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祥子在曹宅有感 > 地图 > 读祥子在曹宅有感

读祥子在曹宅有感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论“鲁庄公的鄙与不鄙”——读《曹刿论战》有感。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作品。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论“鲁庄公的鄙与不鄙”——读《曹刿论战》有感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读过《左传》中《曹刿论战》一文的人都知道,它通过描述曹刿和鲁庄公在齐鲁长勺之战的战前准备、战时指挥、战后总结中的言行,展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政治才能和军事韬略,暴露了鲁庄公政治上的目光短浅和军事上的急躁冒进,提出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个核心的观点

不错,大敌当前,鲁庄公虽然列举了应战的三个条件,但他把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放在首位,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放在第三位,以为主要靠得到他封赠的几个贵族首领率领士卒冲锋陷阵,就能打败齐军,没意识到取信于民,发动人民战争的重要意义,把贵族的力量至于人民的力量之上,本末倒置;他还把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放在第二位,以为虔诚地对待神灵,就能得到神灵的保佑,打败齐军,盲目迷信。另外,他不懂得以逸待劳、敌疲我打、兵不厌诈的战略战术,急于指挥军队出击和追击,轻举妄动,急躁冒进。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确有鄙的一面。

然而,鲁庄公能弗专衣食、以情治狱,说明他是一个廉洁公正的君主。其次,他能纾尊降贵,接见曹刿,跟曹刿共同探讨应战的条件;能从善如流,不刚愎自用,又能任人唯贤,不嫉贤妒才,愿意跟曹刿同车上阵,听从曹刿的意见,放手让曹刿代替自己指挥作战;还不耻下问,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从中学习战略战术,吸取教训。可见,鲁庄公还有不鄙的一面,这正是他跻身为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要资本。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正如我们既要否定鲁庄公的缺点,又要肯定鲁庄公的优点一样,不能求全责备。

第二,一个君主不可能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军事无所不精的全才,最要紧的是他能像鲁庄公那样廉洁公正,亲近民众,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从善如流,不懂就问,虚心好学,不刚愎自用,不独断专行。

说到鲁庄公,我不由得想到毛泽东。

在第一点上,毛泽东尚能做到。他在《沁园春雪》中客观评价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在第二点上,晚年的毛泽东则完全比不上鲁庄公。毛泽东因为对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规律认识不足,盲目模仿苏联的建设模式,而且头脑发热,急躁冒进,搞什么三面红旗大跃进,幻想15年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在经济建设的决策上发生了严重错误,造成严重后果,却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坚持错误,对婉转批评的刘少奇和直言讽谏的彭德怀怀恨在心,残酷迫害,以一场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

鲁庄公和毛泽东的人品,真是天差地别啊!我觉得,一个领导者,人品上的鄙较之认识水平和决策能力上的鄙更可拍。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曹刿论战读后感


曹刿论战读后感(一)

《曹刿论战》主要是讲鲁庄公想要和齐国打仗,被一个百姓曹刿听见了。他认为当权的人非常的无知,所以想要去请谏鲁庄公。曹刿问许多问题而最后才同意鲁庄公去打仗。在战场时,他也做了许多奇怪的事而一一解释给鲁庄公听。

读完了这一篇《曹刿论战》,我觉得曹刿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他对每一件事都要有一个适当的理由才会去做。当他进谏鲁庄公时,他就问鲁庄公凭借什么来跟齐国作战,而且还问到适当的理由才愿意出兵作战!曹刿也是一个细心而善于观察的和判断的人。当他们在长勺打仗时,鲁庄公想要击鼓进军,可是曹刿说要等齐兵击三鼓后才能击鼓进军。打败齐国后,齐兵落荒而逃,鲁庄公想追杀他们,可是曹刿在观察一番后才下令杀敌。战胜后,曹刿才向鲁庄公解释他所做的用意。从他的解释,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判断的人。

我非常地庆幸我能读到这一篇古文,这一篇古文启发了我要像曹刿一样做一个有远见、善于观察和判断的人。


曹刿论战读后感(二)

《曹刿论战》写的是历史上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它的作用可堪比巨鹿之战。是齐鲁两国战略转折点。

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诸侯国个个虎视眈眈,曹刿是长勺之战中光彩照人的角色,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确实令人敬佩。但是,人们却忽略了关键人物鲁庄公。

曹刿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如果当他自我推荐时,鲁庄公拒绝了他的好意,不肯任用这个山野村夫。那么曹刿还会在历史的舞台上绚烂耀眼吗?

曹刿这个人,我们不得不说他胆子大到极点了,面对一代君王,依然措辞辛辣。肉食者鄙的刺耳批评,小惠未徧、小信未孚的尖锐意见,这些都可以取他项上人头。如果不是鲁庄公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曹刿早就长眠于地下了!

曹刿善于运用战术,控制军心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鲁庄公也善于总结经验。不懂装懂是不少君王的坏毛病,他们才不想让别人认为他们笨,面对胜利只会享受和庆祝。然而鲁庄公在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战争的规律,提高自身才干。不就向我们说明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虚心。

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所作所为不是使人倍觉敬佩吗?


曹刿论战读后感(三)

曹刿论战的故事众人熟知,曹刿是个公元前684年长勺之战中光彩照人的角色,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确实令人敬佩。然而,这场战斗中的令一位重要人物鲁庄公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对此我一直有几分不平。试问,如果当年不是他启用人才,使曹刿的军事思想得以施展,才能得以发挥,鲁国能取得此战的胜利吗?

今日,重读《曹刿论战》对鲁庄公更有五赞。

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乡野草民也能参与论战。

二、赞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刺耳批评,小惠未、小信未孚的尖锐意见,仍能虚怀若谷,为才是用。

三、赞鲁庄公敢于亲临前敌,战于长勺、与之乘,在战斗中又甘当配角,让能人执掌令旗。

四、赞鲁庄公没有被齐人三鼓的势头吓懵,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

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战争的规律,提高自身才干。

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所作所为不是使人倍觉敬佩吗?

为今朝众多的曹刿呼吁:希望有更多的鲁庄公。

读《曹刿论战》后感


曹刿论战的故事众人熟知,曹刿是个公元前684年长勺之战中光彩照人的角色,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确实令人敬佩。然而,这场战斗中的令一位重要人物鲁庄公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对此我一直有几分不平。试问,如果当年不是他启用人才,使曹刿的军事思想得以施展,才能得以发挥,鲁国能取得此战的胜利吗?

今日,重读《曹刿论战》对鲁庄公更有五赞。

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乡野草民也能参与论战。

二、赞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刺耳批评,小惠未徧、小信未孚的尖锐意见,仍能虚怀若谷,为才是用。

三、赞鲁庄公敢于亲临前敌,战于长勺、与之乘,在战斗中又甘当配角,让能人执掌令旗。

四、赞鲁庄公没有被齐人三鼓的势头吓懵,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

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战争的规律,提高自身才干。

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所作所为不是使人倍觉敬佩吗?

为今朝众多的曹刿呼吁:希望有的鲁庄公。

读《蜀鄙之僧》有感:论志向


论志向

——读《蜀鄙之僧》有感

人立志向,这看似很寻常、很简单。但,非也。有些人的志向只存放在脑海里,整天都在想象;可有些人却对此付诸行动,让志向成为现实。清代彭端淑的一篇古文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解释。

《蜀鄙之僧》中描写了两个和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志向——去南海。可为什么最后一贫如洗的穷和尚能到,家财万贯的富和尚却到不了?那是因为穷和尚志向坚定、不怕困难,只要有简单的水瓶、饭碗就足够了;而富和尚对物质条件的需求太多,还不肯吃苦,成功当然就离他远去了。我们的志向就像一棵棵树苗,而浇灌那棵棵树苗的,是为实现这个目标付出的行动,我们对待困难付出的汗水、努力,使我们的志向成长为参天大树!

在生活中具有“贫僧”精神的人还真不少,比如“黑色羚羊”威尔玛?鲁道夫,她出生时就因早产险些丧命,4岁时还患了肺炎和猩红热,左腿因此瘫痪。虽然她身患残疾,但她却立志当一名跑步运动员。当时家人、朋友都劝她放弃,可她却一直坚持练习,并最终在奥运会上荣获了3枚金牌!一名残疾女孩能登上奥运会的领奖台,她背后所付出的辛苦是无法想象的,一直支持她跑下去的是什么?是她那坚定的志向,坚持的毅力。她没有每天看着自己的腿唉声叹气,生活在幻想和虚无里,而是一步步脚踏实地地行动,努力,不因别人的劝阻动摇,越挫越勇,并最终取得成功。她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无目标而生活,犹如没有罗盘而航行。”有了目标,我们更要“用百折不回的毅力,有计划地克服所有的困难。”在生活中,我们要常立志、立长志,并付诸行动,鞭策自己勇敢前进!

(新华小记者 刘佩宁)

《曹刿论战》读后感


《曹判论战》一文,从它的结构安排和人物刻画来看,作者左丘明旨在通过齐鲁长勺之战,歌颂鲁庄公任人唯贤、勇于纳谏的君主胸怀;同时,正面描写了曹判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但老师的教学,以及有关的教学参考书只褒扬了曹判的远谋,只字不提庄公的胸怀,反而鄙视他,使他相形见细。我认为这违背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对庄公的评价也是片面的。我认为真正值得赞扬的是鲁庄公这个人物。

因为无权无势的曹刿,其远谋能充分发挥,取得成功,都是庄公的功劳。就文章交代来看,决不能排除庄公大力支持这一因素,也就是说,庄公的任人唯贤是长勺之胜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全文,看一看庄公的作为。

公将战,曹刿请见。在强齐压境,紧张备战的形势下,作为一国之君还能顾及草民来访,并亲自接见,这是多么令人难以想像啊!更可贵的是,在曹刿一一否定了他的战略方案时,庄公并不生气,而是更谦逊地听下去。当曹刿要求战则请从,庄公就与之乘。倘无庄公的纳贤,曹刿的一腔报国热忱何能如此顺利地挥洒?可见,庄公的纳贤为曹刿施展远谋创造了条件。

但还不止于此。庄公更广阔的君主胸怀还表现在长勺战场上。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而曹刿说未可,他便不鼓不驰,听从曹刿指挥。在千军万马之前,庄公能做到这一点,又需要怎样的修养呢!曹刿谋略在胸,庄公蒙在鼓里,但他并不以此羞愧恼恨。是的,庄公指挥作战比不上曹刿,但他唯贤以求而又善于听谏,这也就足够了。因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俗话说人无十全,树无九丫,一个人怎能样样精通呢?

庄公的军事才能不如曹刿,也许治国方面强于曹刿。你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此举就参战条件来讲,显然不够,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公的政治清明。也就是说他不贪婪,不腐朽,能以诚待人,能顺应潮流,虽然有迷信色彩,但他处在那个愚昧时代,我们又怎么能过分苛求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当然就更不用说了。再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常被

议论者所忽略,其实,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这个弱国之君所具有的一种威武不能屈的气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就是通过这些含义深刻的语句来赞扬庄公的。我认为作者写曹刿的远谋,其目的就是赞扬庄公的君主胸怀。我国的写作手法中不是有一种衬托吗?可不可以从这方面去理解庄公与曹刿呢?我想是可以的。

不管怎样说,我们分析一篇文章要从全局着眼,而不能断章取义,否则就会抓了芝麻,丢了西瓜,错误评价文章中的人物,移植文章的实质,违反作者本意。

如果有人说:我们以前的分析是绝对正确的。那么我深表遗憾,奉劝老师们去细品一下鲁庄公其人。

曹刿论战的读后感


曹刿论战的读后感(一)

《曹刿论战》一文,从它的结构安排和人物刻画上来看,作者左丘明指在通过齐鲁之咱 ,歌颂鲁庄公任人唯贤勇于纳谏的君主胸怀。

同时,正面描写了曹刿的政治才能和军士才能。但在老师教学中,以及有关教学参考书中只表扬了曹刿的阴谋,只字2020不提庄公的胸怀,反若鄙视他,使他相形见绌。我认为这违背了作者的创造意图,对庄公的评价有是片面的。我认为真正值得赞扬的是鲁庄公这个人物。 因为无劝无是的曹刿,其远谋能从分发挥并取得成功,这都是庄公的功劳。就文章交代来看,决不能排除庄公大力支持这一因素,也就是说庄公的任人惟贤是长勺之胜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我们不妨来分析以下全文,看一看庄公作为: 公将战,曹刿请见。在强齐压境,紧张备战的形势下作为一国之君还能顾及到草民来访并亲自接见,这是多么令人难以想象啊!更可贵 的是,在曹刿一一否定了他的战略方案时,庄公并不生气,而是更谦逊地说下去,当曹刿要求战则请从,庄公就与之乘。倘无庄公的纳贤,曹刿的一腔报国热忱何能如此顺利地如愿以偿。可见,庄工的纳贤为曹刿施展远谋创造了条件。

庄工军事才能不如曹刿,也许治国方面强于曹刿。你看:衣事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虽然,此举就参战条件来讲,显然不够,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工的政治清明。也就是说他不贪婪,不腐朽,能以诚待人,能顺应潮流,虽然有迷信色彩,但他毕竟处在那个愚昧时代,我们又怎能过分苛求呢?当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更不用说了。再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常被议论者所忽略。其实,我们从此可以看到这个弱国之君有一种威武不能屈的气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就是通过这些含意深刻的语句来赞扬庄公的。我认为作者写曹刿的远谋,其目的就是来赞扬庄公的君主胸怀的。 不管怎样说,我们分析一篇文章要从全局着眼,而不能断章取义,否则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错误评价了文章中的人物,移植了文章的实质,违反了作者本意。

如果有人说:我们以前的分析是绝对正确的。那么我深表遗憾,奉劝老师去细品一下鲁庄公其人。


曹刿论战的读后感(二)

《曹刿论战》写的是历史上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它的作用可堪比巨鹿之战。是齐鲁两国战略转折点。

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诸侯国个个虎视眈眈,曹刿是长勺之战中光彩照人的角色,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确实令人敬佩。但是,人们却忽略了关键人物鲁庄公。

曹刿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如果当他自我推荐时,鲁庄公拒绝了他的好意,不肯任用这个山野村夫。那么曹刿还会在历史的舞台上绚烂耀眼吗?

曹刿这个人,我们不得不说他胆子大到极点了,面对一代君王,依然措辞辛辣。肉食者鄙的刺耳批评,小惠未徧、小信未孚的尖锐意见,这些都可以取他项上人头。如果不是鲁庄公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曹刿早就长眠于地下了!

曹刿善于运用战术,控制军心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鲁庄公也善于总结经验。不懂装懂是不少君王的坏毛病,他们才不想让别人认为他们笨,面对胜利只会享受和庆祝。然而鲁庄公在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战争的规律,提高自身才干。不就向我们说明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虚心。

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所作所为不是使人倍觉敬佩吗?


曹刿论战的读后感(三)

通过语文课本中《曹刿论战》一文的人都知道,它通过描述曹刿和鲁庄公在齐鲁长勺之战的战前准备、战时指挥、战后总结中的言行,展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政治才能和军事韬略,暴露了鲁庄公政治上的目光短浅和军事上的急躁冒进,提出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个核心的观点

不错,大敌当前,鲁庄公虽然列举了应战的三个条件,但他把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放在首位,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放在第三位,以为主要靠得到他封赠的几个贵族首领率领士卒冲锋陷阵,就能打败齐军,没意识到取信于民,发动人民战争的重要意义,把贵族的力量至于人民的力量之上,本末倒置;他还把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放在第二位,以为虔诚地对待神灵,就能得到神灵的保佑,打败齐军,盲目迷信。另外,他不懂得以逸待劳、敌疲我打、兵不厌诈的战略战术,急于指挥军队出击和追击,轻举妄动,急躁冒进。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确有鄙的一面。

然而,鲁庄公能弗专衣食、以情治狱,说明他是一个廉洁公正的君主。其次,他能纾尊降贵,接见曹刿,跟曹刿共同探讨应战的条件;能从善如流,不刚愎自用,又能任人唯贤,不嫉贤妒才,愿意跟曹刿同车上阵,听从曹刿的意见,放手让曹刿代替自己指挥作战;还不耻下问,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从中学习战略战术,吸取教训。可见,鲁庄公还有不鄙的一面,这正是他跻身为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要资本。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正如我们既要否定鲁庄公的缺点,又要肯定鲁庄公的优点一样,不能求全责备。

第二,一个君主不可能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军事无所不精的全才,最要紧的是他能像鲁庄公那样廉洁公正,亲近民众,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从善如流,不懂就问,虚心好学,不刚愎自用,不独断专行。


相信《论“鲁庄公的鄙与不鄙”——读《曹刿论战》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祥子在曹宅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