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 > 地图 > 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2024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范文
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相关栏目
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热门栏目
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推荐
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

(共 7501 篇)

  • 资本论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首版出版于1867年9月14日的德国汉堡。

    《资本论》全书共三卷,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第二卷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卷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别研究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这一卷讲述的内容达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高度统一,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查看本书相关读后感 >
  • 1、 《资本论》读后感2024范文
    偶然的机会,在一个网站里发现了《资本论》的电子书,于是便把它保存到了自己的电脑中。我喜欢这种阅读方式,多读点书总没有什么坏处。两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读完了,感觉这本书不适合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研读。其间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可以让人不寒而栗。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起码知道了,原来钱可以是那么复杂的东西!以后的几天,我一直试图把我从它那里得到的知识整理出来,好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个比较直观、清晰的印象,便于记忆和思考。我不打算专业研究资本和经济,所以只要有个印象就足够了。从《资本论》里,我似乎可以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来。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通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 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通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 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怎么办?不知道。 由科技发展带动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关系发展的基础推动力,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产品的增多,不能作为再生产原料的产品就必须被消耗掉。但劳动人民无力消耗太多的奢侈品,而资产阶级为了尽量提高社会的再生产率也不倡导铺张浪费,植物形的社会其实就是节约的社会。可是,科技的发展不会因此止步,生产效率的升级也是必然,若不考虑自然资源的枯竭及大规模毁灭性的战争或灾难,这个社会体系早晚要被自己生产的产品撑死! 树木不可能无限制地长高,并非因为时间不够;相似结构的社会体系也不能永久存在,不是由于敌人太强!
  • 2、 21世纪资本论读后感(3)篇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认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制造数学上的确定性,而在于让形形色色的观点得到开放而民主的讨论。作者用大量历史数据分析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财富分配变化的历史趋势,并试图探索减少财富分配中存在的巨大差异。

    作者的核心观点:从长期来看,资本收益率(特别是顶级资本的收益率)明显超过经济增长率。(这种情况在增长率低的时候更有可能发生,虽然并不会自发产生),两者之差导致初始资本之间的差距一直延续下去(资本持有者只需将资本收入的一小部分用于保持自己的生活水平,而将大部分用于再投资),并且可能造成资本的高度集中。

    这个根本性的不平等现象将在这本书中占据一个关键角色,它表达为r>g(这里r代表资本收益率,包括利润、股利、利息、租金和其他资本收入,以总值的百分比表示;g代表经济增长率,即年收入或产出的增长)。在某种意义上,它囊括了作者所有结论的整体逻辑。

    在财富积累和分配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将社会推向两极分化或至少是不平等的强大力量。同样存在趋同的力量。那些长期存在的促进不稳定和不平等的力量并不会自动减弱或消失。财富分配的历史总是深受政治影响,是无法通过纯经济运行机制解释的。 不平等是所有相关力量联合作用的产物。

    劳资双方如何分配生产所得?这一直都是分配冲突的核心问题。

    不等式r>g意味着过去的财富积累比产出和工资增长得要快。这个不等式表达了一个基本的逻辑矛盾。企业家不可避免地渐渐变为食利者,越来越强势地支配那些除了劳动能力以外一无所有的人。资本一旦形成,其收益率将高于产出的增长率。这样一来,过去积累的财富要远比未来的收入所得重要得多。财富分配长期动态变化的结果可能很可怕,特别是考虑到初始资本规模不同会直接导致资本收益率显著不同,以及全球范围内正在发生的财富分配的分化,这些因素都会不断加剧财富的不平等。

    可以向资本收入征足够重的税,把私人资本收益率减少到低于增长率。但是,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狠下重手,会有扼杀资本积累动力的风险,从而进一步降低增长率。那时企业家将不再有时间变为食利者,因为大概已经没多少企业家了。正确的解决方案是征收年度累进资本税。这将能避免无休止螺旋式的不平等,同时保护对新型原始积累的竞争和激励。 

    正确的解决方案是征收年度累进资本税。这将能避免无休止螺旋式的不平等,同时保护对新型原始积累的竞争和激励。

    给我最重要的启示:任何人很难不依赖继

  • 3、 资本的秘密读后感:资本僵化与所有权

    资本的秘密一书由赫尔南多德索托所著,本书是关于经济的讨论,让我们看到富人之前也是由穷人而来。下面小编带来的是资本的秘密读后感:资本僵化与所有权。

    赫尔南多在本书的开始就直接提出了如下问题:资本主义制度为何只在西方国家呈现出繁荣的态势,而无法在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生根发芽?为何西方国家会成为财富的钟罩?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作者从遗漏的信息、资本的秘密、正直的盲点、法律的缺陷以及美国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五个方面向我们阐述了以上问题的答案。

    赫尔南多与其团队通过与多个国家地区的相关机构成员合作,对其所属地的经济现象进行调查分析,得出了一系列的新奇结论。一个穷国其实并不穷的结论在全文中却是最吸引我的。

    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的成员国贫富悬殊大,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本书却向我们展示了掌握在贫困地区穷人手中的财富却比精英阶层多出许多。以前共和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例,摒除处于极端贫困的人口,其中80%的人口虽然看上去相当贫困,甚至生活在及其不平等的制度之下,但是他们拥有的整体财富却超乎人们的想象。

    看起来很奇怪,为什么穷人手里的财富如此充足,他们却依旧不能摆脱贫困的命运?本书中还有另外一个奇异的现象。

    以秘鲁的移民为例,他们租住房间的成本与制度的效率成正相关关系。政府和相关部门机构的效率越高,人民生活便会产生更多的无谓成本(如之前国内出现的办事难问题)。制度的冗余和繁琐反映出的是制度的不健全,而因为制度而多花费的交易成本阻碍了人民将手中的钱花出去的积极性,久而久之造成了民众宁肯将钱以各种不动产的形式保存,而不愿意进行投资的怪像。

    这便涉及到了两个问题:资产与资本的转化和所有权。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有控制的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是企业、自然人、国家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来计量收支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收入、债权和其他。资产通常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第二,资产都是为企业所拥有的,或者即使不为企业所拥有,但也是企业所控制的;第三,资产都是企业在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中获得的。

    在穷人看来,他们所有的财产储存起来带来的效用要远远大于将其投入生产、投入市场所带来的效用,即储蓄倾向大于投资倾向。他们手中的财富无法流入到社会生产中,其价值也无法进行准确衡量,社会真实财富大打折扣,营造出了贫困的假象。这便是一种资本的僵化,资本无法

  • 4、 资本论读后感1400字

    《资本论》一书由德国思想家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所著,是一本正直经济学著作,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资本论读后感1400字,大家一起来看看。

    《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德国著名思想家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创作的经济正直著作,其全称为《资本论正直经济学批判》,其第一卷则是整个《资本论》的基础和开端部分。这个寒假,我有机会接触到了这本著作,一点一点地了解学习到了一些宝贵知识。下面给大家简单分享心得体会。

    有人说,阅读一本著作,最好的方法是,首先了解它的创作背景,了解它的作者。

    《资本论》的作者是广为人知的德国思想家、正直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卡尔马克思,通过《资本论》,他确立了自己的阐述原则,即正直经济学批判,通过这本书,他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提出了一种研究世界的新方法,有人说,《资本论》实际上是一种方法论,我同意这种书法,而且,这种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正直经济学,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社会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的固有矛盾愈发明显。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他们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马克思看到了事态的严峻性,于是,为了给无产阶级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他开始着手研究正直经济学。1857年,世界爆发了一场巨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附带的很有可能会是一场革命,马克思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为了在洪水到来之前,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好给工人阶级提供强有力的科学理论武器,便20年如一日地坚持到英国博物馆查阅各种资料,完成这本思想巨作。

    马克思在文中提出,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所以,换种说法就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的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并通过对此过程的分析,揭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剩余价值的秘密、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马克思在文中还提出: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并且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的积累,它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

    从任何角度来讲,马克思都是个天才,

  • 5、 《红色资本》读后感

    《红色资本》读后感

    彭菲

    《红色资本》是一部由美国学者撰写的,关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及其现状的学术书籍。它从西方学者的视角及理念,来观察分析评价中国的金融改革、金融结构及金融现状。书籍的作者在书中分析中国的金融体系是都有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中国的金融体系由政府牢牢把控中,市场化程度或全球化程度不高,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的重重之重是政府放松对金融体系的把控,加快中国金融体制的市场化和全球化。

    对于政府对金融体制的管控,中国的金融界人士也是有相同感受的,也一直在致力于推进让政府放松对金融体制的把控,即使是这个过程很缓慢。中国金融体制包括经济的现状的形成原因是有根源的。其实不管是当今的中国还是封建时代的中国,中国的经济体制一直是由政治体制来决定的,经济的地位也是低于政治的。中国将近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秉承着“士农工商”这一地位排序,“商”即商业一直是排在最末一位的,即使是在如今经济市场化很好的中国,“士”的地位依旧高于“商”。这种根源与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恰恰相反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不能完全参照西方国家的改革经验,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金融体制受到政府严格管控。

    我很赞成书中作者的观点: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需要政府放手,市场化国际化。但是对于中国的国情来看这是需要不少的时间,这从ipo审核改革、新三板的改革进程及时间可以得出结论。原因有二:一是中国的政治体系以及如今的经济现状,政府不允许出现较大的金融危机,或者哪怕是有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金融风险;二是中国民众对金融的理解及对金融风险的抵抗能力。首先,中国的政治体系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政治体系,政府不会允许出现影响其执政稳定的因素的存在,而在开放金融体系后,脆弱的中国金融体系是否能够承受住市场对其大规模的改造,人民币是否会遭受泰铢相同的经历等等这些不可控因素会深深的影响到政府的执政稳定。再次,中国正式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不超过40年,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银行系统才开始重新建立,而中国民众接触到金融的时间就更短了,民众对金融还存在误解和超出预期的期待,就拿购买股票来举例子吧,中国股民大部分是以一种投机心理购买的股票,期望能通过买卖股票获得暴利,但是西方股民抱着的可能就是购买股票获取的收益比存在银行的收益高的投资心态,而事实上成熟的股市,购买股票很难获得暴利。因为民众的投机心态,民众对自身承担风

  • 6、 资本论读后感2017

    资本论读后感【1】

    要理解《资本论》被称为“资本主义的血史”,我认为带着下面这个问题去阅读,或许能够初见端倪:还在第四章中,在阐明货币之所以成为资本,只是因为货币的一部分被转化为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且被自由工人所出卖的劳动力时,就发生过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劳动力究竟是从哪儿取得的呢?个别人手中大量的货币量究竟是如何地,通过什么方法积累起来的呢?

    “圈地运动”是我仅能想到的原因,这是高中教育留给我的。

    阅读到在第一卷二十四章才发现自己的思考和学识有多狭隘。

    马克思说道:“但是,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而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

    因此,这一整个运动好像是在一个恶性循环中兜圈子,要脱出这个循环,就只有假定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亚当.斯密称为“预先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出发点。”从这里来理解,所谓“原始”积累是在资本及与其适合的生产方式产生之前的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

    当“原始”积累达到一定力量和能力的时候,它就辩证地转化资本,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曾经,在高中的课堂上,老师向我们解读“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本以为这仅是马克思个人仇资的心理表示,毕竟在当时,我只认为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对立面的人。

    读罢《资本论》,才发现这正是恰如其当的评述,甚至如果还有更贬损的话语,我不介意用它来描述资本积累的原始过程。

    历史是被建构出来的,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历史,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的印记,但其前提是存在有那么一段历史,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虚构的历史,迟早会被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

    “事实上,原始积累的方法绝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

    如果说,资本积累不外是不断地进行着对雇佣工人的剥夺,对他们的无偿劳动的占有,而这种剥夺又是隐敝的,被掩盖在物的关系下面,是按照商品流通规律发生的,那么原始积累就是对生产者生产资料的剥夺,其目的是在于把他们变为雇佣工人,这种剥夺并不为物的关系所掩盖,它在商品流通规律之外进行,是超经济的因素。

    下面我将具体阐述原始积累是如何使大多数人变成无产者而少数人成为资本家的。

    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是从十五世纪最后三十多年开始演出的。

    同王室和议会顽强对抗的大封建主,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夺去他们的公有

  • 7、 资本论读后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读书心得就是应用自己的话语,把读过的东西,浓缩成简略的文字,然后加以评价,最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资本论读后心得体会范文五篇,欢迎阅读参考!

    资本论读后心得体会范文(一)

    在中学时代学历史时,就已经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所了解,知道了有《资本论》这本书,知道书中有剩余价值理论这个概念。其余的就不了了之了。直到今天,经过三个多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学习,才让我对资本论进行重新审视。经过十几天的仔细阅读,让我收获匪浅!

    只可惜,由于阅历和时间的关系,使我无法对《资本论》进行深刻的了解。众所周知《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实际上这是一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马克思根据这一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

    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指出,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干活付钱是错误的认识,实际上干活付钱并不是等价交换,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自己所得的报酬。例如,一个工人一天劳动所得为8元钱,而他在一天之内为资本家所创造的利润远远不止8元,可能是16元,也可能是24元,还可能更高。

    那么,究竟什么是剩余价值呢?马克思的《资本论》里面的一段话其中的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作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的第二段时间,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

    这段时间形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马克思又进一步论述,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一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使各种经济的社会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在这话里,很明了地将剩余劳动时间与剩余价值挂钩起来,从而得出资本家通过榨取剩余劳动时间来获得剩余价值。

    这种深入透切的分析,使我清楚了解到资本家是如何榨取剩余价值,即剥削工人。马克

  • 8、 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2024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透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结合生产关系解释分配关系的学说,不仅仅对剥削问题作了科学分析,也为科学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实际作用和应得利益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我们就应看到,目前它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一些人试图借助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否定剩余价值论的学术成就;另一个是一些人将剩余价值理论看成是不需要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从而窒息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路径。因此,针对上述挑战做出回应,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好处和现实好处。对于剩余价值论的本质解释,马克思在分析商品价值构成结构时,以前提出过一个十分著名的公式:c+v+m。c是指生产资料包括设备、原料等的价值,v是以工资形式出现的劳动力的价值,m是以企业主利润形式出现的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c作为投入资本,只是把所购买的设备、原料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并没有增加新的价值量,只有工人付出的活劳动的价值v,才是创造出新价值m的唯一因素。马克思由此说明,企业主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而这种创造过程并没有得到任何工资补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剥削现象的描述实际上是实证和抽象两种方法并用的,虽然剩余价值理论未能确立,但并没有影响《资本论》成为工人的圣经,原因在于:

    第一,剥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工人切身体会到的。马克思把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形象地说成,一部分是为了弥补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劳动,十分直观而且简单明了,很容易使工人理解。第二,马克思虽然不是凭借严密的逻辑力量证明了剥削现象的存在,但在《资本论》中列举了超多骇人听闻的事例,描述了资本家对工人进行残酷剥削的事实,这种实证方法的巨大力量弥补了他的抽象思维方法的缺陷,甚至使许多虔诚地信奉他的理论的人,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性,从来没有产生过丝毫的怀疑。也就是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虽然失败了,但他用实证的方法对剥削现象的描述却取得

  • 9、 资本论读后感600字2024 资本论读后感

    一次偶然,我发现了《资本论》这本书,于是我便把它买了回来。我喜欢读着实体书的感觉,多读点书总没有什么坏处。

    两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读完了,感觉这本书不适合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研读。其间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能够让人不寒而栗。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起码明白了,原先钱能够是那么复杂的东西!以后的几天,我一向试图把我从它那里得到的知识整理出来,好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个比较直观、清晰的印象,便于记忆和思考。我不打算专业研究资本和经济,所以只要有个印象就足够了。从《资本论》里,我似乎能够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来。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透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

    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透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 10、 读后感作文1300字2024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齐,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规律。它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关于《资本论》的资料,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状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透过程来补充,而流透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在第二卷中,个性是把流透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透过程的统一。至于这个第三卷的资料,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透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资料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资本论》的体系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它的结构是科学的辉煌成就。《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研究的基础,以资本作为研究的主体,以剩余价值作为研究的中心,以资本内在矛盾发展作为研究的主线,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作为研究的目的。在抽象范畴上升到具体范畴的科学叙述方法的指导下,整个理论体系透过矛盾形态演化、范畴演进和规律转化,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特殊的社会历史性质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

    《资本论》问世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仅成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必

  • 2019-10-20

  • 2019-10-19

  • 2019-10-17

  • 2019-10-17

  • 2019-10-17

  • 2019-10-12

  • 2019-10-12

  • 2019-10-11

  • 2019-09-28

  • 2019-09-22

  • 2019-09-22

  • 2019-09-22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23-03-01

  • 2023-01-12

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
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2024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教您怎么写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