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死亡哲学读后感 > 地图 > 死亡哲学读后感,2024死亡哲学读后感
死亡哲学读后感

(共 5554 篇)

  • 1、 《死亡哲学》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死亡哲学》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用了两周时间读完了谢利·卡根教授的《死亡哲学》。和读其他哲学类书籍一样——当然了,我也确实没读过几本哲学书籍)——我再一次被绕晕。

    简单梳理一下本书的脉络。

    本书前半部分以证伪的方式否定了二元论关于灵魂存在的论证(最佳解释推论和笛卡尔的思维实验),应该说,其证伪的方式有不可知论及双重标准之嫌。进而引出柏拉图的灵魂不朽理论,并从逻辑思辨角度予以否定。

    后半部分是关于死亡本质的探讨。卡根教授引入个人同一性的三种理论,即灵魂论、肉体论和人格论,为“什么是死亡”以及死亡本质的阐述做铺垫。继而用剥夺解释理论分析了死亡带来的坏处,即死亡剥夺了人生命中的美好事物,但同样反驳了永生不朽意味着永远美好的观点。而后,阐明关于面对死亡的态度,应是感激而非恐惧。最后部分是关于自杀理性和道德层面的论述。

    简单说两点思考。

    关于人固有一死。人们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思考过死亡这件事,但潜意识中,人是“不相信我将会死去”的。因为死亡时间的不确定性,读书笔记人们对死亡的必然性是讳莫如深、细思极恐的。或许只有在某个突发事件面前,我们才会确切明白生命的脆弱、死亡的真实,停驻一下,思考一番,而后在生活既定的轨迹中继续前行。

    关于生命的意义。前段时间读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很是感慨了一番。人之一生,几十年,几万天,绝大部分人都在平庸中度过,如果侥幸能够在这不算长的时间中找到几个闪光点,相信也是虽死而无憾了。但遗憾的是,绝大部分的人终其一生都未能找到。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追求的人生意义,有的很大,有的就是追求简简单单、平平淡淡,我们无权评判。只希望不要在自己年老回忆往事的时候,所能跟别人吹嘘的,只是自己当年能吃几碗米饭。因为,我的饭量很小……

  • 2、 死亡之歌——《秋天的死亡》读后感

    死亡之歌《秋天的死亡》读后感

    文/郭俸麟

    草丛里,虫声合唱已接近尾声,怎么用力都掩饰不了那曲终人散的凄凉。

    秋天的死亡,这名取得十分有新意。秋天并非生命体,那又何来死亡,短短五个字,引出了读者的好奇心。

    凄切、擦伤、尾声、苍凉、曲终人散,无不散发着凄凉悲伤的气氛,写出了生物的心情。

    二段写到艾略特对死亡的恐惧和抗拒但又无可奈何,他知道自己是无法改变死亡的,只能写出抗议的诗文。

    四段写落叶托着作者的身子让他感到幸福,但仔细一想十分惊恐,他的身子是踩上尸体山的。他同时意识到自己的幸福无比的自私。在生命的无尽轮回中,感到幸福的人是否有一些残忍?

    五到九段,作者写出了生物对死亡的理解与他们自己的坚持,在死里逃生,可又找不到生在何方的感受,让吾心痛不已。有的动物死得平静又美丽,可死亡又的确让人和动物痛苦之至。

    万物为友,四海为家,所过之处皆为坟墓,我们生来就是为死做准备。有些人死得千古流芳,有些人死得遗臭万年,在活人眼中有区别,而在物质的层面上,他们已尘埃落定,毫无差别。那活着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在死亡之前享受罢了,在人世间体会了恨、爱、喜、痛,之后方可西去,沉睡到永远。

    同学们,生为死,在死之前,要轰轰烈烈,把生之画挥洒到极致。这样,方可无憾。

  • 3、 学哲学用哲学读后感

    篇一:《学哲学用哲学》读书心得 2

    《学哲学用哲学》读书心得

    近期,我认真阅读了李瑞环所著的《学哲学用哲学》这本著作,深有体会,受益匪浅。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长期以来,它揭示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的规律,任何事物的运动规律都逃不出它的范围。李瑞环所著的《学哲学用哲学》是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结合具体的工作实际谈哲学,使哲学原理的运用,深入浅出,易懂易记,读后使人有一种豁然开朗,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哲学。我们要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须学好哲学,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眼亮,办法多。学了哲学,懂一点哲学,在处理问题时就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进而能处理好事物的主要矛盾。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学习《学哲学用哲学》的体会:

    一、学哲学会使人终身受益,在工作中能够解决好主要矛盾。 学点哲学会使人终身受益,这是李瑞环同志的切身体会,也是他的肺腑之言。他在书中说到:?有人说,由一个普通农民、工人,一步步走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真不简单,这其中一定会有一些奥秘、诀窍,应该总结一下。要我说还是那句老话: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当然也不能否认个人的努力。光靠努力还不行,还要得法,得法就是要学习哲学。?我常讲,一个人要成长进步,要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离不开上进心、求知欲、责任感这三条,这是无法代替的。重要的是学了哲学,掌握了认识世界、改造世

    界的武器,养成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习惯,这样就不会吃糊涂亏、占糊涂便宜,避免和少走弯路。陈云同志讲过:‘学好哲学,终身受用’。这完全是经验之谈,我非常赞成。?这些发自内心的讲话,对我们树立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念是有很大帮助的,对学好称之为智慧学、明白学的哲学是很有示范作用的。运用哲学原理的应用,就不会犯绝对化、片面性的错误。在处理问题时,不拘泥于那些个别的判断和结论,能够提高识别能力,分清是非,辨别真伪。此书指出,要多深入实际,多倾听下面的意见,不能?金口玉言?、?唯我是从?。作为一般同志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敢于向领导者提出意见和建议。还有一些领导者官僚主义严重,不深入实际,不接触群众,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正如有的同志所反映的,他们一不懂,二主观,三有权,?三位一体?,胡拍板,乱指挥,使下边为难,使工作受损。对于这样一些领导者的意见,我们决不能盲从,敢于抵制,乃至进行必要的批评和斗争。

    李瑞环同志说,

  • 4、 《学哲学用哲学》读后感
    《学哲学 用哲学》读后感 (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 最近在读李瑞环的《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并且按照院党委的部署,给全体领导班子成员以及中层管理人员每人发了一套。 李瑞环是我国当代少有的一位从草根走到中央最高层的领导干部,几十年的政治生涯当中,他踏实肯干,勤勤恳恳,高效廉洁,政绩卓著,作风朴实,为人清廉,备受广大百姓的赞誉。退休后,他依然热心赤忱,心手不闲,在一如既往关注党和国家改革建设事业的同时,著书立说,把自己一生的经验智慧融汇在《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中,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教益和启迪我们更好地生活、学习、工作,实在是叫人敬佩不已。 提起哲学,普通人总感到晦涩难懂,枯燥无味,高深莫测,抽象神秘,其实不然。李瑞环同志有着很长时间底层工作经验,走上领导岗位后也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常常深入基层,把许多问题都看得很透彻。他的文字往往一针见血,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在《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中,他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与实际相结合,将复杂深奥的哲学问题具体化,由事入理,两相结合,水乳交融,讲述得生动有趣,非常通俗,好读耐读,叫人一看就喜欢,而且获益匪浅。李瑞环同志还联系个人实际,从现实出发,深刻阐述了自己对哲学的认识和体验:“哲学是明白学、智慧学,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哲学是‘明白学’,许多事情只有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哲学是‘智慧学’,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学哲学,天赋再好也不能算是明白人。不懂哲学的领导者就不可能是一个清醒的领导”。他还坦然表白自己对哲学的深厚感情和浓厚兴趣:“我这一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问是哲学,下工夫最多的是哲学,对我帮助最大的也是哲学”。正是由于刻苦钻研哲学,李瑞环才练就了一双慧目锐眼,对许多事情都看得很开很透彻。正如:“只有心中有人民,人民心中才有你。”话非常浅,非常直白,却是一针见血,鞭辟入里,道理极深奥。它把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的遵旨以及密切联系群众、情系于民、执政为民、吃苦在先等大道理都蕴含在里面。又如:“假如你对群众讲的是‘吃苦在先,享受在后’,而群众看到你的行为却是‘好处全占,吃亏不干’;你对群众讲的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而群众看到你的行为却是‘挥霍浪费,铺张排场’,群众怎么能信服你,你讲的还
  • 5、 死亡日记读后感

    死亡日记读后感(一)

    看连续剧《死亡日记》,侦破片,25集。刚开始看时,有些害怕,白骨、连环凶杀案,只好跳过一些图像。云港市爆发了震惊全国的点兵山1号案,案情从一桩普通的谋杀案开始,竟然发现郊区点兵山深处同坑掩埋着尸骨,经法医鉴定,确认这是历时十年,手法单一的连续杀人案,点兵山案件引起了全市的轰动。剧情发展到一半时,杀人凶手被当场抓获,这是一个患心理疾病的男人,因为弟弟将父母的遗产独吞,又霸占了他的爱人,心理扭曲,产生了杀人动机,一切很顺理成章,罪犯又是现场被抓获,抓捕后又详细交待了犯罪的每一个细节,铁证如山,让警方松了一口气。谁知案件的背后隐藏着另一个凶手,一个当地知名的心理学专家。他是这位犯人的心理咨询医生,他才是杀害这些女性的凶手。这是一个高智商的罪犯,他利用精神病人间歇性发作,操控着他,使他成了替死鬼。看到后面,逐渐明白这是一部研究犯罪心理学的电视剧。

    很喜欢这部片子的最后一集,一场很精彩的犯罪心理分析,为什么人格会扭曲,为什么会有杀机,语言精辟,内容精彩,而且还会感人肺腑,最后的结局也是整篇故事的高潮吧。影片里被杀害的几名女性,都有着受过高等教育&堕落两个共同点,虽然她们死的很无辜,但是每个人的堕落都有着不同的背景,发人深省。也很值得现在国内教育界重视的问题,大学不能只是光教知识拿文凭的地方了,学生的心理教育更为重要,不然会有更多的悲剧。

    死亡日记读后感(二)

    我沐浴在一片春光明媚之中,眼前的生机盎然传递出一派生的喜悦。我看着那一个个正在萌发的生命,回忆却不知不觉来到了那个落叶漫天的季节。秋风扫过每一个角落,扬起一片片金黄。不知为什么如此灿烂的颜色却传递出阵阵凄凉。也许因为那时的我正置身于一种生命的震撼之中。而带给我这种震撼的正是一本名为《死亡日记》的书。

    它是一本书,更是一本日记,也许这本日记按在你我的身上并没有多大意义。它精彩的地方莫过于它的作者。那是一个癌症患者。当他知道自己的生命进入倒计时时,他并没有因为死亡的逼近而去奢侈地挥霍生命或自暴自弃,而是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延续。这一本书将记载着他的灵魂长留于世上。

    这本书记载的是他最后三个月的所思所想。令人再一次感到惊讶的是,它的色彩居然是那么的明朗,语言是那么的诙谐幽默。(.org)它没有只字2020片语的抱怨,没有一丝一毫的悲哀,但是却让人读后悄然流泪。原来在这幽默而看似轻松的口吻后面,却始终

  • 6、 死亡诗社读后感

    【篇一:死亡诗社读后感】

    元旦期间看了《死亡诗社》,觉得这个影片拍的很不错,值得一看。但我不明白为什么这部影片被当作教育影片被广泛推荐给一线教师看,是为了向基丁老师学习吗?基丁老师的教学方法的确很新颖并且值得借鉴,但他却把好的教学方法用来教了不合适的学科和不合适的对象。坦率地说,影片的悲剧结局基丁老师应该是负有一定责任的。基丁老师如果去教授一些表演艺术类,或者是如何写作的课程,应该会是一位成功的老师,可是他的学生偏偏是要上耶鲁,哈佛,将来成为牙医或律师的未来社会精英,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外显的激情是危险的。

    这里又要提鲁迅的黑屋子命题,把关在黑屋子的人叫醒后却没有能力打开黑屋子,这岂不是更残酷的事情?对此鲁迅没有给出答案,也许这是大家都猜不透的难题。同样,鲁迅也是非常反对青年学生上街游行的,以免被某些势力利用,充当了炮灰。对此我是同意的,有时理智看上去是不近人情的,但却是正确的。

    而基丁老师就是充当了叫醒者这样一个角色,而当他的学生被开除,自杀,甚至到后来自己也被辞退时,他对此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悲剧发生。而最后站在桌子上大喊我的船长!的同学们,结局也会是被开除了,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一定是这样的。

    我想,基丁老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激情,却没有告诉孩子们如何去掌控激情。对于这些青年学生来说,如何掌控激情,让激情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也许更重要。

    【篇二:死亡诗社读后感】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意义。也是影响到我的人生终极理想要去当一名历史老师。

    中国现在不缺的是教书匠,而缺的是老师。

    对于现今中国教育的僵化体制和陈旧的教材内容,就像是书里那座布满清规戒律的老校园,如果没有引航者(如书中的基廷),人们多半会迷失到一条循规蹈矩的路。

    好的教育者,更像是一个布道者,而不是作为统治阶级愚民政策的文化走狗。他所布的道因该是给学生传播现代公民意识,爱的观念,自由的理念,契约精神,阅读习惯,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而不仅是培养他们的记忆力!

    给我震撼最大的就是基廷让他的学生站在桌子上去看,换一个角度去看,换一个高度去看,换一个位置去看。

    想起了近代的一个口号开眼看世界!

    书的结局以校长诺兰为代表的传统势力不断向学生和基廷先生施压,最后死亡诗社便在这座学校物质性的死亡了。(幸好精神不灭)。不知道面对着而僵化的教学体制,应试教育是不是正在逼走不多的一部分有水平有头脑有思想的愿意从事

  • 7、 预约死亡读后感

    预约死亡读后感(一)

    今天把毕淑敏的《预约死亡》看完了。很受振撼。那本书足以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濒临死亡的感觉。

    我们每一个人都得面对死亡。但在我们生与死的一刹那我们应该得到什么。毕舒敏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一个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人更应该被理解,被尊重。

    当只剩下痛苦来证明生命存在的时候,生命对于我们也许没有意义了。当病痛让我们生不如死的时候,也许我们所期盼只有早点让通向天堂的列车快点开启了。

    假如我真的离开。那么我要选择安详。不是充满各种药水味的病房,不是扎的像蜂窝一样的臂膀,不是一具进入临床试验的尸体。我选择阳光,选择绿地,选择新鲜的空气。这样或许我可以微笑着离开。应该有尊严的离开。

    从我们呱呱坠地时起,我们无时不刻的面临着各种病魔的威胁。人活着的因素只有一种,但让人死亡的因素却有千百万种。从小到打针吃药大到手术化疗无一例外的折磨着我们的身体,摧残着我们心理。但我们宁可丢掉一切,只为了活着,哪怕余生只有痛苦。

    临终关怀的话题我想已经不再新鲜。除了法律制度方面不够健全之外,也许还有我们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观念的原因。

    对于临终的人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

    甚至可以纵容他的不良嗜好。抽了一生的烟,还在乎生命尽头的最后一支吗。喝了一生的酒还在乎人生的最后一杯吗。

    也许这一切只是因为他将不久人世。

    预约死亡读后感(二)

    毕淑敏的《预约死亡》就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话题。

    在《预约死亡》中,作者选择了一个临终关怀医院作为写作场景,那里可谓是人类的一个近乎遗忘了的角落。在作者细腻的笔下你可以看到一幅幅濒临死亡的画面,死亡如此真实地呈现在大家的眼前。作者亲身住进了那个充满死亡气息的房间,摹拟体验临死前的感觉及心理,就如文章中所说:你几乎在那一瞬间苍老,闭上眼的你几乎就能嗅到死亡的味道。

    死亡似乎很可怕,其实不然,在这篇文章中死亡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因为在死亡现象的背后,作者还塑造了一群陪伴濒临死亡者的人,有临终关怀医院的院长,一个富有事业心且坚持原则的女性;有后悔选错职业却又尽心尽责的齐大夫;还有在死亡的映衬下越发显出生命的美丽与优雅的护理员小白,年轻美丽的她,用行动,用心灵诠释了美的内涵,那就是:女人最出色的不是漂亮,是善良。善良是女性最好的化妆品,它使女孩子的脸蒙上一层圣洁之光,看上去就格外动人他们始终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给予他人真挚的爱护与关心。

  • 8、 白色死亡读后感

    白色死亡读后感

    这本书说的是:一对恋人他们的梦想是环游世界,就在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梦想时,命运之神却给他们开了个玩笑,他们在一个国家的入境处被搜出违禁物品海洛因。被控携带海洛因,因此这一对苦命鸳鸯稀里糊涂就入狱了。女生的前男友,母亲及男生的父母都赶到法院听审。这对恋人都声称自己以及对方都并未携带那装有海洛因的牙膏。经过警员的层层追击,抽丝剥茧才知道原来是女孩的前男友嫉妒,将装有海洛因的牙膏偷偷放进男孩的旅行箱中只想报复一下他。并未想牵连那女孩,谁知男孩让女孩帮他带了一管。

    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其中法官的判词很有哲理性:海洛因它给全国带来了厄运,它能使人精神错乱,还能使人死亡。因此我们叫它白色死亡我们绝不允许它进入我们的国家。

    海洛因确实是一个恐怖的词,它的全身都充斥着恐怖分子的味道。是它,使得人们家破人亡;是它,使得人们妻离子散;它能使人丧失本性,它能迷惑人的心智。在人们斥责它,批斗它,时人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它是如何出现的?

    人们在制造它的时候,只想着它的优点,却从没想过它的危害,就象在训练狙击手一样,但狙击手教练起码还知道,他们培养的不仅仅是保卫国家的战士,与此同时他们也是在培养职业杀手或恐怖分子。狙击手教练还有点自知者明懂得居安思危,但人类太自大了,总以为任何事都是自己能够控制得了的,总以为自己就是王道。

    请人类在做任何一件事时三思而后行。

    白色死亡是一个有着酸甜苦辣感的故事,它讲的是一个女大学生被她的旧男友陷害成一个贩卖毒品的犯罪人。在法厅里和她一直被关在监狱4天发生的故事。最后还是在母亲和很多正直人的帮助下,洗清了冤仇,最终抓住了真正的犯罪分子--她的旧男友。这个故事有时让我哭,有时让我感动。感动于母亲的伟大,友谊的真挚,朋友的珍贵。

    这本书说的是:一对恋人他们的梦想是环游世界,就在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梦想时,命运之神却给他们开了个玩笑,他们在一个国家的入境处被搜出违禁物品海洛因。被控携带海洛因,因此这一对苦命鸳鸯稀里糊涂就入狱了。女生的前男友,母亲及男生的父母都赶到法院听审。这对恋人都声称自己以及对方都并未携带那装有海洛因的牙膏。经过警员的层层追击,抽丝剥茧才知道原来是女孩的前男友嫉妒,将装有海洛因的牙膏偷偷放进男孩的旅行箱中只想报复一下他。并未想牵连那女孩,谁知男孩让女孩帮他带了一管。

    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其中法官的判词很

  • 9、 有关读后感死亡

    对于第一次写读后感的人应该从哪个角度开始着手呢?阅读作品后,一定有什么触动了你,可能是某一瞬间,可能是整篇围绕的意志和情感。写读后感能培养学生的情怀美,以下是我们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死亡 ”。

    读后感死亡 篇1

    陆幼青,一个以去世多年的人,看了他的〈〈死亡日记〉〉,我有许多许多的感触,是什么在支撑他在生命的末班车给他的女儿留下生命的留言,是出于一个父亲的责任?是出于自己的遗憾?或是出于自己对世间的眷恋?不管出于何种感情,他的留言却是他自己在生命的最后遗留下来的话。

    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相信陆幼青的感情是真挚的,永恒的,诚恳的。

    我不敢相信一个得了癌症的人,在身体被癌症折磨,精神受锤击的情况下,有如此的坚强毅力去完成生命的留言,而且写的内容,却出乎我的意料。起初在拿到那本书时,看到“生命留言之死亡日记”几个字,引起了我对一个即将死亡的人将给世间留下什么样的话的好奇心,同时我猜测他写的内容肯定很伤感消极,但看完了以后,我的猜测是不成立的,滑稽的`,可鄙的。

    看完了了他的留言,我对这位将死之人敬佩不已,在他的〈〈死亡日记〉〉里,呈现给世人的是一种坚毅,一种崇敬,一种力量。陆幼青在生命的最后,还是那么的坚定,那么的沉稳,那么的自若。他的文字没多带着像一个垂死之人的哀伤悲痛的情感,反之他的文字却是那么的和蔼,那么的幽默风趣,那么的通俗易明。有如诸葛孔明在兵临城下,还那么的沉稳自若,城门敞开,拉弦弹奏,演绎的空城计。

    陆幼青,平凡之人,大智之人。他的留言朴实无华,平常而无做作,风趣幽默而无消极。在临死之前,还如此坦然处之,无不折射出他的为人啊。

    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我们何不洒脱来人间走一回!

    读后感死亡 篇2

    个人认为电影的剧本比原著要好。

    印象很深刻的是在电影里面基廷老师和某个教书的老师在饭厅里面有过一段对话:shoe the heart unfettered by foolish dreams,i‘ll shoan,基廷是这么回答的:only in dreams can man be truly free,just always thus,and always thus will be。那个老师问了一句是丁尼生的诗吗?基廷说不是,是他自己原创的。这一处可以看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一个交锋。同时也可以看到基廷的高超的文学素养。原著是没这个情节的。

    同样

  • 10、 哲学读后感

    对于中国哲学简史以及其他部分哲学书表面处理之后得到的读后感:

    全部--部分--相对立面

    死亡----生存:相对的解释.没有死亡的感觉体会不到你还在生存.死亡可以给你存在的相对感觉.如一切明天都没有了,你会珍惜今天的所有一切.大多数时间死亡不在我们考虑范围之内,或者是我们不可能清晰的体验到死亡的感觉.所以我们一直认为我们还有明天.实际上有太多的意外不在我们掌控中.grey里面的,t如果爱就说吧,也许明天一切都没有了.任何一个感觉和词语,都是要一个反衬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如果世界尚没有悲伤,那也不会有快乐了.如果某一种感觉全部的占据了你的内心,那么你要留意去寻找相对的感觉,因为那个全部的感觉一定不是真实的也根本没有价值.

    日常--->惯性动作可以让人产生惰性.就是上面的全部感觉,你必须要找到如何突破惰性,找到那种相对立的感觉去突破自己.

    灵魂的电流--->应该是部分感性的存在.回忆对人是重要的.是人最宝贵的财富,在一生中不停的做着计划和回忆的互动动作.虽然很多理论让你把握当前,其实,这很难.至少从以上的文字可以看出.多数是在幻想未来,和回味过去.只是今天也会成为回忆,未来也会成为今天.把握当前的心态就是要突破惰性,要在一种全部的感觉中找到那种相对立的感觉.比如你有一个钻石,你会永远拥有它.它放在你的仓库里面.永远不去提取.你偶尔会想想它的光芒,但实际生活中你不会天天带着它.但是有一天你的仓库失窃,钻石没有了.你就会经常想起那个钻石,想如果天天带着它的话也许仓库失窃的时候就不会丢了.但是你不知道哪天你的仓库会失窃.失窃前,你也会经常忘记你拥有这个钻石,这个就是计划之内的东西,也是在你回忆里面的东西,其实不属于你的现在.

    我觉得,改变,或者是体验到存在感,或者价值等方法就是一定要知道相对立的体验感觉.事物矛盾的对立面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原始动力。灵魂的电流基本是一种情感发挥到一定程度所体现出来的物理现象.

    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的观点:他把我们体验到存在边缘的状态定义为"边缘状态"。通常,我们如此地执迷于和熟悉日常的生活,以至于我们不能够看破世俗--我们用自己的观点造了一个藩篱。只有当我们处于边缘状态,如疾病、痛苦、烦恼或者破产使我们远离正常的生活,把我们放置在一个新的位置时,我们才会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去看待和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说

  • 2019-10-11

  • 2023-01-08

  • 2019-10-29

  • 2019-10-17

  • 2019-10-19

  • 2021-05-08

  • 2019-10-09

  • 2019-09-28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09-25

  • 2019-10-28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1-16

  • 2019-11-06

  • 2019-10-28

  • 2019-10-29

  • 2022-12-25

  • 2019-09-20

  • 2019-11-08

  • 2019-09-20

  • 2019-10-17

  • 2019-10-11

  • 2019-10-19

  • 2023-03-08

  • 2019-10-11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09-28

  • 2019-10-11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28

  • 2019-09-28

  • 2019-09-21

  • 2019-10-11

  • 2019-10-19

死亡哲学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死亡哲学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死亡哲学读后感、2024死亡哲学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