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 地图 >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024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相关栏目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热门栏目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推荐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共 3568 篇)

  • 1、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

    如何将自己的感想和情感融入作品的读后感呢?当我们阅读了{作者人名}写的读后感书名后,我们可以受到心灵的启迪。当然,读完之后撰写的读后感也可以帮助我们整理思路,吸收知识,出于您的需要,读后感大全小编为您提供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 篇1

    庄子的精神隐者的“降维攻击”——《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

    作为道家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庄子沿袭了杨朱逃避的处世方法和老子揭示宇宙事物变化规律的企图,并由此衍生出自己对于“全生避害”的独立思想。只不过他的“避”并不是像扬子一样逃离人世、离群索居,而是创造出一套“取消自我”的理论。这种看似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逃避,实质上不如称为一种“降维攻击”。

    杨朱从百家争鸣的时代中感受到了深深的社会矛盾,进而开始逃避社会,逃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奠定了道家思想的中心,而到了庄子这里,他很大程度地将这种逃避发挥成了追求“绝对自由”。起初,受老子的影响,庄子把自己的思想重心放在生存之道上,譬如《养生主》中的“善刀而藏”,告诉人收敛锋芒;再入《达生》中“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告诉人与物迁移的道理。但逐渐地,庄子发现再多的“养生之道”也不能在乱世中完全地保护一个人的性命,这只能让人获得“相对自由”,而若想获得他渴望的“绝对自由”,必须自己创造一个世界,这便是庄子的“降维攻击”。

    庄子实现“降维攻击”的途径是进行了“思想升维”,他以一个更高的观点看待世间万物,建立了“视下”的体系,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仿佛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用今天的话说,此刻的庄子拥有了“上帝视角”。于是他才可以“齐物”,因为物我已然失去区别,天地一体;取消了自我,自然做到“无己、无功、无名”,于是他才可以达到“真逍遥”。

    庄子的学说总是与现代自然科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或许是因为它们都是通过追溯最古老和广大的时间、空间,从而定位到人类文化,以人类的智能性价值为切入点,探讨一个理想社会应有的样子。读后感·说回庄子思想上的“降维攻击”,他以这种传奇的方式使自己逃避到了高于宇宙万物的另一个空间中,也许这便是他的哲学思想充满科学色彩的根本原因。

    相比于陶渊明等“肉体隐者”,庄子这个“精神隐者”似乎隐退的更彻底。陶渊明只是成功躲避了官场的束缚而达到了“相对自由”,可庄子已然彻头彻尾地涤净了灵魂,达到了“绝对自由”。虽说二人都对自然抱有一

  • 2、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9篇

    我一口气读完了作品这本书,总是忍不住回想书里的许多场景。对于这个作品,我们应该书写感受表达理解。那么你对写读后感的步骤掌握了吗?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1

    冯友兰先生说过,他对哲学的理解便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人若是活着,那必定会思考,而这种思考就是反思。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哲学家,之所以被称为哲学家,是因为他们都对他们的人生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对自己一生的教育教学、人生探索进行反思,最终才有了《论语》这本儒家经典。

    道家老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就某件事,他就要把自己放在成就事情的对面;如果他想保持任何事情,就要承认在事情之中已经有了它自身的对立面。这是老子对为人处世中总结的道理。

    反思是促进思想的原因。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颁令以儒学为国家正统之学。而儒学也吸收了不少其他各家的思想。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是因为他对儒学进行了思考,所以儒学才得到了大的弘扬。

    反思亦是成功的果实。牛顿会发现万有引力,那是因为他思考了为什么苹果会砸中他,而不是飞上天。若是没有思考,又怎会成功?

    人生亦如此,没有反思的人生是无色的,就如阴雨的天空,没有太阳的照耀变得灰蒙蒙的,没有亮丽的光彩。

    可见,反思对于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从出生起一直到死亡的那一秒,我们的大脑都是在思考的。尽管细微,但它却证明了我们的生命存在!

    书的最后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才能归入潜默。”都说沉默是金,而在成为“金”之前,必定会不沉默,甚是疯狂。在光鲜艳丽的成功背后,必定要尝尽苦难,历尽黑暗,这样才能最终抵达成功,拥抱光明。

    冯友兰先生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也有思考,而我在赏析这句话的时候,也有思考。这足以说明,人们说每一句话,写每一个字都是会思考,反思的。

    总而言之,反思必定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2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000字范文:读《中国哲学简史》源于种种机缘巧合。

    一次看《锵锵三人行》里,有人问李玫瑾教授,接触那么多的罪犯研究那么多的心理学,会不会导致自己心理上出现问题。李教授回答说她是学习哲学出身的,对于很多问题有着比心理学更高一个层次的理解。那时就对哲学是什么有了好奇。

    再往后,翻阅过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看了几眼,没大能看懂,便放下了,也因此

  • 3、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精选

    读书以明志,读书以修身。读完作者的作品,部分情景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读后感应该含着深刻的感情。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我们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1

    ”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所以哲学给人带来的魅力是无穷的。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放假的时候,爸爸也推荐了这本书给我。当时很不了解,觉得这本书很枯燥很乏味。可能现在的我们对读懂这本书很难,但是我们可以领略到哲学的庞大气场和魅力,它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能够提升我们的价值观和扩宽知识面。

    书中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书中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书中说:“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这一个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的理想。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们的心中就不会再有遗憾,也就不

  • 4、 范文热搜:中国哲学简史每章读后感(1500字)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热搜:中国哲学简史每章读后感(1500字)》,希望小编收集的这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哲学简史每章读后感 篇1

    ”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所以哲学给人带来的魅力是无穷的。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放假的时候,爸爸也推荐了这本书给我。当时很不了解,觉得这本书很枯燥很乏味。可能现在的我们对读懂这本书很难,但是我们可以领略到哲学的庞大气场和魅力,它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能够提升我们的价值观和扩宽知识面。

    书中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书中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书中说:“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这一个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

  • 5、 《中国哲学简史》(优质范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哲学与政治和教育的关联中国古代的哲学与政治和教育颇有渊源。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战国时期的墨子等,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各家哲学的兴起,也是与私人讲学同时开始的。孔子所代表的的“儒”,其实不仅仅是哲学,也是教育。孔子期望自己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所以教给他们各门知识,不过在另一方面,孔子给传统制度和观念的解释,却是他自己推导出来的,如“仁”、“义”、“忠”、“恕”等观点。而孔子的哲学其实也代表了一种精神的修养。而墨子却不同,墨子更偏向于政治,他的墨家在战国时期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也颇为深远。同时他也批驳了儒家的一些观念,他主张的“兼爱”和“非攻”的哲学理念,是一种非功利的理念,也是对当时国家政治的一种理念。由此看来,哲学与政治、教育还是紧密关联着的。而这种哲学可以更好地应用在我们的世界中。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提醒我们要向他人学习。“不耻下问”也敦促我们不要以向地位或学识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哲学是富于实践精神的大部分的中国哲学都富于实践精神,也就是倾向于入世,但是也有例外。在最早提出出世这一哲学观点的是老子,他主张无为而治,但是老庄代表的传统道家思想并未成为主流,他们追求真正的身体与灵魂的自由学说,显然没有“成功学”更加受人欢迎。儒家的主要观念是辅佐君王,入世为官,通过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最终成圣。虽然魏晋南北朝出现了道家复兴,但已经有了很多入世的倾向。佛家算是出世的,但国内的禅宗,主张在日常生活中修行。“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同样在国外,哲学家们也提倡实践,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等。不仅仅在哲学上,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有实践精神,有些事情必须亲自实践,不能光说不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自实践,才能有自己的收获。中国哲学里有很多无的思想《中国哲学简史》称为“负”的方法。比如我们要解释白是什么,这是不太好形容,但是如果拿一个黑的东西来解释,再反过来就容易多了。《道德经》开篇写到“道可道,非常道”。什么是道啊,说不出来,如果能说出来,就不是道了。这就是用否定来为其下解释。有比如禅宗,第一义不可说,但表示第一义的最好方法就是静默。儒家虽然不像道彻底的推崇无的思想,但是儒家精神修养的过程也是一个做減法的过程。通过修养,去掉心性中恶

  • 6、 哲学导论读后感500字心得

    叔本华曾说过:思想不是你要它来便来,而是由它自己决定它的来去。初识哲学应该在高中的政治课本上,浅略的了解过后,我觉得哲学是神秘的,复杂的。在读《哲学导论》前,我也想过这么一个问题:哲学究竟是什么?书中的第一章写到“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意思是追求和智慧,即爱智。

    像书中说的那样:哲学是对智慧的真挚、强烈、忘我之爱,是人类的“爱智之枕”的集中体现,这种“爱智之枕”是探索宇宙的奥秘和洞察人生的意义的渴望,是促进历史的发展和提升人类的境界的渴望,是超越现实和向前提挑战的渴望,是悬设新的理想和创建新的生活世界的渴望,是为人类追寻“安身立命之本”和确认“最高的支撑点的渴望”。正是这种“抑制不住的渴望”,燃烧起古往今来的伟大哲人对“哲学”的永无止境的求索热情。“爱智之枕”和“抑制不住的渴望”是哲学的修养与创造的源动力。

    作者对哲学与宗教、艺术、常识和科学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具体比较。较为详细的阐述了哲学的人类性、时代性、民族性、反思性、批判性、派别性和创造性重要特性,使我能够从多方面来思考哲学。读过这本书我对哲学这个陌生又熟悉的概念又近一步的了解。我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阅读多理解就能领悟到更深层次的含义。

    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郭马静)

  • 7、 哲学导论读后感500字

    叔本华曾说过:思想不是你要它来便来,而是由它自己决定它的来去。初识哲学应该在高中的政治课本上,浅略的了解过后,我觉得哲学是神秘的,复杂的。在读《哲学导论》前,我也想过这么一个问题:哲学究竟是什么?书中的第一章写到“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意思是追求和智慧,即爱智。

    像书中说的那样:哲学是对智慧的真挚、强烈、忘我之爱,是人类的“爱智之枕”的集中体现,这种“爱智之枕”是探索宇宙的奥秘和洞察人生的意义的渴望,是促进历史的发展和提升人类的境界的渴望,是超越现实和向前提挑战的渴望,是悬设新的理想和创建新的生活世界的渴望,是为人类追寻“安身立命之本”和确认“最高的支撑点的渴望”。正是这种“抑制不住的渴望”,燃烧起古往今来的伟大哲人对“哲学”的永无止境的求索热情。“爱智之枕”和“抑制不住的渴望”是哲学的修养与创造的源动力。

    作者对哲学与宗教、艺术、常识和科学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具体比较。较为详细的阐述了哲学的人类性、时代性、民族性、反思性、批判性、派别性和创造性重要特性,使我能够从多方面来思考哲学。读过这本书我对哲学这个陌生又熟悉的概念又近一步的了解。我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阅读多理解就能领悟到更深层次的含义。

    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

  • 8、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冯友兰先生系上世纪中国知名的哲学家。初读冯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四年前吧,因内容与先前所读的哲学迥异,再加之有大量生涩的古文,所以就放下了。在读《南渡北归》时,方知冯先生1924年始清华大学哲学教授,后到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新中国后冯在清华大学任教,涉及诸多相关内容。近段重读《南》书时,尾部出现一段梁漱溟先生评价冯先生的话,让我十分警觉。称冯友兰曾经谄媚过江青,冯的品行是墨家,实践的是功利主义。将我对冯先生博大的哲学、国学知识和文人独具品格的崇拜,从高空跌落谷底。先不说冯先生在那个特殊年代,放弃了文人独立自由的品格,谄媚江青,出于什么目的,冯先生在上世纪中国哲学界当属大咖级的地位,这是不争的事实。他的哲学思想一定有可读性,就再次捧起了这本《中国哲学简史》。为了便于印证或纠偏,同时在读希金斯的《世界哲学简史》。西方人说中国古时有哲学思想,但没有哲学家。那么,古时希腊知名的哲学家有柏拉图及其师傅苏格拉底和学生亚里斯多得三人。冯友兰先生从希腊和中国在地球所处的位置进行了分析。他说:希腊是海洋性国家而中国是大陆性国家。海洋性国家崇尚贸易,追求利润。随利而逐的个性荡漾着平等和自由。而大陆性国家的中国,以农为本视商为末,重本抑末鄙视商业。那么,我可不可以这样认为,由于土地固定的羁绊,形成以家庭为单元,世代家族相伴诞生的是森严的长幼尊卑等级观念。当时,耕种土地是非常依靠经验相传,看天的营生。而哲学思辨恰巧是无需经验积累的心智活动。遵循传统,恪守春生夏长秋收冬储的四季交替,由此自然会出现“君臣、父子、夫妻”和“仁、义、礼、智、信”的“三纲五常”。无论儒家的孔子还是道家的老子为了扬名立业,只能顺应国家和民生大的环境,研究相适应的哲学思想。儒家顺应的是“治国”和“平天下”,道家顺应的是“修身”和“齐家”。至此,中国古时哲学思想多了低头研思具体的人间实事,少了仰望星空思考上帝和来生轮回无形无影形而上的层面。这种农业民族的特性,也许就是有哲学思想没有哲学家的重要成因。这一结论可能有些牵强,但这个成因于我十分重要,先前一直困扰着我,或许是读这两本书的收获之一。

    大概是从离开校园之后吧。自己有时也会去想想诸如人生啊,社会啊,宇宙啊这些形而上的问题。说说人生这方面的吧。有时会想人应该如何度过一生?去想是不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很多事情是早已注定的?诸如会达到什么样的学历水平,会跟什么样的人家结

  • 9、 中国,少了一味药读后感1500字(3)篇
    中国,少了一味药读后感1500字 第(1)篇

          此书是随手加入书架的,只是没想到它给我带来的感触颇深。中心明确,国人,就是缺少常识。

         看了前几章,回忆去年在妈妈那儿的经历,突觉后背有妖风。晚上我拿着手机聊天,妈妈在厕所洗衣服,想起干爸的儿子在微信朋友圈发表的动态,就找他聊了起来。我:哥哥,你在空间发的那个是真的吗?我也可以赚很多的零花钱?哥哥回我:嗯,绝对真的,保证你一个月零花钱花不完。此时,内心比较激动,觉得终于有机会可以赚钱了,就能不找爸妈拿生活费。继续聊着,我:那我要怎么做呢?哥哥:你只需要缴三千八,缴了三千八它分几个月给你返回,本金返回了后面的就是赚的。我:真的呀,没骗我。哥哥:放心吧,哥哥绝对不骗你,现在我已经开始赚钱了,你相信我,如果不赚钱,哥哥给你缴那三千八。见他说得这么铿锵有力,我内心动摇着。那个时候我有一个特别信得过的人,而且他比我知道的多,所以我就将此事告诉给他。没过一会,他噼里啪啦说个不停,中心意思就是我哥哥是骗我的,哥哥做的是发展下线的传销,也许他知道我不会轻易相信,所以还特别给我画了一张结构图,可惜当时懂得不多没有把那张图保存下来。经过他那么一说,我似乎明白了,最后没有在和哥哥联系。

         读了作者的这样一部作品,恍然大悟,我就是那个缺少常识而又贪心的人。如果不是那个特别信得过的人,如果凭我的一意孤行,我不敢想现在会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这是一本可读的书,就像作者说的那样,中国,少了一味叫“常识”的药。以前我也曾想过,一个人一生书看多了不会有什么大作用,不就是一些文字嘛,只要是读过书的人,只要是会玩手机的人,都会认识字,不认识的通过手机查就行了。慢慢地,想法会改变,透过此书,使我坚信以前不会坚信的东西,传销就是传销,没有其他任何的借口可以美化它,而且必须在头脑里有这样一种常识:传销就是行骗,就是犯法的,不管别人怎么吹嘘,都改变不了事实,我们则更加不能动摇。

          每当我开启书籍的阅读时,首先在心里想的就是感谢作者,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给我们呈现一部完整的作品,有的甚至是冒着掉脑袋的危险才能做到,本书的作者就是这样。

          

    中国,少了一味药读后感1500字 第(2)篇

    虽然书的题目起的有点大,稍微有点文不对题,但瑕不掩瑜,佩服作者的英勇与侠肝义胆。在对未来处境不可知的情况下能不顾自身

  • 10、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_1400字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400字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刚刚从crossfit的大运动量回来,带着身体的极度疲倦和精神的极度兴奋来完成这本《中国哲学史》的书评,真乃人生一大乐事。大师在全书最后回顾了他各种机缘巧合下对哲学产生兴趣,与哲学结下不解之缘,如何在当年的战争离乱中研究学问,比较中西哲学之异同等,令人颇多感慨。乱世出英雄,乱世也出大师,正是在颠沛流离精神苦闷的大变局中,各种深刻的思想也容易脱颖而出,破茧成蝶,相互碰撞,交相辉映。 冯大师追求的是成为哲学家,而不是哲学史家。他认为哲学史家只是转述中国历史上的古代哲学家本来的意思和思想是什么,而哲学家则可以在哲学史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等方法形成创造自己的思想,从而成一家之言。读完这本书,目前个人的感觉是冯友兰主要是个哲学史的大师。冯大师学贯中西,又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角度,对于在最后章节对于中西方哲学的历史的总结和比较,令人拍案叫绝。 之前的阅读过程中,对史上的这些哲学家,乃至大师的观点不无调侃之处,但最后看着冯大师结合自己的经历对中西方哲学的“正,负”“境界”等问题的深刻分析和新颖观点,竟手不释卷,忘记了调侃,不知不觉就到了最后一页,只觉得不过瘾,真希望冯大师再多写几章。 大师说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从某个观念出发,建立了一系列“清晰思想”的理论,主要告诉你“是什么”,所以谓之“正”;而中国古代哲学是从直觉出发,形成了一系列的“神秘思想”的理论体系,主要告诉你“不是什么”,所以谓之“负”。听起来好像“阳”和“阴”的概念。哲学从“正”出发,经过一系列明晰的逻辑,观念的思想的训练和理解,逐步会进入不可知的,超越理性的境界,也就是以“负”为特点的神秘主义结束。而神秘主义就是哲学的最高境界。 我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哲学,由于追求类似“道”“理”的最高境界,一步到位,过于超前,就一直就没有发展出以清晰思想为特点的,很实用的“正”的哲学。而正是这种研究清晰思想的,告诉你“是什么”的哲学,逐步衍生出逻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西方科学于近代飞速发展,从各方面超越中国。 而且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追求物我两忘,其最高目标是内圣外王,超凡入圣,觉悟了的圣人就是要跟别人不一样,这一点似乎也让中国与西方重视个人价值和平等,和每个人的个人体验的自由主义价值观无缘。 冯大师说哲学是关于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10-19

  • 2019-10-12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09-28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1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024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