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老张的哲学读后感 > 地图 > 老张的哲学读后感,2024老张的哲学读后感
老张的哲学读后感相关栏目
老张的哲学读后感热门栏目
老张的哲学读后感推荐
老张的哲学读后感

(共 9979 篇)

  • 1、 老舍作品《老张的哲学》读书笔记

    《老张的哲学》读书笔记一

    老舍的著作《老张的哲学》很让人玩味。开篇就是一句话清楚而又糊涂的话:老张的哲学是钱本位而三位一体的。钱本位很清楚,一个字:钱。但三位一体是哪三位呢?读完全书后明白了,那三位无论是回,耶,佛;兵,学,商;还是官话,奉天话,山东话,归结一个字还是:钱。我甚至想,老张本人怎么不姓钱呢。

    有一点必须承认,老张虽然在职业上身兼数职,生活上三妻四妾,但是对待自己的人生哲学上,那是忠贞不二,坚定钱本位而三位一体的哲学思想不动摇。时时记心间,处处落实处!葛朗台跟他比,要汗颜,原来不如老张会算账,会节俭;阿凡提中的巴依老爷跟他比,要自愧不如,原来不如老张会剥削,会赚钱。将来,当我想说某人葛朗台时,我应该改口称为老张,这样更亲切,更真实。

    老张是成功的,虽然老张是民国时期人物,但即便是放到现在,他依然是成功的典范。有钱才是硬道理。一切向钱看。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能使磨推鬼这么多名言警句,我看老张比我们现代人领悟得更深刻。应该说,老张是走在时代的前列。现在的社会节奏太快了,以至大家没空关心成功的过程,而只有时间看成功的结果。而结果就是一个字:钱。

    老张很快乐,我甚至可以感受到当钱落入他口袋时,他那种心花怒放的喜悦和莫大的成就感、满足感。真是快乐啊!可是,除此以外,老张作为人的其它快乐还有吗?老张有婚姻,但是没有爱情;有家庭,但是没有天伦之乐;有学生,但没有一个学生肯尊敬地向他行个礼更可悲的是,老张是钱的主人,可钱却管着他。为了省钱,多远的路他都可以不乘车而长途步行;口干舌燥却不愿买一杯水,而只喝河水;他甚至让自己饿肚子,更别说他不曾让老婆吃过一顿好饭。而当他被迫捐了一笔款之后,他甚至记下了耻辱二字,仿佛是出卖了最好的朋友。 等等,不一而足。这样算来,老张的日子过得很痛苦。于是,我看到的更多的是悲哀,无尽的悲哀。

    在那样的社会里,李静、龙凤、王德、李应等等注定是悲哀的,因为,他们处在社会的最底层。

    然而,老张的悲哀也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哀,就如同老张的哲学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哲学。还有蓝小山、南飞生等,而当时的社会却正是由这样一群君子似的小人主宰着,我能不说这是社会的悲哀吗?

    这样的悲哀,又有谁能来拯救呢?所谓的宗教救不了,所谓的自治会救不了,所谓的教育救不了,所谓的政府救不了,所谓的大善人也救不了我想,赵四倒是能救得了。

    《老张的哲学》读书笔记二

    《老张的哲学》描写

  • 2、 《法官老张轶事》观后感1100字

    《法官老张轶事》观后感 情是情,法是法。 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神的物当归给神。《圣经新约》(和合本) 电影《法官老张轶事》中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西部农村。老张是一名基层派出法庭的法官,憨厚正直,在群众中颇有威信。村民刘三喜带着律师找到他,要告自己的老丈人老庆和小姨子。三年前,三喜的媳妇难产而死,无情无义的三喜把刚出生才三天的秀秀丢弃在老丈人家又另娶妻。法院判决由小姨子担任秀秀的监护人,三喜支付抚养费。如今,三喜非但从未支付孩子的抚养费,还因为媳妇不能生,把小姨子告上法庭主张监护权。从情理上说,三喜确实不配做孩子的父亲;但是在法律上,三喜作为孩子生物学上的父亲拥有合法的监护权。这让老张法官伤透了脑筋。几经周折,对双方的调解还是失败。在村里举行的第二次公审大会上,老张依法判决,作为秀秀的父亲,三喜是合法的监护人。 故事讲到这,问题出现了,法律没有救济善良忠义之士,反而为薄情寡义之人作伥,而好人老张法官悲情地扮演了道具的角色。暂且不论究竟为何(可讨论的原因可能有立法的不完善、司法能动主义等,这类的讨论必然会涉及价值判断),恰恰是这样的判决结果强有力地彰显出法律与情理之间的张力如此阐述,纯粹是事实(现象)描述,无关价值判断。所谓的情理,通俗得说,就是老百姓之间讲的理;学理上可以近似等同于民间法。民间法是人们处理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人类行为,合于理,利于人的起码价值标准,是由风俗习惯长期演变而来的逐渐(非成文)制度化的规则,有别于法律(国家法)。这种张力的表现在影片中比比皆是,譬如,老张在给小姨子家送传票时,老庆怒道好人去什么法庭啊,老张解释道人家起诉了,法院受理了,你们就要应诉;又如,在法庭公审现场,原告律师指责老庆你不是诉讼当事人,这没你说话的权利(依照民事诉讼法,老庆确实不是当事人),老庆气愤道我不是当事人,我替他养了三年的孩子,现在打起官司来,我不是当事人。 为什么这种张力在乡土社会[①]中会存在,如果化解这种张力?难道我们忍心苛责乡土社会人不懂法,或者给他们扣上一顶法盲的帽子问题就解决了吗?有人说,开展普法教育,送法下乡。问题在于乡土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具体生活世界是很小的,其中的人际关系总是非常密切。商品买卖需要合同法吗,分割家产需要继承法,纠纷解决需要诉讼法吗?他们不需要法,乡土社会本身
  • 3、 学哲学用哲学读后感

    篇一:《学哲学用哲学》读书心得 2

    《学哲学用哲学》读书心得

    近期,我认真阅读了李瑞环所著的《学哲学用哲学》这本著作,深有体会,受益匪浅。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长期以来,它揭示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的规律,任何事物的运动规律都逃不出它的范围。李瑞环所著的《学哲学用哲学》是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结合具体的工作实际谈哲学,使哲学原理的运用,深入浅出,易懂易记,读后使人有一种豁然开朗,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哲学。我们要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须学好哲学,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眼亮,办法多。学了哲学,懂一点哲学,在处理问题时就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进而能处理好事物的主要矛盾。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学习《学哲学用哲学》的体会:

    一、学哲学会使人终身受益,在工作中能够解决好主要矛盾。 学点哲学会使人终身受益,这是李瑞环同志的切身体会,也是他的肺腑之言。他在书中说到:?有人说,由一个普通农民、工人,一步步走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真不简单,这其中一定会有一些奥秘、诀窍,应该总结一下。要我说还是那句老话: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当然也不能否认个人的努力。光靠努力还不行,还要得法,得法就是要学习哲学。?我常讲,一个人要成长进步,要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离不开上进心、求知欲、责任感这三条,这是无法代替的。重要的是学了哲学,掌握了认识世界、改造世

    界的武器,养成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习惯,这样就不会吃糊涂亏、占糊涂便宜,避免和少走弯路。陈云同志讲过:‘学好哲学,终身受用’。这完全是经验之谈,我非常赞成。?这些发自内心的讲话,对我们树立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念是有很大帮助的,对学好称之为智慧学、明白学的哲学是很有示范作用的。运用哲学原理的应用,就不会犯绝对化、片面性的错误。在处理问题时,不拘泥于那些个别的判断和结论,能够提高识别能力,分清是非,辨别真伪。此书指出,要多深入实际,多倾听下面的意见,不能?金口玉言?、?唯我是从?。作为一般同志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敢于向领导者提出意见和建议。还有一些领导者官僚主义严重,不深入实际,不接触群众,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正如有的同志所反映的,他们一不懂,二主观,三有权,?三位一体?,胡拍板,乱指挥,使下边为难,使工作受损。对于这样一些领导者的意见,我们决不能盲从,敢于抵制,乃至进行必要的批评和斗争。

    李瑞环同志说,

  • 4、 《学哲学用哲学》读后感
    《学哲学 用哲学》读后感 (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 最近在读李瑞环的《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并且按照院党委的部署,给全体领导班子成员以及中层管理人员每人发了一套。 李瑞环是我国当代少有的一位从草根走到中央最高层的领导干部,几十年的政治生涯当中,他踏实肯干,勤勤恳恳,高效廉洁,政绩卓著,作风朴实,为人清廉,备受广大百姓的赞誉。退休后,他依然热心赤忱,心手不闲,在一如既往关注党和国家改革建设事业的同时,著书立说,把自己一生的经验智慧融汇在《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中,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教益和启迪我们更好地生活、学习、工作,实在是叫人敬佩不已。 提起哲学,普通人总感到晦涩难懂,枯燥无味,高深莫测,抽象神秘,其实不然。李瑞环同志有着很长时间底层工作经验,走上领导岗位后也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常常深入基层,把许多问题都看得很透彻。他的文字往往一针见血,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在《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中,他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与实际相结合,将复杂深奥的哲学问题具体化,由事入理,两相结合,水乳交融,讲述得生动有趣,非常通俗,好读耐读,叫人一看就喜欢,而且获益匪浅。李瑞环同志还联系个人实际,从现实出发,深刻阐述了自己对哲学的认识和体验:“哲学是明白学、智慧学,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哲学是‘明白学’,许多事情只有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哲学是‘智慧学’,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学哲学,天赋再好也不能算是明白人。不懂哲学的领导者就不可能是一个清醒的领导”。他还坦然表白自己对哲学的深厚感情和浓厚兴趣:“我这一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问是哲学,下工夫最多的是哲学,对我帮助最大的也是哲学”。正是由于刻苦钻研哲学,李瑞环才练就了一双慧目锐眼,对许多事情都看得很开很透彻。正如:“只有心中有人民,人民心中才有你。”话非常浅,非常直白,却是一针见血,鞭辟入里,道理极深奥。它把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的遵旨以及密切联系群众、情系于民、执政为民、吃苦在先等大道理都蕴含在里面。又如:“假如你对群众讲的是‘吃苦在先,享受在后’,而群众看到你的行为却是‘好处全占,吃亏不干’;你对群众讲的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而群众看到你的行为却是‘挥霍浪费,铺张排场’,群众怎么能信服你,你讲的还
  • 5、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_关于哲学的作文600字

    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有人问哲学具体是什么,可以说哲学是热爱智慧。哲学起源于人们对自体和外在世界的惊异与追问。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贯穿了人类文明的崛起与发展,是人类智慧精华的凝结,承载了人类的文化与科学,成就了一个民族的存亡和其文化的发展。

    由于哲学这个领域随着历史而不断地扩张,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问题兴趣,所以哲学的主题不断变化增加。而不同的哲学家对推理的本质有不同的想法,所以哲学衍生出不同的学派,所以初识哲学,面对这一宏大的体系、难以理解的哲学专用词汇和复杂多样的学派难免混乱,从而退却。布莱恩?麦基教授的《哲学的故事》一书,对思想史加以综述,可读性强,既适合入门汉,又适合哲学系的学生。本书以哲学时间发展为线索,对古希腊人及其世界、基督教与哲学、近代科学的滥觞、伟大的理性主义者、伟大的经验主义者、德国哲学的黄金时代、民主与哲学,20世纪哲学这几个阶段中阐明的主要哲学问题,关注重要的问题和伟大哲学家的代表作进行介绍与分析,也可谓是西方思想史的入门书。

    由于哲学的本性是爱智,学习哲学可以让人做到知而能识,学而能思,是个人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的文化理论的基石。哲学在我们没有察觉的时候就已完全融入到了生活的每一处地方,一切的自然科学本身都是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学习哲学对我们日常自然科学的学习有辅助作用;哲学在生活中最直接的体现是认识论和方法论,学习哲学会使我们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方式,更有意义地生活。

  • 6、 驴的哲学读后感

    驴的哲学读后感(一)

    有一个故事叫《驴的哲学》,读完之后,让我感受至深。

    《驴的哲学》这篇故事主要讲了有一天农夫的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办法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嚎着。最后,这位农夫决定放弃,他想这头驴子年纪大了,不值得大费周章去把它救出来,不过无论如何,这口井得填起来。于是农夫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忙一起将井中的驴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农夫的邻居们人手一把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当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处境时,刚开始哭得很凄惨。但出人意料的是,不一会儿之后这头驴子就安静了下来。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底一看,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部时,驴子的反应令人称奇──它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铲进的泥土堆上面!最终驴子从井中出来了!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时候我们难免会陷入枯井里,会被各式各样的泥沙倾倒在我们身上,而想要从这些枯井脱困的秘诀就是:将泥沙抖落掉,然后站到上面去!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如同驴子这样的情况,但我们却不会象驴子那样做,只是想着后果会怎么,自己会有多么的不幸,很少会去面对眼前的事情想着怎么办,从而失去仅有的希望。我也曾经有过着样的遭遇。记得那是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快考试了,我还没有复习好,眼看着第二天就要考试,我急的象一只热锅上的蚂蚁,想着明天考试时怎么办,结果错过了昨天晚上复习的机会,导致第二天的考试没有考好,令我后悔不已。

    在我们的生活之中,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不必忙着想着自己回遭遇怎样的不幸,当务之急便是想着怎么来避免这种不幸的遭遇,如何应对。从而战胜困难,使自己不被掩埋在沙土之中!

    驴的哲学读后感(二)

    一个农夫养了一只驴,一天驴不小心掉到一口枯井里,农夫想很多方法都没有就出来。最后,农夫决定放弃这只驴,不救了。于是,开始往枯井里填土,想把驴给埋了,免除它的痛苦。驴知道了自己的处境,开始凄惨的叫着,不过,它很快就安静了下来,农夫很奇怪,便往井里看,出人意料的是落到驴身上的土都被它抖掉了,井底变高了,最终驴子得救了。

    读后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人遇到困难,不要悲观消沉,要想办法应对它。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前几天,我在做一道数学题,比较难,我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什么名堂来,我想要放弃,明天听老师上课讲吧。但妈妈鼓励我,

  • 7、 哲学的贫困读后感

    哲学的贫困读后感,什么是哲学?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哲学的贫困读后感,欢迎阅读!

    哲学的贫困读后感【1】

    这部书是用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而揭开究竟是贫困的哲学而导致蒲鲁东先生在经济学观点产生的片见呢,还是由于德国哲学的贫困而导致蒲鲁东先生的经济学观点不反映现实而是反真空而造成的。

    这才是这部重要著作的理论前提。

    因此,现在用我们找到马克思重新创立认知时空范围的真实思想,是与现实中存在的现实性而相符、是与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而一致的现实的形式,所理解的现实的内容的这一认知前提,这才真正地读懂这部重要著作思想的事实是在说明是贫困的哲学造成蒲先生的经济学贫困呢,还是由于德国是哲学的贫困而造成的后果。

    这就是我们按照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思路而读出《哲学的贫困》思想的事实。

    然而,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的认知前提,是从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来:蒲鲁东先生在经济学所阐述的观点的虚假性,那是由于是德国哲学的贫困而造成的现状。

    然而,《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在决定与恩格斯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的一部《神圣家族》之后,而在1847年第一次以单行本刊行于巴黎和布鲁塞尔的著作。

    我们看到了:虽然这部书的标题是针对蒲鲁东先生要去补救贫困的哲学,而不是认为德国哲学是到了贫困的极限。

    因此,马克思是用这部著作来揭开蒲鲁东先生的经济学观点,是由于德国哲学的贫困而造成脱的,这就是我们从这部书看到的事实。

    下面请看作者在这部书的序言表明的思想:在法国,人家认为他理应是一个拙劣的经济学家,因为他在那里以卓越的德国哲学家著称。

    在德国,人家却认为他

    理应是一个拙劣的哲学家,因为他在那里以最杰出的法国经济学家著称。

    我们是德国人同时又是经济学家,我们要反对这一双错误。

    读者将会明白,为什么我们在做这件不讨好的工作时常常不得不放下对蒲鲁东先生的批判,而去批判德国的哲学,同时还要对政治经济学作某些评论。

    我们从这部书的序言的简要说明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以揭开德国的哲学是到了贫困的极限,才导致了蒲先生的认知前提而体现在经济学思想的虚假性。

    才是马克思揭露出来的导致蒲鲁东先生的这一双重错误。 在事实上,任何经济学家的思想观点,那是从哲学确立的认知前提而产生和展开的。

    因此,马克思将批判蒲鲁东的经济学的思想观点,是要从认知上是由于《哲学的贫困》的这个重要前提来揭露,这就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征。

    换言之,马克思哲学的历史任务是要开

  • 8、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一)

    《哲学的慰藉》的作者阿兰德波顿自己所说的那句话,乏味感可以作为判断一本书价值的一种标准。原本以为他这本书一定很乏味,第一遍读的感觉还有点抓不住它的意思,感觉有点乱乱的,要不是因为其中有不少精彩的句子,可能真的会读一半就弃而不看了。然而,等到看完全部后,重新再去回味时,另一个念头便产生了,再好好地去读它一遍,那是因为那本书真的很有趣而且无乏味感,重读后最惊奇的发现便是,我的读后感,竟然就是第一次阅读时在书上划下的那些红杠杠,其实就是作者替我写出来的,这是我以前读书从未有过的感受和收获!

    一个作者竟然能将读者读时的心思捉摸得那么的透彻,描述得那么的准确,读这样的作者的书又怎不让人感觉格外的亲近。作者写了六位哲学家的故事,这样的精彩表述也穿插在不同的章节中,读者跟着他的思路,仿佛一会儿走进了很神圣的教堂,听他叙述很哲学很理想的思想,一会儿又来到了公园的草坪上,与读者轻松的对话,就如同与你面对面的聊着他的看法,有时还带着幽默的口吻,透露出一点小小的质疑。我读他的文字2020,仿佛觉得那些写在书上的思想产品在实际中也有了可运用的意义。

    而通常我们却常常被哲学城堡门口的那二个假石头做的卫士,一个叫艰涩,一个叫深奥的挡在了门外,其实我们真的放开了胆子,踏进一只脚去,又如何呢?作者告诉我们哲学家的伟大不在于高深莫测,而在于能与常人对话,也就是说,如果那些所谓深奥的书,不能让常人读懂,与常人对话,再加上乏味无趣,那我们就完全不必去读它们,管他是什么名人,什么名家写的,其实这也说得通,作者写书是让读者去读的,让人读不懂,写的人岂不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一本书也就等于一堆废纸,一文不值,只有好书才会令人百读不厌,就像这本《哲学的慰藉》,读上几遍,仍然可以让人回味无穷。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二)

    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一书选择西方哲学史上六位哲学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哲学对于人生的慰藉作用。人生中有种种不如意处,其中有一些是可改变的,有一些是不可改变的。对于那些不可改变的缺陷,哲学提供了一种视角,帮助我们坦然面对和接受。

    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是一种慰藉。但是,哲学不只是慰藉,更是智慧。二者的区别也许在于,慰藉类似于心理治疗,重在调整我们的心态,智慧调整的却是我们看世界和人生的总体眼光。因此,如果把哲学的作用归结为慰藉,就有可能缩小甚至歪曲哲学的内涵。

    全书中,我读得最有

  • 9、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

    算起来,我们这一辈的读者读哲学的时间并不短,但却始终害怕读哲学。因为,哲学书籍常常摆出高不可攀的架势,让普通读者望而生畏。弄哲学的人有时也故弄玄虚,把本来可以理解的东西弄得“一些不懂了”。西方哲学于文字又隔了一层,我们只好仰仗三家村夫子们的翻译,结果追求到的是影子的影子,离真理更加远了。我自己阅读哲学的经历大抵如此,也许只能怪自己愚钝而没有悟性。有一天,在自己的破书堆里找到威尔杜兰(willdurant)写的《哲学的故事》,发现原来哲学也并不难读如许。杜兰说读哲学也有快乐,连形而上学都有诱人之处。每个学哲学的人都曾有这样的阅读体验,只是迫于生计,人们在刨食的过程里忘却了这样的体验。诗人勃郎宁说寻找生命的意义是日常必需一如饮食。思索生命意义的过程就是哲学的过程。《哲学的故事》和房龙的《人类的故事》一样改变了我的阅读习惯。我努力寻找一个学科的边缘而怀有写作热情的人物的著作来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比如,英国的阿兰德波顿(alaindebotton);他的《哲学的慰藉》就给了我这样的阅读乐趣。译者资中筠先生推荐我读这本小册子时,我内心有着一向的对于书的傲慢,并不以为会一字一行一页地读的。及至书到手,不知不觉竟然全读了。资先生的散体文功夫当然给这本书的中文本增色不少。不过,原文据说也得英语古典散文的三昧的。“我一向认为,一种臻于上乘的文字首先是本土的,不是洋腔洋调的……”我把这句话视为资先生的翻译主张。也因为这个我拿到了英文本也不愿意去看。我不想破坏已读中文本给我带来的文字享受。两种文字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好的翻译在文字上应当说是一种创作。莎士比亚之所以在中国脍炙人口,是因为翻译家们把莎士比亚的文字用地道优美的中文转达给中文读者了。我读《哲学的慰藉》一开始就读的是中文本,语感定势有了之后,并没有想到要读原文。这就是有语言魅力的翻译所具有的效果。假如,让我来做文字翻译的裁判,我宁愿给风格记分,而不在科学界定上纠缠不清。因为,任何文学翻译都是不能用科学的手段来裁判的。两个人同为高手来翻译同一部著作,结果一定是两个文本,因为两人的语言感觉和文化理解是各自的。翻译批评如果不考虑这样的因素就谈不上专业。钱钟书说理论是不实践的人制定的,翻译的理论家尤其缺乏实践。鉴于此,我通常不从事翻译评论。这当然也有心虚的原因,一提翻译批评,就感觉人家要批评我自己的翻译嗄。 
  • 10、 幸福的哲学读后感

    幸福的哲学读后感,你幸福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幸福的哲学读后感,欢迎阅读!

    幸福的哲学读后感【1】

    还记得2012年中央电视台曾做过一项你幸福吗的调查问卷,在当时曾一度被热议,甚或非议。

    上学时对于哲学这门科目是很回避的,总觉得懂哲学的人都是高深莫测的,像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尼采等神一级的人物。

    《幸福的哲学》作者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哲学家、作家,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

    《幸福的哲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辑谈幸福;第二辑谈人生;第三辑谈人文精神;第四辑谈阅读和写作;第五辑谈教育和文化。

    周国平认为哲学就是谈心,一种和自己谈心的活动方式,哲学实际上就是从具体的日子、具体的事情跳出来,想一想人生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哲学就是帮助人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就会有好的心态,哲学让人对人生有个准确的定位,实际上哲学就是教人如何从价值观的角度去谈幸福的问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一下,为什么会不一样?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人的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正是为了它,人们才做所有其他是事情。他的意思是说,人人都想要幸福,每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最后的目的都是要生活得幸福。有的人想发财,想做官,但发财和做官本身不是目的,他想通过发财和做官过上他心目中的幸福生活,有的人不想发财和做官,但并不是不想要幸福,他认为发财和做官不能使他幸福。能使他幸福的是别的事。人人都想要幸福,但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于什么是幸福,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的问题,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

    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

  • 2019-10-29

  • 2019-09-25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4

  • 2023-01-05

  • 2019-10-17

  • 2019-10-19

  • 2021-05-08

  • 2019-10-09

  • 2019-09-28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09-25

  • 2019-10-28

  • 2019-10-19

  • 2019-09-23

  • 2019-09-25

  • 2019-10-19

  • 2022-04-15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10-20

  • 2019-09-20

  • 2019-10-17

  • 2019-10-11

  • 2019-10-19

  • 2023-03-08

  • 2019-09-23

  • 2019-09-28

  • 2019-10-11

  • 2019-10-19

  • 2019-09-28

  • 2019-09-21

  • 2019-10-11

  • 2019-10-29

  • 2021-08-28

  • 2019-09-20

老张的哲学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老张的哲学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老张的哲学读后感、2024老张的哲学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