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三十讲第7讲至9讲读后感 > 地图 > 三十讲第7讲至9讲读后感,2024三十讲第7讲至9讲读后感范文大全
三十讲第7讲至9讲读后感相关栏目
三十讲第7讲至9讲读后感热门栏目
三十讲第7讲至9讲读后感推荐
三十讲第7讲至9讲读后感

(共 7763 篇)

  • 1、 《中国美学十五讲》第七讲读后感3000字

    看了第七章,深刻体会了玄学的魅力。一篇看下去,心中隐隐约约有一个框架,但要细说,却发现深奥难懂,而且有一丝凌乱。也许是并没有多过多接触哲学玄学的缘故,这篇读后感可能挖掘不出深沉的内涵,顶多只是把心中的框架理顺一下。

    总得大体一章讲的便是空灵,也可以说是虚,以虚烘实。也说明了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最大不同,即虚。中国艺术具有一种独特的空间意识,他所创造的世界,并非现实空间,而是一种灵的境界。而第七讲主要是讲这个灵是如何超越空间。

    第一,疏处走马。在我的理解中,即灵的空间。中国艺术无论从绘画、书法、建筑等来看,都提倡一个留白。中国美学认为,大白世界有大美。虚实是中国美学一大重要概念,虚实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一理论认为,实是从虚中转出的,想象空灵,故有实际;空灵澄澈,方有实在之美。正如老子所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正如围棋中的妙处往往不在有处,而在无处。那个无声无色的虚无世界,其实正蕴含着世界的奥秘。

    除此之外,中国艺术强调那个尽白空间的例子比比皆是。熟悉的便是园林艺术。在中国园林创造中,那个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惟其空,故有灵气往来,非园中之所有,即园中之所有。如苏州留园的冠云峰,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的空间,这正才有苏东坡笔下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境无穷。

    第二,蹈虚蹑影。即影的空间。个人觉得与灵的空间截然不同的是,灵是强调意境,而影是强调思想。从庄子便开始的白驹之过隙的虚实力量,你就随世界同在吧,像水一样流淌,像云一样飘渺。没有执著,就有自由的庄生晓梦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艺术。这不仅是一个虚实问题,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看世界的方法,中国艺术家将世界虚化,抟实成虚,蹈光蹑影,中国艺术中充满了太多的梦幻空花、苔痕梦影。而这样缥缈的艺术,蕴藏着这样的哲学深心,是身如影。这样说或许有些玄乎,简单地说,既要追摹

    的对象,都是虚而不实的,都是影,艺术创造要超越表象,非写实而写影,因为影是对世界真实相状的表现。

    中国艺术中的绘画最能体现,我们来举例,以南宋禅僧玉涧为例,他一代表作《远浦归帆图》,用淡墨染出山影,再用浓墨点出参差迷离的树木,用细笔轻勾出一叶小舟。这初看漫漶一片,实则将无往的的刹境摄入了画

  • 2、 《名师讲语文》读后感

    不可否认,语文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极其深远,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十分尴尬的局面。每个人都知道语文的重要性,包括学校领导、老师、学生、还有家长,但是每一个人都不知道何去何从,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致使语文学科在中学阶段地位不尽如人意。仔细想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是第一责任人。虽然我们的语文老师都是科班出身,在专业上不成问题,但语文专业知识和语文实际的教学真不是一回事,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对语文教育教学的认识。

    我们的身边缺少理论么?我们的时代缺少理论么?不缺少。自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流派层出不穷,五花八门,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长者忙着建树自己的流派,做了一辈子的老师,留下带有自己标签的东西,的确是一件幸事,无可非议。可是建树流派真正价值应该是能否为语文教学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如果考虑到这一点的话,所提流派才能流芳百世。在不缺少理论的今天,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什么流派被我们认同了呢?

    问一问一线语文教师们,我们到底是哪一个流派的,或者我们的教学深受哪一个流派理论影响,结果一定茫然。当然不归流派,自有风格,自成系统,那是最好的了,若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还会有什么尴尬,关键是做不到,也很难做到。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不缺少理论,不缺少流派,缺少的是静下心来,读理论、学理论、研究理论、读教语文、学教语文、研究教语文。就像李海林教授说的那样“少提一点主义,多沉下心来研究”。因此,一线的教师们,该读点什么了,该学点什么了,该研究点什么了。“名师讲语文系列丛书”就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读名师讲语文,让我们走进了一个个活生生的语文世界,走进了一个个智慧的、鲜活的语文人生。

    理论世界浩如烟海,鱼龙混杂,但“名师讲语文系列丛书”是语文出版社精选的20位在当今中学语文教学一线,对语文教学影响深远的开拓者用心灵创作出来的着作,在他们的书中,或不平的人生经历,或系统的教学理论,或务实的教学实践,或精美而深邃的教学语录,为我们展现出一个个立体的语文人生,表达着系统的、科学的、可操作性的教学理念。于漪的“情感派”、胡明道的“学长式教学”、程少堂的“语文味”等等分别在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教学风格形成的对语文教学科学而系统的理论认识,以及可操作性的指导。

    正在读,继续读,一直要读下去;正在想,继续想,一直会想下去;正在写,继续写,一直会写下去。

  • 3、 范例模板:科瓦奇讲植物读后感(7篇)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我们读了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悉心准备的“范例模板:科瓦奇讲植物读后感(7篇)”,欢迎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科瓦奇讲植物读后感 篇1

    在一次语文阅读课上,我偶然拿到了蒋勋的《孤独六讲》,本以为这一本是深涩难懂的哲理书,但没想到它带给我了许多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思考。

    在汉字里,“孤”与“独”都不是大众容易喜欢的字,《礼记·礼运大同篇》里说:“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孤”是没有大人照顾的孩子,我们现在在汉语里还叫“孤儿”。“独”是没有年轻人照顾的老年人,我们现在也还常说“独居老人”。“孤”和“独”都是失去亲人照顾的人,这两个字都有令人悲悯、哀伤、同情的意义。汉语从儒家人际伦理的缺失发展出“孤独”二字,总使人感到哀婉悲悯。在生活中,我们尽量避免孤独,但不可否认,我们的心灵仍然感到孤独。所以我们是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孤独呢?蒋勋写出来了,也许我还介于一种懂与不懂之间,但感触依旧很深。

    那是与孤独的第一次相遇。小学的时候,我总是独自一人,在那个连装水也要手挽着手的年纪,我也是孤身一人。刚好当时的女生是单数,21个人。20个人欢欢喜喜地找好同伴。没错,我就刚好是那多余的“1”呢。“没关系,一个人挺好的。”我总是对自己这样说。“没关系,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我总是在心里这样想。

    事情过去很久了,但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把它们从尘封的记忆中找了回来。我也记得因为有过这样的遭遇,所以我拥有了许多与自己独处的机会,但那算是一个小小的低谷吧。曾经有过一个夜晚,我坐在床上,看着对面的灯忽明忽暗,心里难过得要崩塌,说不出来也没法说,说出来了也不知道找谁来听。“每个人都急着讲话,但每个人都没法把话说出来。”就是这样一种孤独,明明眼前是人群熙攘,玩笑嬉闹,却是孑然一身,明明千言万语,却好像无话可说,这是我们每个人心里的孤独,在成长的岁月中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厚重,如果不去接受它只会觉得前行的路越来越冰冷。

    孤独是圆满的。记得小学的时候,我们曾读过一首李白的诗,叫《月下独酌》,当时是真心没读明白,只是觉得李白这个满身是诗

  • 4、 爸爸,讲什么读后感

    爸爸,讲什么读后感(一)

    随着【爸爸去哪儿】的热播,爸爸在育儿过程中的作用,已被大家越来越重视。

    今天收到【爸爸,讲什么】,快速的翻看完。没想到里面有很多的小故事,就连我们家的小人儿都捧起书来看得津津有味。这本书里,作者以爸爸的身份,向我们介绍了爸爸如何给孩子讲故事。

    一爱一听故事是孩子的天一性一,给孩子讲故事也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绘本、儿童文学逐渐走进普通的家庭,越来越多的孩子受益,但是,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推进,呈现出一番书籍和电子产品争孩子的现象。而孩子们似乎更愿意坐在电视机、电脑前,此时,作为家长,我们到底该如何做?方法很简单,就看你是否愿意挤出一点时间陪孩子看会儿书,讲点故事。时间不需多,只要坚持,每天10分钟,收效都不错。

    这本书里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怎样利用故事帮助孩子改正一些不一良习惯。全书分为习惯季(用故事帮孩子改一毛一病)、探险季(用故事陪孩子去探险)、成长季(哟鬼故事班孩子成长快乐)、技巧季(经故事的这些技巧要学会)。作者通过一个个的小故事,帮助孩子们成长。作者认为,在孩子幼儿的心灵里,与其大谈道理,不如娓娓道来的故事,更容易让孩子们接受。

    这位爸爸很用心,再给自己孩子讲故事的同时,不断的思考,还总结了一些讲故事的技巧和方法:

    驹传统故事的加拣呈除四种讲法

    1、加,就是添油加醋,给原本简单的故事加上很多作料,让故事有所变化和丰富。

    2、拣,挑选适合孩子的内容,用孩子可以听得懂的语言讲给孩子听

    3、呈,用演的形式,把故事立体的呈现出来。

    4、除,传统故事你别耍单讲。

    另外就是讲故事要有悬念,有针对一性一;讲故事可以偷懒,可插嘴;不要只讲经典,不要讲完拉倒;以及注意将故事的时段,注意重复等。这本书特别适合学龄前的小朋友父母阅读。

    爸爸,讲什么读后感(二)

    没有读到【爸爸讲什么】这本书的时候,感觉这本书就是本育儿类的书籍,拿到书之后,才发现,这既是一本育儿书,也是一本故事书,太完美的结合了,真是意外的惊喜呀!

    有耐心给孩子讲故事的爸爸可能不多,因为他们承担着养家的重任,他们太忙了!其实这就是一种借口,爸爸们,无论你们有多忙,10分钟一抽一得出嘛,10分钟就可以给孩子讲一个好故事。当然,如果加上选择这个好故事的时间,可就不只10分钟了,要知道,可不是所有的爸爸都是学富五车、故事满腹的,况且,一般情况下,爸爸们还是理科男居多呢。不过,别着急,这本【爸爸讲

  • 5、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读后感(通用7篇)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读后感(通用7篇)》,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读后感 篇1

    看完《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这本书后,我有很大感触,这里面讲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但在这里面,唯独“孔融让梨”这一篇故事最能让我铭记于心。

    在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了“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借此来把大梨让给哥哥。孔融这么小就能做出这样的事,这让我十分感动,这一点也很值得我去学习。

    当孔融十岁时,他只身前去拜访李膺,并借此给李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李膺也因此很赏识孔融的才华,认为孔融将来肯定会有一番作为。

    三年后,孔融的父亲去世了,孔融哀痛万分,邻里都称赞孔融孝顺。

    孔融是个有气节的读书人,他对宦官的作为非常不齿。有一天党人张俭被官吏捉拿,张俭情急之下跑到孔家,并在孔融的帮助下在孔家逗留了几天才走。张俭逃走之后,地方官便把孔家两兄弟抓了起来。两兄弟为了保护对方都争着去坐牢,最后母亲也吵着要为两个儿子承担过错。最后朝廷决定由哥哥坐牢来承担过错。他们全家争死的义行传遍天下。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应该敬爱兄长,在我们的大家庭中不去计较个人得失。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读后感 篇2

    这段时间,我看完了借来的《吴姐姐讲历史故事》4册和6册。这里面所讲的唐朝的人物和故事深深的吸引了我。

    在看第4册时,我特别佩服隋文帝杨坚的聪明才智。他建立隋朝,统一中国,第一次实现了中国大范围内的多民族统一。他开创了科举考试制度,制定了律法。开启了隋唐盛世之门。我也十分痛恨隋炀帝杨广的铺张浪费,但同时我也很惊讶他策划修建的大运河的宏伟。大运河把长江、黄河、海河、淮河还有钱塘江连接起来。使人们便利了交通运输,实现了货通天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隋炀帝有功也有过,“金无足尺,人无完人”让我知道正确看待历史。

    我看第6册的时候,更加认识并了解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李白的诗就像黄河之水,滚滚涛涛。他想象力丰富,情感热烈,他的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杜甫的诗忧国忧民。他的《茅屋被秋风所破歌》更令我所感动,他的人格受到千秋

  • 6、 《生活十讲》读后感

    篇一:生活十讲

    生活十讲(蒋勋)

    1、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

    2、洪晓慧的王水事件令人可悲,台湾清华大学的研究生。

    3、分数和人格的发展绝对是两回事,知识完全不等于智慧,也完全没有办法转换成智慧。

    4、豢(huan)养,戕(qiang)害,负笈(ji)

    5、认识知识都需要回归到人的本分,如果回不到人的本分,那个知识就一定会出现问题。

    6、让物质的东西少一点,让心灵的空间大一点。

    7、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使每一个角色都有他自己的定位,有他不同的定位过程,每个人都能满足于他所扮演的角色。

    8、有比较之心就是缺乏自信,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的羡慕、敬佩、进而欢喜称赞,但他或过头来还是安分的做好自己。(新价值)结束

    9、让下一代有气节,也要有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一个多元的人才是完满跟健全的,如果只是一部分,就会十分危险。

    10、经典之所以经典,是要不断接受挑战,不接受挑战,就不配叫经典。

    11、《美丽少年》(新官学)结束

    12、“难”绝对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

    13、我小时候的那个年代的人有丰富的生命,也有丰富的人性。

    14、梦娜丽莎的画像,不是一个简单的肖像而已,他标志着一个人可以被当成人看待的意义与价值。

    15、多一点盼望、多一点期待、多一点珍惜,你就会少一点苦恼。

    16、电影小鞋子。

    17、艰难是一种教育,没有艰难感就没有珍惜。

    18、人要在这么不稳定的状况下自处,应该是要找回自己的信仰,在对人、对事的期待与渴望中,重新去体验追求本身代表的那种高贵性,才是永恒不变的。(新伦理)结束

    19、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0、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21、没有信仰的人是全世界最痛苦的人。台面上愈是强横的人,愈不容易让人呢看见他的脆弱之处,但是脆弱一定存在。

    22、信仰里面最可贵的就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也就是认识自己有多贪心、有多赖皮、有多恐惧。

    23、常常一个法律事件都不是一个单纯的法律事件。

    24、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无法解答信仰的问题。

    25、信仰教育简单的就是思辨能力的培养。

    26、一个真正的信仰不会因为被怀疑被质问,就会瓦解;相反的,因为被怀疑跟质问,信仰会更牢固。最好的信仰,一定经的起所有人的怀疑。

    27、肉必自腐而

  • 7、 《孤独六讲》读后感

    《孤独六讲》读后感(一)

    孤独是一种宿命。孤独,无处不在。也许是上帝惩罚人类的一种方式。当我们拥有智慧的时候,孤独就不可避免。每个人都感受过孤独感,然而每个人面对孤独感的感受都不一样。大部分人都是逃避,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会去面对。当人们面对孤独的时候,会感到不自在,会害怕这样的感受再次到来。也许这是因为人类天生就是一种群居动物,这种天性到了21世纪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也无法从我们身上消失当一个群居性的动物独处的时候,是彷徨失措的,更甚至于会心哀致死,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习惯于群居的动物们上面看到。

    我们会在什么时候感受到孤独?我觉得,正是我们处于群体的时候,才能感到深刻的孤独;正是我们和亲密的人相处的时候,才能感到深刻的孤独。不知道大家有没试过,当你和你的朋友们说话,但是你的朋友们并不能理解你所表达的意思,所以当你慷慨激昂的时候换来的却是一片沉静的时候,你是不是会感到一种深刻的孤独感?即使是身边亲密的人,也是无法完全了解我的。

    《孤独六讲》里面,对寂寞以及孤独这两种不同的感受,做出了明确的解析以及对比。孤独不等于寂寞,寂寞不等于孤独。寂寞与孤独的表现形式虽然都一样一种离群的感觉,然而无论从心理感受,还是从人对离群的反应来看,都截然不同。寂寞,等于向外寻求回应而不能,就觉得这个世界再没能回应。孤独,等于不向外寻求回应而反观自身,向内寻求回应而圆满。

    如果是一个寂寞的人,他怎么可能觉得快乐?他总是觉得没人理解自己,没人看到自己,没人关心自己,自己因没有关注似乎不曾存在,因而内心悲凉。他们悲凉的原因是因为,他忘了当这个世界没有别的人的时候,至少还有一个自己存在。如果人人都肯面对自己的孤独感,而不是选择逃避,也许这个世界很多问题就不会发生,至少很多人的心理问题就不会出现。也许就是因为我们习惯在群体里面的生活,我们习惯了身边有人的存在,即使他与你根本上是绝缘的,但是只要有一个人在,都会令自己的感觉好受些;因此,我们还未能习惯面对自己。

    孤独,其实是一种境界,是一个能让我们好好面对自己的机会。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我们在思考中所进行的活动,我们对某件事或是某种时刻的感受,我们是否仔细的琢磨过原因呢?我们对很多事情,都有不同的感受,有的很深刻很强烈,但是如果要让我们说出原因的时候,我们大概都很难说出来,而需要去思考、探究了之后才能说得出来。其实我们都缺乏对自己的了解,我们以为知道自

  • 8、 讲小话作文

    作文是将作者所思所感以文字表达的一种方式,经常写作文能够巩固我们的学习成果。经过反复修改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您编辑出了这份精选的“讲小话作文”。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讲小话作文(篇1)

    讲小话

    每一次的我总是不能够坚持,心中的好像又装起来了,哎!我什么时候能够长大,能懂事一点,总在醒的时候告诉自己,我已经做够了,我有点儿累想休息一下,就这样我一直沉睡着,或许我会这样一直下去,但我不想。

    临近的我,比以前认真了许多,大概是上个学期的成功吧!上个学期的我在最后几天背水一战,让我过了一个快乐的暑假,但这次我没能够坚持一下,或许我没有以前那种对考试的执着,所以在学习有点儿劳累之后我开始放纵自己,我不仅仅在害自己,而且我还在害别人。考试成绩出来了,我不后悔,但我还是留有一丝的遗憾,我在这段时间里已经改变了许多,上课没有走过神了,所以我深深感觉后面的知识撑握的比较牢固,或许上天不是非常关爱我,让我再次跌倒。我仍然自由自我,永远高歌,走遍之路。

    这一次讲话,让我又陷入了沉思之中,我应该怎么办?我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应该怎样做?我似乎想通了作文人网 ,我应该努力,与我一起的同伴一起努力,这在我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底。未来的时间我会尽力改变,前方的路由我们自己心中的缺点来作为基底,把缺点用脚踩平,发挥出自己的力量,我没有什么长远的眼光,也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我只想让自己在乎的人对我没有失望。近斯的我只为过个好年,我很饿,但我不想被淘汰。

    人生之路,得与他人共行,因为是我带他走向失败,所以我会将他走向成功,为自己而骄傲,挺起胸膛。

    讲小话作文(篇2)

    在很久以前,地球是一片鸟语花香。鸟儿在树枝上开“音乐会”,蝴蝶在树下为鸟儿门伴舞。树是绿的,草是绿的,山是绿的……这许多都是绿的看上去只给人一种感觉——不知是哪来的画家,画了一幅绿色的画。水是蓝的,天也是蓝的,水连天,天连水,一望去不知哪是水,哪是天。树,草,花,鸟,山,水,天……这些东西都是那样和谐,那样的自然,那样纯情,那样美丽。

    每次我和同学一起回家时:“呜——呜——”的大风把沙子吹来,我又想:可是现在这些都不复存在了;生命源泉的枯竭——水污染;生命要素的拍害——大气污染;

    人类母亲的呼救——土壤污染;生命空气的损失——垃圾污染;天上的污染——太空垃圾;人类益友在减少——生物资源衰退;地球环境在变暖——温室效应;

  • 9、 季羡林讲真话读后感

    季羡林讲真话读后感

    而对于晚辈和普通人,季先生也令他们感动。北大的司机都愿意为季先生服务。因为他们接送的大人物,几乎都是不怎么和他们说话的,到了家也是自顾自地走了,只有季先生下了车道谢不说,还要站在门口目送车子驶远。对于需要帮助的人,季老从来是热心帮助。他的学生回忆道:季先生自己生活的简朴,在北大是人所皆知的。季先生往自己的家乡小学寄钱寄书那是常有的事情。就连在家里工作过而已经离开了的保姆,倘若喜欢读书,季先生都会给予支持。我清楚地记得一张汇款单子上季先生的留言:这些钱助你读书,都是爬格子所得,都是干净的。那件事情是我经手的,所以我的记忆格外清晰。大哉季老,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仁爱和恕道,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坚毅的气节和情操;西方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自由独立精神,尊重个性和人格平等观念,开放创新的意识都化为真与善凝聚在季老身上,也正是做人做的真,说话才说的真。

    求真方得真学问,对陈寅恪、傅斯年、沈从文、胡也频、汤用彤以及周作人先生的回忆体现了季羡林的另一面,那是学术造诣上的真。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然而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季先生说,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在中外众多学者中,能给我这种享受的,国外只有海因里希吕德斯,在国内只有陈师一人。他被海内外学人公推为考证大师,是完全应该的。

    季羡林并不为着单纯地赞扬陈先生,他笔锋一转,写道:这种学风,同后来滋害流毒的以论代史的学风,相差不可以道里计。然而,茫茫士林,难得解人,一些鼓其如簧之舌惑学人的所谓学者,骄纵跋扈,不禁令人浩叹矣。

    可以想见,这样的文字2020一出来,势必会得罪一批人的,然而,季羡林先生不会在乎,因为他确信自己是在说真话,既然是真话,就没有什么可怕的。

    对于普通读者,季老引用张元济先生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在谈治学时,季老以亲历之教训告诫后人,没有创见,不要写文章,否则就是浪费纸张。有了创见写论文,也不要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空洞的废话少说、不说为宜。关于学术良心或学术道德,季老云:这种学术骗子

  • 10、 爸爸 讲什么读后感

    爸爸,讲什么读后感(一)

    随着《爸爸去哪儿》的热播,爸爸在育儿过程中的作用,已被大家越来越重视。

    今天收到《爸爸,讲什么》,快速的翻看完。没想到里面有很多的小故事,就连我们家的小人儿都捧起书来看得津津有味。这本书里,作者以爸爸的身份,向我们介绍了爸爸如何给孩子讲故事。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给孩子讲故事也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绘本、儿童文学逐渐走进普通的家庭,越来越多的孩子受益,但是,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推进,呈现出一番书籍和电子产品争孩子的现象。而孩子们似乎更愿意坐在电视机、电脑前,此时,作为家长,我们到底该如何做?方法很简单,就看你是否愿意挤出一点时间陪孩子看会儿书,讲点故事。时间不需多,只要坚持,每天10分钟,收效都不错。

    这本书里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怎样利用故事帮助孩子改正一些不良习惯。全书分为习惯季(用故事帮孩子改毛病)、探险季(用故事陪孩子去探险)、成长季(哟鬼故事班孩子成长快乐)、技巧季(经故事的这些技巧要学会)。作者通过一个个的小故事,帮助孩子们成长。作者认为,在孩子幼儿的心灵里,与其大谈道理,不如娓娓道来的故事,更容易让孩子们接受。

    这位爸爸很用心,再给自己孩子讲故事的同时,不断的思考,还总结了一些讲故事的技巧和方法:

    对传统故事的加拣呈除四种讲法

    1、加,就是添油加醋,给原本简单的故事加上很多作料,让故事有所变化和丰富。

    2、拣,挑选适合孩子的内容,用孩子可以听得懂的语言讲给孩子听

    3、呈,用演的形式,把故事立体的呈现出来。

    4、除,传统故事你别耍单讲。

    另外就是讲故事要有悬念,有针对性;讲故事可以偷懒,可插嘴;不要只讲经典,不要讲完拉倒;以及注意将故事的时段,注意重复等。这本书特别适合学龄前的小朋友父母阅读。

    爸爸,讲什么读后感(二)

    没有读到《爸爸讲什么》这本书的时候,感觉这本书就是本育儿类的书籍,拿到书之后,才发现,这既是一本育儿书,也是一本故事书,太完美的结合了,真是意外的惊喜呀!

    有耐心给孩子讲故事的爸爸可能不多,因为他们承担着养家的重任,他们太忙了!其实这就是一种借口,爸爸们,无论你们有多忙,10分钟抽得出嘛,10分钟就可以给孩子讲一个好故事。当然,如果加上选择这个好故事的时间,可就不只10分钟了,要知道,可不是所有的爸爸都是学富五车、故事满腹的,况且,一般情况下,爸爸们还是理科男居多呢。不过,别着急,这本《爸爸讲什么》可以帮助解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10-29

  • 2021-09-01

  • 2023-01-04

  • 2023-06-02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10-20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10-20

  • 2019-10-24

  • 2019-10-20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1

  • 2019-10-09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10-24

  • 2021-08-02

  • 2019-09-23

  • 2019-09-20

  • 2023-01-03

  • 2019-11-11

  • 2023-05-1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28

  • 2019-11-08

  • 2019-09-20

  • 2019-10-29

  • 2022-04-02

  • 2019-09-20

三十讲第7讲至9讲读后感
三十讲第7讲至9讲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三十讲第7讲至9讲读后感,三十讲第7讲至9讲读后感大全,三十讲第7讲至9讲读后感2024,更多三十讲第7讲至9讲读后感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