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季羡林讲真话读后感 > 地图 > 季羡林讲真话读后感,2024季羡林讲真话读后感范文大全
季羡林讲真话读后感相关栏目
季羡林讲真话读后感热门栏目
季羡林讲真话读后感推荐
季羡林讲真话读后感

(共 2935 篇)

  • 1、 范例模板:科瓦奇讲植物读后感(7篇)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我们读了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悉心准备的“范例模板:科瓦奇讲植物读后感(7篇)”,欢迎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科瓦奇讲植物读后感 篇1

    在一次语文阅读课上,我偶然拿到了蒋勋的《孤独六讲》,本以为这一本是深涩难懂的哲理书,但没想到它带给我了许多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思考。

    在汉字里,“孤”与“独”都不是大众容易喜欢的字,《礼记·礼运大同篇》里说:“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孤”是没有大人照顾的孩子,我们现在在汉语里还叫“孤儿”。“独”是没有年轻人照顾的老年人,我们现在也还常说“独居老人”。“孤”和“独”都是失去亲人照顾的人,这两个字都有令人悲悯、哀伤、同情的意义。汉语从儒家人际伦理的缺失发展出“孤独”二字,总使人感到哀婉悲悯。在生活中,我们尽量避免孤独,但不可否认,我们的心灵仍然感到孤独。所以我们是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孤独呢?蒋勋写出来了,也许我还介于一种懂与不懂之间,但感触依旧很深。

    那是与孤独的第一次相遇。小学的时候,我总是独自一人,在那个连装水也要手挽着手的年纪,我也是孤身一人。刚好当时的女生是单数,21个人。20个人欢欢喜喜地找好同伴。没错,我就刚好是那多余的“1”呢。“没关系,一个人挺好的。”我总是对自己这样说。“没关系,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我总是在心里这样想。

    事情过去很久了,但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把它们从尘封的记忆中找了回来。我也记得因为有过这样的遭遇,所以我拥有了许多与自己独处的机会,但那算是一个小小的低谷吧。曾经有过一个夜晚,我坐在床上,看着对面的灯忽明忽暗,心里难过得要崩塌,说不出来也没法说,说出来了也不知道找谁来听。“每个人都急着讲话,但每个人都没法把话说出来。”就是这样一种孤独,明明眼前是人群熙攘,玩笑嬉闹,却是孑然一身,明明千言万语,却好像无话可说,这是我们每个人心里的孤独,在成长的岁月中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厚重,如果不去接受它只会觉得前行的路越来越冰冷。

    孤独是圆满的。记得小学的时候,我们曾读过一首李白的诗,叫《月下独酌》,当时是真心没读明白,只是觉得李白这个满身是诗

  • 2、 真话巧说读后感范文欣赏

    《真话巧说》一书由美国作家马克墨菲所著,这本书针对职场中导致沟通障碍的案例做了分析,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说才能避免这种情况,让听者认同,对于每个职场者来说都是一本好书。下面小编带来的是真话巧说读后感范文欣赏。

    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到微博上围观别人干仗,有时候看不过眼,他就参战了。但多数时候没什么结果,除了憋一肚子气。他跟我吐槽,说某些人太神经质了,实在忍不了。我笑他,你明知跟他们论战不能赢,何必下场呢?这本身是不是一件很傻的事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大家对于事实的理解不一样,换句话说,很可能论点的双方至少有一方没有聚焦事实。马克墨菲在他的新书《真话巧说》当中,提出了fire模型,可以用来解释网上约架无胜者的逻辑。

    所谓fire,是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facts(事实)、interpretations(解读)、reactions(反应)、ends(结果)。顾名思义,我们会先注意到一些事实,然后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推理来解读它,接着就会有情绪上的反应,最后我们会期望想要的结果。想想你是怎么跟人吵架的,虽然事实在那儿摆着,但是解读不一样,接着情绪就可能天差万别,一个喜气洋洋,一个垂头丧气。显然,接下来的双方都想要对方认同自己,于是一地鸡毛,冲突就是这样升级的。

    我们大脑对于事实的解读和反应让我们活到今天。比如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战逃反应,遇到东北人问你瞅啥,你就要判断一下,要么怼他瞅你咋地,要么直接跑掉。这让我们脱离险境。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大脑并不总能察觉事实和解读之间的差异。

    马歇尔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也强调了这一点,他指出,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就是区别观察和评论。所谓观察,就是客观描述。比如你是单位hr,一位同事今天迟到了半小时,这已经是他本月第三次迟到,如果说观察,你会说小李,这个月你已经迟到三次了,但是很可能你会直接怼小李你怎么总迟到呢,这个就是评论。小李解读后的反应可能就是心理抵触,我只不过迟到三次,怎么就总是了?再说了你知道我因为什么才迟到的吗?这下很容易就吵起来了。

    因此,有意地觉察事实和解读,是平息战火的第一步。墨菲给出的方法是,在开口说话之前,先在大脑里过一下fire模型,把事实、解读、反应和结果放在四象限里,然后把事实说出来。老祖宗教导说,要三思而后行,三思不是反刍自己的观点,而是用工具帮助自己超越大脑的局限。

    当然,这样

  • 3、 读《讲真话人生箴言录》有感

    读《讲真话人生箴言录》有感

    王雪晴

    《讲真话 人生箴言录》是一本讲真话的人生大书,它将季老先生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华汇聚一堂,字字珠玑,让人读来如沧海拾贝之感。

    读第一遍的时候,我觉得有点混乱,文章都是一个一个回忆性的小片段,就像是一位老者和我们拉家常。听着听着,就被他朴实而真诚的话语所打动。"不完满才是人生。""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怀旧能净化我们的心灵。""青年学生就是我的药石。"

    这本书是先生百年人生的体会,是学问与人生融为一体的完美结合。为了更好的汲取书中的养分,我读了第二遍。

    本书第一部分是人生卷?自我记述,第二部分是世相卷?观察与批评,第三部分是学问卷。季老先生说,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凡人。像我这样的一个凡人,吃饱了饭没事的时候,有时也会想到人生问题。我觉得,我们"人"的"生",都绝对是被动的。我们糊里糊涂的降生,糊里糊涂地成长,有时也糊里糊涂地夭折,当然也会糊里糊涂地登上耄耋。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在季老先生的精神世界里,情是第一位的。用真挚的感情待人。不论是亲情、友情、爱情还是爱国爱人类之情,都是如此充沛。 季老先生在"赋得永久的悔"中写到,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旁。直到耄耋之年,我仍然频频梦到面目不清的母亲,总是老泪纵横,哭着醒来。我们要多陪陪老人,不要总是用钱、物品代替一切,陪他们唠唠嗑,陪他们旅游,陪他们散步,给老人做饭吃,听听他们最近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多和他们有精神方面的交流。用心对待父母,不要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应到你身上。

    季老对青年人特别关心,他告诉青年人时间是毫不留情的,它真使人在自己制造的镜子里照见自己的真相。每一天每一个小时都是可贵的。我希望真正能够仔仔细细地过,认认真真地过,细细品味每一分钟每一秒钟,我认为每一分每一秒钟都不"寻常".青年人要有归零的心态,就像得了世界冠军的运动员,不管是冠军或金牌多么灿烂辉煌,一旦到手,即成过去,从现在起又要从零开始。不要做自命天才的人,多包容别人,容忍是一种美德,谈恋爱千万别浪费太多的时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敢讲真话,讲真话也是看一个人的素养和修养。朋友之间、夫妻之间、兄弟之间往往由

  • 4、 《孤独六讲》读后感两篇

    《孤独六讲》读后感两篇

    《孤独六讲》读后感一

    最近刚看完蒋勋的《孤独六讲》 整篇文章讲述着关于青春里的情欲孤独,无人能懂的语言孤独,壮志满怀的革命的孤独,人性里隐藏的暴力孤独,不可思议的思维孤独,以及被爱束缚的伦理孤独。

    每个人都会有孤独感,有些人的孤独感比较强烈,有些人则会压抑孤独感,而压抑的孤独感,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我们都以为孤独很可怕,其实不然,正视孤独,尊重孤独,与孤独友好相处,我们才不会有更深的孤独感。

    喧嚣的尘世,人与人之间的电子沟通越来越多,微博,微信,qq等等,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却越来越少,很少有人会与自己相处。叶子说,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我想是吧,因为害怕一个人的孤独,所以佯装狂欢驱逐那种孤独感。

    有位作家说,读小说不要看作者写什么,要看他没写什么,这本书里作者写了六种不同的孤独,可是却没有明确的说出怎么解决这种孤独,我们知道孤独无法避免,也不能压抑,但是怎样让孤独变成不对我们有害才是最为关键的。作者的意图在于要让我们学会正视孤独,享受孤独,尊重孤独,但是既然孤独的

    谈到暴力孤独,暴力可以分为合法暴力,和非法暴力,古代对于那些犯了错误的人们,施以极刑,是合法暴力,而盗贼伤害了无辜者,则被视为不合法的暴力。暴力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害,言语上的冷落,或者以爱之名的束缚何尝不是一种暴力和伦理孤独的结合呢?

    我想,暴力的合法与否在于统治者的阶层,符合他们统治的就是合法的,反对他们的就是不合法的。或者说暴力是否合法和人们既有的道德观念也有关系,以现在人们接受不了的暴力形式出现的就是非法的,不被人接受的。

    有些残忍的,合法的暴力也许是为了给那些不合法的暴力分子以警示,只是手段过于残酷,如果非法的暴力得不到惩戒,这个世界将会怎样,残酷的刑法固然可恨,而这只是用来警示人们的一种手段。

    之前的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就是恐怖分子的暴力孤独,而法国政府派遣战机轰炸is的大本营,则是一种合法的暴力孤独,而人们内心里对于这种暴力是认可的,不能让非法暴力猖獗,也不能让合法暴力过于残忍,在这中间就是我们该思考的地方。

    这本书中有很多冲击我原本价值观的地方,以前我也懂得以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事物,但是其中的思辨很重要,有时候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思辨的那个过程。在我们的社会中,无论是什么都会有一个主流的东西在引导着我们,值得我们思考的却是这其中零星的反对的声音,不管这声音现在看起来多

  • 5、 《孤独六讲》读后感

    《孤独六讲》读后感(一)

    孤独是一种宿命。孤独,无处不在。也许是上帝惩罚人类的一种方式。当我们拥有智慧的时候,孤独就不可避免。每个人都感受过孤独感,然而每个人面对孤独感的感受都不一样。大部分人都是逃避,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会去面对。当人们面对孤独的时候,会感到不自在,会害怕这样的感受再次到来。也许这是因为人类天生就是一种群居动物,这种天性到了21世纪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也无法从我们身上消失当一个群居性的动物独处的时候,是彷徨失措的,更甚至于会心哀致死,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习惯于群居的动物们上面看到。

    我们会在什么时候感受到孤独?我觉得,正是我们处于群体的时候,才能感到深刻的孤独;正是我们和亲密的人相处的时候,才能感到深刻的孤独。不知道大家有没试过,当你和你的朋友们说话,但是你的朋友们并不能理解你所表达的意思,所以当你慷慨激昂的时候换来的却是一片沉静的时候,你是不是会感到一种深刻的孤独感?即使是身边亲密的人,也是无法完全了解我的。

    《孤独六讲》里面,对寂寞以及孤独这两种不同的感受,做出了明确的解析以及对比。孤独不等于寂寞,寂寞不等于孤独。寂寞与孤独的表现形式虽然都一样一种离群的感觉,然而无论从心理感受,还是从人对离群的反应来看,都截然不同。寂寞,等于向外寻求回应而不能,就觉得这个世界再没能回应。孤独,等于不向外寻求回应而反观自身,向内寻求回应而圆满。

    如果是一个寂寞的人,他怎么可能觉得快乐?他总是觉得没人理解自己,没人看到自己,没人关心自己,自己因没有关注似乎不曾存在,因而内心悲凉。他们悲凉的原因是因为,他忘了当这个世界没有别的人的时候,至少还有一个自己存在。如果人人都肯面对自己的孤独感,而不是选择逃避,也许这个世界很多问题就不会发生,至少很多人的心理问题就不会出现。也许就是因为我们习惯在群体里面的生活,我们习惯了身边有人的存在,即使他与你根本上是绝缘的,但是只要有一个人在,都会令自己的感觉好受些;因此,我们还未能习惯面对自己。

    孤独,其实是一种境界,是一个能让我们好好面对自己的机会。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我们在思考中所进行的活动,我们对某件事或是某种时刻的感受,我们是否仔细的琢磨过原因呢?我们对很多事情,都有不同的感受,有的很深刻很强烈,但是如果要让我们说出原因的时候,我们大概都很难说出来,而需要去思考、探究了之后才能说得出来。其实我们都缺乏对自己的了解,我们以为知道自

  • 6、 季羡林讲真话读后感

    季羡林讲真话读后感

    而对于晚辈和普通人,季先生也令他们感动。北大的司机都愿意为季先生服务。因为他们接送的大人物,几乎都是不怎么和他们说话的,到了家也是自顾自地走了,只有季先生下了车道谢不说,还要站在门口目送车子驶远。对于需要帮助的人,季老从来是热心帮助。他的学生回忆道:季先生自己生活的简朴,在北大是人所皆知的。季先生往自己的家乡小学寄钱寄书那是常有的事情。就连在家里工作过而已经离开了的保姆,倘若喜欢读书,季先生都会给予支持。我清楚地记得一张汇款单子上季先生的留言:这些钱助你读书,都是爬格子所得,都是干净的。那件事情是我经手的,所以我的记忆格外清晰。大哉季老,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仁爱和恕道,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坚毅的气节和情操;西方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自由独立精神,尊重个性和人格平等观念,开放创新的意识都化为真与善凝聚在季老身上,也正是做人做的真,说话才说的真。

    求真方得真学问,对陈寅恪、傅斯年、沈从文、胡也频、汤用彤以及周作人先生的回忆体现了季羡林的另一面,那是学术造诣上的真。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然而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季先生说,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在中外众多学者中,能给我这种享受的,国外只有海因里希吕德斯,在国内只有陈师一人。他被海内外学人公推为考证大师,是完全应该的。

    季羡林并不为着单纯地赞扬陈先生,他笔锋一转,写道:这种学风,同后来滋害流毒的以论代史的学风,相差不可以道里计。然而,茫茫士林,难得解人,一些鼓其如簧之舌惑学人的所谓学者,骄纵跋扈,不禁令人浩叹矣。

    可以想见,这样的文字2020一出来,势必会得罪一批人的,然而,季羡林先生不会在乎,因为他确信自己是在说真话,既然是真话,就没有什么可怕的。

    对于普通读者,季老引用张元济先生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在谈治学时,季老以亲历之教训告诫后人,没有创见,不要写文章,否则就是浪费纸张。有了创见写论文,也不要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空洞的废话少说、不说为宜。关于学术良心或学术道德,季老云:这种学术骗子

  • 7、 读《听真话与讲真话》有感

    读《听真话与讲真话》有感

    文中说,“讲真话未必得到表扬、讲假话反而有时很有市场。”老实说,这是个别不讲真话、听不进真话的领导干部的悲哀,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哀!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存在个别不愿听真话、不能听真话的领导干部,领导干部不喜欢听真话,就会形成讲假话的风气,正所谓:“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一旦形成这样一股歪风邪气,它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一方面,久而久之,干部在阿谀奉承中会逐渐迷失方向,继而退化变质,最终走上犯罪道路。另一方面,它将会严重影响到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工作的正常开展。工作不做,领导检查时,说说假话、做做假动作就可以蒙混过关,甚至还能弄个优秀什么的,这样一来,时间长了,干部职工工作上就会有一种懒惰心理、形成一种错误认识,到领导干部想了解实际情况时,也很难再听到真话了,慢慢地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工作的正常开展将会成为一个问题。

    领导干部不说真话或听不进真话,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虚荣心在作怪,有些领导干部,能力一般,虚荣心却很大,明明工作平平却容不得别人提出看法;[本篇于 -网址为--未经过网站同意转载此文均为抄袭后果自负]“官老爷”心态,有些干部,在领导位子上坐久了,就学会了颐指气使,马屁被拍多了,屁股自然就肿了起来,再也容不得别人挑三拣四,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弄反了“公仆”的含义,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忘本;完美心态,有些领导干部,打心眼确实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工作中追求尽善尽美。这当然无可非议,甚而可以算做好干部,但错就错在,个别完美型干部有点过头了,把自己做的任何工作绝对化了,“我的判断就是对的”,“这样绝对没错”,殊不知,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长短相依,利弊同存。但这部分干部看不到这一点,如此以来,就不容许同志们对自己的工作提出意见或建议,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听不进真话、不讲真话的习惯;其实,听不进真话、不讲真话的领导干部骨子里都有一种胆怯的心理。为什么这么说呢?上级分配了工作、安排了任务,但“鉴于能力有限”,工作做不好、任务完不成,这样,一来怕领导不满意,那么,只能说假话了,二来又怕群众有意见,那么就不愿听到意见,别有一种“掩耳盗铃”的味道。

    以上四种心态是我对个别领导干部听不进真话、不说真话的的个人看法,究其具体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工作做的不到位,底气不足,所以,就说不得真话、听不得真话。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 8、 《名师讲语文》读后感

    不可否认,语文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极其深远,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十分尴尬的局面。每个人都知道语文的重要性,包括学校领导、老师、学生、还有家长,但是每一个人都不知道何去何从,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致使语文学科在中学阶段地位不尽如人意。仔细想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是第一责任人。虽然我们的语文老师都是科班出身,在专业上不成问题,但语文专业知识和语文实际的教学真不是一回事,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对语文教育教学的认识。

    我们的身边缺少理论么?我们的时代缺少理论么?不缺少。自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流派层出不穷,五花八门,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长者忙着建树自己的流派,做了一辈子的老师,留下带有自己标签的东西,的确是一件幸事,无可非议。可是建树流派真正价值应该是能否为语文教学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如果考虑到这一点的话,所提流派才能流芳百世。在不缺少理论的今天,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什么流派被我们认同了呢?

    问一问一线语文教师们,我们到底是哪一个流派的,或者我们的教学深受哪一个流派理论影响,结果一定茫然。当然不归流派,自有风格,自成系统,那是最好的了,若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还会有什么尴尬,关键是做不到,也很难做到。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不缺少理论,不缺少流派,缺少的是静下心来,读理论、学理论、研究理论、读教语文、学教语文、研究教语文。就像李海林教授说的那样“少提一点主义,多沉下心来研究”。因此,一线的教师们,该读点什么了,该学点什么了,该研究点什么了。“名师讲语文系列丛书”就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读名师讲语文,让我们走进了一个个活生生的语文世界,走进了一个个智慧的、鲜活的语文人生。

    理论世界浩如烟海,鱼龙混杂,但“名师讲语文系列丛书”是语文出版社精选的20位在当今中学语文教学一线,对语文教学影响深远的开拓者用心灵创作出来的着作,在他们的书中,或不平的人生经历,或系统的教学理论,或务实的教学实践,或精美而深邃的教学语录,为我们展现出一个个立体的语文人生,表达着系统的、科学的、可操作性的教学理念。于漪的“情感派”、胡明道的“学长式教学”、程少堂的“语文味”等等分别在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教学风格形成的对语文教学科学而系统的理论认识,以及可操作性的指导。

    正在读,继续读,一直要读下去;正在想,继续想,一直会想下去;正在写,继续写,一直会写下去。

  • 9、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

    决定买一本《季羡林谈人生》,感觉自己的知识特别是智慧太单薄了,而且做事情的时候很迷茫和彷徨。希望能从智者那里学习智慧。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 10、 季羡林人生读后感精选

    在阅读完作品后,世人明白了心中唯一的爱。读后感具有一定的格式,因此写读后感培养了写作的能力,以下是由读后感大全编辑收集整理的《季羡林人生读后感》,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季羡林人生读后感 篇1

    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季羡林人生读后感 篇2

    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通古今,对中华文化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和研究,他的著作也一直颇受推崇。近来赏读季老的随笔杂谈《季羡林谈人生》,从中体会到不少季老的人生感悟,很是受用。《季羡林谈人生》,单是看这本书名就让人眼前一亮,心头涣然冰释。细细翻来,书中理论并无玄妙莫测、恍兮惚兮之处,而是真真切切,鞭辟入里,入眼入心。

    整书中,季老反复强调:人生于世,主要要解决三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

  • 2019-09-26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22-06-26

  • 2019-09-26

  • 2019-09-21

  • 2019-09-26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10-28

  • 2019-09-19

  • 2019-09-23

  • 2019-09-26

  • 2019-09-21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0-29

  • 2022-02-07

  • 2019-09-28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28

  • 2023-01-29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10-19

  • 2021-03-29

  • 2023-03-23

  • 2023-04-23

  • 2019-09-19

  • 2019-09-19

季羡林讲真话读后感
季羡林讲真话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季羡林讲真话读后感,季羡林讲真话读后感大全,季羡林讲真话读后感2024,更多季羡林讲真话读后感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