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中国大历史每一章读书笔记 > 地图 > 中国大历史每一章读书笔记,2024中国大历史每一章读书笔记
中国大历史每一章读书笔记相关栏目
中国大历史每一章读书笔记热门栏目
中国大历史每一章读书笔记推荐
中国大历史每一章读书笔记

(共 2073 篇)

  • 1、 《中国大趋势》读书笔记范文

    历史给我们知识,但有些时候,未来对我们更有吸引力,因为我们很想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们可以做什么,以及我们能够成就什么。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在过去我们知道的未来学和未来学家总是跟美国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名字是约翰?奈斯比特。二十多年前《大趋势》一书轰动全球,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英国《金融时报》曾证实该书中包括互联网浪潮在内的种种预测,没有一项失误,约翰。奈斯比特也因此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全球未来学首席大师,几年前,奈斯比特预言中国模式将改变世界,推出了新书《中国大趋势》。

    约翰?奈斯比特的《中国大趋势》,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的国情、中国领导人的思维以及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差异。约翰奈斯比特将中国的领导模式形象地比喻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以客观的视野,剖析改革开放的道路选择以及解放思想的开放思维,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自信的民族、发展中的国家。约翰奈斯比特通过对中国现代社会八大支柱的论述,总结出中国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在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它的新型经济模式已经把中国提升到了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让中国重新点燃了世界的好奇心,中国变化之快让人目不暇接。但是,由于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的差异,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感情又是十分复杂的,在经济上承认中国地位的同时,在政治体制上总是横加指责,而奈斯比特在书中讲了这么一句话颇令人感慨,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政治状况误解太深,而中国共产党所作的解释也太少。我们不得不怀疑,西方现代民主是否是唯一可接受的民主形式?西方人想到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时脑海中出现的是一个横向结构,由无数个个人平等选举出自己的领导,但是,还有另外一种对自由和民主截然不同的理解,一种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纵向的民主,中国能成功地领导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走向富裕,已经开始展示一种与西方不同的发展模式,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将发生某一些变化,今天是看起来不明显、不怎么看到或者只是开始了某一些进程,但是在未来将会变成一个显著的趋势。

  • 2、 《中国大趋势》读书笔记
    阅读了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与其妻子德国学者多丽丝奈斯比特共同撰写的《中国大趋势》一书。掩书而思,有对中国美好未来的憧憬,有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但更多的是对现实问题和个人肩负责任的思考。因为, 中国大趋势,也是个人大趋势,中国的未来决不仅仅是一本书就能预测的,而是要靠我们每一个中国 人一点一滴的扎实工作累积而成。只有干好工作,才能够成就趋势。结合个人工作,特别是到干部监督处帮助工作以来的一些经历和思考,就如何做好工作,有四点体会。 一、多学习是干好工作的基础。总书记说过:学习是进步的根基。工作以来,我先后在乡团委、区政府办公室、市委老干部局等单位工作,并有机会多次到市委组织部跟班学习。每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我都坚持常学习,勤思考,重应用,通过学习尽快的胜任岗位工作。在学习时间上,注意合理解决工学矛盾,尽量抽出时间坚持自学,做到不因工作忙而放松学习,也不因学习紧而贻误工作;在学习内容上,做到业务知识与理论知识学习并重,仔细研读《老干部工作文件汇编》、《干部监督工作法规选编》、《组织部门信访工作常用文件选编》、《科学发展观》以及《学哲学 用哲学》等书籍;在学习方法上,既注重向书本学习,更注重从实践中汲取力量;注意向领导和同事学习,做到虚心请教,学以致用。 二、多实干是干好工作的根本。再多的激情,再好的思路,没有实干的作为,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市委老干部局决定开展离休干部历史资料征集活动。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近千人次的登门采访、近万幅图片的征集修剪以及近百万文字的组稿付印,时间相当紧、任务相当重,人手又相当少,在当时看来几乎就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然而,在局领导的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和亲自参与下,全局同志凝心聚力,全力以赴,坚持做到五加二、白加黑,抽出一切可以抽出的时间干工作,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在建国60周年来临之际,给每一位老同志送上了一份实实在在的贺礼,受到了广泛好评,并被省委老干部局评为全省老干部部门创新创优优秀成果奖。通过这件事,我深刻地体会到,无论你面对的工作多么陌生、多么困难,只要能吃苦,肯实干,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完成工作任务。特别是青年干部,更要趁着年轻,多干事,多增长才干,才能提高得快。 三、多沟通是干好工作的保证。沟通是打开心门的钥匙,也是做好信访工作的法宝。在做老干部工作中,经常要接待一些带着问题而来的老同志,从交谈中,
  • 3、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大历史》是历史学家黄仁宇体现其大历史观的一部专著,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内容,分析中国历朝发展的问题,从欧洲的历史,以至经济学都有利用。

    读完这《中国大历史》,便可感觉,作者写的历史,自始至终都在问着这样的一个问题:缘何中国的文明未能发展出上资本主义?求解这个问题,作者的关注点集中在财税制度上面。

    依着这样的思路,从作者的叙述中,隐约可以看出,作者将中国的几千年发展历史分为了三段:第一段是中央集权、官僚体系、意识形态逐渐形成的时期,从商周发端,到秦汉;隋唐第二段是从城市商业和国际(边境)贸易中产生了商业社会的种子,但这种子在官僚体系、自耕农经济和意识形态面前,只是发展出了服务于宫廷地主玩乐所需的奢侈品生产与商业,这一段从宋元到明清,中间从王安石变法到张居正变法,似有着搞数目字管理的意向,但数目字管理的条件仍未具备,变法必然失败;第三段是清末受到外来侵略与冲击,开始寻找强国的途径,从清末的洋务自强运动到维新变法、立宪改革,再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直到改革开放,这一波一波的革命终于推翻了封建帝制,也创造了一个新的高层机构和一个新的低层机构。而现在中国当前的任务,则是在高层机构和低层机构间敷设有制度性的联系(institutionallinks)才能从上至下,能够以经济及法治的方法管理,脱离官僚政治的垄断。

    有人是这么评价黄仁宇的这部书的: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物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大历史之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进路,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在著作的意图上,首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和西欧与美国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与层次,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即汤因比所说的文明类型,或斯宾格勒所说的文化形态)的状描,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这种历史著述,固然没有引经据典满篇考证那样的学理感,没有继承传统史学用以佐政或臧否人物的用途,但是却可以使我们免除习史的价值负累。因此

  • 4、 《中国大趋势》的读书笔记

    历史给我们知识,但有些时候,未来对我们更有吸引力,因为我们很想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们可以做什么,以及我们能够成就什么。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在过去我们知道的未来学和未来学家总是跟美国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名字是约翰?奈斯比特。二十多年前《大趋势》一书轰动全球,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英国《金融时报》曾证实该书中包括互联网浪潮在内的种种预测,没有一项失误,约翰。奈斯比特也因此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全球未来学首席大师,几年前,奈斯比特预言中国模式将改变世界,推出了新书《中国大趋势》。

    约翰?奈斯比特的《中国大趋势》,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的国情、中国领导人的思维以及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差异。约翰奈斯比特将中国的领导模式形象地比喻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以客观的视野,剖析改革开放的道路选择以及解放思想的开放思维,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自信的民族、发展中的国家。约翰奈斯比特通过对中国现代社会八大支柱的论述,总结出中国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在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它的新型经济模式已经把中国提升到了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让中国重新点燃了世界的好奇心,中国变化之快让人目不暇接。但是,由于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的差异,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感情又是十分复杂的,在经济上承认中国地位的同时,在政治体制上总是横加指责,而奈斯比特在书中讲了这么一句话颇令人感慨,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政治状况误解太深,而中国共产党所作的解释也太少。我们不得不怀疑,西方现代民主是否是唯一可接受的民主形式?西方人想到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时脑海中出现的是一个横向结构,由无数个个人平等选举出自己的领导,但是,还有另外一种对自由和民主截然不同的理解,一种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纵向的民主,中国能成功地领导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走向富裕,已经开始展示一种与西方不同的发展模式,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 5、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范文2000字

    《中国大历史》这本书是由黄仁宇所著,喜欢研究历史的小伙伴不能错过这本书。这里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中国大历史》读后感范文2000字,有兴趣的小伙伴进来看看吧!

    最近看完了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从()小就喜欢历史。我印象中自己真正看完的第一本书就是《上下五千年》。那套书一共厚厚的三册,是写给小学生看到的,多是一个个的小故事。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历史。上学时开学发的新书,历史课本从来都是第一时间拿回家先翻完了的。但是,断然不敢说自己懂中国的历史,事实上我真正开始对中国历史开始有点自己的理解,那都是上大学之后的事了。即便是现在,对于中国的历史,我也只是翻过一两本书,看过些别人讲述的历史故事,而把历史当做一门学问,好好研究一下,就当这本《中国大历史》是个开头吧。

    这本书很早就听过,这次翻看,没我想象的晦涩,但是有些内容确实值得多次研读。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作者从多个角度,论证了是什么力量或者什么原因造就了今天的中国?

    一、地理环境因素

    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正如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类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生存的问题。在物质不丰富的情况下,为了生存,才有了分工合作,慢慢形成了国家。按照作者所言,纤细黄土示意耕种,可以供原始的工具耕耘,所以中国社会形成了小块耕地的操作。泛滥成灾的黄河,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能够调度全国资源,来帮助灾民恢复生活或者是建造大型的水利设施;中国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抢夺也需要国防上的集权。游牧民族每当天气干旱气候不好的时候就偷袭中原,抢夺粮食,所以要修建长城这样的防御设施。这一点可以通过全国的国防线与十五英寸的等雨线符合作为印证。

    二、家族组织与社会秩序

    中国的农耕方式使人们有一种自然的家族式聚集倾向,那么儒家思想中对于家族伦理道德的强化也使得家族成为中国最牢固的基层组织。要让这种基层组织稳固下去,提倡家族团结就是一种必然。

    对待其他人的好意,也务必有亲疏之分,有如血缘关系之远近。所以认为个人或凭私利观行事,或对旁人一视同仁,可能对现代读者富有吸引力,但在古代中国却不和世纪,首先在法律上即会产生纠纷。迄至20世纪,中国仍缺乏对个人做人权保障的能力,遑论在基督诞生之前。事实上整个君主时代中国始终维持着一部大体不变的刑法,这套刑法也按 社会组织

  • 6、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人要谦虚

    人要谦虚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常青树实验学校 熊菊梅

    如果一本书,给你传达了一个让你觉得好的观念,那么这本书就可以说是一本好书了。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就是这样一本书。

    这本书的重点并不是在陈列史料上,而是在分析评议上。整本书作者从一些客观的技术因素去分析中国古代每一个时期为什么会呈现这个时期的样子,这些技术因素包含、地理环境、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中赋税制度讲的特别多。还横向跟日本欧洲历史进行了比较分析。先生讲大历史,时而是站在历史的宇宙中冷眼旁观,时而是设身处地深入其内,整本书里,没有对错误混乱的埋怨批判,也没有对繁荣的赞美炫耀,有的是对历史现实的理智与冷静,但是这种冷静与理智并不是冰冷的,而是在这冷静与理智的背后向我们传达了一份对历史的尊重与理解。当然,作者也是在传达他个人的观点。

    当我看到最后一行字的时候,脑海里已经被深植了一个观念:任何一个事情的发生都不是突然的,很多东西不仅仅是人为或者人无为这么简单的。比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促进因素,也曾经是历史的阻碍因素过,中国缺乏商业革命,不能产生文艺复兴是因为地理环境与技术因素,而不是由于意识形态;明清时期历史之所以走向收缩,闭关锁国也有它不得不收缩的技术理由(也许你不一定赞成)而并不能简简单单归结于统治者的失误、腐败。黄先生通过对中国大历史的一系列分析告诉我们,有的时候向"负"的因素反抗,本身并不能立即成为正的力量。

    有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让自己站在一个后来者的角度上去看待过去,然后轻而易举地下一个结论,当时的统治者好腐败、当时的决策者决策失误最终导致了这样的一个悲剧,就这样把自己放在了历史的一个制高点上。现在来看,这是一个多么傲慢、多么愚蠢的态度呀。——我们所了解的也不过是个侧面而已。而此时,当历史全面地展现在我眼前,我深刻地觉察到了自己的渺小,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读书要谦虚,做人更要谦虚。

  • 7、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心得感悟300字

    这两天读《中国大历史》,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用20万不到的字写了。也无所谓“大历史”,只是“宏观历史”,谓之“macrohistory”。如果是大历史,写到杨贵妃就很奇怪了。在这样精练的历史中,这样的入也有地位,不知历史如何大?但是,这本书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有价值,他的基本观点是:

    1.权力的运用是中国政治的核心部分,不能有效地运用权力,就不可能有稳定和统一的江山;

    2.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统一农民,如果没有一种机制来管理农民,中国社会就会陷入动荡之中;

    3.财政是中国封建王朝稳定或者说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必要财政和税收体制,中央政府就不能稳定存在;

    4.土地管理是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土地和农民问题联系在一起,没有合理的土地制度,不能谈对农民的管理;

    5.官员制度也十分关键,历代的政府统治均是要依靠强大的官吏,没有官吏不行;

    6.意识形态对中国的稳定也重要,中国的制度力量历来就不强大,所以要依靠一种意识形态和道德因素来管理,这就是儒家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一直能够保持的基本原因;

    7.官员的腐败历来是王朝衰落的基本原因,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只眼睛看中国》 作者:王山(笔名:洛伊宁格尔)

  • 8、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谈大历史观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第2页

  • 9、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范文一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先生对中国历史将行了概括,极其精炼,读后的总体感觉是:挺喜欢看他的文字,当然在他的书中可以读出他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倾向性,添加了个人的看法,但很准确,同时也觉得他看得比较透彻,拨开了挡在历史面前的愁云惨雾,所以挺耐看的。

    《中国大历史》札记

    读了《中国大历史》这本书,我看来主线有三条:

    其一,作者说了黄土地带是中国历史的源流,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针对这一点,作者提到了千百年来,中国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而黄土地带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源头,可见黄土地带的重要性。而且,西安是十一朝古都,这又为黄土地代添了几许功绩。同时黄河流域的治理问题更影响到中央集权的产生,因为当上层建筑不适用于经济基础时,适合时下发展的上层建筑便会呼之欲出。还有,黄土地区的气候使得农业问题的产生,而解决问题需要强有力的中央体系。这一切都体现了黄土地区作为客观条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在作者的描述中,中国历史的产生,发展,辉煌,都和中国历史发展的源头是黄土地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实细细想来,西安的作用却是留存至今,凡是对中国历史有些了解的人对西安一定都不陌生,就算是中国的文化也在西安有很多的体现。还有,在西安兴起的周朝,其兴盛可见一斑,远远超过在东部发展起来的商朝,所以西安这一地带,注定要对历史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其二,作者认为儒家的思想对历史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中央集权都颇有影响。首先,作者认为亚圣孟子的观念更为成熟,对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更有帮助。孟子的观念作为客观条件对秦的发展巩固很有帮助,他认为君主是必要的,等级是要有的。而后,汉武帝尊重儒家思想,同时也沿袭了严酷的刑法来维持人民秩序,所以说汉的政治文明是多种思想的结合体。总的来说,书中提到的儒家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风向标,对中国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这点我承认,但与此同时我个人有几个不同观点;我认为儒家重农抑商的观点就值得考量,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对西方商业的发展望尘莫及,也就突显除了其思想的弊端,但放在当时看,确有它的先进性。另外,书中提到的儒教,我不是太明白,能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又不被提倡,实在很难理解,难道是说中国人思想的保守性已经到达这个地步了么!的确,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最灿烂的部分之一,论语孟子等一直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们学习,仁仁爱也一直被人们所提倡。

    另外,就是中央集权在中国

  • 10、 《昆虫记》每一章读书笔记900字精选

    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读后感呢?作品就像一个好朋友,陪伴着我们。读过一本书后写读后感能让我们更透彻的领悟作品,下面的“《昆虫记》每一章读书笔记”也许也许是你在寻找的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昆虫记》每一章读书笔记 篇1

    最开始看《昆虫记》是小学的时候在课本上学到过的一些章节,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这部作品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部作品作品。这部作品记录了作者观察昆虫的行为。这部作品也被一些人叫做昆虫界的《荷马史诗》。读完这本书以后我非常佩服作者的观察能力和超凡的想象力。

    作者一直从事昆虫的研究,创作这个作品花费了自己一生的心血。

    他放弃了很多次获功名利禄的机会。他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维持温饱。他为了完成这本书做了很大的牺牲。他用散文的形式将昆虫的行为和自己的研究成果记录下来。在文章的描写方面法布尔也是下足了功夫,比如蝉和蚂蚁在乞讨粮食的时候的狼狈情景。

    “蚂蚁站在门槛上,身边摆放着大袋大袋的麦粒,正调过去脸去背对前来乞讨的蝉。那蝉则伸着爪子,不是伸着手”,看到这里不得不佩服法布尔观察的细心,如果是我们普通人,对这些行为根本就不会注意,读到这里我深深的感受到法布尔观察的仔细。

    读完《昆虫记》我不禁感受到法布尔观察的细心,和他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好好面对生活,做一个对得起自己的人。还有一定要坚持自己,对于知识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懂的问题一定要虚心请教和认真去查资料。

    在这本《昆虫记》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昆虫的大千世界,更应该领略到的是法布尔“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精神。

    《昆虫记》每一章读书笔记 篇2

    今天,我读了《昆虫记》中的一段故事,认识了一个奇怪的虫子叫圣甲虫。

    它属于一种食粪虫,身材小巧玲珑胖乎乎的,乌黑油量。圣甲虫头部像戴了一个帽子,而且身上散发出一种微微的香气。最好笑的是它的食物竟然是动物的粪便!看完书我才明白:原来马、牛、羊等动物的粪便中仍留有许多未消化的残留东西,圣甲虫就把这些残留东西加以利用,慢慢吸收里面的营养,直到最后把营养颗粒消化掉为止。

    而且,圣甲虫一旦把粪球运进地窖中,就日夜不停地吃着。并且后面还不断地排泄。排泄物像一条黑色细线,如同鞋匠的细腊绳!哈哈,好玩吧!

    圣甲虫真是一个有趣的虫子!它虽然成天与粪便打交道,但却赢得了一个美名----大地的清洁工!

    在读《昆虫记》时

  • 2022-04-14

  • 2023-02-05

  • 2019-09-20

  • 2022-12-18

  • 2022-07-04

  • 2021-11-01

  • 2019-10-19

  • 2023-03-10

  • 2023-04-13

  • 2019-10-19

  • 2019-10-28

  • 2019-10-19

  • 2021-12-15

  • 2019-11-11

  • 2019-11-12

  • 2023-02-20

  • 2022-03-13

  • 2019-11-12

  • 2023-05-28

  • 2023-04-20

  • 2021-09-13

  • 2023-04-15

  • 2022-10-01

  • 2019-10-29

  • 2023-05-08

  • 2019-10-11

  • 2023-05-14

  • 2019-10-29

  • 2023-05-06

  • 2022-10-27

  • 2021-10-14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22-08-18

  • 2022-06-03

中国大历史每一章读书笔记
读后感大全(hdh765.com)中国大历史每一章读书笔记栏目为大家提供中国大历史每一章读书笔记、2024中国大历史每一章读书笔记,中国大历史每一章读书笔记摘抄,中国大历史每一章读书笔记大全等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更新时间:2024/02/04