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个人读书读后感 > 地图 > 个人读书读后感

个人读书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8 来源:互联网

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

在教师群体中,总有这样一批出类拔萃者,他们的课堂风趣幽默,深受学生喜爱;他们的教学质量优异,受到各方赞誉;他们充满着人格魅力,影响着身边众多的人;他们不停地跋涉探索,找寻着教育的真谛。人们通常称他们为“名师”,他们是教师身边的榜样,是大家学习和追赶的目标。

张贵勇的《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一书,向我们展现了于永正、吴正宪、李镇西、吴非等十二位教师成长的历程,已经从教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事件。虽然每位教师的经历各不相同,性格特征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我们总能找到这些名师成长旅程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而这,正是广大教师可以学习和借鉴之处。

一、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

几乎所有的名师,都在持之以恒地做一件非常普通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读书,大量的、范围广泛的阅读。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这是公开的秘密。每个人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都可能成为名师。

闫学说,“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没有什么捷径,无非就是阅读。”吴正宪说:“本领不是天生的,只能不懈努力,拜书本为师。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无捷径。”本书的作者张贵勇也说:“其实,名师的成长没有捷径,无非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直提倡并践行的阅读、反思、实践。”

为什么读书对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王崧舟告诉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第一个转化是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这是一个积淀的过程;第二个转化是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这是一个创生的过程。教师的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的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于永正对此也有很深的感触,他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的课内容很丰富,其实是我平时注意积累,注意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尽管有些规划可能是下意识的,自己并不一定非常明晰。有了规划,就会投入,就会运作,也就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但很多人在规划中,并未将读书放入其中,可能觉得读书这件事情比较虚,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不少人觉得读书很重要,但又总是抱怨太忙而抽不出时间来阅读,或许就与此有关。

对此,薛瑞萍有自己的见解:“恋爱的人总有时间拥抱,想读书的人永远都有时间。” 闫学说:“当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就不愁没有阅读的时间。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 张云鹰也说:“读书是人生最合算的投资,是不可缺失的生活方式。”看来,教师应当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将读书这件事情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并让其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既是自身成长的内在动力,也是成为一位名师的必由之路。

读书一定要成为自己生活的方式,才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是一种额外的劳役。对有人提出的教师读书要坚守的观点,吴非就很不赞同。他说:读书竟然需要“坚守”,这种局面很可悲,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坚守“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对痛苦的忍受,如果到了这样的地步,何乐之有?读书对于我,像吃饭一样是一种需要,一种精神的需要。

程红兵认为:“现在语文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语文教师的功底太差,不看书,只看教参,没有人文积淀,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够,与学生没有知识落差。”其实,这何尝仅仅是语文教师的问题呢?多数教师除了教材、教参、教辅这三类书籍之外,基本上不读其他书籍,对自己本学科的前沿不了解,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不知晓,这大大制约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吴非借助哲学家的话说:一个人就是他吃下去的东西。一个人的未来取决于他读不读书,读什么样的书。华应龙认为:“有的人读书能读出很多东西,有的人却收获很少,其间的差距,主要在于阅读的厚度上。”

二、阅读有方法,成效见课堂

爱看书的教师和不爱看书的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是有很大差异的。华应龙对此有过认真的分析:“爱看书的人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有信心,有底气;而不爱看书的教师大多习惯于照本宣科,有些木讷,缺少那么一点自信,不敢偏离教学计划,更不敢敞开心扉应对学生的挑战。”

每天上课,都会遇到很多疑难杂症,需要教师来分析和解决。而读书是解决这些问题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华应龙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事例:给四年级的小学生上“游戏公平”一课,做了一个抛硬币的游戏,想以此来说明正反两面的可能性是相等的。但在课堂中,常常会遇到尴尬。抛十次硬币,有的小组是2正8反,有的小组抛出了9正1反,小概率事件变成了大概率事件。问题出在哪里?华老师从书中去寻找智慧,后来在王健先生的《创新启示录:超越性思维》一书中得到了启发:把硬币抛1米高和抛1厘米高,结果当然不一样!问题迎刃而解。相信喜欢读书的每一位教师,都会讲出一些类似的故事来。

不读书教师的课堂,教学常常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对此闫学说:“不读书的教师生涯,是一种无休止的重复和受难。”吴正宪也说:“如果教师只是一架传授知识的机器,那么学生就会远离你,师生之间的情感就是一片空白,课堂必然失去活力。”吴正宪注意到,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是与他们的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她认真学习儿童心理学,阅读了大量这方面的专著,并将这些心理学的理论与自己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使自己的数学课堂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情怀。程红兵也认为:“教育不能被简化为科学。我们选择什么教给学生以及如何去教,某种程度上也是道德问题。”

吴非强调:“一名教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能否独立思考。有了思考能力,就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东西。”而读书是培养教师独立思考的重要途径。在这本书中,周益民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皮亚杰的认识论指出,儿童的智力和情感都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很多人对此信任不疑,并依据他的这套理论来实施教育。周益民通过读书意识到,儿童的智力和情感并非如皮亚杰所说的如此,一个人的情感、灵性在童年时代达到最高峰,如果不加以呵护,越来越退化。这不仅是对教育理论的一种反思和批判,更是践行自己教育主张的基础。周益民提醒广大教师:“儿童往往湮没在成人的思维、成人的需要、成人的权利与成人的虚荣中。”我们对此应该有清晰的认识,要怀着尊重的心态去真正地理解儿童。

程红兵说:“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而守护教育的根基在课堂。”读书对课堂教学如此重要,那该如何去读呢?李镇西说:“读书的秘诀无非是联想与思考。联想是读出自己的共鸣,与生活、经历、情怀、时代接通。思考是读出问题,思考、质疑,不轻易相信。”闫学则强调:“爱阅读的教师会对学生的精神层面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仅仅喜欢阅读还是不够的,“无明确的阅读规划,是一种低价值的重复,是在浪费时间。”她在《教育阅读的爱与怕》一书中提出了“有坡度的阅读”、“阅读重在完善知识结构”等概念,直至教师阅读的软处和痛处。闫学强调,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有完善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开阔的人文视野。这三个板块的知识缺一不可。

钟志农是一个“奇人”,五十岁那年放弃了教育局长的位置,开始从事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并成为一代名家。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读书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一个名师的成长就是与他的读书史是紧密相关的。他总结的读书的七个字:勤、通、用、新、严、久、精,很值得广大教师借鉴,他对阅读的渴求,更值得每一个教师学习。

王崧舟认为:阅读最重要的是达到融会贯通。就像季羡林先生对年轻人讲的,“你们做学问,要达到三个贯通:第一个是中西贯通,第二个是古今贯通,第三个是文理贯通。你做到了这三个贯通,那么你的文化底蕴就像金字塔的底座那样变得宽厚、坚实。”

三、读出真自我,奠定多元色

读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两个方面不断探索的过程。

一个方向是向内,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尝试正确地认识自己。王崧舟说:“我们不断地向外求,心灵变得四分五裂,对自己内心的需求关注的越来越少。实际上,阅读是唯一能让人找回自我、感知自我存在的方式。”窦桂梅强调在阅读中要对文字保持高度敏感,“凭借文学的力量,一位语文教师把心中积蓄的情感散发出来,并将之弥散到课堂中去,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另一个方向是向外,不断地探索与自己生活工作相关的领域,建构起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李镇西说,古今中外教育家所面临的主题是共同而永恒的,这就是“人的解放”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人性、个性、创造性以及师生关系、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思考与探索。这就是他对这个教育世界的认识。

“读书其实就是与作者约会,幸福着他们的幸福,悲伤着他们的悲伤。”张云鹰的这句话,或许很能代表众多阅读者的心声。钟志农说的也很有意思:“人生很短暂,好书跟人一样,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我不想带着遗憾离开。”

教师爱上阅读,会对学生阅读产生重要的影响。于永正说:“学生时代啊,一定要多读一些经典著作,这是为人生奠定底色的。”吴非更是强调:“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思考,通过广泛的阅读,培养一种批判意识,这样才会更好地看清各种历史和社会现象。”“一个人,如果到了十七八岁,还不能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还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指望进了大学再修炼,性情心灵和教养已经有很多补不了的空洞了。”

今天的师生,身处信息化社会的洪流之中,在阅读习惯的培养方面又多了一些障碍。信息传播手段的快捷化、碎片式,浅阅读的流行,对阅读的冲击很大。为此,华应龙特别提醒大家:“少上网,上网会不经意地流失我们的读书时间。”《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的作者卡尔也说:“从纸面转到屏幕,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阅读方式,它还影响了我们投入阅读的专注程度和沉浸在阅读之中的深入程度。”

医学家经研究,得出一个可靠的结论:神情专注的人更长寿。比如书法家,一般都比平常人寿命更长。因为在练习书法时,必须专心一志,摒除杂念,聚精会神,气沉丹田,心手合一,神至笔至,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分心。

当一个人倾注于一项喜欢的事业时,他自然也就沉浸在一种愉悦的情绪中,全力以赴地去做,尽心尽力地去做,心平气和地去做。在他全情投入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处在一种宁静致远、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可以使人乐以忘忧,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阅读,不就可以为我们带来这样的境界吗?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心得体会


《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心得体会

闲暇时,我也是喜欢读书的,但是我读书的时间弹性很大,有时间了读,没时间了不读!我读书的内容多以内容精彩,情节感人的故事书为主。当我看到于永正说他自己:没有书晚上睡不着,这么多年一直都是这样。我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伴着阅读、思考与实践一路摸索,并没有其他的秘密。

我啊,爱极了当一名小学教师,注定了要当一辈子的读书人。这三句话时,才发现自己跟本不会读书。虽然接下来的日子过得愉快和忙碌,但我还是时时想到这本书。所以最近又把它请出来继续拜读。可是这次的阅读又使我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还使我越来越喜欢看了,因为我发现在书中找到了乐趣,这些乐趣是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有趣和精辟的词和句。

例如振聋发聩、德艺双馨、深智一物,从隐皆变等等,每次我看到了一些新鲜或者有趣的词我都会用笔圈气啦,特别是一些古文,总是那么深奥,好几次马上上网去搜索那些句子的意思。我觉得很好玩。

渐渐的,我开始醉心于书中那一个个阅读促进教师成长的典型事例,感悟着12位名师的自我追求,聆听着他们的教育思想,品味着他们真实的教育情怀12位名师,他们有着自己不同的人生起点,不同的读书方式,不同的阅读主张,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和收获--做一个终身阅读的践行者和推动者,有人说: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

12位名师的读书历程,是他们专业底蕴得以厚实的历程,是他们插上理想双翼,在自己喜欢的教育天空执着翱翔的历程!我敬重坚持一辈子做个读书人,始终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去读书的于永正老师。他痴心语文,卷不离手,读出思考,读教结合,学而致用,修炼自我。

也许,我们大多数人无法成为名师,但一定可成为明师:明白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晰学生的需要与困惑,明确教育的旨归与起点

《名师讲语文》读后感


不可否认,语文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极其深远,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十分尴尬的局面。每个人都知道语文的重要性,包括学校领导、老师、学生、还有家长,但是每一个人都不知道何去何从,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致使语文学科在中学阶段地位不尽如人意。仔细想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是第一责任人。虽然我们的语文老师都是科班出身,在专业上不成问题,但语文专业知识和语文实际的教学真不是一回事,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对语文教育教学的认识。

我们的身边缺少理论么?我们的时代缺少理论么?不缺少。自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流派层出不穷,五花八门,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长者忙着建树自己的流派,做了一辈子的老师,留下带有自己标签的东西,的确是一件幸事,无可非议。可是建树流派真正价值应该是能否为语文教学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如果考虑到这一点的话,所提流派才能流芳百世。在不缺少理论的今天,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什么流派被我们认同了呢?

问一问一线语文教师们,我们到底是哪一个流派的,或者我们的教学深受哪一个流派理论影响,结果一定茫然。当然不归流派,自有风格,自成系统,那是最好的了,若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还会有什么尴尬,关键是做不到,也很难做到。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不缺少理论,不缺少流派,缺少的是静下心来,读理论、学理论、研究理论、读教语文、学教语文、研究教语文。就像李海林教授说的那样“少提一点主义,多沉下心来研究”。因此,一线的教师们,该读点什么了,该学点什么了,该研究点什么了。“名师讲语文系列丛书”就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读名师讲语文,让我们走进了一个个活生生的语文世界,走进了一个个智慧的、鲜活的语文人生。

理论世界浩如烟海,鱼龙混杂,但“名师讲语文系列丛书”是语文出版社精选的20位在当今中学语文教学一线,对语文教学影响深远的开拓者用心灵创作出来的着作,在他们的书中,或不平的人生经历,或系统的教学理论,或务实的教学实践,或精美而深邃的教学语录,为我们展现出一个个立体的语文人生,表达着系统的、科学的、可操作性的教学理念。于漪的“情感派”、胡明道的“学长式教学”、程少堂的“语文味”等等分别在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教学风格形成的对语文教学科学而系统的理论认识,以及可操作性的指导。

正在读,继续读,一直要读下去;正在想,继续想,一直会想下去;正在写,继续写,一直会写下去。

读后感怎么写名师指导


如何写好读后感

一、仔细阅读原文,认真体会文章精神才能写好读后感。

感是从读中产生的,不认真读,就无法深刻地领会原文的精神内涵,就不能激发自己的灵感。如果对原文都没读懂理解清楚,那也就写不出有意义有价值的感想。

怎么读呢?要边读边想,边读边记。哪些地方让你很激动,哪些地方让你有感慨都不要轻易放过。要反复读,一边一边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加以对照、比较,同时要在原作上做个记号,如圈、点、划,或者在空白的地方写上自己一点自己的见解,方便日后查找重点。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写,这是把读后感写好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有的同学在写读后感时,用大量的篇幅去复述原作的内容或叙述大量的事例,只在结尾发表几句感想。这样写就不符合要求了。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读后感的写法,种类很多,但写好读后感基本上离不开以上四点,望同学们好好体会、理解、消化。

范文赏析:

篇一:爱能创造奇迹《七颗钻石》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七颗钻石》,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为她生病的母亲找水喝,一路上,小姑娘又累又渴,可仍然忍着不喝水,却把水给了小狗、妈妈、过路人喝,在这个过程中,水罐变成银罐,再由银罐变成金罐,最后金罐里跳出十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因为这位小姑娘有一个善良的心,最终得到了回报。这个故事,让我深深感动。

假如是我得到了这一罐水,我会首先想到送给妈妈,那只小狗和我素不相识的人,我是绝对不会送给它的。小姑娘却不这样做,她先让小狗喝,然后是素不相识的人喝。而自己只是忍住咽了几口唾液。小姑娘的善良和伟大就在于她有一颗钻石般的心,感动了上帝。水罐才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在生与死面前,她能够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也正是她的爱心感动了上苍,才救活了所有人。

学习了《七颗钻石》这篇课文,我深深体会到了,爱能改变一切!爱能创造奇迹!

篇二:读《和时间赛跑》有感

今天,我读了台湾作家林清玄写的一篇散文-----《和时间赛跑》,很受震撼。

外婆的去世,让小林清玄感到悲伤。爸爸的话,使小林清玄感到恐惧-----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恐惧。于是他决定和时间赛跑,在后来的二十年里,受益无穷,最后成了闻名中外的多产作家。

许多聪明、勤奋、有志的人,从来都在和时间赛跑。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利用在车上卖报的闲暇搞实验,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块面包;困了,趴在桌子上打个盹。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一切有志气、有成就的人都是如此。

相反,对有些人来说,时间就像代表他的那本日历,撕了这张,还有下一张,撕完了这一本,还有下一本,却不知道在洁白如雪的日历上留下自己辛勤奋斗的汗水和学习、工作的收获。如果人的一生如此度过,到头来是老大徒伤悲。

我自己在上幼儿园时整天东游西逛,不爱学习,爸爸妈妈也无能为力。自从读了这篇散文,我意识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要跑在时间的前面。我像变了个人似的,看书学习代替了玩耍。走路看书,下课休息看书,上厕所也看书,成了一个小书迷。我看的书种类繁多,童话故事,科普知识,名人传记,历史人文,战争纪实等等数不胜数,我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小蜜蜂在书海里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结晶。

古人云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我可不能让时间白白地溜掉。今年暑假,我也像林清玄一样把老师布置的暑假作业十几天就做完了。除此之外,我还报名参加英语培训班的学习,学会了英语中难啃的骨头----音标,为我记英语单词铺平了道路。我还在一个暑假阅读了近二十万字2024的课外书,我的阅读视野得到进一步的开拓。我还抽时间饱览我国山东境内的名胜,增加了见识,溶入社会这个大课堂,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同学们,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让我们一起和时间赛跑吧!

学学名师那些事读书笔记


学学名师那些事读书笔记

学学名师那些事读书笔记一

以往读专业书籍,都是读一些教学方法之类的,从未曾涉及此类读物,这次工作室为我精心挑选了这本读物,我利用暑假的时间细心品读,从中受益良多。

《学学名师那些事》是名师工程的系列丛书,也是教师成长读本。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详细介绍了24位名师的课堂故事。丛书的编写采用了案例解读的形式,引用了名师的几个课堂教学的范例,结合了“延伸与思考”环节,最后的总结与借鉴篇,想来是引发读者思考的。细细读来,收获不少。

书中的名师,有中学,有小学,有语文、数学,也有其他学科的。虽然没有音乐学科的,但是通过举一反三,对我们音乐老师还是大有帮助的。

窦桂梅老师的“情感体验课堂来自激情教学”。一语中的,道出了窦老师的课堂特点:充满激情。的确,凡是听过窦老师的语文课,总是能被富有情感的窦老师深深感染。窦老师告诉我们,课堂上,教师都没有情绪讲课,又怎么能怪学生“沉睡呢”,要知道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有激情的老师!说得真好!音乐课更是如此,如果老师不是满怀激情的去教唱,同学们又怎能感同身受呢?

同样地,特级教师孙建峰老师的对话教学,也曾经在不同的语文教学杂志上学习过,阅读此书中的《对话教学,简单方法教出不简单的学生》一文,再次聆听孙老师的教诲:对话教学中,让学生享有“话语权”固然重要,让学生真正“有话可说”才是关键,否则学生缺乏“谈资”,又有什么和老师“沟通”的呢?由此,我们教师必须设法为学生对话做好“牵线搭桥”的准备。

数学特级教师黄爱华“让学生爱上课堂的融汇教学法”一文,为我们揭示了黄老师课堂的无穷智慧。文章中,为我们展示了他的经典课《循环小数》《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片断。本节数学课看似安排了简单的一场数学游戏,实则把抽象的数字与具体的操作有效链接起来,把动脑与动手结合起来,也把数的大小比较的策略暗藏其中,以教师的智慧激活学生灵动的思考。游戏的背后是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和进行的一系列有效的数学思考过程。这样的数学课凸现了“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一份知识的行囊,而是为了变得更加聪明”,真正体现了黄爱华教师所追求的“引导学生进入真正的思考的创造境界”。这种创新的课堂正是我们需要学习和传承的!

我以为,这些特级教师都有鲜明的课堂教学主张:有容乃大、民主、智慧、情智、融错……,他们都褒有一颗童心,站在儿童的视角来研究教学,来研究课堂。正是这一博大的情怀,使他们拥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站得高,走得远。

当然,所谓的名师、特级,还有一个优点是勇于创新。他们敢于探索新方法,研究新思路,他们往往走一条不同于寻常的路,于是,他们形成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喊出了自己的口号,亮出了自己的绝活,才能这样引人关注和羡慕。

名师的肺腑之言,让我们醍醐灌顶;名师的专业引领,让我们如饮甘霖。

《学学名师那些事》,学之习之,敞亮视角,扎根课堂,关注细节,提升素养,做真正的自己!

学学名师那些事读书笔记二

《学学名师那些事》这本书放在枕边已经有两年了,每每躺在床上都会翻开看看里面精彩的老师如何精彩的教育学生。在这本书里,通过一个个范例,让我走进一位位名师的课堂,让我领略到他们高操的教学艺术和高尚的育人情怀。他们的教学教学风格值得每一位老师细细品味。

窦桂梅老师:情感体验课堂来自激情教学。她的课堂总能激发学生情绪,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被吸引着走入教学内容中,而且很多时候连听公开课的教师都会被感染。授课过程由此也就变成了情感体验过程。学生之所以喜欢窦老师是因为她的眼睛里有光、有韵、有神,她的眼光能“抓人”。窦老师还提醒年轻教师:激情不要表现在动作上的张牙舞爪和姿势上的“孔雀开屏”。因为学生注意的是我们的眼睛,手势不过是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喧宾夺主。

于永正老师:开点儿幽默,让课堂快乐起来。他的课堂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他的幽默简直是屡试不爽:学生注意力集中、情绪高昂,思维和老师高度合拍,课堂学习效果惊人。于永正老师告诉我们:运用幽默一要把握好时间,二要把握好分寸,课堂上老是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只有笑着看学生,才会有幽默的心境。

魏书生老师:赏识,让星光灿烂。在他的心里压根就没有差生这个字眼儿。很难想象,一些令很多老师头痛不已的“差生”,被他纳入麾下之后,竟都“脱胎换骨”,成了优秀生。魏老师说:“当班主任就是为学生服务,要发现每个学生人性中最美的地方,启发激励他让他成才。”他的成功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好教师,第一要树立正确的育人思想,第二要有耐心、爱心、信心,第三要以激励为手段,以转化为目的。

仅仅是前三位名教师,我们学习的就有很多很多,学习他们的激情,学习他们的幽默,学习他们的赏识,最后转化称自己的力量,用于我们的教学活动中。

与名师为友读后感


翻开《与名师为友》,我仿佛置身在与名师的面对面地交流中,会情不自禁地想要探寻每一位名师奋进人生轨迹,和他们展开坦诚的心灵对话……它真实地记录了每一位名师的成长历程,他们都曾经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教师,却在平凡的教育教学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

现如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怎样做一个好教师,不仅是新上讲台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对每位教师都是个永恒的题目。今年我作为一名新老师,站在了三尺讲台上。怎样做一个好老师,如何当一个让学生喜欢的好老师,这是我在思索的一个问题,也是我所不断追求为之奋斗的目标。

接纳,发现美

我们是一名小学教师,和小朋友们待在一起。我们的这群小天使,一个个都古灵精怪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做事方法。教会他们知识,我觉得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教会如何“做人”。那么我们就不能站在成人的角度上去对他们进行教育,而是停下脚步,蹲下我们的“姿态”。和这些孩子交朋友,让他们把你当做老师的同时,还把你当做他们的朋友,这样,交流起来才会“顺畅”。那如何能让他们把你当做他们的朋友呢?多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真正做到爱他们,而不是一味的严格要求他们。

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就比如我们班的小刘小朋友,他虽然上课爱走神,需要我多次的提醒。我们不能紧紧地盯住他的确定,我们要用爱的眼睛去发现他另外的优秀地方。比如说,他特别热爱班级,爱劳动,在课间的时候就喜欢把教室打扫的干干净净,积极主动地帮助值周生倒垃圾。所以说每一位孩子都是有闪光之处,我们作为一名引导他们的“指路人”,我们一定要用爱去发掘他们的美!

呵护,守候美

春雨能温暖冰封的泥土,朝阳能抚慰心灵的湖水,生命的歌声能唤醒一粒粒沉睡的种子。爱学生,就要像春风化雨般无声,让他成为莘莘学子心目中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最为催人奋进的有效情愫,让他成为人的一生中一道最赏心悦目的亮丽景致。师爱是每个学生都应充分享受的权力,充分沐浴爱的霞光。留有死角的师爱是一种不公平的师爱,不成熟的师爱,所谓的后进生,因为他们就像是一颗蒙着尘埃的珠子,作为教师的我有责任去发现他们,重视他们,为他们擦拭,帮他们发亮。也许他们的光是微弱的,但是我们要相信有光就会有希望。他们的接受能力差,我们要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为他们讲解。让这些孩子不断取得进步,慢慢跟上班集体前进的脚步。

执着,创造美

做一名好老师需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干一行,爱一行,既然自己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拥有对事业的执着和热爱,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只有有了对事业的执着和热爱,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才油然而生;只有有了对事业的执着和热爱,才会热爱学生。有的老师会说教了几十年的书,早就习惯了。或者会说,早就职业倦怠了。不可否认我们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想法。但是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肯定是需要热爱这份职业,不仅仅把它当做我们的岗位,还要当做事业来完成它。在工作过程中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敬业、爱校、爱生。为人师表,以身立教,乐于奉献,不计个人得失,一切服从工作需要,自觉地积极地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结合自己的岗位和教学实际,教师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培育好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名师怎样观察课堂》读后感


这本书在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具体展示了名师授课的过程,对新课改形势下教师的教学有示范与指导作用。这本教育专著使我深入了解在各个学段,我们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哪里,应该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精彩课堂”中展示的精彩课例,让我亲身感受名师在教学环节上的准确把握,每节课后的教学反思,更是剖析深刻。这样的内容和形式安排,意在对教师起到举一反三、名师引路的作用。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方法阐释”的形式,对本课采用什么方法,引领学生突破本课的难点,做以简练的总结,让我们教师一下子感受到他们的别出心裁,从中受到启发。

读完这本专著,我收获颇多。文中指出现在的教学中很多老师走入的极端,我马上感受到真是旁观者清,专家指出的很多错误做法,在我的教学中都曾出现过,不禁让我汗颜。

1、教学内容胖。我们在有领导、老师听课的时候,经常是一节课的内容安排的非常多,把两节课的任务合并在一节课完成,为了就是课堂上的感觉比较充实、有看头,过于求全求美。结果呢,往往是仓促结束,给听课的老师留下的印象就是一节课胳膊记录的十分劳累,真是疲于追赶呀!而学生呢,更是随着老师在一个劲的跑。

2、教学环节碎。我们在教学中尤其应该重视培养良好的数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的整体把握,才能较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根本在于提高设问的质量,扩大教学各环节的容量,保证每个人都有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

3、教学形式花。教师们热衷于形式的翻新、多媒体的滥用,通过花里胡哨的教学形式把《课标》理念在课堂中“外显”出来。我们这是“东施效颦”只学外表,反而丢弃了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课堂的实效性。我们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必要的教学形式,而不能盲目追求时髦。

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还为我指明今后阅读教学的方向,我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感受到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化的必要性,学会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名师们在三尺讲台上奋斗了几十年,有的甚至两鬓斑白,仍然奋斗在教学最前沿,不断探索,努力学习,以求不断完善与提高,这种终身学习、学无止境的热情,让我感动,名师的课堂艺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要让它成为激励我们思考与探索的思想火花与精神向导。

读《走进名师》有感


师爱—读《走进名师》有感

这个世界从有了人类开始,就有了"母爱"、"友爱"、"情爱",当然还有了"师爱"。有人说:它如大山一般深邃,又如清泉一般甘甜。有人说:它如大山一般深邃,又如清泉一般甘甜。你一定很想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告诉我们:那是一种博大精深、充满智慧的--爱!!泱泱大国成千上万的华夏儿女,我有幸成为播撒这与众不同的爱的种子,不经意中我成了歌里中的"参天大树,牵着你走路,成了你生命中的红烛,伴你成长。"一张张可爱的小脸,告诉我:为人师,任重而道远。今天,我有幸阅读了《走进名师》这本暑期教师学习材料,故事中的每一个片断深深地震撼着我,一种体会油然而生:名师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成功在爱心,成名于师德。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衡量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否高尚,那就看一个老师对孩子的爱有多少吧!学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我对于这本书中一篇《爱的新泉》的文章印象最为深刻,是记上海市黄浦区尚文中学全国师德标兵黄静华老师的。她的教育名言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是一种很可贵的换位思考。这个假设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而且要在自己的教师生涯中一直坚持下来就更难了。可黄老师却在自己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生涯中,以这种可贵的换位思考精神和切实的行动,模范的履行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师爱是一种宽容。当学生犯错时,给予他们谅解和信任,有时候比惩罚更具有力量。作为老师要用心去聆听学生的心声,要把更多的爱给予那些所谓的差生,坏学生。老师的一个眼神或是一个细微的动作就可能对学生的一生产生严重的影响,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影响。

曾经有个学生打电话给我,说是对我感到失望。我很奇怪,问为什么。她告诉我,最近我很长时间没有在上课的时候看她了,老师的一个眼神对于她来说很重要,要是一个老师看了她一眼,可能她上课的时候就很有精神。听完这句话,我晚上想了很久。可能很多学生就是因为老师的不关心、漠视,才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如果老师当初在他们最迷茫的时候伸出援手,关心下他们,那他们目前的状况可能完全改变了。我一直相信一句话:好学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相反坏学生才是老师教出来的。所以老师应该对每个同学给予同等的关爱,特别是对于那些相对来说差点的学生更要给予多一点的关心。爱的智慧之处在于不要吝啬。你的表扬不需要任何成本,不要紧闭双唇,应该让爱从口中自然流露。

师爱之重,无以为比。"路漫漫其修远兮"从教的道路还很长,希望我能在今后的教学中以这些老师为榜样,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师爱天空。

宁波市修人学校 郑竹亚

品格成就未来读后感


品格成就未来读后感

上周收到这本《好品格决定好未来》,江晖老师主编,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新书还包着塑料书皮哦,扯开书皮我就迫不及待打开读啦!

那天正好宝贝在奶奶家,我和老公就有机会一起读这本书。我们一边读书,一边探讨,对照着书看看自家宝贝是否变成了被宠溺儿童,还有我们做家长的哪些地方做的欠缺,有没有做成书中所讲的那种不放手的操心父母。虽然我们只共读了第一章,但两个人一起读的效果还不错呢!后面几个章节是我抽空自己读的,但读到精彩处,我还是会和老公分享,让他也反省一下,看看我们平时做的有什么不对之处,以期望以后共同改进。

序言里提出这个问题,怎么才能让孩子拥有持续一生的成功和幸福?中国家长认为孩子需要有9个关键品格力:独立于自主力、社会沟通力、情绪管理力、挫折忍受力、同理心与关怀力、创新与想象力、生活力、规则意识与自制力、良心与道德力。这本书也是以此为章节来展开细致讨论的。

每一章都会通过小朋友和家长之间发生的故事为例来展示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结合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解读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专家给出总结。后面还会有亲子游戏推荐以及游戏之后的超级亲子互动游戏后的19分钟。章节结束处,有一个很贴心的设计,妈妈悦读小日记以及宝贝成长心情,可以随时记录。

我在这里就谈一下好小孩独立与自主力的问题。现在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总是觉得孩子还小,不肯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很基本的事情。做家长的始终不能放手,代劳的太多,以至于孩子会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如果外出,更是离不开最亲近的人,看不到亲人就没有自主做事情的能力了。这样也真是很可悲的。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首先要让孩子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孩子遇到什么事情,家长固然可以给出意见,但最终的决定还是要让孩子来做。这样可以不让孩子过多依赖父母,从而慢慢良性循环,让孩子具有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

我们现在也在慢慢改变,以前我看孩子穿衣服很慢,总是忍不住出手帮忙,现在除非他提出要我帮忙拽一下衣服,其余他有能力做到的时候,我绝对让他自己做。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让孩子渐渐独立起来。以前对于刷牙洗手洗脸这样的事情我都代劳,看他笨手笨脚的样子,心里就很着急,我自己是个急性子,特别看不得他慢条斯理的做事情。现在也在慢慢改变,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让他独立完成。要学会放手,才能做轻松妈妈。

小贴士里给的建议有三条,分别是:一、孩子要娇不要惯。对孩子的疼爱是不可少的,不要对孩子放纵,缺少必要的严厉。二、给孩子立一些小规矩,帮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三、根据孩子的年龄,交付简单的生活小任务。

这本书每一章节都很精彩,这里不过多介绍,拍了几张照片,大家可以看个梗概哦。想读的话,可以考虑买来学习哦!随书附赠了比如世界的详细介绍,可惜只在北京,我们这小城市的人很难有机会去参加比如世界的职业体验活动呢!

相信《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个人读书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