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追风筝的人有感 > 地图 > 观追风筝的人有感,2024观追风筝的人有感
观追风筝的人有感相关栏目
观追风筝的人有感热门栏目
观追风筝的人有感推荐
观追风筝的人有感

(共 7172 篇)

  • 1、 《追风筝的人》作文(优质读后感)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在阅读过一篇文章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读后感,就是自己看了什么书之后引起自己一些对事物的想法和思考,“读后感”才是你读完长篇大论之后真生能剩下留给你的知识。在写读后感时我们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追风筝的人》作文(优质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作文我时常幻想自己能够预知未来,这样,有一天我面对未来的那些突然变化,就会更从容,面对陈年往事也会更慷慨。但,我平庸,如大多数人一样忙碌于琐碎繁杂的生活,纠结于匆匆逝去的时光。既然无法预知未来,便开始依赖回忆,甚至企图用琐碎的过去拼凑一个未来。余华说"回忆过去,无异于再活一次".可有些回忆很美好,有些回忆让人显得很无知,有些回忆慢慢泛黄,有些回忆仿佛就在昨天,有些故事也总是从儿时的回忆展开。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令阿米尔感到自责和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尔米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尔米再度踏上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为了找回"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尔米决定救出哈桑的孩子。在被拳头捶打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善良,看到了勇敢,看到了曾经的那份真,看到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摧毁给别人看。"人生,总是在后悔伤害别人中度过,那么,人生就有反省。我坚信,反省会让自己更强大,反省会让人与人的关系更和谐,反省会变荆棘为坦途,化山穷水复为柳暗花明。青年时的那次追风筝阿米尔的自私、怯懦上海路哈桑,丧失了自己对待友情时最美好最纯真的心。但时光的飞逝,岁月的淘洗终不能减轻他心中的那份愧疚,在不断的反省中,他终于得到了救赎,找到了自己曾失去的美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说:"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都避免不了犯错误。如果做不到反省,只会让自己错上加错,愈陷愈深。反省,是自己的品格高尚。古代的廉颇处处与自己的同事蔺相如为难。当廉颇听说蔺相如对敌狠对友宽的肺腑之言后,反省自己,最终悔悟,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二人终成好友。因为廉颇的反省,让他的品性得到了升华

  • 2、 编辑推荐:《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550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之症。读好书,好读书,一直都是长辈教导我们的至理名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一篇优质的读书心得应该是什么样子?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精心整理的《编辑推荐:《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550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大学毕业的时候朋友送了我一本《追风筝的人》,工作之后从没翻阅过。局里提倡读书活动,我就读起了这本《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是以苏联入侵阿富汗和塔*班掌权后阿富汗国内暴*为背景的。故事主人公有2个,富家子弟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故事主线就是阿米尔和哈桑的友谊。书中同时描写描写了父子之情、手足之情和友情。提出了忠诚与背叛、愧疚与赎罪等道德命题。书的最后阿米尔为哈桑的儿子追逐掉落的风筝,就像当年哈桑为自己追风筝一样。

    看完这本书心里一直很难受。哈桑对阿米尔说的那句“为了你,千千万万遍都愿意”让我印象十分深刻,而阿米尔在为哈桑的儿子追风筝的时候也对哈桑儿子说“为了你,千千万万遍都愿意”。

    追风筝,或许形象而又有力的概括了我们的一生,生命就是一场从不停歇的追逐,追逐的对象,或许是理想、或许是想象中自己的样子。

    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而对于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书中很多的情感描写真的都直击人心,比如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朋友面临危险时的手足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卸,还有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

    人生也许就是这样,一旦犯错或错过,可能就得用一生来挽回。

  • 3、 《追风筝的人》(优质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为了考试,专业,成绩,读了一堆理论。为了放松,放空,弥补空虚,盯着手机。早已失去静看庭前花开花落的岁月静好,零散的时间略显喧嚣。

    阿米尔和哈桑。我们或许也曾像他们那样,将“你与他”刻到树上,石桥,或是任何一个可以证明你们关系的地方,表忠诚,宣示主权,或是求长久。有多少人在过去的日子里,心甘情愿的“为你,千千万万遍”。

    风筝大赛获胜,为了父子之间的关系,那种渴望关注,阿米尔用哈桑的忠诚和友谊,作为交换的砝码。想在众多高飞的风筝中受到关注,赢得父亲的赞许和夸奖,就用自己风筝的线,去和其他风筝的线斗争。阿米尔是那想“获胜”的风筝,哈桑是那个为他斗争的线,在这过程中,用自己做牺牲,最后还要去追,去保护那个“风筝”。

    或是那个时期的阶级观念,注定在这段感情中哈桑就是要默默付出的人,或许更多的是哈桑在这段感情中选择了忠诚和守护。阿米尔为哈桑受到欺负时,自己的胆怯,痛哭自责,为了让自己能够舒服一些,逼走哈桑,在离开的那一刻,哈桑依旧选择维护,选择忠诚。

    故事残忍细腻。生活中,有多少情感让我们恃宠而骄。

    追风筝的人,围绕风筝与阿富汗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

    关于阿富汗历史政治,种族文化的故事,我就不在这儿班门弄斧啦。而作者卡勒德·胡赛尼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后随父亲迁往美国。与书中主人公的经历很相似,我想这应该是他能把心理活动描述得这么符合人物形象的原因吧。

    主人公阿米尔不是英雄,和我们看的电影中主角光环不一样,他对父爱的渴求、对优越感的渴望以及面对恶势力时的自保。他嫉妒父亲对哈桑好,恨不得自己血液里流淌着父亲的血;看见哈桑被强势蛮横的阿塞夫猥亵时,躲在角落中不出声;因为没为哈桑挺身而出内心受到煎熬,设局让哈桑和阿里离开了他们家。

    相反,哈桑对阿米尔是忠诚的,有仆人对主人的忠诚,有对朋友的忠诚。他为了阿米尔少爷博得父亲的爱,一直是那个追风筝的人,后来知道阿米尔不想见到自己时,附和他的谎言,离开了家;原谅抛弃自己的母亲,一直对她好;

    我觉得在生活中,哈桑这样的人很少,在从来没被承认的友谊中,始终不变地奉献着对阿米尔少爷忠诚的爱;像阿米尔和父亲可能多一些,父亲和仆人阿里的妻子生下哈桑后,为了救赎自己的内心,修孤儿院,冒死为孕妇挺身而出;阿米尔在之后的二十多年,因为背叛内心一直自责,受煎熬,最后踏上了成为好人的

  • 4、 有关于追风筝的人的体会有感

    当很多人都在推荐这本书时候我就很好奇这本书写的是什么,为什么那么多人推荐。追风筝的人,代表着什么意思呢?带着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有关于《追风筝的人》的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一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已经读过三遍了,每一遍都会被深深的感动。我始终在追寻,到底触动我的是什么?那柔软细腻的笔触,那毫无矫揉造作的描写,那关于童年的跳动,那罪恶的定格,那救赎的可贵

    为你,千千万万遍

    故事发生在阿富汗的塔布尔,就像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这里有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和最丑恶的东西,友谊、忠诚、信任,背叛、歧视、自私

    童年,是孩子们的天堂。阿米尔和哈桑,在一个富裕家庭长大的两个亲密无间的主仆,一起爬树、一起搞恶作剧、一起看电影、一起放风筝,一起在树上刻下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苏丹我喜欢所有的这一切的描写,那么亲切、自然、童趣,那微妙的幸福悄悄的在心中蔓延着,蔓延着

    阿米尔和哈桑,无论如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朋友,因为历史不会轻易改变,宗教也是。最终,我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扎拉人,我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这些没有什么能改变得了。没有。这些不能改变的历史,给了阿米尔背叛的勇气和借口,并最终背负着这个罪恶。在那场追风筝的比赛中,那那条小巷之中,在那打开父亲心门钥匙的蓝风筝与对友情的背叛中,我们再也看不到阿米尔眼中的澄清与欢愉。

    对阿米尔来说,美国是个埋葬往事的地方。但,往事终究会自行爬上来,你会发现,原来它从未离开过你。

    一条救赎之路,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读书心得二

    追风筝的人,我终于明白了追风筝的人是什么意思了。虽然译后记里写到: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但我更愿意简单的认为,追风筝的人指的就是哈桑,那个陪他一起成长一起放风筝,每次为他追到风筝,在他夺冠那次不惜受辱都要保护那个蓝风筝的哈桑,那个被他背叛的哈桑。风筝,是他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也是最痛的回忆。

    索拉博自杀的那一段,我的眼泪止不住的流。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这么小的小孩子要承受这么多的痛苦,为什么!仅仅只是因为他是哈扎拉人?所以他的父母就要被当众击杀,所以他就要被凌辱,所以他就要被像

  • 5、 有关《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一本好评如潮的书。短短几年时间,该书已在全球销量超过800万,一本好书不一定畅销,一本畅销的书也不一定是好书,但《追风筝的人》绝对是一本既畅销又极具可读性的书,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有关于《追风筝的人》的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一

    故事是由第一人称我开始的。

    父亲是阿富汗当地的有钱人,他的佣人阿里是从小和他玩到大的好朋友,阿里的儿子哈桑,是和我年龄相仿的老实人,我们经常一起玩,我一直受着良好的教育,因此老欺负哈桑,找机会嘲笑他没文化。阿塞夫也是富家子弟,他心狠毒辣,老用他的不锈钢拳套欺负人,特别是哈桑。

    在一次风筝大赛中,我得了第一名忠实的哈桑为我去追我的战利品时,被阿塞夫挡住,正在对峙时,我赶到了现场,却又选择了逃避,看着阿塞夫用拳套拼命打哈桑,我却置之不理反而逃跑了,哈桑无意之间看见了我,为你,千千万万遍。他让我无地自容。在随后的日子里,他试着恢复我们的关系,可并不奏效。最后他选择了离开。

    多年以后,我们都已成家,父亲的死让我十分悲痛,不得不重返家园,但父亲的朋友又告诉我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哈桑是我同父异母的兄弟,我父亲做了多么愧对阿里的事情!但他又告诉我,哈桑被塔利班分子枪决了,现在只留下他的儿子索拉博。我的内心经过了多大的煎熬,经过了多大的斗争,我还是屈服了,我把哈桑唯一的儿子想方设法的接回来,却没想到控制他的是塔利班而且是儿时蛮横的阿塞夫。我仍然是无力缚鸡,任阿塞夫的不锈钢拳套宰割,多亏索拉博救我一命才没被打死,可是全身多处骨折危在旦夕才逃出了魔掌。

    为你,千千万万遍。

    索拉博给我回到美国,生活就这样平淡下去,直到永远

    我和哈桑的情,在一句话中表达出来,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老在我耳边萦绕,他出现了两边,索拉博和哈桑,不是言传身教,只是一种特别的品格,如暖风般唤醒我沉睡的心灵,我的思绪飞向辽远,在如梦幻般醒悟,这不是梦。

    我的泪水浸湿了书页,不知不觉的,这种震撼人心的感觉涌上心头,我想起了我在远方的兄弟,为你,千千万万遍。再次在我耳边响起,镇海我的心灵

    读书心得二

    该书讲述的是在阿富汗,那片饱受战争摧残的土地上,两个小伙伴的故事,确切的说是两个兄弟间的故事。对于阿富汗,或许太多的中国人都是很陌生的,而作为美国人来说,给那片国土上的一些人带来了一段难以遗忘的惨痛记忆,但对于阿富汗,他们也存在着诸多的疑问,虽然美国人在阿富汗的战争中取得他们所谓

  • 6、 表达追风筝的人的读书心得有感

    看了《追风筝的人》这篇文章对我来说是一个沉下心来读书的开始,一个深入思考的开始。不得不承认,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几乎对读书丧失了兴趣。,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有关于《追风筝的人》的读书心得,快点看看吧。

    读书心得一

    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说,看完后也让我有很多感想,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它可以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作文之读后感:《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小说开头和结尾重叠在一起,成为两幅相似的画面:广漠的天空,雪花飘落,空气寒冷而清澈,追风筝的孩子们欢笑着奔跑,追逐飞逝的光影。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两代人之间反复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复之间,生活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幅画面也随着主人公命运的变化被不断染上新的颜色,从孩童天真的视野堕入世事变迁的悲哀之中。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他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与侮辱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

    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

    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

    一场救赎再次开始。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的笑起来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

  • 7、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一)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火红的晚霞下,一个小男孩拿着风筝在风中奔跑。这便是《追风筝的人》的封面。可是那飘荡在空中的风筝意味着什么?那长长的风筝线的背后又意味着什么?我开始走进那一片火红的晚霞,看昔日的繁华与安宁,今日的苦难与战乱。

    《追风筝的人》的作者名叫卡勒德·胡塞尼,出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我读的这本《追风筝的人》也是他的著作之一。这本书的故事内容十分精彩,其中讲述了一个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但是在一场风筝比赛过后,阿米尔因为对哈桑见死不救而被哈桑憎恶,哈桑和他的父亲阿里就这样离开了这个富家别院。阿米尔为了将功补过,和父亲逃亡到了美国。为了赎罪的阿米尔也在成年后重新回到了暌违二十年的故乡。但是,儿时的噩梦却戏剧般地再度重演——哈桑死了!这时阿米尔也做出了抉择……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一场救赎再次开始。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的笑起来……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相比较而言,是幸福的。他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作者用细腻平淡的笔触,为我们真实的还原了阿富汗喀布尔,娓娓道来一段人性的救赎。语言平实而力透纸背,感强烈真挚而不造作,仿佛一位老朋友向你诉说他曾经的故事。“为你,千千万万遍!”铭刻在心底的声音是永恒的忠诚誓言,哈桑坚定澄澈洞察一切的眼神从一个少年的眼中直达另一个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来不停歇地煎熬拷问着懦弱的灵魂。亲情、友情,欢笑、背叛,汗水、血水,树荫倾泻的阳光,顺窗而下的雨水,最珍贵的感情,最鄙夷的沉默,独自咽下的泪水,难以置信的身世,执着奉献的生命,连同风筝和那张带着兔唇的圆脸在阿富汗这片被宗教信仰与真诚热情缠绕,被战火摧残的土地上交织成震撼人心又回味悠长的交响曲:“为你,千千万万遍……”

    读了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人与人之间的友情是不可磨灭的,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共同的枢纽,故事中的主人公阿米尔因为胆小懦弱而遭

  • 8、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二)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小说《追风筝的人》由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男孩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后对儿时过错的心灵救赎过程。剧情跨度是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全书类似自传体小说,主人公的经历和背景非常类似作者本人的经历背景。主人公儿时出身阿富汗上流社会,父亲经商积德,在当地非常有声望。而主人公由于孩童的自私,非常想获得父亲全部的爱,并因此总是因为父亲对仆人孩子的温情而心生嫉妒。

    主人公儿时性格懦弱,仆人的孩子勇敢忠诚,心态失衡的主人公后来用不光彩的手段陷害了仆人一家,导 致仆人一家流落异乡,后来阿富汗爆发战争,主人公一家被迫出走美国。后来父亲的合伙人熟知内情,在临过世前鼓励主人公回阿富汗寻找当年的仆人小孩,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平复自己多年的负罪感。已经是事业有成的主人公鼓起勇气,第一次像男子汉般的回到了故乡,在满目疮痍和被塔利班统治的残酷现实中,找到了老朋友,在得知惊人秘密后,他赎罪般的努力,最终令人感动的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

    看了《追风筝的人》这篇 文章 对我来说是一个沉下心来读书的开始,一个深入思考的开始。不得不承认,在之前的很长一段 时间 里,我几乎对读书丧失了兴趣。经常是拿起一本书--放下。看起来,我与书无缘了。但总会有一个转折点的。当我看到《追风筝的人》这个书名,引发了我无限的联想。又看到它的封面——黄昏的天空。一层层斑斓云彩中有一片蔚蓝天空,仿佛把人带到更深更广远的世界。一只拖着长长尾巴的风筝在天空中翩翩起舞。因为一个书名,因为一个梦境,我买下了它。

    在我看来,第一流的小说必须具备一个特质:情感的真实。具备这一特质后,一部小说的情节不管多曲折、奇幻甚至荒诞,读起来都不会有堵塞感。 因而,钱钟书的《围城》未被我列入第一流的小说,因为小说中一些关键情节的推进缺乏情感的真实,譬如“局部的真理”勾引方鸿渐、唐晓芙爱上方鸿渐和方鸿渐爱上孙柔嘉,这几个情节中的情感描绘都缺乏真实感,让我觉得相当突兀。

    相比之下,美裔阿富汗人卡德勒·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就具备“情感的真实”这一特质。

    这部小说讲的是两个阿富汗少年的故事,阿米尔是少爷,而小他一岁的、天生便是兔唇的哈桑是仆人,他们都失去了妈妈,阿米尔的妈妈生阿米尔时死于难产,哈桑的妈妈则在哈桑出生几天后跟一群江湖艺人私奔了。这两个男孩吃一个奶妈的奶长大,拥有似乎牢不可破的情谊。然而,当哈桑为扞卫阿米尔

  • 9、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三)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12岁的阿富汗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的一件悲惨不堪的事,令阿米尔感到自责与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之后,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

    成年之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

    命运是一件十分奇妙的东西,它总是可以在你觉得能够逃避能够战胜的时候向你展示它的力量。哈桑是如此,阿米尔更是如此。《追风筝的人》是一本宗教色彩十分浓厚的小说。里面的所有细节无一例外的透露着伊斯兰教的风味。然而命运这种东西,正是宗教中所要宣扬的重要理念。

    其实我一直不明白,一个美国人写的小说为何总是占据中国图书市场的销售排行榜前列。读完《追风筝的人》后,我觉得自己似乎是有些明白了。这本小说所要讲给我们的不光是书中所描述的阿富汗的社会,更多的作者对于命运的思考。

    读完之后,不难看出书中的内容处处为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埋下伏笔。发生在哈桑身上的悲惨事件同样也发生在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身上,而且伤害他们两个的是同一人,命运总是如此充满讽刺意味。阿米尔和他的妻子索拉雅这一对健康的男女总是怀不上孩子,上天就把哈桑的儿子赐给他们。

    但是,拯救索拉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重返阿富汗的整个旅途中,阿米尔过得并不轻松,一个天大的真相将他打击得痛不欲生,后来在争取索拉博的过程中他和阿富汗当地的塔利班进行了一番生死较量,像是回报死去的兄弟一样,他以身体上收到的重伤为代价救下了索拉博,还好有幸保住性命。

    但是索拉博在战争的迫害下,身体和心理都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他不是一个健康的孩子,再加上他的身份与国籍,收养他也是困难重重。这一切都像是命运安排好了一般,在那个懵懂、幼稚、怯懦的少年时期,阿米尔做过许多在那个时候做过许多错事。但在离开家乡二十多年之后,他又出于善意做了同样的事情,这一次,他战胜了自己的心魔,阿米尔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少爷,他成长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男人。

    其实,命运就是这样一个说不准的事情,它不知在什么时候就可能已经安排好了一切,你能做的,只有改变自己,让自己强大起来。阿米尔做到了,所以他同时也收获了好的结果。

    我们大多数人的成长都不是一件特别顺利的事情。总会遇到挫折和磨难,在面对这一切的时候,我们怎么做

  • 10、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四)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貌似很久没有提笔写点东西了,其实,一个月之前就读完了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可是,一直没有勇气写写读后感,我不知道该如何切入,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对这本小说的喜爱,也害怕自己没有能力将这本小说最精彩的地方呈现给大家。但,读后感始终是要写的,我想与大家分享最美最感人的文字,因为那之于我是件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

    在我下定最后决定写这篇读后感之前,翻看了许多关于《追风筝的人》的书评,五花八门,尽显各自风骚。有人说,《追风筝的人》具备“情感的真实”这一特质,我完全认同。甚至可以说很久都没有邂逅如此令人感动而又让人深省的小说了,当然之前读的胡赛尼的《灿烂千阳》也是如此。一部小说的情节不管多曲折、奇幻甚至荒诞,只要具备了“情感的真实”这一特质后,读起来都不会有堵塞感。我便是这样一口气读完了《追风筝的人》。

    这部小说讲的是两个阿富汗少年的故事,主人公阿米尔是少爷,而小他一岁的、天生便是兔唇的哈桑是仆人,他们都失去了妈妈,阿米尔的妈妈生阿米尔时死于难产,哈桑的妈妈则在哈桑出生几天后跟一群江湖艺人私奔了。这两个男孩吃一个奶妈的奶长大,拥有似乎牢不可破的情谊。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哈桑为扞卫阿米尔的荣誉而被人凌辱时,阿米尔却选择了逃避,他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不仅如此,阿米尔为了获得父亲的认同和唯一的爱,设计将哈桑驱逐出自己家门。

    后来,因战争移居美国并成为知名小说家的阿米尔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边是阿米尔父亲的好友拉辛汗,他说哈桑已经死了,他要阿米尔回阿富汗,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从战乱中的阿富汗带出来,这不仅是因为他以前辜负了哈桑,还因为哈桑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弟弟。阿米尔重新回到了那片原本熟悉却再也不认识的土地,历经千难将索拉博带回了美国。大胆的踏上了许多人所说的自我救赎的道路。

    记得《简爱》里有一段台词:有个年轻人,他从小就被宠爱坏了。他犯下个极大的错误,不是罪恶,是错误。它的后果是可怕的,唯一的逃避是逍遥在外,寻欢作乐。后来他遇见个老人,一个二十年前他就认识的高尚的老人,他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机会。这段台词便是对《追风筝的人》的主人公阿米尔的故事最好的总结和诠释。他小时候拥有或者说他一生都拥有一个挚友,一段最珍贵的友情,他却没有珍惜,错过了那原本人生最美好的回忆,留下了终身就算自我救赎也无法挽回的遗憾。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在书中出现了好几

  • 2021-07-09

  • 2021-07-03

  • 2021-05-21

  • 2022-10-21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09-23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1-06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2-05-03

  • 2022-04-11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1-1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28

  • 2022-03-28

  • 2019-10-20

  • 2019-10-29

  • 2019-11-06

  • 2022-06-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20-08-06

观追风筝的人有感
观追风筝的人有感栏目给大家提供丰富的2024观追风筝的人有感、观追风筝的人有感大全等,希望丰富的观追风筝的人有感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供大家参考借鉴!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