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哑舍有感300字 > 地图 > 读哑舍有感300字

读哑舍有感3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读《雅舍小品》有感1000字。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读《雅舍小品》有感1000字,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雅舍》是梁实秋先生的随笔录。分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谈吃,海外撷英四个部分。

文章给人整体的感觉多是用轻快,一本正经的语气来陈述事例等,却表现出讽刺的意味。有些幽默。总惹来无奈一笑。看得出来作者对于国学和外国文学都有很深的造诣,可以随便拉出《尚书》一类书中的事例,句子,又可以引入外国文人或思想家的话语和做法。

随笔描上写的都是本身所想,实际经历,世间百态。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其中所描述的很多现象与揭露的事实一直存至今日。作者选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在平凡不过的事物,却写出丰富的内涵,看见我们没有看见的东西,做出联想。可见作者思考问题的深入,全面。和对事物的了解之深。

我读《雅舍》并未觉出有多少晦涩难懂,却依旧觉得读得很累,或许是人生履历不够。没读一篇文章都要想许多,其中有问题,还有许多深刻的地方没能理解。

雅舍品人与品世是最深刻的部分。品人中开头就有男人,女人,然后按年龄写,按职业写,再到具体的五个人。基本表达了他对人的看法,有些并不全面,是着重以讽刺去了。如男人这篇,开头一句便是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脏!。下一段开头则是对了,男人懒。再如是男人多半自私。

至于品世,作者选取的都是平常事物,说出自己的观点。举得事例是我们熟悉,却又不常用的。写得很真实。如音乐疑问。很是实在,音乐的耳朵不是人人都有的。看多了那些高雅艺术,什么歌剧,古典音乐会后,只能让人有些许愉悦,可是花了多久的时间,受了多少磨砺才会这样。我呢,没有什么艺术细胞,就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画了什么,我真没啥感觉,连历史书介绍它时都是用的据作者介绍如何如何。如果听不懂,看不懂,就不必逼着自己,音乐和绘画都是宁缺毋滥的。

再到雅舍谈吃,就多是一些没事的出处,做法以及世人对其的观点,还联系了许多生活上,作者经历过的事情。想想,也许作者是在怀念友人,回忆当初。看着,还觉得作者是享受生活之人,在入内就读不出许多了。

至于海外撷英,多是写作者在美国的所见所闻,语言风趣幽默。一豆腐干风波为例,描写的是作者踏上美国本土,与美国海关的一些故事。把当时美国人对中国的不了解写了出来。至于有个美国作家写的那本书,就像是个笑话,作者也仅是说自己孤陋寡闻而一笑而过了。有很典型的美国人形象。对于美国人的人情味,则有一种反讽的意味。

这本随笔,对人生,对世间百态的看法。有许多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也许再过很多年再去读,味道就不同了。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雅舍小品》有感1500字


读《雅舍小品》有感1500字

沈江升

首先感谢张思东学长对我文学上的支持,赠予我大量书籍供我阅读以提高写作水平,此《雅舍小品》即为其一,当然,张思东学长作为一名退伍老兵,我们的关系也是极好的。

初捧此书,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这本不厚的小集子的。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写作背景,1946年,因为战乱,梁实秋先生入蜀,居住在今天重庆北碚一栋筑在山坡上的房子。烽火连天,人心未定,实秋不写"与抗战有关的",用笔名给当时的某报写专栏。至于为何命名"雅舍小品",其实并非文人自拔雅兴,强冠雅名,实则是当时那栋房子的女主人名字有雅字,为了方便邮差,便命名雅舍。

读此书作品,谈不上宏大的行文逻辑,但却清新自然,内容涉及的题材都是平凡不过,普通人不大注意的生活琐碎,正如梁先生在《雅舍》一文所写: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别有趣味,令人读後有深得我心之感,可见作者独有的智慧和过人的洞察力。梁先生成长于北京,也去过西洋。国人的劣习看多了,西洋人的偏见也遇了不少。但他既不大骂中国人的劣根性,也不需要用嚷直了嗓子的自豪来掩饰私底下的自卑。他只是平平静静的说,悠悠缓缓的说,把所有好的坏的都说成谐趣小文,有自嘲,有宽容,即便是讥讽也充满善意。

所居雅舍,其实"篱墙不固,门窗不严",甚至还有鼠子乱蹿,蚊虫骚扰,对此,梁先生对此也"没有法子",但在他笔下,有牙的相鼠上跳下蹿,跟梁先生捉起了迷藏,而聚蚊成雷的雅舍让梁先生颇感"蚊"风之盛,意外发现这雅舍之内的蚊子,骨骼清奇,"都像是硬的",但他"仍安之",等待寒冬驱逐,还诙谐道"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住在雅舍",让读者顿生疑窦,与鼠斗,与蚊战,也能打出风采,打出风格来?

随后,梁先生笔锋一转,对月光下雅舍的描述,顿让人觉得涓涓细流,涌入心田,尤其那句"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落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月光逼进窗来,助我凄凉。读之顿有身临其境之感。而这样的精致妙趣之段子,随处可见,其中固然有国难当头的映照,虽是逆境,但可见作者的热爱生活之心亦不减丝毫。在某种意义上讲,"雅舍"甚至成为梁实秋心灵的慰藉。

翻看此书目录,明眼人都能发现,梁先生为每篇文章所取标题,都是短短几个字,比如《孩子》,比如《衣裳》 ,甚至一个字"病"也能成为标题,既不见遣词造句般的华丽辞藻,也不见气势恢宏的字字玑珠,但短小精悍的标题之下,往往都是一篇真性情满纸流露的精品,比如《画展》一篇,简直可说是极尽挖苦揶揄之能事了,说画展全作商业考量,其成功"在画法上是之谓画蠢",虽然现在看来,实在有失公道。比如《孩子》,虽然通篇是列举孩子难伺候的社会世态,但却是对孩子家教的诙谐说道,所谓子不教,父之过,便是梁先生之观点。在《狗》一文中一句"别人的狼狈永远是一件可笑的事",让通篇谈狗的小文顿现人生顿悟,从狗身上影射社会世态,倒也精到。又比如在《牙签》一篇,他讥讽"已经剔牙竣事而仍然叼着一根牙签昂然迈步于大庭广众之间者,我们只能佩服他的天真",处处让人拍案叫绝。梁先生若生在当今的网络时代,肯定是论坛上叱诧风云的钢牙大将,如《不亦快哉》一篇,句句荷枪实弹,火药味实足。也难怪他会因一个有关翻译的学术问题及"文学的阶级性"与另外一位锱铢必争的鲁迅先生兴起一场世纪之战,搞到灰头土脸,内战结束后只好黯然去家离乡,一心向学,埋首书斋课堂,从此淡薄仕途。

虽然在原则问题上,梁先生始终表现孤傲,坚守阵地不退让,但他也说过: 即便讽刺文学,也需要"宅心要忠厚,作者虽然尽可愤世嫉俗,但是在心坎里还是一股爱,而不是恨,目的不是在逞一时之快,不在‘灭此朝食’似的要打倒别人。"这是一种让人钦佩的大度,尤其是在今天这样社会浮躁随处可见的大背景下,如何建构和谐的对话机制,如何保持淡定的对话心态,这于每个阶层的对话者而言,都是一个必修课,在社会矛盾呈现井喷的态势下,领导者如何保持淡定,如何"宅心忠厚",倾听不同的声音,甚至是那些沉没的声音,尤其珍贵。

我想,梁实秋先生所展现的并不是其丰富人生阅历下铸就的小资或是另类格调,而是对世态的雅兴所致,以豁达的情怀面对世事百态,以调侃的心态面对各种不安和失意,又何尝不是一种难得的雅兴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与其被淫雨蛙声搅得心神不宁,不如淡然笃定的吟首小诗。这样的境界不仅让梁先生"最足令人低徊",也是我辈心向往之的安好现世。

读《梁实秋雅舍小品全集》有感


这一阵儿,红了周作人,红了梁实秋。很多青年人争着看,很久以前骂过他们的人,也来评述而大加赞扬,奉为经典。现在的社会,经典这词用得太多,好也经典,坏也经典。我突然有些奇怪,想看看他们到底写的是什么样的文章。赶巧了,一个朋友刚刚送给父亲一本梁实秋雅舍小品全集》,便抢来抱着读了,不几日,竟也看完大半了。

现在看起来,文章确实十分闲情雅致,写的都是平常小事,却篇篇透着学问,不时从唐诗宋词跳到日本古籍、希腊神话,不时妙语如珠,令人捧腹。这些文章称之为杂文有点不妥,倒更像贾平凹的《抱散集》的小品文,茶余饭后,厕上睡前看看,十分好,也增长些知识。

看过原序我才知道,这些文章都是1939年前陆陆续续写的,想想那时正是日本人侵的时候吧。国难当头,正该是大声疾呼,他却畏手畏脚写起了小品,不干政事,这不就是儒弱的表现吗?

我一直认为文学是应该对社会起一些作用的,看看目录,四集中尽写的是狗、猫、下棋、洗澡、痰孟、筷子等生活琐事,看来梁是过着闲适的生活的。看看别人吧,鲁迅先生正为革命奔走呼号,熊十力、马一浮正寻求从精神从哲学上救国的途径;弘一法师正因对世事的失望而遁人佛门;多少身在外国的学生、文人也在为祖国的振兴而疾呼他们都可以被称为仁人志士。再看看梁实秋,他和林语堂并称幽默大师,国之将亡,谁还笑得出来!别人都在为祖国之崛起而奋斗,而他们却在心中安心品茗、植花;别人都在研究救国之路,而他却研究出了搓麻将的上肢运动、蚌式游泳,有人就此说幽默,我无法想像,门外就是战场,而屋内却在研究搓麻的姿态!我不否认梁实秋的才华,译《莎士比亚全集》、《呼啸山庄》的功绩,也不否认他的小品文的精美,但在那个岁月,写这样的雅舍小品就是错的。一个人或一个文人光有学问是不够的,就像人光有华丽外衣而内心荒芜一样。1939年不是明哲保身的年代,而是为国献身的时刻。

我不喜欢梁实秋,他就是鲁迅所称的落水狗。中国的传统文人有一个不存在例外的共同点:他们都是操作着一副笔墨,写着一种世界上很独特的毛笔字。只不过有的官居宰辅,有的长衫布衣;有的侠骨赤胆,有的蝇营狗苟;有的豪壮奇崛,有的脂腻粉渍。文如其人,一点也不错,梁实秋正如他自己笔下的一批批慵懒的小市民一样,他不是我心中真正的文人。

什么是经典?风行一时,流行一时的不是经典,就像天空中的太阳,有时可能风风雨雨,乌云遮日,但雨过云开后,还是一片金黄、一片灿烂;即使在夜晚,月亮出来了,繁星闪烁时,太阳也并没有泯灭,它在地球的另一边升起。太阳才是宇宙中永恒的经典。而梁实秋不是。

雅舍小品读后感


【篇一:雅舍小品读后感】

我最近刚阅读了《雅舍小品》。这本书是梁实秋先生1939年在北碚雅舍所写的小品文的结集。当时,刘英士在重庆办《星期评论》,邀请作者写稿,作者用笔名一连写了10篇,即名为雅舍小品。刊物停办后,他又写了10篇。战事结束后,作者又应张纯明之邀,继续以雅舍小品的名义在《世纪评论》上陆续发表了14篇小品文。本书全部收录了这些文章。

雅舍虽然是一栋陋居,但在梁实秋先生的笔下写来,却是如此的美丽而优雅。一个人有许多方面可以表现他的才华。画家拉斐尔不是也写过诗吗?诗人但丁不是也想画吗?雅舍小品不过是梁实秋先生的一面。许多人喜欢他这一面,虽然这并不是他的全貌。梁实秋先生还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独立完成莎剧莎诗汉译工程的翻译家。

从《雅舍小品》中,我读到了梁实秋先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篇二:雅舍小品读后感】

梁实秋老人是个懂得品味生活的人。作为一个北平人,他所著的作品多带有老北京的影子关于生活,老先生写得很广,上至国事民生,下至衣食住行,所有关于生活之事,尽皆有之。

在《雅舍小品》之中,谈得最多的是吃的。《老饕漫笔》之中,讲了数十种吃食,还有十数家馆子饭庄,其中亦不乏故事。三言两语,将读者作食客又将之数十年前,恰又合时宜地早早跳出。但无论多短小精悍的文字,不是思故,就是思乡,追忆故人。在如此垂涎欲滴、兴奋不已的话题中道出己愁,却又并不让人知觉真是令人称奇除了一个愁字,当然更是些哲理,却全无大哲之架,似只是在讲故事之余讲讲奥妙。

《雅舍小品》中,上首既是关于说话的,且竟有一篇是讲如何骂人的!的确,骂人,尤其在盛怒之下,实乃人之常情,不发泄却也不可能。但在盛怒之下冷静骂人,恐怕只有那些傻子天才才会在骂人时这么做。不过此篇也并不止讲如何骂人,还说算揭了张黑幕给人瞧瞧;抑或是说例焦躁时骂人都骂不了还能干什么之类的话题。这些个骂人的法儿,用了些个成语取了几个小标题,让人发现再小之事都可用计,不是随便玩儿玩儿就好的,着实给人清风而令人一惊而醒。

余亦曾怨世之不公,怨时间何必其速?尚不能轻松度日。倘非作业头疼吾必日夜行吾所欲,不必似此般浮躁,但因有作业为工作,却时常看不顺眼许多事物。自从看了《雅舍小品》之后对其中许多篇章中坦露出之平淡的生活态度及令人深思的哲理十分感到内心的共鸣与渴望。是啊,切不可把世上万物皆灌以主观情绪,应以平和之心面对,不急不躁,方为正策。

在有所悟后,我觉着,看事应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淡定,少一份忧虑,不必想不开;惋惜之至亦应将心放下。待人接物不妨宽厚,不必斤斤计较,指不定人有所难。把红尘看得太破不好,但装得太糊涂以至于真糊涂也不行。凡事不可至极,至极则至不极,然折其中,看破、糊涂亦有度,方为全策。

【篇三:雅舍小品读后感作文】

《雅舍小品》是梁实秋先生的随笔录。分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谈吃》《海外撷英》四个部分。

写《雅舍小品》的时候,梁实秋已近不惑之年,各方面修养较为深厚。小时亲炙故都风情,身经兵乱之灾;年轻时幸逢五四新潮,眼界大开,个性张扬,又漂洋过海,游学美国,领略异域风物,饱尝离愁别绪;回国后涉足社会,南来北往,看够了世事变幻,尝遍了人生五味,见识日增,年事渐长,不知不觉间,就到了中年,春华消退,秋思老成,委实能够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了。梁实秋不仅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又有真才实学。清华8年的正规教育打下了他国文、英文坚实的基础,清华文学社的活动培养了他的文学爱好和写作才能;留学3年又主修英美文学,师从新人文主义批评家白璧德教授,青春的浪漫才情受到古典理性的洗礼而获得升华;学成归国后,历任南北数所大学教授,编过《新月》等报刊,卷入文坛风波,从事文学批评,讲授英美文学,译介莎翁戏剧,堪称才学过人,诗书满腹。因而,中年时代的梁实秋,可说是才学识兼备,积累丰富,修炼到家,不鸣则已,一鸣自能惊人。其学养、阅历、性情、气度,就充分体现在《雅舍小品》之中,他在20世纪中国散文史上大家的位置,就是从这里开始奠基的。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

他在描写雅舍得月较先这番赏心悦目的情景时,作者的情趣之雅,飘飘然有出尘欲仙之感。不禁插叙一段遇有暴雨则满室狼藉的镜头,回到雅舍之陋,对比如此之鲜明,令人忍俊不禁。

在谈感受时作者写下了这样的句子: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其间自然存在着作者对所处战争年代的无奈,但更多地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豁达乐观、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

孔子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雅舍小品》一文在内容与形式上取得了和谐的统一,集中体现了一个雅字,即在思想感情上的高雅的志趣和恢宏的雅量,在语言风格上的典雅的文气和蕴藉的辞采,可谓文质彬彬的典范。

【篇四:雅舍小品读后感】

最近在读梁实秋的《雅舍小品》一书,感觉到很有风趣。

初看书之目录,感觉都是很平常的题目,如:《孩子》、《衣裳》、《男人》、《女人》、《理发》、《下棋》等。待读上一两篇,就会从心中发出感叹:作者确实具有独特的智慧、过人的洞察力和超强的表达力。

《雅舍小品》中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小品,所取的题材都属于随手拈来的生活琐事,初看题目时给人的感觉是平凡,但细看内容后,却令人感到别具风趣,读来一点也不乏味。书之内容涉及的题材都是平凡不过,普通人不大注意的,但就是这样平凡的题目,作者竟然能写出这么丰富的内容,而且别饶趣味,平凡中蕴含哲理,令人在作者那机智闪烁、谐趣横生、幽默和趣味的文字上体会人生,感悟生活点滴都可入文之真谛。

《雅舍小品》是梁实秋1939年在四川北碚雅舍所写的小品文的结集。虽然事隔七十多年,今日读来依然倍感亲切,丝毫没有时过境迁昨日黄花之感。

作者在《雅舍》一篇中说,他的作品是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的,至于书名用雅舍二字,只在点明写作的所在地而已。

【篇五:雅舍小品读后感】

正如此书封面语,它里面是满满一本谈话的艺术。

初读这本书时我没有注意到时间的白驹过隙,以及作业还有很多。他操着朴实无华而略带一些小幽默的轻松笔吻,向我娓娓叙说着一桩桩一件件同样无足轻重,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家常小事,就像喝着几杯小酒和一个熟络无比的街坊邻居聊天。无论是痰盂还是萝卜汤,是吃相还是头发,是狗肉还是啤酒,他都能侃侃而谈,就这话题无限发散开来,凭借他八十年的阅历,举足轻重地作出洋洋洒洒数千字的言而有物的文章。不需深思熟虑,不需故弄玄虚,脱口而出已是浑然天成。这么一个慈眉善目的耄耋老人,就这么突兀的坐在了我的面前,他戴着眼镜,圆脸,头顶光溜溜,咧着嘴,两眼弯得像月牙,笑得很自在。他笑,我也笑,他的笑容那么平易近人,那么有感染力,仿佛把空中的阴霾也染成了阳光,仿佛流云也停滞不前;他骂,我也骂,不带一丝烟火气的冷嘲热讽、嬉笑怒骂,像凛冽的冬风,奔流的江河,柔软却蚀物无声。

他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和启发。首先是文章中频出生僻字和成语,更加准确,更加精炼,能用一个字拎清,不用两个字磨叽,就是稍加模仿,也使我文章增色不少。其次是对事例的引用,在我书架上它是首屈一指的,从5000年前的尧舜禹汤,到昨天打的领带,一篇杂文可以引用七八个恰到好处的事例。再者,与当今社会的浮华风正反,他的文风非常平实,从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可以豹窥一斑,在我的同学们焦虑的思考如何给读后感取一个华丽的主题目来哗众取宠给文章加分时,读后感三个字已经概括了一切。除了作文,还有做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这是一本好书,我愿意在空闲时想起他,愿意吃撑时站着阅读他健胃消食,愿意在出远门第一个想起他,愿意向朋友推荐他,愿意在作文山穷水尽时翻翻他,这也许就是对他最大的崇敬。

【篇六:雅舍小品读后感】

在尘世烟火中安享属于自己的闲适人生。是啊,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依旧能发现其中的美好。

在这个寒假我也有幸读了散文家梁实秋所写的《雅舍小品》,书中以散文的形式,讲述了生活的平凡小事,期中《北平的街道》令我印象深刻。

这篇散文讲述了作者回顾着自己小时候在北平的生活,一次次走过北平的街道,回顾着街上一个个商店,虽然街道不宽广,也并不繁华,名字也只是普普通通,但却十分风趣,路也是高低不平,可以说朴素到有些寒酸,每当走到这里,都会有人抱怨。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街道与北平一样都在改变,就像文章中说的那样,北平的市容,在进步,也在退步。进步的是物质建筑,诸如马路行人道的拓宽与铺平,退步的是北平特有的情调与气氛逐渐消失褪色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切都躲不过改变。

这一点我也有着深刻的体会,模模糊糊记着小的时候在乡下,街上并没有什么装修的很好的店铺,大家都是推着推车在在街上买卖东西,走近就能感受到那种简单的感觉,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各式各样装修精美的店铺,各种五花八门的广告,在走进去,已经仿佛没有曾经那种清爽的感觉。还记得曾经的房子可以说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房顶上铺满了瓦,甚至有房子是用土堆成的,而如今已经很少见到了,现在都是各种五颜六色的房子,以前就像一幅水墨画,淡雅朴素但却依旧令人喜爱,从而回味无穷。曾经春天打开门,一眼望去全部是油菜花,泥土混着各种淡淡的花香飘了过来,而如今再打开门,已经没有了油菜花,曾经的土路也变成了水泥路,曾经的春意盎然也被钢精水泥所替代。

现在更多人想回到简单的地方,更愿意去到那些寂静无人的地方,这也是对生活的享受,即使是在繁华的都是,都有曾经美好的回忆,而我们可以去寻找最古朴的印记,即使找不到,我们也可以将曾经的回忆留在心里。

天下一切事物没有不变的,哪里都不例外。但我们依旧可以于寻常琐碎中发现妙趣,在世间万象中感悟人生,或许我们也可以从《雅舍小品》这本书中,感受平凡却带有美好的事,同时去回顾点点滴滴的美好。

【篇七:雅舍小品读后感】

《雅舍》是梁实秋先生的随笔录。分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谈吃,海外撷英四个部分。

文章给人整体的感觉多是用轻快,一本正经的语气来陈述事例等,却表现出讽刺的意味。有些幽默。总惹来无奈一笑。看得出来作者对于国学和外国文学都有很深的造诣,可以随便拉出《尚书》一类书中的事例,句子,又可以引入外国文人或思想家的话语和做法。

随笔描上写的都是本身所想,实际经历,世间百态。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其中所描述的很多现象与揭露的事实一直存至今日。作者选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在平凡不过的事物,却写出丰富的内涵,看见我们没有看见的东西,做出联想。可见作者思考问题的深入,全面。和对事物的了解之深。

我读《雅舍》并未觉出有多少晦涩难懂,却依旧觉得读得很累,或许是人生履历不够。没读一篇文章都要想许多,其中有问题,还有许多深刻的地方没能理解。

雅舍品人与品世是最深刻的部分。品人中开头就有男人,女人,然后按年龄写,按职业写,再到具体的五个人。基本表达了他对人的看法,有些并不全面,是着重以讽刺去了。如男人这篇,开头一句便是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脏!。下一段开头则是对了,男人懒。再如是男人多半自私。

至于品世,作者选取的都是平常事物,说出自己的观点。举得事例是我们熟悉,却又不常用的。写得很真实。如音乐疑问。很是实在,音乐的耳朵不是人人都有的。看多了那些高雅艺术,什么歌剧,古典音乐会后,只能让人有些许愉悦,可是花了多久的时间,受了多少磨砺才会这样。我呢,没有什么艺术细胞,就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画了什么,我真没啥感觉,连历史书介绍它时都是用的据作者介绍如何如何。如果听不懂,看不懂,就不必逼着自己,音乐和绘画都是宁缺毋滥的。

再到雅舍谈吃,就多是一些没事的出处,做法以及世人对其的观点,还联系了许多生活上,作者经历过的事情。想想,也许作者是在怀念友人,回忆当初。看着,还觉得作者是享受生活之人,在入内就读不出许多了。

至于海外撷英,多是写作者在美国的所见所闻,语言风趣幽默。一豆腐干风波为例,描写的是作者踏上美国本土,与美国海关的一些故事。把当时美国人对中国的不了解写了出来。至于有个美国作家写的那本书,就像是个笑话,作者也仅是说自己孤陋寡闻而一笑而过了。有很典型的美国人形象。对于美国人的人情味,则有一种反讽的意味。

这本随笔,对人生,对世间百态的看法。有许多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也许再过很多年再去读,味道就不同了。

《雅舍小品》读后感600字


暮色四合,月色朦胧。我在书香与花香的缠绵中轻轻合上《雅舍小品》,回味着书中的点点滴滴……


《雅舍小品》是梁实秋的作品。讲述的都是生活琐事,有人间烟火,世情百态,故都风物,但却被他描绘得别具风趣。他的散文似乎信手拈来,时而流连于衣食住行,时而沉醉于琴棋书画,有时天文地理,有时人情世故。没有大悲大喜,而是在简洁的文字中透出高雅、平和,以及一种积极温暖的情味。冰心这样评价他:“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我的朋友,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


我最欣赏的文章是《爆竹》,过年放爆竹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文中描写了爆竹的来历,用的范围,怎样放,样子,种类及外国放爆竹。“砰然一声,火弹飞升,继之以无数小灯纷纷腾射,状至美观”讲的即是烟花,记得跨年夜我也曾领略过烟花的壮美。爸爸把烟花搬到远处,然后点燃引火线,跑回来,这时只见一个个光束冲向夜空,在夜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我紧紧地捂住耳朵,“彭!”那光束一下子绽开,顿时整个夜空都被点亮,烟花宛如一朵鲜花点缀着夜空,占据了半边天。花还未谢[puxuewang.com],一位亭亭玉立的仙女便展现出她的身姿……有的如天女散花,臂挎花篮,鲜花乱缀;有的赛金龙腾飞,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有的似鲜花绽放,摇曳身姿,绚丽夺目;有的若星光四溅,秋雨潇潇,赏心悦目;还有的像仙女下凡,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绚烂多姿,令人赞叹不已。第二天早上还要放爆竹,预示着新年的到来,迎接美好的明天。


这篇文章令我感慨万千,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热爱已渐渐被抹淡,我们应当传承这些文化,热爱它们,这样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新时代。正如《爆竹》一文,让我们以烟花爆竹迎接新年,迎接更灿烂的明天!

《雅舍小品》读后感1200字


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


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一)

初读《雅舍》,我不禁被那字2020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平和冲淡、乐观阔达之情深深感染了。于是,在这个喧闹的尘世,我也痴痴幻想着有这么一处安放心灵的雅舍。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大概每个人的内心都会对这处雅舍有着不同程度的渴望。

在此,雅舍已不再是某一具体的物象,而是能给人以旷达乐生、从容优雅心境的心灵之家。其实,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并不雅,实在是一个典型的陋室,四根砖柱孤零零的,木头架子瘦骨嶙嶙,但它却安放了先生的心灵,安放了先生的人生。在雅舍中诞生的闲适的小品文,更是给了万千国民以现实的鼓励和精神上的慰藉。

读《雅舍小品》,深感梁实秋的散文具有一种以雅为本、俗中透雅的艺术品格,他的俗不是一味的大红大紫的俗,而是以雅为骨子的、充满智慧的俗;他的雅也不是那种洗却了人间烟火气的雅,而是带着暖烘烘的生活气息、让人觉着亲切的雅。更可贵的是:其雅与其俗都发自真性、生自真情,毫无造作与牵强。梁实秋毫不吝惜地将眼光投向世俗的人生和社会,在散文中包罗了男女老少、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家长里短等最普通的题材,用恬淡的目光来看待周围环境,以平和心境来品味世界和人生,于质朴平凡的生活中取材,把生活当艺术精雕细镂,从中透出生命的精彩和智慧的光芒。

与老舍、林语堂等人一样,梁实秋堪称20世纪中国散文的幽默大师,《雅舍小品》给予我最突出的印象也正是其幽默感的优雅从容。讽刺散文在几位大家的笔下格调风格各异,鲁迅讲求辛辣干脆,周作人则湛然和蔼,梁实秋更注重智慧的开掘,诙谐幽默,嘲讽而不乏宽容,他总是用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以超然的目光审视社会世相、人生百态。又以一种幽默、闲逸的心态冷静地审视、玩味之,其中既有儒家的冲和,又有老庄的通达,也有佛禅的超脱。在《雅舍小品》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大千世界的人生百态图,以平常心写平常事,但总能搔到生活的痒处,寓庄于谐,使读者有所启迪。例如《下棋》一文,不仅刻画了观棋人这种左右为难、进退为谷的情状,同时也在前后文中生动细腻地刻画出交战双方在对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精彩口搏、武斗场面,幽默诙谐,俏皮机智,具有生动传神的艺术效果。又如《乞丐》是一篇刻画世相人情的散文,作者通过对乞丐现象的透视,洞见整个社会的变化。借世相的描摹抒发自己的感受,表达笔者对人生的深沉关怀,这也是雅舍小品既超脱又厚重的一个支点。《雅舍小品》小中见大,生活琐事皆成妙文,幽默调侃更是入木三分,总体而言,可谓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究其原因与作家旷达乐生、幽默风趣、从容优雅的人生态度有关,与作家两脚踏中西文化,一身处新旧之间的人生历练有关,更与作家学养思想有关。

然而,作品不论好坏,总有它产生的特定时代背景,又说作家在创作时的特定文化心态往往决定了作品呈现的原生态。在我看来,《雅舍小品》可谓是生不逢时。梁实秋于1939年到1947年之间创作了《雅舍小品》,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要求文学担负起民族救亡的使命。可想而知,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还能泰然自若地写在这些与时事无关的生活琐事需要怎样的心境,他又会遭到那些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抗日救亡文学者怎样的唾骂。于是,梁实秋因《雅舍小品》被戴上了与抗战无关论的帽子,一时间,他成了千夫所指,走狗、汉奸种种骂名铺天盖地。

既然时局压力如此之大,那么梁实秋为何还要执拗地坚持写《雅舍小品》呢?原来,他与鲁迅先生的论战使他受到了文坛大多数的咒骂和唾弃,与左翼文人结怨甚深。乃至在抗战时期讲统一战线的时候,他的言论仍收到左翼文人的围攻以及毛泽东的批评。另一方面,作为英美派留学生,他民主言论与自由思想又经常触犯蒋介石当局,从而左右不讨好。在这种时候,他的苦闷与落寞是可想而知的。人在苦恼烦闷的时候,或者遗失出家,或者在艺术的情感宣泄中得以解脱,无疑梁实秋选择了后者。梁实秋的性格是很倔强的,从与鲁迅等左翼文人论争时的一些艺术主张,到编辑《中央日报》副刊所受到与抗战无关论的批评而生的触动,都可以在他的《雅舍小品》中找到影子。甚至可以说,《雅舍小品》是梁实秋用文艺创作的方法,对此前关于他所有批评进行的一种回应,当然同时也是梁实秋性情的流露。从另一个角度看,《雅舍小品》也是对与抗战无关论的艺术实践。他用艺术实践对于左翼文人的批判进行回应我的小品文就是写与抗战无关的,难道就不成为艺术品了吗?到底你那些抗战八股经得起时间考验,还是我的小品文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其实我认为《雅舍小品》的遭遇是历史必然现象,因为文学和人一样,需要适合生存的土壤,而中国的新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感时忧国的精神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文学革命的发生,使西方文化的现代精神进入中国,这就从目的性上注定了新文学不可能为艺术而艺术,与时代无关,与现实社会无关。直到后来寻根作家的出现,梁实秋那些与抗战无关的小品散文才旱田逢甘霖。不过就梁实秋写小品的初衷而言,他也是在干预现实而无所作为的情况下,以小品的形式消遣生命。能拨开历史烟云与现实的遮蔽,这大概也正是梁实秋小品散文的当代魅力所在。

《雅舍小品》是梁实秋先生的随笔录。分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谈吃》《海外撷英》四个部分。

写《雅舍小品》的时候,梁实秋已近不惑之年,各方面修养较为深厚。 小时亲炙故都风情, 身经兵乱之灾;年轻时幸逢五四新潮,眼界大开,个性张扬,又漂洋过海,游学美国,领略异域风物,饱尝离愁别绪;回国后涉足社会,南来北往,看够了世事变幻,尝遍了人生五味,见识日增,年事渐长,不知不觉间,就到了中年,春华消退,秋思老成,委实能够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了。梁实秋不仅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又有真才实学。清华8年的正规教育打下了他国文、英文坚实的基础,清华文学社的活动培养了他的文学爱好和写作才能;留学3年又主修英美文学,师从新人文主义批评家白璧德教授,青春的浪漫才情受到古典理性的洗礼而获得升华;学成归国后,历任南北数所大学教授,编过《新月》等报刊,卷入文坛风波,从事文学批评,讲授英美文学,译介莎翁戏剧,堪称才学过人,诗书满腹。因而,中年时代的梁实秋,可说是才学识兼备,积累丰富,修炼到家,不鸣则已,一鸣自能惊人。其学养、阅历、性情、气度,就充分体现在《雅舍小品》之中,他在20世纪中国散文史上大家的位置,就是从这里开始奠基的。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

他在描写雅舍得月较先这番赏心悦目的情景时,作者的情趣之雅,飘飘然有出尘欲仙之感。不禁插叙一段遇有暴雨则满室狼藉的镜头,回到雅舍之陋,对比如此之鲜明,令人忍俊不禁。

在谈感受时作者写下了这样的句子: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 其间自然存在着作者对所处战争年代的无奈,但更多地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豁达乐观、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

孔子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雅舍小品》一文在内容与形式上取得了和谐的统一,集中体现了一个雅字2020,即在思想感情上的高雅的志趣和恢宏的雅量,在语言风格上的典雅的文气和蕴藉的辞采,可谓文质彬彬的典范。

《雅舍》是梁实秋先生的随笔录。分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谈吃,海外撷英四个部分。

文章给人整体的感觉多是用轻快,一本正经的语气来陈述事例等,却表现出讽刺的意味。有些幽默。总惹来无奈一笑。看得出来作者对于国学和外国文学都有很深的造诣,可以随便拉出《尚书》一类书中的事例,句子,又可以引入外国文人或思想家的话语和做法。

随笔描上写的都是本身所想,实际经历,世间百态。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其中所描述的很多现象与揭露的事实一直存至今日。作者选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在平凡不过的事物,却写出丰富的内涵,看见我们没有看见的东西,做出联想。可见作者思考问题的深入,全面。和对事物的了解之深。

我读《雅舍》并未觉出有多少晦涩难懂,却依旧觉得读得很累,或许是人生履历不够。没读一篇文章都要想许多,其中有问题,还有许多深刻的地方没能理解。

雅舍品人与品世是最深刻的部分。品人中开头就有男人,女人,然后按年龄写,按职业写,再到具体的五个人。基本表达了他对人的看法,有些并不全面,是着重以讽刺去了。如男人这篇,开头一句便是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脏!。下一段开头则是对了,男人懒。再如是男人多半自私。

至于品世,作者选取的都是平常事物,说出自己的观点。举得事例是我们熟悉,却又不常用的。写得很真实。如音乐疑问。很是实在,音乐的耳朵不是人人都有的。看多了那些高雅艺术,什么歌剧,古典音乐会后,只能让人有些许愉悦,可是花了多久的时间,受了多少磨砺才会这样。我呢,没有什么艺术细胞,就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画了什么,我真没啥感觉,连历史书介绍它时都是用的据作者介绍如何如何。如果听不懂,看不懂,就不必逼着自己,音乐和绘画都是宁缺毋滥的。

再到雅舍谈吃,就多是一些没事的出处,做法以及世人对其的观点,还联系了许多生活上,作者经历过的事情。想想,也许作者是在怀念友人,回忆当初。看着,还觉得作者是享受生活之人,在入内就读不出许多了。

至于海外撷英,多是写作者在美国的所见所闻,语言风趣幽默。一豆腐干风波为例,描写的是作者踏上美国本土,与美国海关的一些故事。把当时美国人对中国的不了解写了出来。至于有个美国作家写的那本书,就像是个笑话,作者也仅是说自己孤陋寡闻而一笑而过了。有很典型的美国人形象。对于美国人的人情味,则有一种反讽的意味。

这本随笔,对人生,对世间百态的看法。有许多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谈写字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谈写字

读完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中的《写字》一篇后,我受益匪浅,感受深刻。

从古至今,需要写字的地方特别多,字的用处也特别大。所以,写字一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在中国古代,毛笔是十分通用的一种书写工具,所以也就形成了一种独具一格的书写艺术——软笔书法。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很少能见到毛笔的身影了。正如这篇文章所说:“自来水笔代替了传统的毛笔,写字一道,渐渐地要变成‘国粹’了。”

仔细一想,文章说的没错,随着社会节奏地加快,毛笔已经慢慢的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可是,毛笔虽然无法跟上社会发展,但它毕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与智慧的结晶啊!我们不能失去这么一份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相对钢笔、水笔等等,毛笔有更多的书写艺术,也有许许多多的形体。可以说,毛笔是我国书法的化身。

如今,更多的人丢下毛笔去用水笔。从中,我们等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读《雅舍》有感1200字


偶然路过城东拔地而起的新楼盘,身边的大人们不约而同地谈论起房子。一会儿是某某小区环境好、价格公道但地段偏远,一会儿又是某某楼盘地处黄金地段却又实在太贵云云。他们谈得起劲,而我却有些不以为然。

近日偶读梁实秋先生散文《雅舍》。也不知为何,就忽然觉得大人沾了些铜臭气息的谈话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莫大讽刺。

就在半个多世纪前,还处于抗战中的中国四川,身陷困境的千万中国老百姓等待着从苦难的深渊中被拯救出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当时在东南大学任教的梁实秋几经辗转,住进了所谓的“雅舍”。

他笔下的那座“雅舍”可能与我们印象中的不大一样。我想象中的雅舍应该是整洁明亮的,不需要那些华美的装饰与累赘,越简洁越好。可事实与我想象中的大相径庭。在梁先生笔下,“雅舍”只有用火烧过的砖孤零零的四根砖柱,上面再加个木头盖子,光是想想,就觉得寒碜。

最可怕的是夏天,“夏蚊成雷”在这里变成事实,“当别处蚊子早已偃旗息鼓之时,这儿的蚊子则格外猖獗,偶不留心,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米粒般……”不光有蚊子,白日里隔壁传来的各种声响也逼疯人,晚上还有老鼠出没,各种磨牙声抑或是其它声响更是层出不穷,搅得人不得安宁。更可怕的是下雨天,屋顶到处都是湿印,屋顶灰泥崩裂,弄得满屋狼藉亦不足为奇。

梁实秋先生所言之处说的皆是“雅舍”的简陋,却丝毫不令人觉得有多丑陋,反而能让读者从字里行间读出他的幽默与乐观。所谓“室雅何须大”,大致就是如此。

与梁先生苦中作乐的精神相比,被王国维誉为“国初第一词手”的相国公子纳兰容若就显得太过消极。身为相国之子,父亲与家族权倾朝野,从小含着金汤匙长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却成日闷闷不乐,就连词作的风格也大多是伤怀之作。稍作对比,高下立见。

人的欲望是无底洞。你得到的越多,那么失去的也就越多。现在,有些人住在高大气派的房子里,却始终怏怏不乐。就像是小孩子好不容易得到了想要很久的机器人,而目光却立马又被五颜六色的积木吸走,而先前好不容易才得到的那个机器人则被丢在一旁,无人问津。

世间这么多东西,总有些是你伸手就能够到的,也有些是你跳起来就能够到的,但总有些是你怎么也得不到的。于是人们开始犯罪,企图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很多小偷、强盗根本吃穿不愁,却始终抱有欲念和贪念。就像是贪官污吏,在别人眼中,他们有着所谓的“金饭碗”,却因为心中的欲念而贪污受贿。就像有人说过的,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看不清的才是最美的。

现今人们讨论着房价的高低,物价的涨降,抱怨这个抱怨那个,甚至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与别人发生激烈的冲突,为了一些根本不值得的东西倾其所有,看所有的东西都是阴暗的、忧伤的。他们全然不懂得如何去乐观看待一切,放任所有消极情绪覆盖住我们生活中原本的色彩,自己把自己困在了灰暗的世界里。所以,不要低头停滞不前,请抬起头,昂首阔步地前进。因为生活总有美好的一面。

有关雅舍小品读后感五篇


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是一种享受。在阅读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会有一些独到见解。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读书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读后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一些决心和理想。写好一篇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有关雅舍小品读后感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雅舍小品读后感【篇一】

梁实秋老人是个懂得品味生活的人。作为一个北平人,他所著的作品多带有老北京的影子关于生活,老先生写得很广,上至国事民生,下至衣食住行,所有关于生活之事,尽皆有之。

在《雅舍小品》之中,谈得最多的是吃的。《老饕漫笔》之中,讲了数十种吃食,还有十数家馆子饭庄,其中亦不乏故事。三言两语,将读者作食客又将之数十年前,恰又合时宜地早早跳出。但无论多短小精悍的文字,不是思故,就是思乡,追忆故人。在如此垂涎欲滴、兴奋不已的话题中道出己愁,却又并不让人知觉真是令人称奇除了一个“愁”字,当然更是些哲理,却全无大哲之架,似只是在讲故事之余讲讲奥妙。

《雅舍小品》中,上首既是关于说话的,且竟有一篇是讲如何骂人的!的确,骂人,尤其在盛怒之下,实乃人之常情,不发泄却也不可能。但在盛怒之下冷静骂人,恐怕只有那些“傻子”天才才会在骂人时这么做。不过此篇也并不止讲如何骂人,还说算揭了张黑幕给人瞧瞧;抑或是说例“焦躁时骂人都骂不了还能干什么”之类的话题。这些个骂人的法儿,用了些个成语取了几个小标题,让人发现再小之事都可用计,不是随便玩儿玩儿就好的,着实给人清风而令人一惊而醒。

余亦曾怨世之不公,怨时间何必其速?尚不能轻松度日。倘非作业头疼吾必日夜行吾所欲,不必似此般浮躁,但因有作业为工作,却时常看不顺眼许多事物。自从看了《雅舍小品》之后对其中许多篇章中坦露出之平淡的生活态度及令人深思的哲理十分感到内心的共鸣与渴望。是啊,切不可把世上万物皆灌以主观情绪,应以平和之心面对,不急不躁,方为正策。

在有所悟后,我觉着,看事应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淡定,少一份忧虑,不必想不开;惋惜之至亦应将心放下。待人接物不妨宽厚,不必斤斤计较,指不定人有所难。把红尘看得太破不好,但装得太糊涂以至于真糊涂也不行。凡事不可至极,至极则至不极,然折其中,看破、糊涂亦有度,方为全策。

雅舍小品读后感【篇二】

《雅舍》是梁实秋先生的随笔录。分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谈吃,海外撷英四个部分。

文章给人整体的感觉多是用轻快,一本正经的语气来陈述事例等,却表现出讽刺的意味。有些幽默。总惹来无奈一笑。看得出来作者对于国学和外国文学都有很深的造诣,可以随便拉出《尚书》一类书中的事例,句子,又可以引入外国文人或思想家的话语和做法。

随笔描上写的都是本身所想,实际经历,世间百态。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其中所描述的很多现象与揭露的事实一直存至今日。作者选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在平凡不过的事物,却写出丰富的内涵,看见我们没有看见的东西,做出联想。可见作者思考问题的深入,全面。和对事物的了解之深。

我读《雅舍》并未觉出有多少晦涩难懂,却依旧觉得读得很累,或许是人生履历不够。没读一篇文章都要想许多,其中有问题,还有许多深刻的地方没能理解。

雅舍品人与品世是最深刻的部分。品人中开头就有男人,女人,然后按年龄写,按职业写,再到具体的五个人。基本表达了他对人的看法,有些并不全面,是着重以讽刺去了。如男人这篇,开头一句便是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脏!。下一段开头则是对了,男人懒。再如是男人多半自私。

至于品世,作者选取的都是平常事物,说出自己的观点。举得事例是我们熟悉,却又不常用的。写得很真实。如音乐疑问。很是实在,音乐的耳朵不是人人都有的。看多了那些高雅艺术,什么歌剧,古典音乐会后,只能让人有些许愉悦,可是花了多久的时间,受了多少磨砺才会这样。我呢,没有什么艺术细胞,就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画了什么,我真没啥感觉,连历史书介绍它时都是用的据作者介绍如何如何。如果听不懂,看不懂,就不必逼着自己,音乐和绘画都是宁缺毋滥的。

再到雅舍谈吃,就多是一些没事的出处,做法以及世人对其的观点,还联系了许多生活上,作者经历过的事情。想想,也许作者是在怀念友人,回忆当初。看着,还觉得作者是享受生活之人,在入内就读不出许多了。

至于海外撷英,多是写作者在美国的所见所闻,语言风趣幽默。一豆腐干风波为例,描写的是作者踏上美国本土,与美国海关的一些故事。把当时美国人对中国的不了解写了出来。至于有个美国作家写的那本书,就像是个笑话,作者也仅是说自己孤陋寡闻而一笑而过了。有很典型的美国人形象。对于美国人的人情味,则有一种反讽的意味。

这本随笔,对人生,对世间百态的看法。有许多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也许再过很多年再去读,味道就不同了。

雅舍小品读后感【篇三】

拿起了《雅舍小品》,它分为若干小篇,每篇都记录了作者的一些感受,或是一些世相百态,各地美食。当我捧起它的时候,一切都淡忘了,也算是正式打响了我写作甚至人生,极其重要一课的上课铃。

这节课的第一讲是真实朴素。作者尽取材于真实生活,例如说拥挤、讲价。他没有天马行空、天花乱坠的浮夸,也没有为了生动而添油加醋。平平淡淡间,自有些许幽默诙谐。关于讲价童叟根本也不见得好欺侮,而且买卖大半是流动的,无所谓主顾,不讲价还是不过瘾,不七折八扣显得买卖不和气,交易一成买者就又会觉得上当。这可谓是真实揭露了做买卖的的现况,所谓言不二价、童叟无欺的确不符现世,让他一语道破,不由得令人莞尔。这样的文章字里行间自会有一股亲和力,大家身边的人和事,当然强于胡编乱造。与其以词汇的堆积罗列哗众取宠,不如以亲身所历的实事打动人心。与其说:我此题是否够吸引人,是否有的写;不如说:我此题是否真实,是否是我曾经历过的。这是我常犯的错误,我想它很有可能也是年轻一代人的通病。没有亲身经历,是做不出好的文章的,正如人生,待人多份真实,少份虚假,岂不是好?

这节课的第二讲是细致观察。例如他讲拥挤:既上车之后,不消说可以听到下列各种的呼声:哎呦!你看看我的脚别挤哟!喂,你趴在我的身子上了!没得办法!你倒是拉住上面的把手啊这般细致的描写,光凭想象可是达不到的,汽车尚未停稳,一群人蜂拥而上,结果是车上的人不得下来,下面的人也不得上去,一阵混战之后,上面的人倒是下来了,下面的人除了儒弱文雅的之外到也都上去了。然而费掉民力不少。细致地观察品味会让生活更加丰富,写作更有素材,而不是乱七八糟地瞎想。当你致力于观察生活的一点一滴时,你会发现很多很多平时未注意到的有趣的事情。就比如拥挤,我从来没有认真观察甚至从来没有注意到它,可它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当梁实秋娓娓道来之时,方是噢,原来如此!下次坐公交、挤地铁,再观察观察印证印证,岂不有趣?

雅舍小品读后感【篇四】

《雅舍小品》是梁实秋先生的随笔录。分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谈吃》《海外撷英》四个部分。

写《雅舍小品》的时候,梁实秋已近不惑之年,各方面修养较为深厚。 小时亲炙故都风情, 身经兵乱之灾;年轻时幸逢五四新潮,眼界大开,个性张扬,又漂洋过海,游学美国,领略异域风物,饱尝离愁别绪;回国后涉足社会,南来北往,看够了世事变幻,尝遍了人生五味,见识日增,年事渐长,不知不觉间,就到了中年,春华消退,秋思老成,委实能够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了。梁实秋不仅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又有真才实学。清华8年的正规教育打下了他国文、英文坚实的基础,清华文学社的活动培养了他的文学爱好和写作才能;留学3年又主修英美文学,师从新人文主义批评家白璧德教授,青春的浪漫才情受到古典理性的洗礼而获得升华;学成归国后,历任南北数所大学教授,编过《新月》等报刊,卷入文坛风波,从事文学批评,讲授英美文学,译介莎翁戏剧,堪称才学过人,诗书满腹。因而,中年时代的梁实秋,可说是才学识兼备,积累丰富,修炼到家,不鸣则已,一鸣自能惊人。其学养、阅历、性情、气度,就充分体现在《雅舍小品》之中,他在20世纪中国散文史上大家的位置,就是从这里开始奠基的。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

他在描写雅舍得月较先这番赏心悦目的情景时,作者的情趣之雅,飘飘然有出尘欲仙之感。不禁插叙一段遇有暴雨则满室狼藉的镜头,回到雅舍之陋,对比如此之鲜明,令人忍俊不禁。

在谈感受时作者写下了这样的句子: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 其间自然存在着作者对所处战争年代的无奈,但更多地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豁达乐观、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

孔子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雅舍小品》一文在内容与形式上取得了和谐的统一,集中体现了一个雅字,即在思想感情上的高雅的志趣和恢宏的雅量,在语言风格上的典雅的文气和蕴藉的辞采,可谓文质彬彬的典范。

雅舍小品读后感【篇五】

这一阵儿,红了周作人,红了梁实秋。很多青年人争着看,很久以前骂过他们的人,也来评述而大加赞扬,奉为经典。现在的社会,经典这词用得太多,好也经典,坏也经典。我突然有些奇怪,想看看他们到底写的是什么样的文章。赶巧了,一个朋友刚刚送给父亲一本梁实秋雅舍小品全集》,便抢来抱着读了,不几日,竟也看完大半了。

现在看起来,文章确实十分闲情雅致,写的都是平常小事,却篇篇透着学问,不时从唐诗宋词跳到日本古籍、希腊神话,不时妙语如珠,令人捧腹。这些文章称之为杂文有点不妥,倒更像贾平凹的《抱散集》的小品文,茶余饭后,厕上睡前看看,十分好,也增长些知识。

看过原序我才知道,这些文章都是1939年前陆陆续续写的,想想那时正是日本人侵的时候吧。国难当头,正该是大声疾呼,他却畏手畏脚写起了小品,不干政事,这不就是儒弱的表现吗?

我一直认为文学是应该对社会起一些作用的,看看目录,四集中尽写的是狗、猫、下棋、洗澡、痰孟、筷子等生活琐事,看来梁是过着闲适的生活的。看看别人吧,鲁迅先生正为革命奔走呼号,熊十力、马一浮正寻求从精神从哲学上救国的途径;弘一法师正因对世事的失望而遁人佛门;多少身在外国的学生、文人也在为祖国的振兴而疾呼他们都可以被称为仁人志士。再看看梁实秋,他和林语堂并称幽默大师,国之将亡,谁还笑得出来!别人都在为祖国之崛起而奋斗,而他们却在心中安心品茗、植花;别人都在研究救国之路,而他却研究出了搓麻将的上肢运动、蚌式游泳,有人就此说幽默,我无法想像,门外就是战场,而屋内却在研究搓麻的姿态!我不否认梁实秋的才华,译《莎士比亚全集》、《呼啸山庄》的功绩,也不否认他的小品文的精美,但在那个岁月,写这样的雅舍小品就是错的。一个人或一个文人光有学问是不够的,就像人光有华丽外衣而内心荒芜一样。1939年不是明哲保身的年代,而是为国献身的时刻。

我不喜欢梁实秋,他就是鲁迅所称的落水狗。中国的传统文人有一个不存在例外的共同点:他们都是操作着一副笔墨,写着一种世界上很独特的毛笔字。只不过有的官居宰辅,有的长衫布衣;有的侠骨赤胆,有的蝇营狗苟;有的豪壮奇崛,有的脂腻粉渍。文如其人,一点也不错,梁实秋正如他自己笔下的一批批慵懒的小市民一样,他不是我心中真正的文人。

什么是经典?风行一时,流行一时的不是经典,就像天空中的太阳,有时可能风风雨雨,乌云遮日,但雨过云开后,还是一片金黄、一片灿烂;即使在夜晚,月亮出来了,繁星闪烁时,太阳也并没有泯灭,它在地球的另一边升起。太阳才是宇宙中永恒的经典。而梁实秋不是。

读《雅舍谈吃》有感


读《雅舍谈吃》有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能抗拒美食的诱惑,历代的文人墨客拜倒在美食的裙摆下,更是多的数不胜数。梁实秋先生大概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了。他虽不是像美食家对于美食如数家珍,但他多的是一份文人对于生活的感悟。

我是那种“唯美食和信仰不可辜负”的那一类人。我喜欢美食,喜欢亲手制作美食和回味的过程。读了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我仿佛找到了知己,找到了一个和我有着相同观念的朋友。

书中提到了一个观点,君子不一定要远庖厨。这个观点和我是相同的。因为烹饪不只是以填饱肚子为目的的一种浪费时间的方式,而是非常让人享受的一种过程。从小我就非常羡慕那些餐厅里的大厨,羡慕他们可以做出那么多好吃的。烹饪的技巧可以传授,但真正独得之秘也不是尽人而能的。当厨子从学徒做起,从剥葱剥蒜起以至于掌勺,在厨房里耳濡目染若干年,若不是因为热爱和一份传承,如同戏剧的名角,一旦凋谢,其作品便成《广陵散》矣。

书中不仅有平常人家餐桌上的家常菜式,也有茶楼酒肆的招牌美味,更多的是记忆中家乡里走街串巷的小贩叫卖的小吃。每一道菜肴都经过细致的描述,描述味道,也是在临摹记忆。每道菜品都大不相同,相同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对乡味的怀念。

读着“芙蓉鸡片”,我就会被饭馆跑堂的剥蒜、剥葱、剥虾仁的麻溜劲给吸引住,读到说山东腔的堂倌说:“二爷!甭起虾夷儿了,虾夷儿不香”,堂倌与食客的画面感给吸引住。然后开始挽起袖子也想试试炸得片片薄脆的芙蓉鸡片。一口下去,是不是也会吃得满面油光,酣畅淋漓。

读着“核桃酪”,你我就会被作者那一副翘首以盼的样子和心中的期盼之意所吸引,读到母亲在张罗着做核桃酪时,你我就会被母亲眼花缭乱的动作所吸引。然后拿起勺子也想试试才出了锅的,热腾腾的核桃酪,是不是也会吃得兴高采烈呢?

《雅舍谈吃》更多的是对日常美食的惦念。有些过处尽管不精细,难得的是一位老人对故土的浓浓情意。写的是味道,品的是人生。不停地追忆,不停地烘焙,带着记忆和乡愁的香,是吃的精华。

北京的寻常巷陌,前尘往事,混在食物的馨香和茶酒的清冽中犹有风味。他也曾自嘲一生未能忘情于诗酒,文字飘逸洒脱岂不是诗性使然?

是啊,正如所言,初心不改,便能在尘世烟火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闲适人生。

读《雅舍》品文化


品读《雅舍》,梁实秋老先生以寥寥几笔将珍馐美味摆在眼前,又用平淡朴实的笔触将喝茶饮酒、下棋遛弯再到谈及世情百态、故都风物的日常琐事归于温柔敦厚、中庸平和之间。

中华文化的意义不仅是它渊源的历史文明,更重要的是它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世界,摒弃贪婪与粗俗。中华文化带给华夏儿女的除了丰富多彩的戏曲书画,富丽堂皇的名胜建筑,更深刻的是教会我们处世的礼与仁,引导我们立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志。这也是中华文化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并能在世界长河中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雅舍》仿佛就是《陋室铭》的衍生展现了儒家文化里的安时处顿独善其身以及中和之道。其中既有儒家的冲和,又有庄子的通达,以平凡的琐事表达对于生命的悲悯、个体的尊重、常态的向往。雅舍之雅并非在物质上的精致与富足,而在于性情的高雅和操守的坚持。且不谈阳春白雪,即便是最普通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其中都透露对生活从容洒脱,对世情百态诚敬谦让的文化精神。

时下,社会浮躁的心态处处可见。年富力强的人不甘于诚恳踏实地劳动,而追求急功近利;富有的人挥金如土,用炫富来吸引眼球;学术研究者不肯下苦功夫掌握知识或课题,而用小聪明找捷径社会的浮躁,终究还是精神的迷茫与缺失。

有从容的态度才能够对流言蜚语,不辩不争;对逆境不公,不怨天尤人;对误解委屈,不自怨自叹。有洒脱的精神才能遇事不乱阵脚, 能控制情绪 做到荣辱不惊。凭借一份从容洒脱,诸葛亮舌战江东群儒谈笑自若;凭借一份从容洒脱,关云长单刀赴会豪气干云;凭借一份从容洒脱,居里夫人能在面对成为千万富翁的机会淡然而笑,将自己毕生献给科研事业,惊叹世人;凭借一份从容洒脱,陕西师大手写4500份通知书,以抱朴守拙的治学态度得到社会的敬佩从容洒脱便成了一种必胜的信念,一种自信的威仪,帮助我们释放自己,让自己自由,不沦为金钱和欲望的奴隶,让我们不局限在利益得失,在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快乐。

除了从容洒脱的生活态度,中国诚敬谦让的美德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而这正是传统文化思想对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影响。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便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引以为傲,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以京剧大师梅兰芳来说,他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画家齐白石为师,虚心求教,总是执弟子之礼,经常为白石老人磨墨铺纸,全不因为 自己是外名演员而自傲;就像梁实秋所说谦让的仪式行久了之后,也许对于人心有潜移默化之功,使人在争权夺利奋不顾身之际,不知不觉的也举行起谦让的仪式。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

传承中华文化,我们不需要绞尽脑汁在艺术建筑里下功夫,只需要时刻不忘圣贤给予我们的从容洒脱,诚敬谦让的文化精神,在言行举止间谨记礼仪仁爱的处世之道。只有先修身才可立世,文化只有扎好思想之根才能更好地被弘扬。

《雅舍》读后感1000字


圣贤之思,文化之根

——读《雅舍》品文化

品读《雅舍》,梁实秋老先生以寥寥几笔将珍馐美味摆在眼前,又用平淡朴实的笔触将喝茶饮酒、下棋遛弯再到谈及世情百态、故都风物的日常琐事归于温柔敦厚、中庸平和之间。

中华文化的意义不仅是它渊源的历史文明,更重要的是它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世界,摒弃贪婪与粗俗。中华文化带给华夏儿女的除了丰富多彩的戏曲书画,富丽堂皇的名胜建筑,更深刻的是教会我们处世的礼与仁,引导我们立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志。这也是中华文化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并能在世界长河中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雅舍》仿佛就是《陋室铭》的衍生——展现了儒家文化里的“安时处顿”“独善其身”以及“中和之道”。其中既有儒家的冲和,又有庄子的通达,以平凡的琐事表达对于生命的悲悯、个体的尊重、常态的向往。雅舍之“雅”并非在物质上的精致与富足,而在于性情的高雅和操守的坚持。且不谈阳春白雪,即便是最普通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其中都透露对生活从容洒脱,对世情百态诚敬谦让的文化精神。

时下,社会浮躁的心态处处可见。年富力强的人不甘于诚恳踏实地劳动,而追求急功近利;富有的人挥金如土,用炫富来吸引眼球;学术研究者不肯下苦功夫掌握知识或课题,而用小聪明找捷径……社会的浮躁,终究还是精神的迷茫与缺失。

有从容的态度才能够对流言蜚语,不辩不争;对逆境不公,不怨天尤人;对误解委屈,不自怨自叹。有洒脱的精神才能遇事不乱阵脚, 能控制情绪 做到荣辱不惊。凭借一份从容洒脱,诸葛亮舌战江东群儒谈笑自若;凭借一份从容洒脱,关云长单刀赴会豪气干云;凭借一份从容洒脱,居里夫人能在面对成为千万富翁的机会淡然而笑,将自己毕生献给科研事业,惊叹世人;凭借一份从容洒脱,陕西师大手写4500份通知书,以抱朴守拙的治学态度得到社会的敬佩……从容洒脱便成了一种必胜的信念,一种自信的威仪,帮助我们释放自己,让自己自由,不沦为金钱和欲望的奴隶,让我们不局限在利益得失,在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快乐。

除了从容洒脱的生活态度,中国诚敬谦让的美德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而这正是传统文化思想对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影响。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便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引以为傲,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以京剧大师梅兰芳来说,他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画家齐白石为师,虚心求教,总是执弟子之礼,经常为白石老人磨墨铺纸,全不因为 自己是外名演员而自傲;就像梁实秋所说“谦让的仪式行久了之后,也许对于人心有潜移默化之功,使人在争权夺利奋不顾身之际,不知不觉的也举行起谦让的仪式。”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

传承中华文化,我们不需要绞尽脑汁在艺术建筑里下功夫,只需要时刻不忘圣贤给予我们的从容洒脱,诚敬谦让的文化精神,在言行举止间谨记礼仪仁爱的处世之道。只有先修身才可立世,文化只有扎好思想之根才能更好地被弘扬。

雅舍的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大全推荐更多专题:“雅舍的读后感”。

读书是做人的根本,它可成就礼贤之士、诚信之客和德善之人,阅读了作品,我们的思绪如滔滔江海。此时就会有人想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所想。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特意收集和整理了雅舍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雅舍的读后感 篇1

今年暑假,我读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虽说是读,其实就是听,因为我的眼睛散瞳了,看不清,但就是这样,我才有机会用耳朵听到了这么美的散文。

《雅舍小品》每一篇都很美,里面有描写台北故居、写雅舍、时间即生命……但最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雅舍》。雅舍,是作者的故居。它修建在山上,从房子到山下的大路有二十几公里,如果有客人来,要爬七八十层土台阶,再走过一段上坡路才到雅舍。雅舍不大,共六间,作者只占了两间。因为房子是依着山势修的,就形成了一个超好玩的现象。早晨起来从书房到厨房是上坡,吃完饭从厨房到客厅是下坡。房子是用来挡风避雨的,可雅舍既不能遮风,也不能挡雨。不能遮风是因为窗上没有糊纸,不能挡雨是因为房顶上的瓦片有许多小细缝。虽然雅舍尽不到房屋的责任,但作者认为“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雅舍给了作者灵感和快乐,雅舍前面是金灿灿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土山坡。这么美好的景色,作者怎么会不喜欢呢?

读了《雅舍小品》,我真正认识到了语言的美。当我读到一些词句的时候就感觉深处作者描写的那个地方,比如有一篇叫《鸟》的散文,里面描写了各式各样的鸟,当作者在描写这些鸟的时候我都有一种身临其景的感觉。我不仅体会到了语言的美还懂得了要珍惜时间。我在《时间即生命》学到“不要浪费时间,浪费时间等于浪费生命,年轻的时候要学习,不然到了老就会有所遗憾。”

这本书用它独特的方法让我受益终身。

雅舍的读后感 篇2

这一阵儿,红了周作人,红了梁实秋。很多青年人争着看,很久以前骂过他们的人,也来评述而大加赞扬,奉为经典。现在的社会,经典这词用得太多,好也经典,坏也经典。我突然有些奇怪,想看看他们到底写的是什么样的文章。赶巧了,一个朋友刚刚送给父亲一本梁实秋雅舍小品全集》,便抢来抱着读了,不几日,竟也看完大半了。

现在看起来,文章确实十分闲情雅致,写的都是平常小事,却篇篇透着学问,不时从唐诗宋词跳到日本古籍、希腊神话,不时妙语如珠,令人捧腹。这些文章称之为杂文有点不妥,倒更像贾平凹的《抱散集》的小品文,茶余饭后,厕上睡前看看,十分好,也增长些知识。

看过原序我才知道,这些文章都是1939年前陆陆续续写的,想想那时正是日本人侵的时候吧。国难当头,正该是大声疾呼,他却畏手畏脚写起了小品,不干政事,这不就是儒弱的表现吗?

我一直认为文学是应该对社会起一些作用的,看看目录,四集中尽写的是狗、猫、下棋、洗澡、痰孟、筷子等生活琐事,看来梁是过着闲适的生活的。看看别人吧,鲁迅先生正为革命奔走呼号,熊十力、马一浮正寻求从精神从哲学上救国的途径;弘一法师正因对世事的失望而遁人佛门;多少身在外国的学生、文人也在为祖国的振兴而疾呼他们都可以被称为仁人志士。再看看梁实秋,他和林语堂并称幽默大师,国之将亡,谁还笑得出来!别人都在为祖国之崛起而奋斗,而他们却在心中安心品茗、植花;别人都在研究救国之路,而他却研究出了搓麻将的上肢运动、蚌式游泳,有人就此说幽默,我无法想像,门外就是战场,而屋内却在研究搓麻的姿态!我不否认梁实秋的才华,译《莎士比亚全集》、《呼啸山庄》的功绩,也不否认他的小品文的精美,但在那个岁月,写这样的雅舍小品就是错的。一个人或一个文人光有学问是不够的,就像人光有华丽外衣而内心荒芜一样。1939年不是明哲保身的年代,而是为国献身的时刻。

我不喜欢梁实秋,他就是鲁迅所称的落水狗。中国的传统文人有一个不存在例外的共同点:他们都是操作着一副笔墨,写着一种世界上很独特的毛笔字。只不过有的官居宰辅,有的长衫布衣;有的侠骨赤胆,有的蝇营狗苟;有的豪壮奇崛,有的脂腻粉渍。文如其人,一点也不错,梁实秋正如他自己笔下的一批批慵懒的小市民一样,他不是我心中真正的文人。

什么是经典?风行一时,流行一时的不是经典,就像天空中的太阳,有时可能风风雨雨,乌云遮日,但雨过云开后,还是一片金黄、一片灿烂;即使在夜晚,月亮出来了,繁星闪烁时,太阳也并没有泯灭,它在地球的另一边升起。太阳才是宇宙中永恒的经典。而梁实秋不是。

雅舍的读后感 篇3

原以为《雅舍》是达官贵人幽居的私邸,凡夫俗子无缘与之接壤。进去才发现,雅舍的主人把世间的雅俗点成一支香烛,袅袅的清烟把琴棋书画诗酒花与柴米油盐酱醋茶化为浓浓一缕于室中缭绕。细细品味着主人沏上的香茶,品着阳春白雪,品着下里巴人,愉悦把品味的心境蒸腾得酣畅淋漓,微醺欲醉。

阳春白雪的《雅舍》是一匹抖落开的古色古香的锦缎,缎面闪烁着摇曳不定的光泽,闪烁着古典的辉煌韵律。雅舍的主人有时就是披着这袭古典的锦缎,端坐于我们面前优雅轻谈。我们听他的《四君子》、《沉默》、《喝茶》、《饮酒》听得如痴如醉,入迷忘归。

主人富有诗意地告诉我们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于是我们想到了方令孺女士笔下的雅舍主人∶余则拟其为梨花,以其淡泊风流有类孟东野。斑斓的树影投在雅舍主人的身上,瓣瓣花印似一片水墨修竹笼罩着古缎悠远的逸韵。我们记起了中国历史上有关竹林所涵盖的深远的底蕴。竹林是贤人名士的所在。面对这片摇曳生辉的竹叶,我们感受的是一种古远的情怀∶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月下的弹琴者是一位风流儒雅的高山名士,他追求的是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他所崇尚的人生情趣,始终是一种清雅恬淡的传统士大夫的情趣。因此即是住在风来则洞若凉亭,雨来则渗滴如漏的雅舍,主人也并不以此为苦,悠然语道∶我有一几一塌,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

他把生活当作艺术来享受,把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当作一种闲适的情趣来把玩欣赏。《衣裳》、《蟹》、《雅舍》、《散步》,同样是一种生活,雅舍主人就能调出一种逸致,一种诗意。如仅仅吃蟹,主人就能徐徐引举出炒、烤、腌、清蒸等各色精巧花样,尤其是在前门正阳楼吃蒸蟹,每客一尖一团足矣酒足饭饱。别忘了要一碗氽大甲除了这一味氽大甲,没有任何别的羹汤可以压得住这一餐的阵脚。以蒸蟹始,以大甲汤终,前后照应,犹如一篇起承转合的文章。主人焉是在吃蟹,生生的是把一篇脍炙人口的好文章噙在口中。读这类恬淡闲逸的文章,犹如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神韵无穷。

坐在雅舍里看着雅舍主人身上的那袭古缎被一世纪前的东晋遗风微微吹拂起秋水涟漪,我听见我的心在长长叹息:这份近乎奢侈的美丽就象嵇康的那曲《广陵散》一样终将要失传了,因为我们心气浮燥的后人,恐怕没有心情和时间去消受和体味这种人生的闲情逸致了。

雅舍的主人并不总是披着一身古老的锦缎,当他落下长披,从古色古香里走出来时,我们惊异地发现面对的不再是闲云野鹤式的隐者名士,而是一个出入市井勾栏的市俗文人。

他兴致勃勃地为我们展开一幅长长的清明河上图式的人生百态画卷,画卷中走出来男人、女人、雅人、俗人、达官贵人、献媚小人不动声色地讽刺与诙谐,足令世上众人再无须觅镜自照。

雅舍主人饱蘸着市井风情工笔精细地描绘了众生百相,从不登大雅之堂的欠身、挖脚、公厕、菜市场,到官尝礼道、代沟、社会公德,林林总总,信手拈来。一篇《谦让》,使我们由衷折服了那句老套俗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联想到当下的世风:该谦让的并不谦让,不该谦让的倒让起来没完没了,踢皮球的把戏,相互推诿的道场,比之酒桌饭局中的谦让,更令人作呕。

雅舍主人在长卷中掺柔了漫画式的夸张,淋漓调侃,机智俏皮。写女人年轻时饱满丰润得像一颗牛奶葡萄,一弹就破,玲珑矫健得像一只燕子,跳动得那么轻灵,而到中年牛奶葡萄要变为金丝蜜枣,燕子要变鹌鹑;说到守财奴,好像是把孔方兄一个个的穿挂在他的肋骨上,取下一个都是血丝糊拉的。每读到这样的段落,总令人忍俊不禁笑出声来。如此的绘写灵动,可叹我等后生晚辈只有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份儿了。

雅俗共赏是文学殿堂所追求的一种至善至美的极至。能集雅俗于一身的人必是一个内涵丰富,韵味深厚的生活智者。能与这样的智者长谈是一种福份。

雅舍的读后感 篇4

梁先生笔下的老北京食味。

在北京长大却又从未听说的老馆子,父母亲大抵没尝过,或者经不起时间长河的周折,未同我讲起。小学前记忆停留在百货大楼二层西饮区,一杯雪碧配一个面包就是我儿时特别喜欢的味道。面包像极了椰蓉却又不是,每次都是奶奶排队去买的,那时候我还小,长大了问她,她只记得我吃的酣畅,从未记得餐牌上的面包的名字,如此她也从来没有买错过。

梁先生后来到山东、福建、台湾、美国再追忆起的是味蕾也是回忆。有时候离开一处地方,硬要吃到同一种实物,一味要求是同一种味道也是牵强。这本书并不长,最近在看《暗黑》,很想打开时间任意门,很想穿越回同治年间,领略方略里的那一方北京,看看民国的北平,去致美斋坐一坐,周末去信远斋喝一杯酸梅汤,坐在门前的石崖子上,时节一到,再去老北京正阳门的养蟹池,午后再去东安市场的中兴茶楼。再好吃的美食掌门人不在了,后辈无法坚守,指定会没落,对于有些招牌,对于那个时代,留下文章,剩追忆,往事已成追忆。

时间果然不论平行还是不可成为周期般逆转,大抵世人可经历的都是这一秒以后…

雅舍的读后感 篇5

暮色四合,月色朦胧。我在书香与花香的缠绵中轻轻合上《雅舍小品》,回味着书中的点点滴滴……

《雅舍小品》是梁实秋的作品。讲述的都是生活琐事,有人间烟火,世情百态,故都风物,但却被他描绘得别具风趣。他的散文似乎信手拈来,时而流连于衣食住行,时而沉醉于琴棋书画,有时天文地理,有时人情世故。没有大悲大喜,而是在简洁的文字中透出高雅、平和,以及一种积极温暖的情味。冰心这样评价他:“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我的朋友,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

我最欣赏的文章是《爆竹》,过年放爆竹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文中描写了爆竹的来历,用的范围,怎样放,样子,种类及外国放爆竹。“砰然一声,火弹飞升,继之以无数小灯纷纷腾射,状至美观”讲的即是烟花,记得跨年夜我也曾领略过烟花的壮美。爸爸把烟花搬到远处,然后点燃引火线,跑回来,这时只见一个个光束冲向夜空,在夜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我紧紧地捂住耳朵,“彭!”那光束一下子绽开,顿时整个夜空都被点亮,烟花宛如一朵鲜花点缀着夜空,占据了半边天。花还未谢,一位亭亭玉立的仙女便展现出她的身姿……有的如天女散花,臂挎花篮,鲜花乱缀;有的赛金龙腾飞,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有的似鲜花绽放,摇曳身姿,绚丽夺目;有的若星光四溅,秋雨潇潇,赏心悦目;还有的像仙女下凡,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绚烂多姿,令人赞叹不已。第二天早上还要放爆竹,预示着新年的到来,迎接美好的明天。

这篇文章令我感慨万千,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热爱已渐渐被抹淡,我们应当传承这些文化,热爱它们,这样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新时代。正如《爆竹》一文,让我们以烟花爆竹迎接新年,迎接更灿烂的明天!

雅舍的读后感 篇6

最近中我有幸阅读了梁实秋的散文集《雅舍》,一下子被他清新的文笔、优雅的语调所吸引。几个下午,坐在朝南的落地窗前,一边享受冬日的温暖的阳光,一边品味《雅舍》的悠闲,可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有个学者曾经说过:五四以来,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现代散文,大致可分为两代流派。一派继承载道的传统,直面现实而发出进击的纯响,如鲁迅所言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同时也不断锤炼散文的艺术;一派延伸言志的脉络,倚湖海身世山林性情书写美文,融人生思辩、处世智慧和脱俗情调于一道,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地显现生命气象和人生百态。这两派散文各有侧重、异质同构、互补共荣,合而为一道现代散文亮丽多姿的风景。梁实秋的散文当属后者。

综观梁实秋的散文小品,无论是记叙个人经历、民俗风情、还是回忆亲朋师友,雅趣苦事;无论是纪游、杂感、札记,还是小品、随笔,都体现了以理节情的心态、恬静安详的心境与平和冲淡的心气。梁实秋的散文,其精神资源来自西人的新人文主义和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梁实秋曾自述: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大概就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又说:我的散文在思想方面、形式方面受英文文学影响不少,但是在文学方面如何遣词造句等等是中国文学影响

梁实秋生平有三好,好交友、好读书、好议论。历史上的梁实秋霸才横溢:五四大潮,演讲鼓吹;八年清华,三赶校长;辩驳问难,拳打周作人,脚踢吴稚晖等等。早在20年代,梁氏就在一次辩论中说,我梁实秋是把文学当做献身的事业的,凡是以正当的态度研究文学的都引为同志。文艺里有主义的不同,没有偏僻的党见。梁实秋生就的一身硬骨头,不怕嘲骂,不避嫌疑,不惜费纸费笔费精神!好一个一身硬骨!梁实秋后来和鲁迅论战,无疑便是这身傲骨的自照。与鲁迅交手,是梁实秋第一大败着,两雄相扑,傲骨对傲骨,此时便要看大势所趋了。梁实秋最终被鲁迅钉上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耻辱柱,终其一生都挣扎不脱。

雅舍小品动笔于1939年。所谓雅舍,指的是梁实秋在重庆郊区,一处叫北湾的农村,置下的几间平房。他在那儿一直住到1948年,其间写作的散文随笔,统统以舍为名。1949年赴台,地点变化了,而情志不变,他把闲常写作的部分散文、小品、杂感、札记、随笔、短评,仍一以贯之地编入雅舍序列。如此这般,自谓平生意气消磨尽,双鬓压清霜的梁氏,承继在重庆开辟的散文路子,继续谈天说地、述往思来、记游录胜、品茗论烹、赏花悦鸟,创造了一个梦里家园。梁实秋奉献的是一栋坐落于世外桃源的雅舍,任他仰观日月,俯察红尘。然而,只要你把耳朵贴近他的那些雅舍篇章,像贴近天坛的回音壁,便不难从他的血波沸处,测出天凉好个秋的感喟,千里作远客,五更思故乡的幽怨。

雅舍的读后感 篇7

《雅舍小品》是现代作家梁实秋的一本散文作品集。篇幅短小,写的是梁实秋先生身边的小事,篇幅标题平凡简单,但不失趣味,华丽的词藻,富有哲理的串联,显得更加旁征博引,浑然天成。在深入的阅读与思考中,品会人生的百态,从而更加的懂得社会。《雅舍小品》的内涵魅力在于,对于高雅恬静生活的向往,对生活中低趣现象的调侃。

当我们苦恼与父母之间有代沟时,《雅舍小品代沟》中写道羽毛季风,上下两代能保持朋友一般的关系可疏可密,岁时存问。相待以礼,岂不甚妙?谁也无须剑拔弩张,放任自己,而诿过于代沟,代沟是死的,人是活的,代沟需要沟通。其实读的代沟这一篇文章后,似乎更加能理解代沟一词的含义, 当我们有了主见,难免与父母长辈产生分歧,新文化运动后,子女敢于表达,父叫子亡,子不亡者为不孝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国人向来以家和万事兴,看作最大的幸福,仅因为代沟破坏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那岂不是最大的遗憾。如今面对一个事物的不同观点,不妨学着相互沟通,在碰撞中得到共鸣。《雅舍小品》在潜移默化中,使我醍醐灌顶,看懂了人生哲学。

如今的年轻人们在寂寞之时总会伤感,因为在如此一个快节奏的生活中,无人打扰无人邀约,显得格外孤独。《雅舍小品寂寞》中,梁实秋先生说寂寞是一种清福,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一霎间的妙悟也不显短,失掉了也不必惆怅。我想尽管我们做不到四大皆空的境界 ,但我们可以悟到自我的渺小,梁实秋先生说寂寞是清福,或许有些人无福消受,但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无意把寂寞当成贬义词,在无声寂寞的环境下,大脑会更加平静,思维会更加敏锐。若要举一个例子的话,那便是诺奖的获得者屠呦呦先生,她的成功之路是寂寞的,不为追名逐利,始终不忘科研初心,这才是寂寞的真谛。试着去享受寂寞。

《雅舍小品》记录的虽然是生活的小事,把它比喻成一道菜,那便是开水白菜吧,虽然平淡,但字字句句无不透露梁实秋先生的文学功底,以他对生活的热爱,这本书值得我们用漫长的人生去阅读,去理解,去体会。可能经历过时间沉淀的我们,多年后再去翻看,便更有一番滋味吧。

雅舍的读后感 篇8

品读《雅舍》,梁实秋老先生以寥寥几笔将珍馐美味摆在眼前,又用平淡朴实的笔触将喝茶饮酒、下棋遛弯再到谈及世情百态、故都风物的日常琐事归于温柔敦厚、中庸平和之间。

中华文化的意义不仅是它渊源的历史文明,更重要的是它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世界,摒弃贪婪与粗俗。中华文化带给华夏儿女的除了丰富多彩的戏曲书画,富丽堂皇的名胜建筑,更深刻的是教会我们处世的礼与仁,引导我们立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志。这也是中华文化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并能在世界长河中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雅舍》仿佛就是《陋室铭》的衍生展现了儒家文化里的安时处顿独善其身以及中和之道。其中既有儒家的冲和,又有庄子的通达,以平凡的琐事表达对于生命的悲悯、个体的尊重、常态的向往。雅舍之雅并非在物质上的精致与富足,而在于性情的高雅和操守的坚持。且不谈阳春白雪,即便是最普通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其中都透露对生活从容洒脱,对世情百态诚敬谦让的文化精神。

时下,社会浮躁的心态处处可见。年富力强的人不甘于诚恳踏实地劳动,而追求急功近利;富有的人挥金如土,用炫富来吸引眼球;学术研究者不肯下苦功夫掌握知识或课题,而用小聪明找捷径社会的浮躁,终究还是精神的迷茫与缺失。

有从容的态度才能够对流言蜚语,不辩不争;对逆境不公,不怨天尤人;对误解委屈,不自怨自叹。有洒脱的精神才能遇事不乱阵脚,能控制情绪做到荣辱不惊。凭借一份从容洒脱,诸葛亮舌战江东群儒谈笑自若;凭借一份从容洒脱,关云长单刀赴会豪气干云;凭借一份从容洒脱,居里夫人能在面对成为千万富翁的机会淡然而笑,将自己毕生献给科研事业,惊叹世人;凭借一份从容洒脱,陕西师大手写4500份通知书,以抱朴守拙的治学态度得到社会的敬佩从容洒脱便成了一种必胜的信念,一种自信的威仪,帮助我们释放自己,让自己自由,不沦为金钱和欲望的奴隶,让我们不局限在利益得失,在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快乐。

除了从容洒脱的生活态度,中国诚敬谦让的美德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而这正是传统文化思想对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影响。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便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引以为傲,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以京剧大师梅兰芳来说,他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画家齐白石为师,虚心求教,总是执弟子之礼,经常为白石老人磨墨铺纸,全不因为自己是外名演员而自傲;就像梁实秋所说谦让的仪式行久了之后,也许对于人心有潜移默化之功,使人在争权夺利奋不顾身之际,不知不觉的也举行起谦让的仪式。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

传承中华文化,我们不需要绞尽脑汁在艺术建筑里下功夫,只需要时刻不忘圣贤给予我们的从容洒脱,诚敬谦让的文化精神,在言行举止间谨记礼仪仁爱的处世之道。只有先修身才可立世,文化只有扎好思想之根才能更好地被弘扬。

雅舍的读后感 篇9

哑舍,这个既是书名有时古董店的名字,第一次看到它还是在朋友真悦家里看到的,一看到哑舍的封面就被迷住了,深深的棕色为背景,给人以古朴的感觉,一个身穿赤龙袍的少年,黑发凤眼,右手食指轻轻放在唇上,被鲜艳的彼岸花簇拥着,身后是花纹缭绕的云雾没有书名,却有这样的一竖排字:默然等待千年,只为再此相遇就是这句话,让我打开了哑舍的大门,去聆听古物背后的故事那些神话传说中亦真亦假的奇珍异宝,曾一度遗落在历史的长河里。然而,此刻,它们就在这里名为哑舍的古董店:一面古镜,可以连接两个时空使人相见;一根香烛燃烧千年,也流了千年烛泪,只为等到那个人

让我最为深刻的是香妃链,因为我是一个丢三落四的人,一直希望有一件宝物能将我的东西找回。

香妃链的有缘人苏晚落在一次偶然,也不应该说偶然,应该说是命中注定的机会下,她从哑舍得到了一条宝石手链,而这条看似平常的宝石手链,竟是清朝乾隆皇帝为宠妃香妃打造的手链,上嵌蛋白石、青金石、托帕石、月光石、橄榄石、石榴石、黑曜石七颗宝石,传说戴上它便可找回七样失去的东西。

苏晚落首先失去的是寓意为不再哭泣的黑曜石,但她丢失的宠物狗狗可乐回来了,可是她却发现可乐当初并不是走丢了,而是被父母给丢弃了。她第二次失去的是誉为友谊之石的托帕石,她当年的生日会录像带找到了,她以为找回了珍贵友谊时,却发现很久很久以前就被丢弃了当年那些所谓的朋友根本没有把她当做朋友看。她第三次失去的是被誉为恋人之石的月光石,找回了同桌的伞,但她却不知道,最后丢失的究竟是他的伞还是他三次的找回,三次的失去,得到美好的同时,她也看到了美好背后的黑暗,这些使她明白了: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来未曾真正属于我,我不会追悔,也不必惋惜。

事实证明其实失去的东西反而会显得分外美好,而得到以后却不知道珍惜。失去的东西真的是美好的么?我的心中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其实丢东西是人的天性,而拥有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是人的欲望。淡淡的遗憾总是流连在脑海之中,但是有时候去可以的找回来,反而没有记忆中的美好。

读完哑舍我发现我其实不需要一个找回东西的宝物,因为我可以将自己对丢失东西的美好的回忆记放在心中,想象着这个样东西被怎样的一个人捡到,过着被人珍惜的生活。

哑舍里的古物,每一件都有自己的故事,承载了许多年,无人倾听。但是,它们都在等待

雅舍的读后感 篇10

在朋友们的认知里,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吃货。对于这个评价深表同意,但也不仅仅满足如此。因为我有更加远大的目标,我要做一个有文化的吃货,于是我买了这本《雅舍谈吃》。

看这本书的压力太大,因为哪怕刚刚吃饱,也能在梁实秋的描述下进行无限的美食想象,勾起肚子里的馋虫,让你痛苦万分而又得不到解脱。梁实秋先生在描述“馋”的时候,每一句都说了如此的到位。

人之犯馋,是在饱暖之余,眼看着,回想起或是谈论到某一美味,喉头像是有馋虫搔抓作痒,只好干咽唾沫。一旦得遂所愿,恣情享受,浑身通泰。

梁实秋先生在看待顾客和服务人员的关系上是:跑堂待客要殷勤,客也要用相当的风度。在放生与捕捞的关系上是:信有因果之说,遂作放生之论。但是美味所在,放者自放,吃者自吃。在吃相的问题上:人生贵适意,在环境许可的时候是不妨稍为放肆一点的。吃饭而能充分享受,没有什么太多礼法的约束,细嚼慢咽,或风卷残云,均无不可,吃的时候怡然自得,吃完之后抹抹嘴鼓腹而游,都是自食其力的人,心里坦荡荡的,饿来吃饭,取其充腹,管什么吃相。关于人性中的野蛮、婚姻关系,梁实秋先生都有见解,值得一看。

梁实秋先生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例如要喝汤为什么一定要灌在包子里然后再喝?豆皮和蓑衣丸子都是糯米做的,为什么湖北那么喜欢糯米?用手抓黏糊糊的咖喱饭是怎么做到的?也有很多忍俊不禁的事,例如在抗战时期,把虾仁锅巴汤叫做“轰炸东京”等等。讲述了北平的诸多餐馆,不知道厚德福、致美楼、东来顺等等有没有保留至今,即使保留下来,也不是当初的味道吧。

用16个字形容这本书就是:闲情逸致、旁征博引、中西逢源、处处乡愁。不仅懂吃、更有吃的人生态度。喜欢的朋友不要错过。

雅舍的读后感 篇11

最初知道梁实秋是在中学时期语文课本里鲁迅的一篇比较出名的杂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记得老师在讲评语言特色时特别指出乏字的点睛之处。于是印象中的梁实秋便总是一副丑陋困乏的走狗的影象,无法改变也没想到去改变。梁实秋是一个幻影,而那篇杂文则积淀为幻影的背景,幻影模糊但背景清晰。由于历史的原因,整整一代人与这幻影构成了固定不变的角度。在这被指定的角度中,不仅无法知全豹,甚至难以窥一斑。如果说梁实秋曾在我的心目中存在过,那也是以虚无的方式间接地存在的。

许多年过去了,由于迷恋上散文,使我开始接触非虚幻的梁实秋。读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我被一种魅力所吸引,情不自禁地跟着他走进了隽永清丽的雅舍,不知不觉,那先入为主的模糊影象淡化了,继而消失了。

原以为《雅舍》是达官贵人幽居的私邸,凡夫俗子无缘与之接壤。进去才发现,雅舍的主人把世间的雅俗点成一支香烛,袅袅的清烟把琴棋书画诗酒花与柴米油盐酱醋茶化为浓浓一缕于室中缭绕。细细品味着主人沏上的香茶,品着阳春白雪,品着下里巴人,愉悦把品味的心境蒸腾得酣畅淋漓,微醺欲醉。

阳春白雪的《雅舍》是一匹抖落开的古色古香的锦缎,缎面闪烁着摇曳不定的光泽,闪烁着古典的辉煌韵律。雅舍的主人有时就是披着这袭古典的锦缎,端坐于我们面前优雅轻谈。我们听他的《四君子》、《沉默》、《喝茶》、《饮酒》听得如痴如醉,入迷忘归。

主人富有诗意地告诉我们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于是我们想到了方令孺女士笔下的雅舍主人∶余则拟其为梨花,以其淡泊风流有类孟东野。斑斓的树影投在雅舍主人的身上,瓣瓣花印似一片水墨修竹笼罩着古缎悠远的逸韵。我们记起了中国历史上有关竹林所涵盖的深远的底蕴。竹林是贤人名士的所在。面对这片摇曳生辉的竹叶,我们感受的是一种古远的情怀∶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月下的弹琴者是一位风流儒雅的高山名士,他追求的是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他所崇尚的人生情趣,始终是一种清雅恬淡的传统士大夫的情趣。因此即是住在风来则洞若凉亭,雨来则渗滴如漏的雅舍,主人也并不以此为苦,悠然语道∶我有一几一塌,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

他把生活当作艺术来享受,把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当作一种闲适的情趣来把玩欣赏。《衣裳》、《蟹》、《雅舍》、《散步》,同样是一种生活,雅舍主人就能调出一种逸致,一种诗意。如仅仅吃蟹,主人就能徐徐引举出炒、烤、腌、清蒸等各色精巧花样,尤其是在前门正阳楼吃蒸蟹,每客一尖一团足矣酒足饭饱。别忘了要一碗氽大甲除了这一味氽大甲,没有任何别的羹汤可以压得住这一餐的阵脚。以蒸蟹始,以大甲汤终,前后照应,犹如一篇起承转合的文章。主人焉是在吃蟹,生生的是把一篇脍炙人口的好文章噙在口中。读这类恬淡闲逸的文章,犹如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神韵无穷。

坐在雅舍里看着雅舍主人身上的那袭古缎被一世纪前的东晋遗风微微吹拂起秋水涟漪,我听见我的心在长长叹息:这份近乎奢侈的美丽就象嵇康的那曲《广陵散》一样终将要失传了,因为我们心气浮燥的后人,恐怕没有心情和时间去消受和体味这种人生的闲情逸致了。

雅舍的主人并不总是披着一身古老的锦缎,当他落下长披,从古色古香里走出来时,我们惊异地发现面对的不再是闲云野鹤式的隐者名士,而是一个出入市井勾栏的市俗文人。

他兴致勃勃地为我们展开一幅长长的清明河上图式的人生百态画卷,画卷中走出来男人、女人、雅人、俗人、达官贵人、献媚小人不动声色地讽刺与诙谐,足令世上众人再无须觅镜自照。

雅舍主人饱蘸着市井风情工笔精细地描绘了众生百相,从不登大雅之堂的欠身、挖脚、公厕、菜市场,到官尝礼道、代沟、社会公德,林林总总,信手拈来。一篇《谦让》,使我们由衷折服了那句老套俗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联想到当下的世风:该谦让的并不谦让,不该谦让的倒让起来没完没了,踢皮球的把戏,相互推诿的道场,比之酒桌饭局中的谦让,更令人作呕。

雅舍主人在长卷中掺柔了漫画式的夸张,淋漓调侃,机智俏皮。写女人年轻时饱满丰润得像一颗牛奶葡萄,一弹就破,玲珑矫健得像一只燕子,跳动得那么轻灵,而到中年牛奶葡萄要变为金丝蜜枣,燕子要变鹌鹑;说到守财奴,好像是把孔方兄一个个的穿挂在他的肋骨上,取下一个都是血丝糊拉的。每读到这样的段落,总令人忍俊不禁笑出声来。如此的绘写灵动,可叹我等后生晚辈只有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份儿了。

雅俗共赏是文学殿堂所追求的一种至善至美的极至。能集雅俗于一身的人必是一个内涵丰富,韵味深厚的生活智者。能与这样的智者长谈是一种福份。

雅舍的读后感 篇12

《雅舍》是梁实秋先生的随笔录。分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谈吃,海外撷英四个部分。

文章给人整体的感觉多是用轻快,一本正经的语气来陈述事例等,却表现出讽刺的意味。有些幽默。总惹来无奈一笑。看得出来作者对于国学和外国文学都有很深的造诣,可以随便拉出《尚书》一类书中的事例,句子,又可以引入外国文人或思想家的话语和做法。

随笔描上写的都是本身所想,实际经历,世间百态。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其中所描述的很多现象与揭露的事实一直存至今日。作者选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在平凡不过的事物,却写出丰富的内涵,看见我们没有看见的东西,做出联想。可见作者思考问题的深入,全面。和对事物的了解之深。

我读《雅舍》并未觉出有多少晦涩难懂,却依旧觉得读得很累,或许是人生履历不够。没读一篇文章都要想许多,其中有问题,还有许多深刻的地方没能理解。

雅舍品人与品世是最深刻的部分。品人中开头就有男人,女人,然后按年龄写,按职业写,再到具体的五个人。基本表达了他对人的看法,有些并不全面,是着重以讽刺去了。如男人这篇,开头一句便是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脏!。下一段开头则是对了,男人懒。再如是男人多半自私。

至于品世,作者选取的都是平常事物,说出自己的观点。举得事例是我们熟悉,却又不常用的。写得很真实。如音乐疑问。很是实在,音乐的耳朵不是人人都有的。看多了那些高雅艺术,什么歌剧,古典音乐会后,只能让人有些许愉悦,可是花了多久的时间,受了多少磨砺才会这样。我呢,没有什么艺术细胞,就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画了什么,我真没啥感觉,连历史书介绍它时都是用的据作者介绍如何如何。如果听不懂,看不懂,就不必逼着自己,音乐和绘画都是宁缺毋滥的。

再到雅舍谈吃,就多是一些没事的出处,做法以及世人对其的观点,还联系了许多生活上,作者经历过的事情。想想,也许作者是在怀念友人,回忆当初。看着,还觉得作者是享受生活之人,在入内就读不出许多了。

至于海外撷英,多是写作者在美国的所见所闻,语言风趣幽默。一豆腐干风波为例,描写的是作者踏上美国本土,与美国海关的一些故事。把当时美国人对中国的不了解写了出来。至于有个美国作家写的那本书,就像是个笑话,作者也仅是说自己孤陋寡闻而一笑而过了。有很典型的美国人形象。对于美国人的人情味,则有一种反讽的意味。

这本随笔,对人生,对世间百态的看法。有许多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也许再过很多年再去读,味道就不同了。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雅舍小品》有感1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哑舍有感3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