独立于于政党之上,他鼓励他的选民们支持小布什的政策,一切为国家着想。戈尔身为一个败选的政治家,我们看不到他的遗憾和失落,更多的是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深切祝福,这种精神是国人所缺失的;阿根廷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和美国的经济实力是不相上下的,可是在而是世纪中下叶我们看到的是哭泣的阿根廷,寡民政治和暴民政治轮番上演。每个政党都是靠对上个政党的仇恨获取民众选票上台(希特勒当年就是这么上台的),上台之后搞掉上个政治集团,就这样每个执政者上台免不了一次次的血雨腥风,同时也拖垮了阿根廷的经济,政治不稳定如何发展经济;高中时候,班里举行班会选班长,大家选了一个好欺负的同学故意让他出丑,班主任气的没办法,只能自己任命;台湾实现了民主,但是现在有是什么一种情况呢?阿扁在自己身上来一枪,污蔑给国民党,然后拉选票执政,基层买卖选票的情况层出不穷。我的故事讲完了,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受。对于未来的民主我们要有信心,同时更要有耐心,他就像初生的太阳,总有一天普照大地,那么我们能做点什么:我觉得应该从教育入手,去提高公民素质和全民修养,让公民有参与国家事务的意识,公民现在没有这种意识,更需要去不断参与,不断地去锻炼这一方面的能力,对了,关于公民修养和学位知识水平没多大关系,西方可能目不识丁的老太太也有参政意识。正如里根所说:民主没有基因,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地培养。这让我也想起曾经看过的《浪潮》,原来民主离纳粹只有一步之遥。

以上所举的例子并不是多么的高大上或者深奥晦涩,只是想告诉大家哲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人在无形中都在用哲学去探讨过问题,哲学应该是经世致用之学,并不是张口形而上,闭口形而下的高深的学问,当然了任何一个学问想要达到经世致用的境界,就必须对这门学问有十分深厚的研究。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多了解一点哲学知识,慢慢走进哲学,你会发现它是十分有趣的,并且可以帮助你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喜欢《读史有感骈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创业史有感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